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我认识的三种形态

时间:2019-05-13 14:0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类自我认识的三种形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类自我认识的三种形态》。

第一篇:人类自我认识的三种形态

人类自我认识的三种形态

《学术界》1995年第二期

杨金海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自我意识是从感性的和知觉的世界的存在反思而来的,并且,本质上是从他物的回归。”(《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16页)这种反思性的 自我意识只是人的狭义的自我认识,广义的自我认识还应当包括人对自身的感性存在的认识和领悟,以及人对自身与他物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由是观之,人类对自 身存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以下三种形态,即直观领悟性认识、反思抽象性认识和辨证具体性认识。

(1)

人类自我认识的第一种形态:直观领悟性认识

原始人究竟是怎样认识自身的,对此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和了解,而只能根据哲学史、心理学、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思维学(尤其是原始思维学)等等来推知。深入研究此问题会超出本文研究范围,所以我们只能对此作粗略的阐述。

从哲学史上看,人类对自身的直观领悟性认识大致在西方的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之前。从个体自我认识的历程上看,此种认识形态发生在儿童时代。因为发生认识 论和原始思维学已经证明,“与我们社会的儿童和成年人的思维比较,„野蛮人‟的智力更像儿童的智力。”(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25页)所以,我们可 以把儿童的自我认识与人类的早期自我认识联系起来研究。这样我们就不仅可以通过史料和上述诸科学的成果来了解,而且可以多少体验到此种自我认识方式,因为 我们都曾经是儿童。更有趣的是,语言哲学的研究也表明,人们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用意,决不能只靠概念,而必须同时或首先运用“身体的动作”这种“自然语 言,如手的指向或身体的转向某物、声音的指向某物、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其它部分的动作和语气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领悟(懂得)他们所运用的概念(符 号)。这意味着,在我们每个人的认识中,都有原始的直观领悟性认识层;而且,我们在认识一种新事物时,也总是从直观领悟性认识开始的。人对自身的认识也当 如此。因而,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撇开关于人的诸种既成概念,返回到人的经验层次来领悟人的存在,就能够在我们的意识中再现人的自我认识历程,体验人们最初的 自我认识状态。

人对自身的直观领悟性认识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对人的外在现象作直观的表象性认识。在这里,人作为认识对象是完整地直接地呈现在人的意识面前的,而人作为认识 主体也是完整地直接地来反映人的存在现象的。换句话说,人作为对象并没有被意识分解为各个片面,而是作为活生生的存在物出现的;而人的意识也没有分化,知、情、意都还是浑然一体的。在此种情况下,人对自身存在的认识更多地是靠“自然语言”来领悟,而非靠有关人的概念来理解的。

此种对人的存在的直观领悟性认识又有三种具体形式,即直接领悟、间接领悟和整体领悟。

人对自身存在的最早认识可说是直接领悟,即给人以“人”的指称或命名。其具体的认识形式就是指着一个具体的人说“这是人”。当人能够给人以“人”的指称 时,它实际上已经领悟到了人与物(如狗、猫等)的区别,只是还不能说出来(即不能形成具体一步的概念和声音符号)罢了。伟大的斯芬克斯之谜所蕴含的对人的 认识就是直接领悟性认识,即领悟到了人与物的外在整体性区别,亦即人是变的,即人会从四条腿变成两条腿再变成三条腿。人的一切谜都因于这个“变”字。中国 夏代之前的舜也已领悟到了人与物的内在整体区别,即人有道心,后来此话被看作儒学道统的源头。尽管古埃及人和古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了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有变 性或道心,但并不能对变性或道心作说明,也不能对人与物的此种区别的原因作说明,因而此种意识就还是一种很微妙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直接领悟性认识。

人对自身存在的间接领悟性认识则是较高一层的认识。在此认识阶段上,人要力图说出人与物的具体区别来,并要力图找出此种区别的原因。关于人与物的诸多区别,在苏格拉底和孔子之前的许多思想家都有说明,譬如人有灵魂、语言、德性等等,对此勿须多述。关于人与物区别原因的寻找,在此阶段也甚明显。大致有两种寻求道路,一种是到物中去寻找,另一种则是到神中去寻找。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方式,后者则是唯心的神学的认识方式。在这两种对人的解说中,唯物主义本质上是正确的,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本质上是错误的。但二者又有共同之点,即都是对人的存在 及其根源的猜测性认识,即间接领悟性认识。

在对人的直观领悟性认识的最高阶段,是整体领悟性认识。在此阶段上,人将自身领会为人的多种存在与本源的统一,甚至领会为宇宙的灵魂、万物的尺度。譬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将人的意见、正义、婚姻、友爱、理性等现象和数联系起来;宗教神学则把人的多种现

象与神或图腾联系起来。此外,在中国有“人是万物之灵”的说法,在西方则有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本论格言。这些认识已经接近了对人的反思性认识,但还不是反思性认识,而仍是一种领悟性认识。因为人还没有把人从万物中区分出来并作专门的认识,没 有把眼光转向自身即发问者本身,而只是眼睛向外,把人当成直观的存在物来领悟。因而这时人对人的问答形式仍是:“这是什么?”“这是人”;而不是“人是什么?”“人是……。”故而没有形成抽象的人的定义,即人的抽象概念。

人们最初对自身存在的认识之所以会是直观领悟性认识,一方面与人的认识发展的程序有关,另一方面与人们当时的主要活动意向有关。原始人的眼光和意向主要还 是指向自然而不是指向社会,人的社会关系还较简单,矛盾还较少,因而对人作抽象性反思的问题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当然也就不会有对此问题的回答。

(2)

人类自我认识的第二种形态:反思抽象性认识

从哲学史上看,这种形态大致相当于从苏格拉底、孔子到德国古典哲学这一阶段;从个体自我认识的历程上观,它大致发生在少年时代和早期青年时代。它已属于黑 格尔所说的真正的自我意识范畴了,因为人的眼光已不仅是向外,而且还转向了自身或自我。这种对人的认识的转向在西方源于苏格拉底,在中国则始于孔子。苏格 拉底一再告诫人们“认识你自己”。孔子也反复教导自己的门徒“吾日三省吾身”,其原话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先哲们究竟教人认识自身什么呢?是不是像以前那样,教人去认识人的外在的感性的杂多的现象?抑或是去认识人的来源?都不是,而是教人去认识人之本质的,即 教人去认识人之为人的那种东西的。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可见,此种自我认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要对人的本质作抽象概括,然后用它来立道,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在这里,人作为反思的对象已经被分解为非本质的与本质 的,人作为反思的主体也相应地被分解为认知主体和评价主体。在此种情况下,人的自我认识主要地不再是依靠“自然语言”来领悟,而是靠概念的运作来理解,譬 如苏格拉底用“精神助产术”来使人理解人的本质,孔子用“叩其两端”的方法来使人悟道。于是,与此种反思抽象性的自我意识内容相一致,人作为发问者和被发 问者,其问题形式也发生了转向。以前人们 面对感性的人问“这是什么?‟‟回答是“这是人”;这时人们则要反过来问“人是什么?”回答则是“人是……”。

在西方,最早来回答“人是什么”的要算柏拉图。他沿着其先师苏格拉底的思路对人作了第一个规定,即“人是无羽毛的两足者”。此规定虽然在今天看来非常幼 稚,但在当时却是了不起的真理,因为它标志着人们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已经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领悟飞跃到精确把握,由说不出变为说得出,由浑沌的表象蒸发为 抽象的概念,开辟了对人的存在作最一般的分析的抽象规定的先河。亚里士多德继而提出了关于人的三个定义:“人是两足动物”、“人是理性动物”和“人是政治 动物”。这显然比柏拉图的定义要深刻。第一,这是对人所作的分类学意义上的规定。亚氏已认识到,万物可分为不同种类,只有把人放在一定的种类(即如动物 界)中才能对人作规定;离开人与外物的特定关系不能规定人的性质。第二,这表明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已经从外部存在(形体)深入到了内部存在(精神),由直接 性存在进到了间接性存在(即社会存在)。在中国,最早系统地讲人的问题的当数孔子。孔子人学的核心概念是“仁”。《说文》讲:“仁,亲也,从人从二”。可 见,孔子讲的主要就是人与人的亲善关系。但究竟人是什么,孔子没有讲。第一个回答此问题的当是孔子的学生子思。他把“诚(即真实无妄)看作宇宙根本,把实 践“诚”看作人之根本,即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则把“仁”看作人之根本,即“仁也者人也。”此外,还有人之性善说、性恶说、性 善性恶相混说、性无善恶说,等等。总之,这时的中国先哲们对人的认识也已深入到了其内部和社会存在方面。

古希腊中后期以及中国周秦之际的哲学家们对人的认识可以说是人类对自身进行反思性认识的第一阶段。由上述可见,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人的间接性存在,但就总体 上讲,这种反思还立脚于人自身。这在自然主义,如西方的快乐主义和中国的杨朱学派那里看得更清楚。不过,到人之外去找人之本质的萌芽已显露出来,如柏拉图 的理念论、孔子的天命论、孟子的四端说等。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人之本质说可说是人类对自身本质存在反思的第二种形式。尽管中西方不同,但其本质一致,即都是用神学目的论来说明人的本质的。基督教把人 之外的上帝看作人的本原,以为上帝的本质是至善,故人之本质也是善良,应当弘扬;人的非本质存在(肉体)及其属性是万恶之源,需要压抑。中国的儒学在汉代 董仲舒那里被神学化,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世俗宗教。在这里,人被看“天”的产物,天具有仁美之性,与西方的上帝一样,具有赏善罚恶的能力,尧舜多为善,故 “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统治者若违背天的意志,不行仁义,天就会出现“灾害”,进行“谴造”,甚至显现怪异“惊骇”之或殃及之。人对 自身存在反思的此种形式之所以会发生,一方面与人的理性迷雾有关,即人的抽象能力的提高决定了人必然要去寻找人的最高本质,而人的认识成果的缺 乏又决定了人必不能正确认识人的真正本质,这就不得不用幻想来填补理性的空白,用想象、猜测来消除理性的迷雾,用绝对的外在存在来说明人的内在 存在;另一方面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有关。统治者为了维护其高高在上的统治地位,不能不建立一种与此种制度相适应的理论,神学目的论恰恰就是此种理论。此 种人之本质论一产生,人就失去了以前那种自由的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地位,而变成了不能作自己的主人,只能依赖外在力量而存在的奴隶,正如费尔巴哈所揭示的,人的本质力量异化为外在于自身的力量。

随着人们科学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出现,人们对自身存在反思的第三种形式便出现了,这就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德国古典哲学阶段的人的存在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的存在观显然是对中世纪异化了的人之存在说的否定。我们在这个巨人辈出的时代所看到的最显著的存在就是大写的“人”。在这里,上帝的至尊地位被动摇,人的颂歌成了一切文学、艺术的主旋律。此种思潮反映在哲学中,便有新的 自然主义人的存在观。在这里,人的自然存在不再被看作丑恶的象征,相反、它在人的历史上第一次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人的形体被看作万物中之最美者,因而在小说、诗歌、绘画、雕塑中它才第一次成了闪现着神圣光轮的主角,自然的山水成了它的背景;人的自然

本性也不再被看作罪恶的源泉,相反,被视作人的真正本质,被视作人的其他一切属性的基础;人的伦理存在、政治和法的存在,甚至理性和宗教信仰的存在都被理解为人的自然存在的延伸,人类历史也被理解为人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本性发生、发展的历史。

在十八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中,此种自然主义的人学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用人的眼光观察国家”的思想家霍布斯较早地论述了人的自然存在问题。在他看来,人的本性就是自然状态下的本能,即“保全自己的生命”;人的其他存在规律皆以此为 基石,例如人的理性存在的规律就是要禁止人们去做损毁自己的生命或剥夺保全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并禁止人们不去做自己认为最有利于生命保全的 事情。正是由此出发,他推出了十几条人的存在法则,如人的权利和义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平等与不平等、战争与和平、尊重与不敬等法则,建立了一套人的 存在的自然法理论,对以后的人本主义哲学和近代资产阶级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等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斯宾诺莎和洛克也是自然主义的卓越代 表人物。这一时期的笛卡尔虽然意识到了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心灵存在物,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人的存在论判据,可其思想主流仍是自然主义的,在他眼 中,人不过是一部高级的机器而已。这种自然主义的倾向一直影响到十八世纪。我们在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一书中看到了它的极端形式: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 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体温推动它,食料支持它。

毋容质疑,此种自然主义人性论对冲破宗教神学思想对人们的束缚,使人们正确认识自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道德理论和人文科学以及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起了划 时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它过分注重于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感性情欲而走向了宗教人性论的另一个极端,仍然不能正确地把握人。

所以,十八世纪以后,人们又力图从人的理性的方面来解释人。卢梭认为,人的情欲固然是人的行为的动力,但随着人与人关系的复杂化、人的情欲的多样化,人在满足自己的情欲时就不能盲目行动,而必须依赖于理性来把握住真理。他还进一步把人区分为两个 层面即“自然人”和“社会人”。前者是“绝对的存在”即“绝对的自我”,亦即孤立的自我;后者是“相对的存在”即“相对的自我”,亦即在社会关 系中的自我。因而,在他看来,人不仅要自爱,而且要爱他人;衡量一切意志的标准不是个人意志,而是社会中人民的意志。与卢梭同时代的休漠进一步从科学认识 的角度分析了人的存在。他第一个提出了要建立“人的科学”的设想,并认为“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人性论》,第8页)他把人性理解得更 宽泛,包括知性、情感和道德属性。而且他还第一次区分了人的“是”(to be)与“应是”(ought to be)。前者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人的事实存在,后者则是人的价值存在。休漠对人的存的此种区别蕴含着这样一种深刻思想,即人不仅是静态的存在,而且是 动态的存在。因为人的存在不是抽象的万古不变的“是”,而是现实的“是”与未来之理想的“是”(应是)的统一体。而且由此我们还可以立即想到,人还是原本 的“是”,是“本是”,即马克思所讲的“曾是”。当然,休漠以为从人的“是”中推不出“应是”来,以为二者之间设有逻辑通道,这是不可取的。康德试图调和 在人的存在问题上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他认为,人是双重存在的,即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存在物。然而,他并没有公允地看待自然主义,反倒贬低了人的 自然存在,使理性主义更加绝对化了。在他的视野中,人的本质存在与人的感性存在无缘,只是理性存在,即所谓绝对的“善良的意志”。这种倾向在黑格尔那里发 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黑格尔以为,人的本质存在就是自我意识,而此种自我意识又是绝对理念的最高显现。由于绝对理念被他理解为超人的超自然的东西,因 而,人的存在观至此又发展成了理性化了的宗教。

此种理性主义倾向对克服自然主义的偏执,引导人们去认识人的自然存在之升华形式如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第一次把 人的存在(当然主要是精神存在)看作一种辨证过程,而且看到了人的行为(劳动)是人之存在的本质和现实确证。在这里,一种崭新的人的存在观已经呼之欲出 了。可是它终未冲出唯心主义的外壳。

第一个起来批判黑格尔理性化宗教的是费尔巴哈。他继承了先前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传统,把人重新理解为人自身,反对到人自身之外去寻找人的本质;并认为上 帝和绝对理念是不存在的,它们之所以被编造出来,乃是因为人具有依赖的倾向;人把自己的愿望和本质力量附托在一种外在物上,便产生了此类幻影。所以,它们 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是机智的,也为人们正确反思自身找到了起点。可是,由于过多地强调了人本身的自然方面,费尔巴哈没有看到黑格 尔人学思想中的合理成份,没有看到实践活动在人的存在中的作用,更没有看到人的存在的历史性、现实性和丰富性。故而,在人的存在问题上,费尔巴哈远没有黑 格尔给后人提供的东西为多。

从苏格拉底、孔夫子到费尔巴哈,悠悠一千五百年,其间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很难一言以蔽之。但在这一阶段的人类自我意识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思路,那就是要力图去反省人之为人的最一般的本质,即类本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去说明人的其他属 性、现象甚至去说明人类历史,这种思维方式较之先前的直观领悟的自我认识显然是进步了,因为它已经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了,而且它作为从抽象到具 体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并不违背思维规律,也无可厚非。问题仅只在于,人们并没有对人的一般本质作科学的抽象,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现象。更大的局限性 还在于,人们仅仅停留在对人的抽象反思中,并没有去深入研究具体的人的本质,没有研究现实的人。因而,这一时期的人的学说并没有形成科学的从抽象到具体的 逻辑体系。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与人们旧有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关,人们不懂得人的存在及其性质是一种变动着的赫拉克利特之河;另一方面与人们的唯心历史 观相联系,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了解人的存在及其性质与社会实践有着内在联系。

(3)

人类自我认识的第三种状态:辩证具体性认识

此种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更高一级的形态。正是由于它的出现,使人类的自我意识发生了新的转向,即使人的眼光从抽象的人转向了现实的人。这种转向是由马克思完成的。从个体自我意识的角度看,这种转向大体发生在人的成熟的青年时代。

此种自我意识的基本特征是,不只停留在对人的本质的抽象议论中,不只谈论人的共同性,不只从理想的“应是”或“应有”出发来考察人,而要进一步考察人的现 实的存在方式,考察人的特殊性,从人的“现是”或“现有”出发研究人,为具体的人即“我”、“我们”制定社会实践的方案。在这里,人作为被反思的对象不仅 被区分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而且被进一步区分为一般的和具体的;人作为反思的主体不仅只是一般的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而且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在 此种情况下,人对自身的认识主要地不是靠概念运 作来进行,即不是像上一阶段的自然主义或理性主义那样从人的理想状态和理想本质即理想原则出发来推论人的现实和未来、设计未来的存在方式等,而 是用系统整体的、辩证的、历史的和实践的观点来反思自身并设计未来的一种自我认识形式。与此种辩证具体性的自我意识的内容相一致,人作为询问者和被询间 者,其问答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人们的问式是“人是什么?”回答形式是“人是……”;这时人们的问式则变成了“人是怎么样的?”或“人的存在方式是什 么?”回答形式是“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简言之,“人的存在即表现”。这是与以往绝然不 同的一种新的自我意识方式,是冲出对人的抽象形式走向对人的具体把握的认识方式。譬如,前一种认识方式只试图把握“毛泽东是人”、“我是人”这类判断中所 意指的“人”的意义;后一种认识方式则主要企图理解“毛泽东是一个……的人”、“我是一个……的人”这类命题中所意指的“人”的意义。只有弄清了这后一个 “人”的意义,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不仅提出了“现实的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科学地回答了此问题。关于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和伟大意义等问题,应另章论及。这里只须指出,马克思 所开创的人类自我意识的新形态至今仍然是不可超越的。如果说马克思的人的存在思想有什么历史局限性的话,那也只是马克思主要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存在、阶级的 存在,对个人存在没有作系统的研究,这恰恰就是我们应当研究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

第二篇:郎咸平:中国式腐败的三种形态

郎咸平:中国式腐败的三种形态 2015-05-15 10:51:35 本文摘自《郎咸平说:改革如何再出发》 中国式腐败形态之一:支出式腐败

什么叫支出式腐败?就是官员透过支出进行腐败,也就是说当政府搞支出的时候,比如说4万亿,就是贪腐的大好时机。4万亿之后,通过政府的支出上下其手,进而从中贪腐的行为更加普遍。这个现象在《旧制度与大革命》里面也谈到过。

1740年以前,法国的总督大概有30多个,他们只负责两件事:第一是抽税,第二是维持治安。之后法国开始进行大量的公共建设,总督们到处修道路、修运河,开支一直在增加,因此整个政府可以说是债台高筑。到了1789年,政府的债务高达45亿里佛,每一年的利息支出就是3亿里佛,里佛是当时的货币名称。你们猜一下,当时法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只有5亿里佛,负债是财政收入的900%。而且仅仅是支付利息就得用去财政收入的60%,那只剩下40%,也就是2亿里佛,我请问你这还能干什么事?钱根本不够啊。因此财政不堪负荷,逼得政府不得不继续借债,导致债台高筑。更严重的是,就是这种透支造成当时法国官僚的普遍腐败。

那么,中国的情况呢?推出4万亿之后我们发现,以2012年为例,我们的各种负债加在一起是68万亿,而政府的收入呢?是11.2万亿,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负债比例高达607%,跟法国当时的900%已经很接近了。因此这么大的支出是靠负债来支撑的,而且也使得官员有了贪腐的机会。我们就以刘志军跟蒋洁敏为例,看看他们如何透过支出来进行腐败。

第一种方法,是刘志军用的中间人形式。刘志军任铁道部部长8年期间,建了7000多公里的高铁,总支出3万亿。那他怎么做的呢?他有一个中间人丁书苗,这个人是条女汉子,也没读过什么书,大字可能认识不到两百个,但她却能搞定官员。据说她去刘志军办公室的时候,二话不说,先抹桌子、打扫,后来才渐渐受到刘志军的重用。那她做什么工作呢?给刘志军当中间人。2007—2010年丁书苗先后帮助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铁十局、十三局、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等23家大型国企和央企中标了50多个铁路工程项目,涉案金额高达1788亿,丁书苗从中获利37亿。

第二种方法,就是蒋洁敏用的安插亲信的形式。中石油有三大块最肥的业务,也是三大重点腐败部门,蒋洁敏提拔自己的亲信直接控制了其中的两个。第一块石油勘探,石油勘探支出以2012年为例是7749亿,占中石油总收入的1/3,由蒋洁敏的亲信、总地质师王道富负责;第二块是海外投资与收购,海外投资总金额是多少,我们没有查到,但是海外收购这八年来是2140亿,也是由蒋洁敏的亲信、副总经理李华林负责;第三块是设备采购,设备采购2012年大概是1.4万亿,这个金额非常庞大,不知道会有多少官员上下其手从中渔利。

也就是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支出式腐败,在今天的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确实让人极度担忧,只有痛下杀手,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这类腐败的蔓延。中国式腐败形态之二:审批式腐败 第二种腐败叫作审批式腐败,《旧制度与大革命》书中也谈到审批式的腐败。什么意思呢,我给各位做一个解释。法国大革命前三四十年,总督全面接替贵族和教会对地方的统治,出现了所谓的审批制度。就是政府什么都要管,哪怕是在一个偏远省份建一个小小的乞丐收容所也要中央派来总监亲自监督这些开支、制定规章,甚至参与选址。办一个乞丐收容所,总监竟然要知道乞丐的姓名,甚至乞丐进出的准确时间。一个小镇子要翻修一下自己的教堂,也要中央政府的批准,光是审批的过程就要一年多。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托克维尔感慨:政府已经取代了上帝的位置!按照这个审批制度,所有项目不管大小都要批,政府官员就从中渔利,得到贿赂款。

在中国,这种审批式的腐败也发生了,以原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刘铁男为代表。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什么项目都要发改委批准,这个环节的腐败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无论中石油的海外项目、铁道部的千亿工程,还是地方政府建设一个小小的发电厂,都需要发改委批准。刘铁男就在审批环节上下其手,不行贿就不给你批条子。

举例来说,2003年湖南常德要启动一个电厂项目,必须要有刘铁男签字的路条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由于地方办事人员不懂规矩,刘铁男就是不批。

后来几经周折,一直到9年之后的2012年,才终于拿到路条。

但是各位朋友,你以为拿到路条就可以了吗?错了,拿到路条项目才刚刚开始,后续的工作更多,比如:机组选型、工程建设方案、外部建设条件、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开展土地、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电厂接入系统、银行贷款等前期工作;并取得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国家电网公司和银行等相关单位的支持性文件。这每一个文件都要相关领导签字,都要审批,业内人士估计,整个审批链条加在一起耗费2000万,其中的腐败可想而知。中国式腐败形态之三:卖官鬻爵

第三种腐败就是卖官鬻爵。《旧制度与大革命》里面谈到,法国国王们最开始是卖贵族头衔来创造收入。因为在法国贵族是有免税权的,这些中产阶级们权衡一下发现,花钱买爵位很划算,因为得到贵族头衔之后不但能得到社会的尊敬,更重要的是自己不用缴税。但是法国国王通常都是不讲道义的,授予你贵族头衔之后随时都可以取消。举个例子,法王路易十四一口气把过去92年所卖的贵族全部都取消了,然后让他们重新交钱;又过了80年,路易十五又重新干这个事;路易十六呢,取消10万个官员职位,然后再让他们交钱买官。买贵族和买官的好处太大了,买贵族可以免税,买官就可以贪污。但是法国的官员名额不够怎么办?有人甚至会开动脑筋帮助政府发明新职位,然后自己交钱去当这个官。按照书上所讲的,当时法国一个中等城市大概只需要10个法官,但最后竟发展到109个法官以及126个传令官,卖官的钱全部到了法国政府手中。

类似的问题在我国清朝也有,当进入了清中期之后清政府也开始卖官,卖的是荣誉性的官职,像道台等,但是不补实缺,没有真正的实权,如像总督、巡抚这类要职是不可能卖的。而且,卖官的钱也直接进入国库,而不是进入个人口袋。所以比较起来,清政府在卖官上的腐败还算较轻。但现在的中国呢?这种卖官鬻爵的现象是不是比当时的大清王朝、法国严重,我不知道。但是我们这些卖官的钱都统统直接到了官员的口袋当中,而不是政府手中。

再以刘志军为例,他8年内亲手“提拔”出来1500个局级干部,目前铁道部(2013年3月撤销铁道部,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有2000个局级干部,几乎全部是刘志军的嫡系。举一个例子,1997年刘志军收了82万元的贿赂,提拔何洪达担任哈尔滨铁道局局长,2004年又提拔他当铁道部政治部主任。从1997年到2004年这7年,何洪达利用职位,光是协助他人升迁的受贿就折合人民币1452万。我们计算发现,买官的回报率特别高,年回报率高达150%!而且这笔款不是像法国跟清政府一样去了国库,而是去了个人腰包。刘志军神通广大到什么地步呢,不但可以卖铁道部的官,还可以卖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的官。比如说,2002年到2003年期间他收了天津铁路局局长51万贿赂款,然后帮他搞了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他又收了82万,替北京铁路局局长搞了一个全国政协委员的位子。坦白讲这个50几万、80几万在今天看来根本不算钱,但就是为了这么一点小钱,就把我们国家的荣誉给卖了,你还不能认识到情况的严重吗。地方官员的卖官甚至比刘志军更疯狂。2013年7月份爆发了一个腐败大案,广东茂名市的市委书记罗荫国,这个人更厉害,直接挂牌拍卖官职,价高者得。要让刘志军提拔你,你还得登门拜访,拉好关系,成为他的嫡系才敢收你的钱,然后提拔你做官,因此还有这么一点官场过场要走一走。而罗荫国干脆直接挂牌拍卖,最后查出来303个官员都和他有关。价码多少呢,科级干部20万,处级干部200万,副厅级、副局级干部1000万,他自己的位置差不多1个亿。最后查出来他贪污了7000万,其实我看远远不止,因为很多钱还不一定查得到。罗荫国拍卖官位这种事情可以说是全世界第一例,确实让人触目惊心。

最后我们发现,当前中国社会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很相似,都处于历史最繁荣的时期,物质财富急剧增加。但是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社会不公。王岐山确实是有先见之明,2012年就引导大家思考这个问题。直到最近国内发生了几起腐败大案,我们这些普通人才开始看到,原来中国的今天和那时候确实很像。在18世纪法国的三种腐败方式,第一支出式腐败,第二审批式腐败,第三卖官鬻爵,到了今天我们国家即便不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是超乎想象的严重。这种现象不加以扼制,会使得这三大腐败现象成为制度化、系统化的腐败,那才是真正的可怕。如何不让这种个人事件演变成为系统性的贪污,才是政府该做的。

第三篇: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

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

摘要:由生命体的认知机能在生命体的后天生命活动中产生出的影响和指导生命体主观行为的一切存在,统称为文化。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人类文化分为三种文化范畴:一是知识文化范畴,二是技术文化范畴,三是观念文化范畴。知识文化使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都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及这些客观事物都有什么样的客观特性。观念文化使人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东西。技术文化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文化是通过人的认识行为获得的。对于获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行为是人的思维。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技术文化的范畴。知识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技术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不断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以更好地实现人的主观愿望。然而,观念文化的发展方向却有着客观上的不确定性。一是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民众总是根据自我生活经历所产生的感悟来不断地创新观念或重新选择观念,使观念文化的发展在民众中总是表现出多元性和盲目性。二是致力于建立人类和谐的社会生活的思想家们,一直都在寻求建立起良好和完善的观念文化体系的途径,而他们又总是各辟溪径。文化的发展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科学思维方式,是目前人们公认的最有效的发展创新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的思维方式。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却不适合于观念文化的创新发展。如何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创造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适合于观念文化的健康创新发展呢?这正是急需要哲学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知识文化

技术文化

观念文化 文化,是当今人类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全部财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和积累的历史。文化的创新发展,今后仍然是人类进行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全部内容。从范畴的层面上研究人类文化的基本构成和基本功能及其基本发生规律,或许能够开辟人类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一、文化

文化,属于生命体的行为学范畴。生命体的全部生命现象,统称为行为。从行为学范畴上讲,生命体的全部行为,可分为本能行为与文化行为。受生命体中遗传物质控制所产生的生命体行为,称为本能行为;生命体在后天的生命活动中受文化的影响所产生的行为,称为文化行为。也就是说,在范畴上,文化与本能相对应。生命体的文化行为,是以生命体的认知机能为基础的。只有具备了一定水平的认知机能,生命体才能够产生出一定的文化行为。由生命体的认知机能在生命体的后天生命活动中产生出的影响和指导生命体主观行为的一切存在,统称为文化。

从文化范畴上讲,文化的产生,是以生命体的文化行为为根据的,是文化行为的必然结果。生命体的文化行为,又是以相应的文化为依据和文化现象为根本特征的。文化行为的全部内容,都称为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就是生命体在后天的生命活动中学习文化、应用文化、传授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行为现象。

文化,只产生于生命体后天的生命活动,不能够通过遗传产生于先天。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生命体的认知机能水平相关。认知机能水平越高,学习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就越强,文化现象就越是发达,文化积累也越是丰富。在已知地球生命层的众多生命种类中,或许只有一部分生命种类具有认识机能,这一部分生命种类的生命体就能够创造文化和应用文化,而另一部分种类生命体的生命行为或许就不会产生文化现象。

产生了文化现象的生命体种类,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对文化就具有了后天的依赖性。离开了文化,其后天正常的生命活动将会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甚至完全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不能够产生文化现象的生命体种类,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对文化没有依赖性。这正是界定文化现象的客观标准。

一只柞蚕卵,不需要任何后天的引导,就能够“独立自主”地适时孵化成小虫,“独立自主”地觅食成长,“独立自主”地结茧、羽化成美丽的蛾,“独立自主”地寻找伴侣做爱、产卵等等。柞蚕的一切生命行为,都完全是由其生命体中的遗传物质操纵的,完全不需要除了遗传物质以外的其他的事物来指导其行为。

一只刚出生的小鸟,就需要成年鸟的照顾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够在成年以后掌握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许多人工喂养的鸟兽,由于没有获得在野外生活的文化技能,就不能够在野外进行正常的生活。

柞蚕的全部生活技能,是通过遗传物质在先天获得的,无论怎样都不会丢失。鸟兽的生活技能,有许多是在后天接受成年鸟兽的传授和自己创造的,离开了成年鸟兽的后天传授和自己的后天创造就无法获得。

文化的产生,增加了生命体在生活环境中获得生命利益的可能性,增强了生命体追求生命利益的针对性,从而非常有效地提高了生命体在生命活动中的行为效率,同时也大大丰富了生命体的生命活动内容。文化的发达程度,取决于生命体认识机能的发达程度和文化群体的有效文化积累程度。人类,被认为在地球的生命层中具有最发达的认识机能和最丰厚的文化积累,从而具有最辉煌灿烂的文化。

二、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

文化,是人类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基础。每一个正常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最大愿望,就是追求生活的幸福美满。文化,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最基本保证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最基本手段。人类只有不停息地创造和积累自己的文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才能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正确地认识人类文化的基本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促进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人类文化分为三种文化范畴:一是知识文化范畴,二是技术文化范畴,三是观念文化范畴。知识文化范畴的文化称为知识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的客观实在的认识,其文化功能和文化形态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认知和记忆及认知和记忆的具体成果。技术文化范畴的文化称为技术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如果利用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以提高自己的主观行为效率的认识,其文化功能表现为提高人们的主观行为效率,其文化形态表现为人们的主观行为方式的经验积累和创新。观念文化范畴的文化称为观念文化,产生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如何进行社会生活的认识,其文化功能表现为对人们的主观行为的原则指导,其文化形态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和主观愿望。

知识文化,使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都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及这些客观事物都有什么样的客观特性。观念文化,使人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要做什么人和干什么事及需要什么东西。技术文化,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生活的人所拥有的文化,其文化内容都必然同时包含了三种范畴中的文化,缺一不可。

三、知识文化

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客观现象的客观实在的认识所形成的产物,就是知识文化,简称知识。人对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的客观实在的认识行为,是以人的求知欲望为生命动力的。知识,是人的认知功能系统对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客观现象的反映。或者说,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现象的描述。知识文化的发展,是以人在主观上对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客观实在的真实和全面的反映的实际需求为目标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为基础的。人首先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感觉,才能够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产生认识。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在机能上的局限性,人的感觉器官只能对部分客观事物的部分客观实在产生感觉反应,而对其他许多客观事物的许多客观实在都不能够产生感觉反映,所以,对于客观事物的许多客观实在的认识,就只能通过认识机能逐渐深入。相对于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知识就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就有全面和偏面之分,检验知识正确和全面与否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全面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为目标的。检验知识的最终手段,也只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有效感觉。

四、技术文化

人以积极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为目的,对如何提高自己的主观行为效率的认识所形成的产物,就是技术文化,简称技术。技术的创新发展,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支配和改造客观事物的主观行为效率为目标的。创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是人类最为典型的技术文化。

从形态特征上,技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人体器官的主观动作的协调、准确和娴熟性为本质特征的技术:如杂技艺人的走钢丝技艺、厨师的烹饪技艺、书画家的书画技艺、工匠的制作技艺等等。这类技术可称为技艺型技术。要想获得高水平的技艺型技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较长时间的观摩学习和反复练习的过程,这就是一些高水平的技艺型技术通常很容易失传的原因。另一种是以对知识的运用或组合运用为本质特征的技术:如农民利用风力分离谷和糠、船夫用船运输货物、家庭主妇用木材作燃料等等。这类技术可称为知识型技术。知识型技术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一定的知识,或把几种知识进行组合,巧妙地利用客观事物的自然力量,来有效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对于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的人,知识型技术通常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观摩学习就能够获得。这就是知识型技术被发明创造出来后很容易广泛传播和不断积累的原因。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掌握的技术,通常都是既有技艺型技术的成份,又有知识型技术的成份。在许多实用技术领域中,对于技术效能的提高,知识型技术的贡献通常要远大于技艺型技术的贡献。实用技术的每一次实质性进步,通常都是由于知识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相对于技艺的训练,人们对于知识型技术的创新,在客观上具有无穷大的潜力。“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知识型技术对于实用技术的进步所具有的关键性作用。对于一项实用技术,其中的知识型技术的进步水平,代表了该项技术的总体进步水平。丰富的知识文化虽然有利于知识型技术的创新。但是,人们学习知识与创新技术分别产生于不同的认识机能。有的人善于获得知识--学习成绩很好,却不善于创新技术--实践能力很差。有的人不善于获得知识,却很善于创新技术。有的人既善于获得知识又善于创新技术。有的人既不善于获得知识又不善于创新技术。

技术的创新,是以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为根本目标的。所以,对于一项技术在性能上的检验和价值上的评价,最根本的标准,就是在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方面所表现出的功效的大小。功效大就称为“先进”,功效小就称为“落后”,有功能就称为“正确”,没有功能或是有相反的功能就称为“错误”。

五、观念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人对自己应该产生何种主观愿望和主观行为的认识所形成的认识产物,就是观念文化,简称观念。人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现象”,就是人的“自我”感觉。人的一切主观行为,产生于人的主观愿望。人的一定的主观愿望,产生于人的一定形态的“自我”。人的一定形态的“自我”,产生于人的一定形态的观念。一定的客观事物,对于一定形态的“自我”,表现为一定的利益形态和价值形态。所以,观念又常被人们俗称为“价值观念”。观念是人的灵魂,没有观念,人就不会产生明确的“自我”感觉,就不会产生主观愿望和主观行为,也就是没有“七情六欲”,生命的存在对于“自我”就会没有意义。

人的观念形态,确定了人的“自我”形态。人对“自我”形态中利益取向的认识和确认的结果,就是观念。观念中包含了人对“自我”形态的确认和对“自我”与生活环境所形成的利益关系的确认。观念,是人的“自我”在争取利益时的主观标准。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能够使“自我”产生快乐感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能够使“自我”产生痛苦感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让“自我”感觉很美,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让“自我”感觉很丑等等。这完全取决于人形成了什么样的观念形态。

观念的形成有三条途径。一是接受他人的观念灌输:在社会生活中,他人通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持续灌输某种特定的观念,就会使人接受并拥有该观念。二是受他人观念形态的影响:在与他人交往的活动中,人们通常都会受他人的观念形态(通过人的主观行为表现出来)的影响而接受他人的观念。三是自我对生活感受的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都会对自己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感受进行自我认识,也就是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省”和“感悟”,使自己产生一定形态的观念。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对生活实践的自我认识不同,就会形成不同形态的观念。观念形态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形态的“自我”,就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愿望,对于相同的客观事物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态度。比如,有的人认为做一些扶贫帮困的好事是“积阴德”,对自己有好处,总是积极从事。有的人则认为这是“白费钱”,是自己利益的损失,总是消极对待。观念形态的不同,是造成有的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品德高尚,有的人则表现为恶贯满盈的根本原因。

观念形态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主观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不同的价值判断,在主观行为上必然会发生思想冲突。观念形态相同的人,也会由于共同拥有某种“低级”的观念形态而必然会发生利益争夺。思想冲突和利益争夺,是造成人们社会生活无休止的人为痛苦和灾难的恶源。要铲除这个恶源,最根本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人们共同拥有具有“崇高”形态和相同体系的观念。

人的观念形态和“自我”形态,都是人的“虚幻”的“精神现象”。对于不同形态的观念,没有具体的客观实在来作为判别其“是”“非”“曲”“直”的标准。这就是观念文化最显著的本质特点之一。

六、人的认识行与文化的产生 人的认识行为的驱动力,是人的主观愿望。人的认识行为,在形态上主要分为观察记忆、回忆、猜想和感悟。猜想和感悟就是思维(对于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是猜想,对于观念文化是感悟)。人的观察记忆、回忆的方式都是天生具备的,只有猜想和感悟的方式是在后天产生的。

人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直接的观察和记忆,对经验和感受的事物进行简单机械地认识;第二个层次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以对事物的简单机械认识为基础,对事物进行再认识。由于人对事物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由认识所产生的文化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文化具有肤浅、简单、偏面和机械的特点;第二个层次的文化具有深入、系统、全面和复杂的特点。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成果的产生,通常都是通过第二个层次的认识行为获得的,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的思维后获得的。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技术文化的范畴。人类文化积累的过程,其中也包括了人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创新和积累的过程。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文化的积累处于原始阶段,人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是非常原始的。在人类认识的历程中,人的思维方式是在发现和创造文化的实践中不断进步的。思维方式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文化积累的速度,文化的不断积累又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进步速度。在获得知识文化的过程中,人的主观愿望是要得知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在对知识的猜想过程中,人的猜想方式的变化发展,是以高效率和正确地得知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为目标的。既然是猜想,就必然会发生错误。而人们的主观愿望是猜想正确。如何猜想才能够正确,或者说是如何猜想才能够少发生错误或不发生错误,这正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从没间断过的非常艰苦的猜想实践追求。在认识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技术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人对客观实在的观察感觉能力,另一方面人们总结出了对猜想进行逻辑实证的“科学思维”方式,使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在数量上和正确性上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由于是以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为标准,不同的人,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和认识成果都很容易和很必然地趋向同一。

在创造技术文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技术创新通常都是以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主观行为效率为目标的。新技术是否能够提高人们的主观行为效率,人们很自然和很必然地要经过实践中的比较来验证。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猜想和实证的反复过程。由于是以真实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为标准,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也是一种客观实在。所以,不同的人,在创新技术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和创新成果同样很容易和很必然地就会趋向同一。在创造观念文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快乐和避免自我痛苦为目标,自觉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观念。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观念冲突和利益争夺,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很多的快乐,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和悲伤。只有极少数的圣人们,才能够以最广大民众获得欢乐幸福和避免灾难痛苦为目标,系统地创建崇高的观念体系。在创造观念文化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是以“自我”的感觉为基础的,绝大多数人又都是以追求“自我”的最大利益为动机的。人的“自我”形态不具有客观实在性,每个人的“自我”形态都有所不同,每个人对相同的客观事物的“自我”感觉都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在创造观念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和创造成果通常总是非常难以达到同一。在观念的“是”“非”冲突中,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都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观念,从而使观念的冲突与利益的争夺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最大的痛苦和烦恼。与人对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的猜想认识相比较,人对观念文化的创造只能通过感悟,其“正确”与“错误”无法得到实证。这也是观念文化与知识文化与技术文化的本质区别之一。从行为目的上认真考察比较人和一般动物的行为,或许当今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在总体水平上与许多动物并不存在质的差别,甚至量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七、文化发展创新的方向和方式 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最客观、最现实和最紧要的主观需求。知识文化的不断更新,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人们的认知功能系统天生所具有的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认知行为需求。技术文化的不断创新,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按“自我”意志支配和改造客观事物的主观欲望。观念文化的不断创新,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地认识“自我”、不断地调整“自我”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关系、不断地认识社会和改良社会生活秩序的主观欲望。在观念文化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广大民众对生活感受的自发感悟所产生出的呈现盲目性的多元化观念,另一方面是“智者”们为了创造人类更好的社会生活而不断地开辟改良社会的新途径。

知识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都是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以不断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技术文化的发展方向,依然是不断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以更好地实现人的主观愿望。而观念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一方面需要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来保证日常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在主观行为上又倾向于我行我素。对于致力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友善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家们,则认为是需要建立起良好、完善和统一的观念文化体系。在文化的发展创新的里程中,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互为促进。对于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的发展,由于有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唯一性为其发展指引方向,在其发展创新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也同样受到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唯一性指引,这就使得人的发展知识文化和创新技术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发展在客观上一直朝着唯一正确的方向前进。科学思维方式,是目前人们公认的最有效的发展知识文化和创新技术文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被人们普遍认为已能够适应和满足人们发展知识文化和创新技术文化的实际需求。

对于观念文化的发展,由于作为其发展基础的人的“自我”形态不具有客观实在的唯一性,在创新观念的实践中,人的相应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就没有一个唯一的目标作指引,这就使得人的创新观念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发展似乎完全受到人的“主观思维”的约束。一方面是广大民众对于自我生活感受的自发而盲目的感悟,或是对新创观念的轻信和盲从;另一方面是一些以拯救世界为已任的圣人们又各自为阵地以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创造出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的新观念。无论是广大民众还是少数圣人,无论其用何种思维方式创造和感悟新观念,都无一例外地如同臵身于茫茫黑暗在大海上,在瞑瞑中朝着各自心中的方向划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各走东西了。这就使得创造观念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文化的发展方向总是呈现出多元性倾向,观念文化的发展创新在社会生活中也总是会不断地出现或是“百家争鸣”“百家争斗”、或者是“一家独霸”“百家不服”的现象。

科学技术目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果。许多人试图用科学思维方式来进行观念创新,但实际上一直没有取得成效。最典型的经验,就是电视上经常举办的“大专辩论会”:拥有相同的科学知识文化的双方,运用相同的科学思维方式,却能够在两种相互对立观念的冲突较量中,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无论双方怎样努力,也只能使这种冲突较量难分“是”“非”和“胜”“负”。这就是观念文化如何创新的最关键问题。

千年刚过,人类历史又跨入了新的纪元。全球化的经济浪潮推动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空前提高,促进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然而,不同意识形态间的斗争却依旧持续着,依旧是造成人类社会动荡不安的难以消除的根本恶源。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从来都需要一种完善的观念体系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观念,来有效地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生活的和谐完美。那么,观念文化的创新发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有可能实现人们心目中的发展目标呢?原则上,必须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合理统一的观念文化体系,确立人们合理统一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任观念文化在多元的方向上无序地发展,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创建统一的观念文化体系,人们就必须首先要创造出适合于创建观念文化的思维方式,才能够使不同的人们创造新观念的成果逐渐趋向同一。如何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创造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是合适的呢?这正是急需要哲学来解决的问题。

第四篇: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1——自我认识概述 介绍: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认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景、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简而言之,自我认识就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为什么讲?

认识自己当然包括认识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如知道自己现在有多高、多重,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自己的特点等等。一个人只有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对孩子的行为有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儿童最初是通过别人,特别是他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而认识自己的。这时,别人的评价具有很强烈的暗示作用。父母的言行在孩子人生道路上的起点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自我认识的发展阶段

母婴共生(3~4个月)

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不用感受外界的不适刺激(如肚子饿了,尿布湿了),这是一个非常安全、相对封闭的环境。而当宝宝呱呱坠地,人生的第一个“创伤”也便开始了,宝宝诞生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世界里。但此时宝宝会以为自己和妈妈仍然是一体的,他不知道自己和妈妈的区别,也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区别。客体关系心理学家称之为“共生”,宝宝分不清哪个是妈妈,哪个是自己。有一天,宝宝会发现,也许妈妈和自己是不一样的。随着宝宝的一天天长大,他们注意到,原来妈妈并不是无时无刻的存在着的。尿布湿了、肚子饿了,如果妈妈不在身边,无论怎么哭闹,好像事情都没有改变,原来我和妈妈不完全是一样的啊!有时候,宝宝既没有尿裤子,也不饿肚子,但他就是哇哇的哭。其实,这是他在试探和探索。有趣的是,1岁左右的宝宝通常会非常喜欢碰触外界的一切东西,因为他很想感受触摸自己和触摸别的什么东西有什么区别。心理学家把这个阶段成为“物—我知觉分化”阶段。

镜像视觉认知(1~2岁)

1~2岁时,虽然宝宝知道有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或物存在着,但他还是不能确定自己究竟是谁。宝宝的自我意识改变通常是随着发音的进步而进行的,例如“我”和“我的”这些词汇。他们使用这些词汇和自己的名字还不大灵光,1岁刚出头的宝宝对别人呼唤他的名字能做出反应;到了1岁半的时候,他已经能理解自己有名字这回事,同时,他知道名字是属于他的东西。有心理学家做过镜像认知实验。1岁多一点的宝宝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通常只能明白镜中的自己好像和自己有点关系,但大概不是真的;快2岁的宝宝则大多能知道镜子照出了自己的模样。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粘人。他们希望妈妈总在自己的身边,有什么要求的话,妈妈很快就能回应他,不过,如果妈妈不回应的话,他也会渐渐习惯的。

矛盾中的自我意识萌发(2~3岁)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讨论:当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老是跟你对着干,而且什么事情都想按照他的想法来进行,要不然就发脾气?

俗话说:三岁惹人嫌。说的就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开始反抗妈妈,2~3岁阶段的孩子经常会说不,这是他自我意识的萌芽。因为他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做,所以他什么都想亲自尝试。可是,事实上许多事他不能做,当事实和自己的想法出现差距时,孩子的内心会出现矛盾,所以,这个时候他发点小脾气也是可以谅解的。其实,这也是他分散心理压力的表现,妈妈不用担心。你要学会赞美他的成功,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在这一时期,宝宝对自我的了解和描述也发生了改变,心理学家发现:2岁宝宝的自我描述更多的围绕于一些事实性的基本自我特征,比如他们会说“我是女孩/男孩”“我是小孩”等,这些自我描述内容的获得无疑都是爸爸妈妈的强化中获得的,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

妈妈骄傲地在众人面前让宝宝“告诉大家你几岁了”,当宝宝发出类似数字的词语时,就会得到妈妈和大家的唏嘘赞叹。

当宝宝长到3岁后,他们的自我描述里常常会出现对自己所处事实的简单描述、自己所有物或喜欢的东西等等,尽管这些描述并不总是正确的。这一时期的表述常常围绕在实物、方位指代等,但他们这些思考大多是不系统或不合逻辑的,他们总是从自我出发来考虑问题。

讨论:有过这种经历的家长您如果有好的方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有这种困惑的家长也可以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讨论。

1、当这个时期出现的时候作为孩子的家长,您是怎么做的?大家有什么方法来应对孩子经常会说不的情况?

2、对于孩子许多事他不能做的事情,他也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该怎么办?

3~4岁:开始懂事的孩子

到了3岁多,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他也渐渐不再惹人嫌了。他的耐心会慢慢增加,他还可能考虑别人的心情,适当地表达自己。孩子开始学着自我约束,会根据周围的情况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这时,孩子开始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形成自我评价,所以,妈妈要多多夸奖他。如果他真的做错了什么事,妈妈应该就事论事地批评。

妈妈要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3岁以后的孩子,对成功的要求也会变高。他能容忍好几次的失败,所以妈妈要多多鼓励他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讨论:如何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树立自信心?

4~5岁:人小鬼大

开始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真正理解什么是自己。他开始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时间概念,并且理解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还有明天的自己是连贯的,一致的。不管自己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用什么名字称呼,自己就是自己。

讨论:这个时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课程中内容,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坚持努力„„家长给与客观的评价,鼓励支持,接纳)

注:3岁多的孩子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很直观:女孩长发,男孩短发;女孩穿裙子,男孩穿裤子。而4~5岁的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辨男女,即使女孩穿上男孩的衣服,女孩还是女孩。如果他问你一些关于性别方面的问题,你可不要吃惊。只管简洁地、坦率地、科学地回答他就行了。

总体来说7岁之前,儿童对自己的描绘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等,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

小学时期自我意识发展

从对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为对自己的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

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阶段,小一到小二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小五到小六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

A、这个时期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主要在五个方面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性、身体外表、行为表现。

B、他人对儿童的态度对其自我评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C、某些社会支持因素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儿童来说,对其自我评价最重要的支持因素是父母和同学,而不是朋友和教师。

D、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情感有密切的联系,喜欢自己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多的正向情绪和高自我评价。

讨论:这个时期我们可以做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建立孩子情商方面的能力?

(从以上四点来归结)

青春期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第一次1—3岁,词语我的出现)内心世界丰富起来,开始反复思考关于“我”的问题,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

一方面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总会觉得别人在议论自己,突然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

这个时期到来的时候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关心、帮助。

第五篇: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

我叫李亮,湖北孝感人,一个普普通通家庭的男孩,身高1.74米,体重60公斤,爱好运动,篮球、跑步等等。平时喜欢看一些书,例如文学类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酷爱经融类的图书。性格中性,向往开朗,乐于交往。

自我介绍是件容易的事,而自我评价却不是那么的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人就像是一盘棋,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个人看自已的视角也有不同,当然,有的人也能从主观客观等全局的视角去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归结到一点,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会影响一个人得的思想,而思想会左右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决定一个人的追求和走向。自我认识和评价也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自已至少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吧!乐观悲观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乐观的人大事化小,化为危机,枯木逢春;悲观的人,小事化大,杞人忧天,庸人自扰;所以我选择乐观。积极消极在于心态,积极的人生活里充满了阳光,过得充实快乐;消极的人世界里充满了阴雨,忧伤厌世;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何不选择快乐呢?只是一种心态的转变,隐晦的天空马上就会放晴,所以碰到任何事我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而向上或向下在于个人的追求和价值观念了。对于我而言,我选择向上,向上的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正与那句谚语所言:“花有从开日,人无再少年。”如果在青春的时候不积极进取,在年老之时大概也只能徒伤悲了吧!

经过对自已的主观认识,我觉得自已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或许对自已的认识不能仅仅从这几方面来全面认识,但这足以能概括自己的轮廓了吧!至于别的方面也就不在面面俱到了。

大学的自我期许有许多。有大和小的。最基本的是必须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如果连这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成,别的所有的期许都是海市蜃楼。所以我的心态定格在先不要好高骛远,先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然后再向优秀毕业生看齐。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是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而把这些做到优秀,就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

对于德而言,我不苛求自己成为一名“品的极其高尚的人,但至少从外向内要像一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一名大学生应该有的素质,有相应的自我约束力。对于智而言,我不苛求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至少精通自己所学专业之余,能够斗的吸收一些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对于体而言,我不苛求自己达到专业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但有一个好身体是做一切别的事情的基石,锻炼好身体是与学习并重的,我必须的要求自己在注重学习的同时强身健体。

所有这些都归结到一点,我期许能做最好的自己,找到属于我自己的的一片天!

录井2班 李亮

下载人类自我认识的三种形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类自我认识的三种形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 驰名世界的古希腊时期的戴尔波伊神托所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醒目地写着:“认识你自己!”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是心理健康......

    自我认识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学院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专业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 年级 2012级 班级 02班 姓名 李静 学号 20120733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李静 建管学院 房地产经营管......

    自我认识

    我是谁? 它难倒了可以说每个有足够文化素养让他们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人。 千百年来太多人告诉过我们,那无非就是whatisandhowto. But,那只是哲学家们闲暇时对其个人的消解。思......

    自我认识

    回想起我的大学生涯,不禁感叹跌宕和宁静。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一直秉承对学习严谨积极,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客观向上的态度,努力学习党团知识,了解时事政策,维护党的领导,热情热心地......

    自我认识评价

    自我认识及评价1 我入团也有好几年了,我深深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团组织使我健康成长,使我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作为团员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这......

    自我认识报告

    本人品行端正,谦虚谨慎,吃苦耐劳的素质较好,交际沟通能力较强,拥有创新思维,有团队精神。学习能力较强,求知欲强,有很强的自信心。性格开朗,爱笑,待人温和不会经常发脾气,具有一定的隐......

    自我认识作业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别人的,是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就学生而言,如果你连自己都看不明白,如何做自己人生规划呢?认清自我,是我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核心问......

    大学生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 父亲眼中的自己:母亲眼中的自己:室友眼中的自己: (一)(二)(三)异性眼中的自己: (一)(二)(三)化工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