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社会治疗治疗模式培训总结(雷社工、林社工)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应用培训总结
本次培训主要由两位社工负责,并且已于9月9日顺利完成。两位社工将从准备到现场到培训后分享及意见调查及自评对本次培训做总结。
一、准备
1.文献及资料分析:从7月份起,两位社工开始阅读相关书籍,包括香港著作和大陆的书籍,主要指导文献是《个案工作——理论及案例》(区泽光、高刘宝慈,2001),也有参考一些网络文献,但是发现大多都是杂拼在一起的,要么与该本大同小异,要么不适用,因此并不作介绍。在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还结合过去的工作体验和当前实务对该模式做理论联系实际的反思。
2.征集同工对本次培训的期望:通过各中心主任的协助和本中心同工的面谈,了解到同工的期望主要是想了解该模式有哪些理论基础,如果运用理论指导实务,该理论有哪些工作技巧等,由于时间比较仓促,且同工大都表示实务非常忙碌,本次期望征集不够精确,但也大概能反映出同工的期望。
3.撰写计划书和准备PPT:在培训开始前一周正式撰写,雷社工负责写计划书,林社工负责做PPT,两人保持紧密联系,以保证培训的程序是紧凑的、有逻辑性的,能达成目标的。
4.演练:由于两位社工都没有过当培训主讲人的经验,因此提前在雷社工所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了一次演练,同时也是提前为雷社工所在同工提供培训。本次演练对第二天的正式培训有极大的帮助,通过雷社工所在中心同工的反映,林、雷两位社工意识到培训内容、程序安排、讲述方式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5.最终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方式:雷社工所在中心同工反映该模式理论比较多,容易枯燥且大多理论都是已经学过,只是记不清或者不懂得运用,培训之后感觉学会了如何用理论来分析案例。同工还特别提醒了因为雷社工所在同工人数只有四位,互动交流比较多,可以关注到每一位同工,如果人数增多,培训效果有可能会有所不同。鉴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个案工作的基础理论,本次培训的目标确立为帮助同工回忆这些基础理论并且学会运用理论去分析个案问题的成因,另外一个目标是帮助同工认识该模式的工作程序和部分工作技巧。
二、正式培训 9月9日早上9:30分,培训按计划开始,本来计划是天河三家中心里同工都过来,但由于各中心都有紧急的任务和冲指标压力,还有一些同工在休假,最后前来的同工有15位。首先是社工带领热身游戏,该游戏成功地把参与者的注意力集中,但是却缺少了主讲者与参与者的交流,没能很好的建立联系。接着是该模式培训,主要按目标和计划程序走,培训过程还比较顺利,基本上能按流程走,且在案例练习环节同工都比较投入,从其分享中也能看出同工已学会运用该模式的基础理论来分析案例问题成因。早上主要完成了理论基础与假设还有运用理论练习分析案例。下午由于同工的要求,提前半小时开始。下午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该模式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技巧。下午同工精神明显没有早上好。在一些分享或者提问环节中,同工的投入度不是很高,并且有一些是迫于压力不得不说,但是主讲社工观察到同工都很主动用笔记下一些知识点,尽管事先已经提醒过不用记,到时PPT会分享。
除了投入社工提出的案例外,本次培训还提供机会让同工相互交流,包括分享一些个案和一些心得,在这部分同工也是比较投入的。
三、培训反思
1.筹备阶段:虽然准备得早,但是实际用的时间不是很多,这一方面是由于两位社工都是副主任,行政和一线工作占了大部分时间,不时还需要加班,只能用休息时间来准备,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自我约束力尚且不够。不过演练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但有演练是需要地理环境便利和功能室齐备这些条件的,两位社工刚好具备,因此能演练。
2.培训当天:整体培训过程比较顺利,基本上能按时完成各个程序,没有拖时也没有出现提早结束。这与两位主讲社工前其紧密联系和督导的指导分不开。3.参与培训的同工意见反馈:活动当天有15位同工参与,下午有两位同工因有事提前离开,发出问卷13份,回收13份,有效问卷13份。其中10份认为本次培训能帮助他巩固或者加深了该模式理论基础了解,9份认为能帮助他们学会分析个案原因和一些辅导技巧,但也有4份认为今天讲的知识比较笼统,每个程序过的速度比较快,只是记住了却没能理解,还有3份认为本次培训重点不突出。但13份问卷都提出本次培训放在周日让他们觉得非常疲劳,因为他们已经整整上了六天班,他们都觉得如果本次培训如果避开了周末效果会更好,自己更有精力去学习。
计划书中的评估方法有四项:同工的参与度、问卷,参与者分享,主讲社工自评。培训过程中,同工的参与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早上的案例分析,每组讨论时非常热烈,不少同工还表示时间应该再放多一些,其他案例分享同工也比较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问卷对本次培训表示有收获和达到期望的者占了整体的77%,有收获的超过了了预期的70%,也比较接近期望的80%,在同工自评上,同工给自己打分70分,主要是目标已经达标,即同工反映确实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确实学会了一些个案工作技巧。
4.同工自评:其中一份问卷反馈说培训当天感觉两位社工很用心去讲,态度很积极,但是由于自己累,因此即使很想学也难以保持注意力一直集中。作为主讲同工深有同感。不过主讲者,还是能够坚持注意力的集中,尽力调动气氛,也在主讲过程中一再强调一些基础知识,希望通过重复帮助同工巩固对该知识的印象,并结合实际案例来分析,帮助同工理解。也有同工说过得比较快,内容不突出,一方面确实是两位主讲同工准备不足,另一方面也与同工当天精力不济有联系,因此一些片断容易错过,造成没有重点或者过得比较快的印象。对于这一点,同工在培训结束后会再整理PPT给到同工,帮助同工回顾整个培训过程,加深印象。
当天培训是林社工主讲,雷社工做协助和补充,林社工希望和同工多分享心得但看不到时间,雷社工就在一边提示,但有时林社工没有能意会到,而整体上,两人互相配合良好,尤其是知识点上的互相补充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通过本次培训,两位主讲社工都表示最有收获的是自己。首先通过前期准备,加深了对该理论模式的了解,一些基础理论和知识得到内化,因此在培训当天才能自如地做分享;其次,在准备过程中和最后的分享,一直得到督导的提示,不仅学会了整体工作思维,同时也注意到一些细节,例如期望的收集,例如计划程序的编排,因此培训才顺利达成目标,也总结了相关经验,例如游戏的作用和意义,视频的运用,视频内容真实与否的讲解,案例有否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结合自身经验来分享,这些经验都有助于两位同工将来更好地开展培训。
林社工
雷社工
2012-9-18
第二篇:社工-小组工作模式总结
发展性模式 组织与环境模式
发展心理学:强调个人的成长。
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自我与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强调小组现实状况和小组成员的互动。
小组动力学:小组内部机制的作用
通过小组提供改变个人及环境状况的方法或机会,是个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即该模式通过协助个人、群体、机构以及环境的相互协调来达到个人社会功能的良好发挥。此模式下的小组工作主要是从环境角度作为指引,不仅考虑组员在组内的态度、感情和认知,而且很重视他们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该模式要求工作者透过了解个人的特性、社会功能即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寻求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
应重视个人的尊严和社会功能的提高:
重视个人尊严指:强调自决、重视个人成长及培育、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因权利被剥夺、或因生活有欠缺而导致其社会功能无法正常发挥的组员。个人社会功能指个人如何扮演其社会角色,“提高”指人们通过改变自己的角色表现或改变与其有关的社会结构,顺利实现社会角色。
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特点
发展心理学:强调个人的成长。
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自我与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强调小组现实状况和小组成员的互动。
小组动力学:小组内部机制的作用
强调组员的朋辈关系及共同的目标和兴趣; 注重自我完善,在组员互相推动下朝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满足组员个人自我发展及小组目标;
注重现实影响小组及组员的状况,小组给予组员发挥潜能及自我完善的机会。
实践原则
相信小组和个别成员能够发挥其潜能达到成长的目的,小组也会随之成长。
认为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遇到困难,人可以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工作者持现实的态度,小组主要是提供组员一个现实的人生经验,通过组员的互动及相互借鉴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促进个人成长。
工作者以人性化的态度平等地对待组员,尊重组员,相信组员有权利和能力作出决定。小组工作者的角色和技巧
优点 缺点
工作者与组员身份相同,不享有特权,仅以其经验和知识平等地与组员沟通,充其量是一个有影响力的支持者。
工作者和组员均自愿接受和提供服务,并投入小组之中。
工作者要不断引导小组迈向目标,及时提醒个人在时间上和资源上的限制。
小组后期在组员的成长和小组整体的成长两方面作出评估。
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小组,进入该小组可避免被标签的危险。
在实践中依赖信念,理论上难于对其成效作客观评估
工作者从多个层面增进组员的社会功能,如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外在环境影响法。小组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影响群体的特点,如大小、目标、组员成分、小组结构等。小组被看作个人应付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工具。
工作者帮助小组成员达成目标,协助创造一个有助于目标达成的群体。
重视社会结构和环境对人及小组力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增强当事人的社会功能。
工作过程侧重于当事人的自决、自助,用在社会控制和康复的目标上很难收到预期效果。
第三篇:社工培训总结演讲稿
演讲稿
时间荏苒,转眼一个月的上海社工培训之旅即将结束,经过这一个月的社工实务提升研修培训,让我深深感受到做一名优秀社会工作者不容易,他需要融汇贯通各个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运用专业技能帮助弱势群体,他们这种助人自助的价值观深深感染了我。在临见实习结束的时候,总结自己一个月以来的收获和经验,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专题培训主要收获
在本次温州市社会工作专题实务提升培训中,我感受最多的是它在我们以往理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知识点和实务操作技巧。特别是刘勇老师讲到的《社会工作项目开发和运作》,让我了解到社会工作组织是如何购买政府服务的以及项目方案是如何设计、制定流程,操作等等;从安秋玲老师和江怡老师讲的《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坊》和《社会工作小组工作坊》,学习到专业社会工作者应如何做好个案和小组工作;顾高英老师讲的《社会工作实务技巧》让我明白当好一名优秀社会工作人员,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以上这种“专题”式的授课模式,让我们更专注于各个不同领域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及针对的技巧,在归纳与分析中加深了对不同技巧的认识与运用,可谓是“温故”。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分小组讨论,让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念,是让我们积极投身到知识创新与分享上来的一种良好方式,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加了与老师的互
动,可谓是“知新”、一举多得。
二、机构见习报告
结束了一个星期专题实务培训之后,我很荣幸被分配到上海市阳光青少年社区事务中心见习,该机构承担政府委托的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和服务事务,负责对全市青少年社工进行业务指导、管理和调配,支持其参加资格认证、职业培训等。中心在各区县设立社工站,负责对本区域内所属青少年社工进行业务指导、绩效考核和日常管理。虽然培训时间不长,但赋予我们的思想理念却是根深蒂固的。首先实地参观瑞金街道,感受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社区发展史。其次进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居委会等办事机构了解办事流程,掌握服务技巧,提升服务能力。最后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服务社区发展。通过学习,让我更加认识到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区不仅仅是政府的一个窗口,更是一个联系的纽带。在在见习期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去创益机构旁听张宁老师的“power of action”课程,张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他工作中的实例,通过互动的游戏调动现场气氛,激发在场每一位人的想象和创造力。他的理念,他的思维,他对POA透彻的分析,同样被运用到他们的游戏开发中,“绿色环保”、“火冒三丈”、“安全出行”这些游戏和知识相结合,让青少年儿童在快乐的游戏中便能学到知识,个人很希望能将他们游戏引进到我们苍南,让苍南青少年儿童在游戏中了解知识,懂的环保,懂的如何自救。通过自己旁听,询问,参与,使得自己慢慢进入
社工角色。
三、学习体会及今后打算
本次培训中,我们结识了来自不同机构的社工,也通过社工协会的老师们进行深入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让我们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力量和个人单打独斗力量的悬殊对比,了解到真正的精髓来自团队,真正的劳动果实只有与大家共享才是最甜。并也对自己在团队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反思,我想这将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温州这个缺乏社会工作服务及意识的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县、乡镇,开展社会工作是比较有难度系数的。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服务对象对社工的认知问题,他们对社工这个概念并不了解,缺少有困难找社工这个意识,我想这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发展过程。其次是工作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并不完善,单靠机构自身发展是不够的,需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总之,要想在工作上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是一定要有一颗耐心和恒心!
《老子》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作为社工,我们要帮助服务对
象,但是我们更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同时这也是我们苍南组学员5个人共同的目标。
第四篇:应用心理347心理咨询与治疗考点总结DOC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
二、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概念及异同
1、心理咨询不是咨讯服务。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不是要提供信息,给来访者立即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替来访者解决问题,而是通过真诚的对话帮助来访者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心理咨询不是一种社交谈话。社交谈话的目的是传递和交换信息或者消遣娱乐,参与的对象之间关系是随意的松散的。这两个特点都与心理咨询有明显的区别。首先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而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建议信任的咨访关系。
3、心理咨询并非只是逻辑分析,提供建议和忠告。逻辑分析是理性思考,但心理咨询需要咨访双方的全身心投入,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借助情绪宣泄和压力释放重新获得平衡,咨询师或治疗师要做到真诚一致,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给来访者树立榜样;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情感等。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区别: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与求助者通过人际互动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求助者自立自强的过程。心理治疗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治疗师运用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二者无本质区别,其共同特性有以下几点:
1、人际关系——进行帮助的人际互动过程(二者都注重帮助者与来访者之间的良好关系)
2、心理性——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二者进行工作的对象常常是相似的)
3、目标——促进求助者心理、行为的积极改变(特殊的服务领域)(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二者是相似的)
4、方法——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二者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常常是一致的)
但在具体过程中还是存在以下区别的:
二者之间的关联是: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个人问题的程度
轻
重
三、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中治疗关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治疗关系的建议,这涉及咨询的技能方面,建立良好的咨询或治疗关系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是咨询过程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因此这一部分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治疗关系是一种助人联盟,在这一联盟的内化过程中,来访者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自尊心的提高,通过咨询师的移情的改进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其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人际关系之中最为密切的程度。治疗者与来访者对许多问题有近似的看法和理解,关系和睦、融洽,达到情感协调的程度。这种关系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治疗关系的独特性
独特性一是指治疗者与每一来访者的关系,一是指这种治疗关系与其他所有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也是独特的,它完全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期限内,隐蔽的、具有保密性的特殊关系。这也是这种治疗关系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特征,其时间性、隐蔽性和保密性使得来访者易于向治疗者敞开心扉。虽然治疗关系被限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以内,但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其深度却超过了一般的社会友谊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是在没有任何威胁的情况下小心地建立起来的,治疗的气氛使来访者有安全感,保证了其自我暴露和自我探索的进行。正因为如此,治疗者才能比任何人都更了解来访者,良好的治疗关系才可能在短时间内异常迅速地建立起来。
2)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全部过程,都要求治疗者保持客观的、中立的立场,只有这样,治疗者才能对来访者的情况有正确的了解,客观的分析,并尽可能地提出适宜的处理办法。来访者之所以能从这种治疗关系中获益,其客观性是提供这种获益的原因之一。来访者的其他社会关系,如家长、亲友等为何不能起到相似的作用呢?正是因为这些社会关系多数把自己个人的情感与利益带入到相应的关系中去,往往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分析事物,进行推断并提供建议。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守职业道德,不谋私利,这样才能保持自身对来访者问题的准确分析与判断。这种客观性的意义,对来访者而言,会感到治疗者不会将其个人意见强加给来访者,而且治疗者的分析是有理有据的,更倾向于信赖治疗者。
治疗关系中的主观性意味着治疗者应以共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来访者,尊重来访者,使之感到温暖。
我也曾进行过咨询工作,对于这一点深有体会,要在咨询过程中做到时刻保持客观中立十分困难,但好在大家在应用心理学硕士入学考试中并不涉及实际咨询,但复试中是否会涉及就难说了,所以各位博仁考研的学员们还是要对这一点有所体会,最好是有真正的经验。
3)专业限制
罗杰斯认为每一种咨询情境都有其限制。这些限制对于咨询与治疗的成功往往是非常必要的。
1、治疗关系独特性的限制。
治疗关系的建立和继续,只能基于来访者遇到了困难,使得他无法独立解决或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加以解决,来访者感到他需要特别的帮助或支持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来访者虽然也能从友谊中受益,但这可能不足以提高来访者的自尊或解决特殊的问题。因此治疗关系强调的是来访者自己对他自己感到不满,而要求取得这种帮助的。这一点也是治疗者要注意的要点之一。如果来访者在某一方面并不想求得帮助,或是自己停止了来访咨询,那么,即便是治疗者觉得自己有些新的办法或是肯定能对他有帮助,也不应主动去找对方。
2、治疗关系中职责的限制。治疗者应认清什么是治疗者的责任,什么是来访者应负的责任。例如,某来访者可能认为对自己的小孩已毫无办法了,要求治疗者努力改变这个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实际上,治疗者的责任是要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与其孩子行为的交互作用,调整其自身的行为来帮助孩子改变。调整孩子的行为是来访者的职责.而不是治疗者的。当然,治疗者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应帮助这个孩子,使其达到某种转变。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任何改变的产生都是需要经过治疗者与来访者双方的努力的。没有来访者个人的努力,其自身状况的改进是不可能产生的。因为治疗者不可能代替来访者生活,不可能伴随来访者去应付一切生活事件。治疗者职责的限制,实际上正是以帮助来访者成长为目标的治疗目的所要求的。
3、时间的限制。
时间的限制是保证治疗成效的有效制约。通常治疗或咨询中的一次会谈时间为40分钟至1个小时。治疗者应使来访者明白,治疗是有时限的,这样来访者就会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有效地利用会谈时间。尽管有些来访者可能不喜欢这种对时间的限定,不情愿接受,但最终将能学会接受这一点。而实际上,简短的会谈中必要的信息量是有助于来访者学习的;而长时间的谈话,超量的信息反而会使来访者的收获下降。
此外,治疗关系中的限定,还包括来访者对治疗者提出个人要求的限制,来访者攻击性行为的限制(如儿童的攻击行为)等等。所有这些限定,都服务于心理治疗的专业目的,都是为了更为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来访者在这种专业的帮助关系中所学会的对自己行为的调整,可能在其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并对其生活产生积极的效应。
如何建立这样一种治疗关系呢?下面就需要对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了解,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情(empathy)
罗杰斯认为共情意味着能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就好象那是自身的内心世界一样的一种能力。大家对共情的概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主要讲一下需要注意的地方。
1、共情≠了解,二者的参照标准不同。共情是咨询师以来访者的角度看问题,而了解并不一定有换位思考,仍然是以自己的价值观等以参考框架。
2、共情≠同情,二者的地位不同。共情中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但同情者相对于被同情者来说地位要高。
3、准确共情的步骤:准确地感受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咨询者从来访者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能向来访者表达你对他的理解
——以言语准确地表达对来访者内体验的理解 —— 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
二、积极关注(positive regard)
咨询师要注意强调来访者的长处,即有选择地突出来访者言语及行动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其中咨询者的人性观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咨询师要相信每个人本身是善良的,帮助他们把这种本性和潜能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做到积极关注。
三、尊重(respect)
尊重不单是一个态度,不单是对人看法的观念,尊重更是一种价值观,即用行为表达出来的一种态度。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1、尊重当事人是咨询的第一步工作
2、尊重他是一个个体,独特的价值和潜力
3、无条件的尊重——整体的接纳(长处、短处)
4、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等对当事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5、注意咨询中保持高度的自我觉察
6、表达尊重:关注(身体关注、心理关注)、聆听和回应行为
四、真诚(Genuineness)
咨询者应该以一个真正的人出现在关系中。他在咨询关系中表现得开放、诚实;他不是一面镜子,不是一块共鸣板,也不是一幅空白的荧幕;他不带假面具,也不伪装,他不是在扮演角色,而是表里如
一、真实可靠地以真正的自己投入咨询关系当中。
四、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
1、要有一颗真正帮助求助者的心
2、要具备比较广泛的人生知识和扎实的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知识
3、要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4、注意病史的保密
5、要有合格的心理品质(较高心理健康、敏锐的观察力、灵敏的感受性、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自我觉察能力)
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原则
1、保密性原则
心理咨询师有责任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保密原则,以及应用这一原则的限度。
在心里咨询工作中一旦发现求助者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属),或与其他心理咨询师进行磋商,但应将有关保密信息的暴露程度限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心理咨询工作中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均属专业信息,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不得列入其他资料之中。
心理咨询师只有在求助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
心理咨询师对于心理咨询服务的记录、开具的诊断、照会或医嘱,应指定适当场所及人员保管,并负有保密的义务。
心理咨询师受卫生、司法或公安机关询问时,不得做虚伪的陈述或报告。
心理咨询师应将其开业执照、收费标准及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悬挂于心理咨询服务场所的明显位置。
心理咨询及心理咨询服务场所的相关人员应保持心理咨询场所的整洁、卫生、秩序和安宁,并不得妨碍公共卫生及安全。
心理咨询师向求助者收取咨询费用时,应向求助者出据收费名细表和合法的收费凭证。心理咨询师不得以不正当方法招揽业务。
2、助人自助性原则
要明确咨询的目标是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自立自信自强。心理自助过程要注意:善于发现,激活动力;协助探索,增强信心;及时鼓励,强化信念;不随意承诺。
3、价值观干预原则
咨询师与来访者处在平等的地位,要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不轻易以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武断和任意判断,不迫使来访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处理价值干预问题时:
咨询师应对自己的价值观有高度的警觉。承认多元化价值取向存在的权利,涉及价值问题时,鼓励讨论,但不要有意无意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者。来访者享有选择和决定的自由。
咨询者在做价值判断时,必须遵循相对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比如尊重人的生命,关心人的尊严和平等,尊重自由和自主,信守诺言和义务,关心弱者、无助者,关心人的发展和成长等等。
4、灵活性原则
咨询或治疗要根据对象也就是来访者、问题以及治疗阶段的不同而区别对待,灵活处理。
三、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
1、不歧视来访者
2、告知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
3、达成书面协商
4、尽量避免双重关系,不建立咨询以外关系
5、说明转介理由
6、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五、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和报告
(了解就可以)临床心理学研究有六个基本步骤:确定要回答的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关键的变量和测量方法→研究设计→选择样本→实施研究验证假设→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发布。
一)确定要回答的问题并提出假设
1.临床实践
2.理论
3.以往研究的结果。
二)确定关键的变量和测量方法
临床研究中采用的策略或评估方法有:直接观察法、被试的自我报告法(利用问卷或调查表收集受试者个人报告资料),生理(生化)测量法和实验任务的作业测量法。
1.心理测量法的应用
a着重考察的心理测量的信度包括:评分者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
b着重考察的效度包括:结构效度、同时效度、预测效度、会聚效度、区分效度。
2.生理(生化)测量法的应用
将生理(生化)测量用于临床心理学研究中,主要依据下属基本假设:
a“刺激-反应”的特异性
b“行为型式-生理反应”的特异性 c症状的特异性
d一般的激活或唤起水平影响人对刺激物的生理反应的强度
3.生理测量有下列优点:
a测量装置可以自动记录,因此较为客观,没有人工测量的偏向性
b只要保持测量条件不变,生理一起可以相对稳定地工作,congestion是所获记录能够比较准确反映受测者的情况
c生理测量可以持续进行,资料可在线,对其变化趋势可以做数量化分析 d便于观察同时发生的许多现象,如环境事件、生理变化和不断发生的行为
三、研究设计
有四种基本的研究设计形式:个案设计、描述设计、相关设计和实验设计。
四)样本的选择
样本的选择和征募对于研究结果最终的概括能力(外效度)非常重要。
五)研究计划的实施与假设检验 完整的假设检验通常包含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意义
第二步、确定效应或效果的大小
第三步、确定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
六)结果的解释和发表
按照收集数据(资料)时所采用的研究策略,可以将大多是临床心理学研究分成四种类型: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与研究设计是对应的。
一、描述研究
描述研究指观察、测量和记录受试者在线上世界主所发生的行为现象的研究,这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描述研究的目的是描述某个或某些特定现象的状况,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临床(自然)观察法、会谈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利用问卷搜集有关资料)心理测验法。
1.“婴儿传记”式的个案(描述)研究
2.临床心理师的个案描述研究。
临床心理师的个案描述研究可用于下列方面:
a为罕见的或不寻常的现象及重要的、新异的会谈、诊断与治疗方法或程序提供详细描述。
b置疑某一理论观点的普遍适用性 c形成假设
二、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利用相关分析的统计技术来考察两个或两个以上便利之间是否有联系及其相互关联的程度的研究。
1.典型的相关研究
相关系数r(-1≤r≤1)
如果r大于0,为正相关;如果r小于0,为负相关。2.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
相关研究观察的是两个自然发傻的变量间的关系;二中实验研究中,研究者系统地改变其中的一个变量(自变量),控制所有其他因素(无关变量),同时观察自变量的这种变化对其他便利(因变量)的影响。
3.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两个变量间有相干关系,意味着其中一个变量的值改变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也发生某种变化;但这不一定意味着一个“引起”另一个。也就是说,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中介变量导致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其次,即使假定两个变量间有因果关系,仅凭相关研究往往也难以断定哪个为因,哪个为果。
4.相关研究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一洗了变量的测量,相关研究科考察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程度和方向,并可以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变量预测另一变量。
2)相关研究不要求对变量试试操控,允许研究者在较大范围内确定要研究的变量及其水平,也不要求随机分派受试者。
3)相关研究可帮助我们初步了解可能造成心理障碍的变量(因素),并在此基础提出病因假设。
4)相关研究也可为许多心理评估方法的评价奠定基础。
三、实验研究
研究者操控被试者环境中的一些因素或有计划地改变受试环境中的一些因素或有计划地改变受试者自身的状况,以观测记录他们行为上的变化。操控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验法。因此,操控研究策略也可称作实验研究策略。
临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设计科分成三大类: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就因果关系推论的效度而言,准实验设计高于前实验设计,而真实验设计又高于准实验设计。
1.前实验设计(不严格)2.真实验设计(最严格):
真实验设计邀请从单一总体中随机选取受试者,而后随机地分派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不同的实验操纵或处理。真实验设计要求设立实验组和控制组(对照组)。判断一个实验设计是不是真实验设计,主要看受试者是如何选择和分派的。
临床心理研究者较常使用的真实验设计有: 1)独立组设计
2)随机区组设计:要求从单一总体中随机选取受试者,但分派到各个组去的方法不同于独立组设计。(有两种分派方法)
3)平衡重复测量设计 3.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是指那些对实验条件有控制,但又未能满足真实设计的严格要求的操控研究。
两种常用的准实验研究: 1)不相当的独立组设计
2)匹配组设计:根据一个或几个据信同因变量有关的因素,将来自于两个不同总体或同一个总体的两个极端的受试者一对一对(或三人一组、四人一组,依所需要的组数而定)地匹配起来,使之具有可比性或相当性,给予同样实验操纵,而后比较其影响的不同。
4.模拟实验与动物模型
通过设计一个类似于真实生活的实验情境以考察心理病例如何发生和消除,这种研究策略成为模拟实验研究。
5.个案实验研究
个案实验是以单一受试者为对象的实验研究,多用于心理治疗后果的评价。
四、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是通过考察人群中某种心理疾病的患病请看来探索病因、拟定放置对策和检验放置效果的一类研究。描述性研究通过对某一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分布特点的描述,揭示此病的流行规律,并为提出病因线索的假设和防止对策的建议提供依据。
统计分析指标是发病率、患病率。
第五篇:2016年7月参加音乐治疗培训总结
参加音乐治疗培训总结
通过对这次的培训学习,音乐治疗给了我一个重新的认识,让我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心理,更懂得如何调节心理健康。记得刚得到消息要参加培训的时候,心里有着无数的疑惑,自己到底能学到些什么。没想到来到这里,带给我的是无数的收获。作为一名普通特教的老师,有幸同与其他市的老师参加这次南京特师的音乐治疗培训,我感到十分荣幸,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南京特师给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这种培训模式,为教师专业成长开创了新的基地,特别是让我们教师能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行学习,还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方便。每天的感觉是紧张而又充实,忙碌而又愉快,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结束了,回味这些天的培训,感触颇深。这次的培训带给了我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成长经历。
这次培训,我找到了适用于特教音乐教学的一种方法—用最简单的方法学会最难的知识,在教育行为上是将语言、动作、音乐三元素融为一体,以节奏为核心要素。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创编新颖的游戏,这些方式来源于生活,取材于大自然,学生当然会感兴趣,结果就不言而喻了。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通过本培训,让我对音乐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继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也有保质期”,因此,知识更新是必要的,这次培训让我决定以后要抽出课余时间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资源学习专业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学习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一桶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断学习,成为长流水。让我知道音乐不仅可以愉悦心情,而且还可以治病的,音乐治疗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从不明白或者说一无所知到渐渐地明白与喜欢,并且了解其皮毛。那么音乐为什么能够治病?其对象来说有特殊儿童、老人和心理问题的青年。一般来说,音乐治疗是因为基于音乐的四个基本功能:
1、音乐的生理功能。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客观上生理会发生很多很多改变的。像音乐的镇痛啊,音乐的放松啊,减压啊,很多很多,实际上都是单纯依靠音乐的生理功能。
2、音乐的社会功能。因为音乐从其起源上来讲,是一个社会性的东西,这种活动本身要和别人互动的。那么它就是一种社会的活动。老师在讲这个功能时,我想起了中国的大妈非常喜欢这项跳广场舞,为什么呢?因为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孤独感,而这种活动给老年人提供了一种重新建立新的社会联系的环境。活动活动筋骨倒是次要的,主要是他的心理的需要,保持和建立自己的社会联系的需要。音乐对特殊学生心理同样有治疗作用。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了音乐治疗一直以来就能够改善自闭症儿童的问题,包括:行为上的缺陷;感觉和运动能力;语言和交流;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自立以及生存的能力。
3、音乐的情绪功能。大家都知道,音乐是会影响人的情绪的。比如说人情绪不好的时候,找点好听的音乐来听听,心里就舒服多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过程,会调节的情绪,对生理会有很好的作用,本来我以为这是音乐治疗。但这并不是音乐治疗。老师让我认识了音乐治疗有三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的。一是音乐治疗必须有音乐,没音乐怎么叫音乐治疗啊?二是必须有病人,没有治疗对象也不能成为音乐治疗。如果你不是病人而是个普通听众,只能够称为音乐欣赏;三是最重要的一点,音乐治疗不能缺少音乐治疗师。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自己买些唱片,回家自己听,也只能是音乐欣赏,而不是音乐治疗。音乐治疗必须有音乐治疗师的参与。因为音乐治疗师和病人的关系可能是音乐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部分。还让我明白了音乐治疗与音乐教学的区别。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来疗愈特殊人群的一些行为与心理,让他们与外界连接起来。而音乐教学是有教学目的,通过音乐这个方式让人们学会唱歌或使用乐器。两者的目的并不一样的。教授让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从而在实施音乐治疗时,才不会有偏差。
4、音乐审美。它跟前面是有关系的。音乐是一个美的东西。有人把音乐形容成艺术宝塔上最美的皇冠。因为音乐它是最抽象的,但是它给人的带来的美的体验又是最强烈的、最直接的。那么音乐审美和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呢?真正的音乐治疗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音乐之美。可以说要比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要强大的多、快捷的多,它的强大、它的快捷在哪?就是因为它有强大的美的力量。而音乐恰恰是能给我最直接的、最强烈的感受,再结合着人的创伤经历,音乐美感的意义就是重大的。
二、自我反思
专家们的课堂形式有的理论与实用操作并存,有的生动活泼,有的轻松优雅,有的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虽然形式风格各具特色,但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专业。专于自己的学术领域,专于自己的知识魅力。从而源源不断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我们,让我们慢慢了解其中原理。他们善于总结,善于自我反省,专家们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应该不断进行反思,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找出“得”与“失”,转“败”为“胜”,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要“吃一堑,长一智”,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激发自己的终身学习。
三、虚心学习、相互交流。
一路走来,专家、名师的讲座虽然我不能做到完全吸收他们的课程精华,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而且专家们的轻松教学方式,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思考今后我的课堂上以什么形式教学。胡世红老师的课教会我与儿童建立关系的方法可以握着儿童的手唱着轻柔的《你好歌》,在《你好歌》中可以培养儿童目光对视治疗师的机会。自闭症儿童与治疗师目光对视行为的增加是愿意与外界建立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当音乐治疗结束时,一般情况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都会比治疗开始时有所改善,因此自闭症儿童可以接受唱《再见歌》的方式结束治疗。而张刃老师让我了解到歌曲对音乐治疗的作用是十分重要,从听歌中还可以评估人的精神状态,而且选择歌曲可以是电影,可以是网游音乐,真让人大开眼界。从张力凡博士的课认识到了什么叫专业,博士上课生动有趣,又实用。她让我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极大的兴趣。陈洛婷教授的《音乐治疗与特殊教育》让我知道什么才真正叫音乐治疗。如何开展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而且教授下一线对学生进行治疗的,因此教授的课又生动又实用,好操作!最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彭老师的课,让我明白音乐治疗师运用身体听觉、视觉、触觉和其他感觉信号的提示,打开自闭症儿童封闭世界,再与其连接起来,再帮助自闭症儿童加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老师的课让我收获很大。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耳濡目染之中,心灵经历了忐忑、彷徨、探索、喜悦与享受。
同学们都是经验丰富的特教老师,思想敏捷和活跃,懂得点评和提出自己的意见。因此,同学们对我的影响也很大的。一开始,我是抱着学习态度多与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虚心听取同学们直言不讳的真言,久而久之,一定会大有进步和发展的。在这次培训中同学们的积极发言,提出有相关的意见,让我从默默聆听,虚心学习到勇敢发言,积极参与实操活动当中。
总结:通过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一次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思考没有结束,行动更是没有结束。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锐意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国家提出要实现公平的教育,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到了重要地位,加强美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审美体验是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音乐教育的受益者。我相信,在聆听了老师们的专业教学后,在向同行们学习后,我相信,在自己的努力工作下,自己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