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影评

时间:2019-05-13 15:4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京,南京》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京,南京》影评》。

第一篇:《南京,南京》影评

《南京,南京》影评

本学期第一次放映的电影是《南京,南京》,这部影片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何为绝望?何为良知?何为人性?在这影片中都得到最深刻,最直白的展现。

在观看《南京,南京》之前,我也曾看过史蒂文斯皮尔格导演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缩影,影片中虽然也满是战争的残酷与血腥,但在黑暗的世界中却有一道光芒照进来,那就是影片主人公奥斯卡辛德勒,一个德国企业家。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但是在《南京,南京》中却没有这样一道光照进来。全片都是一种十分沉重的氛围,即使有挣扎有反抗也显得十分苍白无力。使观影者在整个观看过程中都被一种沉重的氛围笼罩,直到影片最后,那种沉重的感觉上升到最高度,使人久久不能释怀。那种对人性的摧残,直接抨击着观影者的心。

同时,与其他以战争历史题材为背景的电影不同,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以一个侵略者的视角,直观深刻地展现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片中以日本士兵角川的视角,展现了在战争中,他从一个普通士兵变成一个麻木的机器,变成一个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空虚与罪恶之感,没有灵魂的人是可怕的。

日军进入教堂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拥挤在教堂里,却敌不过几个日本官兵!每一个人都神情麻木,根本没有反抗意识,他们就如同待杀的羔羊一般。那种无助绝望的眼神深深刺痛着我的心。或许从那时候开始,从开枪打死的第一个人开始,就刺激了侵略者杀戮的野心。战争的可怕,可以让一个普通的日本士兵杀人从恐惧到麻木最后从杀人中寻求快感;影片也是那个时候开始对人性的摧残不断蔓延。

观影的两个多小时,我觉得时间特别漫长。因为目睹了一群人的生死挣扎,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战争,那种氛围下,时间是凝固的;时间漫长到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中国的血泪史。影片紧扣南京大屠杀被杀害的30万军民的真实历史事件,直接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同时也展现了一些人的顽强抗争,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有刘烨饰演的捍卫家园,拼死顽抗的中国士兵,江一燕饰演的慰安妇,在最需要的时候同样也有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的勇气;还有德国牧师以及其他爱心人士的善举都给影片增加了一点点温热,人性在那里闪耀着虚弱的微光。同时也正是这一点点光亮,让尚有良知的日本士兵,陷入了自我的折磨中。每看到角川眼神特写的镜头,我仿佛就能听到他来自心底歇斯底里的呐喊。

影片结尾,终究还是令人欣慰的,角川在一声枪响后结束了自我的折磨;小豆子最后逃了出来,他吹着蒲公英的镜头分外令人感动。悲痛的昨天已经过去,明天终究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缅怀历史,悼念那些在历史中的牺牲者。但我们更应该展望未来,我辈当自强!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不会沦为刀俎上任人宰割的鱼肉。我们要爱好和平,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并不断努力为我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南京南京影评

南京南京影评

揭开伤疤有许多种方法,哭诉的、淡漠的、唠叨的,官方的、民间的、第三国的,等等等等。陆川这一部,可以说是来自民间的声音,在《南京,南京》中有着多个声音在叙述。抵抗组织的、国际友人、普通民众以及日本军人,但并不嘈杂,但是残酷、直接,写实到让人目不忍睹的地步。铭记南京大屠杀,不止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每个人都曾经是鲜活的生命。

《南京!南京!》相比很多同背景的电影有着很明显的进步,那就是呈现出中国人的抵抗状态,南京沦陷之后,中国人并非不抵抗,无论是武装的战士还是手无寸铁的平民,或者用子弹来说话,或者同仇敌忾,即便是妓女想保持美貌和发型、贵妇们打麻将,分别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那不是商女不知亡国恨而是苦中作乐更可哀,作为现代人要同情和理解他们的处境。

这段历史,这一段我们必将铭记完事却从未真正发自内心去深究并祭奠过的历史影像。好像一张张底片,浸入显影液,并快速翻动起来。带着浓重的炮火和尘土的味道,不加商量的把你带进了胶片之中。

看完了130分钟的电影,我并没有流泪。因为这并不是一部要教会你憎恨的电影。

刘烨被砍头的剧照,这个镜头并未在拷贝中出现。我无法想象突然改变的上映时间究竟让陆川忍痛放弃了多少的初衷和演员的牺牲。陆建雄死的并不特殊,和所有被集体处决的士兵一样。他死的很平常,甚至是他带着那些不愿意面对残酷死亡的兄弟们。默默的走向无力反抗的坟墓。

“中国万岁”喊出口时,很多人都流泪了。我没有哭,始终没有哭 可是我觉得自己被点燃了!心抖得厉害!

开场几个微小的市侩言行,她所饰演的妓女身份彰显无疑。而随着拉贝难民营的陷落,我们也清楚 :最后拿肉体换回片刻大众生存权利的,并将有这样一个曾经用身体吃饭却依然有着自尊的女人,她叫江一燕。看过电影之后,开始对这个女人有好感。是因为这个角色吧,卑微的可怜却又伟大的让人心碎。她无力拿枪,当男人们面对沦陷也放弃抵抗的时候。一个女人,能做的也许只有这屈辱的奉献。士兵被扫射和掩埋的时候,死的悲壮。而她和其他的女人,直到死亡,也是赤身裸体,互相压着,被平板车当众推走。

江一燕演得很好,她带出了一个女人骨子里的尊严,即便她曾经被生活所迫过。我很感谢她,正如《金陵十三钗》一样。这段历史中,有这样一种身份的女人,值得所有人去尊敬并感激。

高圆圆所饰演的姜老师,电影中的篇幅并不少。可总也不觉得这个女人是重心。她不如范伟饰演的唐先生那样挣扎,她简单的只是抱着只要在难民营。有着拉贝的保护,便可以求生存的信念。声嘶力竭的用尽一切办法来保护在自己身边的人。到最后,这些需要保护的人,只有女人和孩子。

为了解救那些被抓的男人,她很清楚自己在那几分钟中迎来的是自己生命的尽头。一句“shoot me ”,是一个女人为了尊严可以做的最后的选择。这个角色很孱弱,弱到甚至让人有种要去保护她的冲动。她和江一燕所饰演的妓女不同,她们有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情操,不同的追求。然而面对屠杀,面对那些已被战争摧残到麻木的更弱者。她们只能逼迫自己去做些什么。看完整部电影,再在脑海中重新回忆那些场景画面。那种沉痛的感觉,不知道我们的感觉是否相同。似乎脖子上被人拴上了一块不明重量和大小的石块,投

入海里。你想呼吸,想要将头探出海面。但是,石块却一直拉着你向下沉 向下沉,直到无法喘息。直到你的所有血脉都凝固,静止。直到你的心被撑到爆裂,撑破心的。是那些你无法承受和再次回顾的历史的重放。

坐在电影院中,一次次的在眼前重历死亡。自己就像那些手中有枪,但是已经随着国家和城市的沦陷麻木的人们一样。除了坐着,等待日本军人安排不同的死亡方式一样。我只能坐着,等着导演安排出的下一幕剧。叹气还是颤抖,根本不是自己可以左右的。这些屠杀者和被屠杀者一样的年轻,他们也可以相貌英俊并非施暴者就是粗暴丑陋。他们也可以有自己小小的幸福和期许并非屠杀者就不是人,他们只是被集体意志所完全掌控的傀儡。就像角川问道:“其实活着比死去更辛苦,对吧”。

中泉英雄在观影后一个人躲在角落哭泣,我想一整部电影所带来的历史,一段与他来说完全陌生的历史。这是他所不能承受的,一个人不能忍受自己活在谎言中。一个人更不能接受自己活在国家编造的谎言中。当他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的国家时,这种直面自己祖辈暴行的场景。不解困惑无颜以及自己来到中国接拍这样一部电影的压力,他的泪水,含义要比我们来的更酸楚吧。

电影的音乐很好听,虽然他不乏日本音乐的元素。我们的血会烧的灼伤自己的内心,为那些屈辱还有屠杀。但是,电影并不会让我们去憎恨。因为我们也能看到日本人的胆怯,日本人作为被扭曲者的挣扎和忏悔。我们的放弃抵抗是麻木,而他们的持续屠杀又何尝不是一种服从的愚忠和麻木呢?

我们可以继续痛恨,痛恨那场战争,痛恨那些施暴者。我们有理由痛恨,痛恨那些掩盖事实真相。并仗着时间的无情流逝,那场屠杀证人一个个老去逝去而从不反省自己历史的日本政府和军国主义。但我们不要再盲目憎恨,不要以为砸辆日本车,摔坏家中的日本货就是爱国的热诚表现了。

爱国,请给自己多一些尊严!给自己的民族多一些尊严!

至少,请你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能够等到字幕放完,音乐停止。给所有的演职人员应有的尊重,给那段历史一次尊重。若你还有力气,请你鼓掌。我觉得,这样也是爱国和铭记。

第三篇:南京南京影评

《南京南京》影评

网上看到很多关于《南京南京》的影片,负面的评价比较多,有的说陆川拍的是汉奸电影,有的人说那么大的事件以一个日本人的视角来拍,是值得商榷的。其实,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陆川的尝试是很有勇气的,因为对照以往的《南京大屠杀》、《拉贝日记》等,首次采用了黑、白色的拍摄方式,你可以说是向《辛德勒的名单》致敬,但是黑白色带来的肃杀感是值得肯定的。

再者就是叙事方式,或者说是讲故事的方法。陆川在这里讲了什么故事?可以看出的是,角川是全片中唯一拥有完整视点的人物。从这个角度来讲,日本兵角川的心理变化是本片真正的故事。所谓的“屠城”在《南京》中不可见,而“杀人”则呈现为消灭以陆剑雄为代表的中国军队,以及消灭难民营中的中国军人。而另一面,显然以小红为代表的慰安妇的层面是被拿出来讲述的,这构成了故事后面的主要冲突。有人说,情节太简单了,杀人和强奸构成了《南京》的故事。

其实,就《南京》一片而言,陆川的想法是可以体会的,绕开细节的争执,而将这一事件处理为一场战役,换言之,南京“大屠杀”并没有比其他任何一处城市的沦陷更为悲惨,这更像是一部军事片,通过这种军事片的视听风格,把南京大屠杀在二战和中日战争之中重新定位。

总的来说,不过不失,但也不出彩。

第四篇:关于南京南京观后感及影评8篇

南京南京影评

1、南京南京观后感

1、关于生和死的辩证,是通过那个日本兵的嘴里说出来的,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不如畜牲,对战败者来说,对战胜者来说都是一样的,最后那个叫角川的日本兵也自己结果了自己。导演在片子里用了很多隐喻和暗示。

在观影中,观众大多时间是是安静的,有些镜头甚至是大气不出的安静。在日本兵说南京女人很漂亮时,我听到了后排年轻女性的“市骂”,在最后老照片的人物交待中,那个活下来的孩子照片下写着“至今还活着”的几个字出现时,我听到了影院里的掌声。

看这部片子,就不得不和《辛德勒的名单》作比较,都是一样的苦难演绎,都是一样的黑白处理,但《辛德勒的名单》记得最后胜利时转成了彩色胶片,而《南京!南京!》不同,自始至终都是黑白,连最后那个孩子生还后的开怀大笑,吹春天蒲公英的花蕊也是黑白处理,这也是导演的暗示吗?抗战还远没有结束,后面又是内战,中国人的苦难还得延续,在这个片子里还看不到光明来临,如此处理,还是贴切的吧。

片子结束出来时,我和儿子说了一句:你看,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如此下贱的欺凌,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都是一样的,你学习,你努力不是仅仅为你自己,也是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呢。儿子低头不语,我知道,他会想很多,这部片子的记忆,将会跟随他一辈子。我想说的是,我记得在过去参观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想到的一句话,至今也没忘记,意思是:和平不是弱者的祈求,而应该是强者的觉醒。

这个片子,看完很沉重。过后的几个小时,都没能完全从这种沉重中解脱出来。

感谢陆川,感谢那些为此片付出汗水的演职人员。救赎

2、提起南京,我能想到的字不多。这座城市对于我是模糊的,甚至匆匆路过。还未能完全体会它的历史,它的伤痛。而在战争的电影当中,看到南京这个城市却是最多的。侵略,南京大屠杀,死亡三十万人,七三一部队,生化试验,慰安妇,自杀,靖国神社。这些都跟我们中国有关,跟南京有关。知道这段历史的人,看了电影之后都会悲恸。跟朋友说,作为一名中国人,南京的这一段历史我们有责任并且无可替代的记住,并有责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了解这段历史。它代表中国的历史,更是一种屈辱的向征。

陆川导演别出心裁的运用了DV拍摄手法,带有维尔托夫式的真实电影风格。也许导演试图通过第一人称拍DV的手法来表现故事的真实性,不过,极其摇晃不定的镜头,混乱不清的场面,却给观众造成了极大的观影障碍。也许,这反而削弱了影片的表现力和震撼力。(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拍摄手法?)这种拍摄手法的确非常真实,但是中国的观众我想还不能接受这种拍摄手法的电影。坐在我旁边的男士或许是不了解的原因,不停的骂摄影师。后来是前排观众也开始骂起来。再后来也让我也感觉晕眩起来。想想有看另一部西片苜蓿地的时候就是因为这种晕眩一直没有坚持看完这部片子。想不到,我们中国的陆导演也用上了。

影片的颜色黑白。也许我们已经不需要再看到那触目惊心的血流满地,那尘烟滚滚的南京城。日本人的侵略,这座城已经失去了它当初的纯洁,颜色,文明。到处血腥,到处是被日本人淹埋的中国人,到处是被射杀的中国人,到处是被炸烂的国城。我们在黑白的光影世界里仿佛走进那段历史。我们悲恸的拳头在一个个镜头前握紧。中国,不会再如此受辱。

这段历史是悲恸地。是需要我们铭记的。但当我看完,我没有哭。唯一的一次看类似这样的战争电影我没哭。所以站在一位观众的角度,对陆导演我只能非常遗憾,不能说电影拍的不好。只能说,还是缺点什么,它没能让电影像这段历史一样被我记住。很遗憾。所以,我又不能说电影拍的好。但不得不赞的是刘烨的演技,那死时的眼神,那站起来时的眼神。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们始终看到了一位善良的日本人。也许他并不善良,但至少他还有一颗人心。这颗心脏太重要了,不会让他那么痛苦的活着。即使死,都是快乐的。电影毕竟是电影,让我们记住这一段历史的同时也让我们见证着中国的未来,日本的将来。无论是什么国家,什么样的人,在当时那样的环境当中,如果能首先做到人心未泯,这世界哪还有那么多的残杀呢。

南京!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感叹这段历史!请记住,南京!3、5.1号走进莱蒙的东方国际影城观看这部期待了很久的电影南京南京,一定要去看这个片子原因有很多,这个片子做了很多的宣传,让人联想很有看头。而且我曾经在南京呆了五年,每年的12.13整个南京城会拉响警报,我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光是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拉这样的警报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我还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面的一幕幕都会让你浮想那些无辜死去的人。而南京南京拍的就是这灾难日的重现。怀着对这段历史的迷惘一定得好好看一下这部南京南京。看完电影,难过。觉得内心很沉重很压抑,这样的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消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导演会有心情拍出这样的影片来。说实话是有点失望的。整个片子的主角好像是一个叫角川的日本军人,其它的人物都表现的散无主题,我个人觉得这片子更像是日本人拍出来的。那些我们都熟知的南京大屠杀的镜头譬如两个日本军官杀人比赛,又如把大批人赶到江边机枪扫射,还有将大批的平民和卸了武装的士兵活埋,活活烧死等等,都在影片里表现的非常程序化,就是杀完了事的那种态度,两个小时多的片子这最重要的部分却放得很快就过去了。更多的是人们对其他部分的想象,画面的单一与拼凑,简直就是思维混乱,不知所谓。。

4、看完电影,觉得内心很沉重很压抑,很难受,这样的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消退。真的很不明白导演以什么心情拍的这样一部电影,但是渐渐的想明白了,他是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不要忘记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尊严!

在看开头的时候,南京人集体躲在一栋很大很大的房子中,闯进去的日本人却只有几个,如果当时的时候,有人站出来说杀掉这些日本人,也许不会有那么多牺牲,也许整个南京的命运都会不一样。但是没有人,没有人这么做,所以的人都在等着别人去救他,等着别人去保护他,中国人软弱无能的形象在外国人的眼里根深蒂固。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话,我想我会拿起刀枪去战斗,去保护所想保护的人,即使我没有能力,即使我没有任何可以跟别人厮杀的能力,但是现在的我们是有尊严的,是有着自己的思想的。但是在那个的时候,中国是懦弱的,是无法反抗的,是默默接受的,中国也有着自己的士兵,自己的军人。但是 这些手持各式武器,身穿戎装,脑袋顶上顶着国徽,失去了抵抗勇气的青年,壮年,不顾自己的使命,荣誉,和责任兵锋一转突破了自己人的防线,向城外做鸟兽状散去。可是,他们身后的百姓呢?那些手无寸铁的贫民呢?老弱妇孺呢?如果连这群全副武装的军人都无法保护自己,那么谁又来保护他们呢?每一个逃兵活命的代价却是南京几倍百姓的伤亡,几倍妇女被玷污,国都被占领,中国的历史被永永远远地记录上了这耻辱的一刻。

看到最后,国家和国家之间相互掠夺,相互争抢。我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为何我们没有拿起武器去侵略其他国家,而是等待着别人来侵略我们,这确实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奴性问题。抗日的最终,中国胜利了,七年抗战中国终于赢得了胜利。然后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成长了,受过不少国家的馈赠,也受过不少国家的欺压。但是,我们终于有勇气拿起了武器,拿起武器去保护想保护的人,去努力战斗,去勇敢的拾起了自己所丢失的东西。

5、我不想对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对人性,道义的扭曲作出过多的谈论,我只想说即便是一个军人被战争扭曲而疯狂了,也不会象日本军人在南京犯下的罪行,那种对生命的极度漠视,对人性的极度违背,以至于我怀疑日本军人以及其代表的日本民族是否集体患病,一种心灵的病,应该考虑是否对这个民族实施管制,就像把精神病人送进精神病院一样。不要说我愤青,也不要把我的文章和拒绝日货挂钩,因为看了这部片子,我如果连骂两句的权利都没有,我难以发泄这郁闷到极点的心情。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人会思考。文明之所以远离野蛮,就是对生命意义的尊重。人类文明在野蛮与无知中挣扎了很久,但是在最近几千年迅速得以走向民主和人性。然而日本人在上个世纪犯下的这场罪行,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若干年后,当后世的人们审视这段历史时,一定会说,你看,野蛮人,还没有进化。就像我们现在看以前的猿人为了食物互相拼杀一样,野蛮。更可悲的是,这个号称大国的国家的人们,早已忘却他们犯下的罪行,错,应该不是忘记,而是记得但却不承认,并且试图抹杀或篡改这段历史,并把那些犯下罪行的士兵们当神一样供着,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民族,一个遗忘历史的民族终究也会被历史所唾弃。

6、《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2009年,《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

7、《南京!南京!》,读这个片名,像是读一份加急电报:捧着电报的双手在不住颤抖,心跳激烈加速,浓浓的不详兆预感在撞击心鼓。当然,史实要这个譬喻残忍无数倍、紧急无数倍、恐怖无数倍,绝望无数倍,伤心无数倍。那种兵临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种家破人亡的深悲剧痛,那种辱妻杀子的莫大污耻,那种朝不保夕的极度忧惴,那种茫无涯际的杳渺切盼……是今人尽最大所能仍无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静静坐在影院里重温记忆,劳劳记住曾经的腥风血雨,时时鞭策己身以国难家仇……

果真,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胶片、剧烈抖动的镜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你安静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里,阴郁的氛围立刻席卷全身,将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惨绝人寰的争战里头,然后你开始了观影之旅,因为身临其境的错觉,你随着片中的人物(中国百姓们)一起紧促呼吸、心惊胆战、悲痛哀凄。

日军面对古城墙惊呼时,尚有一丝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间,随着震天动地的炮响,美好的感觉飞灰湮灭,转而为死亡逼近的惊恐不安占据。这是影片带给观众的,其实更是惨痛的历史留下的不灭印记。

8、电影《南京!南京!》在石家庄首映时,公司让全体员工观看此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于南京的这段历史,我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和历史课本上都读过,都学过。从小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仇恨日本兵的种子,教育我们勿忘国耻,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看完电影《南京!南京!》后,思想上又起了一些波浪。

以往的历史记录是日本侵略者杀死了中国30万民众,见人就杀连老人和小孩都不放过,用火烧、活埋、枪杀、爆炸、赶海、砍头、练刺刀等等无所不用,恶劣之极,中国人无不提及日本人就恨不得吃尔肉、喝尔血,才解心头之恨。通过看此电影,也反映了一些不同的东西,日本人也有怜悯之心,日本人也是人,也有受害者。比如片中的角川和百合子,还有说法是中国人的抵抗遭到了杀戮。但是这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不能是他们杀人的理由。不可否认,日本军国主义是罪魁祸首,靖国神社里的战犯,当时的统治者是真正的需要杀之而后快的。我想电影中表述的日本人放了我们两个士兵,百合子的死,我们就会饶恕他们吗?不是,不过是表明了,70多年过去了,改放弃的就放弃吧,我们不能一直充满着仇恨,充满了仇恨就不会有好的心态去继承历史,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为了现代中国的发展。片中还表现了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民众的抵抗,当权者不顾老百姓的死活,逃跑了,但是我们中华民族还是有血性的民族,是打不垮的,挫不败的。片中陆建雄的人墙挡住撤退的官兵;老赵和小豆子的巷战;就连“汉奸”唐先生最后临死前说的“我媳妇走了,她怀孕了”。也是告诉日本人,我们还有后来人。

我们中国人走到今天,其实一定是有一些信念类东西支撑我们这个民族生存的。我们一直在抵抗,中国人活到今天,没有一次侵略是不抵抗的。

第五篇:南京学习体会

南京苏教教材培训后的感受和思考

黑龙江嘉荫县第二小学——赵伟升

简述:2014年12月20日至24日,我和徐杰老师共同参加了全国苏教版教学设计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20日和21日分别听了郝京华教授和台湾王教授的有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学设计等理论讲座。后来在外国语学校分别听了四节科学课。最后进行一次教学设计交流活动。在整个活动中,都让我们不停的感受着思考着。

一、开拓视野,走近前沿思想

在这次活动中开拓了视野,了解到小学科学教学一个国家级的层面研讨,有幸聆听到来自于课标组专家对于小学新课标的基本思想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解读。更有幸听到台湾屏东大学王教授对于科学设计的精彩教学与互动。这些都是当前较为前沿的学科思想,也让我们感受到小学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里,郝教授主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详尽阐述,对于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则更加开放的留给了在坐的教研员和一线老师。她说:当下各课标组专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缺少一线教学实践,所以对于学生真正的需要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无法体验。这就需要一些来自于一线的声音。(当小学毕业时,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素养)

在台湾屏东大学王教授的关于教学设计讲座中,认识到当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对于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重要性。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科学问题、科学实践、证据采集、科学表达)养成,更多一些关注学生科学思维层面的成长。

对于专家讲座中,提及的“大数据时代”学生对于信息的采集和辨析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必备的能力素养。这一点我很有同感,当下的信息来源太广泛了,且信息杂乱海量,辨析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哪些有用哪些无用,则需要每一个现代人必应具有的能力了。

二、学术与文化的交流,两种不同的收获

本次培训中,我觉得的确收获了一些对于自已专业发展和学科素养有价值的东西。如: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台湾与大陆教师课堂中的教学关注点。教学实验单的设计等。他们对学生实验单的设计思想和我们现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些共同之处。就是:节约时间,各实验选择等都是以勾选方式进行,记录形式多样化,多以画图或图文并茂方式来记录。实验单还可以更好的聚焦本课要研讨的科学问题,导向作用很大。(这一点我在大会交流的教学设计中也有所体现)课堂上老师应用一个量化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投入到学习中。

总体感觉就是他们的教学设计很细,全面且重点突出。尤其是对于“星空部分”的教学设计,我从中学到了具体这一部分内容如何去教的问题。大家普遍感受到这个点很难操作,我也是如此,每当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都只是利用点视频资料,简单介绍而已。殊不知还有这样丰富的教学设计,课上学生还可以有大量的参与活动。这些都是可以直接作用和改变我的课堂教学的。

我还觉得,学习中的另一种收获是和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教师间的其他交流,感受着他们教学以外的世界。活动中,我和双鸭山徐洁老师都感受到,越是向南的地方,教师们的思想越是活跃,活动中越是积极,比我们多了一份进取心。我们东北的老师,尤其是我周边的老师。年龄一到40岁,马上就觉得步入准退休时间了,工作开始懈怠。而看发达地区的同行们,他们五六十岁对于工作仍是积极的心态,这可能是一种自身的专业素养吧。这点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思考学习与转变的关系

如果有人说,通过一次的学习真的学到了好多好多,自已提升了什么样的水平等,这一定不是事实。就如专家们的观点一样“就是全国特优教师的课,你把他的每一句都背下来,再重复这一课,也是无法取得什么效果的。”没有万能的方法,一切都在于教师。

对于培训学习的作用,我想,最主要的是,学习中能触动一种思想认识。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已的需要汲取不同的营养。且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变成自已的东西。我们大多的学习都是这样的,刚结束时个个满腔的热情和热血。可回到各自的环境中,用不了多久,能量就消耗尽了。再加上我们自已的意志力不够坚定,环境和习惯把我们拉向原来的我。

所以说,每一次的学习,只要能有一点点实质上的思考和转变也就很不错了。在这次的学习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收获也就是让我认识到,我或是我们很多科学老师真的需要在理论上学习和提高。一直以来,我只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课堂,实实在在的实验探究,对于学科教学理论关注很少,甚至有些排拆。但近两年,逐渐发现,自身的专业发展走向了一个瓶径期。在和参会教师交流中发现,他们很多人在理论上都有一个高度,而我们则停在一个低水平的一个层次。所以,这一点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我认为,培训和学习只对那些想转变的人起作用,且这种要变化的能动性和需求性愈强,则发生转变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四、关于科学学科发展的思考

1、科学师资问题

在培训学习中,从专家的讲座中,可以感受到我们小学科学教育在国家层面上的重视不亚于语数外学科。所以关于课标的编写也一改再改,难以定稿。当时就产生一个想法:课标定的再科学合理,谁来实施这个工作?最后还不是科学一线教师吗?没有优质的科学教学师资一切不都是空谈吗?

我们大部分的学生生活在相对偏远的中小学,这里的科学师资基本的科学素质都无法保证,大多来自于二线和临退人员。在去学习时的路上,遇到一个林业局的小同学,谈起了科学学习,她各科成绩优异。我问她:你们做过什么科学实验呀!她很惊讶,什么实验呀?一脸的疑惑。多么可怜的孩子,一个小学阶段里,那么多有趣的科学实验都体验不到,这是我们科学教育的悲哀。这都源于师资配备问题吗?

这种现状短时内很难改变,将是一个长期的“抗战”。从一名科学老师的角度,自已能做点什么?这个想法常在心中萦绕。我能影响到我所教的孩子,能影响到我的同事,这是目前能做到的了。

2、地区科学教研指导的问题

如果说师资力量配备取决与教育行政部门,那么师资的水平提升就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上一级的教研指导,也就是地区、局的科学考研员的指导了。

而当下问题是,有些教研员自身专业能力有限,有的根本没有一线经验,更有甚者连相关专业都和科学不靠谱。实践与理论全无,如何来指导基层老师,如何促进他们的发展呀。

所以,我就想,基层教研员的能力素养应接受考核,应有标准,应有一种类似于其它技术行业的一种资质认定,确保他们所存在应为地方的科学教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解决科学老师教学实际中的具体问题

科学教师中素质良莠不齐,这是实情。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困惑。需要一种途径或是一个窗口,表达自已的问题,要有一些人能及时提供帮助。让这种交流直接作用于教学,同时促进教师间的相互成长。

所以,我觉得,是否有必要建立一支网络志愿者队伍。在我们的群平台中服务。

还有,科学实验问题,我们也可不可以分类去做,力求把每一部分的实验设计做好,让其具有可操作化,做到成本低,操作性强,一般水平老师都能拿来就用。(这也是我和您说的想做的一个课题)这是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一个上位指导,统筹安排。

下载《南京,南京》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京,南京》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京地下党

    雨花烂漫——南京地下党 徐霞翔 自序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成为......

    《南京!南京!》感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对于我这个在那座城市里学习、生活了七年的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民国的首都,这座城市却伤痕累累,尤其是近代史上那段持续了一个月的惨绝人寰的......

    南京南京观后感

    两个中国人逃生后的反应是上述幼稚的延续,陆川的意图表现得更加明显。但这个比角川的自杀更加离谱,角川之死的设置至少还符合影片逻辑,而两个中国人的笑和嬉戏连基本的常识都......

    南京游记

    南京游记 很早以前就想去南京走走看看的想法,但是由于工作以后一直身不由己,曾经写下了“投身煤炭矿为家”的诗句来形容没有自己的时间。这次好不容易凑到3天时间,去南京的想法......

    南京观后感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观看电影《南京南京》之后,我的心情与影片色彩(为更真实地再现历史,仅使用黑白二色)一般,非常的压抑,不得不感叹陆川导演能够运用如此的色彩与音乐等艺术的......

    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让人再次感到不可思议。其实,也并不是第一次看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片子,只是每次给我的感觉不一样而已,除了震撼,我还体会到了一些其它的东西。......

    南京时政

    时政: 1、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举行。 2、2014年将在中国南京举办青年奥运会。 3、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杨利伟,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的是航天员......

    南京!南京!_观后感大全

    南京!南京!_观后感我在无比沉痛地观看了《南京南京》这部励志影片。看了这部影片,我非常庆幸自己生在了这个年代,如今这个繁荣富强的中国,也深刻的感受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