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美学|体验经济背景下的乡村美学商业逻辑:形与势、道与术、器与技
体验经济背景下的乡村美学商业逻辑:形与势、道与术、器
与技
李关平/文
从前段时间在互联网上提出乡村美学这个概念开始,就不断引发广大同行的共鸣,但同时,大家也不断提出疑问,乡村美学是一个美丽的窑洞概念还是有所内涵及实际意义呢?面对这些问题,是有些要写点东西系统表达乡村美学的必要了。很多人会质疑,你不是学者,在商言商,行动大于言辞,玩这些概念干嘛呢?在我看来,概念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及事物本质的认知方式,更是当前转型中国特别需要的一种社会洞察力及商业思考力。由此,这里只是基于个人的产业经验及商业逻辑的考虑来思考乡村美学的价值体系。
借用老祖宗的智慧,乡村美学可以从这样形、势、道、术、器、技这6个方面来思考,既有学术逻辑的传承,还要有商业逻辑的思考。将二者结合起来,乡村美学真有它真正的时代生命力。细言之,乡村美学的道体现在农耕文明之本,术体现在时代生活趣味之变迁,器在体现在建筑景观、工艺造型;技在非遗及技艺的传承。这四个方面在千年农业社会的传承中都有强大的资源传统,但这要在当代产生商业性乃至产业性的力量,找到现代性转化的再生机会。还必须找到时代的形与势。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这个所谓的形就是社群经济,所谓的势就是新个人品牌时代的到来。社群、品牌,乡村美学,在今天这个时代必须融汇在一起考虑。
移动互联网时代、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时代及逆城市化时代的快速叠加到来,都共同指向了一个大解放的社会时代,这在中国几千年来是前所未有的。个人、创新、体验、共享、互联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关键词,这个时代时代为乡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土壤,也为乡村美学提供了时代性的机会,这个机会既是信仰价值上的,也是文化价值上的,更是商业价值上的。
乡村美学的提出,毕竟是这个快速城市化、商业化背景下的时代产物,也是我们提出乡村美学的商业基础。如何让乡村美学真正具备时代的适应力、感染力、穿透力与价值力,则是必须要谋划它的形与势。
今天的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基本的时代基调,乡村美学要有生命力,必须要融入产业、企业与商业的实践当中,这是根本途径。现在,乡村、农业都无疑借助互联网成为了时代的风口,大众创业的社会热潮更是将很多人,从传统的公司、体制中解放出来,让很多有个人专长、个人情怀的人在乡村、农业领域有了快速成长的机会,这在乡村休闲、度假、生活方式更是如此。今天的大众创业,是以万众创新为前提的,绝不是30年前的个体经济放民营经济时代,而是一定的专业性为前提的。现在有很多的茶室、棋屋,琴馆、静修中心、艺吧、陶吧之类的个体创业形态,从乡村体验角度来讲,我们必须要团结这方面的专业人士,除了商业上的利益考虑外,更重要还要以道为心,有共同情怀才能从根本上走到一起。乡村美学要发挥产业功能,要形成商业价值,必须要融入时代,必须要构建自己的产业协作链平台,整合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招商投资、技术应用商、专业服务提供商以及个体创客经济。在这方面,社群经济是比较好的一种形态。在这个过程中,社群经济将成为这个时代一种真正的商业化经济形态,这也是乡村美学释放商业潜力的商业逻辑。
同时,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个人品牌将成为时代的潮流,公司性品牌会极大弱化,个人如何品牌化,专业品牌如何变成社会化品牌,这方面有很多文章可做。要真正在产业中,在商业操作中成势,则必须以品牌为核心抓手,以道立品牌,以术护品牌,以器示品牌,以技享品牌,构建一个专业化、体验化、社交化、互联化的品牌阵地,这也是乡村美学发展必须要做的事。就拿非遗传承人,以及乡村民间的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来说,他们的价值成长核心就是品牌化,而且依托今天的互联网社群经济,这个品牌化可以小成本,可以快速打造的。而且非遗都是地方历史沉淀下来的,在当地本身就有口碑基础,而且也受到政府重视,旅课草堂再介入,本身可以与地方结盟,比单独自己完全新搞个自己的旅课草堂更有价值,也更有商业操作空间。
在明了形与势的前提下,我们再来考虑乡村美学的道、术、器、技。乡村美学要溯其根本,原道而生,执道而行,天人合一。天地有大美,大地厚德载物,生生不息,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之美,是自然之美,也是农耕之美,更是生活之美,也是文化民俗之美。今年所谓之大地景观或农业遗产之类,包括非遗文化,也是由之而来。道的层面,农耕文明,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乡土自然,而不只是所谓的大地景观变成了一种纯视觉化的东西,还在农业景观背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乡土植物,乡土景观,乡村风貌,背后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道,否则乡村美学就会变成“抹脂擦粉”的穿衣戴帽。而我们今天的乡村景观,被过于城市化,过于景观化,过于旅游化,就是道层面的价值观念出了问题。
乡村美学要行于天下,还须以术传承,不同的时代有不同乡村审美风尚。从诗经国风的生命流露与兴观群怨,春秋战国的朴素工艺,到汉代乐府的黄老追求,到唐代诗歌中的禅意渗透,到宋代诗词中的田园诗派,到明年的散文小品,到清代的浮生六记,中国古代强大的耕读传统,就是乡村美学的历史传承。如果讲耕则只是农民,有读(虽然也是功利的)则变成审美的。从耕读来说,乡村美学不只是一种审美的,而是与一种时代性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术的层面,农耕社会毕竟远去,耕读传统必将被替代,如何这这个传统当中找到当代需要的营养及选择性创新,其实也是文脉基础上的发明而用,民间的,黄老的,禅意的,田园的,精致的,各种乡村美学流派,审美类型都可以因地制宜进行发挥应用,更可以在应用中创造性转化,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延续生命。
乡村美学很多人会等同于乡村景观、建筑,这当然是其应有之义。形而下者谓之器,乡村美学之道,散而则为器。器是空间,器是造型,器也是胸襟,大者可言村落选址之风水,中者可言室内陈设布置,小者可言工艺品玩。中国传统工艺,就是以器之精致追求到极致的体现。在器的层面,现在很多设计师都在做这样的尝试与努力,包括孙君老师的乡建实践,包括连君的乡村记忆馆,包括王澍的博物馆设计,当然也包括老式家俱被赋予新的空间功能。尤其是现代的乡建,乡创与乡居,这块基本形成了一个潮流,会有很多丰富实践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总结。
乡村美学还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内容就是乡村非遗文化体验,在传统语境中就是“技”的东西。无论是扁鹊的纯于心,还是庖丁的游刃有余,还是卖油翁的但手熟尔,还是传承于世的工艺大师,心、神、技、艺,就是今天所谓的工匠精神之体现,也是今天非遗文化的的核心所在。美学本质是一种体验,一种过程体验,而非传统意义的表态的景观观照。技的层面,包括农禅,花道,茶道,陶作,园艺等,都是未来乡村美学体验的核心入口,也是以乡村美学为旗帜,可以进行商品化开发,进行产业化操作乃至资本化孵化的重要领域。现在这个方面的重中之重不是我们去研究,而要将这方面的高手团结起来,广泛交游,大家一起去做这种体验经济。
遇此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前所未有之变革,幸哉,乡村美学正逢其时。
(作者简介:李关平,李关平,旅课草堂(北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乡村美学倡导者,游学筹智会发起人,专注于乡村旅游开发与产业旅游咨询。)
第二篇:互联网与体验经济背景下的营销策略变革
互联网与体验经济背景下的营销策略
变革
文/ 秦黎
黄纯
随着社会的进 步 和 经 济 的 发 展 , “体验”的概念开始 步入历史舞台。尽管 许多人对于它的经 济内涵还不是非常 清楚, 但是“体验经 济 ”、“ 体 验 消 费 ”、“体验营销”的方式 己经在社会中出现 并在企业的发展进 程中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那么究竟什么 是“体验” ? 在当今信 息爆炸的年代, 互联 网与体验营销之间 有什么样的密切联 系? 互联网与体验营 销有这么密切的联 系对我们企业的营 销策略有什么重大 的影响呢? 这就是本 文探讨的问题。
一、“体验”的经 济内涵
体验经济是以 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提供 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品的经济形 态。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 大、外型美观、价格优势, 而体验经济 则从生活、情景出发, 塑造感官体验 及思维认同, 依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 力, 改变消费行为, 并为产品找到新 的生存价值与空间。
在体验经济这一背景下, 企业生 产和服务的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消费者不再限于购买产品后所获 得的美好体验, 而是更加侧重于在消 费过程中甚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 获取的“美好体验” , 因此, 在当代经 济学中很难将体验经济下的生产与 消费分割开来。因为在生产中极可能 蕴涵着消费的过程。在其他三种经济 形态中, 生产和消费的数学模型是分开的, 但是在新的体验经济中我们却 难以同时刻画两者合一的一个数学 模型。
体验经济的一个特征是: 消费是 一个过程, 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 品” , 当过程结束后, 记忆将长久保存 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 体验付费的原因是它美好、不可复 制, 对某一个消费者来讲它是唯一 的, 有时是不可再生的。体验经济与 服务经济有一定的联系性, 而体验经 济相比而言比服务经济增加了更多 个性化服务的内容, 商家也将利用这 种体验服务在商战中取得胜利, 获得 更多的利润。
体验营销正是基于体验经济和 体验消费的前提下开发的。“体验是 企业和顾客交流感官刺激、信息和情 感的要点的集合” , 所以使消费过程(即产品交易过程)成为记忆是体验 营销的关键。这样, 消费者会认为整 个销售的过程甚至整个企业都是为 他一个人服务的, 他受到了特殊的贵 宾的待遇。在当前商品的物理属性差 别不大的经济形式下, 决定消费者对 某个产品取舍的关键就是感情了, 而 感情的塑造与维系则要靠企业的个 性化营销与服务。
二、互联网的特征与体验营销的特征对比
2001 年 10 月 25 日, 被微软公 司形容为设计最佳和性能最可靠的 新一代操作系统 Windows XP 在全 球面世。比尔·盖茨宣称该操作系统 “重新定义了人、软件和网络之间的 体验关系”。“XP”来自“Experience” , 其中文意思即是体验。这个 IT 界的 重大事件, 其实正暗示着人们, 互联 网的时代进一步升华也即是体验经济的到来。
为了更好的体现互联网与体验 经济的联系, 我们先从互联网的特征 出发:
1、资源共享: 让大家共用同一个资源, 最大限度的节省成本, 提高 效率。
2、超越时空: 就是不受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 我们在网上聊天, 看电 影, 在互联网上看新闻等是不受时间 空间的限制。
3、实时交互性: 可以随时通过 网络和朋友进行及时的互动。
4、个性化: 任何一个有个性的 人, 又奇怪创意的人都可以在互联网 上得到很好的生存和发展, 也就是说 每一个人可以在网上发表你自己独 到的, 稀奇古怪的创意。
5、人性化: 互联网之所以这么 快的普及, 是因为它很多方面都是按 人性化标准来进行的。
6、公平性: 人们在互联网上发 布和接收信息是平等的, 互联网上不 分地段, 不讲身份, 机会平等。
再来看一下 D·施密特提出的构 成体验营销框架基石的五种特征营销:
1、感觉营销,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建立感官上的体验;
2、感受营销, 要出动顾客的内 心情感, 创造喜好体验;
3、思维体验, 启发人们智力, 创造性让顾客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4、行动营销, 意在影响人们的 身体体验、生活方式和互相作用;
5、关系营销, 超越“个人体验” , 把个人与他人理想中的自我、他人和 文化联系起来。
对比一下互联网的特征和体验营销的特征, 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惊人的类似。举例来说: 互联网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高 度个性化的体验, 它能真实地反映人 们的内心需求, 人们可以在里面任意 发挥他们的智力、见解。这个不正是 和体验营销中的感受营销、思维体 验、行动营销所要表现的思想充分的互联网与表现出来了。
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一个实时交互 性的平台, 人们之间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互动式的交流;给我们 提供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使得人们的效率大幅度的提高, 极大的节约了 成本;这个不正是和体验营销中的关系营销中把个人与他人联系起来建立了捷径。
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一个人性化、公平性的网络平台这已经渗透到了体 验营销中的行动营销中了, 极大地带 动并影响了人们的身体体验、生活方式。
可以这么说, 互联网的出现带动 体验营销时代的出现, 它是为体验营 销量身定做的通途。既然互联网与体 验营销存在这么密切的联系, 我们企 业提出的体验营销策略为什么不能和 互联网有效的吻合而产生巨大的效益呢?
三、互联网与体验经济下的营销策略
当我们总结意义互联网的特征 时, 结论将无可避免地引向“以人为 本”和“个性化”这个方向。而“以人为 本”和“个性化” , 也正好是体验经济的 定义中能够经受时间考验而沉淀下的 主要东西。意义互联网和体验, 有一点 根本相通, 就是共同指向这一轮现代 化不同于以往的那个特殊价值方向。
体验营销, 是从消费者的感官、情 感、思考、行动和关联五个角度, 重新 定义、设计营销行为的一种思考方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 我国的企业又该 怎样调整营销策略呢?
1、充分认识并重视体验营销的概念和方式
体验经济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形 态, 在这个新生事物下, 我国和发达国 家几乎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因为虽 然说体验依赖于一定的消费水平, 但 是我国的人民币从购买力上来讲并不 弱, 有些大城市的消费水平己和发达 国家相差无几。
人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而 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为人类带来快乐和 幸福。体验需求是人的需求之一。马克 思曾在其著作中指出, 共产主义社会 里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是 “自我实现”阶段。体验经济就是满足 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 要目标的经济形态。对此, 企业主要研 究的不是提供产品, 而是提供舞台(也 就是生产消费的场所), 体验要素依存 于产品和服务里, 消费只是一个过程, 消费者成为这一过程的产品。当过程 结束后, 体验记忆会长久地保存在消费者脑中。
2、互联网与体验营销策略
能够充分认识并重视体验经济带 给我们的新的销售方式, 是我们赢得 市场的关键一步。
首先, 企业需要搭建一个电子商 务平台是一个方面。电子商务是伴随 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 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商务交易 形式。并以其特有的优势已被愈来愈 多的国家及不同行业所接受和使用。电子商务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交易 虚拟化, 通过 Internet 为代表的计算 机互联网络进行的贸易, 贸易双方从 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 无需当 面进行, 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完成, 整个交易完全虚拟化。对企业来说, 可 以到网络管理机构申请域名, 制作自 己的主页, 组织产品信息上网。而虚拟 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使顾客能够根据 自己的需求选择广告, 并将信息反馈 给企业, 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系 统。因此, 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就可以充 分考虑顾客的心理感受和精神需求。实践来看, 人们更倾向于采用自己熟 悉的产品, 或者说更愿意根据自己的 判断来决定未来的采购行动, 所以时 刻追踪消费者对待产品的态度和意见 以改进产品和服务, 使企业的产品和 标志(品牌形象)合一, 在顾客脑中形 成一种良好的印象, 从而使他们对企业由好奇变为好感, 产生偏爱和较强 的忠诚度, 是企业成功营销的一个手段。
其次, 利用互联网的个性化、人性 化的特点充分的将文化和知识转化为 生产力, 将企业的文化与精神一同销 售出去。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体 验文化” , 消费者心甘情愿为体验付费 是因为这种体验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达 到一定程度时已成为迫切的需求, 消 费者亲自参与了产品生产的某个过程 会使心理和情感得到满足。当今世界 是丰富多彩的, 各个地方都有其独具 个性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 也是文 化差异体验的一个契机。企业可以充 分利用这个文化宝库, 运用互联网中 特定的环境和情调, 选择合适的文化 定位主题, 肯定会在消费者中产生吸 引力和新鲜感。
最后, 以体验经济作引导, 利用互 联网的共享性、互动性、个性化, 开展 多样化营销。体验经济下, 只要有足够 的个性化, 任何形式都可以是体验。譬 如说, 现在网络中流行的博客, 人们喜 欢讨论人家的博客, 更喜欢写自己的 博客。因为, 写博客, 不仅仅是自我感 情的抒发, 更重要的是在写的过程中 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可以得到别人认 可。所以, 在任何的经济活动中都包含 着体验的种子, 只是商家能否意识到。“我们会因为加工得更细致、拿在手里 更舒适、看上去更有品位, 甚至让心情 不一样等千百个理由, 为标着高价的 商品付费, 只要它有个性。这就是我们 为体验付出的代价。”(引自汪丁丁 文)。个性化的营销方式涵盖了创新因 子, 企业应充分分析个体的差异性, 在 营销中既要考察社会背景, 又要考察 其文化素养和情感志趣等, 有的放矢 地创造新的思维和方式利用互联网来 销售商品、引导消费, 才能够更好地满 足社会的需求, 在营销中立于不败之 地(作者秦黎系贵州大学副教授, MBA、企业管理硕士生导师;黄纯系贵 州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生)
第三篇:新常态下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创新与探索
新常态下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创新与探索
【摘 要】随着新常态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也由粗放型逐步转化为集约型发展。中国旅游业产值亦突飞猛进。旅游业由传统单一观光产品模式向产品多样化、旅游诉求多元化和开发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的方向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既古老又新颖的旅游活动,逐渐成为了旅游业的新宠,但是乡村旅游主要功能特色和乡村性尚未完全体现出来。因势利导引导新型体验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促进乡村农业发展多态化,已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新常态;乡村旅游;体验式
一、背景分析
(一)概念界定
1.新常态:是“习式热词”之一。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2.乡村旅游:指以优美的乡村景观为背景、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为核心吸引物,将都市居民作为主要目标市场的旅游类型。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二)背景分析
体验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趋势,而且体验旅游与大众消费和体验经济的发展相联系,体验旅游以旅游企业为舞台和道具,以游客参与互动为主要特征,以使游客得到各种感官刺激和精神震撼为主要目标的人性化、个性化的消费旅游。以提供的服务质量个性化作为满足体验需求的基本前提,建立以游客体验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乡村地区提供的体验服务包括为社区和游客提供关于乡村生态的“场景”和“剧情”,把乡村旅游的六大要素包括在乡村的生态场景和生态剧情之中。
总之,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乡村旅游与体验经济的本质是相融合的,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能更好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如何在新常态经济下,实现具有特色的“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并且做到该旅游形式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课题的重中之重。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经发展成熟并已具规模,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已经不再局限于提供观赏和食购等一般旅游功能,更多的是让游客参与,体现它的可操作性,对经营管理有较高的要求,并由传统的乡村村户转为生态农业专业户,专门负责教给旅游者一定知识,以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提供给旅游者真实的旅游体验。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加大,我国旅游产业所占GDP指数不断增大。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其产品类型和规模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2.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力度加大。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的发展,农村条件日益改善,乡村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主力城市“之一,因此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理论服务于实践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3.乡村旅游的基本状况。我国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占全国旅游总收入和接待人数较大,但是与我国丰富的乡村资源不匹配,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还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如产品单一化、同质化、服务水平较低、顾客体验度较低等问题。
三、乡村体验式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风俗文化开发层次较低,旅游项目文化内涵缺乏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旅游者消费需求日益个性化、自然化。所以,清楚旅游者的真正需要,创造有价值的产品,从而提高旅游者满意度。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更加注重参与性,提高游客的感官体验和放松,更加注重一种文化熏陶和心灵的净化。
(二)乡村旅游品牌创新水平低,全程参与式的旅游活动体验效果较差
目前乡村旅游品牌的越来越注重体验式发展,但是整体来看其旅游品牌依旧缺乏较高的创新力,使得全国乡村旅游有趋同的趋势,竞争力加剧,旅游活动的体验效果也并无独特的核心魅力。更具创新的乡村体验将使旅游者能够真正参与到整个农作的过程中,在整个过程中忘却一切烦恼,尽享参与的愉悦,找回真正的自我。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
旅游市场的开发应根据各个年龄段的旅游者需求特点,来确定其最终的目标市场群体。中青年旅游者为了体验生活,释放压力会选择乡村旅游,而老年市场是不可忽视的,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更倾向于安宁、自然、舒适和谐慢节奏的生活。对于外国游客,体验多姿多彩的异国文化,感受不同的乡村风貌与乡村生活。
(四)乡村旅游开发过度,当地民俗文化及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随着乡村旅游热的兴起,越来越多开发商急功近利,在开发过程当中忽略了对当地风俗文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乡村体验式旅游发展策略
(一)提高地域风俗文化开发水平,建立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
底蕴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财富,更好的开发其文化价值,建立具有独特地域风情的体验式旅游项目是促进民俗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应对当地文化深度挖掘,找到文化发展优势,实现旅游者身体和心灵的升华。
(二)进一步提高创新水平,增强旅游者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通过整个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与村民的近距离互动,促进双方情感交流,实现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改变传统观光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高旅游者的亲身参与度,进而提高旅游的质量水平和旅游者的满意度。
(三)对旅游者需求进一步分析,明确目标市场定位
正确而精准的目标市场定位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通过对旅游者需求的进一步分析,可以了解各个人群的消费特点,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目标市场定位,促进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适当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注重对本土文化及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实现对乡村生态环境和当地的特色风俗文化更好的保护。开展乡村旅游,村民会对村庄的整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打造出美好的整体形象,会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优化乡村增加吸引力,同时也会更好的保护当地固有的风俗文化,从而打造更有魅力的乡村旅游。
五、结论
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产业多态化,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拉近城乡差距,使农村经济规模化、多态化,促进当地文化的保护,既符合可持续发展又能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响应国家旅游扶贫政策,建设和谐社会。与此同时,参与性极强的农事旅游,让人们切身感受与大自然的依赖关系,既能让游者忆苦思甜,还能让其缅怀过去保护自然,真正体验乡村式生活:亲自种菜、收割、饲养牲畜等一系列的原生态农村生活,以达到放松心情,回归自然,了解当地文化风俗,让旅游者切身感悟旅游,从而抽离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旅游模式,提高旅游者满意度,促进国内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
[2]唐建兵.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研究.[J].荆楚学刊.2015(8)
[3]郭磊磊.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J]辽宁农业科学.2015(11)
[4]张翠丽.浅谈广东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J]商业经济.2015(04)
第四篇:党建联盟的思考与对策: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组建党建联盟的思考与对策
组建联合行动支部、做优党建联盟是新形势下开展党建工作的方法创新,是将党组织的组织力转化为推动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凝聚力量、整合资源,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20xx年x月xx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联合xx市农科院第二党支部、太仓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太仓市城厢镇xx味稻党支部共同发起成立“田园筑梦”联合行动支部(以下简称“联合行动支部”)。联合行动支部把xx村作为乡村振兴具体实践的“舞台阵地”,坚持党建资源联用共享、党员队伍联抓共管、业务发展联动共振、美丽乡村联创共育,在斩破单一组织壁垒、促进党建业务互融和助推xx实施乡村振兴上作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本调研报告从“田园筑梦”联合行动支部入手,对党建联盟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作用进行总结探讨。
一、组建党建联盟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与多数行业基层党组织一样,大部分涉农党组织党员数量少、组织力量弱,掌握资源有限、活动半径小,重业务、轻党建、党建业务“两张皮”问题突出。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斩破“单打独斗”的组织壁垒,多维度、全方面整合资源、统筹发力,发挥党建“最大同心圆”的作用。组建党建联盟就是很好的实践例证,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一)组建党建联盟,是提升涉农基层组织力的迫切需要。
党建联盟通过整合党建资源,推动联盟内组织共建、思想共建、队伍共建,携手开展扶贫帮困、振兴乡村等活动,能够有效打通联系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紧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主线,激发群众参与共治共建的热情和激情,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范围。(二)组建党建联盟,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能人”带头、人才支撑,而恰恰“人才”问题一直是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急需补足的一块短板。组建党建联盟可以把第一书记、优秀村干部、致富能人、技术人才等人才资源凝聚起来,组成乡村振兴“智囊团”,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三)组建党建联盟,是党建与业务融促的理想平台。
党建联盟本质上是一个吸纳了农村、机关、科研院所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基层党建联合体,打破以往资源分散、各自为政、力量单薄、创新不足的局面,使党建工作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充分把党建工作嵌入到促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富民增收的中心工作中去,这为实现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提供了理想平台,真正起到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作用。二、组建党建联盟需要注意的问题
党建联盟作为新兴的一种党建工作机制,能够较好地解决党建工作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但结合工作实际,仍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谨防联建不连“心”。
在思想认识上,把党建联盟当成面子工程,挂牌多,实战少,不同程度出现“上级推一推,联盟动一动,面上过一过”的现象,缺少健全的长效机制,表现为“三分钟热度”,没有规范的运行管理办法、组织生活制度、人才共育机制等,导致联盟组织力涣散、战斗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党建联盟凝心聚力的作用。(二)谨防联建不连“人”。
在组织行动上,一是“领头雁”效应不明显,呈现出上面重视,下面轻视,上热下冷,呈现倒金字塔的“温差”现象,缺少联盟该有的韧性和主动性;二是党员参与度不高。党建联盟活动较少,影响力不足,部分党员没有群体归属感,认为联建联盟仅是少数人的联盟,起不到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三是群众参与度不高。党建联盟开展的活动范围较窄,受众群体仅限于联盟内部,群众参与度不高,不能做到“引进来、走出去”,示范效应不足。(三)谨防联建不连“事”。
在推动发展上,存在部分党建联盟只流于简单应付上级考核,忘却了成立联盟之初想把“要事”办好这一初心使命,仅满足于上几次联合党课、办几次联合党日活动,浮于表面,没有充分围绕中心任务发挥联盟的组织优势,达不到整合优势资源、团结动员群众、推动事业发展的目的。三、实施党建联盟的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田园筑梦”联合行动支部由xx市、太仓市两级农技推广部门、xx市农科院科研部门和太仓市城厢镇xx味稻党支部共同发起组建,现有党员xx人,涵盖了第一书记、优秀村干部、新乡才、农技骨干、科研人才等,科技人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x名,副高级职称人员xx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xx名,汇集了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集聚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联合行动支部成立以来,切实把党建资源和贴心服务下沉到三农工作中去,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支部联合、服务三农”的机关单位、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
(一)抱团共建、凝心聚力,发挥党建联盟的组织优势。
联合行动支部坚持“联”字优先,在实践过程中展现出了多方面的优势。一是实现了责任联包。联合行动支部在成立之初围绕“建设特色联盟助力乡村振兴”展开讨论,并基于此制定了联合共建方案,签订了共建协议,明确了各方职责、共建目标、共建内容,高起点谋划,形成抱团合力。二是实现了资源联享。统筹各方人才、技术、项目等优势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秉着事务“大家商量着办”的总原则,每年年初,联合行动支部会邀请所有党员参与“发挥联盟优势、助力乡村振兴”问卷调查,为推动美丽xx建设献计献策。三是实现了制度联建。通过制定联盟党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为构建长效联盟机制作出有益探索。四是实现了活动联办。支部与支部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使得这个大群体党内政治生活更丰富。20xx年,联合行动支部共计开展组织活动xx次,其中党课x次、主题党日活动x次、技术项目咨询会x次、发展问题研讨会x次、专业化政策咨询x次。
(二)优势互补、辐射引领,发挥党建联盟的示范效应。
联合行动支部通过调查摸底,掌握了各联盟支部在党内政治生活开展中可以共享的优势资源,并以此延伸,在辐射示范引领方向上作出了多重探索。一是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实现人才共育。发挥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优势,推广和科研部门选派年轻干部到xx村蹲点锻炼,在农业生产一线提升专业能力。xx村也借鉴机关人才培养经验,健全完善“双培”制度,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把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业务骨干培养成农村生产管理人员,助力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实现发展共谋。推广部门和科研部门通过引进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提供农业项目、技术指导及政策咨询等服务,切实帮助xx村解决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问题;xx村充分发挥其阵地优势,协助推广和科研部门做好各类试验试范项目,共同构建助推村级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科研平台,与此同时,协助推广部门开展区域内农业生产现状的调研,反馈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发展瓶颈,为制定和优化涉农政策等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示范共建。践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双线”工作方法,“引进来”是充分利用xx村这一共建阵地,主动开放循环农业展示馆、乡村振兴学堂、职业农民实训基地、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xx“海棠花红”示范基地等平台,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社会团体等引进来,来体验农耕文化、农村文化、红色文化,增强辐射示范。而“走出去”则是充分利用好“主题党日”这一载体,联合开展“走基地、看变化、聚力量”等系列活动,看先进示范基地、学优秀组织团体、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三)提升服务、做实内容,发挥党建联盟的集聚效应。
一是坚持同向发力,打造生态产业。
近年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xx村利用农田复垦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现有农田xxxx亩,果园xxx亩,湖羊养殖场xx亩,产业布局基本调整到位。但产业之间如何互利共生、互融共促,产业与环境之间如何协调友好,是联合行动支部一直讨论的话题,也是xx村一直追求的目标。在联合行动支部的引导和支持下,xx村将生态循环农业置于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重心加以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确立了“发展生态经济、提升生态质量、建设生态人居、繁荣生态文化”和“打造现代农业xx样本”的发展目标,在村域范围内已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发展,以农作物种植为基础,构建形成了“种植—秸秆饲料—养殖—肥料—种植”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农业产业基础更“实”,底色更“绿”。二是坚持同频共振,构建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产出效益。20xx年,在联合行动支部的集体谋划下,xx农场农文旅项目“美丽xx”正式启动,同年“味稻公园”正式立项,主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新建x.x公里稻田漫步游道;x万平方米xx广场工程;高标准农田提档改造;x座休闲驿站建设。xx农场xx公园xxxx年接待游客x万多人次,比去年增加x万人次,农业旅游收入超过xxx万元。三是坚持同步前行,推动富民增收。目前,xx村的发展已呈现出一二三产业互促互动、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省文明村”“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xx十大幸福乡村”“xx市现代化农业建设示范村”等,从xx年前村级总资产不到xxx万元,到如今村级总资产近x亿元,xxxx年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xxxx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x.xx万元。近年来,xx村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大幅增加,处处呈现出“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气象。四、组建党建联盟的启示
(一)坚持政治导向。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第一要求。推进党建联盟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工作为纽带,以党组织为“轴心”,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确保各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二)坚持为民服务。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建联盟作用发挥的基本方向。组建党建联盟过程中,要善于当群众的“代言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使用,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人民群众才会更加自觉地热爱党、跟党走,党建联盟才会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下焕发勃勃生机。(三)坚持创新培优。
要破解党建联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单位性质不同、体制机制不同、沟通交流不畅等壁垒问题,加强团结协作,以改革创新思维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好联盟”,斩破壁垒,调动多方共治的积极性,进而构建从组织设置、功能定位、工作职责到主题活动、服务群众、运行保障等一整套纵横结合、相互支撑的联盟矩阵,不断丰富和发挥党建联盟功能,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第五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格局变迁与优化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格局变迁与优化研究
乡村景观是一种景观综合体,它包含了自然景观和人类文化,并将两者高度融合在一起,具有生产、社会、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但是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少乡村景观丧失了原有功能,从而对整个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不少特色景观遭到了人为破坏,使原本乡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不利于乡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得乡村景观逐渐消失。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做好乡村景观规划的格局变迁和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景观现状
1.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是对社会进行的一种人为的划分,这种划分最终会制约国家的发展,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结构性的划分会阻碍城乡之间的关系朝着利益统一的方向发展,这也是阻碍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行城乡一体化是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手段,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资源、文化等等条件,对城乡的空间利用、人口分布、交通情况、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等等进行统一规划,使城镇和乡村能够协调发展并保留原有的乡村景观。
2.乡村景观的结构
乡村景观的结构主要包括了自然基底、硬质要素和软质要素。自然基底也就是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等天然要素,而硬质要素则是人类在自然基底的基础上所建设和创造的一些人文景观。而软质要素则是指人类在长期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观念,例如乡村环境观、生活观、道德观等等。
3.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1)乡村景观千村一面
很多乡村景观的规划并没有和当地具体的发展情况和人文环境结合起来,对景观的整体格局和规模没有一个明确思路,也没有充分利用乡村已有的资源,拆旧建新的现象频繁,而且一味模仿城市景观,使得乡村景观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使得乡村景观失去特色,千村一面。
(2)规划缺乏综合性
乡村景观的规划涉及到许多学科,这就要求决策者及时地跟相关的理论工作者进行沟通,争取使规划、建设和管理能够面面俱到。但是由于乡村各方面的发展依旧处在自行探索的阶段,因此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对景观规划的整体格局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使乡村景观出现退化现象。
(3)乡土文化缺失
乡村景观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乡土特色,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乡村景观具有独特的风土色彩和文化氛围。有些乡村为了发展将一些西方的景观模式照搬过来,这就使得原本极具特色的本土乡村景观丧失了活力,使乡村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陷入困境。
(4)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差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了土地平整、农业机械化建设、农田路网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灌溉渠网建设等等。这些一般是为了农业生产服务的,但是由于受资金条件限制,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水平较低,因此不少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乡村的发展需求。
(5)原生态条件被破坏
在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过程中,生态和环境是经济发展中无法避免的问题,有些乡村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过度开发资源,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一些具有特色的乡村自然景观也因此开始退化,人工的乡村景观无法和自然景观融合起来,使得乡村景观的质量大大降低。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趋势
1.乡村景观规划的一体化趋势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要顺应其发展的趋势,传统的乡村面貌和现代生活的发展出现严重的脱节,因此进行乡村景观规划一体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充分利用乡村原有的资源,开拓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使其成为乡村景观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自身的产业文化,和乡村的经济一起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景观建设的一体化。
2.乡村景观规划的本土化趋势
乡村景观的本土化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认同和尊重,因此进行本土化的乡村景观规划,就是要坚持保护好本土的乡村景观特色,用创新的手法建设乡村的建筑和景观环境,充分发扬本土化的乡村文化。在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乡村所处位置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俗,并确保具有“乡村性”。
3.乡村景观规划的人性化趋势
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因此对乡村的整体环境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创建一个和谐、环保、绿色、舒适、便利的乡村景观,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找到一种归属感。因此乡村景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的序列组织、视觉尺度,并建设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4.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化趋势
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乡村景观的规划也不例外,要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发展。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区域的具体生态情况,结合先进的生态工程技术,促进景观规划的生态化。
乡村景观规划的格局变迁
1.乡村景观规划的格局变迁
乡村景观的规划格局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一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变迁。一般影响乡村景观规划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或者人类活动,其中人类的活动对乡村景观规划的影响最为突出。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需要进行产业调整,随着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农民就开始大量建房改善居住环境,这就使得乡村景观的规划需要随之不断进行改变。因此要确保乡村的人类活动处于乡村景观容量阈值以内,乡村景观才能保持原有的特色。
2.城乡一体化带来的乡村景观效应
(1)环境景观变迁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乡村景观的独特性吸引着更多的人群前去参观,因此不少乡村开发和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些特色景观。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本地的农业特色,并设定合理的环境容量,注意不能过度开发,以免造成破坏。
(2)生活景观变迁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理念和信息不断冲击着乡村原有居民的思想,而乡村景观旅游的开展也使得乡村的经营竞争变得激烈。因此乡村景观规划的另一个格局变化就是坚持好乡村本土的文化核心价值,坚持乡村文脉的延续,避免因为盲目模仿城镇而丧失传统文化。
(3)聚落景观变迁
乡村景观的建设必然会改变一些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一部分土地会从生产性质转变为服务性质,景观要素也出现了更多的组合方式,使聚落景观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乡村景观格局的规划时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乡村景观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但不能过于追求“洋”化,保持原来的特色。
(4)经济景观变迁
随着城乡一体化,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日益进步,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而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景观格局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景观带来的经济收益,充分调动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并且保护乡村居民的基本利益,促进经济景观的飞速发展。
乡村景观规划的优化
1.根据当地特色形成创新式的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其具有独创性,因此防止过度模仿城市建筑,在乡村原有景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别出心裁的景观文化,是乡村景观规划的重要思路。
2.加强规划的综合性
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相关的决策者要及时和其他部门进行沟通,立足于景观规划的整体格局,将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并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景观的进一步发展。
3.保持原本的乡土文化
乡村景观规划只有保持了原本的乡土文化,才能使乡村原有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但有利于乡村景观的建设,而且对乡村传统的文化景观还会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使乡村所蕴含的风土色彩和文化氛围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扬。
4.保护当地的原生态条件
保护当地的原生态条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乡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保护好原有农田、池塘、果园等等乡村景观,并对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它们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和谐统一的乡村景观。
结束语
乡村景观规划的建设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变得更加艰巨,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而是要结合乡村自身的特点来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乡土性,并且充分利用景观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建设良好的乡村景观时,要注意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能够带来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