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共融发展的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所谓的“振兴”是非凡的,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信号。乡村文化建设也成为了我国建设的重要环节。旅游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产基础。乡村文化是乡村自信的重要源头,是乡村自信凝固的粘合剂,是承载乡村自信的火炮架,是我国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共融发展的根本来源。乡村旅游的开展,不仅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提升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
一、鄉村文化与旅游业共融发展的意义
乡村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红色旅游景点、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比重越来越大,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生活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几年,乡村的旅游发展地位日渐突出,很多人会选择在节假日期间出去旅游。我国乡村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划分为三种: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和环境依托型。后两者发展模式均依托于当地的文化景点及文化风俗。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共融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大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营销观念,所用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对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及互联网宣传手段认识不足。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受基础设施环境、服务配套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二、探析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共融发展的“四个融合”
1.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历史遗产相融合,实现文化产业转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乡村文化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色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我国一些乡村地区存在文化历史遗产遗忘淡化的问题,未能充分利用和挖掘历史遗产存在的意义。因此,在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中,要围绕历史遗址纵向传承和横向融合两条路径进行维护并设计规划方案,从而实现乡村文化历史遗产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融入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升级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此外在乡村文化历史遗址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文明的创新设计和实践,最终形成生态文明特色鲜明的旅游区,实现乡村资源合理利用及维护文化遗产的新型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传统产业的原生态特色,又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
2.乡村旅游产业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创新文化体验方式
现代艺术文化包含现代美术、现代音乐、现代设计艺术等,已是当今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文明和艺术思维。随着我国经济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艺术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原来的传统民俗文化很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旅游产业及现代艺术中。将乡村文化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既能有效发扬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和延伸,充分展示其人文特色和地域特色,又能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进步。
3.乡村旅游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提升服务水平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国内迅猛发展,在科学技术、传统行业、教育行业等领域都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给传统的乡村文化产业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通过现代艺术、海报、影视作品或者拍摄基地等方式进行宣传,并上传至网络平台,能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旅游产业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资源的分析,进行有效整合与利用,建立“互联网+乡村旅游”长效机制,制定运作顺畅的网络服务平台,能极大提高游客们的满意度,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对乡村文化进行品牌化发展和宣传,能促使乡村文化走向外界,扩大影响力。
4.乡村旅游产业与乡村建设相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
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二者间产生耦合作用,相互促进。乡村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极大推动性,政府的资金投入能为旅游发展提供全新的引擎;基础设施配套质量与当地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提升了,能为旅游发展提供交通便利、生活便利。进行乡村建设、乡村改造工程,美化环境,能促进乡村旅游业和乡村文化的发展。在乡村建设中,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突出人文历史,依照“一村一格局”的要求,利用现有条件和设备,统一设计和建设,形成格调一致的景观风格,为群众营造温馨、优美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当地的旅游文明环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