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案例张静1
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参赛作品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案例
昌黎县新集镇小寨小学张静
指导思想与理论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阅读提出以下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本课有两幅图,分别有两段话与之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葫芦藤上长满绿叶,还结了几个小葫芦。种葫芦的人站在葫芦架前,看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共四个自然段,以葫芦的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的故事。学情分析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回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为,教学时可以以此问题为突破口,图文结合,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叶子和果是的关系,从而受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一科学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教学难点:
1、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二、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三、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四、小结。教学过程: 课堂实录:
一、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十四课《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我要的是葫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生自由读课文。读后学生陆续举起了手。师:好,请几个同学来说说。
生:课文讲了种葫芦的人和他的小葫芦。他的小葫芦都落了。
生:还有他的邻居。
师:哦,那我们把它说完整。
生:课文讲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邻居劝他治一治,他不听,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二)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读完合上课本能够说出来课文里讲了什么?这说明你读书的时候动脑筋了,这叫会读书。(生比较兴奋)师: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请同学 轻声读课文,画出来有关的语句。
生:我先说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 小葫芦哇。
师:这句话直接写出小葫芦可爱,看标点是什么?
生:叹号。
师:叹号怎么读?
生: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生:(齐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谁来说说可爱的小葫芦长什么样?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句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板书:长满了绿叶)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幅插图。小葫芦的藤、叶子、小葫芦
生:细长的藤上长满了绿叶,藤上挂着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师:葫芦开什么花?
生:雪白的小花。(板书:雪白的小花)
师: “雪白”是什么?
生:“白”是白色,“雪”是雪花,“雪白”是像雪那样白。
师:请同位两人带着自己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互读一遍。生自由读。
师:多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肯定更加喜欢他的小葫芦。谁画出来啦!(板书:可爱的小葫芦)
生:(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为什么?
生:因为喜欢,所以一天要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生:(齐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还有一个地方也写出种葫芦的人对他的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生:(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读的真不错。同学们听到她读得声音高还是低?
生:低,因为是自言自语。
生:自己给自己说话。师: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生:(齐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男生读,女生读。···
师:是呀,这么好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好心的邻居劝他快治一治。(板书:生了蚜虫)生:(读)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种葫芦的人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奇怪。
生:(奇怪地、惊讶地)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惊讶地、夸张地)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什么意思?
生: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板书:不用治)
师: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生读: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读:(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什么意思?
生: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师:同学们读一遍。
生:(齐读,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请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
男: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女: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男: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女: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同位互读一遍。
(三)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师: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板书:更多虫)(板书:变黄,都落了)
师:(稍停顿,面向学生)好心的邻居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这是为什么呀?
生:咳,你呀,为什么不听劝,后悔了吧!
生:他们是一体的。
生: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怎么生长啊。
师:我明白了,我不该不听你的话,谢谢你。
小结:种葫芦的人因为不懂生长规律,没有认清叶子和葫芦的关系,又不听别人的劝告,而白忙了一场,一无所获。老师希望同学们听了他的故事,以后在处理事物时,能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全面地看待问题,并且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这样你们一定不会犯种葫芦的人的错误了,能记住吗?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了绿叶 →生了蚜虫→虫更多
↓ ↓ ↗ 雪白的小花 不用治 ↓
↓
可爱的小葫芦→变黄,都落了
教学反思:
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面说说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但是这节课也有需要努力的地方,就是老师带动学生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有的时候老师讲的过多。
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面说说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但是这节课也有需要努力的地方,就是我带动学生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有的时候讲的过多。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案例
昌黎县新集镇小寨小学
张静
第二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案例
《我要的是葫芦》
——小教 某某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读“葫”、“芦”、“藤”、“哇”、“挂”、“盯”,区分“哇”和“挂”,理解词语“葫芦”、“蚜虫”、“赛过”。
2、轻声的朗读训练。
3、初步品位带感叹号的句子。教学重点:
1、学会第一二自然段的生字新词。
2、词语的朗读,注重轻声的朗读训练。
3、品位感叹句,读出感叹语气。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揭示课题。
1、教师让学生上黑板画葫芦。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里,有一个人也想要这葫芦。课题就是《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
师:今天,方老师来跟大家一起学习。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几个小朋友上黑板来帮个忙。帮什么忙呢?请每人画出一个葫芦。谁愿意?都知道葫芦长什么样子的吧?(请几位学生上讲台)哦,不知道的同学等会好好看看他们的画。
师:好,都画好了,这是你们送给我的葫芦,老师非常喜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里,有一个人也想要这葫芦,课题就是《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
14、我要的是葫芦)请大家看课题,芦字念第二声,但是在“葫芦”一词中,念轻声,“葫芦”跟着老师念,葫芦——葫芦——。很好,大声齐读一遍课题,14、我要的是葫芦,起——,再来一遍。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生字词,品读各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教师出示生字词,进行教读。芦: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户”字第一笔是点,注意与“卢”字区分,“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分析第一自然段各句子,在学生画的葫芦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在黑板上完成“一棵葫芦”。挂:第六笔是横,不是竖,两个“土”字上下排着。挂: 本课是结的意思。为什么用“挂”,不用“结”?指出第一自然段中两个葫芦的不同含义。第一个是植物的意思,第二个是指葫芦的果实。
3、品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注意读出轻声的语气,体会感叹语气及“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引出“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4、全班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真响亮。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63页。大声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在读的时候画出生字和词语,好,开始——。谁找到了生字?把他们念出来——(教师把学生念的生字贴在黑板上:葫芦藤哇)。
师:恩,大家朗读的时候都很认真。谁来念一念这几个字?(点名读)这个字念“teng”,是后鼻音,来,念一遍,藤——。很好!你们看,“葫、芦、藤”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草字头)对了,他们都是草字头,谁能说说,为什么呢?(指名回答)不错,这三个字都是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跟着老师念一念这三个字。葫—芦—藤,葫芦藤——,再来一遍,葫—芦—藤,葫芦藤——。老师想请这一组的同学来念一遍,注意轻声和后鼻音。开始——。
师:恩,非常好!现在,老师就给这些葫芦画上藤。除了藤,这颗葫芦还应该有什么?(绿叶、小花)你们怎么知道的?在文中的哪句话有提到?(第二句)好,我们大声地读第二句。
师:这颗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和雪白的小花,花谢了以后,藤上就挂了小葫芦了。你们看这葫芦可爱吗?那个人可喜欢这葫芦了,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他每天都要去看好几次呢!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适时点评)恩,要注意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最后两个字都是轻声的。这里用了一个什么符号?(感叹号)哦?为什么要用感叹号而不用句号?(点名回答)你来说说。恩,对了,因为他太喜欢这葫芦了,觉得他们实在是太可爱了,这感叹号啊,就加强了他喜欢的语气。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这“哇”字和“挂”字有什么区别呢?恩,一个是口字旁,一个是提手旁。右边有几画呢?你们数数看。(同学们数笔画)有多少画?有说五画的,也有说六的。其实呢,这右边是由两个土组成的,所以它是六画,大家在写这两个字右边的时候,要注意咯,先写上面的土字,再写下面的。记住了吗? 师:老师想听一听你们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好吗?从前,起——。恩,读得真好。大家要注意,这一段里出现了几次葫芦,这几个葫芦的意思都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哦,对了,一棵葫芦,和葫芦藤中的葫芦都是指植物的意思,而小葫芦中的葫芦,是指这种植物的果实。他们是不一样的。明白了吗?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认读生字词,设置疑问。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葫芦藤上多出了什么?(蚜虫)教师画上蚜虫。学习“蚜虫”一词。谁知道蚜虫在这葫芦藤上要做什么啊?(蚜虫:昆虫,吸取植物的汁液,是农作物的害虫。)
2、叶子上生了蚜虫了,你们认为会怎么样呢?恩恩,这是你们的想法,不知道课文里的那个人,是怎么样想的呢?他看见这些蚜虫,他在想什么呢?教师请学生回答。(有几个虫子怕什么!)那个人满不在乎,在读书时要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种葫芦的人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 要读出满怀希望的语气。
3、他还做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盯”、“自言自语”、“赛过”。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字旁,右边是“丁”字。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表示目不转睛地看。赛过: 胜过。本课指种葫芦的人希望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
4、设置疑问: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呢?同学们互相讨论讨论。
师:我们接着看第二自然段。同学们自由朗读,读完后,告诉老师,这藤上多出了什么东西?好,开始。多出了什么了?(蚜虫)哦,蚜虫(教师画蚜虫,贴出蚜虫卡片),蚜虫的蚜是什么旁?(虫子旁),恩,左边是虫字旁,右边是牙齿的牙。谁知道蚜虫在这葫芦藤上要做什么啊?(指名回答)师:这蚜虫啊,是一种昆虫,是一种害虫,专门吸取叶子上的汁液的。叶子上生了蚜虫,你们认为会怎么样呢?恩恩,这是你们的想法,不知道课文里的那个人,是怎么样想的呢?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师:哦,他说怕什么!他什么意思呢?恩,他的意思是不用怕,请一位同学来读读他心里想的这句话。(指名读)叶子上生了蚜虫,他竟然不怕呢,怕什么!多么不在乎啊!谁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他不但不在乎,他还怎么样?(指名回答)你来说说。哦,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谁来模仿他,把这整句话读一读?(读一读)赛过大南瓜,什么意思?哦,他希望这葫芦啊,要胜过大南瓜,要长得比大南瓜还要大。大家觉得他的愿望会实现吗?好,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一节课。同学们下课之后可以讨论讨论。现在呢,就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14、我要的是葫芦,起——。很好,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理解“邻居”、“奇怪”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一、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初步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1、这时,一个邻居看见了,他说了什么?学生回答。多么迫切啊,“快治一治吧!”谁来读出这焦急的语气?那个人的反应是什么?(奇怪)奇怪:纳闷,不理解。怪: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是“又”字,下面是“土”字。
2、进行交流:“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意思是: 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虫根本不用治,为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芦。”读这些语句时要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我要的是葫芦。”要读重些,是肯定的语气。
3、是啊,老师也很奇怪,那个人要的是葫芦,又不是叶子,邻居为什么那么焦急呢?思考: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结合一些资料谈自己的认识,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叶子是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死了葫芦也活不了。
师:上节课我们说到,葫芦藤上生了蚜虫,这时,邻居出现了,请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他们说了什么。(学生齐读)
师:邻居说了什么了?(生回答)哦,他说快治一治吧!也许再不治就来不及了,多么迫切啊,谁来读出这焦急的语气?(指名读)
师:真迫切,那葫芦的主人他是什么反应?(奇怪)哦,他感到很奇怪,有谁知道奇怪的意思?恩,这里是纳闷,不理解的意思。他说了什么?来,你来读读他说的话。
师:他要什么?(葫芦)他要葫芦,又不是叶子,为什么邻居那么焦急呢?这叶子跟葫芦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讨论。
师:谁能试着回答这个问题?恩,不错,这植物的营养从哪里来?靠的是叶子,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之后就可以产生有机物,这个有机物就是植物吃的东西了,你们说,如果没有了叶子,这葫芦会怎么样啊?你说说。
师:自然,没了叶子就没了食物了,葫芦怎么可能长大呢?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没过几天,起——。
二、回顾课文大意,揭示寓意。
1、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
2、引导学生交流:葫芦藤上先长叶子,再开花,最后结果实。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后来生了蚜虫,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蚜虫越长越多,最后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那个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掉了想些什么?他会想些什么呢?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呢?
师:学习到了这里,谁能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
师:很遗憾,他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但是,他的故事却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我希望同学们来说给老师听。把你理解的说给大家听,你能说说吗?不错,还有谁来说说?
师:不知道葫芦的主人能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他看见小葫芦一个个都掉了,他会想什么?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要对他说呢?把他想的和你想说的写在本子上,待会,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分享。(同学们写)谁先来分享他写的?还有谁?
三、教师总结。
师:恩,不错,同学们都快成小老师了。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个寓言故事,同学们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再来大声地整齐地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好吗?注意感叹语气,14、我要的是葫芦,起——。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一读“我会读”。师: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
第三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案例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案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葫芦”两个字
师:你能猜一下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吗?
生:我猜它是形声字,所以应该是读“hú lú”,根据它的部首草字头,它的字义应该是一种植物。
师:说得真对。(出示葫芦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习。
二、细读课文
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看谁是火眼金睛发现这两幅图有哪些不同?(出示图画)
生:人的表情不一样
生:葫芦叶子也不一样,第一幅图是绿绿的叶子,第二幅图的叶子是枯黄的,上面还有许多小洞。
生:葫芦也不一样,一个挂在藤上,一个掉在地上。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看看课文中哪几段写了挂图上的内容? 生:课文的第一和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自然段,看看他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 生自由读
生:长得很好,我从“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句话中看出来的。
生:小葫芦很可爱,从“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看出来的。师:回答真不错,那么你说怎么样才能读好这两句话呢? 生:应该用高兴的语气来读。师:好,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他种的葫芦后来长得怎么样? 生自由读
生:长得不好了,我从“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句话中看出来的。
生:小葫芦好可怜。
师:确实,那么你说怎么样才能读好这两句话呢? 生:应该用难过的语气来读。师:好,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请大家自由读2、3自然段。
生:因为葫芦上长了蚜虫。师:那种葫芦的人是什么态度呢?
生:种葫芦的人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所以种葫芦的人没有打算治蚜虫。
师:对,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态度,才会导致最后葫芦一个都没有长成。师:这里有一句话“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大家试着读一读这句话。生自由读
师:大家读一读这个句子,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
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是反问句,反问句的特点就是问句中就有答案。“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这句话是陈述句。
师:因为种葫芦的人不治蚜虫,所以最后也没有得到葫芦。我们应该看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隔断事物之间的联系,要不然一无所获。
三、拓展延伸
师:假如你碰到种葫芦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呀? 生自由阐述
四、书写指导
师:我们现在学习“棵、盯、治、怪”四个生字,怎样就把他们写漂亮啦? 生: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都是左窄右宽。
师:概括的非常好。我们来写“棵、盯、治、怪”。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找到关键笔画。
师范写。
生书空,生描红,临写。书写展示,评价。
第四篇:张静事迹材料
张弛有度育桃李
静美无华写人生
“怀一颗平平常常心,做平平常常事”这是她一直默念于心的话,正因为如此,工作十八年了,她始终默默坚守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心无旁骛的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和她的学生们一起用心感受着教育的真谛。
工作到今天,可以说小小的三尺讲台成了她人生停泊的港湾,她在这里靠岸,在这里感受着美丽的风景,在这里沐浴着课堂教学的温纯,在这里享受着与学生的点点滴滴。
一、潜心教学,倾情奉献
从踏上工作的那天起,她我便深深的爱上了这份职业,与此同时更加钟情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索。2001年7月,作为一线的年轻教师,她参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这次培训犹如一次彻底的头脑风暴,让她的脑海里装满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新学法,源源不断,滚滚而来。她便如饥似渴的一头扎进了教学研究之中。课堂上学生的沉闷无语,兴趣索然让她的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于是,她下定决心,我要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用自己的方法让学生学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就在她雄心勃勃而又苦于追寻的时候,魏书生老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源头活水滋润着她那颗蓄势待发的课改之心。于是,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了对“六步”教学法的研究上。她潜心研究魏老师与众不同,发人深省的教学思路,探索其中蕴涵的深意,尽管在实践中、反馈中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这些并没有阻止她前进的脚步,她向县教研员请教,翻阅大量的相关材料,观看名师讲堂,查找自己教学中的缺失,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拓宽视野,汲取更加丰厚的营养,她先后去北京、营口、大连、沈阳、本溪、锦州等地参加培训学习,听课六十余节,她对听后的记录进行认真研究和揣摩,融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课堂上,她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她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阅读教学中做到融整体把握、突出重点、品味语言、领悟写法为一体,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她的课堂绝不只是活跃,也不仅仅是孩子们获得表达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感化,是那么自然,顺畅,没有说教,没有耳提面命,一切都水到渠成。她的课堂因学生个性的张扬而美丽,因教学理念的前卫而精彩,它既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阵地,又是能力提升、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有付出就有收获,从2002年开始,她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县的各种教学大赛,多次执教市、县公开课、示范课,获国家级优质课1节,省级优质课2节,市级优质课十余节,县级优质课十五节,连续五年被评为盘锦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一路走来,每一个脚印都浸润着她的心血,她在痛苦中蜕变,在思考中前行,在实践中超越,她无时无刻不在“修炼”自己。她深深的感悟到:语文课堂应该充满阳光与花香,应该成为儿童‘梦’的故园。如果每节课都让学生得到一颗哪怕极小的珍珠,而不是一堆沙土,那么一学期学生就会得到一串珍珠项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得到的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丰富,会无比的璀璨夺目„„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张力。她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二、爱洒心田,浇灌蓓蕾
有爱才有教育,这句话能让我们感悟到教育的伟大和厚重。对于她来说,学生就是我的一切,几乎占据了我整个世界。在她的心里装着两个家,一个是自己的小家,那里有女儿、爱人的等待和期盼,一个是班级这个大家,那里有几十个孩子的等待和期盼,她要顾大家,只能吝啬小家了!言语中虽有几分酸楚,但更多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愉悦和满足。三尺讲台,心系教育,乐此不疲。她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担起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重任。
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众多工作中最繁杂、最辛苦的工作了,没有人会愿意长期的坚守在这个让人疲惫的岗位上。可是,她一干就是十八年,她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自己无悔的选择。为了学生的成长,所有的困难,她都能克服;所有的疲惫,她都能忘记;所有的委屈,她都能承受。她把所有汗水、泪水都化作了滋润学生心灵的汩汩清泉。
关注特殊学生是她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切入点。2010年上学期,她刚接手六年二班时,班上有个叫张惠民的同学,起初,她并不了解这个孩子的状况,只是看到他每天都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很少说话,也很少看到他脸上的笑容。开学不久,要交书费了,当张老师走到这个孩子跟前时,他只是怯生生的看着我,小声地说:“老师,我没带钱。”“是忘带了吗?”孩子沉默无语了。就在这时,她接到了孩子父亲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沧桑无耐:“张老师,孩子的书能不订吗?”一句话让她顿时怔住了,“孩子上学怎么可以不订书呢?”她诧异地问。过了好一阵,那个拮据的父亲才艰难说:“我和孩子的妈妈离婚了,我在外面打零工赚钱,这个月工资还没下来,这钱暂时交不上。”一席话顿时让我心里一阵酸楚。“这样吧,孩子的书钱我替交上了,您放心吧!”“那好,等工资下来了,我再还您。”电话里的声音急促而激动。“不用还,您别着急。”之后,我她替孩子交了书费,又帮他交了坐校车的钱。钱虽不多,但却融化了一个孩子心中的坚冰,温暖了一个风雨飘摇中的家庭!
“谁家的孩子都是孩子,不要扔下他们不管!”这是她时常告诫自己的话。素质教育虽说是随风潜入夜般的融进教育,但传统教育的阴影仍在一些老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他们视学生的分数为第一,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用分数来判定学生的优劣,所以成绩好的学生自然成为老师眼中的佼佼者,心中的宠儿,而那些所谓不好的学生就被置之高阁,无人问津了。可在她的班级学生没有好坏之分,班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是她时刻关注牵挂的孩子。
2011年秋,盘山县实验学校建成,她来实验学校接手的第一个班级是六年一班,李建是班上小有名气的“铁疙瘩”,不写也不算,每天就是那么坐着。别人劝她,这样的孩子你就别管他了,随他去吧!可她哪忍心啊!孩子不学,她拽着他学,孩子不写字,她把着手让他去写,他不会写,先让他抄写。字写得漂亮了,我抓准时机夸奖,上课发言了,她赶紧鼓励。考试得了几分,她把成绩偷偷的放起来,告诉孩子“我们下次努力!老师相信,你会给我一个惊喜。”鼓励的话语让孩子找回了自信。小升初毕业考试,他由原来的几分考到几十分,尽管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仍有几分羞涩,但看得出,他从内心深处渗透的是对这位老师的感激,因为她从孩子的脸上看到了那份惬意的微笑。
像李建这样的孩子在她们班不在少数,张潭是比李建稍稍好一些的孩子,她的进步更是让张老师欣喜。毕业考试竟以双科90分以上的成绩考入中学。临毕业前,张谭的爸爸打来电话问“张老师,我们家的张潭能有这样的成绩真的谢谢你了,下学期你教一年吗?我把我的小儿子也送你们班去。”就这一句话,让她足足激动了好长一段时间。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对她来说是莫大的欣慰。这个班级的孩子们毕业了,他们舍不得离开这么好的老师,一双双小手拽着她的手不肯松开,“老师你跟着我们去中学吧!”孩子们真诚的语言,让她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毕业典礼会上,一向坚强的她,再也控制不住难舍的泪水,她哭了,孩子们也哭了。那是爱的流露,爱的见证,爱的升华!
三、亲情难舍,执着教育
2008年,婆婆被检查出患了肺癌,那已是晚期了,家里人都沉浸在悲痛中,她和婆婆的关系亲如母女,看着被病痛折磨的婆婆,她决定和丈夫一起住到婆婆家,陪她走完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白天上班,只能晚上照顾婆婆,家里人都心疼的说:“你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婆婆,就请几天假吧。”她说:“婆婆的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我不能耽误学生的学习,学生不能没有我,我也不能把他们丢在一边。”就这样,十几天,二十几天过去了,她始终坚持着。到后来,婆婆因为疼痛越来越严重,需要打针止疼,两个小时就得打一次,光靠丈夫一个人不行.她和家人商量,晚上就由她我来帮婆婆打针。话说起来容易,可是她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从没摸过针头。但是,病重的婆婆出奇的信任这个儿媳妇,一口答应了。就这样,她学会了打针,晚上几乎不能休息,因为婆婆不知什么时候疼的挺不住了,就得起来为婆婆打针,她得彻夜照顾。即便是如此,她仍然坚持上班,没请过一天假。可是她不是铁人,一天,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她明显感觉到自己支持不住了,学生看到她脸色惨白,忙问怎么了,她双手撑在讲桌上,咬咬牙说:“没事,老师就是有点头晕。”然后,继续给学生上课。婆婆病重八十几天,直到离开人世,她才请了两天假,为婆婆送行。很多人都劝我:你这是何苦呢?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一年到头谁家没个大事小情,多请几天假能怎么样?何必这样苦熬自己?她听完只是淡然一笑,并不多做解释。
谁没有家,谁不爱亲人啊!可是当亲人和学生都需要我的时候,她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学生。2012年8月初,盘锦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身为医生的丈夫在一次出诊时,不慎滑倒,摔伤了肾脏,住院治疗二十几天,正好赶上假期,她尽心尽力的陪在丈夫身边。可是,假期很快过去了,丈夫的病虽有好转,但仍需要卧床静养。但学生马上就开学了,她翻看着日历,心里发急。毕竟是夫妻,丈夫明白她的心意,和她商量出院回家休养。可是,卧床在家的丈夫也得需要人照料啊!没办法,她找来了家里的大姐,让她帮忙照顾丈夫中午吃饭。早晨,她处理完丈夫的大小便,看着丈夫日渐消瘦的面容和不舍的眼神,含着泪水走出了家门,我知道丈夫是多么希望她能陪在身边,可是,她知道自己不能,班上还有几十个孩子在等着她去上课呢!路上她把这些心酸深深的埋进了心里,面带笑容的跨进学校的大门,以自己惯有的姿态去面对她的学生,开始了她一天的班主任工作。
十八年过去了,她始终坚守在班主任的岗位上,桃李芬芳,无怨无悔。她用热情播撒着一粒粒希望的种子,用爱心谱写着一曲曲教育的赞歌。她也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春风化雨,关爱莘莘学子,下自成蹊,享受教育人生。
张弛有度育桃李
静美无华写人生
盘山县实验学校
第五篇:张静先进事迹
张静先进事迹
1995年,市环卫处添置了扫地机,18岁的张静有幸成为扫地机的女主人,这是我市第一辆扫地机,张静也成为我市环卫史上第一位女司机。
寒来暑往时光荏苒,张静在环卫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个年头,由一个花季少女到六岁孩子的母亲,开过扫地机、垃圾清运车、甩臂车,在这个以男人为主体的队伍中,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2年,由于工作需要张静成为了甩臂车司机。吊箱工作,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社区、单位里的垃圾箱全由她一个人负责,冬天顶着刺骨的寒风,夏天冒着垃圾的恶臭,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最怕的还是人们的不理解,在社区中执行吊箱任务时,经常要忍受周围群众的冷嘲热讽甚至百般刁难,多少泪水和汗水的交融,铸就了张静坚毅干练的性格。
2010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现有垃圾中转站无法满足市民需求,为解决燃眉之急,单位决定在东环路、太行路等处建设地坑四座,吊箱的任务责无旁贷的落到了张静的肩头。垃圾量成倍的增加,这就意味着张静要付出几倍于往常的工作量,上午一干就到一两点钟,晚上收车常是华灯初上。
夏季,炎热马路蒸发着阵阵热浪,垃圾车驾驶室里中午达到近50度的高温、垃圾的恶臭经常会熏得人透不过气来;严冬,寒意袭人,冰冷的垃圾箱让戴着手套的张静仍能感觉到刺骨的寒意。有时孩子没人看,为了不耽误工作,张静就带这孩子上路,同事们经常戏称她的孩子为“小司机”。
工作中最怕的是车辆出现故障,张静开的车是单位出了名的“老爷车”,经常半路抛锚,次一次去柏香超威电瓶厂吊箱,半路车出了故障,当时天色已晚,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张静没办法只好打电话叫人来拖车,等回到家时已经将近子夜。加班作业更是常有的事情,为了保障垃圾倾倒需要做到“随满随吊”,张静从不强调客观,一声令下总是随叫随到,尤其是在今年垃圾清运量大,甩臂车工作时间和频率明显加大,有时突击加班,困了在车上打个盹,饿了啃包方便面,成天驾车行驶在城区的道路上,全然顾不上许多琐碎的家务,她总觉得欠丈夫和孩子太多太多……
作为一位平凡的女性,张静充分发扬“脏了我一人,洁净千万家”的环卫精神,立足岗位做贡献,创先争优当先锋,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得到了领导和同志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