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朝关于春节的诗词节选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她写下诗篇,下面济南加誉学堂培训学校的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唐朝有关春节的诗词,供大家参考。除夜【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除夜【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江外除夜【唐】曹松
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
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
宁无好鸟思花发,应有游鱼待冻开。
不是多岐渐平稳,谁能呼酒祝昭回。除夜【唐】白居易
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除夜【唐】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除夜【唐】成彦雄
铜龙看却送春来,莫惜颠狂酒百杯。
吟鬓就中专拟白,那堪更被二更催。除夜有怀【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除夜【唐】方干
玉漏斯须即达晨,四时吹转任风轮。
寒灯短烬方烧腊,画角残声已报春。
明日便为经岁客,昨朝犹是少年人。
新正定数随年减,浮世惟应百遍新。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除夜【唐】李世民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除夜【唐】徐铉
寒灯耿耿漏迟迟,送故迎新了不欺。
往事并随残历日,春风宁识旧容仪。
预惭岁酒难先饮,更对乡傩羡小儿。吟罢明朝赠知己,便须题作去年诗。除夜【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岁除夜【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除夜有怀【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除夜作【唐】薛能
和吹度穹旻,虚徐接建寅。不辞加一岁,唯喜到三春。
燎照云烟好,幡悬井邑新。祯祥应北极,调燮验平津。
树欲含迟日,山将退旧尘。兰萎残此夜,竹爆和诸邻。
祝寿思明圣,驱傩看鬼神。团圆多少辈,眠寝独劳筋。
茜旆犹双节,雕盘又五辛。何当平贼后,归作自由身。故乡除夜【唐】周弘亮
三百六十日云终,故乡还与异乡同。
非唯律变情堪恨,抑亦才疏命未通。
何处夜歌销腊酒,谁家高烛候春风。
诗成始欲吟将看,早是去年牵课中。
——加誉学堂搜集整理
第二篇:唐朝春节都有哪些趣事
结构具体发力点衣服道具
一、最早将春节定为法定假日的朝代
1、唐朝是最早将春节定为法定假日的朝代
从唐代开始,春节享有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以大年初一为中心,初一之前放假3天,初一之后放假3天,加上初一,刚好7天假。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帝王会举行正旦朝会这样的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不是所有的唐朝人都按照法定的春节假期休假。某些唐朝官员不一定能享受到像样的春节假期,因为唐朝有两个规矩。第一,大年初一那天文武百官和高级地方官必须早早地上朝给皇帝拜年。因此京官和高级地方官不能在初一当天跟家人团聚,而是要跟皇帝团聚。
第二个规矩是,地方行政长官在春节期间严禁离开衙门回老家。这断绝了地方官在老家过年的可能性,他们要想跟家人团聚,地点只能定在单位。
2、安史之乱后,春节期间中央公务员按单双号上朝、休假
唐德宗李括写过一首《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大意是大年初一那天等百官拜过年,他又阅了兵,一整天没有消停。唐德宗属于勤勉型的皇帝,他在安史之乱以后登基,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决心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连连用兵,忙得不可开交。他在任的时候,春节期间照样上朝,大臣叫屈,他说:那按单双号吧,单号上朝,双号休假。于是唐朝高层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腊月28放年假,腊月29上班,大年30继续放假,大年初一接着上班,初二又放假,初三又上班„„
3、贞观之治,唐朝出现了史上最有人情味的春节
贞观六年的春节或许平淡无奇,但那一年的春节绝对是史上最温暖、最有人情味的春节。那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心情不错,信步走出皇城,望着长安街上车水马龙忙着要过年的盛世景象,他忽然想到了另一类人----监狱中的死囚,此时此刻他们在想什么呢? 于是他来到长安城外的监狱视察。这一年全国有近四百名死刑犯,都集中在大理寺监狱。进入一个个牢房,唐太宗挨个询问死囚,让他们谈思想谈认识。大家都说犯了死罪,死有余辜,不冤枉。认罪态度良好,认为对他们的量刑也很公平。唐太宗听后很受感动,于是就跟这些死囚说,我跟你们立一个君子之约,现在是冬天,放你们回去过春节,和家人好好团聚团聚,来年秋收之后,咱们再在这里集合。四百死囚呢,个个感激啼零,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第二年的秋后,这些死囚全都回来了,一个都没有少。唐太宗高兴之下,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这样的仁德之举,唐太宗干过不止一次,公元628年,唐太宗还放出宫女三千余,令之“任求伉俪”,让她们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自行组建家庭。白居易有诗歌颂唐太宗德政:“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唐太宗以人为本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司法制度改革,大得民心。贞观年间最少的时候据说全国只有十几个死囚,那时全国人口至少有千万,这样低的犯罪率至少能证明仁德的力量和当时司法制度改革的成功。
4、中国历史上官方节假日最多的就是唐朝,当时一年中共有53个节庆假日
唐德宗贞元年间,把寒食节的假期从3天调整到7天,加上冬至7天,春节7天,唐朝人有三个黄金周。但实质上唐朝人过年绝不只有七天假,因为唐朝节令比较多,凡有节令一般都会放假,尤其节令集中于腊月和正月。至于小黄金周,就更多了,中秋节、腊八节、夏至、唐太宗过生日……这些日子统统放假3天。另外还有21个只放一天假的传统节日,唐朝的法定假日之多,远超忙碌的现代人。除了传统假日外,官吏们五月还有15天的田假,可以抽身照顾家中农活;九月有15天的授衣假,以便秋收和准备冬衣。
而且,唐朝人并不就此满足,对官员而言,皇帝临时有事不上朝,那么这一天也会变相地成为假期,即所谓“辍朝假”。造成辍朝的原因一般有二,一是天气恶劣,风雨交加的日子官员没法上朝,朝廷便会放出歇假通知。还有一种情况也被认为不是“好天儿”,就是有日蚀的时候,皇帝觉得不吉利,所以也不上朝。
此外,一些皇亲国戚或重要的大臣去世,朝廷为了表示哀悼,也会辍朝放假,政府停摆,短的停一天,长的能停13天。根据史料记载,唐代总共因为16位王子、公主和54名三品以上的大员去世而曾辍朝。而大臣死了皇帝要放多少天假,则要看他的地位和人气指数,隐隐之间也能看出君臣亲疏,比如,偃师人、武则天的曾侄孙武元衡虽然官居正一品的司徒,死后只辍朝一日,而知名谏臣魏征和平定安史之乱、收复西安和洛阳的郭子仪,死后都是放假五天,几乎是大臣死后辍朝的上限。
此外,翻读历史,安阳人戴冑、戴至德父子,去世时均辍朝三天;汴州尉氏人刘仁轨逝世,武则天停朝三天;编纂《唐六典》的张说官居从二品,去世时居然也放了五天假,享受魏征和郭子仪同等待遇,比如今火得不行的狄仁杰还多两天。
生前勤勉为公,死后还能给同僚百官带来几天闲暇,鞠躬尽瘁“死而不已”,这也算是唐朝达官们的一种特殊遗产吧。
唐朝: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 唐朝人过春节要吃“五辛盘”,又叫“春盘”,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的,说是吃这种东西可以发散人的五脏中的陈腐之气。
但到了唐朝;门神换将了,换成了秦叔宝、尉迟敬德。这里有个故事,说一次太宗李世民重病,夜夜有冤魂啼哭索命,他惊恐万分。有一晚由战将秦叔宝、尉迟敬德为他守门站岗,太宗便能安睡了。此后唐皇便令画工将二将的像画上,贴於门上。起初在皇宫里贴,后来就成了千家万户的门神了。到了五代,门将又换岗了,换上了钟馗。钟馗是个食鬼之神。故事来自沈括的《梦溪笔谈》,其中说到唐明皇李隆基,有一晚作了个吓人的梦,梦见一个大鬼,头戴破帽,身著蓝袍,眇著一只眼,左手抓住一个小鬼,右手抠鬼眼,然后啖之。明皇惊问大鬼是谁?答曰:钟馗。明皇醒后,找来著名画家吴道子,按自己所述,画成一幅钟馗捉鬼图。五代时,人们将此图作为门神张贴,「悬於除夕」。到了宋代,门神又换将了,换上温峤和岳飞。今日人们多以年画替代了门神。
其四,放爆竹。过年放爆竹,已成习俗。宋王安石有首《元日》诗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就说到「元日」放爆竹的事。古人用火烧竹子,爆烈发声,故称「爆竹」。放爆竹,是为了驱山鬼,传山鬼中有个叫「年」的,它是个作恶的家伙,人们常用爆竹将它赶跑。关於爆竹赶鬼的事,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到唐代,人们将「爆竹」称为「爆竿」。来鹄在《早春》诗里说:「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唐太宗给大臣送贺卡
特点:发拜年帖
唐朝时期,年才有了节日的味道。人们拜年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有点儿像现代的“贺年片”。
“拜年帖”由古代名片演变而成。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除夕与元旦。除夕是每年的最后一天。元旦是每年的最初一天,即正月一日,又称为元日、正日、元正等。一为岁末,一为岁首,颇受唐人重视。在唐代,除夕之夜与元旦之晨是联袂齐过的,形成了“守岁”的习俗,即人们从除夕之夜一直欢乐到元旦之明,通宵达旦,彻夜不眠。此时,千家万户阖家团聚,大设酒席,同时进行歌舞娱乐,还焚烧纸钱,祭祀祖先,并燃放爆竹,辟鬼去邪。当时,燃放爆竹是将干竹子放在火上爆烧,使之清脆作响,故亦称爆竿。
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李天翼:作为中国文化集大成的朝代,唐朝那种隆重而浓郁的春节让现代人回味无穷和令人眼花缭乱。除了继承远古的习俗,唐朝人的春节文化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如燃放爆竹、祭祀先祖、洒扫庭院、停市休业、贴换桃符、张灯结彩,以及把酒言欢等,许多出门在外的唐朝人也和今天春运大军里的人们一样急急忙忙往家里赶,一家人团团圆圆过大年。
除夕这一天夜里,数千皇家歌舞乐团的男女队员在大殿前表演“傩舞”,宫中燃起巨大的蜡烛,焚烧起沉香,使夜晚恍如白昼。皇帝和嫔妃以及皇家子女们都会前来观看,皇帝兴致所起,就会大摆宴席,开怀畅饮一种叫做椒柏的酒,手下文臣会不失时机的进献应景诗文,以歌颂皇帝的功德,极尽大唐盛世的豪华奢侈。
正月初一,皇帝会换上崭新的龙袍,接受衣着光鲜的百官朝贺。盛唐时,皇帝还要接见远方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使臣的朝拜,这是礼数,更是盛唐大展国威的光荣时刻。到了这一天,皇家大道上真是车粼粼,马萧萧,大殿上钟鼓喧天,丝竹震耳。在接受各方朝拜后,国宾馆大摆长达书里的宴席,以款待文武百官和四方使臣。比如贞观三年(629年)正月甲子,唐太宗就大宴群臣,奏九部乐,以歌舞颂扬太平盛世,并命宫中以舞狮子为乐。
文化周刊: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皇家的气派不能代表整个帝国的春节吧?
李天翼:不,唐朝民间同样喜庆连连呢。除夕之夜,吃年夜饭,喝花椒酒(饮酒时放一点花椒到酒杯中,有驱寒祛湿之效),吃过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守岁。杜甫就写过“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的诗文,说的就是唐朝时民间吃团圆饭和守岁的情景。正月初一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驱逐怪物“年”),然后家里人相聚饮酒,请客赐福,用木制桃符以辟恶祛秽。
到了正月初七(唐朝人称为“人日”)这一天,妇女们会梳妆打扮,涂脂抹粉,在脸上画上各式图案。皇帝则会大宴群臣,并赏赐文武百官绸缎彩帛,让手下御用文人们赋诗助兴。而民间则流行剪彩纸,所剪图案为花、树、鸡、羊等,皆栩栩如生。
文化周刊:听你这么一说,我都想穿越时空去唐朝过个春节了。
李天翼:这还不算,正月十五才是最高潮呢。唐朝的正月十五叫上元节,以观灯为主,因此又叫灯节。上元之夜以长安城里最为精彩,各种彩灯争奇斗艳,观灯的人们倾城而出,前呼后拥,人声鼎沸,场面好不热烈。有意思的是,唐玄宗为宣扬其太平盛世,特意又把上元节改为三个晚上,从正月十四夜起,一连三夜狂欢不止,好不热闹。这期间,朝廷会举办大量的歌舞活动,人们成群结队,手挽着手,边歌边舞,真是喜气洋洋。
皇帝不仅派出皇家代表队宫女数千人,还组建民间代表队数千少男少女,仅演员出场妆饰费用一人即达万钱(也就是现在的2000元),一个普通艺妓就高达三百贯(相当于现在的60000元),简直是富得流油。而此时,五万多盏宫灯同时绽放,璀璨的明灯放出艳丽的光华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把大唐的富丽堂皇表现得淋漓尽致,唐朝的富庶和大气让人眼馋。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唐朝初级公务员月俸5石米=人民币1000元
用纸皮裹火药的“鞭炮”还没出现,唐朝只有“爆竹”或称“爆竿”。火药鞭炮在北宋才有记载,当时也叫“编炮”。当然必须借助火药才能升空的烟花之类就更没有了。
唐朝的小孩过年也要穿色彩鲜艳的新衣服,但是没有“新棉袄”,因为“棉花”这种植物宋以前在中原地区没有大规模种植。唐朝人的冬衣以皮毛、丝绵厚袍为主,穷人穿的冬衣,通常就是两层布里夹塞各种纺线做布的下脚料,如乱麻、旧衣絮状物、蚕茧的杂质浮丝等。
唐朝也没有“压岁钱”,或者叫“压祟钱”“压惊钱”。家长在过年时给小孩子钱的这个风俗,也是宋朝以后才有的。唐朝过年的“饺子”不叫饺子,而叫“汤中牢丸”。吃的时候带汤,汤中撒入葱花等作料,类似今天的馄饨。
唐朝人除夕和元旦这两天,一般不往家外倒垃圾,说是会流失家产。如果有用坏的扫帚之类,要在子时到来之际扔进院里的“庭燎”大火堆,这样可以“令人仓库不虚”。而穿破的鞋子呢,要在院子里挖坑埋掉,家里就会出“印绶之子(当大官的儿子)”。
春节传说之九:过年放爆竹的传说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传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也称“爆仗”、“炮仗”、“鞭炮”。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主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深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暴烈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它可让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的吉利平安。
据说唐代时,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程串做成“编炮”(既鞭炮)。燃放爆竹以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隋唐演义》载:
有一阶段唐太宗李世民情绪很不好,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卧房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他很害怕,将此事告诉君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同意。当夜果然无事。自此以后,便让二将夜夜守卫。后来李世民嫌二人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邪祟从此便绝迹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仿,于是门神就传到了民间,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第三篇:唐朝诗人王勃诗词鉴赏
王勃诗词鉴赏
一、王勃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
二、王勃诗词感悟 咏 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3 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霍松林)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 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 6 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三、总结王勃诗风,激发学生背诵热情。
第四篇:春节诗词
关于写“迎春”的古诗有哪些?(寒假作业之春节古诗词大全)
一、写“迎春”的古诗名句有哪些?
1.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回一寸心,不敢怨春风。
——《庭草》唐.曹邺
2.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树中草》唐.李白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4.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回一寸心,不敢怨春风。
——《庭草》唐.曹邺
5..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树中草》唐.李白
6.楚草经寒碧,逢春入眼浓。旧低收叶举,新掩卷牙重。
——《庭草》唐.杜甫
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唐.孟浩然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1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二、关于描写新年的古诗大全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田家元日》 唐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春望》唐.杜甫
——《春夜喜雨》唐.杜甫
——《绝句》唐.杜甫
——《忆江南》唐.白居易
《己未新岁》 宋
陆游
饯岁愁虽剧,迎年喜亦深。桃符带草写,椒酒过花斟。车马久无迹,儿孙聊慰心。更欣春意早,处处有鸣禽。
《元日》 宋
李思衍
笋班玉立五云阶,曾醉天家舞马杯。坐困庚楼分月久,明从尧殿带春来。洪钧暖入宫桥柳,金鼎香传驿使梅。爆竹一声春梦晓,沈香亭北牡丹开。
《失调名》 宋
晁补之
残腊初雪霁。梅白飘香蕊。依前又还是,迎春时候,大家都备。灶马门神,酒酌酴酥,桃符尽书吉利。五更催驱傩,爆竹起,虚耗都教退。交年换新岁,长保身荣贵。
愿与儿孙、尽老今生,祝寿遐昌,年年共同守岁。
《喜迁莺》 宋
史浩
雪消春浅。听爆竹送穷,椒花待旦,系马合簪,鸣鸦列炬,几处玳筵开宴。介我百千眉寿,齐捧玉壶金盏。最奇绝,是小桃新坼,争妍粉面。女 伴。频告语,守岁通宵,莫放笙歌散。酒晕朝霞,寒欺重翠,却忆凤屏香暖。笑拂满身花影,遥指珠帘深院。待到了,道一声稳睡,明年相见。
《玉楼春》 宋
李处全
年光箭脱无留计,才过立春还守岁。要知一岁已寻侬,听打个惊人喷嚏。椒盘荐寿休辞醉,坐听爆竹浑无寐。
明朝末後饮屠苏,白发从渠相点缀。
《水龙吟》 宋
孙惟信
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
《鹧鸪天》 宋
刘辰翁
旧日桃符管送迎,灯毯爆竹斗先嬴。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梅弄雪,柳窥晴,残年犹自冷如冰。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
《金缕曲/贺新郎》 宋
刘辰翁
岁事峥嵘甚。是当年、爆竹驱傩,插金幡胜。忽晓阑街儿童语,不为上元灯近。
但笑拣、梅簪公鬓。莫恨青青如今白,愿年年、语取东君信。巾未堕,笑重整。他年不信东风冷。鼓连天、银烛花光,柳芽催迸。漫说沈香亭羯鼓,自著锦袍吟凭。待吹彻、玉箫人醒。
不带汝阳天人福,便不教、百又馀年剩。歌此曲,休辞饮。
《恋绣衾辛丑元日》 元
邵亨贞
门前爆竹儿女喧,野人家、时序尚然。尽说道、春来好,老来人、长怕换年。东风到底无崖岸,也殷勤、相过小园。第一是、朱颜改,纵花开。
《转调蹋莎行元旦》 元
王寂
爆竹庭前,树桃门右。香汤□浴罢、五更后。高烧银烛,瑞烟喷金兽。萱堂次第了,相为寿。改岁宜新,应时纳祐。从今诸事愿、胜如旧。人生强健,喜一年入手。休辞最后馀、酴酥酒。
《丁酉除夕》 宋
陆游
浮生过五十,光景如飞鸿;寒暑俛仰间,四序忽已终。殊方感漂泊,晚境嗟龙锺。桃符舆爆竹,嬾复随儿童。不寐非守岁,燕坐夜过中。气定神自凝,海日何曈曨。
岂惟三彭逃,坐觉六人空。徂年勿惆怅,阅事方无穷。
《除夜二首》 宋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庚戌元日》 元
高士谈
旧日屠苏饮最先,而今追想尚依然。故人对酒且千里,春色惊心又一年。习俗天涯同爆竹,风光塞外只寒烟。残年无复功名望,志在苏君二顷田。
《次韵王适元日并示曹焕二首》
宋
苏辙
井底屠酥浸旧方,床头冬酿压琼浆。旧来喜与门前客,终日同为酒后狂。老大心情今已尽,尘埃须发亦无光。江南留滞归何日,万里逢春思故乡。放逐三年未遣回,复惊爆竹起春雷。祈年粗有樽中桂,寄远仍持岭上梅。莫笑牛狸抵羊酪,漫将崖蜜代官醅。二君未肯嫌贫病,犹得衰颜一笑开。
《除夕偶成呈同舍兼简陈仲恕》 宋
陈天麟
东皇送暖下青都,雪在梅梢半有无。爆竹旧闻驱罔象,传杯今旧饮屠苏。暗中石火频过眼,忙裹银丝欲上须。不解玉堂供帖子,双扉聊与换桃符。
《除夕把酒》 宋 邓深
爆竹惊今夕,屠苏荐诘朝。去来时转眼,新旧岁中腰。立地符先钉,倚门钱未烧。土人珍裂饼,聊以荐金蕉。
《丙午新正书怀十首》 宋
范成大
穷巷闲门本閴然,强将爆竹聒阶前。人情旧雨非今雨,老境增年是减年。口不两匙休足縠,身能几屐莫言钱。扫除一室空诸有,庞老家人总解禅。
《除夕》 宋
葛起耕
爆竹传声又岁除,流年不驻隙中驹。屠苏未用斟春酒,馎饦先教促晓厨。彩绚户庭更郁垒,欢传院落竞樗蒲。
老来乐事关心懒,吟对梅花捻断须。
《元日》 宋
李洪
元日欢情客里稀,追陪人事强开眉。不知爆竹催年去,但怪屠苏到我迟。梅蘂欲撩东阁兴,宦情终愧北山移。未甘直道犹萧索,詹尹何辞为拂龟。
《岁除二首》 宋
刘克庄
儿童烧爆竹,妇女治椒花。独有龙钟叟,凄凉感岁华。
《和洪龟父岁暮韵》 宋
舒邦佐
两鬓点秋霜,黑白交相互。倒指数行年,如日斜岁暮。始污千佛经,颇叹儒冠误。
夜声喧爆竹,晓炬惊鸦树。又是一年新,三百六十度。
《次韵王适元日并示曹焕二首》 宋
苏辙
放逐三年未遣回,复惊爆竹起春雷。祈年粗有樽中桂,寄远仍持岭上梅。莫笑牛狸抵羊酪,漫将崖蜜代官醅。二君未肯嫌贫病,犹得衰颜一笑开。
《癸酉元日》 宋
吴锡畴
一声爆竹又惊春,荼垒中间写此心。忽忽行年周六甲,便便痴腹拟三壬。酒泉郡里宁甘饮,饭颗山头尚苦吟。强健得闲元是福,何妨终老住云林。
《旅舟度岁呈范尧臣》
宋
吴锡畴
柏琖椒盘且罢休,吕蒙城下泊孤舟。昏独照还乡梦,久客新添别愁。爆竹无声惊寂寞,梅花有意伴淹留。明朝例是加年事,不信公侯不白头。
《癸守岁职儿桃源黄溪村居》 宋
阳枋
今年爆竹楚江滨,别岁迎春仅隔辰。小筑偏边聊尔尔,幽居心远自申申。儿从豹变当斯世,我得鸥间着此身。学易假年天若许,横书长作傍梅人。
《春夜雪再用韵十首》 宋
杨公远
数声爆竹入新年,万子千红信为传。巽二搀先施妙手,花开倾刻更堪怜。
《除夜宿石塔寺》
宋
杨万里
醉後先眠客莫嗔,谁能守岁费精神。幸无爆竹惊寒梦,休羡椒花颂好春。今岁明年才隔夕,人情物态顿趋新。遥怜儿女团栾处,政欠屠酥第十人。
《乙丑改元开禧元日》 宋
杨万里
开禧元祀更元正,宿两新收放晓晴。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方知人喜天亦喜,作麽锺鸣鸡未鸣。老子年龄君莫问,屠苏饮了更无兄。
《岁晚怀二弟》 宋
姚孝锡
和易成欢老易伤,壮游垂白未还乡。烟尘无复音书到,魂梦犹疲道路长。爆竹又惊新荐岁,屠苏空忆旧传觞。年年此日遥相忆,鸿雁何时续断行。
《除夜立春》 宋
叶茵
别岁传佳话,论文忆旧盟。黄柑凝腊酿,爆竹带春声。节序有终始,儿童争送迎。此身强健在,列炬到天明。
《丁卯除夕寓泸南独坐舟中有感去岁此夕》宋
赵蕃
米仓山寨雪连云,不见椒盘见贼尘。今日江城闻爆竹,莫嫌杯酒不沾唇。
《元日寄成父四首》 宋
赵蕃
家家节物竞今朝,风俗未分南北遥。莫向除薪觅如愿,且凭爆竹走山魈。
《己卯岁除夜》
宋
赵友直
刚迎新岁至,俄惊岁复分。烧灯明万户,爆竹响千门。愁对梅花咏,强将柏叶吞。经年心底事,明日付东君。
《辛未除放》 宋
郑刚中
爆竹懒能熏,桃符又上门。老身迷岁月,春色偏乾坤。桂岭家何在,茅堂酒满尊。小笼温衲被,清梦接黄昏。
《元日同唐孟先垫巾楼晏坐》 明
程嘉燧
不知残腊即春朝,时见村翁过野桥。欲访寒梅愁信远,稀闻爆竹觉人遥。自开画幅闲寻壑,共对铜瓶晚听潮。释子诗朋相间信,莫嫌还往日萧条。
《新正》 明
罗洪先
邻家爆竹五更残,虚阁深松一榻寒。花胜又将春色至,蒲团只道共心安。箧余旧历身同弃,囊入新诗客未看。见说场师重梧丱,后园须更补阑干。
《万年欢中吕宫元日朝会》 元
赵孟頫
天上春来。正阳和布泽,斗柄初回。一朵祥云捧日,万象生辉。帝德照光四表,玉帛尽、梯航来会。彤庭敞,花覆千官,紫霄鸳鹭徘徊。仁风遍满九垓。望霓旌缓引,宝扇徐开。喜动龙颜,和气蔼然交泰。九奏箫韶舜乐,兽尊举、麒麟香叆。从今数,亿万斯年,圣主福如天大。
《岳州守岁二首》 唐
张说
夜风吹醉舞,庭户对酣歌。愁逐前年少,欢迎今岁多。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三、有关春节的古诗词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岁除夜》 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俏也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癸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词》 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除夜》 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除夜》 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除夜》 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试笔》(选一)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癸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词》 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已酉新正》 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迎春》
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迎春歌》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第五篇:春节元宵节诗词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2、《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3、《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4、《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元日 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6、《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7、《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8、《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9、《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10、《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1.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日(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3.甲午元旦(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4.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人日思归(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6.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7.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8.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17.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灯火阑珊处。
9.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10.守 岁(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11.生 查 子(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12.田家元日(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13.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14.除 夜(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15.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16.已酉新正(明)叶颙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18.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19.卖痴呆词(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20.屠 苏 酒(瞿佑)
紫俯仙人授宝方,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春风晓入九霞觞。
便将凤历从头数,日日持杯访醉乡。
21.迎新春(柳永)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
晴景回轻煦。
庆嘉节、当三五。
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然绛树。
鳌山耸、喧天潇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
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
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
随分良聚。
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22.一 寸 金(宋)曹勋
霜落鸳鸯,绣隐芙蓉小春节。
应运看,月魄分辉,坤顺同符,文母徽音芳烈。
诞育乾坤主,均慈爱、练裙岂别。经沙塞、涉履烟尘,瑞色怡然更英发。
上圣中兴,严恭问寝,宫庭正和悦。
看寿筵高启,龙香低转,声入霓裳,檀槽新拨。
翠衮同行乐,钧韶奏、喜盈绛阙。
倾心愿、亿载慈宁,醉赏闲风月。
23.元日有题(唐)崔道融
十载元正酒,相欢意转深。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自量麋鹿分,只合在山林。
24.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25.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客中过上元节》
熊亨瀚
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
七律.十三元(上元节)
月色蒙胧灯火喧,星光闪烁映兰轩。
天台午夜莲花宴,楼宇春光桃李园。
吾蘸江头挥墨宝,君遨瀚海领清源。
添诗共贺新年好,做赋温馨度上元。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
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元夕无月》(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