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标准预防及职业防护》培训小结
《标准预防与职业防护》培训小结
根据院感科培训计划,我院于3月19日16:00在六楼会议室进行了《标准预防与职业防护》、《护士锐器伤预防及处理》知识培训,这次培训旨在提高全院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级应急处理。
本次培训由院感科何绍群主任主讲,全院共有护士41人,36人参加培训,参培率87.8%。会上全体人员系统学习了隔离的定义、手卫生、标准预防的注意事项及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会后对参会人员进行了一次考试,进一步巩固此次学习内容。共有36人参考,最高分93分,最低分76分,平均分85分,参考率100%,合格率94.4%。
通过这次培训,参会人员掌握了标准预防的内涵及注意事项、手卫生的五大指征、锐器伤的预防与处理。进一步提升了全院护士自我防控意识,为全院医疗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基本达到了此次培训目的。
本次培训存在不足之处:部分年轻护士对标准预防概念、洗手五大指征不是很清楚。今后应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
院感科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日
第二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培训小结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培训小结
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及医护人员院感知识水平。我院于2011年11月21日下午3:00分,由控感科组织,***主讲,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进行学习,共有66名医护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会上,全院医护人员全面系统的学习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原则,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引起职业暴露常见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会议最后,对参会医护人员进行了一次院感模考,进一步的巩固此次学习内容。
通过培训,提升了全院医务人员对院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和巩固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知识,有力促进了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为全院医疗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院感控科 2011年11月22日
第三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培训小结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培训小结
医务人员工作与病人接触最为密切,从事医疗工作中,意外被含有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以及锐器刺伤皮肤,职业暴露危险大,在临床工作中存在许多感染机会,我院于2011年6月6日在机关五楼会议室由李海峰主任对科室主任、护士长等相关医护人员共计108人进行了培训。
医护人员在参加培训过程中非常认真,确保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有效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机会,全院职工积极参与各项防控工作,建立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监督机制,各项控感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并实施。有计划的开展环境微生物监测,按照规范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为防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会后,参加此次培训人员再对该科未培训人员进行二次培训。
医 院感染 控制科
2013 年 8 月 8日
第四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
(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①摘除手套后;②接触病人前后;③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医务人员要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原 则,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 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1.消毒灭菌原则
;⑴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物品使用后皆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⑵手术器械及其它诊疗器械灭菌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
⑶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⑷使用的消毒产品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遵循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2、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两前三后”(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需洗手。
3、患者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暖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柜内。湿化瓶及婴儿暖箱用水为无菌水,每日更换。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瓶、接头等可拆卸部分定期消毒。
4、保持室内清洁,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床头柜、新生儿暖箱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或消毒布巾擦拭。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
5、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科等的病房及其它部位的地面、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液擦拭,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
6、病区治疗室应每天1—2次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消毒时间每次不少于30分钟;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75%的酒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有灰尘、油渍应随时擦拭。体温表每次用后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传染病患者使用500mg∕L84消毒液消毒);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
7、随时控制交叉感染。发现传染病及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应隔离治疗(酌情单间隔离或床旁隔离),相同疾病或感染者可同居一室。
8、患者的床单、被套、枕套等应每周更换,如遇污染随时更换。
9、被阮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应严格隔离,患者所用的器械、被服等要按照“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辅料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中统一回收。
10、患者转科、出院、死亡后,床单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11、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用品,用后称取重量,针头、刀片等锐器用后放入利器盒内,其它污物、废物分类放入垃圾袋内,污物达到容器3∕4体积时,及时封口,并黏贴标签,注明废物种类、来源科室、日期,登记本标明重量和交接人姓名,由专职人员回收到指定存放处,集中上交市焚化站。上述物品交接必须备记录本记录重量,交接人签字,交接登记数据保存三年。
12、病区内使用的空调保持干净,每月对过滤网进行清洁一次。
13、医务人员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保持仪表整洁;工作服每周更换一次;污染严重时随时更换。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培训
一、洗手指征: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需要洗手: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2、当医务人员的手明显污染或被血液、体液和蛋白性物质污染后;
3、处理污染物品后;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5、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敷料后;
6、进入和离开病房前、饭前和休息后。
二、洗手方法:
1、湿手
2、取液
3、揉搓
4、冲洗
5、干燥
6、护肤
标准洗手法:
六步洗手法:(洗手时间不得少于二分钟)
1、掌心相对,手指合拢,洗净掌心与指腹。
2、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洗净指缝与指蹼。
3、指尖并拢,掌心处揉搓,换手进行重复动作。
4、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搓,换手进行重复动作。
5、握住大拇指旋转揉搓,换手进行重复动作。
6、双手指相扣,洗净指背。
三、注意事项:
1、应注意清洗指甲、指尖、指甲缝和指关节等部位。
2、注意彻底清洗戴戒指等饰物的部位。
3、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
4、注意干手方式,防止再次污染。
5、注意护手,护手用品统一提供。
6、注意取液器的清洁,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如果使用肥皂,皂合应具有滤水的功能,以保持肥皂的干燥。
第五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一、概念
1.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和缝合针等针具,各类医用或检测用锐器、载玻片、破损玻璃试管、安瓿、固定义齿并暴露在外的金属丝及实验室检测器材等。2.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损伤。
二、优先等级原则
锐器伤防护应遵循优先等级原则,首先是消除风险,其次是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最后是个人防护和接触后预防措施。
(一)消除风险
锐器伤防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或针具,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
(二)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
通过工程控制措施控制或转移工作场所的危害,如使用锐器处置容器(也称为安全盒)或者立即回收、插套或钝化使用后的针具(也称为安全针具装置或有防伤害装置的锐器)。(三)管理措施
制定政策限制接触危害,如采取标准预防策略,包括组建劳动者卫生安全委员会和针刺伤害预防委员会,制定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移走所有的不安全装置,持续培训安全装置的使用方法。
(四)行为控制
通过改变行为减少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如消除针具的重复使用,将锐器盒放在视线水平且在手臂所能及的范围内,在锐器盒装满之前将其清空,在开始一项医疗程序之前,建立安全处理和处置锐器的设施方法。
三、具体措施
1.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采用新技术,如使用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锐器。
3.消除不必要的锐器和针具,如使用适宜的电灼器、钝化针具和U形针具等。4.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装置的或带有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以避免装、卸刀片时被手术刀伤害。5.手术中传递锐器应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6.锐器用完后应直接放人防穿刺、防渗漏、有警示标识或安全标色和中文警示说明的锐器盒中,以便进行适当处理。
7.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
8.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应使用刷子、垃圾铲和夹子等器械处理。
9.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容器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一、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 1.传递锐器时扎伤。2.缝合伤口时扎伤。
3.助手违规配合造成助手刺伤。
4.微创穿刺时不正规操作造成本人刺伤。5.器械护士安装、拆卸刀片时被划伤。6.麻醉医师在为注射器覆帽时被刺伤。
二、预防措施(一)较小锐器的传递
1.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应将锐器放在弯盘中,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二)较大锐器的传递
1.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也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三)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1.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2.助手在协助中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针或组织,使用拉钩扩大术野。
3.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递予护士,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予护士。
(四)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辅助器械
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牵开器等辅助器械,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
(五)微创穿刺时应使用止血钳
放置伤口引流时,应使用止血钳撑开组织,以免锋利器械穿入时刺伤。
(六)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血管钳
安装和拆卸手术刀片时,应使用血管钳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
(七)注射器覆帽时应借用止血钳
注射器若需覆帽,应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针头保护套而覆帽,或单手覆帽。
血液和体液皮肤黏膜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1.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污染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职业危害预防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同时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各类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冲眼装置、淋浴系统等,开展免费疫苗接种。
3.提供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确保在每次操作及脱去手套或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后能立即进行手卫生,在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后,能立即用清洁剂(皂)和流动水清洗手和其他部位的皮肤或黏膜。4.具体措施:
(1)改善人机工效条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和工作台布置良好。
(2)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或者在进行手套破损率比较高的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抗湿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皮肤或衣服时,还应当穿戴具有抗湿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可能发生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接触镜(隐形眼镜)等。
(5)禁止食品和饮料混置于储存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物质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和桌椅面等。
(6)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处理。
(7)在维修或者运输可能被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设备前应当检查,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在被污染的设备上张贴生物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8)在从事可能导致飞沫、溅出、溢出和产生气溶胶等潜在感染性物质职业接触工作中,应配备经过国家认证的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适宜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机械防护设施,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离心安全杯、密封离心转头和动物保护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