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读后感 知行统一----读《实践论》有感
知行统一
—— 读《实践论》有感
一九三七年七月,党内出现了两种妨碍着革命发展的思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此时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为了揭露这两种不好的思想,纠正同志们的观念,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进行,毛泽东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实践论》。
《实践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继承了其优良成分,又结合中国实际,摒弃了不符合中国革命的部分。通观全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又洋溢着文学气息。只有毛泽东才有这样的才华,写出这样伟大的文章。
文章先从马克思主义者的三个观点入手,从“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分别阐述了马克思普遍真理,纠正人们对此的误解,详细地叙述了理解的方法。然后,文章解释了“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人的认识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时感性认识,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第二个阶段是理性认识,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文章还强调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对于这个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最终总结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不知而行,是一种盲目的、不理性的行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很有名的故事:《驮盐的驴》。有一头驴驮盐过河,一不小心滑倒在水里。它爬起来后觉得背上的负担轻了,心里很高兴。后来,它驮着布过河,按照先前的经验以为滑倒后再爬起来,背上的负担肯定也会减轻,于是就故意滑倒,结果不言而喻。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经验主义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真理的片面理解发展成全面的理解,不能依赖于固有的知识经验而停止对真理的探索。
在毛泽东晚年时,其实他也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许多党的干部凭借以往革命斗争胜利的经验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于此表现得较为突出。革命胜利后,他常拿经济建设与战争作比较,认为,大工业完全可以用“人民战争”的方法,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地超越常规建成。过去打运动战用大兵团作战,他认为搞建设也可以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毛泽东把掌握科学技术等同于政治革命,认为可以用革命的方式来解决,同样存在着经验主义的认识误区。他指出,科学技术发明大都出于被压迫阶级,出于那些文化少、学问不行、社会地位低的人,甚至推导出外行领导内行是普遍规律的观点,具有明显的经验主义片面性。轻视理论和知识的作用,忽视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只重视自己已有的局部经验,用打仗的方法搞建设,用局部经验指导全局工作。可见经验主义所造成的危害是绝不可低估的。
知而不行,只会让知识真理成为一纸空文,变得毫无意义。毛泽东在文章中也批评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观点,提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的观点。知而不行,不若不知。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的,如果我们没有将认识运用于实践中,认识就会无意义,我们更是无法推进自身的发展、事物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所以,知而不行是不可取的行为。
知行统一,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动指南。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所以,我们不应该对认识的探索,不应该停止对认识的总结,不应该停止在实践中发现真理,不应该停止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唯有这样不停地认识与实践,我们才能得到发展。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二篇:毛概作业----有感于《实践论》
有感于《实践论》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具有伟大里程碑意义的哲学理论著作,是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的最关键核心思想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最生动的理论体现之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生产活动中得到,然后再用这些认识来解决人类生活问题。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比其他理论先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理论和实践的用意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毛泽东同志正是学习了马克思这一基本原则,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理论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人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如果不符合,那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要想知道自己的认识或理论是否正确,不能主观上确定,而是要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而定。
毛泽东它在《实践论》中还论述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是属于自觉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就告诉我们,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二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实践。认识的规律一般是由低级向高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必将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她们在时间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无论是感性认识或是理性认识,都不能算是绝对正确,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这就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感性的认识经过深入的思考,然后跃进到理性认识。
毛泽东紧紧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根本原则,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他在《实践论》中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他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因为这两个飞跃都是能动的飞跃,所以他把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才得以顺利实现。如果人们只是埋头实践,不注意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就无法顺利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里,自己的亲身实践是重要的,但人们不能事事亲身实践,因此还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在第二个飞跃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发展作用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在改造客现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不断得到改造。因此可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 1
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具有伟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突破,对于指导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
细细品读《实践论》,这不仅仅是一次人生的思政课,更让我对历史遗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更让我对当今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独特的思考,对自己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有了更深的领悟。《实践论》将会引导我们现在遗迹将来的时间活动,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时间,从而使我们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在实践中获得经验。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历史重任,更应该不辱使命,潜心钻研理论,苦练实践本领,完善健全人格,在党的指引和带领下,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毛概有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感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就好似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一样,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思想。
我们分别学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历史进程、意义和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等。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出处,我学到了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没有理论的成果,就没有好的方法指导中国人前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我们必须做好随时随地为人民服务的准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等等。
我也深深认识到毛泽东为党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理论和实践,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其影响广泛而深刻地存在于我国 社会的各个方面,是改革开放的理论源泉;也表现在空间的拓延上,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理论原点,成为人类社会精神寻求归宿的一座丰碑。
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会其中的深层道理,运用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审视自己。我们应该学会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的理论和思想,用最新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完善自己。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科学发展、实事求是,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努力中,创造无愧与人生的业绩。
第四篇:毛概论文-毛泽东实践论心得体会(本站推荐)
《实践论》学习体会
关于行与知的问题,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哲学界所探讨的且颇具争议的问题。明代王守仁提出的格物致知的理论似乎是给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答案,但其说法仍然较为朴素。在中国,直到毛泽东实践论的提出,才给了这个问题以科学的、辩证的解释。
不仅是中国,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之前,几乎所有的哲学都无法真正了解到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实践论在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明确地指出行与知的终极关系。
首先,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的直接或间接的来源,其重要性甚至高于认识本身。人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取事物各个片段的信息;再经过实践,脑中的片段形成一个整体,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即成为了所谓的概念;对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最终形成理性的认识。在技术发达的今天,有人或许会用“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来反驳,但这只是一种间接的经验而非真正来源,其来源依旧是社会实践。在解释这一问题时,相对于马克思原文的晦涩难懂,毛主席的言论更为生动形象,以外团访问延安、变革梨子为例巧妙地解释了深奥的问题。正是在对中国革命实践把握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突破。
其次,实践是理论的目的和归宿。总体而言,这是一个上升的循环,人们从实践中得到经验理论,反过来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未经理论指导的实践,好比是无头苍蝇,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同样,再好的理论,没有实践,也是枉然。我们已经经过种种实践,最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获得了理性的认识,但得出理论并非终极目的,如何运用这一理论去指导实践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因此得出理论并不难,但从理论再到实践却是一个艰难的、巨大的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有别于空想社会主义,正在于它的实践性——敢于用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否为真理,光凭主观感觉是无法判断的,只能通过实践加以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真理,是因为它不惧怕任何实践的检验。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在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不断验证、纠正着理论,使其趋于完善,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到这里仍未完结,世界的运动是永恒的,因此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也不会停止,而对于真理认识也随之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没有终点的,它随实践的发展而前进,最终达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行与知具体地、历史地统一,那么,任何的左倾或右倾的错误就会不攻自破了。
可以说,实践论的产生是及时而必需的,它在论述马列主义原理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对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行成鼓励与指引,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在今天,我们年轻的一代更加需要学习这一科学理论,切实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为建设党和新中国的伟大事业而奋斗。
第五篇:毛概读后感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今天读了《反对本本主义》,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5月为反对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关于调查研究问题的重要著作,也是毛泽东同志最早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他从七个方面来阐述调查的重要性及方法等。
首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常出现在激烈的讨论中的一句用来反驳那些没有调查清楚实际状况而空会纸上谈兵的人。毛泽东同志强调,解决问题最重要、最基础的,就是要了解清楚完整的状况,不能睁眼说瞎话,更不能闭眼乱说话,不然你就没有资格来谈论这个问题。作为一位领导者更是这样。
第二,承接上文,点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当你遇到问题,想要解决它,脑袋中却没有任何思绪,绞尽脑汁你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来,还一味地抱怨这抱怨那。这时候,倒不如好好的去调查调查,当你掌握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及现状等资料时,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第三,反对本本主义,也就是今天说的教条主义。一个人的思想受到禁锢,如何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呢?制度规则是可以变通的,思想观念是可以改变的,知识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凡事不能照葫芦画瓢,前人留下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今时的情况,所以,解决问题要按实际情况来,可以借鉴“本本”,但要灵活运用,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解决“本本主义”这个问题,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这样一个科学的方法。由此引出了第四点,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意思就是,没有经过实际调查,就提出没有根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更难以解决。因此,作为管理层人员,更应该从实际出发,亲自走进基层,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第五点,作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我认为,这一点用在什么时代都是可行的。毛泽东同志说了,社会经济调查的对象的是社会的各阶级,不仅要调查社会各阶级的政治经济情况,还要了解各行各业的相互关系及各阶层的相互关系,城市与农村都要做好调查,这样,调查的结果才能更好的反映问题的根本,才能更迅速的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掌握了经济基础,才能更好的规划上层建筑。
第六点,是结合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情况做出的。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完全要靠他的政党——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而这是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套用到今天,那就是,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坚定共产党的领导,领导层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真正的掌握每一时刻中国的情况,与时俱进,才能正确的提出或转变既有的政策、策略,引导中国向前进。
第七点提出调查的技术,指导我们进行调查。共有七点,分别为:
(1)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2)调查会到些什么人?
(3)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4)要定调查纲目
(5)要亲身出马
(6)要深入(7)要自己做记录
可总结为,将善于指挥的人员聚集在一起,然后开调查会进行讨论,调查对象要针对那些有丰富经验,思想进步,观察力敏锐,深切了解社会经济情况的人,并且要做好调查计划,充分做好准备。调查工作要领导人亲自进行,并且要深入调查,做好调查结果的记录。
全文可总结为,去实际中做调查,用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