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理论思考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
线的理论思考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理论思考2007-02-02 23:04:3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命题,是以中共十六大为标志,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统一战线也随之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统一战线。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笔者认为,当前很有必要对新阶段统一战线进行理论思考。
理论思考之一:巩固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是新阶段统战工作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政策是实践的依据。实践早已证明,历史上统一战线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以正确分析和把握统战工作的重大课题为基础,以统战理论政策的突破为前提的。以新中国建立后的统一战线为例,年代初期,正是中央统战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把握当时统战工作的重大课题时,提出了用和平赎买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议,被中央采纳,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改革初期,也正是中央统战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把握当时统战工作的重大课题后,提出了民族资本家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劳动者与爱国者联盟的建议,也被中央采纳,促进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新世纪之初,中央统战部组织各地统战部门和协调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就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内部构成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向中央提出了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写入宪法关于统一战线表述中的建议,并被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采纳通过,这必将促
进统一战线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力量。但这一进程还需继续。由于形势任务和经济社会结构继续发展变化,统一战线必将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点,发生新的阶段性变化,面临新的阶段性问题,必须继续从总体上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要把巩固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作为统战工作的重大课题,来研究和把握。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认真分析和正确把握。
第一,适应统一战线内部构成的变化,在巩固根本力量的基础上团结新的阶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联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历
史条件下,在增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做好团结新的社会阶层工作,切实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
第二,适应我国社会一致性增强基础上的多样性发展,加强对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政治引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多种经济成份、分配方式、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不断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差异性和选择性明显增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日趋多样。这就要求统一战线在扩大广泛性、增强包容性的同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主导性,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和政策引导工作,始终坚持统一战线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三,适应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逐步推进统战工作的社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重要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
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统战工作已经由政治领域向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拓展,由主要在大中城市开展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乡镇延伸,由主要做“单位人”工作向同时做“社会人”工作方向发展,统战工作社会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密切同有关部门的联系,加强社团和社区统战工作,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资源,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党重视、全社会支持、各界人士参与统战工作的良好局面。
当然,巩固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作为一个重大课题,还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还必须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研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发展纲要,明确总体规划,研究发展思路,形成政策原则,提出工作举措,使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全面、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
理论思考之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是新阶段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切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统战工作全局,就要进一步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认识,不断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因为: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强大的理论武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也是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统一战线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化为现实的精神动力,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统一战线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共同思想基础,才能进一步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形成合力,把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上来。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于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都作出了新的论述,特别是关于统一战线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述,是开展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理论政策依据。统一战线只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
要求贯穿到各个领域工作中,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不断开创新阶段统战工作的新局面。
当然,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最根本的就是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这个统战工作的永恒课题,做好大团结大联合的工作,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紧紧围绕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个出发点落脚点,积极反映民意,协调关系,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
理论思考之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新阶段统一战线必须牢记的根本战略任务。统一战线历来是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不同,统一战线的历史使命不同。目前,中国社会已经进
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面对这个新形势,统一战线一项根本战略任务,就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是因为:
第一,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的根本因素。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对各民族成员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是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原因,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我们抵御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分裂我国的有力武器。我们要在充分尊重各民族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第二,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内在动力,是中华民族在存亡关头而团结奋起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越是在历史紧要关头,越能凝聚起全民族的智慧,越能形
成无坚不摧的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感召下,各族各界实现了空前广泛的团结,取得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我们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广泛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
第三,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无论时空如何变幻,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无法割断与祖国的血缘、亲情和乡情,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对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将持续存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的感召力和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现代化的建设、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局面。
当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贯
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年月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向全党同志提出个重大课题之一,也是充分体现新阶段统一战线特色和功能的重要实践,更是需要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共同构筑的一项世纪工程。我们要以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运动为旗帜,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纽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为主体,在统一战线中大力开展“凝聚力工程”,使之成为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要确保世纪工程的顺利实现,还要按照中央统战部提出“六抓”的工作思路切实抓好,即抓学习,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统战工作全局方面要有新高度;抓调研,在完善新阶段各个领域统战政策方面要有新成果;抓人物,在培养一大批有影响的党外代表人物方面要有新进展;抓制度,在推进统一战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方面要有
新突破;抓活动,在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方面要有新贡献;抓干部,在建设高素质统战干部队伍方面要有新气象。
理论思考之四:创新是新阶段统战工作与时俱进的力量源泉。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力量源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统一战线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和任务都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作中,我们将会遇到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我们仍然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统一战线就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把创新作为新阶段推动统战工作的强大动力。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统一战线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
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内部构成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统一战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研究课题,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理论发展空间。我们只有不断研究解决新的理论课题,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寻求新的理论突破,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用切实的实践丰富理论,才能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统一战线制度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着眼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实践发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统一战线各领域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新的制度规范,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承接,与统一战线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为巩固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开创新阶段统战工作新局面,对统一战线工作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工作是把思想观念、理论政策、制度规范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基本途径。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制度创新,只有经过创新性地工作,才能形成统一战线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我们必须着眼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着眼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发展,着眼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载体,创新工作方式,使各项工作创新在统一战线发展壮大中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当然,实践告诉我们,不继承就没有根基,不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要在发扬好传统、坚持好经验、继承好作风的基础上,努力树立创新的意识,保持创新的锐气,提高创新的本领,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统战工作做
得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理论思考之五:把统战部门建成深受欢迎的党外人士之家是新阶段统一战线自身建设的新要求。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新任务,需要把统战部门建成深受欢迎的党外人士之家。大家知道,密切同党外人士的联系,加强与党外人士的团结,充分发挥党外人士的作用,是统战部门履行职能的基本内容,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重要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战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团结之家、民族之家、交友之家、建言之家和温暖之家。具体来说:
第一,服务中心任务,凝聚各方力量,把统战部建成团结之家。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统战部门的全部工作都围绕和弘扬这一主题,一切活动都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努力实现团结的目标,所有干部都要有团结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做好增进团结的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把各种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最大范围地把各方面的力量都团结起来。
第二,改进工作作风,营造和谐氛围,把统战部门建成民族之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统一战线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统战部门和统战干部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民主意识,改进工作作风,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要发扬民主、平等待人、互相尊重、协商办事。不能唯我独尊、盛气凌人,更不能干涉、包办各民主党派和有关人民团体的内部事务。
第三,提倡广聚群贤,坚持求同存异,把统战部门建成交友之家。从某种意义上讲,统战工作就是交朋友的工作。把一大批与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党外朋友凝聚在党的周围,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各种统战干部都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体谅包容的度量,要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深交好朋友,善交真朋友;要以心换心、坦诚相待、交诤友、交挚友,把各方面党外朋友更好地凝聚在党的周围。
第四,确保渠道畅通,广纳群言良策,把统战部门建成建言之家。统战部门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是党外人士建言献策的重要部门。要广开言路,使党外人士能够勇于进言,畅所欲言,知无不言,敢讲诤言;要广纳群言,畅通建言献策的渠道,使各方面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迅速到达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要广求善策,加强与党外人士的沟通,主动就事关国计民生和事关统一战线巩固发展的重大问题共谋大计。
第五,增强服务意识,落实各项政策,把统战部门建设温暖之家。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的利益,是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为党外人士落实各项政策,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推动他
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问题的解决。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在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中安排党外人士的工作,保证他们有职、有责、有权。
当然,要把统战部门建成深受欢迎的党外人士之家,那么这个家里的“人”自身素质需要加强,需要提高,力塑善谋实干的新形象。这就需要建设一支肯干事、会干事、好共事、不坏事、能干成事的统战干部队伍,也亟待培养一批特别能战斗、特别会操作的统战工作人才。
实践告诉我们,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济济多士,乃成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呼唤人才,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需要人才,每个从事统战工作的同志也都渴望成才,而要使自己成为统战工作有造诣之才,要经历锻炼、磨炼、锤炼三境界。锻炼就是要受到了辛苦和心苦,磨炼就要耐得住寂寞和清静,锤炼就是经得起重锤敲打和重担加压,真正成为适应新阶段统一战线新要求的统战工作的行家里手。
总之,目前,爱国统一战线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并将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情况,承担新的任务,需要新的思考。
第二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理论思考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理论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命题,是以中共十六大为标志,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统一战线也随之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统一战线。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笔者认为,当前很有必要对新阶段统一战线进行理论思考。
理论思考之一:巩固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是新阶段统战工作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政策是实践的依据。实践早已证明,历史上统一战线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以正确分析和把握统战工作的重大课题为基础,以统战理论政策的突破为前提的。以新中国建立后的统一战线为例,年代初期,正是中央统战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把握当时统战工作的重大课题时,提出了用和平赎买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议,被中央采纳,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改革初期,也正是中央统战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把握当时统战工作的重大课题后,提出了民族资本家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劳动者与爱国者联盟的建议,也被中央采纳,促进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新世纪之初,中央统战部组织各地统战部门和协调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就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内部构成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向中央提出了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写入宪法关于统一战线表述中的建议,并被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采纳通过,这必将促进统一战线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力量。但这一进程还需继续。由于形势任务和经济社会结构继续发展变化,统一战线必将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点,发生新的阶段性变化,面临新的阶段性问题,必须继续从总体上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要把巩固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作为统战工作的重大课题,来研究和把握。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认真分析和正确把握。
第一,适应统一战线内部构成的变化,在巩固根本力量的基础上团结新的阶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联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增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做好团结新的社会阶层工作,切实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
第二,适应我国社会一致性增强基础上的多样性发展,加强对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政治引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多种经济成份、分配方式、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不断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差异性和选择性明显增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日趋多样。这就要求统一战线在扩大广泛性、增强包容性的同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主导性,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和政策引导工作,始终坚持统一战线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三,适应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逐步推进统战工作的社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重要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统战工作已经由政治领域向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拓展,由主要在大中城市开展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乡镇延伸,由主要做“单位人”工作向同时做“社会人”工作方向发展,统战工作社会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密切同有关部门的联系,加强社团和社区统战工作,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资源,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党重视、全社会支持、各界人士参与统战工作的良好局面。
当然,巩固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作为一个重大课题,还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还必须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研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发展纲要,明确总体规划,研究发展思路,形成政策原则,提出工作举措,使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全面、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
理论思考之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阶段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切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统战工作全局,就要进一步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认识,不断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因为: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强大的理论武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也是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统一战线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化为现实的精神动力,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统一战线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共同思想基础,才能进一步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形成合力,把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上来。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于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都作出了新的论述,特别是关于统一战线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述,是开展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理论政策依据。统一战线只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要求贯穿到各个领域工作中,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不断开创新阶段统战工作的新局面。
当然,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最根本的就是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这个统战工作的永恒课题,做好大团结大联合的工作,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紧紧围绕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个出发点落脚点,积极反映民意,协调关系,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
理论思考之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新阶段统一战线必须牢记的根本战略任务。统一战线历来是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不同,统一战线的历史使命不同。目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面对这个新形势,统一战线一项根本战略任务,就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是因为:
第一,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的根本因素。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对各民族成员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是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原因,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我们抵御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分裂我国的有力武器。我们要在充分尊重各民族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第二,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内在动力,是中华民族在存亡关头而团结奋起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越是在历史紧要关头,越能凝聚起全民族的智慧,越能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感召下,各族各界实现了空前广泛的团结,取得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我们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广泛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
第三,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无论时空如何变幻,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无法割断与祖国的血缘、亲情和乡情,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对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将持续存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的感召力和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现代化的建设、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局面。
当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年月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向全党同志提出个重大课题之一,也是充分体现新阶段统一战线特色和功能的重要实践,更是需要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共同构筑的一项世纪工程。我们要以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运动为旗帜,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纽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为主体,在统一战线中大力开展“凝聚力工程”,使之成为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统战
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要确保世纪工程的顺利实现,还要按照中央统战部提出“六抓”的工作思路切实抓好,即抓学习,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统战工作全局方面要有新高度;抓调研,在完善新阶段各个领域统战政策方面要有新成果;抓人物,在培养一大批有影响的党外代表人物方面要有新进展;抓制度,在推进统一战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方面要有新突破;抓活动,在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方面要有新贡献;抓干部,在建设高素质统战干部队伍方面要有新气象。
理论思考之四:创新是新阶段统战工作与时俱进的力量源泉。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力量源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统一战线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和任务都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作中,我们将会遇到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我们仍然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统一战线就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把创新作为新阶段推动统战工作的强大动力。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统一战线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内部构成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统一战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研究课题,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理论发展空间。我们只有不断研究解决新的理论课题,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寻求新的理论突破,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用切实的实践丰富理论,才能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统一战线制度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着眼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实践发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统一战线各领域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新的制度规范,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承接,与统一战线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为巩固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开创新阶段统战工作新局面,对统一战线工作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工作是把思想观念、理论政策、制度规范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基本途径。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制度创新,只有经过创新性地工作,才能形成统一战线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我们必须着眼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着眼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发展,着眼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载体,创新工作方式,使各项工作创新在统一战线发展壮大中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当然,实践告诉我们,不继承就没有根基,不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要在发扬好传统、坚持好经验、继承好作风的基础上,努力树立创新的意识,保持创新的锐气,提高创新的本领,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统战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理论思考之五:把统战部门建成深受欢迎的党外人士之家是新阶段统一战线自身建设的新要求。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新任务,需要把统战部门建成深受欢迎的党外人士之家。大家知道,密切同党外人士的联系,加强与党外人士的团结,充分发挥党外人士的作用,是统战部门履行职能的基本内容,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重要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战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团结之家、民族之家、交友之家、建言之家和温暖之家。具体来说:
第一,服务中心任务,凝聚各方力量,把统战部建成团结之家。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统战部门的全部工作都围绕和弘扬这一主题,一切活动都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努力实现团结的目标,所有干部都要有团结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做好增进团结的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把各种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最大范围地把各方面的力量都团结起来。
第二,改进工作作风,营造和谐氛围,把统战部门建成民族之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统一战线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统战部门和统战干部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民主意识,改进工作作风,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要发扬民主、平等待人、互相尊重、协商办事。不能唯我独尊、盛气凌人,更不能干涉、包办各民主党派和有关人民团体的内部事务。
第三,提倡广聚群贤,坚持求同存异,把统战部门建成交友之家。从某种意义上讲,统战工作就是交
朋友的工作。把一大批与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党外朋友凝聚在党的周围,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各种统战干部都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体谅包容的度量,要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深交好朋友,善交真朋友;要以心换心、坦诚相待、交诤友、交挚友,把各方面党外朋友更好地凝聚在党的周围。第四,确保渠道畅通,广纳群言良策,把统战部门建成建言之家。统战部门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是党外人士建言献策的重要部门。要广开言路,使党外人士能够勇于进言,畅所欲言,知无不言,敢讲诤言;要广纳群言,畅通建言献策的渠道,使各方面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迅速到达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要广求善策,加强与党外人士的沟通,主动就事关国计民生和事关统一战线巩固发展的重大问题共谋大计。
第五,增强服务意识,落实各项政策,把统战部门建设温暖之家。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的利益,是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为党外人士落实各项政策,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推动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问题的解决。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在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中安排党外人士的工作,保证他们有职、有责、有权。
当然,要把统战部门建成深受欢迎的党外人士之家,那么这个家里的“人”自身素质需要加强,需要提高,力塑善谋实干的新形象。这就需要建设一支肯干事、会干事、好共事、不坏事、能干成事的统战干部队伍,也亟待培养一批特别能战斗、特别会操作的统战工作人才。
实践告诉我们,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济济多士,乃成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呼唤人才,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需要人才,每个从事统战工作的同志也都渴望成才,而要使自己成为统战工作有造诣之才,要经历锻炼、磨炼、锤炼三境界。锻炼就是要受到了辛苦和心苦,磨炼就要耐得住寂寞和清静,锤炼就是经得起重锤敲打和重担加压,真正成为适应新阶段统一战线新要求的统战工作的行家里手。
总之,目前,爱国统一战线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并将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情况,承担新的任务,需要新的思考。
第三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11秋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711961480015 代士杰
摘要:本文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进一步阐述小康社会对我国人民的深远影响,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现实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小康社会
目标
经济
发展
富强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结合20实际中后期世界的发展状态及其趋势,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子的基础上,根据“三步走”战略和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验等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一步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蓝图,并且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前进方向。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小康”。所谓“小康”,是与“大同”对应的社会发展状态,意味着居民生活无忧,安居乐业。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和中国特色,并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这一美好的愿望实现起来并不是那么轻易而举,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家而言就更加困难,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上、体制方面的特色主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民主等基本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全民共享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些特殊存在于小康社会的全过程,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这些制度和体制也随之日臻完善,达到成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总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思想新世纪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第四篇: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曾是多少代人追求的梦想,今天人们在衣食住行中感受到小康生活的到来。人们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变成现实,让亿万人民为之无比自豪和骄傲。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邓小平同志在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了小康社会概念新的内涵。他指出小康社会思想是同“中国式的现代化”相联系的,并用“小康水平、小康状态、小康生活、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小康的中国”等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在21世纪前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的小康。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它的表现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更加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是亿万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新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小康社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基本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处于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小康社会的高级阶段,是承接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它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更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是人的全面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 1
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其目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0年,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小康是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较高标准的小康是指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共同富裕的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在消除城乡差距方面,农村劳动力比重将从2002年的50%下降到30%。精神文明的小康特别注重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指标。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5个方面。
党的十七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府更重视民生,更符合科学发展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沛县位于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27万,是刘邦故里、煤电之都、肉鸭之乡、园林县城、文
明城市,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以大汉之源著称四海。因此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社会是沛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全县120多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赋予全县人民的光荣使命。近几年来,沛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结合沛县的实际描绘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带领全县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努力拼搏,使得我县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成功跨入全国百强县之列。
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1.6亿元、增长14.8%;实现财政总收入43.7亿元、增长43.8%,全面进入小康进社会进程加快,江苏省定25项指标22项提前达标,2010年首次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列第84位。2011年1~6月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增长14.3%;实现财政总收入31.25亿元、增长38.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89亿元,增长4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7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75元,增长19.6%。围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3个转化50%”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突出“壮大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着力实施支柱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倍增、创新型经济突破、特色园区成长“四大推进计划”,全力打造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一是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农业特色产业日益壮大,高效农业面积达到8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9%;特色蔬菜面积突破1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6万亩;生态肉鸭年孵化、饲养、加工量
均超过2亿羽,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形成了集规模养殖、精深加工、饲料禽药于一体、10万人从业的百亿元产业。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江苏省首家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被授予中国生态肉鸭之乡称号。二是特色文化旅游业快速突破。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开发工程,微山湖开发实现重大突破。投资15亿元的千岛湿地景区及旅游配套项目启动建设;投资25亿元的“中华汉城”及生态园项目与夏岩集团成功签约。微山湖千岛湿地景区被批准为江苏微山湖湖滨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四是特色园区快速提升。县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被评为中国十大诚信开发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完成汉之源公园、滨湖路、沿河生态整治等绿化工程建设,城区每年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1%。实施沿湖开发战略,打造沿湖文化旅游产业带。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程,为旅游注入文化内涵,为文化插上旅游翅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加快建设千万吨级港口和临港产业园,加大千岛湿地开发和微山湖度假区建设力度,拓展大旅游,发展大物流,集聚大产业,带动大商贸,着力打造沿微山湖文化旅游产业带。沛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打造
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全面小康徐州当先、综合实力苏北领先、文化旅游业江北创先、农业现代化江苏率先、基本竞争力全国争先“五先”奋斗目标。只要全县上下同心协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全县人民共谋发展,在全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五篇:20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战略机遇期及其政策选择
1.判断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的关键所在。我们对我国目前所处的战略机遇期作出判断的基本依据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发展的持续性与阶段性
新世纪的发展前景
2.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
尽管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还在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所面临的国家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主要体现在:
第一,大国关系相对和缓,“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国际经济结构重组加速进行。
第三,当今世界日趋复杂,矛盾交织,我们具有比较广阔的战略回旋余地。• 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发展基础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国经济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第二,经济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四,具备了支持经济发展的广泛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
第五,已经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一整套被实践证明的富民强国的正确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目标 1.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依据是:
第一,至20世纪末,人民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第二,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第三,根据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主要任务。
2.提出全面建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视角
• 之所以称为全面,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范围”的全面,即不仅有东部地区的发展,而且有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有沿海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内陆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城市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农村地区的发展。
4.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视角
二是“内涵”的全面,即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体为:
1.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2.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3.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4.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