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革命故事稿
《小萝卜头的故事》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四年(2)班的宋勃谚。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小萝卜头的故事,小萝卜头是《红岩》里的一个人物。他的人物原型叫宋振中。
小萝卜头从不到1岁就和妈妈一起被捕,他在敌人的监狱里被关押了8年,受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和折磨。
刚被捕的时候,小萝卜头宋振中和妈妈一起被关在重庆歌乐山下的女牢里。这间女牢只有10多平方米,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狭小的牢房里,苍蝇、蚊子、臭虫多得很。小萝卜头的身上被咬得大疮连着小疮,新疮摞着旧疮,一不小心抓破了就鲜血直流。
在敌人的监狱里,他们吃的是霉米饭和烂白菜帮子。这样的饭菜闻着都想吐,甭说吃了。小萝卜头刚吃了一口就吐了出来,!”难友门也都愤愤地说:“这连猪狗都不吃的饭菜,怎么让孩子吃下去呢?”
在这座牢房里,只有牢门上方那个不足1尺宽的小窗口是唯一能见到天的地方。小萝卜头不耐烦的时候,妈妈总是把他抱到这小窗口向外眺望。可是,他只能看到的牢房外的蓝天、高墙和铁丝网。
可是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小小萝卜头也没忘记斗争。他虽然年龄很小,但能随机应变,巧妙地应付敌人,已经是一个“老政治犯”。因牢房里只有这个年纪过小得孩子能自由走动,因而他做了许多成年革命者不能做的工作,成了我们党的地下交通员。
可是在1949年的9月6日,刚满9岁的小萝卜头宋振中和他的爸爸、妈妈同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重庆戴公祠。
重庆解放后,小萝卜头宋振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是我们国家、乃至世界上最小的烈士。他的英名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今天我们讲小萝卜头的故事,就是希望今天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不要忘记小萝卜头,不要忘记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要谨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谢谢大家,我的故事讲完了。
第二篇:小学生红色革命小故事
小学生红色革命小故事六篇
那些优秀的故事,在吸引学生去了解其中发生的事情时,又往往能把一些具有深远意义的道理教给学生,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榜样,树立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下面了来看小学生红色革命小故事六篇。
少年游击队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的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芦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该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杨靖宇的故事
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有一件事情让老师记忆犹新:有一天,杨靖宇在学校学习(学习情况已无从考证),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叫,原来是老张被几个兵痞打。于是他们就出来围观。忽然,有一个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声:“你们太欺负人了!”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嚷道。一个兵痞圣气凌凌地说:“怎么拉?他得罪我们了,就该挨!”于是,那个高个子男孩一挥手,说:“上。”几十个学生就连打带赶地把他们赶出了学校,救了老张一命。那个高个子男孩就是杨靖宇。
那几个兵痞不甘心,觉得太丢脸。于是第二天,他们又叫来更多的兵痞,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一进学校,就嚷着要找昨天那个高个子男孩。校长急了,就一个劲地道歉。兵痞不听。在这时,杨靖宇爬到房子上,拿着火柴,对兵痞说:“知道这是什么么?是洋火!你们不走,我就把房子烧了。”校长也赶忙说:“诶,我们也管不住他。你们还是走吧,这孩子,你们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会烧。房子烧了,你们头也不会饶你们。快走吧。”于是,兵痞们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杨靖宇的勇气。
第三篇:革命故事专题
郭俊卿
郭俊卿(1930—1983),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乡(今三十家子镇)北店村人。著名女战斗英雄。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5年到1950年,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在1950年9月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上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荣誉称号。
郭俊卿是全国特等女战斗英雄。1931年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为了给被地主害死的父亲报仇,她隐瞒自己的真实性别,又将自己的年龄报大两岁,用假名郭富参军。先后当过通信员、警卫员、班长、连队文书和副指导员。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她女扮男装5年之久,和男同志一样,冲锋陷阵,鏖战疆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屡建奇功,被誉为“现代花木兰”。
郭俊卿到部队后,政治思想觉悟提高很快,积极向党组织*拢。她在入党申请书中写到:“为人民服务就要服务到底。为完成党的任务,就要不怕流血牺牲。”1947年6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次,班长让她在4个小时以内,将一个命令送到30公里外的部队。天黑路险,她骑着快马在大山沟里奔驰,提前完成了任务。在返回的路上,马已累死,她背着马鞍,走了三四公里路回到驻地。在部队这个大家庭,她以深厚的阶级感情,热心关怀着战友们。平时谁有病,她帮助做病号饭;行军途中,她帮助同志们扛枪、背背包,抢救伤病员。一次行军路过没腰深的河,她带头将病号一个个背过河,而自己因受凉落下了妇科病。
1948年初,她调到战斗班任班长。不久,平泉战斗打响。郭俊卿带领的四班作为突击班,担负夺取城东第二道山梁的重任。当时,全班只有十来支老式步枪和几十颗手榴弹,战士大都是初上战场的新兵,而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60多个敌人。战斗开始后,郭俊卿摇着红旗冲在最前面。突然,跑在她身边的副班长中弹牺牲。她高喊着“为副班长报仇”,带头冲上山梁。敌人发起了反冲锋,她带领战友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郭俊卿因为指挥机智勇敢,带病坚持战斗,立了功。团里还给四班颁发了“战斗模范班”锦旗。
为了不暴露女儿身的秘密,5年中,她从不脱衣睡觉,也从不和大家一块上厕所、洗澡。1950年4月,劳累过度的郭俊卿生病住进医院,被医生发现了女儿身。同年9月,她作为特等女战斗英雄,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后来,根据组织的安排,郭俊卿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过山东省青岛第一服装厂厂长、山东省曹县民政局副局长等职。1981年离休后在江苏省常州市定居。1983年9月病逝于南京。
第四篇:革命故事集锦
革命故事集锦
1、刘少奇饥荒扫荡间来到冀鲁豫
从1941年开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顽、反动会门和土匪的分割包围之中,加之连年自然灾害造成饥荒,根据地进入了极端困难时期,正在这个关键时刻,1942年9月,刘少奇在20多名士兵的掩护下,越过敌人层层封锁线,来到冀鲁豫区党政军机关驻地山东莘县红庙村。
2、刘少奇红庙谈时局
刘少奇在山东莘县红庙待了10天,白天走访群众,夜里暗淡的煤灯下与杨得志以及区党委、行署的负责人交流,几天来,刘少奇的嗓子都哑了,但更让杨得志担心的是,日军调集了大批军队,马上就要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摆出灭掉边区政权的架势。于是几次劝刘少奇离开冀鲁豫边区。刘少奇总是说:‚不要紧,有你们在还怕敌人把我‘吃’了?我还想多待些日子,同你们一起反‘扫荡’哩!‛
3、刘少奇在红庙做重要指示
刘少奇在红庙说:‚你们没有被敌人打垮、挤走,保持了华中与华北根据地的联系,是很大的成绩,要巩固抗日根据地,就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他指出,对敌斗争要有战略眼光,不要轻易搞大兵团作战;对伪军要以政治瓦解和争取为主;这里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联系的枢纽,是以后反攻的战略基地,应加强对这个地区的领导。
4、张霖之开展民主民生运动试点 张霖之从党校、行政干校、陆军中学和边区抗联总会举办的培训班中抽调500余名干部,组成政民干部工作队,分赴濮县、范县,进行民主民生斗争试点,为边区各县开展民主民生创造了经验。
5、张闻天、张霖之彻夜长谈‚得冀鲁豫得天下‛ 时任中共直(冀)南特委书记张霖之曾与总书记张闻天在陕北窖洞里彻夜长谈华北平原南部冀鲁豫边区,他们认为,这里物华天宝,也是新文化、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地,群众基础好,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得冀鲁豫者得天下‛
6、黄敬来到冀鲁豫
为了加强冀鲁豫的领导,1942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北方局调任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同志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原名俞启威,浙江绍兴人,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他和根据地的党政军负责人张霖之、杨得志、苏振华、段君毅等就住在莘县红庙、史楼、耿王村一带农村,直接指导了民主民生斗争。
7、黄敬主持召开高干会
1941年来,冀鲁豫根据地遇到百年不遇的旱情,灾荒严重威胁着边区人民,逼得村民将树皮都吃光了,情景惨不忍睹。1942年11月至12月,黄敬在山东莘县耿王村、红庙村等地举行了边区高级干部会议。黄敬同志根据刘少奇同志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指出,开展民主民生运动,把群众真正发动起来,组织生产军民自救,扩大粮源,是建设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迫切需要。
8、黄敬、杨得志彻夜论敌进我进战略
1942年一个冬夜,在山东莘县红庙村冀鲁豫边区党委书记黄敬的房子里依然亮着灯,正与司令员杨得志同志讨论时局,黄敬说:‚长期以来,都是日伪对我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我军总是被迫转移被动防御。要巩固扩大根据地,就必须和敌人针锋相对地开展斗争,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杨得志说:‚对,我们应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与日伪顽军打游击战,在游击中拖住敌人,消耗他,消灭他!‛两位领导达成共识:就按毛主席说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敌进我进,向敌占区推进!两人谈意正浓,警卫员为他们打来一盆清水,说:‚首长,你们又熬了一个通宵。‛杨得志、黄敬不约而同地笑了。
9、黄敬夫妻二人安危与共
据当地的群众说:‚黄敬夫妇就住在山东莘县红庙村,和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据一些老人回忆:当时范瑾还怀着孕,照样给群众做宣传教育,一起生产生活,亲如一家。在红庙期间,夫妻二人白天与群众一起搞生产,晚上煤灯下分析形势作报告,很多报告都是黄敬边说,范瑾记录下来的,当时黄敬作了《边区形势与任务》、《对敌斗争》、《反对官僚主义》等重要报告。被传为夫妻共患难的佳话。
10、黄敬组织冀鲁豫边区开展民主民生运动
黄敬组织冀鲁豫边区开展借粮、减租减息、清查黑地、回赎土地等系列民主民生运动,让农村阶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激起了农民开荒种地的热潮,党政军群一起搞生产,救灾民,灾民们称说:‚这会儿,俺再也不用逃荒要饭了,共产党、八路军把死路变成活路,俺们 2 得救了。‛民主民生运动的开展,渡过了最艰苦的1942、1943年间,在全国起到典范带动效应。
11、一起歼灭蝗虫
1943年秋,熬过了旱灾的冀鲁豫人民又遭到蝗灾。蝗虫‚嗡嗡‛地从天空飞过,遮天蔽日,所过之处的庄稼被啃光。黄敬亲自到蝗虫的重灾区与群众一起灭蝗虫,与群众一边敲锣驱赶,一边用扫帚、铁锨拍打。地上立刻就死了厚厚的一层蝗虫,一些蝗虫落到沟里,后面的蝗虫又压过来,沟几乎要被蝗虫塞满了。大家趁机上前掩埋。如此再三,蝗虫的规模不断下降。
12、借粮斗争战胜灾荒
借粮斗争是向地主富户借粮,‚借粮是歉借丰还,只借囤积的余粮,不借口粮和种子粮‛,党员和积极分子带领饥饿群众涌进地主富户家中找粮借粮,使饥饿的群众有了粮食,获得了新生,借粮斗争成了民主民生运动的导火线。
13、冀鲁豫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1943年冀鲁豫根据地深入开展减租减息,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彻底查清‚黑地‛,土地进行重新登记,按照合理负担的原则征收救国公粮,对组中地主土地的农民和接待者实行减租减息,并开展增资增佃运动,同时,实行精兵简政,冀鲁豫中心区三次进行精简,各级党政群采取合并、兼职、下放等办法,把人员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既省人力物力又减轻了人民负担。
14、节粮节菜运往灾区 1942、1943两年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日军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对根据地‚蚕食‛,妄图彻底摧垮抗日武装,加上连年干旱、蝗灾、灾民家贫如洗。但是,这里根据冀鲁豫区党委的指示,齐心协力帮助灾民开展了生产自救,接纳了周边大量的灾民,还节衣缩食,从眼缝里挤出粮食运往灾区。仅1943年1月,一次运往省城粮食达400列火车,春夏两季为灾区支援青干菜34万斤,各种粮食1000多万斤,安臵流入灾民60多万人。
15、勒紧腰带救冀南
1943年7月的一天,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为表彰行署副主任民主人士贾心斋抗日功绩,在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的主持下,为他召开了60岁大寿祝寿会,会上,冀南参议长突然跪在台上哭着说:‚看到鲁西人民像‘天堂’,你们真幸福呀,我们冀南人民连吃树皮、3 草根都吃光了,有些村庄成了无人村,鲁西的乡亲们救救冀南吧!‛,冀鲁豫区党委当场决定:鲁西人民每人每天节约二两粮食,支援冀南兄弟父老。当年,支援冀南人民救灾粮300万斤,小麦种55万斤。
16、看戏让群众坐前边
1943年冬天,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和平原军区司令员宋任穷隐蔽身份住在蒋店村,他们与群众吃住一起似一家人。当时常香玉曾到蒋店村进行慰问演出,村里的群众议论纷纷躲的远远的不敢向前看戏,这时一个大个子,穿得破破的,到街上喊群众去看戏,有群众就给他说:‚那应该是给当兵的看的,咱别去找事了。‛他挥了挥手说‚不是,有戏先给群众看。‛还有一个人对着部队的一些人大喊‚都往后退退,让蒋店村的老百姓坐在前边。‛后来当地的老百姓才知道他们黄敬和宋任穷。
17、宋任穷决胜千里
1938年3月,宋任穷奉命率一个骑兵团、一个独立支队和一个机枪连挺进冀南(莘县杨庄村),开始了他在冀南抗日的岁月,他和陈再道一起胜利指挥了南宫、堂邑、威县、朝南、陈官营、聊城等战斗,并先后收复了邱县、莘县、清丰、内黄、濮阳、朝城、七座县城。当地流传了很多民谣——‚冀南名将点几名,头名要数宋任穷‛、‚延安出了个毛泽东,冀南有个宋任穷‛。
18、‚一副牛套‛化险为夷
1943年12月14日,日军突然逼近了杨庄。情况紧急,宋任穷当机立断,命令警卫人员掩护村抗日小学向村西撤离,而自己从墙上摘下一副牛套背在身上,乔装成村民和群众一起向村东撤离,终于化险为夷。
19、与群众同拉一张犁
从1942年起,连续两年雨水未下,蝗情、传染病情、旱情空前严重。再加上敌人不断进行严酷扫荡,冀南抗战形势异常严峻。宋任穷在杨庄,为战胜严重灾荒,便组织部队生产自救,开荒种地。他身先士卒,和群众同拉一张犁犁地(每天犁四亩地),同拉一个耧播种,同拉一车水,抗旱浇地保苗。宋任穷在拉犁时,一不小心腿部被划破了一个大伤口,鲜血直流,别人劝他回去,但他只让人简单包扎了一下,依然坚持劳动。20、宋任穷送毯子
莘县王庄集镇蒋店村84岁陈玉功老人回忆:1943年,一个姓宋的同志和一个通讯员住在我家,姓宋的同志身体有伤,需要护送到张鲁的后方医院,但通讯员有紧急任务要执行,我就说我送你去,第二天天蒙蒙黑,我背上他的行李,一路辗转搀扶躲避敌人袭击,行程70里路,天黑才安全到达张鲁的后方医院。第二天我离开的时候,那位同志拉住我说:‚小鬼,这个毯子是战利品,你拿回去用吧‛。旁边的一个人说:‚宋司令送给你的快接着吧‛。那时我才知道这就是宋任穷司令。
21、杨得志在焦村
1941年的夏天,杨得志和他的冀鲁豫军区司令部驻在大张家镇焦村,那时家家户户住八路,杨得志住在村民张安鑫家里。一天张安鑫一家忙活着收麦子,傍晚忽然下起了大雨,杨得志抱起自己床上的席子就向外冲,张安鑫急忙说:‚您忙了一天这么累,晚上要好好睡觉,俺不能叫杨司令睡光板床‛,‚我跟你们一样也是农民,身子没那么金贵!眼看粮食到嘴里了,咱不能叫老天爷给淋坏了,快去搭麦秸垛吧!‛
22、杨得志、苏振华为东节村民兵颁嘉奖令
1942年4月3日,日军在张寨镇东节村修建了两个碉堡。7月12日,民兵队长姚步彬带领刘六民等20多个村民,以泥瓦匠的身份进入碉堡,靠两把菜刀端掉了日本鬼子的炮楼,又经过半小时的枪战,大获全胜,缴获日军步枪7支,手枪1支,子弹600多发。杨得志、苏振华为东节村民兵亲颁嘉奖令:‚你们英勇杀敌的壮举,轰动了边区,震撼了华北,我们万分感动于衷,并致无限的敬意‛。
23、蒋店村内的笑声
冰天雪地的一天,莘县王庄集镇蒋店村一座旧时的教堂里,几位领导正在议论,恶劣的天气,木轮大车根本无法行走,出身富裕家庭的绅士们,很可能无法来参加会议。正当此时,一位双脚似冰坨,眉毛、胡子都结满冰的老人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大家纷纷上前握手:‚段参议,您老步行来这,太辛苦了!‛冀鲁豫二地委书记段君毅上前亲切地叫道:‚爹,您来了!‛‚咦!怎么咱董书记有个段老太爷?‛一向爱开玩笑的黄敬故意一本正经地问。黄敬的问话引起大家哈哈大笑,原来,段君毅为了革命隐名埋姓,曾用名董君雨。
24、段君毅卖自家土地做军饷
在最艰苦的1942年,冀鲁豫第二军分区的第七、第八团的军饷发生困难。时任冀鲁豫行署主任的段君毅不愿再加重人民负担,但又不能让自己的战士挨饿受冻,于是瞒着父亲卖掉自家的70亩地,为两个团做了军饷。他们还组织武工队,昼伏夜出打击汉奸恶霸,征集公粮,救济灾民。
25、三八六旅,中国最好的旅
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主力达到朝北一带,六八八团会师北上,在香城固全歼灭日军一个机械化加强中队,鬼子聚集70余辆汽车,2000名精兵强将,5辆飞机,出动坦克,拖着重炮,找陈赓报仇,陈赓将军牵着敌人的鼻子,兜来兜去,并见机歼敌。美国大使馆武官卡尔逊来到三八六旅禁不住称赞‚386旅中国最好的旅‛。
26、曾思玉沉着指挥突敌围
1942年9月,日伪军蓄谋已久的大扫荡又开始了,欲彻底摧毁冀鲁豫边区这块平原抗日根据地,被围困的教三旅政委曾思玉率被困部队集中兵力、火力、发挥刺刀、手榴弹的近战威力,采取突然动作,奋勇突击,经澈战,在敌合围圈撕开口子。被围困的千余群众扶老携幼。踩着死伤的日军,紧随部队,潮水般的涌出了合围圈。
27、杨勇一日下三城
八路军一一五师第六八六团团长兼政委杨勇率部队,在冀鲁豫期间,当地流传在的民谣是:十二月里来冷冰冰,杨勇一日下三城,欢腾人民濮范观,讨叛立了头一功。
28、马本斋英明敌胆寒
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在莘县、朝城、冠县等地开展对敌斗争,取得重大战果,较大的斗争有:攻克冠县田寨据点、莘县大小宋庄战斗、攻克朝城罗屯据点等,莘县伪县长听到马本斋的名字,惊呼‚那是爷爷,咱惹不起!‛
29、马本斋动手术的故事
一次马本斋受伤,必须开刀,但当时战事频繁,伤员增多,麻药已用完,敌人又封锁的紧,药物补充不上。马本斋说:‚医生同志,不要再等了,治病和打仗一样,这个‘碉堡’攻不下来,我的身体就好不了,大胆动手吧。‛医生说:‚司令员同志,没麻药,可是疼的厉害呀,怕您吃不住!‛‚没关系,当年华佗给关云长刮骨疗毒,也没什么麻药,可是人家一边开刀,一边下棋。难道我一个共产党员还 6 不如他一个封建时代的将军吗?你们就开刀吧!‛医生和护士们被马本斋这种坚强的性格深深打动。30、黑伯里建立回民救国会
曾任宁夏自治区主席的黑伯里曾在鲁西北最大的回民聚集区张鲁集,建立了回民抗日救国会,发展了一批党员,成立了张鲁党支部,推动了张鲁周边地区抗日工作的开展。
31、万里大胆放手贯彻群众路线
1944年12月2日,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发表文章《继续贯彻大胆放手的领导方法》,他认为大胆放手是领导方法,其关键是群众的领导从群众之上深入到群众之中,即领导主要靠启发集中多数人意见及靠多数群众自觉行动,大胆放手执行中,必须有坚定的群众立场。
32、八路军挺进冀鲁豫
1938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的指示》毛主席发出派兵去山东的伟大号召,12月刘伯承、邓小平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派李聚奎率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到达冀南和鲁西北一带,陈赓率六八八团、七七一团到达莘县张鲁集,受到鲁西北人民的热烈欢迎,端水、热汤慰问远方的亲人,这是莘县人民第一次见到八路军主力部队。
33、风可永嘉
1943年10月12日,驻朝城日伪军 1000多人,在观城县十王庙(现莘县柿子园乡)一带扫荡,企图围歼驻扎在十王庙村的八路军,村自卫队队员侯步中、侯启建、侯启生、侯步兰、翟成航为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在村里与敌人展开迎战,受伤后被日军的狼狗撕咬致死,体无完肤,惨不忍睹,次日十王庙村召开了追悼大会,嘉励五位抗日烈士。图为:冀鲁豫军区党委旧址内专门展示了五位烈士的事迹。
34、临危不惧保护八路军
日寇在‚四二一‛大扫荡中冲进莘县魏庄镇焦庄,威逼百姓说出八路军的去向,村民宁死不屈。鬼子抡起三齿橛头逼问村长冯德臣,冯德臣昂首挺胸,毫不胆怯,瞬间,鲜血从他身上的三个血窟窿里汩汩冒出,他倒在地上后,鬼子又连开数枪,接着,党支部书记冯占傲被刺死,村民冯梦景被射杀,冯贵昌、冯树利被乱刀砍死,但最终没有一个人说出八路军的去处。
35、姜妈妈舍子救战士
1943年,农历大年三十上午,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乱了莘县俎店乡李楼村,一位八路军小战士闯进了村民姜妈妈家里,姜妈妈来不及多想,她果断地把自己儿子姜芽的衣服拿出来让小战士换上,又把小战士从西侧的夹道里送进了玉米秸垛躲藏。愤怒的日本鬼子怀疑姜芽就是小战士,用刺刀刺中了姜芽。他们又用枪托猛砸姜妈妈。后来姜妈妈为五保户,由乡村党员干部照顾。
36、大义凛然保护党政机关
1943年12月14日,日军突然逼近了大王寨镇杨庄,少数未及时撤离的群众被日军合围在村中央。24岁的村民霍文全被敌人逮住,鬼子严刑拷问逼他说出冀南区党委的下落。霍文全大义凛然,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硬是把霍文全活埋……
37、宁可不屈,惨遭活埋
1940年6月15日,国民党顽固派偷袭莘县古云镇徐庄村,徐开先、徐洪俊、陈泽云、陈泽霞、陈泽琛五名共产党员和48名群众被捕。敌人对其严刑拷打,逼问兵工厂的下落,均遭失败,6月22日,匪兵押着5名党员活埋,他们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成功万岁!‛
38、耿楼遭遇战
1940年6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新八旅二十二团政治委员史钦琛带领二营300余人在莘县王奉镇耿楼一带开展游击战,袭扰敌人。6月25日拂晓,与敌周旋了一夜的二营来到耿楼,正准备修筑工事时,从聊城、冠县出动的800余日军和1200余伪军突然来袭。敌人的步兵、骑兵和炮兵在10余辆坦克的配合下,很快对耿楼形成包围态势。战斗持续7个多小时,击毙日伪军200余人。二营指战员除100余人突围外,团政治委员史钦琛等128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39、潘溪渡伏击战
1941 年1 月8日,鲁西军区教导第3 旅7 团等部队,在军区司令员兼旅长杨勇和政委苏振华等同志的指挥下,以围点打援、设伏围歼的战法,于郓城西北的潘溪渡附近进行的一次歼灭战。此战,共歼日军160余人,伪军130余人,焚毁汽车4辆,缴获步兵炮1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6挺、步马枪190余支。这是鲁西平原上全歼日军的一个模范战例。40、苏村阻击战
1941年1月,鲁西军区司令员兼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旅长杨勇指挥部队发起潘溪渡战斗,全歼日军一个中队。日军分6路对鲁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我军为掩护军区、行署机关安全转移,采用游击战术与敌人周旋。1月17日,特三营营长率两个连130多人进驻苏村,阻击敌人。面对有80多辆汽车、6架飞机、10门大炮、十倍于己的日军,我八路军战士从清晨打到黄昏,接连打退敌人的4次进攻,誓与苏村共存亡。此战,有效地掩护了边区首脑机关和当地军民的安全转移,阵亡的126名指战员合葬在苏村村东。
41、朝南战役
1943年7月5日—11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第二、三、四军分区各一部,在地方部队的配合下,向住朝城一带的伪暂编第三十一师文大可部发起进攻。攻占碉堡、据点77处、毙伤200余人、俘虏530余人。恢复扩大了我根据地中心区。
41、卫南战役
1943年7月30日—8月19日,在冀鲁豫军区副政委苏振华、参谋长阎揆要指挥第四军分区一部、卫河支队、骑兵团等,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对伪暂编第六军军长杜淑部发起卫南战役。共歼灭伪军5600余人,收复卫河以南地区。
43、八公桥战斗
1843年11月14日,马本斋采取牛刀子钻心战术,奇袭八公桥,毙敌数百名,俘虏伪军参谋长、特务团长等以及官兵1000余名,一举将孙良诚总部直属部队全部歼灭,战后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赞扬马本斋是‚后起的天才军事家‛。
44、克复莘县城
1944年7月31日夜至8月1日,鲁西北军分区司令员赵建民指挥二十二团,在基干团、马颊河支队、莘县县大队配合下,采用里应外合战术,以伤亡10人的微小代价,仅用10小时就攻克了号称‚固若金汤‛的莘县城,从被窝里活捉了汉奸县长、鲁西北剿共总司令刘仙洲,留下了一段出奇兵制胜的传世佳话。11月莘县全境解放。其中莘县古塔是控制全城的制高点,成为里应外合克复莘县城的重要接头地点。
45、南乐战役、东平战役、阳谷战役
南乐战役 1945年4月24日,第八军分区部队在第九、七、三军分区部队的配合下,发起历时3天3夜的南乐战役。此役,共歼灭日军一个小队35人、伪军3400多人。
东平战役 1945年5月17日,冀鲁豫第八军分区主力部队发起东平战役。全歼日军一个小队,歼伪军千余人,解放了沦陷7年之久的东平县城。
阳谷战役 1945年7月21日,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发起阳谷战役。此役,毙伤伪军团长以下300余人,俘2000余人,收复县城6座,解放了除聊城至临清一线外的广大地区。
46、后方粮仓——文升粮店
为了更好支持根据地的敌对斗争,冀鲁豫专属在张鲁集专设一个‚文升粮店‛,为了保证均需民用,收购的粮食当天收,当天组织劳力、畜力输送到武家河、余庄、富余集、耿楼一带保存,严防敌人抢掠。收购的土布一部分运往后方被服厂做军衣等军需用品,一部分发到妇救会做军鞋。
47、模范县长——沈彬
1947年,观城县现在的莘县观城镇,县长沈彬,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这一伟大口号的鼓舞下,带领观城县民工组成的担架队,行程数千公里支援豫北战役,穿梭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为前线送粮食、弹药、抢救伤员。当年5月13日的《人民日报》对沈县长带领的担架队进行了表扬,但沈县长却因支前积劳成疾,1947年6月8日病逝于莘县,献出了年仅31岁年轻生命,被誉为‚模范支前县长‛。
48、田纪云带领担架队活跃战场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老区人民积极参军和承担战勤任务,在刘邓大军强度黄河、鲁西南战役、沙土战役等战斗中,出动随军担架12337副,当时,战勤主任田纪云,亲自带领800副担架,活跃在火线上。据记载,从1946年到1948年期间,整个冀鲁豫地区就动用了支前民工6517多万人次,畜力658多万个,几乎所有的劳力,都在为战争效力。
49、土改让农民彻底翻身
从1946年开始,我党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向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给农民的政策转变。在土改中,各级都组织了工作组 到区、村指导工作。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就曾在朝城一区任土改工作组组长兼一区区长,带领当地土改,土改结束时,莘县土地分配大体相同。土改结束标志着中国农民的新生,政治和经济上彻底翻了身。
50、朱德杨来到冀鲁豫
1948年5月,受毛主席的重托,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的陪同下,来到冀鲁豫解放区。20日下午,在杨行村的一片树林里,冀鲁豫区党委、军区召开机关干部大会,听朱总司令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朱总司令详细讲述了解放战争近两年来取得的重大胜利,指出,目前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希望冀鲁豫边区的党政军民搞好土改、整党、扩军、支前,以夺取更大的胜利。会后,朱德总司令离开杨行村,返回西柏坡。
51、莘县徐庄村——山东省委恢复地
1929—1933年间,由于叛徒出卖,中共山东省委邓恩铭等11位省委书记先后被捕,省委连续11次遭到敌人严重破坏,与党中央失去连续达3年之久。
1935年秋,济南乡师党员赵建民听说徐庄一带有党的活动,先后两次骑上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行程500余华里来此寻找党的关系。终与在徐庄村蹲点的中共河北省委代表、冀鲁豫边特委书记黎玉会面,请求上级恢复重建山东省委。黎玉遂向北方局作了汇报。1936年5月1日,山东省委重建,黎玉任书记,赵健民任组织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山东省委经过一次次挫折失去党组织,是在莘县徐庄一带又恢复重建起来的。
2010年9月,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对古云镇徐庄村党支部亲笔题写的馆名——‚鲁西第一支部,徐庄党支部‛,并确认——莘县徐庄村:山东省委恢复地。
52、徐运北在冀鲁豫边区发动群众发展抗战武装
在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徐运北曾担任中共鲁西北特委书记;中共冀南(冀鲁豫)省鲁西特区书记;鲁西区党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鲁西区党委民运部部长;鲁西(山东第二)区委员会常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等重要职务,在鲁西北组织发动群众,发展抗日武装,开展和范筑先的统一战线工作,实行合作抗战。抗战胜利后,曾任中共冀鲁豫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冀鲁豫区委党校校长;冀鲁豫区委副 11 书记;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务,继续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援解放军主力部队作战和坚持本地区的对敌斗争。
第五篇:革命故事
革命故事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认识以前真实的革命感人故事吧!
革命故事大全
革命故事
1、少年游击队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qiangzhi、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革命故事
2、两个小八路
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革命故事
3、草原英雄小姐妹
这是一个当年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真实故事。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龙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终于倒了下去。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革命故事
4、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革命故事
5、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革命故事
6、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河北省涞源县,位于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长在这里、关于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所说、鬼子发现上当后,先是残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冲向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三位战士永远长眠在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当时来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写了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自己壮烈牺牲的材料,报道给边区青救会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在1942年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很快在边区,直至全国传唱开来,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秋日的太阳暖融融挂在天上,地里玉米,豆子熟了,柿子,核桃,苹果挂满枝头。山坡上羊儿成群,牛儿悠闲地甩着尾巴,一片平和景象。谁能想到六十年前,有一个东洋倭国贼寇窥我中华,在这条美丽的山谷中残杀我英雄少年。前事不忘,在歌声中永远记住十三岁的放牛孩子王二小。
革命故事
7、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革命故事
8、小侦察员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shouqiang,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shouqiang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shouqiang发给他使用。
革命故事
9、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革命故事
10、赵一曼
赵一曼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少年时代就接受了先进思想,勇于向传统观念和反动势力作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成长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抗日英烈之一。
1927年4月12日,jiangjieshi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无数党员干部和进步青年惨遭杀害。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许多人宣布脱离了共产党,军校里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出现了动摇。赵一曼却坚决地表示: “不,我决不回头,我要战斗下去,继续奋斗下去。”军校决定由留在后方的叶挺率领第11军第24师赴前线攻打叛军,并把军校全体同学编为中央独立师,赵一曼随军校女生队被编为政治连,受叶挺指挥,开赴前线。五月十七日早晨五点钟,女生队分两路出发,一路到金口,一路到纸坊。我們高举‘中央独立师’军旗和许多面锦旗,号兵吹着进行曲,向望山门车站前进。”赵一曼和女生队沿途张贴标语,向群众宣传“我们是革命的军队,是保护人民大众的”。在炮火连天的火线上,赵一曼和女生队的学员紧跟作战的男学员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抢救伤员的工作。不顾子弹在头上尖叫,把受伤的战友抬下火线,热情地为他们包扎、换药、喂药。这次从出征到返校共34天。在这34天里,赵一曼“历尽艰难困苦,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