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科幻小说科学观念的本土性特征
科幻小说自清末民初引进中国以后,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其历程可谓是曲曲折折,这些曲折呈现出来的现象有传统文化的取舍、社会发展的变化、政治约束的要求、人类思维的创新、小说美学的变异等各个方面,追寻背后的原因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即:中国科幻小说科学观念本土性的确定。对作家来说,科学观念就是一种创作路径。科幻小说作为文学、科学和幻想的综合体,其中无论是科技带给我们的人文思考还是科技教科书式的阐释带来的启发,抑或是充满了天马行空的科学想象开启的思维大门,都可以视作为作家科学观念的文字阐释。然而,无论想象如何精彩,文字如何精湛,中国科幻小说要想取得世界性地位,本土性是一种努力的方向。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科幻小说在发展中体现的本土性及其特征进行解读。
一、科学幻想与科学意识的思考
中国科幻小说是在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倡导中登上历史舞台的,从一开始就带有着明显的启蒙和救亡的色彩。以梁启超为首的一批志士能人期望通过科幻小说来传播科学,开启民智。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科幻小说从晚清产生之初到建国前这段时期对科学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将科技元素与政治想象相结合。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科幻小说是梁启超在《新小说》1902年l1月1日-7日上发表的《新中国未来记》。《新中国未来记》拉开了那个时代政治科幻小说的帷幕,被晚清小说家们争相模仿,例如荒江钓叟在上海《绣像小说》杂志上连载的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东海觉我(徐念慈)通过上海小说林出版社在出版的《新法螺先生谭》。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将科学幻想点缀在政治理想上。
这个时期出现的将科技名词与政治想象结合,期望对民众起到教化作用的科幻小说,并不具有科学精神的意识,而只有启蒙宣教的政治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对科幻小说是一种伤害。特别是小说中所宣扬的科学崇拜论,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实证科学的思维,人们的思想上“有一种过于狭隘的实用观念,对于安邦治国、国计民生关系不密切、不明显的纯理论、纯知识缺乏热情”。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国人重整体、轻分析,重实用、轻理论。中国的文化语境和思维特征对于以分析、知解、理论为特点的自然科学的产生很不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产生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大家的时候,中国的学者们正埋头于义理辞章的考据之中。科学思维与精神在中国的被冷落、被边缘化,很大程度地抑制了科幻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一直被冷落和边缘化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在晚清突然被重视、被推崇,甚至是被敬畏。这突然的观念逆转看起来是一件好事,其实是一件坏事。科学真正的作用不是科学技术的本身,而是人类的运用;科学思维真正的价值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为社会进步寻找路径。这个时期对科学的崇拜,而又将这样的崇拜绑在政治幻想之中,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并没有体现,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和思维中科学观念的状态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科学信仰一方面奠立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基石,推动着民族自强的诸种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又发展成有着独断论色彩的唯科学主义。”这样的独断论色彩的唯科学主义一直成为中国人的强国观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中国人的观念中,科学是代表有用的工具和向现代化进军的动力,即使到了现在,它依然被看作为是中国追赶世界、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随之而起舞的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观念必然会呈现出科技理性、政治理性和工具理性。
中国科幻小说在1949年之后被纳入了少儿科普之中,其科学观念就变得更加狭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深受苏联的影响。在对科幻的定位上,中国也学习苏联,认为科幻是从属科普的文学,科普文学又从属于儿童文学范畴。科幻小说作家被归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被划归为儿童文学组。在五六十年代几乎所有的科幻小说都发表于儿童文学杂志上或由儿童出版社出版。这时的科幻小说明显地带有科普和儿童文学的两种印记。根据当时的情况,国家在建国初期,需要科学的发展。培育年轻一代的仁人志士,让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和科学技能,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将科幻栽种在“少儿”和“科普”的园地里,这样的情形是可以理解的。此时的少儿科普也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童恩正的《古峡迷雾》、于止的《失踪的哥哥》、迟叔昌的《大鲸牧场》、肖建亨的《布克的奇遇》等,都在当时产生了影响。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在儿童科幻故事模式的局限下,科幻小说讲述的故事较为简单,这些简单的故事也仅仅是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载体而已,尚无法涉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生活、心灵发掘、时代背景,以及表征内容、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少儿化和科普化让作者偏向于将科幻小说当作一种宣教的手段,用浅显的语言、简单的故事、简单的人物设置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多用老教授对中学生讲授的方式来传授科学知识,往往只是硬生生地把一些科学理论和故事连接在一起。就拿以上所列举的作品来说,除了童恩正的《古峡迷雾》有些科幻色彩,其他统统都是“儿童科幻爱国故事”。借科幻而宣教,其影响一直波及到当下。当下一些科幻小说的创作思路还是以宣教为基本取向,加上一种新科技理论的阐释来完成小说组织架构。他们在有意无意中承接了少儿科普的科幻观念,只不过其故事成人化了。
新时期一批高素质中青年作家步入科幻文坛。他们中有从事科幻理论研究的大学教师吴岩,科学工作者刘慈欣、王晋康,记者韩松,职业作家星河等人,他们的本职工作各不相同,人生阅历也截然不同,他们的年龄差距很大,有50后也有80后。和之前的科幻作家相比,这批科幻作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知识结构全面,一般都拥有高学历,对前沿科学的掌握比较好,文学写作功底也比较扎实;二是这些作家多数从小就是科幻迷,对科幻的痴迷,促使他们走上科幻创作的道路,实现科幻文学的价值是他们的追求,因此一心致力于科幻小说创作,心无旁骛;三是他们有着广阔的科幻世界的国际视野,了解当代世界科幻小说的创作前沿,并从中吸取营养。科幻小说在这批作家手中不仅内容有了极大地丰富,意识上也更加接近科幻小说的本真,理解科学观念的奥义。更为重要的是探索的精神,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客观的求证等科学精神开始出现在中国科幻小说界。科幻不等于科学,科幻小说本身也并无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的义务。科幻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科学思考,有着更多的质疑和批判,这是当代世界科幻小说的主流意识,中国作家们也融入其中。科学应该是传播与客观现实接触、认识、试验,取得可以重复验证经验的人类的探索精神。这样的理性思维在科幻作家王晋康那里得到完美的体现。他认为自己创作的这一类“核心科幻”只不过将科学当作科幻的源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人性立场上理性思考。用科学作为素材进行超强理性人类生存空间的思考被视作为科幻小说的生命力。在另一位科幻巨头刘慈欣的作品中这样的思考有了更为廓大的空间,他的作品将人类生存空间扩大到社会生存空间。在《三体》中面对超越地球文明的挑战,作者喊出不要回答这个振聋发聩的呼声,读者内心深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更多的思考。刘慈欣同样是一名坚定的“科学主义者”,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到科学的冷峻态度色彩、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合乎科幻逻辑的外推幻想。
当下中国科幻小说作家明显地受到外国科幻小说的影响,但有自我的坚守。在质疑中反科学正成为外国科幻小说的一种趋向。中国科幻小作家并不赞成这种反科学的现象。无论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科学的问题还是要科学来解决。中国作家们都能保持着科学节操,那就是对于伪科学和反科学的自觉避让。这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精神如何传达路径的选择,还说明了新时期中国科幻小说作家的科幻观念,那就是对科学意识的坚持,其核心是中国作家们认为科学不仅包括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还代表一种态度,即他们相信人类能够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认识这个世界,并且通过科学方法认知的这个世界。
二、科学幻想与现实世界的角力
从思维方式上说,中国传统的思维语境并不适合于科幻小说的发展。“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得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西方式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因而它注重规则的缜密,力求避免认识主体理解和阐释对象的任意性,重视认识的客观性与同一性。”直觉体验就是一种务实的思维,讲求经世致用的现实性,获取知识的方式是领悟。“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些不切实际的想象都被看成胡思乱想。儒家文化重在世情人伦,十分务实,从根本上压抑了通向未来的想象力;道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实现的途径更是一种不积极的静修方式,缺乏主动的进取精神;墨家文化产生出的更容易是武侠小说而非科幻小说。而逻辑思维中获取知识的路径是推导,它培养了西方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科幻小说说到底就是一种另类科学路径的推导,是具有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的文学思考。科幻小说在西方世界产生顺理成章。
不过,很多看似不足的因素往往会形成一种特征。中国思维中的务实性确实对具有逻辑推导想象力产生束缚,却也给中国科幻小说带来了重要特征:现实性。
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科幻小说是凡尔纳等人的作品。但是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并没有接受凡尔纳小说中那些科学享乐主义态度。相反,却表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不是针对科学发展,而是中国的社会现实背景的逼迫。这样的现实态度一直发展至今,成为了中国科幻小说的一种创作思路。中国作家往往从一个主题入手,借用科幻的外衣来表达对现实生活中诸多问题的看法,比如高房价、环境问题等。因为所讨论的事物其实就是周围正在发生着的事,这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一下产生共鸣。对具体现实生活的关照还是一般性的现实思考,显示中国科幻小说深度的现实思考是科技视野中中国人生存状态的忧虑。
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常常将中国一些重大的现实事件作为科幻的起点。韩松的《地铁》开头就讲述了地铁的重大事故,并以此作为契机,描述那么多的人在箱体中穿行于天空与地底,所造成的人性变异。说的是科幻,却让我们想到更多现实中的事件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他的另一部小说《红色海洋》,讲述了中国人过去、现在、未来的复杂故事,却引发人们更多社会理念的思考。当下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大多经过“文化大革命”。这段记忆成了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也成了他们小说经常使用的触发点。最有代表性的叙述是刘慈欣的《三体》。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之所以发生对抗,是因为天文学家叶文洁的呼唤,而叶文洁之所以呼唤外星球人来净化地球,是因为“文革”中叶文洁在遭受了一系列诸如目睹理论物理学家的父亲被红卫兵小将们打死,而母亲为了自保不惜出卖人格的精神打击。她对人类这个种族彻底死了心,成了一名反人类主义者。同样是淋漓畅快的想象,但是中国当下的科幻小说读起来总是很沉重,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小说都有中国现实这块“压舱石”。
科幻小说在讨论现实社会问题方面比一般的小说具有优势:其一是科幻小说将现实问题放在想象的科幻世界当中,从科幻的角度思考小说社会当下的问题,其空间更为广阔;其二是科幻小说可以将现实问题转换、变形,造成一种新奇的效果。例如王晋康在讨论人类究竟有没有利他主义时,就设计了一个蚂蚁的世界。他的《蚁生》中的蚂蚁在种群内部奉行绝对的利他主义,但遭遇其他蚁群照样残忍厮杀不会有任何犹疑。蚂蚁大脑中的“我”是自己的种群。那么人类呢?王晋康就让蚂蚁身上的那点利他素施展在人类身上,进行了人类实验,结果更惨,接受了利他素的人类不仅互相残杀,而且濒于灭绝。所以这个世界上从没有所谓的利他主义,只有不同程度的自私而已。结论是人类社会中的“我”就是真实的自我,任何不考虑到物种能力的所谓进化局面,都是理想而已。同样的思考还出现在陈楸帆的《荒潮》中。刘慈欣对陈楸帆的这部作品曾有这样的评价:“陈楸帆的《荒潮》以罕见力度刻画出一个我们在有生之年就可能身处其中的近未来时代。资本入侵对生态的破坏、人机融合、族群冲突,这些现已开始的进程将塑造一个超出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类和机器同时开始升华与堕落,创造出邪恶与希望并存的史诗。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故事、真实而富有质感的细节、密集的信息量和精准的技术描写,汇聚为一体,如飓风般旋转升腾,带来前所未有的惊悚和迷茫,尽显科幻现实主义的震撼。”正如刘慈欣所说,《荒潮》用尖锐的视角揭示残酷的现实:生态破坏、机器人和人的矛盾冲突、社会结构甚至人的异化。其他还有诸如吴岩的《鼠标垫》和郑军的《说谎的权利》,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中讲了颇有深意的哲学理念,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喜欢科幻小说的读者,是被小说中对未来的预言所吸引,这是科幻小说展现出的科学魅力。然而,科幻小说的科学幻想有实现的可能,却不担负预测未来的任务。科幻小说只是经由作者个人的文艺构思,对特定的科学主题进行的自我想象,不用锱铢必较的数据,不须考虑辩证的结果,创作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借小说表达对未来的理想与批判。中国科幻小说对现实的执着,使得科幻小说对未来的预测有了更多的历史根据,而不仅仅是科学的推导。
三、科学幻想与“中国风”的结合
对中国人来说,科幻小说是舶来品。中国主流的文化思维也确实不利于中国人的科学想象。但是,这都不是否定中国人具有非凡想象力的理由。事实上,在中国那些古老的神话故事中,极尽夸张地将人或神的形象以超能力展现出来的英雄神话颇为多见,而且这些想象中具有朴素的科学描述。古代人对于涝灾控制力较弱,所以英雄神话有很多关于抗洪的描述,在《山海经》的《海内经》《海外北经》《大荒北经》都有记载鲧、禹治水的故事。鲧只是靠围堵黄河水的方法来治水,堵住了黄河、长江,但一遇上暴雨,洪水猛涨,冲坏大堤,危害更加严重。鲧治水九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收效甚微。而大禹却采用疏导黄河水的方法来治水,《尚书?禹贡篇》载:“大禹导洛至熊耳”。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大禹治水定九州,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东北流而会合涧水、湟河,再东流纳入伊水,然后东北注入黄河。从这最原初的故事就可以看出,古人在思考如何治水。人类技术研究的思维方式在久远的上古时代已然存在。在能源利用方面,对风力的认识和应用在中国已有4000年的历史,而凭借风力飞行的设想,在公元前就已有记载,中国战国时代庄周《逍遥游》中的“列子御风”,《山海经》中的飞车,都表现了古代人类对空气动力作用的朴素认识。《墨子?鲁问篇》载:公输子削竹木为鹊,鹊成而飞,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木牛流马的记述颇为详细,视之为神器。《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中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人不大劳,牛不饮食”。古代有许多关于机械人的记载,唐朝人张鬻在《朝野佥载》中说:唐初,洛州(今河南省洛阳市)有位县官叫殷文亮,“性巧好酒,刻木为人,衣以缯采”,殷文亮刻制了一个木机器人并且给它穿上用绫罗绸缎做成的衣服,每到聚宴饮酒时,小木人为人敬酒且能严格按照座次,甚至能达到如果哪位客人酒杯里的酒没有喝干,木制的机器人就不再给他斟酒的技术。列举这些在超能力、技术研究、能源利用、机械制造等方面的想象和技术上的例证,除了想说明中国并不缺乏幻想力,更想说明的是中国有着巨大的幻想素材和巨大的文献宝藏。
从中国浩瀚的文字记载及流传的故事当中吸取那些幻想元素,是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形成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过程来看,可以将其分为几个阶段,清末到民国初年的萌芽期,中国科幻小说也利用传统典籍开展科学幻想,例如吴趼人的《新石头记》,写贾宝玉穿过时光隧道进入未来世界,陈冷的《新西游记》,写“西游四人”东游至当时的上海。这类小说只是借古典小说中的名人写当代的事,科学成分并不高,放在当下,它们可称为“穿越小说”。十七年到早期的少儿科普期,中国科幻小说的未来想象常常以苏联的科技发展和生活形态作为憧憬对象,中国传统要素也就剩下一种神仙形式,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一个充满稚气的孩童在漫游神仙境界。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中国科幻小说是两条路径吸取创作灵感:一是世界当时科学前沿的所有重大问题,征服海洋、高山探险、人工智能、基因技术、人工器官、人脑控制,从各个领域把人们引到迷人的未来世界。其中,有王晓达《波》表现对未知世界的新奇体验;张晓风《潘渡娜》讨论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矛盾;童恩正《古峡迷雾》考古题材等,都是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二是中国的科幻小说更注重将科学前沿所涉及的重大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某些元素与意象,作品涉及的领域拓展得更宽。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典籍中吸取创作营养,其意义除了拓展创作思路之外,最为重要的是这类小说展示了科幻小说的“中国风”,是科幻小说本土化的一种努力。钱莉芳的《天意》、潘海天的《偃师传说》、苏学军的《远古的星辰》、拉拉的《春日泽?云梦山?仲昆》、长铗的《昆仑》等作品在“中国风”的形成中做出了贡献。它们常常将中国那些幻想故事科幻化或当代化,诸如拉拉的科幻处女作《春日泽?云梦山?仲昆》取材于古代偃师造人的神话;钱莉芳的《天意》,运用古今杂糅的表现手法,将《史记》的传记故事杂糅在小说中。这些作品将科学想象、技术术语与传统想象要素或故事情节连贯起来,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气质风格。
运用中国神话志怪中幻想进行科幻化,最关键的是怎样处理那些怪力乱神。值得欣赏的是,中国作家们并没有逃避,而是采取改造的方式,将其中的一些人物改造成具有某种特异功能的科学人,例如刘慈欣在《三体》中写中国古代的帝王和能人异士。有些作家就干脆讨论起中国小说中的那些鬼神的功能,如长铗在《昆仑》中专门讨论神力、科学谁是人类发展的出路,神力很虚,却有自由意志;科学虽实,却是自由的束缚。在讨论中,作家自觉地坚持着科幻小说的底线,表现出了对科幻小说正统性的努力。人类在文明进程中的选择是走的科技发展而不是巫术。小说通过偃师之口,说出了作者对于科学发展的乐观和执着。虽然神是比人类更高级的生物,法术是一种高度发展超乎人类理解的技术,但是只要人类加以努力就一定会超越他们,偃师在西王母等神的代表面前说:“将来我肯定能像神一样制造出具有自由意志的机器来。”旧人定胜天,是小说人物的自信,是作者的价值取向,也是科幻精神的体现。
第二篇:论中国舞的艺术特征
论中国舞的艺术特征
摘要:舞蹈是一门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艺术,漫漫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舞蹈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品格和特质的艺术门类,以人类自身动作为呈现方式,号称“艺术之母”。中国舞有着几千年文明的积淀,为世界上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及,几千年下来,各式各样的中国舞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从中国舞几个方面的特征入手展开进行阐述,旨在展现中国舞蹈独特的风景。
关键词:中国舞;文化;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19-02
一、引言
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生动地诠释着客观社会和整个世界的方方面面。舞蹈主要是以人类自身的动作姿态为介质,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来表达某个事件、某个主题、某种情感或者某种意境。舞蹈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英国的科林伍德曾今试图找到一个真正完整并且准确的能概括舞蹈的本质含义的概念,最后他指出: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同时也是一切语言之母。目前,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其中舞蹈在这样大的背景下自然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与发展,笔者认为,这无疑为中国舞蹈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中国舞蹈承载着几千多年的文化,具有极其丰富且深厚的积淀。中国舞蹈吸收了中华各个民族的精华,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以人为物质材料,以动作姿态为语言,在时间的流程以占有空间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独特的艺术门类。英国的哲学家科林伍德曾对舞蹈的本质特征进行深人浅出地探究,他否定了种种传统意义上的阐释,试图寻找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艺术特征来廊括舞蹈的本质含义,最后形而上地指示出了舞蹈美的深层形态,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还是一切语言之母”。他认为舞蹈艺术中,语言艺术与舞蹈艺术之间具有着紧密地、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深邃思想的提出,无疑是极有见地的拓展,显示出语言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和不可缺少性,为舞蹈语言艺术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任重道远的积极意义。
二、中国舞之传情达意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不难看出,中国舞从久远的时代开始,便赋予了其有传情达意之艺术特征。中国舞蹈讲究以身体姿态为介质,展示的则是舞蹈者的心灵与情感世界,舞以尽意便是此意。中国舞蹈家通过具有诗情画意的曼妙舞姿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能让观众着实体会到舞蹈家想传达的思想包括人生体验,如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则是通过塑造孔雀的灵性表达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愿望等等,这一切都被孕育在杨丽萍的舞姿当中。举手投足之间,灵与肉的交融,还展示了生命的活力与激情。中国舞具备传情达意的艺术特征,它是动着的雕塑,是感情的高度集中,所谓“以神领形,以形传神”,中国舞蹈便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点,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舞蹈家如果只注重舞姿的形式优美忽略感情的投入与传达,并不能真正的从心底去打动观众,并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三、中国舞之凸现意象
中国舞最讲究意境之美,在中国舞所有舞种里边,无不凸现意象。在舞蹈表演中,舞蹈的语言艺术还涉及“意”与“象”的问题。舞蹈表演中,意在先,形随后,必须要在意境的前提下才能将舞蹈者的形态完美地表现出来,观众在面对舞蹈家表演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应该是内气化外,所感受到的必须是通过舞蹈者的神韵和气质将其表现出来。舞蹈者必须要有象外之象的语言特征,要能够淋漓尽致地用一举一动打动观众,中国舞凸现意象之意便在于此。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强调首先在创作过程中,心中必须有“象”,然后通过画笔或者其他工具完美地表现出来,中国舞所强调的意象便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一脉相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代画的创作中,强调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中国舞也是,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也十分强调舞蹈的意象之美。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特有的传统孕育了舞蹈语言的意象性;意象之广阔和谐,若有若无,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意境。中国舞诗情画意的形象与丰富的内涵,给人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间,和自由活动的感情心理空间。人们的思想在广阔的空间下随着舞蹈姿势动作而尽情蔓延。人们在舞蹈动作的诱发下,不断地思索、体验、品味,并从舞蹈的表象深入到舞蹈的意境中去,能通过舞蹈的动作感受舞蹈者所要表达的情思和传达的感情,进而能让观众领悟到韵外之旨的艺术效应。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人们在舞蹈者的举手投足之间能充分体会到会滴滴水聚成涓涓小溪,以涓涓小溪汇成滔滔江河,以滔滔江河流人汪洋大海的不同层次和内在联系,舞蹈中歌颂的民族精神与勤奋不息的精神为观众所体会。
四、中国舞之述说生命力
中国舞讲究生命力,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气韵”。舞蹈被视作表现人生命力情调的一种语言,中国舞讲究气韵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气论”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所在,许多学者均认为对于“气论”的不了解便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不了解。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气具有多重意义,是宇宙万物的原始情态,也是事物运动的情态,同时也是阴阳交合的情态。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因此,气在道家思想中被阐释为存在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中国舞便体现了“气论”思想,认为舞蹈动作必须贯通一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气在中国舞蹈动作中往往被视为其原力与根本,也被视作中国舞的生命精微之所在,按照道家气论思想,中国舞蹈的本源便是“气”。“气韵”在舞蹈创作中,更讲究意念明确、气息通达、迂回曲折、动静求圆、反向起法、意念先到,无形中就迫切需要舞蹈在创造之前需求内心有一个要求,即创立语言,丰富意蕴。另外,“韵”也是中国舞的精要之所在。即舞蹈必须要有风格韵味,要透着精神气质,笔者认为,“韵”是来自于“气”的外化,是生命活力的显现。
中国舞的“气韵”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笔者想,人们之所以需要舞蹈,大概是因为一种对生命的生气勃勃的向往和追求吧。中国舞代表着生机、健康与快乐。在舞蹈的表演中,舞蹈者将自己与生命意识融为一体,让观众为之震撼,优美的舞步与姿态散发出无声的韵味和美感,体现的是生命力的迸发与激情。中国舞是心灵与肉体,灵魂与体态的完美结合。从舞蹈者的表演中,我们能感受到人类用生命的感悟去创造完美的过程。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舞蹈承载着几千多年的文化,具有极其丰富且深厚的积淀。中国舞蹈吸收了中华各个民族的精华。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传情达意、象外之象、气韵涌动三方面。三者不可分割,三者相互融合。中国舞蹈在过去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舞蹈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有些问题已经危及到她的当代走向。笔者认为,在中国舞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必须要理解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
第三篇:论中国电视剧的当代发展及其审美特征
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现状及其与外国电视剧审美比较
文学院2011级7班23号pyy
内容摘要:电视剧是目前国人平日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味调剂品,发展至今,其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21世纪以来,无论是国产电视剧还是国外电视剧都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本文就近十几年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现状做简单的梳理。并与美剧,韩剧,泰剧等目前在中国流行的国外剧作一定的对比。从浅显的美学原理究其原因。
关键词:类型化
历史传统
美剧
韩剧
泰剧
正文:对于近十几年的中国人的夜晚活动来说,我认为,除了广场舞以外那电视剧就是主要的精神食粮了。过去的三十年虽不尽然,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电视剧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其种类愈发多样化,制作水平更加精良是毋庸置疑。在这里,我想谈谈21世纪来我所亲身体验的电视剧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电视剧发展现状
电视剧种类增多及其类型化发展:
首先我想谈谈在主流种类上电视剧的发展。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种类明显增多,由原来占主流的爱情剧到后来的家庭伦理剧,自《潜伏》以来各类各样的谍战剧,生活剧等等中国内陆剧逐渐在电视剧市场中刮起一股不容小觑的风。这一个时间段,电视剧类型化是一个主要特征。类型化即我们所说的跟风。为什么说类型化呢?举个例子,像如果市场上出了一部大火的家庭伦理剧,则紧跟着会出现很多相似题材的家庭伦理剧。自此家庭伦理剧进入观众眼球并取得它一定的独特地位。其他电视剧类型不外乎如是。用挨边的美学理论来说就是,性格美学和行动美学共同成就了好看的人物。与此同时,“类型研究的理论因为注重观众作为集合的反映,可以研究社会大众对多种艺术元素的感受力,对其结构形式的喜好和适应,并做出更有科学意义的规定”长期积累的观赏经验让观众在内心有了相对统一的对于类型化人物的界定。电视剧类型的形成不仅是创作者对于电视剧本体把握的体现,同时也离不开电视剧观众对于电视剧作品的直接反馈和间接再创造。创作和欣赏两个过程的共同作用,使得类型化成为电视剧人物塑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一部穿越剧《神话》在中国观众心里留下一定印象以来,穿越剧似乎也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中崭露头角,随后而来的《宫》大火了一把,再紧跟着一部穿越剧《步步惊心》也深得人心。看起来这几年穿越剧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可是现如今又被广电限制这种题材。发展势头被扼杀,所以笔者预测目前到此后的十年间,穿越剧的题材会少之又少甚至不复存在。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中国传统“求实”的心理和尊重历史的官方说法。自古以来,在对中国人思想上统治者总是宣扬正统思想。而穿越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胡编乱造的真实”,因此不会让其发展。
独具特色文化长盛不衰的古装武侠剧:
提到尊重历史这个话题,不得不再谈论表面看似与之“悖论”却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普遍为中国人所喜爱的武侠剧与古装剧。古装武侠剧可谓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历史沉淀的代表。在世界电视剧地位上都拥有独特且无法超越的地位。中国的古装武侠剧如果被别国所翻拍,国人总会觉得不伦不类,怎么都不像样。就如同旗袍一样,只有中国女人才能穿出美感和女子韵味。到现在电视剧新种类如此多样的大环境下古装武侠剧仍然是当今我们喜欢观看的电视剧类型。从我们的文化原因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上可探究一番。比如就历史因素而言,在服装道具上受众便可一饱眼福,《天龙八部》中天下五国的各色服饰令人惊艳;涉及战争场面,小说中的情景得以逼真的还原,以及桃花岛、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风 景名胜拍得如诗如画,何尝不是一场视觉盛宴。若就武侠本身而言,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又能深深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江湖高手的功夫场面拍得美仑美奂。观众坐在家中,就能领略各地美景、各色美女、各种深不可测的武侠神功、令人感动的感情纠葛和精美的古代服饰等等。此外,从文化心理上。武侠电视剧大大满足了我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武侠电视剧中,以暗器伤人是为侠客鄙夷的,这是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的;还有有仇必报或知恩图报的伦理道德,也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传统心理。所以武侠剧作为中国电视剧一种典型文化代表,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模仿的。国之独特。
不过近两年来出现了不少古装剧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势态。对于人们大多拥护原小说而反感其被拍成电视剧的民众心理来说,由小说改拍而来的古装剧能否继续良好发展还是一个未知数。
二、美、韩、泰等国外剧与中国电视剧的不同审美特征
美剧与中剧:
美剧我接触的不多,不过整体风格和大框架不外乎也是那么一个稳定范围内的流动和走向。虽有变化,感觉也跳不出那个我们对它整体印象的“大围墙”。美国作为一个没有多久历史的国家,取得现在的世界地位是靠的是经济和科技。所以其电视剧里鲜有历史片。多数都是科幻和动作戏。这一点与中剧比最是明显。美剧给人的整体印象就像这个国家一样。有一股风风火火的劲头在里面。电视剧是一种快节奏,让人觉得美剧电视剧里的人总在动作,大动作小动作,反正像是用不疲劳的农民一样,基本让人回想不到一刻安静,温婉的镜头。正如他们这个国家,不是个平平静静,安安分分的主儿。当然,这种快节奏的整体印象不排除与他们的语言特征有关。而中国电视剧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一种平和,轻缓。像古人说的“中庸之道”。不过也正是由于美剧和中剧一个像舞刀弄枪的侠客,一个像中规中矩的平民的特点。美剧的形式花样层出不穷,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相比之下,中剧就没有多大的突破了,一是题材上涉及的类型主要是大众现在喜爱的,少有创新题材的出现。二是对未来想象画面的电视剧类型几乎没有,笔者所了解的只有《魔幻手机》一部而已。探寻到深处的话,无疑也归因于两国国民思想深处的认知心理。笔者在此概括成自由思想下的美剧创新精神和统治思想下的中剧中庸之道。
韩剧与中剧:
韩剧算是笔者接触得最多的国外剧,所以也从那么多种类的韩剧里总结了特点一二。相较于美剧比中剧的快节奏而言,韩剧的整体印象就是典型的慢节奏了。韩剧的审美也体现在这慢节奏中,像演员间的久久凝视不语,却欲语泪先流;一句短话要停顿哽咽的说完等等,而这些又恰是为中国民众审美心理和文化传统所能接收的意蕴。韩剧情感的突显擅长以演员的眼神来传情达意;中国电视剧则是声音,动作,神态兼具。若照先前譬喻中剧像个中规中矩的平民百姓,那么在笔者看来,韩剧就是温温柔柔的闺阁女子了,更柔更轻。
韩剧在题材上也比中剧多姿多彩。也不乏创新。像前不久的一波韩剧,现代的戏却偏偏能拍出带有科幻色彩的新意,如《主君的太阳》中能看见鬼的女主;《听见你的声音中》可以透过眼睛读到人内心想法的男主;刚刚火遍亚洲余热不减的外星人都教授。这样的剧情放在中国怕是通不过审核的。为什么韩剧被很多亚洲人喜爱。通过以上提到那几部电视剧可见一斑。用美学的观点来说。美之所以成为美,是因为“真实的虚幻”和“不存在”。很多韩剧给我们展现的东西往往是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和没有存在的东西,所以就具备了美的前提。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虚幻世界”,使我们从中获得对现实的体认、生存的智慧、勇气,还有欲望的暂时满足。正所谓“人入戏,身陷其中,乐其所乐,哀其所哀,‘剧’如镜,烛照生命和人生”。所以韩剧给人感觉很美。
韩剧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韩国的文化和带动消费。看过韩剧的都知道,韩剧中主角都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而这些也是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在后现代社会这些也是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身份象征,存在价值所在。它既可以成为社会上层统治者和经营集团的品味、风格、身份的表现形式,并成为他们进一步宰制社会大众的手段,又可以成为广泛传播与人民大众的消费性产品。中国电视剧的性质则要纯粹一些。在通过电视剧带动消费这一点上远远不及韩剧。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也不及韩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韩国对其文化的重视。
从套路上来说,韩剧较中国电视剧而言就稍显单调了,众多韩剧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套路,韩剧总是有明显的男一男二,女一女二。故事不外乎主要围绕这四人展开。而且是典型的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男主总是高高在上,女主卑微却深得男主的心等等。韩国奉承着中国儒家思想的传统,所以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也根深蒂固。中国电视剧在创新上虽不及韩剧。但在套路上要比韩剧略胜一筹。除了传统的灰姑娘王子式的爱情,还有平等相爱甚至女富男穷的情况,这也说明了一定程度上中国男女地位越来越平等的现状。泰剧与中剧:
第一次接触泰剧也是几年前安徽台的《天使之争》,就总体印象而言,泰剧和中国电视剧的整体感觉差别不大。它不像韩剧那样缠绵悱恻的慢节奏,也不像美剧那样风风火火的奔腾之势。由于笔者所看泰剧不多,现就笔者看的泰剧与中剧最明显的特点比之一比。泰剧比较贴近当地风土人情,不同等级的人之间尊卑有别,日常生活的饮食文化都比较接地气。礼仪这一块做得尽善尽美。“很多韩剧是在谈完恋爱后,女主角患上绝症;而泰剧则常常苦尽甘来,最后大团圆,这是因为泰国是个信仰佛教的国家,所以剧中人善恶分明,而结局则讲求因果报应。在这一点上与中剧是无甚出入的。
小结:
总结看来,每个国家的电视剧审美特征都与本国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认知有关。像朱光潜在《谈美》里说道:‘“谈美,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此,研究美绝不能离开人’。随着19世纪中期审美心理学的崛起,美学的核心问题由美的本质问题转变为审美经验的问题,能够引起我们审美经验的东西,随着人类审美视野的扩大,具有崇高、悲、滑稽、荒诞等特征的事物都加入了进来。所以美的本质研究实际上指的是对所有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的本质研究。美是指代审美价值获得了共识。国产剧之所以不被人们看好的原因,应该也有一个“实”字在里面。因为太实,太中庸,就我们审美经验看来就成不了美。而美剧韩剧收到追捧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电视剧里有我们所没有的新元素,有着离奇,科幻和不可复制等我们“无”的元素。
参考资料:汪方华《通俗电视剧美学》 引用:朱光潜《谈美》
第四篇:把握科学发展规律认清发展阶段特征-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把握科学发展规律,认清发展阶段特征,积极应对当前困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翟若愚在集团公司2009年三季度经济活动分析暨扭亏增盈再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是在集团公司发展的关键时刻和完成全年“三大目标”的冲刺阶段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既是三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会,也是扭亏增盈再动员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大唐东营风电场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总结前三季度工作,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查找工作差距和不足,部署四季度重点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鼓舞士气、坚定信心,为实现全年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前三季度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影响。全社会用电需求持续下滑,发电设备利用率大幅下降。与此同时,电煤价格在去年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高,对发电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上去年大幅亏损造成的压力,发电企业进入了历史上最为困难的时期。
9个多月来,面对异常严峻的挑战,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班子和八万多员工戮力同心,攻坚克难,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全面贯彻党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工作会议确定的“1、2、3”工作思路和“攻坚年”的总体要求,以扭亏增盈和防控风险两项工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主动顺应新形势、新情况,积极应对新问题、新困难,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继续保持了生产经营的稳定局面。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安全生产保持平稳,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各种风险得到控制,经营情况逐步好转,为实现全年“三大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扭亏增盈成效明显。亏损面较大、亏损额较高是困扰经营工作的首要问题,扭亏增盈是今年集团公司两项重点工作之一。面对电力需求下降和电煤价格继续上涨的双重压力,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不气馁、不懈怠,振奋精神、积极应对,从增发电量和控制发电成本两方面全力以赴狠抓增收节支。三级责任主体普遍加强了经济活动分析,针对具体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和措施。集团公司和各分子公司加强了对增收潜力较大和亏损严重的重点企业的检查指导,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和要求。各发电企业千方百计控煤价、增电量,降成本、减亏损。1-9月份,集团公司发电量增长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同比增长8.07%,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6.1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70%;从4月份开始实现了当月盈利,结束了连续14个月亏损的局面,累计实现利润8.36亿元,同比减亏54.67亿元。
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防控风险是今年的另一项重点工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集团公司进一步加大了风险防控力度,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建立了集团公司风险库;进一步建全了风险防控体系,完善了内部控制和风险预警系统;强化了全面风险管理,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编制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启动了二级责任主体全面风险管理试点工作,为建立覆盖集团公司三级管理体系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加大了对经营及财务指标监控的力度和分析的深度,加强了对重点企业、重点指标的分类指导,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加强了资金管理和运作,合理调度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启动了困难企业的借款重组,以同期最低票面利率完成了集团公司2009年中期票据的发行工作。目前集团公司现金流充足,流动性较好,资产负债率攀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1-9月份,在新增装机容量1015.79万千瓦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仅上升了0.61个百分点,财务风险总体上处于可控状态。以落实国家审计署审计决定为契机,针对经营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制定了整改方案,提出了整改措施,按时完成了整改工作。系统各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依法经营水平、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根据电力需求增长放缓、市场风险加大和资金紧张的状况,积极调整投资策略,根据效益预期、风险等级和进展情况,对电源项目采取有保有压的策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同比减少48.5亿元。对于有限的资金,严格把握投资方向,有效控制投资节奏,优先保证接近投产项目、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及煤炭产业的资金需求,确保了在建和计划投产项目的建设进度。多伦煤化工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克什克腾煤制天然气、鄂尔多斯铝硅钛等一批多种产业项目经核准已开工建设,孔兑沟煤矿、阜新煤制天然气等一批煤炭、煤化工项目前工作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电力需求下降导致大批火电机组低负荷运行,进一步增加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集团公司从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和扭亏增盈的高度出发,加大设备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测体系、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化能耗及排放指标的调度与管理,重点强化了对“千家企业”和指标差距较大企业的监控与指导,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1-9月份,集团公司供电煤耗同比降低7.43克/千瓦时;发电厂用电率同比降低0.41个百分点;单位火力发电新鲜水取水量达到国家标准;单位火力发电量烟尘、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率同比分别下降了0.13、102、0.57、0.30克/千瓦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分别比2008年末分别提高了3.9和11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保持稳定。电网负荷过低、机组启停调整频繁,重点电煤合同迟迟未签、电煤供应失去基本保证,使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夏季用电高峰期部分电网负荷连创新高,电煤供应矛盾进一步加剧。国庆保电涉及面广、任务艰巨,为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集团公司认真开展了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加强安全生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精心组织了“安全生产月活动”,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质。坚持从基层、基础、基本功抓起,加强班组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从确保国庆期间安全可靠供电出发,完善预案,强化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新的提高。1-9月份,集团公司系统共发生机组非计划停运58次,同比减少了27次;非计划停运累计3893小时,同比减少了333小时;完成机组等效可用系数94.52%,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没有发生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和重大及以上设备事故,继续保持了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经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国庆期间的保电和安保工作,做到了生产安全、信息畅通、队伍稳定、秩序良好。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为进一步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完善集团化管理体制,增强防控风险能力,今年以来集团公司加快了资产整合步伐。通过对境外资产的整合,强化了对海外投资、贸易的统一管理,增强了海外公司的实力,为集团公司更加广泛地开展境外业务奠定了基础。通过整合国内资产先后成立了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煤业有限公司、新能源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广东分公司和能源化工公司。几个月来的实践证明,这些新组建的公司充分发挥了在内部管理上承上启下,在外部发展上开疆扩土的作用,密切了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增强了集团公司在该区域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新能源和多种产业的整合,极大地提高了集团公司各相关领域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益。通过资产整合和新公司的组建,使集团公司的战略布局更加科学,战略方向更加清晰,也提高了决策效率,降低了管理和运营成本,为防范风险提供了有效的体制保障。
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丰硕。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的统一部署,集团公司从3月上旬开始,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在全系统党员中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统各级党组织按照集团公司党组要求,严格遵循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牢牢把握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活动主题,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撰写了专题调研报告;各级领导班子总结经验、查摆问题,形成了分析检查报告;对查出的问题通过梳理汇总为30个整改事项,明确了整改责任,制定了整改方案。为检验整改情况,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分别带队,深入各分、子公司和基层企业,深入生产一线,掌握企业发展、结构调整、扭亏增盈、队伍建设等一手资料,帮助基层企业分析和解决在促进科学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几个月来,各项整改工作扎实推进,部分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富有成效的整改工作为集团公司的科学发展树立了新目标、铺就了新道路,提供了新保障、奠定了新基础。
进军世界500强工作扎实推进。集团公司加强了对进军世界500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及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制定并细化了增收方案,分解下达了增收项目和增收目标,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制定了相关奖励办法。集团公司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对增收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解决增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燃料系统还自我加压,主动提出提高增收指标。本部各部门与各分、子公司群策群力、密切配合,推进增收项目,开辟增收渠道,落实增收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多种产业增收明显。1-9月份,集团公司营业收入增幅达到28.70%,其中多种产业增幅173.04%。
二、把握科学发展规律,认清发展阶段特征,积极应对当前困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度下滑,发电量出现了连续14个月的负增长。今年6月份以来,虽然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但增幅较小,1-9月份仅增长1.4%。与此同时,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9月全国投产机组4911.53万千瓦,预计全年将新增机组8000万千瓦左右,增幅超过10%。发电量增长低于装机容量增长导致设备利用小时下降,1-9月利用小时为3352小时,同比减少283小时;火电为3515小时,同比减少284小时。发电能力处于相对富余状态,导致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经营压力不断增加。特别是电煤价格在去年大幅上涨的基础上继续上涨,使发电企业的经营困难和各种风险进一步加大。今年前9个月集团公司虽然扭转了去年严重亏损的局面,但盈利能力仍然不强,整体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面对当前的电力供需形势,社会上对近几年发电企业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同的看法,集团公司内部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还要不要发展,能不能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大问题。要科学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电力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认清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及成因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在今年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发电企业的发展既要遵循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电力工业发展的行业规律,我在讲党课中对这些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并在系统内形成了共识。
一是适度超前发展的规律,电力工业必须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规律,电力工业的发展受到资源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不能超出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三是以外延发展为主的规律,增加发电能力主要通过扩大装机规模来实现。四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的规律,没有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传统发电机组的效率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也不可能有新能源发电的大发展。五是价格不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规律,电力既具有商品的共同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用性和公益性;其价格既要反映成本和供求关系,但又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最近经过进一步思考,觉得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安全第一的规律。安全第一是各种生产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安全在电力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远高于其他产业。因为重大电力安全事故不仅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威胁职工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会波及到全社会,甚至造成社会的灾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电力事故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
上述6条规律是电力工业特有的发展规律。用这些规律审视集团公司近7年的发展,应当说集团公司的发展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集团公司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能源发展战略,认真践行“提供清洁电力、点亮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把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放在突出地位,在创造“大唐速度”的同时打造“大唐质量”,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的统一,规模与效益的统一,促进了企业与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改变了组建之初的“三多三少”局面(即:在电厂分布上,中西部地区多,沿海发达地区少;在机组结构上,老小机组和空壳电厂多,大机组少;在盈利能力上,无电价的全资电厂多,有合理电价的机组少),而且创造了发展速度最快、结构调整最优、装备水平最好、能耗降幅最大这“四个之最”,奠定了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是发展速度最快。集团公司用四年时间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翻一番、再造一个大唐的目标;到今年9月底,发电装机容量从组建之初的2384.75万千瓦增加到9287.89万千瓦,为组建时的3.89倍。成为亚洲最大的发电企业,是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发电集团。
二是结构调整最优。集团公司水电装机容量从组建时的271万千瓦增加到到1403.82万千瓦,是组建时的5.18倍,并建成了国内第二大在役水电站——龙滩水电站(490万千瓦);风电从无到有,装机容量达到236.03万千瓦,增长速度居五大发电集团第一,并建成了世界第一大风电场——赤峰赛罕坝风电场(67万千瓦);亚洲第一个且单机容量最大的上海东大桥海上风电项目今年9月份第一批机组投产发电;核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发电均实现了“零”的突破,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由组建时的11.37%提高到了17.69%。资产分布由14个省区市扩大到28个省区市,填补了所有沿海发达地区的空白。
三是装备水平最好。60万千瓦及以上等级火电机组由组建时的2台增加到56台,占火电机组的比例由组建时的5.68%提高到44.48%,机组台数和所占比重均居五大发电集团第一;纯凝火电机组单机容量由组建时的17.89万千瓦提高到35.47万千瓦,比组建时提高了近一倍,居五大发电集团第一;热电联产机组由组建时的360.2万千瓦增加到2041.4万千瓦,增长了4.67倍。
四是能耗降幅最大。供电煤耗从组建时的371.18克/千瓦时下降到330.23克/千瓦时,累计降低了40.95克/千瓦时,累计降幅居国内同行业第一。脱硫机组容量由组建时的25万千瓦猛增到6776万千瓦,增长了270倍,火电机组脱硫装备率超过88%,到今年年底,除列入关停计划的机组外,脱硫装备率将达到100%。脱硝机组从组建时的空白增加到700万千瓦,在建脱硝机组容量约1000万千瓦。单位火力发电量烟尘、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率分别比组建时下降了84%、83%、82%、50%,污染物排放控制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这“四个之最”是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主要成果,也是我们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遵循企业发展一般规律和电力工业发展特殊规律的集中体现。发电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不仅要充分认识电力工业发展的特殊规律,而且要认清本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集团公司组建以来的7年,在战略上分属于两个阶段,前三年是创业阶段,后四年是快速持续协调发展阶段,但总体上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决定了处于这个时期的企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投资规模大。电力产业资金密集,快速发展需要巨额资金作支撑。二是资产负债率高。电力产业除了资金密集型特点外,项目资本金比例也比较低,负债规模必然大于一般产业,快速发展必然推动资产负债率攀升。三是回报周期长。电力项目的回报周期一般在15年以上,建设期只有投入,不会产生效益;项目投产初期由于还贷压力大、财务费用高,往往效益也较低;项目盈利的黄金时期是在投产三、五年之后,所以在建规模大、新投产项目多必然影响企业近期的盈利能力。四是安全风险大。在建规模大,增加了施工组织和管理的难度;加上大机组的投入和新技术的应用,对干部和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安全风险。
上述四个特征是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在电力企业快速发展时期的必然反映,具有普遍性。从中可以看到,发电企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是一个工作异常繁重的时期,是一个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的时期,也是一个经营风险和安全风险较大的时期。但这个时期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经的、不可逾越的阶段,不承担快速发展带来的艰难和风险,就不会迎来企业盈利的黄金时代。就集团公司来说,如果没有近7年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解决组建时的“三多三少”问题,就不会创造出今天的“四个之最”,也不可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既然企业快速发展时期的盈利能力不强、风险较大,但又不可逾越,那么既要保持快速发展,又要严格防控各种风险,就是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妥善处理的重大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一是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投资规模大带来的资金不足和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说到底是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的问题。只要盈利能力强,经济效益高,就会有较高的商业信用,就能化解资金供需矛盾,就能避免经营风险。所以,必须把扩大装机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规模的扩张要有利于增强盈利能力,通过盈利能力的增强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审视发展项目的经济效益时还要有辩证的眼光,既要看到当期效益,也要看到长远效益;不能不顾当前效益地盲目发展,也不能只顾当前利益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利益。
二是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发展速度必须服从于发展质量,速度必须以质量为前提。没有质量的速度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会造成企业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增加企业的负担和风险;而只讲质量,没有适当的速度,则会坐失良机、丧失发展机遇。所以,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进一步加快发展,在不断提高发展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才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是做大与做强的关系。大与强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企业规模大固然不一定强,但企业要真正做强却必须具有一定规模。作为属于装置性产业的发电企业要做强,更是必须以较大规模为基础。一个市场份额无足轻重、没有影响力的发电企业,资金利润率再高,也很难称得上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电企业做强的基础是做大,没有较大规模就没有带动力和影响力。做强是目标,不强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做大归根结底是为了做强。在做大的同时注重做强,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只要我们妥善处理好上述三个重要关系,就一定能够有效防控快速发展时期的各种潜在风险,继续推进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集团公司正处于组建以来最困难的时期,集中表现为整体盈利能力不强,亏损面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外部市场环境变化造成的,与发展速度并没有必然联系。如果不发展或发展慢,可能面临的困难更大、问题更多。这个观点可以从集团公司组建以来的经营情况中得到印证。集团公司前五年规模与效益始终保持同步增长,发电量、销售收入、上缴税收、实现利润和劳动生产率这些重要指标均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幅。只是到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的影响逐步加大,电力市场发生逆转,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持续大幅回落;同时电煤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上网电价又不能同步上调,才导致集团公司出现前所未有的整体性亏损。今年6月份开始,电力市场出现转机,结束了持续14个月的全社会用电负增长局面,集团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1-9月份,实现利润8.36亿元,同比减亏54.67亿元,经济效益出现明显好转的趋势。相信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集团公司的盈利能力将逐步增强。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企稳,但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全年“保八”已经没有悬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的关系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预计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受基数较低和装机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发电量和设备利用小时数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电煤价格居高不下,进一步加剧了经营困难。由于冬季供暖储煤、小煤矿整合及煤炭行业限产保价等因素的影响,电煤价格仍存在继续上涨的可能,集团公司面临的经营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电力工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电价形成机制将逐步走向科学、规范,电煤价格也不可能永远只涨不跌。特别是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度过,集团公司的发展必将越来越好。
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组建以来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改变“三多三少”的局面;不经历艰难的快速发展过程,就难以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有战略眼光,要有超前思维意识,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提高驾驭全局和复杂局面的能力。面对当前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大惊小怪,丧失信心,因为这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暂时现象;但也不能麻木不仁,盲目乐观,而必须妥善处置、积极应对。概括地说,就是要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继续把集团公司做大做强;同时要妥善应对各种困难,严格防控各种风险,确保集团公司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进。
三、四季度重点工作
盘点9个多月的工作,成绩很大,来之不易。“三大目标”中,装机容量翻两番和提前一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现在看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经营上的困难仍然很大,虽然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但盈利的基础还很不稳固,9月份与8月份相比,实现利润大幅减少,搞不好仍有返亏的可能。发电量和营业收入两大指标完成情况滞后于时间进度。因此,四季度的任务非常艰巨。全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四次考察大唐为动力,要认识到总书记四次到大唐考察,是对大唐全体员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是对大唐7年来发展的充分肯定。总书记的讲话,不仅对大唐的发展乃至对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化鼓舞为动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的高度,加强技术创新,降低运营成本,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把总书记的要求变成我们的实际行动。同时要认真做好当前的工作,坚定信心,奋发努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扭亏增盈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全年“三大目标”的圆满实现,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总书记对大唐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
四季度的工作重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27个字”,即:增电量,降成本,提效益;降煤耗,减排放,保任务;拓市场,增收入,达目标。
增电量,降成本,提效益。就是要以增加发电供热收入、降低燃料成本、压缩各种费用为重点,多管齐下,精细管理,全面推进增收节支、扭亏增盈工作,进一步缩小亏损面、提高盈利能力,确保利润预算目标的实现。
一是要全力以赴提高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增加发电供热量。要集中精力,集中物力财力把送出工程等影响新机出力的问题尽快解决好,把新机的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要加强与电网调度部门的协调沟通,要抓住经济回暖的有利时机,在确保计划电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争取计划外电量,做好电量替代和转移工作,充分发挥大机组消耗低、排放少的优势;要加强设备的维护与调整,始终保持设备安全、经济、健康运行。同时,要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热电联产机组多的优势,有效利用冬季供暖时期和以热定电的政策,力争多供热、多发电。尤其是设备利用小时低于区域平均水平的企业更要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把前9个月的电量损失补回来。
二是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节支工作的重点是降低燃料成本。在政府部门“放手”煤价的情况下,要继续加强与煤炭企业的协调,在探索与重点煤炭企业建立中长期合作关系,构建平抑煤价、保障供应的长效机制的同时,进一步拓宽采购渠道,实行比质比价,力争电煤价格稳中有降;要发挥集团化整体优势,尽最大可能实现区域煤炭统一结算,加强纵向指导、管理和横向沟通、对比,增强与煤炭企业议价的话语权,强化对各发电企业煤价的约束控制力;要加强燃料管理,严格燃料入厂煤验收工作,防范重大利益流失和腐败现象发生。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电网企业及热用户的协调,在加大电热费回收力度的前提下,切实落实好国家有关电价政策,尽最大努力减少跨区送电、优惠电价、电热费拖欠等不利因素对经营工作的影响。同时,要严格控制其他可控成本,严格控制预算外费用和非生产性支出,严禁在年底巧立名目,突击发钱、花钱,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成本。
降煤耗,减排放,保任务。就是要巩固和扩大节能减排成果,提高认识,抓住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主要指标有:供电煤耗330克/千瓦时;与国家签订“千家企业”责任状的20家发电企业“十一五”期间节能量202.2万吨;除列入关停计划的机组外,火电机组脱硫装备率达到100%;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控制在93.4万吨以内。这其中有的指标是国家的要求,有的指标是我们的自我加压。从前三季度的工作看,总体上完成这些指标的情况较好,但也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确定因素。与国家签订“千家企业”责任书的20家发电企业总体节能目标预计可以提前一年实现,但有个别企业提前一年完成自身的节能目标有较大难度;集团公司“十一五”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预计可以提前一年完成,但由于有1家企业被国家环保部通报批评、14家企业被列入重点关注对象,这15家企业如果整改不力遭受处罚,将直接影响国家环保部对集团公司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核定。这些问题说明,还有部分企业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进展不平衡。
系统各企业要切实增强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强化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治理,始终保持节能设备和环保设施的持续投入、可靠运行,始终保持设备在最经济、最环保的方式下运行。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用电量逐渐回升、机组负荷率提高,冬季气温低和集中供热、机组效率高等有利因素,加强设备调整和运行调度,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确保集团公司节能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与考核力度,高度重视环保核查、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坚决杜绝被环保部门通报或惩罚的现象再次发生。要深化系统内及同业间的对标工作,加强对“千家企业”的检查指导,查找差距,弥补不足,改进管理,不留死角,确保集团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的平衡发展、整体推进,确保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拓市场,增收入,达目标。就是要积极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全面落实增产增收措施,坚定信念,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营业收入,确保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目标。
进入世界500强,是今年的“三大目标”之一,也是检验“攻坚年”总体工作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进军世界500强,不是一味求大,更不是出于虚荣,而是要利用这一权威排名,提升“中国大唐”的品牌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为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为打造“中国大唐”百年老店奠定基础。利用世界500强这一全球平台,也便于实现国际对标,查找我们在发展战略、企业文化、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研发创新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为集团公司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对于明年世界500强的入围门槛,在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上已作了详细的分析。集团公司今年的营业收入突破这一门槛有难度,但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前三个季度,随着各种增收措施的落实,集团公司营业收入呈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同比、环比增幅均有显著提高。随着全社会用电量回升以及各种增收措施的进一步落实,营业收入增幅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应当说集团公司今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希望很大。我在这里再一次强调,进入世界500强目标不变。系统各企业要上下协同,全力以赴,一鼓作气,再接再厉,抓住四季度有利时机,在多供热、多发电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好多种产业的增收措施,努力开辟新的增收渠道,确保今年进入世界500强目标的实现。
在全力以赴做好上述三方面工作的同时,还要努力抓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1.继续确保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
前三个季度安全生产保持了稳定的局面,但也暴露出一些安全隐患和设备问题,三季度机组非计划停运累计时间约是整个上半年的1.2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进入第四季度,发电供热任务重,在建规模大,投产机组多,各方面工作千头万绪,安全生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冬季供暖期异常天气多,极有可能给发电设备造成损坏,进一步增加了安全生产的难度。系统各企业要居安思危、警钟常鸣,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针对季节特点,加强设备管理,规范作业行为,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继续保持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供暖期即将到来,要抓紧时间对发电设备和供暖设施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维护和必要的调试,特别要加强对户外设备、设施防寒防冻措施的检查,确保不发生因设备损坏而导致的机组停运和对外停热事故。
2.进一步抓紧抓好工程建设
按目前工程进度,集团公司装机容量“翻两番”目标在11月上旬即可实现,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冲刺1亿千瓦。集团公司本部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要密切配合、协同攻坚,切实解决好电网送出、设备供应等制约项目投产运营的问题,确保这两个目标都能如期实现。
3.抓住机遇做好项目储备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孕育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每一次经济萧条的结束都将迎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这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也不例外,一方面政府要采取必要的干预政策,通过调整财政和金融政策缓解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通过新技术革命发展一批新兴产业,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拉动消费,从而摆脱经济危机,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国民经济尚处于回暖期,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放缓、新上项目困难,行业预期收益下降、企业投资积极性受挫这一时机,拓宽视野,广泛调研,积极寻找新的项目,按照国家鼓励政策,重点储备一批水电、风电项目和火电的上大压小、西电东送、热电联产、煤电一体化项目,想方设法扩大对稀缺的煤炭、运力等资源的占有额度。在此基础上,要把每一个待开发项目的前期技术经济研究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做到位,为增强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迎接新一轮经济和电力增长创造条件、做好准备。
4.抓好多种产业项目的基建和试生产工作
目前,集团公司有多个多种产业项目处在紧张的建设期,部分项目已经或即将转入试生产,其中既有煤矿、煤化工等高危行业的项目,也有粉煤灰生产硅铝钛、海运船舶等陌生领域的项目,国家对其安全生产许可、设计审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而且项目的基建管理、安全管理、运营管理的专业性极强,要求极严、标准极高。有关企业要认真加强学习,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多种产业项目基建、生产的本质安全水平。要重点抓好多伦煤化工项目的试车工作。三级责任主体的领导小组、工作组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对试车工作的领导,要重点检查整套系统是不是具备了试车条件,相关人员是不是具备了相应专业技能和从业资质,相关规程及预案是不是完备而且有效,相关安全措施是不是落实到位,要严格把关,加强督导,确保多伦煤化工试车成功。
5.加快海外项目的开发力度
国际社会对能源安全的空前重视促进了各种国际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为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了广阔的交流与合作平台。集团公司要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领先能源集团,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住机遇,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要在建设好、运营好现有境外项目,发展好、巩固好现有海外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外经贸合作和境外项目开发力度,就有关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社会现状、电力需求等方面开展广泛的调研,通过分析、比较,做到在发展区域上有所选择,在发展重点上有所侧重,在合作伙伴上有所甄别,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选择一批优良的境外项目,为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做好充足的项目储备。
6.继续抓好多种产业的增收工作
多种产业增收工作对集团公司今年能否进入世界500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由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放缓限制了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要达到预期的入围门槛,关键在于多种产业能否创造更多的收入,必须在多发电、多供热,最大限度地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的同时,认真落实多种产业增收方案。集团公司本部各部门要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加强对增收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各分、子公司要树立大局观,打破局部利益界限,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大燃料统一结算工作力度,并在项目总承包、集中招标采购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各专业公司要在突出主业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不断丰富产品和服务,提高产能和产量;各发电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所在地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有效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想方设法开辟新的增收渠道,确保增收目标实现。
7.完成好集团公司第三阶段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
集团公司有关部门要根据学习实践活动整改报告和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的要求,抓紧做好集团公司第三阶段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大唐东营风电场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从集团公司的实际出发,围绕“科学发展上水平、打造百年大唐”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第三阶段的基本思路、原则和实现途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两步走”的阶段性目标,特别是要细化“第一步”的行动计划和具体目标,把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调整和优化结构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安排好项目,明确奋斗目标,继续保持集团公司新能源发展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这项工作争取在11月份完成初稿,12月份的工作务虚会上征求意见。
此外,要加强对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深化对电力和煤炭市场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认真谋划明年工作思路,为开好2010年工作务虚会做好准备。
前三季度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四季度的任务更加艰巨。扭亏增盈和实现“三大目标”已经进入关键的冲刺阶段,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班子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团结和率领全体员工为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实现全年“三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论中国与西方对《易经》研究的科学意识.
论中国与西方对《易经》研究的科学意识
金健民
(山东理工大学)
近读报刊登载的一篇文章,是一位记者采访我国一位著名科学家、院士的一篇采访报导,标题为《曲解背后的美丽的故事》(以下简称“故事”),内容异常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提出了一些当前我国科技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易经》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形式,能否拯救中国的科技? 以及《易经》到底是本什么内容的书?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二、中国当代科学家的知识状况,科学意识。
三、《易经》能否与现代科学接轨?
文章的最后还提供了一份调查报告材料,内容为:
新浪网上还正在做调查:一个问题是:“你认为东方思维能否拯救中国科技?”认为“不能”的占41.68%,认为“能”的占39.9%,认为“不好说”的占18.39%;还有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近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有哪些原因?”48.99%的人认为是思维方法,48.76%的人认为是科举制度,48.2%的人认为是“不重视技术”等等……
本文根据上述内容,综合为二个问题,分述如下:
一、中外科学家(界)对《易经》的内容评论就有三种:一为占卜之书;二为是占卜之书,但具有科学内容;三为我国古代一部最早的,一部科学、哲学著作。现在,对《易经》的评价,依然是这三种,而肯定为一、二种者居多。
现在问题的严重性是:以对《易经》的认识为例,发现当前还有的科学家仍存在“曲解”,就以这篇访问记《故事》来说,被访问者是这样说的:“虽然我从来没看过《易经》,但我间接从各方面了解到《易经》的一些内容,例如提倡阴阳五行,我就非常反感,我觉得《易经》对中国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被访问者在发表此观点时,据《故事》采访记中介绍,他对杨振宁博士发表《易经》的思维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一事“还浑然不知”,因而还问记者“杨振宁是什么观点?”接着《故事》采访记中又记下了被访问者对《易经》的具体认识,认为“阴阳五行与《易经》与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三者之间不是等同的关系。阴阳五行与《易经》并不就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全部,而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中有很荒谬、很糟糕的地方,应该抛弃……”,那么,被访 问者是怎样认识《易经》与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易经》是否属于“荒谬”“应该抛弃”!本文不便于解读,只介绍原文而已。这位科学家对《易经》的理解,在当前科学界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从《故事》一文提供的调查:认为“东方思想不能拯救中国科技”就恰好证明这一现实。
还应当提出的,记者访问记的标题为《曲解背后的美丽故事》,所以,又用大量篇幅赞扬访问者,在对中国历史上的数学“是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尔后,投身于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积三十年之功,“潜心揣摩古代数学思想的精华,并用研究实践取得蜚声国内外的成果”,记者以此说明“曲解”背后所产生的“美丽的故事”。那么,我倒受到启发:《易经》中的数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这是众多国外(也有国内的)科学家所公认的,因而被访问者何不在“间接从各方面了解到《易经》的一些内容”情况下进而直接阅读,如莱布尼茨一样,再产生“更为美丽动人的故事”!
西方:因历史因素,在所见到的西方学者对《易经》的评价,归纳为:是一部熔合哲学、数学和科学于一炉的最完美的智慧之学。
西方对《易经》的研究,起步虽晚,但反映很快,而且有些西方的科学家、哲学家受《易经》思维的启迪,为创建西方现代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此,需要补充如下内容:
1、西方从何时接触《易经》及受其影响。据有关资料载:最早接触《易经》者为西方传教士白晋。白晋,法国人,接受过神学、语言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面教育。1688年(康熙27年)来华,受到康熙的青睐,认为:“在中国之众西洋人,并无一人通中国文理者,惟白晋一人稍知中国书义……”,并命他深入研究《易经》。白晋认为:“凡中国文章,理微深奥,难以洞彻。况《易经》又系中国书内更为深奥者。”然而,很难为一位外国人,终于通过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克服了语言文字障碍,不仅写出了《易学总旨》一书,而且以他深厚的自然科学根底,敏锐的思维活动,竟发现了《易经》中六十四卦中的“阴”爻与“阳”爻,恰可相当于数字中的“0”与“1”,六十四卦的排列组织恰似“二进位制”。科学发展史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种假说,可成为新的科学创见;如果说白晋将八卦与“二进制”联系起来的假说介绍给当时正研究“二进制”的莱布尼茨,那么,白晋即为莱布尼茨确认“二进制”的科学性提供了旁证。白晋向莱布尼茨传播了《易经》思想,莱布尼茨也因此热爱了中国古代文化,他根据来华传教士提供的材料撰写了《中国近况》一书,翻译了白晋撰写的《康熙皇帝传》。莱布尼茨是西方第一个确认中国文化对欧洲文化发展十分有用的哲学家。他的思想认识通过他的弟子沃尔夫传给了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对整个欧洲哲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西方最早翻译《易经》的人是法国人雷孝思;将《易经》译为德文者为卫礼贤。
2、西方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对《易经》的评价。我写字台的案头有一本研究《易经》的资料汇编《周易志》,这本书中最后一部分收集了国外一些著名科学家对《易经》的评论,其中有黑格尔、晋里高津、卡普拉、荣格等等,下面略引几段:
荣格认为:“谈到世界人类唯一智慧宝库,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有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
黑格尔受《易经》启发,发现了著名的正反合辩证逻辑定理。他认为《易经》“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也被视为中国深邃思想的基础”,“《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
普里高津说:“玻尔是从中国古代的阴阳思想中获得关于事物互补性认识的。”
李光耀说:“十九世纪初,德国著名学者黑格尔,在其《自传》中说,他的正反合的辩证逻辑定律,得自《易经》的启示。前不久,我读到新出版的《宇宙物质成因学》,作者说他是在破译了《易经》八卦后,完成了拉普拉斯——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我还未听说过这一课题已被中国的《易经》攻克了,作为中国人的后裔,实在万分高兴。”
成中英(美国“国际易经学会”会长)说:“《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
仅从以上中国与西方对《易经》不同的评论,可归纳出如下问题:
1、中国与西方对《易经》研究的科学意识反差很大。
西方对《易经》研究的意识比较严肃、刻苦;中国对《易经》研究的意识比较轻浮、欠深入。
西方对《易经》的研究是沙里淘金;中国对《易经》的研究是只见沙不见金。
西方对《易经》的研究是立足于现实,尤其是与现代科学的比较;中国对《易经》的研究是偏重于历史,并受历史的误导。
2、中国与西方对《易经》内容、本质的认识有明显的差距。
西方认为《易经》是科学的基石;中国认为《易经》是科学发展的绊脚石。西方认为《易经》的思想是科学创新之源;中国认为《易经》的思想是反科学的污染源。
3、西方与中国对《易经》的思维形式、思维方式持迥然不同的态度。
西方肯定《易经》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为西方近现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可贵的信息与思想;中国则认为《易经》的思维形式窒息了中国人的智力,阻碍了科学创新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这里还需要特别提出的一个问题,即杨振宁博士对《易经》思维形式的否定。因为此前中国科学界已又一次展开了规模不小的辩论,本文不再重述。要提出的问题是:从过去所见到的一些资料,杨振宁博士对《易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这与现今杨振宁博士所发表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为澄清问题暂介绍数例:
美籍华人李政道、杨振宁两博士在1955—1956年期间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对当时公认的“奇偶性不灭定律”(Law of parity)有人译为对等定律,……提出怀疑,因而获得了1957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在获奖后应新闻记者之请,发表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谈话,黎凯旋(台湾中华易经学会理事长)记得:他曾说“他之所以怀疑O Laponte 的奇偶数不灭定律,这和他在西南联大读《易经》时的心得有关”。他并且很具体地指出,《易经》中既有阴、阳相对的道理,却同时也有阴阳消长或阳盛阴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见徐道一编著《周易科学观》)
杨振宁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989年在北京同钱学森谈话中说:“《易经》是纯而又纯的科学精华”。钱学森同杨振宁博士谈话中说:“《周易》是科学的经典”。(见陈凯东主编《周易志》)
据一位学者统计,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中有六位(李政道、杨振宁、普里高津、汤川秀树、洪森堡、玻尔)都声称自己曾经不同程度地受过《易经》思想的影响。(见武斌著《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占用一定篇幅摘引上面三段对杨振宁博士的情况介绍,显然是与当前其对《易经》的看法是完全相背的。这是否与“引文”的不准确有关,只有待查。
二、从西方对《易经》的高度评价,应正确认识《易经》思维形式的特点,重视中国与西方侧重运用于不同思维形式所产生的科学价值。
从中国与西方对《易经》认识与评价的反差,反映了人们对思维的重视,在《故事》这篇报导的调查统计中,认为近现代科学未能诞生于中国,其主要原因也是思维问题。因此,怎样认识《易经》所反映的思维特点、《易经》到底是部什么书?这依然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其实,中国古代对《易经》的评价也是很高的,称其内容“广矣大矣”,《四库总目提要》曰:“易道大矣,无所不包”;西方的科学家又将某些近现代科学的萌生归功于《易经》的启迪……,《易经》的内容为何如此博大精深,穷究其根源,确实与《易经》的思维特点有关。但《易经》的思维特点现又被蒙上一层厚厚的云翳,那么,应该如何对《易经》的思维形式做出“科学”的判断?
思维形式是科学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反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思维活动的特殊性。现在对中国与西方的思维形式已有定论,尤其是由于近现代科学诞生于西方,故理性(逻辑)思维被公认为是科学的思维,而形象思维则被贬为是非科学的。现在,这种认识思潮来势很猛,我认为这是对思维形式最错误的理解。应该怎样理解思维形式,在过去的拙作中已反复做过阐述,现再重述如下观点。
首先根据遗传学、脑科学理解思维形式。现在,一般地将思维形式主要分为二种(其他尚分有灵感思维、社会思维等等),即理性(逻辑)思维与形象(直感)思维,如此,将思维形式分为二种主要是依据人的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而人的左、右半球的分工,又与人种或地理环境有关,所以才有中国人因右半球发达,故思维形式为形象思维;西方人因左半球发达,故其思维形式为理性思维。由于思维形式与人的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有直接关系,所以,为正确认识两种思维形式的特点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对人的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与分工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脑科学证明:“人脑的各一半都有其自身独立的意识思维序列”“人脑的两边是用根本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所以,中国与西方在思维形式上的差异是由遗传,即生理现象决定的。但是,现在人们所强调的是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差异,而忽略了两个半球更为重要的分合功能。脑科学证明:“每一半球上分别各有运动区、体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联合区等神经中枢”而且这五大区在“大脑两半球是对称的”“在神经传导的运作上,两半球相对的神经中枢彼此配合,发生交互作用”,由两半球之间的胼胝体连结,而产生“联合功能”。这种复杂的人脑结构,往往是人们不了解的,所以才得出西方的理性思维诞生了近现代科学,而中国的形象思维则阻碍了中国近现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的片面结论。在这样一个“结论”的思想影响下,《易经》是中国最早、最完整、最有权威的形象思想的代表著作,所以才推导出《易经》阻碍了中国科学思想的进步与创新。这完全曲解了脑科学中人的大脑左、右半球整体功能的特殊作用。现在,人们都忽略了西方的万有引力定律,蒸气机、青霉素等等的发现与发明,首先是源于形象思维,尔后上升为理性思维;而中国的《易经》所创始的二进位制是始于“象”即形象思维,但《易经》的成书,是“人更三圣,世更三古”是经历了上千年,集中了多少哲人的智慧,即理性思维才组合铸成这样严密而完整的数学丰碑。
其次,从逻辑学角度理解思维形式。思维形式(规律)以前是属于逻辑学研究范畴,现在由于思维科学的崛起,逻辑学成为思维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故思维形式已纳入思维科学研究的内容。但是,今天所谓的理性(逻辑)思维与形象(直感)思维仍然反映为逻辑学中的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两大推理规律,即思维科学中的理性思维相当于逻辑学中的演绎推理;其特点为由一般推导出特殊;而形象思维则相当于逻辑学中的归纳推理,其特点为由特殊推导出一般。这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与推理方法,都是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科学方法。因此,这两种方法在逻辑学中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理性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必然要依靠理性思维;在逻辑学中演绎推理离不开归纳推理,归纳是演绎的前提;而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演绎是归纳的基石。所以,不论两种思维形式、两种推理方法,都是“殊途”而“同归”,是解决科学的本质问题。
根据上文所述,可概括为:
1、从思维科学角度,认为西方人左脑发达,重逻辑思维才诞生了近现代科学。近现代科学是以逻辑思维与实验为基础实现了科学发展的跃进,这是历史事实,但确切地说,西方人在建设新科学事业中,将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配合得十分完美,这才是对近现代科学诞生的全面认识。认为中国人右脑发达,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经典著作重形象思维而阻碍了近现代科学的诞生,这个推理是以西方诞生了近现代科学为“大前提”而推导出来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欠说服力,因为形象思维在科学发展与理性思维中有着十分特殊与重要作用,它对科学概念、定律的形成,起着弥补逻辑缺陷的作用,因而得不出“阻碍”的结论。记得有一篇文章中曾这样评论爱因斯坦的,文章说:爱因斯坦在认识论上的贡献,就是提出了逻辑思维的局限性,强调直感(形象)思维的能动创新性。
2、对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我们不是环境决定论者,但科学发展是离不开外部环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客观环境对科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保证与促进或阻碍与破坏作用。
中国与西方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都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有人说,西方于中世纪经历了宗教统治三百年的黑暗时代,科学被摧残,科学家遭受迫害;科学是神学卑贱的婢女;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科学只是皇室统治下的最低下的童仆。然而,西方于文艺复兴之后,科学重现光明,这种光明反映了西方科学家浓厚的科学意识以及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科学发展环境为西方的科学复兴与发展提供了保证。西方第一次科学革命发生于意大利,时值15、16世纪;其后科学革命的中心相继转移至英国、法国;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科学研究中心。当时,西欧这些国家基本上是具有和平的、自由的科研条件。欧洲两次世界大战,对科学发展虽然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美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遭受战乱的国家,所以,美国占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利,是它科学发展的一个最佳的客观环境。而中国恰于16世纪科学开始没落,适逢新中国建国前百余年的列强瓜分与战乱;建国后持续的“阶级斗争”,中国已失去客观的科学发展条件。又加之强大的西方近现代科学诞生之冲击,中国科学界的科学意识虽有省悟、科学精神虽未萎缩,但总的是蒙上一层阴影,科学意识与科学精神受到极大的挫伤,自卑感笼罩在民族之心头上。故当前中国极需振奋精神,正视历史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以及巨大的创造力,为世界科学进步再做贡献!
主要参考书目
陈东凯。周易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11月
金健民。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自然科学思想。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8月 余三乐。早期西方传教士与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9月
Research On Scientific Consciousness in Yi Ch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Jin Jianmin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hinese concrete thinking form represented by Yi Ching,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cientific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from Chinese classic work Yi Ching.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 temporary modern science was originated in the west, and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logic thinking form and experiences functions.Based on the concrete achievements made by eastern and western science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brain science and logics, this essay draws that the logic thinking form can not be operated alone, it should be co-operated with concrete thinking.However, deduction(opposite to logic thinking)can not be isolated from Induction(opposite to concrete thinking), which is firmed by brain science, logics and thought science.The western scientists’ research on Yi Ching is more focused on the science’s connotation and thoughts compared to that of China.Therefore, they refined more profound science thoughts from concrete thinking to form systemic theories, which have enriched modern science theories.Western scientists’ research consciousness on Yi Ching, on the other hand, refutes some western scientists’ miscarriages of justice, that is, Chinese only contributed to the technical achievements instead of scientific theories on thoughts.This article shows Yi Ching is not only the reflection of close combination of concrete thinking with logic thinking, but also that of deduction with induction.It also tells us that western researchers' posses stronger research consciousness than Chinese ones.They have explored the connation of science and its interior connection with temporary science development.Even though China is the birthplace of Yi Ching, the country was misled by history and meanwhile, it was short of the knowledge on science consciousness and thoughts, so it could not explore deeply about the connation of science.Some people claimed that but for Leticia’s discovery of binary system, China could not have found the rich resources in math from Yi Ching.Up to today,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still regard Yi Ching as a fortune-teller book and even in science circle;some people hold the idea that concrete thinking in Yi Ching could not prove new science.This article puts Chinese and western research consciousness to Yi Ching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Chinese temporary science fell behi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The purpose is to strengthen science consciousness, to enforce Chinese people’s thoughts science, so we want to inspire Chinese to make more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s scienc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