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学实习报告
生态学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
加深对北亚热带和北温带的森林植被类型的理解,了解分析土壤状况的原理及方法。实习内容:
通过对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及紫金山风景区的实习,我进一步了解了北亚热带和北温带的森林植被类型及其差异,受益匪浅。
北亚热带森林以喜暖湿的落叶阔为主,湿生较耐寒的常绿阔叶林数种,北部以前者为主,偏南则以后者居多。林下植物也以常绿或半常绿阔叶小乔木、灌木为多,类似南方常绿林类型。由于人类的长期积极活动,原始林已不多见,只在高海拔稍有残留。目前的次生林以马尾松为主,还有一些栎类。此外人工栽培的杉木林及马尾松林也甚为广泛,因此有人把这一地区统称为松杉地区。
本带树种繁多,其中除了东亚区系成分外有不少北美成分。在秦巴山地及鄂西山地,低山以杉木、马尾松璎珞柏为主,阔叶树种枫香较多,长柄山毛榉、恩氏山毛榉在海拔1000-2000米可形成纯林,为耐阴的原生类型。槭、椴种类较多,还有野漆、鹅耳枥、山杨、桦木等。栲树、栓皮栎也还可形成林分。连香树也有小片纯林。此外,粗榧、香榧、柳杉、铁杉、黄杉都有分布。也有西南和南方的油杉出现。香樟易见与秦岭南坡,那里是香樟分布最北缘。南方的领春木、四照花属、金钱槭也都进入本带。驰名世界的活化石水杉是在本区发现的,证明了本带植物区系成分和类型的古老。海拔较高处有针叶林分布,主要树种为巴山松、白皮松、华山松、巴秦冷杉、山西冷杉、青柇、麦吊杉。
北温带成分在中国有29科,约300属。几乎囊括广布北温带的所有乔木属,如柏、桧、松、云杉、落叶松等裸子植物,桦、栎、胡桃、桑、杨、柳、榆等落叶乔木。灌木中有榛、杜鹃、山楂等。草本就更多,如蒿、凤毛菊、委陵菜、白头翁、金莲花、夏枯草、桔梗、百合等。
东北东部山地针叶落叶阔叶林区就位于北温带。这一带以山地灰棕壤为主,并有大面积沼泽土、草甸土,长白山林区还广泛分布白浆土。森林树种针叶树以红松为主,此为鱼鳞松、长白山一带还有沙松、紫杉。阔叶树种类在北部较少,向东南逐渐增多。除常见的蒙古柞、白桦、山杨外,并逐渐出现喜温湿的一些树种,如白蜡属的水曲柳、花曲柳;槭属有青楷属、花楷槭、圆叶槭、白牛槭、拧筋槭;椴属有紫椴、慷椴、蒙古椴;榆属有榆、春榆、裂叶榆以及其它千金榆、黄菠萝、胡桃楸等树种。这些树种的存在,典型地反映了本区属寒温带针叶林向温带落叶阔叶林过度的特点。
具有北温带代表性特点的大兴安岭林区,北及东北以黑龙江为界,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西南与海拉尔台地相连,南至阿尔山只五叉沟,东部向嫩江平原过渡。全林区北宽南窄,跨纬度7度。面积约2500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约1500万公顷,是我国最大的林区。该去森林覆被率约62%,森林总蓄积量为14亿立方米,成林树种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占全区林地面积的54.8%,占有林地蓄积量的74.4%,其次为白桦、蒙古柞;尚有樟子松、山杨、红皮云杉及其它阔叶林。
通过这两次实习,我对老山和紫金山的总体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
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南京近郊,横贯浦口区境内,素有“南京绿肺、江北明珠”之美誉。东起浦口高新区,南临长江,北枕滁河,西达安徽和县,总面积8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0%,分为七佛寺、狮子岭、平坦三大景区,目前开发并接待游人的是七佛寺景区。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长江北岸,东临南京长江大桥,西靠安徽滁河。公园占地8000公顷,森林覆盖率80%。山峦起伏,古木苍翠,秀竹林立。
老山境内峰峦叠嶂,共有大小山峰近百座,平均海拔200米,最高峰大刺山海拔442米。山势走向为西南-东北向,中部略向南凸出,呈新月形,连绵延伸35公里,诸峰相连,错落有致,极富层次,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妙。狮子岭雄姿还被列为“金陵新40景”之一。这里有山有水,山水相映成趣。林间的汤泉、虎洼、张冲、响堂、大埝等人工湖,与山相连,山如翠屏,水似明镜,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最有趣的“蟹眼三潮”,每日早、中、晚各涌潮一次,不管春夏秋冬,阴晴旱涝,皆准时起潮落潮,自古以来,从未间断。老山的水不仅可观,而且可用。位于老山脚下汤泉镇的温泉,星罗棋布,热水量十分丰富,常年水温35℃以上,并富含矿物质,具有医治皮肤病的特效。古代不少名人曾至此题词咏诗,宋朝王安石曾题诗:“寒泉诗所咏,独此沸如蒸。一气无冬夏,诸阳有废兴。人游不附火,虫出亦疑冰。更忆骊山下,敲然雪满塍。”
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是获得国家林业部审批通过的国家森林公园。紫金山有森林210760公顷。森林气氛浓郁,林相整齐,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其中植物有113科600多种,列入特、稀、危植物名录的50余种。古树名木924株;鸟类42科64种;昆虫200多种;真菌246种。紫金山在南京市东郊,汉代称锺山。拔地而起,形似盘曲的巨龙,称为「锺阜龙盘」。因山坡出露紫色页岩,在阳光照射下闪耀金色光芒,东晋时改称紫金山。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主峰北高峰海拔448公尺。东边的小茅山海拔350公尺,西边的天堡山海拔250公尺,建有紫金山天文台。
其山势险峻、蜿蜒如龙,早在三国与汉朝,即负盛名。钟山周围名胜古迹甚多:其山南有紫霞洞,一人泉;山前正中有中山陵;西有梅花山,明孝陵,廖仲恺和何香凝墓;东有灵谷公园,邓演达墓;山北有明代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陵墓。在六朝时代,山上的庙宇很多,现仅存灵谷寺一处,位于山左。
在实习中老师给我们讲了森林取样方法,群落分布状况和结构分析。
典型选样原则即在每一个群丛内选一个典型的一致性的群落地段作为样地。一般对一个植被类型要选择10个左右的样地,多几个也无妨。每一个群丛,不管面积大小,通常只选一个样地。取样方法包括样方法,种—面积曲线的编绘,样带法,样线法,无样地取样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可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 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 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1 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样方法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必须选择一个该种群分布较均匀的地块,使其具良好的代表性;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④计算:取各样方平均数。
而在生物群落中,各个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相对稳定了的生物群落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即为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包括形态方面的结构和生态方面的结构,前者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后者指层片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成层现象在森林群落表现最为明显,而以温带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分层最为典型,热带森林的成层结构则最为复杂。一般按生长型把森林群落从顶部到底部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苔藓地衣)四个基本层次,在各层中又按植株的高度划分亚层,例如热带雨林的乔木层通常分为三个亚层。
草本群落则通常只有草本层和地被层。在层次划分时,将乔木和其他生活型植物不同高度的幼苗划入实际所逗留的层中,生活在各层中的地衣、藻类、藤本等层间植物通常也归入相应的层中。群落的地下分层和地上分层一般是相应的。森林群落中的乔木根系为分布到土壤的深层,灌木根系较浅,草本植物的根系则大多分布在土壤的表层。草本群落的地下分层比地上分层更为复杂。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如在发育成熟的森林中,上层乔木可以充分利用阳光,而林冠下为那些能有效利用弱光的下木所占居,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能够利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具有这种特征的群落叫做镶嵌群落。在镶嵌群落中,每一个斑块就是一个小群落,小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成份和生活型组成,它们是整个群落的一小部分。例如,在森林中,林下阴暗的地点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的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的地点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这些小型的植物组合就是小群落。内蒙古草原上锦鸡儿灌丛化草原是镶嵌群落的典型例子。在这些群落中往往形成1~5米左右的锦鸡儿丛,呈园形或半园形的丘阜。这些锦鸡儿小群落内部由于聚集细土、枯枝落叶和雪,因为具有良好的水分和养分条件,形成一个局部优越的小环境。小群落内部的植物较周围环境中返青早,生长发育好,有时还可以遇到一些越带分布的植物。
群落镶嵌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例如小地形和微地形的变化,土壤温度和盐渍化程度的差异,光照的强弱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在群落范围内,由于存在不大的低地和高地因而发生环境的改变形成镶嵌,这是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引起镶嵌性的例子。由于土中动物,例如田鼠活动的结果,在田鼠穴附近经常形成不同于周围植被的斑块,这是动物影响镶嵌性的例子。
层片一词系瑞典植物学家加姆斯首创。他起初赋于这一概念以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把层片划分为三级:一级层片,即同种个体的组合;二级层
片,即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三级层片,即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类植物的组合。现在一般群落学研究中使用的层片概念,均相当于加姆斯的二级层片,即每一个层片都是由同一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
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植物不但体态上是相似的,而且在形态结构、形成条件、甚至某些生理过程也具相似性。目前广泛采用的生活型划分是郎基耶尔的系统。他按照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把植物的生活型分成五大类群,高位芽植物(25厘米以上),地上芽植物(25厘米以下)、地面芽植物(位于近地面土层内)、隐芽植物(位于较深土层或水中)和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在各类群之下再细分为30个较小的类群。我国植被学著作中采用的是按体态划分的生活型系统,该系统把植物分成木本植物、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叶状体植物四大类别,再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或低级的单位。对于层片的划分,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分别使用上述系统中的高级划分单位或低级单位。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它所包含的种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是构成植物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海拔高度,水分热量差异以及各种灾害的发生,群落会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群落演替包括两类: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简单的说,原生演替就是从没有生命体的一片空地上植被类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
初生演替即即在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上或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沙丘、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为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实习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对北亚热带和北温带的森林分布状况及其差异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还加深了对不同土壤植被类型的认识,可以根据土壤性质肥力状况因地制宜,更好地进行林区规划。对于在野外调查中研究植物群落的一些主要方法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活动开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第二篇:生态学实习报告
生态学实习报告
一、前言
通过一学期的《环境生态学》学习,我们已初步掌握了环境生态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加我们的实践认识,张老师精心组织安排了这次教学实习,我们也最终在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二.实习目的
1.熟悉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的生物结构(包括组成、关键种、优势种等方面的信息);
2.实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熟悉各种生态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植被的类型及其特点、群落的物理结构 4.巩固和加强生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为林学、森保、环境、生物学专业课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5.使学生懂得并能正确地使用生态学调查一些常用的工具;
6.实地了解旅游、居住生活等人为因素对森林生物群落堵塞干扰,探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模式。三.实习内容及方法
2013年5月6日下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学校出发,来到林州石板岩实习。林州市石板岩的自然风光很美。这里独特的居民也堪称一景,它非常自然、和谐地融进了太行大峡谷的山水之中,令游客们赞叹不已。石板岩的居民有什么特色?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石梯、石楼、石板房,石地、石柱、石头墙,石街、石院、石板场,石碾、石磨、石谷洞,石臼、石盆、石水缸,石桌、石凳、石锅台,石庙、石炉、石神像......”即使你从没有到过石板岩,也可以从民谣中听出来,石板岩的民居是由石头组成的。石板岩是位于太行山脉的4A级景区,其间植被丰富,山高谷深,林密峡险,气候凉爽,景色幽奇。峡谷浓荫蔽日,峰巅山花烂漫,四时燕鸣雀喧,景区海拔千余米,相对高差1000余米。地貌为大起伏侵蚀高中山,高山多以岩石为主。5月7日一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翻山越岭,爬到了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上。爬山总是很累的,但是如果是集体爬山就会变得很有意思。所有人聚在一起,爬山的过程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疲惫。最喜欢的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三五一群坐在石头上,吃着自己从学校带来的东西,看着太行山美丽的风光确实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由于路途比较曲折蜿蜒,爬上山顶还会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不过,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终于相伴爬到山顶。在山顶休息的时候,大概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种或大或小的成就感。接下来的时间老师带领我们在多个典型的山坡上,对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学习如何做样地。样地面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种样地,因为各种植物大小不一,所以选择的样地棉结也有所不同。其中乔木要测量高度、胸径和冠幅;灌木的包括株树、高度及盖度;草本则需测量株高、盖度。学习到如何选择及测量样方后,我们便按照小组开始选择样地,开始了第一个样方的测量。首先,用皮尺量出一个10*10的样方测量乔木,5*5的测量灌木,1*1测量草本植物;然后用米尺测量各种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看似简单的样方在实践操作中并不是很简单,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还是有很多植物不认识,测量不够熟悉导致速度很慢等等,不过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在这一天劳累而又艰难的生活中,我们队高海拔地区山峰的北坡进行了取样调查,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数据。由于8日下雨,我们只能等到下午雨停了才出去。这个下午,我们又到附近山峰的南坡进行了取样调查,以便于对不同海拔和山峰南坡与北坡的植被特点和分布进行对比,以达到实习的目的。回到住处后对各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发现石板岩的植被分布差异。
实习小结
此次实习虽然辛苦,但是在实习实习期间我感触很多,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野外实习是个很好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置身于风景如画的北九水,亲身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更加的激发了我对生态学学习热情。,经过大家的努力,所有同学全部圆满地完成了实习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也有了很大的收获。同学们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以后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野外调查实习使我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开拓;实习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知识的缺漏,必须重拾书本,虚心请教老师,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学会了样方法、最小样地面积和种-面积关系分析,对于石板岩植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具有代表性植物。同时在野外较为艰苦的环境中也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进一步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在这一周的生态学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了生态学试验中划定样方和数植物的全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的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升华。这一周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惊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自思考、团结合作、不停探索。也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使我们的专业知识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生态学实习报告
生态学实习
实习时间:2009年5月25日星期一—2009年5月27日星期三 实习地点:室内实习C区310教室
室外实习小珠山
实习目的: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生活,从而重视保护环境
观察植被在生态系统的分布层次及有关次生林的生长
实习内容:室内实习观看英文版《沧海浮生记》和《热带雨林无限生机》
室外实习在小珠山观察小珠山的生态系统和层次结构
一、室内实习
(一)观看《沧海浮生记》
《沧海浮生记》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种来自海滩的海洋浮游动物—海龟为线索,从海龟的幼龟自两尺深的窝中爬出开始讲述海龟在进入海洋之后遇到的生物、环境、天敌、状况及与之相关的海洋生物等。
幼龟首先在海浪引路下远离海岸,避开浅海的捕食者,如鲨鱼。海龟的繁殖能力是惊人的,但是能从幼龟进入海洋成长为成年的,正如记述所说,一千只中只有一只能长为成年,大多数都会变成其它海洋生物的食物。海洋生物都是在产下自己的孩子之后,使它们远离自己,这是海洋生物生存下来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它们所在区域遗传物质更新。螯虾也是如此。幼龟游了36个小时之后停留在墨西哥湾的一片马尾藻中,这片马尾藻为大量生物提供了避难所,实际上这片马尾藻及其周围的水和生物所形成的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生物,如狮子鱼、海马、鯕鳅。海马进化得如马尾藻一样,但是它仍是捕食者,它将自己勾在马尾藻上以伪装自己和诱骗别的生物。整个食物链是一场自卫和诱骗的危险游戏。在以下的食物链中伪装和诱骗是生物取食和自卫的重要武器。
最小的浮游生物→水螅→海蛞蝓→单角鯙或其它鱼类
鱼→藻躄鱼
一些大的鱼类可以迅速吞掉藻之间的生物,于是海龟向更深的水域游去,水母这种活组织的薄膜是有营养的,海龟可以以此为食物。这篇记里对于海洋中的水母有粗略的介绍,如大红、瓜水母、栉水母、僧帽水母、海鞘等。水母可以吃小的甲壳动物,大型的甲壳动物也可以吃水母。水母也会自相残杀,其中瓜水母是水母中比较白鲨级的生物,伸展性在这种水母身上体现的比较重要。还有一些深海中的生物,如大红这种栉水母,它们的身体可以发出足以照亮在深海中的仪器的光,它们通过光相互联系,这就是我们书中所说的信息传递。
在这篇海龟的游记里还提到了海洋表面的生态系统,其中提到了拥有比眼镜蛇的毒性强的毒素的僧帽水母、田螺等生物。
僧帽水母→军舰鱼
↘海龟
当然还提到了海神鳃等一系列的海洋生物,但是无论多奇特的海洋生物都要面对比它们强的海洋生物,食物链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其实不仅仅是食物链,还有海洋中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海洋中的生物原本就要吸收海洋中一波一波的化学废料,目前由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它们还要吸收更多的污染物、有害的化学药剂等有害的物质。虽然目前科学家在不断努力,各个国家在努力扭转越来越恶劣的趋势,但是这一趋势却只是速度减慢,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善,这就需要我们全球人类的重视和保护来扭转这种趋势。
跟着海龟的足迹,我们看到的仅是海洋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生态系统。然而就在这很小的生态系统中,我们也足以感受到,种群之间密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各种生物缺一不可,一旦环境发生什么变化,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要恢复是极其困难的。如果海洋的污染还在扩张,得不到有效改善,那么海洋生态系统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将无法预测,到时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因此我们要重视海洋环境生态系统的保护,重视对海洋的保护。
(二)观看《热带雨林无限生机》
《热带雨林无限生机》讲述的是热带雨林中的各种生物。赤道南北常年高温、潮湿、多雨的气候。南、北两个半球的信风气流在这里汇合,地面风力一般微弱,湿润而不稳定的赤道全年控制着这个地带(见),宜于多种植物生长。太阳辐射年变化小,并由于太阳在一年内的春分、秋分前后两次通过天顶,所以气象要素的年变化都具有双峰型的特点。降雨充沛,全年湿度较高。由于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地球上大多数的生物存在于热带雨林中,热带雨林中的物种丰富度是最大的。
这个纪录片讲述了很多生物在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中的生存,有珊瑚蛇的蜕皮过程、还有雄箭毒娃和雌箭毒娃的交配及引路时的前后位置等等。由于热带雨林中的养分很少流失,大部分存在于地表,土壤中很少,所以地表有很多的真菌类植物生长。叶片上的切叶蚁,用嘴切下叶片带回巢中,用以制作培养真菌类物质的培养基,来维持它们自身以及幼蚁的生活。它们靠第一只蚂蚁留下的化学物质作为信息传递的信号来认路,因此很少迷路。
热带雨林中的植物茂盛,少不了的会有很多的昆虫采食它们的叶子,这样就破坏了树木的生长,而鸟类就是除害虫的先锋,如琉璃鸟。除此之外,还有蜥蜴。纪录片中讲述了雌蜥蜴蜕皮之后,吃掉以前的皮,以免浪费营养,还简述了雌雄蜥蜴交配前的行为信息及雄蜥蜴喉部肉垂鼓的饱饱的行为象征着求偶和宣告自己的领域。
在热带雨林中,即使是一棵已经死亡的树,也是起着为森林的更新和再生提供场所的作用。在热带雨林中,树木的种类和数量都达到了最大,自然而然的,生物之间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生存,刺槐是比较精明的,它的树叶及树干上有蚂蚁等生物寄居,一旦有藤蔓或或树苗碰到它的枝条,它身上的蚂蚁就会立刻爬到藤蔓或枝条上,切断它们,阻止它们的入侵。而刺槐叶子的顶端有专供蚂蚁食用的组织,供其自身及幼蚁的营养。这就是自然界中种群间互利共生关系的体现。
纪录片中还有一种比较可爱的生物,我给它的外号是“铁掌水上漂”——蛇头状蜥蜴,由于它的蹼,它可以在跑得很快的时候在水上飘起来。热带雨林中最少不了的就是猴子,这个片子介绍的是身手矫捷的蜘蛛猴。在热带雨林中的树冠这一层,树栖类动物数量最多,它们在树冠这一层纠结得生存着。
在热带雨林的无限生机中也有着潜在的危险,各种生物能靠不同的方法伪装自己,使自己不被敌人发现,逃脱被捕杀的可能,或不被猎物发现,抓到猎物。这是多年来的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植物在动物的演化过程中也在不停地进化,如叶子进化到能在雨后叶片上的水迅速流下或蒸干,不至于叶片腐烂。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即使是暴雨,也有其自身的作用,它可以将森林中的枯木和碎屑冲入河流,更新物质,等等。纪录片中还讲述了军队蚁、小丑甲虫、纺织娘、玻璃青蛙、雄蟾蜍和三撇胡子的铃鸟等生物的活动情况。叶蛙交配之后,以叶蛙卵为食的猫眼蛇会吃光它们的卵。
原本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的情况下可以生生不息的繁衍,但是由于这些年来,人类的滥砍滥伐,热带雨林以一种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减少,世界上雨林的面积在不断缩减。由于人类的行为严重地影响了生态环境,导致许多生物的灭绝,这些生物中包括人类知道的和人类未知的,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热带雨林环境的改变,甚至是全球气候的变化,即将威胁人类的生存。
所以,我们人类现在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认识,保护热带雨林,保护树木,不滥砍滥伐,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地球母亲,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二、室外实习——小珠山
青岛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西部,含柳花泊街道办事处全境,并与胶南相接。小珠山属崂山山系,为燕山期形成的花岗岩山地,整个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13公里,宽约8公里,总面积约为104平方公里,位于柳花泊街道办事处辖区40平方公里,境内有名称且海拔百米以上的山峰就有40
余座,主峰大顶海拔724.90米。
小珠山上的林木属于次生林,处于暖温带的末部分,土壤侵蚀严重,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的分布自上而下有垂直地带性,此外还有经向和纬向的地带性分布。
小珠山上的植被是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了,在山下次生演替进行的比较完全,随着海拔的升高,太阳光的辐射增强,到山顶的时候,太阳光很强,苔藓植物无法生长,导致它的次生演替无法进行,所以自下而上的树木越来越少了,越来越稀疏,山顶是秃的。
这两幅图就是山腰和山顶的植被照片,显而易见地,我们能看得出山腰和山顶的植被稀疏差异。
在小珠山山腰处有一尊很大的弥勒佛,佛后面的山坡上人工播种的林木与其它地方的比较起来,比较密集。
通过这次室内实习,我了解了海洋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生活,深刻体会到种群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意义和具体形式,由此可看出,自然界的神奇莫测,变化无穷。在室外实习过程中,我看到了演替而来的次生林及小珠山的植被层次结构。
与此同时,我也体会到,我们身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为环保而努力,这样才能阻止环境的继续恶化,环境质量的下降,阻止“人祸”的不断发生,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人类生活得更舒适,地球转得更轻松。
第四篇:生态学实习报告
生态学实习报告
农学113班莫鸿塔1131100329
一、实习目的:通过观察杨武鸣下渌村的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了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问题,明确农业生态模式的实践意义和作用。
二.实习意义: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2.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3.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三.实习内容:参观下渌村的生态农业,了解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四.实习地点:南宁是武鸣县双桥镇下渌村
五.实习总结体会:2013年11月29日这一天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南宁市武鸣县远近文明的生态村———下渌村。来到目的地之后,村主任接待了我们,跟我们分享了他们村的生态建设成果。下渌村的发展是以荔枝、龙眼、柑橘种植,沼气养猪为核心的“猪—沼——果”生态模式。目前,由于下渌村大力发展了生态农家乐的旅游休闲项目,使得生态农家乐在整个生态模式的比重逐渐增大,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发展趋势。因此,该村的模式已经逐渐转移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方向。由于时间紧我们没有在村中仔细参观他们的发展状况。而仅仅参观了作为农家乐主要场所的一个所谓的山庄,以致不能全面的了解村里沼气、养殖、村民的生活水平等详细情况。下渌村依托生态农业开发的生态农家乐的旅游节目是一个很好的出路。村中有大面积的果园,平整的道路及其生态农业品牌,使其拥有十分丰富且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但是从山庄的规划以及其中的设施质量上可以看出。该村的旅游质量有待提高。
生态农业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促进农业资源多层利用,防止农业污染加重,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因地制宜的推广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经过此次实习,我觉得,一、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与当地情况符合,不能超前、、,不能落后。否则,得不到农民的认可,生态农业无法发展。
二、生态农业模式应该具有充分的弹性,能满足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需要。当出现不适合社会经济和技术要求,与农民生活要求产生矛盾等情况,应该转变模式发展。如下渌村转变为生态旅游的例子。
第五篇:生态学实习报告
广州生态多样性的保持、发展、管理与环境影响
08环科1关XX08140200XX
关键词:广州生态恢复、生态多样性、环境影响、评价
摘要:广州市位于珠江入海口,为淤泥质冲积平原,滩涂面积广阔,湿地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但是,由于近几十年以来追求经济的发展,环境、生态受到第二产业的极大破坏。调查分析显示,近20年以来,广州湿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天然湿地丧失或转化为受控湿地、淡水水体和海水水质恶化、生物资源衰退、外来生物入侵、洪涝灾害加剧等问题,形成人为活动干扰十分强烈的生态脆弱带。
随着广州市“转型”发展战略的提出,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生态多样性的主要,于是政府在海洋保护、红树林湿地恢复重建和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本文将会对广州大夫山森林公园、华南植物园以及广州大学城湿地生态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总结,以求给广州未来的生态发展、管理提供参考。
1、大夫山森林公园
大夫山森林公园在1997年中完成了初期的总体规划,定位于给城市人们带来一个天然的氧吧。并于 1997年7月动工兴建,公园首期的建设主要是南区,在经过2年紧张的建设后,森林公园的首期于1999年8月1日对外开放。至现在为止公园建设的主要项目有聚秀湖、红山湖、竹山湖、凤山湖、翠景湖、云岫湖、半岛观景台、果合岗景区、烧烤场、儿童活动及成人活动场、钓鱼区、游艇码头及配套、凤山茶轩、园区道路11.8千米、登山步级路20千米、南区所在的景区相关景点、公厕以及完成所有项目与之配套的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达50万平方米。由于公园注重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公园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鸟类的品种和数量明显增加,多年未见的野鸭、毛鸡等经常在公园里出现。再加上环境、卫生、服务配套的管理做得好,开放后每年接待数十万计的游客。公园的建成开放为群众休闲游乐提供了一个好去处,也为广州新增了一个新的旅游景区,广受群众的好评,并带动了广州周边城乡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本地区的文体品位,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大夫山在番禺以至周边的知名度很高,群众更称赞大夫山森林公园是广州中心城区的绿肺、氧吧。
2、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研究所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同时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作出“两所三园”战略调整,撤销华南植物研究所建制,改为华南植物园建制。2003年10月16日,经中编办批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物园和最重要的植物种植资源保育基地之一。全园占地4237亩,建有现代化的展览温室群、科普信息中心、“羊城八景”之一的龙洞琪林,以及木兰园、棕榈园、姜园等30余个专类园,迁地保育植物约13,000余种(含品种)。此外,华南植物园还包含着供科研的馆藏标本100万份的植物标本馆,以及就地保护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华南植物园的发展方向为在创建国际一流科学植物园的同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与生态安全、物种的演化形成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育、植物资源储备与可持续利用等领域,进行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努力建设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并在恢复生态学、系统演化植物学与保育植物学领域发展成为具高水平的研究单位。
3、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建于2004年,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周围遍布岭南特色生态湿地。是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在文化区位上,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
而目前,大学城管委会正在与广州市野生动物园合作,计划将城内广东科技中心前的湿地变为野生动物保护园,主要是通过改变恢复湿地的生态环境,来自然吸引野生动物来此栖息,生存繁衍,到时大学城将重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景观。并因此广州大学城可以升级至绿色生态城,成为广州湿地治理成功的一个模板。
4、广州生态多样性的保持、发展、管理与环境影响
中共广州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表示2011年上半年广州市实现生产总值5730亿元人民币,增长11%,增长速度较去年全年相比下降了两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3%,同比增长16.9%。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广州走低碳、环保、绿色的发展新路的经济转型计划初显成功。而我们也可以由大夫山森林公园、华南植物园、大学城生态城三个成功的生态案例可以看出,广州在对于恢复生物多样性,恢复环境的方面的重视程度。
广州今年来为恢复湿地生态的多样性,实行了经济转型,实施污水治理,保护原有的天然生态格局之余,还扩充森林、生态公园等举措,促使了产业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了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证明了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不相互冲突。
在未来,广州除了如市委书记张广宁所冀望的继续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金融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低碳产业之外,还需要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持、发展以及管理,力求把一个经济发达,但环境优美的全国一流都市交还给广州人民。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供参考:⑴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只有科学化的管理水平才能算得上是跟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与时俱进。特别在于环境监测、信息跟进方面。
⑵严格控制新建项目环境污染
环境、生态的继续维护,重点不在于治,而在于防。
⑶加强环保监督执法力度
虽然目前的广州转型计划初显成功,但是污染无处不在,对于污染我们要继续加大力度进行查、治,具体有:
1、开展重点工业企业的脱硫工作
2、推进对饮食服务业的污染治理
3、强化水环境污染监督管理
4、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监督管理
⑷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围绕一年一度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珠江三角洲兄弟城市及港、澳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传播“环境保护,联合行动”的理念,贯彻 “区域协调的战略”,促进了环境宣传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环境宣传呈现出由自发向自为转变的良好势头。
参考文献
徐国栋,刘振乾,李爱芬,徐宁,段舜山。广州市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论文 2000。
常京伟。广州海滨城市规划启动。中华建筑报/2000年/09月/19日/第009版
薛志慧。试论绿色植物、广种花草树木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广东科技 2010.2 总第 231 期
陶昕,李勇。生态仙湖 写意自然-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的规划与生态发展。风景园林 2010 第五期 069
韩忠,张立明,胡道华。三峡工程背景下武汉市天兴洲生态旅游开发 SWOT 分析与对策。颜廷芬,丛沛桐,刘兴华,祖元刚。环境因子对植物生态位宽度影响程度分析。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第27卷第1期1999年1月
陈永柏。对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认识。水力发电第35卷第12期2009年12月
李明阳。森林经营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7卷第2期1998年5月
严岳鸿,何祖霞,苑虎,邢福武。坡向差异对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的生态影响。生物多样性 2011, 19(1): 41–47
张学知。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功能评价。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