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共100分)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蓣。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晋陵,即今江苏常州。黄鸟,即黄莺。绿蓣,指水中浮萍。古调,在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淑气:温和之气。
(1)结合诗句,简要说说早春“物候新”的表现。(4分)答: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又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1)海上朝霞灿烂,江边梅开柳绿,天气和暖,黄莺欢鸣,阳光明媚,浮萍泛绿。(4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任4点即可)
(2)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2分)
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2分,每点1分。第一点如答成“以乐景衬哀情”也可)
(3)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是(2分)
(4)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分)
(3)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情感。(2分,每空1分)(4)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2分)“催”和
“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炼传神。(2分)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2分)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②凤阚:皇宫。①西京:长安。
②龙城:泛指敌要塞。
③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以《从军行》为题的诗很多,例如
写的《从军行》,首句是。(2分)(2)第三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写出了战争的什么特点?(4分)答:
(3)最后两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1)如: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2)第一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第二句从听觉出发,写出狂风呼啸声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悲壮。(3)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以及投笔从戎、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壮志豪情。
(4)开头两句写边报传来,激发了志士的情感,请各用一句话简评诗中“照”和“自”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2分)答:“照”字
“自”字
(5)简要赏析“雪暗”和“风多”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2分)
答:
(6)这首诗采用了跳跃式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再跳到又一个典型场景。这样的结构安排至少有哪两方面的作用?(2分)
答:作用一是
作用二是
(1)“照”字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气氛。
“自”字写出了书生由衷的报国激情
(2)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将士们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3)作用一是场景之间留有合理的跨度,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作用二是使全诗节奏明快,气势雄浑,便于抒发这一书生投笔从戎、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㈠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⑵“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意象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5分)
⑴这首诗描绘了深秋送别的画面,抒发了悲秋伤别和对友人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的⑵这两个意象中,“渡”和“催”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
㈡(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①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明确: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②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请简要分析诗中的“花”、“月”两个意象所寄托的情感。(4分)
(2)请结合诗中五、六句谈谈诗人塑造了怎样的自我形象。(4分)(1)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感。(2分)诗人既借“月“来传递友人间异地的关照之情,也借“月”的缺而复圆来寄托盼望朋友团聚的拳拳之心。(2分)(2)塑造了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吏面对现实处境而无可奈何的形象。“身多疾病思田里“既申述了自身的困难,又表达了思念友人或归隐田园之心;“邑有流亡愧俸钱”表达出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之情。(形象分析正确2分,联系诗句解说准确2分一“归隐之心或思念友人”1分,“心系民众“1分,未联系诗句扣1分。意思对即可)6.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道小题。(6分)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3分)
答: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
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
(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 点得1分】
(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7.阅读下面欧阳修的一首《踏莎行》,完成9-10题。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水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⑴对这首词的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草薰风暖摇片辔”,是说在一个风暖花香的季节,行人却要辞别心爱的人,挥动马鞭,走上漫长旅途。
B、“迢迢不断如春水”,借用眼前的春水,表达了一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穷离愁。
C、“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劝告想登楼远眺的爱人;楼太高了,楼上栏杆已年久失修,千万别登楼凭栏呀。D、“平芜尽处是春山”,是说凭栏远眺,看到的只是一片青草地,即使望到了草地的尽头,也还有青山挡住视线。
⑵关于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对句开篇,通过候馆、溪桥点明旅途,通过梅残、柳细点明时令;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初春的景色。
B、接着,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来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使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
C、下阕变换角度,行人由自己感到离愁的无穷无尽,推相到居家的爱人也一定相同,进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词通过对行人旅途中所见所感和居家爱人登楼远眺的心情的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女子的离愁别绪。(1)C(2)D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定**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㈠① 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②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㈠①“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 “何妨”更小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②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㈡⑴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⑵“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⑶“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㈡⑴闲适、轻松、自如。
⑵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⑶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1)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2)漏断:漏壶里水滴尽了。(3)拣尽寒枝不肯栖:鸿雁栖宿田野草丛间,不宿树枝。
㈠(1)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不超过40字)(3分)答:
。(2)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试简要分析。(不超过40了)(3分)答:
㈠(1)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3分)(2)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3分)㈡①该词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感情的?
②黄庭坚《山谷题跋》评论此词:”语意高妙,似非食烟火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请你谈谈作者在词中表达的人生态度。㈡①比喻(或托物言志,或象征等类似答案
②虽然官场失意,内心孤寂,知音难觅,但仍旧坚守节操,拒绝同流合污。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面问题(6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1)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的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2分)(2)首先,这两句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其次,这两句词炼字的功夫了得!(4分)12.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看似平淡,但意蕴深婉”是《虞美人•梳楼》的特点,请结合上片“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简要分析。(2分)
(2)两首词均描写了词人在雨中所见的海棠但用意与手法各不相同,试具体分析。(4分)(1)词人写“愁”,却不明说愁多,只说楼小,且以“忒”字加以强调,其愁之多,便不言而喻。不说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且以“几度”加倍表现。(答出以楼小言愁多,给1分;答出“觅归舟”言思归,给1分)
(2)《虞》词人久滞客中,思乡怀人,赏海棠本是为了自我安慰,排遣心中愁思,但映入眼帘的是雨后竞相吐艳的满眼红绿,联想到自己,韶华渐老,思乡自怜之情不减反增。本词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用意1分,手法1分)。
《如》通过写海棠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绿肥红瘦”写出了一场雨过海棠凋零的残象,以哀景衬哀情。(用意1分,手法1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⑴“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⑵“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是名句,常为人们引用。在词中,“青山”比喻什么?人们引用时又是什么意思?
⑶“山深闻鹧鸪”鹧鸪啼叫声类似“行不得也哥哥”,这里的鹧鸪声是什么意思?他们说什么事情行不得?你理解的根据是什么?
⑴希望收复中原,还独边境,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
⑵词中“青山”比喻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引用“青山”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⑶是主和平派的声音,他们所北伐收复中原行不得。理解的依据是词中“山”这一意象。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呜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4分)(1)辛弃疾利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白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巧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川鸟呜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忐未酬的忧愤利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利思想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4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18.阅读辛弃疾《丑奴儿》,完成题目。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㈠⑴这首词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
字。⑵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答:
⑶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答:
⑴对比
愁
⑵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⑶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令人愁绝。
㈡(1)辛弃疾是我国南宋著名词人,与北宋的 被后世称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又因为他和 都是山东济南人,所以史称”济南二安“。(2分)
(2)有人说上下两阙中的”愁“不是一个”愁“,你是否同意?为什么?试作简要分析。(4分)(3)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分)(1)苏轼(苏东坡)(1分)李清照(李易安)(1分)
(2)同意,本词上下两阙的”愁“不是一个”愁"。(1分)上阙是少年时没有社会体验,为文造情,所抒写的是一段闲愁;下阙是饱经忧患的感受,此时的愁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欲说无处的深愁。(3分)(本词抒发的是作者的沧桑之感,也是作者创作思想转变的写照。)(3)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4分)
第二篇:高中诗歌鉴赏专题(整理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
教学要点:
鉴赏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考点解读: 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又通过意象来表达。所以我们今天来梳理一下通过什么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什么感情的答题方式。二.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形象”分类: 一个是人物形象,二是景物意象。
今年的高考题,《九日和韩魏公》就是分析人物形象所体现的思想感情。那么,一般会出现的有哪些形象呢? ① 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② 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③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④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形象
如今年的高考题《九日和韩魏公》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⑤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方法总结: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3.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
①
九日和韩魏公
苏 洵
②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③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答案](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诗歌赏析】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首联从十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最”字,并以自己的“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看似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有牢骚。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苏洵在嘉祐六年(1061)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未必怎么“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连科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乙巳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韩琦诗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恐怕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这首诗在内容上堪称“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2.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第二课时(景、物形象)
教学要点:
鉴赏古典诗歌中的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出题的方面为:物象的特点、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塑造的方法、语言特点等。诸如松、竹、梅、菊花一类事物被人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说到“清秋”,就与感伤、悲愁相联系,那么这里的“明月”“清秋”,就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1.抓物象的特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赏析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第二节 诗歌鉴赏之语言
掌握炼字类炼句类赏析诗歌语言题的答题模式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含蓄|明快、简洁|细腻、冷峻|热情、婉约|豪放、朴实|华美、庄重|幽默、冷静|激昂等。
2、答题模式:
① 炼字类:a解释该字在诗中的具体含义,b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描摹景象,分析手法,c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炼句类:对该句进行分析,注意层次和手法;根据该句在诗中的位置,分析该句在全诗中的作用;点出它对表达主题和情感所起到的作用。
③ 分析语言类: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语言特色,用诗中的具体诗句来说明这一特色;指出描写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1炼动词:形象生动 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炼形容词:形容词可以从声、光、色、形等多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故面对诗词中的形容词,我们要首先弄清它修饰了什么物,或什么景、什么人,再分析它突出物的什么特点,渲染了景的什么氛围,烘托了人的什么心情等,最后琢磨此物此景此人和主题的关系,再用文字组织答题。
(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 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 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 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 中归去!
第三节 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以抒情和描写为主)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乐景写哀等。
3、表现手法: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照应、对比、白描等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拟人)
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反复)
答题模式
1.指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这种手法在诗中的具体作用 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表达情感)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解析: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悠悠”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明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阐运用)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析效果)
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解析:自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名句出,文人墨客常借赞咏菊花之孤标傲世,表现自己的清高绝俗;而黄巢写菊花不落窠臼,别开生面,推出全新的境界。飒飒:风声,多指秋风声。青帝:春神,掌管百花之神。《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蝴蝶也不敢来,将来他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可想而知也就是当上皇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明手法)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阐运用)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析效果)
第三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
(一)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 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4分)
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菩萨蛮·咏梅
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
(4分)(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浣溪沙
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niè)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词人被贬黄州。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
(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我们哪个诗人的什么诗句表达的情感一致,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4分)
五、诗歌鉴赏(11分)
中吕·满庭芳
姚
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①。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
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选自《元曲三百首》)注释:①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诗豪:诗中的英豪。【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1.“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两句在曲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曲内容简要分析。2.联系全曲,简析“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三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浣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兀坐
赵树吉 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
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烽烟惊远道,升斗①恋微官。
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注】①升斗:微薄的薪俸。
(1)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复杂的心绪。(4分)
(2)请结合颔联,分析诗人“兀坐”的环境特点。(4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雉 带 箭
韩
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1)诗歌的开头两句描写一幅怎样的场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2)诗歌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蝉曳残声过别枝”这句用词十分精到,请赏析。(4分)(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概括。(4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4分)(2)结合全诗,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情感。(4分)古代诗歌鉴赏训练答案
一.(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文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出自http://,转载请保留此链接!。(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2)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1分)
或答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
二、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
三、(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
(4分)答:“湿云不渡溪桥冷”,刻画了诗人孤独立于溪桥上,仰视静止不动的乌云,感觉寒气渐浓的情形,(2分)渲染了孤寂、冷艳的气氛,为梅花出场作铺垫。(2分)(2)答:①借助拟人的手法抒发对梅花的爱怜之情:“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一句将梅花视为不解我心之物,忍心看着我空自憔悴而无动于衷。以无理之语抒发无论梅花怎样,我依然对她爱得执着的情怀。(2分)
②借物抒情,借咏梅花表明高洁的志趣。“夜深花正寒”,是词人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的赞美。“独自倚栏杆”暗含词人以梅花自况,艺术地体现她对美与生活的热爱。(2分)
四、(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分)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它们都抒发了诗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2分)
(2)(4分)①反衬。(1分)下阕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萦绕着如同柳絮般的雪花,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翠袖、白雪、红唇,色彩缤纷而绚丽;而词人却于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分拨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忧虑不止。(2分)词人以艳丽之景衬哀愁之情,通过反衬,表达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1分)②比喻。(1分)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将白雪比喻成柳絮,将歌伎酒后的红唇比喻成熟透了的樱桃,借此渲染出酒筵的欢乐气氛;与词人手拔如霜的胡须的忧思形象构成对比,(2分)衬托出词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1分)
五、答案 1.①起转折、过渡作用。②由“酒圣诗豪”的登临转到“我”的登临;③由“天风海涛”的动态、壮美的画面转到“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相对静态、优美的画面;④作者的情绪由高昂豪放转到平静舒展。(4分,意思相近、语言通顺即可)(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2.①“供吟笑”三句是说,眼前又如此天地、风景可供“吟笑”,那我退休后一定来此居住,绝不等老僧的召唤,但眼下还“功名”未了,还要去奔波国事。②联系此曲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志于功名事业,又向往宁静舒适的生活。(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相近、语言通顺即可)
六、1、参考答案:(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2.参考答案:(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七.答案.(8分)(l)(4分)①友人散尽,独坐凄寒。②远方战事,忧心国运。③官小禄薄,慨叹白身。【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古诗词鉴赏http://。④望月思乡,孤独寂寞。(2)(4分)环境特点:昏暗而清冷。(2分)用明亮起来的炉火,反衬天色昏暗。(1分)由瓶中被冻住的花,表现天的寒冷,从而衬出环境的清冷。(1分)
八、参考答案(1)场景:开头两句描写打猎前猎场的肃穆景象。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野雉时出时没。(2分)主要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火烧静兀兀”这是射猎前的静态;野雉“出复没”是动态描写,野雉被猎火驱出草丛,一见猎鹰,吓得又躲藏起来。以动衬静,突出原野的寂静。(2分,答点面结合给1分)(场景特点2分;描写手法2分,答衬托也可)
(2)诗歌描写了一个踌躇满志、技术精湛的将军形象。“盘马弯弓”,将军骑马盘旋不进,这是一副踌躇满志的神态。“弓满劲箭”描写将军引弓劲射的一刹那,表现将军射技不凡;野雉“冲人决起”在空中挣扎,军吏围观“贺”声一片,侧面表现出将军射技精湛。总之,一个得意的将军形象跃然纸上。(形象概括2分,至少两点,说自信、智慧、骄矜、技高也可;分析2分)
九、1、“曳”字抓住了蝉声悠长的特点,用得新颖别致,摹状精切传神,“残”字捕捉的是将止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能诱发读者的想象。这两字形象地描摹了蝉在飞行过程中的鸣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有声有特色,给人以凄凉、孤寂、冷清之感。
2、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悲凉;对家乡的怀念;•怀才不遇的身世的感慨;面对现实的悲叹与无奈
十、答案:(1)诗的前四句运用“流水、落花、东风、梦、子规、月”等意象,(2分)描绘了落花满天的暮春之景,构成清冷孤寂(凄凉愁惨)的意境。(2分)(2)运用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虚实结合、对比:颔联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
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情感:①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表达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②“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深刻地传达出诗人仕途坎坷、孤独飘零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同时,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一点手法或情感得一分,各两点得四分)
第四篇:高中音乐鉴赏试题
高中音乐鉴赏试题
一、音乐源于生活,社会、环境也对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1、俄国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黑暗时代,悲观主义的思想、情绪强烈地影响着俄国的知识分子,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是受其影响的。
A 第六(悲怆)交响曲B 田园C英雄D 合唱
2、“该出手时就出手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啊……,根据歌词回答问题
此歌曲调取自()
A 河南民歌B 河北民歌C 山东民歌D 广西民歌
3、《沂蒙山小调》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曾被填上《打黄河会》的歌词,这首新民歌总称为“小调”,但是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风格。
A 民谣B 童谣C山歌D信天游
4、“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这是电视连续剧《天路》的片头曲《天路》,其演唱者是(),它是一首()。
A 群众歌曲B 艺术歌曲C 民间歌曲D 通俗歌曲
5、[唱词]“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
①《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是()中的唱段。
②京剧被炎黄子孙称为()
③京剧中的“梅派”创始人是()
6、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了伟大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人民,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下列哪些是《黄河大合唱》中的歌曲?
(1)《祖国颂》(2)《黄水谣》(3)《松花江上》(4)《保卫黄河》
(5)《铁蹄下的歌女》(6)《黄河怨》
A.(1)(2)(3)B.(2)(3)(4)C.(2)(4)(6)D.(1)(5)(6)
7、根据以下描述,请判断他是哪位作曲家?
(1)他是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的音乐家
(2)他的作品具有平等、博爱、自由的思想
(3)他被尊为“乐圣”
(4)他是《致爱丽丝》的作者
A.莫扎特B.巴赫 C.贝多芬 D.舒曼
8、伯牙鼓琴、子期知音的故事传唱了二千多年。请问,他们是以下列哪首乐曲而成为知音的?
A.《阳关三叠》 B.《梅花三弄》 C.《阳春白雪》D.《高山流水》
9、歌剧《洪湖赤卫队》,描写土地革命时期一支活跃在地方的赤卫队,在党的领导下同反动派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在以下哪个省?
A.江西 B.四川 C.湖北 D.山东
10、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沂蒙山小调》、《嘎达梅林》、《对鸟》分别属于我国哪些地区的民歌?
A.云南西藏湖北B.河南内蒙古浙江
C.山东内蒙古浙江
11、我国有许多地方剧种,如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等等.可谓“百花齐放”。下面选项中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剧种是
A.越剧 B.吕剧 C.黄梅戏 D.评剧
二、2006年国庆期间CCTV3连续7天现场直播了“三鹿杯”相声大赛,此次大赛被誉为相声界的一次“盛宴”。(13分)
12、相声属于________艺术形式;
如果你错过了观看现场直播,将会通过什么方式加以弥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相声的基本功?
A.说B.唱C.演D.学
14、如果以“相声大奖赛”为主题制作一个专题网站,首先需要准备许多的素材,例如文字材料、图片、音乐文件等,以下格式的文件不是图片文件的是
A..jpgB..bmpC..gifD..txt15、雕塑《说唱俑》表现了古时候艺人表演时的情景,请问它是哪个年代的作品?
A.宋朝B.汉朝C.秦朝D.明朝
16、今年上半年CCTV3还直播了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从唱法上主要分为________唱法、________唱法和________唱法,今年大赛新增设了________唱法。
17、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羊(啦)肚子手巾(吆)三道道蓝,(咱们)见(啦)面(那)容易(哎呀)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吆)一个在(呀)沟,(咱们)拉不上(那)话儿(哎呀)招一招(吆)手。”这是________地方民歌,请说出该地区地貌特征:
_______________,该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春节晚会渐渐成为老百姓特殊的“年夜饭”。晚会往往会以欢腾喜庆的《春节序曲》为开场和结尾音乐,其音乐形式是()
A.打击乐 B.交响乐
C.管弦乐 D.歌剧
19、如果要为朱自清的著名散文作品配乐,你认为以下曲目最合适的一首是()
A.《卡门》序曲
B.钢琴曲《土耳其进行曲》
C.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D.《月光奏鸣曲》
20.杜十娘属于以下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A.《西厢记》 B.《牡丹亭》
C.《桃花扇》 D.《王昭君》
21.对“周瑜”和“秦香莲”两个戏曲人物的行当的描述准确的是()
A.小生和青衣 B.老生和青衣
C.老生和花旦 D.小生和花旦
22.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素材取自地方戏曲()
A.绍剧 B.粤剧
C.越剧 D.黄梅戏
23.音乐符号“P”和“mf”分别指的是()
A.停顿和中弱 B.停顿和中强
C.弱和渐强 D.弱和中强
24.“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
A.琵琶 B.古筝C.扬琴 D.风琴
25、集中表现了中国近代58年历史中各个阶层面貌的剧本是()
A.《龙须沟》 B.《关汉卿》
C.《雷雨》 D.《茶馆》
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为基本特征
A、自由性B、即兴性C、创作性D生动性
26、《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是()。
A田汉、聂耳B光未然、聂耳C田汉、冼星海D光未然、冼星海
27、《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几乐章()
A、一B、二C、六D、七
28、《二泉映月》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曲
A、京胡B、板胡C、二胡D、古筝
29、《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族()调歌曲。
A、小调B、长调C、短调D、大调
30、《弥渡山歌》是()民歌
A、云南民歌B、藏族民歌C、内蒙古民歌D、新疆民歌
31、《中花六板》属于江南()乐
A、丝竹乐B、打击乐C、管弦乐D、拉弦乐
32、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是()
A、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B 希腊悲剧和戏剧;印度梵剧;中国京剧
C、中国黄梅戏;意大利歌剧;印度梵剧-; D、中国京剧 希腊悲剧和喜剧中国豫剧 根据下面给出的内容和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29-30题:
33、这首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风格。
A、民谣B、童谣C、山歌D、信天游
34、《沂蒙山小调》是下列哪首民歌()
A、山西B、陕西C、河北D、山东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为电影的主题歌;由词作家________作词;作曲。
三、简答: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完整的写出来。(4分)
第五篇: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是如果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而且,专家们都说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诗歌单元的教学让笔者感觉收获很大,这里来谈谈笔者的教学感受。
诗歌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奇葩,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歌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古代诗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学趣味,中小学生可以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丰富中小学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我们在教法上传统采用创设情景法将学生带入特定意境中感受作品形象对古代诗词有自己的感悟。既然是感悟和鉴赏,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教师有自己的感悟外,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独特想法,让教学也带有个性化色彩。往往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诗歌教学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下面是笔者上课的一个实例,从这个实例来谈对诗歌鉴赏课的个人感悟。
在上了几节关于炼字型的诗歌鉴赏课后,笔者带着学生总结一下这类题型一般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高二学生对于诗歌鉴赏也有一定的阅读体验,这点他们也可以总结出来。通过展示近几年高考中关于炼字类型的诗词让学生去研究讨论如何答题能抓住得分点,接着师生共同探究找出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笔者感觉这一课上得很是热闹,学生也很积极。笔者给学生留下三道题目都是关于炼字类型的,笔者抽查一个班级的作业,结果发现问题很多,模式是有了,但是对于诗歌的内涵理解没有把握住,光有形式没有内容,这是很大的问题,下面就一个教学例子进行简单分析: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好多同学的答案就是说“看”字用得好,很形象,主人公看到眼前的景想到留别的愁苦来表现内心依依不舍之情。这种答案表面看问题不大,但是“看”到底什么意思,在文中到底是个什么妙处几乎没点出来。当然,这首诗便变成了讲课的重点。于是,笔者就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看他们答题的漏洞,然后具体去解析这首诗歌,先看诗歌的题目,强调“南浦”跟长亭一样都是送别的代名词,意见“南浦”令人顿生离愁,接着看诗歌找关键词,目的就是让他们领会“看”字在文中的妙用。拓展的时候,笔者举了《别赋》中的句子帮他们消化所学。看似学生有所领会,一节课下来笔者觉得特累,感觉这种教法没什么太大的效果,但是一时真是想不起来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讲鉴赏题目,一时走进了死胡同,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
在另一个班上课,笔者思路一时没打开,如果还按照上面的方法去讲课,收获甚微。笔者就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先让学生欣赏一下李清照《一剪梅》的mv,在《月满西楼》这首韵味十足的歌曲中,学生仿佛也被带到了词中的意境中来,有的学生看完后居然在书上写下了大约二三百字的鉴赏片断,每个同学鉴赏的角度也不一样。于是笔者顺势把《南浦别》打在大屏上,学生开始没多少反映,接着展示题目:“假如你是导演,你怎么把这首诗拍成mv或做成flash动画,要把诗中所要展现的东西表现出来,比一比看谁做得好。”班里顿时热闹起来,三五成群讨论起来。十分钟后,同学自告奋勇把自己的剧本设计讲给大家听,创意十足,包括配什么类型的音乐,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动作,包括什么颜色的字体学生都考虑到了……笔者觉得最好的就是班级一个学美术的同学和她同位的配合,一个画画,一个用语言去解说,生动形象,意境设置精彩独到。我们把鉴赏课变成了对诗歌的再创作课,一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就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境,体验情感教学法。上面的课堂实例中,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多媒体被结合了起来,创设教学情景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生动、具体的形象。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借助语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媒体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语文中有许多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篇目,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那些生活阅历不深、没有身临其境的中学生讲解半天,他也许无法理解,而借助于影视形象再阅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传统与现代的适时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高二学生也开了计算机这门课程,他们主动将所学计算机知识用于语文课堂,学习诗歌的兴趣大大提高,自己找了好多课本外的诗歌进行情境创设,并成立了诗歌兴趣小组,达到了学习诗歌空前的高潮。
笔者的教学思路这时候彻底打开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由“山穷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笔者收获很大,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这种教学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能,发挥他们独特的想象力,他们的创造力带有个性化色彩,笔者也发现了原来班上的学生这么有才!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和课堂结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
随着形势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知能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能增进教学效率,提高信息增殖率,扩大教学规模。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心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一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同时把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我们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巧妙结合,打开了诗歌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让学生乐于学习。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 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2篇】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和谐的韵律,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使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获得提升,文学艺术素养有所丰富,不断完善。
诗歌教学贯穿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语文教学过程,甚至可以延伸到幼儿学说话时候。按说,初三学生应有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了,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呢?经过长期观察,我感到以下几个因素阻碍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
1、背诵积累少。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识记,恰恰相反,要提高语文素养,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原始积累。由于一些错误的认识,目前学生能完整背诵的诗歌非常有限,这对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对语文教学都是极大的悲哀。
2、语言障碍。古代诗歌中的特殊句式,文言词汇,都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和鉴赏。
3、缺乏必要的训练。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一首诗歌,学生即使感悟到了,也不会表达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除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就是重讲轻练,同时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基于以上思考,高三诗歌鉴赏训练中,通过对内容归类,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理解能力;通过训练解题模式,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常常与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者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诗歌作品。“以世论诗”即为再现当时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以其世观其诗。
语文教学应该重欣赏,而诗歌教学尤其要重视欣赏,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对比较难懂的古诗文更加不赶兴趣。
当然,要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并不是仅靠一朝一夕之功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诗歌训练中,了解作者,辨清风格,仔细揣摩、细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认真积累一些诗歌知识,增加自己文化底蕴的积累,相信我们在“操千曲”“观千剑”之后,一定会“晓声”“识器”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古典诗歌鉴赏阅读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3篇】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这有待于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
在高考指挥棒效应明显的大环境下,设想如果不考诗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主动的搜集诗歌、背诵名句、感悟意境?因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1]当代高中生浸泡在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学生拒绝传统,崇尚个性,已经失去学习诗歌的动机。如果诗歌教学与现实脱节,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更加厌恶诗歌学习,这与诗歌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道德的崇高与审美的品位是学生对诗歌的自觉式追求。现从心理学视角,从动机、美感(艺术鉴赏)、能力三个维度,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高中诗歌教学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一、背景分析
传统的诗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形成符号化认识。如谈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成“诗圣”,思想是“忧国忧民”。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称为“诗仙”,将他与浪漫主义紧密联系,想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这已形成当下标准化、范式的诗歌教学模式,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思维定势”。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为起点,多元化解读文本,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平衡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创新能力。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梦”属于想象的类型,教学中带领学生跟随李白的思维踏上多彩的追梦之旅,找到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点,回归现实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王国维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体,鉴赏诗歌除了进入意境中外,还可以获得情感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审美的体验。而高中生鉴赏诗歌,有三大步骤:读懂诗歌、感悟意境、创新理解。其中激发学习动机是前提和基础,感悟意境是领悟与内化,创新理解是目的与结果。
以下是从心理学角度解决上述问题:
一、培养学习动机
“诗歌教学是重点更是难点,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领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个参与者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品味诗歌。”[2]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是课前问题的设置。“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3]针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我确定的课前预习目标是:(1)温故知新,复习已学习的关于李白的诗句;(2)知人论世,了解李白豪迈洒脱的生命轨迹;(3)诗海探珠,联系诗歌谈别人对李白的评价;结合这一学习目的,我创造性地选用诗歌名句,分别是温馨预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学子用功时”、知人论世“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诗海探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并将这些学习目的作为学案,课前复印给学生。
“温故知新”环节我引用一段文字:
就在那个遥远的时代,秦民们曾一千次地吟咏过的那条河,白霜与芦花茫茫;魏武曾挥鞭遥指过的那片海,秋风正洪波澹澹;我们将在边塞再听“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久远浑响,我们将到荒原重温“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兴衰无常;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叹息使我们也“怆然而涕下”,令“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傲啸也激起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赤壁大江东去,那尚未销蚀的铁戟被大浪淘出,问英雄安在?楚天千里清秋,那在少女的红巾翠袖上留下泪痕的豪杰,已身老沧州!杨柳岸边,晓风残月凄然相送;春花秋月,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中最重要的一条:引起学生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这段文字中,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是:秦民吟咏与音乐的魅力;魏武与海的渊源;边塞诗的雄浑豪放与美国西部片的苍凉之美;“怆然而涕下”与“揾英雄泪”的异同点;“三赤”名篇与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柳永与“奉旨填词”的故事;李煜与仓央嘉措、纳兰性德三个“情圣”的人格魅力。
“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实践和训练、测试手段,在未来的教学和测试中将更加受到重视。要提高比较阅读的质量,必须熟悉比较阅读的思维方法:求同和求异。”[4]无论求同还是求异,这段文字都能从音乐、地理、影视、文学、宗教等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起内心的共鸣,维持其对新鲜知识的好奇心。
“知人论世”环节设计问题:
“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这样清晰地规划了自己的生活蓝图: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他希望找一条终南捷径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5]李白的个人理想是否现实?他的个人才华如何一步登天,成为唐玄宗的御用文人?李白的性格是否适合醉心于功名利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适权贵”与他的“卿相”理想是否矛盾?
这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进入到诗歌中来,达到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诗海探珠”环节我引用李白的《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首诗的“亮点”在“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上,“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蓦然回首,发现李白也有人格上的“偶像”孟浩然。由此联想到《诗经·孔子世家》中的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李白傲慢、不可一世的外表下有一颗谦逊的内心。打破对李白认识的思维定势,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方式。
在“温故知新”“知人论世”“诗海探珠”这三个课前预习环节中,学生能带着兴趣去阅读文本、了解诗人、反思自我。这为后面进入诗歌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追求美感体验
“林萍在《引导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中学古诗词教学琐谈》中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意境美:①紧扣情与景,赏析意境美;②知人论事,感悟意境美;③品味“诗眼”,进入美的意境;④激发想象,感受意境美。”[6]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台精彩的戏剧,是一部多章节的小说。要想让学生打起精神来听课,课堂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内涵,还需要一个精彩的导语。”[7]要让课堂这幕“戏剧”高洁雅净,让课堂这部“小说”气势奔放,“导语设计”可以视为一堂课的“凤头”,应斟酌再三。这是我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入时的一个片段:
师:(展示图片)天姥风光欣赏。同学们,欣赏完天姥山的风光,你有哪些感触,能不能用四个字概括一下你的心情?(绥棱教育信息网 www.xiexiebang.com)
生1:风光旖旎、云雾缭绕、如梦如幻。
生2:湖光山色、田园风光、神仙世界。
师:同学们概括的很好,那么,除了,天姥山外,还有哪些山让你们向往呢?
生1:我想到少林寺去看看,我向往嵩山,感受一下那里武术氛围。
生2:我想登上泰山,感受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据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经到过那里呢。
师:不错。你也可以去那里沾沾灵气啊。刚才这两位同学向往的山统称为什么呢?
生:统称为“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这是我从《笑傲江湖》中了解到的。(其他同学偷笑)
自我反思:
一、展示图片方式的好处:(1)符合心理学“有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吸引到课堂上来;(2)情境式导入。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绚丽多姿的天姥山的风光,能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领悟到钟灵毓秀的内涵;
二、对话式导入。符合心理学中的“思维品质的广阔性”原理,由天姥山到嵩山、泰山,再总结“五岳”,谈《笑傲江湖》,神游万里,但又“入乎其中”,可谓妙合无痕。
三、体悟意境美。“如梦如幻”的天姥山与超然物外的李白完美融合,使学生明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诗的意境,并与本诗“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契合。“神仙”怎能被尘世的污垢所蒙蔽呢?
四、提升审美品位。这段对话中出现对多的词是“山”,如设计与泰山有关的诗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并进行有关“山的沉稳”与“人生豪迈”的片段写作,必能使学生的作文有“源头活水”,净化学生日益浮躁的心灵。
三、激发创造能力
“创造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是首当其冲,因为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8]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诗歌鉴赏中立足于文本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而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①诗歌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写“瀛洲”的作用?②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③天姥山真的有“四万八千丈”这么高吗?④“天姥连天向天横”与《蜀道难》“可以横绝峨眉颠”两句中的“横”是“冲”的意思吗?⑤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鹿”可以理解为“功名利禄的”的“禄”、“大道如青天”的“道路”的“路”吗?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古代三座仙山之一的“瀛洲”的了解,感受到天姥山的神秘、梦幻色彩;“四万八千丈”是夸张的修辞,突出天姥山的高峻,并与“横”联系起来,对天姥山获得挺拔、高大的感性认识;而作者花大量笔墨写梦境,是采用象征手法,写梦中仙境的美妙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让学生获得理性的认识。只有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不断进出才能让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被思维的“牢笼”束缚,做到收放自如;至于将“鹿”解读为“禄”或“路”,只要有合理的解释,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把决定权交给学生未尝不可。
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本身是个难题,从意象、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感情四方面赏析诗歌,已成为教学的范式。从动机、美感、能力三个角度谈诗歌改革,本身有些牵强附会。关于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实施策略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抓住学生的心理,“以人为本”让学生自愿、主动地接触诗歌,获得诗歌意境的美感体悟,在传统与现实中找到平衡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鉴赏能力,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诗歌教学是要追寻的目标。
【第4篇】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从刚接到课题的诚惶诚恐,到备课过程的煎熬辗转,到走上课堂的坦然自若,这节公开课,让我实现了十几年教学生涯的飞跃,完成了对课堂教学认识的质变。
反思此次公开课感触颇多,有收获、有遗憾,更有满满的感动和幸福: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有这样一个锻炼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我也诚挚地感谢每一位关心帮助我的同仁们,他们在百忙之中给我调课、观课,坦诚地为我指出教学设计的不足和上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热诚帮我出谋划策,优化课堂设计……正是各位领导同仁的满怀智慧的无私引领才使我得以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诗歌鉴赏是中考备考的难点之一,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细心研究了各地中考题尤其是我市近五年的诗歌鉴赏考试题型,认识到考试涉及比较多的是内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类题型,另外就是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类;另一方面从侧面了解到,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得分率较低的主要是在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类题型,因此确定以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这两类题型为重点进行答题技巧的探究揣摩。同时结合当前初三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设置了这样一堂课。
为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容量,本节课我借鉴“三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的基本原则,设计了第一步积累知识、第二步培养能力、第三步拓展训练的课堂大框架,整堂课又分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了解课标考纲,第二环节理题型、明重点,第三环节明手法、增能力,第四环节品字词、赏语句,第五环节实战演习、规范答题。我认为整节课学练结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知识有了升华,能力有了提升。
下面我就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实际课堂效果和目标达成的经验总结如下:
1.对中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和命题角度的梳理和把握。
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中考诗歌鉴赏的出题方向和题点的分布的变化规律,我下功夫搜集了山东各地市近几年的中考诗歌鉴赏诗题,集中精力对我市近五年的诗歌鉴赏题进行了纵向的分类整理和整合梳理,意图一方面通过几年考题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的变化和考点、难点的分布,从而总结出一些命题规律,并以此为抓手让学生总结出各种出题方式和做题方法,使学生的做题能力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中考诗歌的鉴赏的感性认识,消除对这类题型的陌生感甚至畏惧感。
2.摸清学情,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欠缺的能力进行重点突破和有效指导。
备课伊始,我把中考涉及频率较高的内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确定为课堂的重难点,但是,区教研室范老师结合中考命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得分情况,及时为我调整了课堂教学目标。为进一步摸清学情,找准学生知识上的不足和应考过程的薄弱环节,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在不同学校、不同水平层次的班级中两次试讲,以此确立了合理的目标,并检验课堂环节设计和导学案上试题难度的合理性。
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了答题步骤,明晰了鉴赏的一般答题思路及规范的表述形式,突破了学生在面对诗歌鉴赏题时往往“心中有而笔下无”的瓶颈,能够依分布点有效作答了。
3.注重了对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
据了解,参加中考阅卷的老师很多是高中学校刚刚送完高三的老师,他们每天面对的学生答题能力和规范程度与初三的学生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语文阅卷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会使一些答题不规范的学生语文成绩受很大影响,很多所谓发挥失常的学生,我以为,其中的原因恐怕多是由于答题不够规范。规范答题意识的强化和习惯的养成,贵在平日课堂教师的重视和引导。因此,在课堂上,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指导,还特别重视了规范答题习惯的培养。通过细心的指导和温馨的提示,很多学生在导学案上的答题书写和用语规范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学案贯彻课前、课中、课后,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构建合作探究、自主高效课堂,在这次公开课中,在教研室专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尝试编写使用“学案”。虽然因为对学案的认识不到位,导致编写过程中几易其稿,但我自己感觉,学案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习目标清晰,分项成果有了载体,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了依据,让课堂的推进有条不紊,有效渗透了复习的方法,引领了学生温故知新。
学案的编写,让我学会改变教学策略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它让我不停地反思是不是站在学生立场备课、上课。学案的编写,大大提高了我备课中的“选材”能力,课堂上与学生的“亲和”能力以及方法中的“导演”能力。学案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内容更清楚,学习方法更有效,学习过程有本可章,合作探讨有了平台,连做笔记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也让一节课学习时间更合理、更科学。如果没有学案,我很难相信自己能够在一节课上完成如此丰富信息量的交流。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案的检查,迅速地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时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我尝试的这种教法,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这堂课犹如一面镜子,让我获得了一定的自信,对于自己的认识有了新提高,但这认识绝不都是正面的。这面镜子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氛围驾驭能力的不足,学生主动质疑问难不够,创意问题不多。
有位教育家说:“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火把,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而不是把他们看成一个瓶,用我们的知识去浇灌。”
回顾本节课,虽不乏对学生的提问,但诚如观课老师所言,却缺了学生的主动质疑,我还是太过拘谨于课堂的预设,没有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乍看去,这群孩子很听话,积极的记笔记,回答问题。但这背后都是我在主导着,知识是在实践中习得的,一堂课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学为主体,真正的放手发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思考的意识,终究是算不上一堂真正的高效课堂的。
2.预设的东西多了,生成资源少了。
叶澜教授曾经针对生成性的课堂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就要求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成为知识王国探险队的队长,而不是旅游团的讲解导游。
但是在我的课堂上,为了能保证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努力的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导演”,把课堂的主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虽然我备课也算用心,也算充分,按说有生成的前提,有超越和发展预设的可能。但是,我没有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是努力引导学生走向我预设的“景点”。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世上最难的是便是认识你自己,于我而言,通过这节诗歌鉴赏的公开课,我确实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部分,这足以证明这堂公开课与我自己是有价值的。最后以屈原的话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是我在教学《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这一堂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不妥之处,还恳请各位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