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南京南京观后感及影评8篇
南京南京影评
1、南京南京观后感
1、关于生和死的辩证,是通过那个日本兵的嘴里说出来的,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不如畜牲,对战败者来说,对战胜者来说都是一样的,最后那个叫角川的日本兵也自己结果了自己。导演在片子里用了很多隐喻和暗示。
在观影中,观众大多时间是是安静的,有些镜头甚至是大气不出的安静。在日本兵说南京女人很漂亮时,我听到了后排年轻女性的“市骂”,在最后老照片的人物交待中,那个活下来的孩子照片下写着“至今还活着”的几个字出现时,我听到了影院里的掌声。
看这部片子,就不得不和《辛德勒的名单》作比较,都是一样的苦难演绎,都是一样的黑白处理,但《辛德勒的名单》记得最后胜利时转成了彩色胶片,而《南京!南京!》不同,自始至终都是黑白,连最后那个孩子生还后的开怀大笑,吹春天蒲公英的花蕊也是黑白处理,这也是导演的暗示吗?抗战还远没有结束,后面又是内战,中国人的苦难还得延续,在这个片子里还看不到光明来临,如此处理,还是贴切的吧。
片子结束出来时,我和儿子说了一句:你看,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如此下贱的欺凌,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都是一样的,你学习,你努力不是仅仅为你自己,也是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呢。儿子低头不语,我知道,他会想很多,这部片子的记忆,将会跟随他一辈子。我想说的是,我记得在过去参观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想到的一句话,至今也没忘记,意思是:和平不是弱者的祈求,而应该是强者的觉醒。
这个片子,看完很沉重。过后的几个小时,都没能完全从这种沉重中解脱出来。
感谢陆川,感谢那些为此片付出汗水的演职人员。救赎
2、提起南京,我能想到的字不多。这座城市对于我是模糊的,甚至匆匆路过。还未能完全体会它的历史,它的伤痛。而在战争的电影当中,看到南京这个城市却是最多的。侵略,南京大屠杀,死亡三十万人,七三一部队,生化试验,慰安妇,自杀,靖国神社。这些都跟我们中国有关,跟南京有关。知道这段历史的人,看了电影之后都会悲恸。跟朋友说,作为一名中国人,南京的这一段历史我们有责任并且无可替代的记住,并有责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了解这段历史。它代表中国的历史,更是一种屈辱的向征。
陆川导演别出心裁的运用了DV拍摄手法,带有维尔托夫式的真实电影风格。也许导演试图通过第一人称拍DV的手法来表现故事的真实性,不过,极其摇晃不定的镜头,混乱不清的场面,却给观众造成了极大的观影障碍。也许,这反而削弱了影片的表现力和震撼力。(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拍摄手法?)这种拍摄手法的确非常真实,但是中国的观众我想还不能接受这种拍摄手法的电影。坐在我旁边的男士或许是不了解的原因,不停的骂摄影师。后来是前排观众也开始骂起来。再后来也让我也感觉晕眩起来。想想有看另一部西片苜蓿地的时候就是因为这种晕眩一直没有坚持看完这部片子。想不到,我们中国的陆导演也用上了。
影片的颜色黑白。也许我们已经不需要再看到那触目惊心的血流满地,那尘烟滚滚的南京城。日本人的侵略,这座城已经失去了它当初的纯洁,颜色,文明。到处血腥,到处是被日本人淹埋的中国人,到处是被射杀的中国人,到处是被炸烂的国城。我们在黑白的光影世界里仿佛走进那段历史。我们悲恸的拳头在一个个镜头前握紧。中国,不会再如此受辱。
这段历史是悲恸地。是需要我们铭记的。但当我看完,我没有哭。唯一的一次看类似这样的战争电影我没哭。所以站在一位观众的角度,对陆导演我只能非常遗憾,不能说电影拍的不好。只能说,还是缺点什么,它没能让电影像这段历史一样被我记住。很遗憾。所以,我又不能说电影拍的好。但不得不赞的是刘烨的演技,那死时的眼神,那站起来时的眼神。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们始终看到了一位善良的日本人。也许他并不善良,但至少他还有一颗人心。这颗心脏太重要了,不会让他那么痛苦的活着。即使死,都是快乐的。电影毕竟是电影,让我们记住这一段历史的同时也让我们见证着中国的未来,日本的将来。无论是什么国家,什么样的人,在当时那样的环境当中,如果能首先做到人心未泯,这世界哪还有那么多的残杀呢。
南京!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感叹这段历史!请记住,南京!3、5.1号走进莱蒙的东方国际影城观看这部期待了很久的电影南京南京,一定要去看这个片子原因有很多,这个片子做了很多的宣传,让人联想很有看头。而且我曾经在南京呆了五年,每年的12.13整个南京城会拉响警报,我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光是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拉这样的警报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我还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面的一幕幕都会让你浮想那些无辜死去的人。而南京南京拍的就是这灾难日的重现。怀着对这段历史的迷惘一定得好好看一下这部南京南京。看完电影,难过。觉得内心很沉重很压抑,这样的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消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导演会有心情拍出这样的影片来。说实话是有点失望的。整个片子的主角好像是一个叫角川的日本军人,其它的人物都表现的散无主题,我个人觉得这片子更像是日本人拍出来的。那些我们都熟知的南京大屠杀的镜头譬如两个日本军官杀人比赛,又如把大批人赶到江边机枪扫射,还有将大批的平民和卸了武装的士兵活埋,活活烧死等等,都在影片里表现的非常程序化,就是杀完了事的那种态度,两个小时多的片子这最重要的部分却放得很快就过去了。更多的是人们对其他部分的想象,画面的单一与拼凑,简直就是思维混乱,不知所谓。。
4、看完电影,觉得内心很沉重很压抑,很难受,这样的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消退。真的很不明白导演以什么心情拍的这样一部电影,但是渐渐的想明白了,他是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不要忘记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尊严!
在看开头的时候,南京人集体躲在一栋很大很大的房子中,闯进去的日本人却只有几个,如果当时的时候,有人站出来说杀掉这些日本人,也许不会有那么多牺牲,也许整个南京的命运都会不一样。但是没有人,没有人这么做,所以的人都在等着别人去救他,等着别人去保护他,中国人软弱无能的形象在外国人的眼里根深蒂固。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话,我想我会拿起刀枪去战斗,去保护所想保护的人,即使我没有能力,即使我没有任何可以跟别人厮杀的能力,但是现在的我们是有尊严的,是有着自己的思想的。但是在那个的时候,中国是懦弱的,是无法反抗的,是默默接受的,中国也有着自己的士兵,自己的军人。但是 这些手持各式武器,身穿戎装,脑袋顶上顶着国徽,失去了抵抗勇气的青年,壮年,不顾自己的使命,荣誉,和责任兵锋一转突破了自己人的防线,向城外做鸟兽状散去。可是,他们身后的百姓呢?那些手无寸铁的贫民呢?老弱妇孺呢?如果连这群全副武装的军人都无法保护自己,那么谁又来保护他们呢?每一个逃兵活命的代价却是南京几倍百姓的伤亡,几倍妇女被玷污,国都被占领,中国的历史被永永远远地记录上了这耻辱的一刻。
看到最后,国家和国家之间相互掠夺,相互争抢。我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为何我们没有拿起武器去侵略其他国家,而是等待着别人来侵略我们,这确实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奴性问题。抗日的最终,中国胜利了,七年抗战中国终于赢得了胜利。然后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成长了,受过不少国家的馈赠,也受过不少国家的欺压。但是,我们终于有勇气拿起了武器,拿起武器去保护想保护的人,去努力战斗,去勇敢的拾起了自己所丢失的东西。
5、我不想对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对人性,道义的扭曲作出过多的谈论,我只想说即便是一个军人被战争扭曲而疯狂了,也不会象日本军人在南京犯下的罪行,那种对生命的极度漠视,对人性的极度违背,以至于我怀疑日本军人以及其代表的日本民族是否集体患病,一种心灵的病,应该考虑是否对这个民族实施管制,就像把精神病人送进精神病院一样。不要说我愤青,也不要把我的文章和拒绝日货挂钩,因为看了这部片子,我如果连骂两句的权利都没有,我难以发泄这郁闷到极点的心情。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人会思考。文明之所以远离野蛮,就是对生命意义的尊重。人类文明在野蛮与无知中挣扎了很久,但是在最近几千年迅速得以走向民主和人性。然而日本人在上个世纪犯下的这场罪行,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若干年后,当后世的人们审视这段历史时,一定会说,你看,野蛮人,还没有进化。就像我们现在看以前的猿人为了食物互相拼杀一样,野蛮。更可悲的是,这个号称大国的国家的人们,早已忘却他们犯下的罪行,错,应该不是忘记,而是记得但却不承认,并且试图抹杀或篡改这段历史,并把那些犯下罪行的士兵们当神一样供着,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民族,一个遗忘历史的民族终究也会被历史所唾弃。
6、《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2009年,《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
7、《南京!南京!》,读这个片名,像是读一份加急电报:捧着电报的双手在不住颤抖,心跳激烈加速,浓浓的不详兆预感在撞击心鼓。当然,史实要这个譬喻残忍无数倍、紧急无数倍、恐怖无数倍,绝望无数倍,伤心无数倍。那种兵临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种家破人亡的深悲剧痛,那种辱妻杀子的莫大污耻,那种朝不保夕的极度忧惴,那种茫无涯际的杳渺切盼……是今人尽最大所能仍无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静静坐在影院里重温记忆,劳劳记住曾经的腥风血雨,时时鞭策己身以国难家仇……
果真,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胶片、剧烈抖动的镜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你安静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里,阴郁的氛围立刻席卷全身,将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惨绝人寰的争战里头,然后你开始了观影之旅,因为身临其境的错觉,你随着片中的人物(中国百姓们)一起紧促呼吸、心惊胆战、悲痛哀凄。
日军面对古城墙惊呼时,尚有一丝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间,随着震天动地的炮响,美好的感觉飞灰湮灭,转而为死亡逼近的惊恐不安占据。这是影片带给观众的,其实更是惨痛的历史留下的不灭印记。
8、电影《南京!南京!》在石家庄首映时,公司让全体员工观看此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于南京的这段历史,我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和历史课本上都读过,都学过。从小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仇恨日本兵的种子,教育我们勿忘国耻,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看完电影《南京!南京!》后,思想上又起了一些波浪。
以往的历史记录是日本侵略者杀死了中国30万民众,见人就杀连老人和小孩都不放过,用火烧、活埋、枪杀、爆炸、赶海、砍头、练刺刀等等无所不用,恶劣之极,中国人无不提及日本人就恨不得吃尔肉、喝尔血,才解心头之恨。通过看此电影,也反映了一些不同的东西,日本人也有怜悯之心,日本人也是人,也有受害者。比如片中的角川和百合子,还有说法是中国人的抵抗遭到了杀戮。但是这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不能是他们杀人的理由。不可否认,日本军国主义是罪魁祸首,靖国神社里的战犯,当时的统治者是真正的需要杀之而后快的。我想电影中表述的日本人放了我们两个士兵,百合子的死,我们就会饶恕他们吗?不是,不过是表明了,70多年过去了,改放弃的就放弃吧,我们不能一直充满着仇恨,充满了仇恨就不会有好的心态去继承历史,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为了现代中国的发展。片中还表现了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民众的抵抗,当权者不顾老百姓的死活,逃跑了,但是我们中华民族还是有血性的民族,是打不垮的,挫不败的。片中陆建雄的人墙挡住撤退的官兵;老赵和小豆子的巷战;就连“汉奸”唐先生最后临死前说的“我媳妇走了,她怀孕了”。也是告诉日本人,我们还有后来人。
我们中国人走到今天,其实一定是有一些信念类东西支撑我们这个民族生存的。我们一直在抵抗,中国人活到今天,没有一次侵略是不抵抗的。
第二篇:《南京,南京》影评
《南京,南京》影评
本学期第一次放映的电影是《南京,南京》,这部影片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何为绝望?何为良知?何为人性?在这影片中都得到最深刻,最直白的展现。
在观看《南京,南京》之前,我也曾看过史蒂文斯皮尔格导演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缩影,影片中虽然也满是战争的残酷与血腥,但在黑暗的世界中却有一道光芒照进来,那就是影片主人公奥斯卡辛德勒,一个德国企业家。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但是在《南京,南京》中却没有这样一道光照进来。全片都是一种十分沉重的氛围,即使有挣扎有反抗也显得十分苍白无力。使观影者在整个观看过程中都被一种沉重的氛围笼罩,直到影片最后,那种沉重的感觉上升到最高度,使人久久不能释怀。那种对人性的摧残,直接抨击着观影者的心。
同时,与其他以战争历史题材为背景的电影不同,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以一个侵略者的视角,直观深刻地展现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片中以日本士兵角川的视角,展现了在战争中,他从一个普通士兵变成一个麻木的机器,变成一个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空虚与罪恶之感,没有灵魂的人是可怕的。
日军进入教堂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拥挤在教堂里,却敌不过几个日本官兵!每一个人都神情麻木,根本没有反抗意识,他们就如同待杀的羔羊一般。那种无助绝望的眼神深深刺痛着我的心。或许从那时候开始,从开枪打死的第一个人开始,就刺激了侵略者杀戮的野心。战争的可怕,可以让一个普通的日本士兵杀人从恐惧到麻木最后从杀人中寻求快感;影片也是那个时候开始对人性的摧残不断蔓延。
观影的两个多小时,我觉得时间特别漫长。因为目睹了一群人的生死挣扎,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战争,那种氛围下,时间是凝固的;时间漫长到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中国的血泪史。影片紧扣南京大屠杀被杀害的30万军民的真实历史事件,直接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同时也展现了一些人的顽强抗争,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有刘烨饰演的捍卫家园,拼死顽抗的中国士兵,江一燕饰演的慰安妇,在最需要的时候同样也有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的勇气;还有德国牧师以及其他爱心人士的善举都给影片增加了一点点温热,人性在那里闪耀着虚弱的微光。同时也正是这一点点光亮,让尚有良知的日本士兵,陷入了自我的折磨中。每看到角川眼神特写的镜头,我仿佛就能听到他来自心底歇斯底里的呐喊。
影片结尾,终究还是令人欣慰的,角川在一声枪响后结束了自我的折磨;小豆子最后逃了出来,他吹着蒲公英的镜头分外令人感动。悲痛的昨天已经过去,明天终究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缅怀历史,悼念那些在历史中的牺牲者。但我们更应该展望未来,我辈当自强!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不会沦为刀俎上任人宰割的鱼肉。我们要爱好和平,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并不断努力为我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南京南京影评
南京南京影评
揭开伤疤有许多种方法,哭诉的、淡漠的、唠叨的,官方的、民间的、第三国的,等等等等。陆川这一部,可以说是来自民间的声音,在《南京,南京》中有着多个声音在叙述。抵抗组织的、国际友人、普通民众以及日本军人,但并不嘈杂,但是残酷、直接,写实到让人目不忍睹的地步。铭记南京大屠杀,不止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每个人都曾经是鲜活的生命。
《南京!南京!》相比很多同背景的电影有着很明显的进步,那就是呈现出中国人的抵抗状态,南京沦陷之后,中国人并非不抵抗,无论是武装的战士还是手无寸铁的平民,或者用子弹来说话,或者同仇敌忾,即便是妓女想保持美貌和发型、贵妇们打麻将,分别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那不是商女不知亡国恨而是苦中作乐更可哀,作为现代人要同情和理解他们的处境。
这段历史,这一段我们必将铭记完事却从未真正发自内心去深究并祭奠过的历史影像。好像一张张底片,浸入显影液,并快速翻动起来。带着浓重的炮火和尘土的味道,不加商量的把你带进了胶片之中。
看完了130分钟的电影,我并没有流泪。因为这并不是一部要教会你憎恨的电影。
刘烨被砍头的剧照,这个镜头并未在拷贝中出现。我无法想象突然改变的上映时间究竟让陆川忍痛放弃了多少的初衷和演员的牺牲。陆建雄死的并不特殊,和所有被集体处决的士兵一样。他死的很平常,甚至是他带着那些不愿意面对残酷死亡的兄弟们。默默的走向无力反抗的坟墓。
“中国万岁”喊出口时,很多人都流泪了。我没有哭,始终没有哭 可是我觉得自己被点燃了!心抖得厉害!
开场几个微小的市侩言行,她所饰演的妓女身份彰显无疑。而随着拉贝难民营的陷落,我们也清楚 :最后拿肉体换回片刻大众生存权利的,并将有这样一个曾经用身体吃饭却依然有着自尊的女人,她叫江一燕。看过电影之后,开始对这个女人有好感。是因为这个角色吧,卑微的可怜却又伟大的让人心碎。她无力拿枪,当男人们面对沦陷也放弃抵抗的时候。一个女人,能做的也许只有这屈辱的奉献。士兵被扫射和掩埋的时候,死的悲壮。而她和其他的女人,直到死亡,也是赤身裸体,互相压着,被平板车当众推走。
江一燕演得很好,她带出了一个女人骨子里的尊严,即便她曾经被生活所迫过。我很感谢她,正如《金陵十三钗》一样。这段历史中,有这样一种身份的女人,值得所有人去尊敬并感激。
高圆圆所饰演的姜老师,电影中的篇幅并不少。可总也不觉得这个女人是重心。她不如范伟饰演的唐先生那样挣扎,她简单的只是抱着只要在难民营。有着拉贝的保护,便可以求生存的信念。声嘶力竭的用尽一切办法来保护在自己身边的人。到最后,这些需要保护的人,只有女人和孩子。
为了解救那些被抓的男人,她很清楚自己在那几分钟中迎来的是自己生命的尽头。一句“shoot me ”,是一个女人为了尊严可以做的最后的选择。这个角色很孱弱,弱到甚至让人有种要去保护她的冲动。她和江一燕所饰演的妓女不同,她们有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情操,不同的追求。然而面对屠杀,面对那些已被战争摧残到麻木的更弱者。她们只能逼迫自己去做些什么。看完整部电影,再在脑海中重新回忆那些场景画面。那种沉痛的感觉,不知道我们的感觉是否相同。似乎脖子上被人拴上了一块不明重量和大小的石块,投
入海里。你想呼吸,想要将头探出海面。但是,石块却一直拉着你向下沉 向下沉,直到无法喘息。直到你的所有血脉都凝固,静止。直到你的心被撑到爆裂,撑破心的。是那些你无法承受和再次回顾的历史的重放。
坐在电影院中,一次次的在眼前重历死亡。自己就像那些手中有枪,但是已经随着国家和城市的沦陷麻木的人们一样。除了坐着,等待日本军人安排不同的死亡方式一样。我只能坐着,等着导演安排出的下一幕剧。叹气还是颤抖,根本不是自己可以左右的。这些屠杀者和被屠杀者一样的年轻,他们也可以相貌英俊并非施暴者就是粗暴丑陋。他们也可以有自己小小的幸福和期许并非屠杀者就不是人,他们只是被集体意志所完全掌控的傀儡。就像角川问道:“其实活着比死去更辛苦,对吧”。
中泉英雄在观影后一个人躲在角落哭泣,我想一整部电影所带来的历史,一段与他来说完全陌生的历史。这是他所不能承受的,一个人不能忍受自己活在谎言中。一个人更不能接受自己活在国家编造的谎言中。当他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的国家时,这种直面自己祖辈暴行的场景。不解困惑无颜以及自己来到中国接拍这样一部电影的压力,他的泪水,含义要比我们来的更酸楚吧。
电影的音乐很好听,虽然他不乏日本音乐的元素。我们的血会烧的灼伤自己的内心,为那些屈辱还有屠杀。但是,电影并不会让我们去憎恨。因为我们也能看到日本人的胆怯,日本人作为被扭曲者的挣扎和忏悔。我们的放弃抵抗是麻木,而他们的持续屠杀又何尝不是一种服从的愚忠和麻木呢?
我们可以继续痛恨,痛恨那场战争,痛恨那些施暴者。我们有理由痛恨,痛恨那些掩盖事实真相。并仗着时间的无情流逝,那场屠杀证人一个个老去逝去而从不反省自己历史的日本政府和军国主义。但我们不要再盲目憎恨,不要以为砸辆日本车,摔坏家中的日本货就是爱国的热诚表现了。
爱国,请给自己多一些尊严!给自己的民族多一些尊严!
至少,请你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能够等到字幕放完,音乐停止。给所有的演职人员应有的尊重,给那段历史一次尊重。若你还有力气,请你鼓掌。我觉得,这样也是爱国和铭记。
第四篇:南京南京影评
《南京南京》影评
网上看到很多关于《南京南京》的影片,负面的评价比较多,有的说陆川拍的是汉奸电影,有的人说那么大的事件以一个日本人的视角来拍,是值得商榷的。其实,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陆川的尝试是很有勇气的,因为对照以往的《南京大屠杀》、《拉贝日记》等,首次采用了黑、白色的拍摄方式,你可以说是向《辛德勒的名单》致敬,但是黑白色带来的肃杀感是值得肯定的。
再者就是叙事方式,或者说是讲故事的方法。陆川在这里讲了什么故事?可以看出的是,角川是全片中唯一拥有完整视点的人物。从这个角度来讲,日本兵角川的心理变化是本片真正的故事。所谓的“屠城”在《南京》中不可见,而“杀人”则呈现为消灭以陆剑雄为代表的中国军队,以及消灭难民营中的中国军人。而另一面,显然以小红为代表的慰安妇的层面是被拿出来讲述的,这构成了故事后面的主要冲突。有人说,情节太简单了,杀人和强奸构成了《南京》的故事。
其实,就《南京》一片而言,陆川的想法是可以体会的,绕开细节的争执,而将这一事件处理为一场战役,换言之,南京“大屠杀”并没有比其他任何一处城市的沦陷更为悲惨,这更像是一部军事片,通过这种军事片的视听风格,把南京大屠杀在二战和中日战争之中重新定位。
总的来说,不过不失,但也不出彩。
第五篇:南京南京观后感
两个中国人逃生后的反应是上述幼稚的延续,陆川的意图表现得更加明显。但这个比角川的自杀更加离谱,角川之死的设置至少还符合影片逻辑,而两个中国人的笑和嬉戏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符合:试问如果有人刚刚从连绵数月的死亡威胁中脱身,而且前途未卜,他能彻底放松吗?南京大屠杀的很多幸存者直到今天仍然有强烈的心理阴影,何况当时刚刚脱身,怎么可能会有如此轻松愉悦的状态?这段被诟病是纯粹活该。
结尾单从技术论,拍得尚可,远景中角川同乡孤零零地竖在那,构图很好,也算是影片中难得的静谧。但是,在压抑了两个多小时候,即便你想“希望”一下,忽然来一段风格上反差如此之大的收场,即便是再热爱和谐本性善良的观众,也难以转过弯来啊。
之所以点这个结尾,就是想说陆川在谋划剧本时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何在绝望中展现希望。完全的绝望是不可取的,倒不是因为那些关于艺术的目的应该怎样怎样的文艺理论,是这部电影涉及的历史如果以这种方式表现,很难被接受,不仅如此,在艺术创建上,除了一味哭诉,也难有什么发展。而且,这毕竟是商业制作,要面对市场的,和这段敏感历史如此纠结的时候,选择完全绝望,几乎是绝路。
其实,这本身就是个难题。观影时,我常有这种感觉:这段不能这么写,这么拍是不对的,但真要想想看应该怎么拍,我发现我也很难给出什么答案。面对这个难题时,陆川给出的答案,以结尾为代表,就不太好。其他各处呢?很多地方,都有类似问题:比如那段“中国不会亡”,比如唐先生有些做作地说“我太太怀孕了”。陆川太想表达那种希望了,结果陷入了俗套中。其实角川之死还是可以找到原型的——《罪与罚》中的斯维德利盖洛夫,但就是这么久远的角色也远比角川要丰满复杂得多。这就像一个困局一样,陆川太想表达希望,甚至牺牲了角色和一些合理性,但最后却谁都没法讨好。其实,在零星的角落表现一下就够了,小豆子对刘烨笑了两次,既有着战友间的默契,又带着些无奈和坦然(特别是第二次),这个细节虽然笑,但是够分量的,遗憾的是陆川让他笑了四次„„
二、是冲突还是纪录?分裂的南京。
前面有文提到过,《南京!南京!》的剧本是失败的,因为其过于散乱的情节,几乎都无法形成构架,最终成了一堆历史的“景片”。
这话对了一半。根据陆川的访谈,看《南京!南京!》的创作过程,陆川自己提到过,他原来写好一个剧本,后来拍的时候,根据拍摄情绪不断修改,删了、加了很多戏,到最后已经面目全非。以这种方式做电影,除非你是掌控力极强的导演或制片人(赛尔兹尼克这种),或者本身就期待影片以散文化或者碎片化方式出现(王家卫的电影,以及斯通的《天生杀人狂》),否则陷入杂乱的状态是很难避免的。作为导演的陆川,掌控力显然还不够。剧本跟着情绪走,情绪跟着拍摄走,到最后,剧本的整一性就会丧失。但根据陆川提到的原来那个商业味更重的剧本来看,在影片中仍然能看见一些影子,但戏剧冲突往往只是出现在单个场景里,而且还时常戏剧性相对不足或者失当,等到整个来看时,就显得乱了。所以看这部电影时,常常会觉得穿越,时而明显感觉到戏味,时而又觉得戏味不足像战场纪录片——没有谁能够有这么好的适应性能够随时在两种风格中转换自如的,作为导演的陆川自己也不能,所
以在需要纪录性的时候,他却总不合时宜地大特写(前1/3)。
这种分裂还表现在他对角色塑造的问题上。陆川自己谈过这部电影和《拉贝日记》的区别,后者按照其标榜和宣传片来看,基本是传统情节剧,陆川刻意要让《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划清界限,按照他的说法,应该是更倾向于全景式纪录的。如果是《拉贝日记》给拉贝很多仰角和大特写,我不会奇怪,因为本身就是要塑造英雄,塑造一个star,给他聚焦是应该的。但《南京!南京!》既然是要追求一种更朴实和平视的角度,那么即便为票房考虑使用一些明星演员,最好也让他们在镜头前“消失”(参考《黑鹰降落》)。但很遗憾,即使是拍得还不错的战斗段落,陆川也没少给刘烨大特写——他的脸被抹了再多的灰,观众也不会认同者是名普通的国军军人,而会因为明星的突出而瞬间出戏。而后给刘烨设计的那段带头赴死,就更有问题了——如果你要让刘烨成为英雄,那么这个桥段设计得不够英雄;如果你要让刘烨是牺牲者之一,又干嘛非让他突出一下?至于唐先生的角色设置,可以看成一条保持尚可的戏剧冲突线,但他最后的死仍然让人感到莫名。或许为了追求一种对前面所犯罪过的救赎感和政治正确,唐先生必须去死,但至少得有个明确的理由,难道陆川是想用唐先生的死来证明日军暴行的完全无理性?与其说这段看起来是日军的无理性,不如说是陆川编剧时的无厘头。
说到这里,又想起陆川在访谈中曾提到的日军屠杀实际上并非个人暴行的叠加,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实际上是军队指令的。顺便回应一句前两天讨论看待南京大屠杀和屠犹问题,那天一时忽视掉了,证明这种组织化的屠杀并不只是动机理性与否问题,如果是个人暴行,那只是军人自身的事情,说不好听,就像党卫军对美军俘虏的屠杀放大一些,如果是来自上层的组织,这就上升到了国家犯罪,性质完全不一样,不仅是屠犹,还有纳粹同样臭名昭著的枪毙政委、饿死乌克兰等政策。那段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好,但在电影中,很遗憾,他试图表现,但也在这冲突和纪录的游移中草草了事。能看到的,只有似有组织的机枪扫射和占领军头目关于征集慰安妇的提及。不错,从拍摄上而言,屠杀场景,陆川在四、五个场景间平剪,然后再来一个大摇臂,把屠杀残忍程度的震撼提升了一个档次。但是从对问题的追溯来看,陆川对屠杀的表现,仍然停留在我前面提到过的两部影片水平上,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这点仍然是一点进步都没有。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三、堵门、祭典——两处神来之笔
1、开场的堵挹江门很好。比之日军很难给观众心理代入感的攻城,挹江门场景很能镇得住人,作为定场戏非常好。从静到动,转换得非常快,冲击力极强,同时也给毫无心理预期的观众一个突袭——所有拍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没有一部有这种气魄。
更重要的是这个段落是过去谈及时常常语焉不详的,第一次被如此直接地表现出来,非常好,只是有一点——真实发生的,比电影上呈现的这段,要残酷很多。
2、整部影片,祭典部分可能是争议最大的。
不仅因为它可以看做是对日军气焰的一种宣传,而且还在结构上突兀了一下,很多人看不
明白。
但我觉得,这是影片拍得最好的一个场景,因为这是他最放得开手脚的一个场景,没有考虑太多的票房与现实顾虑,也没有像之前绝望之余仍然想处处留点面包屑做希望(实际扔下去的是馒头),他拍得很纯粹,很干净,镜头剪切得非常流畅,做足了功夫。
他为什么要插进这一段呢?
我的理解是。首先,他要刺激观众。陆川拍摄此片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告诉人们——我们当年那个对手有多么强大,尽管最后我们赢了,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如果说本国首都被人烧杀抢掠仍然不够耻辱的话,陆川选择了这种招魂般的庆典。这已经不是肉体上的冲突了,而是在精神上的压迫。日本人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这是陆川想回答的问题。而这段就是他想给出的答案: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没什么比这种看起来回归蛮荒状态的祭奠更能表现这种可怕的意志。
但是,在这意志可怕之余,它也会反噬。这个是我想到的,是我根据影像推演的,那就是祭典段落将近结束处角川带有绝望和茫然的吼声。这种意志力其实是非人的,它在摧毁对手的同时,也会让己方的个体消失,出现的只有这一个怪物。丧失个性的民族,必将在盲目中走向毁灭。
然而,陆川选择这种方式,是很冒险的,特别是我感觉他参考了《意志的胜利》的拍摄法,对那些写着部队番号的招魂幡和强壮鼓手的大仰角,极其规整的构图,配上紧张的鼓点,使这段影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倒不担心他因为这个被骂汉奸——那些言论虽然无知,但也没什么害处——我担心的是这段影像与《意志的胜利》相仿的蛊惑力,意志薄弱者可能会吃不消,就像传说中当年北影教授不愿意在课堂上完整播放《意志的胜利》一样。不过世上只有一个三岛由纪夫,而且还死了,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四、《南京!南京!》与历史
这个问题是逃不开的。
前面在谈角川的角色问题时,我已经谈过了,那基本就是我的观点:看得出来,影片确实是建立在相对严格的考证基础上的,没有太明显和太过分的史实错误,但陆川的问题不在于不忠实历史,而是在艺术真实可允许范围内的故作幼稚。当整部影片都是在以接近史实或者号称接近史实的名义下进行时,如果非要捣鼓出类似于角川这种日军战争前期出现几率微乎其微的角色,对戏剧化情节帮助不大(因为太俗套了),而且还会伤害影片的因“史”之名。
关于拉贝的问题,别看陆川在访谈中言辞似乎挑衅味道很足,从影片来看,其实并没有对拉贝进行怎样的丑化,影片中的拉贝,已经做到了他在那种环境下可以做到的一切,只是影片没有将他作为叙事中心罢了。
关于市中心的孙中山像,确实1942年新街口才竖立起孙中山像,如果严格按照史实,这
里就穿越了。但这就是艺术创造的自由了,我看过一张照片,是几个日军士兵羞辱一尊孙中山铜像(可能是中山陵的,具体记不清楚了),这说明类似事情是存在的,稍微转移下时地,并且给国都的沦亡带上些象征性意味,没什么不好。素以考证为长的李敖,写作《北京法源寺》时,不也为了艺术的考虑,把住法华寺的袁世凯穿越到了法源寺?同样理由,可以解释城中那场不曾有过的祭典。这些都不算大问题。
我觉得大问题不是史实上的,是对历史的把握。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历史?是要去了解其成因,关注其过程,并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动机。《南京!南京!》既然已经基本放弃了整一的情节,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做得更清楚。我们为什么会被屠杀?仅仅因为敌人的强大?强大了,打败我们了,我们就理应被屠杀?因为敌人兽性,所以我们被屠杀?那么既然创造了角川这么个有良知的角色,以及将日军日常生活表现得这么“正常”,那么这些“正常”人类,为什么会做出非人类的事情?如果说电影表现哲学议题有难度,那么为什么当教堂中发现了甚至多过日军巡逻队的中国士兵时,所有人都选择了举枪?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人却大部分乖乖被杀?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激动,说要拍抵抗之城,但从影片来看,零星的抵抗归抵抗,屠城归屠城,二者是割裂的。其实挹江门一场如果后面接好了,完全可以解释上面这些,但散乱化的表现,让这些问题很难留下满意的答案。偷懒的人可能只是想着“日军是屠夫、国军太懦弱、百姓太麻木”就收场了。勤快的可能还会留个解释文,但如果要靠解释才能说清楚事情,还要电影干吗?
五、关于陆川
女朋友看完《南京!南京!》,留下一句话:陆川是值得尊敬的。
怎么说呢,我很不喜欢陆川的为人,对他的导演水准也持保留意见,但我赞同她的话:陆川是值得尊敬的。
当初看到过报道,说冯小刚是中国电影圈里最会哭穷的导演,他的投资都是哭诉拉来的。如果只是开玩笑的话,我觉得陆川上这个榜也挺合适的。他很能说,也很会说,而且很爱来事。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不忘记哭诉下血泪史,包括当初写《黑洞》剧本被剥削之类的。听得多了,也就习惯了。此番《南京!南京!》的运作,他虽然没有傻到像高群书那样玩道德绑架,但仍然四处放噱头,比如挑衅《拉贝日记》,而事实上,这电影除了题材,几乎也没跟拉贝冲什么。后来他又豪言票房过一亿四,他就跟韩三平裸奔。这放在他自己也倾情对待的电影上,多少是让人有些反感的。我虽然可以理解他的行为——这不是小成本,8000万的投资,是要用票房说话的——但对他的行为,多少有些不屑,觉得这个人太无所不用其极。
但陆川值得尊敬的地方在于,他不是只在炒作上如此,在对待电影上,他也是如此。拍《可可西里》时 的玩命,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南京!南京!》。他也没有因为票房的顾虑而彻底放弃在影片中的一些尝试,在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中国影坛,他的每一步虽然迈得锣鼓喧天,但也确实有这个资格。
他的问题在于,一个好导演,或者说一个合格的导演,不应该是每次都靠题材和拍摄内容才能赢得喝彩的。《可可西里》如是,《南京!南京!》亦如是。拼命固然可贵,但水平不上
去,总有一天会被遗忘的。
六、尾声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我还算是评论得比较客气吧。纠结得狠了,心里非常乱,一股脑就涌出来了。其实,心里纠结的,还是那段历史,无论这电影有多少缺点,不能不承认,影像带来的直接冲击,比印在纸上的统计数据要强烈得多。从这个角度讲,《南京!南京!》已经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