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大海中永生》教材分析
(顾舒)jyz06 发表
《在大海中永生》这是一篇饱贮情谊的通讯,这篇通讯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的骨灰撒向大海的情景,歌颂了伟人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一片深情。课文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分别叙写了飞机载着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飞向大海、骨灰撒向大海、向大海
告别的整个过程,进而表达了人民祝愿这位一代伟人永生的怀念之情。全文七个自然段,可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叙写飞机载着邓小平的骨灰飞向大海。
课文先交代具体时间、地点和专机起飞的情形;接着揭示机舱里安放的是什么;随后点明这是一位历
史伟人完成他人生的最后篇章。这一段定下了悲痛基调。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叙写飞机所载邓小平的骨灰撒向大海。先写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大海
;继写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和广远影响;末点人民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第三段(第五至七自然段):叙写向大海告别。专机告别大海,突出了邓小平的话语,表明人民的怀
念之意;深情祝愿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获得永生。这一段是全文结束,既点明题意,又抒发感情。
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整个过程都与大海紧密相依,这才与伟人的思想、业绩
相称相配,这才能让人民借助大海表达对一代历史伟人的感激、怀念、祝愿之情。
第二篇:《在大海中永生》学案分析
《在大海中永生》学案分析
实验小学 申娟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通讯,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骨灰撒放大海的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一片深情。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写了飞机载着小平同志的骨灰飞向大海、骨灰撒向大海、向大海告别三件事,进而表达了人民祝愿小平同志在大海中永生的强烈愿望。
课文的线索比较清楚: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作者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方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充分地表达出人民对邓小平同志深深地怀念和悲痛之情。作者之所以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其中就暗含一个“颂”字,全文字字句句都在歌颂伟人的丰功伟绩,表达对伟人难以割舍的深情,是文章的主线。
二、学生情况分析:
邓小平同志逝世,学生们还小,对当时情况知之甚少。为加深学生对一代伟人的了解,课前教师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一些邓小平同志的小故事来读,了解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祖国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教师搜集了有代表性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电影片段等制作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生情,让学生了解背景,熟人物,感受环境,领悟文意,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对小平爷爷丰功伟绩的感悟和对小平爷爷的怀念上。
三、学习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悟情,缅怀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研读、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为失去了邓爷爷这一位伟人而悲痛的感情,以及邓爷爷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措施与方法:抓信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人民与小平同志的深厚感情。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感受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情,进而理解课题“在大海中永生”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及学生收集的邓小平爷爷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在大海中永生》。请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什么。
2、师:就是这一天,大海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课件出示图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把自己毕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人,一个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一个受亿万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无比崇敬的伟人,于1997年2月19日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女生读第一自然段。)
3、飞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舍不得小平爷爷离开啊!男生读。
4、飞机穿过云层,飞向祖国辽阔的大海,飞向这位一生波澜壮阔的伟人最迷恋的地方。【课件播放大海】师朗诵。
5、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祖国人民的爱戴与不舍之情呢,请同学们从课文的2—5自然段中找一找,画一画,把自己找到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
【设计意图: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再次置身于课文的环境之中。朗读第一自然段和视频的配合,为整堂课垫定了一个基调,为学习课文打下了感情基础】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一、(生汇报)
1、“呜咽”是什么意思?大海为什么呜咽?涛声中大海在诉说些什么呢?
2、大海真的会呜咽吗?寒风真的会痛悼吗?(指名读)
3、引读:大海为之悲恸,苍天为之动容,我们也为之动情,来,带着我们的感受读一读。(生读第二自然段)【设计意图:阅读本质上是一种语境还原。因此读出词语的温度、厚度和质感,为孩子学习课文营造一个温暖、安适的环境,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氛围中有所感悟。】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还从课文哪里看出爱戴与不舍的感情呢?(出示排比句)这个句子句式整齐,感情充沛,气势恢弘,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能从这个句子中读出来什么?
【课件出示视频】
2、再来读这一部分,感觉一定不一样。自由读。(试背)
3、小平爷爷的伟大思想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
4、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是啊,邓小平爷爷光彩照人的一生,与时代紧紧相联,他漫长的征程,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四、学习4——7自然段。
1、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出祖国人民对小平爷爷的爱戴与不舍的感情呢?
2、专机盘旋,水天一色,波浪翻滚。骨灰、鲜花和海水化为一体,伟人和大海融为一体。此时此刻,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课件出示视频】
3、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句话,用心体会体会,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他鞠躬尽瘁,日理万机,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齐读)
师: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多么珍贵的遗产啊!(齐读)
4、邓小平爷爷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我们衷心爱戴的邓爷爷——在大海中永生!(生齐读)【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和启发、引导、点拨等,唤醒学生的情绪、情感,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真切之感对所读的文本语言进行感觉、体验并理解、领悟。对小平爷爷话语的理解则是要突出孩子自己的独特的理解与感悟。】
五、情感升华。
1、邓爷爷虽然与世长辞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浮现在我们眼前,他震撼人心的话语永远回响在我们耳边,同学们,你有什么话想对邓爷爷说呢?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生汇报)
2、让我们对这位伟人表达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意——敬礼。
3、邓爷爷把毕生的精力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他深情地爱着的祖国和人民,他虽然与世长辞,但在人民心中,却为他筑起了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
【课件播放诗歌——《丰碑》】
【设计意图:这一训练使学生心浸文中,情涌心中,感受与表达合二为一,通过语言实践设身处地地进行情感迁移,唤醒内心情感,深层地诱发情感体验,渗透情感教育。】
五、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文本的特点,我将课文的课堂基本流程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提炼主线。《在大海中永生》这一课我们提炼的主线是:你能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出祖国人民对小平爷爷的爱戴与不舍。这条主线贯穿全文,同时学生也会以此主线的情感附和上小平爷爷对祖国人民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二、品读、精读、感悟。此环节要注意突出“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素养的训练,反映出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好到好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主要分三个方面:
1、紧扣主线,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词析句。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呜咽、痛悼”以及后面的“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盘旋、永不停息”等,都是字字千钧,情境尽现,词语理解到位了,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语句了。
2、精读、细读。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需要学生悟出来的,也是需要学生读出来的。因为“读”是悟的的基础,有了“读” 才会有“悟”,有了“悟”更需要“读”。通过“读”来内化“悟”,使感悟不断升华。所以课堂上我让学生能有所感悟的地方反复读,用心读。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特别是小平爷爷的心里话,不同层次的朗读,有助于使 文章的内涵得以有效升华,引起学生的共鸣。
3、说感悟。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必定会有所感悟,也有了表达的欲望。所以课堂上要让学生表达心声:说伟人的不朽功勋,说人民对伟人的无比感谢,说人们心中无尽的思念,说我们的祖国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日益强盛,人民的生活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更加美好……用“说”传达对伟人的爱戴,用“说”升华对伟人的崇敬,让真情“尽在其言中”。
最后是拓展延伸。如课堂最后的对邓小平爷爷说的话以及朗读诗歌,都对加深人物了解。
第三篇:在大海中永生教案
4、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要求: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划出来;
2、不会读的字词对照生字表多读几遍。
二、学生字
1、投影出示本课生字表,指读
2、要求:读一个生字,按照课文内容,用这个字组词。
3、描红
三、读课文
1、要求:轻声读课文,如果你是老师,你想让同学们掌握哪六个词语?将这六个词语划出来,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2、投影出示学生的词语,并请他讲讲积累这六个词语的原因。
3、将刚才自己划出来的六个词语在自己本子上抄写两遍。
四、再读课文
1、求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关联词“不仅……也……”;
2、在笔记本上用这组关联词语写话或造句。
五、抄写本课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感悟,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课文三、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读中感悟,体会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老师请你们收集邓小平爷爷的故事,你收集了吗?学生交流,过渡导入。
二、读议1、2两小节。
1、听配乐朗读课文。
2、听后指导朗读。
三、读议3、4两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练说: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还会把邓爷爷的骨灰带往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祖国的万里海疆,祖国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香港、澳门,香港、澳门的同胞说:“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台湾,台湾同胞说:“____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飘向世界各地,世界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
3、指导朗读第3小节最后一句及第4小节。
四、读议5、6、7三小节。
1、自由读课文,谈谈新的感受,新的认识。
2、重点指导朗读邓小平爷爷的话。
3、练说:
邓小平爷爷,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最后一小节。
五、总结课文。
第四篇:在大海中永生教案
13、在大海中永生
呈贡县下庄小学
周玉华
设计理念:
1、把握文章情感主线,紧扣“情”字,以读代讲,在读中理解体验,读中感悟。感悟伟人的丰功伟绩,感悟伟人的高尚情怀,让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憾,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启迪。
2、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文本,抓住学科特点,以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语文素养形成为目标,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力使三维目标和谐达成。
3、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老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体现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邓小平同志生前的丰功伟绩,激起学生对他的深切怀念,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教学重难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邓小平爷爷的深远影响,用了排比句式,理解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重点。教学方法:
1、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语,读中悟情,以情促读,读中深化认识,陶冶情操。
2、创设情境,引领体验,合作对话,自主构建。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提示课题
1、(播放《春天的故事》)
2、以前听过这首歌吗?知道它歌颂了谁吗?(邓小平)
3、交流资料,(出示邓小平画面)请同学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邓小平爷爷。
对,他就是我们全国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他为中国,为世界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出示邓小平画面)
4、然而,1997年2月19日,这位历史伟人却悄然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他的离去是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今天,让我们再一起来缅怀这位历史伟人。(板书课题:在大海中永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请同学们放声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巡视,指导)
2、请同学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的骨灰撒放大海的动人情景。)
3、能根据教师提示补充小标题吗?
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
三、精读品味,深入感悟
(一)、细品第一部分
1、让我们先回首到1997年3月2日上午,飞机离开我们飞向大海的那令人心碎时刻。请同学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想当时人们是怎样的心情?(无比悲痛)
2、读书交流,引导感悟。
(1)、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人们的悲痛的?你能再读读这个句子吗?
(2)理解“崭新历史”一句。
(二)、细读第二部分
1、邓爷爷,您就要走了,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送送他吧!
2、请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提问:“鲜花伴着骨灰”用“伴“而不用”拌“,你觉得好吗,好在哪里?
“呜咽”是什么意思?谁在呜咽?为什么感觉大海在呜咽?
3、想象补白,加深体验。
是的,大海不舍,人们不舍,悲痛的不仅仅是人们,苍天也为之动容,大海也为之哭泣。涛声中你是否听到大海在哭诉些什么呢?
千言万语都可以汇成一句——小平爷爷,您别走!让我们再次把感受溶入我们的声音,齐读第二段。
5、我们不禁要问,那奔腾不息的浪花呀,你准备把邓爷爷的骨灰送往哪里啊?
(1)、奔腾不息的浪花可能会把邓爷爷的骨灰送往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自己读第三自然段,圈出有关词语。
(2)、四人小组组合朗读四个“也许”的句子,可根据各自的体会互换组合,再次朗读。
(3)、四个“也许”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6、指导朗读。
总结:邓小平一生的所做影响深远,他制定的一国两制、改革开放更是深入人心。
就是他带领中国人民富裕起来了,就是他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
可是,他走了!让我们再深情唤一声:出示:“小平爷爷,您走好!”(生读)。让我们再遥遥地祝愿他:小平爷爷,您走好!(生读)
(三)、细读第三部分
1、“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时近中午,专机盘旋着向大海告别,此时的大海又是怎样的景色呢?(引读看的内容)(引读听的内容)
2、重点理解感悟“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一句。(出示课件:邓小平伟大形象)
(2)拳拳爱国心,悠悠爱国请,他的博大的胸襟凝成一句朴素的话,透过这句朴素的话语,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揭示主题,升华感情
1、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走了,什么也没有留下,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毫 2 无保留地献给了自己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他走了,他离我们而去,他真的走了吗?
他的什么还留在亿万人民心中?
2、指名说。(引导学生理解他人,虽然去世了,可他的思想、精神、业绩将永存。)
3、是的,他走了,带着深深的眷恋,离开了这块他曾经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热土,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英名,他的业绩将永存。„„他没走,与大海同在。。。(引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回归课题,首尾照应
邓小平,一个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不朽的名字,在大海中永生,让我们再齐声呼唤他——邓—小—平!(音乐《春天的故事》随之响起)
第五篇:《在大海中永生》说课稿
小学语文第九册《在大海中永生》说课稿
——刘长仁
一、说教材:
《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通讯,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骨灰撒放大海的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一片深情。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写了飞机载着小平同志的骨灰飞向大海、骨灰撒向大海、告别大海三件事,进而表达了人民祝愿小平同志在大海中永生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借助录象、图片、音乐等,在读中缅怀邓小平爷的丰功伟绩,感受到他的光辉形象以及离失去这样一位伟人的悲痛心情。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人民与邓小平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缅怀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三、说教法学法:
课文的线索比较清楚: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作者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方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充分地表达出人民对邓小平同志深深地怀念和悲痛之情。教学时,抓住关键词,通过对重点段的研读和品读,使学生在 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邓小平的事迹和贡献做简单介绍,引出骨灰撒向大海的情景,进入课题《在大海中永生》。
(二)、初读课文:
把课后一类、二类生字的拼音标注在书上,感知课文,奠定基调,认读生字。
(三)、精读课文:
1、齐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了什么?
2、飞机是怎样飞向大海的?请你找出相关句子。
3、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大的? 齐读这句话,感受这份不舍。
4、人民为什么对邓小平这样的依依不舍?他是怎样的人呢?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话。
5、找一个词语来说说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伟人)
过渡:小平爷爷为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阐释具体贡献:一国两制,改革开放),这些都是他写下了伟大的篇章,今天小平爷爷要完成他最后的篇章——骨灰撒向大海。齐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如果把这里的“伴”换成“拌”你觉得怎么样?
再读读这句话,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 些词语中读出来的?(痛悼、呜咽)
6、“呜咽”是什么意思?听,大海在呜咽,它好像在说什么? 让我们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再来感受这份悲痛与不舍。
过渡:大海呜咽,奔腾不息的浪花,你要将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哪儿呢?我们一起齐读第三自然段。
7、“奔腾不息”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奔腾不息”造句吗?
8、分组来读读四个“也许”,顺序能颠倒吗?
9、让我们捧起出增强气势朗读这四个带“也许”的分句。过渡: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你是如何理解的?
10、谁再来读一下?读出影响力的深远。
过渡: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小平爷爷离我们而去,飞机即将告别大海。在那隆隆的飞机声中,在那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四)、课后作业:
搜集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
五、教学反思:
(一)、对自身教学状况的反思:
这节课,由于赛教难度的增加,自身的心理状态调整 不好,我的体态语言还稍显僵硬,课堂走动并不频繁,甚至是一直紧紧地靠在课桌前。授课时心里并没有感到快乐,总感觉很疲惫,和学生不能和谐的融为一体,这和我的课堂把握能力有很大关系,也和这节课的内容有很大联系,邓小平爷爷,孩子们比较陌生,对他的事例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在引课和升华时会感觉到吃力,另外,学生的预习工作不够扎实,也促成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而最让我感觉到心情不好的事情是我在授课过程中,口误较多,甚至出现了句子不能流利表达的情况和知识性错误,这些都是我在作为教师的基本功上有所欠缺和需要加以训练的。
但是我也有引以为豪的教学活动,我认为我已经培养起了学生勤查字典的读书习惯,遇到“拦路虎”,会主动地去扫清障碍,这一点让我很欣慰。另外,我也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错误点,比如说:徐岱轩同学说:邓爷爷的死去。我会及时纠正,作为一位伟人,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尊敬和爱戴,我们要用“去世”或“逝世”等词语来表达。另外,我会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给他们时间去判断和思考,这一点也是我做到的。
(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思:
首先,学生是非常配合这节课的,学习状态还是很高涨。但是由于预习工作的不周全,学生的听课状态并不是非常理想,大部分学生都是被老师带领着去思考。没有更透彻 地去领会课文的要义。但是这节课,却让几个孩子能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给了我一个惊喜。
(三)、对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的反思:
这节课讲了伟人的离去,内容较特殊。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问,学生没有充分思考,就被老师的思路拽走了。所以这也给了我一个研究性的启发,如何给小学生讲授这类时政性较强的课文。另外,我的教学技巧还不够熟练,很多地方就像画画一样,硬笔勾勒,而不是柔美的线条,所以我也要再继续去打磨我的基本功,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另外,这节课我在第三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课堂练习,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都已经临时取消。这些都是我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失误造成的。
(四)、对课堂整体状况的反思:
总体感觉,这节课没有预期想象的那么好。很多突发事件让我措手不及,例如:“呜咽”的意思是低低的哭泣。而且我在查字典的过程中,只有这一种解释,但是学生同样是用字典查意思,却查到了不同的含义。另外,当他们对我抛出的问题无动于衷时,会让我焦虑不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努力克服的。这节课我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他们对于真知的不懈追求的精神。当他们在上课时给我一个微笑时,我感到是如此的亲切,给了我巨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