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钟表反思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是在一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钟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和不满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此,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钟面和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好的方面: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猜谜语”中导入,接着用课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一方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认知,放手让学生准备材料、让学生探究。学生对钟表有一定了解,但那是来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对某些问题还一知半解。在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不仅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形成具体的生活数学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教师始终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上引导学生探索学习:钟表外部结构认识、时刻的认读写,让学生先谈自己知道的,再针对学生不解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索。即便是学生不解的地方,也让其他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用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的语言帮助其他学生。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相关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不仅乐于探索,而且当学生获得了成功体验后,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尊重学生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 “动”。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完成学习。让学生在动中观察、操作、讨论,在动中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不断地尝试错误,品尝成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成学习。
4、注重培养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很详细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钟表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带的都是实物钟表,在学生动手拨时间的过程中浪费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做练习时间较紧张。
2、提出的问题方向不够明确。如在让学生观察三个钟面,让学生找出三个钟面的异同点时,我让学生说说从三个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提得太泛了,使学生抓不住要领,答不到点子上。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比如问时针和分针指在哪里,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如何看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并能很快读出来,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看钟反应慢,我觉得这是由于学生平时在家里看时钟的机会不多,在家时一般家长都会告知现在是几时了,或干脆说“快到做XX事情的时间了”等等,而在学校,形成学生时间观念的并不是挂在墙上的钟,而是响在耳边的铃声,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看钟不熟练。针对这一情况,我觉得可以在平时批作业、上课、吃饭等时候不时地问问学生“现在是几时?”,帮助学生在平时积累经验。
总之,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第二篇:认识钟表反思
2013——2014第一学期展示课《认识钟表》反思
五家渠三小刘玉叶
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们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堂效果也没达到预设的目标。第二个环节是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面,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看钟表表面的结构,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互相交流来认识钟表这位新朋友。在全班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平时积累的经验表述出来,这样不仅成功地调动了学生主动了解钟表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主要引导提醒学生注意力的重点是看钟面,而不能被其他生活因素所吸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整时分针的特点,并注意纠正学生的口头语,加强书面语的训练,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这节课我主要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说话的语言组织上得到锻炼,在整时的表达方式我让孩子们自己说,自己总结,孩子给孩子评价说的如何,让孩子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后在此说一说,然后给自己一个评价。
第三篇:认识钟表反思
《认识钟表》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是抽象的,但是每时每刻伴随着孩子左右,因此,再教研课上,我组织了《认识钟表》的教学活动,发现幼儿对时钟的学习兴趣浓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反思如下:《认识钟表》教学目标1.教育幼儿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2.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时钟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
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我是以声音片段引出钟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在课件中加入各式各样的的钟表(如闹钟、壁钟、手表、钟楼等)让幼儿对时钟有更全面的认识。
第二环节 借助“小猪的钟表店”让幼儿对钟表的外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提问中引出分针、时针、12个数字及数字的排列位置,并且操作钟面把时针和分针都拨到12的位置上,反复将分针拨动一圈,让幼儿发现分针与时针的小秘密,让幼儿能够记忆深刻。接下来是一个小操作活动,《把钟面补充完整》分别让幼儿把钟面缺少的东西补充完整,这样在活动中巩固了本环节的学习要点。
第三环节 借助课件《小明的一天》让幼儿观察钟面及时间,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是几时。并且自己操作钟面,我来说时间,幼儿来拨时钟,加深记忆。
第四环节 这一环节是和幼儿一起欣赏儿歌《钟表店》并且做韵律操,让幼儿能够放松身心,并且了解时间的宝贵。
第五环节身心放松的孩子们精神饱满,因此我设计了两个思考题,1.对比两个钟面,时间是一样的,为什么小明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2.古代没有时针,古人是怎么看时间的?希望能让幼儿能够多层面的了解钟表的知识。
最后是一个游戏《找房子》,在上课前,给每人发了一个带有时间的纸条,并且在黑板上贴了六个带有时间的小房子,让幼儿找到和自己时间一样的房子。设计这个游戏,主要是希望全体小朋友能够参与,并且掌握时间的认读。
本次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优点:1.利用幻灯片让孩子了解更多的钟表知识,激发了幼儿对钟表认识的兴趣。2.小操作活动,让幼儿动脑动手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3.欣赏儿歌《钟表店》并做韵律操,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时间的宝贵。
第四篇: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认识钟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参考。《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有关精神为指导,转变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力图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关注:
1.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开始,让学生欣赏一段音乐《在钟表店里》,猜一猜是什么声音,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定下心来,并顺利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去喜洋洋的钟表店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因为喜洋洋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个动画人物,将日常生活中的动画人物引入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学会了认识几时后,设置了“帮老师忙”的环节,这样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距离,同样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为接下去拨钟表的游戏做好了铺垫。“小小报时员”的游戏更是吸引了他们的热情,低年级的学生都很好胜,不愿输给别人,都想在这个环节中好好表现,在游戏的过程中很好地加深了对几时的认识。
在认识大约几时的过程中,首先作为评判员,为喜洋洋和懒洋洋的赴约时间作出判断,喜洋洋遵守时间早到了,而懒洋洋则没有遵守时间,他迟到了。在这样的评断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认识到要做一个遵守时间的人。
同时,给能够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并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奖励一朵“小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2.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相对比较弱的,很多时候没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达出来,遏制了思维的发展。但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达能力的激发,同时也是数学思维的激发。
在认识时针、分针这一环节时,就安排了几个说的活动,让学生一起说“分针长,时针短”,又让学生同桌说一说,个别说,还让学生在自己的小钟表上找一找,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同桌说一说,个别说一说,注重了学生说的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几时,关键是能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在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说一说这句话,同桌说一说,个别说一说。并且要求学生在认读钟表的时候能够说出这句话,使知识内化。
同样,在认读大约几时时,师生共同总结出认读方法“接近几时,可以称为大约几时”后,我也安排了学生自己说一说,由于是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语言表达也及时得到了巩固,所以在认读的过程中,学生都能说得很到位,这是语言得到内化的结果。
3.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始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构建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在认识钟面时,并不是老师直接介绍,而是让学生观察钟面,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说一说钟面上两根较粗的针的名称,并能区分出来。
在总结几时的认读方法时,学生通过观察三个时刻钟表分针和时针的指向规律,找出三个钟表指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发现规律,归纳方法。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而认识大约几时时,通过判断喜洋洋没有迟到,是因为七点没到一点,喜洋洋就到了图书馆。而懒洋洋迟到了,是因为他七点超过了一点才到图书馆。从而在自主认读的过程中,老师稍作引导,师生共同总结认读方法,接近几时,可以称为大约几时。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突破难点,学生自主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扎实、灵活。
总之,这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但是不管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都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期待大家的批评和指点。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今天,在高师附校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认识钟表》,这节课,教师能用适合孩子的谜语去导入,课中也出现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但是从孩子们的回答来看,这些知识显然对于孩子们很简单,但是教师依旧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这显然是这节课最大的一个不足。
片段一:
师出示课件,上面有各种的钟表,其中有一个电子表。
师:大家看看这些钟表,哪个不同呢?
生1:这个不同,那些是手上戴的,这个是摆的钟表。
师:你是这样认为的呀。
生2:我认为这个不同,它没有表带,是一条链子的。
师:你是这样认为的呀。你们看看这个电子表,是不是和别的不一样呢?
生茫然看着老师点了点头。
【评析:这个环节显然学生不清楚老师究竟想说什么,所以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说的,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经验,显然没有按照数学角度去思考。电子表示没有时针和分针的,其他的钟表都有时针和分针。如何能让学生说出这样的话呢?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另外在教学的环节上缺少了必要的层次。假如讲了时针和分针之后再出示这样的环节,肯定是水到渠成的问题。】
片段二:
师出示一个钟面,说:你看这个钟面上,数字宝宝都不见了,谁能帮数字宝宝回家呢?
生1:我可以找到,先给1找到,然后依次2、3、4……
师:我就不知道1在那个位置,怎么才能找到帮助我找到1呢?
生2:先确定12就可以了。
师:12在哪里?
生2:在最上面的正中间。
师: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又问:还有哪些数字重要呢?
生3:3、6、9
教师依次标注,最后完成了数字到钟面上教学环节。
【评析:钟面上如何表示,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怎么找,有他们各自的办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看看对不对,然后让学生展示,这样既让人人动手,又让孩子们汇报有了素材,比这样空讲要好的多。教师展示的是成人的想法,不是孩子的想法,这点教师体现了以知识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教师教给学生,不如学生自己教给自己。】
片段三:
师:钟面上除了数字,还有什么?
生1:有时针、分针、秒针。
师:我们只学时针和分针。时针是什么样的?分针是什么样的?
生……
【评析:学生已经知道时针、分针、秒针,说明学生对这个知识已经不陌生,那么教师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选一选、画一画,然后再说一说呢?学生是21世纪的学生,教学方法停留在上个世纪,这样的反差我们意识到了吗?学生会的,就让学生说一说,这一点必须做,不用含糊的。】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钟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些,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钟面和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
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一、处理较好的方面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猜谜语”中导入,接着用课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一方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很详细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钟表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实物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的机会。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
2、提出的问题方向不够明确。如在让学生观察三个钟面,让学生找出三个钟面的异同点时,我让学生说说从三个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提得太泛了,使学生抓不住要领,答不到点子上。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比如问时针和分针指在哪里,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3、课堂中,学生举手发言的面还不够广。
4、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炼,如果我的语言能更激情、丰富些,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再丰富些,这样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第五篇:《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钟表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从一上课我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
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
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2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认识钟表》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主要依托绘本故事展开教学活动,希望学生能够在故事情境下学习到新知识,但根据课前的学情调查,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时期都对钟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时针短又粗、分针长又细,知道钟面上又12个数字,一天24小时等简单的知识。那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增加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依托绘本故事展开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在认识钟表表面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平时对钟表的认识、记忆说一说钟表的特点,较好地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演示指针运动方向时让学生自己用手演示指针运动方向,然后给学生讲解“顺时针”这个生活常用词语的来源于哪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接下来,通过老狼先生一天的行程安排让学生自己说出时间,在此时学生说的还是口语化的时间表示方法,如:9点、10点、12点,然后由老师告诉学生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规范的表示这些时间,让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再通过观察这几个时间点时时针与分针在钟面上的指向得出整时的概念及指针特征。但本节课也有一下几点地方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板书没有不够及时且不全面在让小组活动拨钟表环节,老师没有在学生活动前进行正确的示范,虽然本节课巡视时未发现学生有不会拨或者拨不对的现象,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老师还是应该在学生首次学习拨钟时夯实正确的第一印象。学生小组活动后应让学生板演一下拨钟,或者老师用错例示范让学生订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授课,我深深认识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出现——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结合低段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中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数学思想的无处不在。因为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发展,必然要有思想的带动,让数学思想逐渐在学生脑海中萌芽进而带动能力的培养,这才是让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3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不足之处:
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9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4
《认识钟表》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认识钟表中的整时讲完了,反思本课的教学,感觉钟表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确实是一个难点。因为大部分孩子平时很少关注时间,头脑中也没有时间概念。就如在课上,我问小朋友:你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睡觉?小朋友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小朋友认识了钟面的时间却说不出这个时刻自己在干什么。可见孩子们的时间观念是比较弱的。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所以在整时和半时的教学中我力求创造符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以此来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在教学整时时我出示了学生熟悉的情景图:起床时间图、中午下学时间图、下午下学时间图。让学生通过看图比较,在小组交流中,找出看整时的办法。
接着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如同桌互说、小组一人拨钟表大家说、开火车说等)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钟面上是几时,是怎么认的。这样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巩固了本课的知识。但本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少数学生总是把几时说成是几点,我觉得这与我在课堂上强调不到位有关。当时这样处理“几点是对的,但在数学上几时才是规范的,我们平时也要注意使用数学语言。”这样会不会好一点呢?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迁移新知。注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我说你拨”,“我拨你认”,“师拨生认”,“生生互拨互认”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来。在孩子们认时刻的时候,还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的,要求学生完整表述,体现思维的层次性。
整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都会认、拨整时时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认“半时”时还有问题,比如:5时半,有的孩子容易认成6时半。仔细思考后,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对于钟表上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不清楚,不能准确判断是过了几时,没到几时,所以才会出现上述问题。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迅速针对“半时”学习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1、进一步认识钟面。2、出示活动钟表(时针、分针可以转动的),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即:1→2→3→4→……→12→1→2→……。经过这样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认半时时有了很大的进步。3、认、拨几个特殊易混的时刻,如:12时、12时半、6时、6时半,让学生进一步区分整时和半时的不同。4、让学生回家试着在真实的小闹钟上拨整时和半时,进一步感受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后,我还有这样的一个思考:如果课堂上的学具不用“钟点学习器“,而改用真正的钟表(小闹钟),效果会怎样?当孩子们在小闹钟上拨一拨时,是不是就自然地观察到了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更利于半时的认识?但同时我又有以下困惑:1、真实的钟,时针、分针运动时有滴答滴答的声音,是否会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2、孩子们本来动手能力就差,在钟上拨整时、半时是否更难?
成功之处: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营造高涨的学习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玩中学数学。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学习。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不足之处:
1、教师语言不够精练。作为教师,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性,尤其是数学课堂上更要严谨、标准、规范,这方面我做的不够。也许是这几年来一直在教低年级的缘故吧,显得在课堂上语言罗嗦、重复、不精练。
2、学生学习习惯需加强培养。由于一年级学生来到小学才一个多月,来自各个幼儿园,课堂常规大不相同,在这一个月里,许多习惯还没有养成,如:课堂上当我提出问题时,有些小朋友不举手很快地说出答案;请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认真倾听
3、组织教学还不到位。学生会看钟表认时间,但根据时间拨出相应的钟表就有难度了: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6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时间观念。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学难点是特殊时刻的认识。
我们学校数学组全体成员进行了校级公开课展示。
我讲解的是《认识钟表》这一节课,现把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多媒体课件是帮助老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师不应该完完全全被课件所牵引。对于一个游刃有余的专家型的.教师来说,课件应该是为他所用,而不是教师的整堂课的思维围绕着课件走。面对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灵活机动,巧用教育机智。我之前总是先制作课件,然后根据课件去进行教学设计。然而,贾校长细心地告诉我:“小冉,你把顺序弄反了。教学设计要走在课件的前面,你的课件是围绕你的教学设计而展开的。”这也使我深深体会到自身的不足。
2、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多次在练习训练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在反复说、反复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并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明朗。
3、巧妙地利用好课堂生成,使学生的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跳板。在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的游戏环节,有一个学生在拨6时整的时候,错误地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弄反了,他拨的是“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6”,而作为教师,我没有立即发现。通过这节课,我也反思自己:课堂上,要多问几个“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能给大家讲一讲你的想法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其实,这是个很好的课堂生成的反例,而我没有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
4、在平时的课堂上,就要养成良好的板书习惯。关于教师“板书写什么?”“怎样板书才能简而意赅、事半功效?”的问题,我也深思了好久。最基本的一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最应该板书的。而我却板书了其他内容,唯独教学重点“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句话却忘记了板书。追本溯源,还是因为自己在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板书习惯,没有把板书的设计做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
最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能够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更广阔!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7
《认识钟表》是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认整时和半时。
课前,我安排孩子们准备了“钟点学习器”。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谜底:钟表)
然后出示了钟表店里的各种样式的钟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并加以区分,让孩子们指出自己“钟点学习器”上的时针、分针。紧接着,通过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点认识“整时”、“半时”。在认识整时时,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动中与整时相关的主题图,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试认钟表,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画面内容。
2、集中展示“整时”的4个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它们的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让孩子们在“钟点学习器”上拨一拨整时时刻。随后的半时教学和整时教学步骤基本相同。在认识了整时、半时之后,我又出示了电子表计时,让孩子们了解电子表计时方法,学会正确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表示整时、半时。最后,我安排了一组“认一认”的练习,要求学生会认,并能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计时。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迁移新知。注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我说你拨”,“我拨你认”,“师拨生认”,“生生互拨互认”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来。在孩子们认时刻的时候,还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的,要求学生完整表述,体现思维的层次性。
整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都会认、拨整时时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认“半时”时还有问题,比如:5时半,有的孩子容易认成6时半。仔细思考后,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对于钟表上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不清楚,不能准确判断是过了几时,没到几时,所以才会出现上述问题。
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迅速针对“半时”学习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进一步认识钟面。
2、出示活动钟表(时针、分针可以转动的),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即:1→2→3→4→……→12→1→2→……经过这样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认半时时有了很大的进步。
3、认、拨几个特殊易混的时刻,如:12时、12时半、6时、6时半,让学生进一步区分整时和半时的不同。
4、让学生回家试着在真实的小闹钟上拨整时和半时,进一步感受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后,我还有这样的一个思考:
如果课堂上的学具不用“钟点学习器“,而改用真正的钟表(小闹钟),效果会怎样?当孩子们在小闹钟上拨一拨时,是不是就自然地观察到了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更利于半时的认识?但同时我又有以下困惑:
1、真实的钟,时针、分针运动时有滴答滴答的声音,是否会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
2、孩子们本来动手能力就差,在钟上拨整时、半时是否更难?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8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钟表》是本学期的一节活动。其目的旨在使幼儿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使幼儿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爱惜时间,珍惜生命。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优点:
准备阶段:①为使幼儿更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在知识积累阶段,我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让幼儿事先对钟表有初步的了解,并让幼儿自带各式钟表,为教学提供服务。②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
实施阶段:在活动过程中我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游戏法、说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基本成功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的呈现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科学教学应该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首先用舒缓的音乐形成轻松的活动气氛,认识时钟时,为幼儿准备足够多的材料,说明时钟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用性和普遍性,使幼儿充分感受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钟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情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新知。
二、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
科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为了体现新的教学思想,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勇敢发言。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让幼儿自觉掌握时间的概念。
三、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学习方式。
在练习时,通过幼儿的亲手制作钟表,拨钟等实践活动,不但激发了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不足:
本次活动过程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接受能力来设计的,活动中幼儿和教师真正融合在了一起,活动的效果较好。但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一、教师因初次接触课件教学,对课件的使用不够熟练。
二、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但应变能力即教育机智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三、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记录时间时,最好让幼儿先来拨,再通过课件来验证。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9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能立即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利用课件,制作了一个猜谜语的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课件声音一停,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回答。课的开始营造了一种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学具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并说一说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认一认整时,拨一拨整时,写一写整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3、巩固练习设计有层次、新颖,首先是基础练习,进一步巩固全班学生对整时的认识,其次出示书上情景图,请小朋友说一说小明愉快的一天,他什么时刻在做什么?待所有时刻都说完,随机提出一个问题激发矛盾,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汇报结果。为什么小明7时才起床,6时却在看电视?随后教师说一个时刻让小朋友用动作表演此时自己在干什么?让小朋友对自己一天的活动有个大致的了解,最后再让他们自己回去设计周日一天的活动和时间安排,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课的结尾,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非常感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平常操作实践的活动较少,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个别学生无所适从。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有待加强。
2、板书和语言都有待进一步规范,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够及时,如请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整时,学生写得很漂亮,老师应及时做出评价激励学生。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自己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真正做到有效课堂,这样才会使学生爱数学、学数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0
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在小学数学阶段,认识钟表从一年级持续到三年级。本学期认识钟表的重点是知道钟表的组成,认读整时,学会珍惜时间,养成守时的好习惯。为了方便孩子们认识钟表,给孩子们布置制作钟表的先导作业。在孩子对钟表有了一定前概念认识后开展教学。根据整时的内容,进行了两课时的教学安排。第一个课时着重认识钟面的构成,整时的认读,第二课时认识快几时,几时过一点儿,大约几时等不准确的时间概念,学生体会时间在生活中应用。
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并认识钟表,可以设计先导作业,学生预习课本,制作钟表,从学生预习情况开展学习,你了解到钟表的哪些知识?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钟表的学习。第一个课时比较简单,学生能说出钟面的构成,整时的读法和写法,知道钟表的旋转方向,时间前后的不同。经过学生的学习与反馈,我发现多数孩子能认识钟面的构成,会读写整时,但是对一天时间的前后没有概念,之所以出现这样情况,一方面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自身时间的使用不关注,不了解;另一方面,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字不敏感,对顺时针旋转方向不理解,出现前后时间颠倒。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课上课下练习检查,课前三分钟进行听口令拨钟表的比赛,加强学生对钟表时间的认识,比如现在是9时,请你拨出三小时后的时间。这个时候学生很容易出错,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形象的钟表一起拨一拨,说一说钟表是怎么走的。课下,布置了画一画的作业,学生画出自己的一天并标出时间的两种表示形式。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加强了对时间前后的认识。课下教师也要和家长做好沟通,请家长给孩子出题,孩子拨一拨、说一说整时。教师还可以就学生的易错点进行发问,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交流、质疑中加强对钟表的认识。
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用时间分享自己一天的生活,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一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对钟表相关知识进行自我建构,从而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或者利用数学绘本、数学故事,学生在故事中认识一天的时间,既形象具体易于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1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能力。本课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时间,而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熟悉又陌生,为了让学生能科学地认识钟表,在教学时我创设了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学习,探索。
1.创设生活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生活情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学生创设了听声音猜猜看的问题情景,课中又为学生创设了淘气一天生活的场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钟表上的时间,并在自己的小钟上拨出这些时刻,提高学生认识各种钟表的能力。最后,我让学生再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几时你在干什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开放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而开放的情境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发现学生独特的见解。如在学生发现了一天中有两个6时时,我问学生:“你还知道一天中有两个几时?说说你分别在干什么?”它的答案是开放的,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间。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不仅认识了一天中的其它时刻,而且对时间有了更深的体会,懂得了时间的宝贵性。
3.创设欣赏的情境,挖掘学生思维
在课的末尾,我创设了淘气带我们到世界各地游览的情景,本意只是让学生感知时区差的存在,将钟表的认识再稍做引申,以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没想到,当我问了一句: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如今的小学生,知识面相当的广,有时都让我们感到吃惊。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2
在复习这一单元之前,让孩子先把本单元内容读一遍,课堂上和孩子们对本单元进行了如下整理:
一、认识钟表
1、认识钟面:
(1)针:时针(又粗又短) 分针(又细又长)
(2)数:有12个数字,从1到12。
(3)格:大格(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中有5个小格)小格(60个小格)
2、认识整时: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读法和写法。
3、认识半时:当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读法和写法。
4、大约几时:刚过几时和快几时都称为大约几时。
《复习认识钟表》这堂课是难度比较大的一节课,但经过教学使我记忆十分深刻,学生不但不感到难,而且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觉得有以下优点:
一、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复习目标和重难点。
本节课要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熟练地看整时和半时,进一步掌握整时和半时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复习过一个小时是几时;并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让学生理解大约是几时。
我在上课之前进行分析,学生对认整时掌握较好,对认几时半有困难,所有我认为本节复习课的重难点是教学认几时半和过一时是几时。为此我在课中让学生充分观察几时半的钟面,指导看几时半的方法,强调“因为时针指着几和几的中间,过来几还没到几,分针指着6,所以是几时半。”并注重比较整时与几时半分针与时针的位置不同,给学生理清思路。
在教学过了一时是几时时,我强调学生独立读题,防止学生直接看钟面写时间,并强调让学生说清思路。突出重难点。
二、在复习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在复习课上,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所学的知识是必要的,在课上,通过说一说,比一比,让学生总结出认识整时和几时半的方法,明确如何思考过一时是几时,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大约是几时,明确大约是几时与整时的不同。
三.因材施教,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本课创设了“小妹妹”、“从北京回来的小明”、等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四.改进方式,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比较整时与几时半分针与时针的位置不同”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实物钟,先在小组内进行活动: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效果明显。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只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教材,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刚进入新课程,本节课教学中,我对学生活动的场面调控还不及时,在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合理,对动态生成资源的捕捉能力还要加强。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3
本单元两个课时的设计都能体现出新教材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媒体的手段以及道具模型,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认一认、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画一画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从整个单元的教学效果来看总结了以下几点:
在教学整时时,我抓住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了现在最深受学生欢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儿童节目中故事人物贯穿整节课,在课堂上出现卡通人物作为教学元素,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而在认识钟面后的环节是认识整时,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我设计了卡通人物懒羊羊出场,由于是学生心目中喜爱的人物,他们会注意情境图上的每一部分,包括钟面,这是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实际而设计的。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懂得不要懒床,给学生渗透了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碰到了以下问题:首先是在介绍钟面知识时没有介绍钟面有12个大格;当在讲授认读整时时,许多学生用日常口头语把几时说成几点,甚至把“几时”说成“几点时”出现两个单位,我并没有去认真思考如何把这个错误及时纠正;其次没有把认整时的重点讲透,我应该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好好地渗透到学生中去,而我只用一两句话就略过了,对于中下生还是没有掌握好;最后在讲解读写整时时,没有把冒号左边和右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没有交代清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的努力,向有经验的老师取经,改善我在课堂上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有效。
而半时比整时学习起来更难一些,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运用观察与操作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体验感悟半时指针位置的特点。我把电子多媒体走进课堂,以“守株待兔”的故事为线索展开,讲解“8时已过,分针再走半圈就是8时半”,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学生联想、推测得出9时半、10时半、12时半,由已有知识生成新知识,既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体验到半时是由整时发展而来的。吸引了学生与教师的目光,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在本课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并充分考虑到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有效地的实物投影,通过让学生亲手拔一拔、画一画、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练习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读时间、写时间、画指针等内容,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多侧面积累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感受数学的力量。
本节课由于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教学的效果。从整个单元来看,学生们都在轻松愉快中度过,并且我也比较重视操作的能力培养,把枯燥抽象的时间转化在形象直观的模型钟面上,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4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究新知
课始,我没有急于出示钟表模型,而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说说自己对钟表的了解,学生汇报说到:钟面上有12个数,钟面上有的是2个针,有的是3个针,3个针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针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钟表模型,并让学生拿出自带的钟表进行观察,学生观察到钟面上12个数的排列顺序,以及3个针的区别。这时教师进一步提问:谁知道这3个针分别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强调或订正。这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获取了新知,并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2、注重动手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培养
课上,我让学生根据出示的时间用自己手中的钟表动手拨出相应的时间;还让学生以同桌为一组,一人说整时,一人拨时间。把已有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中,我出示钟表,让学生根据钟面说出时间,并说明怎样判断的。如:2:00,当时针指着2,分针指着12时就是2:00,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3、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师生完成游戏活动:如教师说时针指着5,分针指着12。学生判断出:5时。让学生不看钟面直接说出时间。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学生的书写应加以指正,特别是时间的数字表示法,有些学生把“:”写在中间,教师应强调“:”应靠下,如8时的正确数字表示法为8:00。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5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但学生的学习习惯还需加强培养。由于一年级学生在小学的时间不长,来自各个幼儿园,课堂常规大不相同,在短期内,许多习惯还没有养成,如:课堂上当我提出问题时,有些小朋友不举手很快地说出答案;请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认真倾听。
同时组织教学也还不到位。课堂上学生会看钟表认时间,但根据时间拨出相应的钟表就有难度了。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实践操作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课堂有点混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