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的人生
爱的人生
耕云先生讲述
于台北
自序
壹、生之奥秘
贰、爱的茁壮 参、人生之路
肆、生命之光
伍、„爱‟是智慧能力的无尽源泉
陆、人格的陶治 柒、从„爱‟的扩大到天人合一
捌、道二仁与不仁而已
自序
太阳表面有黑子,这黑子会造成人们的隐忧:白璧往往有微瑕,这微瑕会给予人们以遗憾;爱的人生也藏有„恨‟的污点,这„恨‟的污点,正破坏著人生的完美,威胁著人类的生存。因为„爱‟是生机,是创造,„恨‟是死亡,是毁灭。„爱‟象征著光明和温暖,„恨‟便是黑暗和冷酷。所以离开„恨‟,人类就不会有毁灭的危机;离开„爱‟,也找不出人类进化的原因。只有充满了„爱‟的人生,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
一个缺乏„爱‟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颓废、堕落,道德沦亡而趋向于毁灭的社会;证之古今中外史实,也只有炽燃爱心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够表现出洋溢的热情,呈现出蓬勃的朝气,也才能够奋发向上,不屈不挠。
不是黑暗能够压制光明,是乌云遮蔽了太阳以后,黑暗才会露面;不是„恨‟的污点能够掩盖得住博大的„爱‟,而是因为人们松弛了爱心,才会由情感的冷漠,形成了意志的消沉,才使得自己生命的光辉与热力不能显现。
任何一个时代,人类文化活动的现象,与宗教是结合成一体的,没有宗教的情操、没有宗教的感情,就没有人类文化的发生与成长,当宗教文化衰微的时候,也是人类道德消失的时候。当人类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之前,一种反伦理、反人文、反价值;恶的打倒善的、假的打倒真的、坏的扬弃好的;反进化、反淘汰的逆流就会出现。
宗教文化很重要,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宗教,就没有一个统一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没有和谐团结的社会,就没有和谐、幸福的家庭。所以,宗教不但可以建立互助共信,而且可以凝固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如今,时代的进步,人类正面临著人性与兽性的战斗。当此时也,徘徊无异毁灭!犹豫等于死亡!悲愤、浩叹没有用;此刻迫切需要的是坚持爱心及自救救人;一方面要战胜自我,一方面要向魔鬼行道者展开鞑伐,因为只有消灭了兽性的疯狂,才能维护人性的尊严,而且也只有勇敢地与魔鬼搏斗的人,才是上天的好儿女!
是一种不能自抑的情感,迫使我写下了这篇„爱的人生‟。没有成熟的果子,虽然不会香甜,但那雄伟的金字塔,是靠著千万人的血汗,才能够建造成功的。因此我以自己的虔诚,来叩响人们共同的心声,也只希望把这良知的一滴,能够汇进„爱‟的洪流里去。这就是我写作的观点和动机。
爱的人生
壹、生之奥秘
这是个呈现安祥、生生不息的爱的宇宙。从生生不息,繁衍滋生为森罗万象,而且一直在新新不已。
这是万有存在的现象,无人能否认,更无人能阻止。
然而却一切从空里来,又回归到宇宙实相,这种新新不已的机势,生生不息的„奥秘‟是甚么呢?用科学或神学的千言万语去描述,很麻烦,其实,只是很简单的一个字一一„爱‟。
„爱‟便是„生‟的奥秘。
从生命的出生,到生活、生存的维持、延续无不以„爱‟为起点,为肇始,如果没有了„爱‟,根本就不会有生命,连生命都没有,这世界和宇宙还有什么意义?因此可以说:
„爱‟是一切的根; „爱‟是宇宙万有之源;
„爱‟是天地之间最伟大创造的„能‟; „爱‟是森罗万象孕、化、生成之„母‟……。
在这时间无限、空间无际的大宇宙里,因„爱‟而有芸芸众生;因„爱‟而美化了人生、美化了世界、美化了宇宙。而人的品质的提升,性灵的超越,都必须以„爱‟为基点,因为把小爱扩展而为大爱时,一个平凡的人,便会成为贤人、圣人;孔子、孟子、佛陀、基督……皆是把„爱‟提升、扩大为„仁‟(仁者爱人)而能行仁的人。昔贤形容得好: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世间若无佛,众生永沉沦!可见生命中最不可缺少的„爱‟,必须从其爱自己、爱父母、爱妻子、爱儿女、爱家庭,扩展延伸而为爱邻里、爱乡亲、爱同胞、爱众生、……把爱心变得无限大时,就会到达生命的圆满满一一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爱‟可以充实人生,提升性灵、美化世界和宇宙;离开了„爱‟,就不会有科学的„真‟、哲学的„善‟和艺术的„美‟。在这„爱的世界‟„爱的宇宙‟„爱的人生‟中,只有„爱‟最真实、最普遍、最永恒,放眼看那无际的星海,深邃、和谐;向阳、迎露的草木;舐犊、反哺的深情;鸟语、花香的春意……到处都展示著「爱‟的生机,显示出了生命的奥秘,充满著和谐、活泼的生机。
这种自然的真,无私无我的行仁,任何人只要志在圣贤,都可以成为圣贤的。只要革除小我的私心,舍去多余的妄想,与先圣、先贤有何差异?
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的亦是普遍的。生命是宇宙的主宰,宇宙是生命活动的领域;而生命之体,是„心‟与„物‟的融合,融合了的生命,是一个个不可分割的实体。事实上,也只有心与物融合为一的生命实体,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有向前、向上无限的发展和创造,如果离开了„爱‟的初因,生命在那里?没有了生命,什么叫心?什么是物质?
而今的科学,早已证知到金刚经说的„相即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物质分析到最后,只有创造的„能‟,并没有任何物质的存在。这说明了心物一元的生命,是不可思议的,任何偏向唯心,或唯物的思想和论调,都导离了„爱‟的航向,而陷人心于偏执、荒谬、沉淤甚至毁灭!
所以,只有„爱‟才最完美、最真实;有了„爱‟才会生生不息、欣欣向荣;如果没有„爱‟,便不会有„生‟,唯有„爱‟及„生‟,才能够显现入眼尽是爱的天地、爱的美好、爱的人生。
因此„爱‟是生命的初因、势能、肇始和绵延不断的奥秘。
贰、爱的茁壮
一、人类藉爱心赢得了物种进化时期的胜利
地质学家说:地球是由气体、液体凝聚成为固体。
生物学家说:人类的袓先是猿猴。
人类从有历史记载,才不过是近几千年的事。人类从猿猴进化成为人,是经过物种进化严酷而苛刻的淘汰的。
上古有难以算计的巨大生物,凶猛、残暴,因为缺乏爱的秉赋,而灭绝于地球,唯独人这种动物,由于爱的秉赋得天独厚,从互爱、互助、合群、团结之中成为„万物之灵‟,而今虽已成为世界的主人,但却不一定能主宰宇宙,因为人类的发展,仍在„幼年‟时期,至于如何努力进展至更灿烂、更光辉的境域,人类舍„爱‟的天性、爱心的扩大及升华爱心之外别无他途。
二、爱的茁长显示了人性的提升与人类的进化
人类借著得天独厚的„爱‟的秉赋而成为„万物之灵‟,很显然地人类进化的动力就是„爱‟,人类的聪明、智慧、意识潜能随著爱心的茁长而增上,人类的演变与进步,就是爱的发挥及创造。因此,人类以„爱‟为基点、为肇始的发展,就是人类进化的过程。
人类的进化,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母爱的天性是人类生机延续的根本
人从猿类中脱颖而出,虽然与人猿已有所不同,但在生存的本能上,也只限于觅食、自卫及求偶,尽管这种本能的表现方式远较其他的动物为高,但究竟还未显现出人的特性,唯一显著而且非常强烈的是„母爱‟的天性,如果没有这„母爱‟的天性,人类的延续早就成了不可能。
由于„母爱‟的天性,定型了小群体的生活方式,既然有小群体的方式,生活用具从石器、木器,开始营巢、衣皮、„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显然这时的人类因„母爱‟的天性,其生活与生存种种,已与猿类的动物大不相同了。
(二)、骨肉之„爱‟造成了家庭
人类由„母爱‟的发挥及发展,有了群体的凝聚力,从不蔽风雨、难防袭击的„巢栖‟进入到较为安适的„穴居‟,由„茹毛饮血‟进步到„钻木取火‟的熟食,用火来防御野兽和改进饮食,健康及安全也有了进步。由于骨肉的爱形成了家庭组织,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从此有了初步伦理的自觉。宗教的萌芽,始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因而有了祭祀。杂居„族内辈婚‟的大家庭雏型,便是这个时期的特点。
(三)、血统之„爱‟出现了氏族
随著「爱‟的扩展,血族不断的绵延,形成了血统的氏族,孕育出了„图腾‟的社会。氏族的扩大与分枝,人的智慧和能力也与日俱增,由„族内辈婚‟发展为„族外辈婚‟。祭祀有了简单的音乐。记事有了文字的出现。
随著「爱‟心的滋长,大大改进及充实了生活的方式及内容。
人类经过婚姻戚谊的血统交融,由于生存和发展的自然需要,„图腾‟的社会便成功的扩大成为„图腾联合‟的社会;才能、智慧高的人,领导大家互助合作,使人类从„鱼猎‟进步到„游牧‟;由„族外辈婚‟进步为„族外偶婚‟,人,开始了夫妇的人伦关系。母系中心的社会,也转变为以父为中心。随著族群的义务自觉,也开始形成了君(族长或领导者)、臣(子民、属下)、父子、兄弟、朋友的伦理关系。
人类由于天性挚情的„爱‟,不禁已把热情散发为歌、舞,而且在居室、衣服、医药、文字……等的创制上,也开始放出灿烂的光彩。
(四)、爱的茁长以大同社会为目的
人类„爱‟的茁长,是以到达„大同社会‟的目标为取向。
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世界、世界大同,的确是人们心灵净化、升华到一个非常美好的生活及生存的环境,这不只是理想,更不是做不到、达不到的„乌托邦‟。
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国绥远河套地方,就曾经出现过非常接近大同的社会。
绥远河套,有江南风光之美称,是黄河流域最富庶的地方,所谓„黄河百害,唯利一套‟,即是指此。
有位叫尹河之的老先生,他曾经在那里做过一任县长,有缘而且有幸的曾听他老„话说当年‟:
„河套真是个好地方,家家富有,而且好客,外乡客来,不论住那一家,主人都非常欢迎,住多久都没有关系。如果要走,主人会送你许多礼物。像这样的地方,合乎„地方自治‟的标准了,于是县以下的乡镇长,乡镇以下的村里长,开始办理选举了。
我曾亲眼目睹一个乡的乡长选举经过(尹老人说):
首先是公布告知:请大家报名,参加竞选!结果是没有一个人愿出来竞选的。不得已,集合乡民用举手表决—推选出两位德高望重的做候选人。
候选人按规定得先发表参选的政见,以及如何击败对方,请大家投票支持……等等。但,不是像我们所见所闻的国内、国外的这种选情。
甲候选人上台发表意见时,他说:乙某人的学问好,德望高,曾做过许多好事:第一件好事……
把对方的善、美事迹述说完了,最后一句:拜托乡亲们都把票投给乙!
轮到乙候选人上台说话了,他说甲候选人如何的好,把对方的好处说完之后,最后他说:请乡亲们把选票都投给甲!
„选贤与能‟嘛!岂是今日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所能比拟?„富‟而不好„礼‟(理),现今人心的污染,需要大大的洗涤、净化与提升!„心净土净‟,理想决定目标,认识指导行为,只要把„爱‟心提升再提升,扩大再扩大,三世诸佛都能做到的事,同样有佛性的人,谁说不能?
参、人生之路
(一)、爱心的强弱决定人格的高低
„大学‟开头一句„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觉知、明了的意思。„明德‟是每个人的„本觉(本具)之性‟,如„中庸‟开头一句„天命之谓性‟,„天‟即自然、天然,意即:我人的本心、本性是原本的,是不假外求的,也非修然后才有的,他是天地未生以前就有的。威音王佛(佛经记载最早、最初的一尊佛)尚未出生,„明德‟之„性‟原本的自我,就早已存在,无始、无终,称之谓光明和永恒。
谈„爱心‟,为什么一开始这么讲呢?因为我们每个人原有、本具之„性‟,就是„爱‟的别名,它至大、至刚,也至精、至柔,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时不在,须臾不离;离不开,也甩不掉的,因为它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本体,再夸大点的讲(但也是实在话):天地由它而生、宇宙因它而有,古圣先贤诸佛、上帝……皆从它那里生出来,为„万有之母‟,是„天地之根‟。
这么讲,叫我们一向以„表层意识‟为主,以四大色身血肉之躯为自我的人很难接受,总认为自己很渺小;渺沧海之一粟而妄自菲薄,不敢有大胆的作为,像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的一股正气,视死„甘如饴,求之不可得‟。庄子则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有历史记载的这些人,可以看出,绝不是„迷头认影‟认同虚幻的人,他们向自己原本„明德‟、本具天然之性发掘、探索、开采、使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他们的成就是巍然超群的,他们的智慧之光,是超越了时间、空间而永恒的存在著。
„爱‟心的强弱,如何决定人格的高低?从心(爱)之源头著眼,便是个分界线;凡是成大事、立大业的人,必定是大心、大量且具有大„爱‟的人。善用其心能够超佛越袓的人,他的作为必定与日月同光,永恒不朽,因为他与存在的一切是一体的,是„不二‟的,是无与伦比的。
人世间的这个„天地‟叫„瞻部洲‟,是个圣凡同居的场所。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区别,概以其心量的大小而有所差异;大心者,眼光大、心胸大、度量大、抱负大、决心大、勇气大、爱心大、耐心大……因而成就了大人之„大‟,他们把人生充满了„光彩与美丽‟,洋溢著蓬勃焕发的朝气。他们把„爱‟心扩大到极点,就能够„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同其光‟,而成为充满„爱‟的光辉人生。
相反的,可就等而下之了;„小人‟之所以会形成其„小‟,恶人之所以成为„恶‟,也只因为他们的天性被私欲所蔽,灵明之„光‟被遮,无量无限的„爱‟心被埋没,他们的所做所为、一举一动,完全不能超越自私的„小‟:眼光小(目光如豆)、心胸小(容纳不下比他强的人)、度量小(动不动的就发火、生气)、抱负小(成不了大事)、满脑子的自私、自利,不仅他把自己搞得满身污秽、黯然无光,而且使接近他的人,都会感到一阵寒气,浑身不自在,赶快„敬而远之‟!
孟子说:„人之与禽兽相去几希?‟如果不净化自己,不升华自己的心,不把自己的„爱‟心扩大……那的确与禽兽的差别已无„几希‟。试想:不论圣凡、贤愚,都具有相同的本心,善用则上上升进,不善用则辗转下堕,生为„万物之灵‟的人,总该具有知所取、舍的能力吧!
(二)、爱的秉赋决定了人的品质
俗语说:„从小看大,三岁到老‟,说明人的品质多少是带有先天性的,也即是与生俱来的。
过去有部电影名字叫„纯纯的爱‟,我们不必去想那个故事,只这„纯纯的爱‟四个字,就非常耐人寻味。
„纯一无杂‟,不管是任何事、物若是„纯一无杂‟,一定有其精美独到之处,若是„白璧微瑕‟,再好的东西,有了瑕疵,总会叫人感到遗憾。
爱的秉赋,是有高低、深浅、千差万别的层次的。最高级的„爱‟,可以说那是一种„纯爱‟,又叫„无偿之爱‟;像太阳的光热,是地表上一切万生万物赖以生长、活命的本源,如果没有了太阳,地球岂只沦入黑暗长夜,所有的生命也势必寿终正寝,沦入死寂!所幸,太阳的光热,是无私的,无我的,不求报偿的,其„爱‟是纯一无杂的。
除了太阳以外,地球上也可以看到很多„纯纯的爱‟。
释迦牟尼佛,他原本可以继位做国王,但他舍王位、舍享受、舍生命,最后把心也舍给了众生,他的„爱‟,视众生若子,„虽复教诏而不信受!‟这叫他老人家原本可以入涅槃,但却不住涅槃,不厌生死,为了度生而行其慈悲大爱。
世人为人„父母‟,尤其是身为„母亲‟的人,对其子女的爱,也可以说是„纯纯的爱‟,是不求报偿的„无偿之爱‟。佛经中有一本„父母恩重难报经‟可以读读。在父母的眼睛里,儿女永远是个小孩子。„百岁老人常忧八十岁的儿子‟,只要子女活得健康、活泼、快乐和幸福,做父母的就心满意足了。
做父母的对子女的牵挂、爱心,真是恨不能把子女一个个都系缚到自己的裤腰带上。有父母的人可以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如果自己已是做了父母的人,那你更可验证你对子女的„爱‟,的确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是不求报偿的。世人有句俚语:„癞痢头儿子是自己的好‟,在父母心眼中,再丑的儿女也是好的。以前的农村也有一句俗话:„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些都可以说是纯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成分。
不只是人,所有有生命的动物,大都有其纯纯的„母爱‟,有些禽鸟走兽,平时非常胆小害怕,但当它有了子女之后,它竟敢向体积大、力气大过它数倍的对手迎战,这若是没有强烈的„爱‟心,是做不到的。
爱的秉赋,是有些先天性的,或说是与生俱来的,试看有些人的聪明才智、智慧发明,在他看来是轻而易举的小事,但在别人穷毕生之精力也学不会,这就像一位已经累积了上千亿的富翁,而一个做小买卖的只赚取一些蝇头小利,要想赶上千亿富翁那么多,不是说不可能,换个方式,出现奇迹,也许做得到,但在一般人来说,就必须按步就班,不可冒进,不能躐等,日积月累,功到渠成。比如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是无量数,是超天文数字,试想;成佛要那么长的时间,简直是遥遥无期、茫茫无望嘛!但若有人邂逅到明师,得到了方法,别人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佛,他„一超直入如来地‟,一生就„大事了毕‟的人,有是有,但极为稀有,况„顿悟‟绝非„顿修‟,谁知他过去生生世世已经累积了多少的功力和功德?今人有句话:„没有白吃的午餐。‟成功一定得靠努力,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用这么多文字,说明一个人的秉赋,说他是„天生‟,但应该知道,他不是守株待兔或凭空而得来的,他是不断地在修、在累积功德,在去恶扬善……所以,每个人从出生就不同,因为每个人的过去世就像马拉松赛跑似的,起跑点虽然相同,但时间越拉长,每个人的间距也越来越加大……。凡是生来就秉赋敦厚的人,他的天性纯、本质好,„情‟多„欲‟少,从他天性中流露出来的„爱‟心,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好像有用不尽的活力,以他本有的优越条件,再加上外缘配合,很容易使他有所成就。但那可不是绝对的,有些人虽然秉赋很厚,如果他不能够在求精、求一上去下功夫,去陶融净化,而让外缘的物欲逐渐渗杂进来,他的天性,他的灵明之心仍是会被物欲蔽塞的;反之,秉赋薄的人,如果肯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工夫,肯„去人欲、存天理‟,他的灵明之心,会„脱颖而出‟,会发出„爱‟的光辉。
宇宙与人生同一真理,天理即是天性,天性即是人性,人性纯净之后便是天理。心物合一、理性一如,万物一体,宇宙与人生同源于„爱‟的生机。一个人只要肯努力上进,绝不旁骛、堕落,到达天性纯一的时候,变化气质是绝对可能,成佛作祖绝对可望。
„爱‟是天性,是生命自然的本质,只要顺其自然的发挥,便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能够天人合一,便是生命的圆满。
(三)、人生的光明大道
人,从一出生,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无论每个人做了些什么,成就了些什么,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是从他起心动念发出行为以后所造成的„业‟;过去造的业,影响著他的现在,现在造的业,决定著他的未来。
业的类别很多,在自己的„档案室‟里经久不失、不坏,缘熟者开花结果受报;报应不一定是好、是坏,但在人生的过程之路上,因、缘、果会不期而遇。上智的修行人,他深信因果,所以他逆来顺受,而且不再种不好的因。不明因果的人,于果上又种下了因,甚至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在六祖法宝坛经上,六祖惠能对大众开示说:„自性变化甚多,愚人不能省察!‟大致归类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牲。‟„一心十法界‟佛、菩萨、辟支、罗汉、诸天、人、修罗、畜牲、饿鬼、地狱,他们所不同的并非是外形,而是他们的心态。从这里就可以了然于自己既然生而为人,在人生的大道上,应该如何走?朝那个方向走?光明大道也不一定要做大官,当大亨,只要走得„正‟、走得„直‟,走得„心安‟,便是应当走的„光明大道!‟否则的话,当心因境造业,随业受报,利上加利,辗转下堕,那才是最愚蠢、最划不来的事。
人生的光明大道,其实就是世人皆知的„光明磊落‟做人,如果能„光明磊落‟做人,那就一切OK!„仰不愧于天,俯无怍于地‟,所做所为,人前人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透明的,是无私心的,是廓然而大公的。
如王阳明的„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欲‟,„此心光明‟,所以死了以后,升天做天王去了!
如关云长,义薄云天,赤胆忠心,死了以后,升天做天帝去了!
佛教中有不少佛弟子、用静虑获得了大智慧,以坚苦卓绝的苦行,净化了心灵,得到了对生命的大彻大悟,从槁木死灰中,爆出了悲天悯人„爱‟的火花,因而发下宏誓大愿;誓要将自己解除痛苦烦恼的心得,告知所有陷在愚昧、无知、烦恼中的众生,使他也能断除烦恼的纠缠,开创出一个快乐的理想人生。所以,许多得道的高人,他们对人生真谛证悟以后,他们不住涅槃,不舍众生,发挥大慈大悲的大爱同情心,生生世世,度生不疲、不厌……。
上述的人生光明大道,不要以为陈义过高,„彼既丈夫我亦尔‟;„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只要有„见贤思齐‟之心,不甘堕落之志,只要肯努力,就有成功的希望!
如王阳明的„致良知‟,„良知‟人人都有,是最好的一颗爱心,只要保有他,发挥他,人生绝对光明又通畅!
如关云长的„义‟,他那么大的„义气‟我们学不来做不到,但„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义‟是应该,„不义‟就是不应该。在日常生活里,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起心动念,„正正当当‟应该有这个认知,而且也应该即知即行,每天在工作中,对人、对事,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通过自己的„良知‟,„清清楚楚的辨别‟,总该有知所取舍吧?
若能„致良知‟而保有„良知‟,于日常生活中行其所当行,不该做的绝对不做,断然不为,这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修行(修正错误的想念、行为)人了;他不必入山结茅,不必烧香、打坐,不必磕头,不必吃斋……但是诸佛如来可以保证他会得道因为他所走的便是人人应该走的„光明大道‟!
肆、生命之光
(一)、流芳百世莫遗臭万年
一般人都很重视„名气‟,„人死留名‟便成了不少人追求和向往的目标。„名者,造物所忌‟,这种高调“曲高和寡‟之故,所以„好名‟之人仍然比比皆是。
如果„名实相符‟,„好名‟倒也不算是坏事,偏偏有些人并不怎么好,但却名声大噪!更糟的是坏得出了名,成了世人反面教育的样板人物。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由幼年而少年,由少年到青年,这是一段求学时代的人生,这段人生,虽然无所作为,但却为他自己即将踏入社会而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容器‟,我们把„容器‟比作是个„空袋子‟吧!这样会容易明白。离开学校就要就业;就业、工作就等于往袋子里开始装东西啊!
„袋子‟究竟应该装些什么东西?学生时代虽然对他有著决定性的影响,但是社会这个„大染缸‟对人的诱惑和影响的力量是很大的,这从事实的历来现象,像一幕幕的„影、戏‟在不断的上演著。但不论如何,操控这袋子主权永远都在自己的手里。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他的„袋子‟毫无内容,什么东西都没装进去,交了白卷,使人生成了空白,与草木同朽的白活了一辈子。
有些人的„袋子‟装进去的东西太少,便显得他的人生不够充实。
有些人的„袋子‟装进去的是令人敬仰,叫人羡慕的东西,他所到之处散发著芬芳的馨香,散发著爱的光芒,他那些无比珍贵的内容,不仅是他劳苦血汗所累积,而且也为他灿烂光耀的未来,储存了无量、无限大爱的种籽。
也有些人,他们不知珍惜自己的„袋子‟,在不知不觉中,装进去些乱七八糟,甚至很肮脏、很污秽的东西,给人生产生了„负面‟的价值,他们不但活著很„臭‟,臭得人人掩鼻,而且臭得很远!
晋朝时代周处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他与南山猛虎、桥下孽蛟,并为江苏宜兴地方三大害。后来被宜兴县令化装为一个老人,用言语点化了他,他上山射虎、入水斩蛟,他自己也隐瞒姓名,到浙江去埋首读书。在晋朝曾做到御史中丞的官。后来在晋朝边境有个叫齐万年的,啸聚二十万众作乱,有人建议晋帝;可派周处前去平乱,只给他五千人马,也无后援,周处孤军奋战,最后全军覆没。死后晋朝册封他为平西将军。
从周处的故事,可知孟子的„主性善‟,荀子的„主性恶‟是一偏之见,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才算说对了,因为善恶是心意动了以后的行为,如果心不动,意不萌,何有善恶之事?
周处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是应该向善的,人人是可以做好事的;善事、好事都是爱心的表现,爱心的发挥;坏事是做不得的,做了你就会造下恶业,做了就会使接近你的人感到厌恶。人人都有„良知‟,都可以„为善去恶‟发挥自己的„良能‟。所以,人应该有个理想,有个目标,有决心、有抱负,确立正大方向之后,就付出精神、毅力、意志,你的成就、成功,也是对社会、对别人爱心的回馈。生活上,人人为我;责任、义务上,自己不是也该为别人著想吗?
(二)、„爱‟是众善的根源
中华文化,以仁爱为本;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以仁爱治天下;尧、舜更以禅让无私之大仁、大爱为历代圣主之表率。孔子、孟子则以忠恕、仁义发挥大爱的教育,为万世师表。从孔、孟大爱的教育,发挥成四维—礼、义、廉、耻及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从这个纲目扩展出去,即是万善之本,一切善美的事迹,皆是从四维、八德之中滋生出来,也即是从仁心、爱心之中流露出来。
自古迄今,勿论中外,不论大、小领导,贩夫走卒,或者一家之主(煮),只要以仁心、爱心对上、对下、对任何人、任何事物者,必定会形成一个中心点,„譬如北辰,众星拱之‟,爱心越强烈、越深厚,环卫的周边便越强大,越是众多,越是持久,可见仁爱的亲和力、同化力,是发之于自然,形成于自然,可大可久;亦是自自然然;反过来说,无仁、无义、没有深厚的、广大的爱心,则必定是离心离德,众叛亲离,甚至不旋踵而灭亡。
中华文化之仁爱,表现在往圣、今圣、昔贤、今贤、仁人、志士的言行上不胜枚举。圣哲们言„天‟、言„道‟、言„人‟、言„政‟莫不以„仁爱‟为其根本。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告诉他:„仁者爱人。‟这是最明白的答复:凡是内有„仁‟心的人,表现于外的则必然是„爱‟心的行动,„仁‟和„爱‟是一体之两面,分不开的。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在自己,不在外、不在他,只要能战胜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仁‟心„爱‟心合乎„礼‟(理),天下归„仁‟、四海归„心‟。这是说大,若果非君王领导阶层,只要能„克己复礼‟,必定会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一„德不孤,必有邻‟。大学上更警惕世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财,不一定指金钱,功德财、法财、从„爱‟心中发挥出来的救人、救世的言语,比有限量的金钱财高千万亿倍!这说明了不论是什么„财‟,聚则不祥,散则大吉大利!
你有„仁‟心而没有„爱‟的行动,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颜渊是何等聪慧的人,他不须要像我们这样解释这么多,他一闻夫子„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语,便马上问:„请问其目?‟做的方法是什么?夫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果是个大修行人,要再加一句〝非礼勿想〞)礼者理也,做人、做事能合乎礼必不会悖理。„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知理而又守礼的人,一举一动皆有分寸。„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推己及人,推己及物‟,如此则„四海一家,天下一人‟,把„仁爱‟发挥至理想的最高境界,除了发扬中华文化,发挥仁心、爱心之外,简直别无他途可循。
孔子对问„仁‟的弟子,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但万善归„仁‟却都是相同的,由此也可见仁爱是众善的根源。
孔子只举出一个„仁‟字,就道尽了宇宙人生圆满的真理,因此,孔子从来不离开„仁爱‟去谈什么生死。„仁爱‟是至高无上而且是独尊的,所以孔子也从不离开对„仁‟的笃信、力行而去谈论什么鬼神。
此外,对人格的鉴定,也以„仁‟作为衡量的尺度和标准(巧言令色,鲜矣仁!)(端毅木讷,近乎仁)。对于居住的选择也以„仁‟为标准(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言行全都是从„仁‟心里流露出来的,„仁‟便是孔圣人的全人格。
至于孟子,言必„仁义‟,轻蔑权势、不重财利,对于„仁爱‟的发扬及宣导,可说是毕生„鞠躬尽瘁‟。且看„公孙丑‟章中的一段: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之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由此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人之双臂、双腿,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四体,那就不是个健全的人了。
说点轻松的,这个故事只是„如是我闻‟,在正史上是看不到的。
据说:明朝时代(不知是那位皇帝时期了)有两兄弟,老大名叫陈仲仁,为翰林大学士,老二名叫陈仲义,为兵部尚书,兄弟二人既然是高文化水平,知书达礼,手足之爱,倒也相处不错。但是二人既做了不小的官儿,童仆妻妾相处在一起,就难免不时口舌之诤,日久天长,竟演变到兄弟由白眼而决裂而分家的地步。
分家,按照里俗,须请舅父来仲裁,二人没有舅父,便想请当朝一位姓余的总督同僚朋友来仲裁。下书内写:敬请莅舍一叙。那位总督大官以为他兄弟俩请其过府喝酒的。到了陈府,原来是请他为陈氏兄弟主持公道、仲裁分家的。心里一不高兴,索来纸笔,写了一篇颇富启发而又教训的短文,写毕,掷笔而去。
陈氏兄弟捧起所书,上写的开头是一首诗:
兄弟本是同胞生,祖宗遗产何须争?
一番相见一番老,能得几时称弟兄?
(接著,是一篇骂人不带脏字的训斥:)
鹁鸽护雏,乌鸦反哺—仁也。
鹿得草而鸣其众,蜂见花而聚其群—义也。羔羊跪乳,马不欺母—礼也。
蜘蛛罗网而为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雁(燕)非时而不至,鸡非时而不啼—信也。
禽兽尚有„五常‟,况为人耶?(骂这兄弟俩禽兽不如)
兄弟二人被骂得汗颜,被教训得非常惭愧,不禁抱头而哭!……
以前的人,男子须具„三纲、五常‟之德,否则便不是一个健全的男子汉,今人虽不讲这一套,但能具备仁、义、礼、智、信的五德,仍是个顶呱呱的大好人。
唐朝的大文豪韩愈说:„博爱之谓仁‟,把„仁者爱人‟说得更明白些,„仁‟是一种大爱,而非小爱、私爱,如„天下为公‟,只这四个字不就概括了„自他不二‟„物我一如‟„万物一体‟„四海一家‟„天下一人‟了吗?„天涯若比邻‟,彼此何尝是遥远的呢?
耶稣热爱世人,最凸出的一句话:„爱心能使人得救‟这与韩愈说的„博爱之谓仁‟没有什么两样,所不同的是耶稣是个宗教实行者,而韩愈不过是„坐而言‟罢了。
大觉佛陀释迦牟尼,人称„世尊‟,他说„诸佛以大悲心为本‟,大悲心是悲悯众生沉沦之苦,而用种种方便方法予以救度,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种至情、至性的大爱,把众生推送到老子说的„谷神不死‟的至高境界了。如果不是这样,修行历经恒河沙数劫的佛陀,他若不彻悟„爱‟的真谛,如何而能契证„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的慈悲之爱,是最高的,是最究竟的。中华文化之„仁爱‟,就是朝向此一目标的起点及过程,„仁者爱人‟,无论对人、对事都以„仁爱为本‟,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义务、义勇、义侠、义士……等名称,莫不都是从利他之爱心为出发点。所以古往圣贤、哲人遗留下来的宝贵启示,告诉我们:„仁‟是„爱‟的发扬及扩大,„爱‟是行仁的实践。博爱就是仁,行仁即是爱。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都是„爱‟的表现,也都是从„仁‟而滋生。不但„仁‟与„爱‟名殊体同,一切的道德的德目,也都是名殊体同的。因此,只要发挥人人本有的爱心,把爱心发扬更发扬,扩大更扩大,把„爱‟推展、净化至最高点时,就进入仁者圣洁、崇高的境界,那是个解脱的„实在界‟,而非虚幻的、缘生的、八苦交煎的„现象界‟了。
(三)、生命的光辉发之于爱的力行 生命的光辉,发之于对„爱‟的充实,爱的充实全靠力行不辍的实践,因为离开了力行,便没有人生的创造;离开了实践,便是只能坐而言,不能起而行。实践要一步一脚印的踏实的去做,力行要大处著眼,小处著手,为大于微,行难于易,所谓„登高自卑,行远自迩‟的有目标、有起点、有决心、有恒毅的做下去。这种发光、发热而且是源源不断„力行‟的起点,其实就是„自爱‟。
„自爱‟是爱人的起点,所谓„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了高度„仁‟心的人,他才能做到自爱,也才能发挥其能仁之心去爱别人,如果连自爱都做不到,那不可能会去做到„泛爱众‟,那一定是一个自暴自弃的人,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生命的光挥,发之于无穷无尽的„泛爱‟之心,而„泛爱‟则发自于„自爱‟,„自爱‟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一个人能做到真正的„自爱‟,基本上要做到以下所列举的条件:
1.要负责要知耻
作为一个有爱心、有热情、有抱负、有伟大志气的人,首先应该自己对家庭、对下一代、对社会、对同胞、对众生,„毅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及担当,勇敢坚决的把这个责任和义务肩负起来,然后策定力行的目标、决定实践的程式(这在修菩萨行的人来说,便是愿力的实践)。有了目标、决心及践履笃行,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步入有实际贡献、内涵充实而不空虚,散发出热、力的灿烂光辉,把内心之„爱‟施泽滋润给一切有缘的人及众生(这在修行人来说,叫累积功德)。„知耻‟有自我警惕的意识,能知耻的人,决不会使自己的人格沾染些许污点,也必定肯负责、能进取、在„义‟与„利‟之间知所抉择;对于不荣誉、不道德的事;对有悖良知、于心不安的事,绝对不去做,甚至连想都不去想。能负责及知耻,便是自爱、爱人的起点。
2.要发挥孝、慈的天性
„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人的孝顺行为是与生俱来的。过去有本„二十四孝‟的故事,家喻户晓,今人都已经淡忘了;但是现今如有对其父母特别孝顺的人,乡亲邻里之间仍是乐于传颂和赞扬,媒体也乐于报导,只是今日的孝子很稀有,甚至把„孝子‟这两个字的含意颠倒过来,成为„父母对儿子的孝顺‟—孝顺其子的„孝子‟,真是不伦不类。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孝子是虞舜。
虞舜是瞽瞍的儿子,母亲早亡。瞽瞍又娶,生了个弟弟名字叫象。继母不慈、瞽瞍不仁,加上弟象的鸭霸,虞舜所受的淩辱及虐待,实非常人所堪忍受,但是舜有纯孝的天性,他始终以„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没有丝毫不满的心意和行为。虽然弟象想尽方法要害死他,他也没有恨弟象之心,仍然真挚的对待这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仍然流露著「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的手足之情。
尧帝敬重舜的品格,喜爱舜的为人,尧帝把两个美丽的女儿嫁给舜,又派了九个儿子去侍奉舜,同时送给舜很多的财富,但是这些宠爱并未让舜解除内心的深忧。后来尧帝把帝位让给舜,使舜尊为天子,富有四海,同样没有办法除去他心内的隐痛;在舜的崇高纯孝天性中,只有获得父母衷心的喜爱,才是人生最大的满足。
由于舜的孝心精诚,终于把瞽瞍感动成为慈父,弟象也变成了一个恭顺的弟弟。
最深厚的情感是天伦之挚爱,最伟大的勇气,也是发之于„爱‟心,在中国有„杨香打虎救父‟的故事,无独有偶,在缅甸也曾有过类似的情事:
(据报载)缅甸有个十三岁的女孩,名叫海慕儿,和他父亲到森林里去砍柴,当他父亲正在砍柴时,突然窜出一只大花豹,猛扑海慕儿的父亲,千钧一发之际,海慕儿抡起手中的砍柴斧头,向花豹的腰背上砍去,大花豹被突如其来的一击,负痛逃走!她的父亲也幸而保住了性命。事后,有人问海慕儿:你那来的那股勇气?她说:„平常我听到别人谈起虎、豹,都害怕得要死!但当时我只有急著要救我父亲,别的我什么都不管了!‟。
在孝慈的天性中,潜存著强大的力量,炽然的爱心,会产生无比的勇气。不只是人,试看一只老母鸡,平时胆小,见到一点儿危险就跑就躲,但当它孵出了小鸡时,它竟敢和最凶猛的老鹰迎战!谁要是去抓它的小鸡,它也毫不客气的用翅膀、利爪、尖嘴再加上惊叫,瞧它那股凶狠的样子,谁敢近它?
孝,是做子女的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要知恩感恩的顺从;慈,是做父母的对自己生养的儿女的爱护。这种天伦之爱是自然的,是祖宗血肉之递传,把孝、慈的精神推广发扬,便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人类的生命能够绵延不断,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以至于无穷,孝、慈天性的„爱‟心,便是与天地共存共荣的生机。
这里,再记述一则感人的事迹:
在五○年代时期,一艘挪威的邮轮,在太平洋中一个珊瑚礁附近,被日军潜水艇上的鱼雷击中,当邮轮开始沉没时,船长发出求救的信号,同时下令放下救生艇,把妇孺老弱送上突出海面的珊瑚礁上。
在风浪中,仅有二十几个人登上礁屿,礁屿的面积非常小,上面没有任何可吃的食物。
一天、两天过去了,救护的船只渺无踪影。到了第五天,有些忍受不了饥渴的人投海而死。
到了第九天,救护的船舰开来了,但礁屿上除了十几具尸体之外,却发现一个六、七个月大的孩子还奇迹似的活著。当救生员仔细的察看时,赫然发现一个少妇的胸口破了一个血洞,原来这个孩子是因为吸吮他妈妈胸口的血液而存活下来的。那个至高无上天性母爱的年轻少妇的手中,仍紧紧抓握著一块带血的尖石。
母爱的伟大,延续了唯一幸存的孩子,也说明了这个宇宙、世界的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生命,皆因„爱‟心为生之源头,如果没有了„爱‟,这个宇宙、这个世界一定是一团黑暗。
3.要具备和发扬忠、诚的美德 „忠‟是一切道德的中心,„忠‟也是完美人格的骨干,人人所熟知的„忠肝义胆‟„赤胆忠心‟„忠心不二‟„忠于职守‟……等,都是指一个人具有高尚的情操,人天敬仰的行为。历史上的关云长、岳飞、文天祥……等都是这样典型„忠心‟的人。
忠心耿耿,大则治国、平天下,天下为公,廓然无私;小则对上司、对事业、对朋友、对妻子(丈夫)都不可以不忠,历来不忠的人,无论古今中外,都为人所不耻,臭名远播。不忠的人,他没有中心思想,朝秦暮楚、败德乱行;他对朋友不忠,不惜出卖朋友;对自己不忠,可以说话不算数,做事不负责任了;对妻子(丈夫)不忠,金屋藏娇(红杏出墙),败德乱行的结果,摧毁了家庭幸福,自己狼狈不堪。可见忠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所不可缺少的骨气,忠是构成健全完美人格所必需的条件,只有忠心不二的坚贞志节,才是成大事、立大业的基础。
„忠‟也是从„爱‟心流露出来的高贵品质,它纯洁而坚贞,具备著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所以从他散发出来的一言一行,可以万古千秋,日月同光。
大禹治水的故事,每个小学生都读过。
禹的父亲治水失败。虞舜便命禹继承其父志治水患。禹刚结婚不过三个多月,便别妻离家为救同胞百姓的生命奉献自己去了。
治水患是大工程,他研究父亲失败的原因而改用„疏导法‟。他每天与洪水搏斗,虽然在狂风暴雨之中也不停止工作;衣服破了,帽子破了,鞋子的底磨穿了,腿上的汗毛磨光了,手掌也磨得粗厚而裂开了,真是除了披星戴月,手胼足胝的硬干、苦干、实干、认真治水的工作之外,一切都毫不在意。十二年中,有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连进去看一下妻儿都不曾,这种把小(私)爱扩展为大爱、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神,终于使他平了水患,完成了使命及任务,给同胞百姓带来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汉朝末年的诸葛亮,他常以管仲自况,他的学识、才干在当代无与伦比,无人能比,后人对他的崇敬,并非因他会神机妙算,而是读了他那字字血泪、句句赤忱的前、后„出师表‟,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挚情意,不是„爱‟的高尚情操及流露是什么呢?
仔细品味„忠‟与„爱‟、„忠‟与„仁‟、„忠‟与„诚‟、„忠‟与„恕‟……这一切的美德,都好像是一种„至大至刚,充塞宇宙,无名可名‟的别名,把这种„无名可名,名为自性‟—至性的大„爱‟发挥到至高的心境的是文天祥。
文天祥是宋朝末年的丞相,他毁家救国,起兵抗元,屡挫屡起,屡败屡战,力竭被执,元世祖爱他是个人才,许他以宰相的高位,他不屑一顾。被囚三年,受尽威逼利诱,不惟不屈、不动、不摇其„求死‟之决心,而且完成了万世不朽的杰作—正气歌。真是„是气所磅礴,禀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临刑时,他态度从容,神彩焕发。就义前,他泰然自若地对一旁慨叹饮泣的人群说:„我能尽到的力量,都已竭尽了,人生的责任,也只能到此为止。‟
死后,在其衣带上发现他在生前写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种海枯石烂而忠贞不移的大„爱‟心,真是„浩然正气‟,„鬼神泣壮烈‟!
说到„诚‟,更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德性和素养。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
诚,是一个人没有丝毫虚妄的真情,此情即原本廓然大公无私的仁爱之心,秉此无私、仁爱之诚心,则无不可成之事,无不可化之人,因为至诚可以格物,可以感动天地,可以感化异类,佛法中有„道高龙虎伏,德高鬼神钦‟的事实,皆是一念仁爱之„诚‟所能致之。中庸又说:„不诚无物‟,一个人如果言行诡异、自欺欺人,他还会有什么呢?小孩都读过„狼来了!狼来了!‟的骗人故事,从那么简单、明白的说喻,正是告诉我人„不诚无物‟;做人不诚实是不行的,一个虚假不实的人,最终受害的是他自己。聪明虽好,不如有点智慧,世间智慧虽高,不如具有无师智、自然智的般若智,因为智慧越高越接近大公无私的„仁爱‟本心。
中庸又说:„自诚明,谓之性。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是一个人由内向外表达至真、至善、至美,也是由小而大成就其伟业的基础。所以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可与天地参‟是什么意思呢?„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自他不二,物我一如‟,到那时候,这个人的一举一动是„以天地为心,为生民立命‟,他的存活,不是在为他自己,„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至真感通,成了先知先觉。„至诚可以前知‟,事实还没有发生,就早已看到了,知道了。„悲天悯人‟的„仁爱‟心肠,化成最有效的、实际的行动做他该做的,这种人是人中的佛陀、菩萨。
4.力行仁爱、信义、和平的美德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墨子‟,他是一个行侠仗义、崇尚和平、舍己救人的„仁爱‟力行者。
墨子的一生倡行„兼爱‟,到处济弱扶倾,帮助弱小,抵抗强权。他既不要名,也不要利,只要是对人、对大众有益,不论远近、不论狂风骤雨,鞋子磨穿了,脚底磨破了,都在所不惜,抱著救人如救火的仁爱心情,跑去为对方排难解纷。当问题解决之后,便扬长而去!
有一次,强大的楚国,请来一名工程师公输般,打造云梯,准备吞灭弱邻宋国。这消息给正在鲁国讲学的墨子知到了,他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一连赶路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他的鞋子磨穿了,便用布包住脚,到楚国时,脚底都磨破了。
他求见楚王,奉劝楚王打消灭宋的计画,楚王不肯,于是他告诉楚王说:„我已准备好了帮助宋国守城,你一定要攻,那是徒劳无功的。‟。
楚王不信,叫他和公输般当面推演攻防战术。
演习结果,„攻‟的方法已用尽,„防‟的手段还没有用完,搞得公输般穷于应付,下不了台。
楚王对墨子说:„我还有最后一著,准赢不输,只是不告诉你。‟墨子说:„你无非是想杀了我,以断宋国之助力,我告诉你:我的学生三百人,由滑禽等领导,早就在宋国准备好了,你即使杀了我,依然攻不下宋城!‟。
凭著墨子的„爱‟心,终于使楚王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画。
中国人做人,不仅只是从做人做起,而且是遵循天命之道,也即是上天好生之德,仰观俯察,结合天心,而化育万象,得其大慈、至仁、兼爱之本心,去除人欲偏私别异之谬见,浩然正行,显出博厚高明的圣哲人士,所以中国的大人物,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同其光。
墨子发明兼爱之旨以言„仁义‟,其„爱‟的旨趣和儒是相同的。其„法仪篇‟里说:„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与儒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墨子思想有些地方比儒更是活灵活现,如„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天,就是自然,自然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行为,是非常美好的现象。他又说:„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从这些话就可看出„仁者爱人‟,耶教说:„神爱世人‟。人与人之间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而„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这世界到处充满了„爱‟,那是多么美好呀?反之,如果„相恶、相贼‟,原可成为„天国‟的就会变成了„地狱‟!那岂是生为„万物之灵‟的人们所向往的吗?
美国的巨人林肯,从小就有„仁爱‟心肠,他一生最了不起的成就是„解放黑人‟。那时黑人称为„黑奴‟,同样的一个人,情感理智全同,只是皮肤颜色不同,把他们当作奴隶,当作牛马,而不把他们当人看待,这太不仁道了。所以,林肯从小看在眼里,起念在心底:有朝一日,只要他有力量,一定要把黑人同胞„解放‟。
后来,林肯做了联邦的众议员,于是就开始他„解放黑奴‟的奋斗。当时在„众人诺诺,一人谔谔‟的悬殊对比之下,可以想见他所遭受的打击和挫折,但是他的决心和意志却从未动摇过。
一八六一年三月四日,他宣誓就任美国大总统,四月十二日南北战争就爆发了。一八六二年七月他促请国会通过一项法律:„允许各处逃过来的黑人参加北军,并使他们的家属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
对于解放黑人,林肯原先是采取温和渐进的政策,希望黑人能够逐渐获得自由,而由政府来弥补蓄奴者的损失,但是南方的政府对林肯的这项建议不肯接受。于是,林肯便自己拟定了一篇解放黑人的文告以示决心。
一八六二年九月,北军在安坦慕赢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于是林肯毅然宣布了他那历史性的文告,四百万的黑奴,在巨人林肯伟大的„仁爱‟心肠同情之下,从一八六三年的元旦起,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当林肯在文告上签字的时候,他说:„如果我的名字可以写上历史的话,就是由于这一行动,我的全部精神,都已贯注在这件事情之中。‟
林肯临死前的当天晚上,他处理了最后一件公文,充满著「仁爱‟的„恻隐之心‟。最后一件公文是一件特赦令;他赦免了一个逃兵的死刑。他在签署时说:„我想这孩子活在这个世上,总比埋在地下对我们要有益一些!‟。
林肯虽然死了,但是他那伟大的„爱‟心,将永远活在世人的心里。人类只有„爱‟心的交相晖映,才能„和平‟相处,如果一旦没有了„爱‟心,人们将失去自由和光明。没有„爱‟心的世界,一定是黑暗的,是悲惨的!
讲„仁爱‟,其实也包括了„信义‟及„和平‟于其中。„仁爱‟是目的,„信义‟便是个方法及手段,„和平‟则是目的及手段的实现。
不论是任何人,如果他自己没有„信‟心,对别人不能„信‟任,而别人也无法相„信‟他时,那这个人活著还不如死了的好。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必定是六神无主;心无所主,能成就个什么呢?如果再加上失信于人,别人都不和他往来,他自己能做些什么事?由此可见„信‟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了。
„信‟者不疑,对大前提,大目标决定了之后,把信心贯注进去,便会产生决心和毅力,便会恒常不断的直抵于事情的成功,如果没有„信‟心的贯注,便会„半途而废‟„功亏一篑‟,甚至弄得„乱七八糟‟。
因此,不论是大、小领导,贩夫走卒,„民无信不立‟,如果谁缺乏了„信‟的德行,简直无法立足于天地之间、人群之中,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些,失去„信‟这个内涵的人,是活不下去的。
„义‟字也通„忠、孝、仁、爱、信‟的实质和内容,也是„爱‟心的发挥及发扬。义者宜也,宜是应当、应该的意思;不义便是不应该、不应当。如果人人都能辨别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该做的事虽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反之,不该做的事,绝对不做,断然不为;像汉末的关羽,„财帛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能够移其志‟,„青灯观青史,提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赤心秉赤面,骑赤兔追风,驰驱时不忘赤帝‟,这种大义凛然的人,怎么会不成功为人世间的„超人‟呢?
学佛的人都知道,„一心十法界‟—佛、菩萨、辟支、罗汉、诸天、人、修罗、畜牲、地狱、饿鬼。既然人人皆有佛性,生命全同,为什么会造成不同的外形呢?说通了,道明了,也只是一个„义‟字,是„该做、不该做‟的思想、言语和行为造成的;该做的做了,就成佛作菩萨了;不该做的做了,那就辗转下堕去作畜牲、下地狱、当饿鬼去了!
儒家似乎也把人分为„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等级。同是一个人,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义‟与„不义‟而已!„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若是不自知、不自觉,自甘堕落,那人的等级区分,的确像万人„马拉松‟式的赛跑了!
在台北市,有忠孝路、仁爱路、信义路、和平路。其他地方都市也大都有这种名称,真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每天那么多人行走在这些路上,如能稍稍留意一下,名实相符的提醒自己的一言一行,果能知道、说到、做到,那绝对会„心净土净‟。„社会国家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那就如六祖惠能大师的看法:不必念佛求生极乐了,人间佛土、净土,当下就是。
伍、爱是智慧、能力的无尽泉源
(一)、爱,就是智慧和能力
有一首诗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云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的主要内涵为„源头活水‟四个字,就因为有„源头活水‟,土坑变成了水塘,四周绿意盎然,天上的云,反映在水面上,夜晚的月亮就像放置在面前。不论是白天或夜晚,到水塘周边去徘徊、观望、沉思,那是多么的诗情画意啊!
但是,如果要是没有了„源头活水‟,试想;一个干涸的大坑,四周是干枯的草木,云在天上跑,月亮也不会下来,没有生机、缺乏情趣,这种死寂地方,还会有人愿意来徘徊、流连吗?
一个人的„爱‟心,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善用它,便是无穷无尽的智慧和能力。
非洲圣人一一史怀哲,可说是近代一位奇怪的圣人,他原籍法国,他是个音乐家、哲学家、神学家,他已经有了很高的学位,很好的待遇,照一般人的取向,正是飞黄腾达的开始,可是他却突然向所有的亲属、好友们宣称:过去的一切成就全部放弃,从此开始学医,而且学成之后要到非洲大陆去为黑人服务。
史怀哲又整整读了七年,才获得医生的学位,于是便到非洲行医。他曾三次出入非洲,可以说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非洲的黑人们了。
一个人固然不能同时获得二十个博士学位,但在二十个学位中任修一、二个是可以获得的。人生苦短,如果天假年限,所有的学位,只要有时间,应该都可获得,这说明了人的智慧和能力,可以无限的累积和发展,而累积、发展的动力必须是„爱‟,因为你若不爱、不喜欢,便什么事都不会有个开始,没有开始的因,怎会有美好的结果?
„源头活水‟一如一张无限大的白纸,再多的文字符号也写不尽、用不完;又如一只无限大的容器,„全部存在‟都装进去,犹似沧海之一粟。
这么讲,的确是像吹大泡,但只是„像‟,却不是„事实‟,事实上是可能的,成了佛陀的人便是有力的证明;佛的智慧能力广大无边、高深莫测、不可思议……佛是人修成的,不是一生一世修成的,„千劫修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逐渐累积成„三大阿僧祇劫‟而成为佛陀的。佛经上是这么说的。如果是禅宗一一教外别传的一个法门,那就不然;„三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一超直入如来地‟、三大阿僧祇劫,缩短到一生成办,这对于做不到、不愿做、不想做(不是不能做)的人来说,又像是在„吹大泡!‟因为太多的人„自小其器‟、„妄自菲薄‟;……皆是缺少„爱‟心之故,若能把„爱‟的火花点燃,使它越燃越大、越大越光明,此乃„为长者折枝‟之易,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不能,„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所以,„爱‟就是智慧、能力的泉源,人人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为什么不把它开发(发心)出来善加利用呢?
非洲的圣人一一史怀哲,就是个人生的榜样和说明,这在别人不想做、不愿做,甚至认为不能做的事,史怀哲他做到了。中国的哲士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白纸”‟(汗青)。史怀哲临终时,非洲那些土著黑人,哭得死去活来的,那种至诚、至情的感人画面,若非是史怀哲有伟大崇高的„博爱‟之心态流露,怎能把非洲土人感动得„如丧考妣‟?
„爱‟,能使人有用不完的热情,会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勇气,人生如果没有了„爱‟,便会立刻褪失生命的光彩,因为情感冷漠、意志消沉,便会使人变得毫无生趣。
生而为人,应以炽然的热情„爱‟心去为人服务,活在责任义务里,求心安过日子,因为我们每个人这个„小我‟,离开„大我‟的人群社会是无法活下去的;试想:自己的日常生活一一食、衣、住、行…那一样不依靠著别人而能自己解决?社会„人人为我‟、有„爱‟心、有思想、有理性的人,反过来是否应该感恩、感谢?进而也付出自己的炽然热情去„我为人人‟?
人生因„爱‟而存在,„爱的人生‟是自然的在成长、在发展,遵循著「爱‟的„轮轴‟向前、向上推进,人生自然会越来越美好。每个人只要从自我做起,真诚的热爱自己的责任和工作,热爱自己的学问,热爱自己的事业,而且没有丝毫的勉强,做得欢喜,做得自然,这便是人生之爱的幸福和快乐。
不论你是从事任何工作,只要是正当的,只要你肯把感情、把爱心投入进去,你就应该坚决的自信:它迟早会在你所选定的焦点上,绽放出成功而美丽的花朵。
一个爱心充满的人,情感必定是丰富,凡是情感丰富的人,必定是有理想、有抱负、成大事、立大业的人,他会由爱心生耐心,意志坚决、毅力恒持,经历越久,体验越深,注入下去的心血越多,克服的困难越大,最后的成功、成就也必定是辉煌的。
看到过母鸡孵小鸡的过程吗?它不吃不喝,须臾不离,直至把小鸡孵出壳。母鸡的„爱‟心,给我们一个很宝贵的启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注入情感,充满爱心,只要你肯付出真情感,就会由爱心生信心,由信心生力量;只要自己认定值得爱,应该爱,爱得有意义,就应该坚持恒心和毅力的爱到底,始终„毋忘勿助‟的守之不失,既不必稍遇挫折而灰心丧志。当知每一分钟的努力,都在把你推向最后的成功和胜利。
爱心,可以产生喜悦,可以创造自己的新生命,当你有了成功、有所成就的时候,不要骄傲,不要踟蹰志满,因为骄傲会带来危机,得意忘形会使你人生的向上„戛然而止‟。投向目标以爱心,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成功是自然的,不是什么奇迹,只要付出真诚之爱,成败应是在所不计,但是可以肯定的说:伟大的成功,最大的胜利,一定是属于爱心大、爱心强和爱心永远不变的人所有的。
(二)、伟大的事业成功于强固的爱心
孙中山先生,名文,字中山,号逸仙,早年读书,立志行医救人,因见满清政治腐败,乃改志向为救国,一生为革命奔走、奋斗,愈挫愈勇,屡败屡战,经过十次之失败,终于在第十一次成功。他被选为总裁,辞不就任;国家统一被选为大总统,他把大总统让与袁世凯,自己愿为国家富强而筹思图治,一句非常发人深省的话:„一个人要立大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做大事,发挥自己的爱心,能为更多的人服务,才是人生的第一要务。
唐朝的高僧玄奘,基于对众生的热爱,以国师之尊,冒生命之险,前往印度求取大乘佛经。
他孓然一身,越葱岭、履荒漠、穿森林、涉沼泽……以无比的坚忍及耐心,突破了瘴疠、野兽、饥渴和语言的隔膜,前后历经十七年,途程数万里,终于取经回国,成为中、印之间最早往来的文化大使。
也有不少的中国人出了国门。也有不少由外国来到中国的人不愿再返回;因为坚难困苦,十之八九不如安家落户算了,能坚持自己的„爱‟心,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玄奘大师是个了不起的人。
发明之王一一爱迪生,从小就喜欢研究、发明,没有读过多少书,家境又贫穷。十二岁当报贩时因在火车上研究,不幸而起火,被车长怒掴耳光,耳朵也被打聋了。他不但不灰心,而且说:耳朵聋了可以专心的研究工作。
爱迪生研究、实验,他是不看钟表的,时时刻刻都把他要创新的东西放置在心里:
有一次,他去排队交税,当他接近缴税的窗口时,税务员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想了好久,竟然想不起自己的名字叫什么。
他结婚了,带著新婚妻子去旅游,走著、走著,回头一看,新婚的妻子不见了。婚后,他天天在实验室里从事研究,不管时间,没有假期。他太太说:亲爱的,这样下去,你会把身体累坏哟!爱迪生问:那怎么办呢?他太太说:该休息就休息嘛!譬如假日……爱迪生说:到那里去呢?他太太说:到你喜欢的地方去呀!爱迪生说:那好。到了星期日,他又钻进了实验室。
集中精神和心力,把情感投入,让它形成一个焦点,然后在那个„焦点‟上就会爆出灿烂的火花。
爱迪生活了八十四岁,他一生发明二千多种东西,领到专利证的就有一千零九十七件,可是,很多人藉他的发明成了巨富,而他,仍是过著平淡的生活。
国学大师章太炎,常常在深夜里读书。
有一次,家里的人给他送了一盘糯米糕、一盘白糖。他边看书、边吃糯米糕,吃完了,家人来收盘子时,见他满嘴发黑,仔细看时,原来他用糯米糕醮著吃的不是白糖,而是墨汁,竟专心到„食而不知其味‟,可见„制心一处‟的成就率是很大的。
发明蒸气机的瓦特,他在实验室里有个笑话:
由于他的专心在思维研究,常常忘记吃东西。
有一次感到很饿,他想起一旁的桌上有鸡蛋,他一面聚精会神专注著仪器上的变化,一边顺手把鸡蛋放进开水壶里。过了一会儿,他要吃鸡蛋了,结果一看,煮的竟是怀表,而不是鸡蛋。
历来为了信仰、为了科学、为了事业而集中情感之„爱‟心,大都是全神贯注,把所喜爱钻研之物件,变成唯一的兴趣,鄙弃一切享受,甚至为了酷爱真理,宁可牺牲生命,也决不泯没自己的良知,比如从„地动说‟的白鲁诺,就因为坚持著哥白尼的发现是正确的、是对的,被罗马教会判处死刑—被„点天灯‟活活烧死的!
如果在人群中缺少了这种爱真理胜过爱自己生命的人,不独人性的尊严无从建立,而人类的进化也成为不可能了。
(三)、只有„爱‟才是人生必需的和足够的
„爱‟是人人所本有的。„爱‟是人生„的源头活水‟。„爱‟心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任何超卓的智慧,惊人的能力,坚决的信心和无比的勇气,都是从„爱‟心里发挥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伟人,他们的„光芒‟都是从„爱‟心中产生的,他们有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仁慈‟。
反过来看,证之古今中外,凡是身为领导的人,如果是爱心贫乏、情感冷漠、意志消沉,那一定是个„既不能令(没有亲和力),又不能命(缺乏源头活水,变成无能)的人‟。从他们的事迹、表现中,也不难发掘出来一条„定理‟,那就是他的„爱‟心和真情感能流露多少?他就能够得到多少的拥护和爱戴(是发自内心的共鸣,不是虚假外表的阿谀奉承或阳奉阴违)。„爱‟的人格能够感召多少人,就能够得到多少人的忠诚归心。只有„仁者无敌‟于天下,只凭力气不过是一介莽汉、武夫,离开了„爱‟,领导就失去了强固的基础。缺乏了„爱‟,任何的作为行动,也不会产生惊天动地的力量。
有些特别喜弄权术的人,除了权术就没有人格,他的人生已完全被权术所覆盖,他的„爱‟心被埋没。
还有些人,凭著小聪明,玩弄技巧方法,离开了„爱‟的敦厚热情,任何再好的方法,也只是没有„能源‟的„发动机‟。真正的技巧和方法,它必须从热情中产生,而与„爱‟心结合融汇在一起。
凡是不肯发挥„爱‟心本能,而妄自菲薄,自认低能,无异是在怨恨父母,咒诅天地;自暴自弃的结果,便会推卸、逃避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真可说他是„哀莫大于心死‟了!
智慧的火花,是从„爱‟的焦点上迸射出来的。只要你肯付出,就会获得,只要你有炽然的„爱‟心和热情,不论是求学、工作和事业,都因为有了„动力‟而必然会有结果。所以说:„爱‟是必须的,也是足够的。
智慧和能力,皆是围绕„心能源‟的„卫星‟,用不著向外寻求,只要肯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全部理智和情感,投入所从事的工作、学问或事业上,由于„爱‟心和从事的工作合而为一,在那集中的焦点上,时间到了,便会闪烁发光!
陆、人格的陶冶
(一)、完美的人格出于„爱‟的净化 精纯的黄金,是从矿砂中逐渐提炼出来的。玲珑的美玉,是从石头中发掘、开采、雕凿出来的。一个人的完美人格,是他一生„有所为,有所不为‟及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动心忍性,通过种种磨难及考验才融铸成功的。
一座完美的雕像,是出自一位高超艺术家的雕刻之手,参观的人都赞不绝口,问这位艺术雕刻家:拜谁为师?何以学得这么超绝的技术?
雕刻家说:我是以„心‟为师,这座雕像,原本就在,我只不过是把一些多余的去掉而已!
佛陀教外别传的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是„精金‟,是„美玉‟,是毫无瑕疵、最完美的人格。佛之后的历代祖师、禅师,皆宗尚一„心‟,读读他们的行历传记,与世间法—正气歌所载:„或为辽东帽,清操履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交相辉映!
这种冰清、玉洁、高操的人格,皆是人们效法、学习、瞻仰的榜样,但不要忘记那位雕刻师的一句金言:„以心为师,雕像原本就在!‟„识心达本‟而后,再去„刮垢磨光‟,把原本没有的„多余‟去掉,人人皆可迈向„光明、永恒‟的真实生命。
禅师们说:„众生是佛‟。
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
王阳明说:„人人皆有良知‟。
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 做人是应该„见贤思齐‟、上上增进的,试想:人人都有同样的„资源‟—本心,善用它,则飞黄腾达,大吉大利;不善用它,便可能倾家荡产,受贫寒冻饿之苦。两个方向、两条路,应选择那一条去走呢?
选对了,要披荆斩棘,要奋勇直前,要披星戴月,不能见异思迁,不可走回头路……越走越顺,越顺越接近成功的目标;若是选错了,那就后果悲哀,下场凄惨!茫茫苦海,苦海无边……
完美的人格,出之于„爱‟的净化。„爱‟就像„精金‟一样,经过炉韝高温的锻炼、陶融而成为精纯不变的品质,如果黄金会随空气而氧化,那与黄铜又有什么差别?完美的人格,不仅一如精纯不受氧化的黄金,更像毫无瑕疵的宝璧;白璧必须磨去微瑕,才能散发出生命的光辉和热力。
佛教以莲花象征圣洁,因为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完美的人格之所以能够普遍受到人们的崇敬,就是因为他们能够珍惜他那纯洁的爱心,在尘不染,不被私欲蒙蔽。像王阳明说的„去人欲,存天理;去一分人欲,存一分天理;去十分人欲,存十分天理。‟天理,即是本然的„爱‟心,„放之弥六合(上下四方),卷之藏于密‟,切莫以为„完美‟是高不可攀、学不到、做不到,应知„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弃细流,故能成其广‟,一个人完美的人格,也是从去其人欲之私,逐渐净化而成的。但是,„除山中之贼易,除心中之贼难‟,要想战胜自己,如果没有理想的正确目标,正确的认知,不下一番„昨死今生‟„省察克治‟之功,是难收„诚意、正心‟„天君泰然‟之效果的。
(二)、错误是烦恼的原因
只要是人,都会有烦恼,即使是圣人,也会有淡淡的轻愁(悲天悯人),不过,圣人会„用心如镜‟,会„过化存神‟,不像一般凡夫那样—寂寞、无聊、无可奈何、甚至仰天椎心而泣血之痛!
烦恼的根源是错误,如果没有错误,绝对不会有烦恼。当自己有烦恼的时候,反省一下;是看错了?是想错了?是说错了或者是做错了?错了就改,马上要改,而且要警惕自己:不可再犯,要做到„不二过‟。能这样才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才能上上升进!
如果是我们想测知自己的爱心是否已到达纯一之境,这可从内心是否充满著盎然的生趣而自觉知,别人也不难从你的态度是否坦诚,行为是否磊落光明加以鉴定。
如果要想做一个坦诚、磊落、不忧、不惧的光明洒脱人,那个错误的、与„爱‟走相反的„恨‟的心念,那怕是一丝一毫也不能有,因为„恨‟如同„冰块‟,心中有了恨的冰块,人除了„冷酷‟之外,还能热情起来吗?冷酷只会压毁、窒息掉欣欣向荣的希望及生机。
一般人大多苛于责人,宽以待己,纵容、姑息,犯点小错,笑一笑!犯了大错,也尽量为自己掩饰、脱罪,灵明良知被蒙蔽,私欲炽然也不辨别是非,这样的人,无异是盲人骑瞎马,岂只是错误生烦恼而已哉?
论语上说:„曾子每日三省自身‟。能每天做自我反省的人,错误一定会减少,烦恼少了,快乐就会增多,内心没有了怨恨,寒流就会转成春意,被束缚的身心,由放松、解脱而得到自由,由于不忧、不惧,天君泰然、大安稳、大自在而感到真正的快乐及满足,对过去所系恋的东西,不屑一顾,人人都知醉人的醇酒会乱性,美丽的罂粟花有毒,但一些迷失自我、缺乏真„爱‟的人,偏偏醉心于那些不合理的取得与占有,而甘心做物欲的奴隶。玩物丧志的结果,最后被私我之欲所淹没。在佛教来说;叫做„下堕!‟堕入六道,难得出离。„诸天众减少,三恶道充满‟,良可慨叹也!
(三)、殷忧可以启圣
有句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佛经中也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菩萨畏因,众生怕果‟。儒家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凄凄!‟。
什么是君子?大人、大量、眼光看得远、所作所为抱负大、成就事业大、„以天下为己任‟、视苍生如自己,怎能不„大‟呢?
什么是小人?小人并非他的身体长相小,而是好近利:只有私心、私欲、眼光近视、心量狭窄、小里小气、蝇蝇茍茍,所作所为,大都是„微不足道‟。
„汉书‟班固曾写过一则„曲突徙薪‟的故事说:
有一户人家,来了一位客人,客人看见主人家的厨房烟囱有火星窜出,而烟囱下面正放置著容易燃烧的木料。客人劝告主人应把烟囱改为弯曲的,烟囱下面的易燃木材要搬离远一些……
主人听了,认为他多事,不以为意。
过了没多久,这家人果然因烟囱而失火,天干物燥,烧得很快,四邻的人都来抢救,幸好很快就扑灭了。
主人为了酬谢救火有功的邻居们,杀牛备酒,出力最大被火烧伤的人坐上席,其余的依功劳大小入座。大吃大喝一顿,却没有想到当初曾经警告过他的那位客人……
这故事说得很明白:„事后、先见‟之明如果搞不清楚,这个主人依旧是个糊涂虫!
修学佛法,发大心的人称为菩萨,菩萨的意思是„觉悟了的人‟。已经有了觉悟,和那些尚未觉悟的人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得了圣果的大菩萨,由于他的„诚则明‟„至诚可以前知‟,事情尚未发生之前,他就先有预兆了,尤其是自己如果偶然起了一个不该起的念头,都害怕得很,因为一念之恶,就会在八识心中落下一颗恶因种子,种子遇缘而成熟,便是恶报,„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菩萨不必等到缘熟遭到果报时才知因果可畏,而是在种因之刹那,便知道其可怕了,所以,修菩萨行的人,大都„护心如城‟—就像大军固守一座城池一样的„固若金汤‟。但是,一般凡夫就不一样了,每天一睁开眼,便随著一切境(景)物而转,喜怒哀乐、贪嗔痴……想念依境(景)而生、而起,生起了还不知道已种„因‟的可怕,更从念起而造„业‟,随业而受报,每天不停的造,每天也在承受著过去所造的业因而结成的苦果。缘熟而受报;若是善报,喜上眉头,眉开眼笑;若是恶报,怨这恨那,呼天抢地,苦不堪言,佛说为„可怜悯者!‟,因为一般人所种所造的恶因恶业,比恒河沙数还多,试问所累积的业债亏欠,什么时候才能偿还完毕?更何况在受报时又在种因造业,而且是在加倍的造……纵然是种的善因,缘熟而报为善果,在享受善果的同时,就会种下其他甚至更多的恶因、恶业,试看世间上有些„为富不仁‟的人,他们的所做所为,正是他们过去世所造善业得来的„资本‟。有几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可以叫人醒醒大脑:„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你可以说:这不合乎逻辑,但却不可以说:这不合乎因果。
„殷忧可以启圣‟的意思,是说做人应有„戒慎恐惧‟之心,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又„不执著‟,如能„见贤思齐‟,参禅而能„明心见性‟的开悟,做人决定是可以上上升进的,到时候如行思禅师回答六祖:„圣谛尚不为‟,„超佛越祖‟去了,岂是为达人生的至高„圣人‟而已哉?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欲期圣人之果,必须从本具之„爱‟心出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感同身受的同情心、慈悲心。一般人的心态,总是„见有可欲‟,追之不舍,当他吃到苦头时,又后悔不已!
行„仁爱‟的人,以其纯净无私的„良知‟,代替了做人的全部情感,只有圣情而无欲念,„推己及人,推己及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把„爱‟心扩大至无所不包,与„万物为一体‟,到此,他自然会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悲天悯人的仁爱心肠便会自然而产生,他们的生命随著自然爱心的流露与发挥而泽被一切。
试看耶稣基督的„爱‟心,只要能代替人们受苦,甘愿自己被钉上十字架。
释迦牟尼佛,身为太子,王宫的生活是多么的快乐和享受,但他却一切都舍了,雪山苦行,菩提树下悟道,引导了多少生生世世的众生而离苦得乐。
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观音菩萨更是循声救苦,只要任何人的缘线频率和菩萨接通了,菩萨即„现身其前而为说法‟。
„殷忧可以启圣‟,只要信心深入、坚贞不易,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右而目不瞬‟,圣域之境决定可期!
(四)、逆境和困难是成功立业必经的锻炼和要素
看过鲑鱼逆水而上、到它原来出生的水域传种接代的纪录片吗?鲑鱼一出生就顺流而下,到达海洋,经过几年成长以后,要返回它原来的出生地去交配、产卵、延续后代。这逆流而上的几千里途程,到处都是危险!有大灰熊在等著吃它,有许多飞鸟潜水抓它、有激流、瀑布得奋力跃过,有浅水露底把整个鱼身暴露出来的危险……当它不吃不喝竭力奔回到原出生地时,整个体型都变了样子,延续完了后代,它也力竭而死了。
鲑鱼以这种生命历程延续不断、给我们人生有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我们决定了自己的理想目标以后,除了奋勇向前,仍是奋勇向前!无论途中遭受任何打击、挫折、危险,甚至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去完成人生之使命。
古今中外,从困难、逆境终至成功的人,大都具有使命感和„鲑鱼‟的精神,而且在失败与危险的历练过程里、吸收了新的知识,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给他立志要完成的目标上,又增添了更大更多的勇气!
孙中山先生为了救国救民,领导革命十次失败而不灰心丧志。
爱迪生为了给电灯泡内寻找一种可以长久发光的东西,曾失败了九十九次。
有人说:失败了那么多次,太浪费了!爱迪生说:不浪费,我已经知道有九十九种东西不适用于电灯泡!
《百喻经》里说:„有个愚人饿了吃饼,吃了一个不饱,吃两个不饱……吃完了第七个饼时,他饱了,于是他很后悔的说:早知道我吃这第七个饼不就好了吗?‟
如果吃第七个饼,这个愚人一定不会饱。这说明了做任何工程不可偷工减料,不可投机取巧,不可以只要空中楼阁而不深打地基……。
总之,要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的干才行。中、外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没有那一个是帆风顺毫无阻挠和困难的;„龙泉出箧‟,寒光四射!因为此剑经过了无数次的锻炼和淬砺。„和氏璧‟的价值连城,是因为和氏的几代牺牲以及良匠的砌磋琢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做大事、立大业、经历种种拂逆及困难,是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的考验,上天之所以这样施于人,也可以说是对人的厚爱,所谓„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梅花不惧寒冷,越冷越开花;青青翠竹,藉虚心而挺立;苍松翠柏,凭骨气而越寒冷,这风骨凛然的„岁寒三友‟虽是无情的草木,但却给人以强韧的奋发与激励!
„爱‟具有无限的创造能力,只要自己不自暴自弃,不畏缩、不退屈,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所以这些伟人的辞典里,根本没有„难‟这个字!
圣如孔子,讲道德,说忠恕,抱著一颗醒世救人的爱心,周游列国倡行„仁爱、恕道‟,为了维护人性的尊严,主张实现大同的理想,虽然处处受到冷眼奚落,到了陈蔡,遭受绝粮之困,仍是竭力的倡导„爱‟的理想,毫不灰心退缩。这种尽己的忠忱和„志于道‟的乐道精神,自然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了!
从历来伟人的传记中,不难找出一个成功立业的铁则,那就是:克大难者立大业,冒大险者成大功。
(五)、君子忧道不忧贫
一般人当中能够称得起„君子‟的就不错,所谓„正人君子‟。君子的一言一行必定是正正当当、规规矩矩的。„八正道‟的„正知、正见、正语、正业、正思惟、正命、正定、正精进‟似乎都得具备,所以,君子型的人,也必定是个„志于道‟、乐道、行道的大好人。
真正行道的人看重在道心的有无,而不在身分的贫富,富有如悉达多太子,大迦叶尊者皆视富有如敝屣,更多的道人„安贫乐道‟。世间丐圣武训,乞食兴办义学。教育家王云五,从排字工人中出人头地。英国首相邱吉尔。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印度圣雄甘地……都是从贫困中脱颖而出的„超人‟。
贫困的生活,能砥砺我人向上进取的雄心,不为物欲所围困,可免堕落腐化迷失了自己。生活清苦一点,对一个立志向上进取的人,是有助益的。
孔子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因为不安于贫就不会乐于道,只有乐于道者,才能安于贫;如果一个人立志于道了,但却由于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而„自惭形秽‟,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把现实、个人、享受摆到理想的前面,这样还能和他谈什么天下大事?
孔子最喜爱的学生,是得到圣学心传的颜渊,孔子之所以喜欢他,从孔子赞叹他的话中:„回也,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像颜回这种乐道不厌贫的贤者,不独孔子喜欢他,在人欲横流的社会,缅怀古人的风骨,提起颜回,谁不衷心的敬佩他呢?
追求真、善、美,是人类进化的理想,也是人类共同的天性。生活的改善,水准的提升,虽是我们所希望,但是绝不非法而得。富贵虽然是多数人所向往,但若是动机不道德,手段不光明,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别人的损害上,那就是良知上所不能宽恕的罪恶。
做人要安分,要守分,不必去艳羡那些有财富的人。别人的富有,是他们的努力,或者是祖上几代累积的功德的因果报酬,你要想明天会更好,只有今天去努力,没有因,怎会有果?
对于富贵与贫贱应有的认识,如孔子说:„富有和尊荣是人们所向往,但是为了得到出之以不道德、违背了良心和出卖人格,才能改善的话,那我们宁可不去改善他。‟。
孟子也说:„力行仁、义、忠、信为至乐的人,就是道德的成就‟。
种种公职和社会的地位,是某一些人事业上的成就。
古时候的人,在有了道德的高尚成就以后,事业上和社会上的成就及地位,便不求自来,自然的得到;现在的人,以道德的些许成就,换取了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地位,结果是得到事业与社会地位以后,却放弃了人格的操守,致使社会地位愈高,道德水准愈低,所负责任越大,能力表现越差,别人对他期望越殷,而他却堕落愈甚,最后难逃人格、事业、地位的破产,真是可悲!
由此可知,若欲富有,只有刻苦努力的去劳动创造,得到财富以后,要富而好仁,乐善好施;要富而不骄,富而好礼,不要被财富乐昏了头脑,应知财富是不坚实之物„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财富也一样会流动的,总不如„识心达本‟„明心见性‟、行道之乐,胜过世间一切财富,所以„君子忧道不忧贫。‟。
(六)、为善最乐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事就是好事,做好事也一定是利他的,利他即自利,„自他不二‟之故。
很多人读过„袁了凡家庭四训‟,袁了凡先生就因为立志行善,立„功过格‟以记之,由于积极行善之故,原定之命运全改了,为善最乐,何乐而不为?
不论任何人,只要能克去„意、必、固、我‟之私,那些贪、嗔、痴、恼、惧、疑、嫉、恨……等昏暗之心雾,在大公无私„爱‟的阳光照耀下,皆会化为乌有的。除去了这些缠缚心智的罪恶绳索,原本的纯然„爱‟心,便是与天地交流的无碍大自在、大解脱。
在这种活泼泼的天机运行中,思想是纯正的,情感是丰富的,情绪是平衡的,性格是和善的,心胸是开朗的,„诚于中‟的优美气质,自然是„形于外‟的表相:仪态端庄,容光焕发,眼睛明亮,谈吐诚恳,声音柔和,举止大方,这时的你,最具„亲和力‟,与你交往,便会感受你的„同化力‟。你有广大的同情之„爱‟心,最能感动与你有缘的人,你也必定能够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到此,不需服用什么长生不老的特效药,„爱‟就能够使你青春永驻,延年益寿。
„爱‟与„善‟也是一体的别名;有„爱‟心一定会行善,做好事一定是有„爱‟心。„爱‟是生机,„爱‟的反面是„恨‟,„恨‟是毁灭。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必定会趋向罪恶之„恨‟,遭受到烦恼、痛苦、空虚及堕落之苦果。
在人的一生中,唯有„爱‟最真实,充满„爱‟心的人,即拥有了„源头活水‟,欣欣向荣,生趣盎然,做任何事,都会容易成功,因为他的所做所为都与别人有关,与大众有福,他造福别人,获得别人的回馈与礼敬,相互激荡之下,„爱的人生‟自然形成。
„人之初,性本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一个人要保有他本有的、美好的、善良的德性,就必须发挥他内心宝藏之„爱‟,广行善事,这样不但可使人变化气质,趋向人生的幸福美满,而且更能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圣洁生命。
柒、从„爱‟的扩大到天人合一
(一)、天人合一„理‟的探讨 王阳明说:„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下之人无内外远近,凡有血气,皆是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仁。‟
„天‟就是„自然‟,„自然‟则包括天地万物。„万物一体之仁‟的确是高见,但也是事实。
天人的关系,是交相融合,非常和谐的一种关系。这种和谐关系,很难说得明白,我们不妨以一首管仲姬的„情词‟来说明一下人与人的关系:
„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你,捏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一般人的观念中,都有个强烈的„自我‟;我不是你,我不是他,我就是我;其实,所谓„我‟不过是个众缘的假合,„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那里会有一个单一不变的„我‟?
如果从物质方面去观察自己,自己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所造成;不但是自己,任何人都是;不但是人,一切动物都是、一切植物也是……这么去著眼,„万物‟不就是„一体‟了吗?
„天人合一‟又叫„天人无间‟,中国人所认识的宇宙,处处都是和谐一致,毫无间隔的。
人,生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立的,但也不是相对的,能够认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这个道理和事实,仁者爱人,仁者爱物之心便会油然而生;怨恨、暴戾之气就会降低、减少,甚至根本就不应该有。
孔子赞美创造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说:„惟天之命,於穆不已。‟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庄子上有个故事,对这大宇宙的和谐有个很有趣的对话:有个甲先生在出游时遇见乙,于是甲就问乙:„如何思想,才能认知大道理?如何体验,才能得到大道理?如何修养,才能保有大道理?‟
乙对于甲问,不答。乙并非不知,只是不知从何说起。
甲无可如何时又遇见了丙。甲又提出了他的三个问题问丙。丙说:我知道,但在想说给你听时,却又都忘了。
甲先生最后去见丁先生,把心里的问题及遇到乙、丙的情形述说一遍。丁说:„不用思想,才能知道。不用体验,才能得道。不用修养,才能守道。‟
甲听了丁的话,懂了,但又问丁:你和我都明白了,乙和丙却都不明白,究竟谁是对的呢?
丁说:乙先生对极了,丙也很对,只有我们两个,察察为明,总觉不对。
这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后来,丙先生辗转听到丁的谈论,叹道:丁先生真的能透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天地之大美‟,即在于生命之流变化创造之不息。宇宙之美在于生命,生命之美在于创造。
由此可知,宇宙如果没有丰富的生命充塞其间,宇宙将成为死寂、断灭,那里还会有„美‟可言?
„天人合一‟与„万物一体‟的论说很多,如: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话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人本与天地一般大,只为人自小其器,若能自处以天地之心为心,便是与天地同体。
人受天地之气以生,人之性亦即天地之性。
天地之所以为天地,顺此理而无私焉,人与天地并立为三,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
……………………。
天地与我同体,只是一个灵明充塞天地之间;灵明便是天地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的深?天地万物离开我的灵明,也没有天地万物了……如此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开?
宇宙间只恒存著「爱‟,一切皆变化无常,唯独„爱‟不变不坏、长存永在。宇宙的大生命是无限的,只要人能把自己渺小的生命融入大生命中,便是极大同小,化有限为无限,则小我的生命便是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
易经上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仁‟;„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文王法„天‟,故能„纯一不已‟;志士法„天‟,所以坚贞不移。
因此,„天‟的德性就是„生‟,„天‟的心就是„仁‟,唯有„仁‟才能化育不息,显示出„爱‟的伟大。
论语:„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说明了尧帝能伟大到„民莫之能名‟的地步,就是因为尧取法于„天‟的伟大,才能成就其与„天‟同其伟大的„天人合一‟境界。
„天‟以„仁‟为心,天心是无私的、是无我的、是大公的、是博爱的。
„天心‟既然是„纯仁‟,所赋予人的天性也只是一个„仁‟,所谓„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爱‟是与生俱来的„良能‟。
一般人只要返身而诚,除去私心习染,撤去物欲之蒙蔽,还得本有的纯洁„爱‟心,就可以说„吾心即天心‟。
„大人‟之所以伟大,也只是他们能恢复、保有这个纯真无邪的„赤子之心‟,能复得原本的„天心‟;天人不二,当然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本著「天性‟的„仁爱‟之心,效法„天德‟的能生与好生,去力行泛爱、博爱的大业,到了„至诚无息,不息则久‟,高明可以配天时,便是以„天心‟为心,以„天德‟为德,以„天行‟为行,„参天地之化育‟,自然与„天‟合而为一。
到这时便可以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如此,则宇宙无非是我,人人都是自己,除了无所不在的广大博爱之外,那里还会有小我的私心、私欲?到这里还有什么生死?
但是,离开了全人格„爱心‟的不朽生命外,永远不会把捉到大安乐、大自在、大解脱,如果一辈子只知道追逐声色名利……做物欲的奴隶,那最后也只有„与草木同朽‟的消失于泥土之中,枉过一生!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要是„人‟,都应该以„大丈夫‟自勉、自惕、自励!
(二)、天人合一„事‟的实践
中国人做人,不只是从做人做起,而且要遵循道本,溯源天命,尚同天志、天德,仰观俯察,领略到上天好生之德、互助之爱,相辅相成,得其大慈大仁兼爱之心,去除私、偏、欺、疑、孤僻、别异之见,心胸恢宏,随缘放旷,博厚高明,以成就济世利生之不朽伟业。
„天人合一‟的„天‟,就是„自然法则‟。宇宙虽大,其实质也不过就是我们所生存的时间及空间。我们每个人各处于自己的生活环境里,只觉得自身生活、生存的重要,对外面环境的一切是次要,甚至不重要。在安定的生活空间,大多只注重自己,忽略了自己与外境、外缘的关系;其实,人若离开了外缘环境的一切,自己不但不能生存,连生命也不会有了。
试想:阳光、空气和水,谁能缺少那一样还能存活?
一天三餐(有的人吃五餐)外加零食,每个人都不停的进食;如果一餐、两餐不吃没什么,一天、两天也不要紧,但是,十天、八天以后呢?
大概每个人都有过„饿‟的体会及感觉,当饥肠噜噜的时候,似乎朝外的心思及想念都没有了;不朝外攀缘了,只想有东西吃!如果饥饿得更甚一点,便会坐立不安,这时候干活没劲,做事没精神,再饿下去,连动一下都懒得动了,如果真的没有食物可吃,肉体生命便从奄奄一息,最后呼吸停止……
如果当你很饿的时候,没有力气、没有精神、什么事都不想做,连想心事都没兴趣,此时食物忽然当前,大吃一顿之后,于是力气有了,精神来了……当此时也,如果说你不知道精神就是物质,不懂得„心物合一‟的道理,不明白„天人合一‟是什么?(天是自然,一切食物皆从大自然产生),那就未免太粗心大意了。
任何人都无法离开社会大众而能独自生活,纵有少数修道人崖栖穴饮,入山唯恐不深,草衣木衣,或者像鲁滨逊似的飘流荒岛,他的生存及生活还是得依赖大自然(天)的恩惠,供给他阳光、空气和水、各种植物及果子,否则他绝对活不下去!
一般人都是„社会人‟,是相互依存而不能离群独居的。社会人共同的关系是什么?
绝大多数的人不种田而有饭(菜、果)吃。
穿衣服而自己不是裁缝。不是建筑师、工程师、泥水匠,有房屋住。自己不会造车,出门就少不了交通工具。
……………………
食、衣、住、行……样样依靠别人。日常生活、工作的用具、用品,都不是自己制造的;纵然有会制造的人,但是所使用的相关工具及原料却都另有来处,又牵涉到许许多多其他的人。
推到最后,还是大自然(天)提供了所需的一切。如果没有„天‟的慈悲之„爱‟,一切的生物一一有生命及无生命的动、植、矿物,还有存在的可能吗?
生为渺小的人类,虽然极为渺小,但人人却都有与„天‟同样的„天性‟,„天性‟就是„良知‟,就是„仁爱‟,就是具有好生之德性,有„良知‟就要善用其„良知‟,别把„良知‟给埋没了、遮蔽了。
一个没有„良知‟的人,他会处处凸出私我之欲,以他的私我为中心,要求和希望外界的一切人、事、物都得合他的意,若不合意,他便生气、抱怨、动怒、发脾气……归结到一个字—恨!
这样的人,他太缺乏„爱‟心了。
过去当学生的时候,曾读过一篇„千人糕‟的短文,说:一块糕是由一千个人做成的。如果仔细算算与这块糕有关系的人,可能不止一千个人。
一块糕是如此,一碗饭、一杯茶、一块饼干……又何尝不是如此?
每天当我们用餐,享用种种食物及日用品时,很少有人想想„它‟的由来,当然也不知道要多少人才能把„它‟给制造出来,所以,太多的人缺乏感恩、感谢的心,因而我们的社会,距离理想的„大同世界‟太远!„天人合一‟的境界也不啻有天壤之别了。
感恩、感谢的心态很重要,这悠关于人心的善恶及社会、国家的兴衰及振糜;心存感恩和感谢的人,他看别人都像看到恩人一样,如果有为别人服务的机会,他会很高兴的奉献自己。
„人人为我‟,这是事实。
„我为人人‟,便应理所当然。
第二篇:用爱点亮人生
用爱点亮人生
——浅论师德师风学习
岁月悠悠,时光匆匆。从教一年来,通过对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让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自己思想境界提升了,而且对教学也有了一套有效的教育体系。
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起,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师事业的发展,成了本法实施的基础。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就应当担任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教育过程中总结起来有一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与爱同行
孔子曾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是谓“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这就是孔子的“忠恕”观点,这主要是讲自己和他人之间应如何察己知人,推己知人。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才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师生建立了合理的教学关系,才能寓教于乐,达到教育目的。
一次次的感动让我感觉重任在肩,那天下了自习,雨下的正大,我想冒雨回宿舍,学生见我没带伞,举着那双还不太长的胳膊为我打伞,孩子们被雨淋了都不怕,我被孩子们那一颗颗单纯的心感动着,于是我打起了伞,让孩子和我共同在伞底下避雨,一路上有说有笑回到了我们的宿舍。孩子们的心灵是单纯、透明的,更是活泼、可爱的,因此师生之间“中庸之道”是不可替代的存在着的。教师和学生并不是简单的教授与学习的关系,有的老师跟学生的距离过远,认为我就是老师,你就是学生,只有你听我的份,学生对老师也敬而远之,在别人看来好像很有秩序,但实际上暗含许多不稳定因素。对待学生要向对自己的朋友一样,关心、爱护他们,与爱同行,才能教育孩子向更高层次发展。
有一次,我班一学生中午不舒服,没有吃午饭,回到宿舍就找我去了,我一看孩子小脸通红,眼里痛苦却坚强的表情,令我有一丝丝的感动,这么小的孩子竟然学会了坚强。我连忙给她接了一杯热水,并打通学校值班老师的电话,尽快给予学生帮助,那学生很听话,安静的坐在办公室,在打通她家长电话后,那稚嫩的声音说话竟有些颤抖,那是对母亲的依赖,此刻,我忽然感觉到自己与孩子还是有一点距离的,孩子在我跟前没有哭,在母亲面前却掩饰不住。自己虽然尽心帮助孩子,但做的还不够,学生还是会在你跟前学会坚强,学会独立的,因此,关注孩子,不让他们和老师有隔阂,让爱点亮希望的灯火,让爱与我们同行。
(二)博爱、宽容、鼓励
我国现代著名实践教育家魏书生的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待教学要一丝不苟,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宽容和鼓励他们,博爱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贬低和用侮辱的语言伤害学生;宽容就是合理处理学生作业情况,因材施教,既做到让每位学生按时完成,又做到认真仔细。鼓励就是对待平时表现或发言不积极的学生,加以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做到相信自己,相信老师。
班里有这样一位学生,家长常年忙于工作,很少几乎从不过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孩子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在一起,老人也很宠溺他,作业不写就看电视、玩,老人问孩子就说写完了或是没布置作业。因此经常不完成作业,而且成绩一直不好,经过调查,其实这孩子也不是不聪明,而是说谎成了习惯,就经常不完成作业。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也曾挠破头皮,想不出法子来,经过与家长的几次交流沟通,我专门让学生监督他,结果还不错,能够按时完成作业。
为什么老师检查完不成,学生检查却能轻松完成呢,原来,这学生怕其他学生告状。针对这一情况,我就鼓励他,老师并不是要批评你,而是教育你凡事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你这样欺骗你的家长,到头来后悔的是你自己啊,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
好好学习呢,将来也好报答自己的家长,这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直到现在还坚持完成作业,成绩也进步的很快。
(三)注意自己的言行
对待孩子应以爱为本,坚持用一颗博爱的心去教育他们,接近他们,这样就更应当严于律己,做好榜样。孩子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很多东西都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的。比如一些细节:教师的言行、着装„„。
教师要勇于说“不知道”,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容易效仿,而且在说话时考虑的不周详仔细,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就要做到诚信,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记得有次,各科作业加起来比较多些,学生们就开始抱怨,有的一看快下课了还没完成竟然哭起来了,遇到这种情况,我当时也懵了,从没见到过孩子这样因为作业写不完而哭泣,因此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说:“你们把作业认真完成,明天谁写完而且又仔细,明天晚上咱就不布置作业了。”一听这个,孩子们积极性高了起来,也不抱怨,也不哭了,一股劲儿的写,终于在明天的作业检查中,孩子们都做完了,而且有自习。为了兑现承诺,我这天晚上没布置作业,孩子们欢呼起来。还说希望以后再奖励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
教师的行为时刻被学生看在眼里,上课打手机、吸烟等不利行为,在自己看来习以为常,可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会造成一种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按老师要求做事等不良习惯。因此,作为老师就应当以身作则,加强自我修养,为学生做榜样。
(四)提升自我,培养人才
《义务教育法》第二条:人才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光荣和财富,而且也是国家的荣耀和资源,人才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就应当不断提升自我,建立严谨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知识的热情,既要尊重学生,更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经验,把学生放在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位置来对待,不能对学生有歧视。应一视同仁,学生都希望老师关注自己,这就要求老师做到自我能力的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自己造教学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更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学习,从而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认识。我的一个学生,每次考试都是第一,我很喜欢她,可是我对她的要求从来没有降低过,作业不认真的话我一样会批评她,真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可是并不是说我对其他学生要求就低,每位学生都是祖国的栋梁,我怎么会对他们降低要求呢。
时代在变,教育理念不变。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探索的精神,不仅是对教育的贡献,更是对国家的贡献。国家需要高素质人才,更需要有探索精神的人才,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就要担当起重要责任,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五)双重角色,做学生的好朋友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的长辈,孩子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依赖心理,一方面是学习上的依赖,另一方面是生活上的依赖,因此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
课堂突发事件教给我许多实践经验,比如上课学生破鼻子,或是头疼发烧,我都会及时发现并把他们送到校医办公室。对于孩子来说关心他们的生活,比关心他们的学习还令他们感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依赖与信任。
在上好课的同时还要注意,要让自己的课堂有活力,学生们愿意学,喜欢学,让学生感觉是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不仅知识掌握牢固,而且激发他们向更广泛兴趣发展,掌握更多知识,做对社会有用之才,师生共同学习,同时也做老师最亲密的好朋友。
综上所述,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用自
己的言行影响他们,做他们最有影响力的老师。争取在未来有更多的人才为国家做贡献。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只要我们抱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爱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就一定会和学生走的很远很远,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第三篇:感悟人生的大爱
感悟人生的大爱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爱陪伴着,沐浴着。世界因爱而精彩,人生因爱而辉煌,家庭因爱而幸福,困难因爱而渺小……
父母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
父母的爱,像一杯水,无色无味,却是生命的源泉,父母的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走向成功之路;父母的爱,像一颗颗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父母的怀抱中,体味着父母的体温带来的温暖。在我们开心的时候,父母用汗水和心血为我们创造的。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是父母用鼓励的话语来让我们不再害怕挫折。父母的爱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老师的爱。是无私而神圣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的爱,是对我们悉心教导。引领我们走向知识之路。当我们高兴的时候,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喜悦,当我们犯错的时候,老师总会给我们改正的机会,总会让我们不会再犯这个错误;当我们失败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扬起前进小船的风帆;当我们骄傲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忠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老师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却燃烧了自己。
朋友的爱。是给予你力量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没有朋友就像生活缺少了阳光……”这就是朋友的力量,朋友和友谊是我们人生永恒的话题。我们都渴望友情,寻找朋友,探求友谊的真谛,朋友给我们带来温暖,给我们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精彩。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大道。走在人生的大路上,总是朋友伴着我们。无意间受了伤,总是朋友的安慰让我们欣慰。伤痛时,是朋友给了我们那份温暖,在一旁为我们鼓劲,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快乐;是朋友,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们力量。朋友,生命的最大财富!
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爱是那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我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沙漠中的那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我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那场洒落在久旱土地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我感到情感的滋润;爱是……
幸福很简单
幸福对我来说很简单,幸福就是暖暖的,甜甜的。
幸福就是依偎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就是当你取得好成绩时老师对你的一句夸奖和鼓励,幸福就是爸爸妈妈常常摸着我充满智慧的脑袋说:”宝贝,你真棒,”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幸福。吃晚饭的时候,我好奇地问妈妈:”对于您来说幸福是什么呢?”妈妈说:“活着就是幸福,快乐的活着更是幸福,知足常乐更是幸福中的幸福。”“哇噻!我觉得妈妈说的话太经典了。”于是我又问爸爸,爸爸所谓的幸福就是下班以后可以和家人一起吃一顿晚餐,喝一杯小烧酒,更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爸爸的幸福。爸爸妈妈一起笑着说: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毫不起眼罢了。现在我对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幸福就是和家人一起看日出,一起逛超市,幸福是妈妈每天为我辅导功课到很晚,幸福是晚上睡觉时被子掉了,爸爸捡起为我轻轻地盖上,才满意的离开。幸福更是每逢周末去外婆家,外婆亲手为我包的水饺。这浓浓的亲情,甜蜜的温馨,又何尝不是幸福呢?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轻轻的告诉你,其实幸福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只要你仔细的观察用心的去体会!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春节的来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大自然—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一片蔚蓝蔚蓝的大海里,生活着一群快乐的小鱼,它们总是快快乐乐的,可是最近一件难事困住了一只名叫乐乐的红色小鱼,上海边观看大自然的景色,迎面走过来一个小男孩,把刚刚喝完的饮料瓶扔进了大海,正好打着了乐乐的头,痛的乐乐呜呜呜地哭了,后来,由于人们随手乱扔垃圾丢进大海,原来蔚蓝的大海,变得臭哄哄的了。有一天小鱼儿们集中在一起开会,讨论怎么不让人们乱丢垃圾,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有一个办法最可行,写信给人们和搬家!这回让大个子壮壮去送信,壮壮打着伞躲避瓶子、臭鞋的“攻击”,最后把信送给了人们,小鱼儿就搬走了,人看了这封信,懊悔极了,开始保护大海,小鱼儿见了,非常高兴,它们齐声说:“大自然—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有搬回来了,从此,人们和小鱼们快乐地生活着。
文明是一只小鸟
文明是一只小鸟,扑动双翅把路引。
上下楼梯靠右走,放学路上守法纪。
对着市民唱起歌,对着老师笑一笑。
告诉学生动动口,告诉人们动动手。
见到客人问声好,遇到为难众人帮。
一不小心做错事,主动说声请原谅。
我帮他帮大伙帮,回头说声谢谢你。
小鸟常为我引路,带我来到文明市。
我的反思
期末考试结束了,一张张试卷像一片片树叶似的飘到了我的眼前,而我所看到的成绩并不理想,尽管是考了全班第一。
我的反思:不应该在期末考试前一天外出玩耍,没有好好地认真复习,没有像期中考试那样认真对待试卷。现在试卷发下来了,面对那简简单单的题目,却在试卷上写了错误的答案,被老师打上鲜红的“”。我真是非常后悔,好想时间可以倒流,我一定会认真对待期末考试;一定不会再粗心大意;一定会认认真真地检查,不放过任何一道题目。
记得在期中考试的前一个星期,我费劲心思,全心全意的学习,每天早上6点钟左右就会拿起英语书,放开嗓子读起来,这样的“训练”持续到期中考试的那天。虽然期中考试的成绩并不是理想,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让我在期中考试出乎意料地拿下了全级第二名。
期末考试也许是老天爷对我的一次教诲,我愿意虚心地接受,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一定会紧记这次最深刻的教诲。
期末考试的成绩像一位严厉的老师批评着我的骄傲,又像一位知识渊博的智者训斥我的
第四篇:爱专业 爱人生演讲稿(定稿)
今天让自己实力增强,明天让自己人生辉煌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亲爱的同学们,首先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聆听我个人小小谏言。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感觉真的很荣幸。今天呢我演讲的主题是“今天让自己实力增强,明天让自己人生辉煌”。相信大家在这两个月的大学生活中,已经慢慢接受咱河南科技学院的大学生活。相比刚来到科院时每个人不同心情而言,或多或少有人会问“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自己的专业有多大发展潜力?”“我们如何来增强自己实力?”等„„ 这样一连串的疑问出现我们面前时,我们大家会感觉到小小迷茫。现在呢,我想以鄙人之见来简单谈一下各个问题。“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相信很多同学会说,读大学就是学好自己专业知识,考试不挂科,拿个学位证、毕业证就行了,其实这些是作为一个本科生最基础要做的。你如果想要在将来比别人有更广的发展空间,比别人在就业时多一份说话的底气,你就应重新审视读大学的真正含义。大学生真正要学的并不是教材上那些知识和理论,而是将这些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通俗点就是会拿学会的知识来表现自己,多问一下自己,脱离课本后自己到底会什么、能干什么?如果你能将课本知识付诸于现实工作中,并能很好的发挥,我想你读的大学一定——值了!
第二个问题,“自己的专业到底有多大发展潜力”?就咱们化工院而言,我敢肯定的说:选择河南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是你做出最最明智的选择。有同学会说:咱们院的化工专业没有像华东理工、长春理工、郑大等那样的名校做得好。但是我想说的是,只要你有这份敢于刻苦学习的恒心、有像谈恋爱般的热情去奋斗。将来你所收获得到的,也并不比他们差。因为咱们化工院是一个充满青春朝气、充满书香气息、充满激情斗志的院系。咱院考研录取率、博士生导师数量都位居咱校名列。咱院有年轻有为的领导,有知识渊博的老师和辅导员,还有咱们在座的,风化正茂的各位,我们无理由不相信咱院的实力。所以相信化学化工学院、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够成为河南科技学院的骄傲!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来增强自己实力?”首先呢我建议大家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比如说我四年之后就想考一个名校的研究生,就想本科毕业后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就想考一个待遇不错公务员。有了这些目标后,你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增强自己实力,去完成这样的目标。就这样想,不论我在河南科技学院怎样学习,是明着学还是暗着学,只要学到本领就是自己的。将来能混到好工作就是证明自己有实力,这样才能够体现大学生的帅气,到那时你还会愁没有敬佩自己的对象吗?所以增强自己实力,让别人眼馋去吧!
最后呢,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能够鼓起勇气,向自己辉煌的人生出发。既然选择了河南科技学院,就要让我们成为她的骄傲。同时我想听听大家对自己的信心,请你们大声的告诉我,若干年后是谁成为河南科技学院的骄傲 “我”(同学一起喊的)是谁?“我”。
OK,perfect!我相信你们!
谢谢大家
应化121
刘纪宏
2012年11月19日
第五篇:用爱书写人生
用爱书写人生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咏我的岗位。
然而,我是一名教师,我要在我脑海中采撷如花的词汇,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深深的思索,推演我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动人的颂歌——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事业,我执著着我的追求。
身为教授的当代作家贾平凹有一幅对联时时鞭策着我:百无聊赖何为教,一事无成怎做授。21世纪,新时代教师的寄托是什么?精神支柱何在?在我看来,两字回答足矣,那便是看似轻实则重的“师德”。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优美的语言?是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优美流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
细细回味,我在教育战线上已度过了数个春秋,微笑过、哭泣过、感动过、彷徨过,带过低年级,带过高年级,在不断地总结分析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宝典------那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一切因爱而生,一切从爱出发。我有责任和义务教弟子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做一个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人,当我怀揣爱生如子的心和他们在一起时,我就感到无比的轻松和快乐;当他们不经意的犯错时,我会诚恳地指出;当他们情绪低落时,我会用眼神和语言鼓励;当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我会伸出热情的手去帮助......点石成金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把爱镶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嵌在他们的一颦一笑中,洒在他们的心灵里。
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已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如果我的学生是蜜蜂,我甘当采蜜的花朵;如果我的学生是花朵呢,我一定做好护花的绿叶;如果我的学生是幼苗,我一定当好称职的园丁;如果我的学生是卫星,我一定当好把他们送上万里征程的火箭;如果我的学生是火箭呢?我一定当好一名火箭兵,用我坚实的肩膀,顶着他们踏上辉煌的前程。别为了让家长认识你,别为了让老师认识你,最美的发现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当我望着孩子百双渴求的眼睛,就像置身于灿烂的星空之中,在这片闪烁的星光里,我将找到清澈如山泉的真、善、美。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
当我用爱的火焰融化了学生心里冰块儿的时候,我像是看到了春苗在萌发;当我用智慧的钥匙为学生打开通向理想大门的时候,我仿佛闻到了百花的芳香;当我住进医院醒来看见孩子们围在我床前的时候,我好像飘游在爱的海洋;当我和同学们欢歌笑语的时候,我似乎感到青春的旋律在身上跳荡;当我新年收到孩子们贺年片的时候,我宛如喝着一杯玉液琼浆.........朋友,听到这里,您难道不感到作为一个教师的欣慰和幸福吗?
有人说,人的内心有两根琴弦,一根是魔鬼的琴弦,一根是天使的琴弦,而教师的责任就是拨动学生心中那根天使的琴弦,而只有天使般的爱心才能拨动学生心中那根天使的弦。挽救一个问题学生比培养一名优秀学生对社会的影响更大。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启开孩子们心灵的大门,教师必须付出最大的热情,因为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学艺术,都产生在教师对学生的无比热爱的炙热心灵之中。
要知道,爱可以化冷漠为热情,化忧郁为振奋,化悲伤为喜悦,化懒惰为勤奋。爱是真正促使人复苏的动力。这种爱每个人应该贡献,每个人应该获得。
背负记忆的行囊,一路采撷他人的野果琼浆,只为自己能够成长为教坛的一颗长青之树。一代名师魏书生老师那诙谐幽默的谈吐、那渊博的学识,让我崇拜不已。大灾面前,谭千秋老师那无悔的抉择,用男儿血肉之躯托起人间最美丽的彩虹,他是我们挥之不去的记忆。一个是生者永无止境的燃烧,一个是死者用一种舍己的大爱共同谱写对人民教育的无限忠诚,更奏响了新时代教育嘹亮的凯歌,他们的精神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我,更鞭策着我。
既定目标,行无彷徨。平凡之中,更能彰显英雄本色。让我们勇敢地去做叶的事业吧!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再一次释放它的魅力,让教师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再次镀上它金色的光环。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至死不渝的情怀将滚滚红尘中种种诱惑淹没,更让那些功名利禄随着一江春水付诸东流。我坚信: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颗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心,足以让我的人生写满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