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师:对!就是“写”,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能背吗?谁来?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四、布置作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师:关于这个节日,你了解多少?
生:我知道重阳节要登高吃重阳糕的。
生: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生:我还知道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是啊,登高插茱萸是古人过重阳节时的习俗。古人啊还要在这天带上全家,登高插茱萸避邪求平安呢。忆就是思念,重阳节诗人在思念谁?
生:诗人在思念远在故乡的亲人。
师:题目中的山东就是?
生:山东就是王维的故乡。
师:诗人在思念故乡的兄弟,(边说边圈出“忆”),那么这个题目应该这样读呢?
生:应该读得慢一点。
师: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古诗的味道可以读了出来,思念的感觉也就读出来了。我们今天就用这种方法去读读这首诗。要读正确流利。生自由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如果你认为你能读好这首诗了,就请你举手。生读
师:谁来评评?
生:他读的慢慢的,有一点诗的味道。
师:在读诗时,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诗人在思念着故乡。生:诗人对故乡的亲人非常的思念。
师: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读读诗的第一、二行,想想你看见诗人在作什么?
生默读想象。
师:你看见了当时诗人正是怎样的处境啊?
生:诗人当时一个人在异乡,心里觉得很忧伤。
师:你很理解诗人的心情。你还看见了什么?
生:我还看见了诗人独自一个人在旅店里举杯消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朋友,心里在加倍的思念着亲人。生:我还看见了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的过着节日,因为诗里说他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因为思念,诗人的心是那样的忧愁,那样的冷清啊,谁来读读这两句啊。
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已经懂得了诗人的忧愁了。还有谁?把声音再沉下来一点,速度再慢一点。谁还能读,把诗人心读的更加沉点,愁一点?
生:生齐声读
师:佳节重阳,诗人身边的人们正在干什么?
生:异乡的人们都在团团圆圆过节。
生:他们带着全家登高插茱萸,高高兴兴。生:他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重阳糕,和着美酒,非常快乐。
师:而诗人这一刻的心情却是怎样?读.生:诗人的心充满了忧伤。
生:诗人眼前总是充满了母亲的影子,他在思念着母亲。生: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去,与亲人团聚。
生:在他的心里都是孤独,寂寞啊。
师:而事实他却只能是……。
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独在异乡王维,忧伤凄凉的王维啊,不能不回想起在故乡的兄弟亲人们过节的情形啊。此时,在他眼里又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啊?一起读第二句。师:随着王维的目光,你看见故乡的兄弟在?
生:兄弟正在登高插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人。
师:兄弟登高插茱萸,却发现,读——遍插茱萸少一人、师:那就是谁的?
生:那就是王维的。
师:故乡的这一切都是王维所遥知的,故乡的亲人的思念,王维更是明白,这时王维的情如何啊?
生!:王维的心就更加思念家乡了。
生:王维的心被思念折磨了。生:王维的心里充满了寂寞,连眼泪都要留下来了?
师:所以王维在节日时候,他只能说……(读全诗)生齐读全诗。
第二篇:《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第三小学张立军 评析: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康静涵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教师简介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返回本页页首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含,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帮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第三篇:人间最美是真情——《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人间最美是真情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一、初读求同,激情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别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很难相会,而相聚之后离别之时,更是难舍难分,因此也留下了许多的送别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两首。来,一起读读题目。生:读题。
师:字正腔圆,不错!不过,还要注意停顿,请跟老师读。(示范读)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师:读了诗题,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 生: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师:因为——
生: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个“送”字。生: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代人。生:这两首诗写的都是送别友人的。
师:你的预习很认真!你知道他们的友人分别是要到哪儿去吗? 生:到广陵,去安西。
师:题目中哪个字眼告诉我们是“到”、“去”? 生:之。
师:“之”的意思有很多种,在这儿指的是“到”、“去”的意思。第二首的题目中也有这样一个表示“到”的词。生:使!
师:了不起!但是这“使”的意思与“之”有区别,你知道吗? 生:出使。
师:没错,就是受朝廷之命出差的意思!师:我们再来读读诗的题目。(生读题)
师:那么,这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送别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老师给大家的提示自学。(学法提示:①自由放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诗的节奏。②结合注释,想想这两首诗分别是: 时,(谁)在(地方)送(谁)去。③同桌交流,读一读,说一说。)生:自学。
师:刚才大家读得投入!老师真想听听你们单独来读一读。谁先来? 生:读第一首。(读得准确、流利。)师:了不起!谁来挑战?(再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第二首,谁来读? 生:读第二首。(将“朝”读成cháo)
师:声音非常响亮!不过,有个字音读错了?谁来说说? 生:“朝”应该读zhāo,因为这里是“早上”的意思!
师:对,多音字的读音我们得根据它的意思来定。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舍字,她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要读shè? 生:“舍”在这里是指“宿舍”的意思。师:对!客人的宿舍,在古代那叫—— 生:客栈。师:在现代叫—— 生:酒店,宾馆,旅馆。
师:再请刚才这位同学带大家读这首诗。(生个别读,全班齐读。)
师:我们回到刚才提的问题上来,谁来说说第一首是什么时候谁在哪儿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生:第一首诗是写烟花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依依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扬州)。
师:说得好!你能说出这样一句完整的话,也就说明你已基本理解诗的大意了。烟花三月,这“烟花”是什么意思?
生:我从注释里知道“烟花”指的是花开得很繁茂。
师:借助注释来理解,是个好方法!三月花开得很繁茂,景色多么优美!你来读一读这两句。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哦,这花似乎还不够“繁茂”。谁再来读读?(再指名读)
师:读诗最可贵的是想象诗的意境,诗中有画,把画面想象出来,你就一定能读好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烟花三月”里繁茂的花吧。(音乐起,师配乐范读,生聆听想象。)
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音乐继续)生:我好像看到了长江两岸,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
师:真好!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那是些怎样的花?那又是怎样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啊?!你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我好像看到了那花朵密密层层,那上边还有许多蜜蜂在采蜜呢!师:哟,你看到的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景象。生:我好像看到了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那紫色的喇叭花。
师:你看到的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景象。师:想象的诗境要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如果词语贫乏脑袋里空空的,那就只好干瞪眼。大家不是在诵读经典诗词吗?要善于联想,激活已积累的词语,特别是诗词的名句,用它去解读正在学习的诗句,那多好啊!描写烟花三月的美景,你还想起了哪个词语,哪些诗句?
多生:姹紫嫣红、百花争艳、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万紫千红、花香四溢„„ 多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多么灿烂多么绚丽的景色啊!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我们再来读这两句。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生:这二首诗是写一个刚下过雨的早晨,诗人王维在一家客舍里送别他的友人王二。
师:这场雨很大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不大,因为诗句说“浥轻尘”,“浥”的意思是湿润!师:哦,让我们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早晨? 生:这个早晨刚下过小雨,空气十分清新。生:马路上的灰尘被小雨湿润,让人觉得神清气爽。生:刚下过小雨,柳叶像被洗过一样,翠绿翠绿的!
师:是啊!一场小雨刚刚下过,渭城飞扬的尘土湿润了,空气清新,客舍清爽,柳色清鲜,这是个多么赏心悦目的早晨!让我们用轻松舒畅的语气读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二、解读求异,悟情
师:不管是烟花三月还是渭城雨后,不管是黄鹤楼下还是青青客舍,都令人感到那么舒适、那么惬意!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却要送别,而且是送别自己的老朋友!他们会怎么送呢?我们分别去细细感受那送别的动人画面。同样是送别,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首,(出示第一首诗)李白是怎么送别老朋友孟浩然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到诗句中去找一找,品一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圈出来。
生:自由读诗,圈画。
(交流)生:李白是目送自己的友人离去。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 “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见”。
师:(板书:见)联系前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你能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生:朋友乘坐的那只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渐渐消失,此时诗人只看见长江向天边流去。
师:你联系注释理解了诗意,不错!你说了“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我们联系全诗来试想,李白此时本应该见到些什么呢?
多生:看到眼前的黄鹤楼、宽阔的江面、江边似锦的鲜花,看到江中近处的船只、远处的点点孤影,直看到万里无云的碧空尽头„„ 师:你们把诗人当时送别所见想象出来了。(板书:尽)然而,诗人却说“唯见(只看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为什么?
生:李白一直目送他的好朋友远去,一直到小船消失在天边。最后,只看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生:因为李白心中只有你(好朋友孟浩然),别的什么也没有注意,什么也没有留意。
师:是啊,一个“见”字见真情!从小船离开江岸,到消失在天边,这需要多长时间啊!李白为什么“见”了这么久?有谁知道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生沉默)
师:(深情地)告诉大家这样一段故事。李白与孟浩然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出名也比李白早,所以李白佩服孟浩然,他曾经在《赠孟浩然》这首诗里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一直想亲眼见见孟浩然。有一年,当李白得知孟浩然到了黄鹤楼附近,李白连忙日夜兼程赶去与孟浩然见面,在黄鹤楼一带,他们一起度过了十多天。这十多天里,他们白天饮酒作诗,切磋诗艺,晚上他们睡在一块儿,谈天说地,互诉衷肠,两个人比兄弟还要亲!可是,十多天时间一晃而过,孟浩然有事要到扬州去了。李白怎么舍得呀!师:(指名)现在你再来读一读,感觉一定不一样!生:读诗。
(再指名读,指导。齐读)
师:老师似乎也被你们带到了黄鹤楼下,同李白在送孟浩然。(配乐范读。)师:(音乐继续)眼望着好友慢慢登上小船,离开江岸,向江心移去。船帆走出好远,孟浩然还在频频挥手,可是船渐渐远了,越来越小了,小了,渐渐消失在茫茫的天际,眼前只看见一江春水慢慢向东流去。李白还在望着,望着,望着,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是啊,就这么望着,望着,李白这目光啊何尝不像这滔滔的长江水呀?它哪有尽头!(板书:不)没有尽头啊,那是因为李白与孟浩然的情没有尽头啊!我们站起来,再同李白送送孟浩然,会背的同学,我们闭上眼睛,不会背的照着读也行!(学生齐背)
(二)读《送元二使安西》
师:故人情深,李白是用他的目光来表达对老朋友的送别之情的。王维呢?请同学们读读《送元二使安西》,想想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元二的情谊是的。
(学生自学。教师提示:有的同学已经学会拿起笔来圈圈画画,真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确,一些重要的字眼儿你可以圈出来。)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王维是怎么送别元二的呢? 生:王维是一直在劝友人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板书:劝)劝了多少杯? 生:一杯。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应该是很多杯。注释里说“更”的意思是“再”,那就说明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喝了很多杯了!
师:(向前一学生)你同意吗?大家的意见呢? 生:他说的有道理。
师:看来,注释的作用还真不小!同学们,友人就要去很远的地方了,为什么王维还要一劝再劝?你能从诗句中找找原因吗? 生:默读诗句,找原因。生:原因是“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是啊,出了阳关,你就再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相伴了!同学们,阳关以西是个怎样的地方?你们听说了吗?
生:我好像听我爷爷说,那里是大片的沙漠吧。生:我看过一些地理书,阳关以西很荒凉。
师:(出示多幅相关图片,伴音乐《渭城曲》)是的,正如两位同学所言,当时的阳关以西,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没有了渭城滋润的朝雨,没有了渭城青青的柳色,没有了渭城舒适的客舍,更没有了渭城那情深似海的友人!而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三千多公里,三千多公里啊,在当时,元二要走半年多时间!
师:假如此刻你就是王维,面对着即将分别的老朋友元二,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呢?请拿出作业纸,把它写下来吧。生:写话。
师:来,把我们想要对元二说的话说出来吧!
生:元二,你就要去安西了,一路要小心啊!我在这边等你的好消息。生:元二,去安西的路上,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与你相伴了,你要好好保重身体啊!
生:元二,我是多么不舍得你走啊!但是,我知道,你有命在身,不得不走啊!你,就再喝一杯吧!生:„„
师:大家都有许多话要对元二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更何况此时送别即将千里行的好友,千言万语全在这酒里了!我们起立,端起酒杯,喝吧!(示意学生读诗)
生:读三四句。
师:此刻,我们也是王维,也是元二,我们喝下了这杯酒。可今天这酒的味道有点不一样啊,你品出来了吗?这里面有种什么味道呢? 生:味道很苦,因为我们彼此的心里很苦。师:喝了这杯苦酒。(生读诗句)
生:这酒是酸的,朋友要离别了,心里酸酸的。(读诗句)生:这酒有点儿咸,也许我们的眼泪掉进了酒杯。(读诗句)生:没什么味道。师:没什么味道?
生:因为朋友要离别了,再也品不出这酒的味道了。师:再喝一杯。(示意全体学生齐读三四句)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了!老朋友啊,情太深!怎么喝得尽这酒啊!让我们再端起这杯酒,一起送别老朋友。渭城—— 生:齐背整首诗。
三、参读求同,升情
师:(课件出示两首诗)两首诗,诗人不同,诗风不同,诗境不同,诗人送别的方式也有不同,然而,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两首诗里有一种东西却是相同的!这是什么呢?
生:友人之间的感情都是深厚的!
师:是啊,人间最美是真情!让我们再来背一背这两首诗。生:齐背(读)两首诗。
师:其实,这真情并不只是存在于故人(朋友)之间,让我们再看看这几首诗。
师:(出示《游子吟》诗句)一起读一读。(生读)这首诗写的是谁与谁的“情”? 生:母子情!
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谁来读。(指名读)这一首写的是——
生:兄弟情!
师:对,王维与家乡兄弟、家乡亲人的感情。
师:(出示苏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首大家也许有些陌生。这是苏轼的一首词。苏轼和他的夫人感情很好,以至于他的夫人去世十年了,他仍然念念不忘,经常梦见夫人,这一首词写的便是这种情景。我们课外可以去查查资料,了解了解。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江城子》。
师:故人有情,慈母有情,兄弟有情,夫妻有情,情由心生,情以真贵!这正是——课件呈现“人间最美是真情!”。生:人间最美是真情!师:下课。
『本实录及钱正权老师的点评发表于会刊《小学语文教学》(2010.12),并由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小学语文教与学》(2011.5)全文转载。』
附:板书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 李白 唐 王维
见不尽——故人情——劝不尽
第四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元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情感目标:A、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情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B、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3、能力目标: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结束时我让大家收集春联,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学生写在黑板两侧)
2、齐读春联后师:什么时候要贴春联?(春节)
3、在古代,春节也被叫做“元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时期的大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板书课题)
4、点出“日”理解、“元”是第一,“元日”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叫春节。
5、齐读课题。在这一天,你会做些什么?
6、生交流。师结:对,春节的习俗很多。贴春联就是其中之一。而王安石的这首诗里就写了这么一件事。我们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是诵读理解。我们要学好古诗,首先就要读好它。出示:(一读:注意节奏、读正确。)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自由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节奏,读正确。
(二)学诗
1、谁愿意来试试?(指名读)A、你把这个生字念得很准,再教大家一遍,好吗?(指名将生字读准)B、让我们一起来读正确,读流利。(不到位师范读一句。)
2、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能够把诗读正确,不过,古诗光读准还不够,还要(出示:二读:借助字典或请教别人,搞清字、词、句的意思。)
A、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诗,找找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B、交流。现在就拿出你们的字典来吧。查一查,查之前,老师作一个友情提示:每个字在字典上都有许多种解释,我们要根据诗句来选择相应的意思。
C、师巡视。
D、交流。(同时屏幕上出示词语的解释。)师根据学生说到的词语同时理解诗意。重点理解:“屠苏”:指一种酒。古代的风俗,每年除夕时人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来面向东喝,据说可以避瘟疫。
“桃符”古代风俗,正月初一,人们用桃木写上神灵名字,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发展为现在的春联。
“瞳瞳日”。对,你这是字典上的解释,再看看诗题,其实这是个很特殊的日子,就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新的一年,也蕴含着新的希望,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你希望什么呢?(交流)
E、让生将诗句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F、理解了诗意,我想你的感受肯定不一样了,谁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首诗呢?(1—2位)
3、不过,古诗学到这一步不够,还得透过字面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想想我们过年的情景,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图,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A、交流。(幸福、热闹、高兴、喜气等)
B、同学们,任何一首诗,都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 系。此时,诗人王安石刚当上宰相,对自己上任后的改革充满了信心,也充 满了期待。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想想你还能感受到什么?(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
C、让我们一起满怀着喜悦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吧!齐读诗。
(三)练习背诵
1、现在,古诗学完了,我们要把它背出来,这叫熟读成诵。A、全班观看录像,齐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气氛。B、分组练习背诵。C、(做游戏)比比谁最快。
D、同学们,在背的时候也要注意节奏,谁再来背?指名背。
E、我们班的同学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一首诗读懂了,记住了。刚才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的,谁来说一说? F、指导写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刚才不仅仅是学习了《元日》这首诗,我们还学会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大家运用我们学习的这种方法预习一下我们的下一首古诗《江雪》。
《江雪》
学习目标:
1、理解“千山、绝、万径、踪、灭、蓑笠翁等词意思,在想象诗中意境深远的画面中理解诗意。
2、背诵、默写《江雪》并在语境中运用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江雪》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新课引入
出示:一幅画面,画面中白雪茫茫,只有一人在江面上,坐着小船上垂钓。
请学生组织语言说说画面的情景。
(从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的古诗的语言的品味与欣赏的学习)
二、反复朗读,品味诗语。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直至成诵。
2、学生品味诗语言。
师:画面好空旷,情景好凄凉,背景好寥廓,这么一幅凄清的山水画作者却只用了20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赢得了众多人的称赞,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如柳宗元的诗具有一种对称美,“千山”对“万径”,“灭”对“绝”,“孤”对“独”,蓑笠翁对寒江雪。对这首诗展现的画面是一种凄凉美,这首诗,语言具有对称美。同样的意思,同样是这样的组合,是组合得这么巧妙,这种妙的组合叫人赞叹,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其间蕴含的情意。)
(诗意、诗味、诗情仅仅存在于诗的言语形式中,改变了言语形式,诗意、诗味、诗情也就随之改变甚至完全消失了。在学生述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之际,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于学生头脑之中。)
三、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1、你们猜一猜,作者写这首诗可能是什么时候。
老师随机介绍读者:柳宗元,山西人(唐代河东)所以人们称他柳河东,20多考中进士,博学多才。32岁那年参加改革,成为核心人物,名气很大,谁知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降几级,十年后才被召回,后又被贬到更偏远的柳州,46岁那年在忧闷中病逝。这首古诗,就是诗人被贬到永州时所作。当他看到眼前茫茫白雪,毫无生机的世界里,有一位老人在江面上独钓的情景,他会那么想呢?
2、指导朗读,读出苦闷,烦恼,或者读出坚贞不屈,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这里的背景介绍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于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来。教师的“导”也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引导。)
四、尝试运用,加深体会。
师:我们现在学古诗,一边为了了解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二是积累优美丰富的言语;三是学会正确运用,提高语言能力。出示
1、山道上,空旷无人,俱寂无声,颇有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
2、虽然不被人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希望在向我招手,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正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吗?
(化消极积累为积极运用,实现活学活用。)
五、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柳宗元46年的生涯中,共写有一百四十余首诗,大多的是抒写被贬后心情愁闷,只得寄情山水田园的诗。
我们来看其中两首诗 出示: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与洁初上人间看山寄京华新龙
海畔尖山似钏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你又如何明白诗中蕴涵着凄凉、苦愁与悲伤呢?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杂思。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能知道,水果的营养要吃下去才能吸收,所以,教学古诗要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在体悟情味中赏析语言,在推敲语言中领悟意境)
六、总结学习,抄默古诗
提醒容易写错的字: 蓑 笠 独,先抄写生字,再或抄写或默写古诗。
第五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3.背诵这两首古诗,能默写《题西林壁》。【教学重难点】
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收集苏轼、陆游的生平经历
2、描写庐山的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历史时空 1.出示宋代的中国地图,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宋代的疆域及南北宋的历史,引出两位大诗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绘画、书法;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父亲陆宰,做过京西路转运副使,金兵南侵时,陆宰被免职,带着家眷南归,侥幸逃脱一场大劫难。但北宋王朝的覆亡耻辱,深深铭刻在每一个怀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心中,他们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宋代大文学家的作品《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板书课题)
二、凭借注释资料,整体感知诗句
1.自由阅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让两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诗,纠正没有读准的发音。3.默读两首古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4.检查学生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三、品味古诗,让学生在比较中发表真实感悟
1.播放古典音乐,教师描述每一首诗的历史背景,引读这两首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并探讨: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阅读深入点。因为“游”是两首诗共同的理解点。可在学生多元、零散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同样是“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安慰;都是在游览中有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一种寄托,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苏轼也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同点:如,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是农家,一个是庐山;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当学生体会到某一方面时,就启发学生对比地读出来,在理解中反复吟咏这两首诗。
四、联系个人经验,让学生在古为今用中丰富自己的文化“武库”
1.苏轼和陆游的这两首诗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写在括号里:
(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优点,还有那么多缺点。真是()。
(2)爸爸前一段时间做生意亏了,很难过。最近又扭亏为盈了。看到爸爸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一句诗:()。
2.引用这两个名句,说说自己的亲身体验。
3.这两首诗魅力真大,让我们记住它吧。播放古典音乐,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五、通过名句展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热情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魅力四射,但它们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还有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名句。1.你还能背诵出哪些古诗名句?请背一背。2.请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乐游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辉泪始干。(唐 李商隐《无题》)
如果喜欢,请大家到课外去找找,并读读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每个五遍 2.默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 …… ……
山重水复疑无路,不识庐山真面目,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学反思】
长久以来,古诗教学有句口号,那就是“不求甚解”。但是公开课上,我们每每见到的仍是逐句分析讲解,直到嚼碎吃透。《题西林壁》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哲理诗,其他老师都认为这首诗不好教,尤其是放在三年级,难度更加大了。但既然我选择了,就不能放弃。整个准备过程也是我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我努力了,就是成功。我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读带讲,让学生自读自悟。
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概括起来,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那八个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课安排另一首诗《游山西村》不少学生已会背,对诗所蕴含的的道理估计有一定的感触。所以,这节课,我打破了一节课一首诗的老套路,安排两首诗一节课完成。首先,让学生自读感悟,了解诗的大致内容,并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学生凭借工具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读懂了诗意。体会诗句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他们:“这两首诗中都有一句经常被人们引用,你知道是那两句吗”,显然很多同学不知道其中的名句,但一两个知道也足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常用在什么情况下?这里,纵然学生不知道或没说过,但通过联想诗意,也能悟到是身处其中,看不到事物的全部或者本质,正如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依此理解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
本课教学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体现了古诗教学的基本思想。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比较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的学生能找出来,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安慰;都是在游览中有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一种寄托;有的则不容易找出来,如两首诗表达的哲理,都是蕴含在写景之中。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吟咏诗歌,通过读诗来理解领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齐读、指名读、默读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因此,教学中能够突破难点重点,学生思维比较积极,课堂气氛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