少年英雄李爱民的故事

时间:2019-05-13 14:2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年英雄李爱民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年英雄李爱民的故事》。

第一篇:少年英雄李爱民的故事

少年英雄李爱民的故事(抗日)

大家知道,在战争年代,鸡毛信不是普通的信,插着鸡毛的信必须马上迅速送达。这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急匆匆来到白家庄找到儿童团长李爱民,交给他一封鸡毛信,说:“这封鸡毛信很重要,你马上闯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给东沟的民兵。”李爱民知道这鸡毛信非常重要,二话没说,把鸡毛信藏在袜子里就出发了。他戴上草帽,拿着镰刀,赶着毛驴,装着割草的样子,专拣沟里的小路走。沟里净是乱草、荆棘,脚被石头子儿碰破了,两腿也被拉了几道口子,李爱民顾不得这些,一路小跑,趟过小河沟,爬过几道山岗,很快来

到了敌人的封锁区。李爱民急急忙忙走着,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正在琢磨往哪儿走的时候,一抬头,看到右前方一个土坎上有两个鬼子在望着他,嘴里不知在咕哝什么。怎么办?躲开吧,怕鬼子起疑心,也来不及了。李爱民想起出发时,钟营长嘱咐他说的话:“路上遇到情况要沉着,见机行事。”他往四周看了看,正好不远处有一滩驴粪。他走过去用脚使劲踩了一下那驴粪,稀稀的驴粪溅了他一身。他也顾不得脏和臭了,大摇大摆地把驴赶到沟里割起草来。两个鬼子跑过来,其中一个像是日本军官,抓住爱民的领子大声叫道:“八格牙路,举起手来!”爱民装作傻呼呼的样子,呆呆的站在那里。鬼子军官横眉瞪眼叫道:“八路的探子?抓起来!”爱民装作惊慌的样子,说:“俺是放驴的!”鬼子将爱民的身上从上到下搜了一遍,什么也没搜出来,驴粪的臭味薰得鬼子直捂鼻子。这时候,鬼子营地传来了号声,鬼子急着要走,踢了爱民一脚,厉声喊道:“赶快滚,这里不准放驴!”爱民忍着疼痛,赶着驴迅速来到了东沟。东沟的民兵得到了情报,第二天顺利地配合八路军打下了鬼子的据点,保护了根据地的粮食。李爱民立了一功,受到八路军的表扬。,这天晚上,爱民都睡下了,突然有人敲门。爱民开门一看,是一位八路军叔叔。八路军叔叔进到屋里对爱民说:“麦子熟了,我们要到韩家沟掩护老乡收麦,想请一位民兵带路。”爱民一听,说道:“这么晚了,甭找人了,我给你们带路吧!”那位八路军叔叔迟疑了一下,好像说你能带路吗?爱民很有把握的说:“这一带的路我熟,叔叔放心吧!”爱民跟着八路军叔叔来到村头见了首长,抬头一看:这不是钟营长吗!爱民跑过去,亲热地说:“钟营长,我叫李爱民,您不认识我了? 前年我还给您送过鸡毛信呢!”钟营长摸摸脑袋笑着说:“对,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活地图‟,太好了!”爱民领着八路军不走大路走小路,一会儿下到沟里,一会儿爬上山头,两只脚被石子扎破了,腿也被草棵子刺破了两道口子,他全然不顾。爱民领着八路军翻过了几个山头,天快亮了,已经隐隐约约看到韩家沟正在抢收麦子的老乡了。钟营长擦了擦脸上的汗,亲切地拍拍爱民的肩膀说:“爱民啊!多亏了你,领我们少走了一半路,终于赶到鬼子前头了,真得好好谢谢你啊!”1943年,李爱民的家乡白家庄被鬼子占领了,他们村的百姓都转移到了东沟。又到麦收的时候了,白家庄的群众夜里到他们的地里收割麦子。这真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抢粮食啊!夜色黑黑的,只有远处鬼子的炮楼上不时地射出探照灯的灯光。人们屏住呼吸,在黑暗中悄悄地挥镰割麦。天快亮的时候,人们背的背,挑的挑,急急往东沟走去。爱民背着一小口袋麦穗走在前面,和大伙拉开了一段距离,为的是一但被鬼子发现,就赶紧给大家报信,好迅速转移。他想,不能让到手的粮食让敌人抢去。眼看就要走出敌占区了,已经能看到东沟了。忽然,右面山上响了一枪,接着,出现了几个人影。爱民判断,这是遇上了敌人的游动哨,鬼子发现了他们。爱民转身想往回走,已经来不及了。一个鬼子从路边钻了出来,挡住爱民的去路,大喊道:“干什么的?”爱民沉着地应道:“自己人!”“口令!”什么口令?爱民被问住了,可他一点没有慌。只听他大声咳嗽了三声,这是暗号,告诉后面的人有情况。大家伙迅速疏散到路边的庄家地里了。鬼子的机枪响了,子弹打中了爱民的腿,他倒下了。爱民被带到了河滩上,翻译官问道:“你是哪个村的?”“白家庄的。”“干什么来了?”“收粮食啊!”鬼子军官一听说是白家庄的,问道:“你们庄上的老百姓都躲到哪去了?”“太行山里呗!”“你们村的村长是谁?”“我不知道。”那个狗翻译不耐烦了,恶狠狠地说:“你听着,今天你要是说实话,就放你回家,如果不说实话,就一枪嘣了你!”说着,就用手枪冲爱民晃了晃。爱民毫不畏惧地说:“嘣了我也不知道!”敌人没办法了,把爱民用绳子吊在一棵小树上用皮带使劲抽,但是,爱民还是那句话:“不知道!”硬的不行,鬼子军官又把爱民放下来改用软的办法。鬼子军官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日本糖,引诱爱民说:“小孩,你的说实话,皇军大大的赏!”爱民接过糖,使劲朝鬼子军官的脸上砸过去,说道:“谁稀罕你的臭糖!”鬼子军官大发脾气,用脚踹向爱民,一脚又一脚,爱民倒在了地上。爱民忍着疼痛,心想,打吧,打死我也不说,死就死我一个,不能对不起八路军。

鬼子军官踢了半天,见爱民死活不屈服,恼羞成怒,抽出大刀向爱民刺去。为反抗日本鬼子,13岁的爱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二红色故事之方志敏童年智斗地主

19XX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方志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湖塘村。湖塘村是一个优美的地方,村前是两口水明如镜的鱼塘,一条小河流过村口的一座小桥,村后有座土山,长满了高大的枫树。可见环境很好!

方志敏的家很穷,每逢春天家里都断了粮,缸里的一点粮食还是跟财主家借的。刚刚三、四岁的小志敏饿得肚子咕咕叫。小志敏拽着妈妈的衣襟不断地嚷:“妈妈!我饿,我饿啊!”小志敏看见财主家的孩子吃的是白面馒头,仰着头问妈妈:“为什么财主家的孩子有馒头吃,我们家没有呢?”妈妈只好回答说:“人家财主命好,有地又有钱;咱们命苦,要啥没啥,孩子也跟着受罪!”小志敏听了还是不明白,同样是人,财主不干活不流汗都吃白馒头,爸爸累死累活都让儿子饿肚子,这是为什么?方志敏7岁的时候,爸爸向财主借高利贷让他上了私塾。

气归气,小志敏还得去上学。只要爸爸、妈妈高兴,这书还得好好念。

1916年秋天,16岁的志敏在弋阳县高小读书,他在学校图书室看了很多进步书籍,并组织了“九区青年社”,专门与土豪劣绅做斗争。,当时,有个姓张的大地主想弄个“省议员”当当。他让手下用钱去买选票,老百姓议论纷纷。方志敏想,这个地主坏得很,头上长疮,脚底流脓,要是他当上了议员,不定要做出多少坏事。

为了阻挡姓张的大地主,方志敏一夜没睡觉,写了一篇小字报:“张地主十大罪状”,抄写了好几份,连夜贴在县城最显眼的地方。城里的人都挤着去看小字报,拍手称快。张地主气得浑身发抖,派人把小字报撕掉,到处寻找方志敏。

方志敏的同学劝他找个地方躲一躲,说张地主有钱有势,惹不起他。方志敏笑着说:“我不怕,他能把我吃了?”

张地主终于找到了方志敏。几个狗腿子推搡着方志敏,方志敏被带到了张地主家。

张地主歪在太师椅上,咕噜咕噜在抽水烟,迷着两眼瞅着方志敏说:“你就是方志敏?”

方志敏昂着头不说话,心想,你知道还问什么?

张地主又说话了:“你是学生,应该好好读圣贤之书,不要瞎折腾。我找你来,想让你写个声明,就说你受别人唆使,我是清白无辜的,怎么样?”

方志敏摇了摇头,张地主马上翻了脸,把水烟袋往桌子上一扔,满脸凶相,说:“我在弋阳城里说一不二,整死你像踩死个蚂蚁。”一个打手揍上来要动手,方志敏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说:“我早给报馆和警察署写好了信,今晚我要回不去,就有人将信寄出去。你残害学生的事情全省的人都会知道。”

张地主一听,一个十五、六岁的毛孩子还留了一手,真难对付。想来想去,如果把方志敏打死,就会惹恼全省的人。还是咽下这口气吧,只好一挥手,让方志敏走了。

方志敏并没有给同学留下什么信,只是让张地主逼急了,才急中生智说出那套话。张地主最终没有当上议员,方志敏却成了弋阳城里有名气的学生。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较深的教育意义,爱国又时刻把人民谨记在心的情怀值得学习,不论是处于哪种环境中。

我们应该就身边随时随地想到为大家服务!

《金色的鱼钩》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wèi)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quán)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bìn)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huò]着青稞(kē)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吃完了。饥饿威胁(xié)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tāng)。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shuāi)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kuài)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táng)瓷(cí)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yàn)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wǔ)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mí)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áo)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ěr),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qiū)蚓(yǐn)……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piāo]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ài)!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liǎn)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gē)瘩(da)。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chān)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

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dāo):“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gǎn)动了一下,赶紧掣(chè)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yǎn)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cāo)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dōu)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著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

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著。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著。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

间还夹著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著。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

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著。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十送红军》背后的故事

进入 1960年以来,连续3年的困难和灾害,加上国际上各种反华势力也借机在政治上施压,使新中国处于“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之境。严酷的现实赋予文艺工作者神圣的使命,那就是尽快拿出一批讴歌民族气节和英雄主义气概的洪钟大作,以鼓舞民心。使人想不到的是,空军最早肩负起了这一使命。

空军首任司令员刘亚楼是位情趣高雅的将军,认为文艺工作在政治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在空军初创,他就十分重视文艺,尝言:“空军除了有一支几十万人的作战部队外,还应建立一支有几百人的文艺队伍。”在他的关心下,空政文工团接连推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在军内外名声赫赫,在中南海也挂上了号。

这年 10月21日,刘亚楼把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兼歌舞团团长牛畅叫到办公室,向他谈了访问朝鲜的观感,特别提及朝鲜一场名为《三千里河山》的演出,说:“我把他们的节目单都给你带回来了,你拿回去好好看一看。我们空军要带头,拿出一部反映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大型歌舞剧来。”他还说:“我们的同志不了解革命历史,不懂得艰苦奋斗,你们文工团就应多唱一些革命歌曲,让同志们重温一下我军走过的历程,这是有教育意义的,既可发扬传统,又能激励斗志。这部歌舞剧可以这样来,素材和歌曲尽量用以前的,用当年的歌曲反映当年的历史。如果没有那么多歌,就用主席的诗词作曲。你听着,3个月以后一定要拿出我们自己过硬的东西来,到时我要来看你们的演出!”刘亚楼军令已下,牛畅深知就是头破血流也得往前冲。回到团里向总团党委作了报告,定下创作方案并获刘亚楼同意后,空政文工团马上派出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等词曲作家,到革命老区湘赣两省搜集整理革命历史歌曲。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红军时代歌曲,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老干部献歌。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文工团拿出了4万余字的剧本,剧本分9场16景,共计19个组舞、46首歌曲。在所有歌曲中,唯有《十送红军》是新创作的。因为写到第四场红军长征时,担任文学编辑的张士燮觉得需要有一首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时那恋恋不舍的心情,这样也可从情节结构上同第三场反“围剿”的戏衔接起来。他决定亲自执笔,因为有这次采风经历,他笔下立时就流淌出优美而动人的诗句:“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间野鹿声声哀号,树树梧桐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在创作中,他把自己搜集到的多首有关送红军的歌词综合起来,从一送红军,一口气写完了十送。接着,按照江西口语化,在唱词中掺杂了“里格”“介支个”等地方方言。

作曲家朱正本拿到歌词后,心情激荡,油然想起赣南的采茶戏,其中有首送别的曲调如泣如诉,欲言又止,深深地吸引了他,何不把它拿来作这首歌的音乐基调?他从中寻到了创作灵感,谱写出了婉转优美的旋律。

《十送红军》送审时,有人主张要拿下,因为刘亚楼已有令在先:不另创新歌。但更多人认为,拿掉它太可惜,而且从剧情结构上也需要保留它。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建议朱正本、张士燮两位作者都署名为“搜集整理”(直到XX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剧《长征》将之作为主题歌时,才在第15集片尾加上《十送红军》作者名: “朱正本编曲、张士燮编词”)。为执行刘亚楼的指示,避开创作痕迹,空政文工团决定把全剧的文学、音乐、舞蹈三大创作班子统统称作“编辑”。为了使这台节目“一鸣惊人”,刘亚楼还邀请军内外的一些老同志来指导排练。谭政大将夫人王常德来团示范表演红军歌舞,边唱边跳,热情传授。红军文艺工作者、夫人李伯钊也来团审查节目,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刘亚楼自始至终指导创作排练,他和分管文工团的空政副主任王静敏常到排练现场指导,他还数次把牛畅、张士燮等人请到家中,当面听取他们对剧本和音乐的修改意见。

经过精心苦练,这部名为《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的大型歌舞剧首先在上海与军内外广大观众见面。1961年“八一”建军节,从上海载誉而归的《表演唱》剧组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公演,更是盛况空前。演出8天,场场爆满,观众达2万多人,观众对演出的反响十分强烈,尤其是亲身经历过战争的老同志更是连声叫好。以后又招待演出多场,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彭真、李富春等领导人先后亲临观看。首都各大报纸纷纷刊登剧照、歌曲和评论文章,称之为“革命历史的颂歌”“激动人心,亲切感人”“受到了一次形象的传统教育”。为祝贺演出成功,空军党委特地请剧组吃饭。刘亚楼还叫秘书和身边工作人员广泛收集反映和意见,要求文工团在“精”字上下工夫,不怕千锤百炼。该剧经修改后,于国庆节在民族文化宫礼堂公演,中央、北京广播电台竞相播放。其中《十送红军》一曲,很快在北京继而在全国广泛流传开来。正如当时上海《解放日报》的评论文章所指那样:“《十送红军》是一首壮丽的抒情诗,一阵阵歌声,一滴滴眼泪,„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真是语短情长,依依难舍,充分表达了根据地人民和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人民对红军战士早日胜利转回家乡的坚定信念。”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神州大地引起了强烈轰动,尤其是它的艺术形式,更是令人刮目相看。该剧开了大型歌舞艺术先河,对中国的歌舞表演艺术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国庆15周年的临近,需要有一台规模更大的文艺节目,来迎接1964年的国庆盛典。周恩来为此指示:不仅要把已拍成电影的“表演唱”在全国各地放映,还要在此基础上,搞一个更臻完整描述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这一艰苦历程的大型歌舞,这就是后来的《东方红》。

长征精神就这样通过高雅的艺术形式,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铭记、继承和发扬。

第二篇:读《少年英雄李爱民》后感

读《少年英雄李爱民》后感

一次,我看了《少年英雄李爱民》的故事。李爱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1930年出生在白家庄,他们在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跟大伯大叔大哥大姐们一起,积极地参加了对鬼子和汉奸的斗争。

1943年春天,八路军的钟营长派李爱民送一封火急信,李爱民在途中被日本鬼子拦住了,要他说出谁是共产党,不说就打死他,李爱民意志非常坚定,怎么也不说,为了保护一村人,牺牲了自己。

李爱民在13岁时已经为他人着想,而我们呢,生活在好的环境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还有了许多好看,着名的书籍,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有什么不满足呢?那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每一个学习机会,不然怎么对得起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同时,小英雄李爱民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能连累他人,更不会被一点点利益所诱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困难不能退缩,勇于克服,不怕挫折,不怕挑战。以李爱民为榜样,珍惜今天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才能为祖国做出奉献!上海金山区亭林小学四年级:金雨蓓

第三篇:抗日小英雄李爱民的故事

抗日小英雄李爱民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里的山西省武乡县白家庄出了一个少年抗日英雄,他就是白家庄的儿童团长李爱民。

李爱民那时13岁,他非常痛恨日本鬼子,非常热爱八路军,帮助八路军做了许多抗日的工作,最后英勇牺牲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之下。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三人给大家讲一讲李爱民帮助八路军抗日的故事。

给八路军带路

一天晚上,李爱民都睡下了,突然有人敲门。爱民开门一看,是一位八路军叔叔。

八路军叔叔进到屋里对爱民说:“麦子熟了,我们要到韩家沟掩护老乡收麦子,想请一位民兵带路。”

爱民一听,说道:“这么晚了,甭找人了,我给你们带路吧!”

那位八路军叔叔迟疑了一下,好像说你能行吗?爱民很有把握的说:“这一带的路我很熟,叔叔放心吧!”

爱民跟着八路军叔叔来到村头见了首长,抬头一看:这不是钟营长吗!爱民跑过去,亲热地说:“钟营长,我叫李爱民,您不认识我了?前年我还给您送过鸡毛信呢!”

钟营长摸摸脑袋笑着说:“对,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活地图’,太好了!” 爱民领着八路军不走大路走小路,一会儿下到沟里,一会儿爬上山头,两只脚被石子扎破了,腿也被草棵子刺破了两道口子,他全然不顾。

爱民领着八路军翻过了几个山头,天快亮了,已经隐隐约约看到韩家沟正在抢收麦子的老乡了。钟营长擦了擦脸上的汗,亲切地拍拍爱民的肩膀说:“爱民啊!多亏了你,领我们少走了一半路,终于赶到鬼子前头了,真得好好谢谢你啊!”

听了钟营长的话,李爱民摸了摸脑袋,高兴地笑了。

急送鸡毛信

大家知道,在战争年代,鸡毛信不是普通的信,插着鸡毛的信必须迅速送达。这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急匆匆地来到白家庄找到儿童团长李爱民,交给他一封鸡毛信,说:“这封鸡毛信很重要,你马上闯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给东沟的民兵。”

李爱民一听,二话没说,把鸡毛信藏在袜子里就出发了。他戴上草帽,拿着镰刀,赶着毛驴,装着割草的样子,专拣沟里的小路走。沟里净是乱草、荆棘,脚被石头子儿碰破了,两腿也被拉了几道口子,李爱民顾不得这些,一路小跑,趟过小河沟,爬过几道山岗,很快来到了敌人的封锁区。

在一个三岔路口,李爱民正在琢磨往哪儿走的时候,一抬头,看到右前方一个土坎上有两个鬼子在望着他,嘴里不知在咕哝什么。怎么办?躲开吧,怕鬼子起疑心。李爱民想起出发时,钟营长嘱咐他的话:“路上遇到情况要沉着,见机行事。”于是,他往四周看了看,就大摇大摆地把驴赶到沟里,然后割起草来。

两个鬼子跑过来,其中一个像是日本军官,抓住爱民的领子大声叫道:“八格牙路,举起手来!”

爱民装作傻呼呼的样子,呆呆地站在那里。鬼子军官横眉瞪眼叫道:“八路的探子?抓起来!” 爱民装作惊慌的样子,说:“俺是放驴的!”

鬼子将爱民的身上从上到下搜了一遍,什么也没搜出来,驴粪的臭味熏得鬼子直捂鼻子。

这时候,鬼子营地传来了号声,鬼子急着要走,踢了爱民一脚,厉声喊道:“赶快滚,这里不准放驴!”

爱民忍着疼痛,赶着驴迅速来到了东沟。东沟的民兵得到了情报,第二天顺利地配合八路军打下了鬼子的据点,保护了根据地的粮食。

李爱民立了一功,受到八路军的表扬。

贴抗日标语

一天天黑,王七叔把儿童团员们召集到一起,在爱民家开会。爱民的妈妈见王七叔提着一桶浆糊,有点莫名其妙,就问:“这是做什么啊?”原来,王七叔要组织一个儿童武装宣传队,到伪军的炮楼周围去贴抗日的标语、撒抗日传单。

王七叔看儿童团员都到齐了,就说:“今晚上咱们要完成一个重要任务,大家要胆大心细,一切行动听我的指挥!”

儿童团员们都很高兴,摩拳擦掌,说:“我们也去打鬼子了!”

天黑黑的,在月光下,儿童团员们跟着王七叔摸到了伪军炮楼下。四周静悄悄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哨兵的身影。儿童团员们屏住呼吸,等待着王七叔的命令。

过了一会儿,他们看到敌人没发现什么,王七叔就开始布置任务了。儿童团员们爬到炮楼下面的一道土坎上,迅速将传单用土块压上;有几个儿童团员在炮楼对过的墙上贴标语。任务完成得挺顺利,大家脸上露出了笑容。

爱民手里还有几张标语,他想贴在炮楼上,又怕敌人发现。怎么办呢?他爬到王七叔跟前,说了自己的想法,王七叔很支持,于是,两人小声商量了一下。

只见爱民朝炮楼的北侧爬去,那里比较黑,没有敌人的哨兵。王七叔在炮楼的南侧故意站起来跑了两步,又迅速趴了下来。敌人的哨兵发现有人影晃动,急忙朝南边打了两枪,并且喊道:“有人,有人!”炮楼里的机枪也打了起来,敌人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南侧。

爱民趁敌人不注意,飞快地将十几张标语贴在了炮楼墙上,又迅速翻下土坎,消失在黑暗中。

天亮以后,可热闹了,敌人炮楼周围,包括炮楼的墙上到处是抗日的标语:“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要替日本人当炮灰”、“快快投降八路军才是出路”。

过了两天,还真有几个伪军投降了八路军。

第四篇:革命小英雄李爱民的故事

抗日小英雄李爱民

抗日战争期间,在各个根据地普遍建立抗日儿童团,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参加了自己的组织。他们在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跟大伯大叔大哥大姐们一起,积极地参加了对鬼子和汉奸的斗争。象太行山的儿童团,利用山区有利条件,用石头打鬼了,进行“石头战”。晋察冀边区的儿童团,响应党的“五不运动”的号召,坚决不上鬼了的学校念鬼子的书;不听鬼子的话,不参加鬼子会;不吃鬼子的糖;不要鬼子的东西;不见鬼子的面,不告诉鬼子一句实话;不受鬼子的骗,不参加鬼子的“少年团”。河北省行唐县儿童团小队长张六子,就是“五不运动”中的小英雄。在鬼子的一次“扫荡”中,张六子不幸被捕了。敌人把他绑在大树上,四周架起柴禾,逼他说出村里的干部是谁,粮食藏在什么地方,如果不说就要烧死他。张六子牢记“五不运动”的誓言,愤怒回答:“我不说!烧死我,我也不告诉你们!”他高呼“毛主席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最后壮烈地牺牲了。象张六子这样的小英雄,各个根据地都有。太行抗日儿童团的小英雄李爱民,也是其中的一个。

李爱民的家在太行山区武乡县白家庄,这里一开始建立儿童团,李爱民就当上了儿童团长。

1942年春的一天,八路军钟营长叫李爱民到东沟村去送一封“火急”信。从白家庄到东沟村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李爱民接受了任务,把信藏在袜筒里的脚板底下,然后赶上一头小黑驴,带上草绳和镰刀,装作放毛驴、割草的孩子,大模大样地向东沟村方向走去。

当他快要进入敌人封锁区的时候,发现前面有个鬼子哨兵,李爱民不慌不忙地把小黑驴赶进草甸子,又抓起一把稀驴粪,抹在衣服,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弯下腰割起青草来。鬼子哨兵端着刺刀抢走上前来,对着李爱民一声嚎叫:“举起手来!”

李爱民心想,我现在扮的是放牲口的小孩,不能不听从鬼子的命令,就举起了两只手。

这时候,又过来一个日本军官,抓住李爱民的脖子,横眉竖眼地一边咕噜着:“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来„„”

“不„„不不是八路探子,我是放驴的孩子”。李爱民向草甸上一指,“那不是我的小黑驴吗!”

两个家伙捂住鼻子,把李爱民全身上下摸了个遍,就是没去摸鞋袜,所以什么也没搜着。敌人又威胁李爱民:“不说实话,死啦,死啦的!”说着,把子弹推上枪膛,“砰”的一声,真的打了一枪,子弹从李爱民的头顶上飞了过去。李爱民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嘴里可说得挺硬:“你们打死我也是放牲口的!”

日本军官把李爱民重新打量了一阵,见他穿得破破烂烂,满身是驴粪呆头呆脑地愣在那里,倒也象个放牲口的孩子,就和那哨兵咕噜起来。李爱民想,鬼子要再搜查我,搜出了信,我就把信夺过来吞进肚里。

忽然,日军驻地传来集合号声,两鬼子把李爱民踢倒在地,就跑步走了。

李爱民忍着疼痛,爬起来,赶着毛驴沿小道,溜过了敌人的封锁区,终于把信送到东沟村八路军部队。

第二天深夜,在民兵的配合下,东西两边的八路军一齐行动,拔掉了鬼子在这里进行“扫荡”的临时据点。

1943年5月,日寇占领了离白家庄三里地噃龙镇,不几天,又在李爱民的村里修了个炮楼,这一带的乡亲们都躲进了东沟的山沟里。

九月里,太行山的秋庄稼已经成熟了。这样好的庄稼总不能白白让鬼子抢去呀。民兵、自卫队决定带领群众回村边抢收庄稼。李爱民听说了一定要跟着去。武装主任被他缠得没办法,只好答应了他。

那天夜里,乌云密布,天黑得象锅底。人们摸到离白家庄炮楼不远的一块谷子地里,民兵们在四周放哨,乡亲们就挥起镰刀,“咔嚓咔嚓”地割起庄稼来。秋风一阵阵刮来,吹得谷子和玉米叶“哗哗”直响,正好掩盖了收割的声音。

一大块谷子地割完了,人们捆的捆、背的背,准备撤回山里去。这时候,东方已经蒙蒙发亮,远方传来一阵阵狗叫声。李爱民走到武装主任跟前说:“主任,回去的时候我在前头探路,如果发现了敌情,我就咳嗽三声。”

“好的。不过你要多加小心。”武装主任叮嘱他。

李爱民背着一小袋谷穗,走在最前面,不时地向远处了望。民兵和乡亲们背的背,挑的挑,跟李爱民保持一定的距离,走在后面。

眼看快要走出敌人占领区了,忽然,李爱民发现前面出现了几个黑乎乎的身影。他断定是敌人的流动哨,刚要扭回头往后边传话,只听枪栓“哗啦”一声,接着传来了敌人的问话:“干什么的?口令?”李爱民赶紧扭回头,使劲咳了三声。后面的队伍听到信号,赶快四下疏散开,钻进庄稼地里转移了。可是,李爱了已经暴露了,来不及躲藏,被敌人抓住。

几个鬼子把李爱民带到鬼子军官面前。一个翻译官大声盘问李爱民:

“小家伙,你是那里人?”

“白家庄的。”

“来这里干什么?”

“扛粮食!”李爱民指了下布袋。

鬼子军官听他是白家庄人,想从他口里得到一点八路军和民兵活动的情况,又命令翻译官追问:

“你们村谁是共产党?跑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

“告诉你,说了实话,放你回去,不说实话,瞧!”那家伙把冰冷的枪口,对准了李爱民的太阳穴。

“枪毙了我,也是不知道!”

敌人猜想李爱民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就把他吊在杨树上打了一顿,任凭敌人怎样毒打,李爱民的回答始终是三个字:“不知道!”

狡猾的敌人见来硬的不行,就给李爱民来软的。

“害怕的不要,小孩,皇军大大的爱护,说了大大的有赏。”敌人给李爱民松了绑,还拿了几块糖塞在李爱民的衣兜里。

“我才不稀罕你人的臭糖!”李爱民把糖抓出来,使劲摔在那两个敌人的脸上。

鬼子暴跳如雷,又对李爱民进行毒打,李爱民不愧是党教育出来的儿童团员,他斩钉截铁地说:“告诉你们,今天就是打死你们的小祖爷,我也不说!”

鬼子军官嚎叫:“他的死啦,死啦的!“两个鬼子用刺刀尖对着李爱民。

鬼子又追问李爱民:“土八路(指民兵)在哪里?”

鬼子军官又嚎叫:“你不说,死啦死啦的!”

“嘿,告诉你们吧!你们杀了我一个,杀不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

鬼子的刺刀刺进了李爱民的胸膛。这位十二岁的小英雄,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幼的生命。他那崇高的革命形象,却永远活在千百万少年儿童的心中。(选自《中国革命历史故事》

(五)57-62页)

第五篇:读《少年英雄李爱民》后感作文450字

一次,我看了《少年英雄李爱民》的故事,读《少年英雄李爱民》后感作文450字。李爱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1930年出生在白家庄,他们在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跟大伯大叔大哥大姐们一起,积极地参加了对鬼子和汉奸的斗争。

1943年春天,八路军的钟营长派李爱民送一封“火急”信,李爱民在途中被日本鬼子拦住了,要他说出谁是共产党,不说就打死他,李爱民意志非常坚定,怎么也不说,为了保护一村人,牺牲了自己。

李爱民在13岁时已经为他人着想,而我们呢,生活在好的环境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读后感《读《少年英雄李爱民》后感作文450字》。还有了许多好看,着名的书籍,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有什么不满足呢?那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每一个学习机会,不然怎么对得起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同时,小英雄李爱民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能连累他人,更不会被一点点利益所诱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困难不能退缩,勇于克服,不怕挫折,不怕挑战。以李爱民为榜样,珍惜今天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才能为祖国做出奉献!

上海金山区亭林小学四年级:金雨蓓

下载少年英雄李爱民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年英雄李爱民的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少年英雄故事》有感

    读《少年英雄故事》有感 三年二班陈玺元 假期妈妈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叫《少年英雄故事》。我一读就马上被里面那些小英雄们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草原英雄小姐妹、宁死不屈的刘文......

    少年小英雄的故事

    少年小英雄的故事少年游击队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

    爱国故事英雄少年(5篇材料)

    英雄少年—雨来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住在这个村子。雨来喜欢游泳,他的游泳本领可高了。后来雨来上了夜校,在夜校里他知道了“我们......

    李爱民研究性学习

    历史研究性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近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承担责任: 课题成果: 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完成时间: 指导老师:李爱民 课题成员: 课题内容: 1以服饰和饮食的......

    十大少年英雄

    霍去病 霍去病17岁跟随卫青讨伐匈奴率800骑深入敌竟数百里,斩获2000余敌,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公元前121,汉......

    演讲稿:少年英雄

    抗战背后的故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泸定桥边、大渡河畔珍......

    《少年英雄》观后感

    《少年英雄》观后感 平昌县元山中学初一(6)班张东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随着《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的结束,《少年英雄》这部电影开演了......

    英雄少年心得体会

    为孩子们喝彩 三原县 马额镇 蒙家小学 蒙甜 指导老师 李新娟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让我们记住,同时也让我们记住了一群在灾难中临危不惧、坚忍不拔、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