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会治事的运行机制
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会治事”的运行机制
王传雄
建立“三会治事”的民主运行机制,党组织实施决策的组织权,确保要事能议、要事必议,使村级党组织由过去的包揽一切转到把方向、管大事上来,从而把握决策的主动权;村民(代表)会议实施决策的表决权,确保议而能决,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能够充分体现村民的共同意愿;村委会负责实施决策的执行权,确保决而能行,从而实现了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
选好配强村级组织一把手。要注重加大村干部选拔制度的改革创新,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全面实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两推一选,并在部分条件成熟的村推行一票制直选,使一大批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带领群众致富、作风民主、群众信得过的农村优秀人才走上党组织书记岗位。
完善三会高效协调运转机制。坚持以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目标,在各村建立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的基本议事决策构架,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大会、党员代表会议、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等各项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此外,还要注意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坚持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各村还由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监事会,对决策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完善“三会治事”机制,既做到加强党的领导,又充分体现村民当家作主;既防止过度民主,议而不决,又防止家长式领导,独断专行。
加强农村民主与法制宣传教育。通过采取党校培训、组织民主法制宣讲团、党员群众大会、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村民主与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基层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农村民主治理、依法办事和科学发展水平。要充分借助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开通运行农村远程教育网站,使农村党员、群众受教育覆盖率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樊市供销社
第二篇: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的探 索 与 思 考
中共襄樊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刘仲初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近年来,我们襄樊市着眼于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推行了以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设置和功能“三位一体”,村级重大事务实行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新农村建设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三联共建”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基本动因
襄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没有农村的科学发展,就没有全市的科学发展,而推进农村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改进方式、丰富内容,着力研究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加强。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也还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
1、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基层党组织地位和功能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党组织设置不够优化。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农村新兴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广大农村青壮年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频繁流动,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形势,以村为基本单位设置党组织的方式日益显得简单、落后,不利于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不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二是基层组织的体制建设不够理顺。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不高,在开展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村“两委”班子不能和谐共处、相互扯皮拆台、相互对立的问题。三是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年龄偏老、素质偏低、能力偏弱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党员干部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群众意见大。
2、农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影响和制约了村级组织作用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决定着村级组织为民服务的能力。据统计,全市截至2008年底,有经营性收入的村只有903个,占37%,其中5至10万元的189个村,占7.74%;10万元以上的村81个,占3.31%。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致使农村基层组织在推进农村发展、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上,只能是有心无力,长此以往导致农村干部既无心又无力,出现恶性循环。与此同时,沉重的债务包袱使农村基层组织负重难行,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显得尤为迫切。
3、建立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具体实践还不够,需要不断探索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途径。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以民主选举为突破的农村
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但总体来看还处在较低水平上,不尊重甚至剥夺村民民主权利的现象仍然存在,如有的村委会选举工作不按法定程序办事,没有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有的重大问题的决定没有经过村民充分讨论;有的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影响农民经营自主权、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的民主意识在逐步增强,但民主素质普遍不高,不会行使民主权利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有的甚至认为“和村里对着干”就是在行使民主权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一项重大任务。这种状况,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建立村级民主运行的新机制。
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联动机制不够完善,与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不相适应。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重点。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到2005年中央又确定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关系大政方针,指明了农村发展的基本路径。但是,怎样实现统筹发展,怎样促进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互帮互促,怎样优化配置和整合使用各种资源,还缺少具体的抓手和载体,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
针对这些问题,市委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一方面深入查找问题的原因,找准症结;另一方面组织专班对保康县尧治河村、谷城县堰河村、樊城区施营社区等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深入剖析,找出了先进村存在的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有一个“能人”领头雁;二是有一个精简高效的组织构架,村党组织、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实行了“一肩挑”;三是有比较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四是有一套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全面实行村务、党务、财务“三公开”,推行重大事务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工作机制;五是有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在总结提炼基层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立足于创新体制和机制,提出了建立“三三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的工作思路。并经过一年多的试点探索,初步形成了“三三制”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今年5月,市委正式下发了《关于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的试行意见》,要求全市各地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推行“三三制”。
二、主要做法
1、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构架。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国有企业党组织书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企业董事长”。我们在实践中也体会到,推行村级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设置和功能“三位一体”,有利于形成精减高效的组织构架,突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村级组织的经济功能,凝聚农村发展合力,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我们着重在三个方面推进“三位一体”:
一是抓住党组织书记这个龙头,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市委出台专门意见,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书记选任、培训、管理和激励机制。在去年村“两委”换届时,全面实行村级党组织“两推一选”,在172个村推行了“一票制”直选,并先后从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59人。扎实组织全市农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广泛开展农村党组织书记“年初向乡镇党委、向全村党员群众做出目标承诺,年终述职后由乡镇党委考评、群众民主评议”的“双诺双评”活动。认真落实农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政策,继续执行市财政对农村党组织书记每年发放1200元生活补贴制度。通过加强规范化管理,全市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更加优化。
二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完善基层治理结构。市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的意见》,采取村+村、村+产业、村+社区、村+机关、村+企业、村+协会等多种形式,依托农村产业链、合作经济组织等建立各种类型的党组织1951个。在此基础上,积极动员村党组织书记竞选村主任,动员是党员的村主任竞选村党组织书记,使村“两委”主职“一肩挑”的达到1463人,占60.9%,并通过法定程序,使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达到4776人,占44.9%。
三是抓住农村集体经济这个关键,大力实施“兴村计划”。充分整合市直部门资源,加强对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的扶持力度,依托农村现有资源,兴办经济实体,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市委、市政府对村办企业在用地、项目规划、银行信贷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量部分,按比例或全部返还。市财政和市管党费连续两年累计投入260万元,建立襄樊市“党内帮扶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业发展。目前,全市农村已兴建各类经济组织1450个,集体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以此为契机,在有经济实体的村,注重把“两委”班子成员推选为经济组织负责人,使全市村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实现“三位一体”的村达到1579个,占67.3%,其中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的村达到361个。
2、坚持适应形势,扩大民主,逐步完善“三会治事”的运行机制。打造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平台,保障党员和村民的民主权利,是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客观要求。通过完善“三会治事”机制,进一步规范运行程序,既做到加强党的领导,又充分体现村民当家作主;既防止过度民主,议而不决,又防止家长式领导,独断专行,充分保障基层党员群众在加快发展、促进和谐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调动他们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良性互动的干群关系,实现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
一是明确界定“三会”的职责范围。村党组织会议议事,实施决策的组织权,对村级重大村务进行讨论研究,提出主导性意见,确保要事能议、要事必议,使村级党组织由过去包揽一切转到把方向、管大事上来。村民(代表)会议定事,实施决策的表决权,对党组织会议提交的决策事项,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确保议而能决,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村民委员会理事,实施决策的执行权,负责组织落实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具体事项,确保决而能行。
二是不断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在建立基本议事决策架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各项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成立村民监事会,对决策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全面推行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度,建立了农村党组织书记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持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加大民主评议村干部力度。深化“说事”制度,建立了通畅的群众诉求和意愿表达机制。
三是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通过采取党校培训、组织民主法制宣讲团、党员群众大会、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强民主与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基层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充分借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通运行农村远程教育网站,使农村党员、群众受教覆盖率达到96%。
3、坚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加快建立“三联共建”的保障体系。实行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既符合中央提出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战略部署,又符合省委关于“城乡互联,结对共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是深入开展“城乡互联共建”活动。上半年,组织971个市县两级机关、416家企业、917个乡镇机关和部门与村(社区)结成帮扶对子2304个。为强化城市党组织的帮带责任,市、县两级“城乡互联共建”工作队队长,是党员的全部兼任了所驻村的党组织第一书记。截至目前,全市结对共建单位共募集村级建设资金6168.4多万元,通过以商招商等办法,帮助村级组织引进规模工业企业45家、农业发展项目1161个。
二是鼓励企业和农村结对发展。大力开展“民企联新村”活动,积极引导和组织企业与农村
结对发展、合作开发。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今年投资过亿元的1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奥星粮油、万宝粮油、金华麦面、襄大农牧、梅园米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稳步增长。鼓励企业投资或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兴建农业产业基地和产品加工基地,实现双向受益,互利共赢。目前,有120多家企业与村签订了联手发展协议。
三是不断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市委下发了《关于围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实施意见》,按照“五个基本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和载体,丰富了“三级联创”活动内涵,提高了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四是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重点从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健全了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全市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53个,流动党员服务中心4个、各类流动党员服务站35个,网络流动党员4580名。健全了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深入开展农村经验进城区、城区经验进乡村活动,通过互动互补互促,实现城乡共创共享共荣。
三、初步成效
推行“三三制”模式在我市的实践证明,它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成功探索。
1、农村基层组织架构更加精简高效,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通过实行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符合基层工作实际,突出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消除了各自为政、推诿拆台等现象,提高了决策和执行效率;同时,精简了干部职数,大大减少了办公经费及其他非生产性支出。不少党员群众积极反映,搞“三位一体”就是好,现在村“两委”之间争权力、搞内耗的现象没有了,村干部们把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到发展上来,农村的发展更有希望了。
2、农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新增集体经济组织308个,村集体经济新增总量达到9086万元,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发展,村级组织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得到增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有了保障,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一些村还能够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农村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明显增强。据了解,全市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热情高涨,农村党员发展总量与去年相比有了大幅度增长。
3、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巩固。通过实施“三会治事”,充分尊重农村党员、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党员、群众参与决策、监督的合法权益,从而拓宽了村党组织与党员、干部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及时化解了农村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一些与基层群众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进入民主决策程序得到有效解决,有力地维护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今年以来,村级组织共召开党组织议事会、村“两委”班子商议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23665次,研究决定村级重大事项4252件。
4、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群众增收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快。“三三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发展热情,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今年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协会230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快速提高,村容村貌也得到了较大改善。据统计部门统计,全市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366元,同比增长19.2%。
四、几点启示
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的实践,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思考:
第一,要坚持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与时俱进,常抓不懈。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创造更加贴近基层实际、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加富有成效的工作机制。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加
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在以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制度保障、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实践证明,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在组织构架上,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效整合农村党建资源和发展资源;在民主运行机制上,能够积极推进村级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效促进农村干部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增强村级组织的整体合力;实行“三联共建”,则体现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机结合,体现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农业保障工业,有利于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第二,要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因地制宜,丰富途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始终把推进农村科学发展放在首位,有效整合城乡各类资源,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投身到农村的改革发展中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为民办事的能力和实力。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加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力度,强化集体资产的管理和经营,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走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之路。要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选准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走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
第三,要把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职责,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实行依法治国、民主执政的基础。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让农民在经济上致富奔小康,而且要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从政治上保证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当前解决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关键在于依法明确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责,规范重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既要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和主心骨作用,也要注重依法依规办事,积极支持村民自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及其他各类组织依法依规、独立大胆地行使职权,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要注意扩大民主,积极推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加强民主监督,通过基层党内民主引领和带动人民民主,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群众在管理党内事务和村级事务上的主体作用,有效地凝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三篇:关于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已经开展一年多了,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干部长期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这也是我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我们今后的一项长期任务。在此,我就如何实现干部长期受教育,农
民长期得实惠目标,建立一套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有人办事,有能人办事”的人才保证机制
在新形势下,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特别是镇(乡)、村干部队伍。只有抓住了这支队伍,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工作才有保证。
1、改革选人用人办法,在选好配强镇(乡)、村干部上下功夫。目前,在使用干部的工作中,标准不高、视野不宽、渠道不畅、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领导班子的优化和作用力的发挥。因此,在选人用人上要不断开阔视野,招宽渠道,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新机制。要全面实行群众推荐、党员推荐、组织推荐,镇(乡)党委审查,党员大会选举的“三推一审一选”的办法,选拔有能力,有威信、德才兼备的党员任村党支部书记。要切实打破“限定村内选人,固定本村任职”的框子,通过竞聘、招考、下派等形式推进村党支部书记的异村任职、跨村交流,并逐步实行职业化管理。
2、强化实践锻炼,在培养后备干部队伍上下功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加速,农村大部分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壮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或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农村基层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认真看待和研究解决。一要建立质优量足的后备干部库。要着眼于村级班子的长远建设,积极抓好在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要注意把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务工经商能手、乡镇企业管理人员、下岗待业职工中的年富力强,能真正为群众办实事,有本领和技能,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纳入视野,建好后备人才库。二要给任务、压担子,强化实践锻炼。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落实培养计划和措施,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养锻炼的力度,促进后备干部的成长,条件成熟的,及时选拔到村级领导岗位。我们在实践中,实施了“后备干部包后进村工程”,就是在镇(乡)40岁以下的党委副书记、副镇(乡)长中确定1名正乡长后备干部,在中层干部中确定1名副乡长后备干部,下派到全县20个最落后的村任支部书记,一包三年,对能带出一个好班子,找到一条好路子,建设一支好队伍,完善一套好机制,彻底转变后进村面貌的,政绩突出的直接提拔到上一级领导岗位任职。现已取得初步成果。
3、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在解决干部工资、福利、养老等生活保障上下功夫。一是提高政治待遇。对抓村级党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党支部书记,可以打破干部身份界限,破格提拔其为科技副镇(乡)长、副镇(乡)长等职务。二是提高经济待遇。探索建立在职村干部工资基金制,就是按月持卡到银行领取工资(一部分工资由乡镇进行目标责任考核后发放);探索建立村干部离任补助制度,就是积极采取措施筹集离任补助基金,离任后再按照在职时缴纳基金年限定期领取生活补助费。
4、强化培训,在提高干部素质上下功夫。面对新形势下“老办法不适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管用”的实际,要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对镇(乡)、村干部的培训,解决好基层干部面对新形势“不会干”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十六大精神”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切实解决好农村基层干部中存在的党性观念不强、工作方式不适应、法制观念淡薄、工作积极性不高、政策水平低、廉洁自律不够的问题。学习培训要利用多种形式、各种阵地分层次进行,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个人分散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讨论交流与考试考核相结合。
二、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发挥党员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发挥党员的作用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一个难点。在实践中,我们也探索出许多好的发挥党员作用的有效形式,如党员联系户、党群共同致富小组、党群共富责任区、党群共富农场,以及在无职党员中实行设岗定责等,都不同程度的发挥了载体作用,但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党员的个体行为增多,参加活动的党员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还是在对党员的管理上存在问题,没有调动起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所以,要想切实发挥党员的作用,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对党员的管理教育是治本之策。过去农村党员管理教育的主要弊端是要求与现实的差距较大,没有根据农村党员的思想、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差异提出相应措施,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为切实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在农村党员尝试分类目标管理制。一是科学分类、明确目标。把党员是否任职分为任职党员和无职党员,无职党员中又按经济收入、生产状况,年龄结构、地域分布等情况,分为一般务农党员、富裕党员、贫困党员、外出党员、年迈党员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党员提出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共性目标体现党员的一
般要求,个性目标体现党员的特殊性,共性和个性都要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二是落实责任、强化考评。考评目标主要是个性目标,在党支部与党员商量确定后,由党员与支部签订责任书,每年一签,作为民主评议的依据。凡目标任务完成不好的,不能评为先进;完成较差的列入不合格党员评议,并由支部重点帮助整改。同时,每季度由支部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抽查,督促党员履行职责,不断进取。
三、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建立“有钱办事,办好事”的保障机制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立足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选准突破口和增长点。在工作中,要坚持“六抓并举”。一要抓调整,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产高税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只有农民的产业调整对头,有了市场保证,收入增加了,集体经济才有发展的基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定要带领和引导群众增强市场观念,合理调整种养结构,积极推广新技术,开辟多种增收渠道,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二要抓民营,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要抓开发,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充分利用“四荒地”、渔溏、场房等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四要抓清欠,加大工作力度,清债权债务,盘活现有集体资产,使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五要抓土地,规范土地承包合同,对承包地、机动地要切实管好用好。六要抓服务。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市场农业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推动,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要通过建市场、跑路子,为群众调整提供适当有偿服务,充分发挥好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在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发家致富的同时,积极支持和参与壮大集体经济,切实解决村集体收入减少特别是集体经济空壳村问题。
四、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有章理事、理好事”的制度机制
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几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建立不少,但大多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放在桌上,流于形式的较多。为了切实使制度落到实处,起到应有的约束、规范作用,在工作中,要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加制度之间的有机联系。一是要建立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要按“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将重大村务决定规定为党内酝酿形成决议,村委会讨论、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定。既体现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村委会的“四有”作用,也改变了各强调自己作用的状况,有利于理顺村“两委”关系。二是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村务公开要形成全方位公开,规范化运作,立体式监督的“三位一体”工作格局,真正做到公开内容全面、公开时间及时,公开程序规范,公开形式灵活,监督有力。三是完善村规民约,依法推进村民自治。要按照宪法、法律和党的政策,在坚持合法性、群众性、实效性原则的基础上,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村规民约,共同遵守,共同监督,真正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四是健全民主监督制度。要全面推行村民听评会制度,每个村每半年要举行一次村民听证会,对重大村务活动和村干部工作进行评议。
五、强化竞争激励措施,建立“有人抓、有人常抓”的领导机制
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在领导、重在落实。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在抓工作上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有的热在上面、冷在下面,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落实会议;有的热在点上,冷在面上;有的热在一时,冷在平时,不经常抓,不持久抓。究其原因,关键是认识上的问题,个别基层党委及其主要领导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认识不够,认为抓经济是“硬指标”,抓党建是“软任务”,抓与不抓关系不大,抓好抓坏一个样,直接阻碍了党的组织优势的充分发挥。必须强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管党意识,树立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出问题是渎职的观念,从根本上解决“抓落实不够的问题”。一是要落实责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严格实行“一把手”管党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关键作用;严格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分级落实的办法,形成上下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明确目标。要按照“细化、量化、硬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基层党务工作目标,并把县(市)、镇(乡)、村三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党建目标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长远目标和近期同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联”、“创”、“实”有机结合的网络体系,构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联动体系。积极推行目标管理,县(市)委要与乡镇党委、乡镇党委要与村党支部层层签订“责任状”,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三是严格考核。按照“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坚持标准、于事简便”,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群众评议、自我评价和组织考核相统一的原则,对所属基层党组织进行定期考核,加强督导,指导和监督各项工作任务切实落到实处。四是明确奖惩。要根据考核结果,定序排名,兑现奖惩。对排名列前的要进行表彰,对主要领导要予以提拔重用;对排名最后的给予黄牌警告。努力形成“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的工作局面。
第四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浅谈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浅谈 2008-3-17 10:08:43
当前,村级两委换届已全面完成。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关系到党的群众基础和党的形象,关系到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具体来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紧紧围绕“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三项主要任务,把目标放在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上,把核心放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上,把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把着力点放在工作模式的创新上,不断探索新途径,建立新机制。
一、提高思想认识,摆正党建位置。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高低、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局。乡镇党委要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村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党建工作放在和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抓好。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选准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的同时,要抓好支部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使党员、村干部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热情为群众服务,树立良好形象,增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三、健全制度,落实责任,逐步实现党支部工作规范化。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支部的工作制度、纪律制度和学习制度,并在工作中认真贯彻实施。要强化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责任制和检查督促制,积极推行党支部工作目标化管理,并以此为依据,对党支部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确保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两促进、双丰收。
四、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要严格坚持和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严格党的纪律和组织制度。党支部必须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和管理党员,使党员真正置身于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之下,时刻不忘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
五、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基层党组织要继续加强对广大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党员进行民主法制、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实用科技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党员的知识文化水平,使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实力不断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得到充分发挥。
六、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切实抓好党员发展工作。在发展党员的具体工作实践中,一是要严格坚持标准,二是要规范发展党员程序,三是要严把预备党员转正关。
七、继续抓好党建联系点,以点带面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党群部门、党委领导联系农村党建工作制度,注重从党建联系点党支部中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以点带面,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不断促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八、正确处理好农村基层党建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确保为“两委”关系实现良性化。要引导群众学习和掌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程序和方法,依法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不断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村务工作的领导,使村支部和村委会两套班子关系实现良性化,发挥整体合力,共同致力于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建设。
九、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要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在“联”
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在“创”这个关键环节上求突破,继续推行和完善“素质教育工程”和“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深入贯彻实施好“云岭先锋”工程建设,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求创新、求规范、求实效,使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第五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六大载体”
农村无职党员设岗 定责、“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为民服
务全程代理、党组织和党 员“双向承诺”、流动党员“双向带动”
“四议两公开”和、党员议事会。
要元村2010年六大载体建设工作计划
要元村2010年六大载体建设工作计划
要元村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坚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落实农村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依托“六大活动载体”即“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四议两公开”、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双向带动”、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和党员承诺制等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有心、有责、有为、有力的“四有”职责,极大地调动党员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本镇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特制定本“六大载体”工作计划。
一、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活动,构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机制。为改进党员干部作风,方便群众办事,开展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完善了为民办事服务网络,明确代理服务项目,重点抓“受理、承办、回复”三个关键环节落实,做到服务内容、承办责任、申报材料、办事程序和承诺时限“五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建立代理点,村两委成员配
备一名专职代办员。
二、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充分发挥有特长党员作用。我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各村落实了“深入调查、建立档案,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抓好培训、提高能力,政策扶持、搞好服务,率先垂范、示范引导,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具体措施,建立责任机制、协作机制和奖惩机制。通过有特长党员及致富能手的典型示范引导和组织培训使广大党员群众接受党的基本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和其他相关知识的教育。充分发挥各村党员活动室和电教设施的作用,对已经致富的党员、干部重点要求他们围绕自己的致富项目搞好示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对有一定条件和能力,但尚未致富的党员、干部,要在技能培训和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适度倾斜,切实解决他们“想富不会富”、“想带头没有能力带头”的问题;对政治觉悟高、带动能力强的致富能手要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吸收他们参加党的政治学习和有关活动,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年轻党员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逐步吸收到村级后备干部
培养当中。
2010年,继续深入“双培双带”活动,把全村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优秀的致富能手,把党员中的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后备
干部,建立村级“双培双带”示范点,“双培双带”示范基地.三、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搭建无职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平台。按照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定岗、按需定岗的原则,科学设置了多个岗位,通过采取个人申报、支部审定、群众评议等办法,确定每一名有能力的党员具体岗位,并督促上岗党员履职尽责,年底进行评议。同时形成了学习培训机制、考核评价制度、承诺办实事制度、首问首办责任制度、工作责任追究制度、谈话谈心制度、争先创优制度、扶贫帮困制度等。明确党员在基层各项建设中的职责,积极探索运行机制,发挥无职党员作
用,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四、实施流动党员“双向带动”,增强流动党员活力。拓展流动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途径。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网络化的教育管理机制;采取
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流动党组织、联络站和持证托管等方式,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网络化管理流动党员。建立了流动党员登记、双重管理、双向联系、返乡培训和党费收缴等管理制度;注重发挥流动党支部战斗堡垒和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流动党员争做“带头人”活动,并要求流动党员外出前须向支部报告,支部指定人员作为其联络员,平时通过打电话、上门等方式与流动党员联络沟通,使流动党员“人走线不断”。一方面鼓励流动党员将本地的资源推介出去,或带动本地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另一方面鼓励外出流动党员把在外掌握的信息、学到的技术
和积累的资金带回来家乡创业发展。
五、开展党员承诺制活动,激发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力。
2010年我才全面推行农村党员承诺制,同时结合实施“双培双带”、“设岗定责”、“双向带动”和“为民服务代理”等载体,作出服务群众承诺事项,并公开汇总,兑现落实,接受群众监督。从村两委成员,到一些普通党员,对照《党章》对党员的要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每个党员根据家庭优势和个人特长来确定自己的承诺事项。通过每名党员承诺为群众办1至2件实事,引导党员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激发党员发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内在潜力。各村党支部开会逐人逐条审核把关,力求每名党员的承诺内容选得准、定得实。党员承诺的事项正式确定后,党支部逐一登记备案,并在党务公开栏上公开,接受各级监督,时刻提醒党员兑现诺言。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把党员承诺制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形成以村党组织为单位,每年年初召开一次公开承诺大会提出承诺,年底总结兑现。通过党员承诺制的推行,增强了农村党员的党性观念,激发了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促进党员自觉履行承诺,带头发挥模范作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战斗力,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六、要元村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实重大事项按流程操作。
1、村党组织委员会提议。根据村级工作需要及党员干部群众建议,村党组织在广泛征求听取意见、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村发展实际制定方案,并召开党组织委员会会议进行表决。会前,党组织就提请会议研究的方案做好准备,并提前通知与会人员。会议由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主持,村党组织委员会会议须有半数以上成员到会才能举行,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到会成员表决通过,决议才能生效。村党组织委员会议表决后提交村“两
委”联席会议进行研究。
2、村“两委”会商议。根据村党组织的初步意见,由村党组织书记根据工作安排和本村实际确定议题并主持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组织村 “两委”班子成员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在与会人员逐一表态的基础上,集中全部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形成预案,并拟定实施方案和说明材料。村“两委”联席会议必须由全体“两委”成员过半数参加才能举行,讨论决定的事项必须由应到会半数以上的委员同意后方可有效。
3、党员议事会或党员大会审议。对村 “两委”商定的重大事项,提交村党员议事会讨论审议。召开党员议事会审议前,村“两委”须把方案送交全体党员代表,在党员代表中充分酝酿并征求党员和村民意见,提前做好审议准备。党员议事会审议时,到会党员代表人数须占党员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审议事项经应到会党员代表半数以上同意方可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表决。党员议事会审议后,村“两委”要认真吸纳党员代表的意见建议,对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同时组织党员代表深入农户做好方
案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4、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决议。党员议事会通过的事项,依照有关法
律法规规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由村委会主持,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表决。村“两委”要研究确定并提前将议事内容通知村民代表,由村民代表征求村民意见,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全体村民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在表决时,应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
5、决议结果、实施结果公开。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通过的决议事项,一律在村级活动场所村务公示栏由村委会向全体村民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决议事项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由村“两委”会组织实施,实施结果要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布,公布内容要详实、准确、全面。公布期间,要通过设立意见箱或召开民主听证质询会等形式,收集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及时答复。对村“两委”答复、解释不满意或村“两委”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由村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议事会审核,把审核结果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表决结果作为村级最终处理结
果。
要元村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