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后方抗战诗歌中的诗词
大后方抗战诗歌中的诗词
第一节
概说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以文言取代白话,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字载体。自从1918年元月,《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1期发表胡适等人9首白话诗开始,就宣布了新诗的诞生;从此,传统诗词作为文学革命的对立面被打入冷宫,成为文学的弃儿,被排斥在诗的主流之外,几近无家可归。1920年秋,由于校方的提倡,清华大学校园里又出现了学习古诗的一股小小的潮流,当时还是学生的闻一多立即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敬告落伍的诗家》予以猛烈抨击,非常肯定地宣称:“若要真做诗,只有新诗这条路走。”“若要知道旧诗怎样做不得,要做诗,定要做新诗。”旧诗的处境简直是到了“老鼠过街”的地步。
从1918-1937这20年间,在中国的诗歌舞台上,各种流派的新诗纷纷登台亮相,各领风骚,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不是就没有旧体诗的位置了呢?也不尽然。在这20年间,新诗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诗词。不但继续写作诗词的仍然大有人在,甚至若干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也借此抒发感情(例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王统照等都擅长此道),而且还有若干诗社组织及其活动的存在(如著名的南社),还有发表诗词的刊物(如《甲寅》、《学衡》)。可以说,虽然处于不利的环境,其研习、创作却不曾断绝。甚至南北各都会以至中小城鎮,文人经常組织雅集,诗酒風流,唱酬切磋,留下作品。诗词还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作用呢。
这是因为,历来诗歌形式的发展方式就不是取代、更替,而是不断丰富,多样化;人为地要“打倒”一种形式如同推翻一个朝代那样取而代之是没有先例,不符合规律的,事实证明是不可能的。而且中国传统诗词这一整套形式体系达到了成熟的地步,其生命力之旺健使其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内容表达之需要。
抗战时期,为什么已经被放逐了的这样一种古老的诗体,会突然间重新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繁荣起来了呢?这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必然原因与深厚根基的。
首先,这是时代赐予的机遇。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空前的浩劫,同时也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觉醒,大团结,大奋起,大抗争。江山不幸诗家幸。正是如杜甫所处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样的时代。家仇国恨,同仇敌忾,怎能不诉诸笔墨,讴歌吟唱?长歌可以当哭,这时候,诗歌自然成为形式的最佳选择。
中国历史上,以诗歌反映抵御外侮的战争,反映战乱中人民的疾苦,有着悠久而优秀的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无衣》、《黍离》、《君子于役》、《扬之水》等名篇;后世的民歌中也有《木兰诗》、《十五从军征》这样的不朽篇章。至于中国诗歌的高峰盛唐时代,更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留下多少辉煌的绝唱!下至宋词的苏辛豪放派,陆游的爱国诗篇,又有多少无价之宝!如此丰富优良的传统,当然不能不对当时的诗坛产生巨大的影响。
诗自然要出自诗人的笔下。当时离辛亥革命不过二三十年,一些活跃在各界的知名人士,包括共产党人在内,大多正当壮年,其青少年时代都受过古典文学熏陶,有很好的诗词根底。所以一旦情积于怀,不吐不快,便很自然地选择了诗词形式来倾吐。于是,祝捷,感时,纪事,抒愤,悼亡,怀人,种种过去习用的题材通通在诗词中有所反映,而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一些文学界中人,更是本色当行,纷纷大显身手。吴组光1942年在重庆写的一篇文章中曾经及此:“近来复古之风甚盛,许多埋没已久的古书古人古迹都得到机会在伟大的抗战年代里重新出头露面了。只以诗来说吧,甚至二十余年前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抱着凌厉无前以创造中国的新诗为职志的大师们,也兴高彩烈地大做起旧体诗来。事实甚多,不烦枚举。”这样的人物可以毫不费力地拉出一个长长的名单:郭沫若、沈尹默、田汉、张恨水、郁达夫、叶圣陶、老舍、罗家伦、阿英、王统照等等,至于本来就是著名诗词家或古典文学专家的,如柳亚子、赵熙、唐圭章、潘伯鹰、谬钺、胡小石、向楚、汪东、成善楷、易君左、霍松林等等,经常活跃诗坛,为抗战诗词多所奉献,就更加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从事抗战诗词创作的诗人队伍是相当庞大而精锐的。
这样,整个中国诗坛的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新诗人们奋发踔厉,以诗为枪,投入这场殊死的搏斗的同时,传统诗词也焕发青春,重登大雅之堂,发出正义的怒吼,“兵气每于文字见”(卢前句)!一些原本不理解、不认同、不喜爱新诗,却受过传统诗词熏陶、懂得其格律规范的各行各业的人士,因为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就纷纷拿起笔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新文学中许多骁将早年都受过传统诗歌熏陶,这时也不禁技痒,重操吟事,佳作迭出。队伍之壮,作品之丰,使诗词创作走出低谷,形成高潮。于是一些优秀之作不胫而走,传诵一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五四”以后传统诗词的复兴。这些抗战期间的诗词创作,我们称之为“抗战诗词”。
第二节
不容忽视的民族文化遗产
实际上,局部抗战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就已开始,相关诗词也因势而生。前文所称抗战诗词,则是指写于1937年7月-1945年9月的以抗战为题材或与抗战相关连的诗词作品;而囿于本书的研究范围,又主要涉及以战时陪都为主的大后方产生、发表、流传的诗词作品。
抗战诗词的内容主要是正面歌颂民族抗战图存,揭露日寇滔天罪行,以鼓舞士气,坚定信心;与此相呼应的则是反映中国百姓的苦难生活,艰苦历程,战争带来的深巨创伤:离乡背井,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抗战诗词的佳作精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足以传世的很多。只是囿于长期存在的偏见导致歧视甚至抹杀,这部分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亟待加强。比起抗战时期新诗所享受的“待遇”,实在是差得太远,令人遗憾。
最新的例证是,2012年结题的,在国内10余位著名学者的共同参与下,经过近8年的精心撰写,通过同行专家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诗歌通史” 仍然沿袭所谓“新文学”观念,无视中国诗词创作在1911年之后的客观存在,将其顽固地拒之于诗歌的门外!即便是跨越清代和民国的诗歌团体南社,该书只承认她在清代的历史,而蛮横地处以腰斩酷刑,强行扼杀了她1911年之后的鲜活生命!当然其中的抗战诗词也被蛮横地开除了诗籍!既然如此,我们编写此书,就更应该对这部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给予充分的重视,以纠正那种显而易见的偏见,有意无意的误导,以期对当代诗词创作和新诗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节
恢宏翔实的抗战诗史
抗战诗词有一个方面是新诗无法比肩的。那就是从1931年“九一八”国难日开始,几乎每一场重要的战役、每一个重要事件都留下了相应的诗词作品。前方将士英勇杀敌,壮烈牺牲,后方百姓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字字血,声声泪,贯注浸淫于字里行间。当此“四海惊波围古国,域中烽火念苍生”(王统照《忆老舍与闻一多》)之际,诗人们“蓄将心力补危艰”(田汉句)。这些海量之作品,如果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就成为一部辉煌的抗战诗史。
全面抗战的第一枪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打响,举世皆惊。敏感的诗人们纷纷发出愤怒的吼声,歌颂抗战的英雄。其中最可贵的是由50首七绝构成的大型组诗《卢沟桥抗战纪事诗》。作者王冷斋时任宛平县县长,是参与了整个事件的亲历者,这组诗从“七七”一直写到7月28日佟麟阁、赵登禹二位将军英勇殉国,还结合了当时全国大势,不仅具有很高艺术价值,而且每首诗后皆附“本事”,堪称信史。王冷斋后来到大后方参加抗战,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王冷斋赴东京出庭作证。解放后,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馆副馆长,1960年在北京逝世。这是后话。
7月8日深夜,我军大刀队冒雨突袭敌营,与寇肉搏,一度夺回卢沟桥,王蘧常用班超率三十六骑攻杀匈奴之典,以《大刀勇士》颂之,豪气干云。按王蘧常为著名书法家,其抗战诗文,编为《抗兵集》,诗如《八百孤军》、《闻平型关捷报歌》、《大刀勇士》、《胡烈士歌》,文如《论倭不足畏》、《胡阿毛烈士传》,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抒发了民族正气。抗战胜利后,王蘧常在暨南大学任教。1949年开始,在无锡中国文学院任副院长。1951年起,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后调哲学系为教授,直至1989年去世。
常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当年的“第三种人”杜衡也有《卢沟桥衅起》七律,抒写“关河百战终摧虏”的必胜信心呢。郭沫若是新诗的开创者之一,同时又擅长诗词。1937年7月25日从日本回国投身抗战,写下一首步韵鲁迅的七律《归国杂吟(之二)》,其结句为“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唱出了时代最强音,立即不胫而走,广为传诵。紧接着,是年10月,上海闵行仓库八百壮士英勇抗敌的事迹传遍中华,又掀起一个吟唱热潮。郭沫若的七绝《弹八百壮士大鼓书付潜修》:“枯肠搜索费沉吟,响遏行云弹雨音。词与健儿同壮烈,自拟身亦在枪林。”既歌颂了壮士抗敌的壮烈,又赞赏了表演的精彩,堪称酣畅淋漓。
此前的上海“八一三”战事,八路军平型关大捷(9月),以及稍后的南京陷落、日寇屠城,无不有诗词反映。
抗日战争虽然开始战局不利,但是也打了不少胜仗,所以祝捷之作很多。庆祝台儿庄大捷的诗作当时不知几多,不少是气壮山河,令人斗志倍增的大气之作,如胡厥文的《台儿庄大捷》、欧阳翥的《闻台儿庄大捷喜赋》就是。为武汉空战胜利,涂康作七言长歌相庆,并且讴歌了飞将陈怀民的英雄事迹:“猛撞敌机愿同尽,足动天地泣鬼神!”
这还只是抗战前期的一些反映“战史”之作。随着战事的进展,几乎所有重大战役、事件,直至抗战胜利,全民狂欢,莫不留下诗之记录,可以彪炳史册。甚至那些易为时间淘洗而为后人所难知的史实也在诗词中得以存留。如1938年2月23日,中国空军出征台北,炸毁日机40架,全部安返。冯玉祥、杨沧白皆有诗咏飞将之奇功。另如1938年秋,空军烈士孙景灏于汉口驾机撞毁敌舰,陈禅心即集唐人诗句以歌之,将其誉为博浪沙锥击秦始皇之壮举。对于敌军暴行,大如重庆大轰炸自是得到充分反映(代表作有杨沧白《哀巴渝歌》),就连奉节这样的小城挨炸也有所记载(重庆诗人李重人《闻奉节被炸简问亲友》1938)。
抗战诗词所涉猎者,还及于境外战场。如李根源(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5年病逝于北京)的《滇缅战场纪事诗》共九题十一首,起自1944年3月4日,迄于12月15日,历述中国赴缅远征军之战功,其小序曰:“贼胆已寒,国威远张。欣慨之余,随口吟唱。” 一些诗人的眼光还关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这方面的作品以姚伯麟、李竹侯二人为多,由一些诗的标题就可知其内容。如《日关东西遍遭轰炸》(姚伯麟)、《美军在菲律宾中部登录》(李竹侯)等等。沈祖棻《减字木兰花·闻巴黎光复》如下:
花都梦歇,枝上年年啼宇血。还我山河,故国重闻马赛歌。秦淮旧月,十载空城流水咽。何日东归,父老中原望羽旗。由巴黎念及南京,殷切盼望胜利之情感人肺腑。
抗日战争是空前惨烈的,许多将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所以也不乏悼亡之作。陶铸的《悼左权将军》写出了同仇敌忾的气势:“此日三军同痛哭,河山誓死逐强梁。”而“生前气已吞胡虏,死去魂犹作鬼雄。”(濮智诠悼念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和 “拼死留得真面目,图存不惜好头颅。”(汪巨伯悼念王铭章师长)皆为绝妙对句。
正面描写战争生活,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女诗人李蕙苏填有《减字木兰花.从军乐》三阕,其一为:
和衣卧雪,笑拔霜刀映冷月。一响冲锋,跃马声嘶战雾浓。
枕戈待旦,斩敌男儿终不倦。奏凯回军,手弄弦声欲上云。金戈铁马,豪气干云,巾帼不让须眉。
四
战时生活的生动写照
日寇的入侵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对此,许多作品有沉痛的描述,将作为罪证,作为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永远的控诉。像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无不铁证如山,记录在案。而山河破碎,兵荒马乱;流离失所,背乡离井;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血雨腥风卷落花”(丰子恺《七绝》,1939),“家仇国恨两悠悠”(柯尧放《送内之湄潭》),“抚时伤事心如焚”(何鲁《黑龙潭》,1937),“睇笑中原泪未收”(汪辟疆句),中国人民无穷的灾难尽都入木三分,有诗为证。这样的诗例太多了。著名词家唐圭璋的《雨霖铃·流亡图》如下:
风狂雨急。向前途去,不辨南北。乡关极目何处?但迷雾里,千山遥隔。负老怀婴,浑不管衣履都湿。只念念谁收?庐舍成灰火犹炽。
茫茫四野天如漆,问无村一饭何能觅?荒庐败苇深处,凝泪眼几星磷匿。忍死须臾,伫望三军,扫荡腥迹。会有日万众腾欢,相伴还京邑。
离乡背井,饥寒交迫,还念在期盼胜利之日。
1938年1月,叶圣陶举家入川避难,行至宜昌,有诗纪实:“下游到客日盈千,逆旅麇居待入川。种种方音如鼎沸,俱言上水苦无船。”
纯用白描手法,流民惨状如在目前。1942年,他在重庆思乡心切,夜不能寐:“终日驰车不见津,滔滔江水未归人。渝州万籁一时寂,夜雨啼鹃听到晨。”宛敏灏的《新春偶成》:“一从西走避胡沙,道路流离到处家。底事新春动乡思,他乡胡豆又开花。”柳诒徵的《霞坳》:“荷叶街头早稻肥,霞坳雨后翠成围。频年客路飘零惯,但听乡音即当归。”与此异曲同工,都是难以排遣的离人愁绪啊。
抗战期间,齐白石陷身北平。徐悲鸿时常念其安危:“烽烟满地动干戈,缥缈湘灵意若何?最是系情回首望,秋风袅袅洞庭波。”一往情深,却山遥路远,不通音讯,无可奈何。田汉是新文化运动骁将,亦以诗词名世,被屠岸称为“巨擘”。1944年他到了贵阳,一首七绝道尽物价飞涨的艰难时世:“爷有新诗不济贫,贵阳珠米桂如薪。杀人无力求人懒,千古伤心文化人。”(《赠人》)。
诗人们的悲愤之情无时不有。成都诗人闵虚谷有两句诗: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形象写照:“惊心故国事全非,剩水残山夕照微。”“南天魂已断,故国恨难平!”(刘大杰《哭郁达夫》,1945)。则更加突出了悲愤之感。“戴花村女歌牛背,不似中原战六年。”(屈义林《渝蓉道中杂咏之六》,1943)就是面对美景,亦不忘国难。刘孟伉《答友》第三联云:“身边妻女从何托,眼底流亡大可哀。”不止于一己之苦,更瞩目同胞之哀。
老舍是文学全才,亦擅诗词,抗战期间寓居重庆。作于1941年的《述怀》是一首于沉痛中不失信心,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辛酸步步向西来,不到河清眉不开。身后声名留气节,眼前风物愧诗才。论人莫逊春秋笔,入世方知圣哲哀。四海飘零余一死,青天尚在敢心灰!”
再摘取一些精彩的片段:陈禅心听逃难者说日寇暴行后,集杜诗记之:“焚烧何太频,谈笑行杀戮。„„积尸草木深,天地日流血。”唐圭璋这样写成都遭受空袭的惨境:“悲恻。弹雨密。料血染游魂,楼化瓦砾。城堙火炬连天赤。”优秀女词人沈祖棻以《声声慢》一曲记述了“闻倭寇败降”的复杂心情,喜余还忧,十分沉痛:“肠断吴天东望,早珠灰罗烬,乔木荒寒。故鬼新茔,无家何用生还!”
毋庸讳言,抗战期间百姓所受灾难痛苦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日寇,当时社会也存在着种种腐败行径、丑恶现象。对此,诗人们满怀义愤,不吝笔墨,给予有力的揭露、鞭挞。试举诗词大家向楚《感时之三》以见其犀利:“铜臭摸金手,重重刮地层。人为窃食鼠,官似撞钟僧。民贱妻孥贵,天通鬼蜮能。终南开此径,捷足让先登。”卢前的《内江行》写了“乞儿满街走”,“一人哀号数人和”的惨状后,结尾直指当局:“邑有流亡责在谁?寄语内江贤父母。”
第五节
几位有特色的诗人
如前所述,抗战诗词数量之多难以统计,而诗人队伍亦及其庞大,名家辈出,众星争辉。本书已经选出号称“当代李清照”的女词人沈祖棻作为个例详说,为了更周到一点,这里再举出几位有特色的诗人予以介绍,仅可略见一斑耳。
卢前,是抗战期间名头很响的学者、诗人。他原名正绅,字冀野,自号饮虹、小疏。江苏南京人。1905年3月2日生,1951年4月17日因肾脏病逝于南京大学医院。卢前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曾先后受聘在金陵等多所大学讲授文学、戏剧。主编过《中央日报·泱泱》副刊。卢前自小聪颖,1921年16岁,投考南京东南大学,虽中文成绩优异,因数学0分,未被录取。一年之后再考东南大学,以“特别生”名义被录取入国文系。当时吴梅应东南大学聘,举家南归,成为卢前的老师,对卢前一生学术上的影响甚大。卢前后来成为元曲、戏曲专家。在抗战诗坛上,他以大量的曲作见重于时。兹举其《商调梧叶儿·募寒衣慰问信》为例:“单绵袄,一封书,寄到战场无?争执殳,作前驱。可忘了他们痛苦?”语言浅近,而情长意深。再如《仙侣游四门·劫后成都》:“停车夜宿锦官城,重向御街行。暗中空想楼台景,荒芜独心惊。腥!血债记分明。”记述成都遭到空袭后的一片惨象,声讨日寇罪行。
卢沟桥“七七”事变后,卢前立即写就《水调歌头》一词,加入了抗战诗词的“合唱团”,并成为其中的优秀歌者。此词写情势之危急有云:“火焰已燃眉睫,如箭在弦头!”而以“何以消吾恨,不共戴天仇”诉说对日寇的仇恨,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卢前除了自己创作,对抗战诗词的重大贡献还在于,他从1938年5月出到1945年12月,主编了《民族诗坛》,共出版五卷二十九册,为诗词提供了发表园地,对诗词创作的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禅心,1912年9月生,1936年9月加入中国抗日空军第四大队,参加保卫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的大小战斗。在其戎马生涯中著有爱国抗日诗篇《抗倭集》(全系集句)、《沧桑集》两卷,计2000多首,部分在《中国空军》、武汉《民族诗坛》等报刊发表,鼓舞同胞们抗日斗志,因而被郭沫若、柳亚子、于右任、董必武等称誉为“抗日空军诗人”、"爱国诗人”。他对中国古典诗词非常熟悉,名家名作烂熟于心,所以常常以集句方式叙事抒怀,得心应手地把本来毫不相干内的诗句集中起来,做到恰到好处,天衣无缝,因而又被时人成为“集句圣手”。
1937年冬,陈禅心在南京光华门送飞行员晓战,集唐诗得二绝曰:“重叠遥山隔雾看(李白),山川龙战血漫漫(胡曾)。更催飞将追骄虏(严武),千里追风也不难(曹唐)。”“越岫吴峰尽接连(李中),男儿酬志在当年(伍乔)。我军气雄贼心死(朱湾),来保江南一片天(沈彬)!”如果隐去原作者姓名,实在很难容易视为新创之诗;更加匪夷所思的是,除李白外,其他诗人都不算知名。
1944年,有一位抗日战士、诗人陈国柱将其手稿《沧州吟集》请陈禅心保管,陈禅心竟以陈国柱诗集成200首新作,再集李贺句得此:“帐前轻絮鹅毛起,七星贯断姮娥死。真是荆轲一片心,半卷红旗临易水。收取关山五十州,地无惊烟海千里。明星灿烂东方陲,人之得意且如此!”抗战胜利后,陈禅心分别集王建、常建、李贺句得诗三首:《日妇哭夫》、《哀战地日寇遗骸》和《吊中华抗日无名英雄》,简直是无所不能!其腹笥之丰,运用之巧,叫人叹为观止。所幸陈禅心是一位长寿诗人,解放后是福建省文史馆馆员,出版诗词集、文史著作14本,各大图书馆广为收藏。1995年他已83岁,还曾来渝参加纪念抗战40周年学术研讨会呢。
前文提到,中国新文学营垒中人,亦不乏擅长诗词者。其中田汉毕生不弃诗词,量丰质高,且于抗战诗词着力最多,成就斐然。他的抗战诗词中有许多感时纪事之作,亦具有诗史之价值。
1937年“八一三”沪战爆发,田汉即自南京奔赴前线,沿途写有《京沪征尘》七绝一组,其中有“无数人家归不得,泪痕应比弹痕多”这样惨烈的诗句。其《过大世界》也是惨不忍睹:“宛如霹雳下晴空,舞断歌残一击中。凄绝铁门纤手落,指尖犹有蔻丹红。”
紧接着,田汉又在沪松前线写下组诗《访闸北前线》,直击战场烽烟,讴歌抗敌勇士,其中不乏佳作。
11月上海沦陷后,他踏上了流亡之路,所写组诗《从上海到长沙》,计有七绝30首,在历经战乱劫波之后,犹自发出了“长沙岂止三千户,众志犹堪御暴秦”的铮铮之声。其中《晤某将军》则表现了必胜的信念:“国事原来尚可为,无边英气郁浓眉。河山尽使成军垒,直到倭奴屈膝时!” 1938年11月,田汉率国民政府军委会三厅抗战演剧队由长沙赴衡阳,又写下《衡阳道中纪行》组诗,共七绝11首,记录了文化人在抗战中的艰苦生活和精神风貌。其一为:“猎猎秋风卷柳丝,将军慷慨誓雄狮。画囊在背琴悬肘,齐向山村出发时。”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历历在目。
除了这几组抗战早期的力作,田汉一直保留了以诗纪实的习惯,写下许多单篇,成为抗战期间方方面面的生活实录。他是著名的捷才,往往“援笔立就”,堪比“温八叉”。多产的快手,而能保证艺术质量,在抗战诗词中独树一帜,实在难能可贵。
他如郭沫若、茅盾、老舍、叶圣陶、张恨水等新文学作家抗战期间均在四川大后方坚持诗词创作,成就斐然,就不一一介绍了。
五
抗战诗词的生态环境
之所以抗战诗词能够兴旺发达,取得重大成就,成为值得珍惜的诗文化遗产,是与其走出了“被边缘化”的困境,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分不开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报刊:园地的提供
抗战期间,许多报刊都为诗词开绿灯,提供发表园地,促进了诗词创作的繁荣。重庆战时首都的地位使其冠盖云集,人文荟萃,成为当时的全国文化和舆论中心。其报业兴盛,《中央日报》、《大公报》、《新民报》、《扫荡报》、《时事新报》、《新华日报》、《益世报》等报在此出版,其中不少报纸办有文艺副刊,发表诗词新作。其中来自战区、沦陷区的作品,也就自然包含在“大后方”范围之中了。
这些作品由于年代较久,零星分散,收集整理难度很大。根据《新华日报旧体诗选注》编者谷莺所撰前言,《新华日报》之《新华》副刊从1938年1月11日在重庆创刊到1947年停刊,共刊载诗词300多首。而该书共编选截至抗战胜利的诗词150余首。在这里显山露水的,不妨称为“《新华日报》诗人群”。他们的作品,引人注目者有朱德的名作《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1940年7月24日见报)神采飞扬,气势不凡。沈钧儒的七律《经年》也出手不凡:“经年不放酒杯宽,雾压山城夜正寒。”忧国伤时,难以释怀。尾联“痛哭狂歌俱未足,河山杂沓试凭栏。”则远望家山,忧心如焚。当时虽然大局是国共合作,但是矛盾、摩擦不可避免。毫无疑义,作为国统区唯一的中共党报,就是发表文艺作品,也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这些诗词的政治倾向性十分明显是必然的。不过抗日大局绝对不会违背,就是抒写个人感兴,也带有那个特定时代的色彩。
有一家名曰《民族诗坛》的杂志,1938年5月创刊于武汉,10月起迁址重庆。主编卢冀野,发行人项学儒,独立出版社印行。总经销处是正中书局,1941年5月开始变成正中书局服务部和中国文化服务社。每月一册,到10月第六册为第一卷,此后仍然是六册为一卷,到1945年12月为止,共出版五卷二十九册停刊。这是一处专门发表诗词、传播诗词知识的阵地,对于抗战诗词的发展自然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族诗坛》杂志的宗旨是“以韵体文字发扬民族精神激起抗战之情绪”。作品多以控诉日本侵略,表达国土遭受蹂躏的愤怒、憎恨、厌恶、悲哀之情为题目。每期都将有关诗词的论文或者随笔放在卷头,然后按诗(绝句,律诗等旧体诗)、词、散曲、新体诗(现代诗)的顺序刊登作品。
其作品略举二例,其倾向可知一斑:
村东蓝缕妇,云是战士妻。冰天雪地中,母哭儿饥啼。夫婿少也壮,从军赴晋西。血肉当驳火,横飞山之径。遗此小儿女,龙钟况母慈。饥寒胡足论,所望在此儿。血债终须偿,九世犹非迟。
——贾景德《冬日杂咏》3卷1期
这首诗描写了丈夫战死,独自抚养幼儿和老母的痛苦的妻子,嘱托孩子要报仇雪恨。下面的诗刻画了日军空袭的惨状,表达对“倭奴”即日军的仇恨和诅咒。
再看: 笛悲鸣,断续时,空袭发警报、奔避不迟疑。
母唤儿,夫寻妻,东市尸枕籍,西市血成泥,不见所爱唯悲啼。
不用啼,不用哭,谁使人间成地狱,齐心复大仇,杀尽倭奴恨雪足。
——许崇怡《空袭词》4卷2期
这是对日寇暴行的血泪控诉,和深仇大恨的表述。
《民族诗坛》的主要撰稿人有:曾琦、曾小鲁、陈家庆、贾景德、江絜生、李元鼎、李仙根、林庚白、卢前、钱少华、王陆
一、许崇灏、于右任、易君左、张庚由。从上稿频率看,于右任、卢冀野、易君左、王陆
一、江絜生、张庚由可视为核心成员。
于右任,陕西人,国民党元老。据于右任年谱作者刘延涛和刘凤翰记载,于右任1937年聚集学者、诗人成立“民族诗坛”。另外卢冀野的学生霍松林(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也在陈述中提到《民族诗坛》是在于右任的指导下出版的。1938年于右任已年近六十,又值担任监察院院长公务极其繁忙的时期,但他却与主编卢冀野同样成为最热心的撰稿人,除第三辑五卷外每期都有作品发表。
卢冀野即卢前,作为主编是支撑杂志的关键人物。1938年7月被选为国民参政会第一期参政员。国民参政会是为集结全国的力量参与抗战而设立的,卢冀野当选参政员据说是因为学术上的声望,他与于右任、陈立夫等国民党要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易君左,湖南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记者、学者和作家。抗战爆发后任湖南《国民日报》主笔。1938年秋开始任重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专员等职。与于右任关系密切,跟卢冀野也十分亲近。
王陆一因为同乡关系颇受于右任信任。1928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书记长,1930年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从1935年开始任国民党中央委员。
张庚由,也是于右任的同乡,因为有才而深得王陆一喜爱,娶王陆一之妹为妻。1937年受于右任之聘,进入监察院担任于的秘书。
由以上情况可知,《民族诗坛》具有明显的官方色彩。这对其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这也是过去对此刊较少关注的缘由吧。今天,我们对其以诗词为武器参与抗战的历史事实,在抗战文学史中给予应有的位置,是完全必要的。
二、诗社:组织的保证
大后方各地都有一些规模不一的诗词组织。“饮河诗社”是抗战期间在重庆研究和创作诗词的文学团体,1940年由章士钊、沈尹默、乔大壮、江庸等人发起,创办。社名取庄子“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之句。社员借此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抒写爱国情怀。即以当时的年轻诗人许伯建为例,从1937年“七七事变”起,就每年写一首同韵《满江红》,直到1944年的《卢沟国难七周年八叠韵》,始终表现了高昂的抗敌激情,必胜信念。
饮河诗社不但团结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和社会名流,包括俞平伯、朱自清、缪钺、叶圣陶、郭绍虞、陈铭枢、肖公权、吴宓、黄杰、谢稚柳、徐韬、黄稚荃(女)、黄苗子、蒋山青、钱问樵、王季思、沙孟海、程千帆、沈祖棻、萧涤非、成惕轩、施蛰存、曹聚仁、萧赞育、叶恭绰、屈义林、陈寅恪、王遽常、游国恩、谢无量、李思纯、夏承焘、浦江清、潘光旦、马一浮等。一时群贤齐聚、俊彦荟萃。
社址在重庆市中区大溪沟下罗家院张家花园三号,附近是中苏友谊文化交流会办公地。入社的重庆人士有田楚侨、柯尧放、许伯建、芶梦陶。柯、许二人还为诗社提供了一定的活动条件。社刊创办了《诗叶》、《饮河集》、《饮河》刊物,还在《中央日报》《扫荡报》《益世报》《时事新报》《世界日报》上开辟专栏,潘伯鹰任主编,共刊出一百余期。
诗社活动得到重庆诗人柯尧放的大力支持。他们的活动方式是传统文人那种“吟集”,彼此唱和,自印刊物,也在报刊发表诗作,颇有影响。先后参加《饮河集》、《诗叶》和《饮河》渝版的作者共一百余人。通讯的诗友遍及全国各地。许伯建在《怀宁潘伯鹰先生家传》一文中写道:(潘伯鹰)“为饮河之社,以恢宏大义相鼓吹,声气所洎,应者万里。居恒诗简络绎,尽其晦明慷慨之思焉。”可见“饮河”影响之广。
顺便提及,在抗战胜利之后,“饮河”东迁上海,还继续活动到1049年底;而重庆还保留了“饮河渝社”至迟坚持到1947年(许伯建《饮河渝社丁亥小重阳社集柬》可证)。
三、活动:创作的推动
有了诗词组织,有了发表园地,必然就会开展以一些诗词活动,而活动则必然会促进诗词创作的繁荣。
诗人之间唱和赠答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产生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篇,而且往往不止于友情的表达,还含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抗战期间同样如此,这样的交流也活跃了诗坛,促进了创作,产生了若干优秀作品。
即以“新华日报诗人群”为例,他们在副刊上发表了许多此类作品。其中有一些有着明显的政治色彩,意在配合某种形势的需要。1941年1月皖南事变之后,郭沫若的话剧4月《屈原》在重庆公演,诗人们便围绕此剧纷纷唱和,一共在《新华日报》副刊“《屈原》唱和”专栏先后发表66首诗作,蔚为壮观。
另一种活动方式是诗人们的雅集、诗会。饮河诗社就经常举办这种活动。当时重庆青年诗人柯尧放在南岸老君洞的住所下临长江,可以由此俯瞰山城,便成为“饮河”诗人们经常品茶饮酒,高谈阔论之处,往往兴味高昂,触发灵感,即席吟诗,收获多多。1940年重阳节前,缙云寺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院长太虚和尚,倡议举行“庚辰重九缙云登高诗会”。
这是一次激发抗日热情的聚会。应邀者28人,当天实际到会18人,聚集缙云寺,攀登狮子峰。与会者按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分韵,在狮子峰顶,每人拈得一字为韵作诗,当场朗诵。王维诗系28韵,缺席者由到会人员代拈,然后再函告本人,限期作好寄太虚汇集,共得诗31首,编辑成《庚辰重九缙云登高集》,发表于《海潮音》杂志上。
1945年8月15日夜,数十万重庆人民在街头彻夜狂欢,庆祝日寇投降,抗战胜利。柯尧放激情难抑,作长歌《快哉此夜行》,生动地描绘了空前盛况,巧遇诗友李春坪,“直欲买醉思新丰”。事后,此诗引起“饮河”诗友共鸣,纷纷跟进,辑成《陪都闻捷胜利唱和诗》,付梓印行,算是为永远彪炳史册的大后方抗战诗词留下一条刚劲有力的“豹尾”。如此看来,抗战诗词从复兴到繁荣,是具备了充分的内在与外部条件的,这也是诗歌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结果。设想诗词真正被历史淘汰,整个的抗战诗歌只有自由诗,岂不少了半壁河山!
结语
抗战诗词的光辉成就,虽然迄今尚未得到足够的认识,取得应有的地位,但是,真正的珍珠决不会长久被历史的尘土淹没。当我们回顾抗战诗词辉煌成就的时候,不能不结合当前诗歌创作的现实,思考一些问题,从而获取一些启示。
首先,让我们惊叹的是中华诗词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如前文所述,古典文学在新文化运动中曾经遭到一次横扫式的几乎致命的打击,但是在抗战期间进又奇迹般地复苏了。
其次,我们不能不惊叹于诗词(曲)形式对于崭新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容受与适应能力。优秀的诗人运用这种古老的形式,完全可以得心应手,意到笔随。
这一事实,同样由新时期以来,20世纪传统诗词的第二次复兴所证明。抗战诗词创作高潮随着抗战的结束而消退。50年代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诗词创作再次遭遇厄运。如今,诗词创作的复兴已见端倪,其高潮经过20余年的酝酿,已经是呼之欲出了。也许就参与者的广泛而言,如今已经大大地超过了抗战时期。但是毋庸讳言,由于形成的知识断层、认识误区,人们的古典文学修养与六七十年前相比,那就大为愧色了。就连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不能做诗填词的,也是大有人在。但是无论怎么说,当今的诗词创作中之佼佼者,同样证明了诗词形式对于今天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证明了她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更令人鼓舞的事实是,2011年由国务院参事室和国家文史馆共同创建了中华诗词研究院,成为官方的研究机构,而诗词集也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的参评资格。这就为新世纪诗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让我们更加珍惜抗战诗词这笔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认真学习其精髓,汲取其精华,为有力地促进诗词创作在新世纪的繁荣兴旺而努力吧!参考文献
《抗战诗史》,陈汉平编注,团结出版社,1995年。《中国抗日战争诗词曲选》,重庆市文史馆编,重庆出版社,1997年.《21世纪诗词注评》,钱理群、袁本良注评,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
《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李遇春著,华中师大出版社,2010年。
《新华日报旧体诗选注》,谷莺选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
《巴蜀近代诗词选》,薛新力、蒲健夫主编,重庆出版社,2003年。
《重庆文史资料》第44辑,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重庆师大出版社,1996年。
《民国旧体诗史稿》,胡迎建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第二篇:抗战诗词.
1.满江红
作者:郁达夫 2.沁园春
作者:佟麟阁
3.晓闻炮声不能成寐
作者:沈钧儒 4.满江红
作者:张自忠 5.满江红
作者:戴安澜 6.满江红
作者:高志航 7.满江红
作者:王铭章 8.水调歌头
作者:左权 9.水调歌头
作者:彭雪枫 10.水调歌头
作者:赵尚志 11.沁园春
作者:杨靖宇 12.沁园春
作者:赵一曼 13.满江红
作者:张自忠 14.太行春感
作者:朱德 15.挽戴安澜将军
作者:毛泽东 16.“七七”五周年感赋
作者:陈毅
17.建军纪念日怀战烈刘伯坚同志
作者:叶剑英 18.大梁山打游击
作者:陶铸 19.江南战火
作者:田汉
20.香港沦陷后赴桂林有感
作者:何香凝 21.悼儿
作者:冯玉祥 22.日寇投降,喜赋一律
作者:陈叔通 23.无题
作者:吴玉章 24.就义诗
作者:吉鸿昌
25.[中吕]醉高歌闻日本乞降作
作者:于右任 26.春愁
作者:丘逢甲 27.勖报社诸同志
作者:邓拓
28.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为庆祝胜利日有作
作者:柳亚子 29.浪淘沙·留别
作者:沙文汉 30.车过嘉兴
作者:朱緼山 31.记南京大屠杀(选二)
作者:虞天石 32.伤时感怀
作者:毛翼虎 33.南京大屠杀
作者:王惟敏 34.出太行
一九四Ο年五月 35.寄语蜀中父老 一九三九年
36.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五首(录四首 37.秋兴
作者:郁达夫 38.七律一首
作者:郭沫若 39.江油水行居(1941年)
作者:谢无量 40.登祝融峰一九三八年
作者:叶剑英 41.羊城怀旧
42.看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一九四0年
43.寄续范亭司令并呈怀安诸老(二首)一九四一年九月
44.满江红·悼左权同志一九四二年七月七日 45.和朱德同志诗
46.沁园春
作者:赵登禹 47.沁园春•雪
作者:毛泽东 48.长征
作者:毛泽东 49.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50.浪淘沙•北戴河
作者:毛泽东 51.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毛泽东
52.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
作者:杨靖宇 53.七律•纪念抗战女英雄
54.露营之歌
作者:李兆麟
满江红
作者:郁达夫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会稽耻,终须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沁园春
作者:佟麟阁
晓月芦沟,怎忘当年,战火曳空!
惹英雄奋起,旗风所向,悲歌吼处,气贯长虹。永定河边,南苑巷内,多少男儿浴血中。一腔恨,俱凝刀枪上,怒向顽凶!天公竟妒豪英,弹飞处,焦石溅血浓。
憾壮怀难已,山河未复;民崩倚恃,国损干城!浩气长风。唤起大众,卫我中华一脉同。西山上,有松涛夜吼,霜叶殷红。
沁园春
作者:赵登禹
滚滚狼烟,悲泣山河,恨聚怒潮。
听皇姑屯里,惊魂劈雳,喜峰口上,杀寇声高。原野山川,长城内外,奋起男儿唱大刀!宛平后,唤英雄叱咤,壮士骁骁。南苑激战晨宵,弹雨泻,黄亭土炽焦!
痛荒郊碧血,故园凄泪;千秋肝胆,百战魂消。弹指春秋,纵目寰宇,几处狂徒又叫噐。雄碑下,教子孙长记,一代英豪!
满江红
作者:张自忠
我死国生,从容去,国殇民恸。回首处,家山还远,高堂难奉!一缕忠魂行去缓,十万百姓沿江送。谁堪比,荣辱一肩担,国为重。芦沟血,宛平痛。肥水烈,临沂勇!凭军魂赤胆,阻敌狂纵。
身后几回燃战火,碑前数度梅花冷。看今日,有大好河山,英名共!
满江红
作者:戴安澜
风采英姿,永铭刻,昆仑关上!犹记取,英雄儿女,壮歌高唱。有我民族豪气在,教他瀛寇贼魂丧!人争赞:抗日守边城,狄青将!出生死,穿叠嶂。征异域,别霄壤。望征程万里,雨林毒瘴。
马革裹尸人皆怆,悲歌慷慨谁能忘!六十载,看我大中华,新歌唱。
满江红
作者:高志航
东北飞鹰,曾有梦,翱翔霄汉。谁可料,铁蹄横踏,万民涂炭。为复中华别挚爱,但将热血还心愿。锋初试,军史铸辉煌,书经典。转瞬逝,烟火淡。豪气在,魂犹战。更青春无悔,此生无赧。
岁岁都说空战事,年年频把英名唤。至今日,重洗澈蓝天,星光灿!
满江红
作者:王铭章
旧事休言,当共赴,民族危难!看身后,川中儿女,怒如涛卷。一路血痕风雨洗,几千新骨征尘掩。拚一死,力战守孤城,烽烟乱。忆往事,说滕县。逾甲子,山河换。但贼心未死,恶魂难散。
钓岛狂鲨掀浪涌,鬼窟小丑吹磷闪。君勿忘,昨日旧心伤,史为鉴。
水调歌头
作者:左权
血照渌江水,气壮太行山。才华横溢谁属,更胆赤心丹。
九路围攻化解,敌寇诡谋又灭,捷报四方传。名利置身外,论战有新篇。战辽县,炮火烈,斗凶顽。将星忽殒,飞雨如泪晋东南。
多少青春换取,华夏全新天地,青史记左权。但愿蓝天下,春灿百花妍。
水调歌头
作者:彭雪枫
战迹壮山色,风雨慰忠魂。气吞万里如虎,叱咤皖南云。
左右挥戈沙场,南北驱驰骁将,功绩两淮闻。一师制十万,巧力打千钧。战芒砀,攻夏邑,史诗存。三十七载,别样精彩耀星辰。
有报曾名《拂晓》,探索人间正道,今日忆何人? 但看新红日,正照满园春。
水调歌头
作者:赵尚志
林海雪原上,星月冷刀枪。任凭几度风起,猎猎大旗扬。
不悔征程坎坷,无憾年华舛错,默默对松江。忍辱淡生死,负重卫家邦。百余战,仇未泯,恨犹长。抛头洒血,浇我国土不彷徨。
江水悲歌未没,甲子匆匆已过,小丑又跳梁。莫忘枕戈睡,休教鬼猖狂。
沁园春
作者:杨靖宇
雪漫残阳,冰著寒山,铁骨傲风。
笑倭奴痴妄,徒施伎俩;丈夫矢志,为复国兴。南满烟云,松江烽火,铁骑狂飚正纵横。须来日,看高梁大豆,遍野黄红。白山昂首苍穹,望林莽,葱葱是古松。
问英灵安在,后生可记:当年壮烈,那日从容? 再度回眸,诗篇血就,当教中华瞩目中。还休忘,有余魅拜鬼,海上云浓。沁园春
作者:赵一曼
卫我河山,浴血红颜,百炼成钢。
想珠河铁北,纵横驰骋;暴风骤雨,白马红枪。剑阵横眉,刀丛冷对,烈烈英风正气扬!尤难忘,将红旗高唱,生命华章!难书母爱慈祥,怎忍见,行行是断肠。
幸故国已复,家园正旺,白山黑水,鸟唱花香。处处丰碑,英雄回首,无悔人生短亦长。春风里,看宁儿代代,正沐阳光。
满江红
作者:张自忠
我死国生,从容去,国殇民恸。
回首处,家山还远,高堂难奉!
一缕忠魂行去缓,十万百姓沿江送。
谁堪比,荣辱一肩担,国为重。
芦沟血,宛平痛。肥水烈,临沂勇!
凭军魂赤胆,阻敌狂纵。
身后几回燃战火,碑前数度梅花冷。
看今日,有大好河山,英名共!
太行春感
作者:朱德
远望春光镇日阴, 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 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惊贼胆, 三年苦斗献吾身。从来燕赵多豪杰, 驱逐倭儿共一樽。
挽戴安澜将军
作者:毛泽东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七七”五周年感赋
作者:陈毅
即今抗战艰难日,累累新坟启我思。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国中忍见儿皇帝,朝内唯谋萁豆炊。九仞为山争一篑,同仇敢与亿民期。
建军纪念日怀战烈刘伯坚同志
作者:叶剑英
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雩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大梁山打游击
作者:陶铸
寇深日亟巳无家,策马洪山踏日斜。风自寒人人自瘦,拼将赤血灌春花。
江南战火
作者:田汉 敌弹如雷江岸摇,枯枝断干委堤腰。神州岂是无生气,又见春风舞嫩条。
香港沦陷后赴桂林有感
作者:何香凝
万里飘零意志坚,怕为俘虏辱当年。河山不复头宁断,逆水行舟勇向前。
悼儿
作者:冯玉祥
儿在河北,父在河南。抗日救国,责任一般。谁先死了,谁先心安。牺牲小我,求民族之大全。
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国家,才能对得起祖先。
日寇投降,喜赋一律
作者:陈叔通
围城偷活鬓加霜,八载何尝苦备尝。未见整师下江汉,巳传降表出扶桑。明知后事纷难说,纵带惭颜喜欲狂。似此兴亡也儿戏,要需努力救疮伤。
无题
作者:吴玉章
三月亡华敌自骄,那知人力比天高。兆民团结坚于铁,破尔鲸吞胜巨鳌。全民抗战过三秋,老将雄心报国仇。直捣黄龙君莫懈,福星高照古神州。
就义诗
作者: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沿如此,我何惜此头。
[中吕]醉高歌·闻日本乞降作
作者:于右任
(一)万家灯火通宵,人类祥光乍晓。百壶且试开怀抱,镜里髯翁不老。
(二)自由成长如何,大战方收战果。中华民族争相贺,王道干城是我。
春愁
作者:丘逢甲
春愁难遣独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勖报社诸同志
作者:邓拓
笔阵开边塞,长年钩剪风。启明星在望,抗敌气如虹。发奋挥毛剑,奔腾起万雄。文旗随战鼓。浩荡入关东。
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为庆祝胜利日有作
作者:柳亚子
还我河山百二城,阴霾扫尽睹光明。半生颠沛肠犹热,廿载艰虞志竟成。团结和平群力瘁,富强康乐兆民荣。嘤鸣求友真堪喜,抵掌雄谈意态京。
浪淘沙·留别
作者: 沙文汉
相聚兴方浓,谈己论公。乍面行色又匆匆。如此国家多事日,难卜重逢。
大地正秋风,烽火弥空。
萧萧征马各西东。谁把倭奴歼灭尽,算是英雄。
车过嘉兴
作者:朱緼山
眼中血泪旧啼痕,海寇东来天地昏。岂可瓦全宁玉碎,国亡家破我何存。
记南京大屠杀(选二)
作者:虞天石
活埋如草杀如麻,烧屋强奸千万家。大辱奇耻今古绝,千年史笔复难加。日本虽知原子弹,无人识得杀人滩。南京内外千万个,血海风掀百尺澜。伤时感怀
作者: 毛翼虎
痛哭河山寇祸深,伤时伤事更伤心。济民有意空劳碌,救国无方枉费神。十载飘零为食苦,半生潦倒因书贫。行装检点无余物,两袖清风洁白身。
南京大屠杀
作者: 王惟敏
岂只金陵王气收,刀光弹影遍神州。兽行到处陈封豕,神社当年聚沐猴。三十万人成厉鬼,百千余亩尽荒丘。可怜湛湛长江水,难洗故园禾黍羞。
出太行
一九四Ο年五月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寄语蜀中父老 一九三九年
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
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五首(录四首)
一
敌后常撑亦壮图,三师能解国家忧。神州尚有英雄在,堪笑法西意气浮。
二
黄河东岸太行陬,封锁层层不自由。誓拚热血固神州。
三
朋辈志同意自投,团成砥柱止中流。鹬蚌相争笑列侯。
四 抗战连年秋复秋,今秋且喜稻如油。父老齐声话御仇
秋兴
作者:郁达夫
桐飞一叶海天秋,戎马江关客自愁。五载干戈初定局,几人旗鼓又争侯。须知国破家何在,岂有舟沉橹独浮。旧事崖山殷鉴在,诸公努力救神州。
七律一首
作者:郭沫若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理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愿与人民同患难,肃清日寇吾侪事,迷漫烽火黄河岸,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江油水行居(1941年)
作者: 谢无量
群山赴郭一江明,双塔当阶万竹迎。
惟恐平生奇气尽,又来此地听滩声。
登祝融峰一九三八年
作者: 叶剑英
四顾渺无际,天风吹我衣。
听涛起雄心,誓荡扶桑儿。
羊城怀旧
百战归来意气雄,念年人事各西东。
关心最是公园路,十丈红棉依样红。
看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一九四0年
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
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
寄续范亭司令并呈怀安诸老(二首)一九四一年九月
一
孙陵碧血长青苔,阿斗昏庸事可哀。剩有残躯效李牧,雁门关外杀敌回。
二
投身革命将何事,老者安之少者怀。
君独伤时导工部,小戎离黍托诙谐。
满江红·悼左权同志一九四二年七月七日
敌后坚持,捍卫着自由中国。试看那,枪满地,汉家旗帜。剩水残山容我主,穿沟破垒标奇迹。问伊谁、百万好男儿,投有北。崦嵫日,垂垂没。先击败,希特勒。会雄师,踏上长白山雪。
风起云飞怀战友,屋梁月落疑颜色。最伤心河畔依清漳,里埋忠骨。
和朱德同志诗
将军莫唱大刀头,沦陷山河寸寸收。勒马太行烟雾外,伊谁与我赋同仇
晓闻炮声不能成寐
作者: 沈钧儒
夜静炮声密,声声打人心。国魂随震荡,民意许追寻。九国盟犹在,三边寇日深。书生愿效死,抚枕动枕吟。
沁园春·雪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浪淘沙·北戴河
作者: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
作者:杨靖宇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 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 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正确的革命信条应遵守, 官长士兵待遇都是平等.铁般的军纪风纪要服从, 锻炼成无敌的革命铁军.亲爱的同志们团结起, 从敌人精锐的枪刀下, 夺回来失去的我国土, 解放亡国奴的牛马生活!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呀!赶走日寇推翻“满洲国”.这一次的民族革命战争, 要完成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 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
七律•纪念抗战女英雄
生逢乱世历风霜,铁马冰河为救亡。玉手纤纤枪杆握,丹心烁烁我旗扬。豪情万里驱倭寇,功德千秋忆羽裳。璧碎山河铭国耻,汗青巾帼字生香。
露营之歌
作者:李兆麟
一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
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哟,果敢冲锋!
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二
浓荫蔽天,野雾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
兄弟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万里息烽烟。
三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野火熊熊,敌垒频惊马不前。草枯金风疾,霜沾火不燃,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呀!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四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风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第三篇:抗战胜利70周年诗词
重走长征路 我们从瑞金出发
从一九三四年的那个春天出发
隆隆的枪炮声,似乎还回荡在岁月的密林里
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们寻找着那支穿草鞋的队伍留下的足迹 浓烈的硝烟,一缕缕地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弥漫
那面苏维埃的旗帜,在迎风招展中正把镰刀和铁锤碰撞的光辉 播洒进中国革命的历史
走在漫漫的长征路上
我们呼吸着七十多年前的空气 我们感受着七十多年前的风雨 我们聆听着七十多年前的故事
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好像踩在英勇的红军战士留下的一串串脚印里 那些草地在我们的脚下不断地延伸 延伸着一种顽强和毅力
那些山峰在我们的仰望中巍峨地矗立 矗立着一个个红军战士的影子
抚摸着泸定桥的铁索,我们仿佛把七十多年前的那段历史紧握 在金沙江的岸边,是谁在深情地哼唱着《十送红军》的民歌? 站在遵义的天空下,我们追忆的翅膀舒展在那片蔚蓝的高空上 倾听着打响的小竹板,我们想起了井冈翠竹的坚韧与挺拔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红艳艳的,是正在燎原的星星之火 五岭逶迤蜿蜒的,是壮烈的人生 金沙水拍激荡的,是挥洒的热血
皮带和野菜煮出的,是昂扬的斗志……
我们重走长征路
就是重新阅读一部二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我们知道,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的惊心动魄,隐藏在这部史诗里 几万双草鞋的艰难险阻,隐藏在这部史诗里
万水千山的运筹帷幄和力挽狂澜,也隐藏在这部史诗里 这部史诗,本身就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听风楼放歌 王亚平
抗日烽火燃芦沟,炎黄四亿呼同仇。为寻七十年前梦,吾今更上听风楼。凭栏沉吟且放眼,烟波浩渺云天远。嗟乎八百女中豪,曾此卧薪而尝胆。挑灯看剑何壮哉,欲把乾坤力挽回。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家在松花江上住,万里流亡江南路。山河破碎草木深,杜鹃声里斜阳暮。转徙滇南一路歌,追随导师闻一多。南湖之畔秋水碧,欲将长剑十年磨。南湖诗社应运生,指点江山意纵横。鹃啼龙吟热血沸,落地尽作金石声。闲来偶作游湖乐,笑指小荷尖尖角。燕子斜飞雨打萍,游鱼吹浪风敲竹。游罢归来草新诗,案头明灭烛泪垂。风景不殊山河异,云笺难寄断肠词。倚轩更向东北望,云海苍茫孤月亮。流离身与月同孤,夜夜悲歌梦惆怅。八年抗战卷风云,枪林弹雨多红裙。试听听风楼上曲,声声皆是民族魂。讵料敌机来天半,高空弹落酿凶险。百尺楼台一角坍,浓烟滚滚风云惨。往事如烟已成尘,黑发人变白发人。登楼寻梦无觅处,唯见依稀旧弹痕。慷慨悲歌为国死,同学少年今余几。风萧萧兮易水寒,国殇长眠呼不起。逝者如斯长已矣。登楼唏嘘百感生,拂檐烟柳正青青。欲问凭栏何所忆,于无声处听雷霆。当阳楼高漳水绿,仲宣曾赋怀乡曲。鹳鹊楼边日色昏,登之可穷千里目。岳阳楼枕洞庭波,忧先忧兮乐后乐。吾今直上听风楼,欲以长歌当一哭。所幸国耻尽烟消,华夏声威步步高。试上听风楼上望,一统江山涌春潮。南湖风光美,云树依春水。夜来满湖星,笙歌因风起。听风楼畔枇杷黄,缅桂花开飘馨香。更有百年菩提树,长伴清风话兴亡。噫!前事不忘后事师,登斯楼者应深思。万众一心可御侮,民族分裂招陵夷。暂凭杯酒酹流云,每说相思每伤神。海涛深处一岛孤,今宵可有登楼人。登楼人,登楼人,记否萁豆本同根?当年幸得与子同袍枕戈待旦保疆土,今朝堪恨未能携手登高把酒赋招魂。悲壮哉!登斯楼兮生悲壮,国耻家仇不敢忘。君不见七十年前斯楼回荡木兰辞,骏马长缨何高亢。君不见七十年后我来狂草作登楼歌,草罢更向青天唱!
大刀行 陈仁德
寇氛东来何猖獗,神州陆沉天柱折,一夕烽火遍地燃,映红卢沟桥上月。雄狮怒吼气如山,百万义军出边关,慷慨高歌大刀曲,不灭倭寇誓不还。旌旗猎猎日色微,台儿庄上战火飞,枪炮齐鸣风云变,鬼哭狼嚎势可危。家园转眼成焦土,尸骸枕藉讵可睹,男儿裂眦仰天号,横刀顿作冲冠怒。为国尽忠掏肝肺,阵前挺出敢死队,三尺刀锋闪寒光,要劈鬼子头颅碎。队长姓李名宗岱,家本山东烟台外,十九学得武艺成,北方军校少壮派。是时风静天渐黑,奇兵未许鬼神测,忽如猛虎下山来,大刀翻飞齐杀贼。宗岱举刀独高呼,宁死不做亡国奴,左砍右劈入敌阵,刀光闪处血模糊。中有一倭剑出鞘,八格牙鲁哇哇叫,两刃交锋斫有声,生死瞬间信难料。勇士腾起作鹰姿,凌空舞刀似电驰,一声咔嚓倭首断,污血飞溅湿戎衣。归罢无暇论战功,又闻村前炮声隆,大刀未磨甲未解,重上战场挫敌锋。天际漫漫走黄埃,敌弹隔阵忽飞来,一目中弹穿耳出,肝脑涂地何壮哉。壮哉大难竟不死,辗转救治三千里,陪都新闻传纷纷,独目虎将名遐迩。丈夫所思在战场,岂甘伤残久卧床,起望中原烽烟远,壁上大刀夜生芒。挥毫疾书坚请战,独目犹堪赴国难,报仇雪恨死不辞,何况手足尚强健。库部恤金八百两,分文不受充军饷,临行击楫誓中流,大刀一曲再三唱。沙场重到战犹烈,阵前白骨纷如雪,八年抗战不寻常,河山寸寸皆是血。壮士百战终凯旋,解甲结庐字水边,七十余年如一梦,梦中大刀光犹寒。英雄老去人不识,小巷深处独栖息,惟有年年胜利日,倚杖犹能话往昔。我仰英雄如传奇,何幸一瞻松鹤姿,头上点点弹痕在,想见当年血战时。为我重唱大刀歌,忽如黄河乍扬波,豪气不减出征日,令我慨然泪滂沱。
第四篇:12.9抗战胜利诗歌
起航
甲:八十年前的那一幕还历历在目。乙:中国在呼喊,百姓在逃亡。甲:龙子龙孙忍受着寒风冰霜。乙:那时的天穹不曾苏醒 甲:那时的土地布满伤痕 乙:那时的面孔只剩下麻木 甲:徘徊于亡国灭种的边缘
乙:终于,在十二月九日这一天,无数有志学子走出大街小巷 甲:是他们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 乙:是他们向世人倾诉着中国青年的思想 甲:从年轻的心脏迸发出长夜不息的响雷 乙:洞穿了无数炽热的胸腔
合:中华民族的儿女,不会像猪羊任人宰割
我们要行动起来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音乐:黄河大合唱)
甲:抗战八年,无数中华好儿女抛洒热血,英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 乙:八年抗战,为了祖国的壮美河山,无数中华儿女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合:四万万同胞终于迎来了解放
不再受制于西方 不再担心失去家乡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挺直了脊梁 甲:***为我们插上了梦的翅膀 乙:中国梦,我的梦 甲:我的梦,中国梦 合: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甲:我的梦想像爸爸一样
身穿绿色军装,守卫祖国边疆
乙:我的梦想像妈妈一样,认真守候病房,为病人带来希望 合:你的梦想,我的梦想
都是为了人民安康,祖国富强 甲:一九三五年,他们也是这样想 乙:十二月九日,他们想的和我们一样 合:为了人民安康,为了祖国富强 甲:让我们铭记历史的模样 乙:让我们牢记先烈的希望
合:为祖国,为人民,心怀希望,发奋图强 甲:让我们牢记,少年强则国强 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为人民劈风斩浪,为祖国贡献力量 收拾行装,起航!起航!
第五篇:抗战胜利70周年诗歌
抗战胜利70周年诗歌大全
抗战胜利70周年诗歌大全
【一】
革命先驱孙中山,辛亥推翻清王殿。
创建民国十几年,竟然却被军阀骗。
学习西方好经验,长洲岛上军校建。
师生壮志凌云天,强国美梦要早圆。
东征炮轰陈炯明,南讨平定商团乱。
北伐统一旧河山,国共合作捷报传。
倭寇制造九一八,携手并肩赴国难。
全歼顽敌平型关,皇军神话被戳穿。
淞沪激烈保卫战,粉碎日军狂妄言。
浴血奋战台儿庄,神州处处尽笑颜。
百团枪炮喷怒火,猖獗强盗浑身颤。
白山黑水有抗联,贼寇闻风皆丧胆。
滇缅丛林勇鏖战,黄埔军人英雄显。
纵使含笑去九泉,视死如归守信念。
爱国英雄受敬重,惊天动地壮山川。
冒着炮火冲硝烟,建立人民新政权。
不朽功勋炳史册,男女老少常赞叹。
一国两制收港澳,改革硕果世人羡。
维护统一反分裂,海峡两岸同胞欢。
华夏巍峨屹东方,强国美梦会实现。
【二】
九十年前的六月十六日
一群满腔热忱的青年男女
为了不让祖**亲遭受列强们奴役
一个个带着豪情壮志
从四分五裂的九州各地
争先恐后到广州黄埔岛上汇聚
要让自己的中国梦
结出金光灿灿的鲜桃子
从盘古开天辟地的蛮荒隧道里
探索中华民族苦难的发展史
以民主、共和的主旨
锻造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基石
从国共合作的北伐战场上
寻找炎黄子孙的自强不息
在驱除倭寇的并肩战斗中
挺起的脊梁坚贞不屈
经过抗日和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
前仆后继了寻梦追梦的黄埔将士
为国捐躯洒下的满腔热血
染红了华夏民族发展的典籍
保家卫国 打败美帝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都为几代圆梦的黄埔人
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风雨过后的阳春特别美丽
黄埔军人们的中国梦大部分变成了现实
眼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耳听着走向复兴的豪迈乐曲
高亢激昂的振奋旋律
寄托着中华强盛的希翼
用海峡两岸的早日统一
铸造钢铁长城般的强国大堤
【三】
九曲黄河起浪波
两岸自古英雄多
捍卫主权九十年
黄埔师生爱家国
革命先驱孙中山
学习西方创共和
“天下为公”出发点
“人间大同”是执着
组建革命新军队,辅助农工联苏俄
购买先进洋武器
黄埔岛上开军课
师生并肩打军阀
“铁军”美名天下播
“九一八”是国耻日
东北三省遭掠夺
爱国师生都请缨
赶出日寇驱恶魔
卢沟桥上炮声隆
鬼子侵占我山河
平型关前飞传说
台儿庄把鬼子捉
神兵奇袭阳明堡
远征缅甸谱凯歌
天皇签下投降书
日寇像狗把蜡嗦
解放战争三年后
人民过上好生活
抗美援朝打美帝
控固红色劳动果
社会主义真蓬勃
道路越走越宽阔
各条战线把奖夺
黄埔师生爱家国
【四】
假如我是一只雨燕
一定要展翅翱翔上九天
去拜见天下为公的孙中山
现在是否生活得健康平安
武昌起义的战火和硝烟
彻底烧毁了腐败无能的清王殿
自由 民主 共和的先进思想
把黑暗的旧中国照耀得又亮又暖
先生临终时留下的遗愿
经过无数黄埔师生们的勇往直前
在国共合作中大部分早已实现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人人喜欢
黄埔军校是将帅们的摇篮
北伐战争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师生们同仇敌忾
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
把日本侵略者的铁骑全部斩断
当家做主的中国人
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三峡工程早已发电
不再让先生望着长江兴叹
神舟七号从太空凯旋
嫦娥一号将月宫游览
奥运圣火把九州照遍
精彩生动的上海世博会
赢得了五湖四海的夸赞
继往开来的领导人
带领我们站在世界的前沿
假如我是一只雨燕
我要展翅飞越到台湾
把宝岛的山山水水尽情游遍
欣赏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要测量滚滚东流的海水
可深过人民对先生的眷恋
同种同根 同族同源
相同的文化 相同的语言
相同的心理 相同的期盼
都在把先生深深地怀念
中山啊中山你可看见
改革开放 四化实现
香港和澳门早已恢复主权
台湾海峡正在不断地变窄变浅
一国两制把宏图绘展
国共两党不记前嫌
第三次在北京把团结的双手牵
我坚信总会有那么一天
一条宽广的通衢大道飞架在海峡两岸
到那时邀请先生遨游日月潭
幸福和欣慰地笑看
骨肉同胞们团圆时纵情地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