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泄露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危险化学品和废弃化学品泄漏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应急预案
事故应急
加入时间:2009-9-18 9:51:23
点击:6583
1总则
1.1目的
为及时控制、消除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环境突发事件的危害、有效预防和避免次生事故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保障国家及公民、财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各乡镇、街办及有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产生、运输、使用、贮存、处置行为的地方,都应该根据辖区内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特点,建立健全本辖区危险化学品预防体系,制定应急处置预案。
1.2工作原则
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属地负责、分级响应、信息共享、公众参与”的原则。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山东省环境保护局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应急预案》 1.4适用范围
青州市辖区内危险化学品储存、处置场所发生的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环境污染突发事件。
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重大环境事件、较大环境事件、一般环境事件。针对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程序。
2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任务
2.1环保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建立本系统内部的应急指挥系统,包括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环境应急办公室、现场处置组、专家咨询组等,组织协调、指挥系统内的环境应急响应工作。市局应急队伍由市环境监察大队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市局管理科等单位组成。
2.2市环保局成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组
长:郝传谋
副组长: 李
雷
办公室: 设在管理科 主 任: 李
雷
2.3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环境应急领导小组作为环境应急工作的指挥中心,负责环境应急工作的决策、指挥和污染控制任务,环境应急工作启动后转为环境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为:
(1)负责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的决策、指挥,领导本级环保系统内组织的环境应急工作。
(2)建立和完善环境应急预防预警机制,组织制定本级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审批下级环境应急预案。
(3)开展环境应急的公众宣传和教育,发布环境污染应急信息。
2.4环境应急办公室职责
环境应急办公室作为应急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主要职责为:
(1)接收上级部门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命令、指示及环境污染事件的有关通报,接收乡镇环保所、事件责任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环境污染事件报告。
(2)综合协调本系统内各单位有关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行动,传达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通报有关单位应急工作情况,接收、指导下级部门应急工作。
(3)负责应急过程记录,对应急行动进行评估,编制应急工作总结报告,提出改进应急工作预案建议。(4)了解掌握本辖区内环境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性质、规模及分布情况,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和环境应急资料库。
(5)落实环境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环境应急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计划,组织落实应急培训和演练,检查、落实应急器材和装备。
(6)负责组织环境应急工作的各种保障。
2.5现场处置组
现场处置组是环境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和处置机构,在环境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负责事发现场的救援和应急监测的指挥与协调工作。
(1)现场处置组迅速集结,配备防护设备及便携监测设备,快速抵达环境污染事故现场。
(2)负责环境污染事故现场调查。
(3)经环境应急指挥部授权,代行应急指挥部部分职责。
2.6专家咨询组职责
专家咨询组是环境应急领导小组的决策咨询系统,市局专家咨询组由化工、防化、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等各方面专家组成。组长:邢来明
成员:聂敏、李茸、石丽华 主要职责为:
(1)指导各应急分队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
(2)参与环境污染事件的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3)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做出科学估计,为应急领导小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4)指导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及修改完善。
(5)掌握本地区环境污染源的产生、种类及地区分布情况,了解国内外的有关技术信息、进展情况和形式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6)负责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对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3预防和预警
3.1建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信息收集体系
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预防机制是做好危险化学品突发事件应急的关键所在。
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争预案》和《山东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应急预案》,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开展对本辖区内(外)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环境信息、常规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和风险评估工作。
1.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对本辖区内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规模、分布、生产使用、储存状况、分布情况等实施调查,并对危险化学品危险源进行识别。
2.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对本辖区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储存、处置场所和设施实施登记备案。
3.2开展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预防预警行动
3.2.1加强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技术监测和风险管理
(1)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根据属地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固定危险源的特性,配备相应的监测仪器、设施、测试试剂及数据分析系统等,研究相应的监测方法,加强危险化学品环境监测能力。
(2)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在对国内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常规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风险分析与分级,支持并依靠研究单位开发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的实用技术,对化学品在实际环境中的环境风险实施评估,加强危险化学品风险管理。
(3)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组织专家对辖区内现有废弃化学品处理处置技术及设施进行全面的技术评价,在建设、运行阶段定期对设备进行风险评估,建立废弃化学品分级分类系统及设施许可证制度,消减废弃化学品对环境潜在威胁。
3.2.2加强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储存处置日常监管
(1)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要求废弃化学品产生单位及时进行处置,杜绝一切污染隐患。
(2)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协同有关部门对本辖区危险化学品储存处置场所进行检查,重点检查仓库储存条件、安全消防设施、出入库管理制度、危险物品隔离储存措施、专管人员资质、人员防护用品、潜在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等,对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应责令其立即改正。
(3)各乡镇、街办环保所应协同有关部门对本辖区内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运输业务单位的资质、货物包装方式、包装物的材质、规格、装卸方法实施检查,消除运输过程中的环境隐患。
3.2.3编制乡镇街办、各单位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环境应急预案
(1)环保局应协调有关部门指导本辖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编制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从业单位应急预案应及时上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乡镇、街办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在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从业单位、处置单位环境应急预案基础上,编制本级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上报上级人民政府。4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4.1突发事件分级响应程序
1.应急启动
4.1.1接报单位接到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事件举报或报告后,详细了解突发事件有关情况,包括事发地点、人员伤亡及污染状况、可能的事件单位、事件起因等,并在1小时内通报事发所在地环保所。
(2)事发所在地环保所应在2小时内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及装备,进入事件现场实施评估,初步判断事件等级。
(3)对于一般环境突发事件,事发所在地环保所应立即上报当地人民政府,在当地人民政府指挥下,启动本辖区环境应急预案,实施应急救援工作。
(4)对于重大及较大环境突发事件,事发所在地环保所在上报当地人民政府,启动本辖区环境应急预案的同时,应立即上报市环保局。市环保局调派专家到达现场作进一步评估,同时上报潍坊市环境保护局,启动地区级环境应急预案。
(5)对于特大环境突发事件,在启动事发地环境应急预案的同时,应及时上报省环保局,由省环保局组织专家到现场做进一步调查确认。
4.1.2分级响应机制、信息报送与处理、报告内容和方式、指挥和协调、环境应急监测及污染警戒、信息发布、应急终止、应急终止后的行动参见《山东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2现场应急处置
4.2.1污染源控制
通过了解事件起因及现场监测,掌握引发事件的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类别和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置措施,对危险化学品污染源进行控制,避免污染进一步扩散。
4.2.2泄露物处置
采取适当措施及时对现场泄露的危险化学品进行覆盖、收容、稀释,防止二次污染。
(1)若遇液体危险化学品泄露至地面,应及时筑堤堵截或引流到安全地点,采用低温冷却、泡沫覆盖等方法抑制污染物进一步蒸发;
(2)对于贮存罐的液体泄露,应及时关闭雨水阀,防止化学品、沿明沟外流;
(3)对于大量危险液体的泄露,可选用隔膜泵将泄露出的危险物品抽入容器或槽车内,泄露量较小时,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物进行吸收中和,也可用固化法处理泄露物。
(4)对于挥发性液体、气体,可采用水枪或消防水带向泄露物蒸汽喷射雾状水,加速气体扩散,减少空气污染,同时应疏通污水排放系统,由污水处理厂接收因此产生的大量污水。如果污水处理厂负荷过大,由地方政府责令排入该污水处理厂的其它单位、生产设施应当限产、停产,确保应急产生的污水得到妥善处理,达标排放。
(5)对于可燃危险化学品,可在现场施放大量水蒸气或氮气,破坏燃烧条件。
(6)为减少大气污染,可采用水枪或消防水带向有害物蒸气云喷射雾状水,加速气体向高空扩散,但应同时疏通污水排放系统排放。
(7)将收集的泄漏物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4.2.3危险化学品危险源追溯
(1)根据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点、危害特性等,追溯其危险源;
(2)核对危险化学品、危险源数据信息库,判断危险源;
(3)对于已列入危险化学品、危险源数据信息库的危险源,参照信息库中的相关信息,应用正确的应急措施,避免或及时纠正错误的应急措施,以防造成二次污染;
(4)对于未列入危险化学品危险源数据信息库的危险源,在应急领导机构和协调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参照专家组的意见建议,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将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
(5)对于运输危险化学品的移动危险源,根据其所有者、移出地和目的地的信息进行追踪。
4.3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应急人员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特性,按国际通用法则,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如:
1.有毒有害气体防护:采用呼吸道防护的方法,正压式氧气面具(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防尘面具、浸水的棉织物等。
2.不挥发的有毒有害液体:采用隔绝服防护等。
3.易挥发的有毒有害液体:采用全身防护等。
4.易燃液体、气体的防护:采用阻燃服防护等。
4.4事件发生地周边居民的安全防护
1.根据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危险化学品泄漏的扩散情况或火焰辐射热所涉及到的范围设立警戒区,在警戒区域的边界设立警示标志,安排专人警戒,除应急救援人员,禁止他人进入警戒区。在通往事件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
2.据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的级别、影响范围及程度,事发地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事发地周边居民疏散范围及方式,迅速安排专人对周边居民实施紧急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禁止人员在低洼处滞留。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对受灾居民实施安置,并配备必要物资及应急装备。
4.选择地形有利的位置设置急救点,对受伤人员实施现场急救,并配备具有防爆功能的救援器材。
5.根据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情况,在更大范围内向事发地周边居民告知应急安全防护措施,减小事件的影响。
5应急保障
5.1通信保障
应建立和完善环境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全市联动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确保应急方案启动时省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处置工作组间的联络畅通。
5.2应急力量与装备保障
5.2.1应急力量保障
应加强环境保护队伍的建设,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要培训一支常备不懈,熟悉环境应急知识,充分掌握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措施的预备应急力量;对各地所属大中型化工企业的消防、防化等应急分队进行组织和培训,形成由市和相关企业组成的应急网络。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5.2.2装备保障
环保部门、乡镇环保所及相关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现有检验、鉴定、监测等技术力量的基础上,加强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建设,增加应急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装备、物资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动态监控,消除污染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事件时能有效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现场处置工作组携带的应急设备见附件。
5.3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
5.3.1实施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应急救援培训与教育
(1)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单位应定期对员工开展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常识培训,组织职工对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进行自救,参与联防救援工作,使职工在事件发生时,知道如何应对。
(2)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单位应安排专人管理厂区内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及设施,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度。
(3)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厂区内的危险作业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定期对员工进行讲解说明。
(4)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单位应在厂区周围张贴或发放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宣传材料,对居民进行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知识教育,提高附近居民应急自救的意识和能力。
5.3.2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
(1)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单位应建立本单位应急体系,编制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与所在地政府的预案对接,向本辖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单位应按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程序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训练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
(3)从事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的单位应对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重点危险源实施24小时监控;对应急防护、救援器材和设备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完好。
(4)环保部门应按本级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实施应急演练。
第二篇: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应急预案
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应急预案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我公司生产、使用和储存的易燃、易爆、腐蚀、有毒有害等危险化学品的品种和数量较多,如管理疏忽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进而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人员中毒等次生事故。生产过程中的硝酸、硫酸、盐酸等属腐蚀性物质,腐蚀引起的设备、管道等泄漏是引发重大事故的潜在隐患;苯、氯化苯、甲醇、乙醇、环己烷、正己烷等物质的泄漏,都有可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而发生火灾爆炸以及中毒事故;生产物料的生产、储存、输送过程中存在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其装卸、输送环节有可能因泄漏、静电而产生事故。预警行动
泄漏现场人员发现危险化学品泄漏时应立即报告本部门负责人;事发部门接到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报告后立即组织本部门应急救援力量进行应急处置;同时报告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由应急指挥中心组织相关人员根据事件的危害程度、发展态势,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对事件制定应急措施:
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1、进入泄漏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A.进行现场救援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B.如果泄漏物是易燃易爆的,事故中心应严禁一切火种,切断电源,禁止车辆进入,立即在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故发生情况和事故进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方向及有关措施。C.如果泄漏物是有毒有害的,应使用专用防护服、隔绝式空气面具(为了在事故现场上能做到正确使用,平时应进行严格的适应性训练)。同时立即在事故中心区边界设置警戒线,并根据事故情况和进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方向和有关措施。D.应急处理时要服从管理,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水炮掩护。
2、泄漏源控制:
A.迅速采取关闭阀门、停止作业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局部停车、打循环、减负荷运行等措施。
B.堵漏。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堵漏技术手段堵住漏处。
3、泄漏物处理:
A.围堤堵截:筑堤堵截泄漏液体或者引流到安全地点。贮罐区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关闭雨水阀,防止物料沿明沟外流。B.稀释与覆盖:向有害物蒸气云喷射雾状水,减少气体向周围扩散程度。对于可燃物,也可以在现场施放大量水蒸气或氮气,破坏燃烧条件。对于液体泄漏,为降低物料向大气中的蒸发速度,可用泡沫或其他覆盖物品覆盖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盖层,抑制其蒸发。
C.收容(集):对于大量泄漏,可选择用隔膜泵将泄漏出的物料抽入容器或槽车内;当泄漏量小时,可用木屑、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并收集到密闭容器中。
D.废弃:将收集的泄漏物按照国家有关危险废弃物的处理法规处置。用消防水冲洗剩下的少量物料,冲洗水排入污水系统处理。事故现场区域划分
1、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范围、危害程度与危险化学品事故源的位置划分为事故中心区域、事故波及区域及可能受影响区域。
2、事故中心区域。中心区即为距事故中心点0-500米范围的区域。此区域危险化学品浓度最高,危险化学品大量扩散,并可能伴有发生爆炸、火灾、建筑物设施及设备损坏、人员急性中毒等事故。事故中心区的救援人员需要全身防护,并佩戴隔绝式面具。救援工作包括切断事故源、抢救伤员、保护和转移其他危险化学品、清楚渗漏液态毒物、进行局部空间洗消及封闭现场等。非抢险人员撤离到中心区域外后应清点人数,并进行登记。事故中心区域边界应有明显的警戒标志。
3、事故波及区域。事故波及区即为距事故中心点500-1000m范围的区域。该区域空气中危险化学品浓度较高,作用时间较长,有可能会发生人员的伤害或物品的损坏。
4、该区域的救援工作主要是指导防护、监测污染情况、控制交通、组织排除滞留危险化学品气体。视事故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疏散转移。事故波及区域人员撤离到该区域以外后应清点人数,并进行登记。事故波及区域边界应有明显警戒标志。
5、受影响区域。受影响区域是指事故波及区外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该区可能存在从中心区和波及区扩散的小计量危险化学品的危害。该区救援工作重点放在及时指导员工和相关人员进行防护,对相关人员进行有关知识的宣传,稳定思想情绪,并及时做好人员、物资应急疏散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篇: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河西NO.2007G44地块项目经理部
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编制日期:
江苏中淮建设集团G44地块项目部
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总则
1.1 目的进一步增强应对和防范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和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2 编制依据
《安全生产法》
《环境保护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危险化学品运输、储存管理、使用和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等过程中发生的问题。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协调指挥机构与职责
组长:夏兵南
副组长:孔昭年
成员:各部门负责人
2.2主要职责:
应急小组负责危化品事故救援具体工作,负责事故现场实施紧急处置、伤员救助、人员疏散等措施,负责救助结束后的恢复和善后工作等。应急响应
3.1 现场工作人员一旦发现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应立即逐级报告,报警时应明确发生事故的单位名称、地址、危险化学品种类、事故简要情况、人员伤亡情况等,并运用各种应急设施和器具,防止事故扩大。
3.2 应急处理小组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报告内容应明确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泄露程度等,并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启动应急计划。
3.3 应急领导小组接到危险化学品事故或险情报告后,应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在事故现场设立现场指挥机构,负责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确定应急救援的实施方案、警戒区域;组织指挥应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汇报和通报事故有关情况;必要时向当地救援中心发出救援请求等。
3.4 事故发生后,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化学品泄漏的扩散情况、危害所涉及到的范围建立警戒区。
3.5 隔离事故现场,建立警戒区。组织事故区域内和周边人员疏散,包括撤离和就地保护两种。撤离是指把所有可能受到威胁的人员从危险区域转移到安全区域。一般是从上风侧离开,必须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就地保护是指人
进入建筑物或其它设施内,直至危险过去。当撤离比就地保护更危险或撤离无法进行时,采取此项措施。指挥建筑物内的人,关闭所有门窗,并关闭所有通风、加热、冷却系统。
3.6 现场控制。针对不同事故,开展现场控制工作。应急人员应根据事故特点和事故引发物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3.7 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泄漏事故处置方案要点
3.7.1 确定泄漏源的位置;
3.7.2 确定泄漏的化学品种类(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
3.7.3 所需的泄漏应急救援处置技术和专家;
3.7.4 确定泄漏源的周围环境;
3.7.5 确定是否已有泄漏物质进入大气、附近水源、下水道等场所;
3.7.6 明确周围区域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
3.7.7 确定泄漏时间或预计持续时间;
3.7.8 实际或估算的泄漏量;
3.7.9 气象信息;
3.7.10 泄漏扩散趋势预测;
3.7.11 明确泄漏可能导致的后果(泄漏是否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中毒等后果);
3.7.12 明确泄漏危及周围环境的可能性;
3.7.13 确定泄漏可能导致后果的主要控制措施(堵漏、工程抢险、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等)。应急资源
每个项目应设置24小时有效报警的固定电话、防爆对讲机及专用紧急报警电铃。
公司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报警电话
行政部:***
火警电话:119善后处理
5.1 事故得到控制后,由事故应急处理小组召开会议研究,报公司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后可方结束救援工作。
5.2 应急处理结束后,由应急处理小组办公室对救援情况进行评做,对险情或事故的损失情况进行统计,将评估结果报应急救援指挥部,由公司行政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员对事故开展调查。会同相关部门妥善做好善后工作。控制要求
6.1 拥有危险化学品的各项目部(分公司)及员工应清楚本部门保管、储运或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及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了解应急救援有关法律法规和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常识。
6.2 培训。公司应按照有关规定对员工进行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培训;行政部并负责对应急救援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部门加强应急管理、救援人员的上岗前培训和常规性培训。
6.3 演习。公司应有关规定定期组织应急演习,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演习,并于演习结束后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6.4 行政部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定期演练;
6.5 行政部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江苏中淮河西G44地块项目部
第四篇:危险化学品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写指南(试行)
危险化学品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写指南
(试行)
编制危险化学品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通常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总则
含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等。其中,《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关于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是编制危险化学品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
二、单位基本信息
在单位基本信息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单位基本情况
(二)厂区地理位置图、厂区平面布置图(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重大危险源分布图、周边区域道路交通图、疏散路线图、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图(上述图要求比例1︰1000);
(三)周边自然概况:生态现状、地形地貌、气象及水文资料;
(四)周围社会现状、居民点及其它环境敏感点信息;
(五)周围污染源情况。
三、环境污染风险源情况和环境影响
(一)环境污染风险源情况
单位可以利用企业安全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的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单位内存在的可能造成环境危害的环境污染风险源:
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的中间体等名称及日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日用量,列出危险化学品的明细表等;
生产工艺流程说明,主要包括生产装置说明,附工艺流程图,危险化学品储存方式(槽、罐、池、坑、堆放等)、最大容量及日常储量、设施位置经纬度等;
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收集、处置情况(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染治理设施去除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设备、构筑物说明,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等运输(输送)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等,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等;
通过重大危险源辨识,分析从原料运输、贮存、生产环节到产品存储以及废弃物处置整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环境污染风险源基本情况,列出重大危险源;
(二)环境影响
据确定的危险环境污染风险源,明确其危险特性,进行最大可信事件预测,明确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后果和波及范围。
主要应说明:爆炸、火灾、泄漏等可能产生的污染物种类与最大量;正常工况下与非正常工况下,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种类与数量;污染治理设施非正常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与数量;自然条件可能造成污染事件的说明(暴雨初期,自然灾害等);可能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人、动植物等的危害性说明;运输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释放危险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突发事件产生污染物对跨界(市、区、县)影响的说明。
四、环境保护目标
明确危险化学品单位周围的大气和水体保护目标,主要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人口集中居住区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中确定的其它环境敏感区域。
五、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依据危险化学品单位的规模大小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的级别,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主要有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等组成。以组织机构图的形式将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组织列出。明确各应急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二)组织体系框架描述
以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报警、响应、结束、事后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和协作部门,并以流程图说明。
六、应急设施(备)与物资
(一)应急设施(备)与物资的准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设施(备)包括初期雨水收集池、储罐储槽围堰、喷淋系统、事件应急池、废水收集池、医疗救护仪器药品、个人防护装备器材、消防设施、堵漏器材、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应急交通工具等,以及其分布情况(表示在相关图纸上)。
准备用于应急救援的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化学品物资,如活性炭、木屑和石灰等,各单位要采用就近原则,备足、备齐,定置明确,能保证现场应急处理(置)的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启用。用于应急救援的物资,尤其是活性炭、木屑和石灰要明确调用单位的联系方式,且调用方便、迅速。
(二)应急设施(备)的启用程序
明确应急设施(备)和应急物资的启用程序,特别是为防止消防废水和事件废水进入外环境而设立的事件应急池的启用程序,包括污水排放口和雨(清)水排放口的应急阀门开合和事件应急排污泵启动的相应程序文件。
七、报警、联络、信息发布方式
企业依据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确定以下内容:(1)企业内部报告程序。
(2)外部报告时限要求及程序。一般发现突发性环境事件后,应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
(3)突发性环境事件报告方式与内容。
突发性环境事件的报告通常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立即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可能转化方式和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
(4)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说明。(5)被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的清单。(6)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7)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8)运输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驾驶员、押运员报警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的方式、方法。
八、应急响应
(一)分级应急响应程序
制定科学的事件等级标准,明确预案启动级别和条件以及相应级别指挥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按环境突发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原则上按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四级启动相应预案。阐明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单位主要联络人及备用联络人、应急响应及处置过程等。
(二)指挥和协调
建立决策机制,报告、请示制度以及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危害评估等程序。
(三)应急措施 1.事件现场处置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需确定以下内容:
(1)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可获得性说明);(2)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3)应急过程中生产工艺中采用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应急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
(4)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方案。
(5)事件现场人员撤离的条件、方式、方法、地点和清点程序;(6)危险区的隔离: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事件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及隔离方法;
(7)现场应急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8)处置事件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如消防水、危险废物等)的处理措施。2.环境保护目标应急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风向和风速,河流的流速与流量(或水体的状况),需确定大气污染环境保护目标和水类污染环境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内容主要有:
(1)可能受影响区域、水体的说明;
(2)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地点;(3)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社区人员基本保护措施和防护方法;(4)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5)临时安置场所;
(6)消减水体污染物技术方法说明;
(7)消减水体污染影响所需要其他措施的说明(如其他企业污染物限排、停排,调水,污染水体疏导、自来水厂的应急措施等)。
3.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1)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2)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3)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4)内、外部应急救援队伍的协调和调度;(5)控制事件扩大的措施;(6)事件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7)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与控制。
九、应急监测
危化品单位环境监测部门应在第一时间迅速组织监测人员赶到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迅速确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频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等),及时开展针对环境污染事件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对污染物质种类,污染物质浓度和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作出判断,掌握第一手监测资料,并配合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
应急监测应考虑到以下几点:污染物现场应急监测方法和标准;污染物实验室监测方法和标准;应急监测与实验室监测所采用的仪器、药剂等;可能受影响区域的监测布点和频次;监测人员的防护措施;内部、外部应急监测分工说明。
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发展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应急决策的依据。
十、应急终止
明确应急状态终止的条件、程序、机构或人员。
十一、后期处置
明确组织实施现场清洁净化、污染消除和环境恢复工作,所需要的设备工具和物资,事件后对现场中暴露的工作人员、应急行动队员和受污染设备的清洁净化的方法和程序,以及在应急终止后,对受污染环境进行恢复的方法和程序。
(1)事件现场的保护措施;(2)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
(3)明确事件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4)洗消后的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5)事件后的生态环境恢复措施。
十二、应急保障措施
(一)应急支援和装备保障(1)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包括环境突发事件现场可供应急响应单位使用的应急设备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备用措施,相应的制度等内容。
(2)应急人员队伍保障。要求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列出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
(3)交通运输保障。包括各类交通运输工具,驾驶员的应急准备措施。(4)医疗卫生保障。包括医疗救治资源分布,相关卫生疾控机构能力与分布,及其应急卫生准备保障措施。
(5)物资保障。包括物资调拨和组织生产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明确具体的物资储备、生产及加工能力储备、生产流程的技术方案储备。
(6)经费保障。明确应急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管理监督措施。
(二)通信保障
企业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各应急部门之间的联络畅通。同时在预案中列出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外部救援单位、政府有关部门的应急有效联系电话,保证在需要时能联系到相关人员及部门。
(三)技术保障
1.成立相应的专家组,提供多种联系方式,建立相应的技术信息系统。2.明确希望外部(包括相关单位和政府)救援的内容。
(四)宣传、培训与演练
1.宣传:宣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常识等,增强职工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明确宣传工作的计划和实施情况。
2.培训:包括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的上岗前培训、常规性培训。3.演习:包括应急实战演习的场所、频次、范围、内容要求、组织等,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五)应急能力评价
为保障环境应急体系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并实现持续改进,对各级环境应急机构的设置情况、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队伍的建设和人员培训与考核情况、应急装备和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等,在环境应急能力评价体系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机制。
(六)预案管理与更新
随着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或者应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出现新的情况,应及时修订完善更新预案。应明确预案评审、发布和更新要求以及内部评审、外部评审程序,发布的时间,送抄的部门、企业、社区等
(七)地方沟通与协作
建立与地方环境应急机构的联系,组织参与地方救援活动,开展与相关的交流与合作。
十三、监督检查
明确监督主体和罚则,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应急措施到位,检查评审结果应形成文件并保留。
十四、预案的评审、发布和更新
应明确预案评审、发布和更新要求。包括:内部评审、外部评审以及发布的时间、送抄的部门、企业、社区等。
十五、附件
1.单位环境风险评价工作
是否做过.如做过,请提供环境风险评价文本。
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名单
3.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4.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5.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6.厂区地理位置图
7.厂区平面布置图(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
8.重大危险源分布图
9.应急设施、设备、物资平面布置图 10.区域位置及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11.周边区域道路交通图
12.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图 13.疏散路线图
十六、预案格式和要求 1.格式(1)封面(2)责任表
预案编制单位,编制人员名单及签名。
(3)目录(4)预案内容(5)附则
包括预案的管理和更新以及预案的实施日期、名词与术语定义。
(6)附件 2.基本要求
(1)使用A4白色复印纸或胶版纸(70g以上);(2)正文使用4号仿宋字体,1.5倍行距;(3)打印文本。
第五篇:2017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
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 目的
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稳定,预防和遏制化学品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遇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展开各项工作,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依据
本预案制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范围
适用于院因危险化学品引发的突发事件。工作原则
4.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坚持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防范和预警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4.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院的统一领导下,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3规范有序,保障到位。依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依法规范应急管理和响应机制。
5.应急组织体系
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下设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并在事故现场设派机构——现场应急指挥部。5.1应急指挥中心
总 指 挥:由胡总(胡总因公外出,可授权委托其他领导担任)副总指挥:安全主任
成员:由办公室、人事处、车间副主任、质管部、设备部、工程负责人担任。应急指挥中心职责:
a)负责组织事故应急预案的修订、审核、发布、演练和总结;
b)按季度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规定下达预警和预警解除指令,专项应急预案启动和终止指令;
c)组织、指挥协调生产经营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d)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建设。结合生产经营应急救援工作的特点,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安全事故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装备水平,形成生产经营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保障。
e)做好稳定职工的情绪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
5.2 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
应急指挥中心下设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设在安全主任办公室。各部门负责人担任副主任,负责各自主管区域现场指挥工作,行政及人力资源部负责外围协调工作。
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职责:
a)接到事故报告后,要立即向指挥中心领导报告,并按照领导的指示,立即组织协调各单位做好人员、车辆保障和物资备品等保障;
b)随时掌握安全事故的发生情报;
c)按照应急指挥中心指令,及时将相关命令信息通知现场应急指挥部和各工作小组。5.3 现场应急指挥部
5.3.1 现场应急指挥部是应急指挥中心的派出机构,设正、副总指挥和各专业小组,其成员主要由事故发生部门人员组成。必要时,应急指挥中心另行指派现场总指挥,当现场总指挥不能履行指挥职能时,由现场最高领导接替或应急指挥中心立即指派。
5.3.2 现场应急指挥部下设各工作小组,人员主要是由事故发生单位应急机构及救援队伍的人员组成。
5.3.3 现场应急指挥部的职责:
a)按照应急指挥中心指令,成立各工作小组,负责现场应急指挥工作,整合和调配现场应急资源;
b)及时向应急指挥中心汇报应急处置情况; c)收集、整理应急处置过程的有关资料;
d)核实应急终止条件并向应急指挥中心请示应急结束; e)负责现场应急工作总结
6.应急启动标准
在发生的各类危险化学品事故,有下列情况之一应当启动本预案:(1)发生一次死亡(含失踪)3人以上、10人以下的危险化学品事故;
(2)危险化学品由于泄漏、火灾、爆炸等各种原因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多人员急性中毒、伤害或死亡等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及其他对社会有较大危害的危险化学品事故;
(3)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危险化学品事故。
7.预防与预警
(1)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及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并立即报告上一级主管部门,各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2)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不能很快得到有效控制或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时,应立即向上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指挥部请求给予支援。
8.应急响应
8.1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措施
(1)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时,应注意安全防护进入现场救援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如果泄漏物是易燃易爆的,事故中心区应严禁火种、切断电源、禁止车辆进入、立即在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故情况和事故发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如果泄漏物是有毒的,应使用专用防护服、隔绝式空气面具。为了在现场上能正确使用和适应,平时应进行严格的适应性训练。立即在事故中心区边界设置警戒线。根据事故情况和事故发展,确定事故波及区人员的撤离。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水炮掩护。
(2)泄漏源控制
关闭阀门、停止作业或改变工艺流程、减负荷运行等。堵漏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堵住泄漏处。
(3)泄漏物处理
围堤堵截:筑堤堵截泄漏液体或者引流到安全地点,贮罐区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关闭雨水阀,防止物料沿明沟外流。
稀释与覆盖:向有害物蒸气云喷射雾状水,加速气体向高空扩散,对于可燃物,也可以在现场施放大量水
8.2 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处置措施
(1)先控制,后消灭
针对危险化学品火灾的火势发展蔓延快和燃烧面积大的特点,积极采取统一指挥、以快制快;堵截火势、防止蔓延;重点突破、排除险情;分割包围、速战速决的灭火战术。
(2)扑救人员应占领上风或侧风阵地
进行火情侦察、火灾扑救、火场疏散人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自我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面具,穿戴专用防护服等。应迅速查明燃烧范围、燃烧物品及其周围物品的品名和主要危险
特性、火势蔓延的主要途径,燃烧的危险化学品及燃烧产物是否有毒。
(3)正确选择最适合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
火势较大时,应先堵截火势蔓延,控制燃烧范围,然后逐步扑灭火势。对有可能发生爆炸、爆裂、喷溅等特别危险需紧急撤退的情况,应按照统一的撤退信号和撤退方法及时撤退。(撤退信号应格外醒目,能使现场所有人员都看到或听到,并应经常演练)。
(4)消灭余火
火灾扑灭后,仍然要派人监护现场,消灭余火。起火单位应当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协助公安消防监督部门和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调查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责任,未经公安监督部门和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同意,不得擅自清理火灾现场。8.3 现场检测与评估
根据需要,报请应急指挥中心同意后,成立事故现场检测、鉴定与评估小组,进入现场开展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a)综合分析和评价检测数据,查找事故原因,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为制订现场抢救方案和事故调查提供参考;
b)监测事故规模及影响情况、受损建筑物垮塌危险程度等; 8.4 信息报告和发布
各部门及时将事故的进展情况报告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负责汇报指挥中心。事故信息的披露要严格按照我院有关信息披露程序进行,应急办公室负责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和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工作。8.5 应急结束
当遇险人员全部得救,事故现场得以控制,可能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现场应急指挥机构确认,由事故应急协调办公室协调,结束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由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宣布应急结束。培训与演练
10.1 院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负责本预案演习组织工作。10.2由试验研究所、后勤服务中心负责预案演习组织工作。10.3预案演习每年进行一次。
10.4 应急演习结束后,各演习组织机构应在15日内向院应急指挥中心提交演习报告。附则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