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维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稳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维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公平参与竞争,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覆盖面小,资金短缺,社会化程度低,管理体制混乱等。针对以上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是:扩大覆盖面,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制定相关法律,规范社会保障的实施与运行。
二、完善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狭窄。目前,社会保障的对象主要是全民所有制职工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一些小集体企业和绝大部分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职工及城镇个体劳动者和广大农民,都被排除在外。另外,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一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变成了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减少,从而导致了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更加狭小。99年末,东北共有10821万人口,其中城镇有权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只占城市总人口的10%左右
【3】。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狭窄,使得社会 保障资金储存量不大,资金实力不雄厚,这既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也阻碍着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的步伐。
2、社会保障资金收缴困难,筹资渠道不畅,资金缺口大,尤其是养老基金,负担沉重。近年来大批职工退出劳动力市场,许多效益不好的企业一次性买断职工的工龄,使离退休人员迅速增长,导致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太高,企业负担过重。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导致许多企业无法交保障金,影响了企业参保积极性和养老基金收入。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我国最早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相当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多,如辽宁省离退休人员比重达37.7%,高出全国水平6个百分点,每年以6.3%的速度增加[4]。辽宁的鞍山,人均养老金与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之比为1.09%,基本处于.处于倒挂状态[5]。黑龙江省的哈尔滨轴承集团9千多名在职职工要养活1万多名的离退休职工,这种状况进一步增加了养老保险体制财务平衡上的困难。由于东北地区人口结构步入老龄化,养老负担太重,如黑龙江省99年的养老(大于65岁)系数为7.31%[6]。此外,辽宁的工矿城市多,工伤人员多,矿工退休年龄早,医疗费用中职业病、慢性病所占比例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方面的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负担沉重。
3、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企业承担了许多本来不是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形成福利单位化,保障资金的收缴、管理和发放,以及保障对象的管理工作都是企业承担。目前,即使是实行了社会 统筹的保险项目,企业缴纳了保险费,但管理和服务仍没有实现社会化,职工的生、老、病、死仍过多地依赖于企业,这既影响了管理服务的质量,又分散了企业的物力和财力,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4.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混乱。由于社会保障工作的管理、经办、监督之间关系不明确,就会出现管理上的重复或者真空,甚至是相互扯皮的情况。我国的企业所有制结构是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障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如城镇企业的社会保障由劳动部门负责,集体企业则由保险公司负责,农村的社会保障则由民政部负责,而国家机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则由人事部负责,这样容易造成社会保障的实行标准不一致,管理上出现混乱。
三、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1、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资金问题是个关键,它关系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效果,倘若资金不足,则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目前,社会统筹基金入不敷出,基本养老保险欠费严重,设立的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长期以往,将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解决资金问题的办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是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根本出路。虽然我国政策上规定社会保障资金实行“三三“制,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甚至亏本,职工个人的收入也随着减少,从而出现了资金困难,资金缺口。可见,只有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才能使”三三“制真正贯彻实施,政府才能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投入,企业和个人才能按时足额交纳相关费用,从而解决资金不足。
(2)建立缴费的激励机制,提高缴费的积极性。实行个人帐户储蓄制,使养老金与个人的积累挂钩,工作时多缴费,退休后多得益。不过在储蓄保险金时要注意随着物价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在物价上涨时,货币购买力单位应相应的调整,予以保值,减少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从面消除人们的疑虑,提高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3)借鉴国外的经验——允许私营基金参与运作。针对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大,资金筹集困难的情况,可以借鉴智利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智利养老金由私营机构管理,允
许多家机构竞争经营,让参保户有选择经营机构的机会,也可提高其缴费的积极性。私营机构负责收款、管帐、投资和发放。智利为保证私营管理机构投资的最低收益,制定并实施了相关的法律。我国也可以尝试通过招标委托有资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具体经营保险基金,从而提高基金运营效率和投资收益率。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政府要适时开拓新的投资领域;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实现保值增殖,使基金运行步入良性循环。
2、提高参保率,扩大覆盖面,使社会保障对象包括各种性质、类型企业的职工。要提高参保率,扩大覆盖面,只能以非国有企业的职工为重点对象,如乡镇企业、个体劳动者、外资、私营企业的职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可以借助一定的行政手段进行硬性规定,把国家机关、企事业职工及城镇各类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统筹范围,如吉林市为了扩大医疗保险面,作出如下规定:具备参保条件的单位限期参保。到目前为止,吉林市已将绝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吸纳为保障对象。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争取更多的非国有企业参保,如长春市自2002年第四季度开始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宣传,到2003年3月底,长春市已有74户民营外资企业的2300多名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享受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待遇已达2938人次,共支付统筹基金53.8万元 【7】。这表 明,只要能够把非国有企业的职工、个体劳动者以及广大农村的农民吸收为社会保障的对象,就可以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给付能力,以便应付人口老龄化或失业高峰期带来的社会保障支付扩大的要求。
3、加快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20世纪90年代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企业内部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虽然费用上实行“三三”制,企业只负责其中的三分之一,但企业仍要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最终还是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因此,国家决定把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有利于解决下岗职工中隐性就业所造成的种种弊端,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不过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行可能难度大,这就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加大投入,给予困难地区国有企业老职工以必要的经济补偿,尽可能减少并轨带来的负面影响。
4、大力推进与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套的医疗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东北老工业基地矿业企业很多,其职工患职业病、慢性病比重较大,医疗保险费用负担太重,尤其是大病治疗费用,这就给老国有企业和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要通过配套改革,建立合理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医疗机构的竞争机制和药品流通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用低廉的医疗费用来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以此减轻企业的负担。
5、加强相关立法,使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管和使用法制化,社会保障运行法制化。目前存在的问题有:社会保障资金收缴困难;大量社会保障资金被挪用、乱用,没有做到专款专用。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国家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保障工作,加大社会保障基金征缴与基金监管力度,规范保障基金运营模式,防范可能的政策风险和制度风险。对社会保障的具体运行,要加强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能定位与合理分工,强化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各级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投的全过程监管,严格依法运作,确保公开、透明、安全和高效,使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化和制度化。
6.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使社会保障的管理和服务社会化、规范化。要把社会保障工作从单位中抽出来,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要改变传统的单位福利体制,剥离用人单位承担发放社会保险金和管理社会保障对象的社会性职能。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脱离关系后,社会保险金由银行代发,又要做好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管理、接续和转移工作,失业人员由社区统一管理,离退休人员逐步纳入社区管理,以减少企业所承担的过多社会职能,建立起真正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同时国家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由国务院组织社会保障宏观协调机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改革目标,协调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标准、社会保障总量调控指标等政府干预目标以及实施方案,做好政策配套和部门衔拉工作,统一解决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对社会保障的具体运行,也要加强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能定位与合理分工,强化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各级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投的全过程监管,严格依法运作,确保公开、透明、安全和高效,使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化和制度化。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关系到东北地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关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改革,关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行现代化。因此,要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东北再创辉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篇: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的探讨
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
徐充
(吉林大学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23)
[ 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维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公平参与竞争,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覆盖面小,资金短缺,社会化程度低,管理体制混乱等。针对以上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是:扩大覆盖面,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制定相关法律,规范社会保障的实施与运行。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
社会保障体系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调整,逐渐走下坡路,出现了“市场不适应症”。2003年,国家提出了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改革。本文拟就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问题谈点如下看法。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意义
1、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化解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随着社会的发展,造成个人风险的因素也在增加。一般而言,个人风险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家庭内部因素,如个人或家庭成员因病、伤、残、老、死等原因而导致生活陷入困境;二是家庭外部因素,如自然灾害、下岗、失业、职业病等。如果个人风险得不到及时的化解,在某种契机或纽带的联结下,众多同样的个人风险就会转化为群体风险,进而演变成为社会风险,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比重非常高,而且存在大量的冗员,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目前东北三省各类下岗失业人员分别达到167万人、118万人和150万人
【1】,加上企业原有的离、退休人员,这是一个很大的急需得到社会保障的脆弱群体。虽然家庭保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抗拒、化解个人风险,但其保障能力非常有限,需要发挥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将会对 1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企业改革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但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负担太重,如企业办社会。而其他非国有企业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成立,没有过多的社会负担,所以,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竞争的起点的不同,有失公平。国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解除大量的冗员,轻装上阵,使自己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主体,这也要求尽快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给国有企业改革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企业真正成为的市场主体的内在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捆绑在一起的,劳动者只要一进入企业或者国家机关,其生、老、病、死都由企业或者政府统统包下,形成企业办社会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尤为突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应该是社会,而不应该是企业。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主要任务是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其目标是盈利。至于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企业只负责交纳相关的费用,其余的工作应该由社会去完成。否则,不仅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移位,而且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因为新老企业职工年龄结构不同,退休金、医疗费用等负担非常悬殊,辽宁省的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比例高达22%,个别地区甚至高达25%,而广东省的企业缴纳比例仅为16%,深圳更低,只有8%。所以,加快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公平地参加竞争。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必要条件。人力是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能否按市场需求自由流动,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效益问题。本来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非公有制企业能吸收很大一部分下岗和失业人员,但由于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就业的员工不能享受到国有制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所以,一部分人宁愿失业也不愿到非国有企业工作,从而影响了非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影响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发展,更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最早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当时低工资、广就业的指导思想,导致国有企业存在大量的冗员。伴随国有企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措施实施,社会如
【2】 2 果不能为下岗职工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职工不愿与原来单位脱离关系,那么“市场选择企业,企业选择人才”的良好用工局面就很难形成。
二、完善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狭窄。目前,社会保障的对象主要是全民所有制职工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一些小集体企业和绝大部分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职工及城镇个体劳动者和广大农民,都被排除在外。另外,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一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变成了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减少,从而导致了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更加狭小。99年末,东北共有10821万人口,其中城镇有权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只占城市总人口的10%左右
【3】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狭窄,使得社会保障资金储存量不大,资金实力不雄厚,这既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也阻碍着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的步伐。
2、社会保障资金收缴困难,筹资渠道不畅,资金缺口大,尤其是养老基金,负担沉重。近年来大批职工退出劳动力市场,许多效益不好的企业一次性买断职工的工龄,使离退休人员迅速增长,导致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太高,企业负担过重。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导致许多企业无法交保障金,影响了企业参保积极性和养老基金收入。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我国最早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相当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多,如辽宁省离退休人员比重达37.7%,高出全国水平6个百分点,每年以6.3%的速度增加。辽宁的鞍山,人均养老金与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之比为1.09%,基本处于.处于倒挂状态[5]。黑龙江省的哈尔滨轴承集团9千多名在职职工要养活1万多名的离退休职工,这种状况进一步增加了养老保险体制财务平衡上的困难。由于东北地区人口结构步入老龄化,养老负担太重,如黑龙江省99年的养老(大于65岁)系数为7.31%。此外,辽宁的工矿城市多,工伤人员多,矿工退休年龄早,医疗费用中职业病、慢性病所占比例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方面的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负担沉重。
3、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企业承担了许多本来不是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形成福利单位化,保障资金的收缴、管理和发放,以及保障对象的管理工作都是企业承担。目前,即使是实行了社会
[6]
[4]统筹的保险项目,企业缴纳了保险费,但管理和服务仍没有实现社会化,职工的生、老、病、死仍过多地依赖于企业,这既影响了管理服务的质量,又分散了企业的物力和财力,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4.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混乱。由于社会保障工作的管理、经办、监督之间关系不明确,就会出现管理上的重复或者真空,甚至是相互扯皮的情况。我国的企业所有制结构是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障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如城镇企业的社会保障由劳动部门负责,集体企业则由保险公司负责,农村的社会保障则由民政部负责,而国家机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则由人事部负责,这样容易造成社会保障的实行标准不一致,管理上出现混乱。
三、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1、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资金问题是个关键,它关系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效果,倘若资金不足,则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目前,社会统筹基金入不敷出,基本养老保险欠费严重,设立的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长期以往,将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解决资金问题的办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是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根本出路。虽然我国政策上规定社会保障资金实行“三三“制,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甚至亏本,职工个人的收入也随着减少,从而出现了资金困难,资金缺口。可见,只有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才能使”三三“制真正贯彻实施,政府才能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投入,企业和个人才能按时足额交纳相关费用,从而解决资金不足。
(2)建立缴费的激励机制,提高缴费的积极性。实行个人帐户储蓄制,使养老金与个人的积累挂钩,工作时多缴费,退休后多得益。不过在储蓄保险金时要注意随着物价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在物价上涨时,货币购买力单位应相应的调整,予以保值,减少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从面消除人们的疑虑,提高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3)借鉴国外的经验——允许私营基金参与运作。针对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大,资金筹集困难的情况,可以借鉴智利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智利养老金由私营机构管理,允 许多家机构竞争经营,让参保户有选择经营机构的机会,也可提高其缴费的积极性。私营机构负责收款、管帐、投资和发放。智利为保证私营管理机构投资的最低收益,制定并实施了相关的法律。我国也可以尝试通过招标委托有资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具体经营保险基金,从而提高基金运营效率和投资收益率。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政府要适时开拓新的投资领域;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实现保值增殖,使基金运行步入良性循环。
2、提高参保率,扩大覆盖面,使社会保障对象包括各种性质、类型企业的职工。要提高参保率,扩大覆盖面,只能以非国有企业的职工为重点对象,如乡镇企业、个体劳动者、外资、私营企业的职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可以借助一定的行政手段进行硬性规定,把国家机关、企事业职工及城镇各类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统筹范围,如吉林市为了扩大医疗保险面,作出如下规定:具备参保条件的单位限期参保。到目前为止,吉林市已将绝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吸纳为保障对象。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争取更多的非国有企业参保,如长春市自2002年第四季度开始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宣传,到2003年3月底,长春市已有74户民营外资企业的2300多名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享受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待遇已达2938人次,共支付统筹基金53.8万元
【7】
。这表明,只要能够把非国有企业的职工、个体劳动者以及广大农村的农民吸收为社会保障的对象,就可以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给付能力,以便应付人口老龄化或失业高峰期带来的社会保障支付扩大的要求。
3、加快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20世纪90年代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企业内部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虽然费用上实行“三三”制,企业只负责其中的三分之一,但企业仍要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最终还是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因此,国家决定把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有利于解决下岗职工中隐性就业所造成的种种弊端,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不过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行可能难度大,这就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加大投入,给予困难地区国有企业老职工以必要的经济补偿,尽可能减少并轨带来的负面影响。
4、大力推进与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套的医疗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东北老工业基地矿业企业很多,其职工患职业病、慢性病比重较大,医疗保险费用负担太重,尤其是大病治疗费用,这就给老国有企业和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要通过配套改革,5 建立合理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医疗机构的竞争机制和药品流通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用低廉的医疗费用来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以此减轻企业的负担。
5、加强相关立法,使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管和使用法制化,社会保障运行法制化。目前存在的问题有:社会保障资金收缴困难;大量社会保障资金被挪用、乱用,没有做到专款专用。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国家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保障工作,加大社会保障基金征缴与基金监管力度,规范保障基金运营模式,防范可能的政策风险和制度风险。对社会保障的具体运行,要加强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能定位与合理分工,强化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各级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投的全过程监管,严格依法运作,确保公开、透明、安全和高效,使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化和制度化。
6.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使社会保障的管理和服务社会化、规范化。要把社会保障工作从单位中抽出来,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要改变传统的单位福利体制,剥离用人单位承担发放社会保险金和管理社会保障对象的社会性职能。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脱离关系后,社会保险金由银行代发,又要做好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管理、接续和转移工作,失业人员由社区统一管理,离退休人员逐步纳入社区管理,以减少企业所承担的过多社会职能,建立起真正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同时国家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由国务院组织社会保障宏观协调机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改革目标,协调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标准、社会保障总量调控指标等政府干预目标以及实施方案,做好政策配套和部门衔拉工作,统一解决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对社会保障的具体运行,也要加强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明确相关机构的职能定位与合理分工,强化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各级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投的全过程监管,严格依法运作,确保公开、透明、安全和高效,使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化和制度化。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关系到东北地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关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改革,关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行现代化。因此,要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东北再创辉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1、蒋明倬《谁来买吉林老工业改造的帐单》,《21世纪经济报道》2003、8、11 2、5、冯青《130万显性失业人员的6亿低保缺口》,《21世纪经济报道》2003、8、11 3、4、陈瑾玫《辽宁省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新思路》,《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3期
6、黑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黑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网(人口构成和负担系数)
7、吉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长春市启动民营外资企业基本医疗保险受欢迎》
吉林政务网 2003、4、21
参考文献:
1、马建堂、刘海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首都经济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顾海良、张雷声《世界主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概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3年
作者资料:
徐充(1955-),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教授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
0431-5621968
*** 电子信箱
xuchong1955@tom.com
通信地址
长春市人民大街123号吉大文科搂105室
邮编
130023
第三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在提标杆促转型座谈会的发言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全市“四提四促”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展以来,我局迅速行动、积极谋划,查摆不足、自我加压,提标杆促转型,着力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升工作标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一、抬高创建标杆,全力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在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的基础上,对照更高的创建标准,力争通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目标。继续优化创业政策环境,加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规划引领,研究出台更加宽松和便利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创业主体,丰富宣传形式,引导各类人群更新观念,激发创业热情;针对在校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干部的不同特点开展创业培训;征集发布好创业项目,扎实开展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创业实训工作。继续建设创业载体,加快大学生创业园二期建设,推进城市转型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省批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进一步规范、培育现有的创业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设立乡镇(社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千人创业扶持计划”,鼓励发展创业协会、创业者联谊会等组织。加大创 建工作考核力度,将创建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县区创业、就业工作实行“双百分”考核,突出增加对创业工作的考核比重,把更多的考核权交给创业者,以保证考核的真实性。
二、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充分就业。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公平就业、素质就业、绿色就业理念,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大力倡导绿色就业,通过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便捷适用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城乡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的充分就业城市目标。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市、县(区)和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新建一批就业园、街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扩大扶持范围,实行城乡就业同待遇。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和完善面向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重点抓好大中专毕业生、被征地农民、“4050”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以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为目的,打造大培训格局。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事业,建成1所技师学院和若干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占职工的比例达到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组织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各类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 化的能力。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提高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力度,形成信息引导为龙头,职业培训为依托,地区之间、校企之间协作为纽带的劳务输出新机制,在技能型人才的评价考核机制上进行探索。
三、健全完善制度,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与促进灵活就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结合起来,依法将符合参保条件的私营企业劳动者、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目标考核办法和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收统支办法,规范运行模式。探索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探索建立独立运行、单独核算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制度。持续推进新农保工作,强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切实做到“未征先保”、“即征即保”。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实施医疗保险政策调整措施和特大医疗费用统筹制度,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兑现新增门诊规定病种报销待遇,探索建立异地安置人员医疗费用结算服务。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生活、促进就业两方面作用,统一城乡人员失业保障措施,农民工可比照城 镇职工参保缴费、领取失业保险金及享受其他待遇。拓展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的促进作用;建立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调整工伤待遇水平的机制。探索建立城乡居民生育保险办法,将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的育龄妇女纳入保障范围。探索社会护理保险,强化医疗保险对医疗资源分布的调节作用。
四、解决重点问题,力争实现“同城同待遇”。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统一市域内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系,实现保障制度、保障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四统一;稳妥推进有色公司医保纳入地方医保体系。完善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完成老工伤人员纳入基金统筹管理,重点解决国有企业有伤残等级的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问题,同时妥善解决好国有企业其他老工伤人员和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问题。通过统筹基金调剂、企业趸缴或补缴部分费用、政府补助等多种渠道,筹集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等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所需资金。探索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实行统一管理经办、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待遇支付、统一基金调剂,从而达到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医疗保障。
五、实行精细管理,优化社会保障质量。
推进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充实稽核力量,创新稽核方法,明确稽核重点,加强部门联动,确保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促进参保人数外延式扩大和基金内涵式增长。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强化社会保障基金运行分析监管,建立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为主导的基金协同监管机制,强化监管手段,重点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结合金保工程建设,利用数据信息系统,深入推进医保“实时结算”,督促医院提高数据上传质量,力争监控到医生具体医疗行为。不断加大对定点医院检稽核力度,重点检查定点医院有无分解住院、挂床住院、降低入院标准等违规行为,防控医疗违规行为。引入社会监督,设立由部门代表、医疗机构、专家代表组成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依据《医疗保险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鼓励对违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积极引导市民参与监督管理。细化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信用等级制度。规范社保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继续实行覆盖省市县各类企业、不同统筹、不同地区、不同险种的养老资格认证,防范重复享受或冒领养老金现象发生。继续完善工伤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建立异地鉴定机制,提高鉴定的准确度、公信度。
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居民收入增长。
针对我市人均GPD较高而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的现实,以居民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为目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组织开展收入分配情况调研,制定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指导性意见。大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在总结首批试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面,争取试点范围超过20家企业,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机制和员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的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逐步提高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等困难群体的收入水平。在完成事业单位预发工资(生活)性补贴工作的基础上,稳慎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强特殊工时管理;做好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及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继续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把收取保障金与企业诚信评价等级挂钩,推行农民工工资实名制发放,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第四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大力提高全省社会保障水平,从根本上维护和保障了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
吉林省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前,国有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压力很大。2002年,吉林省有40%的国有企业承担办社会职能,每年至少支付35亿元费用。符合并轨条件的人员89.8万人,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73.4亿元。离退休人员105万人,每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自然缺口近30亿元,城镇低保对象149.7万人,居全国第四位,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13%,居全国首位。1998年至2004年,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106.8万人,累计发放基本生活费43.64亿元。这种状况使企业发展、社会保障、职工利益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一方面企业社会负担沉重,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无法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社保资金缺口,严重阻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职工群众长远利益无法得到维护。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大力气推动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并轨与国企改革、与促进再就业、与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切实发挥改革的聚合效应。一是抓筹资,确保并轨工作进度。协调金融机构,采取“统贷统还”的方式落实专项贷款。对企业通过资产变现、土地使用权出让等15个方面筹资,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为调动各地筹集资金的积极性,还采取了“抽慢补快”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资金的落实。二是抓规范,确保政策实际效果。加强工作指导,严格执行各项试点政策,通过定期调度、典型示范、开展“回头看”等形式,扎实组织推动,确保了并轨工作的质量。三是抓就业,确保并轨人员有业可就。将就业再就业作为并轨的核心工作和前置条件来抓,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切实加强职业培训,建立就业补贴,完善再就业与失业保险和低保联动机制等各项制度措施。四是抓续保,确保并轨时期参保人数不下降。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鼓励并轨人员续保。五是抓稳定,确保社会和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认真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注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化解矛盾,保证了整个并轨工作始终平稳有序进行。
2005年,吉林省6133户国有困难企业的98.4万名下岗职工实现并轨;还有1594户企业比照试点政策,自筹资金,妥善处理了33.4万名职工的劳动关系问题。享受财政补助政策和自筹资金并轨两项合计,全省并轨人数达130万人,兑现经济补偿金108.7亿元。通过以企业为主体筹资,地方和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的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改制过程中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成本,为解决国有企业“人往哪里去”问题打开了通道,使一批国有企业切实减轻了冗员负担,促进了企业改组改制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并轨与国企改革的结合联动,使吉林省在2005
年基本完成了816户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化解了金融债务,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吉林通钢、铁合金公司、一建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在“瘦身”后成功地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同时,围绕促进就业再就业开展并轨各项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劳动力跨地区、跨产业、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流动,使一大批下岗职工在并轨后转移到民营企业、第三产业就业,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后,我们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切实发挥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的重要功能。
一、养老保险方面。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试点成果,我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保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一是调动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参保积极性。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力地调动了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参保缴费积极性。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个体参保人员由53.4万人增加到167万人左右。二是连续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2005年以来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5年人均增加额约为420元左右。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到了1030元左右。4月份省政府下发了《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试行)》,从今年开始吉林省将统筹解决全省5.8万名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问题,年增加投入约2.3亿元。三是降低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从2008年起,连续两年调整用人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即从2008年1月起将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由原来的23%下调为22%,2009年1月再次下调至21%,减轻了用人单位缴费负担近10亿元。四是保障企业破产重组顺利实施。近年来,吉林省陆续有一些工矿企业实施了政策性破产,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这类企业给予一些扶持政策,保证企业破产重组的顺利实施,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五是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对因金融危机导致暂时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允许其在2009年内缓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同时对年内一次性补缴历年陈欠费用的单位和个人,免予征收滞纳金。上半年,全省共有6户困难企业享受了缓缴政策,累计缓缴约1700万元。
二、失业保险方面。从失业调控、促进就业、确保发放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确保社会稳定。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39.9万人,完成计划的99.9%;征缴失业保险费4.5亿元,完成计划的56.9%。一是开展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普查。向吉林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全省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普查情况报告》,提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二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结合吉林省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实际状况,对《吉林省失业保险办法》进行了修改,初步建立吉林省失业保险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三是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全省划分为5类地区,分类确定统筹地区失业保险金标准,全省平均失业保险金标准将从183元提高到257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四是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作用。年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促进全民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吉政发〔2009〕4号),对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或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创业或自谋职业,凭其工商营业执照或其他有效证明,可一次性申请领取应享受的失业保险金,帮助解决创业或自谋职业资金不足问题。这项政策的出台,增强了失业人员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创业成功率。目前,松原、白城等地正在进行对符合条件人员的排查、审核工作,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发放。
三、医疗保险方面。坚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让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一是加强城镇职工医保工作。针对国企改制中的困难企业,采取“费率、缴费、待遇支付”三优惠政策,确保30万困难企业职工稳定参保。2008年把16万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全部纳入了职工医保,今年又把26万地方依法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全部纳入了职工医保。针对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各类灵活就业人员,采取“职工、居民双向选择、各有补贴”的促保措施,确保48万灵活就业人员同步参保。现在吉林省已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补充医疗保险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保障体系,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稳步递增。截至7月底,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了466万人,完成任务指标的97%。二是加强城镇居民医保工作。2006年,吉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唯一以省为单位的试点省。为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出台了允许下岗失业人员及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居民医保,符合“4050”再就业条件的,可从再就业资金的社会保险补贴中享受50元或80元不等的参保缴费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了595万人,完成任务指标的78.8%。
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促进国有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推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让企业卸下包袱轻装前进;要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本金,弥补长期形成的社保欠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继续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第五篇: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探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做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更加突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以党的号召和指向为契机,结合次债危机与欧债危机后的环境变化,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对于提高人民福祉,保护社会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有效地规避养老、疾病、失业等社会风险,保障全体人民公平的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效用社会保障是国家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在年老、疾病、失业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安排。[1]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社会保障经历了一个从恩惠到权利的发展过程,[2]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和“稳定器”,现已成为衡量人权能否实现、社会发展是否和谐以及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社会制度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的情况下,博取世界各国社保制度之长,尊重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结合(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不足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从以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中也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缺乏统一性。
2、社会保障立法层次尚偏低、缺乏稳定性。
3、实施和监督机制凸显薄弱性。
4、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窄
5、社会保障水平不均衡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诚如前述,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己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难以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针对性的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一)明确社会保障立法模式立法、执法和司法是法律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关键环节,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应当首先注重立法,为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和监督提供法律依据。
(二)提高实施机制与监督机制的执行力度立法的目的在于为执法和司法提供法律依据,也是为了保障执法和司法的顺利运行,同时执法与司法又是立法的现实手段。社会保障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实施机制,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才能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功能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的权利救济机制权利的救济是社会保障受益者自下而上反映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路径,这样才能够确保社会保障信息在操作层面的良性互动。针对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监管不力的现状,我国更应当保证社会成员权利救济渠道的畅通,以此增
强社会监督的力量。
(四)取消户籍分化,统一社会保障体系户籍制度直接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别待遇。
(五)大力推行社会保障税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统筹、产业投资和社保基金,体现收入再分配职能的财政拨款难以形成社会保障类的预算支出。
四、结语就本质而言,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社会财富再分配行为,但其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尤为需要,肩负着稳定政局、安定社会、给予市场信心、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实保障。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责任的强化,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决策理念和制度安排日趋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着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将基本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和惠及全体城乡居民的平等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