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以及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关于研究、指导和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7)04-0009-03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以及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关于研究、指导和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是对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
一、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任何思想、任何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既离不开对当代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离不开对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的吸取和借鉴,它之所以能产生和形成,能存在和发展,总是植根于一定时代的“土壤”,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理论前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关于发展的学说,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给人们提供了思考、研究和实现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对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成为社会理论家、思想家和学者们对社会发展理论进行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创新的新的逻辑起点,成为发展新思想的重要理论源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创立了适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它不仅更新了发展的观念和战略性思维,而且以“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基本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对自己时代内容的体现,对自己时代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反映。它的产生形成必须适应自己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自己时代的人们对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理论武器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当代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中心聚焦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上。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在近二十年的建设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曾偏离过正确的发展轨道,给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以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失去了发展的良机,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步入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轨道。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建设,基本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中的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抗御风险的能力得到增强。然而,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解决好这些突出矛盾,如何抓住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战略机遇,如何才能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新时代赋予我党的历史使命,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就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就此应运而生。
(三)当代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内部因素是促使其产生形成的依据,外部因素是推动其产生形成的条件。科学发展观的产生不仅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等基本国情有密切的关系,且与当代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是促其产生的催化剂。从国际总体局势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能的。当前,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对话合作意愿不断加强,国际战略形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稳定的基本态势。这一国际形势为各国的发展都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但同时当代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也为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世界安全、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以及国际秩序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延缓或阻碍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为解决矛盾,克服困难,抓住良机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迎接挑战,各国纷纷调整本国的发展战略目标,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和途径,大胆进行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顺应时代潮流,科学发展观就在这样的“土壤”中萌芽并逐渐形成。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体系的新拓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系统全面深入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 么、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基本问题,在发展的价值取向、根本目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以及精神实质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本质特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价值取向。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久,并对这一理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论断,不仅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且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这个自由联合体的前提。人必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具有从事多种劳动的本领。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党中央提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并举的良好格局。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经济基础地位的同时,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城乡之间的关系,中国和外国之间的关系,做好“五个统筹”,推进经济社会以及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从全局上科学统筹好事关发展的各方面矛盾关系,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发展是目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重速度,更重质量、重效益,要把速度、质量、效益辩证地统一起来,不可轻视或忽视任何一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各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注重交流合作,相互借鉴,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
20世纪初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已形成了三大创新理论成果。第一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第二大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大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跨入21世纪新阶段,着眼适应时代发展和履行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党的指导思想也随之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发展为主题,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深刻分析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地阐述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创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科学指南,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不仅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内容,把以人为本和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性观念和要求纳入科学发展的范畴,强调社会运行规律与自然运行规律的统一与协调,强调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既是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又是解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科学方法。它不仅为指导和实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为解决世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为世界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在认识、驾驭和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人的主体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篇: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由来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中国文化在20世纪的发展进程、以及与中国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过程都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准确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正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开始了全新的中国革命。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长期艰苦斗争中,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主要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正是坚持了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他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系统的、完整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战略策略和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与此同时,毛泽东思想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聪明才智,是党和人民群众进行伟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应用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论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出独具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应用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马克思
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落足点.毛泽东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方面代表性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其基本点:一是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他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包括两个部分:即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也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二是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他指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通过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党本身的建设,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并且创造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
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毛泽东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方针;关于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等等。这些正确的思想、方针和主张,对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军队的问题。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中,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他为革命军队制定了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些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的极为杰出的贡献。建国以后,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等方面,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毛泽东的这些政策和策略思想,表现在他的许多著作中,特别是集中表现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等著作中。
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泽东根据“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等。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文化的许多著名的著作,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第六,关于党的建设。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他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还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多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这些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们不仅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
中国共产党是鸦片战争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进步潮流同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步潮流相交汇中应运而生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
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鲜明特点。毛泽东思想,一方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方面又完全是中国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毛泽东思想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支柱,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唐宝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百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9页。
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
第三篇: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摘要:毛泽东思想的本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次源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理论性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是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地总结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和建发展规律,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同时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用中国自己的民族形式表达马克思主义,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是中国形式、即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本源
中国实际
绪论
理清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毛泽东思想,更好的帮助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坚忍不拔的性格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后人来说,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乏的精神品质。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同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所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1942年,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得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 的理论,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1在这里,“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两个互相关联、互相一致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时间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时间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著作中所表达的。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同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理论条件,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第一,1915年9月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给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道德和迷信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对启发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激起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探索民族解放新途径的热情,从而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之后,引起中国思想界发生巨变。它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新文化运动犀利的中国,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这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中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由从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中寻找出路转而向俄国学习,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俄国革命经验来重新考虑中国问题。他们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斗争,扩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阵地,使之成为中国进步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考察、思考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并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本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次源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的过程,也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会贯通的过程。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麻醉的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迫切学要新的本阶级的思想武器的知道和革命政党的领导,这就为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萌芽。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在时间上为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并解决了与这条新道路相关的一系列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关于《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已初步包含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这标志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已基本形成;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即从遵义会议到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到达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的任务,并且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是毛泽东领导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创新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毛泽东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3的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是指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
因此,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或者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句话有两重深层含义必须理解和重点掌握:其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理论性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其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形式、中国风格即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是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调查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地总结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并且在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阐明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同时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用中国自己的民族形式表达了诞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
可以说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
2.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06页。
3.《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演讲于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的一部分。
第四篇: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解决中国革命多面临的问题,还必须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长期艰苦斗争中,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主要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正是坚持了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他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系统的、完整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战略策略和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应用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论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出独具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应用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落足点.毛泽东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 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其基本点:一是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二是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党本身的建设,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并且创造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毛泽东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些正确的思想、方针和主张,对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们不仅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
中国共产党是鸦片战争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进步潮流同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步潮流相交汇中应运而生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鲜明特点。毛泽东思想,一方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方面又完全是中国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毛泽东思想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支柱,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第五篇:浅谈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持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而科学发展观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体现。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原因入手,简要分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观点,对“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 以人为本
一、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在于它具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共同特点和基本特征
首先,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理念,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次,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和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社会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刻总结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成败得失,合理吸收世界上研究发展问题的积极成果,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再次,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是推动我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只有从科学体系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才能准确把握它的实质,才能确立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二、科学发展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
对于科学发展观当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作了深刻阐述。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生态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显然,这里讲的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发展目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是相一致的。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科学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经济的发展总是同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第一次使我们对发展的要求从整体上有了一个全面、系统、准确认识和把握。“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相协调”。强调协调发展,始终把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看成一个互相矛盾又互相统一的整体,重点解决好发展中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关系,要从执政兴国的大局出发,统筹各个方面的发展。
可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它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把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归宿,把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成果,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十七大和十八大又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顺应党心、民心,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潮流,党章的修改,必将指导党的工作打开新局面,创造新境界。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形成的理论创新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这些理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从不同方面和领域展开,彼此相互联系,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观点一脉相承,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各方面尽快发展与整体协调发展相统一,坚持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统一,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不仅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运用,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既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根本途径,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不能停滞。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近年来,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领会十八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取得新的巨大成就。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生态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解决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理论武器。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上,深入阐述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既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沈淑兰.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
[2]胡朝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