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时间:2019-05-14 12:1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挖掘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挖掘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第一篇:挖掘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挖掘农耕文化 发展乡村旅游

——官店镇“金海水车”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官店镇先锋村党支部书记 陈 均

【摘要】近年来,以农业耕种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各种民间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乡村旅游被列为产业迅猛掀起发展浪潮,已成为一些地区的产业支柱,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本文结合官店镇实际,探讨如何在以乡村旅游作为一大新兴产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浪潮中发挥优势,挖掘、开发和保护并重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

【关键词】农耕文化 官店镇 乡村旅游产业 农耕文化是指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的一种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的具有独特内容和特征的农业耕种风俗文化。主体包括农耕器具,语言,戏剧,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追溯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工,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以此,人们的活动便以“男耕女织”为中心,而随时间推移,长期沉淀形成了一种文化内涵及外延、各种表现形式(如前方所述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

近年来,官店镇党委政府为贯彻县委政府“生态立县、农业

稳县、工业强县和旅游活县”战略,依托丰富的传统农业现存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语言,戏剧,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立足乡村旅游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官店镇基本情况

官店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东南部,东壤桐梓县、南靠桃林乡,西接二里乡,北邻双龙、仙源两乡镇,面积137.8平方公里,耕地1136.5公顷。辖9个村,1个居委会,82个村民组。至2010年末,全镇32096人。海拔505~1758米,大部分为山谷地带。水文资源丰富,绵延25公里的官店河将官店镇的版图一分为二,清澈见底的河水缓缓流下,清水溪、长滩河、半沟、尧村沟、淘滩沟等支流和笕槽沟、小溪沟、张村沟等溪流源源不断地注入官店河,官店河长滩河在官店场汇合流入沙溪河,在二里乡境内与桐梓河汇合,流入赤水河,注入长江。官店桥、长征桥和水车园大桥三桥横跨长滩河,将东、西街相连,天星桥、连心桥两座独具黔北古风古色的木桥把街东街西之南北两岸和谐连接。红军烈士纪念碑矗立在东街红军山上,古建筑陆家祠堂隔官店河与之相望,东端官店中学宽敞亮丽,绿草如茵。集镇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00人。

官店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96公里,距桐梓66公里,距遵义100公里,与毗邻乡镇均有公路相通,每天20班客车经官店来往于习水、桐梓、遵义之间。

官店镇主要矿产有无烟煤、风化煤、赤铁矿等。农产品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洋芋、大豆、油菜籽及其菜油等。林产品有小竹笋、红星柚、李子、柑子、梨、桃等,畜禽产品有猪、牛、羊和鸡、鸭等。水动力工具主要有水车、龙骨车、水碾、水碓、水磨、水硌柜等。主要有清水溪、半沟、长滩沟、中山、笕槽沟、淘滩沟等自然景观。

二、官店镇传统文化和历史自然资源概述

官店历史悠久,人文、农耕等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氛围浓厚。官店场原在人朝坝(今官店村白果坝组老官店,水车园附近),是古仁怀通往桐梓、遵义之要道。场内一店,十分讲究,过往官商喜欢进住,官店由此得名,并逐渐取代原有名称,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官店曾隶属仁怀县。1915年成立习水县后,官店隶属习水县至今,先后设乡、公社和区。1992年撤区并乡,官店设镇。勤劳、勇敢、智慧、淳朴的官店人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积淀了官店镇传统而文明的优秀传统资源,演绎了官店镇古老而悠久的农耕文化。

(一)悠久的农耕文化。清晰可见的水动力工具,在官店镇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水利、电力发展滞后的原因,水车、水碾、水碓、水磨、水硌柜和龙骨车等水动力工具,曾给这里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今仍有不少农户用水车灌溉农田。每到播种、插秧季节,官店河两岸一排排转动的水车,成为官店镇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二)传统的祭祀文化。官店人至今仍保存着祭祀习俗,每逢特殊日子,他们就会举办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自己或家人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祭祀的场所一般多在寺庙内,如玉皇观、飞龙寺、飞凤寺、清科寺等,也有在家里和坟墓前祭祀的。特别是每年二月份由群众自发组织的规模盛大,参与人数众多的“二月二龙抬头〃祭龙活动”,是官店人传承了近千年的民俗传统,尤具价值。

(三)完好的长征遗迹。1935年1月17日,遵义会议结束后,由刘伯承、陈云率领的九军团、军委纵队和五军团合编的中央纵队先后于21日至24日途经官店。21日,由刘少奇、李卓然率领的五军团抵达官店,并在官店辖区内九里与黔军交战。同日,九军团开至官店地域,向温水侦察警戒。22日,五军团司令部宿营官店,次日前往双龙。24日,李德行至九军团与军团首长一起行军,晚上抵达官店宿营。为缅怀革命先烈,官店镇于1966年12月修建长征红军烈士纪念碑。矗立于红军山的长征红军烈士纪念碑是官店镇中小学生及青年志士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本地党员干部、莅临官店的领导嘉宾及游客重温长征历史传承长征精神的教育基地。

(四)丰富的古遗址。一是陆家祠堂。位于官店河滨街对岸团圆坝。土木结构四合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大门有石雕,进后上方属箩篼顶,继而是戏楼,两侧为住房,堂内上方设神王牌,分内外厅。1950年解放后,祠堂公有化,先为棕丝厂,后

作民居,现无人使用。二是蛮子洞。官店河畔,古人留下67个蛮子洞。洞为人工凿成,有錾子路路,洞口方形,边长1米余。洞内稍宽,深2米许,顶中较高,最高1.4米左右。两洞相近,有通道。相传,这些洞为古人栖息之用,现称“蛮子洞”或“先人洞”。

(五)多彩的自然景观。官店水文资源丰富,绵延25公里的官店河将官店镇的版图一分为二,多条大小不一的溪流,形成了多个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观。

1.清水溪自然景观群。从官店镇政府出发,向东行驶5公里,一幅仙境般的画面映入眼帘,五座大山像刚睡醒的雄狮欲匍匐前行,中间却伸出一根冲天的岩柱。远处农家的屋顶上,炊烟缭绕,河水穿境而出,这就是清水溪。走近,两条河流从岩柱两边涌出交汇,泾渭分明,相邻150米内,两座人行桥横卧在两条河上,见证着清水溪的变迁。往前走,存有清制大鼓的清科寺,传出一股浓浓的香味。再往前走,自然形成的天桥和溶洞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山水林田人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世外桃源的美感。

2.半沟自然景观。从官店镇政府出发,往南走1500米,便可来到半沟。抬头望去,滴水岩直冲云端,左边山高坡陡,太阳直射时间每天不超过3小时,是纳凉好去处。

3.中山自然景观。从官店镇政府出发,向西走5公路,万丈悬崖中山直逼胸前,给人以无限刺激感。

4.笕槽沟天然瀑布。距镇政府不足2公里,有一天然瀑布,高约50米,由于坡陡,瀑布恰似天上直流而下。

5.淘滩沟自然景观。官店镇政府往西走10公里,可到淘滩沟。

6.万亩油菜花,连绵的金色海洋。每年3月初至4月上旬,自仙源镇箐角到官店镇里师,富有立体感的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引来成群蜜蜂和蝴蝶,走在田间小道,如痴如醉。

7.传统水车。每年春夏,官店河沿河两岸,用于农灌的水车不停地转动,在为水稻提供水分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无限遐想,不少人慕名而来,也有不少人驻足观看。

总之,官店人民在官店这片热土上相互融合和依存而繁衍生息,勤劳勇敢而自强不息,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水车、水碾等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以上坟插青、膜拜祭龙为代表的祭祀文化神秘璀臻,古朴浓郁;以红军山、红军桥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深谙诲人,催人奋进;以玉皇观、清科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等,无不都是官店人民在这块热情的净土上沉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文化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富矿”。

三、立足镇情,深挖农耕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官店镇区位好,通江达海方便;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生长;海拔高差大,地形复杂,有很多自然景观;农耕文化浓厚,民间习俗特别,能展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河道流域长,河水清澈,支流、溪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有较好 的开发基础。

(一)挖掘农耕资源,突出本地特色,打造农耕文化展览品牌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农村社会快速进步,农业科技日趋发达,耕种机械化迅速取代传统耕种方式,现代化高科技产品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不断占据原始传统生活用具。因此,在推进官店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必须发挥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原则对农耕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组、包装、打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产品。官店农耕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还处在一种自发开发和待开发状态,尚未形成规模、规范、有序的良好市场局面,因而没能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优势或优势不明显。所以应根据外地经验,有重点地挖掘优势资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和文化产品,再把这些特色文化和产品精心打造成品牌(如建成一所搜集原始和传统农耕器具齐全、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的“农耕文化展馆”),并按市场法则运作,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以农耕观光体验为内容,旅游建设为载体,以旅游商品开发为主攻方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官店旅游资源有油菜花和传统水车的优势,可以此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还可开发其他旅游资源,如岩溶地地貌、休闲农家乐、垂钓、趣味农事活动、人畜(禽)合作、天然浴场等。同时,还可借助长征文化提高官店的知名度,让外地人仰慕

官店。

1、油菜花及菜油。一是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按照科学方法,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高产油菜。凡箐郎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均要求种植油菜,只保留少部分土地种植蔬菜。在油菜种植时,设计能展现官店镇乡村旅游发展的经典口号,用油菜将字型种出来。待油菜花盛开时,宣传口号会荡漾在金色海洋之中。二是改进油菜籽加工方式,改造加工环境,提高油菜籽加工能力,把机械化加工和原始人工加工结合起来,让游客在食用现代化加工方式加工的菜油的同时,亲身感受古老加工方式的乐趣。三是菜油包装精简相兼,让菜油成为游客食用拍手叫绝、购买携带方便的旅游商品。

2、水动力设施及其产品。一是给予资金扶持,引导农民造好、用好农灌水车。二是集中打造水动力观赏区,让游客亲眼目睹传统水动力工具的工作原理。三是开发水车、水碾、水碓、水磨、龙骨车和水硌柜等水动力旅游产品,为客人携带提供方便。可将水车等水动力工具设计成精致美观、大小各异仅供游客带回家装臵在室内或花园观赏的旅游商品。

3、方竹笋、蜂蜜、蕨粑、野菜等产品。一是通过引资实施低产林改造,作为旅游商品对方竹笋进行精致包装,增加副加值。二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油菜花,发展养蜂业。三是引导农民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采掘蕨类根茎制作淀粉。四是鼓励农户采摘食用野菜。让游客游有所食,食有所恋,恋有所购。

4、民俗欣赏。一是修缮原陆家祠堂,建成官店戏院。尽可能地按照原貌维修原陆家祠堂,为民间文艺的排练、演出提出场所。二是发掘官店传统婚俗文化。根据官店古老婚俗的独特之处,还原古老婚俗习惯,给来往客人带来应有乐趣。三是发掘官店传统祭祀文化。把在忧伤的场合中使用的传统祭祀文化进行合理分离,让有戏剧色彩部分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带有娱乐特点的“祭祀”活动。四是发掘官店传统民间文艺。搜索官店历史传统民间文艺,如唢呐文艺、锣鼓文艺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文艺。

(三)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发展外延产品,带动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产业的外延性,集中体现在它辐射范围内,能够起积极带动作用,推动其他产业发展。旅客来了吃、喝、玩、乐、行、购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应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和创新具有本地特色的“住、吃、玩、工艺品”。要建立具有黔北风情和官店风味的星级住宿;深度加工和打造好“金海牌〃官店纯香菜油”、“官店菜油”、“二台子方竹笋”等农产品及品牌;发展和保护好竹篾、雕刻等民间手工工艺;搞好民间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民间文艺;培育和传承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浓重节庆文化。把这些民风民俗和传统工艺及农耕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再认识,开发出它们的价值,形成规模经济。做好了这些,官店乡村旅游产业就形成了集农耕文化、传统祭祀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为一体,以农耕文化为主,带动其他产业一同发展,促进官店经济更

好更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1年3月于贵州习水县官店镇

第二篇:挖掘民俗文化 创意乡村旅游

挖掘民俗文化 创意乡村旅游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专注于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的规划与设计。尤其在乡村旅游规划上积累大量的经验,专家们的工作平台已经从最开始的规划与设计跳跃到了创意与创新之上,目的是让乡村旅游由大发展迈向大繁荣,从中国模式走向世界模式。

在乡村旅游标准化规划,同质化规划的今天,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区创新旅游规划。

梳理民俗文化,是为创意乡村旅游寻找基础。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区县、每个乡镇、甚至每个村都有可能会犹豫中不同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对传统服饰文化、茶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民间习俗文化、中国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围棋等内容的深入挖掘,把这些文化内涵注入农产品、注入各功能分区、融入主题旅游,是新经济时代的呼唤。继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以后,目前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如何创造性地位特定高端消费者量身打造独特而系列化的文化、娱乐、体验项目,丰富乡村旅游的新产品,有效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进而刺激游客的消费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挖掘民俗文化,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为重点梳理创意途径,发展创意乡村旅游。

文化类型多种多样,都可以和乡村结合进行创意开发。而专家们对于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势必为乡村旅游谱写意义诗篇,弹奏清泉之音,民俗文化的注入更是保证了现代商业性和文化传承性的共存,使乡村旅游拥有了可持续的生命。

泉想要让您的乡村旅游与众不同,独具魅力,请您去看看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官网,那里您将体会到:创意的规划,魅力的源泉。

第三篇: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

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

打造旅游引擎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只有增强文化底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才能迎来一片艳阳天。

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

另一方面,从人文角度看,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首先,文化为旅游经济提供核心竞争力。现实中,旅游者的物质需求难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更难满足。而转换视角不难发现,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果设法突出文化特色形成区间文化特质,文化就会像一只无形的手去支配经济活动,创新旅游发展。

其次,文化给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国际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

再次,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两大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关联,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产业的发达与否是旅游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得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又支持着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第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

从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各类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是一种特殊的、可利用的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同时,旅游又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第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共生互融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旅游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而文化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来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第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共进

一方面,文化对旅游具有促进作用。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增强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品差异性,使旅游变得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为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助于形成先进的旅游企业文化和科学的旅游发展观,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文化的有效利用还可推动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旅游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载体,有利于挖掘和优化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保存。此外,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还可以丰富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价值,使文化焕发出独特的地域魅力。旅游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整合中要把握旅游经济与地域文化的互融互动关系。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中,有效地将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文化的内涵,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实现经济利益的“双赢”。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四个层面

第一、技术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

Lind建立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指出,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产业融合的发生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改变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使不同产业的成本结构变得十分相似,消除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使不同产业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并由于共同技术平台的建立使融合产业进入到新的市场空间。可见,技术融合为产业融合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制作与研发技术同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的结合便构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第二、产品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标志

文物、古迹、名胜、民俗、节庆、礼仪、宗教仪式、文学、戏剧等文化资源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推动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资源和基础。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利用,既能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软性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又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的双赢,以达到“以文促旅,以游养文”的目的。利用文化资源及旅游发展元素开发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是两大产业融合形成的标志物。

第三、企业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载体

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其最终的执行和实施都是在企业层面,企业是促使产业融合产生的载体。“在产业融合的情况下,建立在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基础之上的多样化兼并,即使其业务呈现多样化,但不同业务往往是在同一运作平台(如同一信息系统,或相同客户资源系统,或同一销售渠道等)上开展的,从而相互之间具有某种互补性。”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所产生的结果就出现了从事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物博物业、娱乐业、动漫业等业务的大量企业,这类企业的业务融合了两大产业的特点,并可利用同一的运作平台。另一方面,两大产业的融合还引发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组织结构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虚拟一体化转变,正是企业层面的不断融合才使两大产业融合后的整体结构得以逐渐形成。第四、市场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

正是由于技术融合突破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原有的产业界限,旅游业市场和文化业市场开始出现交叉和渗透,从而实现市场的融合。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市场运作、市场营销的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方面。具体来看,原有的文化传播渠道及网络传递方式应用到旅游业中,将使旅游业的产品销售模式、文化产品消费方式发生很大改变。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的整合,可使某一区域的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统一在一个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之下,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等。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融合将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在现代旅游市场机制下,有时候,音乐可以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推手 渲染景区精神和文化内涵。

“无限强大的气场是音乐最独特的力量”,其实,每个著名地方或景区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地方或景区主题歌有利于充分发挥歌曲抒情功能,同时,渲染地方或景区精神和文化内涵,使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现代旅游文化体现,以歌唱形式出现,歌唱却是最具广泛性和传播力的文化艺术形式。同时,地方或景区若以音乐为媒介,注重原创性,其歌曲内容充分体现地方或景区的独特文化内涵,便于人们记忆传唱,可为地方或景区提供了展示生态优势和打造自身形象的音乐名片。

“文化与旅游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如果说文化是旅游之‘魂’,音乐可称得上‘魂中之魂’。”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旅游实践中,但目前各地方或景区缺乏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入融合发展,“如果以通过音乐歌曲形式唱出地方或景区的文化内涵,对展示中国旅游文化形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明显加快,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方兴未艾,人民群众潜在的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正在迸发,文化助力文化旅游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能够实现“1+1>2”的良好效应。

很多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只有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才能使旅游业繁荣发展。或许,有些看法可以去重新认识及总结:

一是树立“全民意识、全球意识、战略意识、经济意识、文化意识和精品意识”,凝聚各方合力,顺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不断发掘丰富灿烂、古老渊博的文化资源,加大实现对旅游线路和景点的文化包装力度。

二是利用网络广告文化,扩大旅游市场,加大旅游促销;完善文化设施,打造旅游载体;依托文化团体,活跃旅游形式;开发文化产品,增加旅游效益;加强文化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多措并举使旅游资源实现最大效益。三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招商引资、集聚人才,突出文化主题,推出一批精品线路、特色纪念品、高品位旅游设施,增强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下一步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增长点、发力点。很多时候各地纷纷打造“拳头”产品,做大做强旅游经济。以长治市为例,城区聘请知名专家完成对东山文化旅游观光园区整体策划,打造“山水共融、生态共享、和谐共生”的文化、休闲、旅游和度假胜地;黎城县培育以黎侯虎为龙头的根雕、麦秆画、泥塑、民间刺绣、范氏老鼓等系列民间工艺品,推进民俗文化优势向旅游产品的品牌优势转变;武乡县投资5亿多元建设了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编排了大型实景剧《太行山》,使八路军文化旅游在全国打响叫响。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正在推动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希望在未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整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资源,挖掘提炼文化底蕴,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把更好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打造真正的文化旅游、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以一种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去营造旅游市场。

第四篇:乡村旅游发展

摘 要:在旅游消费由大众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的今天,面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乡村旅游到底该如何开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开发一套乡村旅游策划开发的基本流程和示范模板是必要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出现的旅游类型,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职和回归自然资源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兴起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将乡村旅游看作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以接待外国客人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开始逐渐繁荣,发展成为至今的创汇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费逐步由以大众观光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探险、自助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加以美化、修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成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2)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3)乡村旅游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旅游业是促进人流动的产业,由于人的频繁流动,带动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给他们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使他们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素质。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参与性,游客可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农产品就地销售,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5)乡村旅游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2006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将近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从微观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

第一,农村有着可观的投资需求。借助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发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这些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这些政策无非都是想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来向下寻求城市不能给予的经济增长。在一切都追求“利内需”、“利分配”、“保增长”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的一种经济产业。当今乡村旅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就当前全球的金融形势来说,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是重任倒还不如说是机遇,是全球给中国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机遇。

乡村旅游目前的开发状况

(1)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

首先乡村旅游需求量大。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再次乡村旅游强调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

(2)目前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最普遍的问题是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搞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到位。就拿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乡村嘉年华”来说,他实际上并非乡村旅游的范畴,因为他犯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致命错误,即空心化开发模式。所谓的空心化开发模式就是圈出一块地,毁掉该划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设施来重新规划开发。空心化开发模式是广泛应用于景区开发的一种模式,然而景区开发远非乡村旅游开发。怎样开发好乡村旅游是在不违背其本质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而不是在一块毁掉了的农村里的一块土地上异想天开。乡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味,而且这种感觉要真实,而并非是让城里人看一块建在农村的农村公园。

②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由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根本,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台湾,农业旅游被认为是面临利润下降、需要新的经济支柱的农民在乡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选择,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业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2)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接种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更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展望。

“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环境游”等都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志。2004年胡锦涛视察上海时又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年会上也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新农村 新旅游 新体验 新时尚”。乡村旅游在国内全面启动。结语

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在正确认识乡村旅游最大特点的基础上,改正已有的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贯以新的、正确的思路才能把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点石成金”的朝阳产业。所以开发出一套模板作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篇: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

——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经济部门的的增多,各地区都开始了

不断开发新的经济部门以求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让各个

地区将经济发展方向或多或少的转移到旅游业这个无污染的第三产

业中来。各个地区无论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区或者丰富的人文景

观都开始了对旅游业的不断探索。旅游业日益获得人们的关注,为社

会创造了渐增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旅游经济的日益成熟化,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旅游模式

具有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

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

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方

式。乡村旅游已成为以乡村为中心内容,汇聚农村田间文化与农家乐

为规划设计,塑造、凸显与传播特定的乡村旅游地“形象的以体现文

化特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并以此吸引游客。为响应党的十六大的号召,我们旅游学院组织了一支志愿伍,奔

赴黄山市太平县的太平渔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同当地村

民就乡村旅游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村旅游已被提上了逐

渐重视的日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快速致富,还可以提

高农村文明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创造了发展物质与非物

质的双重机会。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日渐增多的自驾车旅游,短途旅游以及自寻旅游景点。而且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寻找回归自然的要求日趋强烈,所以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日益成熟。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乡村旅游发展并不是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它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所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对发展旅游业这项经济形式的认识并不深入,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可度不够大,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够高。第二、农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够完善,乡村旅游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较多,一旦宣传力度不够会造成信息的流失,更新的进度跟不上。第三、发展乡村旅游仅仅依赖乡村固有的自然景观或者独特的人文景观,这样久而久之新鲜感失去,不利于吸引游客,即旅游产品单一,亟待开发。第四、开发旅游景区时间久了之后就会造成景区的破坏与污染,由于利益新的滋长会造成过度开发景区。所以开发乡村旅游有待于解决较多的问题。

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解决现今乡村劳动力剩余过多,涌入城市过量,造成城市化压力大等问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一旦发展起来,可以带动乡村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还可以拉动乡镇化企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正符合城市化的健康发

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仅是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对后代教育的一个承担。

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外出打工,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探讨也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应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区域、社会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内在地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并通过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因此,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所以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都是为农民

培养下一代所提供的重要方案。所以在乡村拥有发展旅游业的条件的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创造催化条件推动其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思想上提升认识,树立大众旅游的观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乡村旅游所获得的益处。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从业者的培训,农民从事旅游业有必要进行专业的旅游知识教育。第三、加强宣传攻势,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宣传好可以为旅游景区打造品牌效应,便于让更多人接纳。第四、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对于农民发展经济有着宏观指导作用,政府之力必不可少。第五、提升文化品位,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特色,不断的更新才能不断的吸引更多的旅游群体。发展乡村旅游既是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快速道路,也是一条推进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有利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光添彩。

下载挖掘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word格式文档
下载挖掘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林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8)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

    美丽乡村建设中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美丽乡村建设中农耕文化的重要性摘要: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

    挖掘文化促旅游思考措施

    **县位于**北部,西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交界,东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218公里,是中国西部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区,也是全国少有的四国交界区域。总面积10540平方公里,全县......

    农耕文化[大全5篇]

    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有了农业文明的萌芽,“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那段历史留下的印迹。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已发现了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

    农耕文化(5篇模版)

    中国传统文化的务实精神;爱好和平,追求和谐;持续性与延续力;多样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循环论所显示的凝重性;以中庸之道为高级哲理;集权政治与民本思想依存冲突等特征的形成,与......

    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发布时间:2011-8-2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赵琼 黄鑫 [论文关键词]衡阳市 乡村旅游 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论文提要]乡村旅游作为衡阳旅游的重......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大全)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乡村旅游是当前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结合采访调研活动,对全......

    浅析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 ——以漾濞县为例 摘 要: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首先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郊区附近的乡村蓬勃兴起。广大的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