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 生 命 的 起 源 与 发 展
论生命的起源与发展
姓名
李峰
指导教师
高勇纲
(吕梁高级实验中学理科1415班
山西 离石
033000)
摘要:
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怎么样形成的?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又是怎么样产生的?根据众多 学者长期深入的综合的研究认为生命的起源和发展需要经过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生命起源的化 学进化过程,即由非生命物质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逐步变成原始生命的过程;第二个过程是生物 进化过程,即由原始生命继续演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经过漫长的过程直 到发展为现今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并且继续发展变化的过程。
关键词:
生命起源,生命进化,生生相息。
一、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1、创世说和新创世说:创世说是把生命起源这一科学命题划人神学领域,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是上帝设计创造的,或者是由于某种超自然的东西干预产生的。19世纪以前西方流行创世说这一学说。近年来,在科学的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创世说的支持者为坚持这一非科学的观点,不得不作出新的努力使圣经与科学调和,用科学知识来证明圣经的故事,如将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一些“证据”来证明上帝造物和物种不变的观点,这就是现代的新创世说。这一学说无论怎样修饰都是不科学的。
2、自然发生说:认为生命可以随时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迅速产生出来。如腐草生萤,腐肉生蛆、白石化羊等。这一学说在17世纪曾流行于欧洲。随着意大利的医生雷地和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等人的实验的成功,这一学说失去了他的生命力。
3、生物发生说:认为生命只能来自生命,但不能解释地球上最初的生命的来源。
4、宇宙发生说(自生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间的其他星球,某些微生物的孢子可以附着在星际尘埃颗粒上而到达地球,从而使地球具有了初始的生命。这个学说仍然不能解释宇宙间最初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此外,宇宙空间的物理因素,如紫外线、温度等对生命是致死的,生命又是怎样穿过宇宙空间而不会死亡呢?
5、化学进化说(新自生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经历长期化学进化过程而产生的。这一过程是伴随着宇宙进化过程进行的。生命起源是一个自然历史时间,是整个宇宙演化的一部分。因为有比较充分的根据和实验证明,这一学说为多数科学家接受,但仍需要深入进行研究。
生命起源问题是自然科学界面临的几个主要的未知基础科学问题之一,按照大爆炸理论,大致是从亿年前大爆炸开始的宇宙起源,地球出现了原始大气,导致地球上第一个单细胞形
成,从此,地球上出现了最独特的东西生命,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最初的海洋到充满氧气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从固氮植物到如今的光合作用,第一个水中的生物,所有的物种的起源——三叶虫诞生在了海洋中。后来随着地球空气成分的变化,不断有水生生物来到陆地,演变出了两栖类爬行类物种。娇娇的陆地上的植物种类逐渐变得多了起来,而水生环境的有限性和陆地食物种类的增多,也让很多的水生生物逐渐向陆地转移,在陆地上进行复杂的繁殖,最终演化出了人类的祖先——猿类
二、人类的起源
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条大裂谷。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独立的动物系统,大裂谷这个阻隔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湿润的树丛,猿类为适应改变不大的环境,它们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协调,就注定了它们迄今仍处在猿类的阶段,如大猩猩等。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大裂谷以东由于地壳变动,降雨量渐次减少,林地消失出现了草原,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灭绝,其中一小部分惯于攀爬的猿类适应了新环境,学习在地上活动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随着猿类的生命不断地持续发展,大约500万-800万年前,有些类似黑猩猩的猿类物种在雨林周围与稀树大草原连接地带成功建立了奠基者群体,并成功地进化成南方古猿。随着猿类的不断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
1、早期古猿阶段:他们的脑量从最初的三四百毫升逐渐增大到700多毫升,身高一般1米至1米半,男女两性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差异。他们经常地使用天然工具,这个阶段人类的生活区域局限于非洲,南方古猿没有改变它们祖先的多数性状,很大程度上是草食动物,它的门牙比人类的门牙要大得多,而且臼齿也很大。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一些成功的防卫机制而生存下来,学会扔石头,学会使用有木头和其他植物材料制成的原始武器,学会露宿野外篝火旁。从树上栖息双足行走转变为陆地生活并双足行走。
2、能人阶段∶约150万到250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东岸出现。能人的特点是学会了使用工具,是最早的人属动物,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特殊标志。能人的体形较为纤细,瘦高;脑容量在700毫升上下;手骨和腿骨与现代人近似。能人的食性广泛,既采食野果、嫩叶和植物块茎,又食用肉类,而且食物中的肉类比例很高。能人生活艰难,经常食不裹腹,但适应能力很强。
3、直立人阶段:约20万到200万年前,直立人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后来,直立人走出非洲,向亚欧大陆迁徙,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第一次走出非洲。直立人的脑容量在1000毫升上下;头骨很厚,眉脊突出,颅骨低平,具有猿的特征;腿骨似人,适宜直立行走,能象现代人一样快速奔跑。专家从脑颅骨的结构可以确定,直立人拥有语言能力。在直立人的生活遗址中有用火痕迹。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雷电等自然因素引发的大火中,直立人发现了火的好处,并且取来火种,加以保存,继续留用。学会使用火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火的使用,意义重大,既能抵御寒冷,又能驱除猛兽,保证了人类的延续。更重要的,因为火的出现,人类开始食用熟食。熟食可以刚好的让人体吸收蛋白质,大大促进了大脑的发育,而且避免了寄生虫病,对人类的生命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保证。直立人虽然没有庞大的躯体,也不能高速飞奔,更没有动物们的尖牙利爪和犄角毒囊。可是直立人总有绝对聪明的大脑和灵活的双手,在没有智慧的动物界获得了绝对的优势,逐渐晋身食物链的最上层。
4、智人阶段
①早期智人:约3万到2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出现。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德国的尼安德特河流域而得名,简称尼人,又称早期智人,或因其大多居住洞穴中而称之为穴居人。尼安德特人身材不高,但强壮结实;脑容量在1300毫升左右,比直立人大得多,脑组织也更复杂。在尼安德特人居住过的洞空中,发现大量精巧的石器制品、骨针、动
物化石和用火痕迹。28万至11万年前,地球经历一个冰川期;7万多年前,地球再次迎来最近的一个冰川期。尼安德特人生活的时代,正值两个寒冷的冰川期,其中只有四万年温暖的间冰期。尼安德特人身穿兽皮缝制的服装,烧火取暖;主要以狩猎为生,使用有刃有角的薄石片和木棒组合而成的形如标枪的组合而成的形如标枪的猎具;狩猎时,经常组织多人,利用有利地形来伏击大型猎物,也会用火把将猎物逼入有利地形。尼安德特人已有葬仪;年长的人会把生活经验传授后代。但是,尼安德特人一直使用固有的工具,不思加以改进。将近20万年前,在冰河期里,非洲虽不寒冷,却极为干旱,生存环境极为恶劣,非洲海德堡人在演化出非洲早期智人后,原来的种群几乎灭绝。15万年前,由于出现演化,极少数有想象力的适应能力更强的非洲海德堡人的后裔,终于逃过劫难,活了下来。分子生物学对女性的线粒体DNA研究说明:现在全世界所有人,都是15万年前九位女性祖先的后裔,可见当时的种群规模小到何种程度。而那些极少数因为拥有想象力而活下来的人,就是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或现代人)。
②晚期智人: 11万年前,冰河期结束,全球气候回暖,晚期智人迎来了好时光,可是,好景不长。7万5千年前,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大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物质被抛入高空,并在大气平流层中扩散开来,遮蔽了大量的太阳光,导致全球气候产生急剧变化,此后一千年,地球再次进入冰河期。在那个冰川期之初,由于环境险恶,生存艰难,晚期智人的种群规模快速缩小,以至于几近灭绝。然而,到了6万年前,晚期智人终于适应了严酷的生存环境,其种群规模得以逐渐扩大与恢复。
克罗马农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法国的克罗马农山洞而得名,又称晚期智人或现代人等。克罗马农人的体质形态已没有任何猿类的残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克罗马农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猎取鹿、羊、野马、野牛、甚至大型猛兽。克罗马农人知道埋葬已故亲人,利用长石片和石叶来制作工具。在克罗马农人的生活遗址中,发现大量尖状器,刮削、各种石刀、雕刻器和钻头等石器;以及骨锥、投矛器、骨针和鱼叉等磨制骨器;各种装饰品;用骨头和软石雕刻的人物像和动物像,以及反映当时人们生活、劳作和狩猎场面的壁画、岩画。从众多壁画和岩画中可以推知,克罗马农人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以前所有生物,包括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都不具备的。
③现代人:1万1年前,即基督教圣经中所说的大洪水时代,最近的一个冰川期结束了,旧石器时代也随之结束,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候,人类开始养狗,使用弓箭。华夏先民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与此同时,大批新技术、新事物开始走进远古先民的生活:钻木取火;结网捕鱼;陶器;房屋;水井;村落;酿洒;乐器等。此外,纺织器具,食物加工器具等大量生产和生活用具,也在这时出现。这是人类开始进入定居生活的时代,更是人类迎来的第一个大发明、大创造的时代。
5千年前,又有一批影响深远的新技术、新事物出现了:城池;文字;历法;车子(包括牛车);独木舟;医药;丝织品等。这时候,在中国,正值五帝时代,相当于城头山、大汶口、良渚、屈家岭、红山及龙山等文化时期,国家的雏形出现了;在埃及,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前王国。
4千年前,金属器具开始出现;古埃及人大造金字塔,华夏先民、古印度人和苏美尔人先后建立各自的国家。至今,人类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新的时期,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但生命的起源还有待于我们的继续和发现,接下来我们谈谈生物进化的事。
三、生物的进化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化学演化,就是说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等等)。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等)。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这一段过程叫做化学演化。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最基本区别是:它能从环境中吸收自己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排放出自己生活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这种过程叫做新陈代谢,这是第一个区别,第二个区别是能繁殖后代。任何有生命的个体,不管他们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们都具有繁殖新个体的本领。第三个区别是有遗传的能力。能把上一代生命个体的特性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个体能够与上一代个体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这个大致相同的现象最有意义,最值得我们注意,因为这说明它多少有一点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这种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叫变异,这种变异的特性如果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它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把这种变异的特性加强并成为新个体所固有的特征,生物体不断地变异,不断地遗传,年长月久,周而复始,具有新特征的新个体也就不断地出现,使生物体不断地由简单变复杂,构成了生物体的系统演化——也称作进化。
谈到进化我们不得不先来说说进化的产生。在我们周围生活着许许多多的生物,仔细观察,便会发现生物界有许多新奇特别的现象。比如我们在夏天最痛恨的蚊子,在青草中随处可见的蚂蚱蟋蟀,每天天空中叽叽喳喳的麻雀,偶尔还能看见美丽的天鹅,还有农家里养的各种鸡鸭猪牛;奇花异草,绿树红杉;还有许多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各种奇奇怪怪的生物。他们有的简单,有的很复杂,有的高等可以吃肉,有的低等只能吸收空气中的空气来获得养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论是深山寒涧,还是温度几近沸腾的温泉中都有生命的存在。然而,这些生物怎么能适应这些恶劣环境的呢?生命原因使得生物与一定的生活条件表现出某种相互协调的关系?还有,生物之间虽然有着千差万别,但是为什么具有某些基本的相同性质,比如都有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等生命现象。由于这种种问题的存在,要想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进而就产生了生物进化这一科学理论。
生物进化是众所周知的一种进化观点,是达尔文最先提出来的,被称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在达尔文提出这一观点的之前的过去,还有一些学者也有一些进化的思想。第一是法国的布丰:他最早的、科学的涉及有关进化方面观念人,他可以说是产生进化思想的伟大先驱人物;第二是法国的拉马克:布丰之后十九世纪早期的自然科学家,他提出了“器官使用法则”或“用进废退”法则。
生物的进化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演化。当生命出现在地球上时,生物的进化就已经开始了,甚至在更早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生物演化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由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发展演化。在生命起源之初,最先形成的是简单的、原始的生命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我们都知道细菌和蓝藻这类结构比较简单的细胞叫原核生物,而其他生物则比较复杂,有真正的细胞核且其由核膜包裹,并具有双层膜构成的细胞器的细胞。对于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演化,其争论有两种观点:
①很多人都普遍认为:真核生物由许多不同的方式由原核生物演化而来。虽然解释这个问题很难,但是还是有学者做出了许多努力,寻找中间过渡类型。关于直接演化的中心问题是:⑴是否存在某些中间类型;在原核生物中,蓝藻本身非常接近真核的植物。因为蓝藻有和真核生物都用来光合作用的类似的囊泡系统;⑵是否能合理地说明细胞核和细胞器有膜为界起源的事实,目前对于这个问题解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②据细胞内共生假说:⑴真核细胞是由多个不同种类的原核细胞结合共生形成的,这个结合共生体与最初的宿主细胞之间相互合作建立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在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共同协作的体系,这样就形成真核生物最初的祖先。在自然界中我们也可以见到内共生现象为这一理论提供依据支持。举两个离子,一个是大家熟知的真菌和藻类的共生组合,一个是草履虫的卡巴粒子;⑵演化的下一个重大步骤是从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向多细胞后生动植物的过渡。所谓后生生物就是具有多细胞,有分化的组织结构的生物。海绵也是多细胞生物,但是由于他们分化程度低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始特征,被称为侧生生物,不包括在后生生物中。性
别分化和单倍体—双倍体的世代交替的产生对于后生生物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有性生殖过程造成了遗传变异可能性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双倍体细胞中的成对的染色体来自两个不同的亲体,这就有遗传重组和基因交换的可能。但是单倍体生物只能依靠基因突变产生变异,造成遗传的变异,从而产生遗传变异。变异量大必然导致演化加速。腔肠动物(刺细胞类和栉水母类)是最早出现的后生动物,这与分子生物学的证据一致;⑶寒武纪海洋动物的大爆发。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从寒武纪开始,突然出现大量多样性的多细胞动物,其面貌与之前的后生生物迥然不同;⑷早期的陆生生命。陆生环境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沿海低地、河流湖沼、平原山地。最早出现在陆生环境的生物是藻菌植物。最早的栖息环境不是陆地的气生环境而是地表的近海底地或是淡水水域中。随着环境的改变才彻底登入气生环境;⑸生物进化的顺序。陆生生命的产生让生物进化的脚步加速。原始海洋产生了最原始的鱼类,鱼类的逐渐登陆进化成两栖类,随着环境的影响,爬行类产生,由爬行类最后逐渐进化为哺乳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比如人与猿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亲缘关系。
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一是主观因素:生物自身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另一个是客观因素: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的本身可以通过遗传变异发生进化,但是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生物进化,比如:我曾经在梧桐树的树干上看到一个蝉蜕和一个刚刚蜕皮的软软的蝉。我没有去抓那弱弱的蝉,而是把蝉蜕轻轻地拿在指尖,想象蝉是以怎样的勇敢精神蜕掉这保护壳,我看它的时候,它该是怎样的胆战心惊,怎样的想飞离危险,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蜕皮是蝉的一次生命进化,经过这次痛苦与危难,它的生命将更加壮大;又如我曾经看着一一颗颗鸡蛋在母鸡的腹下孵了21天,然后小鸡一下一下地敲开蛋壳,再用爪子费力地蹬掉残壳,这样小鸡就真正诞生了。看到它们破壳、脱壳艰难,年幼的我多么想帮小鸡快点出壳,可是妈妈不让,她说只有能自己从蛋壳里出来的小鸡才是硬实(健康)的。我曾经偷偷地帮助一只小鸡出壳,可是它没活几天就死了。等我渐渐长大了,我终于明白生命的进化是要经过自己努力的,体验痛苦也是生命成长的必需营养,这时别人的不当同情与帮助可能会是伤害。
从古至今,每一类生命进化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代价是痛苦的挣扎,也可能是失去整个生命,可是现今存在的生命并没有因此而拒绝进化。就每一个个体生命而言,也在时时刻刻面临着进化,只是一些平庸的生命为了没有痛苦与危险而拒绝进化,可是那些伟大的生命,不都是经历更多次进化而成就的吗,就像快乐与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的。要想“快”得先经历“痛”呀。在“痛”里不出来,只会有痛苦,当然不会呀快乐。如果长时间躲在壳中,一种是停止成长,一种是胎死腹中。不敢面对生命中的痛苦;不敢面对痛苦,生命得到进化;生命得不到进化,就等于生命在停止生长;停止生长,进而就会迎来死亡。
生命的进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如何找到物种之间进化的证据一直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生物界中不同物种的进化历史可以从化石中找到证据,但是由于 我们能够得到的化石数量是有限的、零散的,采用这种方法很难全面把握生物之间的进化历史和进化关系。在分子生物学出现以前,利用生物的形态学特征、解剖学特征和发育学特征来研究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是一种最普遍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对特征的选择依赖性很大。由于在进化过程中,相似的结构可能独立地进化,如脊椎动物和章鱼的眼睛虽然功能相同,但却是由完全不同的途径进化而来的;又如蝙蝠具有可以飞行的翅膀,从这个角度看,它应该属于鸟类,但是实际上,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因此很难找到稳定的特征来分析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四、我的观点
我认为生命起源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十分值得我们尊敬和呵护的,因此保护和合理开发地球是我们的责任,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研究不仅能揭示自然奥秘,而推动科学和人类的发展。对比我们要用用心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生命起源与进化的探索贡献我们的力量,生
命起源的过程就是地球不断发现的过程,地球家园为我们提供了安逸和谐的环境,是我们温馨护层,因此我们要不断的进行保护和对其进行深刻的发展。对地球这一奇迹发生及原理的探索,当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业,也是自然任物之一,因此保护和合理开发我们的地球善待我们周围的生命是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对生命起源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自然的奥秘,揭示生命的奥秘,而且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并无疑对人类的思想史及文明史产生重要影响。对我们要为了科学的关系人们本身的生命起源及演化事业的深入探究贡献出我们一份力。
五、结束语
由于生命起源研究的是几十亿年前,地球上人类远未出现之前生命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由于最早产生的原始生命休结构十分简单,组织状态极度脆弱,极难形成化石保存下来,以及当时科学技术手段有限,至今尚不能找到合理的答案。生命起源仍处于众说纷纭,莫表一是的假说阶段。通过学术争鸣和新假说的不断提出,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研究生命起源的航船正越来越靠近了真理之彼岸。
生命的起源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事情,生命的进化更是让人匪夷所思。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期待着你的探索。
参考文献
《人类的生命起源》、《生物的进化》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ife
Name Li Feng tutor teacher Gao Yonggang
(Lvliang senior middle school science experiment class 1415 Shanxi Lishi 033000)
Abstract: How did the rich and colorful world of the earth come into being? How did the primitive life on earth come into being?The scholar's long-term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hinks tha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ife need to go through two processes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that is, the non living substances through a series of complex changes, gradually into the process of primitive life;the second process is biologicalThe evolution process, from primitive life to evolution, from simple to complex, from low to high, from aquatic to terrestrial, after a long process straightTo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rich and colorful biological community and continue to develop the process of change
Key word:
The origin of life, the evolution of life, the birth of interest
第二篇:论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论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摘要: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那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科学的进步,我们探索的领域不断扩大。其中,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也终于了解到从原始海洋到生命的产生,一直到现在的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那么:在原始地球早期环境下,物质是如何实现由非生物界到生物界的跨越?抑或,在地球形成早期,肯定存在没有生命这样一个时期,生命又是怎样来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生命的起源及演化的过程。
关键词:生命起源、原始生命、化学演化、新生命
一、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1.上帝创造生命说
2.生命来源于宇宙-----宇宙胚胎说
生命必须的酶,像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形成一样,需要数亿年的时间,一些化石上所记载的生命物质诞生于35亿年前.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用天体物理的手段,在地球之外探测了近百种有机分子,像甲醛、氨基酸等.在一些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中也发现了含有组成生命的有机分子,在一些被称为“脏雪球”的慧星中不仅含有固态的水,还有氨基酸、乙醇、嘌呤、嘧啶等有机化合物,生命有可能在慧星上产生而被带到地球上.3.自然发生说
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人都是从非生命的物质中突然产生的 4.生命的产生只能来自于生命
生命的产生只能来自于生命,代表人物是巴斯德.生命起源问题是自然科学界面临的几个主要的未知基础科学问题之一。几乎所有的自然历史及生物学教科书总会有几章介绍生命起源。按照大爆炸理论,大致是从亿年前大爆炸开始的宇宙起源,到约50亿年前太阳系的起源,到约45亿年前地球的起源,到大约37亿年前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地球上生命体系是已知的宇宙中惟一的生命体系,也是已知的宇宙中最复杂的分子体系,更是自然演化出的最完美的分子体系。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过程是如此复杂,生命起源的过程是如此偶然,有人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只猴子在打字机的键盘上随机跳动能打印出大英博物馆的所有图书,那么在地球上发生生命的几率比这还小。但是,在地球上的的确确自然产生了生命,而且
产生了智慧生命人类这一宇宙最美丽最灿烂的花朵。如果说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是一个奇迹,那么对地球上这一奇迹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原理的探索
当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业,也是自然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显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自然的奥秘,揭示生命的奥秘,而且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并无疑对人类的思想史及文明史产生重要影响。
二、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探索
(一)生命进化的进程 1.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生物
细胞按形态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结构比较简单,个体较小.它的主要特征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裸露的DNA分子,它们分散在细胞质里或集中在核状体部位,没有核膜和核的结构.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比较复杂,它的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有RNA和蛋白质,形成了结构复杂的染色体,并集中在由核膜包裹着的细胞核中.2.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在距离现在5亿~6亿年内,地球上出现过一次生命大爆发,有成千上万种多细胞的生物出现.由于这次生命爆发的时间是被地球学家叫作“寒武纪时代”,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后2亿多年的时间里,三叶虫依然是生活得最成功的动物.3.鱼类世界的诞生
最初出现的鱼叫甲胄鱼,它们中的大多数身体的前端都包着坚硬的骨质甲胄形似鱼类,但没有成对的鳍,活动能力很差.4.植物的演化
蓝藻是海洋中最早的单细胞生物之一.5.动物登陆
距今2.3亿年前,由于地球气候温暖,食物充足,爬行类动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它们不断地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变成了今天的龟类、鳄类、蛇类、蜥蜴类、哺乳动物等.6.人类的诞生 由于劳动,手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改善,同时,也引起了身体其他器官的变化,特别是大脑得到高度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建立了社会.于是,劳动使森林古猿演变成了人.(二)生物进化的历史
经科学研究,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地球的早期环境恶劣,到处都是火山和岩浆,地壳每天都在剧烈的运动着,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出现了山川和河流以及海洋,才变成了一颗可以诞生生命的星球,就是说在地球最初形成的时期,表面充满着原始大气层,后来这些原始大气发散到太空中去,但地球内部不断的释放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等气体,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中,火山和雷电等巨大能量不断释放,这第二代大气又不断的变化,形成占大气99%的氧气和氮气,有了这个大气层,地球表面温度变化就可以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初步具备了形成生命的条件。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这一段过程叫做化学演化。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这是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
(三)人类的探索
启蒙运动的理性和进步理念,包括马尔萨斯的生存环境理念,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思想基础。达尔文用科学方法证实了进化中的自然选择机制。孟德尔用试验方法弄清了遗传和变异机制,这两块知识的结合,就构成了我们今天解释生物进化机制的综合进化理论。
达尔文(Charles Darmin ,1809--1882)1859年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下原理:第一,所有物种生育子代的能力都大于食物增长速度,即生育能力大于养育能力;第二,所有物种的个体都有变异,同一物种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即同体个体独特;第三,由于要生存的个体多于能生存的个体,所以会有生存竞争;第四,竞争中,有适应性变异特质个体得到更多的生存机会,即最适者生存;第五,适者有更多机会通过生殖把特质传给子代,即受到自然选择;第六,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成功的变异时代积累,导致新物种产生并实现进化。
孟德尔发现生物的变异来自遗传,他的这项成就被称为构成现代遗传学的基石。1937年,杜布赞斯基在《遗传学与生物起源》一书中把它与进化论与遗传学整合成一体。赫胥黎称之为综合进化论。综合进化论认为进化是包括两个阶段的过程:
1、变异:不同个体得到不同的遗传材料,形成不同的表现型;
2、选择:不同个体在繁育方面表现出的差别。
学术界目前承认进化有两个层次:一是种群层次上的微观进化,主要指种群基因库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短时期内的变化。二是更高层次(物种)在较长时段中的宏观进化。对于后者,学术界又有两种理解:一是渐进累积,二是间断平衡。渐进累积论将生物进化和新种发现视为渐进积累过程。间断平衡论则将这一过程理解为长期稳定与短期骤变的交替。我们认为简短平衡论能更好地解释古人类化石和人类遗传学资料上的历时间断和却换现象,同时也与突变和选择的原理兼容。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在陆地和空中发现了大量生命基因物质。1969年澳大利亚发现了著名的默契森陨石,它的表面布满了氨基酸。中国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多细胞生命物质,存在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20亿年前。美国国家太空总署的U2高空侦察机,在10000米的高空,收取到了从大气平流层向下飘落的彗星尘埃,发现里面充满着有机物质,和漂浮着的生命分子,美国著名科学家卡尔•萨根(1934-1996)认为,生命的初始物质就是这样来到地球的。这些生命科学的成果告诉我们,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可能有两个来源,第一是从地球诞生开始,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中,就广泛地分布着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生命基因物质;第二是来自外太空的生命基因物质,伴随着外太空陨石和风雨雷电,不断的降落到地球上。但不管是来自哪里,这些生命基因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不会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必然是有高级和低级、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高级的生命基因不断向高级人类形式过渡,低级的生命基因在相对低级的范围内获得发展,形成今天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
三、对生命的思考
生物的进化大体趋势始终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但是在生物的演化进程的某个片段,我们也会发现某些个例。它们的诞生本身就开创了一个进化奇迹,它们并不遵循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似乎它们本身的诞生就是为宇宙中生命的多样性创造其他适合的更有效率的模式。还有一些生物,当突发的宇宙环境的变化对地球环境造成影响时,由于它们的进化里程没有足够的效率,或者没有足够的防危机能力,也消逝在地球生命长河中。
反观人类社会,生命的进化规律似乎又隐隐约约在应实人类社会的种种规律,种种法则,种种悲剧,或者即将上演的喜剧。
人类也只有不断探索发现这种种规律、法则,才能避免悲剧,更好的生存繁衍。
四、结束语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过程,人类对起源于十几亿年前的生命演变的研究,是极其间距的一项任务。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积极主动,有目标有目的,经过科技的进步与时间的累计,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定会有更长足的进步,研究生命起源的航船也会越来越靠近真理之彼岸。
参考文献:
[1]郝守刚,马学平等.2000.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英] Andrew S.Pullin 著,贾竞波 译.2005.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郝首刚、马学平,《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第三篇:论广场及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论广场及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与西方的“中心广场”相对应 ,中国古代城市广场可称为“庭院广场 ”和“街市广场 ”。它们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但是其文化根源都与人类和谐社会的目的相联系,所以它们的文化差异及其形态互补对当代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生态,广场文化,政治,宗教,庭院。
迄今为止 ,考古学家发现的世界最早广场文化遗址有两处 ,一个是中国西安市临潼区姜寨早期仰韶文化遗址 ,另一个是乌克兰基辅特里波里村落遗址。考古学家在姜寨看到: 6000年前 ,一个老祖母和她女儿、女婿及孙女们 ,在这里建筑了五组房屋。五组房屋环绕一片 ,中间有一棵大树的空地。这片空地就是广场 ,原始、平常、简单 ,但是它表明了广场的原始形态及其生态文化根源 ,勾勒出了:广场 =人类群体+室外活动空间 +时间的存在形式。
(一)西方广场的发展史:
由于中西地域、民族文化趋向的差异 ,中西古代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文化。西方城市广场起源于庆典和祭祀 ,公元前 8世纪的希腊人把广场叫做“Agora”,意思是“集中 ”,即人群集中的地点 ,西方城市的“中心广场 ”。临潼姜寨遗址广场到仰韶文化中期渐次消失,原始的广场被分割 ,被藏匿 ,变成了家族的庭院 ,演化成了中国古代的“庭院广场 ” 和“街市广场 ”。虽然二者如此的不同 ,作为城市组成部分的广场却一直伴随历史的发展 ,具有普遍的人类文化价值 ,凝聚着城市公众共同生存的契约 ,寄托着公众的信仰、幻想、希望和理想,扩展了公众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是公众的自由交流和休憩场所。它将公众的兴趣、风俗、习惯、历史文明、城市活力与城市的建筑连接融合,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表达方式。所以 ,广场随着城市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形态 ,被人类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表现了人类自古追求生态城市的美好理想。
西方古代广场文化发展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时期 ,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罗马帝国图拉真广场就是第一个时期广场的代表:
帝制建成以后,罗马皇帝渐渐西区东方君主的习俗建立起一套繁文缛节来崇拜皇帝,这时在奥古斯都广场旁边建造了罗马最宏大的广场——图拉真广场。广场的形制参照了东方君主过建筑的特点,不仅轴线对称,而且作多层纵深布局。在将近300m的深度里,布置了几进建筑物。室内室外空间交替;空间的纵深,大小,开阖,明暗交替;雕刻和
(整体电脑复原图)
建筑物交替。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系列的交替酝酿建筑艺术的高潮来到,而建筑艺术的高潮也就是皇帝崇拜的高潮。为了这个目的,还是采用了一些使人感到意外的手法。在运动中展开和深入,这是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沿轴线的,还是绕弯子的,像古希腊的圣地那样。
图拉真广场正门是三跨的凯旋门。进门是长120m款90m的广场,两侧撇廊在中央各有一个直径45m的半圆厅,形成广场的轴线,使宽阔的广场免除了单调感。在纵横轴线的交点上,立着图拉真的镀金的骑马铜像。轴线给铜像一确的,不可游移的位置。
(图拉真广场及雕塑)
这个广场的底部横放着图拉真家族的乌尔比娅巴西里卡,这是故罗马最大的巴西利卡之一。他内部有4列10.65.m高的柱子,当中两列用灰色花岗石做柱身,白大理石做柱头,外侧两列柱子是浅绿色的,4列柱子把巴西里卡分为5跨中央一跨达25m,它的木桁架是古罗马最大的。巴西里卡2端有半圆形的龛,强调了它的轴线,也就是强调了它和广场的垂直关系。屋顶上覆盖着镀金的铜瓦。巴西里卡之后是个小院子穿过这个小院子,又是一个围廊式的大院子,中央是太极高高的庙宇,围廊式的,规模很大,正面也是8跟柱子。这是崇奉图拉真本人的庙宇,非常豪华,是整个广场艺术高潮所在。图拉真广场的建筑师是叙利亚人阿波罗道鲁斯。这种纵深布局是叙利亚的传统。广场的发展与演变,衍生出了轴线对称的多层次布局,认识了它的艺术特质和力量,同时也掌握了建筑和室外院落空间统一构图的技巧,用他们来巩固帝制,为神话皇权服务。
广场文化”作为一个名词来讲是新时代的产物,即便是在权威的辞书——《辞海》中也难觅它的踪影,但若作为一种现象来讲,广场文化又有着十分悠远的历史。不过,现代意义上的“广场文化”与过去已有了很大区别。确切地讲,广场文化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广场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广场上开展的文艺、讲演、科普、医疗、体育、庆典等活动体现出的文化,我们通常所说的广场文化就是专指后者。
在文艺复兴时期,广场设计首先在一些和意大利有着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如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家中广泛采用。新建广场讲究三度空间规律,即三一律。不仅广场的大小、景色的配合、周围建筑物的形式、格调要做到内外结合,虚实相济,还要按照王室和寡头政治的需要,使广场成为新政权富有隐喻的城市建筑。这个时期的广场设计,多为对称型。这种建筑在罗马教皇的城市规划中曾出现过。
当时欧洲的一些自治市,将具有国民—宗教—军事性质的广场建在市中心。而将商业广场、集市广场设在城门外拐角处或城市与城堡之间的空地上。欧洲其他大的商业都市中的国民广场上常常矗立着市政厅、公共大厦、主要商场和商业协会。同时,大主教教堂和一般教堂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组成了城市自治管理和重大公共文化活动的中心。
在中世纪,广场多位于交通闭塞的地方,形成一个半圆形或“V”形带有顶盖的通道和连接着建筑物底层的柱廊,以及高耸的商行钟楼和市政厅塔楼,象征城市公共生活的中枢。
在文艺复兴之前,荷兰阿尔克马尔市的瓦隆普兰广场、意大利威尼斯市的圣马利广场和皮亚茨达广场,仍然保持着中世纪的风格和特点——既是商场,又是集市,还是教堂广场和码头的一部分。
在文艺复兴时期,广场设计首先在一些和意大利有着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如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家中广泛采用。新建广场讲究三度空间规律,即三一律。不仅广场的大小、景色的配合、周围建筑物的形式、格调要做到内外结合,虚实相济,还要按照王室和寡头政治的需要,使广场成为新政权富有隐喻的城市建筑。这个时期的广场设计,多为对称型。这种建筑在罗马教皇的城市规划中曾出现过,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南各阿广场即属此例。
1537年建造的罗马市政厅广场,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巴罗克建筑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典范。还有罗马的奥布里卡广场和勒塔广场,都颇具特色。
当工业革命席卷欧洲时,广场的传统作用逐渐改变。像巴黎的星式广场,是东西轴线上的重要地点,起到了改变巴黎地区网状交通的作用,与帝国时代建造的凯旋门有同样纪念意义。
18世纪中叶以往,法国各个重要城市都做了改进工作,见着了一些中心广场和王室大道。其中比较找那个要的是巴黎中心的调和广场:
调和广场原名路易十五广场。从1748年期,有法兰西建筑学院组织了两次设计竞赛,吸引了当时最优秀的建筑师参加。大多算的设计方案都是封闭的正几何形的广场,最后,选中了雅-昂佳贝利艾尔的方案。
广场南北长245m,东西宽175m,四角微微抹去。他的界限,完全由一周圈24m宽的堑壕标出。壕深4.5m靠广场一侧,有1.65m高的栏杆,栏杆的8个角上,各有一尊雕像,象征着法国8个主要城市。
广场的主要标志是路易十五的骑马铜像,铜像高13m,在广场正中,面对着对面的丢
(协和广场及方尖碑)
勒里花园,在他的南北各有一个喷泉。
调和广场出色地起了从丢勒里花园到爱丽舍大道的作用,成了从丢勒里宫到星形广场的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为了桐城市街道联系,在广场的北面堑壕之外,建造了一对严谨的古典主义的新政府建筑物,高3层,长度各自将近100m。它们之间夹着笔直一条王室大道,在大约500m外的尽端,预备建造一所有穹顶的抹大拉教堂。这样,广场的北面也同样没有被建筑物封闭。在设计广场北面一对建筑的时候,考虑到了路易十五骑马像的观赏条件,使远在广场南端的人看过去,铜像任然高于后面建筑物女儿墙。因此,从广场上任何一个位置,能看到铜像在广阔的天空中驰骋。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1792年,骑马像被拆除。1836年,在这位置上树立了从埃及掠夺来的方尖碑,连碑座高22.8m。
19世纪初年,沿丢勒里花园北面早了一条商业街,又在广场南北轴线的塞纳河上造了一条桥,于是广场就成了巴黎的交通枢纽,堑壕被迫填平了。王室大道北端的教堂和桥南岸代表回忆大厦的柱廊也在19世纪年初建成,南北轴线完成了,从此调和广场就成为了巴黎市的交通中心,观赏性大大削弱。
20世纪初,侧重便利交通的考虑,广场作为社会活动的场所,从建筑群中分离了出来。
现在,欧洲各国对城市广场的重要作用又有了新的理解,在兴建现代化城市时,都要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广场,以增加城市的光彩。
(二)东方广场的发展史:
在儒教文化形成时期 ,西周王朝“在现实社会制度中保留着氏族制度的形式 ,依靠宗法制度维持政治垄断地位 ”,在宗教文化里保留了祖先神 ,形成了特有的“天祖分离与天人合一 ”宗教观念。由于这一原因 ,我国古代早期的城市一般为某一氏族所独有 ,城市中只有严格等级划分的对每个上层社会成员绝对服从的子民和奴隶,没有相对平等的城市公众;由于至上神为王室垄断 ,子民和奴隶只能在私人空间祭奠天神和祖神 ,没有与统治阶层共同祭拜至上神的义务。所以中国古代城市没有公众统一活动的中心广场。但是 ,这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城 市广场 ,而是因为独特的文化体系 ,所谓的“中心广场”演化成了我国民居特有的“庭院广场四合院和园林 ”,作为城市公众活动空间它依然存在。
四合院是遍布中国古代“庭院广场 ”,随着社会发展它的建筑模式扩大到宫殿、庙宇建筑群和城市整体布局。《周礼 ·考工记 》言:“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面
(庭院广场)朝后市 ,市朝一夫。” 从商周到清代,“庭院广场 ”一直存在。元代的“广寒殿前大玉海 ” ,明清故宫里的庭院、天安门前的丁字型广场、以及天坛、地坛等都是古代广场的代表。辛亥革命前 ,天安门广场是皇宫门前的大院 ,左有太庙 ,右有社稷坛 ,内有华表和石狮 ,大院为丁字型 ,四周红墙封闭 ,南北狭长7华里多。特别是故宫 ,不仅是城中之城 ,院中之院而且院中有院 ,是一个多重四合院组合的特大型的皇族大院。其建筑布局主次平和分明 ,时空分割对称 ,呈现出小农经济 ,儒教文化礼制与古代天理人伦观念相一致的特征 ,显得和谐、广大、完美、规范 ,是古代无数四合院的代表。“庭院广场 ”之外 ,我国古代城乡都有一些专用广场 ,如:庙宇前广场 ,集市广场 ,十字街广场 ,祠堂前广场 ,钟鼓楼广场 ,露天观剧广场 ,码头广场,刑场等。这些广场一般称为“市 ”,如灯市、庙市、菜市等 ,一般占有较大的空间 ,没有固定规模形态,空间分割自然 ,可以称为“街市广场 ”。如:始建于晋隆安五年 401年 安徽九华山化城寺广场 ,始建于梁天监元年 502年江苏洞庭东山镇石桥广场等。明清时北京 ,“庙市者 ,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 ,东至刑部街止 ,亘三里许。” “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 ,崇文街西 ,亘二里许。” 清代北京的大市场“琉璃厂店 ”是 “街市广场 ”的典型 ,游市者说:“厂制东三门 ,西一门 ,厂内官署、作坊、神祠之外 ,地基宏敞 ,树林茂密 ,浓阴万态 ,烟水一泓。度石梁而西 ,有土阜高数十仞 ,可以登临眺远。门外隙地 ,博戏聚焉。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 ,百货云集 ,灯屏琉璃,万盏棚悬 ,玉轴牙签 ,千门联络 ,图书充栋 ,宅玩填街 ,更有秦楼楚馆遍笙歌 ,宝马香车游士女。” 这些广场讲求实用 ,文化多元 ,具有市民的生活意识 ,但主要功能是宗教活动、城乡商贸和公众消闲游乐。其布局自然 ,以人的活动为尺度。广场上人群熙熙攘攘 ,无政治组织行为 ,无宗教统一行动 ,每一个参与者的活动目的和广场的自然形态、实用功能自然和谐 ,显示了广场的自然尺度同生命本真的联系 ,为当代广场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这类广场在我国许多小城镇至今仍然具有无限活力。
从上文不难看出古代的中国并没有外国那样数目及规模庞大的公共广场,这与文化,信仰及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是密切相关的。
最后再让我们来看看现代化进程中的广场:重庆市人民广场 现代化的进程缩短了世界人民的距离,比起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的中国,思想的解放成就了人类历史上一系列的变革,广场的含义以及设计方式也与百年前大不相同。就人民广场而言,在人民大礼堂壮丽的光环下,通过明朗的轴线,与对称的布局,也显得宽阔,大气。
广场绿地景观设计也富有节奏,分为了三区:前区为市政广场,有一条主中轴线,两侧是大片草坪与保留的古黄桷树;中区是花园,种植各种名花异草;后区是树林,绿地景观以然形态的树木为主,体现了“重幽静,尚自然”的情怀;广场右侧附属的和平鸽广场一片绿意,在白鸽的映衬下,显得宁静平
(人民广场及大礼堂)
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绿地景观,既满足了市政广场庄重典雅的纪念性构图,又为人民创造了舒适优美的休闲空间。
在追求自由,梦想的现代,人民广场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与包容,没有了古代宗教,神明的约束。人们更喜欢把它当作,健身,散步的场所。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赋予了它宁静,休闲的意味。
从古代欧洲的教会广场,到中国的庭院广场,最后到现代的人民广场,我们不难看出,广场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广场被赋予了相应的使命,人们来到广场:朝拜,争论,抗议,聚会,体现了人们对生活态度,也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想法与感受。
第四篇:家谱起源与发展
家谱,早期名为谱牒。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系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
家谱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开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
一、家谱在族人心中的地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大概非家谱莫属了。从遥远的古代到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帝王诸侯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农夫,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还是世居乡间连县城都未曾履迹的山民,家谱都是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牵挂。多少次,仓皇辞庙日、背井离乡土的人们抛却了万贯家财,却怀揣着家谱不忍舍弃;多少次,肩负着父祖的乡愁夙愿,天涯浪子回到故土,寻寻觅觅,访求自己的根之所载-----家谱。家谱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对其视若珍宝?这是因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
二、修编家谱的目的
1、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坠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个“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你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根本。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2、清源、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源意识,使这个大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安徽舒城怀德堂汪氏一支,从上次1924年重修到现在已有90多年没有续修了,有很多怀德堂后裔都不知其先祖,更有不少族人家谱中均无记载。所以“家谱续修,意义重大,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
3、教化、育人。儒家思想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人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为人之伦理的教导。如果君不行政,臣不司职,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
家谱起源与发展 老不养,有子不教,中华文化将如何发扬光大?家谱是很好的教材,引导后代族人当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家谱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祖,二是下对后人。先祖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文化,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能健康发展。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简单回答就是:寻根留本,清源备查,教化育人,承前启后。
三、历史上各阶段家谱的功能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谱是血缘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家谱就是血脉的谱系。家谱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其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随着历史上的政治、思想观念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家谱的功能和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有文字记载的“甲骨铭记、鼎彝铸文”时期。我们称之为先秦以远,主要表现为夏、商、周三代的帝系世本,其功能是“详世系、溯源流”。由于帝王的王位世袭、嫡子继承;宗法制下的诸侯、卿大夫等所遵循的世袭递衍的分封制,谱牒作为以血缘为基础的载录,为传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第二个阶段是“九品门第,谱局籍库”时期。秦汉以来,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氏族的宗法组织被官僚制度所取代,所以,谱牒除了帝系承袭外,遂又成了官僚阶层必备的籍录。尤其是东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专设史官,是为官修谱。这一阶段,谱牒的功能有:
一、用于遴选士官。“选人咸登资簿,厘其流品”。官员的选举必先稽查谱牒,知其祖况身世。以“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这就意味着,举官必查谱,有谱才有可能入选。于是家谱就成了官僚阶层一种特殊的文凭。
二、作为婚嫁时,门第选择的备查资料。凡世族中的新贵旧士,为了门第的光彩荣耀,讲究对等,门第相当。
三、便于人际交往,熟悉彼此身世家史、名讳、职阶,以达到相应的对等交往。综上可以看出,官修谱时期的谱牒,其作用是承传备查,为上层社会服务的。
3、第三个阶段是“追述本系,秉承先哲”时期。到了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开始以才选人,推行科举新制,在政治上限制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为庶族地主打开了晋仕之门。旧有的士族大姓,部分地沦为“贫贱”,隋唐王朝的任官,不再以家谱为依据。家谱为门阀居官的作用渐趋下降。但是,旧的“士族门阀观念”积重难返,仍旧“纪其先烈,贻阙后来”,而“荜门寒族,百代无闻,一朝暴贵,无不追述本系,秉承先哲”。从此,私纂家谱逐渐兴盛起来。所以说,唐代是我国谱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交错转折时期。
4、第四个阶段是“私家修谱,卷帙浩繁”时期。自宋代以来直到清代时期。谱牒的功能缘于时代的政治变革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功能。“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以至于到了其子不传的地步”。官修谱止,而私修谱兴。以宋代欧阳修、苏洵为代表,这时有再造谱牒盛况之举。谱牒的功能转变为:第一、“辨昭穆、别亲疏”。把谱牒的意义定为“谱牒之作,以述往事,示将来,俾子孙知祖之所自始,且知一本万殊之义”;第二、作族谱,以敦祖睦族。“有族者皆睦,则天下孰与不善;不善者不得肆”。“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由爱族而爱国,由各族团结而全国团结。尊敬先祖是族人的优秀品德,和睦族人是团结安定的社会基础;第三、“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借助谱牒这一形式,规范族人的行为准则;第四、谱牒中的家规、宗戒用于约束族人的不轨行为。
从谱牒纂修的发展过程看,由官修到私修;由上层社会进入到各个阶层社会;由少数人拥有,扩大到民众所有。因此,谱牒就有了服务、规约、表彰和监督全体族人的社会性作用。
5、第五阶段就是当今社会。家谱在发展和延续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作为现代社会的家族,尤其是广大农村,由于各个村落仍与姓氏和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仍然存在着较强的族群观念。续修家谱仍然是一个不可忘却和忽略的大事。那么,现代修谱还具有那些功能呢?除了详世系、溯源流之外,一般认为至少还有以下几点:第一、联亲疏。将松散的家族关系,以谱牒的方式,连成一个血缘关系的统一体,明确本族人之间的亲疏辈分关系;第二、把“永久崇拜共同的先祖”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含有尊祖敬宗的伦理意义,并以先祖为本,敦宗亲之谊;第三、为后嗣续昭穆。及时不断地反映本族人丁的繁衍、生存发展状况;第四、为迁居移民,有史为证等一系列的现实作用。
四、现代修谱的价值
一部优秀的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无止无终过程,可以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生命史,活在谱中的一代代子孙,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无不反映出他所处的时代种种特征。透过家谱,可以看出它包含有如下几种价值:
1、对宗族史和家庭史方面的价值。“家之谱,尤国之史也”。宗谱最直接的反映是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通过对谱牒记载的宗族结构、宗祠组织和祭祀活动、宗族规约和家范、族产和收支用途、宗族的文化教育和训导思想、婚约的习俗和礼仪、宗族与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最完整最真实地了解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面貌,而所有这些研究的内容,谱牒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2、对人口统计的价值。谱牒的记载除了世源、宗族规约、礼仪等之外,其最主要的就是人丁和世系,也是记载非常慎重和详细的部分,从中可以分析研究当时的人口统计、人口增长率、人口寿命、年龄结构、从业状况、文化程度、居住与迁徙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了解其生存环境和质量,从而反映人们的生活进程和进步。
3、对历史人物考察的价值。在历史上有过某些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人物,这些人在正史、地方志和文集里往往不一定有完整的记载,而谱牒的传记、履历、世系,对一些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常常可以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以起到“补史不足”的作用。关于谱牒的这一作用,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被古人所用,例如司马迁作《史记》,在自序中言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
4、对基层社会研究的价值。基层社会家业的兴衰,是宗谱传记中常见的内容。广大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喜怒哀乐,风俗习惯,是历史研究所不能忽视的对象。特别宋代以后,民间的修编家谱越来越多,这种性质决定它必然包含大量的广大群众的历史资料。而谱牒的简历是以每一个族内男性成员为主的,这些普通群众的传记素材,向史学家提供了基层社会活动的史料。而这些史料,又是正史以外难以得到的原始资料。
5、对妇女史研究的价值。女子的家庭生活及其在家庭、宗族中的地位,谱牒有一定分量的记载。主要表现在族权、夫权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宗谱的世系部分,虽然以男性的记述为主体,但也涉及妇女的诸多问题。全面探索妇女史,向谱牒索讨资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6、对地方史志的帮助。我国宗族史的特点是族望与地望的紧密结合。记载宗族史的谱牒,也必然反映宗族与地域的关系,既然有宗族与地方的记录,则宗族世代的生存活动就是地方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编写地方志,就利用该地方谱牒史料。现在谱牒研究者论述其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时,大都指出它可以弥补地方志资料的功用。谱牒对地方史志研究和今日编写地方史志起着提供素材的作用,因此,族谱资料对地方史志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通过以上对谱牒的评价,可以看出:第一、真实可靠的谱牒,无疑是人类自己发展与繁衍的家族档案,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记录过去和现在,并以此延续,是人类文明的特征和表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第三、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只是在文字发明后的几千年,才有短暂的历史记载,包括谱牒记录。这种记录无论存在什么问题,从人类学这个角度看,它反映的是人类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类自身进步的表现。因此,家谱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它蕴藏着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家庭制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志的资料,时至今日,它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存在和延续的现实意义。
五、家谱概念及辈分用字
什么叫“谱牒”?“谱牒”是以专门记载和记述本宗族的发源、人物、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书。
什么叫“宗谱”?宗,本义为祖庙。至于宗谱,则应该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一支,或只记一支,均不能称为宗谱。
什么叫“族谱”?古释:“族者,属也。”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所以冠用“族谱”。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
什么叫“支谱”?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立分支。
什么是辈分用字?辈份用字,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代次。制定的原则蕴含着对宗族的希望。顺便指出,辈分产生于宋代。如我们这次为惠州滩子尾汪氏拟定的字辈为:“守柏理可显、存仁德远长;兴家成伟业、治国自荣昌;尚礼应裕良、忠义智则康;济世宗茂盛、祥和安顺强”。
六、传统家谱的内容结构
一部完整的谱牒,仅仅表现在家族世系这一个方面内容是不完全的。那么,一部完整的谱牒,除了宗支世系之外,还应具备哪些内容呢?对于传统家谱而言,它大体上说应该至少包含有如下项目:
1、谱名;
2、谱序;
3、修谱名目及职名;
4、领谱字号;
5、修谱凡例;
6、字辈(辈分用字);
7、目录;
8、先祖故里;
9、宗祠祖庙;
10、先祖坟茔;
11、先祖像、赞;
12、恩荣录;
13、姓氏源流;
14、世系录、15、人物传记;
16、祖训家戒;
17、大事记;18捐赞名目等。下面简单解释这些项目的概念及作用。
谱名。谱名是该谱牒的主题。应有姓氏、地域的准确定位,并且要明确该谱是(宗谱、族谱、支谱)的类别。
谱序。谱序有时简称“序”。谱序是属于散文范畴的纪实文体。谱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修谱缘起,修谱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等内容。并对本族的历史作出评价、考证、定论等。谱序的撰写人,大多为族中名人,赋闲官员、文学名士等。另外,也有他姓之社会名流作赞颂或评价性赠序的。
修谱名目及修谱职名。修谱名目,按现在的称谓,即为本届家谱修编工作委员会,以及下设的家谱编修委员会各级等名目。职别明确,各司其职。
修谱职名,即为本届各个名目下的具体修谱人的名字。
领谱字号。古代的家谱只允许在家族内部收藏,严谨随便外传。为了确保族人能够悉心收藏,不遗失、不外传,家谱修成后,每部家谱都编定一个特定的号码,各房领谱人按号码领取家谱,称为领谱字号。领谱字号就是家谱的编号,与此相对应,家谱上还记载着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以及领谱人姓名等内容。由于领谱字号具有唯一性,一旦出现外传或损坏,就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人;领谱字号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伪造家谱,冒认宗亲。
修谱凡例。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修谱条约等。主要阐明家谱的体例、修谱原则、记叙方法等(如收录范围、各类可入谱与可不入谱人物的标准,各种著录结构特点,谱中各类目的设立缘由等)。凡例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是修谱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辈份用字。辈份用字,又称派语、班次、班行等。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世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位次辈分而制定的一种方法和原则。有了字辈,每个人在族中所处的世系位置就确定了。字辈的制定和使用,对族人的辈分定位以及族内人际关系与交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录。顾名思义是指谱书中所载内容的各类、各项题目,依次顺序汇录于此。提纲挈领地揭示主要内容及顺序,同时也备分类寻检查阅。
始祖故里图。先祖的后裔,特别是迁徙寓居他乡的后裔,均把先祖出生地称之为故里。在谱牒中绘制祖居地域故里图,相当重要,它给后人留下木有本、水有源的踏实感。
宗祠祖庙图。宗祠祖庙是朝拜祖先,举行宗族重要仪式之所。宗祠祖庙,是族人们的精神圣地。因此是家谱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先祖坟茔图。根据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需要,先祖坟茔在谱牒中居重要位置。在支谱中除始祖坟茔外,还记载有本支支祖坟茔。坟茔的记载,是永祀“先祖之所栖”、“报本追源”。当然更有始迁考据的作用。
先祖像、赞。家谱中载有家族先祖的画像,并配有押韵的赞词。以此提高族人凝聚力。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先祖的功绩,培养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有光耀家族门望的目的。
恩荣录。恩荣录是指历代朝廷皇帝批准给予的赏赐、赠与、表彰、荣任、加爵等。谱中所载的恩荣录,即是本族的文官武将、贤达处士、烈女节妇等受到过这种恩泽的记录。恩荣录的记载,既能显示本族的荣耀光彩,同时也能激发子孙修身立志、成就事业。
姓氏源流。姓氏源流是指从始至终连贯地表述本族自始祖起依次下衍的人物世系,重点人物的世职业绩;重大事件和迁徙定居、分支的起点人物。因此,世源就是当代族人共同先祖的源流总述。我汪氏家谱以姬汪为始祖,姬汪先系称为世源,因它有得姓之源,也叫姓源。
世系录。世系录有称为齿录。它是家谱的主体,它所担负的作用:是记载从一世祖开始,直至纂修该谱时,历代家族成员的名字、生卒年月、职官科第、妻室子女、葬地坟茔等诸多内容;是谒祖寻根的主要线索;是区别地方史志的主要依据。
人物传记。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本家族每成员都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
祖训家戒。祖训家戒是家族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章和希望。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的法规,主要是要告诫族人绝对不可逾越;另一类则是诱导性的说教,其内容大体上立足于忠、孝、仁、义、礼、耕、读等,以此告诫族人达到“祖宗之德传家久,家风之规继世垂”的目的。
汪氏始于“周礼尽在鲁矣”之鲁国,后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徽文化的奠基人和引领者,继承并发扬儒家文化思想,其地位随历史的发展越显重要。千百年来在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同时,也传承着列祖列宗儒家思想的伦理教化。
大事记。宗族的大事记除在谱序中表述之外,有的专编大事记。所涉及和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始祖业绩要事;迁徙定居;宗祠营造;德行善事;恩荣诰封;兵荒遭遇;盛衰变故;名人荣枯等等。其中所事应直书事实原委,因大事记是为后人或从事谱牒研究的学者提供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一部分是极有价值的。
捐输名目。捐输名目是本届修谱时,除规定派收丁名费以外的另一种捐赠集资的人名记录。所谓捐输,即捐献、捐赠的意思。捐输大多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本届收入名丁费不足以支付修谱的总费,劝告本族仕官、名人、殷实大户捐资助修;二是有些人是要为本族做贡献,主动赞资。这些捐赞了的人士,刊载在谱,也是一种荣誉,可为后人提供示范鼓舞作用。
除了以上所列的要素外,还有不同情况出现。譬如家谱中还列出诸如:世系图;杂记;后记等等内容,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七、当今修谱概述
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逐渐稳定富裕起来。续修家谱观念在复苏。寻根问祖、兴修家谱风起云涌的同时,在谱牒内容结构等方面也应更新变化。在传统家谱基础上,去其封建糟粕、取其传统精华,重优秀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要突出时代烙印,并且要加大家谱所载信息量。
1、谱牒结构内容上要发生变化。在弘扬汪氏优秀传统文化前提下,要与时俱进,薄古厚今。所修家谱,则更重视历史、传承、迁徙等内容的考证和现状的描述。
2、修谱名目与职名要发生变化。首先是组织架构,家谱纂修要体现新的特征,就是各级宗亲会介入修谱。第二是修谱人,应由知识渊博的人、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以及有较高威望的人担任。
3、经费来源发生变化。过去修谱,经费来自于祠堂公产、家族公摊、字数或领谱数目分摊、自愿捐献四个方面。如今,祠堂公产基本不存在,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捐资赞助、族人入谱名丁费、企业家投资等渠道。
4、修谱指导思想发生变化。过去修谱,是以封建宗法观念为指导。现在修谱,一般以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现代人伦的思想文化取向,发扬先祖优秀传统精神,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具体体现于:男女入谱权利平等、大宗小宗一律平等。
5、谱书版式和装帧也要发生变化。就纸型载体而言,过去是木板雕刻制版印刷。当今排版技术早已革命为电脑版式。其形式可分为精装、简装;在文字方面,可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以满足海外人士和大陆不同层面人们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光盘版、网络版等等。将其家谱信息多元化,以方便族人寻根查阅。
6、谱书的形式也要变化。具体表现在故里的山川地貌等方面,采用航拍技术加以展示。祖先画像,应在家族优秀画家中去征集家族认可的、充分体现出祖先的浩然正气、睿智谦和、具有现代感的画像。
7、世系录信息载量也要变化。譬如:除了描述世系外,其族人的生年、卒年;职务职称;出生地及现住址等均要载列其中,为后续子孙续修家谱时提供方便。
通过家谱纂修,让族众及其后人在了解家族系脉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家族每一代的历史、了解列祖列宗的事迹,了解宗范家风、了解一个宗族的优良传统等,将家族世系中的血脉传承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岂不更有价值?这是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家庭始终社会的最基层的单元,只有家庭和谐、文明、稳定、兴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繁荣才有深厚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修谱,不只是能达到弘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目的,而且对于参加撰修家谱的成员来说,通过参与编修自己家族历史的活动,也能促进其更加热爱家庭、热爱家乡,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作者:汪俊)
第五篇:跆拳道起源与发展
跆拳道的起源与发展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条件下,远古时代的朝鲜人民为了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和防止野兽侵袭,必须同野兽搏斗,这就产生了搏斗的各种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种族之间的斗争,要求人们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掌握一定的搏斗技能,这样才能保障生活的安定,这就促使了跆拳道雏形的形成。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本能的强健体魄和自卫而产生的搏击逐渐演化为有意识的技击活动,从而产生了朝鲜民族特有的运动形式——跆拳道。这种形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朝鲜的古代历史。
大约公元前一世纪,朝鲜最古老的三个国家先后兴起,新罗国、高丽国和百济国。三国互相连年征战不断。三国都把跆拳道作为一项强身健体、保卫国家的搏击武艺来进行严格的训练。从高丽国国都丸都古墓中的舞俑冢和三室冢的玄室壁画上可以看到两人相互角斗的场面,而在三室冢玄室的顶壁上则绘有两名身强体壮的男子用跆拳道技术进行格斗的姿势。类似的壁画还有很多,这都说明跆拳道在当时已经相当盛行。
在百济国,由于当时自己国家的兵力较弱,因此全国上下都以强身健体,保卫国家为头等大事,当时在国内广泛推行马术,跆拳道和射箭等武艺。公元688年,新罗王国统一了朝鲜,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建立了一种“花郎制度”。到真兴王时,便创立了“花郎道”。花郎道是花郎制度的组织形式,即将年轻人组织到一起进行武艺锻炼。其宗旨是“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事友以信,临阵无退,杀身有择”。以此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体魄,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忠君事孝、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战士。在一本描写新罗风俗习惯的书《帝王韵记》中,记载着跆拳道活动。据朝鲜史书记载,新罗人习武方式为:两人对面直体站立,互相用脚踢对方的身体。当时分为三个练习阶段,初学者用脚踢对方下段(腿部),技术稍熟练则可用脚去踢对方中段(胸部),技术高超者可用脚踢对方上段(头部)。后来新罗国在我国唐朝统治者的协助下统一了朝鲜,在公元918年建立了高丽国。士兵们的战斗力来自平日的训练和对跆拳道的喜爱。他们平时常常用拳掌击打墙壁或木块,以磨炼手部的攻击能力。十分喜爱徒手搏斗的忠惠王曾专门邀请臂力过人、武功超众的士兵金振都(亦有称金扼郁的)到宫廷表演手搏技艺,使跆拳道声望大震,并日渐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1392年,高丽王朝被李朝取代,武功及跆拳道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民间,这一活动却始终没有停止。1790年汇编成书的《武艺图谱通志》中收录了“手搏”、“跆跟”等武艺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动作图解和一些器械的使用方法,并将很多技击性很强的武术技艺融会到跆拳道的技法之中。跆拳道这一武艺被很好的保留与发展下来。
1910年日本侵占朝鲜后,建立起殖民政府,一度下令禁止所有的文化活动,跆拳道自然在劫难逃,在朝鲜境内销声匿迹。一些不甘寂寞或被生活逼迫的人远离国土,到中国或日本谋生,同时把跆拳道延续下来。更为重要的是将其与中国武术和日本武道交融与结合,孕育了新的技术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卫术再度兴起,从异国他乡回归故土的朝鲜人也将各国的武道技艺带回本国,逐渐与跆拳道融为一体,形成了现在的跆拳道体系。1955年正式称朝鲜的自卫术为“跆拳道”。
1961年9月韩国成立了唐手道协会,后更名为跆拳道协会,并成为全国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
1966年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跆拳道联盟成立。1973年5月在汉城成立了世界跆拳道联合会(简称世界跆联)。1975年世界跆联被国际体育联合会接纳为正式会员。
198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世界跆拳道联盟。迄今为止,世界跆联已有144个会员国,6500多万爱好者参加跆拳道训练。
1986年跆拳道创始人崔泓熙先生率领的韩国跆拳道代表团来我国作访问表演。并于本年,该项运动被列为第10届亚运会的比赛项目。
1987年 跆拳道被列入泛美运动会、全非运动会以及东亚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1988年 24届奥运会在韩国首尔拉开帷幕,主办国经不懈努力,使跆拳道被列为24届、25届和26届奥运会的表演项目。为跆拳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最大的机会与动力。
1994年 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 103届会议决议,跆拳道项目列入2000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同样,跆拳道也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友好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南美运动会、南太平洋运动会、世界军人运动会等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为了适应国际重大比赛,跆拳道的技术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世界跆拳道联盟的总部中有一特别技术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改进现今的跆拳道技术。当然,今日的跆拳道动作似乎不像以前那样圆滑流畅,也不似以前那样重视运动中身体的平衡。然而对当今跆拳道技术的检验并不在它的外观,而是在于实战之中。具体地说,就是在实战对抗中或在大街上遭受袭击被迫自卫的情形下,新型跆拳道的技术无疑要比拘于形式的老技术更胜一筹。
时代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它的变化,跆拳道也将不断地发展延伸下去。
五、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
1992年10月7日,中国跆拳道筹备小组成立,这标志着我国跆拳道运动的正式开始。1994年5月,在河北省定举行了首届全国跆拳道教练员和裁判员学习班。1994年9月,在云南昆明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跆拳道比赛,当时共有15个单位15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1995年5月,共有22个单位25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跆拳道锦标赛,从此,跆拳道运动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1999年6月7日,在加拿大埃特蒙多举行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上,我国女运动员王朔战胜多名世界强手,获得女子55公斤级冠军,这是我国运动员获得的第一个跆拳道世界冠军。我国跆拳道奥运冠军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陈 中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以上级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罗 微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级冠军
陈 中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以上级冠军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吴静钰 跆拳道 女子49公斤级冠军
第30届筽林匹克运动会
吴静钰 跆拳道 女子49公斤级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