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推进农业化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半年小结
荣县正紫人民政府
2009年推进农业化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工作半年小结
正紫镇人民政府在县委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工作,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示范建设,半年来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清醒认识到还存在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百般努力,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找准差距,增添措施,促进下半年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完成目标任务,现就我镇2009年上半年工作情况汇报于后:
一、工作思路
坚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标准,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发展。
二、工作成绩及效果
通过镇、村、组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得到较好较快发展和进步,农民收入增幅较快,环境卫生得到改善,民主管理得到提高,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一)稳粮调结构,产业化建设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取得丰收。虽然小麦产量达到1280吨,同比减产12.29%,但这一成绩是在克服和战胜连续冬干春旱的情况下取得的。群众抗灾自救的思想得到落实。新栽优质水果300亩,新增中药材600亩;水果栽植面积达到108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优质水果基地和中药材基地建设进一步夯实,加快了产业化建设进程;培养农村经纪人25人,新组建专业合作社2个,全镇现有农村经纪人90余人,专业合作社5个,涉及水果、中药材、生猪、粮油等品种,带动农户3000余户。
(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镇政府加强外出农民工的联系和帮助,采取分渠道组织、推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关心留守儿童和妇女,让外出劳动力安心务工,安心工作,增加务工收入。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培训,规范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发挥土地效益,推广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出,增加农业效益。严格执行各项惠农政策,政策性补助兑付到位,严肃纪律,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合法收入,2009年上半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300元,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镇政府利用工程项目实施这一契机,结合农民群众意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半年,改土1717亩,硬化田埂11000米,面积680亩,整治山平塘18口,囤水田38口,整治提灌站1座,新建和政治水渠6条。3000余米,泯结公路段,大大改善了农村交通、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等基础设施条件。新植乡道绿化树60000株,新建沼气池120口,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坚强管理教育,民主管理进一步落实。镇村组积极召开群众会、户长会,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让群众知晓镇村组各在做什么,干什么?产业化发展规划和新农村示范建设规划,反复征求群民意见,发挥群众是主体的作用,实现了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目标,缓解党群干群关系。民主管理得到进一步落实。
三、工作措施。
(一)成立外级,加强领导。镇政府为了扎实推进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正紫镇产业化和新农村示范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由分管农业——副镇长担任;成员包括农业、林业、水务、畜牧、财政、党政、信用社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农业中心主任兼任。领导小组在群众和上级领导监督下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宣传动员、组织实施扥工作,办公室负责信息上报、资料收集等日常工作。同时要求各村居成立相应的结构,认真抓好新农村示范建设工作。
(二)广泛动员、群众参与,认真召开好党员会、群众会,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化和新农村示范建设,充分发挥群众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现存土地、资金、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资源,实现新农村示范建设上台阶。
(三)到岗到位,认真履责。领导小组成员和办公室成员坚持到岗到位,认真履责。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坚持深入第一线,深入田间地块,做好各项农民生产技术指导,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为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服好务,严格考核严肃奖惩,加快产业化和新农村示范建设进程。
正紫镇产业化和新农村示范建设2009年上半年取得优异成绩,是上级正确领导和全镇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晶,下半年,镇政府仍将踏实工作,克服困难、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圆满的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向建国60周年献一份厚礼。
二00九年七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半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我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村距县城4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全村共有22个村民小组,1485户,6184人,分为 28 个自然村社,以种植蜜柚、芭乐、青枣为主。
二、主要成效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使新农村工作落到实处,我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抽调精干人员组成领导小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也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落实有关工作。
2、加强宣传,使之家喻户晓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是山格镇、白楼村今年的重点工作,为使示范村的党员、群众及全镇的党员、干部、群众都知晓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镇、村采取悬挂过街横幅、板报、发放宣传资料、利用大小会议等进行宣传,使党员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目的意义,使其主动配合镇村工作。
3、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是继续打造农户房屋新风貌。经过摸底,对12户进行风貌打造,其中抹面 3户,刷白4户,造型划线1户,维修刷漆2户,门厅内墙刮白色仿瓷涂料2户。在风貌打造期间镇、村两级
派出专人实地进行监督、工程量测量。
二是加强新农村居民点建设。修建农户15户,受益人口42人,经过半年的努力,居民点场地的勘测、平整工作已结束。
三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对居民点的电力设施进行改造; 拓宽主干道。投入13万元,对进村主干道1公里路面进行拓宽硬化、绿化;投入10万元,对村庄里乱拦乱建电线、电信、电话进行综合整治;投入32万元拆除废弃建筑物25间、新建公厕18间;投入11万元,对村部办公场地进行维修,增添办公用具。
四是持续抓好蜜柚产业发展。完成总投资25万元的品种改良。①嫁接苹果枣850亩,每亩增收3500元;②嫁接红心、黄肉等蜜柚新品种412亩,每亩增收1500元;种植新品种蜜柚289亩,总投资18万元,每亩增收2000元。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1、村容整洁建设。至2015年3月,拟投入180多万元,对进村主干道1.5公里路面进行拓宽硬化、绿化,下厝点整治。拟投入40多万元拆除废弃建筑物18间、空地绿化800平方米。
2、三线整治。至年底拟投入15万元,对村庄里乱拦乱建电线、电信、电话进行综合整治。
4、盘活村集体资产。对三资清理出来的10多亩果园地重新发包,可增加村财4万元左右。
5、投资15万元,准备新成立2个销售、运输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拟增加农民人均收入200元。
6、发展大棚蔬菜种植300亩,总投资12万元,每亩增收
7500元。
7、拟投入50多万元,对村部办公场地进行维修,增添办公用具。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半年工作小结
大湖镇2008年新农村建设半年工作小结
中共大湖镇委员会 大湖镇人民政府
(2008年7月)
今年来,大湖镇新农村建设围绕“生产发展兴产业、生活宽裕兴家业、乡风文明兴新风、村容整洁兴新貌、管理民主强堡垒”的“四兴一强”目标,确立了以“岭后民俗风情走廊”为主线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行“六步工作法”,以此推动各类组织和各支队伍充分发挥作用来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近半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为要,壮大新经济
1、坚持项目带动。重点抓好“两条路、两个亿元项目和两个工业集中区”建设。“两条路”即:主动融入“大交通”方略,积极配合市交通项目组做好永大第二通道和永宁高速公路建设。“两个亿元项目”即:年产50万吨天润纳米钙项目,现已完成场地平整工作,进入厂房规划阶段。鸿福机械铸造项目,年内力争完成投资7500万元,现正在进行厂房建设。“两个工业集中区”即:年内力争完成金银湖工业集中区350亩、金溪工业集中区300亩工业用地平整工作。
2、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强化大湖鱼、新冲茶、岭后果、增益菜“一片一品”特色传统产业,努力实现种养农业向品牌农业、基础农业向规模农业、休闲农业向旅游农业“三个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大湖片2000亩淡水鱼,已有岭干、上甲、坑源等村近400亩鱼池正在进行低产改造和品种改良,以进一步打响大湖鱼品牌;其中岭干村、上甲村通过吸引民资入股经营方式,同步建设休闲步道、垂钓木屋等设施,预计8月底可完工,上甲村还依托市畜牧水产局技术优势,在村里成立了渔业养殖协会,帮助指导养殖品种改良;坑源村依托百亩镜湖开发,完成了农家休闲垂钓项目规划。新冲片3000亩茶园,在《大湖镇关于扶持茶产业发展意见》即改造1亩补助2000元等政策的引导下,已完成500亩旧茶山改造,同时带动了岭后片新植茶山近150亩。岭后片4000亩果树,已完成老化水蜜桃、蜜桔等品种果园改造800亩。增益片5000亩蔬菜,以上甲——益溪——飞桥万亩现化生态农业能源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同时,依托上甲蔬菜协会,与佳洁等超市探讨“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生产。
3、激发全民创业。大力实施引进引办战略,构建产业载体,推动产业发展,使更多的群众致富有门,就业有道。年初,对各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做了认真细致的摸底,对每个没有充分就业的群众排出名单,分类指导,计划结合“阳光工程”,依托企业、劳动、农业服务部门,做好劳动务工、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增强农民创业能力。下半年,计划举办纺织、沼气、林竹、钳工等培训五期,计划培训人数180人以上,力争实现转移就业320人以上。
二、和谐为本,打造新环境
1、强化基础建设。重点突出土地综合利用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农村经济基础。目前,投资700万元3500亩岭后片土地整理项目已竣工,投资800万元大湖—新冲片4000亩土地整理项目进展顺利;投资130万元湖山小二型水库完成项目立项报批、项目选址及初步设计工作;大湖镇电子地图测绘工作进展顺利。出台行政村产业规划、精神文明专项规划、村建部门及时下村做好现场指导服务,引导建新户接受沼气、太阳能。二是结合农村“三清六改”工作,抓好沼气、太阳能推广。以垃圾焚烧池建设为抓手,在兑现上级贴补的基础上,出台了垃圾焚烧池、沼气池、太阳能建设每口(台)由镇财贴补500元、400元、300元等“家园清洁行动”整治奖励措施,有效调动了群众及社会各阶层力量,全镇形成了一股治理脏乱差的热潮。今年来,全镇已建设焚烧池20口、沼气池90口,安装太阳能36台。三是结合新技术培训,抓好沼气、太阳能推广。年内计划在岭干、上甲、李坊、高增等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推进村各举办一期培训班,确保示范村60%的农户、推进村40%的农户用上沼气、太阳能,促进全镇村容村貌有大改观,推动森林资源保护。同时,出台《大湖镇关于种植珍贵珍稀种植扶持奖励措施》,以上甲、岭干、李坊、高增、魏坊、吴坊6村为重点,对相对集中连片种植5亩以上,种植红豆杉、桂花、罗汉松等名贵树种,高度不低于1米,成活率在95%以上的每株补助人民币3元。目前,全镇已种植罗汉松、桂花等珍稀珍贵树种10片1.83万株。
三、文化为魂,倡导新风尚
1、弘扬民俗文化。我镇岭后片有魏坊、吴坊、高增、李坊四个行政村,总人口约5000人。2007年10月,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所获资料表明,岭后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生态环境优美。尤以高增村最具特色,全村现有人口987人,255户。张姓占全村的60%,其次是刘、魏等姓氏。村内的古民居基本保留原貌,建筑形态完整,古民居中有书院、进士府、张氏宗祠追远堂、张氏新厝、张氏祖屋、为官厝、文谟公祖屋、萃东刘公祠等,青砖黛瓦的马头墙,三堂五栋的大宅院在永安已不多见。除此以外,村里还有目前永安唯一一个用19根长15米尾径40公分的杉原木和50根长6米尾径40公分的杉原木搭建的木构风雨廊桥——龙凤桥。高增村的张姓是北宋名
训、环境整治、支部阵地建设等方面为新农村提供服务。注重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把常年活跃在民间的花灯、武术、乐队优化整合成特色文艺队伍,挖掘、提炼出“岭后对山歌”、“新冲采茶舞”、“瑶田武术”、“冲二唱花”等10余件代表性的民俗作品,其中“冲二唱花”作品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抓好阵地建设。大力发展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在镇财政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稳定在年均120万元的基础上,从今年起,镇财政设立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专项资金30万元,重点用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进村文化阵地建设项目补助。目前,李坊村投资近20万元的农民休闲广场已完成;高增村旅游休休闲步道完成绿化建设;魏坊村村民活动中心完成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2000平方的活动广场,活动中心设有电教室、棋牌室等设施。积极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网”、“有线电视网”及“宽带入村入户”安装工程,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的安装已完成8个村12个点,计划7月上旬可全面完成,有线电视已安装好一个村,新冲片四个村已做好设计。注重从农民群众中选拔出热爱文体活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每个村确定2—3户作为农村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由镇政府和文化站支持,从各种渠道配备图书报刊、文艺体育器材和硬件设施,使其具备开展小型文化体育活动的条件,成为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自然延伸。年内计划培育文化体育中心户50户。
四、民主为基,创建新机制
1、加强组织建设。年初,党委、政府按照8个方面要求给各村下达目标责任状,健全了党政班子成员挂包村制度,配齐配强党建指导员和包村干部。6月,针对班子成员的部分调整及时进行了分工。始终重视解决人和组织中“人”的问题,特别是村两
保将一些能致富、也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拓宽党委采集信息渠道,提供决策依据,建立了农民党员议事团制度,全镇共推选54人。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议事大会,听取议事团成员反映的民情民意,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真正做到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截至目前,农民议事团共收集各类议题41份,党委回复41件,已落实件32件,其余的正在办理之中。
今年以来我镇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差距,尤其是建设资金不足、环境整治难度大、各村进展不平衡和农民主体意识不够强等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彻底地解决,依然困扰着、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在繁荣农村经济上下功夫。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建设,突出培育林竹、蔬菜、茶叶等优势产业,重点做好上甲——益溪——飞桥现代生态能源农业示范带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发展工业经济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快天润纳米、鸿福机械等项目建设进程,积极引进高科技、低能耗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好项目、大项目,壮大区域经济实力。
2、在改善农村环境上下功夫。加快集镇整体规划修编工作进度,围绕规划推进集镇“净化、亮化、美化、绿化”工程。围绕“村容整洁”的目标,结合村部改造建设,建立健全“五室二栏一校”(党员活动室、文化科技活动室、卫生室、计生服务室、档案资料室,公开栏、宣传栏,农民夜校)。结合“一池三改”,积
增妇女张秀葵创办的墟场,集中展示大湖鱼、大湖糖米、大湖圆子、大湖艾果、大湖豆腐、大湖土纸、大湖笋干、岭后服饰等大湖土特产。
李坊村以村部开辟的“大湖民俗文化馆”为重点,集中展示岭后人独特的农耕文化,姓氏文化。将周边空闲田地充分利用,适时种植大面积的农作物,呈现一派生机勃勃地田园风光。岭后片从魏坊至李坊沿公路两侧,要充分利用山坡地、农田、沿溪两岸等,在山坡地有计划大面积分区种植可观赏的树种,如梅花、桃花;在池塘种植荷花;在农田空闲时种油菜花;在沿溪两岸种植柳树,通过四季植物的变换,增加游人兴趣,拓展旅游项目。
第四篇:镇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小结汇报
镇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小结汇
报
镇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小结汇报
2010年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办[2010]172号文件精神,把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第一抓手,做到年初有规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的工作思路,并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紧紧围绕“促重建、求发展、惠民生、保稳定”这一工作主线,千方百计、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年来取得很好成绩,完成市委、市府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产业发展情况
一年来,我镇通过努力,镇村组干部艰辛工作,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良好开端,全镇共有种养业、企业七处:一是种植业,双瓦村蔬菜种植科技示范园;二是养殖业,五方村惠农养猪专业合作社;三是绵河、合结养鸡基地,养鸡大户98户,年养鸡150万只;四是红社村花卉基地面积达786亩;五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三处:
1、五方的美华皮蛋加工企业带动1500户养蛋鸭,2、合结、同义、绵河猪鬃加工基地,3、农民在企业务工达300余人,务工收入达250万元,红社村蔬菜产品加工,以“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农业,带动农户500余户从事蔬菜生产,带动农户一大片。同时,全镇已成立了三个专业合作社:惠农养猪专业合作社,双瓦绿鑫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五方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农业产业化和专合组织引导,广大农民增强了劳动致富的信心。
二、村落民居建设情况
一年来我镇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农房重建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截止8月底,全镇农房重建8731户,圆满完成市上“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和要求,完成率达100%,集中点以工代赈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共计132个,已配齐了所有的基础设施,同时全面完成沿公路的同义村、合结村、双瓦村部分组农房风貌改造。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齐抓共管,长抓不懈,经市上多次抽查、验收,达标率达100%。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0年在我镇共和村进行土地项目整理,按市发改委批准,共修沟渠41条,共计27370米,新修机耕道18条,共计14532米,通过土地整理,达到沟端、路直、树成行格局,农村面貌明显改变,增加耕地面积亩。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2010年共新修和改造沟渠151条,合计万米,同时全镇新建沼气池360口,圆满完成各项任务。http://
四、公共服务体系情况
1、教育事业,通过灾后重建,全镇中小学、幼儿园均有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及其活动场所;
2、村委会8个,办公场所正在建设中,预计2011年元月15日前全面竣工;
3、文化活动场所多处,镇村到处可见;
4、卫生院、村卫生站建设比震前环境优美,医疗设施齐备,体系建设资金列入镇财政预算。
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
1、全镇辖区内共有党支部基层组织13个,村委会8个。各党支部及村委会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基层组织团结带领村、组干部和群众在狠抓灾后重建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2、在村民自治机制上,各村坚持把“促重建、求发展、惠民生、保稳定”作为工作主线,坚持村组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采取“村组资金镇财政管理,村组使用”的原则,做到按季度报帐,村民理财小组监督,有力地促进新农村
建设。
六、建设项目资金的投入情况
一年来党委、政府把推进新农村的项目资金严格管理使用,特别是重建资金和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帐专户,决不挤占和挪作他用,严格按照财务管理要求和规定执行,截止目前未出现违纪现象。
七、组织保障措施情况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镇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真正做到工作有制度,组织有保证,措施有保障,分工明确,责任到头,做到层层抓落实,同时在工作中,及时上报了本镇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统计数据、工作进度、相关信息、工作总结等材料;认真完成了市上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五篇:建设新农村示范村主要工作材料.doc三义村子
建设新农村示范村主要工作材料
三义村地处凌海市与盘锦市交界的东南地区。耕地面积10100亩,全村有510户,1800名村民,3个自然屯。近年来,三义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富民强村”这一宗旨埋头苦干,形成发三个产业园区,即工业小区、畜牧小区、农业综合开发经济园区。2010年全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6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00元,三义村综合经济实力全镇第一名,位列锦州市百强村前十名,党支部连续三年被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在建设新农村示范村活动中,三义村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坚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入城市概念和生态理念,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拓展。
一、以发展村域经济为动力,加快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步伐
我们始终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村域经济建设的立足点,把发展生态型农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点,积极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
(一)千方百计地壮大村集体经济。三义村位于九河下梢,有广阔的土地和可开发利用的荒滩、芦苇资源,辽河油田钻井队的生产线遍布境内。我村深入挖掘自然、区位优势,群策群力,全面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农业稳村、工业强村、三产活村和资源生财的好路子。为建工业园区,村班子充分挖掘环油田的腹地资源优势,解决了园区内的基础工程和水、电、气等问题,现在的三义工业园已是一个可供30家企业入住的高标准工业园区,成为了本村的主导产业。到目前,已有12家企业入住工业园区,规模以上的企业有4家,年产值实现3亿元,解决了500多名 村民的就业问题。为引导村民种植绿色水稻,村里先后投资60多万元,打深水井2眼,全村绿色水稻面积已达到7千亩,并全部实现中央农业部级绿色认证。为了发展养殖业,村里先后投资近50万元,在北三义屯建设高标准畜牧小区,大大促进了全村养殖业的发展,到目前,全村养殖户已发展到60户,年收入达80万元。为发展三产,村班子围绕油田的生产建设和职工生活的需求,着力组织、扶持发展土建工程业、交通运输业和商饮服务业。现在全村发展土建工程队5支,交通运输队7支,商饮服务网点10家,全村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已达到400人。加快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670台套,其中插秧机220台,大型收割机25台,大型拖拉机25台,农用三轮车及手扶拖拉机400台。村还成立了机械化作业协会,组织他们出村、出镇、甚至出省到南方或北方粮食生产大县去赚钱。同时村党支部还深入发挖资源优势,努力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拍卖苇田、林地等增加集体收入17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有利地促进了建设新农村示范村的步伐。
(二)以优化人居环境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创建效果
改善村容村貌、建设优良的人居环境一直是我们开展文明村建设的重点,特别是在参观河南刘庄后,村班子便在思想上达成了“人家能穿拖鞋,我们也能;人家能室内上卫生间,我们也能;人家能自娱自乐,我们也能”的共识。近年来,通过实施“六大”工程,村屯建设得到很大改观。一是实施了道路硬化、美化工程。村投资400多万元用于村屯道路铺设,现在全村街道全部实现硬化、沙化;二是投资20多万元,用于村三个自然屯自来水改造,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三是在我村中心地带修建了一处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的农民休闲广场,各种健身器材齐全,使得村民拥有了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休闲健身场所。四是实施了村综合活动室建设工 程。新建了村办公室、综合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农业技术培训室及配套设施建设,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五是实施新居建设工程。新建“农村建设样板房”住宅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修建标准化卫生户厕20个。
此外,我村注重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把基础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完善了“一事一议”制度。如今,我村不仅管理更加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群众参与农村政务、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村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者。
二、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实现新农村示范村创建目标
(一)抓教育,转变农民生活观念。借助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为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投资10多万元修缮了村文化室,购置书架,现在藏书1000多册,为群众学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供了方便之门。
(二)抓活动,创建优美生活环境。从洁美村民居住环境入手,狠抓了“四进院”工程。当你走到大街上,看不到一只散禽或散畜、一处柴草垛、一个厕所。荼余饭后,人们谈论最多是如何发家致富,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村文化室,村里崇尚科学的多了、相信迷信的少了。如今走进三义村呈现眼前的是一条条笔直宽阔的沙石路、柏油路和一排排整齐的北京平房。人民安居乐业。
(三)抓创建,淳化乡情民风。在“十星级文明户评选”、“五好家庭”评比活动中,开展了“讲公德、除陋习、树新风,争做文明公民”主题实践活动。几年来三义村民事纠纷不出村,上访案件和刑事案件一直零发生,全村有180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2条街被评为新农村建设文明街,被凌海市评为“民主法制先进村”,如今全村群众思富,民心思进,呈现出百业兴旺、民风纯正、安定团结的和谐局面。
2011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