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讲堂·法律的故事
「道德讲堂·法律的故事」
----李建龙
我是一名法律人,我常会扭头回望,法律在其充满荆棘的道路上,漫长而艰苦的跋涉历程。法律文明史上一则则传颂古今的法律故事,经常让我的双眼噙满感动的泪水。我甚至渴望自己能够象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那样,即使蒙上双眼,也能左持天平、右手持剑,匡扶正义。
我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个法律故事:状告国王。
公元994年建城的德国古都波茨坦,两条清清的小河交汇的地方,风景如画。人们难以忘记它是二战末期著名的波茨坦会议召开之地。在我心中,波茨坦却还有另外一番风景。因为它是世界法律史上空前绝后的经典故事发生的地方。1866年10月13日,德国前身普鲁士大公国的国王威廉一世,在大队御林军的前呼后拥之下,兴高采烈地来到位于波茨坦密林深处的桑苏西宫。得意洋洋的威廉一世登上了这座行宫的顶楼。在他的身后,簇拥着一大群大臣和贵妇小姐。放眼望去,喷泉、林荫大道、草地、雕塑……正眺望着眼前美丽的风景,忽然,一座又残又旧的大风车磨坊映入了他的视线。兴致勃勃的威廉一世,立刻蒙上了一道不可容忍的阴影。
“拆掉它!”,威廉一世发出了一道阴沉的命令。
“是,陛下!”一个大臣赶快飞跑而去。不过很快就飞跑回来:“报告陛下,拆不得,那是一家私人的磨坊„„”
威廉一世恼怒了:“花钱买下来!再拆!快去办!”
“是!是!”大臣再次飞奔而去。然而,过一阵,又再次飞奔回来,气喘吁吁地报告说:“陛下,陛下„„磨坊„„还是不能拆„„”
“为什么?”威廉一世惊讶地问道。而答案却很简单:“磨坊主„„死活„„不肯卖”。
“多给他钱!他要多少就给多少!”国王开始不耐烦了。“不行啊,陛下,那个倔老头儿说了,磨坊是他爷爷的爷爷留传下来的,一家人世世代代靠它糊口为生,它的价值无法计算,给多少钱也不肯卖!”
“混账!”威廉一世暴怒了。我南征北战,攻城掠地,取人皇冠领土如折路边野花,这小小一个倔老头儿,居然敢与我讨价还价?威廉一世咆哮着:“马上派兵去给我拆掉磨坊!谁敢抗拒,就地正法!”
一大队御林军应声蜂拥而去,铁蹄踏处,老磨坊顷刻被夷为一片平地。
“国王竟然如此胡作非为,这个国家到底还有没有天理?”那个又穷又倔的磨坊主老头,一边蹲在旧磨坊的废墟上,老泪纵横,一边向过往的人们大声控诉。很快,废墟旁便引来了一大群民众,个个都义愤填膺地议论纷纷—— “这样蛮不讲理,完全是违反宪法的!” “可他是国王呀!”“国王就可以随便侵犯老百姓的权利?”“国王就可以不遵守宪法,那国家的法律还有什么用?”“告他去”!“对!告国王”!“控告国王!”金光灿烂的无忧宫外,秋风黄叶,顷刻间化作了一场昏天黑地的风暴。
今天,我似乎仍然可以听到当年成千上万波茨坦市民游行队伍的脚步。在波茨坦市民高呼“告国王” 的口号支持下,磨坊主老头郑重地向普鲁士最高法院呈递了一份古往今来破天荒第一次的“民告国王”的起诉书:
被告人:国王威廉一世; 事由:利用职权擅拆民房;
要求:赔偿一切损失!保障国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起诉书一出,整个普鲁士震动了,整个德意志也都惊动了。小市民状告大国王?整个欧洲,都在注视着这个世界法律史上第一宗“王事案件”的审判。
开庭审判的那天,骄横的国王拒不出庭,也没有派律师代表前来应诉。但正义女神的雕像,就矗立在法院的门外,面对旁听席上雷鸣般的“赔偿!赔偿!”的怒吼声,最高法院面面相觑的三位大法官最终统一了意见,毅然地一致裁定:被告人因擅用王权,侵犯原告人由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触犯了《帝国宪法》第79条第6款。现判决如下:责成被告人威廉一世,在原址立即重建一座同样大小的磨坊,并赔偿原告人误工费、各项损失费用150大元。一座崭新的磨坊又矗立在桑苏西宫墙外,150大元也送到了老头儿手上。磨坊主告国王的案例,终于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一则发生在140多年前的惊世奇案,我看到了法律在国王面前的公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王也不例外。
我和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法律故事:缓刑之父。
2011年5月16日的清晨,悉心照料瘫痪病母近20年的打工者邓明建,因应母亲的再三请求买来一瓶农药,拧开瓶盖递给了母亲,母亲毅然喝下,留下最后一句话——“谢谢”,与世长辞。邓明建因此被判故意杀人罪,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刑4年。
孝子弑病母—充满人情味的“判三缓四”的缓刑判决,让我怀念起1841年8月的另一个清晨。同样是某一天的上午,经常作为旁听者的约翰·奥古斯都走进了波士顿市法院的大门。他看到市法院当天开庭审理的被告,是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年轻人。当奥古斯都看着眼前这个被带进来的酗酒闹事的年轻人眼里闪现出一种惶恐不安之意的时候,一股恻隐之心便止不住地涌上他的心头。于是,奥古斯都走到这个年轻人的身边,悄悄地和他交谈起来。那醉汉带着极为内疚的心情道出了犯事的由来:他本是一个机器维修工人,有一手良好的钳工技术,有一个女朋友,还未结婚,但女朋友已经怀孕了。他不想进监狱,不想失去这份工作,不想让孩子一出生便要去监狱探望爸爸,„„如果能不入狱,他将保证一生戒酒,好好工作,重新做人。奥古斯都对这个年轻人充满了同情,他暗暗思忖(cun):这个青年人还有希望,于是,他毅然地向法官表示:愿作他的担保人,保释他出去。此后的17年间,这名鞋匠共为2000多人作过“缓刑担保人”。一个普通鞋匠的爱心,深刻地改变了2000多人一生的命运,同时,也极其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司法制度的文明进程。奥古斯都留名青史的故事,成就了自己“缓刑之父”的美誉,推动了麻省于1878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缓刑法。
每当看见法律闪耀的人道主义光芒,我便不禁以满怀尊敬的心情想起那位又穷又老的波士顿鞋匠——约翰·奥古斯都。
一则发生在眼前的“孝子弑病母—判三缓四”背后的缓刑故事,我看到了法律在平民面前的温情。
我和大家分享的第三个法律故事:万年刑期。
2001年1月起一年多的时间里,菲律宾一位兽性大发的父亲,几乎每天都强奸他时年13岁的亲生女儿。这名禽兽父亲共犯有360起强奸罪行。2010年9月24日,马尼拉上诉法庭作出终审判决,判其每项强奸罪名40年监禁,360起乘以40年,刑期总计1.44万年。
一万年太轻,善良的人们都希望能将魔鬼打进18层地狱。在万年刑期的判决里,我看到了法律在罪犯面前的威严。
通常而言,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价值中立的,没有应然和实然之分,只有一个实然的向度。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包含价值判断在内,应然和实然明确分离,具有理想与现实两个向度。法律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自然具有应然与实然之分。应然是法律的理想状态,实然是法律的现实状态。
我很惭愧,我始终未能自由地翱翔在法律澄明而深邃的天空,因而我曾经无数次地鄙视自己的灵魂。
不过,我已经知道:法律无法扫荡社会所有的恶。
我已经知道:凭人类当下的法律技艺和司法水平,有时难以区分“不为”与“不能”、“无意”与“恶意”。现今社会仍然有无辜的人时不时被宣判有罪,邪恶依然存在,仍有好人在受难,仍有坏人在逍遥法外。任何一个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幼稚到认为现在的法律体制已经完全实现并践行了公平、正义、法治、秩序、安全和效率。
但,我已经明白:只要把手放在善恶交界之处,我们就能感受到法律的温度。
我已经明白:在应然法律的词典里,不仅有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爱憎分明,也有人间真义、侠骨柔情、温厚善良、弱势关爱、人文关怀。应然的法律,看似无情实有义。
借用西方无神论四大骑士之一,美国著名神经学家萨姆·哈里斯的话语:用科学为善恶做了断。我认为,这也可以说是法律的不懈追求与真实写照。只要某些人的黑暗不再能够遮挡法的光明,法律一定可以真正地归位为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好人,使得我们大家能够真正地喜欢她、热爱她、尊敬她、信仰她。
谢谢!
2014·4·30
第二篇:道德讲堂故事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的事迹》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
“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广东十大新闻人物”彭彩金孝老爱亲的故事
1992年秋,出生才30多天的小彩金便被养父母抱来抚养,其养母早年罹于疾患,是个难做体力活的残疾人,全家靠养父耕种几分责任田、干些修锁等杂活挣钱养家。
2003年,不幸降临。养父不慎在家门口摔成重伤,更使苦难的家庭雪上加霜。老两口担心小彩金以后无人照顾,托人叫来小彩金的亲生父母将女儿领回去。虽然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会有比较安逸的生活环境,比较优越的学习条件,而在养父母家里,除了当地政府每月40元特困补贴外,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和学习环境都相当艰苦。但是小彩金放心不下残疾的养母、瘫痪的养父,她选择留在养父养母身边,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从此,年仅11岁的小彩金成了支撑这个家庭的小脊梁。她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大小活儿,种地、耕田、浇菜、挑水、做饭、洗衣、捡柴„„因为没钱,她还学会了配制药水为养父打针。一日三餐,她把饭菜做好端到二老床前;晚上,她把洗澡水烧好提到二老身边;上午课间操时,她总是来去匆匆地跑回家为养父倒屎倒尿、打针、喂药;下午放学后,她要忙地里活、替养父擦身、洗衣服;晚上还得几次侍候养父大小便。每天从早上5点到深夜甚至凌晨,她就像个小陀螺般转个不停。虽然家务繁重,小彩金却从未放松过学业,她从不迟到或早退,学习成绩总是在班上名列前茅。
2006年春,养父安然去世,养母又病倒了。养母患的是严重的风湿病,平时佝偻着腰,严重时卧床不起。彭彩金对养母更是悉心照顾了,每餐总是做好饭菜端到养母面前,每天都替养母擦洗身子,为了让养母尽量舒适一些,她总是谨慎小心地侍候养母大小便,把家里家外的活儿全部包揽下来,直到2007年底养母安然辞世。
第三篇:道德讲堂故事及点评
道德讲堂故事及点评
题记:今天有关领导来我们学校旁听学校组织的道德讲堂活动。学校对这一活动进行了了精心的组织和准备。我有幸对这次活动进行点评。我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发表对道德讲堂看法的平台,但由于我水平有限,说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感人的故事,感人的歌声,感人的诗篇,都是我们身边一幕幕真实的经历凝结的真情。聆听这真情让人的眼眶饱含泪水,聆听这真情能真正触动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聆听这真情让人深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的教育能从这里起航扬帆,它将表现出无穷的力量。我在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秦汉以前儒家的重要思想家们都认为,“仁”的思想一定是建立在“孝”、“弟”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孔子最重要的弟子有若就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来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孟子这句话里,“老吾老”就是孝,“以及人之老”就是把孝上升成仁。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儒家的最高道德典范应该从这里开始着手修养。从先贤的话里我们知道,却原来这个儒家最高的道德典范的入口处,是这样的普通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它是这样的具体和实在,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随处都触手可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照这样去休养自己的话,社会必将大同,国家必将发达,人类必将幸福。然而我们一路艰辛走来,却越来越觉得大同社会遥不可及;近代化以来,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却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法治的健全,更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隔膜。总之,今天大部分人感觉到富而不乐。更为严重的是,不知从何时开始,这种为人最重要的修养准则和修养方法,在我们的青少年中间、在我们的校园里,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消退。现在的青少年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从我出发,基本上不考虑父母的感受,更谈不上考虑别人的感受了。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所以今天的青少年,很难读出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的真正味道;他们对二十四孝里面的故事也很难理解,就更别说共鸣了。这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如果听之任之,我们的社会将十分危险。所幸,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并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今天我们在这里搞这个活动,就是探索育人方法和途径的最好活动。道德讲堂这一活动的启动和常规化,是育人途径的真正回归,是学校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的一个重要契机。通过弘扬孝心文化,可以更好地让现代和传统实现对接,使孩子们浸润在真正的教育中。这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孝敬父母和友善兄弟姐妹开始,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修养成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所以透过今天这个活动,我们似乎看到了校园的春天,看到了孩子们的未来,看到了人类幸福祥和的明天。我坚信,只要我们真真正正地顺着这条育人途径走下去,我们的中国娃一定会修养成,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行不改永远爱中华。是的,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曾说“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真正地健康成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一定会在他们身上变为现实。谢谢大家。
第四篇:道德讲堂感人故事
道德讲堂感人故事
“螺丝钉精神”在闪光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的工作岗位…
我在客服的工作岗位上已经4年有余,没有雷锋、张思德他们那样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也没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豪情壮志,有的只是每天在服务台里和我的伙伴们为南来北往的旅客倾情服务着。虽然我每天重复着同样的话语,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但是我深信:“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我愿意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大家服务着!
那是端午小长假后的第一天,我和往常一样在大厅里值勤为往来旅客流动服务。一对夫妻拎着大包小包的走上电梯,一看就是要去长途汽车站坐车。就在妻子踏进扶梯的一瞬间,手上拎着的油桶掉了下来,妻子为了捡起油桶,没留神脚下一不小心踩空往身后的丈夫身上倒去,就这样夫妻二人双双卡在电梯上,我看见后立即上去按停电梯按钮,把夫妻二人搀扶起来,并仔细询问他们的伤势,所幸两个人都没有摔伤,只是受了点惊吓。我急忙把散落在电梯上的物品收拾好,并检查有没有遗漏的,接着带他们走楼梯前往长途客运站。当我抬头看到拎着的塑料袋已经破损,又快速折返回服务台拿着玻璃丝带为他们重新打包,边打包着边询问他们是否要去买车票,妻子说他们在常州刚打完工,准备回老家响水,第一次到长途客运站来,车票还没有买。我当机立断的先告诉丈夫售票厅位置,让其先去买票。因为行李多、杂就自己先带着妻子把大包小包的行李拎到二楼的候车大厅过安检。夫妻二人分工合作,当我们刚过完安检后,丈夫也正好买完票赶来汇合,我一看是16号检票口,就带领着夫妻二人往检票口处走去,并与客运站的检票人员打好招呼让夫妻二人的行李先放置在检票口处。都安顿好后夫妻俩此时很尴尬的互相对看一眼,然后丈夫开口问:“小姑娘,要多少钱?”我听后先是疑问,接着连忙摆手说到:“不要钱,不要钱,我们一米阳光志愿队免费为您服务!”说着还指了指自己身上的绶带。夫妻俩一听很是感动,直说:“小姑娘,谢谢你,谢谢你们!”
当我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提供服务,看到他们脸上满意的笑容,我是幸福的;当我看到身旁,被汗水淋湿又疲惫着微笑的同事,我是心疼的。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微不足道,但我们聚在一起,就像一颗颗闪着温暖光芒的小星星,照亮客运中心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平凡但不平庸的力量,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会让人刮目相看,也会令人肃然起敬。这就是螺丝钉精神,不起眼却在闪光,隐忍坚毅且锲而不舍,在平凡的岗位做不平凡的事!
第五篇:道德讲堂——读一个故事
道德讲堂——讲一个故事之 桥梁专家茅以升和他的桥梁事业
主讲人:蔡玲燕
我们经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国人,每个人都有热爱自己国家的义务。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爱国主义一直都有极强的凝聚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个历史时期,总有仁人志士高举爱国主义大旗,为国家而战,为民族而战!我今天要分享的爱国人物,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他23岁在美国获得工科博士学位。1919年10月,茅以升的30万字的博士论文《桥梁框架之次应力》被全票通过,获得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首名工学博士。
回国后,茅以升接二连三受到打击,但是,血气方刚的他却矢志不移:一定要为祖国造出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
1933年8月,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授工作,毅然南下杭州。到杭州以后茅以升才发现,时任中国铁道部顾问的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已做了一套大桥设计。茅以升迅速组织中国工程师精心设计了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铁路桥的新方案,两相比较,中方设计远胜美方!
1933至1937年,他主持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期间,深入现场,言传身教,在实战中带出了一支成熟的建桥队伍。抗战中,作为唐山交通大学的老校长,他召集流亡学生复课;1943年,他还创立了中国桥梁公司,在危局中惨淡经营,让流离失所的桥梁工程技术人员既有实践场所,又有生活来源。
30年代以来的我国大型桥梁的建设,都留下了茅以升的智慧和汗水,而他始终在考虑的是,培育更多的高素质的建桥人才,带出一支我国自己的建桥人才队伍。爱国主义感情不仅表现在对祖国壮丽山河、灿烂文化的歌颂,而且表现在对民族前途命运的关心。革命老人徐特立说:“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