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贷款规模管控下六盘水市银行业经营特点与影响调查
贷款规模管控下六盘水市银行业经营特点与影响调查
六盘水银监分局
〔内容摘要〕本文全面介绍了在央行严管信贷规模的背景下,六盘水市信贷管控情况、银行机构经营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争取贷款规模、实施差异化信贷管控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信贷 管控 建议
〔作者简介〕六盘水银监分局课题组
2011年中央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对银行机构的贷款规模实施管控,监管部门也要求银行合理控制贷款投放的节奏和力度,这些举措对银行机构的经营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年末央行适度进行了政策微调,如下调了一次存款准备金率,但全年防控通货膨胀、严管信贷规模的基本政策取向并没有改变。近期,六盘水银监分局对2011年贷款规模管控下我市银行业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辖内规模管控情况
六盘水辖内银行机构2011年信贷规模管控有两种不同做法:一是央行派出机构直接对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下达新增贷款控制指标,全市农村信用社2011年新增贷款指标按上年增加数的9折控制,4个季度的分配比例为3、3、3、1;城市商业银行新增规模不能突破上年增加数,4个季度的分配比例是3、3、2、2;村镇银行按照存贷比控制其新增贷款规模。二是大型银行分支机构规模不直接受央行派出机构管控,但在贷款的审批、放款环节受省分行约束,有的银行在审批后的放款环节需要根据总行逐月下达省行的规模排队(如中行、工行),有的银行虽然审批时即匹配规模(如农行),但申请获批难度增加,获批额度比例减少。
二、规模管控下银行机构经营特点
(一)全年贷款增量虽有增加,但贷款增幅较2010年明显下滑。2011年12月末,全市银行业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20.13亿元(不含六盘水市商业银行贵阳分行数据,下同),较年初增加54.67亿元;增幅14.53%,同比下降2.65个百分点。同比多增加7.73亿元,多增加部分中农发行政策性贷款增加和新成立交通银行投放占了大部分。其中农发行增加5.05亿元,同比多增加3.44亿元;工、农、中、建、交5家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增加27.28亿元,同比多增加3.24亿元;城市商业银行增加8.15亿元(不含贵阳分行,下同),同比多增加1.78亿元;农村信用社增加13.02亿元,同比少增加0.66亿元;邮政储蓄银行增加1.17亿元,同比少增加0.07亿元。
(二)银行议价能力提高,息差利差扩大,经营效益大幅度提升。受信贷资金需求强烈而供给不足的拉动,2011银行贷款议价能力明显提高,对包括大型优质客户在内的所有贷款客户普遍实行利率上浮或提高上浮比例,1至12月全市银行机构平均净息差5.31%,较去年同期提高0.51个百分点;平均净利差5.90%,提高0.6个百分点。特别是票据贴现利率飙升引人注目,如9月末辖内贴票年利率曾经高达10%-12%,而上年同期仅为4%至5%。受益于议价定价能力提高,银行实现盈利增幅远高于贷款增幅,2011年全市银行业机构实现所得税后利润总额10.02亿元,较2010年增加了2.56亿元,增幅为34.31%,较上年同期17.11%的增幅提高了17.20个百分点;税前经营资产利润率2.83%,较上年同期的2.48%提高了0.35个百分点。
(三)中间业务和非信贷投资业务成为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我市各家银行机构在贷款增幅有限的情况下,加大了内部考核和外部营销力度,把拓展中间业务作为利润增长突破口,2011年全市银行机构实现中间业务收入2.73亿元,较2010年增加0.89亿元,增幅为48.36%,高于一般利润增幅14.05个百分点;其中大型银行分支机构实现中间业务收入2.39亿元,增加0.71亿元,增幅为42.26%。同时,部分地方法人银行在资金富余但规模受限的情况下,积极拓展非信贷投资业务,大量购买其他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或信托公司针对特定企业或项目定制的信托计划,收益不菲。如某银行2010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余额8.51亿元,占该行全部贷款余额的16.36%,全年取得投资收益6515万元,同比增幅高达291.06%。投资业务的年化收益率最高达到10%至12%,收益一点也不比发放贷款差。
(四)授信管理趋于严格,信贷结构有所调整。由于贷款规模受到管控,今年以来各家银行的授信管理人员客观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贷前贷后的精细化管理,“三办法一指引”得以逐步推进。2011年全市银行机构累计发放固贷、流贷、个贷185.31亿元,其中委托走款金额151.58亿元,委托走款比例81.84%,较2010年提高了13.54个百分点,实现了监管部门提出的委托走款比例“不低于80%”的要求。同时,在信贷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益,银行加大了选择客户和调整结构力度:一是更多支持能够主动定价及综合回报较高的客户,如工行提出把定价高的中小客户作为重点营销对象,下浮及平价利率贷款大量减少;二是贷款行业集中趋势有所缓解,年末辖内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较年初分别增长了294.09%、111.28%和43.36%,大大高于同期采矿、制造等传统行业增幅;三是严格控制风险敞口,现金流及担保评价有瑕疵的客户更多地被限制,如有的银行为控制房贷风险,今年只对经本行审查、在本行办理开发贷款的楼盘发放按揭贷款,其他楼盘购房人一律不予支持。
三、应关注规模管控后产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小企业贷款增幅下降,融资难问题突出。据人民银行统计,截止2011年末,全市小企业贷款合计104.74亿元,较年初增加10.56亿元,但剔除农业发展银行新增加的5.33亿元融资平台贷款后仅增加6.06亿元,增幅仅为6.14%,增幅低于全部贷款,增量也低于上年。在贷款规模受控制的情况下,由于“六项机制”等制度建设不到位,小企业贷款增量受到挤压。银行的审贷条件更趋严格,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放给回报较高、风险较小、管理成本较低的优势大型企业,与推动“主基调”、“主战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中型项目建设获得了增量贷款中大部分支持。部分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受理和审批小企业贷款的笔数和金额大幅度下降,小微企业“融资难”呼声再起。
(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趋势加剧,流动性风险呈上升趋势。在信贷规模受限制的情况下,银行有资金也不能多放贷款。部分机构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目标,将流动性高、收益低的短期资产大量转换成流动性较低但收益较高的中长期资产,如压减票据贴现用于发放中长期贷款,大量购买中长期债券或理财产品等,资金短存长贷的矛盾趋于突出,(三)地方优质客户资源流失,本地银行发展后劲受到影响。在本地银行机构不能提供充分有效信贷支持的情况下,辖内部分优质企业如赢利能力良好的地方煤矿积极寻找其他融资渠道,如省内“引银入黔”新设立的几家股份制银行近年来在我市业务量迅速扩大。一些优质地方煤炭企业直接从股份制银行省级机构获得贷款支持,相应部分存款资源也从本地转出,本地银行机构业务拓展受到影响。
(四)合同法律风险上升,银行声誉可能受损。由于贷款新增规模按季、按月控制,银行机构部分已经审批并签订合同的贷款因无规模不能让借款人提款,可能使银行承担未按合同约定放款而违约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待有了规模额度时若需要重新确定执行利率,则可能使背负出尔反尔的非议,使得以诚信为本的银行处于尴尬境地。
(五)隐性不良贷款上升,潜在信用风险加大。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于目前社会资金面紧张,部分借款人认为将贷款归还后重新借出的可能性小,不愿意按约定时间归还本金,还款意愿不高;二是部分存量借款人在不能取得银行新增支持的情况下只能转向成本更高的民间融资渠道,使得企业利润缩减、经营风险加大导致还款能力减弱;三是在民间融资利率节节攀高的情况下,信贷资金可能被借款人挪用于收益相对较高的民间借贷,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可能由银行承担最终风险。
四、监管建议
(一)积极向上级争取信贷规模,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比较,贵州全省作为欠开发欠发达区域,投资力度和项目建设强度是十分薄弱的。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两加一推”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突破在项目,关键在投资,核心在金融。中央银行派出机构应积极向上争取规模,允许地方法人银行在符合监管前提下更多地发放贷款。大型银行分支机构要千方百计加大项目推荐和申报力度,确保本地信贷投放快速增长。
(二)实施差异化的贷款规模管控政策。小微企业是构造市场经济的基础力量,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优化经济结构、繁荣市场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贷紧缩时期,中央银行及监管部门应当单独核定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让小微企业贷款增幅增量“两个不低于”的监管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三)引导经营策略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要根据监管要求对流动性趋紧的法人银行机构进行窗口指导,引导其根据负债来源和期限结构,合理确定长、短期资产比重,恰当平衡追求利润与稳健经营的关系,确保流动性监管指标控制在良好水平。
(四)监管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银行机构应当梳理信贷流程、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重点加强贷后管理,关注信贷资金使用情况是否符合合同约定,防止资金被挪作他用,特别是要注意建立防火墙,严禁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入民间融资市场。
(五)统筹安排,防范法律及声誉风险。银行机构应做好规划,在没有规模的条件下不应当与客户签订借款合同;对于借款合同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情况,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发放贷款,切实履行合同法律责任,尤其要确保住房贷款等个人类贷款按照合同及时发放,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六)开展窗口指导,提示有关法人银行机构防范非信贷投资业务风险。应关注其借道理财和信托公司渠道对外大量投资是否存在规避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以及规避贷款集中度监管等行为,提前布防“影子银行”风险。
课题成员:熊灿东(执笔)马晓东 宗强
编
辑:巴 玮
第二篇:银行业日常税务风险管控与规划
银行业日常税务风险管控与规划
倒计时:00分00秒
1.课程学习2.课程评估 3.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规定,月末存款偏离度不超过()(10 分)
✔ A 0.02 ✔ B 0.03 ✔ C 0.05 ✔ D 0.07 正确答案:B
2、土地增值税要视增值率的大小,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的部分,税率为()(10 分)
✔ A 0.3 ✔ B 0.4 ✔ C 0.5 ✔ D 0.6 正确答案:A
3、理论上说,不动产和股权应自取得日起()内予以处置。(10 分)
✔ A 1年
✔ B 2年
✔ C 3年
✔ D 4年
正确答案:B
4、按照税法规定,房屋的折旧年限为()。(10 分)
✔ A 5年
✔ B 10年
✔ C 15年
✔ D 20年
正确答案:D 多选题
1、以下哪种情形,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10 分)
A
企业通过价格折扣、折让方式向个人销售商品(产品)和提供服务
B
企业在业务宣传、广告等活动中,随机向本单位以外的个人赠送礼品
C
企业在向个人销售商品(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同时给予赠品
D
企业对累积消费达到一定额度的个人按消费积分反馈礼品 正确答案:A C D
2、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要符合哪些条件()。(10 分)
A
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40%以上 B
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
C
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3年以上
D
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 正确答案:B D 判断题
1、税务规划的本质在于逃税。(1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2、房产抵押时,房龄越老越好。(1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3、工程竣工之后,证件不齐全的情况下的,不能列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1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4、营改增相关文件中,规定不动产抵扣,第一年抵扣比例为40%,第二年抵扣比例为60%。(10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第三篇:浅谈贷款操作风险的管控与防范
目录
摘要
1一、操作风险的含义及其特点 2(一)、操作风险的含义 2
(二)、操作风险的特点 2
二、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2
(一)点多面广,信贷管理不到位
2(二)部分银行业机构大额贷款违规操作,风险管控能力有限 3
(三)内部管控不健全,操作业务有章不循 3
(四)案件防控“三项制度”落实不到位 3
三、贷款操作风险的管控与防范 3
(一)、贷款调查环节的风险控制和防范
3(二)、贷款办理环节风险控制和防范 4
(三)、贷款审批发放环节风险控制和防范 5
(四)、贷后检查风险控制和防范 5
(五)抵债资产的接受与风险的处置 5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6 1
浅谈贷款操作风险管控与防范
摘要
银行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风险贯彻始终,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有效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事业不断壮大,特别是在信贷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如何管控风险,从经营风险中达到平衡并获得利润,这是最终目的。在经营发展中,风险始终是存在的,要发展就肯定会有风险。贷款是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是银行获利的主要来源之一,控制和防范风险是提高银行盈利的先决条件,货款在受理、调查、发放和回收过程中存在着操作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政治风险和声誉风险,而后几种风险的根源,又都在于操作风险。因此,我们必须重点防范操作风险。
关键字:贷款 操作风险 管控与防范 浅谈贷款操作风险管控与防范
引言
操作风险给许多金融机构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但是用于衡量和监控操作风险的各种模型和工具还不成熟,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金融机构普遍接受的操作风险管控模型。众多的金融机构还未建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缺乏相关的历史数据,金融机构的各个部门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都负有责任并形成重复投入,而且,操作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定量分析难度大。
一、操作风险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操作风险的含义
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改革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银行活动及其操作风险特征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许多著名的银行亏损案件,如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国债事件等都与操作风险直接相关。就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草案,明确的将操作风险的衡量和管理纳入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框架中,并且要求金融机构为操作风险配置了相应的资本金水平。2003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督的稳健做法”,这标志着操作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部分。从风险管理的趋势看,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近年来,因操作风险控制不力而引发的案件有增无减,操作风险控制也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操作风险的特点 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的日常营运,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如果说市场风险来自于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信用风险来自于借款者偿还能力的变化,则大多数的操作风险更多可以归因为有意或无意、来自企业内部或外部的人为操作失误。
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甚至危及银行的生存。例如,1992到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在新加坡金融机构的交易员里森的错误交易以及在出现损失后继续隐瞒,最终给巴林银行带来3.8亿英镑的损失,致使巴林银行倒闭。1995年,中国的某商业银行3名职员非法拆借3.4元人民币的贷款,致使该银行有2亿多元的资金无法收回。
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性损失之间不存在清晰的、可以定量界定的数量关系。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存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中,而且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变化迅速的业务领域,受到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具体的业务部门应承担第一位的责任,董事会则应承担最终的责任。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由于通常可以监测和识别的操作风险因素由此可能导致的规模、频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因而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也难以确定哪些因素对于操作风险管理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在操作风险的检测与识别方面,就此巴塞尔委员会为操作风险作了大量的工作。因此,银行必须适当建立风险管理环境,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严格业务流程管理,缓释和控制操作风险。
二、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一)点多面广,信贷管理不到位。一是贷前调查未尽职。银行农户贷款贷前调查对借款人提供的相关资料和资信状况、担保人的担保能力等情况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评估,个别联社甚至出现主要依靠农户贷款“协管员”发放贷款的现象,同时管控存在盲区,导致协管员管理失控。二是贷时审查不严格,对农户柜台监督简单化,导致个别信用社出现违规操作,疏于贷后管理,重放轻收轻管理思想严重。三是由于贷款笔数多,金额小,个别信用社信贷员对逾期贷款催收力度不够,电话催收多,上门催收次数少,部分贷款催收时无书面催收通知书,部分催收通知书无借款人签
名,导致个别贷款丧失法律时效。
(二)部分银行业机构大额贷款违规操作,风险管控能力有限。
一是大额贷款发放时逆程序操作,造成贷前调查虚化,贷款责任模糊。二是贷款投放过程中,只注重对借款人抵押物的评估,只片面注重第二还款来源(即借款抵押物的变现处理),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缺乏有效分析,重视不够,贷款一旦逾期,催收难度大。三是风险处置能力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置信贷风险。
(三)内部管控不健全,操作业务有章不循。
一是银企对账不及时、不全面。银行未按期与开户企业对账,或对账操作不到位,银企对账单上仅有客户印鉴而银行对账人员签字,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进行责任认定。二是个银行对自身岗位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部分内部短期交接不规范,交接内容笼统简单不具体,在业务交接频繁状态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四)案件防控“三项制度”落实不到位。
一是重要岗位轮岗开展滞后。二是强制休假制度未得到严格落实。多数基层社普遍存在将要害岗位人员强制休假视同一般休假的问题,以安排要害岗位人员外出休假、度假方式集体开展“强制休假”,未发挥强制休假制度在案件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三是近亲属回避、轮岗强制制度执行有困难。基层网点由于会计、出纳岗位人员紧缺,导致会计、出纳人员轮岗存在一定困难,部分联社出现近亲属长期在同一机构工作并担任重要岗位的现象。
三、贷款操作风险的管控与防范
贷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是获取利润的主要方式,控制和防范贷款风险、不断提高资产质量是提高经营效益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受理每一笔贷款业务时,管贷人员应将控制、防范和降低贷款风险放在首位,认真把好贷款调查、审批、发放、管理、收回关。我现在通过一些案例分析就贷款操作风险管控与防范谈一些粗略的认识。
(一)、贷款调查环节的风险控制和防范
贷前调查是控制和防范贷款风险最前沿、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认真、细致、广泛、深入的贷前调查,是控制和防范贷款风险最有效的手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利渠道的多元化决定了贷款用途的多项化,大部分借款人在申请贷款之前都对自己将要从事或交易的项目做过认真细致的考察,对项目的风险程度也做过一定的评估。但也有部分人或盲目冒进上项目上资金,或有意隐瞒事实真相恶意套取贷款,或受亲朋之托冒名贷款,这都给银行贷款资产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风险。因此,在受理借款人申请之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贷前调查,防范贷款风险。
(一)、对借款人品行及偿债能力、偿债意愿的调查。对借款人的品行和偿债意愿主要从他本人日常处事行为、经济交往中的诚信度、社交圈和还款记录等进行考察。尽管借贷活动和经济活动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决定了贷款风险的客观性,但只要借款人品行端正、偿债意愿强,他们就会合理控制风险并积极偿还贷款,这一点对贷款的安全性很重要。
案例:1997年5月,借款人张某向银行申请贷款40万元,用于修建汽车修理厂。在受理这笔贷款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信贷员对张某的品行、偿债意愿等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便为其办理了贷款。贷款到期后,银行多次向借款人发送到逾期催收通知单,要求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但借款人借故久拖不还。在催收过程中管片信贷员了解到,该借款人品行一般,好逸恶劳,其交往的人也多与其相像。后银行将该借款人诉诸法院,法院判决该借款人限期偿还贷款本息,但此笔贷款至今尚未收回。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借款人的品行和偿债意愿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贷款资产的安全。
(二)、对借款人经营项目、贷款用途的真实性及资产负债情况的调查
借款人的经营项目对贷款风险影响是直接的、可变的,除借款人的社会地位、技术装备、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这些影响贷款安全的因素外,借款人经营的项目因经营环境、市场变化、政策调整、通货膨胀及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也可能造成借款人经营项目成本超支、延期竣工、中途停建或转产等问题的发生,从而造成贷款的损失。同时,借款人的负债情况及贷款用途的真实性也是决定贷款安全的关键因素。如果借款人负债数额大且在贷款时隐瞒真实的用途,在贷款调查时没有弄清楚,那么,很可能就给贷款按期全额收回埋下了隐患。因此,在实施贷前调查时一定要认真细致,力求广泛深入,并对贷款项目前景、项目效益、项目进度、项目所隐含的可预见性风险及不可预见性风险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估、预算,尽量降低贷款风险,对高风险的行业和项目坚决说“不”。
案例:1997年8月,借款人李某向银行申请借款20万元,用于开办塑料制品厂。在实施贷前调查中,信贷员听借款人介绍说,该项目为废品在生利用项目,利润高且该项目在西北地区尚属首家。信贷员经过简单的市场调查,认为该项目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效益可观,又能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因此,就发放了此笔贷款,支持该贷款人购买了简单的机器设备。此笔贷款发放后,借款人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精心经营,取得了一些经营效益,但因后续资金不足,企业面临着关停倒闭的危险。为此,该借款人又先后向某银行申请贷款30万元,向其他银行贷款15万元,用于企业生产周转。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生产技术的落后和经营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该厂最终面临停产,贷款至今无法收回。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贷款项目风险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认真评估贷款项目风险对贷款的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对担保人、抵押物品、质押物品的调查。担保人的担保能力和承担连带责任的意愿、抵押物品的变现能力和保值率、质押物品的来源和出质人及出质行的真实意愿都直接影响着贷款的安全性。因此,在受理贷款时,一定要对担保人的主体资格、担保能力及承担连带责任的意愿、抵押物品的变现能力及保值率、质押物品的真实性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以达到降低贷款风险的最终目的。
案例:2001年3月,借款人陈某向银行申请贷款10万元,用于购买或用汽车,在受理这笔贷款时,信贷员要求借款人找10个担保人提供担保,在办理贷款手续时,借款人仅和6个担保人亲自到场,并在合同凭证上签了名、按了手印、盖了章,其余4个担保任均为到场,但借款人拿着这4个人的身份证、印章,并说他们同意担保,但现在本人外出不能亲自到场。自爱这种情况下,信贷员虽要求借款人将担保人全部请到现场,但经不住借款人的一再恳求办理了贷款手续,并让借款人按了手印。该借款人在经营过程中因发生车祸意外死亡,导致贷款形成了很大的经营风险。在此情况下,银行立即维权,并准备择机召开担保人会议,在通知担保人会议期间,发现未亲自到场的4个担保人均以本人未签字为由,拒不承担担保责任。由于这个原因,原亲自到场提供了担保的其他担保人也借故拒不履行担保责任,导致该笔贷款无法收回。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实施贷前调查时,核实担保人的主体资格及担保意愿,认真测算将要设定为抵押资产的变现能力及市场行情,出质人的真实意愿及本行人员亲自核保等环节都将影响到贷款的安全性。
(二)、贷款办理环节风险控制和防范
或许有人说,经过认真、细致、广泛、深入的贷前调查,填制合同、凭证、录入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并发放贷款只是手续问题。事实上,在稽核检查中发现贷款发放的环节同样存在着许多风险点,必须引导高度重视,谨慎控制和防范。控制和防范这类风险,要抓好以下五点: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及操作流程办理贷款手续,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依次展开,切不可凌乱无章,毫无次序;养成回头看的好习惯。填制完成每一份合同,在提交柜台前要再次展开审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留任何操作风险和后患;严格审核。对信贷员提交的借款 5 合同等资料,经办人员要认真仔细的审核,发现问题要及时跟信贷员沟通、协商,力求将问题解决在出门之前;信息录入要认真细心。将借款人、担保人及抵押物品录入综合业务网络时,要对借款的金额、期限、利率、用途、选用的会计科目等相关信息再次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导入系统;认真做好事后监督工作。对所有的贷款业务会计人员必须及时进行事后审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贷款审批发放环节风险控制和防范
这里说的审批发放环节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主要指支行行长和上一级管理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审批事项。对于支行行长来说,身处控制和防范贷款风险的最前沿,把好贷款审查审批关尤为重要,因此,支行行长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贷款风险的第一承担人。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支行行长对信贷员上报的贷款合同及调查意见、分析评估结论等认真分析和思索,凭印象、凭经验判断问题,结果形成了合同要件不全以致新的贷款风险。还有些支行或信贷员,在上班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之前,就将所有的贷款手续全部办理齐全(包括放款凭证等),只等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即行发放贷款,殊不知这样就给审批环节风险控制和防范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案例:2011年6月至8月,某支行分别向8名借款人累计发放按揭贷款105.63万元,这些贷款在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之前,信贷员已将所有的贷款手续办理完毕,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信贷员在无借款人到场的情况下办理了贷款发放手续,形成了挪用客户资金事件。从表面上看,贷款手续齐全,合规合法,但事实上从在着很大的操作风险。
由于审查审批把关不严而造成的贷款风险在银行业履见不鲜。控制和防范这类风险,我认为要抓好下面五点:认真审查和分析信贷员撰写的调查报告,核实借款人的偿债能力、经营项目及第一还款来源,以确认是否签字审批;与管片信贷员进行深入细致地交流和沟通,从中发现产生风险的可疑点和防范风险的可能性;深入农户或企业实际查看,最大限度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担保人、抵押物、质押物进行认真的评估,看是否具备相应的担保能力;要求信贷员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待完善贷款手续后再审批发放。
(四)、贷后检查风险控制和防范 贷后检查是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对控制贷款风险的蔓延和扩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贷款一旦放出,就意味着资金使用权的转移,银行对其风险的控制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扎实做好贷后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转移风险、防范风险和缩小风险都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许多信贷员不够重视贷后检查工作,分期偿还的贷款首期贷款到期后不及时发送到、逾期催收通知单的现象随处可见,甚至一些行长对此种情况视而不见,难免给贷款的安全营运留下诸多隐患。
因贷款检查不认真、不细致、不深入,发现问题又不及时解决等原因造成的贷款风险事件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因此形成的不良贷款直接影响着经营成果,侵蚀着经营效益。控制和防范此类风险,我认为要切实抓好这五点要素:按照规章制度要求,扎扎实实做好贷后检查。除检查频率要达到制度规定的次数外,最重要的是在实地检查时要详细了解借款人的经营情况、经营收入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更进一部了解借款人的相关信息,已备日后之需;不间断的对借款人、担保人进行诚实守信观念的培养,借以强化他们的按期履约意识;及时对借款人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他们经营好贷款项目;发现问题要及时妥善处置。对检查中发现的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一般性风险,要及时与借款人、担保人协商解决,以遏制和缩小风险程度;重大风险发生时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除终止发放新的贷款外,耀立即敦促借款人偿还贷款,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的,要敦促担保人履行担保责任或者立即按程序处置抵质押物品。
(五)、抵债资产的接受与风险的处置
依法接受抵债资产是控制和降低贷款风险的最后防线,但设定这道防线的前提是抵质押 6 物品必须合法、合规并且产权明晰,合同约定清楚。只有这样,在处置抵债资产时才能做到无争议、无纠纷、无后续风险的发生。控制和防范抵债资产我认为耀抓好以下几点:以固定资产设定抵押物时,必须弄清产权关系,变现能力和清偿顺序,并对资产的现实状况及预期收益或损失进行认真的预算,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设定抵押物之前;以流动资产设定的抵押贷款,必须加强贷后管理,实施24小时不间断的监督管理,以防止借款人恶意转移资产;加强对贷款抵押物的监督与管理,确保抵押物不被认为损毁或转移;确需接受抵押物以其抵偿贷款本息的,必须经过合法程序取得,并要切实防范法律和社会风险;接受抵债资产后要尽快处理,防止因通货膨胀、抵债贬值带来的风险。
四、结束语
科学的业务操作规程是一个有效程序控制的重要内容。任何一项或一笔业务的处理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这个程序包括若干个环节和若干个人,即任何人都不能独揽某项或某笔业务处理的全过程。银行往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征制定业务操作规程,或者根据以往发现的管理漏洞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约束内部操作人员的行为。即根据相关的程序及审贷分离的原则,确定审批过程的正式步骤,它既包括调查、审批、发放的过程,也包括该过程中岗位之间及职能之间的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和上下级的报告关系。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授信制度体系过程中,一可避免业务工作中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避免责任不清,相互扯皮等,有利于及时处理业务和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减少差错、暴露问题和查明差错,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清醒的认识到程序至始至终是有“人”进行操作,贷款操作风险的产生部分原因也归于银行人才队伍素质不高,尽管近年来银行引进不少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实践经验相当缺乏,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职业培训,建设好梯队式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不仅应该规定业务量,也应考核相应的风险。同时,还应明确规定信贷风险相关责任人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责任。还要合理确定相关的考核指标。
总的来说,银行信贷业务要想切实做好防范业务操作风险,应从思想上、行为上筑牢“防风险、防案件”的堤坝,认真研读、熟练掌握法律法规、业务风险识别、防范和操作等相关知识,做一名自觉遵章守纪、按章操作、有章可循/依法经营的金融卫士。
参考文献:
【1】 朱忠明、张淑艳:金融风险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魏
斌:企业金融、金融风险与风险管理;暨南大学;2000年 【3】 李时杰: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探索或研究: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4】 施兵超、杨文泽:金融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5】 将其务、周浩文:银行信贷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王
顺:金融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7
第四篇:经营制胜智慧精要总裁与高管财务经营和管控技术要诀
经营制胜智慧精要总裁与高管财务经营和管控技术要诀
财务会计报告阅读与分析要诀
一、会计基础知识
(一)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1)会计报表2)会计报表附注3)财务情况说明书
(二)会计要素
1)资产2)负债3)所有者权益4)收入5)费用6)利润
(三)会计恒等式
1)现代复式记账法2)会计恒等式
二、资产负债表的阅读与分析
(一)从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宏观了解公司运作
1)资产负债表的逻辑结构2)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
(二)各项经营活动在报表上的具体反映
1)货币资金2)应收票据3)应收账款4)其他应收款5)预付账款
6)存货7)固定资产8)累计折旧9)无形资产10)应付账款
11)应付工资12)其他应付款13)应交税金14)其他应交款
15)实收资本16)资本公积17)盈余公积18)未分配利润
(三)资产负债表分析
1)评价资产分布状况及其资产结构2)评价资金来源与融资结构
3)评价偿债能力与风险4)评价营运能力及其管理效率
三、利润表的阅读与分析
(一)利润的形成过程
1)利润的概念2)利润的形成
(二)利润表各项内容详解
1)营业收入2)营业成本3)营业税金及附加4)管理费用5)销售费用6)财务费用7)营业外收入8)营业外支出9)投资收益10)所得税
(三)税收对利润及现金的影响
1)财产税对利润及现金的影响2)行为税对利润及现金的影响 3)所得税对利润及现金的影响4)流转税对利润及现金的影响 5)基金对利润及现金的影响
(四)利润表分析
1)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2)评价企业的运营能力 3)评价经营成果增减变动原因及变化趋势 4)分析业务的成长性
四、现金流量表的阅读
(一)现金流量表主表阅读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4)汇率变化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二)现金流量表附表阅读
1)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2)不涉及现金的重大投资筹资活动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变化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
1)现金流量比率分析2)收益质量分析3)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五、财务报告陷井与内部审计
(一)财务报告陷阱识别实务
1)虚假财务报告的概念2)虚假财务报告的动机3)财务报告粉饰原理4)粉饰报告的手段归类5)如何通过报表发现财务舞弊
(二)内部审计实务
1)内部审计的概念、特点2)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
财务分析要诀
一、财务分析的作用与方法
1)财务分析的概念2)财务分析的作用
二、财务比率分析
1)净资产收益率2)总资产报酬率4)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5)现金流量负债比率7)产权比率8)已获利息倍数10)社会贡献率11)销售(营业)增长率13)总资产增长率14)主营业务利润率16)权益乘数
三、营运资本分析及资金危机的解决对策
(一)营运资本及其具体分析
(二)企业发生资金危机的原因及其对策
1)发展过快及其对策2)管理不佳及其对策4)盈利危机及其对策5)销售危机及其对策
3)财务分析的方法3)资产保值增值率6)资产负债率9)总资产周转率12)资本积累率15)成本费用利润率 3)错误的财务政策及其对策
3四、存货管理
1)存货成本的构成2)经济进货批量3)订货点与安全存货 4)存货管理与ABC控制法
五、应收账款管理
1)应收账款成本的构成2)信用政策3)收账政策 4)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六、财务杠杆效应
1)财务杠杆的概念2)财务杠杆系数3)财务杠杆的作用 4)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5)财务风险的评价与防范(Z-SCORE模型)
七、综合分析——杜邦分析模型及其具体运用
1)杜邦分析模型2)杜邦分析模型的具体运用(案例剖析)
全面预算管理与成本管理要诀
一、全面预算管理
(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1)缺乏战略指导2)脱离市场环境 3)基于过去,凭空想像4)缺乏价值链分析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
1)确定目标2)预算编制3)预算监控4)预算修订5)预算考评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1)业务预算2)资本预算3)筹资预算4)财务预算
(四)预算的编制依据
1)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2)企业的历史经营数据 3)未来市场的客观预算4)企业自身的运营能力
(五)预算的编制方式
1)自上而下式2)自下而上式3)上下结合式
(六)编制预算的主要方法
1)固定预算2)弹性预算3)滚动预算4)零基预算5)概率预算
(七)预算的编制流程
1)经营目标下达2)资本预算制定3)销售预算制定4)生产预算制定5)采购预算制定6)费用预算制定7)融资预算制定8)现金预算制定9)预算报表编制
(八)预算的调整
1)预算调整的前提2)预算调整的流程
(九)预算执行与考核
1)预算执行过程中情况的反馈2)预算跟踪3)预算考核
二、全面成本管理
(一)基本概念
1)成本和费用的定义2)产品成本的不同定义3)成本动因 4)不同特性成本对于成本管理的影响
(二)主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方法 1)产品纯成本2)质量成本 3)效率成本4)资金占用成本
附录:技术要领背景
在企业运营中,财务数据可以将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和比较,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掌握财务管理技能和方法绝非可有可无,优秀的经理人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财务知识和成本意识,并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全面考虑财务因素,尤其是作为企业的高管该方面的需求尤其强烈,本技术要领专门为此而开发。学练收益:
通过高效的学练方法,使参加者能够全面理解财务管理、建立与财务沟通的平台,从财务的角度审视和重整自身工作,以便将企业整体战略与自身的财务管理责任更好地结合起来,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借此技术要领将有效帮助企业规范管理,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果,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此同时保持企业的稳健永续经营。技术要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将一改财务在参加者心目中深奥、枯燥的印象,让其体会到财务管理的作用和乐趣。具体学练收益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透彻掌握三大财务报表,读懂财务报告
二、各部门与财务人员在统一的平台上达成有效沟通
三、强化现金流意识,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四、学会使用预算管理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资源配置的效果
五、掌握主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方法,提升企业价格竞争力,帮助企业渡过“严冬”
六、运用财务思维解读企业运作,并寻求提升经营绩效的方法
第五篇: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
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特点与影响
因素分析
摘 要 分析两化融合的信息化时代背景,对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构成分析,探讨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并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视角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两化融合;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4-0018-03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s of integration of IT & Industrialization era background,the informational teaching ability of higher voca-
tional teachers is analyzed by composition,explor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T & Industrializ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informational teaching ability;前言
“十二五”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较大的进展。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教师信息化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来看,与国家实施“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需求相比,与世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相比,与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亟待提升,要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趋势。目前,高职院校不断注重内涵发展,以质量求变革创新。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一方面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如何通过在信息化时代谋求自身的?R捣⒄梗?将是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1]。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分析
近五年来,国内有部分学者对大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理论建模、实践研究和确立评价体系。如学者胡晓玲(2012)在《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分析》中指出:“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由信息化教学能力基础、一般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能力三个层次构成。”[2]学者黄露(2015)总结了祝智庭、王卫军、李天龙等的研究成果,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由若干子能力构成,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3]。学者钱静珠、丁国勇(2017)对“互联网+”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内涵分析,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一种新能力[4]。
因此,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有信息化教学基础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构成基本上是高职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逻辑顺序,也是成为信息化教学能手的必备能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
调研过程 为了方便较为客观地调研分析,选取建筑工程专业群与艺术设计专业群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主要调研对象,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群与艺术设计专业群中的专任教师为校本研究,同时涉及江浙皖川地区的其他五所建设类相关的高职院校(不涉及各高职院校间的横向对比)。调研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研(在问卷星发布)、实地访谈交流以及个别邮件(电话)交流。调研内容主要涉及三大方面:1)教师个人的基本信息;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分析调查;3)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共发出纸质加上电子问卷231份,其中有效问卷212份,有效率达到92%。另外,对于参观学习、单独访谈和个别交流也做了记录,作为补充材料。
构成特点解读 通过调研问卷和访谈,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分析,以建筑工程专业群和艺术设计专业群为例,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如表1所示。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参观学习、单独访谈和个别交流,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能够在两化融合背景下,紧跟时代步伐,有很强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紧迫感,但是仍有少数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有些畏惧和抗拒;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参加信息化培训较少,另外,信息化培训过于集中在教学竞赛、资源库建设和微课制作方面,没有和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起来;教师在搜集、制作与完善各类工艺动画和使用虚拟仿真软件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跨专业协助;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特色的教学设计过程,并且容易重复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套路;教师很少设计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依赖于行政部门的被动考核要求,并很少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较少。
综合国内外研究,结合本次调查分析,考虑到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得出如下影响因素。
1)教师个人因素。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高职教师都非常关注自身的职称晋升和日常工作考核,在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都有很强的主动意识。教师如果自身有强烈的学习培训愿望,并主动实施、不断改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就能得到不断发展。因此,教师的个人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2)校园信息化环境因素。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不仅仅是微课、说课以及技能大赛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学校强大的信息化教学软硬件作为支撑。因此,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环境、整体的信息化顶层架构与开放协作的师生客户端,是信息化教学得以具体实施的强大保障。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是在优良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逐步成长的,除了正常的信息化教学之外,师生之间需要和谐有效的信息化平台进行资源交流、分享与研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管理,可以将学生的课前预习、预置任务完成情况、出勤情况、课堂活动参与情况、测试情况、课堂的视频资源、学生评教信息等数据全面客观地记录下来,形成学生成长轨迹,沉淀和积累多维度的学生成长数据,推进教育质量观的落实。
3)各级制度与激励因素。信息化教学是当前职教教学改革与课堂创新的重要形式,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培训、研讨交流,乃至专门研习。因此,在二级学院、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多级重视下,信息化教学已经提上高职教学改革的重大议程。各类激励政策和奖励制度出台,特别是与教师的工作量、职称评审以及个人发展相关的直接文件,将有力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意义非常重大。
4)实践因素。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身就是以教学能力作为根本基础。在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中,不仅要掌握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还要结合行业企业的实践,学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案例。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因此,高职教师的实践因素将极大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并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起着催化加速的作用。对策与建议
在新形势下职教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多方主体的密切关注。2017年9月15日,中国质量大会在上海召开[5],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迈向一个新的时代――质量时代。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让更多的学生成长成才。努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打造信息化教学质量标准,构建校本特色信息化教学名师,引导广大师生践行两化融合背景下教学改革与课堂创新。通过制定信息化教学质量标准,使得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有明确的目标与评价标准,并以校本信息化教学名师为示范效应,积极引导;同时,改善软硬件环境,以教学改革为驱动,以信息化课堂为抓手,形成两化融合背景下师生教与学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研信息化工作室,让企业信息化项目真正与教学项目无缝对接,促进有特色的师生将教学工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在工程实践中掌握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实操技能。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目的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实践性特点,有必要让信息化教?W过程无缝对接企业真实的信息化生产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创新改革与发展,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任国亮,俞鑫,姚文驰.生本视角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J].亚太教育,2015(28):157.[2]胡晓玲.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6):67-72.[3]黄露.兰州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27-39.[4]钱静珠,丁国勇.“互联网+”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78-81.[5]新华社.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在沪开幕[EB/OL].[2017-09-16].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