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生态学论文解读
上海世博会与低碳生活
摘要: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秩序逐渐步入正规,人民生活日益富足,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大,开始对自然社会资源进行无限制的开发。这些行为致使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的异常,形如“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新名词应运而生。这些变化从目前来看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所以有部分科学家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他们发现这些问题的产生和碳的排放有密切关系。在近几年的部分相关学术会议上,“低碳生活”的方案被多次拿来讨论,并已经在某些国家进行了试验,这对我们开展相关项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全球气候变化
Shanghai World Expo and Low-carbon Life Abstract: Since the 1970s, with the world order gradually getting into formal, people's livelihood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affluent, people's demands in material and spirit are getting larger and larger, and people begin to unrestrictedly develop natural and social resources.These actions result in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damage, causing global climate anomalies, a series of new words such as “greenhouse effect”, came into being.These changes have threatened the survival of mankind from the current view, so some scientists have conducted research on these issues.They found that these issu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mission of carbon.In some academic conferences in recent years, the “low-carbon life” program was repeatedly discussed, and has been tested in some countries, which will have certain guida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lative projects we are carrying out.全球生态学论文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liv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第53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的上海举行。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本次世博会上,来自世界上的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参与了展览,它们所展出的形形色色的高科技产品让人拍案叫绝。人们不仅赞叹这些产品技术之高超,还对本次世博会主办方对某些新提议、新思路赞许有加。在这些新想法中,一个重要的想法就是“低碳生活”。
一、背景:低碳生活的理论简介
“低碳生活”的概念来源于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在2003年英国《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当时的定义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物排放,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水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机会,也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该白皮书中指出是在2050年要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表明美国在未来将有望走上低碳经济的道路。同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而低碳生活正是在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下,科学家们针对当今社会情势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社会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1)相对性,从国际上看,由于各国的产业分工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技术水平也差异较大,因此很难确定一个统一
全球生态学论文 的单位GDP排放标准。所以我们说碳排放是相对的。(2)动态性,这是指低碳经济是一个动态的经济发展转型过程,而不是一个所谓的碳的排放量为零的考量的经济指标,应避免陷入绝对量的误区。(3)技术性,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低碳技术来支撑。也就是说,要通过技术进步,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4)经济性,低碳经济归根到底还是经济。低碳经济的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政策的扶持;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要反对奢侈型或浪费型的能源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5)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在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1]
二、原因: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原因
低碳(经济)生活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低碳生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理论影响着当今社会的走向,对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有重要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上,它所产生的后果大致有以下几种:
(1)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据国际气象组织的数据,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来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地球正在升温,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0.6 摄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
全球生态学论文
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下图是100多年来的全球气温波动变化图,该图反映了100
图 1 全球气温波动变化
多年来气全球温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这100多年来全球气温大致经历了5次的降温过程和大致5次的升温过程。并且在1920后和1980年后气温都有明显的升高并且即便是日后出现了降温过程,也没有降到升温前的水平。尤其是最近30年(1980年后),气温升高的幅度之大,变化之猛烈都创下了历史新高。据国际气象组织的估算,能够确保生物生存(包括栖息地的存在)的极限温度为8℃。从此图上可知,全球的平均气温硬币进这个极限了,这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
(2)温室效应。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加之人类对自然界中的资源无限制的索取,导致碳等元素的排放量逐渐增多。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造成臭氧层出现空洞,引发了
全球生态学论文
温室效应。所谓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人们都已深切感受,所以这一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由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变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现象。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并且未来还要加速上升。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等有着重大影响。首先,海平面的上升可淹没一些低洼的沿海地区,加强了的海洋动力因素向海滩推进,侵蚀海岸,从而变“桑田”为“沧海”;其次,海平面的上升会使风暴潮强度加剧,频次增多,不仅危及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而且还会使土地盐碱化。海平面随时都在上升化,海水内侵,造成农业减产,破坏生态环境。在中国,受海平面上升影响严重的地区主要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三、实例:上海世博会关于低碳理念的实例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这一主题的掩映之下,低碳生活的理念作为主要思想贯穿其中。参加世博会的许多国家都纷纷响应这一理念,围绕着这一思想各参展国家在自己的展馆里进行各种尝试。下面试举几例说明。
(一)日本馆 善于创新的日本人在世博会场馆设计上也动了很多脑筋。整个场馆从外观到内部,尝试使用了大量最新
全球生态学论文 的高科技技术,美观、智能、环保。场馆外观呈紫色,形似蚕茧,被人称做“紫蚕岛”。馆的外壁能够随着日光的变化和夜晚的演出变换各种“表情”,富有动感。太阳能电池被放在外表透明的薄膜内,兼具透光、发电功能。日本馆节能环保技术比较多,可以使用阳光、风还有雨水,这样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尽量减少,达到环保。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有环保空气柱,能起到环保功能。
(二)印度馆 印度馆很高的穹顶,顶部种植绿色植物,高大、空旷的室内在夏天也不会太炎热。印度馆是用从中国江西采购的竹子搭建的,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竹制穹顶。这个竹制穹顶上方是小型风力发电装置和太阳能电池板,为整个场馆提供绿色清洁能源。穹顶上部会覆盖绿色植物,灌溉用水是经过循环处理的,还有雨水收集系统,也可以用来浇灌植物。整个场馆是完全环境友好型的、无污染的。
(三)瑞士馆 瑞士国家馆的互动型智能帷幕专门为上海世博会设计,帷幕上有1万颗太阳能电池板,这些红色圆盘在夜间闪闪发亮。这些“小太阳”白天吸收阳光,晚上则将太阳能源转化为电能发出点点闪光,成为瑞士馆夜景最耀眼的部分。
(四)丹麦馆 自行车在丹麦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为了提倡环保的出行理念,丹麦馆为参观者准备三四百辆丹麦的自行车,参观者可以看到一座双螺旋形的建筑,其人行道和车行道,从地面盘旋两次到达12米的高度,又盘旋而下回到地面。除了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低碳理念外,关乎人们吃、行等生活方面的低碳、绿色、环保理念也得到充分
全球生态学论文 的体现。
(五)城市最佳实践区伦敦案例——伦敦零碳馆 世博会零碳馆是在世博局大力支持下的城市最佳实践区(UBPA)项目,该项目由两栋零二氧化碳排放的建筑前后相接而成,座落在上海馆的北侧。通过传承来自伦敦的世界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区BEDZED科技结合上海地区的气候特征,采用本土化的产品实现中国第一座零碳建筑。该项目总面积2500平方米,在四层高的建筑中设置了零碳报告厅,零碳餐厅,零碳展示厅和六套零碳样板房,全方位的向世博游客们展示了建筑领域对抗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方法。
四、讨论:低碳生活方式探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低碳生活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尝试低碳生活的方案,他们在世博会的场馆中已经做了大胆的尝试,科学家们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这方面的探索。或许,上海世博会的一些思路能为世界各国建设低碳生活机制提供借鉴。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实现低碳生活的理念呢?许多科学家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方案。
(一)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起到主导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在推行低碳经济、全面实现低碳生活过程中,政府是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主体,政府带头才是促使低碳推广的真正力量。改变“面子消费、过度消费”等不良消费嗜好、促使居民消费生活模式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至关重要。[5]
第一,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消费者节能
全球生态学论文
减排,实现低碳生活。在这些方面,国家正在逐步出台政策,比如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支持在开展节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为促进节能减排,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还有通过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等,但仍需加大推广、监督力度。当然政府机构也应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
[5] 第二,建立健全低碳消费的制度体系。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如制定奖励措施,对于开发低碳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资低碳生产流程的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等政策手段,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5] 第三,大力提倡科学健康的理念,构建健康合理的消费新模式,并在餐饮、宾馆、商店、娱乐及相关行业制定和实施绿色消费标准。另外还坚持以人为本,普及绿色低碳知识,倡导科学合理、健康向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先进文化,使人们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形成按绿色标准办事的良好习惯。[5]
(二)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要有所担当。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金融危机的挑战,企业应以长远眼光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和有效行动。促进广大民众的低碳生活,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企业应从自身做起,搞好内部环境管理,也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寻求节能减排的新途径,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低
全球生态学论文
碳技术、低碳产业。同时,企业要有长远投资眼光,在一些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上做战略投资。我们既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低碳发展”的理念需要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只有让“低碳”这一概念成为全社会的实际行动,大家都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我们的“低碳发展”才能有所突破和创新。
(三)个人要做出承诺,积极参与低碳生活。我们必须坚信,减少每一个人的碳排放并不困难,并向自己和身边的朋友郑重承诺,将从此追求低碳生活,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抵消自己的碳足迹。同时,我们还要尽可能地劝导我们身边的个人和企业,也加入到追求低碳生活和经济的行列,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5]
第一,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有效途径是减少煤等燃料的使用,而现在我们使用的大多数能源都来自于这些燃料的燃烧,所以节约能源是我们减少碳排放的直接途径之一,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就可采取许多具体措施。例如,我们可以用节能灯代替传统的白炽灯,使用节水型水龙头和马桶、少用一次性筷子、纸张双面打印、拒绝过度包装、废旧物品再利用、农村居民使用沼气点灯做饭等等,减少碳的排放量。我们还可以使我们的出行计划更加合理,例如尽可能减少交通工具的低效率使用,等等。200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将6大类36种日常生活方式换算成节能减排的量化数据,向全社会公布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该手册选取了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6个
[5]
全球生态学论文
方面的36项日常行为,研究了每一项日常行为指标的节能减排潜力并提供了具体的量化数据。例如,“以节能方式出行200公里:骑自行车或步行代替驾车出行100公里,可以节油约9升;坐公交车代替自驾车出行100公里,可节油5 /6。按以上方式节能出行200公里,每人可以减少汽油消耗16.7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8千克。如果全国1248万辆私人轿车的车主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以节油2.1亿升,减排二氧化碳46 万吨。”科技部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人们积极参与,手册中建议的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5] 第二,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并不只取决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社会选择以及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同样可以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大的影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一份名为《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也指出,“消除碳依赖或许比想象的更加容易,人们只需要采用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这既不会对各自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不需要做出特别大的牺牲”。从普通民众来看,参与建设低碳城市就是要树立绿色生活观念,倡导以节约为荣、简约为美,反对浪费,鄙视奢侈的现代生活理念;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珍惜能源,物尽其用,从而推动全社会的“低碳或零碳排放”运动。[5] 第三,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低碳饮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全球生态学论文
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目前我国居民的日常饮食,是以大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形式和“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而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产生,还有保持体型、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减缓衰老等益处。但由于目前国民的认识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限,不能立即转变。因此,低碳饮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随着居民普遍认识水平的提高,低碳饮食将会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5] 第四, 低碳生活要从小事做起。低碳生活并不难,只要注重细节,抱着一颗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节约的心态,从小事做起。“低碳”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始终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改变现有的不良生活陋习。比如,随手关掉电脑显示器,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少用塑料袋,不让电视机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这些行为都是在“减碳”。这样的低碳生活,不仅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5] 总之,实施低碳发展、倡导低碳生活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是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不二选择。作为一名文明理性的现代人,必须认识到,减少碳排放,我们责无旁贷,并且要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努力避免或减少我们的碳排放,对自己和后人的生存环境负责。[5]
全球生态学论文
参考文献:
[1]周宏春,低碳经济学——低碳经济理论与发展途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5,第1版,2-5,11-16.[2]孟祥远,低碳生活方式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2,第1版.[3]怀铁铮,低碳化——中国的出路与对策,[M]人民出版社,2013,4,第1版.[4]张 强,韩永翔等,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9,20(9),990-998.[5]杨婷, 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居民低碳生活的思路,[J]菏泽学院学报,2010,32(3),31-34 [6]薛红燕,王成等, 试论我国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建立途径,[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8,108-110.[7]吴铀生, 低碳生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98-102.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全球变化生态学答案
1.学习《全球变化生态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 A、拓宽知识面 B、增强环保意识 C、全球变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2.全球气候变化目前最明显的特征是全球气候变暖?√
3.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C、万分之四 4.5.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C、生物和环境 6.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D、5 7.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8.“地球系统科学”在什么时间被提出?D、20世纪80年代 9.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A、20世纪60年代
10.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D、德国人
1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D、大气 12.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13.20世纪后几十年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向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 14.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15.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D、氩气 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D、9月16日 17.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C、1974年
18.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19.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20.“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哪年决定的?C、1995年
2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C、50000-70000 2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B、三分之二
23.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D、80% 2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25.区分扬尘和沙尘暴的标准是看能见度是否大于2公里。()× 26.全球每年有50000平方千米-70000平方千米耕地变为沙漠。√
27.受人类砍伐和火灾的影响,过去一万年中地球森林面积缩小了()。D、三分之一 28.下列地区中不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的是()。
B、南美洲北部 29.陆地上的水资源占地球总水资源的()。A、2.8% 30.20世纪末处于灭绝边缘的哺乳动物超过了400种。()√ 31.物种灭绝是人类诞生以后才开始的。()× 32.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列世界第三?×
33.生物种大灭绝的后果将给人类带来致命的威胁?√
34.我国沿海海平面近50年来平均以每年()的速度上升。A、1-3毫米 35.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A、10-20厘米 36.地球人口从50亿增长到60亿用了()年时间。C、12年
37.垃圾已经无孔不入,在太空轨道上已经有超过7000个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废物碎块在高速运动。()√
38.我国正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预计2020年再生能源占到一次性能源的15%左右。()√
39.海平面上升现象与什么无关?B、臭氧层破坏
40.与外界只有能量而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是()。B、封闭系统 41.生物圈的厚度大约为()。D、30000米 42.地球是一个巨大的()。C、开放系统
43.地表系统指地球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的范围,包括高空但不包括内部。()× 44.大陆上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5公里,海洋上平均仅为5-8公里。()√ 45.温带地区的对流圈高度为16-17km?× 46.生物圈的厚度约为30km?√
47.盖亚假说主要强调的是()。
B、生物对环境的调节作用 48.土壤来源于()。C、岩石
49.盖亚假说中提出Gaia系统中最重要的是()。D、微生物
50.生物地球化学观点认为地球表层大多数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实质上是由生物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51.盖亚假说中的盖亚一次来源于古希腊神话。()√ 52.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物到现在时间约38亿年?√
53.据测算,从7亿年以前到现在地球上动植物累计重量约为地球的()倍。C、1000 54.地球上的物质运动主要包括两大能源驱动力,分别为()。D、太阳辐射能及地球内部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
55.水圈中全部的水每()通过生物体一次。()D、2800年
56.地球内部能量主要是以热能和机械能的形式突然释放出来的。()√ 57.地球表层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是非生物来源的。()× 58.生物大规模的灭绝到目前为止被认为有5次?√ 59.全球生命系统全部活物质更新周期为几年? C、8年
60.关于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指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远在地球半径以下
61.现阶段可用于全球变化的观测记录大约有()。
C、一百多年
62.人类对地球环境产生大量影响以前,地球二氧化碳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C、火山喷发
63.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64.所谓的全球变化其实包括自然自身引起的变化和人类引起的变化两类。()√ 65.认识全球变化规律不需要了解所有时间尺度上的过程?×
66.下列不属于全球变化的社会影响的是()。B、气候与降水量相互关系的影响
67.关于自然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自地球诞生之日起,地球系统在某些时间尺度上存在这种变化
68.决定全球变化研究的成败的是()。C、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69.在时间坐标上环境演变的基本表现形式中,平稳序列指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70.全球环境变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两个维度。()√ 71.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后果包括环境和社会两方面?√
<1>【单选题】全球变化的主要内容中,气候变化一般不影响的是()。A、土地荒漠化 B、生物多样性变化 C、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 D、人口增长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是全球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A、生物多样性变化 B、气候变化 C、人口增长
D、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根据瑞典科学家阿兰纽斯提出的观点,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增加()摄氏度。A、4.26 B、5.26 C、6.26 D、7.26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201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前十位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其中中国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温室气体主要是吸收地表短波辐射,使大气变暖。()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在吸取大气中的热量方面,甲烷被认为是二氧化碳的()多倍。A、5 B、10 C、15 D、20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下列作物中,排放甲烷量最大的是()。A、小麦 B、玉米 C、大豆 D、水稻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根据世界银行2000年的报告,下列国家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是()。A、澳大利亚 B、挪威 C、加拿大 D、俄罗斯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是海水中硝酸盐的脱氮和氨盐的硝化。()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臭氧对地球表面生物免遭紫外线的强烈影响至关重要。()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亚洲稻田被认为是温室气体一大排放源?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从整体的趋势看,北半球主要地区从1700年到1980年之间面积比例大量升高的是()。A、森林 B、草原 C、牧场 D、农地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近年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土著物种的减少 B、外来种的减少 C、土壤碳和养分的丧失 D、植被生产力的变化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从1700年到1980年,下列地区中森林覆盖率明显上升的是()。A、北美 B、拉丁美洲 C、欧洲 D、南亚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物种的消失都必定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瓦解。()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一般来说,外来物种的竞争力远远高于土著物种。()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通常来讲,物种数越少,生态系统越稳定?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区别气候变化与天气变化的主要标准是()。A、时间长度 B、变化强度 C、影响范围 D、造成后果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从全球来看,整体年平均降水量是()的。A、逐渐增多
B、逐渐减少 C、保持不变 D、大幅度波动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全球地表温度平均上升了()摄氏度。A、0.6 B、1.2 C、1.8 D、2.4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近40年中,相较于夏季平均气温,我国冬季平均气温上升较为明显。()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一般来说,受全球变暖影响,纬度越高或海拔越高的地区升温更明显。()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一年中,白天比夜间升温高?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A、寒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冷 B、寒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暖 C、热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冷 D、热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暖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根据IPCC在1995年的报告,过去一百年中海平面上升了()。A、10-20毫米 B、10-20厘米 C、20-30毫米 D、20-30厘米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全球云量观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A、统计数据较少 B、直接观测难度较大 C、没有统一仪器观测 D、数量变化不稳定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印度尼西亚降水显著减少,秘鲁的太平洋沿岸降水显著增多。()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根据现有的观测结果,世界范围内的云量是逐渐减少的。()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据IPCC(1995)评估,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mm?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判断题】厄尔尼诺是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之间相互耦合的结果?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下列因素中,一般不直接影响潜在植被的是()。A、大气成分 B、气候 C、土地利用 D、人口数量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是()。A、外形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分布多样性 B、外形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分布多样性 D、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解决地球环境问题的关键是()。A、控制荒漠化 B、保障生物多样性 C、控制人口增长 D、减少气候变化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荒漠化主要是指由于不恰当的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带的土地退化现象。()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就地保护、迁移保护、离体保护三种。()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单选题】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遗传多样性 B、外形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根据近百年的观测数据,()是20世纪最热的十年。A、10年代 B、40年代 C、70年代 D、90年代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关于冰芯记录的相关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分辨率高 B、时间尺度长 C、环境信息少 D、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科学家通过冰芯记录研究气温变化,主要是研究其中的()。A、水 B、杂质 C、微生物 D、气体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近百年来温度上升的原因尚没有达成共识。()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根据相关研究,地球上40万年来平均温度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据气象观测结果,过去的130多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0.6度?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树木年轮学数据主要考察的是树木的()。A、年轮数量和密度 B、年轮数量和颜色 C、年轮宽度和密度 D、年轮宽度和颜色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从理论上来讲,海水蒸发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能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A、湿度 B、惰性气体 C、云量
D、太阳辐射的反射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一般来说,对树木年轮生长情况影响最大的是()。A、温度 B、湿度 C、空气成分 D、污染物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部分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还处于自大约550年前开始的新冰期,地球正在变冷。()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目前全球气象数据主要来自城市地区,缺少偏远地区和海洋上空的资料,这也给判断全球气温的变化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全球气候变暖可以从物候学、雪线上升和植物迁移等方面得到证据?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火山喷发释放出的物质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太阳辐射的是()。A、水蒸气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 D、火山灰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出现的频率为()。A、2-7年 B、5-10年 C、13-18年 D、15-20年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全球变化的人为原因不包括()。A、温室气体 B、厄尔尼诺 C、气溶胶 D、土地利用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从理论上来说,高纬火山喷发以后不久,欧洲的西风环流会变得更加强盛,冬季的天气一般是温和的。()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越长,地球上的平均温度越高。()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单选题】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不包括? A、温室气体 B、天文因素 C、火山喷发 D、构造运动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多选题】火山喷发都可以释放什么? A、火山灰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水蒸气
参考答案:ABC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产生温室效应的分子当中,()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是最大的。A、二氧化碳 B、氧化亚氮 C、甲烷 D、水汽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如果大气中只有氧气和氮气,地表温度只有是在()摄氏度时才能平衡来自太阳的入射辐射。A、15 B、6 C、-6 D、-15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决策者摘要指出,人类活动与近五十年气候变化的关联性达到()。A、40% B、70% C、90% D、99%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气溶胶可能阻挡太阳辐射,降低地球温度。()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气温显著高于郊区,形成热岛效应。()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北半球的植被通过二氧化碳施肥效应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判断题】如果没有大气层,地表温度则是-6摄氏度?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根据大部分科学研究成果,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不包括()。A、沿海地区被海水淹没 B、土壤盐渍化
C、高纬度生物向低纬度迁徙 D、台风强度和频率增加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中,影响气候变化的发生时间和发展的是()。A、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B、云量及其变化 C、海洋 D、极地冰雪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中,主要影响对海平面上升的预测的是()。A、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B、云量及其变化 C、海洋 D、极地冰雪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根据主流观点的预测,近百年来气候变化速率是越来越快的,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台风强度的增加可能有助于内陆水汽的增加。()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多选题】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包括? A、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B、云量及其变化 C、海洋 D、极地冰雪
参考答案:ABC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根据宇宙辐射和云量关联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宇宙辐射整体趋势是不断减少的 B、近年来地球的云量不断增加 C、地球的温度在近百年中是下降了的
D、通过不同方式测算的宇宙辐射量基本上是相同的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下列数据中,不属于主流理论观点的是()。
A、大气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升高到450ppm-550ppm后,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上升2-3摄氏度
B、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摄氏度以上,将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突出表现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C、温度上升带来的社会问题很可能进一步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加剧,部分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推动温度继续上升
D、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需采取各种行动,减缓全球变暖,使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排放水平的一半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辐射强迫理论中,减少辐射强迫最多的是()。A、二氧化碳 B、云反射效应 C、土地利用 D、臭氧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辐射强迫理论中,辐射强迫和大气温度升高成正比。()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根据对南极冰芯的研究,很有可能是温度先升高,二氧化碳的浓度才升高。()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辐射强迫值与温度升高成反比?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从个体的分子到个体的整体 B、从个体的分子到个体的族群 C、从个体的分子到区域环境 D、从个体的分子到整个生物圈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生态学的研究层次中,()主要研究其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生态学的研究层次中,()动态变化是因个体的出生和死亡罗成引起的。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受到其周围环境影响后如何改变的科学。()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对生物产生一定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土壤、生物、人为因子等。()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生态学研究的四个层次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当今的方法和手段不包括()。A、主要是在较大时空尺度上研究全球变化和植物生理生态反应 B、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C、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植物错综复杂的生理生态反应进行模拟或各种理论分析 D、着力解决特定区域内特定物种的未来生存趋势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目的之一是揭示()在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环境条件下对植物的作用。A、主要人为因素 B、全部人为因素 C、重要生态因子 D、所有生态因子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目的中的环境胁迫主要强调()。A、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B、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关系
C、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之间的复合作用对植物影响 D、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和植物的相互作用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的处理指标确定中之所以考虑施氮处理,主要是因为现在大气和土地中氮元素急剧流逝。()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红外增温实验成本较低,但是模拟的环境与实际环境相差较大。()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红外增温实验,温度是不可控制的?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多选题】实验处理指标的确定包括? A、增温幅度 B、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C、水分处理 D、施氮处理
参考答案:ABC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常用的通量测定方法中,()强调根据乱流扩散理论,通过单位面积的任意动量或标量的通量密度是其浓度梯度与扩散系数的函数。A、波文比-能量平衡法 B、空气动力学法 C、涡度相关法 D、感热密度分析法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的基础原理是()。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热力学第三定律 D、热力学第四定律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移地实验多用于植物对()响应的研究。A、温度改变和降水改变 B、空气成分改变和降水改变 C、温度改变和气压改变 D、空气成分改变和气压改变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试验时间过短可能导致数据结果不准确,无法体现出长期生态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研究全球变化过程中,感热密度分析法有效地解决了仪器不统一导致产生误差的情况。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空气动力学法的依据是热力学第一定律?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二氧化碳的光合驯化作用是指植物生长在高浓度CO2环境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光合速率可能()。A、进一步升高 B、趋于稳定
C、恢复到以前CO2环境下的水平 D、衰落到以前CO2环境下的水平以下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某些形态上的变化可能与()有关。A、同化物增多而丧失老的碳库 B、同化物减少而丧失老的碳库 C、同化物增多而形成新的碳库 D、同化物减少而形成新的碳库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当光合能力超过库对光合产物的利用能力时,碳水化合物会积累在()中。A、枝干 B、根部 C、叶片 D、土壤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强影响,光强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根据现阶段研究,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生长在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下植物的源—库关系不会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判断题】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几乎来源于太阳能?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功能型划分中,()将植物分为关键种和非关键种。A、主观分类 B、逻辑分类 C、演绎分类 D、数据调查分类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可能导致植物的呼吸作用()。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再回到原始水平 D、先下降再回到原始水平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气孔导度一般不直接影响()。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光合速率提高,叶中许多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多糖增加。()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如果气孔导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光合速率提高的话,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必然增加。()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一般来说,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碳三植物的叶面积增加,气孔的绝对数量增加,但密度减少?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判断题】呼吸作用随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升高?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一般来说,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会增加()。A、1-5摄氏度 B、3-8摄氏度 C、5-10摄氏度 D、13-18摄氏度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植株主要通过()散失大量的水分。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植物体含水量一般为()。A、30%-50% B、40%-60% C、50%-70% D、60%-80%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当氮素不足时,即使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物的产出也不一定升高。()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研究表明,在水分供应出现紧张时,植物对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表现的正效应更大。()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影响在干旱地区表现最明显?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太阳电磁辐射的能量分布主要集中在()部分。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D、伽马射线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下列辐射中,波长最长的是()。A、紫外线 B、无线电波 C、太阳短波辐射 D、伽马射线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在植物群落下层的植物,相较于生长在植物群落上层的植物来说,一般不具有()的特点。A、叶片向水平方向生长 B、更大 C、更绿 D、更薄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在植物群落的上部,即使太阳辐射减少50%,白天大部分时间的光强仍然在叶片的光饱和点以上。()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随着南北极臭氧层空洞加剧,南北极的紫外线的总量已经远远高于低纬度地区。()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太阳电磁辐射的能量分布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主要引起生物入侵的是()。A、对自然种群的利用 B、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 C、工业 D、农业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一般来说,外来物种指的是()。A、入侵微生物 B、入侵植物 C、入侵动物 D、以上都正确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最大的是()。A、生物入侵 B、对自然种群的利用 C、全球气候变化 D、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入侵种的定居能力、扩张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以及对景观的改变有强有弱,不可一概而论。()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根据大多数生态学家所采用的定义,如果某一入侵种的后代在离母体很远的地方自然生长,那么即可认为该入侵种已被驯化。()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生物入侵是全球变化的现象之一?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单选题】入侵一词在生态学中的频繁使用是近()多年的事情? A、10 B、20 C、30 D、40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下列入侵方式中,主要引起小型或隐形生殖体入侵的是()。A、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 B、有意引入
C、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 D、人类辅助的入侵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下列物种中,属于人类辅助的入侵的是()。A、环颈鸽 B、鹭鸶 C、七鳃鳗 D、驯鹿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依赖于人类的运输,生物体至少对新环境有中等程度的适应能力。A、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 B、有意引入
C、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 D、人类辅助的入侵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一般来说,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一般来说,被入侵的生态环境主要有具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自然控制机制充足、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单选题】淡水生物入侵的常见模式是? A、自然入侵 B、屏障去除后的入侵 C、人类辅助入侵 D、有意引入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生态位机遇假说人为,()综合决定外来入侵的增长概率。A、资源、天敌、繁殖能力 B、资源、天敌、物理环境 C、资源、结构、繁殖能力 D、资源、结构、物理环境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根据多样性阻抗假说,()的群落更容易被入侵。A、发展时间较短 B、发展时间较长 C、结构相对简单 D、结构相对复杂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根据天敌逃避假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天敌是植物种群的重要调节者
B、天敌对本地种比外地种有更大的抑制作用
C、植物可以利用天敌调节作用的降低提高种群的增长 D、天敌对于本地动物的影响远大于本地植物的影响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即使外来种在某一地区生存了一段时间,但仍然有可能逐渐消失,不一定会对本地种构成灭绝性的影响。()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空生态位假说认为,岛屿群落以及生物多样性比较少的群落,对外来种缺乏足够的“生物阻力”而出现入侵。()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天敌对外来种比本地种有更大的抑制作用?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从理论上来说,下列美国地区中受到物种入侵威胁最大的是()。A、密西西比河流域 B、落基山脉 C、夏威夷岛 D、五大湖地区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生物入侵将产生两种值得关注的全球效应是()。
A、降低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地理隔离 B、提高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地理隔离 C、降低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生殖隔离 D、提高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生殖隔离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A、压舱水
B、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运河的淤积
D、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生物入侵不仅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日益增加。()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任何能跨越天然屏障、在浅海之间快速大量运输含有浮游生物水体的机制都有可能促进海洋生物的入侵。()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无论是大陆还是岛屿,也无论是温带还是热带,生物入侵无处不在?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下列物种中,对水稻生产危害较大的是()。A、金苹螺 B、美国海湾扇贝 C、大米草 D、亚洲蛤蜊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中国转基因作物中职面积约为()。A、30万公顷 B、40万公顷 C、50万公顷 D、60万公顷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生物入侵的现状是()。
A、大多数的入侵者可以成功地定居,而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到处泛滥成灾 B、大多数的入侵者可以成功地定居,但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并不到处泛滥成灾 C、大多数的入侵者并不能成功地定居,但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到处泛滥成灾 D、大多数的入侵者并不能成功地定居,而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也并不到处泛滥成灾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大陆的物种数与该大陆的面积呈密切正相关。()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生物入侵正在消除用以产生和蓄养地球上大多数动植物种类的生物地理平常,从而提升局部区域生物群系的独特性。()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单选题】1991年,美国大陆有()种淡水鱼由于非本地种的引入而濒临灭绝? A、27 B、30 C、40 D、44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单选题】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居世界第几? A、3 B、4 C、5 D、6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8>【判断题】入侵者不只与本地种竞争或取食本地种,并且改变了所有物种生存的规则?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1>【单选题】决定一个外来种的总体影响的主要指标不包括()。A、来源 B、分布范围 C、密度
D、单位个体的效应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最早记录生物入侵的科学家是()。A、拉马克 B、摩尔根 C、孟德尔 D、达尔文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大约()的入侵种能够成功地定居下来。A、5%-15% B、5%-25% C、10%-15% D、10%-25%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交通的便利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预防生物入侵越来越容易。()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入侵种对本地种的遗传影响一般是直接的侵害。()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发生变化时,具有不同固碳途径的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单选题】英国动物生态学之父是? A、达尔文 B、孟德尔 C、摩尔根 D、CharlesElton 参考答案:Char les Elton——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8>【单选题】一种入侵种的影响可以从几种水平上测量,以下不正确的是? A、对遗传上的影响 B、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C、对群落的影响 D、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全球变化研究最大的困难在于研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A、短期的生态变化 B、长期的全球变化 C、特定类型的全球变化 D、不同类型的全球变化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主要发达国家再日本精度签订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条约《京都协定》。A、1996年 B、1997年 C、1998年 D、1999年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早期全球变化研究手段不包括()。A、探讨单一因子 B、探讨复合效应 C、研究个体 D、研究单一群落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科学家发现随着科技进步,运用人工生态系统模拟的结果和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差异越来越小,野外模拟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物如何影响环境,但是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全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非常复杂?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关于定位观测和台站网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是获得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数据的重要手段 B、覆盖了陆地绝大部分面积
C、观测陆地生态系统内的环境条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组成 D、观测陆地生态系统内的环境条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动态变化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美国LETR计划认为,需要长期的记录才能达到预测目的的某一现象的动态应该不是()。A、偶发的 B、稀少的 C、复杂的 D、宏观的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美国从()开始酝酿长期生态系统研究计划。A、1974年 B、1975年 C、1976年 D、1977年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定位观测一般是短时间的、连续的。()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筹建,目前有40余个生态观测站。()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定位观测所获取的数据是建立模型的基础,同时也是样带比较研究所必需的?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一般来说,样带长度应()。A、不小于1000公里 B、不大于1000公里 C、不小于100公里 D、不大于100公里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样带的研究中,不属于研究样点功能的是()。A、反映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B、定期调查 C、遥感解译 D、技术支持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样带研究是()。A、短期研究替代长期研究 B、长期研究替代短期研究 C、空间替代时间 D、时间替代空间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NECT)主要是受水分的控制。()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样带研究的宽度应该在50公里左右,以便满足遥感影像幅宽的要求。()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为确保覆盖气候和大气模式以及决策尺度,样带研究的长度应不小于100km?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单选题】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于()年5月,被IGBP列为第15条标准样带? A、2000 B、2001 C、2002 D、2003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从模型的时空尺度上分类,不包括()。A、林窗模型 B、经验模型 C、协作性模型 D、过渡性模型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又被称为“转换函数模型”。A、林窗模型 B、经验模型 C、过渡性模型 D、协作性模型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传统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模型假定()。A、生物与环境相互独立 B、生物与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 C、生物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D、生物与环境平衡态不断变化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过渡性模型引入植物功能型的概念,在传统的林窗模型基础上,以植物功能型取代林窗模型中的具体物种。()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林窗模型一般建立在非常小的尺度上。()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经验模型是一种“多物种”和“多龄级”的随机样地模拟器?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初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固定并转化(),生产有机物质的过程。A、太阳能 B、水分 C、养分 D、二氧化碳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含豆科植物多的植被比含豆科植物少的植被对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表现的反应是()。A、反应更大 B、反应更小 C、不确定 D、没有区别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现阶段土地覆盖转变所释放的量占化石燃料利用造成释放量的()左右。A、30% B、50% C、70% D、100% 参考答案:A——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净初级生产量是指初级生产者扣除呼吸消耗而真正积累的生产值。()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根据现阶段研究成果,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维持在500种左右时最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土地覆盖和利用方式的改变对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上?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判断题】初级生产指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或分解者利用净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的过程?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8>【判断题】草本植物的气孔导度因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根据1980年到1989年平均统计数字,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改变向大气每年输入()吨碳。A、16亿 B、32亿 C、55亿 D、70亿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受地表植被影响,亚马逊盆地的降水最终通过径流注入海洋的量占降水总量的()。A、72.3% B、48.5% C、33.8% D、26%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滞留()吨碳在陆地生态系统中。A、1220亿 B、1200亿 C、220亿 D、20亿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人为造成的全球变化远比自然变化快得多,但究竟现阶段的变化速率是否属于安全速率仍然尚未确定。()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目前全球变化研究最大局限之一是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生理过程和结构的相互作用。()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人为造成的全球变化比自然变化慢?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7>【单选题】亚马逊盆地每年近2000mm的降水中,()通过植被蒸腾直接返回大气圈? A、25.5% B、26% C、46% D、48.5%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8>【单选题】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不包括?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二氮 C、二氧化氮 D、甲烷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关于水环境和陆地环境比热容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环境的比热容比陆地环境大
B、水环境比陆地环境在温度变化上缓冲性更大 C、水环境放热比陆地环境更快 D、水环境吸热比陆地环境更慢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潮汐主要与月亮和太阳的()有关。A、重量 B、大小 C、亮度 D、位置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关于海洋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绝大对数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适应的温度范围更小 B、绝大多数水生生物体温的维持依靠代谢所获取能量 C、绝大多数水生生物是变温生物 D、绝大对数水生生物缺乏体温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江河一般会分为上、中和下游,但受地带性影响,从整体上看,整个流域的理化性质及生物群落构成差别不大。()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湖泊由于边界的限制,水平和垂直流动及混合都相对较弱,有利于气体和营养物质的输运。()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对于海洋的生物,在温度上讲,它适应的范围很大?
参考答案:fals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单选题】2005年-2006年,我国海域中发生赤潮次数最多的是()。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的()减少。A、鞭毛藻 B、蓝藻 C、硅藻 D、定鞭金藻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水体中受人类影响的营养物质的来源不包括()。A、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 B、排到大气里的废气 C、水土流失
D、有机垃圾、家畜和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
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水体富营养化可能导致一些渔业品种的产量增加。()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浮游植物的过量增殖还会使水体缺氧,直接杀死水生动物,或使生活在这些水域里的鱼类逃离。()
参考答案:true—— 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单选题】近30-40年里,海洋里的氮含量增加了多少? A、1-2倍 B、2-3倍 C、3-4倍
第三篇:生态学论文
生 态 城 市 建
生态城市建设——
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
摘要: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的不竭动力。当然,这是建筑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这是完全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生态经济。有人预计,21世纪将是生态经济的时代。生态经济这一承接工业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已经向我们走来,而贯穿于这一历史过程的逻辑主线就是经济发展,它遵循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法则,生态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更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选择。在当今时代,能够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就是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构成了生态城市的基础,所以,生态城市建设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
2011年6月23日,新乡市获得了“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城市”称号,是全国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城市。“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城市”体现了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城市建设领域的最高奖项,评选指标涵盖了城市环境、城市形象、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城市发展、综合管理等20多项。因此,就以它为例,来谈谈如何让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一. 精心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一是高标准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先后制定了《新乡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新乡市城市绿化实施细则》、《新乡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和《新乡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督察办法》,通过强化管护,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城市园林执法检查力度,强调各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要与绿化工程同步实施、同步验收,杜绝随意更改规划、侵占城市绿地事件。
其次,严格执法,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新乡市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限额,密切监测森林火情,及时检疫和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安机构14个,木材检查站4个,森林专业消防队3个,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7个。全市无重大毁林案件和森林火灾发生,无危险性外来林木病虫害及有害生物入侵。
再次,建档挂牌,保护古树名木。古树名木作为珍贵树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观赏价值。为依法保护古树名木,新乡市制定了《新乡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对现有的21处14个树种249株古树名木进行了登记、编号、建档,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管护措施,使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然后是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思路创新。生态城市由不同的功能区构成,包括行政商务中心、生态居住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科技园区、生态公园、广场、景观、绿化带、河流、道路等。如果按照行政商务中心相对集中,而其它各个功能
区相对间隔、独立,形成发散式结构,我们的规划思路就会豁然开朗。这样在各个功能小区之间的农田、菜园、自然荒地、河流、湿地、林地、“城中村”就自然都成了生态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只是选留其中的精华。近几年,新乡市共新建、扩建市区道路53条、68.6公里,先后建成了牧野广场、体育休闲广场、新区科技文化广场、风泉区文化广场等一批设计新颖、功能多样的园林广场,新建和提升改造了40余个街心游园,对穿越市区的卫河、人民胜利渠进行综合治理改造。今年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是“一湖、两线、三园”。
二.建立健全与生态城市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
一是廉洁、高效、透明的政府体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证。政府要建立合作、协商、包容、透明、信息共享的开放机制,在政府与民众、企业之间形成合作互动、平等交流的新型关系,共同建设生态城市。强化城建环保主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赋予他们参与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决策、实施、资源调配的权力。加强环境监护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使生态城市建设真正纳入法律化、制度化轨道。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政绩考核是领导干部的行为导向器。政绩考核要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科学设置绿色 G DP和包括资源、人才、环境、社会的总资本等指标,使政绩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助推器。新乡市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一起作为“五城同创”,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吴天君为政委、以市长李庆贵为指挥长的新乡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6个专项工作组和一个办公室,具体负责“创森”工作的资金筹措、工程实施、舆论宣传、督导核查等,形成了“创森”工作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了“创森”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创新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新乡市委、市政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决定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创新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活动,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把全市农村初步建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的农村新社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新乡市委实施生态文明村建设提出了“办好四件实事、完善七大体系、建设九项惠民设施、四清五改三建、实施八个一工程”的建设任务。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村内2平方米以上空地都要植树的要求,重点抓好入村口主干道两侧绿化、村内主次干道绿化、公共活动场所和农户庭院内外绿化、围村林营造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已有1474个村庄完成了造林绿化任务,占任务的108%。
四.积极营造全民知晓、从我做起的浓厚生态文化氛围。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不断增强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态文明对应生态经济。要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知足常乐”等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文化传统,使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变成人人的自觉行
动。二是从细微之处做起,培养科学的生态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要倡导多使用公交车、环保车,限制摩托车;倡导使用布袋子、菜篮子、饭盒子,拒绝“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旅馆”、“绿色饭店”,禁止一次性用品;倡导“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拒绝污染食品;倡导“绿色生活”、“绿色家庭”,拒绝非科学生活;倡导使用清洁能源,拒绝高耗、污染能源;倡导垃圾分类固定放置,禁止垃圾混放和随手乱丢。三是从儿童抓起,搞好生态文化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三管齐下,向儿童传播生态环保知识,灌输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生态环保行为方式,使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生态文化、观念、意识渗入其骨髓,科学的生态行为方式内化为其下意识的自觉行为,为生态城市建设培养造就成千上万的生态公民.通过生态文化基础建设、繁荣生态文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使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果。
挖掘和弘扬太行山与黄河、海河流域生态文化。打造太行山生态文化方面,新乡开展了以关山、万仙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郭亮村影视基地、八里沟、百泉园林、潞王陵、比干庙等为主的森林旅游,以老爷顶、白云寺、西莲寺、大佛寺为代表的道教、佛教文化与生态文化的融合与研究;弘扬了郑永和、吴金印、张荣锁一批代表人物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绿化荒山、造福百姓的“太行精神”,形成了太行山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与自然文化的有机结合。黄河、海河流域生态文化方面,重点研究了黄河、海河文化与生态文化的渊源关系,建设沿黄河滩区的森林生态工程,加快黄河滩区、故道区森林旅游业建设,挖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陈桥兵变等历史文化,彰显和弘扬具有黄河、海河流域特色的生态文化。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既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激发群众创造精神、凝聚社会力量的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河南林业科技》《新乡市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张吉段世齐李世宏等《城市生态环境学》沈清基《城市生态和城市环境》
周凯《新乡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雷武浅谈生态城市建设
第四篇: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论文
摘要: 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是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结果。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态。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建设生态文明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部分。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是改造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生态方面的意识、政治决策、法律法规、生态伦理、文学艺术等的提高和完善,以及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加剧,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已经极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了
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兴盛。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必须做出的理智选择。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破解我国前进中的种种难题有决定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
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生态危机仍然严重, 生态危机主要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破坏,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上资源危机战争和社会**,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全球多处出现森林覆盖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气候异常、生态平衡失调等等现象。
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之一:工业三废管理缺陷“工业三废”是指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工业三废”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若不经妥善处理,如未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排放到环境(大气、水域、土壤)中,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容许量,就对环境产生了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后就又产生了新的物质。好多都是对人的健康有危害的。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的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不同物质会有不同影响。
无数企业的污染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却很少见到有关责任人因此被捕和判刑。老百姓是环境利益的最大相关者,但这几年,新闻报道中经常有各种不利的新闻出现,受害民众对损害切身利益的污染问题的上访、诉讼常因为地方政府为保住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错误动机而不被支持,某些权力机关甚至还出现官企勾结等黑幕。
“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原则无法得到真正落实。首先,资金匮乏或严重不足已成为企业的拦路虎;其次,有污染治理能力的企业一般在处理“三废”
问题上也难以完全达标。环境管理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执法力度小,对违法者没有威慑作用,执行起来困难,起不到作用。在执法中,执法人员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以及有些领导的以权代法行为助长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的发生。资源、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工业污染的治理基本上停在末端治理的模式上,清洁生产的实施缺少强制力和约束力。
对于以上现象,通过各种资料总结,有以下两点建议: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十六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2、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已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资本不足、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最终要靠科技来解决,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寻找紧缺资源的替代品。实践证明,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可使几年前人们还难以想象其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今天宝贵的资源。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主要源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今天,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的保证。生态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地连在一起。科学发展观以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出了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1、构建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视作发展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目标、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从根本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2、构建生态文明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模式改变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阶段,如果不尽可能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极有可能造成资源日益短缺,环境难以为继,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也就难以实现。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确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面都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路子,相信这对于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将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如今,十七大报告以这样的方式提出“生态文明”,是把以往的工作方法上升到了全党理论的高度,说明党中央已经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紧迫的事情。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污染,将成为一项全国上下都行动起来的事业。我始终抱着这样的一份希望“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山清水秀的好河山一定会重现。”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无疑是一个福音,一种希望。我坚信,我们的祖国能够在我怀的这份希望中发展得更加强大,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1.徐菲菲、薛景华: 《 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 , 《 商场现代化》 2007 年第 2 期。
2.王学渊、李忠健: 《 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 , 《 特区经济》 2007 年 第 1 期。
3.钟世洪、谢辉: 《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 , 《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7 年第 1 期。
4.刘建伟: 《 生态工业园构建模式及其推进机制研究》 ,《 现代经济探讨》 2007 年第 3 期。
5.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
6.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公报
7.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 —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5 月。
8.路甬祥: 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深入探讨和谐发展规律,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200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9.杨多贵 周志田: 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上海经济研究》 ,2005 年第四期。
第五篇: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概论概论的学习心得和综述
摘要:生态学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这不仅表现在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表现在其研究领域的时空跨度;它不仅有着雄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还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底蕴,能够有机地将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它是借助泛义生态学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对大学本科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时依托泛义生态学的知识链,形成一种系统观念、动态观念和实践观念的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宏观思维和全局观念。综述本书及参考文献,阐述生态学各个方面的发展及其未来前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学发展生态学发展趋势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自从学了这门课后,了解了《生态学概论》作为一门大学本科各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借助泛义生态学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对大学本科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时依托泛义生态学的知识链,形成一种系统观念、动态观念和实践观念的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宏观思维和全局观念。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首先对生态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包括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形成过程、生态学发展现状,以及学习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以形成对生态学学习的兴趣;重点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主要是系统论的基本知识、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生态学基本原理,关键是构建自己从生态系统高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环境污染的生态治理和生态系统的生态治理,了解目前环境污染和生物入侵的生态后果及科学防治的路径,进而强化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了解生态经济形态构成、运行机制及运作效果优于传统经济基础上,初步掌握用生态学理论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路线,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理解生态文化内涵、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学会用生态文化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进而在言行上自觉融入生态文化,并努力成为生态文化的推荐人;生态社会部分主要介绍生态社会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生态文明内涵和前景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
三:应对此科目的学习策略
1.树立三个观念
根据生态学的学科性质和学术特点,要学好生态学,首先必须树立“三观念”,即树立系统观念、动态观念和实践观念。
2.做好预习复习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大学所有课程学习的通用方法。生态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不仅知识面广,而且综合性强、应用度大。因此,预习和复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预习能使自己掌握听课主动权;复习则是巩固所
学知识必不可少的一环。
3.建立知识网络
任何一门规范的课程,其知识的组成都是自成一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将所学的知识按网络构建方式进行整理归类。当然,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不仅涉及本门课程所学知识,而且要有意识地联系自己所学的其他课程知识,以及自己的相关思考体会。
四、生态学在理论、应用和研究方法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1)理论方面的进展
①生理生态学研究在60年代IBP及随后的MAB计划的带动下,以生物量研究和产量生态学有关的光合生理生态研究、生物能量学研究较为突出。生理生态的研究也突破了个体生态学为主的范围,向群体生理生态学发展。在生理生态向宏观方向发展的同时,由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的兴起,促使其也向着细胞、分子水平发展,涉及某些酶系统,如核糖核酸酶火性的变化用作植物对干旱胁迫抗性的指标等。
②种群生态学发展迅速,动物种群生态学大致经历了以生命表方法、关键因子分析、种群系统模型、控制作用的信息处理等发展过程。植物种群生态学的兴起稍晚于动物种群生态学,它经历了种群统计学、图解模型、矩阵模型研究、生活史研究,以及植物间相互影响、植物-动物间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过程,近期还注重遗传分化、基因流的种群统计学意义、种群与植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等。德国的Lorens(1950)和Tinbergen(1951,1953)在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面获得了诺贝尔奖,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了新阶段;Harper(1977)的巨著《植物种群生物学》,突破了植物种群研究上的难点,发展了植物种群生态学,并使长期以来各自独立发展的动、植物种群生态学融为一体。
③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入了新阶段。群落生态学由描述群落结构,发展到数量生态学,包括排序和数量分类,并进而探讨群落结构形成的机理。
(2)应用方面的进展
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是70年代以来的另一个趋势,它是联结生态学与各门类生物生产领域和人类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领域的桥梁和纽带。近20多年来,它的发展有两个趋势:
①经典的农、林、牧、渔各业的应用生态学由个体和种群的水平向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深度发展,如对所经营管理的生物集群注重其种间结构配置、物流、能流的合理流通与转化,并研究人工群落和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建造和优化管理等等。
②由于全球性污染和人对自然界的控制管理的宏观发展,如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食物保障、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能源、工业及城市问题六个方面的挑战,应用生态学的焦点已集中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战术方面。
(3)研究技术和方法上的进展
①遥感在生态学上已普遍应用,近20年来,遥感的范围和定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对全球性变化的评价,促使遥感技术去记实细小比例尺的变化格局。②用放射性同位素对古生物的过去保存时间进行绝对的测定,使地质时期的古气候及其生物群落得以重建,比较现存群落和化石群落成为可能。
③现代分子技术使微生物生态学出现革命,并使遗传生态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④在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面,自动记录和监测技术、可控环境技术已应用于实验生态,直观表达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获得较大发展。
⑤无论基础生态和应用生态,都特别强调以数学模型和数量分析方法作为其研究手段。
五.对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看法
现代生态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也面临挑战,以往的基于因果关系的线形方程式,传统的热力学定律等的研究水平,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态学,尤其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需求,势必要探讨新的指标体系和新的定量表达方式,建立新的模型,因而将促进数,时,空,序在生态学中的深入研究.对于复杂的真实的生命系统对外部信息的灵活反应能力及功能的自我调节的定量表达,基于因果关系和黑箱理论的生态学工作方式,显然也不能满足要求,正期待在系统论,控制论和协同论的数学理论发展基础上的重要突破,近代化学物理学的突破或可深化生态过程的分析.(1)人类的加入.自蛋白质作为生命形式开始,就存在生命活动与环境的生态学关系.在今天人类社会发展至宇宙时代,对生态学的探索也将随人类的踪迹达至太空.凡生命之所至,就有生态学问题,现象和规律.可以说生态学也是研究生物生存的科学.生物的演化史就是一卷浩瀚的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生存发展史.人类曾一度自诩为主宰地球的力量,甚至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但是生态学已经提醒我们,人也是一种“高级动物”,人类并不能逃脱作为其生存环境的地球的种种变化对其前途的影响,人类只不过是地球生物圈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而且只能与这个星球同命运,共存亡.人类社会发展如果不按生态学规律从事,只能带来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厄运.可以说,还很少有像生态学这样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存在时间尺度上,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有如此紧密的联系.生态学如此地重要,不仅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而需要研究动植物生态学,而且人类自身有责任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需要以生态学原则来调整人类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因此,现代生态学发展至今,已不仅是生物科学中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科学,而且已经成为指导人类行为准则的一门科学.生物科学的任何其他分支学科的性质,都没有像生态学这样具有如此广泛的社会性,与人类的意识形态,观念和道德规范有如此密切的关系.(2)研究对象广泛.由中观水平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两个深度发展.如果把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都视为中观范畴的话,那么,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至于中观范畴本身也是向宏观方向发展.这是由于人类已有一定的能力和紧迫的需要来面对和处理更加宏观,更加复杂的系统,诸如国土整治和规划,环境污染治理,温室效应,臭氧空洞,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等.就水域生态学而言,实质上与陆地,大气圈是相联系的.生态学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向微观方面发展,这是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的结合,这类研究将依靠更加精密仪器,如高倍电镜,中子探针,紫外荧光,核磁共振等手段,可以精细地观测器官内部,细胞内部的结构变化.无论是宏观,微观方向,直观图像信息以反映大系统,微系统的功能的手段,不仅是一个工具问题,而且将结合生理生态,宇宙生态,分子生态学,形成一些新的前沿研究领域.(3)生态学在发展中不断充实生态学的内容,从个体,种群,群落的研究进入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的研究.当前的趋势是: 1)从静态的结构研究到动态的功能研究;2)从描述现状的定性研究到预报未来的定量研究;3)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4)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5)生物学与地理,化学,物理和数学互相渗透;6)运用自动化测试,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等现代化实验手段;7)开展国际协作.总之,不管生态学向何处发展,传统的生态学研究内容仍将是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这四个水平上的研究,与解决人类生存有关的提高地球承载能力(即生物生产力和环境质量)问题直接相关,尚有大量理论与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参考文献:
1.《生态学概论》(第2版)曹凑贵主编,展茗副主编。2006
2.《生态学》“21世纪课程教材”,李博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