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邱畈村宜居村庄提档升级情况汇报
我们山青、水绿、环境美、农民居住更舒适 ——邱畈村宜居村庄提档升级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邱畈村是一个合并村,2002年与一河之隔的潘家桥村合并成现今的邱畈村,总人口2028人,五个自然组,全村版图面积8.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6亩,水面315亩,山场面积9440亩,水系大小五条,邱畈河流经本村长度4200米,大型拦水坝3处,全村铺设自来水网6800米,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农资超市、便民超市、话费充值代办点、卫生室、图书室、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篮球场、健身场地都在邱畈居民点同一个平台上,全村共531户,其中10户以上的自然湾31个,自古就是一个居住条件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加之极为方便的交通条件(全村硬化水泥路24公里),给我村创建宜居村庄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较好的自然基础。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2010年度我村同时被市、区命名为生态文明村、区生态村,2012年被镇授予生态文明示范村,2011年被区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13年被省住建厅授予宜居村庄荣誉称号。
二、创建宜居村庄成果
1、基础设施
出行方便是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为解决制约农民生活困难的第一难题,村借2006年村办公场地必通水泥路之东风,增收节支,积极从各方筹措资金,九年来我村修通通组通湾公路九条,总里程24公里,五户以上自然湾都通了水泥路,该成果使全村86%的人出行方便。
集中居住,便于各项与人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光纤、数字电视、自来水、交通等项目均已实施到位,2008年村投资12000元聘请市城市设计院,结合我村自然河流及人文、交通相适应的实际,计划在邱畈、黄畈、钟家咀成品字型的三个适于建房的地方,规划出28亩的面积作为三个集中居民点,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目前已初具规模,邱畈62户,黄畈50户,钟家咀12户,以上三点建房必须统一图纸、统一放线,实行一点一特色。全村98%的农户都进行了房改,三个居民点已有78户建起了沼气池,使用上了清洁能源。
2、公共设施建设
自2008年规划定局后,村始终将基础设施建设以“宜居”为中心做文章,着力打造邱畈居民点,投资32万元在原学校的基础上建起了曾都区第一家农村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便于农闲之时,老人们在此健身、休闲、娱乐,随后成立了农业机械合作社及宜发生物菌种协会,农资超市、便民超市、图书室、话费充值点都在同一个平台上,真正意义上让农民过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与此同时,为了让居民点更有吸引力,自2012年以来,村先后投资300万元,对邱畈居民点上下河道进行硬化,兴建公厕两处,建、购垃圾池、桶共62个,建小型拦水坝2处、提灌站一座,改扩建卫生室1个,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以上硬件的投入极大的吸引了村外及外县市20余农户到此建房。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年来村结合小农水、土地平整项目,全村共硬化水库、堰塘88口,硬化干渠8000米。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各项基础设施工作紧紧围绕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村做文章,前后投资12万元,在集中居民点公路沿线植常青树,固定保洁人员5名,垃圾清运车1辆,确保居住环境优美、舒适。
三、宜居村庄提档升级
1、在河道硬化1200米的基础上,今后计划延伸硬化主河道2000米,既靓丽居住环境,又提高了防汛、灌溉能力。
2、在4200米主河道上修建拦水坝8处,增加人工湿地面积400亩。
3、兴建保鲜库1处,以宜发生物菌种种植协会为依托,改造茨森林200亩,便于发展食用菌种植,年产50万筒菇,增收300万元。
4、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村之东风,号召广大农户四旁植大规格的常青树80万株,让村容真正成为夏季绿树成荫、冬季门前常青。
5、改造引用水源5处,总面积100亩,蓄水达10万立方米,还我碧水蓝天。
6、以上各项工程总投资400万元。
在紧紧围绕宜居村庄提档升级,向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村冲刺的同时,结合全国花五年时间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的这一活动,经常性教育广大村民讲究卫生光荣、污染环境可耻,为下一步创建省级卫生村奠定好人文基础。
洛阳镇邱畈村委会
2015年5月
第二篇:村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规划
**镇**村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规划
**村位于**镇西10公里处,国道111线路北,原**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420户1600人,有正式党员25名。全村总土地面积9000亩,其中耕地面积6500亩、经济林面积700亩。全村主要以玉米种植业为主导产业,2013年粮食总产量520万公斤。辖区内有集贸市场1处,占地6000平方米;个体工商户160户;有**中学1所、**民办小学1所。
为创建美丽宜居村庄,实现“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目标,根据**村资源条件、发展现状和村民的愿望需求,经两委班子及全体村民代表讨论,特制定本规划。
一、以商贸提档升级引领经济发展。**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距**市主城区20公里,南有国道G111线国道贯穿东西,与G25通赤高速相连;北有京通铁路穿境而过,**火车站距村部仅50米;距**机场15公里,直 1 飞北京、呼和浩特、广州等大中城市。商贸物流蓬勃发展,全村共有160余户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占总户数的1/3以上。**集贸市场坐落于村西南,占地6000平方米,每逢集日客流量达到3000人,交易额近百万元。商业街两侧商铺林立,商贸、物流、住宿、餐饮等行业一应俱全,辐射附近16个村屯,为近万人提供服务。将充分利用这一基础优势,确立以“商贸立村”的发展思路,着力改善**市场的软硬件设施,大力推进市场提档升级。加强商业街两侧的环境治理,经营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增强商铺吸引力,实现业态的多样化,服务标准化,为群众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
二、以壮大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致富。**村现有大棚油桃种植小区一个,占地50亩,种植中大棚24座,年产油桃10万斤,供给**、沈阳市场。今后,将充分发挥大棚油桃种植的典型示范作用,积极争取资金,组建大棚油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培训村内有思想有能力的年轻人尽快掌握这门种植技术,开发油桃采摘项目,加快推进油桃产业的 发展壮大。以恒辉菌业公司黑木耳种植产业为典型引路,扎实推进黑木耳特色种植业基地建设,成立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用三年的时间,将黑木耳产业逐步打造成为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带动本村农民致富,远期还可带动临近16个村农户共同致富。
三、以发展林果种植保护生态环境。全村现有经济林面积700亩,现已全部发包到各户。将以经济林改造为契机,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产业,选育适应当地龙头企业酿酒需要的葡萄品种,大力培育发展沙地葡萄、苹果、梨等品种。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发展思路,狠抓经济林改造项目,调整产业结构。把林果产业发展作为本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既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又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实现生态保护和群众致富的双赢,建设花红柳绿、瓜果飘香的生态村庄。
四、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宜业家园。在村内三横三纵6条砖路硬化的基础上,加快完成其他7条共4500延长米村内道路改造和农田机耕路建设,实现路面无积水、无坑洼,进一步改善村出行和生产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土地整理、节水灌溉等项目,打配机电井,实现节水增粮、农民增收。协调电力部门对负荷较大的两台变压器进行增容,提高浇地效率。同时加大排水排污、垃圾清理、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优化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五、以配套公共服务提升幸福指数。在教育方面,提升**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推进马头琴特色教育,扩大知名度。加快**幼儿园的建设进度,使本村儿童早日享受到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免费学前教育。在卫生方面,着力改善**医院软硬件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在文化方面,加大村民休闲广场、蓝球场和远程教育网络课堂的建设力度,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的场所。
六、以科学民主管理塑造文明乡风。认真制定具有新农村特点的村规民约,做到“三无”,一是保证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二是保证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三是保证无越级上访事件发生。村民治安满意率达 90%以上,并形成长效机制。加大“优秀农民”培训力度,组建秧歌队等健身 团体,树立科学文明新风。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决策监督作用,认真执行“532”民主决策机制,有序推进“一事一议”事项,坚持走群众路线,民主议事、办事,以科学民主的党风政风带动全村文明风气的养成。
第三篇:永长河村宜居村庄建设情况汇报
仙桃市通海口镇永长河村宜居村庄建设情况介绍
(2011年12月3日)
通海口镇永长河村是仙桃市首批14个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村之一,也是仙桃市委组织部、市血防办“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村。地处镇北,辖10个村民小组540户2018人,现有村“两委”5人,党员55名。耕地面积6500亩,其中水田2131亩,旱田500亩,鱼池3794亩,产业以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为主,2010年村民人平纯收入6500元。去年委托市规划局经过细致调研、实地勘测,详细制定了永长河村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围绕“打造景观农村,实现城乡一体”的建设目标,力争用2到3年时间,把该村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村、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先争优示范村。
一、建设目标及主要任务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修村组主干道及主要产业通道,将湖陈公路、一号排水沟路硬化,其它公路碎石化,形成“两纵一横”的路网格局;维修剅、闸、泵站,增设2台160KVA变压器,加强农业生产基地电网改造,加强饮水、广播、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2、建设新居民点。逐步搬迁一、三、八、九组等组村民,辐射周边村庄,在党员干部群众活动中心周围建设300亩左右、可容纳500多户的新居民点,2011年底前建设100亩左右的新居民点。
3、建设景观农村。实施村庄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工程,整治村庄环境,加强老居民户立面改造,加强道路日常清扫、树苗养护、垃圾回收等工作。沿沟沿路沿渠广泛栽植花卉,草坪,灌木类等观赏性植物,形成桥下流水、斜坡青草、岸边鲜花、岸上绿树四位一体、四季常青的秀美景观;大力发展绿色水产业,开发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农家乐、观光、旅游等休闲农业,提高村民收入。
4、发展水产养殖业。重点发展水产养殖高效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水产养殖由“四大家鱼”为主向名特优为主转变,建设专业化的水产板块,发展虾、蟹、黄鳝等特种养殖面积2500亩。
5、倡导文明新风。加强教育,移风易俗,提升村民文化素质与文化素养,促进群众良好习惯养成,树立文明新风。
6、健全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发展基层民主,探索建立规范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建设和谐新农村;加强“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村“两委”战斗力。
二、前段主要工作
1、基础设施全面改造,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自2010年8月该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启动后,全村投入25万元,共疏挖主要沟渠36条,共2.3万米长、土方13.8万立方米;投入100多万元将贯通全村总长6KM的通石公路铺设路牙及人行道彩板;投入70万元左右,对原村小进行整修改造,建成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集甲级卫生室、综合服务社、农家书屋、文化体育广场于一体的村级办公活动场所;修建一条3.2千米的主要生产通道;拉通、硬化联系邻村的村级公路;投入20多万元将硬化一、八组组级公路;维修改造全村所有的剅闸泵站;对部分沟渠进行了护坡硬化;重新修建村便民服务中心景观桥;投入20多万元对全村生产用电进行改造;启动首期新居民社区建设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实施绿化美化工程,综合治理效果明显。
永长河村积极推进、大力实施村庄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系列工程,重手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比如,将西灌渠两侧栽上了樟树、广玉兰与红叶碧桃,其他网沟也栽上了意杨、樟树;将门前的电线杆和蜘蛛网似的电线移至屋后,动员各户将门前的草垛、杂物等搬到屋后;兴建垃圾池80口,实行垃圾集中处理;结合血防改厕项目推进四格式联户改厕建设,杜绝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开展旧村庄土地综合整理,精心打造果园基地等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极大的为“打造景观新农村”这一目标提供了扎实而强有力的保障。
3、开展主题月活动,提升村民精神文明素养。
在实施绿化美化工程的同时,着眼于未来,为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逐步提升村民文化素质与文化素养,促进群众良好习惯养成,树立文明新风。结合永长河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实际,每月确定一个政治文化活动主题,组织全村村民积极参与。如三月份组织开展庆三八文艺联谊活动,四月份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五月份组织开展义务劳动活动等。以活动为载体,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树立新风新面貌、倡导移风易俗。
4、抓好新居民小区建设,打造美居工程。
在党员干部群众活动中心周围建设占地300亩、可容纳500多户的新居民点,逐步搬迁一、三、八、九组等组村民,并辐射周边村庄接纳居住。经过详细研究制定了居民落户小区的相关政策并召开几次群众会议讨论确定。目前占地32亩,可容纳76户居民的一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施工中。配套完善了小区内3条道路及供水、排污、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底前建设100亩左右的新居民点。
5、发展特种种养殖,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在一、八以及三、九组居民屋后片种三块桃林,总面308亩,形成新的游玩景点,同时增加居民收入。发展鮰鱼养殖,成立水产养殖合作社,签订养殖合同供给鱼苗以及成鱼,规避养殖风险,帮助群众致富。目前已发展鮰鱼养殖户20多户,总面积300多亩。
三、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全村主导产业是水产养殖,精养鱼塘面积达3800亩。由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养殖收入靠天收。尽管今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疏挖了沟渠,进行了农业电网改造,但还有15公里生产路、机耕路未进行整修,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比较滞后。以“四大家鱼”为主的产业链单
一、风险大、收入少,产业结构调整无项目、无技术,限制了农民收入增加。
三是村庄环境有待改造。今年,针对村庄环境整治的工作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农户的生活习惯在慢慢转变,但用于美化环境的投入仍然有待提高,农户房前屋后脏、乱、差问题突出,供水、排污、垃圾处理及亮化、美化、绿化等任务较重,村庄环境整治任重而道远。
四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资金不足。永长河村面积大、战线长、底子薄弱,加上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重,建设资金缺口大。尽管多方争取,但压力依然较大。
四、下阶段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依托覆盖全村6000亩土地的土地平整项目,加大对村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造投资,切实改善群众发展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对传统“四大家鱼”养殖模式进行改良,大力发展名特优品种养殖;加大请进来与走出去力度,一方面请专家教授讲授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鼓励群众走出去到先进地区学习,提升群众产业结构调整抗风险能力。
三是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文明风良好氛围,提升村民文明素养;另一方面,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加大村庄排污、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项目的投入力度,对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四是抓好新居民小区的建设施工。一是抓好首期居民房屋建设的监督与监管,确保居民小区建房的高度统一;另一方面抓好居民小区的各项配套基础设施的迅速完成;三是做好第二期的启动前期准备工作。
第四篇:三头村“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汇报材料
三头村“升级晋档、科学发展”
活动汇报材料
召公镇三头村处于扶风县召公镇境内东南部,全村瞎5个村民小组,共468户,2006人,耕地面积2030亩,全村42名党员,2名预备党员。
近年来,我村两委一班人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提出的“由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发展思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走发展富民的道路,目前,我村已基本形成以苹果、辣椒、西瓜、砖厂、楼板厂、生猪养殖为支柱产业。2008年以来三头村先后被评为召公镇“治安模范村”、“综合治理先进村”、“计划生育模范村”。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2012年,据估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400元,涨幅达到16 %左右。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全村81%的农户住上了楼房,手机、电话全部普及,全村拥有各类机动车辆343辆,小汽车27多辆,电脑逐
步走进农户,全村现安装电脑31户。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村两委把开展“升级晋档”活动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党建工程来抓,采取组织领导不减弱、分类指导不缺少、产业引领不松劲、助农增收不减力、统筹兼顾不放松的“五项举措”,围二类晋一类的创建目标,我村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充分调研,抓好规划
我村两委一班人始终坚持把制定和落实好发展规划作为推动工作的前提,结合新农村建设“二十四字”方针的总要求,在广泛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成都等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制订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主导产业发展和振兴规划,确保组织领导、帮扶机制、增收措施和政策扶持四个到位;为促进三头村党支部升级晋档、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
二、创新思路,壮大产业
新思路活化新手段,新方法催生新模式。“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开展以来,我村围绕规划落实,创新思路,把壮大产业做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
抓手。一是按照科技兴隆的理念,大力发展苹果产业,2011年新建苹果园800亩,加上往年果树园总计1100多亩,其中52%为早熟品种,每年6月下旬就可上市,在时间上有效地占领苹果市场,为村民带来丰厚的收入。二是种植甜西瓜200多亩,总计创收220多万元。三是引进良种辣椒,种植80多亩,村民经过自产自销的模式,在种植和效益上颇有成效,经过不断的学习摸索,为以后良种辣椒的大面积种植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扩建生猪养殖,目前生猪存栏2500多头,其中生猪养殖50头以上30户,100头以上的6户,村民集中学习养殖方法和培育经验,不断提高养殖技术,为社会提供安全肉,放心肉,力争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预计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
三、凝聚合力,联动增收
我村党支部建立了“两委领导包组,党员示范户包户,致富能手包人”的促进农民增收责任制,实行“1+1”捆绑式帮扶制度。一是项目联农户助农增收,该村两委针对三年任期目标要求,提出了近三年来将要实施的重点项目,根据项目的类型,将一部分有劳动力、有运输设备的农户与项目连接起来,以楼板厂、砖厂产品的运
输以及苹果、辣椒、西瓜、生猪运输为载体,组织广大农户有序运输,提高农民收入;二是能人联农户助农增收,该村两委将具有致富本领和项目的致富带头人组织起来,与社会闲散劳动力结成对子,搭建帮扶平台,定期组织闲散劳动力进行务工,提高农民的收入;三是产业联农户助农增收,以创办企业为纽带,组织广大农户发展第三产业项目,提高农民收入;通过采取相应的增收措施,使三头村村民增收信心大增,增收渠道更通畅,增收保障更有力,形成了强大的工作活力,推动了全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四、建立机制,持续增收
我村党支部把“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持续增收”放在“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的突出位置,一是深化了政策拉动机制,我村两委同志在积极搭建融资平台的同时,把新农村建设、专业合作社建设、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捆绑”使用,集中优势,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二是强化了服务促动机制。发挥党员活动室的阵地作用,积极从项目、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强服务指导,让村民在就业、创业中获得更多的帮助和快捷的服务。
五、加强培训,提升技能
2011年全年共举办大型培训会3次,培训510人次,开展党员远程教育农村工作知识培训25场次,观看人数270人次,果树技能培训5场次,累计培训480人次,外出考察、现场观摩、示范指导2场次,印发果树管理、西瓜种植、辣椒培育、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平安扶风创建、新合疗、新农保等宣传资料5000余份,并培训生猪养殖技术,使我村的苹果园、养猪专业合作社更加完善,组织鼓励支持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加快农村人才培养,全村技术培训入户率、普及率分别达到92%和89%,59%以上的劳动力掌握了1—3门致富技能。
六、狠抓卫生,优化环境
2011年以来,村两委依照新农村建设管理要求,狠抓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按照镇党委、政府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四改三化”(四改:改房、改灶、改厕、改圈;三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容美化)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坚决杜绝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各村民小组结合实际情况每小组分配2名环卫人员,1名道路绿化人员,坚持日常维护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经常化、制度化地抓好村庄道路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以三
头村3组等街道环境卫生治理为出发点,争资金跑项目,一班人狠下功夫清理农户门前“三堆”,栽植风景树,着力打造示范组新亮点。全年共清理“三堆”95座、治理“三乱”8处,清运垃圾160车,拆除乱搭乱建2处;整治街道10条2.5公里;清理排水渠道4条2.7公里,完善了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2011年全年,花费410万元铺设硬化道路16公里,为农产品的出售、货运提供便利,花费25万元打井2眼,加上往年水井总计打井6眼,方便苹果、小麦、玉米的冬灌和春灌以及辣椒西瓜的灌溉。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立足村情统筹发展大力推进宜居村庄建设
立足村情统筹发展大力推进宜居村庄建设
——环潭镇柏树湾村创建“宜居村庄”情况汇报
我村位于环潭镇东北部,是一个三村合一、四镇交汇的黄土岗村,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295户,1270人。耕地面积2616亩,其中水田2324亩,版图面积16.7平方公里,山场面积2万亩。农业生产以旱地286亩,80%以上为丘陵山场。2009年我村农民人平纯收入5800元。2010年人均收入8800元,2011年人均收入有望突破10000元。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并发展意杨、金银花、油菜、牡丹、芍药等其他经济产业。目前,柏树湾村已种植意杨50万株,户平1500株,种植药用金银花2000亩,油菜4000亩,户平种植袋料香菇2000袋,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8800元,有190户农户存款在5万元以上,有80户农户存款在20万元以上。柏树湾村2009年被授予“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随州市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先进村”,2010年被授予全省“十佳”平安村,连年被评为环潭镇“红旗单位”。
自被市定为省宜居村庄创建示范点以来,我村根据发展实际,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设施齐全、居住舒适、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管理科学、群众满意为目标,抓住契机,广泛宣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强村容村貌建设,不断发送村民居住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经过前阶段的努力,我村“宜居村庄”创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情况和做法汇报如下:
一、积极完善规划体系,加快村庄创建步伐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柏树湾村于2008年由原曾都区规划勘测院编制完成柏树湾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分区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节能抗震,突出特色,便于农村的生产生活,坚持“高起点、记标准、高要求”,科学规划发展蓝图。
柏树湾村坚持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定期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通报“宜居村庄”建设的进展及未来规划,并在本村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以固定宣传牌展示该规划,保证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
2、村庄选址合理,各个居住点均选在地势较为平坦的漫山坡,本着不破坏环境,不挖山建设,房屋依山就势,阶梯式建设,村庄周边原生态环境不变,左右两侧山坡分别是金银花和牡丹基地,环境十分协调。每到春暖花开之时,村庄宛如置在花的海洋之中。
3、住房由规划勘测院设计,村委会统一安排布置,农民购置材料,村委会安排施工队伍,统一施工,统一管理。
4、住房设施合理,每户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分两个部分建设,前半部分为三间二层住宅楼,占地面积104平方米,建筑面积208平方米,后半部分为伙房、卫生间、畜栏房和杂物间,做到了生活起居既方便又隔离。
5、村委会建有一幢十间三层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的办公楼,办公楼分区合理,一楼为“一站式”办公服务点;二楼为村支两委会办公点;三楼为会议室,属村民议事场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庄宜居水平
1、公共设施建设。
柏树湾村以创建“宜居村庄”为重点,落实村庄规划,深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目前新村已实现路通、水通、电通、网络通“四通”。
2、道路建设。
柏树湾村通过完善路网建设,缓解了村庄目前的交通压力,也满足了村民对宜居的要求以及农民生产生活物质的集散需要,截至2011年底投入道路建设资金750万元,对村主干道及支干道进行了全面混凝土路面硬化,硬化里程达36公里。其中主干道28.5公里,支干道7.5地。同时,通村公路比以往增宽0.5米,增厚4公分,为村民的出行及农副产品集散提供安全保障。
主道路配套设施齐全,道路两侧安装新型路灯32盏,栽置常青行道树800余棵,排水管网提前安装。
通过集中供水,实现全部村民用水清洁卫生,今年年初,村两委会经多方筹资,投资120余万元,兴建了一座日供水能力500吨的自来水水塔,新铺设供水管网4000余米。
污水做到有序排放,雨水由房前屋后明沟排入两侧下水道,生活用水经化粪池沉淀,净化后排入下水道。
村庄中心地段建有一座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绿化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广场内安装高杆灯两盏,景观灯12盏,建有一个标准化蓝球场,铺设安装一套12件的健身路径,广场内植有桂花树、广玉兰、樟树80余株,绿篱带平方米,树下有供休闲人们休息的石桌、石椅,广场周边建有两个水冲式公厕。
为推广再生节能,90%的住户做到了人畜粪便集中无害化处理,用于建沼气池,95%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村庄建设有5个垃圾池及一个填埋式垃圾处理场,村委会长年聘请一名环卫工人管理村庄内环境卫生及通村公路卫生,村庄内做到日清日运,通村公路做到一周一清扫。
本村建有一个村级卫生室,占地面积140平方米,有镇卫生院安排一名医师及一名护士常年坐诊,卫生室有病床五张,配有常备医疗器材及常规药品,做到小病不出村。
三、强化村庄管理,创建优美人居环境
一是支持文明新村建设。通过设立卫生文明示范家庭,充分发挥村民共同参与的热情,搞好自己住宅及周边环境卫生,使村庄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落到实处。
二是整治环境卫生。我村根据本村实际,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规范村民倾倒垃圾时间,严禁乱倒垃圾。
三是整治村容村貌。近来,柏树湾村组织村民多次开展以环境卫生、村容村貌为重点的整治行动,对公路沿线柴草乱堆进行集中堆放,对影响村容村貌、乱搭乱建的棚、厕等进行清理拆除,合理安排村委会干部定期检查,使我村环境卫生取得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