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风雨哈佛路》心理学角度人物分析
关于电影风雨哈佛路中人物的心理学角度分析
看了电影风雨哈佛路感触颇深,影片中有许多角色的人格特征都值得我们去探讨,主人公liza,她的父母,姐姐,外公,还有她的朋友,首先让我们对主人公liza来进行人格分析。影片中的liza,聪明,勇于和命运抗争,对付充满感激,弗洛姆认为气质与性格共同组成了人格,人格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气质不同于性格,气质是我们遗传所得的,是先天的,我们也许遗传了父母的神经类型,影片中liza的父亲虽然行为怪诞,终日酗酒,但是无疑的说她的父亲是一个很爱看书,而且智商较高的人,同样的liza 也有着常人的智商,她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考试成绩却遥遥领先,这也许就是遗传了她的父亲。Liza的母亲童年生活是苦难的,liza外公的侵犯和骚扰使得liza的母亲在很小的时候便离家出走,而liza母亲的妹妹却继续忍受着liza外公的侵犯,说明liza母亲是个对命运抗争的女人,liza面对自己不堪的生活不像他人那样甘于在社会底层生活,而是勇敢的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这一点与她母亲很相似。同时,liza的性格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她很小被送进了收容所,那里残酷的生活让她更坚定了要脱离这样的生活要改变命运,经历了那些让她的性格变的很坚强,而且也很独立。那么liza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大的动力去改变命运呢?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这样解释,她父母的生活这样苦难对她来说是一个替代强化,让她不会这样,影片中她不止一次的对自己说自己的未来绝对不要这样,而是应该到更好的地方。然而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可以理解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卓越,所以liza的努力改变生活的动力就是追求卓越。而根绝默里德人格动理论却认为人格的动力是需要和压力,显然liza很多需要都没有被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成就需要等等,所以她行为的动力是需要和压力。Liza进入中学后,由于自己很努力而且很聪明得到老师的很多引导和帮助,这是个人与情境的交互理论,liza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于是老师帮助她学习,引导她思考,这两个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Liza因为学习成绩优秀,于是得到了去波士顿观光的机会,这让她打开眼界知道了她的努力方向,因为学习努力得到的这次机会对于她来说是个强化作用,让她更有可能去实现她的下一个目标。
接下来说liza的姐姐,她们同样出身在一个家庭,但是她姐姐的命运却与她完全不相同,她们有着一样的父母,但是遗传并不一定是完全能一样的,而且她姐姐和她接触的外部环境有很多差别,同样她和姐姐都没有饭吃,没有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她的姐姐选择和外公一起居住,满足了生存需要,却没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面对她外公的凌辱,liza的姐姐却为了生存可以容忍,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她的姐姐属于索取—依赖型,因此她不靠自己却靠外公去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形成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儿童时期受忽视。Liza姐姐错误的生活风格造成了她现在那样不堪的生活。Liza的母亲从小生活在那样的家庭中,被亲生父亲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妹妹也被父亲侵犯,这样对于她来说是很大的心理创伤,会让她不相信任何人,抑郁,焦虑,这些情绪都会被她深深的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但是不会消失,而会影响她的生活,生活的不堪,精神无处得以解脱,因此吸毒带来的短时的快感和超脱让她欲罢不能。正如影片中liza说的那样:我相信她很想做一个好妈妈,可是她太累了,她无法面对这一切了。
Liza的父亲聪明,爱看书,可是却酗酒,行为怪诞,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因为影片中并没有太多的展现他父亲的背景,所以无法分析原因。同时liza的父亲是一个没有追求的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就是他的追求。
Liza的朋友似乎有着和liza母亲相似的经历,受到父亲的凌辱,于是离家出走。她的朋友和liza一样很独立,可是她却十分排斥走进正常中层社会的生活,当liza向她说明自己的理想并且带她去学校时,她很排斥,她认为liza和她一样,她们都永远属于这个底层社会,liza想要跳出这个圈子是不可能的,她的朋友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她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环境,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她应该属于是生活风格应该是回避型的,总是回避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企图碌碌无为而避免失败。
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中人物的人格特征分析,也许不准确不到位,但是想了很久。下面是我从感情方面对这部电影的思考。
第二篇:风雨哈佛路心理学影评
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关于《风雨哈佛路》的心理学分析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这是电影《风雨哈佛路》里的一句经典对白,是电影的主人公Liz Murray的人生的缩影。马斯洛认为每个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其他的需要都得到相应的满足时,人就回去追求自我实现。Liz Murray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真实实地实现了自我,这是着实最激励我的地方。
Liz Murray的人生让我怀疑如果真的存在上帝,他是否公平对待了每个人。Liz Murray的父母吸毒、她自己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但她那永不言弃的精神帮助她进入了高中,从此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成高中4年课程,成绩优异的她获得1996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风雨哈佛路》不仅仅是一部好的励志电影,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电影,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能更好的解读这部电影的精髓以及了解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基本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Liz的父母吸毒,而且家里经常吃不上饭,当她的母亲想要拿家里的前去买毒品时,她和她妹妹把钱藏起来想买吃的就是生本能的体现。而从更深刻的层次来说,生本能是爱和创造的力量,Liz的生本能还表现在她对她母亲的爱,她作为女儿是希望被照顾的,但是她一直照顾着她的母亲也相信她的母亲对她的爱。而她母亲努力着想做个好妈妈,虽然无能为力但是她也表现了她的爱以及深层的生本能。当母亲死后,Liz内心的是复杂的,她也许也有想要随母亲而去的想法,于是在她母亲的棺材上躺了很久,之后跑去高楼的顶端哭,也是体现了死本能的反应。Liz后来在学校认识的朋友Chris也有着悲惨的人生,小时候就被父亲强奸,而母亲却没有很好的保护她,她的本我欲求告诉她憎恨自己的父母也憎恨自己的人生,自我的决定和行动就是离家出走,自暴自弃,超我的限制则告诉她这么做是错的,电影的最后告知了我们她最后也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能赚钱养活自己了。根据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是调解者,通过调解使人格内部各种力量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实现人格的整合与统一。但是,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持久的,人格的内部冲突不可避免。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的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创造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这个在影片中很多地方都有表现,例如当母亲死去后,Liz不能承受这种悲伤,她在母亲的棺材上躺着时想起的与母亲过去欢乐的往事,她告诉自己母亲并没有离开,她们互相活在彼此的心中,这就是合理划的表现。而当Liz的朋友Chris知道Liz要成功时,她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她说Liz也不属于学校,其实是投射,而且是一种否认。Liz的母亲小时候因为也被自己的父亲强奸了,从此将内心的抑郁,焦虑,这些情绪深深的压抑到潜意识中去,然而因为精神压力无法解脱,婚姻也不幸福,因而随自己的丈夫转向吸毒。吸毒可以带来的短时的快感和超脱让她欲罢不能,从而开始逃避现实。正如影片中Liz说的那样:我相信她很想做一个好妈妈,可是她太累了,她无法面对这一切了。
从阿德勒的理论来看,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必须依赖成人。Liz从小就没办法真的依赖自己的父母,父母不管她,她一直没养成洗澡的习惯,被同学们嘲笑,自卑的她才会逃避去学校。自卑感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普遍性的自卑感有可能成为推动我们所有人心灵活动的动力,即人格动力。Liz之所以在人生不幸中也能继续努力也是这种人格动力的推动。当一个人有强烈的自卑感时,他往往会力图发展自己,做成某些事情,以自身的发展和成功来克服自卑感。Liz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而且家庭不幸福,但是她却又很强的求知欲以及自尊心,她其实喜欢学习,只是因为自卑不去学校。她会看从垃圾堆捡回来的百科全书,会去学校考试。后来也是自卑感推动她,让她觉得自己也要过和别人一样的生活,进了高中以后,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才努力学习,得了A-不满足,虚心的求教希望得A+。当她知道成绩前10名的可以去波士顿哈佛大学的参观时,甚至因为自卑觉得肯定没有自己,没想到因为她的努力,她老师告诉她,她不是“之一”,而是“第一”。一个人有自卑感时,就需要将其克服,而要克服自卑就需要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这种赶超别人的努力倾向就是追求优越。Liz也是因为自身的自卑感一直不愿意放弃努力,她想和其他人过一样的生活,所以她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最求更高的能力和水平。阿德勒认为遗传和环境只能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他认为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Liz的父亲是很聪明的人,Liz能够在学习上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应该是遗传了父亲,她小的时候就可以不去上课只是看百科全书就可以考很好的成绩。而Liz的母亲小时候被父亲侵犯选择了离家出走,她的妹妹却依然忍受,可以看的出Liz的母亲是个勇于斗争的人,Liz也应该是遗传了母亲的勇敢顽强。但是Liz的童年生长环境不是理想的,可是她在遭受了各种逆境的折磨后却任然能够坚持下去并且给自己选择了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
由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可知,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的特征,并且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它不是具体可见的但是可由个体的外显行为推知其存在。Liz也有她自己的特质,她是具有好学,追求知识的显著特征,小时候会看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百科全书,后来选择的道路也是去学校学习。而她的朋友Chris就不一样,她的童年也一样不幸,但是她没有像Liz那样追求知识,而是去工作了。特质具有动力性,会驱动人去寻求刺激情境,Liz没有去工作,没有打工做生意,也没有就此堕落下去,而是选择了去学校上学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了高等学府,这也是由她的特质决定的。
荣格的个体潜意识理论中说道个体潜意识与意识存在着双向流动或交换,例如Liz对父亲的聪明一直很感兴趣,觉的很佩服他能回答出来电视上所有问题,有希望向父亲一样博学,这个意识被转移到个体潜意识中。而当Liz希望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时,她选择的道路就是进学校学习,这是储存在她的潜意识中并从她的潜意识中提取出来的。同时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其目的在于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这也是顺从的原型,例如Liz要去上学时请求父亲说谎给她证明可以上学,而她父亲也想尽力在那时演好父亲的角色,后来要去申请奖学金面试找妹妹借好点的衣服,都是人格面具的展现,也与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相一致。
斯金纳按照强化的性质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正强化能增加行为的表现。Liz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进入学校后,Peter老师很喜欢她,因为她是真的想要学习的人,老师的在课上问问题别人回答不出来就问Liz,Liz都回答的很好,他就会给她奖励,这就是正强化,而且这种正强化给了Liz很大的动力,让她不断的努力,相信自己。这里的强化物主要为二级强化物,表扬、认可和关注,也有一定的一级强化物,例如食物。这也是期望效应的表现。
根据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论,Liz的内驱力是一级内驱力和二级内驱力的结合,一级内驱力是饥饿和生存,二级内驱力是成就和更好地生活,也是又一级内驱力引发了二级内驱力,而线索为知识,她想要获取知识,与其他人过一样的生活就是引发学习的诱因和线索。反应就是进入学校学习,强化就是不断地到的表扬和成果,例如成绩第一,可以去哈佛参观,最后进入了哈佛学习。
母亲在世时一直希望母亲能好起来像小时候一样跟自己在一起,照顾自己,但是母亲的病一直严重一直严重,没能好起来而且最后母亲去世了,没有人能够照顾自己了,母亲在时还可以幻想着,但是母亲去世了,这个需求再不会得到满足了,于是Liz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挣扎最终说服自己,自己不小了,该自己照顾自己了,她也不想变成白痴,于是去找邻居帮忙,从逃避学校到主动进入学校学习这是弗洛伊德的移置作用中的升华。
Peter是个很努力工作的教育者,Liz进入学校后很尊敬他而且很佩服他,Peter也会经常和Liz谈话聊天,他也是去学校最早离开最晚的人,Liz有像他
学习,这反应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观察学习以及反应了榜样行为的呈现方式——身教和言传。
根据默里的人格理论,需要和压力共同作用形成动机,造成行为。根据默里的心因性需要清单Liz有成就、交往、自主性的需要,而且当时没有家没有人愿意养她照顾她,形成了压力,才推动她走向独立,不断努力,进入学校学习。
在学校时,一开始Liz就愿意学习努力,Peter老师就很喜欢她也会经常表扬她,不断地激励下她更有自信,成果展现出来,则得到更获得社会赞许和认可,形成良性循环,Liz 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自卑,可以从从容的在镜头前说话了,这就是“唤起的交互作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析理论,Liz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实现,最后她成功地赢得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就是获得了高峰体验,也是自我实现。高级需要并不是低级需要已经满足就会出现的,有时候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高级需要也会出现,马斯洛提出需要的发展是连续的、重叠的和波浪式地向前推进的。在母亲死后,没人收留Liz,她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完全的不到满足,但是她却开始追求自我实现了,不想变白痴,想要和其他人一样的生活了。罗杰斯认为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和谐统一就是自我实现,Liz本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知识水平是八年级的水平,所以她努力学习,两年学完高中课程,而她理想的自我就是和那些在哈佛大学里学生一样,最终她成功了,实现了自我。
罗特的强化效价理论指出强化的效价是特定的物品对个体所具有的心理价值,而非实际价值。要对一行为进行强化时就要考虑强化的效价。学校的管理员小姐也是想要鼓励Liz,所以经常给她推荐一些奖学金的申请,因为这些对她很有用,所以这个强化的效价很高。
积极心理学观点理论中迪勒尔认为幸福感有三个特点,及主观性、相对稳定性以及整体性。其中主观性指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内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和外界的标准。影片的开头,Liz的母亲为了拿钱买毒品和酒不惜抢孩子手里的生活费还打骂自己的孩子,我们都会觉得这样的家庭不会幸福,但是当人们要把她的母亲送去疯人院时,她是不愿意的,她觉的母亲不在家才是不幸福的,当母亲回家时她觉的特别开心特别的幸福,但是幸福感又有整体性,是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的中和,所以当母亲又开始不正常,并且Liz知道母亲得了艾滋病时,她又感到不幸福了,她说到母亲刚回来时是很好的,但是这种感觉没有维持很久就又不行了。根据人格与情景的一致性模式认为只有当人们的人格和情境相适应时个体才会体验到高水平的幸福感。例如外倾者在社会情境中更幸福,Liz是外倾型的,她能与好朋友一起玩耍,外倾型的比内倾的人更积极,所以说Liz也需要在正常的社会情境中才能更有幸福感,她自己也在积
极的追求这种幸福感。根据目标模式我们得知,生活目标同幸福感相关,拥有目标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意义,而且当人们设法在与目标相关的活动上花费一些时间时,幸福感就会被提高到更理想的水平上。所以在Liz没有目标时,她感觉很迷茫,很不开心,她去乞讨和朋友一起但是没有后来那种明显的幸福感。当她有了目标并为之奋斗时,我能明显感觉出她的不一样,整个人不再自卑也变勇敢了。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Liz通过她的人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人生的道路再怎么坎坷,只要你不断努力,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生活,在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你做不到的,只要你用心。奇迹是由自己创造,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第三篇:《风雨哈佛路》电影观后感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题记 最近有很多的思考,我们90后是幸福的一代,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都是温室里的花朵,没经历过战争、贫困、疾病,因此对生活并不珍惜。也突然间觉得世界的广阔,过去的大学一年生活是虚度的一年,没有认识,没有思考,是活着,但没有生活……什么是生活?一部色彩黑暗却又不失光明的励志电影《风雨哈佛路》让人震惊,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剧中女主人公莉斯的坚强的信念。
在《风雨哈佛路》里,莉斯是一个可怜的女孩,她出生的家庭也还不错,但是她爸爸和妈妈吸毒成瘾,以至最终俩人都患上了艾滋病。她妈妈为了吸毒,搜光了家里所有的零用钱,连买食物的钱都被拿走了,她和姐姐只能饿着肚子。她的妈妈患有精神分裂症,所以被警察送到了精神病院。莉斯很爱她的妈妈,无论她的妈妈是多么的不称职。聪明伶俐的她即使不去上学,也能考全班第一,这是何等奇才呀!她很自卑,不敢去上学,因为同学们都笑话她是个脏女孩。在妈妈离开家,搬到外公家住时,她的爸爸也被送入了精神病院。从此,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直到17岁,她妈妈去世后,她才醒悟:“我要改变我的生活,我还有其他或者的方式。”面对死亡,她能冷静思考,不自暴自弃,这确实很值得我们学习。莉斯从没有真正的读过书,她很少去学习,当她醒悟时,恳求校长给她机会上高中,以8岁的学习水平上高中,对一般人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两年之内完成四年的高中课程,最终步入美国名校哈佛大学,其信念及毅力 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
莉斯的遭遇深深的刺激了我的神经,和她相比,我们太幸福了,想想曾经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就郁闷一整天,萎靡不振,因为和同学闹别扭就乱发脾气,伤害身边的家人朋友,因为一道题做不出来就放弃整张卷子,这样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其实这些都是小事,只要坚持一下就过去了。现在的我们太怕吃苦,太怕累,太心疼自己,所以一遇到困恼就放弃,逃避,这样是不对的,这样到最后只会一事无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看看身边那些有成就的人,哪个不是经历困难和挫折才成功的。而且四年之后的我们即将面对毕业,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用知识填充自己的头脑,将来又怎么能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我相信我会成功,我仅仅只需要一个机会”,这可以看出她的决心和意志。一个柔弱之躯,却用努力争取了机会,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她的付出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程度,她克服生活的困境,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命运。“我爱我的妈妈,不管她是个什么样的人”,感动了所有人,父母之爱比山高比海深,无论他们怎么样,我们依然要爱他们,他们一样爱着我们。最后当她站在哈弗大学的演讲台时,我们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动,她的成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莉斯的命运是艰苦的,悲惨的,换成其他人,不一定有这份坚强与自信来改变命运。莉斯说道:“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 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其实在很多时候,挫折并不是不幸,而是变得更好的契机。当我们遇到我们所认为,或者别人所认为的不幸时,我们是永远的沉浸于这份不幸,让自己永远的不幸?还是抓住这个不幸,竭尽自己所能
来改变它,或者说是改变自己呢?其实,回顾过去,很多时候,我们会更多的感激生活中的挫折,因为正是这些挫折让我们改变、进步、长大、成熟……没有一个成功人士没有经历过失败,可是他们都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比一般人更快的站起来,更加坚定的追求他们想要的东西。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在羡慕别人的成功,羡慕别人的过人之处,总觉得他们之所以成功是他们比我们幸运,或者他们身上有着我们认为我们不可能有的东西,其实不然。就拿影片中的莉斯来说,她称得上比别人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她的伯乐—戴维老师。可是,这份幸运也是她对上学的渴望,以及不放弃的那个30秒。没有这份坚持与努力,便没有她在学校读书的机会,更没有后来戴维老师对她的那份帮助。所以说,那些看似我们没有的幸运与过人之处,其实就是人的那份执着与努力的累积,他们做到了那些不容易做到的小事,更坚定的人就能成功。正如这句哈所说:人,总要追求一些东西,而这些追求真的没有你以为的那么难,最难的是怎么让自己不要以为它难、以及迈出第一步。
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有梦,有行动,乐观的面对现实,最终我们一定可以实现梦想。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强爱人,方可被人所爱所尊重,不要抱怨现在的不幸,要勇于面对,要勇于去改变,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未流过血的手指怎能弹出世间之绝唱。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现在的不幸将是对我们最大的历练,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会更好。
风雨哈佛梦,坎坷人生路,用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不懈的意志诠释生命,绝不放弃,我们的梦就在前方,美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创造。无论现在怎样,请一定要相信通过努力,明天定会很好。
第四篇:电影观后感——《风雨哈佛路》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天气有些阴沉,此刻,宿舍里静得有些怕人,只有我独自坐在电脑面前,静静注视着屏幕上的光标在似催促般地闪动。可是,我该写些什么呢?是啊,其实我又何须说些什么!只不过既然是必须完成的,那也就随便说说自己的一些感想罢。
《风雨哈佛路》又名《homeless to Harvard》,光从电影的名字来看,便足以让人们嗅到其中些许的沧桑与艰辛,看到一个正一步一步奋力向前逐渐走远的身影。这是一部关于教育题材并真实发生于生活中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历尽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并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通过挣扎、奋斗与不懈的努力,最终走进最高学府——哈佛的殿堂,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故事。在我看来,这个故事不是最完美,却是最真实,不是最绚丽,却是最震撼人心,最发人深省的生活写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果不是苦难,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长大。如果没有挫折的磨练,人们也将不会在绝境中点燃希望,为有意义的生命而奋斗,而后又在在不断的受伤、忍受、治愈、发现中总结出生命的真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位女主角的经历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那些正挣扎于各种不幸之中,并企图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抑或是正在骄奢淫欲中浪费生命不知珍惜的人来说,她的生命旅程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耀眼的辉煌。
她——丽萨,那年八岁,本应是一个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能够享受童年乐趣,感受家庭温馨的年龄,然而上天扔给她的却是一个
即将破碎的家庭,一对吸毒上瘾并患有艾滋的父母,一种要时常忍受饥饿,到垃圾桶里寻找食物度日像肮脏动物一样的生活!每当看到她在垃圾桶旁吃着别人倒掉的食物,并吃的那样津津有味,脸上时不时露出满足的表情时,再想想我们大学生每天一日三餐,衣食无忧的安逸,偶尔还能抱怨抱怨某某菜不合胃口,某某汤没味道,不禁觉得鼻子一酸,呵,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念及此,同情、愧疚、祝福,便一齐涌上心头。面对现实的残忍,小小的丽萨却没有怨恨,也没有愤怒。我想,在她的心里,或许是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吧。无论自己的父母如何颓废,无论这个家如何没落,至少她还有一个家,有着自己所深爱着的和爱着自己的妈妈。是啊,她的妈妈曾经也是个好妈妈,如此美丽,如此慈爱,如此爱着自己……曾经,她也有着同生活在这个世间任何一个幸福的家庭的孩子一样温馨的记忆。莺飞草长的春天,母亲带着她去公园玩耍,拿硬纸板当垫子从山上滑下来,妈妈紧紧地把她抱在怀里,那样灿烂的笑容,开心地喊叫,在草地上自由的打滚,或许她将永远不会忘记那时妈妈的怀里是如此温暖。那份温暖深入骨髓,温暖着她十八年动荡艰辛的人生。即使在她妈妈去世多年之后,在面对纽约时报的评委时,她仍旧以平静而缓慢的语调述说:“我非常爱我的妈妈,她吸毒,也酗酒,基本失明,还患有精神分裂,但我决不会忘记她爱我,即使她曾经做过一些事,一直如此,一直如此……”多少年来,那份甜美的记忆一直在心底里支撑着丽萨,而隐藏在那后面的深深的爱或许只有她自己能够去真正体会得到吧,这样的爱足以让她在以后的泥泞之中忍受
住生活的艰难困苦,忽视掉身边的种种歧视以及同学们的欺负与侮辱,虽然她真正上学的日子屈指可数。
后来,丽萨的妈妈被强制押去了戒毒所,回来后因无法继续忍受丈夫的无能便离开了,带着丽萨的姐姐去投奔丽萨的爷爷——一个曾欺辱过自己女儿的老变态。而丽萨和她的父亲也被分别送往不同的收容所,八岁的她便被迫提早面对生活的艰辛。在挣扎中度过了几年,十五岁的时候,丽萨认识了她最好的朋友克里斯,两人相似的命运,同样的无家可归,生活开始处于沉沦和躁动之中,乞讨,偷窃,无穷无尽的流浪。即使如此,她从未忘记过她那离死神仅有一步之遥的妈妈,她的那个曾经在学院路旁的小家(一间租的破公寓)。正如她所说:“最后我才知道,妈妈在哪里,家就在那里。”,直至她陪她妈妈走完其生命的旅程。她妈妈死去那一天,只有一个简单的木箱作为棺木,连简单的葬礼仪式都没有。只想渴求父母亲情,这人世间最基本的愿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静静躺在上边,和她的妈妈做最后的告别,仿佛静静地在心里对妈妈诉说,回忆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段时光。然而妈妈已经离她而去,这世间最爱她的人已经离她而去。一个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亲情围绕的弱小女孩,当她最后的一丝希望都破灭的时候,留给她的,除了伤心,也只有伤心了。只不过这次她没有哭,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多年来习惯了的各种苦难与失落早已榨干了她的泪水,此刻早已欲哭无泪,还是因为她此刻反而在为母亲的离开而感到庆幸,或许离开对她的母亲来说才是一种真正的解脱。无论是什么原因,作为一个为之痛心多次却又无可奈何的旁观者而言,我不想知道,更不愿去深究她心里的痛到底有多深,我所能做的依然只有默默祝福而已。突然觉得在她们之间的那一直从未消失的纽带是包含了多少深沉而又无奈的爱呵,有时我真的不明白甚至有点憎恨,为什么上天就这么喜欢玩弄这世间至纯至真的情感!
与丽萨相比,我们是幸运的。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已经幸运地拥有了诸多来自于上天的恩惠。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或许并非事事都能尽如人意,也不乏各种困难与挫折,抑或些千奇百怪的无聊或有聊的困惑,但至少,我们没有一对吸毒的父母,不必在垂髻之年就要承受家庭走向分崩离析的苦痛,不必为了生存而到垃圾桶捡食人们扔掉的残羹剩饭,更不必在还未享够天伦之乐的时候却要亲眼看着父母一步一步走向消亡的境地……当你还在纠结于为何自己的人生总是如此暗淡与不幸的时候,不妨静静回想下你一直拥有的点点滴滴的幸福吧,包括那些被自己忽略的“理所当然”。珍惜往往比抱怨实际有用得多。再者,上天不会总是公平的,自助者天助之,公平只能靠自己的不断奋进去创造。正如史铁生所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直到死神和天使一起来接你回去。过程在到处继续,在人间、在天堂、在地狱,过程都是上帝的巧妙设计。“世界在转动,没有你,地球照样会转动,现实是
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确实说得很有道理,世界不会因为你一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停止转动或者时空倒退,你能改变的只有自己,逼自己去改变现状,永远不要妥协。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或许有风有雨,或许曲折艰辛,但是请不要放弃,这就是生命。
丽萨的母亲走了,父亲在收容所里,对生活早已失去希望,只剩下等待着死神的降临。爷爷自从将丽萨赶出家门,便再没过问她的死活,最后她的邻居伊娃只好收留了她。从此她变得更加无依无靠,我曾担心过她是否会因此而开始走向堕落?是否又会重蹈她妈妈的覆辙?然而所幸的是接下来丽萨的所选所行证明了我的担忧是完全是多余的,她用真诚与刻苦的努力打动了面试的老师,并最终争取到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权利。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开始了自己的新的人生旅程,一边努力工作以养活自己,一边以超于常人的毅力用功读书。17岁到19岁,她用仅仅两年的时光,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课程,并且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在95以上。作为奖励,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和其他9名同学获得了免费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这是一个浓郁的秋季,金黄色铺满整个季节。在写满辉煌的树下,一个女孩站在哈佛学府的门前,轻轻呼吸着这里的气息,静静地在仰望、畅想着。面对这梦想的知识殿堂,她仿佛感受到自己那曾被磨灭过无数次的梦想之火正再次在自己的胸中燃烧,而且似乎将要蔓延开来在这片天地之间。她要证明给自己和世人看,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只有自己不愿奋斗或因为畏惧挫折与失败而不敢迈步向前去勇敢挑战的事!她要证明给上帝看,没有他先天丰厚的恩惠,她也可以靠自己去改变自己的人生,爬出命运的枯井!最后,她成功了,带着优异的成绩同样是在一个金黄色的季节,她被哈佛大学录取,同时争取到由纽约时报提供的奖学金以支付学费。人生其实真的可以改变,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只要你坚持不懈。命运没有给小丽萨一个幸运的开始,可是她却靠自己为自己编织了一个辉煌的过程。她的坚强,她的勇敢,她的不屈,她的不甘人后的奋斗,无一不让每一个灵魂尚未腐朽的人为之而动容。同时,却也是对我们今天这些拥有着幸福却惯于忽略幸福,甚至恬不知耻地浪费幸福的人们最大的讽刺!
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丽萨的奋斗史让我惭愧,与此同时却也为我的灵魂注入了另一股新生的力量。我也开始明白,即使我什么也没有,也没关系,至少我还可以拥有一颗勇敢,不屈的心,知有所耻,继而奋进,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五篇:电影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电影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我看了很受触动,女主人公丽丝经历了常人不敢想象的成长道路,最终实现了梦想,走进了哈弗大学的殿堂。
她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父母酗酒,经常争吵,后来母亲又染上了毒瘾,生活几经崩溃。有一次她和她母亲一起去餐馆,那种久违了的感觉,曾经的温馨仿佛又围绕在她身边,“这一刻,我感觉母亲又回到了身边”是对她当时心里感受的最好描述,可见她内心对父母之爱的渴望。她只是个孩子,可是为什么要让她承受那么多?然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一会儿她母亲毒瘾又发,跑去酒吧喝酒抽烟,这一切她都看在眼里,她在呐喊,在深深的呼唤,可;一切都是徒劳。
母亲因吸毒而感染了艾滋病,不久去世了,她久久地躺在母亲的棺材上,试图寻找到那迷失的母爱,儿时的记忆一幕幕浮现在脑海。凄凉的家庭,颓废的生活,无法捡拾的亲情,同学的歧视和欺负,可是明天还是要继续。拾起那残碎的记忆,路还是要走,而此时,她是一个人,没有任何的依靠,连感情歇息的地方都没有,人海茫茫,而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踽踽独行。可是她还有梦,她要改变生活的现状,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相信我会成功,我仅仅只需要一个机会”,这可以看出她的决心和意志。一个柔弱之躯,却用努力争取了机会,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她的付出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程度。“我爱我的妈妈,不管她是个什么样的人”,感动了所有人,父母之爱比山高比海深,无论他们怎么样,我们依然要爱他们,他们一样爱着我们。最后当她站在哈弗大学的演讲台时,我们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动,她的成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有梦,有行动,乐观的面对现实,最终我们一定可以实现梦想。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强不息,方可被人所爱所尊重,不要抱怨现在的不幸,要勇于面对,要勇于去改变,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未流过血的手指怎能弹出世间之绝唱。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现在的不幸将是对我们最大的历练,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