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1
论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它从理论品质及具体层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新结合,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创新理论,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品质、哲学内涵及具体层面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实践为基础发展而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步入了又一重要关头。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作指导。科学发展观就是与时俱进产生的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它以邓小平发展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直接理论基础,深化了对我国社会发展本质、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继续强调改革开放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目光放在了更为全面的社会发展上来。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应对新挑战所提出的党的新指导思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面对不同的时代要求曾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指导了我国革命、建设事业的前进。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党面临着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从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代发展、与实践发展共同前进的党的新的指导理论,它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在总结党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升了党对国家建设、自身建设的认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
最后,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以世界眼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步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国际性问题有待各国协调解决;世界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加深,全球化、区域化趋势更加明显;综合国力的竞争仍在加剧;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同时安全问题突出这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科学发展观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参与到国际发展中来,以世界性的眼光看待中国发展问题,提出了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理念。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将全面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将借助世界发展之机促进自身和谐发展,同时也为世界整体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引领教育当代青年学生通过踏实学习,开拓创新,坚定正确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意义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意义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继承和发展,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地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国情、总结经验而提出来的。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地位 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的一次讲话中提出来的。这一观点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一观念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这一系列思想的继承和完善,对指导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时候,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经过20年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要看到,经过前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而且,进入21世纪后,农民收入增长率连续3年下降,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中的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
二、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它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达到的新高度。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实现的重大创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其重大意义,才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今后一个时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的重要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情况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我们应抓住时机和条件加快发展。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这里的关键在于,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的事业才能够深入发展下去。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协调、不平衡、不适应、不和谐的方面严重影响了并且正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就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推进统筹区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落实;就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 3 会安定团结,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新时期重要战略思想,对我党和我国各项事业有根本的指导作用: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既强调要时刻铭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强调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其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 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新中国成立后,又把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加深理解和实践中运用体会。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2、《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100问》
3、《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第三篇:什么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指坚持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指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它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重要的城市品牌。
为什么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是提升城市魅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从而造福广大市民群众
创建全国文明地市民行为有哪些要求1)公共场所道德方面①不在公共场所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坏花草树木、吵架、斗殴等;②不在禁烟场所吸烟;③不在影剧院、图书馆、会场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嬉闹,不发生手机BP机的接打声音2)交通行为方面:①车辆、行人各行其道;②车辆、行人不乱穿马路、闯红灯;③保持交通畅通,不人为造成阻塞;④排队候车,依次上、下车3)公共设施维护方面:精心爱护公用电话、邮箱、报栏、座椅、窨井等公共设施,不人为弄脏、损坏4)人际互助方面:①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主动让座;②友善对待外来人员,耐心热情地回答陌生人的问询;③志愿为孤、老、残、弱者提供服务 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创建文明城市标语
诚信立身,信誉兴业。
发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建设美满幸福家庭。
道德新风与你同行,文明礼貌从我做起。
倡导道德新风,建设诚信仪征。
道德新风与你同行,诚信仪征人人共建。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倡导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做文明市民、争文明家庭、建文明单位、创文明城市。
创建文明城市,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全民动员,齐心协力,共创省级文明城市。
人人都是文明城市创建参与者,个个都是文明城市创建主力军。
齐抓共管,人人参与,争创省级文明城市。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创建一流城市文明。
公德装在心中,文明贵在行动。
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热心公益事业。
讲道德,献爱心,争做文明人。
乐平镇“两创”专项整治阶段重点工作
为确保我镇“两创”工作取得成效,我镇将在专项整治阶段重点抓好“四项整治”和“三个提升”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一、四项整治
(一)交通秩序整治
主要措施:从3月—7月,开展交通秩序整治百日行动,主要整治内容为:
1、城区车辆乱停乱放;
2、非机动车和行人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等违反交通规则行为;
3、大力倡导文明交通行为。
(二)环境污染整治
主要整治内容为:
1、加强城区广场、公园、主干道、市场等重点区域保洁质量和频率,确保城市洁净;
2、开展道路交通洒漏整治;
3、城区空气质量整治;
4、确保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处理和危险废弃物的处理分隔;
5、提高城区污水处理率。
(三)社会治安整治
主要整治内容为:
1、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2、开展治安整治百日行动,时间从4—7月。
(四)城市景观整治
主要整治内容为:
1、城区违章搭建、占道经营、乱张贴、乱设广告牌等现象,重点是南边天光圩占道经营现象;
2、城区范围的脏、乱、差现象。
二、三个提升
(一)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主要措施:实施市民教育大行动,立体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创文”宣传活动,具体是:
1、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单张、网络、手机短信、户外广告、公益电影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
2、加大学生的宣传教育,以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
3、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委会大力宣传,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及优秀企业家活动;
4、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活动;
5、利用“五.四”青年节为契机,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公益活动;
6、开展“文明乐平文明人”宣传活动,评选“乐平创文之星”。
(二)提升城区文化品位
主要措施:
1、完善城区文化活动及文体设施;
2、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
3、树立真、善、美道德标准,打造乐平“创文”的文化品牌;
4、加快大旗头村村前公园的建设以及古屋群的保护工作,以此作为我镇“创文”亮点工程。
(三)提升工作的成效
主要措施:
1、加大创建办统筹、协调、督办工作落实的力度;
2、加快制订督办、问责和奖惩制度,3月份完成。
一、什么是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二、创建文明城市要求
1、文化市场:书店及出版物销售网点不销售政府主管部门明文禁止的出版物。
2、市民在公共场所:(1)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不损坏花木、不吵架斗殴等;(2)禁烟场所不吸烟;(3)影剧院、图书馆、会所等场所不大声喧哗、嬉闹,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不影响他人;(4)不人为弄脏、损坏公用电话、邮箱、报栏、座椅、窨井等公共设施。
3、市民在交通意识方面:(1)车辆、行人各行其道;(2)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车辆、行人服从交警指挥。
4、市民在公共场所人际互助关系方面:(1)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主动让座;(2)友善对待外来人员,耐心热情回答陌生人的问询。
5、主要大街和重点地区:(1)无无证摊点经营;(2)不乱张贴。
6、沿街店铺:(1)不垮门经营,保持好室内卫生;(2)落实好门前“三包”制度。
7、汽车站等交通站点:(1)无非法营运车辆和争强客源现象;(2)车辆停放安全规范;(3)交警文明执勤,车辆、行人服从指挥。
8、车辆停放:机动车、非机动车分别在停车位停放有序。
9、建设工地:(1)施工现场四周设置围墙、围挡,工程外侧有密目式安全网;(2)工地整洁,出入运输工具干净;(3)按时施工,无噪音扰民现象;(4)建筑工地安全生产制度健全,有文明施工、创建文明城市标语;(5)建筑职工宿舍整洁有序,职工工资按时发放。
10、宾馆、饭店等经营性公共场所卫生方面:(1)经营性公共场所证照齐全,亮证经营;(2)从业人员持证上岗;(3)公共用具严格消毒。
11、食品卫生方面:(1)食品卫生符合卫生部门相关的质量标准;(2)不出售过期、变质、伪劣食品。
三、创建文明城市对市民的要求
1、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参与。
2、市民言行要文明,人际关系要和谐。要求每个市民都要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守法纪、尚美德,说话办事、言行举止文明礼貌,人际关际友善和谐。
3、市民要广泛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每个市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革除不良习惯,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尽力量、添光彩。
四、创建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
1、不随地吐痰,粗言秽语;
2、不私闯红灯,翻越栏杆;
3、不乱摆摊点,店外经营;
4、不乱搭乱建,影响市容;
5、不乱倒垃圾,乱丢污物;
6、不乱喷乱贴乱画小广告;
7、不损坏公物,踩折花木;
8、不酗酒赌博,起哄闹事;
9、不封建迷信,奢侈浪费;
10、不欺行霸市,欺侮老弱。
第四篇: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浅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创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与时俱进的品格、有效整合与超越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为我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全面重大的指导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为我们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重大的现实实践意义。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继承和创新的集中体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正确认识和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的继承与创新。没有一定社会实践矛盾发展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理论思维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创立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共产主义、科学发展观产生和贯彻的动力都是人民群众思想和科学态度的高度统一。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一些新的矛盾与问题逐步突显出来,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要破解这些矛盾与问题,引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科学发展之路这一新的重大战略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有效整合与超越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这样理解发展的:增长不等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与增长的关系、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把发展等同于增长,把社会的发展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增长。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一些国家产生经济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带来了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发展不等于增长,但离开了经济增长,发展就无法体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基本条件的,在增长的前提下,才能呈现发展的内涵和成果。
二、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全面重大的指导作用。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论述充分表明,科学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和全面的指导作用。作为战略思想,它将成为谋划所有工作的准绳,为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引领全体人民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加以贯彻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这正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程度,就是人自身发展需求得到不断满足的程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权利都得到保障,价值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受益者,更是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是为了人民群众,同时也要依靠人民群众。可以说,离开了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失去了本真意义和力量源泉,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众所周知,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路在于发展,希望在于发展,前途命运系于发展。然而,怎样发展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是几代人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有加快发展的经验,又有发展受挫的教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走了不少弯路,这一切都与我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执政兴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崭新理论,使之成为包括发展指导思想、方向与目标、实现途径与评价标准在内的一整套发展理论,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总之,科学发展观作为关于发展的理论,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从宏观到微观,还是从总体到局部,都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逐步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对指导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罗文东 山东社会科学 2009,(7)《科学发展观基本价值取向探析》潘先建 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大学 2006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胡锦涛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科学发展观引领和谐社会构建探析》 毕红芳,李丁宁 求实
2010,(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胡锦涛
人民日报,2007.10.25(1)
第五篇: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诞生起,就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锐意进取,使得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有一些优秀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诞生,科学发展观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一 整体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社会整体发展中赋予了“四位一体”和“社会建设”的新内涵。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其重要贡献是把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使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四位一体”的实质在于“和谐”。这种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既不同于以经济增长为惟一目标的片面发展,也不同于忽视乃至破坏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畸形发展,更不同于一部分人受益而一部分人受损的恶性“发展”。可见,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发展新观念,丰富了社会发展的内涵,开阔了社会发展的领域,必将引领我们调整发展布局,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彰显和升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 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新内涵,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工农、和脑力体力劳动三大差别;统筹区域发展,关键是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防止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统筹社会发展,关键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防止片面发展造成社会制度结构性破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键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社会历史发展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关键是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相结合,同时注意防止对外开放的失度和自力更生的削弱。
三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坚持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它要求通过生产发展和科技创新,建设循环经济,逐步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大力提高人口质量;要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速度与效率、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关于“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的规定性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的理念,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持续论。四 以人为本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它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来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凸现出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理论,尤其是关于历史主体地位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胡锦涛郑重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无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不脱离人民群众。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所在。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方略,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的科学理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