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优化浦东台商投资环境的调研
关于进一步优化浦东台商投资环境的调研
转载日期:2012-7-17 23:21:00 来源:互联网
随着两岸金融合作框架协议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相继签署,大陆与台湾地区经贸合作“双向、直接、机制化”的大趋势进一步明朗。尽管有观点认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政治意义要大于经济意义,早期收获至少要等到明年才可能在台湾地区生效,但其政策效应早已为人们所关注。再加上台湾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化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向大陆转移的进程仍处于加速状态,台商对大陆投资仍然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因此,在大陆相关重点地区,相继再现重视台资、甚至为招揽台商而激烈角逐的新的竞争格局。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浦东开发较好地承接了一轮台湾产业的外移,并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使这一地区成为继珠江三角洲之后,又一个台商投资的热点。面对新的两岸经贸发展趋势,结合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与“两个中心建设”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如何继续确保浦东在对台经贸合作中的“高地”优势,提高“龙头”地位,成为当前新区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为此,新区政协、新区台办,以及浦东台湾经济研究中心,先后到苏南地区、“海西地区”考察,多次与区内外相关经贸主管部门、开发公司座谈,走访台资企业,就如何落实区委关于对台经贸工作的部署,进一步优化浦东的台商投资环境,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浦东目前台商投资的主要状况
截止目前,浦东台资项目累计数已经超过1500多个,占全市1/5,实际运作的台资项目1045个,占全市1/4。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19个,其中5000万美元到1亿美元的项目有13个,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20个,台商投资总额近120亿美元。台商在浦东的投资有以下特点:
第一,投资领域广泛。台商在浦东的投资领域,涉及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房地产开发、商业连锁、航运物流、医疗卫生、农业、人才中介、物业管理、汽车租赁、外贸进出口,以及工业加工制造等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绝大多数行业。
第二,大企业较多。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张江所形成的“半导体产业链”,积聚了日月光、中芯、宏力、威盛、凌阳等一大批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大企业,由此吸引了200多家有台商背景的半导体设备安装、研发设计、物流等关联企业;昌硕项目和宏达电子等项目,成为该园区电子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远东集团、台达电子、威盛集团、日月光集团等台湾知名工业企业,在浦东的项目都在1亿美元以上;鸿海集团、长荣集团、震旦集团、远东集团、东森集团、宏达集团等已经或正在浦东设立企业总部,国泰金控、中信金控、威盛集团等多家大企业有意投资总部楼。
第三,金融机构最为集中。目前在中国大陆设立的台资金融机构有26家,其中15家在浦东新区。一方面反映了台商看好“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另一方面,也说明浦东在未来的两岸金融合作中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中信银行、台湾银行都于年初在浦东设立代表处,台湾第一大券商元大证券也在年初搬到浦东。最近,国泰世华银行、土地银行正在办理升格报批手续,有望在年内开展业务。可见,浦东未来在吸引台湾以金融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方面,仍然有广阔空间。
第四,高新技术领域投资比重最高。浦东台资项目中,以集成电路产业、电子元器件、计算机软硬件的生产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额高达73亿美元,占台资总额的61%,第二位的房地产业,投资额为13亿美元,也仅占台资总额的11%。
第五,台资企业总体发展情况较好。据统计,全市现有台资项目累计数为7800多家,实际运作的项目数4000多个,企业存活率为53%。浦东新区现有台资项目累计数为1500多个,实际运作的项目数为1045个,企业存活率为70%,远高于全市比率。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浦东台资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度难关,台资企业也主动在危机中找机遇,所以未出现企业连续倒闭关门的现象。
台商在浦东的投资,缘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政策效应,廉洁高效规范的法制环境,以及上海的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台资已经成为浦东众多外资中的重要一员,成为浦东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桥梁和渠道。同时,台商在长三角乃至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布局中,浦东越来越成为“辐射源”;在日益密切的两岸经贸关系中,浦东的“桥头堡”功能也日趋显现。
二、浦东与重点地区台商投资环境比较
目前,苏州市的台资项目数与投资总额和上海市基本接近,其中昆山市台资项目数有2000多家,投资额超过240亿美元,两项指标都比浦东高出1倍。但苏南地区台商投资结构相对单一,偏重于工业制造,现代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明显弱于浦东。由于台资在当地经济所占比重较高,台资在苏南地区受到高度重视。昆山市的台商协会甚至被戏称为昆山市的“第五套班子”。福建省具有吸引台资的天然优势,但当地政府认为以前对台资重视程度不够,在上一轮的台湾产业转移中失去了一些机会。目前,“海西地区”以厦门、福州为核心,结合闽北与闽西地区,正抓住“海西经济区”的政策优势和平潭岛的开发,“对台商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台资发展势头迅猛。
各地新一轮对台资的角逐,核心内容是如何主动承接台湾的资本转移,通过强化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提升本地产业层次,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成果,以实现与国际经济更加紧密的结合。为此,各地区竞相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和产业配套措施以吸引台商。这种竞争目前已经在三大区域展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海西地区”,以及以重庆为中心的“成渝经济区”。对浦东形成直接冲击的,主要是长三角的苏南地区、“海西地区”的福厦经济带,并且区域内部的竞争也呈现白热化的状态。
(一)浦东的优势
与苏南地区、“海西地区”相比,浦东的优势主要有4方面:
一是制度优势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对于上海加大与台湾经贸合作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浦东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核心区,产业发展定位与正在进行中的新一轮台湾产业外移匹配度很高。在先进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具有吸引台资的先发优势。综合配套试点也是浦东重要的制度优势。当然,苏南地区历来重视台商,并且当地政府对台招商引资有着不同寻常的敢闯敢试精神。“海西地区”也有国家赋予的“对台经贸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这些同样不可忽视。
二是综合成本优势 依托上海,浦东新区在融资成本、物流成本、信息成本、技术成本、产权交易成本、人才成本等方面,有着上述其他任何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台湾金融企业在浦东逐步开展业务后,对于台湾产业投资的带动和影响还会进一步体现。在新一轮的对台招商引资中,浦东应充分发挥和运用好这一优势,以缓解台商对直接商务成本过高的顾虑。
三是产业综合配套优势 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相对完整,这是浦东在吸引台湾先进制造业方面的一大优势。同时,浦东还可以利用与苏南地区的产业配套关系,留住先进制造业的高端部分。
四是城市名牌与区位优势 浦东作为大陆改革开放的窗口,大陆经济最发达地区的无形资产优势,也为广大台商所看重。台湾大企业西进大陆,浦东成为他们重要的跳板和平台。一些工业制造企业内迁后,把研发机构、总部、联系窗口仍然留在浦东。台胞愿意选择浦东生活、创业,常住台胞初步预估为50000以上。民间的对台经贸活动日益频繁,浦东各类企业的非公职人员前往台湾从事商务活动每年都在1000人次以上,占全市的1/3,占整个中国大陆这一数字的近1/6。当然,我们也看到,苏南地区近年来利用其台资企业集中的优势,先后创立了 “电博会”、“金秋论坛”等涉台交流品牌,为两岸官方的高层和企业界所高度关注。“海西地区”则利用对台的人文和地理优势,多次主办和承办两岸最高规格的交流活动,如“海峡论坛”、“两岸投资高峰会”、“两岸商品交易会”等。当地政府还十分重视营造重视和关心台商的社会氛围。对此,浦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以反思和重视。
从整体竞争态势上看,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综合城市功能要明显强于海西区,苏南在加工产业的整体配套体系和产业层次上要高于成渝经济区。浦东目前尽管在吸引台资方面具备一些优势,但也要注意这些优势的逐步弱化。
(二)浦东面临的挑战
一是制度创新动力不足 比如,金融合作和资本管理方面,“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年19号)和市政府实施意见(沪府发2009年25号),鼓励上海研究制定促进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政策措施、研究建立人民币跨境业务的支付与清算体系、扩大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但目前对台金融方面,除了中央已经赋予的政策外,上海和浦东自行争取突破的内容很少。福建省却利用“海西政策”,以平潭岛开发作为突破口,已争取中央原则同意在“海西区”开展对台离岸金融业务试点、新台币结算于清算业务的试点。随着针对台商的金融试点业务在“海西地区”的逐步增多,台资金融机构注册地点有可能向海西转移。尽管他们的业务开展可能还要依托上海和浦东,但是台商会把金融机构的大陆总部和法人机构设在“海西”,而把分支机构设在浦东。近一年多来,陆家嘴地区的台资金融机构负责人前往厦门、福州出差的频率越来越高,对此我们也应引起足够重视。而上海仅争取到世博会期间小额台币兑换业务,且目前业务量十分有限。
再比如,第一家台商独资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厦门设立,长三角地区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设立在昆山。这些都不是在台胞最为集中的上海和浦东地区得到率先突破。因此,浦东在“两个中心建设”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框架下进行制度创新,以扩大对台经贸合作,还有许多可以发掘的潜力。
二是要素成本上升过快 尤其是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形成的过高商务成本,企业短期内难以承受,加上缺少相应的政策补偿机制,从而严重制约了吸引台资工作。新区经贸部门对项目无法落地或协调难度剧增不无感慨。目前,浦东的平均土地成本是昆山的3-4倍,是福州市的6-7倍。而且,各地在消减土地成本给台商造成压力所采取的措施,也比浦东显得更加灵活多样。由于土地资源和商务成本的影响,台资制造业将继续逐步转移和内迁,相关的服务机能,如物流、融资服务等,也可能出现外移趋势。比如,2002年落户浦东的台湾第一商业银行上海代表处,于今年初迁往长宁区。原因是该行的客户大多在苏州地区,而且不少台商就住在本市古北地区。
三是人才优势未充分发挥 浦东应该是各类人才创业的首选地。但企业中层管理人才的流动性过高,企业留不住人才,成为不少台资企业的困扰。一些台商反映,上海和浦东现有的人才政策更加关注高端人才的引进,而企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中层管理人员的引进,由于政府没有特殊政策,住房、户口等需要企业自行解决,因而中层管理人才没有归属感,流动性大。
四是创新机能向周边扩散 未来,随着台资生产型企业向上海周边地区进一步转移,上海与长三角其它重要城市之间快速交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台商有可能把研发等创新团队向杭州、苏州、南京城市等转移,以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服务生产一线。
五是对台资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以政策法规为例,上海市于2008年制定了加强沪台经贸合作的工作意见(又称“35条”),这是本市近几年来唯一的一项有关对台经贸问题的专门文件。而福建省人大几年来颁布的一系列地方性的涉台法规高达40多项,涉及对台经贸、人才引进、对台交流等众多方面,是大陆省级人大中涉台立法最多的。昆山、苏州、南通均于近年出台推进台资转型、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如昆山市去年实际用于台资企业的技术改造资金、产业转型补贴资金、企业搬迁转移补贴资金等达2亿元人民币,而且确实发挥了一定成效。浦东目前还没有一项专门关于台资的扶持性政策。
三、相关思考与建议
进一步加强对台经贸合作,促进台湾经济与大陆经济进一步融合,不仅事关浦东自身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统一大业。在新的两岸形势下,把握对台经贸发展的新趋势,抢占对台招商引资工作新的制高点,关键是进一步优化台商投资环境。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一)关于制度创新
深入发掘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上海市和中央的支持,重点围绕促进台资金融业的发展、吸引台湾先进制造业,积极主动开展制度创新。
第一,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浦东是“上海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客观上已经积聚不少台资金融机构,浦东理应在推动对台金融合作上有更多作为。随着两岸金融合作框架协议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相继生效,台湾的保险、银行已经先后有企业获准开业,新区应通过努力,帮助台湾金融机构扩大经营范围,帮助证券业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借助台湾券商,推动大陆民营企业到台湾股市发行TDR(可转换债券),争取两岸货币兑换和清算在浦东试点,在浦东试点台资企业发行债券等。浦东作为台资企业的筹资中心、离岸金融中心和自由贸易港区的功能应逐步得到体现。对台金融合作的政策突破,浦东应力争领先于大陆其它任何地区。
第二,吸引台湾先进制造业。2000年,浦东通过引进设立中芯国际和宏力等半导体龙头企业,迅速形成了微电子产业带,从而确立了上海(浦东)在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中的重要地位。目前的关键,在于通过选择具有发展潜力和能够引领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浦东在对台产业合作中的地位。目前,引资的重心在于强化以半导体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对光电产业关键零组件及其精密加工设备、LED背光源产业的引进,以构建“半导体—TFT-LCD高端产业”的现代产业高地。这类项目投资量大,又受制于土地成本和土地管理政策,项目落地往往难度极高。浦东新区除了继续运用和完善产业扶持性政策外,在制度创新上也要敢于突破,比如,台资高新技术产业中重点项目土地交易方式和审批方式的突破。
第三,吸引台湾专业人才。进一步推动上海人才政策的完善,为区内重点台资企业提供人才公寓,在户口、子女就学等方面,为这类企业引进所需的中层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便利;扩大台胞就业范围,选择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试点聘请台湾专业人才担任管理者;争取在浦东开展台企高管和“台干”享受本市社保政策的试点工作。
第四,积极引进台湾综合性大型医院。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但受制于医疗管理政策和工作实际,上海仍未能实现突破。建议浦东结合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建设,大胆进行尝试。
(二)关于服务创新
一是完善政府服务台商的工作机制。建议政府制定“浦东吸引台资重要产业指导目录”,以强化对台商投资的引导;建立台资项目储备和跟踪制度,各相关职能部门与开发公司定期汇总台湾重点企业发展情况,落实专人保持与台湾重点企业的联系;由区领导牵头,完善对台资项目和涉台经贸纠纷快速反应和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经济及台资企业动态的跟踪研究,并据此拟定更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政策措施。
二是设立针对台资项目的专门引导资金。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逐步设立以下专门的产业引导资金:
1、探索设立“台资金融楼宇奖励资金”,不仅对落户陆家嘴地区的台湾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租金补贴,还可以对楼宇的业主给予一定奖励,以促进金融机构的进一步积聚,减少机构外移;
2、设立台资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或台资企业创新引导资金),为符合浦东产业发展方向的台湾高端制造业顺利落户及台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扶持;
3、设立浦东对台现代农业合作引导资金,运用国台办已将上海郊区列入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的政策,吸引台商对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投资,并争取引进台湾农业和养殖业研发机构到浦东落户。
(三)关于交流机制
依托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进一步放大浦东的城市名牌效应,在对台交流上建立机制性平台,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交流品牌,提升浦东在台湾的影响力和在两岸关系中的角色地位。
第一,创设品牌型的专业交流论坛。在上海-台北城市论坛的框架下,争取设立可以突出浦东的专业性特点,重点凸显经济发展的论坛,使之成为两岸著名企业和企业家进行交流对话以及寻求合作的定期机制。
第二,积极推动民间方式的结对交流。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台北内湖科学园区”已经结对的基础上,总结进才中学与台北中山女高,洋泾中学与台南一中结对交流的经验,推动陆家嘴经贸贸易区与台北信义计划区开展结对,为两地金融业交流合作搭建机制化平台。
第三,加强与台湾工业研究院的合作。有效借鉴其运行模式,借助浦东雄厚的资金、人才、创新机制,形成具有很强的应用研发、技术推广、企业孵化效应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对台经贸合作模式转型。
第四,安排两岸交流专项经费。对重点涉台交流项目进行扶持和资助,对服务对台工作、促进两岸交流做出一定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以形成全社会关心台商、关爱台胞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加快筹建浦东同乡会史料陈列室。建议在高桥古镇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立“浦东同乡会史料陈列室”,展示浦东著名人物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促进海峡两岸浦东同乡的交流来往。目前高桥镇已选定专门用房,但受机构、经费的影响一直未启动,希望区财政局、区文广局、区编办等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原文日期:2012-7-17 23:21:02
第二篇:如何优化投资环境
如何优化投资环境
环境是一种资源,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生产力。投资环境是经济加快发展的“生命线”,优化环境已经成为吸引人才、资本、增强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哪里经济发展环境好,那里经济社会发展就充满生机和活力。
发展环境是投资者在作投资决策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因此优化环境就成为城镇发展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和常抓不懈的基本任务。优化环境的基本目标就是整合现有的环境资源,增强其稳定性和增值性。投资环境的改善毕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上升的过程,要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就必须进一步打造更加优化的发展环境。
一、只有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才能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践表明,利用外来资本进行直接投资,是解决自身资金短缺,引进发达地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手段。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地区利用外资的竞争,很大程度上首先表现为集中力量改善投资环境上。哪个区域投资环境更为完善,那里就能吸引到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哪个区域的投资环境-1-
得不到有效改善,那里便难以成功地吸引到外来资本的直接投资。
二、投资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潜在劣势
(一)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不足
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应当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小企业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越大,如美国中小企业占到企业数量的99.7%,日本占到99.5%。对GDP的贡献也分别占到48%和57%。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数是也占到95%以上,如浙江的温州、义乌、广东的深圳、惠州等地区都达到99%以上。其次,中小企业也是解决富裕劳动力就业的主体。美国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口占就业总量的53.7%,日本占到73.8%。
扶持农场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因为中小企业多从事于服务性行业或者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可以解决农场富裕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龙头企业,完善基础产业的配套载体。
(二)产业发展不均衡
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基础产业配套更加完善,企业之间的协作更加密切。目前,宝泉岭农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较慢。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发展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因此产业之间缺乏相互的支持。
(三)服务职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和信息交流,各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办公,避免企业东奔西走,浪费时间。职能部门加强横向协调和上下级纵向协调,避免政出多门,使工作程序透明化,让企业能一目了然。二是缩减行政审批范围,确实需要审批的项目,要简化程序,增加透明度,对竞争性领域的企业自主投资项目要由行政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重点清理有关企业设立、经营资格、许可证、投资、人事、用工、分配以及各种收费的审批项目。应实行一站式服务,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制度,使企业少走弯路。
(四)科技服务水平低下
目前,现有企业大部分属于产品初加工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如此,没有充分挖掘资源的附加值,发挥资源应有价值,造成资源的浪费使资源的利用率低,产业链短。另一方面农场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制订优惠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以科技进步带动产业的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投资环境优化措施
改善招商引资环境的过程中,应当全面关注外部资本进入和运行的客观因素或条件,不单纯从某一项或几项因素来改善投资环境。应当关注投资环境的动态性,不仅预先分析可能的良性变化,更要分析可能出现的反向变化。从政府、市场、社会服务以及硬件设施等各个方面对投资环境改善进行全面把握。
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的环境改善工作:
(一)营造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行政环境
勤政是经济发展环境的主导因素,对招商引资至关重要。首先要确定行政服务这一理念,将服务视为行政管理的本质,加快行政职能的转变;将突破点放在健全的招商引资运作体系和制度建设上,完善对有关项目联合审批制度,招商引资领导小组会议制度、重大项目领导挂钩追踪制度、客商投诉制度、以限制收费、减少收费为目标规范收费制度,以限制和减少对企业检查评比为目标规范企业监管制度等,形成招商引资的制度优势。
(二)营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
各种法律是属于正规制度安排的主体部分,是经济发展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立法、执法、守法的系列制度创新,才能够营造出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在营造法制环境的过程中,尽快建立一套清晰透明、规范运作、符合国际惯例的游戏规则,就投资环境来说,新的制度必须对经营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重大政策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定。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维护这一原则,保障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作保证。要积极建立有利于商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顺畅流动的统一市场,努力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同时又是“诚信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建立在讲诚实、守信用的基础上,坚持诚信为人、诚信经营、诚信纳税,以诚信参与竞争,并通过诚信取胜。如同调查问卷中反映的某些招商承诺的不兑现的情况任其发展,形成“开门招商,关门吃商”的现象,就会失去投资者,丧失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五)营造周到优良的服务环境
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由多方面的内容构成,首先是管理服务,其次是商业性服务,第三是社会服务。优化管理服务,必须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管理制度创新,转变职能,促进行政工作人员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水平。全方位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有关部门要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效能告诫制等有效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服务质量。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健全规章,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刁难投资者的恶劣现象发生。围绕强工攻坚战,竭力抓好行政审批中心和督察中心的运作,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推行“一条龙”服务制,切实做到“外商只管投资,其他一切由我们来办”,为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创造有利的条件。
全心全意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亲商、敬商、重商、护商的浓厚氛围,各部门要为投资者、企业经营排忧解难,认真协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及时掌握和处理一切破坏外商正常生产经营和生活秩序的人和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肃处理干扰和侵害
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
(六)营造优惠适用的政策环境
政策是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制度创新、规范政策的制定程序、强化政策的实施程序、监督政策的落实程序。政策的运用要遵循有关程序,减少随意性,要更多地通过市场发挥作用,减少行政硬性干扰。
(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宣传舆论导向如何,直接关系到招商引资的成败。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先导。所谓良好的舆论环境,主要是指人人想“商”,人人爱“商”,人人为“商”,做到“商”不分身份,“资”不分内外。只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可以为“我”所招,为“我”所引。不论那种形式,能搞活就行;不论归谁所有,有贡献就行;无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由谁经营,有作为就行。与此同时,要在广大干部中倡导重商、亲商观念、自主创业观念、纳税光荣等观念,鼓励大家敢于、善于与私营企业老板交朋友,主动为各路商家提供服务,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吸引更多的经营者投资创业。
第三篇:优化投资环境
“优化投资环境 ”活动心得体会
县委、县政府强调“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整治年”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时,也提到了优化投资环境是保增长、调结构、提效益、促和谐的总体要求,是改进机关作风的最重要途径,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
一、精心组织,营造浓厚气氛。各成员单位把此项工作作为本部门现阶段重要工作来抓,突出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为活动主题内容,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将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干部职工,使每一位干部职工深入了解开展“风清气正”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干部职工中营造出开展“风清气正”活动的浓厚氛围。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要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围绕行政管理、干部作风、服务发展等方面,查找问题,自查剖析,对于查找出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要转变干部作风。通过开展、公开承诺活动,努力建设一支高效、务实的干部队伍,为全系统打造全省最优投资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四是深刻自查剖析。围绕行政管理和执法、干部作风、服务发展等方面,按照“六查六看”要求,逐条对照,深入查找、形成高质量的剖析材料。紧紧围绕打造全省最优投资环境,重点从履行职责、依法行
政、工作作风、办事公开、方面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自全面开展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精心安排,牵头组织开展营造创业投资发展环境活动,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工作,进入自查自纠阶段,取得阶段性成效。
第四篇:优化投资环境心得
优化投资环境心得体会
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全面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是我们每一位乡镇干部都应思考的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心得体会。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围绕我镇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开展整顿机关作风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内容。我做为一名乡镇干部要从自身做起,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自身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推出一系列发展政策、其履行得如何,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我们乡镇干部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增强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把这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活动贯穿于自身工作的始终。我在日常工作中自身存在着为群众服务观念淡薄的问题,办事拖拉现象;在廉洁自律等制度方面,自我要求不严,标准不高;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能深入基层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乡镇干部在党和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必须坚决彻底地加以解决。因此,我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当作提高自身素质的良好契机,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帮助我查找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做一个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廉洁的乡镇干部。自己做为一个公务员,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树立宗旨意
识,牢记光荣使命,改进工作作风,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努力做到:一是认真学习领会市委书记、副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结合工作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对党负责,让人民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宗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把服务对象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重点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基层同志面对面进行交流,接受教育。
二是认真做好对照排查工作,主要针对自身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执法行为不公、廉洁自律不严等问题认真排查。对排查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挖根源、找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自我排查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诚恳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三是针对排查出的问题认真反思,制定具体详实的整改方案。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进行整改:一是完成任务方面:主要包括对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有没有责任感和紧迫感,是否在落实上下功夫,完成的效果如何。二是执行政策方面:主要包括未灵活运用国家政策,执行市委政府出台的政策打折扣的现象。三是在优质服务方面:主要包括如何确立一切为群众着想,一切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让群众满意。
四是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对本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开展情况进行认真、全面回顾,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我们乡镇机关作为政府部门,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每一位干部都要认真立足本职,做好各项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篇:优化投资环境心得
优化投资环境心得体会
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全面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是我们每一位乡镇干部都应思考的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心得体会。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围绕我镇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开展整顿机关作风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内容。我做为一名乡镇干部要从自身做起,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自身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推出一系列发展政策、其履行得如何,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我们乡镇干部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增强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把这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活动贯穿于自身工作的始终。我在日常工作中自身存在着为群众服务观念淡薄的问题,办事拖拉现象;在廉洁自律等制度方面,自我要求不严,标准不高;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能深入基层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乡镇干部在党和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必须坚决彻底地加以解决。因此,我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当作提高自身素质的良好契机,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帮助我查找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做一个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廉洁的乡镇干部。
自己做为一个公务员,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树立宗旨意识,牢记光荣使命,改进工作作风,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努力做到:
一是认真学习领会市委书记、副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结合工作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对党负责,让人民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宗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把服务对象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重点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基层同志面对面进行交流,接受教育。
二是认真做好对照排查工作,主要针对自身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执法行为不公、廉洁自律不严等问题认真排查。对排查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挖根源、找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自我排查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诚恳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三是针对排查出的问题认真反思,制定具体详实的整改方案。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进行整改:一是完成任务方面:主要包括对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有没有责任感和紧迫感,是否在落实上下功夫,完成的效果如何。二是执行政策方面:主要包括未灵活运用国家政策,执行市委政府出台的政策打折扣的现象。三是在优质服务方面:主要包括如何确立一切为群众着想,一切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让群众满意。
四是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对本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开展情况进行认真、全面回顾,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我们乡镇机关作为政府部门,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每一位干部都要认真立足本职,做好各项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