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入门(样例5)

时间:2019-05-13 16:3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辩论入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辩论入门》。

第一篇:辩论入门

辩论入门

什么是辩论?

定义:辩论是人们持不同立场对同一对象有争议的内容展开争论的过程。

辩论常常是一个批驳谬误,探求真理的过程。因此,辩论的意义在于:明理即辩。(其实我并不是这样理解我认为今天的辩论已经不是停留在寻求真理、也可以说现代的辩论已经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必要的途径。)

辩论的作用:

1.探求真知真理,弘扬价值观;2.关注社会生活,激发社会责任心;3.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4.吸收和郑和多元化的知识和信息;5.展示语言风采,弘扬口才魅力;6.提升人际关系的能力,扩大人际交流的范围,培养公众情感。7.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辩论思维:辩论的灵魂和基础

辩论中,对辩题的分析是否透彻,思路是否清晰,反应是否敏捷,想象是否丰富,推理是否缜密,引据是否合理,配合是否默契等等,都是以思维为基础的。

辩论过程是一个充满逻辑推理、演绎论证的过程,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因此,辩论不但带有浓厚的学术色彩,而且是一种滴水不可漏的思辨之战。

1.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

是在思维过程中,通过知识、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方案、设想和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是能够从不同起点、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标准而得出结论,再由这些不同方式得出的结论交织融合成一个思维体系。

又叫扩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三个主要特征

1).表现为流畅、变通、独特;

2).流畅是指反应迅速而丰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信息;

3).变通是指思维方式不落俗套,能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去创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独特是指对事物有独到见解。

层次:流畅——变通——独特(最高层)

2.思维方式:收敛性思维

定义:将得到的素材在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的过程中重新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唯一正确的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过程。即“收得拢”。

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配合运用

1).“散得开,收得拢”;

2).发散性思维为收敛性思维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广阔的依据。

3.逻辑推理:常用方法

(1).三段论(2).归纳法(3).类比法(4).反证法(5).两难法 逻辑推理:典型错误(1).偷换概念(主动而为之)(2).概念混淆(被动而为之)(3).偷换辩题(4).循环论证(5).断章取义(6).以偏盖全或以全盖偏

二、辩论语言

~汉语是辩论的血肉,辩论是汉语语言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辩论者要将自己的思想用语言完美地表达出来

1.辩论语言的特点

(1).精确性

要忠实于信息传递

(举例:《恐韩·韩乔生语录》)

(2).艺术性

#文采中运理,妙用修辞。(比喻、引用、夸张、排比)

#语美中含力,语言要有美感。

*语言秀

过分夸大了语言的作用,辩手成为语言秀的表演者。

缺乏朴实语言。

(3).攻击性

辩论语言是具有挑战性的攻势语言

(4).逻辑性(5).简洁性 语言精练,清晰明了。

(6).多样性

有声语言+无声语言(人体语言、姿态语言、实物语言等)

无声语言要给人们的感觉:精神饱满、从容不迫、成竹在胸、正气凛然、气势磅礴······

(7).新奇性

指语言的内容要有新意,表达要让人觉得新奇。

(吸引评委注意,活跃赛场,一新制胜,给对手一个意外。)

(8).感染性:幽默

一是鲜明地表达观点;二是营造场上的气氛;三是给对方造成压力。

2.辩论语言的要求(有理、有力、有节)

1).口齿清晰2).言简意赅3).言之有别4).言之有物5).言而有序6).言之有理

3.语音、语速、语调关系

三、审题与立论

有关辩论的具体常识—辩论入门手则

审题

需要掌握的三个要点:

一是判别辩题类型:

1.矛盾型辩题

只需要论证本方的观点即可。

2.对立型辩题 双方的观点都需要论证。

3.比较型辩题

比较标准。

二是界定包括关键词在内的概念

(1).必要性(2).基本方式(3).注意事项(4).关键词的界定:题眼

三是对辩题的价值判断

求真求实、抑恶扬善是基本价值。

立论

~立论的策略

(1).以哲学的眼光审视、分析命题;(2).立足点高,超凡脱俗,纵揽全局;

(3).认识到双方立论的薄弱点;(4).立论要做到严、新、奇。

论据~特点:

(1).准确性(来源也要准确)(2).典型性(3).充分性(4).新颖性和复杂性(5).简洁性

变向论据

论证

(1).了解和把握论证因果关系;(2).善于归纳论证的内容。

最佳立论

#能得到队员感情认同,引发观众共鸣,评委得到认可的立论。

#特点:(1).逻辑性(2).创新性(3).攻击性

变向论点

定义:服务对方论点的论点。

出现的原因:对论点分析的不透彻、不到位。

纠正和拯救:再变向。

框架

底线

底线是一方必须坚守的基本立场,是不能更改的防线。

底线特点:(1).精练;(2).易懂易记。

底线一般以二至四条为宜。

寻找对方底线:观点证明。

检验底线: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攻。

其他所有的观点都是由底线衍生并为之服务。

四、反驳与攻辩

反驳是必须进行的阶段。反驳是反映辩手是否具有快速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迅速的语言归纳本领。

1.直接反驳2.间接反驳

反驳的原则:服从真理。怀疑一切的反驳可能适得其反。

攻辩

注意事项:

(1).目的明确(2).言简意赅(3).击中要害

回答:

(1).设定条件回答法(2).更换条件回答法

攻辩小结

五、自由辩论:核心

核心:形散而神不散。自由辩论的准备自由辩论的施行

六、辩论技巧

1.攻其要害2.穷追不舍3.利用矛盾4.引蛇出洞5.巧设圈套6.李代桃疆7.善用逻辑8.慎用诡辩

七、仪态仪表

仪态:

1.头部

头部表现要沉稳庄重,频频点头或摇头都不适宜。

不能因表现不好而摇头:自我否定。

2.眼神、眼光

辩手目光要亲切、庄重、坚毅,表现出友好、沉稳、自信的风度。

3.笑容

辩手的笑容只能是微笑。

4.手势

原则:贵精不贵多,要适中得体,干脆利落,自然大方,表意确切。

通病:(1).生硬;(2).繁多;(3).松散;(4).随意。

5.站姿、坐姿

仪表:着装与化妆

~着装

(1).庄重、统一,有特色。(2).色彩上一冷色为主。

化妆

~效果:养眼(不是作秀)

八、辩风

1.队伍辩风:

1).雄辩: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2).花辩:复旦大学;3).戏辩:新南威尔士大学;4).儒辩:武汉大学5).正辩:山西大学;6).文辩:中山大学;7).整辩:马来亚大学。2.队员辩风

1).感情型和理智型;2).权威型和非权威型。3.培养辩风的途径:

1).端正人生观;2).博览群书;3).有意识地进行。

4.有益辩风的整体配合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在不失个性的情况下,优编队伍,分享亮点,而不是让一颗星“灼伤”观众的眼睛。

九、辩德

(1).要树立正确的辩论价值观;(2).要树立正确的辩论道德观。

十、辩论心理

1.适于辩论的心理素质:

(1).成熟的自信;(2).强烈表现欲;(3).求胜心强;4).从容;(5).自然的平常心。

2.心理层次

三个层次:

(1).要我辩;(2).我能辩;(3).我要辩。

3.心理环境

解决方法:主动了解,提前适应。

(1).宏观环境:比赛大环境;(2).微观环境:辩手对赛场的心理适应。

第二篇:理性之辩,激情之辩——辩论知识入门

一、东西方历史看辩论

(这一段写得比较枯燥,如果你读不下去,请直接跳到第二章)

辩论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艺术。人类进行辩论的历史就是人类历史的本身,因为唯有辩论才能让人们能够抽丝拨茧,透过表象的重重迷雾看到本质——最起码是接近本质。有记录的辩论出现在中西方哲学和伦理学大发展的时期,即中国的春秋战国和希腊的城邦制度之时,之后几千年来,凡是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一般都是大的辩论家。这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一个人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说的话,就需要说服,就需要辩论,直到让别人接受自己为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虽然无法想象大家们辩论的情形,但很多大家的书籍中都有着明显辩论的痕迹——我们读书的时候,很多时候会发现,某一位思想家的某几个观点明明就是针对着他前面时代的某个人所说,就是在辩驳。在中国,最早的有记录的辩论当属于公孙龙,他是诸子百家中的“名”家,就是那个讲“白马非马”的那个,事实上讲的是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名家学派有作为学者自然有着睿智的一面,但也有作为辩论赛场上的想追求胜利的人——自然有不讲客观情况,而只将推论之理的一面。庄子里说他们“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司马迁直接在《史记——论六家要旨》中写到,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这些意思都是说,名家善于辩论,他们能能把一件事情说对,但同时也能通过辩论让人觉得是错的。他们能质疑诸子百家,甚至把人辨的自相矛盾,让人无法辩驳,哑口无言。这里面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一学派辩论之事,名家有个代表人物叫邓析,本身是个讼师,就是古代打官司的律师,有一年洧(wěi)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的一个富人。尸首被人捞去了。富人的家属要求赎尸,捞得尸首的人要钱太多,富人的家属就找邓析打主意。邓析说:“不要急,他不卖给你。卖给谁呢?”捞得尸首的人等急了、也去找邓析打主意。邓析又回答说:“不要急,他不找你买,还找谁呢?”(《吕氏春秋》中《审应览·离谓》)故事没有说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我们也可想而知了。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显学,但在事实上施行的法家制度,而辅以道家和佛家两种出世思维的社会。这个社会中,思想家或者知识分子们为了让儒释道法的理论完备,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辩论。任何一种思维的转变,新想法的提出,必然伴随着激烈的争论或者辩论。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是佛学的辩论:佛学历来有辩论的传统,各个名僧云游四方,就着佛经的理解与不同的高僧辩论,就是所谓的“谈经论道”“论经”或者“斗法”。当然,僧人们的辩论本身在佛经之内,结合自己的感悟,通过一定的逻辑系统进行论法。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藏传佛教中仍能找到这样的影子,藏族的僧侣们赤裸着一只手臂,用佛经大声去和对方辩论。虽然我们不理解他们在说什么,但是,辩论本身确实是让佛教的弟子们对于经法有着更深入一层的理解。

西方的起源更有意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杰之中,苏格拉底是师傅,自然更受世人尊敬。苏格拉底长得很丑陋,有意思的是苏格拉底经常喜欢用这张丑陋的脸和人面对面辩论。苏格拉底的辩论方式是这样的,首先他承认自己无知,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每当人们回答之后,他就对方的答案提出新的问题,就像是我们刨根问底一样。举个小小的例子,苏格拉底是这样说明什么是“勇气”的:

一次,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在演说。演说的内容是如何爱国,讲到最后,那人却滔滔不绝地大谈勇气,大谈为国献身的光荣。这时苏格拉底走上前去问他:“这位先生,请原谅我打断您的讲话。请问,您说的勇气,究竟是指什么呢?”

“勇气就是要在危急的时刻坚守岗位。”那人简短地回答。

“但是正确的战略要求你撤退呢?”苏格拉底又问道。

“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应该再坚守岗位了。”

“这么说,勇气既不是坚守岗位,又不是撤退了?那么,您说的勇气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演说家皱眉头了:“你赢了。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 “我也不清楚,”苏格拉底说,“不过,我觉得勇气是去做合理的事情,不管是否危险。”

“这话说得不错。”人群中有人喊道。

苏格拉底继续说:“勇气就是在危险的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镇定而沉着。从这一意义来说,它的反面就是感情的过度冲动,以至失去理智。” 到此,关于勇气的意义,苏格拉底的定义要高出那位政治家一大块了,可以说更接近了真理。在苏格拉底之后,中世纪的西方,是基督教控制的时代,而基督教的教义和经典就成了辩论的对象。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次让人觉醒的运动,更是伴随着大量的辩论。当然,这个时候,像达尔文和牛顿一样的人带给世界的惊奇——达尔文让殖民主义者首次有了理论的力量——社会达尔文主义,去回击那些质疑殖民主义的人。而牛顿则让人们争辩,这个世界是否存在着自然法则,而不只是神谕呢?西方出现了专门用于论战的小册子以及文体,思想者们用辩论不断回应其他人的诘难等等。到了现代,辩论更是成了国会、议会的常事,想通过一份议案?必须经过与若干不同党派不同政治主张或者不同地区代表的辩论才变得可能。世界上最有名气的辩论当属于美国竞选总统的电视辩论了,谁能在辩论中赢得观众的信任,谁就能当总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辩论在改变着世界!历史用事实说明,辩论实在不可小觑!

二、介绍现代辩论赛

华语辩论赛,可以说是世界辩论史上的奇葩。原因很简单,汉语本身语言的复杂性,多义性词语众多,和语言优美的特点,结合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的工业文明——可以说,华语辩论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举世无双,当惊世界!

这么说并不夸张,汉语本身的一些特点,识别的语言不能比拟的,一个吃字,不说短小的表达方式,只说成语就有二十多个,简单列举如下: “狼吞虎咽

大口大吃

细嚼慢咽

饥不择食

饕餮(tāotiè)盛宴

因噎废食

大快朵颐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津津有味

好吃懒做

寝食不安

食不下咽

吃喝玩乐

生吞活剥 „„”

这在其他语言中简直是不可能的。同时,文化上的差异更是非常大,整个欧洲的历史除了各个帝国的建立,中世纪宗教的统治,和近现代工业文明就说不出什么了,美国的历史更是不到三百年,但中国的文化一推就是五千年,其他能与中国文化相媲美的文明基本上都已经没落了——这意味着什么,一个有着五千年底蕴的民族,加上发达的现代文明,当在辩论赛场上出现的时候,简直就是一种华丽的演出——就如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一样,窒息得让人不敢评头论足。想想看,这样一个国家的辩论赛,会是怎样的精彩?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电视辩论赛以及我们举办的辩论赛,应该说起源于和一九九三年的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赛。狮城舌战给了一代代大学生多少振奋和鼓舞,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经典。复旦大学辩论队的那些选手,几乎成了知性青年的偶像。蒋昌建最后一句话总结陈词用了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更是引起了众多追求理性大学生的共鸣,辩论无可辩驳地走进了大学生的领地。我承认,到目前为止,九三大专辩论赛给我的影响仍然振聋发聩,不能忘怀。

在之后,辩论赛得到了很多发展,在规则上也不断变化。近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攻辩环节的加入,使得辩论赛更是针锋相对,具备更强的观赏性。但是无论如何改,现在的辩论赛都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下:

1、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没有办法简单用对与错来衡量,但辩论赛必须分出胜负。这很好理解,赛场上自然要分出胜负。但是,这种胜负只是相对的,只是一段时间内的,或者在当时的赛场上的。辩论的胜负与真理无关,只是向着真理走近了一步

2、现代辩论赛追求着“好看”,或者叫“可观赏性”

其实,从这一点上来说,已经脱离了辩论的本质——探索真理。现代辩论赛的举办,很多时候有很多利益性的内容有关,所以,追求好看成了辩论赛的一个目的,也因此现代辩论赛未必能得到让人信服的逻辑上的进步

3、辩论赛的好看程度往往决定着结果,而非辩论本身

真正探索真理的辩论,由一个口齿木讷的人说出来,一样也具备惊天动地的效果,但现代辩论赛并不是这样。我们看辩论的时候,常常被滔滔不绝的一方吸引过去,即使他们言之无物,或者在一直重复着一个没有新意的观点或例子。一些诡辩以及幽默的转移话题往往能起到引人注意的作用,所以很多初学辩论的人容易走向这个方向,以为这就是辩论

4、真正的辩论是理性的,逻辑的

最佳的辩论就是在逻辑的层面上辩论,按照逻辑,设立一个起点,经过一系列的推论,到达一个结论。如果结论是和起点的设立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就证明他错了,这样的辩论才叫真正的辩论。其实,这就是哲学上的“二律背反”或者“悖论”,同一件事情,通过不同原理竟然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辩论真正能揭露的深层次问题。比如,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神学中,上帝是万能,没有做不到的事情的,那么我就问问:上帝能不能做到他做不到的事情?

5、虽然辩论是理性的,但是,理性也是在客观世界中的理性,并不能仅仅是逻辑

客观世界中,有很多东西不是理性能解决的了的,如果单纯依照理性的推论,未必让人信服。在很多时候,在推理上或许能占到便宜,但是,如果现实世界上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样的辩论也是无效的,所以,逻辑也不能算是全部的辩论,只是一部分

6、无论怎样的辩论,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这一点没有改变的余地

辩论或许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当你够到了天空而忽略了大地,当你见到了神灵而忘记了人类——我们或者可能在逻辑世界中窥得不同的境界,但是如果这境界离我们的常识或者事实很远,这种辩论也是没有效果的。不管是怎样的辩论,必须脚踩大地,而面向天空。否则,即使你的劫难让对方哑口无言,即使你的逻辑无懈可击,你也不会打动那些真正冷静的评判者们

7、更多的论据会彰显理性

辩论就是一项理性的活动,这个时候,大量的论据,简直就是理性本身。在一个用事实说话的时代中,谁掌握着炫目的事实,谁就是赢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疑问,部分的事实会不会让人觉得“以偏概全”?会不会是用偶然定义必然?是不是用个例定义整体?以个别性影响普遍性?诚然,这种可能性存在。但是,如果我们的论据,我们的事例,我们掌握的历史再一次次重演,它就是有着说服性的力量。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哲学伦理:虽然个体不足以影响普遍性,但是新的事务发展总是由小到大的,如果同样的事情一再重演,或许这就意味着一种趋势——一种新的事物战胜旧的事物的趋势。搜集足够多的有利于我方的论据,比简单的逻辑对抗更有威力

8、决定胜负的,有着可观赏性,气势,逻辑,论据,表达的流利程度,外在形象等多方面原因,这种胜负虽然并不“科学”,但有着内在的合理性,也许不是辩论队员能理解的了的。我们在第一点说过,辩论要分出胜负,但事物的本身是没办法以绝对的对错判定的。我们在第二点说过,现代辩论赛注重可观赏性。我们第三点说过是否好看直接影响结果,我们在四五六七点中又说过,其实逻辑的本身,客观事实等都是影响辩论的因素,因此,现代辩论赛的结果是受多方面影响的,我们的比赛就是比赛,赢或者输都不是某种偶然,重要的是,我们享受过程,享受辩论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

现代辩论赛,在我看来,简直是大学生快速提高自己的最佳选择,请看清楚,是最佳,不是最佳之一。是最,是一个极端的词。在大学中,如果你有一群和你志同道合的队友,你有日夜研究辩题的勤奋,你有苦读搜寻资料的经历,不管结果怎样,你已经选择了大学之王——辩论。

怎么说辩论都不过分,问题是,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进去,那感觉好极了!

三、辩论的准备

准备辩论赛是一个暨紧张又充实的过程,很值得享受。

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任何一种观点,不经过打磨,总不会变得光彩照人,准备就是这个打磨的过程。在一场辩论赛的准备中,我们通常有一些共同性的东西值得注意,如下:

1、对于很多辩题,网络上已经有了一些现成的东西,要学会对待这些东西

首先,这些东西对于任何初学辩论,或者初接触辩题的人来说,无疑具备着巨大的吸引力。网络上现有的一些东西自然是前人的结晶,借鉴意义很大,仔细阅读,认真理解,有利于快速理解辩题,有利而无害。但是,需要明白几点:第一,你查到的你对手一定也能查到。第二,前人的东西也只是他们的理解,他们的东西未必真的高明。第三,请你放心吧,你是不可能找到一份特别完整的辩论方案的。第四,网络上的东西,是他们时代的东西,也许他们的写作在2003年,而你参加2008年的辩论赛,这几年的时光可能并不长,但人们观念的差距已经非常大了。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争辩,贫困生是不是应该买手机。2003年的观点和今天甚至迥然不同,所以,你用网上的东西,一定有选择批判着使用!

2、对于辩题中的任何一个字,都是需要查到其概念的,这是查资料最底层的东西

这很容易理解,你拿到一个辩题,第一件事情就是查清楚辩题中每一个词是什么意思。不要以为你对汉语的理解能力很强,在辩论中,一个微小的定义不同能导致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当你查这些辩题中的词语的时候,你很有必要多查几个字典,以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义。辩题“网络利大于弊”还是“网络弊大于利”的问题中,什么是网络,什么是大于,什么是利,什么是弊等等,都有着非常寻常的意义。我记得我第一次听这个辩题的辩论的时候,正方理论对于网络定义后,马上说,我们说的网络,不仅仅值得是电脑网络,也包括电话网络,通信网络,交通网络甚至邮政网络等——虽然这绝对有耍赖之嫌,但是,可以从一开始这样一句话,就让正方就立于不败之地,让人叫绝,谁让你没有把网络定义为电脑网络呢。反方无论如何挣扎,他们不能对抗各类网络对人类带来的福祉,不是很可怜吗?

其实,查到概念和界定概念又是一个话题。在一场辩论中,我们必须有概念的明确界定才能辨的起来。如上面例子,网络利大于弊或者网络弊大于利,究竟在说什么网络?如果把网络含义扩大化,虽然表面看立于不败之地,但如果对方反驳说我们辩的本应是电脑网络,我们是不是要和对方辩“网络是什么呢”?这个时候,不妨大度地说:我们知道你们在整个网络的概念下你们没办法辩,只有一个结果是输,我们也不愿意这样赢你们,咱们现在限定就在电脑网络这个范围——这样一来,显得又大度,又让对方“打破牙齿肚里咽”,说不出什么。相反,如果就着什么事网络开始辩,虽然有字典做后盾,看似能逞口舌之快,但不会获得评委的支持。

另外,就查字典来说,除了我们现有的成型的字典之外,一些网路知识库,如维基百科,百度知道,金山词霸等,也可以作为一定的参考。因为,网络知识库的更新速度很快,他们已经在或多或少地影响当代各种传统的知识库。

3、基于事实的论据最有说服力

这一点,在我写的第二章的第7点已经说明过一次,这里举一个小小的例子。

就在前天,我看到的辩题是“天灾比人祸更恐惧”和“人货比天灾更恐惧”。可以说,这个题目是一个绝佳的题目,中性,两方面均有可言的,没有明显的偏颇,对于人祸险于天灾,中国每年的车祸死10万人,正方就问,每年都有十万人,一次天灾的地震或者飓风才能有多少人死亡,你说谁厉害?而对于天灾险于人祸,就可以举中世界的欧洲罹患鼠疫,简直是整个国家的人口灭绝。还有地球大爆炸,造成了恐龙文明——事实上还可能有史前人类的灭亡。各朝各代均有大的瘟疫,往往瘟疫盛行,就是整个地区的人口灭亡等等。真实事例的例证最有力量,也最能引起人的思考。在辩论中,往往一组数字,一个权威的来源,一个历史故事,一个文化典故,一个身边的例子等等,最具备杀伤力。但是,这些都需要有精心的准备,而这种准备的过程,是一种极大地提高

4、有文化的辩论最为好看

呵呵,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句子,什么叫“有文化”。余秋雨有一句话我倒是很认同,大意是这样的:“有学历不代表有文化”。其实,我们很多大学生对于文化的了解确实是贫乏的,对于古代中国种种有味道的典籍,不要说看过,就是连名字都没有听过。问一问什么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有一个让人比较满意的回答。而在辩论中,我们用满口的大白话和用带着文化清香的典故、成语、或者是援引前贤们的只字片语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有着圣贤作为支持的辩论才是真正好看的,因为无论从他们语言的优美程度,表意的凝练程度,还是对于语言分寸的掌握,有文化的辩论选手都是最吸引人的。不过,这怎么说呢,对于某些辩论题目可以进行文化内容的快速培训,但更多的则是阅读的问题,一个不好解决得问题

5、立论必须贯穿全队,并且强劲而有力

辩题的根本,就是立论。如果这个论立不起来,就如同人没有骨头,成了一堆烂肉。在辩论的准备过程中,辩论队员通常能想到很多思路,诚然,这些思路都有用,但是,辩论必须围绕着一个最为强劲的思路,就是立论。立论必须贯穿于大家的辩论中,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立论被大家一起立,这个理论才具备杀伤力,而大家千万不可各自为战。其实说到这里,另一个问题就有了,就是这个立论一定要立得起来,一定要脚踩大地,一定要让人觉得有道理,不能没有根基。在众多的选择中,我们要选择一种最有道理,最让人信服的思路作为立论,这是决胜之根本

6、攻辩尽量不要用开放性提问,准备攻辩的时候必须会有连环套 攻辩最忌讳的就是开放性提问,一个开放性提问可能就会让攻辩变得糟糕至极——因为你给了对方开口的机会。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能用,要使用开放性的提问是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当对方洋洋洒洒万言已出,而你用一个小小的一个提问让对方哑口无言——这是高手中的高手。一般情况下,就是让对方回答是或者不是更好些。攻辩其实是近几年辩论赛改良的地方,他给了一个充分斗逻辑的机会:一方只需问,另一方只需答,这就意味着双方可以就着逻辑针锋相对的对攻——既然是够逻辑,主动的一方,即提问的一方,必须设计出一连串的问题,不管对方回答是或者否,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用赵本山的笑话来讲(原文记不清了,请谅解):“范伟提问:过年了,一家子有一头猪和一头驴。你说是先杀猪呢,还是先杀驴呢?大忽悠的徒弟说,先杀驴。范伟说,恭喜你回答正确,猪也是这么想的。大忽悠的徒弟又说,那就先杀猪。恍然大悟的赵本山说,不长进吧你们,你回答先杀猪,驴也是这么想的!”这是一个绝妙的注释,有很多时候,逻辑会引向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前文提过,这在哲学上叫“二律背反”,而这样自相矛盾的7、准备辩论必须得有陪练,模拟实战

不管怎么准备,如果没有经过实战,我们是没办法找到辩题中真正针锋相对的地方的,准备的效率并不高。一支辩论队,决不是几个上场队员组成的,更包括替补,以及陪练。之所以成为陪练,不一定是因为陪练的思维不够睿智——往往都是因为他们的口齿没有上场队员伶俐造成的。而在平和心态的训练中,更偏重于逻辑对抗而不仅仅是带动场面的时候,陪练甚至比场上队员的观点更犀利。在实战性质的训练中,陪练的存在容易让队员们弄清楚对方的观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因为,陪练一方面在想对方的观点,一边在设计怎样驳倒对方的观点,从这一点来说,陪练甚至掌握着比上场队员更完善的全貌。模拟实战不但可以让辩论队员们更了解双方的观点,更是用真实的场景促使辩手们进入状态

8、除了正常的论据外,我们的准备必须有或者诙谐幽默,或者振聋发聩,或者引人深思的一些东西——引发一些情感反应 幽默是辩论中最耐看的一种,也能带动起全队的气势和盘活观众的气氛。一次恰如其分的幽默,甚至比论述很多论据的效果来的要好,笑声就是力量。善用幽默的辩手永远是赛场中最受关注的焦点,因为想幽默不容易,既需要有理,更需要有幽默感,还得有合适的表演天分。幽默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同样一个幽默,有的辩手可能把人说笑了,也有的可能把人说闷了,如果不善幽默,还可以用“煽情”的方式,也会有效果。从本质上来说,辩论无论是逻辑还是论据都是理性的,但是,有些时候恰恰是感性决定结果。在融合了理性的辩论里面,揉一些能引发人情感反应的东西,那效果可能奇佳。1993年,蒋昌建就是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来打动人心的。虽然现在我想来,这句话实际上和辩论根本没什么关联之处

9、良好的举止可以获得观众的满意

什么叫做良好的举止?我们可以看看什么是不好的举止:衣着不统一,站立的时候把凳子碰倒,抢话筒,抢话,说口头禅,讲话的时候爱攻击人而不是就事论事等等。这些方面,都容易给观众造成不好的印象,在准备辩论的时候都要有效的训练。真正儒雅的举止,能获得评委和观众发自内心的尊重,甚至优于辩论本身来给我们的享受。

良好的举止还表现在一些谦词的使用上。辩论虽然讲究的是“当仁不让”、“舍我其谁”,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说话要说满,不留余地。相反,如果我们在激烈的辩论中能使用一些谦词,如“听了你方的论词我们非常佩服你的口若悬河,怎奈真理并不是站在你们一边的,所以请允许我指出你方的几个问题„„”“对方辩友刚才一席话说得慷慨激昂,但小女子仍有一事不明„„”“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怎奈我方才疏学浅,仍是听不明白„„”“谢谢对方辩友”等等,反而会让评委和观众们觉得这才是辩论——很谦虚,但又坚持原则,同时给人美的享受。流畅自然的使用谦词一方面可以全面提升评委对于辩手的印象,另一方面,说谦词的时候对方需要全神贯注的听,我方却可以用这个时间理顺理路,获得宝贵的思考时间。

10、设计一个经典的团队“亮相”

团队亮相是一个值得设计的过程,不要小看亮相,几个人几句话的自我介绍,通常能造成两方面的结果:第一,开始的声势谁大,谁从心里就更有底气。第二,亮相这几句话,是辩手们第一次在对方面前说话,能让对方在看你的表现中判断谁将是攻辩的对象。一般来说,说话气势不够的人被选中作为攻辩对象的可能性极大。这不难对付,设计一个大家共同完成亮相,在这个亮相中扬长避短,让对方看不出谁是说话气势不够的即可。其实,亮相客观上讲就是一次表演,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拿出最佳效果,多练几次,这样简单的表演还有什么做不到的么?

11、关于背诵的问题

背诵论据和读论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背诵的通常要比读的好看,但是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博闻强记的本事的。在我们能力不到的情况之下,选择读论据也不错,最重要的是我们读要读得流畅,有气势,有感染力。我并不赞成完全去背诵,我赞成去说,即在充分理解辩题的基础上去讲解,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而背诵吗——背不下来也无所谓,虽然背下来肯定更厉害一些。

四、唇枪舌战

扣人心弦的辩论赛终于开始了,人们很快被辩论之美吸引,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我们说有时候觉得场上的空气都凝滞了——中国语言可以表达出一些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却让人觉得就是那样的状态,空气怎能凝滞,是我们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凝滞了吧——可是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又怎么能凝滞——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吧,而这种感觉用这语言表达竟如此贴切!当辩论开始,我们的辩手需要做些什么,请看: 第一:当对方一开口,就要努力找漏洞

这或许是句废话,但确有可说之处。一种是对方的论据论点在我方准备范围之内,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简直就是在为我方加分。另一种对方的观点我们没有听过,但是对方在陈述过程中语言会出现语言上的错误——在哲学上这叫语言的陷阱,即由于语言存在的问题,使得不能表述自己想表达的问题。举个例子,“good”在哲学中有两种意思,“善”与“正确”,在哲学中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哲学家们在用good这个词的时候非常吃力,往往在一段话中不断变化这两种意思,最终不知所云,在汉语中这样的情况也不鲜见。找语言上的漏洞是相对容易的,但是用用即可,不可纠缠,因为这并不是辩论正途。在语言漏洞之外,就是硬碰硬地找观点上的漏洞了,这就是真功夫,不需要赘述了。

第二:请注意,需要正面迎敌

这一说法和我们一届届传下来的怎么如此不一样?正面迎敌,不是要落到陷阱中吗?我却告诉你,大多数的时候你是需要正面迎敌的。辩论不是诡辩,诡辩至多只是辩论的一种技巧,诡辩采用的无法就是转移话题,偷换概念,断章取义,而真正的辩论是需要针锋相对的。采用诡辩的方式是为了应付我们确实不太好说的地方——如果对方提出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东西,那是需要转移话题的,但是,转移话题是暂时的,在后面的辩论中,还是需要针对对方提出的东西进行反驳——否则,别以为评委和观众们看不出来谁在逃跑,是要被扣分的。而勇于正面迎敌,在大多数时间不是坏事。当然,如果确实在某一方面不利于我方,该诡就诡一点吧,总不能当成鱼肉任人宰割吧。第三,不要用有敏感政治性的事例去辩论

用政治事例去辩论,尤其是用涉及到比较敏感的政治事例辩论,在我看来,是一种不守游戏规则,竭斯底里的做法,是要被看不起的。我曾不只一次看到过这样的辩论:某一辩手用现在政府推行的政策来说明他们是对的,之后反问一句:“请问对方辨友,你敢说政府是错的吗?你敢说共产党是错的吗?”谁敢接下一句?我们的国家现在变得开放,很多事情已经可以谈论,但开没有开放到让我们在辩论赛场上公然议论这些。事实上,我们的党和政府是做过很多错事的,这一点我们党自己也从不否认,可如果用“难道政府错了吗”这样的话质问对方,一是政府确实也有做错的时候,命题本身不成立。二是这根本不是辩论,是一种威胁。今天我讲的是辩论,关于政治情况不想多说。我想,如果一定要用到政治事例,也不要用威胁的方式去逼对方就范,这样做本身就意味着输了,即使赢得了气势,却事实上输了人格。第四,一个人不要说得过多

我们有的辩手,一说话就滔滔不绝,自由辩论中也可以说长达半分钟。客观上,你是在给对手机会,因为你说的越多,漏洞只能越多。而且更糟糕的是,你在剥夺你的队友们说话的权利。或许你的队友已经想到了一串妙语,因为你占用了他的时间,却说不出来。在自由辩论的时候,可以有一个口齿伶俐的为主,但是其他人在他创造时间的时间内,大脑一定积极运转。一个人的辩论不叫辩论,是演讲,一个队的才是辩论 第五,不要去辨哲学

很多时候,我们举例子,会被别人说这是个体现象,于是就进入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领域。我们举例说现在有很多现象是普遍的,对方就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现在普遍不代表以后普遍,再一次引入哲学的领域。我们说有些原理已经被证明是真理,有人就问你怎么知道他就是真理,似乎一切都可以被怀疑了。引入哲学领域去辩论是必要的,没有哲学中的逻辑,何来辩论。但是,如果开始辩哲学,比如辨普遍性和特殊性哪个重要,这根本就是没有结果的,辩论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既然没有结果,何谈辩论?

我们需要的辩论,需要有哲学的思维,但也不能辩哲学的概念,这并不是一件难事。第六,辩论要合理,不要为口头上的赢而辨,辨那些大家都认可的合理的东西

可以举个简单到例子。有一次我看到的辩题是“网络沟通是否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位辩手问对方:“节假日到了,你宁愿打电话给家里而不回家面对面向你的爸妈问好,你不觉得这是不孝顺吗?”类似的还有“如果是我,如果一放假,无论千里万里马上就能回到爸妈的身边”。反方的便问:“如果我因一些急事确实不能回家,我是不是应该马上打个电话问候一声,请问是不是电话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正方又说:“不是,爸妈的亲情怎能用电话,没什么事情比当面见爸妈重要,这只能说你不重视你的爸妈”云云。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在北方上学而家住海南的学生怎么可能随时回家?车票钱花的起吗?即使住的相对较近,又有谁整天回家,那叫上学吗?而当我们毕业后,在外需要辛苦赚钱养活家人,承担家庭社会责任时候,又怎么可能随时回家,这个时候的电话不就是寄托了所有的相思吗?正方用亲情牌大说特说,而他们的啦啦队在灵巧舌头的感召之下不断鼓掌,在我看来就是起哄了。真正的辩论,逞口舌之快并不意味着能赢,需要尊重事实。第七: 可以恰当的使用道具

其实道具并不比说出来的论据更有说服力,但是,一个小小的道具通常能让人眼前一亮,有效调节辩论的气氛。一本书,一张广告单,一块手表,一个日记本等等,都可以作为道具。当然,也可以自己制作道具。笔者见过的最经典的道具就是一位辩手用一张纸大大地写了个“女”字。辩题是现代社会中男人类还是女人累。辩手举着道具说:你看这个“女”字,“弯腰姿势,两脚交叉,两手举平,肚子里还得准备孕育着孩子,这么难受的姿势还要仰着头,我说我们在座的男同胞们啊,你们说男人累还是女人累?这个男辩手故作深沉状,引现场笑成一片。道具的作用可见一斑。第八:切忌不要一直跟着对方的思路走

前面说过,要正面迎敌,但迎敌不是在跟着对方的思路走。一旦进入了对方立论的范畴,坦白讲很难占到便宜。团队中必须有一个人清晰地能观察这一点,该转移话题的时候必须转移,否则,再多的辩论只是给对方做嫁衣裳了。第九:切忌不要搞人身攻击

人一旦到了“忘情”的境地,就容易口不择言,什么话都能说,什么话都敢说。我们都知道在辩论中搞人身攻击是不对的,但在实际进行中却仍有人不断犯这个错误。其实无论是辩论或者做事,如果急了口不择言,这都是一种身心修养不高的表现。如果有这个毛病,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改正。

第十:自由辩论团队须有明确分工 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技巧。自由辩论完全可以以一到三名辩手为主,至少有一名辩手作为冷静的观察者。大部分的时间是为主的那辩手们在辨,作为观察者的一是在更加全面的总结对方的错误,另一方面,在审查自己的队友们是否有偏题的地方,要提醒自己的队友。当这名冷静的第四人站起来直接争辩的时候,其他的人就要注意了,他是不是带来了新的思路,或者是不是他在提醒己方说得偏题了,需要对自己的思路进行即刻修正。这样一名冷静者是很有必要的,我曾经看到过一场堪称经典的辩论赛。本来是一场有实力差距的辩论赛,但是弱队这一方有一个如此的冷静者,在自由辩论已经过半的时候都一直没有发言,之后抓住了对方的几个要害猝然发力,当时的场面就是以一对四。但他的观点相当地精准,语言凝练有力,竟然几个回合下来把对方辨的没词了,这是之前任何人都想不到的,结果他们赢了辩论赛。其实,这样的分工不是什么新创造,在“头脑风暴”型的会议中,通常要有几个人扮演与众人观点相反的人,这道理是想通的——即不受主流思路影响,站在事外看事情,反而更准确些,这是一种分工。

唇枪舌战,激情之辩,理性之辩,在辩论场上,拿出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勇气,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威风凛凛,激扬文字,砥砺精神,这将是辩论带给我们最美好的人生体验!

五、辩论之境

辩论是一种境界。

辩论赛本身只是一种形式,而辩论赛之外的东西是很值得细细品味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像辩论赛那样明确的规则和形式,但是目标是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去说服别人——说服人绝对可以称之为一种能力,真正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观点人,可以说是真正的高人。在现实生活中,说服并不是辩论赛上一定分出胜负。事实上,凡是压倒性地辩过别人的结果只有一个,让对方更抗拒,更难接受你的观点。如果想让人接受你的观点,除了辩论本身的功夫外,更要明人情事理。或者说,想要真正说服一个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既需要理性,也需要感性,既需要数字、证据的雄辩力,更需要洞察对方心理的过程。总之,在无形中让对方从道理和心理上都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才是现实生活的辩论之境。但是,这个境界不经过参加辩论赛或者参加过辩论的实战,是很难做到的。只有亲自经历过,才能更加理解这其中的“道”。辩论赛可以带给我们很多东西,最起码的,我们学会了如果运用辩论的各种技巧,在辩论中不落于下风。这种能力也是有用武之地的,包括我们的听证会制度,一些民主评议的过程,股东大会,或者是讨论某些问题的会上,是需要一些争论的,参加辩论赛本身的经历能给这些时候带来最直接的帮助。虽然形式不同,使用方法略有不同,但是实质还是一样的,这个时候,我们这些辛辛苦苦参加辩论赛的辩手们会享受辩论带来的种种快乐。辩论赛一定要分胜负,但是事件的本身无所谓胜负——这之前已经提过了的。辩论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明辨事理,进一步向事情的真相,或者真理靠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辩论的研究意义便不语自明了。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琢磨,去研究,这个时候,辩论赛带给我们的研究能力就派上用场了。我们可以去查询一些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就某个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讨论,我们可以树立起一种全面的假设在这个前提下去研究——即是辩论赛中的立论。这一切在未来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体现的时候,我们会知道辩论赛曾经带给我们多少宝贵的东西!

其实说到这,我想转到这样的一个话题上。事实上,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失败的,大学毕业之后,我们的学生究竟有几个人具备生存的能力?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是,参加过真正辩论赛的,能力要远远超过同龄人的——不是刻意的夸大,是我用数据分析得出来的结果,用数据说话不是最有力度的论证么?参加辩论赛,获得一种超过周围人的能力,实在是一个不坏的选择!总之,辩论赛带给我们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辩论,一探辩论之境界——真乃人生一件快事!

第三篇:辩论材料(精选)

人性的定义;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也就是说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性恶论

相关书籍:《告子(上)》、荀子《性恶》、霍布斯,《人的本性》

相关论据及观点:

1、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心迷是真身,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

2、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路易105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3、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将本恶的人性显示出来了,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残忍啊!而《人类的起源》一书中告诉我们,当一个土人的孩子不小心,把一筐海胆掉进海里的时候,土人竟把他活活摔死在石岸上,面对原始人这种残忍的天性,有些人难道还要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吗?

4、正是因为人性本恶的存在,所以,在人类社会沧海桑田的演进过程中,教化才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也相当艰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从来不否认,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修养,人是可以对他的本性进行修改,甚至形成伟大的人格,但是,正是因为有本恶的人性存在,所以我们要知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5、认识到人性本恶,其实并不是人类的耻羞,真正应该反省的,是面对真理,却不敢去正视它,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人的尊严这种虚荣被不断剥去的过程。我看到在神学灵光笼罩之下,人们曾经是相当的夜郎自大,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抹去了人在宇宙中心地位;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弗洛伊德则披露了理性的冰山尖之下,人巨大本能的冲动和欲望,今天,我们也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性本恶这一基础,才能做到抑恶扬善。而世上的法律也证明人性是本恶的,因为需要这么多原则性、底线式的规条来约束人性的欲望及膨胀。

6、荀子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本恶。荀子批评性善论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坚持性恶论。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7、荀子在“性恶篇”还用了很多论证证明性恶论。如 ①.有曲性的木,有待于扶植才能直; ②.有钝性的金,有待于打磨才能利。

③.“人的自然之性”也有待于“师法文化”、“礼仪之道”才能“善”。以伪(师法文化、礼仪之道)解释善可以行出来行并不能解释“性恶”的人为何以能有“人为之善”,也不能说明师法和礼义为何可以产生。

例子:

1、人性本恶,即人性的不完善,人类社会之所以达到今天的高度发展,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就是人性的不完善,为什么这样说呢。举个例子吧,船是怎么发明的,是因为人类的懒惰,很多人不想绕很长的路到达彼岸,所以人类发明了船,而桥也是如此。一个人从一开始,在各个方面就不完善,所以才需要教化,我们就经常说过,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做一名科学家,做一名教育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本性是不完善的,所以他才需要努力学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倪补各方面的不足,才成能成为科学家、为人、教育家。如果人性不是本恶,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会失业,并且方仲永也不会如常人耳。再者,有的人即使通过良好的教育,仍然成为有社会有害的人,各个方面仍不完善,可见,人性有多恶啊。

2、这世界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的行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不孝的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进行改造而已。

3、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而《人类的起源》一书中告诉我们,当一个土人的小孩不小心,把一筐海胆掉进海里的时候,土人竟把他活活地摔死在石崖上,面对原始人这种凶残的天性,对方辩友,难道还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吗?

4、在汉字中,善是口字底,恶是心字底。这代表着善良是由人类在后天活动中用口说出来的,恶则是人类先天存在的本心。在英文中,LIVE译为“有生命的”,而它却隐藏着另一个单词EVIL,译为“罪恶”。也就是说,LIVE和EVIL代表着,罪恶是隐藏在生命中的。“如果人性本善,为什么会有犯罪现象的发生呢?”或许有人会回答,是因为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但是,所谓“苍蝇不叮没逢的蛋”。一个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因为外界影响而犯罪,正是因为他心中有恶的种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本恶!

性善论

相关论据和观点:

1、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

2、而根据人性本恶的前提假设,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无所不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3、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永远不得渡,则已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善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受后天的影响而会不同。欲望是万恶之源,当一个人经受不住欲望的侵蚀,自会邪恶。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几乎每个人都有同情弱者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的行为,这是善。又几乎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千方百计对付阻碍自己实现利益的人,比如政客很多行为就是恶,这时你能说是对还是错。善与恶的距离是很近的,他们就相距一念之间,而有时是混淆的,分不清善恶了。

4、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说,人生来就具有向善之心,这种向善之心就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没有不向善的,就好像水没有不往低处流一样。

辩论赛比赛规则及评分标准

双方辩手入场、入座,双方辩手进行自我介绍,主席介绍评委、辩题。

(一)开篇陈词

正方一辩发言(立论)(3 分钟)反方一辩发言(立论)(3 分钟)

(注:每方队员在用时剩余 30 秒时,计时员以黄纸牌提醒,时间用完时,以红纸牌终止发言。)

(二)攻辩

1、正方二辩向反方二辩提问;反方二辩向正方二辩提问。

(每一轮攻辩阶段为 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辩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20秒。用时满时,以红纸牌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2、正方三辩向反方三辩提问;反方三辩向正方三辩提问。

(每一轮攻辩阶段为 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辩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20秒。用时满时,以红纸牌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注:提问、回答均简洁明确,回答方须正面回答提问方提出的问题。重复提问、回避问题均要被适当扣分)

3、攻辩小结:

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1 分 30 秒)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1 分 30 秒)

(注:要针对此前所有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情况的背稿,否则将被适当扣分。攻辩小结阶段,在每方用时剩余 10秒时,计时员以黄纸牌提醒,时间用完时,以红纸牌终止发言。)

(三)自由辩论

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每方限时 5 分钟,双方总计 10 分钟。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记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计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若某一方的选手已连续发言四次以上,其中一人未参与发言,将做扣分处理。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注:自由辩论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 30秒时,计时员以黄纸牌提醒;时间用完时,以红纸牌终止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

(四)总结陈词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正方四辩总结陈词。(4 分钟)

(注:应有针对性的对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否则将被适当扣分。每方队员在用时剩余 30秒时,计时员以黄纸牌提醒,时间用完时,以红纸牌终止)

(五)观众提问(共8分钟)正方观众向反方辩手提问; 反方观众向正方辩手提问;

总时间8分钟,不分开计时,依次进行,观众只提问,辩手只回答,双方不能互相辩论,直到时间结束

(六)观众点评(6分钟)

正方观众2名点评反方辩手的表现;反方观众2名点评正方辩手的表现;正方一名评委点评反方辩手的表现;反方一名评委点评正方辩手的表现;

第四篇:辩论稿及材料

观点阐述

挫折利于成长

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第二、我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

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

有一名老教授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不仅学业一直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甚优,他从来就没输过。然而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在众多的尖子生中很难再独占赘头,他输了,但没有输得起,就因为考试分低,学校要他留级,他就离校出走了。某市重点高中高考落榜的学生中有四名服毒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获救。我们都还记得曾经活跃在诗坛上的青年诗人顾成,仅仅因为感情上的一点挫折,就自杀了,一颗绚目的流星就这样陨落了。让人痛,让人怜…..类似的由于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摔倒爬不起来的例子太多了。现实生活中,除这些遇挫折而自杀、出走的典型事件外,青少年中其它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在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突出。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别人说了自己什么,觉得自尊心受到损伤,就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即使是自己的过错,也没勇气承认,被别人指出过错,就会被否定的挫折感,得到表扬,就洋洋自得,受到批评,就沮丧,就萎靡不振。究其根源,这种结果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对挫折的适应力有直接关系。

再看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张海迪。她以保尔为榜样,用毅力和生命在我们面前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用生命唱出了人生的真谛……她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们每个健康的人比之有愧。人生能有几回搏,遭受重大挫折后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也是一种升华!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所以我们认为,逆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受挫就败,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从小就需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如果说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那么当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自然会形成不屈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性格。尽管他们可能会摔倒,但只要爬起来仍是一路艰辛一路歌。他们必会正视挫折,驾驭挫折,化解挫折,战胜挫折。逆境更有利于造就人才。

辨论

刚才我方二辩已从现实的角度做了充分的发言,我方立场坚定: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下面我再从历史已证明的事实来重新阐述我方永不改变的立场: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做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锻炼。

在中国古代,像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优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都有杰出的成就。抵抗逆境的能力。作为人才,难免遇到逆境。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居多,在顺境中能够成才的比较少。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处在逆境当中,就希望摆脱逆境,就会更加努力奋斗。在逆境中成材的例子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常言: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多艰,砺人意志,道途坎坷,长人知识。

有多少人杰志士的成功来自于挫折、逆境: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到处碰壁一生遭遇冷遇困境而不馁,晚年削笔而做《春秋》成为中华民族一圣人;孙膑军事奇才而遭庞涓之忌,受膑刑而削去双足,装疯而返回齐国,助齐王而大败魏军一部《孙子兵法》而为军事之鼻祖;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屡战屡败,然屡败屡战,最终反败为胜,开创大汉王朝;俄国大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出生在北极圈内一个偏远穷困的小鱼村终年出海打鱼,又遭受继母虐待,但是在困境中不甘命运安排,他为追求知识而出走,发奋苦学,勤于观察,多于思索终于成与一个大科学家;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七岁其父因负债而入狱,母亲靠给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从小他不得不去鞋厂做工,饱受穷困忧患,但是遇逆境而不消沉,好学而上进,终成为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自由家境贫穷。小时靠捡破烂帮助家庭,靠着顽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一代名人……这些经天纬世之材,都是在逆境中成材,可以说没有逆境就没有他们的成就和辉煌。

总结陈词

刚才我方认真听了对方辩友的陈述,很精彩,但是,我方觉得对方始终没有从概念和本质两方面清楚的认识到二者谁轻谁重。我只好再次强调一下:

1、逆境中的主观能动性。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比较性话题。成长是发展,发展就要靠动力。逆境给个体的积极发展提供的可能性是,他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心理学上此类情况成为应激。《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经典作品。古巴老人桑帝亚哥的形象成了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在出海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以信念为支柱,与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三天三夜。他已经年过,他的力量从哪里来?正是逆境激发了它的主观能动性。顺境中的安逸对人的影响无法达到如此大的强度。

2、逆境中的可持续性。我方的概念已经阐述的很明白。在主体克服逆境做出努力的同时,必然根据动机,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以达到超越逆境,寻求积极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尝试,对于主体长期的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使得他在日后的生存中能够根据克服逆境的经验超越更加困难的“逆境”。

3、逆境中的逆反性。逆境的存在,只对当事人具有意义。对个体成长发挥的作用,也由当事人的表现来决定。大家都应该听过某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事;那么,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即使是一个有壳的鸡蛋,也是逆境;可见在顺境中成长的,很可能无法对现实中所产生的需要做出应对的逆境灵活处理;反之,如果从小家长就要求他学会自理,学剥鸡蛋的过程中也许他遭遇了“逆境”,但此时,剥鸡蛋已经成了“顺境”,他所能够承受的将是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的挑战,而不是面对一个鸡蛋一筹莫展。

4、逆境的过程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即把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实践经验、个人经历看作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学习的顺境中学生的心理不会有太大变化,没有强刺激也就无法快而深刻的形成记忆。

回到我们教学中来谈。先谈教师。我们每位老师都清楚,公开课给你带来了什么?无论成功与否,给个人带来的都是进步和思考,需要比平时上课付出更多的劳动,还会在操作中遇到各种“逆境”,解决诸多问题的过程确实促进我们进步的动力。再谈学生。过分强调赏识教育给孩子提供了自我满足的沃土。我们身边不少见这样的孩子:他们只听的进表扬,对批评或置之不理或不能接受。逆境正是一位好老师,他能够让孩子们从困难中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知识能力的匮乏,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

各位,谁也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过于依赖“顺境”的作用,而缺失应有的勇气,信心,思考,奋进,而这一切,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逆境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提出这样的口号,意图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让我们都学会寻找自己的奶酪!

俗语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苦,就是逆境所带来的苦,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更为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处事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从小在安安稳稳、无风无浪的顺境中生活,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无疑是只井底之蛙;最终,个体的成长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因此我方再次肯定我们的观点: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如果想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那么,选择勇敢的面对逆境吧!用海明威这句结束我的发言:“我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

第五篇:辩论稿

有害!、、对于小孩子,心里本来就脆弱,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强,也不会进行自我心理疏导,老师那么严厉,动不动就打孩子,孩子会产生一种畏惧,甚至会给孩子带来阴影。更何况,打或者纯粹的严厉对孩子教育起不了根本作用、可能孩子出于不想挨打挨骂,当时会听话、但没从根本上改掉缺点、教育孩子主要从心里诱导,要让孩子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如果动不动就打孩子,孩子会认为听话就只为了不挨打,没人监督的话,只要不会被发现,那还是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去做、建议那个老师好好反省下自己!而且好强一点的孩子,别人这样对他,会从心理产生一种憎恨,说不点会和老师唱反调,变得叛逆,不听话!

张:顺境就是良好的境遇,逆境与之相对。人的成长指的是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以及充分社会化的过程。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角色趋向成熟两个指标来显示,虽然顺境逆境,都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人生境遇,但比较而言,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首先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一方面科学的营养供给、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比起匮乏的物质保障,欠缺的公共卫生服务,更有利于人的生理成长。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长,人心智的成长包括认知能力的提升、性情的陶冶、品格的养成。逆境中,学习环境是压制性的,可以认知事物,但是顺境中,提供的是鼓励性的教育氛围,更有利于认知的系统发展。逆境中可以认识到人生的艰辛,但也容易产生焦虑和痛苦,甚至产生对他人的疏离感和不信任。而顺境当中,我们更可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友情的可贵,从而拥有宽容开放、健康的心态。逆境中,对人品格的培养是有条件的,很容易就超出了基本的心理承压范围,造成人格的扭曲。而顺境中,对人品格的培养,却是潜移默化的,通过积极的教育手段,和良好的性情陶冶,锻造更健全的人格。

其次,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来看,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满足人生各阶段的成长需求,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顺境中家庭的关爱让我们具有了自信心和自主意识,而在破碎中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自卑多疑。青少年的时候,顺境中良好的教育,可以使我们学业有成,谋生有道,而缺乏教育,则一时失去成长依托,迷失生活方向。当我们到了成年乃至老年的时候,顺境使人在自我肯定中,获得终生成长的动力,而逆境的冲击,容易使人意志消沉,自我否定。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社会角色的成熟,因为人的成长,总是以其独立的担当恰当的社会角色为标志的,逆境中的困顿,容易产生挫败感,使人打断终生成长的进程,而顺境中持续的社会发展,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谐的日常生活,为人的社会角色成熟提供了更良性的空间。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凭借顺境的好风,我们可以展开成长的双翼,在人生的天际飞得更高,更远。谢谢!

顺境改为不鞭打

我们辩论“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还是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的时候,提醒对方辩友弄清什么是所谓的顺境和逆境。

所谓顺境,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社会客观条件给人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发展,人们可以充分利用以发展自己。所谓逆境,则是人们向着理想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利因素,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方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首先逆境对成才,产生极大的危害性,不仅不利于人才的成长,相反还阻碍成才。这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对方辩友在内的所有人都在争取一个好的环境,也就是顺境。无论是为人父还是为人母都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试问对方辩友如果是“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各位为什么不去创造更“逆“一点的环境来帮助你的儿女成龙成凤呢?你创造的好环境好条件,无疑是你在你儿女的成才路上加了拦路虎、绊脚石。对方辩友坚持的“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显然是谬论。

许多人感叹“生不逢时“。我们记忆犹新的“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的社会环境显然可以称之为逆境,是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吗?答案是否定的。轻视教育,轻视人才的社会风气,使成才主体的智慧和才能没有施展、发挥的余地,他们怎样成才?然而,改革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有了适宜的环境,也就是顺境,许多人才生逢其时,赶上了建功立业的好时光,归根结底,他们是得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顺境。如果没有这样的顺境,他们成才成果的美丽梦想也只能是梦想,不会实现。我方始终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我们始终在努力变换自己的环境,让逆境变为顺境。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再生活在逆境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甚至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不顾,也要为大家争来一个生活发展的顺境。就连毛泽东,他也不能不感喟“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活,“假如今天我们为不能生逢乱世而遣憾,先烈泉下有知,真不知会作何感想。如果说“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那么这些伟人,他们在历史上的过错可真是无法计量的!可真是千古罪人!“

我方始终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我们所说的顺境并不是指溺爱的环境。孩子不能成材不是孩子的错误,而是家长教育的失败,这并不是孩子处在顺境中的原因,相反的,父母的溺爱反而为孩子设立了逆境,父母剥夺了孩子受锻炼的机会。而我们可以利用顺境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大家都知道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是非常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而处于边远山区的孩子生活在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当中,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他们陷入了放羊---娶媳妇------生孩子-----再让孩子放羊的恶性循环当中,这就是为什么乡村落后于城市,中国西部落后于东部的一个基本原因了。

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是指不利的环境。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努力,就是由逆境进入顺境的过程,而在其中必定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处在顺境中的我们可以利用走弯路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会大大缩短成功的路程。人人都追求天时、地利、人和,说明我们都需要顺境。所以我对你的祝福是:一路顺风,而不是一路逆风了,我重申我们的观点: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而只有顺境才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谢谢!

逆境中的逆反性。逆境的存在,只对当事人具有意义。对个体成长发挥的作用,也由当事人的表现来决定。大家都应该听过某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事;那么,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即使是一个有壳的鸡蛋,也是逆境;可见在顺境中成长的,很可能无法对现实中所产生的需要做出应对的逆境灵活处理;反之,如果从小家长就要求他学会自理,学剥鸡蛋的过程中也许他遭遇了“逆境”,但此时,剥鸡蛋已经成了“顺境”,他所能够承受的将是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的挑战,而不是面对一个鸡蛋一筹莫展

下载辩论入门(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辩论入门(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辩论稿

    正方观点: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就其善意的谎言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非恶益,而是建立在内心之诚,之善的基础上,而恶意的谎言是为说谎者谋取利......

    辩论

    正方:愚公应该移山...愚公移山发扬了以顽强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必胜信念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这是一种信念...所以我觉得愚公应该继续移山而不是搬家...搬家只是逃避问题......

    辩论

    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q6mwP17oMhY/ 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林华奇(反方) 我方认为,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坚持宽松式管理不等于人性化管......

    辩论稿

    评委老师好,对方辩友好: 我是正方1辨,我们正方的观点是:中国足球走向世界关键在于教练。 所谓名师出高徒,没有一个好的教练,怎么能有一只战无不胜的球队呢?一个队的成败贵在教练,教......

    辩论稿

    第 1 页 共 4 页 Good morning, everyone we are the objective part. 早上好,每个人都是我们目标的一部分。 I am debater 1 ( ). 我讨论者1()。I am debater 2 () .我讨......

    辩论稿

    从我们现在社会的现实问题上来说,我国现在最缺少的就是高级技工,这就是专才吧,资料有很多一会会府上2002年的辩论内容,最主要的是你自己一定要从心里说服自己专才比通才强,因为现......

    辩论稿

    辩论稿 21世纪的到来让我们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更重要的是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各种病毒的侵入,汽车身后的尾气,工厂的废气......

    辩论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应该全面观点看问题。对方辩友声称,成败是评判英雄与否的标准。这很明显是犯了片面看问题的低级错误。 首先,英雄为什么成为英雄,对世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