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作品复习要点2
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作品复习要点2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1.简答本文的主题意蕴
《我与地坛》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2.结合作者生平,分析本文所揭示的生命价值在于勇敢地面对命运挑战的哲理。
本文所描述的内容,就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是从自身的残疾开始的,在他面对命运的突然打击的时候,他在震惊、痛苦之余,内心对命运的不公充满着怨恨,但当人一旦把目光从自己投向别人时,开始有了新的发现,他看到母亲因为儿子的残疾其实比他承受着更大的痛苦,而自己无谓发泄往往给母亲增添了更深的痛苦和折磨;再看看周围的人群,他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布满了坎坷,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进而他发现了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从而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是在于自己的选择和抗争之中,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挑战命运,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不过,作者在本文中将这些抽象的命运思考用较为形象化的方式加以表达,他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地坛公园的景物和在那里出现的许多不知名的人物身上,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分析、推测来呈现自己思考的过程,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深沉的审美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启迪作用。
3.简析本文是如何一步步揭示主题的。
作者并没有着意于文章的结构,而是在与地坛的精神感应中,不急不慢地带出对自己经历的回忆,不仅将探寻的结果告诉读者,而且在包含沧桑的叙说中,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探寻的过程: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因突如其来的劫难而生的狂躁之气渐渐地平息,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于是在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人生的有限生命、宇宙和无限境界:“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付出了尖锐的痛苦和执著的理性思考后,作者换来了超越痛苦的生命的充实与欢乐;由遭遇磨难,追问命运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的温煦平静的平常之心。本文语调平缓,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深邃、高远
有赠
作者:曾卓,原名曾庆冠,七月诗派成员之一。著有诗集《门》、《悬崖边的树》、《曾卓抒情诗选》等。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
《有赠》是赠给一位女性的诗。诗歌以饱含激情的语调,借对一位女性的深情倾诉,形象地抒写了对历尽苦难之后的人间温情的真切感受,赞美了给受难者带来巨大精神慰藉和生活勇气的宽容的理解、善良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劫难中真挚爱情的由衷的感激和歌颂。诗篇表达了一种既是爱情又超乎爱情的崇高情感,一种基于深切了解、信任的博大的爱,一种人间至情;同时也折射出对历史冤屈和现实不公的控诉。
2.简析本诗所表达情感的复杂内涵及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意义。
这首诗作表达的是一种复合的情感,既有重获自由的庆幸,又有无法消除的创伤;既有光明的预示,又有难解的隐忧,它们交织着,一时难以理清,但作者却以一种沉静的态度出之,于平缓中有跃动,委婉中有激切,因而给予读者的美感也是多重的。
真切地袒露内心世界,细腻地抒写情感活动,也是本诗一个明显特点。在“战歌”风行,个人情感普遍受到漠视并为诗所摒弃的60年代,它的创作实属难能可贵。
双桅船
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著有诗集《双桅船》等,并和顾城合著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本文“朦胧诗”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1.简析本诗中“双桅船”和“岸”的多重象征含义
那么,这双桅船是指的什么,那海岸又是代表什么呢?你不妨把他们假设为一对热恋中的情人,而《双桅船》也就可以说是一首情诗。但这海岸又实在不止是一位情人的代表,它似乎还象征着某种比情人更为阔大深厚的事物,你甚至可以说它象征着祖国、民族、以及其他许多令人起敬的东西。另外,假如我们不一定要把它具体归结为某一种事物,而只是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种远比自己更加博大深沉的力量的钦慕、呼唤和追求,是不是也同样可以呢?无论是对一个饱经历颠簸的民族来说,还是对一个在持续的风浪和动荡时期里成长起来的姑娘来说,这样的钦慕和呼唤都是非常自然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双桅船的心境正是我们许多人共同的心境。也许正是这一点,使这首诗对历经劫难的中国人——无论老少——都产生了吸引力。
青春之歌(节选)
作者:杨沫,原名杨成业,又名杨君默,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等
1.简析《青春之歌》的主题意蕴
(1)揭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2)热烈歌颂了革命的青春。(3)小说还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各阶层面貌:国民党达官贵人的荒淫无耻,高级知识分子的爱国义愤,农民的苦难和反抗,叛徒的可鄙可恶,共产党人为民族事业而英勇战斗等等,从而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时代精神。
2.分析林道静形象。
林道静是《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知识青年的形象,她所走的道路,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到参加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
3.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
在艺术上,小说主线清楚,语言流畅,笔调热情,特别在人物塑造上,有较高的成就。表现手法:(1)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来刻画人物。(2)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深入细微地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3)心理描写细腻(4)善于有层次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茶馆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早年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50年代后又创作了话剧《茶馆》、《龙须沟》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等。
1.分析《茶馆》“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思想
全剧三幕戏,分别描写了三个时代。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加紧黑暗统治为背景;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侧面反映了近50年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从而达到了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艺术目的。
2.简析《茶馆》的结构形式
《茶馆》全剧没有统一连贯的故事情节,而是采取了独特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将众多的人物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剪影,形成一个戏剧片断,经过作者的巧妙编织,既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戏剧冲突,又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广泛地反映了时代环境和社会心理。
3.分析王利发的形象及其对表现全剧主题的意义。
在《茶馆》的众多人物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为人精明、干练、勤俭、善于经营的小商人,最后也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茶馆终于被霸占,自己则在绝望悲愤中上吊自杀。王利发及其茶馆在全剧中还具有结构功能,是全剧的核心人物、核心场景,起到辐射、领起其他人物和社会时代背景的结构作用。
4.举例分析《茶馆》的语言风格,并说明人物对话的人性化特征
作品语言简洁犀利明快,含蓄风趣生动,极富个性色彩;同时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茶馆》人物众多,但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力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每个人物的语言都透露出他的身份,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同时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京味儿”很足,是在北京口语基础上提炼的文学语言。
锻炼锻炼
作者:赵树理,早年著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等,50年代后著有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和长篇小说《三里湾》等。
1.简答《“锻炼锻炼”》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有二。一是作品故事的时代背景:1957年秋的农村“整风运动”。背景之二是作品写作年代:1958年7月,这正是“大跃进”时候。
2.简析“小腿疼”和“吃不饱”的性格形象和作者的态度。
“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形象正是当时农民缺吃少穿和劳动积极性下降的反映,作者在批评她们的自私、懒惰习气的同时,对她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处境也抱有曲折的同情,对杨小四等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不把人当人”的态度予以质疑和针砭,这是小说的潜在主题,也是作者现实主义精神的可贵体现。
3.分析《“锻炼锻炼”》在情节结构、人物刻画和语言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1)情节结构方面:情节完整,有头有尾,线索单纯。(2)叙事写人都用白描,以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性格。(3)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平易朴实,生动风趣。
关汉卿
作者:田汉,原名田寿昌,20年代起著有《获虎之夜》、《回春之曲》《丽人行》等话剧及电影剧本多部,并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五六十年代创作京剧《西厢记》、《谢瑶环》和话剧《关汉卿》等。
1.分析《关汉卿》一剧的主题思想
《关汉卿》是田汉在1958年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周年而创作的11场话剧。剧本以关汉卿的杰作《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为中心线索,生动地展示了元朝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地抨击了贪赃枉法、专横残暴的元代官吏和权贵,歌颂了人民艺术家关汉卿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呼号斗争的崇高精神。
2.分析关汉卿形象,并体会在这一人物身上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关汉卿》一剧中的关汉卿是个人民艺术家的形象,他具有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呼号斗争的崇高精神。关汉卿具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铮铮铁骨。田汉在塑造关汉卿形象时,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田汉是现代大戏剧家,他也是一生为人民利益而呼号斗争,创作了许多暴露旧时代黑暗和人民苦难的剧本。他在创造产汉卿形象时,无疑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渗透于人物,因而使关汉卿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3.简析《关汉卿》一剧如何辩证处理史料与艺术想象间的关系
作为历史剧,《关汉卿》确是田汉的一个出色的艺术创造。因为历史上有关关汉卿的史料极少,历来对关汉卿及其作品的评价也多歪曲之处,这就给田汉的创作造成极大的困难。田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元代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生活,凭借有限的史料,充分地发挥了艺术的想象力,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把握历史的真实,终于生动地塑造了杰出的戏剧家和战士——关汉卿的艺术形象。
4.分析《关汉卿》一剧如何以《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为中心线索营造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的。
剧本结构清晰,情节跌宕,善于动用和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因而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作品以关汉卿为中心,设计了复杂人物关系,体现了多种社会关系在人物身上所起的作用,颇为深入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二篇: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2018最新版)考试用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2018最新版)考试用
一、名词解释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号至19号在北平举行。出席代表824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等人的报告。这次大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就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一方针的贯彻,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逐渐从胡风事件的阴霾里走出,在文学创作上初现百花齐放的苗头。
3、八大样板戏:“样板戏”又称“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八个样板戏”。
4、地下文学:“文革”期间,主流文学之外,部分作品通过非常态的媒介运行、传播,以尽可能隐蔽的手抄渠道传阅,称之为“地下文学”。如《第二次握手》(张扬),《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赠》(舒婷),《城市》、《太阳落了》(芒克),以及1976年“四五”天安门运动中涌现的“天安门诗歌”等。代表作是《第二次握手》和“天安门诗歌”。地下文学像“林中的响箭,黎明的曙光”,挖掘了埋葬阴谋文学的坟墓,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
5、新民歌运动:“大跃进”背景下,毛泽东指出要搜集民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周扬作《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为题的发言,把“新民歌”作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范例。在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新民歌创作,成为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对于诗坛的影响,在于它被许多人视为与五四新诗传统相对立的诗歌发展的新道路。实际上,新民歌运动的发生直接受当时政治、经济政策的操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由政治冒进和经济失衡延伸下来的一次文学上的片面繁荣,确立的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创作理念,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6、杨朔模式:杨朔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讲究艺术构思,注重创造诗的意境,往往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形成清新俊逸而含蓄的艺术风格。但由于作家自身的局限及其时代的影响,其作品存在明显的弊端:①颂歌体的艺术格调。《海市》、《香山红叶》、《茶花赋》、《雪浪花》等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诗性肯定与庄严歌颂,称为“颂歌体”,以一种失真的描写来粉饰太平。②单调的结构方式。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三段式)。大多不直接叙述,而用曲笔:开头时欲扬先抑,中间转弯,最后点题。属于一种现代八股的叙述模式。在这种写作中,想象的能力、求异的思维、诚实的品格、自然的情感都受到残酷的压抑。
7、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文坛涌动 “文化寻根”思潮,作家们致力于“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其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王安忆《小鲍庄》,贾平凹“商州系列”等。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寻根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深化,是一种深层的反思,一种对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反思。同时,“寻根文学”也是“改革文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另一支流。
8、伤痕文学:粉碎“四人帮”后,作家敏锐的感应到人们的意愿和历史的要求,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文学的使命,利用文学对既往历史进行清算,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等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发轫之作是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11月),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主要作家作品还有: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芙蓉镇》,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张贤良《刑老汉和狗的故事》。从1977年到1979年,“伤痕文学”达到高潮。“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小说中第一股壮观的文学思潮,是对林彪、“四人帮”的控诉,也是对“文革”的否定。对新时期文学的意义,首先在于恢复了“人”在文学中的地位;另一贡献,是恢复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写出了畸形的政治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的灾难,突破了长期以来创作领域的许多禁区,为以后文学创作现实主义精神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基础。
9、改革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阶级斗争转移到抓经济建设。与此相应,作家们开始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其先河,随后有张锲的《改革者》,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蒋子龙的《燕赵悲歌》,张炜的《秋天的愤怒》,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浮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大体类型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类。改革文学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带来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的形象塑造。“改革文学”对社会心理,社会问题的探讨,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10、先锋小说: 80年代中期出现,作家以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为主进行的创作,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开其端,代表作家主要有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洪峰(《瀚海》)、苏童(《1934的逃亡》)、余华(《死亡叙述》)、格非(《迷舟》)等。先锋小说具有现代派小说和后现代主义的特点:①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②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③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机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先锋小说对小说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对意义的放逐,导致其渐趋衰落。
11、新写实小说:1989年3 月,《钟山》杂志“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刊提出“新写实小说”概念,并推出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叶兆言等作家的一大批新写实小说,形成80年代中国文学的最后一个高潮与热点。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它们“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明显有“实录精神”、“平民视野”和“反英雄”。
进入90年代,新写实小说形成新的发展轨迹。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方方《落日》、《桃花灿烂》,刘震云《一地鸡毛》等。这些小说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新写实小说的艺术原则,而且在小说的文化探索和形而上精神上也比80年代小说有了新的超越。由80年代较典型的悲剧形态向着诙谐甚至喜剧的形态转化,某些小说已具有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解构”、“消解”和“反讽”特征。新写实小说过分零乱、繁琐化的描,显得缺乏艺术想象力和艺术上的高远境界,叙述的过于沉闷、单调,导致小说灵动艺术魅力丧失,使其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日趋式微。
12、朦胧诗:“朦胧诗”有时也被称为“新诗潮”,是一种回归“五四”传统的文**流,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发端于“文革”期间,1978年12月北岛与芒克创办《今天》,“朦胧诗”第一次以群体的姿态公开亮相。1979年《诗刊》先后刊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等诗,标志着“朦胧诗”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代表作家作品有: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江河、杨炼、芒克、多多等。“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在艺术上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其本质特征是对崇高文化价值的再造,即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
13、归来诗人群:随着一批批冤、假、错案的平反,诗坛出现一个庞大的“归来”诗人群。包括七月派诗人(鲁黎、绿原、牛汉、曾卓等)和在反右派斗争中被迫停笔的诗人(艾青、公木、唐祈、流沙河、昌耀等),以及50年代退出诗坛的九叶诗人。“归来”诗人在诗歌内容的历史反思和艺术的个性化方面,为诗歌发展作出了探索:①自觉参与了反思主题的抒唱,带有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如艾青的《鱼化石》、梁南的《归来的时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公刘的《沉思》等;②特别关心社会问题,以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理性的思辨精神,作深刻的社会探求。如艾青的《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等。
14、第三代诗人:“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集体亮相于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代表性诗人诗作有:韩东《有关大雁塔》、于坚《对一只乌鸦的命名》。其诗歌观念主要有三:①提倡“非文化”,“回到本身”,从表达文化、历史或政治理念回到诗,回到生命或事物本身;②试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种精神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以“解构”为核心,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③语言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企图还原到前文化状态。
15、新生代小说:亦称“新状态小说”、“晚生代小说”,是指朱文、韩东、鲁羊、毕飞宇、林白、陈染、刁斗、李冯、王彪、述平、刘继明等一批年轻作家创作的作品,是90年代边缘化文学语境的产物,也是80年代以后先锋小说的延续。至少存在三种写作类型:①哲学型。代表作家有毕飞宇、鲁羊等;②私语型。代表作家有陈染、林白;③写实型。代表作家有朱文、韩东、述平等。新生代小说,表现出全部独特性和个人性:①对于存在的态度以及对于“存在版图“的体认、言说和“绘制”上,“在边缘处叙述”。②艺术形态上体现为一种返朴归真的境界的实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意义和美感的缺失、叙述的琐碎与粗鄙化、理性力量的不足、作品气度和格局的狭隘、自我重复与模式化倾向,阻碍着新生代小说向更高的境界迈步。
二、简答论述
1、怎样理解整个整个十七年“左”倾文艺思潮逐步升级,而小说创作却仍能取得成就,而此时期小说的缺失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论述)
原因:①首先,“左”的政治运动、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毕竟分属于两个范畴,前者对后者有影响,但不总是或者绝对地决定后者的全部状况;②“左”倾思潮本身有一个萌发、演进、膨胀的过程,一方面它不断恶化,一方面在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又促使当时的文艺政策断断续续地有所调整,如“双百”方针,纠“左”抑“左”; ③一些作家采取各种方式抵制“左”倾思潮,或公开,或隐蔽,或清醒直接地,或听从生活召唤地在创作实践中进行了非自觉的抗衡;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与现实题材保留了距离,沉入了历史题材的精心构筑,如姚雪垠《李自成》。
缺失:①文艺政治化。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把现成的政治结论奉为创作宗旨,只赋之于图像,缺乏来自生活的独到发现,缺乏经得起时间严格检验的思想深度。一些小说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手法,形成同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②题材单一化。主要集中于现实和历史题材,以党的革命斗争和现实政策为主要参照点,忽视了社会生活丰富性、复杂性。③手法简单化。一方面,创作方法不够多样。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使它几乎变成包容一切的唯一的创作观念,片面理解现实主义,只承认肯定性的歌颂;忽视人的心灵、人的情感,不能按照人物命运的线索,构成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的艺术整体,人物形象类型化、模式化。另一方面,表现手法上,片面追求民族化、大众化,注意故事的完整、情节的生动和语言的通俗,忽视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技巧手法与方法,未充分体现作家的创作个性、风格特色。④作家非专业化。作家往往借助自己熟悉的历史和生活写作,具有历史再现性质,但文学创作的修养不够,许多成为“一本书作家”,如杜鹏程、洪波、杨益言等,自身文学素养不能够支持长期的创作。
2、分析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手法。(简答)
思想主题:小说通过对林震、刘世吾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揭露了人民群众与思想僵化的官僚主义等现象的斗争,对生活进行大胆干预,意在唤醒人民在和平年代,要保持战争年代的热情和责任心,其深层意蕴上,是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思考。
艺术手法:①作品结构严谨。小说以处理麻袋厂组织问题为中心构思,线索单纯清晰,结构严谨。②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特别是刘世吾形象的塑造。③运用细节描写来进行人物心理刻画。通过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典型的细节,把笔触伸展到人物的灵魂世界,剖示出人物思想上的矛盾和性格上的复杂。
3、简析《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刘世吾这一人物形象特征。(简答)
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作品成功地表现了他从一个革命者蜕变为官僚主义者,同时,又展示了其性格的复杂。①刘世吾把“就那么回事”作为口头禅,似乎什么都了如指掌,什么都看透了,对工作中的缺点、干部中的问题,视而不见,无动于衷,随波逐流,找各种理由,把自己的官僚主义作风和蜕变的灵魂掩盖起来。②他又不同于一般昏庸无能的官僚主义者,精明、能干,目光“锐利”,一旦“条件成熟”后,雷厉风行立竿见影;在思想上,也时时表现出一定的矛盾。人物思想上的矛盾和性格上的复杂,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4、分析梁斌《红旗谱》中朱老忠的人物形象。(简答)
朱老忠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形象醒目:①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燕赵遗风和少年时的遭遇,滋生了他阶级本能的反抗性,并贯穿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②20年闯荡江湖的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对乡人的救危扶困,冒险探监等都体现了他的慷慨仗义。③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其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他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5、试述《青春之歌》的思想主题及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林道静这一形象如何评价?(论述)
思想主题:《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反映了从“9•18”到“12•9”运动这一历史时期爱国青年学生为抗日救亡所进行的顽强不息的斗争。其特殊价值,不在一般地展示知识分子道路,而在独辟蹊径地探索和表现了中国一类知识女性充满矛盾的追求解放之路。
艺术成就:①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解构,贯穿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环境,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同时,简笔勾勒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群像,揭示了时代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深刻影响。②浓郁的抒情笔调。笔墨含情,情景交融,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阴柔情愫。
人物形象:一方面,林道静出生在官僚地主家庭,受过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教育,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印记;另一方面,她的生母被迫害而死,从小失去母爱,受尽封建家庭的折磨,又形成了她富于反抗的性格。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她有可能走上革命之路,同时又注定了她革命化过程的艰难。为了反对包办婚姻,她毅然离开了封建家庭,走向社会,但又摆脱不了黑暗势力的包围,因而想以死来表达对黑暗世界的最后诅咒。这种不幸遭遇,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说明了个人反抗奋斗的软弱无力。后来她被余永泽搭救,并与之相爱、同居,但仍然不时感到人生的苦闷。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引导下,她逐渐投身于革命运动,最后,终于走出了狭窄的金丝笼,走上新的人生之路。林道静所走的道路,可以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摸索前进过程进行的一次总结,她的成长道路,十分准确地概括了 30 年代知识分子的总体趋向,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6、简析《红日》的艺术特色。(简答)
《红日》是战争题材中长篇小说的精品,它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应和时代的同时,体现了艺术上的创造性。具体而言:①以宏大的战争场面的描绘代替了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性故事;②小说对战争环境中的人物性格有较好的刻画;③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鸣的某些偏离;④在谋篇布局上做到了有张有弛,疏密相接,战争场面的描写做到了点面结合,同时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军人形象,尤其对高级将领的塑造是一个突破;⑤缺点是缺乏含蓄,情感倾向过于外露,以至叙述上留下较大疑点;常常混淆客观叙述与主观叙述的界限,有损于叙述方式的和谐统一。
7、分析茹志鹃《百合花》的的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思想主题:《百合花》通过对人民战争广阔背景下前沿包扎所里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人物精心的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表现了军民团结一体、生死与共的思想主题。
艺术特色:①构思新颖独特,选取生活激流中的一片微澜-----通过一床绣有百合花的被子的故事,表现了拥军爱民的重大主题;②语言精练、流畅、委婉而饱含情感,同时运用第一人称叙事,表现出浓浓的抒情味;③全篇结构严密,层次清晰,自然而巧妙地安排了一系列前后呼应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人物风貌;④擅长于针脚细密的心理描写。通过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在借被子过程中引起的细微、隐蔽的感情波澜,层层揭开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之美。
8、闻捷的诗歌创作有哪些基本特点?(以《苹果树下》为例)(简答)
《苹果树下》写得极有生活情趣,诗人从欢快的劳动画面中,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其艺术特点:①构思新颖,灵巧地以苹果代表爱情,通过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表现了爱情的孕育、发展和成熟;②感情细腻,突出了姑娘的心理;③富含民族韵味的音乐美,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创造了浓重的牧歌情调。
9、“三家村札记”的杂文有哪些特色?
60年代初期,《北京晚报》开辟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能够有的放矢地触及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与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中邓拓针对性、批评性较强,吴晗富有书卷气、学者气,廖沙沫则显得平和、亲切。邓拓《燕山夜话》犀利明快、机智幽默,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于一炉。正如老舍所说,“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10、十七年散文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有哪些?
成就:①1949年-1956年第一阶段,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如柳青的《王家斌》、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萧乾的《万里赶羊》等。②1957年-1966年第二阶段,是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题材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如杨朔的《海市》、《东风第一枝》,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红玛瑙集》等;报告文学迅速得到发展,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出现。如刘白羽的《万炮震金门》、田流的《忠心耿耿》、徐迟的《祁连山下》等;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如“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开设等。
不足:① “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持续地、长期地强化着作家“左”的思想意识,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形成了一统的歌颂性的思想表现模式,未能很好地发挥散文应有的文化批判功能;从根本上悖离了五四以后散文真切表现人生的现实主义传统,存在比较严重的反现实主义倾向。②习惯于豪言壮语式的歌颂赞唱,说假话、大话、空话,背离了抒写真情实感的美学原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11、具体分析《茶馆》的艺术特色。(论述)
《茶馆》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其艺术特色有:①构思独特,使用“反描法”,生动而精炼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清末社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展现了旧中国将近半个世界的历史画卷;②采用“侧面透露法”,“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反映出社会的变迁(选择茶馆的原因:首先,中国的茶馆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其次,旧中国的茶馆是五方杂处的地方,可以同时聚集各色人等;再次,茶馆活动着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相应地反映出各阶层,以及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后,茶馆具有象征意味,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③有意识地舍弃中外传统戏剧的“一人一事”的方法,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④艺术结构上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具有“史”与“象”结合、“虚”与“实”结合,广度和深度相结合的特点和优越性;⑤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怪异的事件,以自身非同一般的荒诞性,表现社会的荒诞性和怪异性。⑥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单纯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不绝对排斥在冲突中塑造人物,在人物间偶然碰撞的火花中刻画形象;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⑦亦悲亦喜的内在感情基调。全剧内在感情基调统一,在喜剧因素下面,隐藏着深刻的悲凉情调;在悲凉和绝望之中,又包含着对光明的确信。
12、简析《春之声》中的“意识流”手法的创新特点。(简答)
《春之声》写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出国考察之后乘火车回阔别多年的家乡沿途的所思所感。从情节来看时间跨度很短,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却跨过了三十余年,借鉴了意识流的表现技巧,运用了心理结构的艺术方式。创新特点:① 立足于民族性和现实性的思想内容。《春之声》表现了特定的历史转折时期,人们的典型情绪和感受,牢固地立足于民族性、现实性,打上了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烙印。② 追求题材和手法多样性的创作原则。糅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如白描、比兴、象征、巧合、悬念、旁白、独白、对比、反衬、正衬、空白与停顿等等,使其“意识流”小说具有开放的品格。③ 充满诗情画意的文风。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意象明丽,文风飘逸清新。可以说,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是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改造,因而被称为“东方化意识流”。
注:“意识流”是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其叙述竭力保持着意识过程中纷杂多变,色彩交错,头绪多端的天然状态,保持着各种尖锐淋漓的触觉、味觉、听觉与视觉。诸多现象不是客观地,逻辑地展开,而是根据情绪的波动起伏显现。在小说中,所有物象之间的时空顺序与因果关系都被这种心理过程所取代。
13、试述《哦,香雪》的主题意蕴及其创作风格。(论述)
主题意蕴:《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作者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通过写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对新生活的纯真、炽热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又寄予了严峻的思考:纯净的乡村与贫穷联系在一起,能保持多久。
创作风格:构思精巧,以清新婉丽的笔调,将小小的生活场景诗化,创造了空灵、蕴藉的艺术境界。具体而言:①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②小说感情基调清新、婉丽、优美、纯净。
14、冯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论述)思想内容:《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巧妙地选取团结大楼居民的眼光为视角,描写了一对身高成反常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的生活命运,用他们的悲剧性遭遇,以小见大折射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谴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残酷的政治斗争对人性的严重摧残。
艺术特色:①未从正面展示主人公的内心心理,而是用团结大楼居民在外在视角展开叙述,以白描为主,间以客观性的议论,表现了客观、内敛的叙述风度。其中“裁缝老婆”在作品中具有重要的结构功能,是小说所采用的外在视角的主要承担者。②采用了散文的笔调,以及疏淡平缓的语式,抑扬相照的手法抒写了凝重的人生悲剧,形成了独特的相反相成的艺术张力;③在人物塑造上采用对比手法,高与矮,美与丑,忠贞的爱情与习惯的冷漠,显示出文化批判的鞭挞力。
15、分析《人到中年》的思想主题及其现实意义。(论述)
思想主题:谌容《人到中年》通过对以陆文婷为典型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工作、事业与情感、现实与理想的种种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了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与他们所承担的重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品对“左”倾思想进行了批判,揭示出要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善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
现实意义:1980年,《人到中年》一问世,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陆文婷的“断裂”、傅家杰的未老先衰和姜亚芬夫妇的出国,揭示了中国一代中年知识分子在庄严的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和不胜负担的工作重担、生活重担之间的矛盾困扰。作品尖锐而深刻地提出了人才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以及知识分子政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小说进一步把中年问题加以升华,提到人生价值这一更具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高度,使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现实性和尖锐性。
16、阿城小说代表作《棋王》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体现在哪里?(简答)
思想内容:《棋王》讲述了一个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的故事。作者通过写棋呆子王一生的呆,体现了一种特别的处世之道,即道家文化。尽管王一生把淡然无争,以柔克刚的棋道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但无为而无不为,骨子里仍充盈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作品入乎世俗,却超然物外,在现实的羁绊中,达到个体精神的超越,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艺术特色:①平和淡远的艺术氛围,具有安静闲适,虚融淡泊的美学特征;②语言老到、瘦拙、凝重,很少用形容词,追求简洁质朴的白描;③略带幽默感,避免情感的过分外露。
17、《棋王》主人公王一生的性格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论述)
《棋王》主人公王一生的人生,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对物质生活要求很少和对“棋道”的追求很高,构成其性格结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出身清贫,又受到一位老者的指点,知道衣食是本,但对物质生活不奢求,不囿于其中,养成一种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另一方面,精神上耽迷象棋,起初是“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后来,“为棋不为生”,下棋成为精神享受,成了生命的组成部分。最后,又进一步悟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小说通过王一生的性格特征,蕴涵了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中正平和而又锲而不舍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了人的生命追求向审美层次的升华。
18、简析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的思想主题。(简答)
《透明的红萝卜》是《红高粱家族》系列之一,小说反映的是“文革”**年代里的一段农村生活。黑孩的形象,既是对苦难现实的真实写照,又具有童话般的、超现实的象征色彩。作品依托黑孩形象,借助他奇异的感觉,写出了艰难时世中现实生活的压抑在其心灵中的折射,同时又幻化出一个明丽温煦的童话世界,在现实与想象世界的强烈反差里,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否定与批判,对在苦难中生存的黑孩以及菊子、小石匠、小铁匠、老铁匠等的同情。
19、汪曾祺小说代表作《受戒》的主题意蕴和艺术风格是什么?(论述)主题意蕴:《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作品通过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表达了作者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对健康人性的呼唤和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艺术风格: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原始浑朴的南方水乡生活的诗意化图景,形成了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具有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诗化小说效果。具体而言:①总体风格超脱、通达、冲淡,闲适,意境深远而富有诗意。②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如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生活器具、民歌、对联、剪纸、绣花、上庙进香、受戒等,展示了一幅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文化图景。同时,带有理想化特点。③淡化情节,重写氛围和情绪,风格近似随笔,表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散文韵致。④语言简洁质朴,纯净透明、生动传神。以叙述为主,既口语化又典雅脱俗,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简洁、幽默,多用白描和短句(包括对话),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感。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是对建国以来单一的审美情趣和单一的小说形式技巧的一次冲击,标志着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多元化趋势的开始。
注:汪曾琪小说艺术特色
① 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由于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苏北水乡风土人情的谙熟,使得他描述起来潇洒自如,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在汪曾祺笔下,地方风俗多靠人物来体现,风俗即人。
② 鲜明的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汪曾祺的小说融会了儒道互补、儒内道外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其人物大多重入世、重实践、重世俗,又不为功名利禄所左右,追求自由放达的人生。当然,在描写传统的真善美人物的同时,他也对人性的丑恶发出了深沉的喟叹,对于自私、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状态有所针砭。
③ 小说散文化。重氛围描写,消除了一般小说中的“戏剧化”设计,显示出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轻情节结构,小说的结构大都散漫随便,貌似随笔,无拘无束,随物赋形,姿态横生;散文化的语言,叙述语言简洁干净,文白相间,雅俗互现。雅则简洁冲淡,不乏幽默情致,俗则贴近口语,多用短句,质朴鲜活。在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让人感到清新自然的同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妙、绝、雅,韵味悠长。
20、“朦胧诗”的重要特征有哪些,从哪些方面给人以“新”的感觉?
作为新思潮的“朦胧诗”,以迥异于传统的现代诗歌艺术,打破了1949 年以后诗歌创作逐渐形成的自我封闭的艺术僵局,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
内容特征: ①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通过诗歌,让人们重新发现自己的个性,重新学会自由地进行思考;②对历史本质进行了新的探索。朦胧诗人共同选择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支点,作为他们冥冥求索的出发点,追索历史的本质;③在迷惘感伤的诗情中,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诗学主题。
艺术特征: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① 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② 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③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21、简析《回答》这首诗的主题意蕴及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简答)
主题意蕴:回答》写于1973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强音,说出了一代人的心声,最大限度地表达了社会变革时期一代青年的愤怒呼喊和抗争,对十年**的荒谬现实进行了尖锐有力而又形象地否定和批判,是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声。艺术特色:①以抒情主人公“我”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进行构思;悖论性思维。悖论性思维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乖谬性和非逻辑性,为诗歌赋予深厚的美学特质;③艺术手法上,既使用象征、暗示,又直抒胸臆。通过象征、暗示,诗人的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④精炼、简洁,概括力强,形成了悲壮、雄浑的风格。
22、简析《致橡树》主题意蕴及主要艺术特色,“木棉”所蕴涵的意义。(简答)
主题意蕴:《致橡树》透露出的女性的自豪心理及对爱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木棉”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独立的生命气息,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艺术特色:①手法上,运用整体象征构造意象,表达深刻的主题。“木棉”是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的象征,而“橡树”是男性伟岸、刚强的象征;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②风格上,以情取胜,热烈和冷静相结合,既闪烁理性的光芒,又使诗的感情在委婉细腻中见出深沉与苍劲。③全诗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
23、分析《亚洲铜》主题意蕴及主要艺术特色。
主题意蕴:海子的《亚洲铜》是海子的代表作,作者独立于当时的主流话语,另辟溪径,求助于“幻想”依靠个人感情、直觉、宗教经验来书写,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想象空间。“亚洲铜”具有深刻的双重象征含义,既是贫穷祖国形象的精妙比喻,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命名与概括,表达了诗人对于民族苦难生存景况深沉广阔的文化反思。
艺术特色:悠远的历史意蕴,清新质朴的民谣风味,朦胧疏淡的意象世界,纯净生动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民间想象力;同时,联想丰富而大胆(如“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视域广阔、节奏张驰有效,极具情绪感染效果。二者与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互映生辉,共同成就了一首抒情杰作。
24、简析《秦腔》的主题意蕴。(简答)
贾平凹的《秦腔》通过对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八百里秦川人潜藏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作者以平静从容的笔调,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个单纯清澈而又丰厚充实的世界。作品语调平静、崇高,富于深沉的历史感和史诗般的韵味。
25、分析《怀念萧珊》的艺术特点。(简答)
《怀念萧珊》是一篇悼亡之作。作者写个人遭遇,又把这场遭遇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劫难联系在一起,使散文所写的日常生活场景超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里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其艺术特征包括两个方面:①情感真挚,蕴意深刻。作者怀念自己的妻子,汩汩的感情,从心灵之源不断涌出。同时,又真诚地进行“自责”,情感真挚;通篇文章只是对生活琐事的回忆与怀念,却随处透露出“文革”给社会、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的悲剧。②表达自然天成,不事雕琢。散文从艺术构思到遣词造句,纯出于感情的自然流露,以文字的本色来反映生活的本色,不雕琢、不虚饰,无拘无束,笔到情至。
26、《绝对信号》深刻的思想蕴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在哪里?(简答)
主题意蕴:《绝对信号》的主题意蕴有两层:①剧本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即表现了几个年轻人在历史变革时期所产生的惶惑、苦闷和矛盾心理及其变化过程。②剧本在整体上以象征手法处理故事,大大拓展了剧本的寓意,那一节守车车厢本身就是一个象征,犹如我们这个国家的缩影。
表现手法:《绝对信号》是一出无场次话剧,在艺术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审美感受。①整体上的象征性。那一节守车车厢本身就是一个象征,犹如我们这个国家的缩影;②打破了传统的戏剧表现手法,进行了现代化的尝试——主观化的时空结构方式。剧作在形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忆、现实与想像有机的交织穿插,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迭加;③借助灯光、列车运行快慢的不同音响与双时空结合使表现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增强表现力和冲击力;④借鉴戏曲虚拟的手法,舞台布景不用实景,突破了第四堵墙,加强了剧中人与观众的直接交流。
27、结合扬绛的《冒险记幸》谈谈作者独特的散文创作风格。(论述)
扬绛《冒险记幸》取自《干校六记》的第五篇,是六记中的精品。以平淡含蓄的语言,以平常心和普通人的情感,揭示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关系。作者观察和表现纤细入微,哀而在于不伤,怨而不怒,淡远平和中不乏幽默和调侃,传达出淡泊、宁静、乐观的生活态度,显示了一种身处历史漩涡中心之外的冷静和清醒。作品语言朴素,言近旨远,意味深长。具体而言,分为六点:①作者的冷幽默贯穿全文;②意蕴丰厚的历史态度;③简洁、生动、平实、准确、克制而不乏讥诮的文字;④堪称日记文体和回忆录问题的完善结合;⑤立足喜剧精神压倒悲剧精神的努力;⑥从整体美学角度看,充满恬淡、平和、睿智的风格。
28、余华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哪里?
余华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①主题性颠覆。明显表现在“冷漠叙述”,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和死亡的叙述。余华的冷漠叙述实现了对历史(《一九八六年》)、时间(《往事与刑法》)、理性(《河边的错误》)、爱情(《爱情故事》)和伦理(《现实一种》)的彻底颠覆;②文类性颠覆,即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如《鲜血梅花》是对武侠小说的颠覆,《河边的错误》是对公案——侦探小说的颠覆,《一个地主的死》是对抗战小说的颠覆,《古典爱情》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的颠覆。后期则一改以前那种对苦难的极度渲染、对血腥场面的精雕细琢,而采用极简洁的笔法勾勒苦难的历史,注重表现人在困境中的精神气韵,如《活着》。
29、王安忆小说《长恨歌》在对上海风貌的艺术创作方面的成败得失是什么?
《长恨歌》对上海商业化大都市的艺术表现,摒弃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展示,将其推向叙事的深层背景,融化在平淡的叙事之中:①有意回避王琦瑶社会关系,时代对命运的直接影响,从叙事场景到人物设置拒绝二元对立结构模式,以平常生活情境取代异常戏剧冲突,以舒展平缓叙述取代紧凑激烈行为叙述,并侧重于理性思考与阐发;②作家并不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刻意塑造,而是将人物融会到上海的文化精神与历史的生活情韵中。王琦瑶作为一个具体的上海弄堂的女儿,身世遭遇隐含了40年代到80年代上海小市民民间生活场景的某种侧面,是上海生活精髓化身,具有象征意义,代表过去时的上海,是由历史与现状构成的上海旧梦的神话;④选择王琦瑶,并不是为了炫耀旧上海的声色繁华,而恰恰是讽刺其梦幻,为所谓的上海寻梦奏起一曲挽歌。《长恨歌》中那种深巷里面的阴凉的,潮湿而略有些霉腐的味道,是一种苔藓上的世俗心情。
30、谈谈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意蕴。(论述)
余秋雨散文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而是将游历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显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凭借山水风物以探求和透视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真谛,反省民族文化和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①其笔下的山水并不仅仅是自然山水,更是人文山水,是镌刻着历史名人印迹的文化场所,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比如《道士塔》、《阳关雪》等。②其散文常常通过在荒漠与闹市、往古与现实的追寻,最终触探文化人格这块民族心理的暗礁,构筑起一座透出无限生机的“精神道场”,为读者解读历史提供一个新鲜的视角。如《风雨天一阁》,由天一阁的“风雨”写出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探寻中国古代文人的“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
第三篇: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学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学习要点
绪论
1)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时间)。开放性与整体性。
两个传统:启蒙文化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传统(解放区文学传统)。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
中国当代文学四个阶段的时间划分和主要依据、主要特点。
第一编 1949—1965年的中国文学
第一章 1949—1965年文学运动概述 3)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第一次文代会的全称和召开时间。被排除在大会外的主要作家。4)文艺思想论争和文艺政策调整
批判《红楼梦研究》和镇压“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原因。“双百”方针的主要成果。5)“反右”运动以后的文艺低潮 “反右”运动的开始时间。对“双百”方针的曲解。“广州会议”和“大连会议”。
第二章 土地之歌
6)农村题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农村题材的主要作家作品。
赵树理的《登记》与《小二黑结婚》。两大流派:启蒙主义和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周立波笔下的人物与沈从文笔下人物的关系。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的主要成就与不足。7)《“锻炼锻炼”》与“山药蛋派” 处于两难境地中的赵树理。
赵树理“细节的现实主义”与《“锻炼锻炼”》的三次冲突及其意义。采用“锻炼锻炼”作标题的初衷。“小腿疼”、“吃不饱”和杨小四的形象。“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
“山药蛋派”的生活、基础和文学基础。8)《李双双小传》的局限及其演化趋势 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李双双小传》与电影《李双双》的对比。
《李双双小传》与《“锻炼锻炼”》对待现实生活的不同态度。
第三章 战火中的诗情 9)现代战争小说的英雄主义基调
描写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不同战争时期和地域特点的小说作品。
10)《保卫延安》与《洼地上的“战役”》
战争小说的三种类型:整体视角、个人视角、民间视角。
《保卫延安》对“延安保卫战”各个战役的全景式描写及开创性意义。《洼地上的“战役”》的主要人物、主要特点和遭到批判的原因。《铁道游击队》与民间英雄。
11)《红日》的战争观念和战争小说美学
吴强的职业军人的眼光和他对“涟水战役”、“莱芜大捷”、“孟良崮歼灭战”三次战役的描写。
《红日》在战争观念上的突破。沈振新、刘胜和石东根的形象。12)《林海雪原》的浪漫传奇色彩 《林海雪原》与《红日》的异同。
“奇袭奶头山”和“智取威虎山”与《林海雪原》在情节上的浪漫传奇特点。《林海雪原》与“五虎将”模式、“英雄/美人”模式。13)《百合花》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茹志鹃小说的两大类型。
《百合花》与其它“不合时宜”的作品。《
百合花》的女性视角和“我”的形象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和新媳妇的形象。
第四章 英雄的道路
14)现代历史小说的三大特点和三大模式 现代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和三大特点。
三大模式:《子夜》模式、《死水微澜》模式、《财主底儿女们》模式。15)《红岩》等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小说 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主要作品。
“乡土文学”和“普罗文学”对《小城春秋》在创作题材和手法上的影响。《红岩》的三条线索。狱中斗争的描写特点。
人物塑造:英雄群像与反面人物。
罗广斌、杨益言等为创作《红岩》所作的准备。16)《红旗谱》的创作错位和民族化成就 梁斌围绕着《红旗谱》的创作经过。创作理想与叙事逻辑错位的客观原因。
为朱老忠设置的四场斗争:“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
朱老忠和春兰的形象。
17)《三家巷》表现革命历史的独特个性 《一代风流》与《三家巷》。
时代背景与典型环境:20年代的重大事件与周、陈、何三家人的代表性。周炳、区桃和陈文婷。18)《青春之歌》与林道静的形象 《青春之歌》塑造的不同知识分子形象。
三段式结构与林道静的“出走”、“觉醒”和“成长”。林道静、卢嘉川和余永泽的形象。对《青春之歌》的修改。杨沫的其他作品。
第五章 早春的气息
19)王蒙等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50年代中期出现的干预生活、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主要作品。1979年《重放的鲜花》的出版。
20)《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的“干预精神”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的干预精神和理想主义。林震与娜斯嘉、陆萍的形象。赵慧文和刘世吾的形象。王蒙50年代创作的其他作品。21)《草木篇》的战斗精神和艺术个性 《星星》创刊号与《草木篇》。
《草木篇》五首作品的主要内容与艺术个性。22)《红豆》对知识分子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的表现
《红豆》与《我们夫妇之间》以及《在悬崖上》等“爱情小说”。江玫与林道静、周炳不同的成长道路。《红豆》的文人韵味。萧素和齐虹的形象。
第六章 诗人的心声 23)50、60年代的颂歌潮流
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与颂歌潮流。“抗美援朝”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诗人。“七月诗派”与《白色花》。“九叶诗派”与《九叶集》及穆旦归国后的创作。“颂歌”向“战歌”的转变。
24)绿原、曾卓的精神记录和唐湜的诗美理想
“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中仍坚持秘密写作的诗人。绿原与曾卓的经历。绿原的《又一个哥伦布》。曾卓的《有赠》、《悬崖边的树》。
唐湜的两类诗歌:叙事诗(历史传说叙事诗和南方风土故事诗)、十四行诗。25)郭小川诗歌的参与意识与形式探索 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四个阶段及主要作品。《望星空》的主要特点。
郭小川对各种诗歌形式的学习和运用。26)贺敬之的诗歌与闻捷的诗歌
贺敬之民歌体短诗与政治抒情长诗的异同及主要作品。闻捷的《复仇的火焰》。
《天山牧歌》爱情、劳动与民族风情的融合。27)民族叙事诗的主要类型与《阿诗玛》 我国民族叙事诗的三大类型。南方各民族的“创世史诗”。中国三大史诗和《阿诗玛》。
第七章 古今一台戏 28)50、60年代历史剧的繁荣 50、60年代历史剧创作繁荣的主要原因。历史剧的三大类型及主要作家作品。29)《龙须沟》及其他现实题材的话剧 《龙须沟》与《方珍珠》。程疯子与程娘子。
老舍现实题材的主要话剧作品。夏衍的《考验》与曹禺的《明朗的天》。其他各种现实题材的话剧作品。30)《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 《茶馆》表现的三个时代。《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王利发为改变自己命运所作的努力。大茶馆与小社会。
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二爷的形象。老舍戏剧的语言特点。
31)《关汉卿》的理想色彩和“戏中戏”结构 关汉卿的形象与《关汉卿》的理想主义色彩。朱帘秀、王和卿、叶和甫等不同类型的人物。“戏中戏”结构及主要作用。《蝶双飞》。
32)姚雪垠、陈翔鹤、老舍的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的三种类型及主要作家作品。《李自成》(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陶渊明写〈挽歌〉》与《广陵散》的知识分子情怀。《正红旗下》的主要特点。第八章 纷繁的世界
33)50、60年代散文创作的多层次现象 秦似的歌颂性杂文。“马铁丁”与“思想杂谈”。《小品文的新危机》与杂文的论争。专注于塑造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34)巴金散文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巴金在50、60年代的主要散文作品。《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的主要特点。35)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模式 杨朔散文的主要作品。
《荔枝蜜》与“诗化散文”模式。秦牧散文的代表作。
《土地》与“小品散文”模式。刘白羽散文的主要作品。
《长江三日》与“战歌散文”模式。36)《燕山夜话》对现实的针砭 邓拓的两重性格。
《燕山夜话》与《三家村札记》。
37)《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的文学意义
沈从文、傅雷、张中晓、无名氏“潜在写作”的作品。
《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不同时空中的三个人物:丁玲、张兆和、翠翠。《傅雷家书》的主要内容和作家的内心苦闷。
第二编 1966—1976年的中国文学
第九章 1966—1976年文学运动概述 38)“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及《纪要》的出台 《海瑞罢官》与“文革”开始的“导火索”。《纪要》的出台与中国文艺格局的新变动。39)“样板戏”及其他公开创作 八个“样板戏”与“三突出”原则。
第十章 墓地上的鲜花
40)“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潜在写作 黄翔与《野兽》。“白洋淀诗派”。
潜在创作中的小说与赵振开的《波动》。41)《缘缘堂续笔》的艺术情怀
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与“暂时脱离尘世的诗”。42)《神的变形》的苦涩智慧
《神的变形》与穆旦诗歌的晚期创作。七月诗派、九叶诗派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4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波动》 标志的觉醒《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幻觉描写的意义。《波动》的复调叙述。杨讯和萧凌的形象。
第三编 1977—1985年的中国文学
第十一章 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 44)“五四”精神的复兴
“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
45)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46)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
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
第十二章 心灵的伤痕
47)《伤痕》与“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伤痕》与其他“伤痕文学”作品。48)《履历》的时代内涵与艺术特点 北岛与民间文艺杂志《今天》。《回答》与《履历》。北岛诗歌的艺术特点。
49)《死》以个人化方式对“文革”的反思 《死》的个人化特征:梦魇气息、梦呓般的文字、假想中的对话。
第十三章 归来的歌
50)作家的重返与“五四”传统的复归 重返文坛的种类作家。
51)《随想录》的忏悔意识与批判精神 《随想录》简况。
“奴隶意识”与“觉新性格”。52)冰心、孙犁的晚年散文
冰心散文创作三个阶段与《我的家在哪里》。孙犁晚年创作心态的变化。53)《干校六记》学者式的智慧风范 杨绛8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干校六记》的主要内容。
54)《光的赞歌》与艾青诗歌的发展变化 艾青重返诗坛后的第一首小诗:《红旗》。抒情长诗与《光的赞歌》。哲理小诗与《鱼化石》。
艾青诗歌从30年代到70年代以后的发展变化。55)《我是一棵早熟的枣子》凝聚的人生体验 《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与牛汉的人生体验。
第十四章 历史的沉思 56)“反思文学”的基本特征
“反思文学”的两种叙事方式及主要作品。
80年代初的共生现象:“反思文学”与“中篇小说热”。57)《内奸》对历史的整体性反思 《内奸》的独特视角。作家选取的两件传奇式事件。
58)《杂色》对革命历程的理性主义反思 王蒙7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 布礼》与《杂色》。
理性主义对王蒙创作的影响。
59)《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对社会政治的人性反思 《大风歌》与《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邢老汉形象的悲剧意义。
60)《芙蓉镇》在反思中的艺术追求
《芙蓉镇》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与政治风云。胡玉音和王秋赦的形象。61)公刘诗歌反思历史的艺术特点
公刘等被打成“右派”的新中国第一代诗人。公刘追问“张志新事件”和怀古抒情的主要作品。《哎,大森林》的意象创造。
第十五章 人的觉醒 62)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兴起的原因及主要作品。63)《人啊,人》在理念上对人的确认
《人啊,人》的情节主线与艺术结构上的理性特征。64)《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女性意识 张洁表现现实生活与爱情伦理的主要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女性意识与理想主义色彩。65)《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对爱情婚姻的探索 张弦描写女性爱情婚姻的主要作品。
经济与传统观念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的表现。菱花、存妮和荒妹的形象。
66)《哦,香雪》的向往与憧憬台儿沟与香雪。山村少女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作家提出的“悖论”。67)《方舟》的女性意识与悲剧色彩 《方舟》表现的女性意识及其发展变化。三个知识女性的悲剧。
第十六章 沉重的翅膀
68)“改革文学”的背景、发展和特征 “改革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品。69)高晓声对农村改革和农民命运的追踪式描写 “陈奂生系列”作品对农民命运变化的描写。《陈奂生上城》与陈奂生形象特点。70)《人到中年》对改革现实的忧虑与困惑
谌容关注知识分子与剖析社会心理两类题材的作品。陆文婷和秦波形象的意义。
71)《人生》对改革时代社会内涵的把握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及其他作品。
《人生》的“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背景与高加林的两难抉择。《人生》悲剧格调与路遥的悲剧意识。
第十七章 喧嚣与骚动
72)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的多方面
表现美术界、音乐界和电影界的主要作家作品。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前后的两个阶段。73)“朦胧诗”与舒婷、顾城的诗歌 “崛起的诗群”的代表人物。“三个崛起”与“朦胧诗”之争。《呵,母亲》的可贵之处。舒婷诗歌的情感深化过程。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童话方式与顾城诗歌风格特点。74)《在同一地平线上》的存在主义意味
《在同一地平线上》中男女主人公最终分手的原因。75)“荒诞小说”与《你别无选择》 宗璞的《我是谁》。“荒诞小说”的两个阶段及主要作家作品。《你别无选择》的音乐式结构。
76)《山上的小屋》在荒诞中体现的绝望和痛苦 《山上的小屋》与残雪小说的特点。77)现代主义戏剧与高行健的探索 80年代戏剧形式的变化及主要作家作品。《绝对信号》与《车站》、《野人》。78)《陈毅市长》和《潘金莲》的不同风格
《陈毅市长》革命领袖的题材特点与散文化的结构手法。《潘金莲》对潘金莲形象的重新阐释。
第十八章 市井与乡土
79)市井小说、乡土小说与戏剧创作的“文化热” 80年代“乡土文学”各种类型的系列作品。“ 文化戏剧”的主要作家作品。
80)《矮凳桥风情》与《井》中的历史和现实 《矮凳桥风情》表现的现实与历史。陆文夫与“小巷文学”。
《井》与陆文夫小说“糖醋现实主义”特点:含蓄与幽默。81)《烟壶》与《神鞭》中的市井民间风俗
邓友梅小说的三种题材:战争历史、现实生活、老北京。《烟壶》双线交错的结构。乌世保与聂小轩的形象。
冯骥才民俗小说的两种倾向:文化恶俗、市井人物。《神鞭》与辫子的象征意义。
82)《受戒》与《蒲柳人家》中的南北风俗画 汪曾祺小说的背景与高邮及牧歌式情调。《受戒》所表现的“世俗理想”。小英子与明子的形象。《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83)昌耀的西部诗歌与周涛的西部散文 昌耀西部诗歌的分类:西部情结与生命感受。周涛与“新边塞诗”。
周涛散文与西部的自然史和心灵史。
第十九章 文化寻根
84)“寻根文学”的出现及主要特征 “寻根文学”出现的原因。
王蒙的《在伊犁》、韩少功的《文学的“根”》与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小说和诗歌。
85)《棋王》与《孩子王》对人生的观照 《棋王》与其他知青生活题材的作品。《棋王》儒道合璧的特点与王一生。《孩子王》体现的文化力量与文化精神。86)《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
《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与时间处理。鸡头寨与丙崽。
87)《黑骏马》的诗化倾向和《残月》的宗教情感 《黑骏马》的诗化倾向与寻找主题。白音宝力格的心路历程。
《残月》的宗教情感与杨三老汉的生活态度。88)商州散文系列的现代意识与文化态度
贾平凹的商州散文系列与作品体现出的商州文化。
第四编 1986—1996年的中国文学
第二十章 1986—1996年文学现象概述 89)80年代与90年代的文学状况与变化 市场经济对文学生产的影响。90)9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90年代文学所含有的“无名”特征。
第二十一章 军人的视野 91)军旅小说的发展变化
“两代作家”:中年作家与青年作家(军门子弟、农家子弟)。“三条战线”:当代战争题材、和平军营题材、历史战争题材。92)《西线轶事》和《高山下的花环》塑造的新时代英雄 《西线轶事》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刘毛妹的形象。
《高山下的花环》与当代军人的形象。93)《皖南事变》和《灵旗》对历史的重新审视 《皖南事变》与“皖南事变”。项英的形象与作家的悲剧观。《灵旗》的三种视角。
94)《绝望中诞生》的深层个性心理分析 朱苏进军营题材小说的独特之处。《绝望中诞生》对军人精神世界的探索。孟中天与他的地球运动理论。
第二十二章 今日先锋
95)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 先锋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马原、莫言、残雪与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格非、孙甘露、余华与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96)《冈底斯的诱惑》对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 《风底斯的诱惑》与马原的“元叙事”手法。97)《我是少年酒坛子》对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 《我是少年酒坛子》与孙甘露的语言实验和结构游戏。98)《现实一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冷漠叙述 《现实一种》与余华的冷漠叙述态度。小说布局的对称性与图像模型。
第二十三章 人生写实
99)新写实小说对传统“写实”观念的更新 “新写实小说”与“先锋小说”的产生时间。《钟山》杂志与“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基本特点:取消情感。
100)《风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还原 方方的《风景》与池莉的《烦恼人生》。“死者”的叙述视角及其意义。二哥与七哥的形象。
101)《一地鸡毛》对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一地鸡毛”的象征意义。《一地鸡毛》与《单位》。小林的生活琐事与精神轨迹。
第二十四章 走向世俗 102)社会转型期的文学特点
90年代以后“读物型”的主要作家作品。在社会转型期中,知识分子面临的主要困境。103)《一无所有》的摇滚观念与个性意识 《一无所有》与中国摇滚。崔健的主要作品。摇滚乐与流行歌曲的区别。
104)《动物凶猛》的叙事冒险与反叛意识 王朔的主要作品与媚俗倾向。《动物凶猛》的“个人性”特点。叙事动力与叙事冒险。“我”与米兰的形象。105)从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颂莲的命运与视角。
从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改写:电影化过程与商业性外衣。
第二十五章 民间的历史
106)“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与叙述特征 《红高粱》与《古船》。
“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
新历史小说创作的三种情况及主要作家作品。107)《红高粱》的民间立场与叙述话语
民间立场:故事情节(暴力与性爱)和人物塑造(余占鏊的双重性)。叙述特点:时空顺序与情节逻辑的破坏。108)《古船》对历史文化精神的开掘 张炜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品。家族矛盾与阶级斗争及人物结构。
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两个主题(放逐与救赎)与两个人物(隋不召与隋抱朴)。叙事艺术上的探索:多史同体构建、多时态交叉叙述。《古船》与《百年孤独》。
109)《白鹿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态度 仁义村与白鹿两个家族。家族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叙事结构与视角。小娥之死的悲剧意义。白嘉轩与黑娃的形象。
110)《长恨歌》的文化精神与生活情韵 王安忆的主要作品。上海弄堂与王琦瑶。张爱玲与王安忆的简单比较。《长恨歌》与其他上海题材的作品。
第四篇: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一)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红日》的作者是();《红旗谱》的作者是();《红岩》的 作者是()、;《青春之歌》的作者是()。、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随想录》的作者是();《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回答》的作者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谢惠敏是小说《 》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 》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 》中的人物。、《山上的小屋》的作者是();《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A、自信
B、能力强 C、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A、杨朔
B、秦牧 C、刘白羽
D、周涛、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
A、《“锻炼锻炼”》
B、《小二黑结婚》 C、《三里湾》
D、《套不住的手》
4、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
A、鲁迅
B、沈从文 C、巴金
D、老舍、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A、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公刘的《哎,大森林》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 5 分)、“三突出”创作原则 2、伤痕文学 3、朦胧诗 4、先锋文学
四、简答题(28 分,每小题 7 分)
1、简析《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简析《创业史》中粱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简述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以《文化苦旅》为例,简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五、论述题(22 分)
在当代文学史中,你最感兴趣的作品是哪部或哪些,谈谈感兴趣的理由。(请结合作家 作品来谈)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0 分,每空 1 分)、吴强;梁斌;罗广斌;杨益言;杨沫、《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巴金;史铁生;北岛;舒婷 4、班主任;爸爸爸;烦恼人生 5、残雪;刘震云; 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C 2、B 3、A 4、B 5、D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 5 分)、“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1 分)
。”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1 分)、“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3 分)、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2 分)、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2 分)
三、简答题(28 分,每小题 7 分)、《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2 分)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3 分)《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分)、粱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粱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地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2 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地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粱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2 分)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粱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3 分)、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5 分)、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而是将游历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显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凭借山水风物以探求和透视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真谛,反省民族文化和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因此,他笔下的山水并不仅仅是自然山水,更是人文山水。比如《道士塔》、《阳关雪》。在其笔下,许多风景名胜或镌刻着历史名人
印迹的文化场所,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成为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的物象。(5 分)在艺术技法上,其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理性思考的深厚凝重与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的有机交融,体现出一种大散文的风范。(2 分)
五、论述题(22 分)
略。
【评分标准】 A、没有新颖独特的立意。(扣 5 - 10 分)B、论述不正确或不深入。(扣 2 - 5 分)C、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 3 分)D、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 2 分)E、有错别字或病句。(扣 1 分,扣分最多不超过 2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二)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部 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是著名老作家 ____ 的科技报告文学作品 _______。、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了___ 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等带有“黑色幽默”特点的现代主义小说。、《双桅船》的作者是___ ;《一代人》的作者是___ ;《迷途》的作者是___。、《春之声》的作者是___ ;《山上的小屋》的作者是___ ;《一地鸡毛》的作者是___ ;《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___。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
1、在第一批的“八个样板戏”中,唯一的一个“交响音乐”是()。
A、《红灯记》
B、《白毛女》 C、《沙家浜》
D、《龙江颂》、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
A、《小二黑结婚》
B、《“锻炼锻炼”》 C、《三里湾》
D、《套 不住的手》
3、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
A、鲁迅
B、沈从文 C、巴金
D、老舍
4、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A、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公刘的《哎,大森林》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郭路生的《相信未来》、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散文作家是()。
A、杨朔
B、秦牧 C、史铁生
D、周涛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 5 分)、《茶馆》 2、革命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 4、先锋文学
三、简答题(28 分,每小题 7 分)
1、简析《创业史》中粱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朦胧诗在诗学与诗美上与传统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和创新?、简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4、寻根小说的“根”指什么,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哪些?
五、论述题(22 分)
在当代文学史中,你对哪位作家最有兴趣,谈谈感兴趣的理由。(要结合作家的具体作品来说明)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0 分,每空 1 分)、《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3、刘索拉; 4、食指;舒婷;顾城;北岛、王蒙;残雪;刘震云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C 2、B 3、B 4、D 5、A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题 5 分)、《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2 分)《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3 分)、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1 分)代表剧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等。(1 分)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2 分)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革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 发展。(1 分)、新写实小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2 分)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上,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对真实的理解上,追求一种色的体验真实,在对人物处理上,主要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2 分)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1 分)、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2 分)
四、简答题(28 分,每题 7 分)、粱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粱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地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2 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地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粱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2 分)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粱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3 分)、作为新思潮的朦胧诗,它以迥异于传统的现代诗歌艺术,打破了1949 年以后诗歌创作逐渐形成的自我封闭的艺术僵局,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的作品尽管在个体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在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上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特征。他们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对现实的理性思索和自我心灵的反思寻觅中,塑造了一代人整体自我形象:觉醒、独立、思考、追求。他们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带有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和强烈的精英意识,在迷惘感伤的诗情中,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诗学主题。(4 分)在诗歌创作艺术上,朦胧诗人摒弃了当代诗歌的直白、滥情的统一模式。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在意象的凝聚组合和时空转换中,将深挚而多层次的情感寓于象征的暗示之中,从而创造出繁复的意象群落和以象征为中心的表现模式,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
想象空间。同时注重对直觉印象的捕捉,以情感逻辑代替事物的客观逻辑,以主观真实代替客观现实,使诗歌深具现代主义的色彩。(3 分)、讲真话,抒真情,袒露赤子之心,勇敢探求真理,是贯穿于《随想录》整部书的总主题。(2 分)在《随想录》中,巴金对史无前例的文革进行了愤怒的揭露,痛彻的控诉和深沉的思考,提出应该给这场空前的历史大悲剧做总结。《随想录》正是从一个侧面对这场民族性灾难的残酷现实作了深刻再现,真实记录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在这场浩劫中的心灵轨迹。巴金的反思究其实际尚不止于文革,其思想的触角和批判的锋芒还伸向了文革之前的十七年。(2 分)《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的把一切责任都推向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2 分)与坚持讲真话相适应,巴金在艺术上追求的是朴实无华,自然天成。(1 分)寻根文学的根一是指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3 分)主要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询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4 分)
五、论述题(22 分)
略。
【评分标准】
A、没有新颖独特的立意。(扣 5 - 10 分)
B、论述不正确或不深入。(扣 2 - 5 分)
C、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 3 分)
D、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 2 分)
E、有错别字或病句。(扣 1 分,扣分最多不超过 2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三)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8O 年代小说历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七个发展阶段。
2、《创业史》的作者是 ___ ;林道静是小说 ____ 里的主要人物,此书作者是()。、“三突出”原则是指___、___、___。、《随想录》的作者是___ ;《文化苦旅》的作者是___ ;《回答》的作者是 ___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谢惠敏是小说《 》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 》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 》中的人物。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A、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公刘的《哎,大森林》、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A、杨朔
B、秦牧 C、史铁生
D、周涛、《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A、自信
B、能力强 C、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话剧《茶馆》的结构方式是()。
A、冰糖葫芦式
B、一人一事式 C、人像展览式
D、锁闭式、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的是()。
A、新写实小说
B、寻根小说 C、新历史小说
D、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题 5 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三红一青 3、朦胧诗 4、文化散文
四、简答题(28 分,每题 7 分)
1、简述老舍《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2、简述寻根小说的寻根指向和寻根意识。、简析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简析《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
五、论述题(22 分)
巴金《随想录》的思想特色。
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三)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2、柳青;《青春之歌》;杨沫。3、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4、巴金;余秋雨;北岛;舒婷。5、《班主任》;《爸爸爸》;《烦恼人生》。
二、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B 2、B 3、C 4、C 5、D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题 5 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1953 年 9 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2 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二是艺术描写地真实性;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3 分)、三红一青是指《红日》、《红岩》、《红旗谱》及《青春之歌》这四部作品。(2 分)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 191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2 分)这些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1 分)、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2 分)、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1 分)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2 分)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2 分),四、简答题(28 分,每题 7 分)、《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3 分)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
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3 分)《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分)、从寻根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可以发现,文化寻根有两种指向:一是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3 分)而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肯定性的文化价值(如阿城的《棋王》);二是发掘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其否定性的传统文化因素(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三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历史或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力的精神源泉如郑万隆的《老棒子酒馆》。(4 分)、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5 分)、《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超越意识净化着我们被尘世遮蔽的心灵。(需展开论述)(7 分)
五、论述题(22 分)
略。
第五篇: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和新时期(1976~现在)。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三大主要文献: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矛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大会总方针: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大会的意义:
1、确立了方针
2、指导了思想
3、建立了全国文艺界的组织
4、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2、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1951 年 5 月 20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 论》,表达了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其一,以阶级斗争为 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 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由此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这是一场文艺论争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3、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20年代出版了《红楼梦辨》,对《红楼梦》及其作者、小说的艺术成就作出了独到的研究,1954年俞平伯又发表《红楼梦简论》。“新红学派”的研究方法,有繁琐考证的偏颇。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引起毛泽东的重视,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期间引发了接踵而至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运动。
4、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思想极为复杂,独具特色,其核心在于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用主观“拥入”客观,表现描写对象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主张创作方法于大世界,认为它们是现实主义的关键所在。对于胡风思想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批判:
1、全国文联召开“胡风文艺思想讨论会”
2、《文艺报》先后发表林默涵,何其芳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胡风不服,于1954年7月向党中央递交《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又称《万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艺观点,提出了改进了文艺组织领导方式的意见和改革文艺工作的建议,受到毛泽东的首肯。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双百”方针的具体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论争。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节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1956年下半年到1957上半年,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如:秦兆阳(何直)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巴人的《论人情》。“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6、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是人为的政治上的“反右派”斗争引起的,1957
年6月6日,中国作协召开党组扩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判丁玲、陈企霞等,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导致“双百”方针贯彻断送,文学损失巨大
7、文艺政策的调整
三次会议:
1、1961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即“新侨会议”,周恩来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不久,党中央根据讲话精神,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集中体现了党对文艺政策进行调整的精神,在创作与评论方面,在文艺队伍建设与文艺领导工作方面,提出了合乎文艺规律的主张。
2、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即“广州会议”,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着重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与评价知识分子,如何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
3、1962年8月,中国协作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也称“大连会议”,着重研讨文艺创作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邵荃麟的主张:
1、现实主义深化
2、写“中间人物
8、左倾思潮升级个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心损失:
1、否定各种文体
2、否定文艺组织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1、《纪要》全称《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核心是: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1、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 ——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和“离经叛道”论。
2、指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作品“黑”
3、污蔑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队伍“黑”。
2、8个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兵》、《智取威虎山》,现代革命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兵》。
3、在批判“黑八论”以后,为了给“阴谋文艺”提供理论依据,江青一伙又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主题先行论”等一整套创作理论。“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任务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4、两类文学在压迫、专制下值得关注:
1、是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其中形象较大的有黎汝清反映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万山红遍》,克非《春潮急》,姚雪垠《李自成》(第二部)等,中、短篇小说有李心田《闪闪的红星》,蒋子龙《几点局长的一天》
2、地下文学:如张扬《第二次握手》,舒婷《船》,《赠》,《春夜》。“天安门诗歌”《天安门诗抄》
朦胧诗(始于1979年)舒婷《致橡树》、《思念》。北岛《回答》、《结局或开始》、《一切》。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小说的概述(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1、两类题材:
1、战争小说:“三红一创一歌”“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吴强《红日》、杨益言《红岩》、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杨沫《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杜鹏程《保卫延安》、曲波《林海雪原》
2、现实小说:写农村生活,《山乡巨变》、《创业史》
2、农业合作化以后出现的短篇小说,如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李准的《李双双小传》
第二节 柳青、梁斌、杨沫
1、柳青,原名刘蕴华,1947年创作第一步长篇小说《种谷记》1951年完成第二部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6年散文集《黄埔村的三年》1958中篇《狠透铁》1960第三部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树起了他文学道路的里程碑。《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梁生宝:新型农民,听党的话。梁三老汉:小生产者,有着复杂矛盾的心理
1、传统性格,勤劳、善良、守旧、保守、拥护共产党
2、不愿意走共
产党执行的道路
3、对儿子的态度:反对儿子办互助组,同时也关注着互助组的进展。“三大能人”:郭世富、郭振山、姚士杰
《创业史》的表现手法:
1、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
2、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不足:
1、整体不真实与细节真实
2、以阶级斗争分析论来设置人物、规范人物
2、《红旗谱》——梁斌,原名梁维周,《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人物形象:朱老忠
1、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
2、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列插刀”的侠义性。
3、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泥腿”的坚韧性。朱老忠,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社会交替时期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严志和,是另一种性格的形象,与朱老忠相照应,内向、软弱、善良的特征
《红旗谱》的艺术特点:
1、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2、在语言上,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主义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不足:革命者形象的描写显得薄弱。
3、杨沫,原名杨成业,代表作《青春之歌》、《东方晓欲》、《芳菲之歌》、《我的日记》。《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林道静,其成长道路:
1、起点(反抗性格)
2、过程(几个脚印,1933年除夕茶会-接触社会,同余永泽的关系-政治觉悟,第一次被捕-考验,第二次被捕-集体会议)
3、归宿(入党)
4、《青春之歌》的成就:在于富有层次地描写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主人公林道静告别旧“我”的复杂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其政治意义在于证明青年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青春之歌》的艺术特点:
1、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串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
2、浓郁的抒情笔调,是《青春之歌》的又一艺术特点。无论是描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是叙写事件、渲染气氛,作者总笔墨含情,使情境交融。
第三节 赵树理 茹志鹃等
1、赵树理:短篇《登记》、《锻炼锻炼》,长篇《三湾里》。小说的风格特点:大众化名族化
风格
1、注意故事性的艺术结构
2、刻画人物时常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风度等描写
3、语言上口语化,富有表现力。
2、孙犁(追忆往事)短篇《山地回忆》、《吴召儿》中篇《铁木前传》长篇《风云初记》(抗
战初期人民的生产生活)孙犁小说的特点:浪漫主义色彩
1、善于描写白洋淀地区人民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出历史感、新鲜感。
2、善于刻画农村青年女性
3、结构上有明显的散文化特点。
3、茹志鹃,代表作《百合花》,矛盾称赞“清新、俊逸”风格,“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
第一节 概述:
1、开国之歌、颂歌:郭沫若《新华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政治抒情诗)
2、干预生活:松木《爬,也是黑豆豆》、流沙河《草木篇》
3、长篇叙事诗:郭小川“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李季“石油诗人”《杨高传》
4、政治抒情诗:(创始人: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贺敬之《雷锋之歌》。
第二节 郭小川 贺敬之 闻捷
郭小川创作的几个阶段:
1、50年代中期《致青年公民》(组诗)“楼梯体”;
2、50年代末期 叙事诗《致大海》《望星空》
3、60年代前期 开始注意形象的塑造政治抒情诗《祝酒歌》《乡村大道》《团泊洼的秋天》《秋歌》“战士兼诗人”郭小川的创作风格:
1、善于以独特的思考
入诗,形成一种郭小川式的诗歌深刻美
2、以生活的浪花入诗,形成一种郭小川诗歌的雄浑美
3、以铮铮铁骨入诗,形成一种郭小川诗歌的人格美
4、以多种形式入诗形成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美。
贺敬之:政治抒情诗人,创作风格:
1、善于选择重大题材,表现重大主题;歌声高亢,基调昂扬,手法上直抒胸臆
2、抒发的大多是政治情感
3、诗歌形式上有两大类,一是“楼梯式”,一是“信天游”。
闻捷:写实,代表作《天山牧歌》生活抒情诗,《复仇的火焰》叙事诗。《天山牧歌》:
1、诗人善于把年轻人心中的爱情火焰同劳动理想相结合2、鲜明的地域色彩
3、从格调上讲,轻柔明快,画面优美迷人,有种牧歌的情调。
第四章 50年代、60年代戏剧
老舍《茶馆》,老舍的创作道路:建国前-小说-旧生活,建国后-戏剧-新生活。话剧《龙须沟》是老舍献给新中国的第一首颂歌,人与沟的矛盾,“沟”象征着旧社会。
《茶馆》分析:主题:埋葬旧的时代,暗示光明的到来。
1、《茶馆》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概括力,通过茶馆这个小社会来反映时代这个大社会的变迁。(地点:裕泰茶馆,戏剧冲突:人与社会)
2、《茶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节戏结构,而是图卷戏结构,分三幕,写三个时代,正是茶馆的三个阶段。第一幕: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最黑暗的年代,茶馆流行的风气“莫谈国事”,荒诞的故事:60、70岁的庞太监买老婆,暗示出社会严重的贫富不均。第二幕: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茶馆开始衰败。第三幕: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45年之后),茶馆又破又旧,“茶钱先付”,最终倒闭,被霸占。这三幕层层深入,社会越来越黑暗、腐朽,观众和读者在心里感受到这种社会该结束了,在观众和读者的心灵中实现了第一个主题“埋葬旧时代”。反抗的力量处处都存在,对光明的暗示越来越明显来实现第二个主题。
3、以人物带动故事,以人物命运推动剧情的发展。
第五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第一节 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散文分两时期:1949年~1956年为第一时期,通讯报告成为创作的主要实绩之一。通讯报告的主题:
1、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如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2、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祖国在前进》、柳青《王家兵》、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报告文学标志这一时期散文的初步繁荣。1957年~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的第二时期。是被称为当代文学史上散文创造趋于活跃的一个时期。主要是抒情散文。
2第二节 杨朔 秦牧等
杨朔,成就最高,最优秀的作品是描写劳动人民的心灵,“以诗为文”,《香山红叶》标志着杨朔散文创作进入成熟时期。散文创作特点:
1、造境,“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是生活片段,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截取日常生活片段
2、托物言志《荔枝蜜》《茶花赋》
3、结构布局精妙,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曹禺评价杨朔的散文结构“不粗、不露、不直、不多”4语言,有人把其诗意比作“乍绽寒梅”“芙蓉含露”,说明其语言清新,注意警句运用。杨朔散文的局限性:
1、失真,需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
2、人工、做作的痕迹明显,不自然,模式雷同。
秦牧:原名林觉夫,学者性作家,其散文特点:
1、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2、把“行散”和“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从
3、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4、语言流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不足:
1、一些知识性的材料在不同的篇目中反复使用,失去新鲜感
2、围绕一个说理中心,过多地罗列材料,有时难免冗杂拖沓之嫌
3、强烈的政治宣传意识,使一些作品流露出说教气,所表现的哲理失之肤浅。
第六章 1976~1989年的文学思潮1、1979年全国文联下层协会组织和省市地方组织全部恢复工作,标志着我国的文学事业开始走向全面复苏。
2、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
3、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一系列有关文艺界的新的观念原则。《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此次文代会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文代会。
80年代后,开始了关于现代派的讨论: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的是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发表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
1、引起许多文艺思潮更替的话题,如诗歌美学(朦胧诗)讨论中的“三个崛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好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2、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元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如戴厚英《人啊,人》,这一时代被称为“归来的一代”。文学的回归:写什么?怎样写?
1985年和1986年,被人民称为“方法年”“观念年”,“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文化寻根”思潮,始于1985年,首倡者韩少功曾说过“‘寻根’文学是一个先有旗号,后有创作,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有意为之’的文艺流派”。韩少功《文学的“根”》,以阿城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派”
“重写文学史”: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了“重写文学史”专栏,《主持人的话》申明了“重写”的意义是“要改变这门科学原有的性质,使之从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科学。”改变了过去那种文学史编著中的“非科学的思维定式”。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本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成绩极为可观的十年。“伤痕文学”(小说)——反思文学(小说)——改革文学(小说)
1、“伤痕文学”以《班主任》为开端,兴盛于1978年,主要写“文革”十年,语言粗糙,人物性格单一。1971.11,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1978.8.11,《文汇报》发表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得名于此,它是第一次写社会主义悲剧。“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意义:
1、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主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希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
3、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大墙文学”(1978年)属于“伤痕文学”主要写监狱、五七干校、农场生活,代表作《大墙下的红玉兰》
2、反思文学:茹志鹃于1979年2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品:鲁彦周《天云山传奇》“打破了爱情禁区”、古华《芙蓉镇》、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3、改革文学: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何士光《乡场上》、张炜《秋天的愤怒》《古船》、路遥《平凡的世界》。“改革文学”作为新时期文学中最早“回到乡下”的创作,以及作为本世纪文学发展进程中最后一次功利主义色彩突出、功利话语与审美
话语结合得较为完美,表现得较有力度的小说思潮,蕴含着较为丰富的美学内容。“改革文学”美学内容的表现:
1、高晓生、贾平凹等作家对农村改革的阻力作了发人深省的描绘。高晓生《陈奂生进城》《李顺大造屋》
2、“山东作家群”对改革进城作出了多方位的思考
3、柯云路的《新星》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所能提供的推动改革的正面力量作出了全面而集中的开垦与整合。
“文化寻根小说”,汪曾祺《受戒》,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小和尚和村姑的恋爱故事 对民族文化,1、持肯定态度的:阿城《棋王》从整体上表现了传统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
2、否定态度: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本次列车终点》
3、辩证态度:冯骥才《神鞭》
“新写实小说”重还原,“现实小说”重再现。“新写实小说”创作特点: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种毛茸茸的原生态感觉
2、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
3、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