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贯彻十八大
精神)
周本顺
《 人民日报 》(2012年12月10日
06 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对于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社会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各地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入手,推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创新,特别是在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全面规划、攻克重点难点、深化综合试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法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收到了明显成效,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谱写了新篇章。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体制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基本适应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比如:社会结构不尽合理,社会组织体系有待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等等。只有突破这些体制性制约,才能从整体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体制改革是一项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安定有序,事关人民安居乐业。指导思想上,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自我完善和发展,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基本目标上,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基本原则上,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立足国情,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整体规划,从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系统设计;坚持循序渐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坚持体制保障,努力破解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
一、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管理体制是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社会管理能力,直接反映党的执政能力。一方面,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建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确保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快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能够有效地把广大党员和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凝聚起来、组织起来,为群众办好事、做善事、解难事,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
(二)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不能越位、错位、缺位。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依法行政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该由政府管的,一定要管好、管到位,不能推给市场、社会;不该政府管的,应该交给市场、社会,不能大包大揽。特别要整合政府资源,明确任务分工,形成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合力,不能多个部门管理一件事,谁都管,谁都管不到位。
(三)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协同作用
社会管理既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当前,要强化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服务职责,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不断完善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比如,一些群众性志愿者组织,代表了社会组织的一种方向,要加强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
(四)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基础作用
公众的广泛参与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大量社会管理问题不能全靠政府,群众自己的事要交给群众自己去办。村(居)民自治是公众参与的基本形式。基层自治组织要发挥作用,提高群众自治能力。要创造公众参与条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把广大群众有效动员组织起来,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五)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
依法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于法有据。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依法管理理念根植于每位领导者、每位管理者、每位执法者的头脑中,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社会。要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各级政府要依法行政,各级执法机关要严格公正执法,努力把各项社会管理活动纳入法治轨道。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二、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是社会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不断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不断提高,必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切实转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
政府既是经济领域宏观调控的主体,也是社会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当前,关键是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挖掘公共资源潜能,集中力量组织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和公益基础服务,满足群众基本需求。同时,政府不能直接包揽公共服务供给,要实现政府与市场“两条腿”走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积极性,动员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激发社会活力,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二)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地区、人群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最紧迫的是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合理、普惠标准不断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坚持城乡统筹而不是城乡有别,坚持区域协调而不是区域分割,建立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大对农村、老少边穷等困难地区和城乡困难群体的转移支付、公共财政投入、援助帮扶力度,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区域间均衡配置,争取到2015年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城乡区域间基本服务差距明显缩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群众。
(三)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发展经济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层次和保障水平也要随之提高。要进一步完善民生制度安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民生改善有制度、机制保障。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围绕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食品药品
安全、环境保护等重大民生问题,列出项目、定出目标、明确责任,建立倒逼机制,每年办成几件民生大事实事,解决突出民生困难,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同时,要从13亿人口的国情出发,实现公共服务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当前,党和政府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作用发挥是较为充分的,但社会各方面积极有效参与不够,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为发挥好社会协同作用奠定组织基础。
(一)不断完善群团组织社会服务管理职能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群团组织的组织体系。当前,关键是要切实加强群团组织自身创新,完善其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
法权益的职能。党委政府应赋予群团组织更多的工作资源和条件,使他们有能力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特别要总结推广北京、上海等地方的经验,发挥群团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枢纽”作用,赋予他们对同类社会组织日常服务管理职能,确保他们既能够直接服务群众,又能够发挥对本领域社会组织在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上的龙头聚合作用、管理上的集约服务作用,为社会组织生长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二)加快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转型
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长期以来,科教文卫体等领域大量的公益服务是由事业单位提供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更好地发挥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职能。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加强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转型。对于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于从事公益服务的,要强
化公益属性,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减少政府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进一步落实法人自主权,真正激发其生机与活力,切实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
(三)努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党委政府在社会服务管理中起着领导、主导作用,社会组织是党委政府进行社会服务管理的重要补充,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好了,就能有效地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当前,社会组织既需要发展,也需要规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要加快培育经济类、慈善类、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要坚持政社分开、管办分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能够由社会组织做的事情,通过政府委托、公助民办、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要制定和完善对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的法规政策,确保其既发展得好又管理得好。
(四)充分发挥城乡社区服务功能
城乡居民自治组织集自治、服务功能于一体,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现在,大多数地方社区承担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已逐步由政府延伸到社区的服务窗口承担起来了,实现了初步的政社分离。今后,要进一步强化城乡居民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落实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要求,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政府不包办代办。要理顺社区内部治理关系,健全社区自治相关制度,规范决策办事程序,形成新的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组织体系。要通过多种渠道拓宽社区经费来源,结合城区改造、征地拆迁、股权改革等增加社区服务实力,使之切实承担起服务“社会人”的责任。
四、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必须针对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既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又着力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突出问题的产生,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几亿农民流入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也给经济社会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服务管理好流动人口,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面对的重大历史课题。要推进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对几亿农民有序和谐融入城镇作出近期、中期、长期规划,避免出现西方社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那种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严重冲突、大量“贫民窟”的存在导致各种犯罪高发的局面。要认真总结各地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经验,在近期加快推进居住证制度,先把流动人口子女上学、同工同酬、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解决好。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本身存在的二元结构。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对解决当前的社会治安问题,而且对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二)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
刑释解教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吸毒人员、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是需要特殊关爱的人群。维护公共安全的一项治本措施,是必须对特殊人群采取特殊的服务管理措施,让他们各得其所。目前的重点是健全社会关怀帮扶体系,建设好专门培训机构、专门医疗机构、专门学校、专门救助机构等,帮助解决他们在就业、就学、就医和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消除社会对特殊人群的歧视行为,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的温暖,成为对社会有用、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人。
(三)加强对社会矛盾的排查化解
社会矛盾说到底大多是利益矛盾,治本的办法是把握群众利益诉求点,协调、平衡利益关系。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包括完善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要坚持劳资两利,建立员工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等,协调好劳动
关系。现在,征地拆迁、劳动争议、医疗卫生、交通事故、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矛盾纠纷,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强,传统调解方式化解起来很困难,必须加强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有效整合专业资源和社会资源,探索建立党政主导、部门负责、第三方调解组织积极参与的专业性调解机制,提高社会矛盾调解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四)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体现了党委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要高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法律权威的旗帜,严格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坚持依法办事,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研究制定、完善细化各类应急预案。要把应急处置工作与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与加强舆论引导结合起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当前,重点要加强市、县层面枢纽型特别是应急联动型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及时高效地回应群众诉求、求助、应急等服务管理问题。
(五)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公共安全是基本民生。这些年,人们的公共安全感总体上是上升的,2011年认为安全和基本安全的占85.79%。这主要得益于各地各部门正在建设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抓社会治安,让人民群众感到越来越安全,必须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抓不懈。当前,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强化城乡防控体系,实现人防、技防、物防的科学结合,提高对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要保持经济活力,不能不搞市场经济;要搞市场经济,就难免利益法则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人民群众痛恨的不讲诚信问题,就是市场经济利益法则负面影响的结果。对此,关键是在加强道德教化的同时,建立起有效制约利益法则负面影响的体制机制。比如,制定公民道德和社会
诚信规范,加强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开展诚实守信教育。积极构建企业和个人信息平台,加快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为统一代码的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完善诉讼诚信系统,树立法治权威,解决“执行难”等问题。健全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激励惩戒机制,形成全社会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的良好氛围。
(本文选自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第二篇:学习贯彻胡锦涛讲话精神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学习贯彻胡锦涛讲话精神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11-07-08 02:24:18 来源: 北京日报(北京)有3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本报讯 昨天上午,本市召开区县委书记会议,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的落实。市委书记刘淇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狠抓加强社会管理各项任务的落实,不断提高首都社会管理水平。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市委政法委书记王安顺出席会议。
会上,16个区县委书记先后发言,汇报了所在区县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的有关情况。
刘淇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各区县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所做的工作。他说,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后,各区县按照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要求,狠抓落实,大胆创新,在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推出了许多有效措施,形成了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良好氛围。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各区县注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狠抓社会管理精细化,积极动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完善网格化管理,大力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首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希望各区县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精神和要求,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创新。
刘淇强调,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胡锦涛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当前解决好民生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一是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二是明确了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的任务;三是提出了应对当前的社会变革,妥善处理好各类社会矛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四是阐述了新的形势下社会矛盾运动的新的特征以及正确处理好社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基本措施办法,强调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必须注意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四个方面工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切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确保首都和谐稳定,努力为推动首都“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
刘淇要求,要狠抓加强社会管理各项任务的落实。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的目标、任务、要求都已经明确,当务之急是抓好落实。要抓好各个工作项目的落实,每项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项目都要分解细化,根据项目推进的工作进度落到实处。要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把市委、市政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社区、村,落实到每个企事业单位。要建立责任制,抓好工作责任的落实。
刘淇要求,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要注意总结、研究、创新,相互学习。各区县在社会建设与管理,特别是基层社区工作中都有好的经验和做法。社会管理创新是个新鲜事物,希望各区县下大力气,开动脑筋,多想办法,不断总结经验,研究规律,实现创新。
刘淇还重点就六方面工作进行了部署。
在部署“拆违”、“打非”工作时,刘淇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坚持不懈地拆除违法建设、打击非法经营,维护群众利益,坚持科学发展。在“拆违”、“打非”工作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态度要坚决,广大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坚决依法办理,坚持依靠群众,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同时充分发挥乡规民约作用,形成坚决拆除违法建设、坚决打击非法经营的强大舆论。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鼓励群众主动拆除违法建设。
在谈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时,刘淇指出,要坚持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在“以业控人”方面,要科学布局老旧城区业态,严格落实产业规划;要对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小而散的现状进行“腾笼换鸟”,改造升级,发展集体经济,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在“以房管人”方面,要坚决拆除违法建设,坚决杜绝新的违法建设,同时大力建设公租房,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安全的居住环境。在“以证管人”方面,要大力加强社区化和信息化管理,探索实施人口管理目标责任制,坚决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
在谈到城市管理精细化时,刘淇强调,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加快推广以网格化为基础的城市管理精细化,通过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把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切实落到基层、落到实处。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大力发扬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三敢”精神,大力提倡遇事主动往前迈一步、主动负责的进取精神和工作作风,坚决杜绝推诿扯皮。
在部署基层党建工作时,刘淇强调,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大力抓好基层党建工作。要鼓励干部下基层、到一线,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要总结推广房山区推行的次序动员制度,推广在农村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用各项切实有效的制度,加强和保障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在谈到建设首都经济圈工作时,刘淇要求,全市各区县要积极围绕国家相关规划和政策,认真研究,早做谋划,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努力在打造首都经济圈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科学发展。
在谈到安全管理工作时,刘淇强调,首都无小事。我们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力做好各项安全检查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确保首都城市安全、平稳、有序运行。
市领导吉林、梁伟、丁向阳,市政府秘书长孙康林出席会议。(本文来源:北京日报作者:
汲传排)责任编辑:NN046
第三篇:加强社会建设和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定稿
论科学发展观对解决当前民生问题的指导意义
摘要:关注民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民生、科学发展观、意义、背景、地位、指导作用
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完善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更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背景的基础上,社会建设虽有很大进步,但仍是一块“短板”。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并不能自动带来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我国发展到今天,加强社会建设,既是提高民生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现在也有条件逐步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按照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社会民生建设。1
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民生一头连着民利和民心,一头连着内需和发展,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发展的有效途径。群众吃穿用问题基本解决后,对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需求不断增长。做好民生工作,不仅可以直接改善老百姓生活条件和环境,而且能够扩大消费、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做好民生工作,还能够提高人们健康、文化、科技等素质,这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因此,重视这项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社会建设重点任务的位置。
三、着力构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1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11月第一版第25页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务,合理区分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要。政府要着力保基本,构筑起使群众能够安心生产生活的保障网,这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责。织起保基本的安全网,努力做到全覆盖,在保障对象上面向全体居民,在制度上不留空白,实现应保尽保;还要努力做到可持续,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基本路径,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尽力而为,量力而为,在发展中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政府实施保障房建设、医改、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实施保障房建设、医改、城乡居民养老等民生工程,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上迈出重要步伐。十八大明确今后还要实施好重大民生工程,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巩固和发展全民医保成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讲可谓最大的福祉。
四、加快推进民生建设的指导作用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民生和社会建设实际资源配置、机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和保障。社会领域改革与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等领域改革密切相关,把转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全过程和各领域的重点任务。改革的重要原则是促进社会公正、保障机会公平。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公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重点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创业公平,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同时,加快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形成科学有序的社会管理体制及相应机制,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从而形成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事业和产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社会发展政策,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下,发展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培养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产业,形成多元发展格局,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2
一是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2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11月第一版第26页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需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三是需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四是需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13-32)
[2] 重庆晚报数字报2012年11月9日 星期 五第七版《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第四篇: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开创志愿服务工作新局面
——在全省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张效廉(2012年12月5日)
同志们、志愿者朋友们:
大家好。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热潮中,我们迎来了第27个国际志愿者日,这是我们全体志愿者的节日。在这里,我谨代表省委和省文明委,向获得表彰的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表示诚挚的问候!对你们长期以来,默默无闻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关爱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大爱情怀和高尚品格表示崇高的敬意!也向共同发起我省志愿服务暖心行动的各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谈三点意见。
一、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我省志愿服务扎实深入、成效显著
多年以来,我省一直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特别是去年省志愿服务协调小组成立以来,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我省加强和改进了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四个进一步”的明显成效。
一是志愿服务领导体制进一步健全。出台了《黑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在全国率先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志愿服务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社会支持和法律责任。全省各地都建立了文明委领导、文明办牵头、各部门共同参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各市地成立了志愿服务协调小组,完善了省、市、区、街道、社区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哈尔滨、大庆、伊春等市地还在市、区、社区(单位)分别成立了志愿服务总队、大队、志愿服务队,提高了志愿服务的社会动员力。
二是志愿者组织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我省分四步推进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第一步推进全省2966个社区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站,第二步推进全省3134所中小学校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第三步以各级文明单位为骨干推进驻市驻区单位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站,第四步推进全省高校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站),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站22239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常态化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开发了《黑龙江省志愿服务管理系统》,建立了全省志愿服务公共管理平台,统筹管理全省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目前全省注册志愿者已经超过176.19万人,申报志愿服务岗位418.7万个,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00.7万人次,注册志愿者占全省城市建成区人口10.89%,提前实现了中央提出3-5年社区志愿者达到10%的目标,初步实现了中央关于志愿服务“三个转变”的要求(志愿者由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以阶段性为主向经常性活动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在刚刚结束的,由中央文明办、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共同发起的100名全国优秀志愿者和20个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评选活动中,我省有5人当选全国优秀志愿者(李坤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队
长;林彬,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阳明区前进办事处机车东社区党总支书记;周成刚,黑龙江大学团委副书记;段其德,黑龙江省大庆第二采油厂采油工人;谢尚威,黑龙江省双城市韩甸镇农民)。1个组织当选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大庆市爱心传递志愿者协会),列各省前列。
三是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深化。我们广泛开展“红红火火过大年”主题活动和“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中央文明办先后在哈尔滨、大庆、伊春、绥芬河和安达组织了全国“三关爱”活动启动仪式,全省参与率达85.16%。以双鸭山为主会场,在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同步组织了“两推进一建立”活动启动仪式。在争创文明城市过程中,全省党员志愿者、文明城市志愿者和慈善志愿者参与率分别达90%、107.8%和130.7%,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由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文明办、省民政厅、团省委等14个部门牵头,组织开展了志愿服务暖心行动,进一步掀起了全省志愿服务活动新高潮。
四是志愿服务活动品牌进一步形成。去年,我省建立了“五个一百”(全省每年评选100名优秀志愿者、100个优秀志愿服务站、100个优秀志愿服务队、100个优秀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和100个关心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优秀组织)
评选机制,今年我省在此基础上评选了“五个十佳”(十佳优秀志愿者、十佳志愿服务站、十佳志愿服务队、十佳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和十佳关心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优秀组织),建立了五星级志愿者评选机制,(目前全省一至五星志愿者分别达到4865、2433、623、231和143人),成功推出了一批志愿服务活动品牌,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和引导作用。目前,我省群众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度大幅提升,对志愿服务理念的知晓率已达86.88%,参与率达89.59%,满意度达95.63%。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一些地区和单位对志愿服活动重视不够,措施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单位不信任也不会动员群众,工作流于形式;一些基层组织和群众不习惯、不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程序和规则,随机、随意参加活动(基层志愿服务工作站的有效动员率仅为3.8%)。这些都亟待在今后工作中研究解决。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志愿服务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
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志愿服务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党和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是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公民自身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开展志愿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举措。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志愿服务以自愿、无偿为前提,以弘扬志愿精神为核心,能够引导人们在做好事、献爱心,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弘扬良好道德风尚,有利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到实处。
2、开展志愿服务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客观需要。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开展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发挥群众有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作用。一是协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我国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
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使他们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我国相对较短的时间里集中表现出来。其中很多问题是政府管理、市场机制覆盖不到的领域。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动员力强,可以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二是拓宽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渠道。志愿者通过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监管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开展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履行责任、发挥才智,参与社会管理,为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促进了民主建设进程。三是提升政府社会动员力。开展志愿服务可以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多方面人才,优化整合社会资源,保证大型活动的顺利开展,增强政府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开展志愿服务是实现公民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人生的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志愿服务为每一位参与者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多样、灵活便捷,适应当今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展示特长的愿望,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
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引导人们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有利于在为他人谋幸福、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体现自身价值。
三、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全面提升我省志愿服务整体水平
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是中央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面提升我省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
一要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全体公民社会责任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大力培养志愿服务文化,使人们认识到志愿服务既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个公民的权利。要加大志愿服务经验的总结和典型推广力度,通过组织“五个十佳”和“五个一百”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事迹宣传,使全社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志愿服务的重
要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爱护、尊重志愿者的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发挥职业特长和个人专长,从不同领域参与志愿服务。使更多的志愿者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
二要大力强化志愿服务的组织领导。落实《黑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成立省、市、区三级志愿者联合会,规范各级团体会员单位,建立完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各地志愿服务总队、大队、支队、分队和服务队,全面提升志愿服务的动员力和行动力。加强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设,完善鼓励志愿服务政策措施,为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基本保障,把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鼓励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有志愿服务经历者。加强统筹协调,加大社会资源整合力度,把各方面力量动员起来,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
三要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从人民群众愿望出发,从办得到、群众又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努力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为人们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搭建平台。当前,要紧密结合群众路线教
育实践活动,重点推进“三关爱”活动和“志愿服务暖心行动”,从家政志愿服务、健康保护志愿服务、亲情陪伴志愿服务、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和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入手,组织志愿者为空巢老人、残疾人、农民工、留守儿童提供服务。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同志们,“登高山复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和支持我省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发展,协力共建大美大爱新龙江,共同谱写和谐幸福新华章!
第五篇:加快社会组织改革,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社会组织改革,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作者:
来源:《检察风云·创新社会管理理论》2013年第02期
【编者按】社会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将日益突出。如何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稳步推进政社分开;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功能,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合作治理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等,是本期关注的话题。
【摘要】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社会组织成为了社会管理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如何发展社会组织的话题,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书记崔明华同志指出,要在充分理解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内涵基础上,认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进一步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向和工作重点。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沈国明教授指出,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我们在鼓励的同时还要规范其运作,让社会组织在有序的状态下发展。上海市社联科研处处长徐中振教授指出,当前应加快形成和完善社会组织体制的公共性领域、支持性体系和社会化机制,注重解决制度安排、政策环境和购买服务方式等问题。上海商学院韩狄明教授和同济大学詹兆雄教授指出,社会组织在解决社会冲突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应充分释放其正能量的发挥,同时完善制度以规避社会组织可能造成的风险。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教授针对目前社会组织在运作中出现的角色不清、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的问题指出,社会组织必须要认清和明确其在社会转型中的角色和位置,才能发挥其作用,参与社会管理。上海商学院李红艳副教授从国外社会组织的发展概况探讨国内社会组织的发展路径,指出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规范。
【关键词】 社会组织 政府职能 社会管理创新 风险防范 社会角色 制度规范 政策环境 购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