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
绵阳市 领导小组文件 职称改革工作
绵职改„2003‟2号
关于进一步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
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县(市、区)职改领导小组,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创园区、农科区、经开区党群工作部(综合办公室),市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为充分发挥职称工作在人才配臵和使用中的基础作用,促进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速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现就进一步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范围及送评程序
(一)凡我市境内企事业单位中在技术岗位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不受单位所有制性质和本人就业形式限制,均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二)在教育、卫生、城建、环保、交通、财政、审计、统计、农、林、水等行政机关的部份专业性强的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亦可按程序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三)拟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个人根据自身的工作业绩、现实表现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材料(委托人事代理人员向人事代理机构申报)。经职改部门审核后,凡符合送评条件的,送相应的评委会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二、评审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送评条件
(一)送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必备条件:
1、遵纪守法,有职业道德,工作表现好,聘任期内未受党纪政纪处分和刑事处罚或处分期限及刑期已满,年度考核为称职及以上等次,公示后无不良反映。
2、符合各系列•试行条例‣规定的学历要求。
3、职称外语(含古汉语、医古文)考试合格或符合“先评后补,先评后考”条件及免试条件;职称计算机考试合格或符合“免试和暂不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条件;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称外语合格证书超过有效期的,仍可送评。
4、继续教育达到•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的每人每年累计不得少于80学时的要求。如在送评时因特殊原因未达到规定的学时要求,也可“先评后补”,但必须在当年内达到规定的学时方能获取任职资格并办理资格证书。
5、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有一定学术、技术造诣,取得明 2 显成就,业绩突出,出版或撰写过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专著、论文或业务工作总结。
(二)送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条件
凡符合必备条件,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送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和双学士的本科生,聘任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满1年者。
2、学士学位获得者,聘任助理级职务满4年者。
3、未取得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和双专科毕业生,聘任助理级职务满5年者;或聘任助理级职务期间,年度考核有1年被评为优秀,聘任助理级职务满4年者。
4、大学专科毕业生,聘任助理级职务满6年者;或聘任助理级职务期间,年度考核有1年被评为优秀,聘任助理级职务满5年者;或聘任助理级职务期间,年度考核有2年被评为优秀,聘任助理级职务满4年者。
5、中专毕业生,聘任助理级职务满7年者;或聘任助理级职务期间,年度考核有1年被评为优秀,聘任助理级职务满6年者;或聘任助理级职务期间,年度考核有2年被评为优秀,聘任助理级职务满5年者。
(三)送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条件
凡符合必备条件,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送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1、获得博士学位者。
2、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及未取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3 聘任中级职务满5年者。
3、未取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和双专科毕业生,聘任中级职务满6年者;或在聘任中级职务期间,年度考核有1年以上被评为优秀,聘任中级职务满5年者。
4、大学专科毕业生,聘任中级职务满7年者;或聘任中级职务期间年度考核有1年被评为优秀,聘任中级职务满6年者;或聘任中级职务期间,年度考核有2年被评为优秀,聘任中级职务满5年者。
5、中专毕业生,聘任中级职务满15年者;或聘任中级职务期间,年度考核有2年被评为优秀,聘任中级职务满12年者;或聘任中级职务期间,年度考核有3年被评为优秀,聘任中级职务满10年者。个别系列突破学历的中专毕业生,须经有关学术、学会组织评定和选拔为县级及以上学术、技术、学科带头人或县级及以上拔尖人才,业绩突出,聘任中级职务满10年及以上。
(四)送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条件
凡符合必备条件,又具备下列条件者,可申报送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聘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聘任期间,有主持解决复杂疑难重大问题的经历,年度考核至少有1年以上被评为优秀。在本单位或本系统是本专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承担指导和组织本专业的全面业务技术工作。具有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并培养和带领出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
(五)在技术岗位上工作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必须符合必备条件的要求,具体条件按照各系列 4 •试行条例‣的要求执行。
三、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所在单位应根据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臵情况,聘任在相应的技术岗位上工作,以便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在岗锻炼提高并充分发挥作用。
凡具备条件的单位,均应制定聘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任职条件和聘用期限,规定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及低聘、高聘、缓聘、解聘办法,做到职责明确、权限清晰、条件合理,真正建立起“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对已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以及聘期已满的人员和新引进的急缺专业技术人员,要按照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的办法,择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用人单位与受聘人员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立聘任关系,明确聘期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一些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可采取不同的聘任办法,实行不同的聘期、给予较高的聘用待遇,相对稳定一批技术骨干。还可根据单位人才结构和工作需要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聘任部分兼职技术骨干。
低聘、缓聘人员及因考核不称职或双向选择落聘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高一级技术职务时,其未聘时间不能作为本级职务的任职年限。
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聘任情况必须如实在专业技术人员本人持有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证书”上记录,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续聘、晋升时任职年限计算的依据。
行政机关中评审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继续在行政机关工作的,不得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不与工资挂钩,仍按公务员身份进行考核。
四、客观公正、认真负责地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工作 考核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价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敦促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追求进步的有效措施。用人单位对聘任上岗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履约情况要严格进行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年度考核情况要按管理权限到市、县(市、区)职改部门备案,经备案后的考核结果记入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档案,同时记录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证书”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晋升、续聘、分配、奖惩和解聘的重要依据。凡不进行年度考核的单位的全部专业技术人员和不参加年度考核的专业技术人员都不得晋升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
五、依法开展好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继续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任现职期间能力建设得到提高和知识得到更新的重要途径。按照•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在继续教育中要担负组织实施和提供服务的职责,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其他学习条件,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和学习期内的待遇;专业技术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努力结合本职工作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继续教育必须实行登记制度。经人事部门备案的继续教育基地或本单位按计划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可以按规定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上登记学时或学分,作为晋升 6 职务时的依据。
六、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公示制度
职称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各单位在推荐、聘任等环节,一律实行公示制。对有弄虚作假行为和其他违反职称工作有关规定的,3年内不得推荐申报、评审任职资格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一)公示对象和范围
拟晋升和聘用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原则上在所在单位进行公示。
(二)公示的内容和方法
从今年起,推荐申报时,用人单位应公布任职条件,公示拟申报人员名单及其学历情况、继续教育学时、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考试情况、聘任情况及聘任期内的主要工作业绩等。对公示无反映和有反映但经调查核实没有问题的人员由用人单位将公示结果填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作为推荐晋升的必备材料之一。
对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须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竞聘上岗。对拟上岗人员名单应予以公示。用人单位根据公示结果、决定是否聘任。
七、研究生及大中专毕业生见习期满初定专业技术职务、引进和转岗专业技术人员备案确认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双师”或“多师”、破格晋升和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及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专业技术人员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按照四川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认真做好当前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川职改 7 办„2000‟37号)和绵阳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绵阳市农业服务体系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称号评聘经常化工作试行意见‡的通知‣(绵职改„1995‟2号)等文件精神执行。
本通知从下发之日起执行,过去有与本通知不一致的地方,以本通知为准。
主题词:专业技术人员 二○○三年七月十六日
职称改革 通知
第二篇:西乡县关于进一步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写写帮整理)
西人社发„2015‟92号
西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进一步深化职称评审及岗位聘用制度
改革 有关问题的通知
城北、城南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为充分发挥职称工作在人才配臵和使用中的基础作用,促进我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速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现就进一步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职称评审
(一)职称申报范围。
—
1、凡我县内企事业单位中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不受单位所有制性质和本人就业形式限制,均可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2、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满1年的专业技术人员、已经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审。
3、国有企事业单位职称申报须在岗位设臵范围内有空岗(按同职务层次内空岗总数核算)。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及执行评聘分离的单位不受岗位限制,但参评条件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申报条件一致。
4、拟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个人根据自身的工作业绩、现实表现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材料。凡符合送评条件的,由各主管部门初审后(流动人员由县人才交流中心初审),送县职改部门审核盖章,报相应的评委会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其中初级职称评审由县级职改部门组织评审;中级职称评审由市级职改部门组织评审;高级职称评审由省级相应的高级评委会评审。申报中高级职称未经县职改部门审核盖章的,评审结果不予认可。
(二)评审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送评基本条件。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条例》规定直接认定员级或助理级(以考代评各职称序列除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合格、转正定级、考核合格,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确定为助理级,大学专
科学历、中专学历者直接确定为员级。
大学专科学历聘用在员级岗位上满两年可评审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取大学专科学历满两年且在员级岗位上聘任满两年可评审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取大学本科学历满一年在员级岗位上聘任满一年可评审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评审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送评基本条件。按照当年本系列职称晋升文件执行。
二、关于岗位聘用
(一)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用制度是落实事业单位用人权力,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热情的重要改革措施,必须坚持“单位负责、公开公正、双向选择、能上能下”的原则,逐步实现人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1.县人社局负责本县区域内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工作,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督本系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各事业单位具体负责本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工作。
2.各事业单位均应根据本单位岗位设臵情况制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实施方案》,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任职条件和聘用期限,积极推进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做到职责明确、权限清晰、条件合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实施方案》是事业单位从事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应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并由主管部门审核,报县人社局备案。对已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
员,要按照公开公正、择优聘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择优聘任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用人单位与受聘人员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立聘任关系,明确聘期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
3.对新获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单位应根据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臵情况,聘任在相应的技术岗位上工作。如无相应岗位空缺,应先聘任在原职务岗位上,不得出现断聘、待聘等。对出现的断聘、待聘等情况的,断聘、待聘期间不予计算聘期或降低一个职务层次计算聘期。
4.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可根据经费负担能力和工作需要,由单位自主决定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
5.对男满57周岁,女满52周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事业单位法人、党支部书记及组织部门批准的单位副职,在岗位设臵范围内和本人自愿情况下可以不占用岗位进行聘用,职务撤销后,必须占岗聘用。
6.单位因政策性原因调整编制,调整后编制少于原编制而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超岗聘任的,原则上采用老人老办法方式开展岗位聘用,超岗聘用部分由单位逐年消化,并且在消化完成之前该级别岗位不得再次进行岗位聘用,在职称晋升时应将超岗部分核入该级别总岗位数再计算空岗。
7.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需要调整单位的,应根据新单位的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岗位空缺情况和岗位聘用条件参加岗位聘
用,如无岗位空缺可高职低聘,不得出现断聘、待聘。
8.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聘任情况必须如实在专业技术人员本人持有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证书》上记录,并到县职改部门审核备案。记录情况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续聘、晋升时任职年限计算的依据。未及时到职改部门审核备案的,记录情况一律不予认可。
(二)客观公正、认真负责地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工作。考核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价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督促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追求进步的有效措施。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履职情况要严格进行考核。考核优秀人员报送县人社部门备案,经备案后的考核结果记入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证,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晋升、续聘、奖惩和解聘的重要依据。聘任期内或聘任期满考核为“合格”及以上等次者可以续聘,考核为“基本合格”者可实行低聘,考核为“不合格”者必须低聘或予以解聘。凡不进行考核的单位,不参加考核的专业技术人员都不得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和晋升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流动人员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由县人才交流中心组织实施。
(三)依法开展好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继续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任现职期间能力建设得到提高和知识得到更新的重要途径。按照《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条例》的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在继续教育中要担负组织实施和提供服务的职责,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其他学习条件,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和学习期内的待遇;专业技术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努力结合本职工作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继续教育必须实行登记制度。经人社部门备案的继续教育基地或本单位按计划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以及各部门组织的专业科目培训,必须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上登记学时或学分,并作为晋升职务和岗位聘用时的依据。凡未进行培训、培训学时不到、考核不合格、未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上登记的不能参加晋升、聘用或续聘。
(四)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公示制度。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各单位在推荐申报职称和进行岗位聘任等环节,一律实行公示制。
1、公示对象和范围:拟晋升或拟聘用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必须在所在单位进行公示。
2、公示的内容、方法和期限:推荐申报职称时,用人单位应公示岗位空缺情况及拟申报人员名单及其学历情况、综合考核情况、继续教育、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情况、聘任情况及聘任期内的主要工作业绩等。对公示无反映和有反映但经调查核实没有问题的人员由用人单位将公示结果填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作为推荐晋升的必备材料之一。
对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须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
则实行竞聘上岗。用人单位在竞聘上岗时应对单位空缺岗位、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拟竞聘上岗人员名单应予以公示,竞聘结束后对拟聘用人员名单及其学历、考核、继续教育、工作业绩等情况进行公示。用人单位根据公示结果决定是否聘任。
公示期一般为7个工作日,如遇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延长,对公示情况有异议的,可以向单位、主管部门及县职改部门反映,受理单位应该积极查明情况,并将查明情况向举报人反馈,如需重新公示的,公示期与前要求一致。(县职改部门举报受理电话:6217682)
(五)聘任专业技术、综合管理职务的条件。
1、专业技术岗位聘用: 初级专业技术岗位。
①专业技术十一级岗位聘任条件:中专及以上学历,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符合助理级任职资格条件,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大学本科毕业在十二级岗位工作满二年;大学专科毕业在十二级岗位工作满四年;中专毕业在十二级岗位工作满八年。
②专业技术十二级岗位聘任条件:中专以上学历,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参加工作见习期满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
③专业技术十三级岗位聘任条件:大中专毕业见习期满取得初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人员。
高级、中级专业技术岗位。
见附件:
(1)《工程行业中高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指导条件》(2)《教育行业中高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指导条件》(3)《农业行业中高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指导条件》(4)《卫计行业中高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指导条件》(5)《其他行业中高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指导条件》
2、综合管理岗位聘用:
①综合管理十职岗位聘任条件:大中专毕业见习期满。②综合管理九职岗位聘任条件:中专及以上学历,符合九职任职资格条件,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大学本科转正定级或后取大学本科学历;大学专科毕业或或后取大学专科学历在十职岗位工作满3年;中专毕业在十职岗位工作满5年。
(六)聘任工作的程序和聘任时间的计算。
1、单位聘任。全额及差额事业单位需在岗位空缺内,单位根据专业技术岗位空缺和竞争上岗情况,会议研究后,提出聘任意见,并收集拟聘人员任职资格证书及受聘现岗位期间取得成果和业绩证明、聘书、考核登记证书、继续教育证明及竞争上岗、公示材料,送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县人社局审核。
具体程序为:
①成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领导小组,由事业单位负责人、领导班子成员、职工代表组成(职工代表不得少于聘任领导小组总人数的60%)。
②事业单位向全体成员公示拟聘任岗位、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及有关事项;
③符合聘用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向单位提出应聘书面申请;
④单位对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公示;
⑤演讲答辩,民主测评,综合评议,聘任领导小组提出拟聘人员意见;
⑥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领导小组集体讨论确定拟聘人员,并将拟聘人员名单、学历、考核、继续教育、工作业绩等情况在本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⑦对公示无异议的拟聘人员,由单位法定代表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任协议;
⑧单位在决定聘任人员的当月内,要将聘任结果送主管部门审核,并在规定时间报人社部门备案后办理聘用手续。
2、起聘时间:①当年新审批职称晋升人员,聘任同职务层次最低级别专业技术岗位,单位需在取得任职资格证后1个月内实施岗位聘用,并到县人社局审核备案。起聘时间从授予时间开始起算,如单位未在按规定时间到县人社局审核备案,则按审核备案的次月开始起聘。
②对同级别档次续聘人员,单位应在聘期满后1个月内实施岗位聘用,并到县人社局审核备案,起聘时间从聘期满后次月起算,如单位在聘期满后1个月内未到县人社局审核备案,则从审
核备案次月起算。
③同职务内晋升级别聘任,年内申报、年终审批,次年元月起聘。
④对教育、卫计等下属各事业单位人员调动,应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程序的通知》(西人社发„2013‟327号文件)要求办理,对由主管部门调动人员应在县人社局进行备案,经备案调动后,调入单位须在1个月内完成调入人员聘用,并办理相关聘用及审核备案手续,起聘时间按单位公示时间计算,同时调出单位应在台账上对该人员进行核销。未能及时办理聘用者,由主管部门负责予以整改,并按单位审核备案时间计算起聘时间。调动人员未经人社部门备案的,县职改部门将不予办理聘用手续。
⑤其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调动后,应按照聘任要求及程序参加调入单位聘任,调入单位必须在1个月内完成聘用,并办理聘用手续,未在规定时间内聘用的,由主管部门负责予以整改,并按单位办理审核备案时间计算起聘时间。
(七)转换岗位聘任。
事业单位在相应等级岗位出现空缺的情况下,确需转换岗位的,必须符合相应岗位等级的聘任条件,并具备下列条件:
1、转换到管理岗位九级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本科学历;(2)具有大专学历且参加工作满3年;(3)具有中专学历且参加工作满5年。
转换到管理岗位十级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具有大中专学历。后取学历人员,取得学历满1年且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方可申请转换到管理岗位。
2、转换到专业技术岗位的必须符合相应专业技术岗位聘任条件,并聘用到相应层次专业技术岗位的最低等级;其中要求转换到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必须先在低一级职务岗位上聘任且享受低一级职务待遇满1年以上。
3、转换岗位申报程序:单位根据岗位空缺和竞争上岗情况,会议研究后,提出聘用意见,并收集拟聘人员相关证明材料及竞争上岗、公示材料,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送县人社局审核后,办理聘用手续。起聘时间从县人社局审核批准当月起计算。
三、有关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岗位聘用是落实事业单位用人权利和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的重要举措,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重要改革措施,对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新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深入宣传政策,强化工作落实,确保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二)强化政策宣传。
各部门、各单位把此项工作做为落实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和重要契机,落实专人负责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并保持人员相对固定,确保具体业务经办人员吃透政策,熟悉流程。同时,利用集中学习等机会对政策进行认真宣传,确保每位专业技术人员都能了解政策,用好政策。
(三)严格责任追究。
各部门、单位要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岗位聘用过程中严格遵守政策规定,对有弄虚作假行为和其他违反职称和岗位聘用工作有关规定的单位,3年内不得推荐申报、评审任职资格,并可对直接负责的经办人员与单位直接责任领导降低级别聘用专业技术职务。事业单位与受聘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执行本规定发生人事争议的,经双方协商或行业主管部门协调无效,可按规定向县人社部门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本通知从下发之日起执行,过去有与本通知不一致的地方,以本通知为准,今后如遇政策调整,另行通知。
西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5年5月20日
附件1 工程行业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指导条
件
1、正高级三级聘用条件: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在正高级专业技术四级岗位工作五年以上;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具有高超的学术修养和技术水平,能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任四级期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推广奖三等奖以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篇;主持的技术研究成果推广成果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表过正式的专著(10万字以上);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
2、正高级四级聘用条件: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能够担负四级岗位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
3、副高级五级聘用条件: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在副高级专业技术六级岗位工作五年以上;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
个学时以上;有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任六级期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获得县级(含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推广奖;主持的技术研究成果推广成果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或市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发表正式的论著或技术性使用指导专著(5万字以上);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
4、副高级六级聘用条件: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在副高级专业技术七级岗位工作五年以上;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有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任六级期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获得县级(含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推广奖;主持的技术研究成果推广成果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或市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发表正式的论著或技术性使用指导专著(5万字以上);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
5、副高级七级聘用条件: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能够担负七级岗位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
6、中级八级聘用条件:中专及以上学历,受聘在专业技术
九级岗位上工作满四年,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近两个聘期内必须有一个考核为优秀,其中不得有考核不合格。能独立得担负起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任九级期间工作业绩明显,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任职期间主持、参与过技术研究或推广,获得过县委或县政府及以上奖励的;综合考核优秀。
7、中级九级聘用条件:中专及以上学历,受聘在专业技术十级岗位上工作满四年,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近两个聘期内必须有一个考核为优秀,其中不得有考核不合格。能独立得担负起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任十级期间工作业绩明显,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任职期间主持、参与过技术研究或推广,获得过县委或县政府及以上奖励的;综合考核优秀。
8、中级十级聘用条件: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能够担负十级岗位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在助理级岗位上聘任满五年,每年接受继续教育合格,其中不得有考核不合格。能独立得担负起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获得过县委或政府及以上奖励的;受聘在助理级岗位近两个聘期内有一个考核优秀。
附件2 教育行业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指导条
件
1、正高级三级聘用条件: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在正高级专业技术四级岗位工作五年以上;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有较高的学术成就和教学水平,能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任四级期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获得省级以上(含省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特级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等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教学类荣誉称号;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篇;发表过正式的教
学专著(10万字以上)。
2、正高级四级聘用条件: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能够担负四级岗位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
3、副高级五级聘用条件: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在副高级专业技术六级岗位工作五年以上;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有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任六级期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获得县级(含县级)以上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特级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等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教学类荣誉称号;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或市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完成一项本专业的县级以上教研课题(须有完整的立项、过程和结题报告);至少出版过教学专著一本(5万字以上);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
4、副高级六级聘用条件: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在副高级专业技术七级岗位工作五年以上;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有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任六级期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获得县级(含县级)以上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特级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等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教学类荣誉称号;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或市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完成一项本专业的县级以上教研课题(须有完整的立项、过程和结题报告);至少出版过教学专
著一本(5万字以上);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
5、副高级七级聘用条件: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能够担负七级岗位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
6、中级八级聘用条件:中专及以上学历,受聘在专业技术九级岗位上工作满四年,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不得有考核不合格。能独立得担负起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任九级期间工作业绩明显,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教学成绩突出,获得县级(含县级)以上模范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等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教学类荣誉称号;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篇或市级刊物发表论文2篇(必须是第一作者);完成本专业的县级以上教科研课题一项或校级教科研课题2项(必须是第一作者并须有完整的立项、过程和结题报告);公开出版过教育教学专著一部;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综合考核优秀。
7、中级九级聘用条件:中专及以上学历,受聘在专业技术十级岗位上工作满四年,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不得有考核不合格。能独立得担负起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任十级期间工作业绩明显,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教学成绩突出,获得县级(含县级)以上模范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等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教学类荣誉称号;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篇或市级刊物发表论文2篇(必须是第一作者);完成本专业的县级以上教科研课题一项或校级教科研课题2项(必须是第一作者并须有完整的立项、过程和结题报告);公开出版过教育教学专著一部;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综合考核优秀。
8、中级十级聘用条件: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能够担负十级岗位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在助理级岗位上聘任满五年,每年接受继续教育合格,其中不得有考核不合格。能独立得担负起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获得过县委或政府及以上奖励的;受聘在助理级岗位近两个聘期内有一个考核优秀。
附件3 农业行业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指导条
件
1、正高级三级聘用条件: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在正高级专业技术四级岗位工作五年以上;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
个学时以上;具有高超的学术和技术水平,能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任四级期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主持的技术研究成果或推广成果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组织专业师资培训不少于100课时;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推广奖三等奖以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篇以上(含6篇,以下同);发表过正式的专著(10万字以上)。
2、正高级四级聘用条件: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能够担负四级岗位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
3、副高级五级聘用条件: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在副高级专业技术六级岗位工作五年以上;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有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任六级期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主持的技术研究成果推广成果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县级(含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推广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或市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发表正式的论著或技术性使用指导专著(5万字以上),每年组织的技术培训课不少于100课时。
4、副高级六级聘用条件: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受聘
在副高级专业技术七级岗位工作五年以上;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有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任六级期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主持的技术研究成果推广成果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县级(含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推广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或市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发表正式的论著或技术性使用指导专著(5万字以上),每年组织的技术培训课不少于100课时。
5、副高级七级聘用条件: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能够担负七级岗位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
6、中级八级聘用条件:中专及以上学历,受聘在专业技术九级岗位上工作满四年,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不得有考核不合格。能独立得担负起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任九级期间工作业绩明显,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主持至少一个专业技术课题或试验项目,完成情况好,方案、记录、总结资料齐全;任职期间参与过技术研究或推广项目并获得过县委、政府及以上奖励的;受聘在九级岗位近两个聘期内在市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的(必须是第一作者);综合考核优秀。
7、中级九级聘用条件:中专及以上学历,受聘在专业技术十级岗位上工作满四年,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其
中不得有考核不合格。能独立得担负起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任十级期间工作业绩明显,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主持至少一个专业技术课题或试验项目,完成情况好,方案、记录、总结资料齐全;任职期间参与过技术研究或推广项目并获得过县委、政府及以上奖励的;受聘在十级岗位近两个聘期内在市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的(必须是第一作者);综合考核优秀。
3、中级十级聘用条件: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能够担负十级岗位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在助理级岗位上聘任满五年,每年接受继续教育合格,其中不得有考核不合格。能独立得担负起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获得过县委或政府及以上奖励的;受聘在助理级岗位近两个聘期内有一个考核优秀。
附件4 卫计行业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指导条
件
1、正高级三级聘用条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在正高级专业技术四级岗位工作五年以上;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具有高超的学术和技术水平,能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任四级期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推广奖三等奖以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篇以上(含6篇,以下同);主持的技术研究成果或推广成果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表过正式的专著(10万字以上);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
2、正高级四级聘用条件: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能够担负四级岗位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
3、副高级五级聘用条件: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在副高级专业技术六级岗位工作五年以上;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有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任六级期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获得县级(含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推广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或市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主持的技术研究成果推广成果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表正式的论著或技术性使用指导专著(5万字以上)。
4、副高级六级聘用条件: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在副高级专业技术七级岗位工作五年以上;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有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任六级期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获得县级(含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推广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或市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主持的技术研究成果推广成果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表正式的论著或技术性使用指导专著(5万字以上)。
5、副高级七级聘用条件: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能够担负七级岗位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
6、中级八级聘用条件:中专及以上学历,受聘在专业技术
九级岗位上工作满四年,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不得有考核不合格。能独立得担负起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任九级期间工作业绩明显,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任职期间主持、参与过技术研究或推广,获得过县委、县政府及以上奖励的;综合考核优秀;受聘在九级岗位近两个聘期内在市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的(必须是第一作者)。
7、中级九级聘用条件:中专及以上学历,受聘在专业技术十级岗位上工作满四年,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不得有考核不合格。能独立得担负起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任十级期间工作业绩明显,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任职期间主持、参与过技术研究或推广,获得过县委、县政府及以上奖励的;综合考核优秀;受聘在十级岗位近两个聘期内在市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的(必须是第一作者)。
8、中级十级聘用条件: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能够担负十级岗位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在助理级岗位上聘任满五年,每年接受继续教育合格,其中不得有考核不合格。能独立得担负起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获得过县委或政府及以上奖励的;受聘在助理级岗位近两个聘期内有一个考核优秀。
附件5 其他行业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指导条
件
1、正高级三级聘用条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在正高级专业技术四级岗位工作五年以上;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具有高超的学术和技术水平,能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任四级期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推广奖三等奖以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篇以上(含6篇,以下同);主持的技术研究成果或推广成果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表过正式的专著(10万字以上);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
2、正高级四级聘用条件:取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能够担负四级岗位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
3、副高级五级聘用条件: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在副高级专业技术六级岗位工作五年以上;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有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任六级期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获得县级(含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推广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或市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主持的技术研究成果推广成果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表正式的论著或技术性使用指导专著(5万字以上)。
4、副高级六级聘用条件: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在副高级专业技术七级岗位工作五年以上;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有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任六级期间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获得县级(含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推广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或市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市级“三一一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省“三五人才”等称号;主持的技术研究成果推广成果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表正式的论著或技术性使用指导专著(5万字以上)。
5、副高级七级聘用条件: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能够担负七级岗位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
6、中级八级聘用条件:中专及以上学历,受聘在专业技术九级岗位上,工作满四年,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其中不得有考核不合格。能独立得担负起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任九级期间工作业绩明显,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任职期间主持、参与过技术研究或推广,获得过县委或政府及以上奖励的;综合考核优秀;受聘在九级岗位近两个聘期内在市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的(必须是第一作者)。
7、中级九级聘用条件:中专及以上学历,受聘在专业技术十级岗位上,工作满四年,每年接受继续教育80个学时以上,其中不得有考核不合格。能独立得担负起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任十级期间工作业绩明显,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任职期间主持、参与过技术研究或推广,获得过县委或政府及以上奖励的;综合考核优秀;受聘在十级岗位近两个聘期内在市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的(必须是第一作者)。
8、中级十级聘用条件: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能够担负十级岗位所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在助理级岗位上聘任满五年,每年接受继续教育合格,其中不得有考核不合格。能独立得担负起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获得过县委或政府及以上奖励的;受聘在助理级岗位近两个聘期内有一个考核优秀。
第三篇: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2017年1月8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文如下。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于党和政府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现就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职业特点,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发展、激励创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遵循规律、科学评价。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推进。针对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反映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把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分类评价。
——坚持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把人才评价与使用紧密结合,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满足各类用人单位选才用才需要。
(三)主要目标。通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服务不够规范配套等问题,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二、健全职称制度体系
(四)完善职称系列。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继续沿用工程、卫生、农业、经济、会计、统计、翻译、新闻出版广电、艺术、教师、科学研究等领域的职称系列,取消个别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称系列,整合职业属性相近的职称系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系列。新设职称系列由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提出,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未经批准不得自行设置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
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参加通用专业职称评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相近专业职称评审可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特殊专业职称评审可根据军队实际情况制定评审办法,评审结果纳入国家人才评价管理体系。
(五)健全层级设置。各职称系列均设置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其中高级职称分为正高级和副高级,初级职称分为助理级和员级,可根据需要仅设置助理级。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六)促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统筹研究规划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框架,避免交叉设置,减少重复评价,降低社会用人成本。在职称与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领域建立职称与职业资格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认定其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初级、中级职称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专业不再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审或认定。
三、完善职称评价标准
(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位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八)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分系列修订职称评价标准,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对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不高的职称系列和岗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九)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四、创新职称评价机制
(十)丰富职称评价方式。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基础研究人才评价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评价突出市场和社会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评价重在同行认可和社会效益。对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方式进行评价。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单独评审。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十一)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中经批准离岗创业或兼职的专业技术人才,3年内可在原单位按规定正常申报职称,其创业或兼职期间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在内地就业的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各地颁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外籍人员,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公务员不得参加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
(十二)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对专业性强、社会通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的职称系列,以及不具备评审能力的单位,依托具备较强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组建社会化评审机构进行职称评审。建立完善个人自主申报、业内公正评价、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督的社会化评审机制,满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新兴业态职称评价需求,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
(十三)加强职称评审监督。完善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管理制度,明确界定评审委员会评审的专业和人员范围,从严控制面向全国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积极吸纳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企业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健全职称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严肃评审纪律,明确评审委员会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责任,强化评审考核,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建立职称评审公开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企事业单位领导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为本人或他人评定职称谋取利益。建立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加强对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构建政府监管、单位(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严禁社会组织以营利为目的开展职称评审,突出职称评审公益性,加强评价能力建设,强化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
依法清理规范各类职称评审、考试、发证和收费事项,大力查处开设虚假网站、制作和贩卖假证等违纪违法行为,打击考试舞弊、假冒职称评审、扰乱职称评审秩序、侵害专业技术人才利益等违法行为。
五、促进职称评价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
(十四)促进职称制度与人才培养制度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职称制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作用,紧密结合专业技术领域人才需求和职业标准,在工程、卫生、经济、会计、统计、审计、教育、翻译、新闻出版广电等专业领域,逐步建立与职称制度相衔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推进职称评审与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相衔接,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
(十五)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的有效衔接。用人单位结合用人需求,根据职称评价结果合理使用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的衔接。对于全面实行岗位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一般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审。对于不实行岗位管理的单位,以及通用性强、广泛分布在各社会组织的职称系列和新兴职业,可采用评聘分开方式。坚持以用为本,深入分析职业属性、单位性质和岗位特点,合理确定评价与聘用的衔接关系,评以适用、以用促评。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六、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
(十六)下放职称评审权限。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府部门在职称评价工作中要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微观管理,减少事务性工作。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职称的整体数量、结构进行宏观调控,逐步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符合条件的市地或社会组织,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对于开展自主评审的单位,政府不再审批评审结果,改为事后备案管理。加强对自主评审工作的监管,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将暂停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
(十七)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全覆盖、可及性、均等化的要求,打破地域、所有制、身份等限制,建立权利平等、条件平等、机会平等的职称评价服务平台,简化职称申报手续和审核环节。健全专业化的考试评价机构,建立职称评审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职称证书查询验证服务。选择应用性、实践性、社会通用性强的职称系列,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积极探索跨区域职称互认。在条件成熟的领域探索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结果的国际互认。
(十八)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委和政府对职称工作的统一领导。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把职称制度改革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等方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职称政策制定、制度建设、协调落实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鼓励其参与评价标准制定,有序承接具体评价工作;用人单位作为人才使用主体,要根据本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状况,自主组织开展职称评审或推荐本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实现评价结果与使用有机结合。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敏感性,将职称制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配套措施,分系列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坚持分类推进、试点先行、稳步实施,妥善处理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加强职称管理法治建设,完善职称政策法规体系。加强舆论引导,搞好政策解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支持和参与职称制度改革,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和顺利实施。
第四篇:潮州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潮州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职称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我市职称制度改革,加强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中央《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及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17〕5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改革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统领,落实中央和省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及职称制度改革的部署,牢固树立新时代发展理念,立足服务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完善我市职称制度体系,加快培养造就一支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围绕健全职称评价管理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机制、优化职称管理服务、加强职称评审
监管,形成以突出品德为首要条件,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业内认可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健全职称评价管理体系
1.落实职称管理政策。贯彻执行省修订完善的职称评审管理、评审委员会组织管理、职称评审纪律等规定和职称系列专业类别和专业目录。推进我市科技前沿技术和制造业领域等职称系列专业评价,在条件成熟情况下,调整评委会评审专业范围,增加评审专业组设置。加快开展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网络信息、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新材料、新能源等专业职称评价。
2.落实职称政策和人事人才政策衔接。对于全面实行岗位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一般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审,探索建立评聘分开制度。对于不实行岗位管理的单位,实行评聘分开。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的,按规定可以认定其具备相应系列、专业、层级的职称。公务员不得参加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符合报名条件的可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考试。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落实与职称制度相衔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
—2—
3.落实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相互贯通发展政策。对符合申报条件或获省级以上奖项的高技能人才,可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和认定。在职称评审中,技工院校中级技工班毕业生与中专学历人才同等对待,高级技工班毕业生与大专学历人才同等对待,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与本科学历人才同等对待。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高技能人才可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
(二)完善职称评价标准
4.突出品德首要条件。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实行学术造假和职业道德严重缺失“一票否决”;完善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承诺机制,建立我市专业技术人才诚信信息化档案,并将个人职称诚信行为纳入国家和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对职称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对通过弄虚作假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5.突出创新能力导向。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增加各职称系列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制定不同创新类型的评价指标。
注重基础研究,将解决重大学科问题或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增加技术交易额、技术作价入股、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应用方对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评价等市场化、社会
—3—
化评价要素。注重专利质量和实际贡献,将专利获奖或授权使用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注重标准制定评价,将制定的国际、国家、地区和行业标准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对具备相应学历层次但所学专业与现从事的专业不对口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并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给予破格申报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1)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及以上(前三完成人);
(2)获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以上的(前二完成人);
(3)获得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县区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以上(第一完成人);
(4)获有本专业领域发明专利1项(发明人)。
6.突出业内认可评价。将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作为职称评价的重要条件,将业绩成果推动行业发展的影响力、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不唯论文数量;对工程、工艺美术、艺术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统一要求,—4—
确需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
7.加强分类动态管理。落实各系列职称评价标准,对科学研究人才,执行以科技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主的科学研究职称评价标准。对教师人才,要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评价核心,执行以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主的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对医疗卫生人才,执行涵盖临床实践、科研带教、公共卫生服务等要素的医疗卫生人才职称评价标准。对工程技术人才,执行切合生产实践的评价标准,重点评价工程技术人才掌握必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技术创造发明、技术推广应用、工程项目设计、工艺流程标准开发等实际能力和业绩。执行符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评价标准,重点执行评价农业技术人才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推广、科研、种养、传授、培训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实际能力和业绩。注重完善中级和初级职称标准的各项工作,建立职称评价标准的分级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国家标准、省级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及时更新系列专业职称评价标准。
(三)创新评价方式机制
8.搭建职称评价“绿色通道”。省、市人才主管部门认定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可直接申报相应层级的职称;取得重
—5—
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使用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省级以上重大奖项获得者,省级以上重大人才项目入选者,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省引进领军人才、省引进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南粤突出贡献和创新奖个人或团队带头人的专业技术人才,可按规定的相应程序认定正高级职称。国家、省组织人事部门选派到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及粤东西北地区服务锻炼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含省行业主管部门选派的专业志愿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审、优先聘用。
9.支持基层、非公有制单位、自由职业以及离岗创业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职称评价。激发本土人才的创新活力,以业绩能力为导向,对在我市工作的基层及非公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工作总结、教案、病历、技术推广总结、工程项目方案、专利成果等作为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对有条件的系列、专业,探索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实行单独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
对县以下(不含县)基层一线、非公有制单位、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并有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适当放宽专业或学历要求:
(1)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可申请评审初级专业技术资格: ①不具备规定的专业条件的,对照资格条件中相应学历水平,资历年限相应增加一年;
—6—
②不具备相应专业及学历条件的,必须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8年以上或取得员级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2)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可申请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①不具备规定的专业条件的,对照资格条件中相应学历水平,资历年限相应增加一年;
②不具备相应专业及学历条件的,必须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或取得助级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考虑到非公有制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考核缺乏连贯性的实际,允许先进行评审,候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后再完成继续教育任务,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对在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中经批准离岗创业或兼职的专业技术人才,3年内可在原单位按规定政策申报职称;其创业或兼职期间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
鼓励农业科研人员、文艺工作者、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等人员定期服务乡村,通过对口帮扶、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咨询服务等形式,到基层完成一定数量的服务任务,在申报职称评审时,其服务经历可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用人单位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评审。
10.优化评价方式。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
—7—
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在副高级评审中实行面试答辩。初、中级职称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专业不再受理相应的职称评审或认定。
(四)优化职称管理服务
11.承接及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根据我市当前职称评审的实际情况和行业优势,向省厅申请承接本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具备条件专业副高级职称的评审权限。同时向条件成熟的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依法下放相关专业的中级职称评审权限。
12.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自主评审。向科研院所和医院等事业单位下放单位主体系列的职称评审权,强化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考核聘用、绩效管理等用人政策有机整合。向符合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型骨干企业下放企业主体系列的职称评审权,促进企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职称评价标准制定,建立行业龙头企业人才评价和职称评价评审相衔接机制。对于开展自主评审的,政府不再审批评审结果,改为事后备案管理。
13.健全以非公有制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为主的公共服务体系。畅通非公有制组织、自由职业、在潮就业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和符合条件的外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通道,简化职称评审申报手续和审核环节,职称申报不与人事档案管理挂—8—
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设立职称申报点,非公有制组织、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才经用人单位推荐,申报点受理审核后报送职称评审委员会;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申报点直接受理审核后报送职称评审委员会。做好职称申报网上管理服务工作和发放规范标准的职称证书工作,落实规范职称评审收支标准,杜绝以营利性为目的职称评审收费行为。
(五)加强职称评审监管
14.提升政府监管能力。建立市、县(区)二级职称评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职称评审工作监督和考核。加强对评审全过程的监管,执行评审中巡查、随机抽查和评后复查、倒查、投诉等制度。加强对自主评审工作的监管,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将暂停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加强对用人单位申报审核的监管,对弄虚作假行为追究责任。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畅通职称投诉举办渠道。依法依规清理查处扰乱职称评审秩序、侵害专业技术人才利益等违法行为。严肃职称评审纪律,加大职称违纪处理力度。
15.强化职称评审委员会管理。严格按照省的规定,规范职称评审委员会的设置条件、程序、名称,明确界定评审专业、层级和人员范围。设置职称评审委员会或新增评审专业须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本市及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要求在每年职称评审申报前向社会
—9—
公布本地区职称评审委员会设置情况。本市各级评审委员会要按照省开展职称评审的政策要求,细化职称评审工作程序和规则,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做好建立全省统一的分级动态管理评委专家库工作,实行评审专家诚信管理。
16.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委和政府对职称工作的统一领导,按照省的要求,努力构建党委组织部门抓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各负其责、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职称评审良好格局。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把职称制度改革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等方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要求,配合和推动制定职称政策、完善制度建设、落实执行和监督检查,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要求加强对职称制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数量、结构进行宏观调控,加强改革政策落实的绩效评估。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做好政策解读,营造改革氛围。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事业发展需要和人力资源配置,按照标准和评审工作要求,在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指导及监督下,自主组织开展职称评审或推荐本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实现评价结果与使用有机结合。
三、进度安排
—10—
改革实施工作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8年10月前)
1、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的潮州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
2、深入调研。到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市直各评审委员会日常工作部门,重点的行业主管部门,就深化我市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开展调研。
3、制定我市职称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积极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沟通,明确掌握改革工作内容、安排和要求。在省的指导下,研究草拟我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并向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市直各评审委员会日常工作部门,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征求意见。收集征求意见情况后,对我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进行综合修改,报市政府审批同意后,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
第二阶段:动员部署(2018年11月-12月)
4、印发文件。印发《潮州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各县(区)要将市改革方案转发到辖区范围内各有关单位和各镇(街道)、企业,并制定本地区改革组织实施办法(或贯彻意见)。
5、推进部署。召开全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部署会,传达学习改革有关精神,对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目标任务,提出工作要求。
—11—
各县(区)要召开本地区工作部署会,向本地区各有关部门和镇(街道)、企业传达改革有关精神,明确改革具体工作事项和要求。
6、舆论宣传。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及政策宣讲、学习讨论、印发文件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改革工作的主要精神和重大意义,介绍改革的内容、步骤及具体要求等。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2019年1月-2020年底)
7、完善各评委会设置和评委库管理。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整环保专业初级评审委员会为中级评审委员会,在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专业中增设服装专业的评审,轻工专业中级评委会中增设五金制品专业,各评委会根据调整方向充实专家评委,完善评委库管理。
8、申请承接部分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审权。深入摸底调查并结合我市实际,按照省的统一部署,积极向省申请承接我市优势行业的副高级职称评审权。
9、下放中级职称评审权。根据我市各县(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具体情况和优势行业发展,向条件成熟的县(区)依法下放中级职称评审权。
10、设立职称申报点。在市人才管理办公室设立职称申报点,申报点负责审核非公有制组织、自由职业人员的申报评审纸质材料和其在专业技术人员系统上的信息处理工作。简化职称申报手—12—
续和审核环节。
11、继续完善我市轻工专业第二评审委员会自主评审事后备案管理制度。
12、严格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政策出台进度及改革工作步调安排,逐步开展各项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7月-2020年底)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开展后,各县(区)、评委会要认真总结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及时报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对各县(区)改革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提出进一步深化完善改革和实现常态化评审的意见报省人社厅。
五、工作要求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改革本身涉及标准制定、人员过渡、评审聘用等诸多环节,工作十分复杂,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全省和我市的统一部署开展改革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县(区)要充分认识职称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按照现有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各县(区)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备案。
(二)结合实际,周密部署。各县(区)要根据全省改革统
—13—
一部署和我市具体实施方案要求,抓紧制定本地区改革组织实施办法并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备案。
各县(区)要统筹规划,分工协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加强改革过程中的应急预警机制。市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对各地的领导和指导,妥善协调处理好改革遇到的问题。
(三)平稳过渡,稳慎实施。要充分认识职称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妥善做好新旧政策衔接工作。各职称(职务)层级的评聘,要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文件的原则要求、标准条件、评价办法、评聘程序等,结合岗位设置管理开展工作,确保改革顺利有序推进。
—14—
第五篇:汕头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汕头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和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和部署,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及职称制度改革,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统领,落实中央和省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及职称制度改革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立足服务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简政放权、强化监督管理、强化服务意识,突出品德为先、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对工作实绩的考核,进一步完善我市职称管理制度、评审组织、监督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我市职称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水平,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庞大、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队伍,为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职称管理制度
1、进一步完善职称管理政策。在严格执行国家、省相关职 1 称政策和评价标准,规范职称评审管理、评审委员会组织管理,严肃职称评审纪律规定的基础上,完善分类明晰、等级完备、动态调整和定期发布的职称系列专业类别和专业目录。推进我市科技前沿技术和制造业领域等职称系列专业评价,加快开展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网络信息、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新材料、新能源等专业职称评价。对于我省新设置的正高级职称系列,我市企事业单位应鼓励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申报,为我市培养更多人才。
2、促进职称政策与人事人才政策的衔接。对全面实施岗位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原则上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审。对不实行岗位管理的单位,实行评聘分开。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的,按规定可以认定其具备相应系列、专业、层级的职称。公务员不得参加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符合报名条件的可以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3、推动技能人才与职称有效对接。符合申报条件或获省级以上奖项的高技能人才,可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和认定。在职称评审中,技工院校中级技工班毕业生与中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高级技工班毕业生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与本科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取得专业技 2 术职称的高技能人才可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
(二)完善人才评价标准
1、突出品德首要条件。坚持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用人单位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须签署《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诚信承诺书》,承诺保证所提交的相关证书、论文论著、业绩成果等申报材料真实可信。对学术造假、职业道德严重缺失实行“一票否决”。将我市专业技术人才个人职称诚信行为纳入国家、省、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对职称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2、突出创新能力导向。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各职称系列增加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及不同创新类型的评价指标。注重基础研究,将解决重大学科问题或实践问题的能力、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增加技术交易额、技术作价入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应用方对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评价等市场化、社会化评价要素。注重专利质量和实际贡献,将专利获奖或授权使用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注重标准制定评价,将制定国际、国家、地区和行业标 3 准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3、突出业内认可评价。将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作为职称评价的重要条件,将业绩成果推动行业发展的影响力、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科学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不唯论文数量;对工程、工艺美术、艺术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进一步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获得奖项等成果形式代替论文。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需评价外语、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
4、加强分类动态管理。职称评价标准将分级管理和动态调整,实行国家标准、省级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及时更新系列专业职称评价标准。根据各系列各层级的职称评价标准,对科学研究人才,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科技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主的科学研究职称评价标准。对教师人才,坚持立德树人,把教好书、育好人作为教师评价的核心,针对不同岗位类型和学科领域,建立以政治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主的教师职称标准。对医疗卫生人才,建立函盖临床实践能力、科研带教、公共卫生服务等要素的医疗卫 4 生人才职称评价标准。对工程技术人才,建立切合生产实践的评价标准,重点评价工程技术人才掌握必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技术创造发展、技术推广应用、工程项目设计、工艺流程标准开发等实际能力和业绩。对农业人才,建立符合加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评价标准,重点评价农业技术人才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推广、科研、种养、传授、培训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实际能力和业绩。
(三)健全职称评价机制
1、打破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制约。进一步打破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在汕头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可在工作单位所在区域按要求申报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科技、教育、医疗、文化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中临时聘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凡符合评价标准的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2、畅通离岗创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渠道。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中经批准离岗创业或兼职的专业技术人才,3年内可在原单位按规定正常申报职称,其创业或兼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
3、支持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职称评价。对在我市及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按各专业系列的评价标准,职称 5 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硬性要求,淡化或者不作论文要求,工作总结、教案、病历、技术推广总结、工程项目方案、专利成果等可作为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有条件的系列、专业可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实行单独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
4、开通职称评价绿色通道。省、市人才主管部门认定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可直接申报相应层级的职称。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省级以上重大奖项获得者,省级以上重大人才项目入选者,可直接由我市推荐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省引进领军人才、省引进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南粤突出贡献和创新奖个人或团队带头人的专业技术人才,可按照相应程序上报省认定正高级职称。国家、省组织人事部门选派到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及粤东西北地区服务锻炼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含省行业主管部门选派的专业志愿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审、优先聘任。
5、优化评价方式方法。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推行申报职称评审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全员面试答辩做法,各职称专业系列评审委员会可结合本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需要在职称评审中选择 6 合适的面试答辩方式,鼓励采取网络面试答辩方式。
(四)优化职称评审管理的服务
1、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对我市部分优势明显、专业人才密集度高、创新能力强的行业,积极向省申请下放相应专业的副高级职称评审权限到我市。向条件允许的区县下放中级职称评审权限。支持条件成熟的创新创业园区、产业园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组建社会化职称评审委员会,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开展职称评审服务。
2、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自主评审。按权限向高校直接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向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下放单位主体系列的职称评审权。强化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考核聘用、绩效管理等用人政策有机整合。向符合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型骨干企业下放企业主体系列的职称评审权,促进企业自主培养和使用人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加制定符合本单位要求,并且不低于国家及省要求的职称评价标准,建立行业龙头企业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审相衔接机制。对于开展自主评审的,政府人社部门不再审批评审结果,改为事后备案管理。
3、打通非公有制专业技术人才服务通道。对非公有制组织、自由职业、在汕就业的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和符合条件的外籍专 7 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简化职称申报手续和审核环节,职称申报不与人事档案管理挂钩,由市、区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设立职称申报点,非公有制组织、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才经用人单位推荐,申报点受理审核后报送职称评审委员会;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申报点直接受理审核后报送职称评审委员会。积极参与全省职称网上管理服务平台和证书管理系统建设,发放规范标准的职称证书。规范职称评审收支标准,杜绝以营利性为目的的职称评审收费行为。
(五)加强职称评审监管。
1、提升政府对职称监管能力。建立市、区县两级职称评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职称评审工作监督和考核。加强对评审全过程的监管,建立评审中巡查、随机抽查和评审后复查、倒查、投诉等制度。加强对自主评审工作的监管,探索自主评审单位信用评级机制,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将暂停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加强对用人单位申报审核的监管,对弄虚作假行为追究单位及审核人责任。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畅通职称投诉举报渠道。依法清理查处扰乱职称评审秩序、侵害专业技术人才利益等违法行为。严肃职称评审纪律,加大职称违纪处理力度。
2、强化职称评审委员会管理。规范职称评审委员会的设置条件、程序、名称,明确界定评审专业、层级和人员范围。设置 8 职称评审委员会或新增评审专业须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备案,自主评审单位报行业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每年职称评审申报前向社会公布本地区职称评审委员会设置情况。评审委员会要细化职称评审工作程序和规则,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
3、加强职称评审专家库建设。全市建立统一的分级动态管理评委专家库,实行评审专家诚信管理。各地各部门按有关规定组建职称评审专家库。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采取单位推荐、专家举荐、个人自荐等多种形式,吸纳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企业专家。实行专家评审实名制,定期组织评审专家进行政策学习和业务培训,加强评审专家考核。完善评审专家退出机制,对违反评审工作纪律、调离专业技术岗位、退休及其他不能履行职责的专家及时剔除,并按评委库委员产生程序及时增补。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委和政府对职称工作的统一领导,努力构建党委组织部门抓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各负其责、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职称评审良好格局。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将职称制度 9 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和顺利实施。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要求加强对职称制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职称的整体数量、结构进行宏观调控,加强改革政策落实的绩效评估。
(二)加强协调配合。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把职称制度改革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等方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职称政策制度,负责制度建设、协调落实和监督检查。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做好政策宣传解读,营造改革氛围。教育、卫生、工程等职称改革重要领域行业主管部门要做好本系统、本行业职称工作规划,加强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强做大本系统、本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全市各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事业发展需要和人力资源配置,自主组织开展职称评审或推荐本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实现评价结果与使用有机结合。
(三)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报刊、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职称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改革措施。要做好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力引导改革预期,积极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要加强舆情监控,及时关注舆情动态,妥善处理和化解改革中的矛盾,确保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