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人防委员会
辽宁省人防委员会 辽宁省财政厅 辽宁省物价局
辽人防委字[1986]7号
转发国家人防委、财政部《关于平时使用人防工程收费的
暂行规定》和下达《辽宁省平时使用人防工程收费 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市人防委、财政局、物价局:
现将国家人防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平时使用人防工程收费的暂行规定》(人防委字[1985]9号)文件转发给你们。并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辽宁省平时使用人防工程收费的实施办法》,望各市结合本地情况一并贯彻执行。
辽宁省人民防空委员会 辽宁省财政厅 辽宁省物价局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一日
国家人防委员会 财
政
部
人防委字[1985]9号
关于平时使用人防工程收费的暂行规定
根据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为充分发挥人防工程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人防工程的建设,对平时使用人防工程收费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人防工程除重要指挥和通信枢纽外,都要依据建筑形式和规模,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起来,为城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凡拟利用人防工程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向城市人防部门提出申请,经过审批和履行立约手续。已经使用的人防工程,人防部门要与使用单位补办立约手续。
二、人防工程及其设备设施是国家的财产,平时使用时应本着有偿使用的原则,由人防部门收取使用费。其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防办根据工程用途和经济效果,本着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和有利于发挥单位、个人积极性的原则确定。收取使用费的范围:
(一)利用人防工程及其设备设施兴办工业、商业、服务业以及其他有经济效益的行业;
(二)利用人防工程敷设通信线缆和已敷设的其它管线;
(三)利用人防工程冷风降温和排水井点作水源;(四)使用人防工程施工排出的碴石等副产品。收取费用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防和财政部门确定。
三、利用人防工程兴办老年人和儿童活动室、各单位自用的会议室、办公室、学校教室、图书馆等无经济收益的社会福利公共事业,可免收使用费。
四、人防部门收取的使用费,百分之五十用于人防工程建设,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防办公室列入年度工程计划实施;百分之五十用于各级人防部门的事业建设、集体福利和奖励基金,其中奖励基金按国家有关发放奖金的规定执行。后一个百分之五十,各级人防部门分配的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防和财政部门确定。
对这项资金的使用要纳入人防经费计划统一管理,要严格按照人防经费的管理规定执行,要遵守国家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监督,严禁滥收滥用。
五、有偿使用人防工程,是一项新的工作,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出现的问题。
六、平时使用人防工程的其它有关问题,仍按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人民防空工程维护管理规定》和国家人防委、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平时使用人民防空工程的若干规定》执行。
本规定自下达之日起实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一日
辽宁省平时使用 人防工程收费的实施办法
为了充分发挥人防工程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人防工程建设,根据国家人防委、财政部人防委字[1985]9号《关于平时使用人防工程收费的暂行规定》,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条 人防工程及其设备设施属国家财产,平时使用均本着有偿使用的原则,由各市人防部门结合本市具体情况按本实施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收取使用费。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平时使用的各类人防工程(包括公用人防工程、各单位人防工程及结合基本建设修建的防空地下室)。
第三条 本办法在各级财政部门配合下,由各级人防办公室组织实施。各有关单位包括中央和外省市及部队在本地的单位均应按照执行。
第四条 凡需使用人防工程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按各市防空工程管理办法》中的要求,办理申请和审批手续,并与人防工程主管部门签定使用契约,领取《人防工程使用证》方可使用。使用单位或个人应接受人防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 按要求填报人防部门规定的各种报表;按规定交纳人防工程使用费。已经使用的人防工程,使用单位应补办立约手续。第五条 人防工程使用契约,由各市人防办公室统一制定和管理:如以区(县)与使用单位或个人订立的契约,应报市人防办公室备案。
第六条 人防工程使用契约经签定后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契约规定的义务(除非发生战争)。在契约有效期内,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契约
第七条平时使用人防工程的单位和个人,确系特殊原因改变用途和中途停用,应向人防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改变用途或停用。对契约期满不用和中途停用的人防工程,人防部门要按契约逐项检查验收,合格后收回。交回的工程,结构和防护设施不得受到损坏,设备完整无缺.性能良好。如有缺损,由使用单位负责赔偿。
第八条 人防工程使用收费工作,按各市人防办公室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由市、区(县)人防部门和财政部门分别办理。
1、市人防办负责市直属平时使用人防工程收费工作,并指导、检查和管理各区(县)的收费工作。
2、区(县)人防部门负责本地区平时使用人防工程收费工作。
3,铁路局人防部门负责本系统各单位平时使用人防工程的收费工作。第九条平时使用人防工程的单位或个人,应交的使用费由主管人防部门按协议核定后,通知使用单位和个人,交各级人防主管部门。亦可委托银行根据人防部门的收费单进行代收。
各使用单位或个人根据人防部门开出的缴款通知单在每月十日前或每季第一个月十目前,上缴下月、季的工程使用费,逾期不缴,逐日加收千分之一的滞纳金。
对于企业使用公用人防工程或其他单位的人防工程,视同租赁固定资产管理。交纳的使用费应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基金中支付。
第十条平时使用人防工程及其设备设施用于下列用途时,收取工程使用费。
1、利用人防工程兴办工业、商业、服务业、养殖业和其它有经济效益的行业。
2、利用人防工程敷设通讯、电力电缆和各种管线等。
3、利用人防工程抽冷风降温或利用工事内井点做水源。
4、利用人防工程施工排出的碴石等副产品。第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单位人防工程做自用办公室、会议室、文体活动室和医疗设施等无经济收入的项目,经各市人防部门核定、批准,可免收使用费。
第十二条 利用公用工程兴办的街道(城镇)老年人和青少年文体娱乐活动室以及其他无经济收益的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设施,经各市人防部门核准,免收使用费。
第十三条 凡政策性亏损,微利(年人均利润不足一百五十元),以及经营性亏损的企业,经主管部门书面申请,报市财税、物价和人防部门审批,酌情减缓,每年核定一次。
第十四条 合资建设的人防工程平时使用时,人防部门按土建工程投资比例核定使用面积收费。
单位投资自建人防工程(包括合资建设、单位投资的部分),自建自用的,不收费;其它单位使用时,由单位人防部门按协议收取人防工程使用费。企业单位收取的费用应列入本单位的更新改造资金。事业单位,可将此项收入按规定的比例分别转入“事业发展基金”及“集体福利基金”。
第十五条 地面伪装房和附属建筑,可按各市地面建筑工商业用房租金标准收费。对于附属面积,即从地面至最后一道密闭门的面积,可按同类标准减收使用费,其减收幅度各市自定。
第十六条 收取人防工程使用费额按双方协议商定。第十七条 各市收取的工程使用费应与正常人防经费分设。所收取的工程使用费,百分之五十由各市人防办公室统一掌握,用于人防工程建设;留余百分之五十作为各级人防部门的事业建设、集体福利和奖励基金。
第十八条 各市、区(县)收取的人防工程使用费,用于人防事业建设、集体福利和奖励基金部分,按如下比例进行分配:
省人防办提取百分之十;留余部分市人防办提取百分之四十;区(县)人防办留成百分之六十。
区(县)人防办收取的工程使用费,对于省、市人防办应提取部分,年终一次上缴所在市人防办。其中省人防办应提取部分,由市人防办汇总,于年终一次上缴。
第十九条 对用于人防事业建设、集体福利和奖励基金部分,各级人防部门应按下列分配比例使用。省、市、区(县)人防办公室用于人防事业建设、集体福利和奖励基金按五、三、二比例进行分配。
奖励基金可用于奖励平战结合工作开展好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其奖金发放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各级人防部门留用的人防工程使用费,均应纳入人防经费统一管理使用,严格按照人防经费的管理规定执行。遵守国家财政纪律、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做到先收后用,严禁乱收滥用。
第二十一条 使用工程的单位或个人应负责工程的管理工作。未经主管人防部门批准,不准擅自改变工程布局、损坏结构、改动设备。对平时使用人防工程的其它有关问题,仍按辽宁省或各市人民防空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防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地把人防工程充分利用起来,为城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对于单位工程有条件利用而又不予以利用者,由人防部门协商开发利用。对有条件利用、本单位不用又不许开发利用者,可令其交纳工程闲置费,其标准应按相应条件的人防工程收费。
第二十三条 本实施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解释权属辽宁省人民防空办公室。
辽宁省人民防空委员会
辽宁 省财政厅 辽宁 省 物价 局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一日
第二篇:辽宁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辽宁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辽减办„2011‟8号
转发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创建工作的通知
各市民政局:
现将《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国减办发„2011‟7号)转发给你们。按《关于开展辽宁省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辽民救函„2009‟97号)规定,此次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从今年省减灾委表彰的35个社区中推荐。请各地按《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辽减办[2010]8号),对今年受表彰的35个社区进行一次对照检查,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做好国家减灾委评审考核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要求,填报好申报材料(有关领导要亲自把关),并于8月31日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上报省减灾委办公室。联系人:陈洪姝;联系电话:024-23946721,23932880;邮件地址:210000@cndr.gov.cn。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日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全
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国减办发„201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加强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十一五”期间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开展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共授予1562个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在创建活动中,各地通过健全机制、完善预案、组织演练、开展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力度,每年创建数量不少于1000个。为做好创建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着力提高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减灾工作,对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减轻灾害损失有着独到而特别的作用,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各地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
门的支持,加大社区减灾工作资金投入,进一步提升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水平。
二、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各地要按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国减办发„2010‟6号,以下简称《标准》),统筹社区综合减灾各项工作,确保社区综合减灾各项指标协调发展,确保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各地要围绕“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这一主题,将创建工作与“防灾减灾日”活动有机结合,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灾害隐患普查、防灾减灾综合演练、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培训等活动。动员社区的每个家庭、每位成员关注身边的各类灾害风险,增强防范和应对灾害风险的意识和技能,形成全员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建设的氛围。
三、认真总结、严密组织。各地要对“十一五”期间的创建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加强对成功经验做法的宣传推广,注重典型引导;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分析原因,创新思路,明确目标,细化落实措施。各地要认真做好2011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推荐工作,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具体时间表,定期跟踪检查;要严格遵循社区申报、考察推荐、评审考核的工作程序,社区在自评自查的基础上,填写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申报表(见附件)及相关材料;各地要认真审核社区申报材料,组织实地考核,确定推荐名单。国家
减灾委办公室将对各地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组织专家进行实地抽查。
请各地于9月30日前将推荐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候选单位名单、推荐表和相关材料报我办,同时提供电子版。
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荐表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五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第三篇:辽宁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
辽宁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
辽资认办字[2010]01号
--------------------
关于2010年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有关事项的说明
各市经信委(经委)、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相关企业:
为进一步规范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流程,现就2010年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中需要明晰的工作事项具体说明如下:
一、对市级初审的要求
市级初审实行责任制。市经信委指导企业按照辽经资源[2007]392号、辽经信资源[2008]160号以及辽经信资源[2010]90号三个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填报申请材料,认真核对企业申请材料是否完整,要对企业提供的所有复印件进行核对(确认是否与原件一致),上报前各部门对初审合格的材料严格把关,共同负责。
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在组织专家评审时,如存在企业申报材料不齐全、填报的信息表数据不完整不准确等问题,使得专家无法做出准确评审意见(技术问题除外),视为没有通过评审。
二、对省、市抽查制度的要求
从2010年起建立省、市两级抽查制度。省级抽查由省经信委会
同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全省通过认定的部分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每年安排抽查比例为10%左右;市级抽查由市经信委会同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本地区通过认定的企业和关联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每年安排抽查比例为30%左右。
市级抽查实行备案制。各市经信委要在每年1月底前将本监督检查计划报省经信委,同时在抽查结束后将抽查结果报省经信委备案。
三、对废渣来源凭证的要求
(一)对生产建材产品(包括水泥)所用废渣凭证要求
1、有偿购进废渣的企业。所利用的废渣,必须是从产渣单位或经销单位购进,提供合法、有效、真实的购货凭证。从产渣单位直接购进废渣的,须提供有效的购销合同或者协议;从经销单位间接购进废渣的,须提供经销单位工商营业执照,以及利用企业、产渣单位、经销单位三方购销合同或协议。
2、无偿利用废渣的企业,根据以下几种情况处理。
①利用单位与产渣单位是隶属关系,须提供能够证明隶属关系的有效材料,如营业执照等,以及提供双方供货合同协议、废渣产生量的证明材料。
②利用废渣属直接排到生产厂区的,须提供双方合同协议和有效证明文件。
③直接利用堆存废渣的,利用企业生产厂地建在堆存废渣附近,须提供实地考察情况报告,实地考察情况报告由市经委会同财政、税
务主管部门及专家到实地考察后形成。
④利用建筑垃圾的,须提供县区以上建筑垃圾处置主管部门证明材料及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破碎建筑垃圾设备的购置发票。
(二)对生产其它产品所用废弃资源凭证的要求
1、利用固态废弃资源
①所利用废弃资源属本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须提供能够证明隶属关系的有效材料,如营业执照等,提供双方供货合同协议、废渣产生量的证明材料以及项目工艺设备等相关材料。
②利用外购废弃资源的,企业须提供利废工艺装置能力的有效证明材料(立项文件、设备购置发票等),以及有效购销合同协议、进货计量凭证等。
2、利用废气、废水(液)、余热余压等无法储存废弃资源 ①利用本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须提供产生废弃资源上游装置设备的生产能力,即产生废弃资源的量;利废工艺装置能力的有效证明材料(包括立项文件、设备购置发票等);证明利用企业和产生单位关系的有效材料,并提供有效双方合同协议。
②利用外购废弃资源的,企业须提供利废工艺装置能力的有效证明材料(立项文件、设备购置发票等),以及有效购销合同协议、进货计量凭证等。
3、利用外购来源分散、无法签订合同协议的废弃资源 此类综合利用资源多指生产、消费、废弃、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资源,如废旧轮胎、农作物秸杆、废塑料、废生物质油、废弃润滑
油等,企业须提供售出人及废弃资源的基础信息凭证,及回收人员相关信息凭证。
(三)对无法检验出原料组份产品所用废弃资源凭证的要求 这类产品,主要包括锯末、树皮、枝丫材等生产人造板及其制品等,市经信委要会同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组织行业专家到生产现场,对生产记录、生产设备自动上料等工序进行实地考察,形成并提交产品原料组份的考察报告。
(四)对废弃资源统计台帐制度的要求
针对废弃资源购入渠道,利用企业要建立入库进货台帐统计制度。生产认定产品所用废弃资源,从产渣单位或经销单位购进,要建立原料、废弃资源分品种入库台帐统计制度,填写《生产原料(废弃资源)入库统计表》(附件1);对来源分散、无法签订合同协议的废旧轮胎、农作物秸杆等废弃资源,要建立进货台帐统计制度,填写《废弃资源(来源分散)购入情况统计表》(附件2)。
四、对采选矿废渣(废石)来源和能力的要求
采选矿废渣是指采矿选矿企业在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石、煤矸石、碎屑、粉末、粉尘和污泥。今年列入认定范围的废渣(废石)来源,明确必须是从采选矿单位直接购进的,从其它任何加工企业或个人购进的废石均不列入认定范围。
利用采选矿废石、碎屑的企业,必须具备与生产能力匹配的废石加工设备(破碎机等),申请认定时须附设备购置发票。
五、对废弃资源品名填写的要求
申请认定的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规定要求填写废弃资源名称。在购进的发票、签订的合同、统计报表、生产工艺设备记录、配方等管理系统中都要按要求填写,不得填写俗称(小名、地方名称)。采矿选矿废渣名称要注明采选什么矿(铜、铁等)的废渣、什么形态(废石、碎屑、粉末、粉尘、污泥)、什么工艺(采矿、选矿),如利用开采铜矿剥离的废石(采铜矿废石)、选铁矿产生的污泥(选铁矿污泥);冶炼废渣、化工废渣名称要填写完整名称,如电炉渣、磷矿煅烧渣、硫酸渣等。
六、对审计报告报送的要求
申请认定的企业,须提供上完整的审计报告(附完整财务决算),并在《审计报告》中披露申报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是否独立核算,附申请认定产品的独立核算收入明细帐两个月帐页复印件(6月和12月)。集团下属的企业需提供生产申请认定产品企业独立的审计报告。
七、对销售产品发票填写的要求
通过认定的企业,要严格按认定的产品、原料品种、废弃资源掺量(比例)进行生产,在销售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时,销售发票产品名称必须填写规范产品名称,并与认定证书产品名称一致,不得简写。
八、对报送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要求
各地区要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定期报送制度。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企业须每年1月10日前将上的《资源综合利
用优惠政策免税情况表》(附件3)报所在市经信委,各市经信委于1月20日前将《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免税情况汇总表》(附件4)报送省经信委。
附:1.《生产原料(废弃资源)入库统计表》
2.《废弃资源(来源分散)购入情况统计表》 3.《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免税情况表》 4.《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免税情况汇总表》
辽宁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4月23日
第四篇: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文件
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文件
辽文明委(2011)2号
关于在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中开展
“迎全运、讲责任、做表率、比奉献”活动的通知
各市文明委,沈阳铁路局、辽河油田公司,中省直有关部门党组(党委):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迎全运、爱家乡、建辽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和部署,为充分发挥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示范表率作用,进一步提高创建活动水平,组织动员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省文明委决定在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中广泛开展“迎全运、讲责任、做表率、比奉献”活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全省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中广泛开展“迎全运、讲责任、做表率、比奉献”活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开展“迎全运、爱家乡、建辽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动员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广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积极为迎接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作贡献,进
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参加范围
1.历届全国文明村镇、文明皂位;历届全国创建工作先进村镇、先进单位。
2.荣获全省2008-2009文明村镇(标兵)和各类文明单位(标兵)称号的村镇和单位。
3.拟参评全省2010-2011文明村镇(标兵)、文明单位(标兵)的村镇和单位。
4.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县城和全省2008-2009文明城市(县级市)、文明城区、文明县城所辖的市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
三、活动内容
1.开展“迎全运、爱家乡、建辽宁”宣传教育活动。各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要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大力宣传开展“迎全运、爱家乡、建辽宁”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根本要求。要通过演讲、征文、歌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参与“迎全运、爱家乡、建辽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阅报栏、电子显示屏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好宣传教育活动。要制作悬挂一批“迎全运、爱家乡、建辽宁”宣传条幅。有条件的村镇、单位要制作设立一处“迎全运、爱家乡、建辽
宁”大型宣传标识,不断扩大宣传教育的影响力。
2.开展全运知识全员普及活动。每个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要至少举办1次全运知识讲座,深刻阐释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科学普及体育知识、文明观赛常识,详细介绍第十二届全运会赛事设置及场馆建设等方面的专门信息,大力宣传我省体育强省建设的辉煌成就,不断激发干部群众的自豪感、荣誉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全运、支持全运、奉献全运。
3.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普及活动。要通过邀请专家学者、组建文明礼仪宣讲团等形式,广泛开展“迎全运、知荣耻、明礼仪”专题宣讲活动,大力普及社会礼仪、生活礼仪、涉外礼仪和赛场礼仪,每个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要至少举办1次宣讲活动。要认真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礼仪、践行礼仪,把文明礼仪的要求转化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自觉行为,出现1次有重大影响的不文明现象的村镇、单位将取消荣誉称号。
4.积极参与“迎接十二运,争做文明有礼辽宁人”网上大讨论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全省公民文明素质,迎接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省文明办将在东北新闻网、辽宁文明网、北国网开展“迎接十二运,争做文明有礼辽宁人”网上大讨论活动。要深入动员,广泛发动,引导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讨论活动。文明村镇居民参与率要达到50%以上,文明
单位干部职工参与率要达到90%以上。要通过座谈、研讨等形式,形成一批大讨论活动成果,于201 1年10月30日前,报省文明办。(联系人:王珏;联系电话:024--23128467)
5.开展迎全运志愿服务活动。要广泛普及“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干部群众关注、支持、参与全运会志愿服务。要从本地本单位实际出发,至少组建1支志愿者服务队伍。要精心组织,年内开展普及文明风尚、整治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秩序以及文化、卫生、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4次以上。
6.开展群众业余文体活动。要健全完善一批体育文化设施,不断满足群众健身娱乐的需求。要广泛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文化活动,大力丰富群众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各文明村镇要举办l场村民体育运动会,各文明单位要至少举办1次体育竞赛活动。有条件的文明单位要充分发挥优势,帮助所在的社区广泛开展居民趣味运动会、居民广场晚会、歌咏比赛等活动,做到资源共享,活动共建,树立文明单位的良好社会形象。
7.开展绿化美化环境活动。要广泛开展全民植绿护绿活动,动员干部群众积极绿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办公环境。“五一”国际劳动节前,要对卫生死角进行一次集中清理,打造干净整洁的村镇、单位环境。有条件的村镇、单
位要进一步完善亮化设施,消除设施损毁现象,提高亮化水平。各文明单位要认养1块城市绿地,配合管理部门搞好城市绿化的建设和管理。
8.开展文明交通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文明行车、文明乘车、文明行路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干部群众文明出行。出现1次重大交通责任事故或出现1次被媒体曝光的交通违章行为的村镇和单位,将取消荣誉称号。要广泛开展“排队日”、“让座日”等活动,大力弘扬排队、让座等良好社会风尚。各文明单位要积极组织动员干部职工参与文明交通建设,组建1支文明交通劝导员队伍,定期在主要交通路口对乱闯红灯、乱穿马路、乱停乱放、乱翻栏杆等不文明交通行为进行劝导。
四、几点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在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中广泛开展“迎全运、讲责任、做表率、比奉献”活动,是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创建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开展“迎全运、爱家乡、建辽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各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这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将作为评选全省2010-2011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推荐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重要依据,活动不积极、效果不明显的村镇和单位将取消评选资格。
2.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各市文明办、各行业主管部门要高度负责,召开动员大会,认真安排部署。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各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参与到活动中来。要拓展活动层面,动员更多的市、县区级文明单位参与活动。要及时发现、认真总结活动中涌现的好做法、好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要加强检查指导,于6月30日前和11月30日前,将活动开展情况报省文明办。
3.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要把这项活动的开展与各项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本地区、本单位建设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活动的实效性。要把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作为根本,通过活动的开展,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立足岗位、面向社会,积极为迎接第十二届全运会作贡献。要把群众评判、社会评价作为考核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力戒形式主义,不走过场,扎扎实实地推动活动的开展,确保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11年3月16日
第五篇: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推进教育
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时间:2012-01-29来源:浏览次数:75文字大小: 大 中 小打印:打 印
各市教育局、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内普通高等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各重点产业集群所在园区: 现将《关于推进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关于推进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辽政发[2011]17号)精神,围绕《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积极推进教育服务产业集群,促进教育与工业产业集群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努力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我省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我省区域综合竞争力、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
依托教育自身资源优势,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和文化引领等方面支撑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为工业产业集群提供可靠的人力和智力保障,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既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有利于教育和工业产业集群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产业丰厚度和竞争力,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教育为工业产业集群服务,能够极大地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各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改革发展和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做好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的各项工作,推动该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己任,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工业产业集群成长规律,整合全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切实提升教育在紧缺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企业经营咨询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教育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真正形成学校与工业产业集群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与工业产业集群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工业产业集群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围绕工业产业集群建设150个特色重点学科、50个左右特色专业群,提高为工业产业集群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水平;基本完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工业产业集群对接合作任务,参与建设200个左右对工业产业集群有显著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高水平技术研发基地,面向工业产业集群转化100项以上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制定10个典型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建成100个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专业和50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面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面向工业产业集群建设4个职业教育集团、10个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二级职业学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的能力。使每个重点园区都有高校对接服务,每个工业产业集群都有职业院校定向培养人才。
三、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面向工业产业集群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以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支持面向工业产业集群的专业加快改革、建设与发展;依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经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校与承担省建设项目的高校要完成对接工业产业集群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任务。职业教育要围绕沈阳经济区建设,重点发展面向装备制造、原材料、高新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的专业群;围绕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重点发展面向航运、石化、电子信息、软件、现代物流的专业群;围绕突破辽西北,重点发展面向临港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的专业群,打造现代运输业、建筑业的技能型人才供给基地。
(二)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理、工、农、医、经、管等学科门类的学位授权点为依托,特别是依托拥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充分发挥其工程领域师资力量、培养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培养、培训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新模式,主动为辽宁工业产业集群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工业产业集群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新要求,积极开展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程人才培养标准等项目建设。
重点推进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重点领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适应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工业产业集群对于大量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重点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开展工业产业集群重点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有效互动和对接。
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为工业产业集群培养国际化人才。适应工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加大相关学科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力度,鼓励引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学校与世界知名高校或拥有明显优质资源的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和引导高校与国外知名企业开展科研交流合作,为培养国际化实用型人才搭建平台。
(三)构建高校社会化服务体系
高等学校要积极参与公共研发和公共检测平台建设。整合省内高校同类学科专业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人才密集、仪器设备先进、信息灵通等优势,通过平台共建、仪器设备共享、信息共享、选派科技人员等方式,参与直接为产业集群设施服务和生产配套服务的公共研发和公共检测平台建设。
组建高等院校联合专家顾问团队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针对处于成长阶段和发展阶段的工业产业集群建设需求,提供产业立项、调研、论证、决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针对处于成熟阶段的工业产业集群需求,加强对重点项目、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的研发力度。
加强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强现有的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增补符合条件的大学科技园为省级大学科技园,积极支持至少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成功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建设专利技术交易平台、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转化重大科技成果;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支持企业孵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培育科技园骨干企业成为创业板上市的后备资源,支持成熟大学高科技企业上市。
参与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高校重点参与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培养输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技术人才。组织高校优质科技资源与我省工业产业集群对接合作,提升领军型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形成优势产业品牌。吸纳和支持研究型大学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工业研究院,开展协高创新试点。
推进校企联合攻关。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申报“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国家科技项目;高校要整合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的共性技术需求,申请列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并将研究成果就地在产业集群内转化和产业化,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四)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基地。鼓励支持高校和企业共同在工业产业集群内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创建职业教育园区。积极围绕我省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钢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所在城市,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职教城;以高职院校为龙头,联合若干中职院校,打造特色职教示范园区,开展订单式培养,创新职教园区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企业与
高校合作办学。
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根据我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新特点,围绕我省支柱产业及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要求,重点支持加工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生物制药等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立项建设。
鼓励高校与工业园区联合举办二级学院。实施“区校一体化”建设战略,在工业产业园区建设高校与产业园区联动发展的二级学院或分校,搭建政府、行业、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平台,实现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对接;完善政校企联动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工业产业园区发展能力;搭建区校合作管理平台,完善区校合作制度保障体系,使高等院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工业产业集群总体发展规划之中。
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职教园区建设为基础,建设专业覆盖面广、设施设备先进、共享程度高、具有示范作用的对接工业产业集群的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型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促进高校与各市县(区)和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以自愿平等、权责对等、互惠共赢为原则,以产业科技攻关、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升级为重点,通过技术入股、股份合作、改制重组、技术外包、委托开发、购买成果等形式,形成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
四、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与保障措施
建立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协调机制。成立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协调小组,定期组织召开有关工作联席会议,制定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及总体规划;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具体负责推进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合作项目的落实。明确责任与义务,把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列入对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主要领导的考核体系中加以监督考核。
加大对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财政投入。重点支持产学研合作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管理与监督,完善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估体系,把用于教育服务工业产业集群的专项资金的投入比重和投入方向作为评价绩效的重要依据。
支持高校高层次人才到工业产业集群兼职、挂职或短期工作。建立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支持地方院校将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作为业绩考评、职称评定的重要资格,引导高校高层次人才参与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高校结合工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对于与产业集群有长期合作和提供过服务的高校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可优先获得立项资助;对于高校整合产业集群的共性技术所申请的科研立项,给予优先重点支持。
做好出国留学工作,为工业产业集群培养高层次人才。继续推进我省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开展的公派出国留学地方合作项目,在选派方向上,向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急需的专业和学科领域倾斜,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