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创新群众工作 共建共享幸福唐钢

时间:2019-05-13 17:1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化创新群众工作 共建共享幸福唐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化创新群众工作 共建共享幸福唐钢》。

第一篇:深化创新群众工作 共建共享幸福唐钢

深化创新群众工作 共建共享幸福唐钢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唐钢是一个拥有六十八年发展历史的国有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现有职工三万人,具有产钢1800万吨/年生产能力,是省内具有最大产能的单体钢厂。唐钢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始终坚持“产业报国、成就员工”目标,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指导思想,在钢铁行业率先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路,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职工队伍充满自豪感、幸福感。温家宝总理高兴地称赞唐钢“技术改造有进步,节能减排搞得好,职工福利有提高”。在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唐钢各级工会组织按照“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深化和创新群众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把群众工作贯穿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职工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实现了企业和职工的和谐发展。

一、推进群众工作站室建设,拓宽职工诉求渠道 随着唐钢的快速发展,广大职工对幸福指数的期望越来越高,职工的诉求日益增多。在唐钢“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唐钢明确提出建设效益型、责任型、幸福型企业的发展目标,全力打造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为推进幸福企业建设,唐钢把建立群众工作室作为工会组织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重要载体,作为工会组织发挥优势、展示作为、体现特色的重要抓手,努 力把职工群众工作室建设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的“直通车”、引领工会工作的“导航器”。

五大举措推进群众工作室基础建设。一是建立活动组织机构。唐钢召开工会常委会对创建工作进行部署,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任组长的群众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和职责。二是制定下发唐钢《关于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建立群众工作室的实施意见》,在公司及二级单位建立了群众工作室32个,在各基层分会设立了群众工作站近400个,任命2850 个工会小组长为基层联络员,形成了从公司到各厂、从车间到班组全覆盖的责任体系。三是健全制度,明确职责。为切实发挥群众工作室职能,唐钢建立并完善了民主管理、劳动争议综合调控、信访代理、信息上报等工作制度,把定期深入联系点、开展舆情征集活动、加强法律法规监督检查、关心职工生活等工作作为群众工作室重要任务,确保了群众工作室建设“覆盖全面、运作规范、工作有力、富有成效”。四是积极推行组织网络信息化建设。唐钢按照省总开发的组织网络数据管理系统,逐级对群众工作室设置情况、领导机构、工作人员等信息进行统计核实,实现了群众工作室管理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五是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唐钢把群众工作室建设作为工会系统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会建家工作考核的先决条件,对未按要求建立群众工作室实行一票否决。

围绕“两个服务”确保群众工作室见实效。一是围绕服务 企业发挥群众工作室作用。在加快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唐钢以“做精主业、做大非钢、适度多元、持续创新”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非钢产业。在唐钢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人力资源优化过程中,各级工会依托群众工作室站,加大思想交流、源头参与、诉求表达和调解工作力度,引导职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各群众工作联络员第一时间对分配到本单位职工进行摸底走访,为家庭困难的职工建档,在思想和生活上提供全力帮扶,让职工始终如一地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目前唐钢已有万名职工告别钢铁主业进军非钢领域大显身手,降低钢铁主业人工成本近10亿元。二是围绕服务职工发挥群众工作室作用。唐钢各级工会组织以推进群众工作室建设为契机,在加强民主管理、关爱帮扶、活跃职工生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在提高职工幸福指数、建设幸福钢城中积极发挥作用。各级群众工作联络员按照基层联系点、舆情征集等制度要求,进车间,下班组,广泛收集职工意见,充分发挥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监督人作用,及时向单位党政及上级工会反馈职工思想动态和所思所求。一年来,收到职工代表提案、联络员建议共190多条,所反映的相关问题一周内全部得到落实,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和维护。

二、厂处级领导班组活动日,实现与职工面对面、心连心 “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是唐钢群众工作一贯坚持的原则。为让职工更加全面、准确、深入地了解公司发展,让 各厂处级领导面对面听取职工心声,第一时间掌握基层动态,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干部职工的执行力和凝聚力,唐钢从2009年8月开始,将每月第一周定为厂处级领导“班组活动日”,用领导与职工的“面对面”赢得与职工的“心连心”。

唐钢厂处级领导坚持每月走进车间班组,参与班前、班后会,与职工谈工作、唠家常,在公司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密切干群关系,引导职工有的放矢开展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使“厂处级领导班组活动日”长效化、制度化,唐钢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单位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生产形势、重点工作形成每月主题不同的宣讲提纲,定期上报每月活动的安排方案、具体计划和活动小结,形成了一种长效工作机制。为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防止活动流于形式和“一言堂”现象发生,唐钢各职能部室对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对口包保,按照各二级单位活动计划,公司工会、企业文化部、运营改善部等职能部室每月深入一线跟踪考察活动开展情况。自活动开展以来,唐钢各单位厂级领导足迹遍布全公司2698个班组,实现了厂处级领导参加活动100%,对职工宣讲覆盖面100%。职工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全面增强,自主管理和勇挑重担的热情日益高涨。

在深入开展厂领导班组活动日的同时,唐钢将积极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规范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集体合同、厂务公开等制度,使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在企业具体化,并将其融入企业管理制度和机制中,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公司重大技术改造、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经济责任制考核方案等提交职代会审议,必须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工资奖金分配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体现职工的真实意愿。施行职工代表巡视制度,坚持厂务公开,坚持每年对领导干部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建立并公开了总经理信箱,对职工来信做到了件件有回音、有答复、有结果。

为进一步拓宽职工诉求渠道,使广大职工能够更加直接、畅通参与企业管理,唐钢不断规范以日常民主管理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参与机制。为广泛听取职工对于公司重大问题的意见建议,唐钢聘请30多名来自不同生产单位的优秀职工代表为经理联络员,由公司经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公司重大问题向他们通报公开,并通过他们向职工宣传。公司领导对经理联络员工作非常重视,把经理联络员反馈的各种信息作为了解生产、改革情况和掌握职工思想动态的重要渠道,每年最少两次与经理联络员面对面进行交流。广大经理联络员所反馈的各种信息都会由公司经理批示具体意见后,责成责任部门限期落实或做出答复。两年来,公司经理联络员提出了近500条建议,这些建议经公司领导批示后全部得到了具体落实。职工充分享有主人翁的权利,唐钢也因此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2010年,全总专门在唐钢召开现场会,在全国推广唐钢创 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经验和做法。

三、坚持以职工利益为根本,共建共享幸福唐钢 唐钢始终认为,职工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更应该充分享有企业发展的成果。金融危机爆发时,唐钢坚定地维护职工利益,率先在唐山市提出了“不减产、不裁员、不减薪”的倡议,并为职工逆势增资25%。2010年,职工人均收入超过6万元。唐钢十分关注职工的成长成才,不断拓宽职工成才渠道,制定了《从本科以上毕业生中选拔见习副作业长的实施办法》,大批优秀人才迅速成长为企业经营和管理工作的骨干。今年4月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高校30名硕士研究生慕名而来,想签约唐钢,成为幸福的唐钢人。唐钢每年拿出400万元重奖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投入300多万元为职工就医发放补助。新建2.4万多平方米的4个生活服务区,为职工提供存车、餐饮、洗浴、洗衣等全方位服务。投入数千万元使企业医院设备和环境达到唐山市一流水平。唐钢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每一位唐钢职工都因唐钢而幸福。企业对职工的关怀换回的是几万名唐钢职工与企业的休戚与共。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唐钢职工以钢铁般的意志、强大的凝聚力和超常的工作,坚决落实企业应对市场挑战的各项措施,使市场最困难的时期,成为唐钢劳动关系最稳定、企业发展最好的时期。唐钢的逆势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职工是企业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一年来,国内多家知名媒体集中报道唐钢科学发展、积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经验和成绩,唐钢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企业、全国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示范企业、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一个效益良好、环境优美、劳动关系和谐、职工幸福的全新唐钢代表了当代钢铁企业的新形象。

第二篇:以志愿服务深化群众工作,共筑共建社区幸福共同体

以志愿服务深化群众工作 共筑共建社区幸福共同体

一、总体概述

根据南岸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幸福南岸、共同缔造”的宏观愿景,南坪街道从社区居民需求出发,以志愿服务为切入点,着力在街道开展社区志愿服务,通过构建“互联网+志愿”的服务体系,形成线上+线下的志愿服务模式,引导各社区、社会组织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志愿服务队伍,突出“三社联动”中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专业作用,并组建“社工+志愿者”的服务队伍,有效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的归属感、获得感,提升居民的互助共享意识和能力,在社区探索“基金助力、队伍有力、多方协力”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

南坪街道以志愿服务为抓手,从街道层面指导各社区探索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通过志愿服务积分、志愿服务时数累计等方式,不断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逐步将志愿服务从单纯的受益者发展成为助人者,真真切切的践行了“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人人享有志愿服务”的理念,今年以来,南坪街道注册志愿者数量增加了5000余人,同比增长12.14%,有效扩大了社区志愿服务半径和服务覆盖的范围。

为有效培育社区志愿者领袖,南坪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了本土社会组织南岸区益友公益的专业服务,由机构安排专业社工组成项目组,在各个社区深入调研社区志愿服务情况,协助社区、社区公益站等策划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并提供督导陪伴服务,为项目推进提供智力支持。对此,街道及社区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如星光社区的“闪耀星光”志愿服务项目、响水路社区的“微笑记忆”老人失智预防与关爱志愿项目、珊瑚村社区的“珊瑚义仓”社区互助志愿服务项目、阳光社区的“靓汤计划”关爱老人志愿服务项目等,通过项目品牌化、服务精品化,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一起参与志愿服务,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从而探索本土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一套管理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有效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开展,南坪街道建立了一套志愿服务管理体系,体系涵盖了志愿者管理系统(线上)、积分兑换系统、志愿服务系统,通过高屋建瓴的方式,明确街道志愿服务方向,并指出各个社区要策划社区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以项目为服务载体,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服务优势,调动社区居民一起参与志愿服务,强化志愿服务的增量和质量,有效提升社区居民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解,推动志愿服务在南坪生根落地。

(二)形成一套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的通俗说法就是由志愿者开展的服务,前提就是要有人作为志愿者参加。对此,南坪街道根据志愿服务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社区实际,形成了一套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即志愿者时间银行,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各社区统计好服务时数或积分上传到管理系统中,相当于志愿者将志愿服务存在管理系统中,接下来志愿者也可将志愿服务时数及积分兑换成自己想要的奖品及其他志愿服务,并定期根据社区志愿服务积分和时数来评选志愿服务之星,充分践行“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人人享有志愿服务”的理念,通过“物质奖励+精神刺激”的形式,不断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三)培育一批服务队伍

根据“问计于民”活动征集居民意见,结合今年南坪街道“两创一建”的要求,街道重点推动各个社区围绕文明劝导、城市管理、社区治安三方面开展志愿者队伍建设,对此,从街道层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邀请益友公益针对性为13个社区开展志愿服务能力建设培训,强化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项目执行能力,引导社区积极培育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引导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有效发挥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作用。

(四)构建一套助力基金

社区发展离不开人、财、物三个核心要素,在志愿者队伍建设、项目设计已经逐步推动后,还需要更多的社区资金投入,对此,南坪街道构建了社区助力基金,有针对性扶持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基金囊括了民泰社区发展基金会、群团基金会、智慧商圈等相关社会单位,通过整合社区各类资源,积极对接到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中。在充沛的社区助力资金支持下,街道还将通过筛查评选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总结服务经验,从而复制推广其服务模式。

三、创新成效

(一)居民参与度不断提升,有效增强居民归属感

自去年v益案项目开始,社区居民就主动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提出问题并自行给出解决方案,组建志愿者团队执行。对此,今年以来,在街道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以后,社区志愿者骨干们带动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献言献策、群策群力,将社区现有问题和自身能力相结合,在环境整治、文明出行、社区安全、老幼关爱等方面不断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在社区、社工的协助下,策划设计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在社区实施,有效推进社区居民的参与,通过解决社区问题、营造社区文化,强化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服务活跃度不断增强,创新性项目百花齐放

街道充分发挥各社区特色优势,着力引导各社区设计创新服务志愿项目,对此,街道也涌现出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如“楼道变形记”,社区志愿者定期在楼道开展清理牛皮鲜和小广告等工作,并邀请志愿者自觉维护社区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微笑记忆”社区老人失智预防与关爱志愿项目,项目针对60周岁以上老人开展老年失智预防筛查、社区康复小组、失智照护培训和失智老人关爱等志愿服务活动,联合社区、家庭、医院单位等共同开展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获得2017年中央财政25万项目支持;“全家福、传家训”志愿服务项目,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区家庭的文化传承和社区故事挖掘,引导社区志愿者不断参与社区的文化故事,有效推广社区互助文化和养老文化。

(三)激励性措施不断优化,互联网模式高效便捷

在“互联网+”已经渗透至社会各个环节后,南坪街道推动志愿服务+互联网相结合,率先在星光社区“探索互联网+社区志愿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围绕互联网搭建社区志愿服务管理系统,在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和志愿服务兑换机制,将区级共建单位、人大代表、辖区单位资源等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积分和兑换服务,设计更多居民能够参与的志愿服务岗位,构建社区志愿长效服务机制,方便快捷的让社区志愿者享受志愿服务带来的社区红利,从而更好的引导社区居民参与。

(四)群众获得感不断提高,幸福共同体初见成效

要建设幸福社区,首先要有幸福居民,对此,通过街道从政策、体系、机制、方法等方面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居民不断转化成志愿者,从参与感不断转化为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志愿服务充分满足了居民对社区的期待和自我职能的补充,结合社区作为资源枢纽的作用,突出发挥“三社联动”中社区的方向引领、社工的专业支持、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基础的特点,助推社区志愿服务开展,共建社区幸福共同体。

第三篇:新钢中学创新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实施方案

新钢中学创新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积极探索推进我校社会管理和群众创新工作,切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新余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市直教育系统2012年创新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余教办字[2012]33号)要求,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全员参与、科学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和措施,不断建立健全校园综治维稳机制,凝聚教育合力,努力维护校园平安、和谐、稳定,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夯实学校“三全”精细化管理基础,努力推动学校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各类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体系、舆情监管体系”等社会管理创新项目,促进我校平安和谐稳定形势持续好转,学校管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学生,切实推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再上新台阶。

三、主要内容

(一)学校成立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朱安先余俊辉

副组长:曾能斌项建刚朱林易慧萍钟祎何春明李毅冯亚珍成员:肖勇申其良欧阳乾元王水根潘智林 曾艳 兰新根 伍学龙邓庆生各年级主任与各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综治办公室在保卫处,由朱林任主任,兰新根具体负责日常办公。

(二)具体措施

1、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第一目标,以解决师生员工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

(1)结合实际,在学校建设工程欠款、教师岗位、绩效工资、学生安全事

故处理、师生涉法涉诉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转)学、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学校食堂饭菜质量和价格等方面,抓排查、勤化解、破难题、促和谐,切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

(2)每月25日集中上报教职工舆情给校领导,重大舆情即时上报给校领导甚至上级机关。学校各部门主任、年级主任为当然的舆情信息员。

(3)规范收费行为、教学行为、招生行为、办校办班行为、考试评价行为和教材使用行为,避免办学行为不规范而影响学校和社会稳定。

(4)加强教师队伍的教育管理,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树立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的良好形象。

(5)加强宣传引导,健全网上舆论监管和引导机制。

2、安全法制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效果“五落实”。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有计划地开展安全常识教育,尤其要把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防一氧化碳中毒、防拥挤踩踏、防火灾、防溺水、防盗窃、防伤害、防自然灾害等作为教育重点,切实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自觉遵纪守法,积极营造广大师生“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远离邪教”的浓厚氛围。

3、坚持“抓安全、保稳定、构和谐、促质量”和 “一统一”、“两纵两横”、“三全”、“四化四严”、“树立五种意识,客服五种心态,做好五个强化”的安全管理思路即“一统一”即统一部署;“两纵”即校长—分管安全副书记—保卫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值日领导—值日教师—值日学生—学生;“两横”即保卫办公室—各处室、各部门(包括膳食中心),治保委—学生会—安全监督员—学生;“三全”即全员、全程和全方位;“四化四严”即责任具体化、管理科学化、程序规范化和活动系列化;严进、严教、严管和严出;“树立五种意识,客服五种心态,做好五个强化”即树立政治意识、法纪意识、责任意规矩意识和风险意识,客服侥幸心态、麻痹心态、松懈心态、抵触心态和冷落心态,做好强化领导、强化责任、强化检查、强化考评和强化问责。进一步落实学校精细化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保障广大学生拥有平安和谐的校园和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4、一月一次组织人员对学校的校舍及其附属设施、消防设施、在建工程、维修工程、教学设施(含体育设施、实验设备)、生活设施、活动场所等进行彻底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台账并实行销号整改,对一时不能整改的必须落实有效防范措施,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5、充分利用国家标准化考试考场的视频监控系统,健全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建立校园警务室,到袁河分局保安公司聘请5名专职保安,配备适当数量的防暴器材,调整学校安全应急小组成员,确保在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校园巡查,防止不法人员或社会闲散人员到校肇事。开展严禁管制刀具入校园活动,防止发生学生伤害事件。

6、积极争取当地党政领导,配合当地公安、卫生、工商、文化、建设、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适时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消除校园周边存在的危险建筑、消防设施、疏散通道、道路交通等危及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清理整治校园周边摆摊设店、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堆乱码等违规行为,有效管控校园周边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清理取缔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网吧,禁止在校园周边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储存和销售活动,切实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安定的育人氛围。

7、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八条措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的“六条措施”要求,扎实开展“警校共育”工作。聘请铁山派出所所长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与铁山派出所建立联动工作和联席会议机制,适时清理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积极营造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严厉打击滋扰校园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违法行为,确保校园一方净土,加强师生法纪教育,杜绝师生违法犯罪。

8、制定和完善防范洪涝、火灾、地震、山体滑坡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落实相关应急保障设施,制定应急疏散工作方案,适时组织师生进行应急演练,努力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师生员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9、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开拓扶贫帮困渠道,不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困而辍学。要采取“1+1”结对帮扶和减、免、缓等扶困助学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要深入开展留守学生关爱活动,建好留守学生之家,对留守学生要在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帮助、心理上疏导,不断健全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

10、继续推进双联双帮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帮助基层党组织提高服务能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建立和谐党群干群关系、建设平安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帮双建”活

动。联系西街街道办事处,帮助该党组织提高服务能力;每名干部职工至少联系1户基层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并将此项活动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来抓,真正使这项活动常态化,构建起适应时代要求的党群干群关系。

(三)方法步骤

1、宣传动员阶段(2012年4月)。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学校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制定《新钢中学创新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实施方案》,落实措施、人员、阵地、经费和考核机制。

2、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1年6月)。按照制定的工作方案,建章立制,查漏补缺,多措并举,规范管理,全面铺开社会管理和群众创新工作。

3、总结深化阶段(2012年7月)。认真总结学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广试点成功经验,对学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进一步完善优化、巩固提高,推进工作深入开展。

(四)工作要求

1、学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新形势下学校综治维稳安全工作的新举措,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的新形式,全体教职员工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树立大教育观念和主人翁意识来积极参与此项工作,明确自身职责,落实具体措施切实开展工作。学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领导小组下设的综治办公室负责安排、布置、检查、考核等日常工作,年级组之间要开展争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先进单位”的竞赛评比,全体教职在自己的岗位上切实履行“一岗双责”,确保学校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学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开拓思路,提高社会管理创新能力。要通过召开动员会、研讨会、开设专栏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发动,使社会管理创新观念深入人心,积极营造全员参与、共建和谐校园的良好氛围。

3、学校综治办公室抓好年级组(班级)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检查、指导、督促和考核,适时通报工作进度,确保工作实效,建立学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专档,收集整理学校各部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并以简报的形式上报教育局,对思想不重视、工作不落实、任务没有完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学校把此项工作纳入教职员工目标考核。

第四篇: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 共建共享幸福顺德

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 共建共享幸福顺

——在中共佛山市顺德区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2011年7月29日)

梁维东

同志们:

这次全会主要是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和汪洋书记顺德调研讲话精神,对我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理念、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部署。下面,我主要就顺德未来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传承历史,弘扬改革创新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不断探索科学发展路径,探索党委政府在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概括来讲,我区的施政理念和城市发展模式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改革开放至上世纪90年代初的政府主导创业时期。敏锐把握时代机遇,以过人智慧和魄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立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开创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迅猛腾飞,实现顺德由传统农业县向新兴工业城市、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巨变,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顺德制造”崭露头角,“顺德模式”蜚声中外,以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格局初步成型。

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改革破冰时期。担当全省综合改革重任,深刻反思表面辉煌之下的惊人包袱问题,敢为天下先,实施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试验,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大刀阔斧实施党政联动、政企分开、政资分离,率先探索“小政府、大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可怕的顺德人”名震华夏,改革释放的巨大能量直接推动顺德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工业立市”战略得到全面确立,特大型企业脱颖而出,集约工业园区的理念脱胎成型。

世纪之交至2008年的统筹发展时期。重新审视区域竞争格局下政府的职能定位,明确了政府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和发挥统筹引领作用的基本方向,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三三三”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要方针,成功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超前引领顺德经济走出“摸着石头过河”的自发阶段,进入“以质取胜”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保持了顺德的“江湖地位”。百万人口中心城区的规划理念和城市经济发展理念得到确立,形成镇街错位发展、区级集约工业园区与产业专业园区统筹发展的格局。

2009年起的转型发展时期。开展“石破天惊”的“大部制”改革,重树改革先锋形象,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大手笔实施规划引领,确立了城市与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一城三片区”、“阳光城市幸福家园”等发展蓝图,确定了建设“现代产业之都、品质生活之城”等发展目标,启动“飞地经济”创举和滨水发展实践,成为我区新时期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元素。

二、认清形势,明确发展战略目标

三十多年来,我们从政经不分、政社不分到政经分开、政社分离,从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为主到间接实施经济调节为主,从以产业发展为核心、GDP为导向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委政府的角色逐渐由“撑船”向“掌舵”转变。发展经验表明,党委政府必须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紧扣发展脉搏,厘清自身定位、调整发展重心,统筹谋划、继往开来,才能带领全区在各个时期率先发展、一路领跑。

近年来,我们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机遇,深入思考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和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探索科学发展路径。我们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精神内涵,与各领域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和反复论证,认真倾听群众心声、汇集群众智慧,积极到先进地区开展务虚交流、拓展视野。经过充分研究,对顺德未来发展方向达成高度共识。

我们认为,当前顺德正处于全面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顺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一方面,综合改革极大地提高了顺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下了很好的体制机制基础,各项事业获得省、市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高度认同,经济实力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另一方面,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的能量和成效仍需释放和体现出来,全面转型的压力还比较大。顺德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政府治理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改革发展急需持续深化,已成为制约当前发展的主要矛盾,其中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最主要、最核心的矛盾。

在科学判断区域未来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顺德。这一目标与前期的战略部署一脉相承,兼具开创性、统领性和操作性。

“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是我区未来发展的基本路径。转型发展是省、市确定的战略方向,也是我区当前发展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我们坚持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顺德科学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在新的形势下,这种发展模式的优势已经发挥到极致,正面临诸多难以为继的挑战,如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环境问题突出、社会管理压力大增等,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已经得到广泛共识。顺德的城市化率并不低,但是城市发展的质量不够高,城市开发深度不足,城市内涵、格局和功能等较为滞后,难以承载庞大复杂的经济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升级、生态人居环境改善、社会管理提升和高端要素聚集。

产业是顺德发展的根基,但从国际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需要以城市化来助推产业发展。汪洋书记在视察顺德时指出,城市化作为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承载平台,在“五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升级不是单纯的城市建设问题,而是以提升城市质量为核心,彰显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城市升级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和资源,为先进文化创造良好环境,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开辟道路。

“共建共享幸福顺德”是我区未来发展的根本目标。“共建共享幸福顺德”,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人民群众一起将顺德建设成为物质富裕、安定和谐、生态优美、公平正义、文明进步、充满活力的社会,并确保发展成果由全区人民共同享有。“共建共享幸福顺德”是贯彻落实“建设幸福广东”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完善深化综合改革、将改革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和成效的必然结果,是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和要求的必经之路。“共建共享幸福顺德”这一目标很好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克服了“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思维。我区已经率先制定了幸福顺德指标体系,为“共建共享幸福顺德”开创了很好的局面。顺德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体制基础、人文基础,特别是顺德人民特有的创新精神以及企业家的开拓精神,是共建共享的核心动力。只要全区齐心协力、全力以赴,这一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把握主线,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

我们要以打造“宜居顺德、智慧顺德、和谐顺德、文明顺德”为主线,全方位借鉴新加坡发展经验,学习香港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先进做法,结合顺德实际情况,加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四项建设,促进“幸福顺德”目标的早日实现。

(一)推动城市升级,打造宜居顺德。

顺德的城市化不能简单地走大都市化的道路,要从区位条件出发,从人文和环境特色出发,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出发,以市民的真实意愿和幸福感为依归,统筹部署,优化格局,提升档次,建设富有岭南水乡特色和独特人文风情的宜居城乡,打造兼容大城市产业效率和小城镇生态环境的网络型城市。

确立功能片区概念。优化城市格局。在区域一体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各镇街的地理区位、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将全区分为东、北、西南三大功能片区。东部片区以大良、容桂、伦教为主,发展主题为“阳光智城”,定位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区域中心,重点完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发展科研、商务、金融服务等高端产业,集聚信息、人才、资本、技术等优势城市资源,打造民营经济总部基地和中国南方智谷核心区;北部片区以北滘、陈村、乐从、龙江为主,发展主题为“创意新城”,重点对接广佛都市核心,主动融入广佛都市圈,以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现代信息物联技术增添产业活力,以城市意识和国际元素塑造都市魅力,带动专业镇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创意设计和商贸物流基地;西南片区以勒流、杏坛、均安为主,发展主题为“生态新城”,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探索低碳生产、生活之路,打造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树立滨水组团理念。优化城市形态。充分发挥天然河网和镇域活力的优势,研究吸纳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等理论的精华,建立科学集约用地的统筹机制,推动全区以水为媒、联动发展。打造城市发展引擎。要加快中心城区(东部片区)的一体化发展进程,高标准实施德胜河“一河两岸”开发建设,结合“集约紧凑、承载力强、功能完善、设施高效、生活丰富”的理想城市标准,彰显顺德特色,通过规模适度、富有创意、循序渐进的开发利用,塑造“德胜核心区”。以绿色生态理念激活顺风岛、大汕岛“双岛”,集中展现顺德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独特发展历程,启迪顺德未来发展走向,凸显优质公共资源的共享属性。打造魅力卫星小城。引导镇街以“优美环境建小城”的方向,建设提供特色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卫星城市。塑造生态边界。要以完整开阔的生态田园绿地和现代交通网络连接中心城区和卫星小城,以农保区固化组团间的生态隔离带,限制城市片区的无限蔓延扩张。塑造滨水长廊。要以天然河网和滨水生活理念,促进功能相近的相邻镇街共建卫星小城,集聚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形成更多的“一河两岸”滨水长廊。

实施城市环境再造。树立“适度开发”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宜居为重,将生态保护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加强对农村水环境的整治工作;通过区域合作、产业升级等途径释放区内空间和环境压力,重点做好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推行“美化家园”工程。从城市净化、绿化、美化入手,在城市保洁、绿网建设、环保升级等方面进行攻坚改造,把环境再造的目标落到实处,使城市面貌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精细管理”机制。要按照规范化、社区化、信息化、人性化的目标,认真研究借鉴新加坡等地的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建立城市目标管理责任制,提升城市管理的社会参与度和市场化运作水平,切实实现“三个转变”,即城市管理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从运动式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从问题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转变。

(二)推动产业转型,打造智慧顺德。

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保持顺德经济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产业转型。要通过城市升级,解除城市发展滞后对产业转型的瓶颈束缚,为产业转型提供载体、空间、资源和动力,为工业文明、科技文明、金融文明“三位一体”融合互动创造条件,以科技助推产业结构优化,以金融撬动产业跨越发展。推动产业发展从“以量取胜”向“质、量并举”、“以智取胜”转变,从依靠劳力向依靠智力支撑转变,使智慧产业和智慧城市相辅相成。

牢固树立“市场导向”理念,坚定不移地以现有支柱产业和企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要注重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相信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发挥现有支柱产业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大对传统行业和企业的引导和帮扶力度,增强传统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加大金融创新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力度,着力建设全面对接民营经济转型的地方特色金融体系,发展科技金融服务,深入推进企业上市工程,完善广东顺德控股集团运作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致力打造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国民营经济总部基地和产业金融高地。

牢固树立“顺德智造”理念,坚定不移地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强化家用电器和机械装备产业在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中的龙头引领作用,以中国南方智谷为核心,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有机整合现有科研资源和设计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兼具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等标准化配置的孵化器和加速器,致力打造智能制造试验区。

牢固树立“高端延伸”理念,坚定不移地把结合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推动现有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项目相融合,加快培育光电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医药、绿色环保装备、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入一批大项目或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全区新兴产业链的形成、延伸和完善。

牢固树立“载体先行”理念,坚定不移地将平台建设作为政府支持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利用“三旧”改造、西部生态产业园和“两德”产业特别合作区三大实体平台,引导企业走内涵挖潜、外延扩张的道路,为产业转移和就地升级提供载体支持。加快“数字顺德”城市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全方位提升“智慧顺德”发展水平。

(三)推动社会建设,打造和谐顺德。

汪洋书记视察顺德时明确要求我区要成为探索全省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尖兵,打好改革攻坚战。我们要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的总体要求,以及市委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公共社会、智慧城市、信用城市、文明城市、幸福社区”的目标任务,切实提高社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率先取得重大突破。

完善深化改革。要以社会建设的总目标统领三大改革,切实建设“小政府、大社会”,逐步从“万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一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部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行政效率、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要让市民直接感受到改革带来的便利,切实提升市民幸福感。要舍得放弃直接审批而产生的权力,将政府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摆脱疲于奔命的现状,建立宏观思维、前瞻策划、依规办事、有效监督的新秩序,切实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开创县域党政联动治理的运行规则和制度模板。二是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社会发展的合作共建机制以及基层管理的协同共治机制,全面推进农村各领域改革。继续完善政社分离的做法,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提升村(居)自治水平,逐步消除村居委与村居经济的直接利益联系,让道德水平高、社会管理能力强、威望高的人带领村居长远科学发展。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探索交由公正无私、营运水平高、村民信任的组织去运营。三是实施社会管理改革。总结推广容桂经验,深度、精细学习借鉴新加坡和香港的社会管理经验,将先进地区的社会自治和灵活管理优势与我们的体制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决策咨询委员会等渠道的作用,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开展法定机构改革试点,构建多元化的政策执行格局。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发挥工青妇组织职能作用,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推动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向社会转移,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制度。弥补公共服务缺失空间,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民生福祉。要通过城市升级逐步解决工业化进程中遗留的民生问题。重点坚持三大原则:一是系统设计的原则,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来规划和安排民生事业;二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吸取西方福利国家的教训,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三是适度超前的原则,根据顺德经济实力,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发展民生事业,又要考虑其合理性、可操作性。通过三至五年的部署,深入研究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专项规划和公共设施布局规划,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民生实事,建设可持续的民生,避免“任期制民生”。要在搞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民生”、关注“热点民生”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实施公共服务优质化策略。从制度措施上逐步打通外来人员融入顺德的通道,增强外来人员的归属感和融洽度。要将法治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大突破口,制定法治和治安工作规划,三年内大幅提升全区社会治安环境。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完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要定期评估公布顺德幸福指数,构建顺德特色的幸福图景。

发挥党在社会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坚持将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相结合,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切实开展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理顺社区党组织与其他基层组织的关系,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统筹和协调作用。探索建立以地籍为纽带的党(团)组织,调动外来人员实施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创新“两新”党组织的党建模式,发挥“两新”党组织在新一轮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中坚作用。坚持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建设,为实现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四)推动人文先行,打造文明顺德。缺乏人文精神的城市是没有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当前的城市竞争尤其是先发地区间的竞争,已经进入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阶段。我区要实现成功转型、继续领跑,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文建设,切实提升软实力。

以大智慧强化理论研究。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当前我区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明确和解决的问题很多,没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持,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都难以保证。区有关部门和全区的理论界、社科界、教育界应当积极响应这种形势需要,努力在推动转型发展中有更大作为。当前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理论研究。一要深入开展顺德人文精神研究。顺德精神是祖祖辈辈顺德人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顺德在创造奇迹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文基因和精神特质,是最适合鼓舞、激励和引导顺德未来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要深化对顺德精神、顺商文化等精神财富的系统研究,清晰表达其内容,不断丰富其内涵,持续扩大其影响。要坚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充实顺德精神,对我们所津津乐道的顺德人的“务实”精神,要赋予智慧、灵活、开放、包容等品质要素,赋予现代理念和城市意识,避免其成为保守和僵化的代名词。二要系统开展改革创新成果研究。要对顺德历次改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提炼和跟踪研究,形成有复制价值的模式样本和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要高度关注工作和社会中的热点难点,及时主动对城市升级、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攻坚克难。

以大气魄促进文化繁荣。文化既是城市升级的基础,也是幸福顺德的关键。要促进文化普惠,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保护,重视传统文化成果挖掘、整理和传承;促进文化融合,大力整合生态资源、美食文化、工业遗产、民俗艺术等文化资源,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服务平台,培育文化产业集群;促进文化交流,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活动,努力打造珠三角文脉宝库、创意中心和休闲胜地。

以大视野倡导先进理念。要推动“创文”工作常态化,不断提高市民的精神文明修养。要按照建设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倡导“顺德好人”、“好学顺德”、“诚信顺德”等新时期人文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确保人文建设与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同步推进,在全社会树立理性平和、守法负责、诚信友爱、乐善好施等优秀精神品格。

四、更新观念,强化执行力建设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顺德”的总体目标,把握打造“宜居顺德、智慧顺德、和谐顺德、文明顺德”这四条主线,更新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落实。

树立顶层设计、策划在先的工作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很多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突出地方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实行渐进式发展。随着国家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社会发展目标多元化、管理领域和利益格局空前复杂,开展工作需要有胆有识、识字当头。要策划在先,充分论证和精心设计;要站在战略制高点制定总体目标和长远规划,否则可能导致各自为政、方向偏离的局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大部制”改革之后,多项重大改革和重点工作正同步推进,能否从全局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将直接决定我们工作的成败。做好顶层设计,当务之急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思想上强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策划意识;二是从体制上强化顶层设计的必要性,没有合理目标、明确效益、清晰路径的工作宁慢勿乱,不要“带病上马”;三是从智力资源上保证顶层设计的可行性,要有意识地重点培养和吸收一批理论功底深厚、具有宏观视野、创新能力强的党政管理人才,凝聚专家、社会各界智慧;四是从方法上实现顶层设计的实效性。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通过战略目标工程化、项目化的方式,明确工作内容、时序和责任。

建立行胜于言、落实为本的工作机制。“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无论多好的战略和政策,最终都要落实到人,都取决于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队伍的整体情况是好的,但是在一些部门、一些岗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吃大锅饭”、“混日子”等现象,队伍活力和战斗力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些问题固然与个人的思想认识和素质有关,但根本还是机制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大部制”改革的目标同样无法实现,我们确定的各项战略任务仍然难以完成。要完善三项制度:一是大部制运行机制。大部制不是简单的机构撤并,审批制度改革也不能就审批论审批,要全面反思和理顺行政运作流程,厘清职责关系,优化部门内设机构设置,将运行规则制度化,从源头上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二是人事管理制度。要实实在在地掌握队伍的真实情况,系统设计方案、科学制定目标。要建立职务职级并行的机制、打通高层次人才进出的通道,兼顾好队伍的竞争力和凝聚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三是重大项目落实工作机制。将全区各项重点工作进行分类,实行项目化运作,探索实施重大项目专项委员会机制、主体责任制、决策咨询机制、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及监督问责机制。

弘扬“勇于创新、敢于负责、勤于务实、乐于奉献”精神。勇于创新,就是保持改革创新的锐气和朝气,攻坚克难、勇当先锋;敢于负责,就是保持敢闯敢干、不惧风险的魄力和豪情,牢记使命、敢挑重担;勤于务实,就是保持求真务实的韧劲和激情,勤思敏行、奋发有为;乐于奉献,就是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境界和热情,克己奉公、爱岗敬业。通过弘扬四种精神,增强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的抵御能力,强化党委政府清正廉洁、朝气蓬勃的工作形象,最大限度激发队伍活力和创造力。

同志们,过去30多年,我们紧紧依靠全区人民,谱写了无数的壮丽篇章。在新的征程中,我们也要与全区人民一起排除万难,创造顺德发展史上的新辉煌。让我们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共同为实现“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顺德”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第五篇:开展特色校本教研 共建共享幸福教育(共)

开展特色校本教研 共建共享幸福教育

哈尔滨市动力朝鲜族小学校 安文华

在新课程改革的历程中,我们谈论的最多的话题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校本教研”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我校坚持“共建共享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心情愉快地工作,充满自信地工作,充满智慧地工作”为教风,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教研作风,按照“规范教研管理、落实教研过程、夯实教研基础、突出教研实效”的教研思路,形成了“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校本教研意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聚焦课堂,激发思考。开展课题研究,落实研究过程,解决教学问题。角色创新,专业引领与发展”的教研特色。下面就近几年来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情况做一个总结。

一、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校本教研意识。

有句话说得好“理论是先导,学习是保证。”搞好校本教研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因此,学校把“做学习型校长,建学习型学校,带学习型教师”、“工作必须学习”、“工作就是学习”作为我们办学的最新理念,要求老师们把学习看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方式,一种生存方式,要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要树立学习意识、研究意识、反思意识、校本意识、责任意识。为此,开展了以下活动。

(1)两个制度保学活动。我校推行“五个一”的制度,即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订阅一份学科教学核心期刊,记一本学习笔记,上一节研究课,每次教学活动进行一次教学反思。促使教师将学、教、研结合起来,确立学、教、研相长的工作学习观。而且我校在45岁以下教师中推行“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制度,全程记录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情况,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经历和成果。其内容有:自我介绍、座右铭、活动写真、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故事、教学随笔等。(2)开展“书香进校园”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勤于读书,不仅要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还可以读名著等文学类的书,并在《业务学习笔记》中写出每月一千字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这项要求不仅是对老师们,就是对校长也不例外。因为校长就提出,有了学习型的校长,才能建学习型学校,能带出学习型教师。所以校长带头进行阅读教育名著,并对老师们进行培训,有时还同老师们进行交流,这大大提高了老师们的读书热情。同时学校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教师积极读书来丰富自己,我们曾经开展过“好书推荐”、“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读书意识,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整体素养。

(3)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走出去”我们主要向骨干教师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这方面,我们的校长是一个非常有头脑、有远见的人,尽管学校资金紧缺,但每年、每学期校长都拿出一部分资金让我们的领导、老师到外面学习进修,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并且要求外出学习人员每次回来之后,都要做汇报课或在全校大会上谈体会进行交流。同时还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听课、评课,使老师受益匪浅。“请进来”,请韩国教授、教育专家、教材编写人员以及我区进修校的老师和市教研室的专家来我校举办讲座,深入课堂听课,为教师解疑答惑、指点迷津,使老师们在教学中少走弯路,使学习落到实处,培训突出实效。

(4)开展教师反思活动:有一位专家曾说过:“一个教师备十年课,仍然是一名普通教师,如果做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学校特别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我们的教学反思有两种形式: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个体反思,要求教师写教育案例、写课后小结、写教学日记、写教学随笔等,而且从本学期开始建立了个人博客,把平时教学的心得体会等都挂上,与教师们进行交流。群体反思,要求同一个教研组的老师,可以针对一节课、一个教学片断、一次检测成绩、一次新的尝试,以及平时教学中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等进行教学诊断,鼓励教师点评自己,点评他人,点评学生,总结规律,达成共识。

由于我们加强了学习,加强了校本培训,老师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现在办公室里唠家长里短的少了,探讨教学方法的多了,伏案批改作业的多了,主动走进课堂听课的多了,互相学习、比学习、比进步、比教学能力氛围在校园里已经形成。

二、创新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提倡“参与式”、“互动式”、“交流式”的教研活动。近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常见的校本教研活动:

(1)开展“集体备课,同步研讨”活动。备课时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做到“四研究”,研究重点、难点,研究双基能力、研究学法、教法。教师先在“自备”形成教学个案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形成通用教案,然后采用“一课多用”的形式进行上课,达到别人的优点可以为我所用,别人的缺点我为弥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集体备课,同步研讨”活动是我们学校沿用的传统的教研活动方式,深受老师们欢迎。而且集体备课中领导分工明确,朝语、数学、汉语、音体美、分出四组进行指导、参与,每一次的集体备课学校领导都参与,这样不仅让老师们重视集体备课,而且还能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这一活动增加了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克服了过去文人相亲、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而是形成了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研究氛围。

(2)问题式教研。以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教研活动。例如上学期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课堂上小组讨论环节流于形式,针对这一问题,教导处马上推出一节有价值的课,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老师提供方向。(3)专题式教研。这也是我们进行的一种教研方式,在教研活动前,先抛出一个专题,如“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突出朗读的实效性”,老师们围绕这个专题进行充分准备,在教研活动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对策,从而指导教学。

(4)视频教研。主要是录像课回放。把一些名人、大师、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进行播放,学习名师优秀的教学方法,博众家之长为我们所用。

(5)诊断式教研。现场做课、评课,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及时改正,再进行教学设计,再上课,再教研。

(6)网络教研。2008年10月,学校首先在学校办公室、每个教室全部实现“室室通”,在班级还配备了电视。网络的顺畅为师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提供了有效而广阔的平台,解决了教师们普遍感到的教学资料缺乏无可借鉴的问题。现在有关课题的研究,教学问题的思考,可以通过“网上留言”的方式进行交流,避免了以往没有大块时间讨论,不能及时抓住“灵感”的遗憾;彼此沟通的愿望更加强烈,效率也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今年要求我们的教师注册教师博客,这样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家、教师“零距离”的指点,同时也可将自己所做的教学研究通过博客在媒体平台上公开发表。

三、聚焦课堂,激发思考。

我们加大了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开展了“五课”活动:第一种推门课。就是不打招呼的课,这种听课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目的是对老师们的日常教学进行监督、监控、检查与指导,从而提高常态课的质量。第二种课是骨干教师引领课。主要是让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献课,从而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亮一盏灯,映红一大片的目的。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其他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第三种是中青年教师评优课。在校内开展优质课竞赛,这种赛课我们每年都搞。老师们非常重视,想方设法备好课,总想获得好的名次。学校对优胜者也进行表彰奖励。第四种精品课。在优质课竞赛中获奖的优秀课我们再做为精品课在全校教师中公开展示。第五种研究课。要求全体教师人人都上研究课,人人参与互动,从而研究、探索出学科教学的新模式。

学校把这些教学活动都与岗位练兵活动以及家长开放日联系起来,每一次的活动都制定方案,并进行总结。因为学校的教学活动目的明确,所以在活动效果上就有了明显的变化。每一次活动,教师积极性高,准备充分,师生互动多,学生学习的趣味浓厚,可以说给师生提供了享受“幸福教育”的环境。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内容系统充实,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结构科学合理,充分展示出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可以看到老师们正朝着校长制定的教学工作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着教学质量。而且通过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课堂,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学习的快乐。通过岗位大练兵活动老师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坚定了全校教师走向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现在老师们在正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其次,我们还开展了 “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我们要求教龄在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向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名望的老教师学习,承诺双方互相听课,坦诚交流,并提出“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经验,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观念”的新结对理念。期末,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情况通过自我评价、听课、访谈学生等手段进行评估。同时,学校对一些勤奋、上进、资质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青年教师着力进行打造,对他们做到“放心、放手、不放松”,给他们“指路子、定步子、压担子”,搭建平台,使其早日脱颖而出,从而达到发现能人,培养能人,鼓励能人,打造名师的目的。现在我校的曹璐和金福实两名新教师虽然只有两年的工作经历,但是两人都经过学校的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已经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教学比赛,荣获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开展课题研究,落实研究过程,解决教学问题

(1)“科研兴校,质量立校”这是我们办学的永恒的主题。要做科研型的教师,思辨型的教师,就应该致力于课题研究。近几年我校参与国家级课题两个,省级课题一个,市级课题三个。在十五期间承担的国家级课题《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与朝鲜族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因研究目的鲜明,思路清晰,课题开展认真,过程扎实,成果丰富,通过鉴定并结题,并且还获得了课题研究先进单位。还有十一五期间申请的市教育学会的汉语学科课题——《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朝鲜族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数学课题—《关于小学数学“生活情境化”的研究》通过老师们的认真开展确实解决了我们在教学中的很多问题,更好、更快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汉语学科成绩的优异,朗读水平以及作文水平的提高还有学生速算能力的提高,取得的奥数成绩与科研课题的开展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两个课题都在08年12月顺利结题,并得到了我区科研部的好评。现在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朝鲜族小学如何开发民族文化课程与实施的实践研究》和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滚动课题——《散居地区小学朝鲜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十一五心理课题——《当前城市朝鲜族小学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还在研究当中。通过课题研究使老师们更深切地体会到科研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而且能通过课题的开展切实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还能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使他们能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2)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小课题的研究,我认为这是我们学校在开展课题研究的方面的一个新亮点。小课题研究起来很简单,它的选题源于教师教学中最细小的问题,如新课的导入、课堂提问、作业设计、例题选择都可以研究,它研究的周期短,见效快,可以是两周,一个月,最多一个学期,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而且它的研究成果不需要轰轰烈烈的科研论文,也不需要上万字的研究报告,只注重它具有的实践意义,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研究小报告、千字小论文等等,通过研究,让教师自己体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因此小课题很受老师们的欢迎。

五、角色创新,专业引领与发展

管理者也是校本教研的参与者、合作者、学习者、引领者,因此,校长要求领导班子成员要做到“四跟”,跟训、跟学、跟思、跟研。跟训:与教师同培训、同学习、同树课改观,跟学:与教师们一起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习新课程理论、教学新案例、实验新做法和“聚焦新课程”前沿报道。跟思: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故事,发现教学智慧和技巧,思而有据,思而有得,随时随地撰写反思。跟研:坚持做到有听有评,通过热情帮助和见仁见智的讨论,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和二度教学设计,找到反思的发源点和触发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促进领导课改理念的日益更新。

我校在校本教研中特别关注老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针对老年教师采取教研上倾斜、工作上照顾、探讨与青年教师分层评价等措施,让他们尝试成功,树立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的教科研的积极性。

近三年来,学校教师论文就有100多篇得到了国家、省市级论文一二等奖。40多人次获国家、省、市教学比赛一等奖,学生有150人次荣获各项证书,30多篇文章发表在刊物上,而且我校汉语文教研组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研组的光荣称号。

近几年还承办了汉语文校本教研现场会,朝语文校本教研现场会,以及数学校本教研现场会,哈市朝语朗读教学研究会、哈市汉语年会,哈市文科年会,哈市外语年会,黑龙江省体育年会,黑龙江省理科年会,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现场会,黑龙江省礼仪教育现场会,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朝鲜族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第三次观摩研讨会,还迎接了双高普

九、市人大领导视察调研、省标准化学校等检查。

总之,通过对校本教研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从中真正感受到了校本教研的着力点应该是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自己。也就是把问题变成课题,使教师变成研究者,让办公室变成研究室,让师生共建共享教育所带来的幸福。

我们会在引领中提升,在研究中反思,在交流中汲取,在反思中改进,在实践中探求。沿着校本教研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下去!

下载深化创新群众工作 共建共享幸福唐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化创新群众工作 共建共享幸福唐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