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色经典故事
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赵一曼的故事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帮助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
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赵一曼负伤被捕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 1
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去。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对她产生了敬佩。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 2
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活在人世间的革命烈士
每年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在山东省解放战争革命烈士陵园里会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穿解放战争时期的我军制服来悼念牺牲的战友,他热泪盈汪嘴里不停的说:“战友们,我还活着,我来看你们了,你们都听到了吗?”人们不禁要问:“这位老人是谁?他为什么身穿解放战争年代我军制服来悼念牺牲的战友?”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说:“那位老人叫韩成山,他是一位活在人世间的革命烈士。”人们感到很惊讶:“怎么还有活着的革命烈士?”这一切还得从1947年说起。
1947年4月,国民党在对我解放区实行的“全面进攻”遭到失败后,马上改变其原有进攻战术,这就是随后的“重点进攻”。“重点进攻”是指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对我主要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此举迫使我军要么败退黄河、要么与国民党进行决战,但这两者不管哪一者成为现实对国民党来说都是重大胜利,而对我军来说却是重大失败。国民党的这次“重点进攻”的主攻目标是我解放区中的两个重要解放区--陕北和山东两大解放区。而在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中,国民党更是押下了赌注,他们集中了3个兵团,45万人的兵力,这其中就包括国民党军队5大主力中的3个主力。而我军则是刚刚由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组成的华东野战军,总兵力只有27万人,而且武器装备也很差。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军果断实行战略撤退主动让出一些地方让国民党占领,而我军主力却毫发未损的大踏步后撤,留下的地方部队负责牵制和骚扰敌军。
韩成山当年是华东野战军的一位排长,他的这个排是加强排,武器装备略好战斗力较强,这是一个专打硬仗恶仗的排,上级部门暂时不让他们参加战斗是等到关键时候在用他们。随着战争形势日益严峻,韩成山明显感觉到了他们将面临的是一场比以往战斗更加激烈残酷的战斗。几天后,连长找到韩成山给他们 3
下达任务:你们排在秋风岭阻击国民党部队,至少要坚持3天,以掩护我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撤离。韩成山表示“保证完成任务!”为了加强火力配置,韩成山跟连长大批子弹和手榴弹,而连长也特批给他们两挺“捷克式”轻机枪和一门迫击炮。在一切准备就绪后,韩成山率领所在排共32人立刻赶往秋风岭。
秋风岭名为岭,其实只是一个被树草丛包围的山头,从山上望去可以看见一条公路深向远方。但是,如果控制了秋风岭,即可掩护我军和群众撤离又可阻击国民党军队延缓他们的进军步伐。秋风岭的地形为坡陡石头多守方居高临下占有地形上的优势。韩成山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后做了详细的火力配置和部署,他还命令将食物放在安全的地方用以及时补充体能上的巨大消耗。这一夜,韩成山和他的战友们好好睡了一觉,他们很清楚未来3天的战斗将是极为激烈残酷的。
第二天刚亮,有战士报告:发现敌情!韩成山通过望远镜发现国民党士兵犹如蚂蚁般气势汹汹的杀了过来,他命令战士立即做好战斗准备。敌人显然发现了他们,国民党炮兵用炮火向秋风岭猛烈轰击了20分钟,但由于地形的很好掩护,韩成山和他的战友们无一伤亡。敌人开始进攻了,他们首先集中一个营的兵力发起冲锋,但遭到韩成山和战友们的迎头痛击,韩成山更是亲自操纵一挺“捷克式”向敌群猛烈射击,那门迫击炮更是大显神威每发炮弹均在敌群中爆炸,炸得敌人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敌人的第一轮进攻失败了。但敌人不甘心失败,在第二次进攻前他们先用炮火猛烈轰击我阻击部队阵地,随即又使用了燃烧弹和凝固汽油弹,秋风岭的树草丛基本被烧毁,山石也被烧得破裂了。敌人的密集冲锋又开始了,但韩成山和他的战友们再次顽强的把敌人打了回去,激战至天黑,国民党军队发起的数次进攻均被我阻击部队成功击退。敌人仍不甘心,又搞起了夜间偷袭,但我军早有防备,一痛机枪扫射就将他们赶了回去。利用战斗间隙,韩成山和他的战友们赶紧喝水吃饭,以应对以后的战斗。敌人虽然感觉低估了我军阻击部队的战斗力,但他们却错误的认为我军主力部队也在这里,因此他们叫空军在第二天出击协助地面部队消灭我军主力。第二天上午9时左右,秋风岭的上空突然出现国民党飞机,它们对着秋风岭猛烈扫射轰炸,我阻击部队首次出现了人员伤亡韩成山将重伤员掩蔽好,轻伤员继续战斗。敌人以人海战术踏着自己死亡同伴的尸体发起一轮又一轮冲锋。为了节省弹药,韩成山命令等敌人靠近了在打。敌人密密麻麻的怪叫着刚冲过来,我阻击部队轻重武器同时发出怒吼,但敌人显然不顾及惨重的人员伤亡,他们发起一波又一波的人海波浪攻势,关键时刻,那门迫击炮再次大显神威,一顿猛轰把敌人炸得肢离破碎,在惨重的伤亡面前敌人不得不再次败退下去。但我阻击部队也付出了损失,此时能战斗的只有18人,而那门迫击炮只剩下5发炮弹了,4
韩成山命令关键时刻在用迫击炮,集中使用枪支射击。天黑战斗结束后韩成山清点了一下能够战斗的人数只有15人了。过于激烈的战斗使得子弹和手榴弹消耗极大,由于不能得到补充,韩成山让战士趁夜黑掩护从阵地前死亡的国民党兵尸体上捡了大量子弹和手榴弹以充实自己严重短缺的弹药。由于敌人的不断炮轰,韩成山和他的战友们未能好好休息,因为敌人不让他们休息了。第三天是非常关键的一天,天还未亮敌人又开始了猛烈炮击和空中轰炸,持续了很长时间。轰炸压制刚一结束,敌人又发起了冲锋,他们判断出了我阻击部队人少,于是发起的进攻更为疯狂。为了大量杀伤敌人,韩成山将多余子弹全部给了3挺轻重机枪,而步枪子弹却所剩无几了,还好有一些手榴弹帮了大忙,由于我阻击部队的顽强阻击,敌人的进攻又被击退了,在阵地前,国民党军遗留的尸体已达300多具!但我阻击部队也只剩下了8人了。晚上,韩成山集中最后8人召开了最后一次排会议,他激励战友:“我们一定坚持到最后!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他把包括自己在内的8人重要证件一并烧毁,随时准备牺牲。第四天早上,敌人在进攻前却先用扩音喇叭向我军喊话,要求我军赶快投降,韩成山调整好位置后成功用迫击炮一个点射将喇叭炸坏。敌人恼羞成怒,炮弹和炸弹再次落在了秋风岭上,此时的秋分岭早就不是什么山头了,而是一个尸横遍野的“棺材沟”。虽然不断有敌人倒在重机枪枪口下,但敌人仍不顾巨大伤亡而采用人海战术发起波浪式进攻。突然,重机枪停止了怒吼,重机枪手大喊一声:“排长,没子弹了!”正在冲锋的敌人见我重机枪突然停止射击,领头的敌军官对众人说:“弟兄们,共军没子弹了,冲上去给我抓活的”。敌人怪叫般的冲了过来,危急之下,韩成山急令将那门迫击炮的最后4发炮弹全部打出去!“轰轰„„”,几声炮响过后,把敌人炸的血肉横飞,敌人误以为我阻击部队耍了什么花招要引诱他们上钩便匆忙退下去了。
按理说,坚持到了第四天,韩成山和他的战友们已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可以撤退了。但是由于他们的顽强阻击已将大部敌人牢牢吸引在这里,敌人早把秋风岭围的水泄不通,韩成山他们已没有退路了!他们的身后就是悬崖深渊!韩成山再次清点了人数--他们只有5人了(包括一名重伤员),而他们现在已没有子弹了,只有几枚手榴弹,韩成山做出了最后的选择:全体跳悬崖,誓死不当俘虏!他用手榴弹炸毁了所有轻重机枪和那门迫击炮,其他人砸毁了剩余的枪支。敌人已冲进了阵地,他们迅速散开将韩成山等5人包围并让他们投降。韩成山等人看着他们,突然其中3人高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后转身跳进悬崖。敌人被我军的这一突然壮举惊呆了!他们瞅着韩成山和那名重伤员,此时韩成山用力抱起那名重伤员蔑视着敌人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5
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后毅然转身跳进了悬崖„„。
已经安全撤离的我军民闻此消息无不悲痛欲决,上级部门召开了追悼会,沉痛悼念牺牲的韩成山和他的31名战友。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在山东省专门修建了解放战争烈士陵园,碑文上赫然刻着“已经牺牲的”韩成山等32名烈士的名字。
但是,韩成山并没有牺牲。他抱着重伤员跳下悬崖后瞬间失去了知觉,当他醒来时已挂在了一棵树上,而他的几名战友却不知去向。钢铁般的韩成山终于忍受不了巨痛发出了痛苦的叫声。这叫声惊动了正在附近采摘山药的一对父女,父女俩人立即赶到了韩成山发出声音的地方,发现被挂在树上的韩成山距离地面有一段距离,韩成山此时的伤势容不得再耽搁了。老父亲赶紧让女儿喊来了众乡亲,大家伙想尽办法终于把昏迷不醒的韩成山给救了下来,几个小伙子马上把韩成山抬进了那位老父亲家里的炕上,此时的韩成山由于失血过多加之长时间缺水和食物已处于严重昏迷状态,老父亲赶紧让女儿拿出了家里专治失血和摔伤的百年老药将其熬成汤后,一部分给韩成山喝了下去,另一部分则放入一种特殊树叶将俩者搅合成泥状后用手拍成圆饼状然后轻轻放在韩成山的伤口处,经过众乡亲们的精心照顾,昏迷了3天的韩成山终于慢慢苏醒过来。他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想问问这是在哪里?谁知刚挪动身子,一股剧痛又让他昏了过去。一直到天黑他才又苏醒过来,老父亲看到醒来的韩成山后笑着说:“孩子,你终于醒了!别担心,有乡亲们的保护,ˉ反动派’是抓不到你的”。由于韩成山的身体极度虚弱,老父亲便让自己的女儿负责精心照顾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好好照料后,韩成山终于能下地走了。又过了一段时间,身体恢复很快的韩成山能干活了,他帮着这对父女劈柴搬重物,深得父女俩的喜爱,不久,韩成山跟老父亲的女儿结婚了!虽然小日子过的很好,但韩成山心里始终放不下回部队的事。老父亲早就看出了他的心事,对他说:“孩子,你放心去找部队吧,这里你不用担心的。部队能有你这样的好战士,反动派肯定被消灭!”新婚妻子也非常支持他的选择,并跟他说“你去消灭反动派!我等你回来”。收拾好背包后,韩成山依依不舍的告别了父亲、新婚妻子和乡亲们,去寻找部队了。
但是,由于战事过于紧张激烈,我军不断转移,使韩成山寻找部队的努力未能成功。无奈之下,韩成山只好回到救他养他的父老乡亲那里跟他们继续生活。不久,韩成山所居住的地区获得解放,当地成立了人民政府。没多长时间,韩成山和众乡亲们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的特大喜讯,他和乡亲们欢呼雀跃表示庆贺。韩成山仍放不下他的心事,他找到了当地解放军询问自己部队的事,但由于部队番 6
号改动很大,韩成山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他找到当地人民政府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恢复党籍和军籍,但韩成山的相关证件大部分已在战争中遗失,导致这件事被向后拖延了。结果,这一拖延就是30多年。直到80年代中期,经过韩成山的不懈努力,他的问题再次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地党政军有关部门经过详细调查后一致认为韩成山所反映的问题全部属实,应该恢复他的党籍和军籍。很快,有关部门做出决定:立即恢复韩成山同志的党籍和军籍。韩成山的问题终于得到了十分圆满的解决,韩成山成为一名仍活在人世间的“革命烈士”。
为了表达对牺牲战友的的无限怀念,每年清明节和秋风岭阻击战的这一天,韩成山都会身穿当年我军服装来到解放战争烈士陵园,深刻悼念牺牲的战友。
长征故事:高台血战的慷慨悲歌
走进河西走廊,追寻西路军的英雄足迹,记者心里总是沉甸甸的。今天,秋风轻抚的高台革命烈士陵园里,一派寂静。
70年前,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3800多名官兵攻克河西走廊重镇高台,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不仅穿上了棉衣,还为驻守临泽的红军筹措了5000套新衣。
然而,1937年1月,敌人集中数万多兵力向驻守高台的红军发起疯狂进攻。红军指战员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激战。城里老百姓搬出家里所有能装沙土的箱柜、麻袋,帮红军垒筑防御工事。面对波涛般涌上来的敌人,弹药几乎耗尽的红军用石头砸,拿起大刀、木棒与敌人拼杀。就在敌军久攻不下准备撤退时,收编的民团里出了叛徒,敌军得知红军已无弹药,又集中力量疯狂反扑。红五军与敌人展开巷战,经8天7夜血战,终因敌众我寡,红五军3000多名将士捐躯,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也壮烈牺牲。
秋风萧瑟,白杨参天。肃穆的烈士陵园里,董振堂纪念亭的一副楹联令记者怦然心动:“宁都豪气千秋在,高台雄风万古传”。董振堂1931年领导“宁都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身经百战。血洒丝绸古道时,年仅42岁。
置身高台革命烈士陵园,记者感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震撼。河西走廊有一种特殊的杨树,折断枯枝截面上会出现褐色五角星。当地群众说,那是牺牲的红军将士化作的一颗颗红星。是啊,为了一种理想,为了一个信念,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在河西大地上书写出长征史上的悲壮一页,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千古悲歌。今天,那段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英雄史诗的主角,却越发鲜活地活在人们心间。
与董振堂纪念亭遥遥相对的,是杨克明纪念亭。在这里,纪念馆工作人员含泪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克明烈士原名陶树臣,1931年化名杨克明,在川东组织游击队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川东后,他领导的游击队改编为红军,随后参加了长征。高台血战后,杨克明的妻子魏俊淑一直坚信爱人还活着,守候着丈夫惟一一张照片和离家前用过的红木书箱,苦苦企盼丈夫归来。直到1983年,组织上把烈士证书送到家里,魏俊淑才知道自己苦苦等待了近50年的亲人已经牺牲。
1985年8月17日,满头银发的魏俊淑带着儿孙从贵州千里迢迢来到高台革命烈士陵园祭奠亲人。“老人长跪在烈士纪念碑前,泪如雨下,在场的人都哭了。”纪念馆的同志说。
目睹魏俊淑捐献给纪念馆的红木书箱,记者感慨万千:什么是理想和信仰?烈士杨克明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告诉了我们。聆听高台血战的慷慨悲歌,我们需要真正的思考!
红色经典系列:王泉媛的故事
在红一军参加长征的“三十女杰”中,王泉媛的故事凄美而动人。
王泉媛,1913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本姓欧阳,11岁时因被卖给王家做童养媳而从夫姓。1930年3月参加革命,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10月,被任命为由1300多名女战士组成的妇女独立团团长。西路军失利后被俘,历尽艰险逃出牢笼,沿途乞讨回乡。
解放后,当过村妇联主任、公社敬老院院长。76岁时,组织上为她落实了政策。她曾收留了6名孤儿,目前与其中一个养女生活在一起,住在江西泰和县政府给她修的一幢公寓里,享受副厅级离休老干部待遇。
红军长征、西路军西征,这两个红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她都参与了。正因如此,命运才会安排她与王首道短暂结合,46年后再相逢,两人均已白发苍苍。
西路军,一度因为被认为是张国焘分裂路线的产物而蒙尘。妇女团——红军史上绝无仅有的妇女武装,包括她们的悲歌血泪,也因此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所淡忘。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为了打通与苏联的联系,在河西地区创立革命根据地,中央军委指示红三十军、五军、九军和四方面军总部共21000余人,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的统帅下组成西路军,进军河西走廊,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此时,军内的1300多名女战士,经过体检后,则被编成西路军妇女先锋团。王泉媛任团长,吴富莲任政委。
众所周知,西路军惨败。这支在当时的红军队伍中可谓最大和最精锐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红九军军长孙玉清战败被俘后遭到秘密杀害;红五军军长董振堂被砍头悬城三日,护士长被七寸长钉钉死在槐树上,数千红军被敌军活埋„„
西路军历史研究专家、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董汉河说,如果说西路军是悲惨的,那么那些女红军则更惨。她们大都只有20来岁,除战场牺牲的以外,不少人成了“俘女”,除部分被活埋外,大部分都被分给敌军各级军官做妻妾丫环,甚至转卖多处。解放后,她们又被简单粗暴地列为“逃兵”、“叛徒”,文革期间几乎无一幸免地受到残酷迫害和批斗。
作为当时的妇女先锋团团长,王泉媛也不例外。
王泉媛和王首道的爱情故事,始于长征,也终于长征,他们的婚姻,只相聚了两日。
1935年红军进占遵义时,王泉媛和国家保卫局的王首道均被借调到地方工作部工作。白天,二人在一起做群众工作,渐渐产生了情愫。他们的心思被蔡畅、李坚贞和金维映觉察到了,就给他们二人牵了线。
到遵义后的第七天,大家接到命令,部队将于明天离开。晚饭后,蔡畅等三人把王泉媛带到王首道的屋子里,然后,三人关门出去了„„
这就是他们的新婚之夜。王首道送给王泉媛一把三号小手枪和八颗子弹。“按照我们家乡的风俗,我该送他一双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但是,长征中,哪有时间和材料做呀?”王泉媛事后回忆说。
2006年6月,王泉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长征路上结婚,我可是个特例。从瑞金出发时,上级曾三令五申,转移的路上没谈恋爱的不准谈情说爱,谈了恋爱的不准结婚,结了婚的不准怀孕生育。就连邓颖超、贺子珍她们,一般也不能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上级的这个决定自有它的道理,因为谈恋爱了,就免不了要结婚,结婚就免不了怀孕,生孩子不仅自己痛苦,也给同志们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贺子珍、廖似光她们在长征路上生小孩,多受难啊。没想到几位大姐为我和王首道破了一次例,让我们品尝了爱情的瞬间甜美。”
从遵义出来后,由于连续的行军和打仗,王泉媛与王首道一直没有机会相聚。
1935年6月,王泉媛接到毛主席的指示,要她和吴富莲到中央卫生部干部连专门负责收容慰问掉队的伤病员和购买粮食工作。一天,她俩走了几十个村子才在一个藏民老妈妈家里买到三十多斤青棵麦。路上,她们遇上周恩来副主席,周副主席见她俩饿得不行,忙将二人扶上马。当他得知卫生部只派她们两人 9
外出买粮食时,周恩来发了脾气: 分别时,周副主席取出笔纸在膝盖上写了几行字,递给王泉媛说:“把这个交给卫生部的领导。”
她们把周副主席的条子交上去时,恰巧让多次向她求婚却遭拒绝的某领导接到,这位领导认定是王泉媛在周副主席面前告了他的黑状,十分气恼。个人恩怨在这里成为魔术师手中的一支大笔,为王泉媛日后的苦难命运埋下了伏笔。
6月26日,王泉媛随中央卫生部到两河口时,王首道派通讯员送信给她,让她晚上到他住的木楼去。天亮之后,王泉媛和王首道又一次分别。王首道送她回卫生部驻地。河边,王首道目送她离去,突然喊道:“泉媛,别忘了你对我说过的话!”站在几十米远的地方,王泉媛听不明白,愣了半晌没有回答。
王首道又喊:“遵义,鞋子!”
王泉媛摸了摸腰里别着的小手枪,想起遵义城里与他在一起的第一个夜晚,心里暖乎乎的,她使劲地点点头,生怕王首道看不清楚,她也喊道:“我不会忘记的!„„”
那时,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在一起的最后一晚。
此后,王泉媛跟着中央卫生部向西,王首道跟着中央纵队向北,从此一个跟着毛主席走出草地到达延安;一个则被张国焘裹挟着三过草地四爬雪山„„
1936年10月下旬,王泉媛突然接到调任妇女先锋团团长的命令,加入到了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最惨烈的“河西大血战”。时局的变化和历史赋予西路军无法实现的使命把这支队伍推向了失败。在突围时,王泉媛被敌军俘获,和吴富莲等90多个红军女战士一起被关在甘肃永昌县城西的一座大庙里。敌军首领马步青命令,把她们分配给各级军官“自行处理”!
王泉媛被分给了一个早已有了老婆的敌军工兵团团长马正昌。两年多后,她终于找机会逃离了那个让她倍感屈辱的马家大院。几经周折,1939年3月,她来到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当看到门口那块大牌子的时候,她长长地吁了口气。但工作人员的回答,却不得不让她心酸地离开日思夜盼的组织——由于当时形势还比较复杂,中央对西路军被俘人员实行“一年回收,二年审查,三年不留”的政策。
她领到了5块大洋,这5块大洋像一个句号,更像一个省略号,它为王泉媛的戎马生涯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更为她今后的人生打下了一串险恶的省略号。
1942年7月,当王泉媛衣衫褴褛、腿脚溃烂地一路乞讨回到江西吉安老家时,家里人都不敢相认,10
在她准确地说出以前家里的情况后,母亲才相信这就是自己的女儿。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当地人都不知道她曾经红军中当过女团长。王泉媛嫁给了一个叫刘高华的革命烈士后代,下地种田,自食其力。1949年家乡解放后,王泉媛当过村妇联主任,公社敬老院院长,一直干到了68岁。期间,刘高华1965年被迫害致死。等到被组织确认享受老红军战士待遇时,王泉媛已76岁。
自从两河口分别后,王泉媛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王首道,那个与她有着同一信仰、有着共同追求的男人。在那样的年代,那种环境中,两人都处于生死两茫茫的境地,王泉媛只能将这种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此后,命运之手把她推得离王首道越来越远,“泪眼已枯心已睡”,即使在解放以后,王泉媛也不敢再有什么“非分之想”。
1982年夏天,王泉媛从江西来到北京,请康克清大姐作证,为自己恢复党籍。当她办完事准备离京时得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首道要来看望她。听到“王首道”这三个字,年近古稀的王泉媛泪如泉涌,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总算又见到了,总算又见到了„„”
在中国妇女联合会,王首道向她走来了。“泉媛同志,你好吗?”王首道上前伸出了手。
王泉媛迎过去,紧紧握住了他的双手。这个曾经是她丈夫和战友的男人,快半个世纪了,没想到还能见一面!四十六年了,两河口那座小木屋,在她的心中长成了一棵树、一座碑,成为她永恒的痴诚思念。
这次相见,王泉媛向王首道问了那个在心中埋藏了几十年的疑问:“有人说我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给你留了一封信,说我永远不当红军,永远不去延安,还说我要和你断绝一切关系。是吗?”王首道吃了一惊:“我不知道这封信的事,我在延安等了你三年,见你没有回来,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
1994年,为拍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电视片,中央电视台军事部特地邀请王泉媛等人前往河西走廊故地重游。重游后再次到北京时,王泉媛见到了病中的王首道。为了这次相会,王首道交待工作人员不许外人在场。
王泉媛给他带来了手工做的一双千层底黑布鞋。王首道双手颤抖着接过布鞋,老泪纵横:“你没有忘记遵义时的诺言!”随后,王首道挽起王泉媛的胳膊,王首道的女儿为两位老人拍下了他们有生以来的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合影。
六十年的风雨尘埃,也许可以抹去岁月和苦难留下的创痕,但填不平记忆中的那深远的沟壑。
曾经有一部电影《祁连山的回声》,就是以妇女先锋团的事迹为原型,讲述我军第一支妇女武装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而全军覆没的故事。里面把团长误说成了吴富莲。为此,导演还专门向王泉媛老人表示过歉意。王泉媛说:“那有什么,吴富莲她们把生命都牺牲了,我哪会计较这些!”
有人用九个数字概括了王泉媛的一生:一生坎坷,两袖清风,三过草地,四爬雪山,五次婚姻,六个孤儿,七次遇难,八陷暗算,九死一生。
第二篇:红色经典故事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因畏惧敌人的屠刀退出革命阵营者有之,为保命或升官发财叛变革命而沦为叛变者有之,但夏明翰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以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毅然前行,毫无畏惧。
1927年“马日事变”后,夏明翰在极其险恶的形势下,随毛泽东回湖南组
织秋收起义,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在新省委和毛泽东的领导下,为筹备秋收起义,他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投入起义的宣传和组织联络工作。并教育鼓励自己的亲人,全力参加武装斗争。秋收起义发动后,仍然在湖南省委坚持地下斗争,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从事革命工作,并于1927年11月与李六如冒险到平江,与罗纳川等领导发动了平江秋收起义,到浏阳发动武装暴动。夏明翰在平浏指导武装暴动后,被调往湖北省委工作,不久即因叛徒告密,在汉口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夏明翰大义凛然地说,“为了劳苦工农的解放,为了使我们的后代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当敌人强迫他悔过自新时,他用尽全身力气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当刽子手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讲时,他用带着铁铐的手,挥毫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流传千古的就义诗。这诗不仅是夏明翰伟大人格的体现,也是他崇高信念的最好表达。
著名诗人萧三回忆说:“夏明翰同志党性很纯洁,没有一点花招,扎扎实实,不说假话。要说他的性格、脾气,四句诗完全可以代表,是真心话,没有做作,很难得的就是他这言行一致。”夏明翰这种救国救民对党赤胆忠心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苏兆征领导香港大罢工
广州和香港工人为支援上海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于1925年6月至次年10月举行的政治性大罢工。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广州各界群众于6月3日举行示威游行。香港各工会代表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了以苏兆征为主席,邓中夏为副主席的“全港工团联合会”,领导香港工人于1925年6月19日开始总罢工,声援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的十七项条件,并向香港当局提出政治自由、法律平
等、普遍选举、劳动立法、减少房租、居住自由等六项要求。十五天中,罢工人数达二十五万。
香港当局实行紧急戒严和封锁,有十万多工人冲破英帝国主义的阻拦回到广州,得到广东革命政府和人民的有力支援。6月21日,广州沙面等地工人举行罢工。23日,广东各界举行援助沪案示威大会。会后,工人、农民、学生黄埔军校学员等十万余人游行示威。当游行队伍路经沙基时,遭到对岸沙面租界英国军警的机枪扫射。当场死五十二人,重伤一百七十多人,造成沙基惨案,激起广州和全国人民的义愤。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这次罢工斗争,指导工人组织起来,选出代表八百人,组成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作为最高议事机关。由大会选举十三人为委员,成立“省港罢工委员会”,作为最高执行机关。苏兆征、邓中夏为正、副委员长。设武装、纠察、审判、法制、财政、调查、交际、交通等各种办事机构。
省港罢工委员会当即决定断绝广东对香港的肉食、蔬菜及一切物资的供应并组织了两千多人的工人纠察队,禁止英船英货进口,严密封锁香港,使香港的生产和运输都陷于瘫痪。省港大罢工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在政治上、经济上给英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并有力地支持了广东革命政府,促进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寻淮洲孤胆夺枪
1929年春节刚过,这一天,张子清团长把已担任排长的寻淮洲叫到跟前,亲自授予他一项特别任务。当时,红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紧张。距遂川城约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姓卢的土豪,家里有10条枪,但他家家丁众多,附近还驻有国民党正规军。张团长经请示毛委员,决定派寻淮洲带20人去把卢土豪家的10条枪搞过来。他对张团长说:“我们只能智取,不能硬拼。因此,我建议只派我一个人去即可!到时候,我装扮成放牛娃,很难引起敌人怀疑。我保证把枪一条
不少地搞回来!”
当时,大家都为寻淮洲捏了一把汗,第二天清晨,大家刚刚起床,寻淮洲就满头大汗,扛着10条枪回到了营地,张团长得知寻淮洲完成任务归来的消息,非常高兴,他一边派人向毛委员报告,一边来看望寻淮洲。见面后,他握着寻淮洲的手说:干得漂亮!这时,毛委员来了。寻淮洲首先向毛委员汇报了他夺枪的经过。原来,他进入卢土豪的宅院时已是深夜,当他摸进屋,一把抓住卢土豪的衣领,用手枪顶住他的脑袋时,卢土豪和小老婆早已吓得六神无主了!土豪弄清寻淮洲的意图后,寻淮洲命令他老实点,同时告诉他自己带来了三个排的人,只要一有枪声,就会冲进来杀死他的全家。卢土豪一看毫无办法,只好把枪乖乖地送到寻淮洲的面前。寻淮洲扛着缴获的10支枪,命令卢土豪把自己送出村子。临别时,他还故意像下命令似的说:“一、二、三排,跟我撤!”就这样,寻淮洲不费一枪一弹完成了任务。
第二天,根据毛委员的指示,遂川城里的红军全体集合,请寻淮洲给大家介绍他孤胆夺枪的故事。最后,毛委员亲自走上讲台,对寻淮洲的英勇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他还号召全体指战员都要向寻淮洲学习,勤奋学习、英勇杀敌。
毛主席与红井的故事
“吃水不忘挖井人”,说的就是瑞金沙洲坝的红井。有一首歌,歌名叫做《红井水》,曾经唱遍了大江南北。红井是党、红军和苏区人民血肉相连的见证,红井水是幸福水。
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村庄,当时村民非常迷信,认为挖井会破坏当地的风水,因此没有哪家村民敢擅自开挖,群众平时要到几公里外的小河里挑水饮用,农忙季节只能挑村前的脏塘水。村外的人都说:“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坝。”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后,主席毛泽东就住在这个村子,他发现村民饮水困难后,召集了全村的人开了一次解决饮水困难的村民大会。大会上许多群众说:“这个地方不能挖井,挖井会受到报应,就是挖也不一定能挖出水来,这个地方是旱龙。”毛泽东听了,哈哈大家地说:“迷信不可信,这井我来挖。”
9月的一天,毛泽东带领几个红军战士在村前几十米的地方进行了水源的勘探,并破土动工,群众见毛主席亲自在开挖井水,也纷纷带着工具一起动手,在挖到5米深的地方,一股泉水喷涌而起,并终于挖好了,并用鹅卵石砌成,此后,其它沙洲坝的村民也纷纷开挖井,村民们的吃水问题终于解决了。
1950年,瑞金人为迎接中央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维修了这口井,并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书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想念毛主席。”以示沙洲坝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后又将木牌改为石碑。1961年3月4日,该井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正是这样的苏区好干部。
第五次反“围剿”时,中央苏区被敌人包围,经济困难。刘启耀想尽各种办法节省革命经费。在苏维埃俱乐部的民主生活会上,他着重宣布:“我四月份已自带伙食,从五月份起,每月都自带伙食,一直到粉碎敌人五次反“围剿”为止!”他说到做到,从1934年起,他坚持在家里带米到到省苏政府办公,这一行动在江西苏区造成很大的影响,大家纷纷向他学习,节省公家伙食,支持革命战争。刘启耀回家背米,旁人风言风语,他老婆开始不理解,埋怨地说:“省苏主席,连饭都赚不到吃,真没用。”刘启耀并不怪她,耐心地给他讲道理,终于使其明白了共产党人当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人民谋幸福。
后来,刘启耀工作忙,没有时间回家里背米,老婆心疼他,就挑米去宁都探
望,还嗔怪说:“老公老公,饭要我供。”刘启耀应道:“革命成功,吃穿不穷。”一对夫妻相视而笑。1935年初,刘启耀在于都南部的战斗中被冲散,和部队失去联系,他不敢回家,便隐姓埋名,在遂川一带讨米。可是谁没有想到,这位表面上破衣烂衫的讨米人,原来是省苏区主席,而腰间竟缠着一大包作为党的活动经费的金银。为了保存这笔经费,他宁愿自己去讨也不愿花费一分一毫。
刘启耀一边走家串户装乞丐讨米,一边秘密串连散落在遂、万、泰一带的同志,共达一千余人。1937年初,刘启耀在泰和县马家洲,召集的一批苏区领导干部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临时中共江西省委。刘启耀才将他珍藏了3年的金银拿了出来,作为省委办公费。同志们对刘启耀传奇般地保存了党的经费无不敬佩。
朱德的扁担
要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的围攻,除了修筑五大哨口工事、安顿好重伤员修建红军医院外,还有一宗大事就是要准备粮食。可是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队的一项经常工作。
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总是跟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粮,可是朱军长却风趣地说:“吃饭有我的分,挑粮也有我的分!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
怎么办呢?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有一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挑着箩筐,有的背着麻包,有的提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
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土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故意把扁担藏起来了。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赴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又新削了一根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
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朱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不久,有位红军战士还编了首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粮爬山累了时。红军战士就用这首歌谣互相鼓励。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更激励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八兄弟争相当红军
这是来源于瑞金下肖区杨荣显老人八个儿子集体加入革命队伍的真实事迹,1934年5月,正是第五次反“围剿”战斗最为激烈之时,国民党反动派总调集了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实行残酷的军事“围剿”,妄图歼灭中央红军。为巩固苏维埃政权,保卫中央苏区的革命果实。补充兵源,扩大红军队伍是中央机关作出的最为现实的决策。30日,在《红色中华》刊登了一幅瑞金八兄弟当红军的扩红宣传画,这幅画虽然看似单调、笨拙,但主题鲜明、突出,它的宣传效果在当时的扩红运动曾引起较大的轰动,时至今日,留给我们心灵的震憾仍然是强烈的。
杨荣显与八个儿子在红军没来之前,家中穷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身穿破衣裳,家无过夜粮。后来,共产党来了,红军来了,并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了劳苦群众当家作主的人民政权。杨荣显一家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关怀下,分得了土地、山林,几个儿子也娶上了媳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军事“围剿”,打破了杨荣显一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全家聚在一起悄悄讨论着参加红军的事情,几个儿子都要参军,相持不下时,杨荣显老人流着眼泪说话了,“你们不要争了,既然前方需要,你们都放心去参加红军吧,家中有我和你们几个兄弟媳妇,希望你们在前线英勇杀敌,都能够平安回来。”
八兄弟安排好家中事务后,都参加了红军,这件事被扩红宣传员发现,以图画的形式刊登在中央苏区第一大报纸《红色中华》中,反响十分强烈,八兄弟相争当红军的动人故事,就象插上了翅膀一般在中央苏区的广阔土地上传颂。
1934年深秋,杨荣显老人病入膏肓,在那弥留之际,深深的思念着前方的儿子,他张着嘴巴,艰难地念叨着八个儿子的乳名。此时,守在老人身边的家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们都知道因前方战斗惨烈,参加红军的八兄弟已全部壮烈牺牲,这一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怎能忍心告诉老人。杨荣显老人睁大着企盼的双眼离开了人间。
面对国民党强大的军事力量,当红军意味着与魔鬼打交道,上战场无疑九死一生,苏区人民怀着朴素的革命感情,在生离死别的选择中,如滚滚洪流投入到波澜壮阔的红军队伍之中,由此演绎了无数母送子,妻送郎,兄弟共同上战场的感人事迹,八兄弟当红军就是在那壮烈的环境中最为突出,最为典型的一例。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大渡河挺进。只有一条泸定桥可以通过。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
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红军领袖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行动方向。遵义会议前,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为保存有生力量,毛泽东主席等人决定放弃去湘鄂川黔边境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避免了中央红军遭致覆灭的危险。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等又鉴于红军处于遭受敌人四面围堵的不利态势和黔北地区回旋地域有限等情况,毅然放弃建立川黔根据地的打算,决定率领中央红军跳出敌人重围而北渡长江,以开创川西或川北根据地。但是,红军一渡赤水后,由于敌情急剧变化和张国焘不执行党中央的命令,北渡长江已不可能,又果断率师向扎西集结,在川黔滇边境寻求新的机动,直至二渡、三渡、四渡赤水,最后巧渡金沙江,终于实现了北渡长江的计划。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武怀让临危受命 武怀让,焦作人1929年夏,中央军委秘书白鑫叛变,彭湃、杨殷等5人牺牲,任弼时被捕;1931年1月,唐禹投敌,林育南、何孟雄等60人被抓,恽代英就义;4月,政治局委员,中共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蔡和森惨死;6月,中共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蒋介石中原大战胜利,阎冯归蒋,张学良十九万东北军交蒋,向我苏区围剿,日本正加紧侵略我东北,内外交加,千钧一发,革命处于危急关头。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何人有能力接任军委书记这一要职,会议选出两人:张国焘和武怀让,中央决定任命武怀让为中央军委书记。
武怀让在任军委书记期间,有力地抵制王明、博古的教条主义,忍辱负重地工作。支持苏区领导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避强攻弱”的运动战术,由林彪、聂荣臻的中路军改为东路军,攻打福建薄弱敌人。部队就取得了龙岩和漳州两大战役的胜利,使红军又走上了运动战的正确道路。之后,又做出了“水口”之战的正确决策,歼灭入赣粤敌20个团,迫使陈济棠退出赣南根据地。特别是蒋介石进行第四次围剿时,他命令红一方面军由南雄、信丰北上,策应鄂、豫、皖威胁南昌,减轻敌人对鄂、豫、皖、湘西根据地的压力,有力配合了红四方面军的反围剿斗争。同时制定了敌人未合围前“突破一面、先发制人、主动出击”的战略方针,在苏区领导朱德、周恩来等同志的指挥配合下,缴获蒋介石嫡系部队陈诚大量新式武器和军械,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从而使闽、赣、浙根据地扩大连成一片。这一时期成为红军根据地发展的全盛时期,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赵一曼为国捐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开展工作,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
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臵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据敌伪档案记载,日本宪兵为了逼迫她供出抗联的机密和党的地下组织,对她进行了残酷的拷问。刑讯前后采用的酷刑多达几十种,其中就包括电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
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此时,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狼牙山五壮士1941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城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24日,35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以及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
邱蔚团长急速将此情报告杨成武司令员,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城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邱蔚团长根据此作战方案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7连。午夜,邱蔚团长指挥部队及当地群众从盘陀路安全地转移到了田岗、牛岗、松岗一带。清晨,日伪军误以为邱蔚团已经被包围,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500多日伪军凶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来。
经过激战7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为了让大部队及7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地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马宝玉这班留下坚守。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子弹已经全部打光,他们就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人宁死不屈,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纵身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彭雪枫有“三宝” 彭雪枫治军特色是文武兼备。他的军中有三件宝:一是《拂晓报》,二是“拂晓剧社”,三是骑兵团。他曾说:“如果让我凭兴趣挑选工作的话,我愿意做拂晓剧团团长、骑兵团团长、拂晓报社的编辑和记者。”由此可看出这三件宝在军事
家彭雪枫心目中的地位。
1938年9月29日,《拂晓报》创刊,彭雪枫撰写创刊词。第二天,彭雪枫誓师,率部东征。此后《拂晓报》沿着支队东去的征途,横越平汉,东渡黄水,随军征战在“涡河上”和“淮水两旁”,短短几个月时间,成为豫皖苏边区这片荒芜的“沙漠中的甘泉,饿乡里的食粮,指引方向的罗盘,照耀通衢的灯塔”。1939年10月起,多份以“拂晓”命名的刊物不断问世,以《拂晓报》为主体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垦荒”高潮在豫皖苏边区兴起。
1938年4月底,竹沟教导大队第一期将要结业,彭雪枫责成组织剧团,“五一”开始第一场演出。事隔两天,由他命名的拂晓剧团就诞生了。1940年,大名鼎鼎的开封孩子剧团部分团员与拂晓剧团合并。彭雪枫对剧团更加钟爱,每逢重大节日和召开重要会议时,都指令剧团配合演出,还经常带它深入连队进行视察,当地人民称其为“彭家班”。
第三件宝骑兵团,是诞生于1941年8月1日。彭雪枫指令成立骑兵团,战术、技术师法苏联红军骑兵,被称为“红色哥萨克”。在1942年洪泽湖地区沙山集一战中,彭雪枫的骑兵团仅用9分钟即将300余名日军砍倒大半,80余名日军因恐惧而投降,他们使用的主要武器是被称为“雪枫刀”的马刀。“雪枫刀”是由彭雪枫亲自设计的一种刀身颀长、刀背轻薄、锋利异常的马刀,骑兵战士们爱不释手
八女投江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
10月10日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八名女战士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1]
刘老庄连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82名官兵,在淮北刘老庄战斗中全部壮烈殉国。他们是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副连长石学富,排长尉庆忠、蒋元连、刘登甫,文化教员孙尊明、卫生员杨林标……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撰文表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把它誉为“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刘老庄连是由游击队升格为正规军的。连长白思才16岁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抗战初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指导员李云鹏当过教员,曾到延安抗日军政
大学学习。在他们的带领下,第4连经受了刘老庄战斗最严峻的考验,用生命和鲜血写下了壮丽的诗篇。1943年春,侵华日军对江苏北部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残酷“扫荡”。3月17日,日伪军1000余人,分兵11路合围驻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该部奋勇阻击各路敌人。是日,日伪军进行第二次合围,该部与日伪军在淮阴北老张集、朱杜庄一带遭遇。激战半日,于黄昏后再次突围,转移至老张集西北的刘老庄地区。18日晨,日伪军进行第三次合围。第4连奉命组织防御,掩护主力部队和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全连82人英勇抗击日伪军攻击,使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全连却陷入日伪军重围。连部通信员在火线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绝不给我们党丢脸,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4连官兵在强敌面前,浴血奋战,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毙伤日伪军近百人,终因寡不敌众,全连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
陈嘉庚访问延安
1940年3月,陈嘉庚率领南侨总会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慰劳抗日前线的将士与后方的军民,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从1927年到1940年回重庆之前,他是坚决的“拥蒋派”,抗战义捐款项悉数汇交国民政府行政院。访问重庆与延安之后,思想认识产生了飞跃,断定“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1940年5月31日抵达延安。他原定在延安停留三天,恰巧因随行的李铁民车祸住院,这样陈嘉庚在延安多住了四天,6月8日清晨,离开延安东行,前往山西战区慰问考察。
在访问延安期间,陈嘉庚先生参加了四次群众性集会,同毛泽东、朱德和其他党政领导人多次会晤,深入交谈;参观了中国女子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市容和安塞钢铁厂、印刷厂;与财政、公安、司法负责人谈话;广泛接触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校友;并同延安各界人士和归国华侨青年进行了多次接触和座谈;出席延安各界的欢迎会和欢送会。
陈嘉庚这次访问延安,经过实地考察,亲眼看到边区军民一致,官兵一致,认为这是“克敌制胜之本”。反观国民党“大后方”官员腐败,坐待外援,民众疾苦无人过问,军事节节失利。对比之下,感到中国共产党深知民心侨心,国民党无视民心侨心。陈嘉庚说,这次访问延安最感满意的是,真正看到中共坚持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立场坚定,态度诚恳;对边区各界艰苦奋斗的精神尤为感动。通过这次访问坚定了他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他心中的“疑团”也解开了,破坏抗战、投降卖国、贪污腐败、祸国殃民的是国民党,真正抗日救国、维护团结统一、廉洁奉公的是中国共产党,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左权血撒太行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前后历时四个月,大小作战1800次,共歼灭日军20000余人,打得日寇闻风丧胆。遭受重创的日军不甘心失败,随后收拾残部,重整旗鼓,向八路军发动猛烈攻击。1942年5月,日军调集各路重兵,开始大规模的进攻太行、太岳地区,同时又秘密派出两个精锐连队,化妆成八路军的模样,骗过了沿途的军民,深入太行腹地。
5月22日晚,八路军发现各处敌情。当机立断命令主力部队快速开拔,跳出敌人的重兵包围圈,到外线作战。主力开拔后,日军利用先进的电讯情报技术,搜寻密集向外发送电话,电报讯号的中心,发现了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立即调集重兵包围。而此时,那支冒牌的八路军,在我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正悄悄的向八路军逼近。
5月23日,八路军总部得到了准确的情报,发现了来犯之敌。此时形势已万分危急,数十倍的敌军精锐正疯狂的扑来,而八路军总部多为文职干部,大多没有实战经验。敌众我寡,总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散突围。24日晚,总部机关趁黑突围,连夜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次日凌晨再次遭到日军重兵包围。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不顾个人安危,坚决要求断后,在掩护总部领导骨干成功突围后,左权不幸被敌炮击中,壮烈牺牲。“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朱德给左权的挽联
任常伦三救战友
第一次:在攻打敌人一个外围据点时,任常伦和两个新战士在部队撤退时,走在了最后面,敌人尾随在他们的背后追来,情况十分危机。任常伦机警地让二位新战士先走,自己跑到大道西侧的丘陵地带,选择了一个隐蔽伏击点,举枪就朝着敌军射击,把走在前边的一个敌人击毙。这一枪,把敌人全部吸引了过来,而掩护二位新战士安全撤离,最后,任常伦也凭借有利地形,安全撤回。第二次:任常伦随部队在追击伪军时,和二、三百名敌伪军混在了一起,大家冲呀、杀呀,正打得来劲,任常伦突然看见一个战友被四、五个敌人包围住了,他怒不可遏,勇敢地冲上前去,大喊一声,正当敌人被吓倒的一会,任常伦端起三八大盖枪,当当立马打死二个,又刺倒一个敌人,使被围攻战友转危为安。
第三次:1941年冬季,任常伦随连队在攻打敌人小栾家村据点时,由于敌情有了新的变化,连队奉命撤出战斗,一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三班长史德明。旧伤在身的任常伦请求同一排长、二班长三人去营救史德明,一排长和二班长在前往营救的途中受了伤,任常伦就让他们掩护,只身一人去搜寻战友。任常伦多次机警地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堆新土前找到了史德明,原来,史德明在战斗打响后,不幸受了重伤。任常伦取下毛巾给史德明包扎伤口,又解下绑带,一头结在史德明身上、自己紧抓一头,拖着他走。当经过敌人的一个封锁点时,被敌人发觉,招来一阵激烈的枪声,任常伦把身子挡在史德明面前,史德明安全无损,而自己却受了伤。后来,在连队派来的战友们的掩护下,任常伦搀扶着史德明一步一个血迹地胜利地返回了营地。
任常伦三次冒着生命危险,勇救战友的事迹,受到了部队指战员们的高度赞颂。
小英雄王二小
1939年夏天暴雨成灾,庄稼颗粒未收。第二年春天,正值抗日战争的第三个年头,王二小的父母和哥哥因病饿先后去世了。1940年春无依无靠的王二小开始了逃荒的生涯。一天二小因饥苦昏倒在了路边,被狼牙口村委会主任搭救。当
时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独立师老一团的骑兵连就驻扎在这一带。二小和八路军战士混得很熟,骑兵连的吴连长非常喜欢这个孤儿,常常给他讲打仗的故事,到了开饭的时间就留份饭给他吃。后来,二小就加入了儿童团,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十六)早晨,13岁的王二小正在当地老乡称狼牙沟门的外崖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见一队鬼子进山来扫荡,鬼子兵有好几十人,正从狼牙口向范庄旺村走来。那边的山沟里隐蔽着八路军的后方机关,还有不少乡亲们,万一鬼子摸进那条山沟,不仅八路军的后方机关受损失,乡亲们也将在劫难逃。可是这时候跑回去报告已经来不及了。这时二小忽然想起来,骑兵连就埋伏在石湖旮旯的石岭子上。二小冷静地想了想,他要把鬼子引进埋伏圈,让八路军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二小故意暴露了自己的目标,正在山谷里瞎撞的鬼子兵一见到二小,连忙把他从山坡上抓来问路。二小机智地和鬼子周旋,骗取了他们的信任在前边带路,王二小带着鬼子从西北沟钻了进去,引向八路军埋伏的石湖旮旯。其实这是一条死路,翻过巨石就到了路的尽头。鬼子一下傻了眼,二小想趁敌人惊魂未定的时候向灌木林跑去,这时,鬼子军官朝他举起了洋刀,刺向了王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在那块巨石上。与此同时,山头上的部队枪炮声四起,前后没有一袋烟的工夫,就全歼了这股敌人。
战斗刚结束,战士跑到巨石前抢救王二小。当时王二小还活着,还有两名八路军战士也受了重伤,部队将他们护送到刘家庄,终因伤势过重,三人先后与世长辞,永远长眠在了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
刘胡兰的故事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被选为村儿童团长,带领伙伴站岗放哨查路条,侦察敌情,运送武器弹药等。1945年1月,参加了西社夺粮战斗,同伙伴们扛粮装车,众口称赞。同年10月,背着家人只身到汾河贯家堡,参加了妇女培训班,被选为小组长,潜心学习。结业回村后,担任村妇救会秘书,组织妇女办冬学,帮助烈军属解决困难,支前和慰问部队等。
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阎锡山匪军大举进袭文水一带。为保存实力,中共八地委决定平川地区大部份干部转移上山。她再三恳求党组织把她留下坚持地下斗争。十二团三营连长王本固负伤,她将王本固隐蔽在一户军属家,用自己平时节省的钱给他买药治伤,并精心护理直至痊愈返队。12月,敌人频繁出击云周西村,家人劝其撤退上山,她表示:“走与不走要等上级通知。”1947年1月11日夜,上级通知其转移。次日拂晓,敌人突然包围云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强令全村群众到观音庙集中。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也随同群众来到会场。敌人当场又抓捕了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张年成等,并胁迫她出场“自白”。
审讯中,敌人千方百计诱使其供出同党,她坚定不移地回答道:“不知道”,“给我个金人也不要”!接着又以死相逼,她昂首挺胸、义正辞严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连长恼羞成怒,指使叛徒把石三槐、石六儿、张年成、石世辉、刘树山和71岁的陈树荣,用铡刀杀害。敌连长问她:“怕不怕?”她坚定地回答:“死也不投降!”她镇定自若地问:“怎个死法?”敌连长狂叫:“一个样!”并命令机枪对准群众:“把这些人全扫光。”她斩钉截铁地喊道:“不许残害群众!”从容不迫走近铡刀,英勇就义,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江姐的故事江姐叫江竹筠,童工出身,1939年入党,一直在白区工作。1947年夏天,重庆地下党要派一批同志到川东去支援农村里党的活动,江姐的丈夫,地下党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同志,带领一批同志到川东去。
几个月后,江姐也被派往川东。江姐化了装沿着泥泞的江边走着。城门口围着一大群人,她也走上前去发现城楼上悬挂着革命者的头颅,她只瞥了一眼,就看到使她触目惊心的几个字:“匪首彭咏梧……”江姐感到眼前发黑,城头和木笼好像在空中旋转。江姐很快就找到了党,向党组织做了汇报,留在这里工作。几个月后,一个叛徒出卖了她,她在万县被捕了,立刻被解送到重庆渣滓洞集中营。
敌人从叛徒口里知道,江竹筠是地下党的地委委员,一个多月来,一直没有中断过对她的严刑审讯。这天夜间带她出去,刑讯室离牢房不远,夜间,万籁俱寂,那边的声音显得特别清晰。“说不说?说不说?”特务疯狂地吼叫着。江姐回答说:“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但是,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不能告诉你们。”一个特务高声叫道:“拿竹签子来!”竹签子一根根地钉在江姐的指头里,也一根一根钉在同志们的心里。江姐大约是昏过去了。一会儿,听见一阵令人心悸的泼凉水的声音。“说不说?说不说?”特务绝望地嘶叫起来,但是没有听到江姐的声音。
朝霞透过山峰,阳光泻满山谷。高墙边的黑漆铁门一响,只见两个特务拖着昏迷不醒的江姐,往女牢房去。她熬受了一夜的折磨,流血过多,完全失去知觉了。江姐还没醒过来。女牢房的同志把她的伤口包扎起来。这时候,大家发现,她在遭受敌人严刑拷打的时候,因为忍痛,紧咬着牙关,连嘴唇也咬破了。
董存瑞炸碉堡
在解放隆化县战斗中,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担任主攻,从城东北向隆化中学外围工事运动。国民党军的机枪严密封锁着他们前进的道路。六连火力组、突击
组、爆破组、支援组互相配合,很快地攻破了隆化中学东北面的旧衙门碉堡群。董存瑞带领爆破组连续爆破了敌人4个炮楼、5个碉堡,胜利地完成了扫清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下午3点30分,六连向隆化中学发起冲锋。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白副连长派出李振德等3名爆破手去爆破,李振德冲出不远,炸药包就被敌人枪弹打中,李振德阵亡,其余两名爆破手负了重伤。这时,团部来了紧急命令,要六连火速从中学东北角插进去,配合已突进中学院内的兄弟部队,迅速解决战斗。白副连长命令董存瑞去炸碉堡。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在郅顺义火力掩护下,他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借着郅顺义扔出的手榴弹的烟雾,站起来一阵猛跑,冲到了碉堡下面。而这时,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他抱着炸药包迅速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郅顺义清清楚楚看着这一切,急得直攥拳头。突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
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就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了炸药包,使其紧紧地贴着桥底,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
牺牲时,他年仅十九岁。
盛超群智斗特务头子
1948年3月的一天,国民党重庆行辕二处的审讯室里,侦防科课长陆坚如领着一帮五大三粗的打手,正在拷问一个叫盛超群的青年。据报,盛超群是中共云阳县地下党的负责人。当时,二处少将处长徐远举正为重庆地下党刊物《挺进报》一案忙得不可开交,忽听特务报告抓获共产党要犯盛超群,真是欣喜若狂。
可是,经过两天的酷刑,盛超群却什么也不承认,徐远举命令陆坚如加重刑罚。到第三天,盛超群终于承认了自己是云阳县地下党负责人,还写出了一份“地下党组织”的名单。
一看名单,徐远举吃惊不小:原来名单上的人物全是云阳县的头面人物:警察局长周璞、督察长高倚明、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杨发乙和周世禄等l2人。
事不宜迟!徐远举立即派保密局重庆站副站长吕世琨率特务,会同万县专署专员李鸿焘一起行动。一到云阳就将云阳县政府机关团团包围,只准进不准出,按图索骥,将盛超群名单上的12人一网打尽,全部押往万县专署连夜审讯。
折腾了一个多月,徐远举才发现上了当,被抓来的都是反动党团分子及云阳县地主豪绅,是反动统治的支柱,不得不将他们全部释放。国民党内有名的反共专家就这样被一个进步青年狠狠地耍弄了一回,徐远举为此也受到上司的训斥,并被同行暗中讥讽。
1949年11月l4日,盛超群与江竹筠、李青林等30位难友一起被枪杀于军统重庆集中营的电台岚垭,但他智斗大特务头子的英勇故事一直广为流传。
朱瑞将军亲临一线
1948年9月底,被我军长时间围困的敌军龟缩在义县的城内,企图凭借大佛寺,负隅顽抗。
10月1日,天还没亮,炮兵司令朱瑞将军匆匆赶到前线指挥部,检查炮兵火力的部署。这时炮纵副参谋长张志毅向他报告:“3时炮兵全部进入阵地完成射击准备,9时30分完成以打开突破口为主的炮火准备。”朱瑞点了点头。
9时30分,朱瑞下达了开炮的命令。担任正面射击任务的200多门大炮同时开火。强大的炮火将大佛寺屋顶的一个角儿轰掉。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炮火攻击,朱瑞从望远镜里看到义县的城头已经倒塌下来,正面的城墙也被炮火打开了30多米宽的口子。朱瑞对此满意地点了点头,对炮纵副参谋长张志毅说:“如果是打锦州,突破口还应该再大一点,也可以考虑多打开几处。”
在炮火的掩护下,步兵发起了冲击。只一个冲锋突击队就冲上了城头。守城的敌人如潮水般退了下去。至15点20分,敌守军一万多人全部被歼。
这时,朱瑞从指挥部里走出来对一名警卫战士说:“走,到城头上再去看一看,最好量一量突破口有多宽,这样下一步攻打锦州心里就更有数了。”这名警卫战士说:“还没有打扫战场,首长是不是先不要过去?”“不要紧,我们也可以一同打扫战场嘛。”朱瑞说着便朝城头的突破口走去。当朱瑞走过一条小道、跨上一道土坎的时候,脚下突然踏响了地雷。随着火光一闪,将军轰然倒地……身中几十处弹片的朱瑞再也没有醒过来,时年43岁。
10月3日,东野将朱瑞牺牲的经过向党中央作了报告。毛泽东闻讯后许久不语,悲恸不已。在党中央向全党发出的唁电中,毛泽东亲自写下:“朱瑞同志的牺牲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之重大损失。
革命烈士杨介人
杨介人,焦作人 1919年12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旅欧少年中国共产党。随之他创办了不定期油印刊物—《廉泉》,自编自印,自办发行,宣传革命思想。1923年,杨介人前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翌年春回国。回国后受中共北方局派遣,到安阳一带进行革命活动,负责领导安阳—邢台—新乡—焦作—汲县等铁路沿线的工人、农民。他先在安阳铁路机务段建立了共产党小组,后又在一些工厂、农村建立了党组织和工会、农会组织。他先后担任过中共安阳县委书记、汲县地委书记等职。
1925年6至7月,为声援“五卅”运动,杨介人参加领导了焦作煤矿工人反对外国资本家的罢工斗争。9月,又发动了安阳县西北的六河沟煤矿工人的罢工斗争,迫使资本家接受工人提出的增加工资和组织工会等要求。在他的领导下,安阳、汲县等地党组织还发动教员、学生、士兵以及工商界人士举行声援“五卅”运动的集会游行,并向黄埔军校推荐了一批青年学生,支援北伐战争。
1926年春,杨介人到安阳广益纱厂(河南省豫北棉纺厂前身)帮助成立工会,并指导工人开展反饥饿斗争。为了争取豫北农民武装天门会,他受党组织派遣到天门会工作,和天门会首领杨贯
一、胡紫青指挥天门会两次击溃奉系军阀驻岳城的两个骑兵营和驻磁县车站的一个团,配合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介人回家乡做秘密工作。先后在沁阳县和温县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共组织。还在沁阳县崇义村组织“青年读书会”。1930至1932年,他几次回到温县、沁阳,在进步教师和青年学生中,宣传中共的主张。1932年底,杨介人到天津领导工人运动。因叛徒出卖,再次被捕,关押在保定第二监狱。在狱中,他英勇不屈,多次领导绝食斗争。1936领导越狱暴动未成,是年12月底被杀害。
火烧邱少云抗美援朝期间邱少云所在部队执行一次秘密任务,部队首长指示:“提高纪律性,坚决执行命令,是我军的光荣传统。这次任务十分重要,也非常艰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暴露目标。”邱少云和战友们坚定地执行命令。
深夜,52名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战士,按预定计划井井有条地迅速分散开来,隐蔽潜入到三九一高地附近一片蒿草丛生的地里。每个人从头到脚插上了蒿草,风一吹,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同时摇动,看不出一点儿伪装的痕迹。邱少云和他所在的那个排,就在高地东边的一条长满蒿草的土坎旁边隐蔽着。
由于一群巡逻的敌军在下山巡逻时发现我军两名战士,为了不让信息走漏,首长指示炮轰这一群敌军。山上的敌人被这一阵炮火吓得胆颤心惊,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动弹,半个钟头后,从南方飞来数架敌机,盘旋在志愿军潜伏的上空。忽然,敌机投下了燃烧弹。有一颗燃烧弹落在离邱少云两米远的草地上,飞迸的燃烧液溅到邱少云的左腿上,眨眼功夫,插在他脚上的蒿草烧着了,火苗腾腾地冒起来,此刻,邱少云只要翻动一下身子,就可以把火苗扑灭,但是这样做会暴露目标啊!邱少云想到要更好地打击敌人,他坚定地伏在草丛中,一会儿,烈火就蔓延到了全身。为了革命胜利,邱少云伏在那里,纹丝不动。
虽然烈火在一点点地在他身上燃烧,但邱少云还是忍住剧痛,纹丝不动地伏在那里。他咬紧牙关,顽强的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烈疼痛把手深深的插入泥土,直到最后牺牲,他也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下午五点三十分,中国人民志愿军向三九一高地进攻的号角吹响了,同志们怀着满腔复仇的怒火,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人扑去,他们都在呐喊:“为邱少云同志报仇”。两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敌人的一个加强连全部被歼了,三九一高地上飘扬着我军胜利的红旗。
黄继光堵枪口
黄继光机灵勇敢,多次受到连长表扬。由于他工作出色,人又机灵,营长点名调黄继光到营部当通讯员。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
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当即被任命为第6班班长。他带领2名同乡的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
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在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他突然奋力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时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人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他的身后有一道长长的血印。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血都在路上流光了。
爆破英雄杨根思1950年11月29日,美军王牌师——陆战1师向1071高地发起猛攻,企图冲出我军的包围圈。50米、30米……敌人越爬越近。“打!”随着连长杨根思的一声怒吼,我军轻重武器一起开火,敌人一批批倒下。一阵密集的狂轰滥炸之后,敌人2个连的兵力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冲了过来。“等靠近了再打!”杨根思对部下说。端着冲锋枪、半自动步枪的敌人渐渐靠近,个个面目狰狞。杨根思
一个手榴弹甩出去,纵身跃出堑壕,“为了祖国,冲啊”!战士们猛虎般冲向敌群,霎时间,枪声、格斗声、喊杀声响成一片。扔下一地尸体,美军仓皇后退。急于逃命的敌人又成批地涌了上来。杨根思命令8班班长带领几名战士,从山腰主动发起攻击。遭到正、侧面沉重打击,敌军不得不立刻呼叫坦克炮火掩护撤退。“把坦克炸掉!”爆破手出身的杨根思抱起炸药包就要冲出去,这时,7班战士赵有新抢过炸药包,直扑敌坦克。
在火力掩护下,赵有新机灵地把炸药包放在坦克的链轮下面,“轰!”坦克猛地震动了一下,成了一堆废铁。战斗出现了难得的间隙,杨根思便让部队就地休整。这时,8班一个战士运手榴弹上来,并带来了副营长王国栋写的纸条。“亲爱的3连同志们,你们是钢铁的连队,要坚守阵地,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守住!”杨根思一字一句地念完后,激动地,“同志们!这是首长对我们的鼓励,也是祖国人民对我们的希望。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就要和敌人拼到底!”
敌人的第8次进攻被打退了!杨根思查看了一下,只剩下自己和机枪组了。为了保护武器,他命令重机枪排长和负伤的射手带着打完了子弹的重机枪撤下去,自己一人留在阵地上。“轰!轰!轰!”扬起的尘土和浓烈的硝烟气味再次笼罩着这块不足100平方米的阵地。垂死挣扎的敌人一群跟着一群扑了上来。敌人就要踏上1071高地。突然,杨根思猛地站起向敌人冲去:在他手里,是一个冒着烟的炸药包……一声巨响,他与敌人同归于尽。雷锋做好事
一次,雷锋从安东(今丹东)回来,要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通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地迈着,雷锋走上前问道:“大娘,您到哪去?”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 “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用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您到抚顺。”老人感动极了,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进了车厢,他给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边,掏出刚买来的面包,塞了一个
在大娘手里,老大娘往外推着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别客气,大娘,吃吧 先垫垫肚子。”“孩子”这个亲切的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他觉得就像母亲叫着自己小名似的那样亲切。他在老人身边,和老人唠开了家常。老人说,她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来,还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哩 说着,掏出一封信,雷锋接过一看,上面的地址他也不知道。老大娘急切地问雷锋:“孩子,你知道这地方吗 ”雷锋虽然不知道地址,但雷锋知道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找到他 ”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大娘用地图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儿子。母子一见面,老大娘就对儿子说:“多亏了这位解放军,要不然,还找不到你呢!”母子一再感谢雷锋。雷锋却说:“谢什么啊,这是我应该做的。”
过年的时候,战友们愉快地在一起参加各种文娱活动。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过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有人帮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雷锋把全班都带动起来了。雷锋就是选择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因为他是我们的好榜样!
李四光毅然回国
1948年2月初,李四光从上海启程赴伦敦,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他的夫人许淑彬也一同前往。会后,他们在英伦三岛上又住了一年,一面养病,一面观察国内外时局的发展。李四光虽远在欧洲讲学考察,但仍关注着祖国的命运。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出国前,郭沫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给李四光带了一封信,请他早日回国。看了这封由郭沫若领头签名的信,李四光非常激动。新中国就要屹立于世界的东
方,自己的本领可以施展,抱负可以实现了。他积极奔走起来,准备尽快返国。可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从英国到远东的客轮船票要提前一年预订,归期只得拖延。他一面调养身体,一面把科研方面遗留的事情办完。李四光焦急地等待着起程的日期。一天,伦敦的一个朋友给李四光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驻英大使馆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一个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拒绝接受人民政协给他的全国委员的任命,否则就有被扣留的危险。
事情紧急,李四光当机立断。他拿起一只小皮包,迅速前往普利茅斯港,准备从那里渡过英伦海峡,国民党特工人员的追踪。临行前,他提笔给驻英大使写了一封信,让许淑彬两天后寄出。第二天,国民党驻英大使馆果然派人来找李四光,许淑彬机警地对来人说,李四光外出考察去了。
两天以后,许淑彬寄出了李四光留下的信,信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多少年来日思夜想的理想国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是我竭诚拥护的政府。我能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委员,我认为是莫大的光荣。我已经起程返国就职。他还规劝这位大使脱离祸国殃民的国民党政府,早日回到光明祖国的怀抱。
第三篇:红色故事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
刘胡兰的故事
1946年的一个秋天,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悄悄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这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第四篇:红色经典故事
常胜将军粟裕
毛泽东说:将中“粟裕最会打仗”
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著名军事家、战略家粟裕身经百战。在夫人楚青的印象里,“除了排长,军中从班长到总参谋长几乎所有军职粟裕都担任过,他是一个完全依靠战绩战功,从基层点滴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生前曾不止一次有人称赞粟裕“百战百胜”,粟裕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哪里是百战,好几百战了。”
他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藏在脑袋里长达54年之久的弹片。
苏中七战七捷、鲁南大捷、血战孟良崮、沙土集之役、淮海战役„„戎马一生粟裕以胜仗闻名军中,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
成名之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与南京、上海仅一江之隔的苏中地区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重点。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指示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铁路,并准备歼灭由浦口北进的敌人。粟裕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与其外线出击,不如先在内线打一仗再走。1946年,从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余人的劣势兵力迎击国民党军12万人的进攻,连续作战7次,歼灭敌军5万余人,被解放区军民誉为“七战七捷”。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初战,起到了战略侦察的作用,为中央军委制定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借鉴。华中野战军在战役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极大地提高了装备水平。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卡宾枪,高兴地说:“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汉阳造不好用,就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 战后,作为这次战役策划者和指挥员的粟裕,得到苏中军民的高度赞扬和由衷敬佩。“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民谣被改编成歌曲和故事,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经典战例——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指挥下,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具体运筹指挥下,以徐州为中心,在北起临城(今薛城),东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广大区域内,同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大决战。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余人,而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有16个纵队、1个军、3个军区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党军占歼敌总数的80%。
在淮海战役前、战役中,粟裕三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在战役指挥上力求先解决黄维兵团,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鉴于粟裕对淮海战役的贡献,毛主席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第五篇:红色故事
我眼中的红色经典
近年来充斥在荧幕上的红色经典比比皆是,各地不断进行的“打黑唱红”等等活动,也在不断向大众渲染这种红色情绪,加深群众的的红色情结。经典就是经典,无论是舞台剧、歌曲、电影还是电视,都只是借助现代传媒为他们赋予一层更新的载体,其根本和内涵长存于它们之中,这才是他们经久不衰的原因。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听说的王二小吗?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已渐渐遗忘。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却牺牲了。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每一个老乡几乎泪流满面,《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再听听这个故事吧。1942年5月25日凌晨,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展开,3万日军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辽县麻田以东的南艾铺一带。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八路军总部领导当机立断,分兵突围。几经搏杀,八路军总部安全突围。但是,年仅37岁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率领部分机关干部突围时,不幸
壮烈牺牲。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放弃了一切个人突围的机会,舍生取义,尽忠职守,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太行山脉。
敌人退去后,总部警卫连战士登上十字岭,买了附近老乡的棺材,找到了左权的遗体并就地掩埋。但左权的英灵并没有得到安息,日军截获到我方“左权失踪”的电报又杀了回来,在十字岭挖出了左权的棺材,打开后给遗体照了相,登在了敌伪报纸上。敌人的暴行一时间让山河失色,大地举悲,复仇的呼声响彻华北。1942年10月10日,八路军总部在河北涉县莲花山下挑选了一块风景秀丽之处为左权举行公葬仪式,参加公葬的除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总部的全体同志外,还有五千多军民。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在墓前说:“给烈士们行礼并没有完事,今后还要做3件事情,第一件是报仇,第二件是报仇,第三件还是报仇。”一时间“为左权报仇,誓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的呼声响彻天地。
无论是《亮剑》中的李云龙还是《雪豹》中的周卫国,无论是《黑玫瑰》中的国民党特工还是《生死十日》中的日本军官,他们都在用自己的鲜血书写一段嘹亮的红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