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县域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范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县域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不断推进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
鹤峰县发改局局长
姚宏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鹤峰县是一个面积大县(2872平方公里),又是一个人口小县(22.14万人),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县域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18.2亿元,与 1978年的 5227万元比,翻了 5.04番(每 6年翻一番),平均增长 12.6%,三次产业结构比由 68.0:11.9:20.1调整到 31: 35.7: 33.3,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国民生产水平、经济结构水平居全州前列。但是,与全省平均比,差距很大:从生产水平看,不到全省的一半(全省 19838元 /人,本县 8229元 /人);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比全省高 1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省低 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省低 7.2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 15.7:43.8:40.5);从增长速度上看,“十一五”前 3年,GDP平均增长 11.5%,比全省平均低 8.9个百分点;从农民人平纯收入上看,2008年全省为 4656元,本县只有 2555元,还是一个经济上的弱县。为了逐步缩小地区差别,尽快实现“小康鹤峰”,有必要深入探讨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问题。
一、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影响,二是城乡结构的影响,三是体制结构影响。一般情况下,产业结构的影响以第三产业为核心;城乡结构的影响,以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为核心;体制结构的影响,以私营民营经济的比重为核心。过去,本县经济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呈现以下特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总量增长影响很大。产业结构一般要经过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和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两次大的飞跃。本县从 20 02年开始,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一产业,往后的 6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从 43.9退到 2008年的 33.6;第一产业从 3 8.4退到 30.8,第三产业由 23.4上升到 33.6。相关分析认为:第三产业的比重每上升 1个百分点,县域生产总值就增长 0.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本县经济结构第一次飞跃,是在经济总量很小的情况下发生的飞跃,现阶段全县的经济总量水平(GDP)在全州八县市中最低,2008年比宣恩少 3.3亿,比来凤少 1.4亿,比咸丰少 2.1亿;而本县的国土面积比宣恩、来凤、咸丰分别多 152、1533、342平方公里,一产业的增长空间比较大。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低位超越,动量少、贯性小,结构的稳定度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主要靠投资增量的拉动,三产业内部缺乏增量支撑。
2、城乡结构变化对经济总量增长影响弱小。城乡收入差距满足由小变大、由大变小、最后趋于平衡的规律。在差距拉大的过程中,对经济总量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大量农民工进城参与城市建设,从事城市二、三产业,农村留守劳力的土地资源使用量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外出务工收入参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一定区域内越显著,对经济总量增长影响就越大,被称为“城乡二元经济” 或“农村哺育城市”; 在城乡差距缩小的过程中,国家转移支付力度增大,工业谋划农业点面扩宽,土地经营权向能手集中,城市资本投向转向农村,被称为城市返哺农村。2005 年,本县的城乡收入差距系数为 0.23(1-农民人平纯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8年为 0.27,“十一五”前 3年,城乡收入差距系数上升了 0、04,基尼系数由 0.39下降到 0.35,进入城乡差别缩小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过程中,城市化进程缓慢,2002年为 20.4%,2008年为 25.7%,6年增长 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低 15个百分点,城镇产业承载力弱,绝大部分农村劳务工流出了境外,进入转型期后,地方财力配套支持力不够,城市经济力量单薄,对县域经济增量影响有限。3、体制结构变化对经济总量增长影响显著。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建立与初级阶段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包括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等,检验的标准不是框框条条,而是 “三个代表”,是否是科学的发展。改革开放 30年来,本县经济体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农村,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过渡到全面实行土地租赁制度,1988年县政府出台了《土地租赁经营试行办法》,明确土地由村委会集体所有,由村委会出租,并将承租对象延伸到村外、乡外、县外的社会法人; 1997年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延长土地承包工作的通知》,2000年在全县范围完成了农村土地二轮承包,2004年取消了“三提五统”,广大农村的管理费用和公益事业发展由国有集体经济承担,为农村私营民营经济的充分发展奠定了长效性基础。在城镇,分两步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第一步,1986-1996年 10年期间,实行以租赁承包为主要形式的改革,1988年县政府制定了《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企业经营》试行办法、《企业租赁经营试行办法》和《放活科研人员、放活科研机构暂行办法》,逐步取消产品统购、定购、排购制度,逐步取消钢材、化肥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大力推行国有民营、公有私营和租赁经营制度,市场经济得到初步发育。第二步,1997年以后,改革重点转向产权制度和人事制度,将县管国有集体企业资产全部推向市场,与职工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至 2001年,除中央下伸的国有企业外,在竞争性领域没有一家县属国有企业,县域经济基本实现了民营化。2008年,全县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总数发展到 3843户,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县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 90%以上,实现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 52%,提供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 80%。改革开放以来,鹤峰人民始终保持“开放包容、勤劳朴实、执着追求、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鹤峰精神”,造就了一批企业家和文化名人,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体制创新的潜力减弱以后,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技术进步和创新,主要标志是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
二、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的方向和重点。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是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看经济结构是否先进,不能僵硬地看产业结构是否三产业大于 2二产业大于一产业,而是看对经济增长可持续能力,如果不是,就要调整;看城乡结构是否先进,不是简单看城乡收入差别小和基尼系数小,而是看城乡互动对经济总量影响的大小,如果小,就要调整;看体制结构是否先进,不是仅看民营化程度的高低大小,而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内涵和外延增长并举,注重产业整体实力的提高。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鹤峰处在圈层经济的外缘,国土面积相对较大,农业资源丰富多样,有条件建立你无我有、你有我丰的农业经济优势。今后一个时期,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因地制宜,争取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 100万亩,达到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其中优质茶叶基地 20万亩;烟叶基地 8万亩;薇菜、魔芋、高山蔬菜等特色蔬菜基地 12万亩;箬叶、油茶、干鲜果及速生丰产林、中药材、香菇等林产品基地 60万亩。加快发展万头养殖小区,形成 35万头猪、4万头牛、16万只山羊、65万只家禽存栏存笼规模,使第一产业的产出总量赶上邻县水平。二是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加快推进江坪河、淋溪河、水口等在建水电工程,招商建设一批规模起点高,技术装备先进的强势企业,深度开发磷、铁、镁及高岭土建筑陶瓷矿产资源和叉溪河、咸盈河、隔子河等水能资源,围绕核心企业如华新水泥、长友公司、八峰药化、桃电公司、翠泉茶业、白果茶厂、骑龙茶业、圣龙公司、龙福茶业、金阳公司、土王酒业、德繁木业、天艺木业、恒龙钒业等发展上下游产业,如包装材料、添加材料、原料基地、矿产开采等,延长产业链,实现节能循环发展。、城镇和乡村文明并举,注重差异化影响力的形成。鹤峰的城乡收入差别较小,基尼系数很低,并不完全是农村发展很快,深层次原因是城镇发展较慢,在往后的发展中要特别注重城乡、区域差异化建设,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把城镇(乡级以上)文明建设的重点放在教育卫生、餐饮酒楼、信息物流、休闲娱乐等服务性产业的提升上,注意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力争做到没有文化内涵的项目不予建设;把农村文明建设的重点放在环境文明和乡风文明的发展上,大力开展小流域治理、低丘岗地改造、病险水库加固等生态修复和庭院美化、亮化建设,与城镇文明互动、互补、相互吸引,形成城乡文明的差异性。在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沿省道、县道尤其是重点出入境公路沿线,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农田水利、国土整治、道路交通、人居建设为载体,浓缩民族文化、老区文化和自然山水风光,传承鹤峰历史文明;坚持特色化、组织化、一体化的产业发展之路,用现代工业、旅游服务的理念谋划农业,在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立体农业等现代农业领域形成优质高效、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农业板块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平台以及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多种经济形式并举,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及产品知名品牌建设。现在多种形式的经济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稳定和提高阶段。本阶段一是要认真落实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实行最严格的产权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三是要完善城乡建设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思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对于公益性项目,通过向上争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及转换投资与消费主体关系等措施,实行统一规划、统筹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四是要鼓励企业和各类经济实体加强核心竞争力培植,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认证,努力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创建力度,不断改进增长方式,形成县域经济增长极。
第二篇:创新服务方式 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1
创新服务方式 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
丹阳市畜牧兽医站党支部
畜牧兽医站党支部是直接为农服务的基层党组织,现有党员26名,其中95%以上具有中、高级职称以及大专以上学历。历年来,在市农委的领导下,一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人民满意”为承诺,以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己任,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积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卫生监督、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和产业化经营,使我市畜牧业持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畜牧兽医站党支部2007、2009年两年被市委评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示范点,多次被评为“五好”先进党支部,2011年被镇江市党务公开领导小组评为镇江市党务公开示范点,支部门诊岗位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四星级党员示范岗。在业务工作上,市畜牧兽医站也多次被省农委评为先进集体。
一、以主题活动为抓手,增强支部凝聚力与战斗力。
1.开展“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活动,优化服务软环境建设。对照省、镇江市农委要求,我市畜牧系统以公开服务承诺、公示各项承诺、优化服务环境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争创“群众满意的乡镇畜牧兽医站” 竞赛活动。通过 1
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我市镇(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塑造畜牧兽医系统良好的社会形象,真真切切做到“心系三农、情系三农”。
2.组织开展全市乡镇畜牧兽医站星级评比活动,健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活动开展以来,通过在基层畜牧兽医站进行基础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建设、疫病防控、档案管理、经济建设和群众满意度七个方面建设,进一步健全了我市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提高了基层工作水平,推进了基层队伍建设,提升了我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工作效能和服务能力。
3.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转变工作作风与服务方式。为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畜牧兽医站党支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每位党员干部以及技术骨干结对一户专业养殖大户,经常性深入基层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想农户所想,急农户所急,为养殖户排忧解难,受到基层群众普遍欢迎。
4.持续开展“三争一创”活动,打造“星级党员示范岗”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示范点”。畜牧兽医站党支部历年来一直秉承“人民满意”为最高宗旨,在技术指导与推广工作中,力争做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主动把“高效养殖、健康生态养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等
现代农业理念贯穿于服务始终。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创先争优,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培养干部心系三农,扎根农村的情怀。
二、以创新服务方式为抓手,引导畜牧业技术推广新方式。
1.实施“亮点工程”,打造一批畜牧科技推广典型。近几年,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我市的广泛推广应用,在畜牧兽医站党支部以及全社会的努力下,我市涌现出了一批畜牧科技推广典型,引领了我市畜牧业向现代化迈进。康乐农牧是当地知名生猪养殖企业,通过信息化项目扶持,引入了现代物联网技术,猪场温度、湿度、喂食、配种等全有计算机远程控制。通过康乐的典型示范,该技术得到了其他养殖户的重视并得到了推广,成为了我市以及全国畜牧科技推广的新亮点。鸿农牧发展公司实行发酵床养殖和集约化饲养管理模式,对粪污处理做到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干粪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后还田。实现了粪污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真正做到了健康生态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基本达到100%。目前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已在我市得到全面推广。开发区正大养殖场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猪舍设计理念,做到粪污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干粪集中装袋,污水经过过滤沉淀处理后浇灌苗木及蔬菜,实现了种植业和猪场粪污处理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猪场的生态环保。
2.以“科技入户”工程为平台,搭建“支部+基地+农户”的推广模式。江苏省“畜牧科技入户工程”是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机制,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的重要平台。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中,依托党支部的技术力量,长年选派技术骨干进村入户,搭建“支部+基地+农户”的推广模式,随时保持基地、农户与技术骨干的信息交流,搭建长期服务平台。通过支部技术骨干对养殖基地的技术推广,带动周边更多的散养户进行技术更新,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3.实施“一对一网络监管”,技术推广到点到位。要求畜牧系统每一个技术推广员定点挂钩一个规模养殖场,实施“一对一”定点到位服务。从规模养殖场产前、产中到产后实行一条龙服务,并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进行重点推广。近几年重点对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畜禽粪污排放综合利用技术进行了推广,大力提倡生态健康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三、以生态健康养殖为抓手,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按照省、镇江市的部署,我市在规模畜禽养殖场中大力开展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支部每年都对照上级下达的创建任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遴选有一定基础的养殖场,按相关评分标准,指导养殖场从硬件实施改造、台帐资料准备等方面入手,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并以创建活
动为载体,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和优先享受项目的导向作用,引导全市规模养殖场走科学治理畜禽粪污、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之路。
为配合太湖污染治理及生态市创建,近几年我们持续重点向全市推广生猪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开创了我市生猪生态养殖新局面,促进了我市畜牧业转型升级。
在支部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的帮助扶持下,我市畜牧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态势,党支部也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表彰和肯定,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开创我市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巴东林业跨越式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 推动巴东林业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体会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重要亮点是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依据,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和试金石。林业工作也不例外,只有自觉的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才能实现林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下面结合我县林业建设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体会。
一、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报告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依据。
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二、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林业和林业工作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是联系资源和环境的桥梁和纽带,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处于基础地位。林业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的发展更应该自觉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林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林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局面正在形成。从“三北”防护林体系到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再到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相继上马实施,为林业建设注入了大量资金,全国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我国的林业工作重心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转移到以生态建设为主上来。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林业在国民特别是林农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温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这些成绩的取得和重要论述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
近些年来,我国林业及林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还非常脆弱,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十七大报告语》),林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很不相适应,其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整体功能有待加强,其在促进林农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潜力有待发掘。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到二0二0年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要“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这些论述都充分说明了林业特别是生态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对新时期林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林业建设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着力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推动林业工作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其生态、经济、社会全方位效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林业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
三、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巴东林业建设
作为集“老、少、边、穷、库”区于一体的巴东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抓好林业工作显得更加重要。首先,巴东位于三峡库区和清江库区,肩负着维护三峡工程和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安全,加之县境内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属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区,抓好生态建设其意义深远。同时,巴东又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县,位于西部大开发前沿,林业用地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7.9%,森林面积245.95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8.9%,全县活立木蓄积604.75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574.59万立方米,是一个林业资源大县,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林业应该而且能够办成一个大产业,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近些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大好形势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借助林业项目建设机遇,我县林业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一是林业生态建设快速推进,生态体系基本形成。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和灭荒运动是我县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自1989年起,我县先后启动实施长防、世行贷款多功能防护林、德援造林、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项目,特别是天保、退耕项目的启动实施,我县生态进入迅速恢复期,到2006年,这些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44.95万亩,封山育林63.92万亩,灌草种植0.5万亩,完成退耕还林21.9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5.33万亩,荒山造林6.6万亩),全县225万亩森林得到有效保护,天然林采伐得到遏制。这些项目造林全部郁闭成林后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31.8个百分点(新造幼林29.53万亩,郁闭后森林覆盖率增加8.6个百分点,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3.2%)。1991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巴东的决定》,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党政一把手签订了限期绿化责任状,县、乡党政一把手亲自上阵,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灭荒运动,连续5年年均造林10万亩以上,五年基本实现灭荒目标。通过长年坚持治理,长江以北地区大片裸露山头基本上为幼苗幼树覆盖,干涸小溪流出汩汩泉水,局部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全县生态体系基本建成。二是林业产业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1)林业产业基地形成较大规模。我县先后启动实施了众多林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1993年启动实施高效经济林建设(省委五届七次会议提出到20世纪末山区要达到人平1亩高效经济林目标),1989年启动实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1997年启动实施林业绿色致富工程。同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银杏产业的决定》,把银杏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进行建设;2002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把经济林和生态经济兼用林作为发展重点,其比例在退耕地中占75%以上,自2004年起县委、县政府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开展干鲜果板块经济建设,把无核碰柑作为主导品种重点发展;2003年全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林果药建设作为发展重点。通过多年建设,林业产业有了比较好的基础。根据统计,到2006年底,全县已建以板栗、核桃、银杏、柑桔、桃李、甜柚等为主导品种的干鲜果面积22万亩(其中干果基地12万亩,鲜果基地10万亩);建“四木”药材(杜仲、厚朴、黄柏、辛夷)和木瓜基地4万亩;桑蚕基地1万亩;建茶叶基地3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20万亩。自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我县产业基地发展迅速,结合工程建设,全县建柑桔板块5.5万亩,建板栗、核桃、银杏基地7.2万亩,建桑蚕基地1万亩,建杜仲、厚朴、木瓜等木本药材基地0.9万亩。全县初步形成两线干果带、两江水果带和二高山以上地区茶叶、四木药材和速生丰产林建设格局。2006年全县经济林及药材产量1.6万吨,产值5600万元,全县年人均林业产值200元;(2)涉林企业初步发展。我县现有各类涉林企业22个,年产值2226.5万元,其中木材经营加工企业8家,年产值462万元;干鲜果品生产、经营企业2家,年产值60万元;家具销售企业6家,年产值325万元;林产品深加工企业1家,水布垭酒业有限公司生产银杏酒,年产量200吨,年产值1000万元;茶叶加工企业3家,年产值350万元;森林旅游企业1家,巴东县无源洞风景区有限公司,年收入20万元;特种养殖业1家,巴东县云沱山鸡养殖场,年养山鸡2000只,收入9.5万元;(3)森林旅游方兴未艾。旅游产业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确立的重点支柱产业,建设力度很大。目前已开发的国家旅游景点神农溪属AAAA级国际旅游景点,其山水特色享誉海内外,2006年接待中外游客35万人次,收入4000万元,由林业部门开发并产生效益的有巴山森林公园,2006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收入20万元。正在建设的有清江水布垭旅游风景区、银金山森林公园。巴东山水旅游资源丰富,这些景点的建成使用,为全县旅游开发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一定贡献。
通过坚持不懈努力,我县林业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着眼于全国生态建设大局,着眼于巴东林业的资源优势,林业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一是林业生态体系仍比较脆弱,我县位居三峡、清江库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由于近半个世纪的对森林过度采伐利用和人口膨胀,我县森林资源消耗殆尽,现仍处于恢复阶段。经过多年建设,我县生态体系骨架基本形成,但还很不稳定。二是林业产业体系严重滞后。我县林业产业建设起步晚,没有形成规模,科技含量低,缺乏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经济效益不明显,与作为林业资源大县的地位不相称。林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社会投入和参与积极性不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切实加以解决,以适应小康社会建设对林业发展的需要。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县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惠民,全力打造实力巴东、活力巴东、魅力巴东”发展战略以及中央、省、州《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我县林业建设要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抢抓三峡、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以及“两路”建设、西部大开发机遇,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动巴东林业跨越式发展,把巴东建成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的生态和谐家园。
按照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首先要确立林业生态体系在我县林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是我县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的客观要求,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是由巴东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巴东位于三峡库区和清江库区,西部大开发前沿,县城距三峡大坝仅60km,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我县境内,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全县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平均坡度28.6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全县现有森林中70%以上为天然林,近些年的人工造林,坡度大,立地条件差,按照森林分类经营标准划分,这些森林属生态公益林,总起来看,我县80%以上林地属生态公益林地,应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因此,无论是从维护库区生态平衡出发还是从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出发,巴东林业建设都要优先定位于如何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上,这是巴东的林情,是巴东林业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按照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观点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抓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做到两条腿走路,真正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主要以林业生态项目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建设为依托,主要实施五大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其中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包括国家和省级公益林补偿,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建设包括沿渡河金丝猴保护区、古银杏群落保护区、三峡库区湿地保护区、红腹锦鸡保护区建设。通过项目建设,使全县现有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全部得到保护,荒山全部得到绿化,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推动林业生态体系的形成。根据上级统一安排部署,适时启动石漠化治理、矿区植被恢复治理工程。同时,与相关部门配合,抓好沼气池、太阳能、节柴灶建设。根据全县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状况,将全县划分为三个生态建设类型区,即北部片区、中部片区、南部片区,不同类型区建设侧重点有所不同,实行分区施策,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从2008年到2012年,完成6.9万亩荒山造林任务,完成退耕还林16.67万亩,启动石漠化治理工作,管护好现有森林,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10.5个百分点,达到65.1%(含未成林造林地29.53万亩转化为森林),森林面积达到299.05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到2020年,实施石漠化治理和矿区植被恢复工程,建成稳固的林业生态体系。
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上,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巴东实际,重点是建好六大产业:即林业基地建设、森林旅游开发、林产品加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森林食品开发、苗木花卉产业。林业基地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县比较成熟的林业产业。全县林业基地已初具规模,适宜加快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林业产业建设的重点。干鲜果产业、桑蚕产业是2007年巴东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全县十七大支柱产业中的两大产业,也是《巴东县“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产业,与我县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重点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即干鲜果基地、木本药材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干鲜果基地在原有22万亩的基础上发展到35万亩,新增加13万亩,其中以核桃、板栗、银杏等为主的干果林在12万亩基础上发展到20万亩(板栗在10万亩基础上发展到14万亩,核桃在1万亩基础上发展到4万亩,银杏等发展到2万亩),以柑桔、甜柚、小水果等为主的水果林在10万亩基础上发展到15万亩(柑桔在9万亩基础上发展到12万亩,其它发展到3万亩);木本药材在原有4万亩基础上发展到6万亩。基本实现农村人平1亩高效经济林目标。对2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进行培育,实行集约经营。三大产业基地在46万亩基础上发展到61万亩。上述基地建设目标计划5年(即2008~2012年)建成。在抓好新建基地的同时,要加强对原有资源的管理,确保尽早挂果和丰产稳产。板栗、银杏等没有嫁接的要迅速嫁接,要选用优良母树采集接穗。从2008年起,用3~5年时间,完成8万亩板栗、1万亩银杏嫁接任务。要进行整枝修剪、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实行规范管理。对速生丰产林中的杉木、日本落叶松和退耕还经济林、经济兼用林中的板栗、银杏、药材等低产林进行改造,退耕还林改造10万亩,速生丰产林改造2万亩。旅游业属朝阳产业,是巴东县委、县政府确立的重点支柱产业,林业部门作为职能部门,一是要积极围绕全县旅游规划建设搞好服务,如神农溪争创国家5A级景区,清江水布垭旅游风景区开发,银金山森林公园建设等,二是要积极开发林业系统自身拥有的森林旅游景点:完成巴山森林公园建设提档升级,增加景点,完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铁厂荒森林公园、广东垭森林公园;在做好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同时,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把距离长江最近一块处女地-小神农架原始生态开发好,为神农溪旅游的延伸开发增添靓丽的风景。力争通过3~5年时间,使我县森林旅游景点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收入突破3000万元。我县的林业企业发展主要围绕三大产业基地做文章。干鲜果、木本药材、速生丰产林这三大基地已有了较大规模,原材料充足,能够满足企业需要。要坚持培植和招商并举的方针,巩固现有企业,扶持发展壮大;招商高附加值加工企业,深加工转化增值;要走区域资源整合和林农资源整合的路子,组建股份制、合作社,增大科技含量,促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要健全培植财源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方面积极性,形成聚万民之力办产业,举全县之力办企业的氛围。到2012年林业产值达4亿元,林农年人均林业收入达到800元,林业产业体系初具雏形;林业系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职工待遇普遍增加。到2020年,力争林业产值达到10亿元,林农年人均林业收入达到2000元,形成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县要建立完善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工作艰巨,任务繁重,必须以有力的政策措施为保障。一是要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和宣传,把林业产业当作主导产业来抓,落实林业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林业和生态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人们参与生态林业建设积极性。二是要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投入,保障其必须的工作经费,解决林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三是要突出抓好林业重点项目建设。林业项目是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保证。重要的是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其次是项目建设要与林业产业建设有机结合,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要在林种、树种上作好文章;再次是围绕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各种项目。四是要按照形势发展需要,抓好林业改革,当前主要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生产力发展。逐步建立健全林业要素市场,促进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积极推行森林分类经营。根据森林的功能和主要用途,科学划定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公益林建设所需资金,分别由各级政府承担。商品林按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经营者自主投入,自主经营,政府给予必要扶持。五是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和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向前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林业工作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才能实行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第四篇: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动镇域经济提速发展
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动镇域经济提速发展
各位领导:
首先我欢迎各位领导到我镇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就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工作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今年以来,我们在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城区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镇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
央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工业化强镇、产业化兴镇、城镇化活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开拓创新,使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上半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万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我们主要突出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创新环境抓招商,工业经济实现了新突破
今年,我们把发展工业做为振兴镇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龙头来抓,牢固树立“工业重于一切”的指导思想,全镇上下以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理念,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大上项目、大办工业,使工业经济实现了新突破。截止月底,全镇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增加值、利润分别达到万元、万元、万元、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⒈建基地,夯实发展基础。
工业基地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充分挖掘镇域北山土地资源潜力,充分发挥电能充足优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工业经济发展搭建了平台。一是因地制宜搞规划。根据我镇的实际,将工业基地规划为“一园两区”,即:以石营公路为轴线,总占地面积亩,融集镇建设与技术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专业区为一体的南区;以镇照路为轴线,总占地面积亩的劳动密集型高耗能北区。二是加大投入强基础。我们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苦干不苦等,遵循“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规律,投资万元完成了北区基地设施建设。架设高压专线两条,;架设万专线一条,公里;按照“二横八纵”道路建设框架,泊油铺筑米宽,东西长主干道路一条。
⒉上项目,聚集发展实力。
项目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牛鼻子”,按照“建设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发展思路,积极建立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以情招商、以老板招商、以优惠政策招商的新机制。截止目前,共落实工业项目个,计划总投资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其中:已建成投产项目个,在建项目个,即将开工建设项目个。以上新上项目建成达产达标后,预计总产值亿元,利润万元,税金万元。年底累计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与去年底相比增长。
⒊强骨干,培育竞争群体。
以胜金水泥有限公司、新华工贸有限公司、金辉工贸公司、茂烨铸造有限公司等为主的骨干企业发展迅速。胜金水泥有限公司狠抓挖潜改造,投资万元进行二期扩建和环保除尘系统。目前,企业的改造项目已全部竣工,正在调试运行,该企业将实现无烟化工厂和现代立窑年产万吨规模的目标;新华工贸有限公司抓住今年生铁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扩大公司规模,投资万元新建选矿场项目,已投入生产,年可生产精矿粉吨,年创产值万元,实现利税万元。届时,该公司年综合产值将达到万元,利税达到万元,今年上半年,全镇骨干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增加值、利润分别占到全镇工业的、、、。
二、突出特色抓发展,产业化经营实现了新突破
我们抢抓设市机遇,树立“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五年规划》,实施项目带动,立足优势、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使特色农业由特色优势向产业优势快速发展。
⒈种植业向精品化、集约化发展。一是加快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步伐。在××年建设示范的基础上,今年我们抓住市上把我镇确定为全市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的机遇,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配套齐全、统一建设”的原则,以李姚路为轴线,精心编制了“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总体规划,基地涉及我镇沈桥、观音、关庄、李园四村及东园镇冯桥、美利两村,其中我镇建设亩。为把市上这一“富民工程”做实、做大、做强,真正实现富民目标,工作中镇村两级干部充分发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干部担保、结对帮扶、促农增收”优惠政策,使全镇上下形成了全党动员、全民参战、干群一心,共筑增收致富平台的大好局面,加快了大棚基地建设。目前,全镇亩大棚已进入农户入棚定植、启动生产阶段,入棚率达到,观音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成为我市乃至全区规模最大、基础设施配套标准最高、最完善的基地,该基地(亩)预计年底可生产无公害设施蔬菜万公斤,可实现经济收入万元,全镇人均增加收入元。二是加快枸杞、小弓棚韭菜等设施农业建设步伐。我们按照“发挥优势、培育特色、扩大规模、增强后劲”的工作
思路,变特色优势为产业优势,通过市场带动、效益对比,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全镇枸杞面积达到亩(其中新增亩),弓棚韭菜面积达到亩(其中新增亩),建成优质米基地亩(其中推广双株插秧新技术亩),胜金千亩枸杞示范基地、沈桥弓棚韭菜基地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⒉养殖业向规模化、优质化发展。
养猪业是
我镇畜牧养殖业的龙头产业,今年我们重点抓好提质增效、扩规补栏工作。一是抓好养殖园区的完善提高工作。目前,我镇已建成养殖园区个,其中栋以上的养猪示范园区个(关庄园区),栋以上的养猪园区个,全镇猪舍累计达栋。今年我们采取多方筹资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对关庄核心园区及部分栋以上的养殖园完善配套了水、电、路基础设施,有力推动了农户入园,各园区入园率普遍达到了以上。关庄、李园、李嘴等村的养猪园区农户入园率达到。二是抓补栏。抓住市场行情好的有利时机,积极动员群众扩规补栏,今年猪肉价格创历史新高,全镇各养殖园区生猪入栏率达到以上。面对机遇,关庄、观音、沈桥等村的部分农户纷纷到外镇(乡)租圈养殖。根据今年的肉价,每头猪获净利均在元左右,经济效益创历年之最。上半年,全镇生猪饲养量达到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养猪业成为我镇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三是抓疫病疫情的防治工作。今年面对国际、国内大范围的疫情的发生,为保证我镇养殖业的安全,镇上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一方面组织力量抓畜禽防疫密度;另一方面,在交通要道设卡,严防死堵,封疫源的传入,通过双管齐下,全面打胜了预防禽流感和五号病的攻坚战,为今年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⒊生态林业向观光型、效益型发展。围绕绿色枸杞观光长廊建设工程,落实市上优惠扶持政策,沿卫青公路发展观光枸杞长廊亩,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增添了绿色景观。封山禁牧工作成效显著。今年月底,全面完成了草原围栏工作,羊只实行舍饲圈养,无乱牧现象发生。
⒋注重科技服务,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围绕我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实际、适用、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有力的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活动。结合我镇的特色产业格局,坚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民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场次。培训农民人次,印发各类农业技术资料万份,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二是开展了科技人员技术承包活动。我镇认真实施《中卫市农牧林业技术承包服务实施方案》,把技术人员的职称、浮动工资、奖金同承包项目的规模、效益相挂钩,实行合同化、目标化管理,奖优罚劣;推行“一线工作法”,积极组织农技干部进园区、进基地,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提高技术到位率;鼓励科技承包服务人员放手大胆地引进推广应用适用的农业技术,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目前,我镇名科技人员已按专业技术进入园区、基地进行技术承包服务。三是开展干部示范,引导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活动。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上,为引导群众参与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我们采取领导带头、干部参与,坚持按照“干部建大棚、风险自己担、拿我做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工作方式,干部积极带头投资进入产业经营,做农民的开路先锋。经过干部亲自经营、亲自示范,有力地激发了群众发展的积极性。去年,全镇干部投资余万元的座温室大棚全部启动生产,每座大棚收入均在元左右,让群众看到了设施蔬菜增收致富的希望。同时,也为今年亩设施蔬菜基地的建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我镇又有名干部主动搭建了座温室大棚进行示范种植。做到边示范,边手把手的为农户技术服务,降低农户投资风险,确保农户实现经济效益。
三、科学规划抓提升,城镇建设实现了新突破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市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机遇,以工贸型小城镇为特色,以效益型为前提,科学规划、完善设施,加快了城镇建设的步伐。一是抓规划,破“瓶颈”。按照“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思路,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集体研讨等方式,重新定位,并把工业南区建设作为城镇扩张的重要突破口。今年,工业南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入园发展,从而拉大了城镇框架,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打破了铁路横亘的“瓶颈”,实现了南区与市场的衔接。二是抓建设,强基础。主要抓了“三大工程”。①投资万元农村道路硬化工程。今年抓住市上加快城区农村道路建设的时机,我镇争取农村道路硬化改造条,公里。截止目前,已完成硬化条;②投资万元的沈桥村办公楼建设工程。目前,工程已全面竣工,即将投入使用;③投资万元镇罗大街两侧的人行道硬化工程。铺筑面积平方米,已于今年月份投入使用,改善了城镇面貌。三是抓市场,活流通。在完善农贸市场及西北最大的镇罗生猪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今年围绕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在观音核心区配套建设了占地亩的田头蔬菜批发市场。目前,蔬菜批发市场土建工程即将完工,月底将投入使用。镇罗三大优势产业市场的配套和完善,极大地激活了我镇的商贸,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量积聚,生猪、蔬菜、枸杞等产业流通户应势而生。上半年,全镇新增万元以上流通户户,从业人员人。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和镇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整体推进抓落实,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新突破
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的工作方针,促进了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⒈社会治安稳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方针。认真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斗争;积极开展创建“治安模范单位”、“安全文明村”、“安全文明校园”活动;狠抓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治安保卫工作,使全镇保持了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上半年,全镇共发生刑事案件起,比去年同期下降;共受理治安案件起,比去年同期下降,打击处理违法人员人次;受理民事纠纷案件起,比去年同期下降,调解起,调解成功率达,全镇没有因民事纠纷治安案件查处不及时造成群众上访或转化为重大刑事案件事故的发生,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火灾事故。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⒉人口与计划生育协调发展。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方略,坚持计划生育“一把手负总责”和“一票否决制”。按照政策推动,村民自治,优质服务,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呈现了协调态势。上半年,全镇总人口达到人,出生人口人,其中计划内生育人,人口出生率为‰;死亡人数人,死亡率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多胎率为,好范文版权所有比市上下达指标低个百分点;两胎间隔符合率为,比市上下达指标提高了个百分点;计划生育率为,比市上下达指标提高了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比,人口出生率下降了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个千分点;节育措施及时率达到了,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宽松的人口环境。
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认真开展了“十星级文明家庭”和“双学双比”评创活动;在育龄妇女中举办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法律知识竞赛活动;认真贯彻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在全镇广大群众中开展了法律知识、种养技术、务工常识等综合技能培训。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全镇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为镇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⒋文化、卫生、社会救助事业健康发展。开展了文化进村入户活动,全镇建立村级文化活动室个,家庭文化活动室个,群众自发成立了民间娱乐组织个,参加了市庆及大漠黄河飘流文化汇演;举办了“胜金雄风”文化广场专场文艺演出。群众性文化娱乐丰富多彩;建立了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集镇、村庄环境卫生得到了根本改善,创建了市级卫生文明单位;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上半年,全镇共发放扶贫、救灾救助资金万元,社会弱势群体受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总之、今年以来,我镇始终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抢抓机遇上项目、全力以赴抓落实,促进了本镇经济、资源、人口、社会、环境、精神文明等社会事业的持续协调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受资金的制约,城镇建设步伐不快,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集镇排水设施滞后,一些待建项目无力开工建设,严重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如镇罗文化广场);部分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利用荒坡地建设的养殖园区,因地理位置偏辟,至今无动力电,严重制约了养殖园区的发展(如胜金万只肉羊养殖示范园区,九塘养鸡示范园区),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下步工作中千方百计加以解决,也建议市人民政府给予立项扶持建设,确保我镇各项事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第五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通用稿——解放思想推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通用稿——解放思想推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通用稿——解放思想推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文:
30年前,我们党通过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实行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通用稿——解放思想推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的本质、难点和重点是什么?必须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保证解放思想的正确方向和成效,才能使解放思想真正成为推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和“法宝”。
一、解放思想的本质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历史经验表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次重大挫折和失误,都是因为指导思想严重偏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次胜利,都是高举解放思想旗帜,纠正主观和客观、思想和实际、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错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胜利,心得体会《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通用稿——解放思想推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邓小平还对解放思想的定义作过界定,他指出:“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全党对这个问题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邓小平在以上论述中不仅精辟阐述了解放思想的本质是实事求是,而且还告诫我们要把握解放思想的正确方向,防止偏离正确轨道。实践是无止境的,解放思想是无止境的。“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从哲学认识论和辩证法的高度阐述了解放思想的必然性、复杂性和无限性,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的矛盾运动和永恒发展,决定了人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使主观认识与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相符[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