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芜湖: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芜湖: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下辖无为、芜湖、繁昌、南陵4县和镜湖、弋江、鸠江、三山4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市域面积5988平方公里,人口38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60万人,常用耕地264万亩。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7亿元,比上年增长4%;粮食总产142万吨,连续8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8413元,比上年增长18%。是全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18个典型地区之
一、安徽省次中心城市、合芜蚌试验区的重要成员、皖江示范区“双核心”城市之一。
一、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多年来,芜湖坚持“三化同步”,用创新理念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依托规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优质产品、优良生态,使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得到有效拓展,走出一条具有芜湖城市特点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1、规划先行,确保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有章可循。早在2005年,市政府针对芜湖已步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结合《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特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组,编制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6—2015)》,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市政府审定,并报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规划构建了芜湖未来10年都市现代农业总体框架:努力构建中心城市及近郊都市现代农业先导区、县城副中心城市及中部都市现代农业带动区和南部及市域周边都市现代农业辐射区等3大经济圈;加快形成中心城及近郊精品农业区、沿江无公害设施农业区、中部平原圩区优质高效农业区、南部低山丘陵特色经果林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区等4个农业区域类型;营造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精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景观农业、高科技设施农业和现代园区农业等6种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态;重点发展优质稻米、生态高效畜禽、名特优新水产、高档苗木花卉、绿色蔬菜与食用菌、特种经果与中药材、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等7大优势产业。市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规划》的要求,凝聚人力、物力、财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快建设步伐。
2、产业发展,着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一是围绕7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快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形成50万亩超级稻产业基地、12万亩国家优质油菜基地、15万亩名优水产精养基地、10万亩高档苗木花卉基地、5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3万亩高档水果生产基地、1.5亩菜篮子蔬菜标准化基地和万亩蓝莓省级标准化基地等。二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产业集群。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值350亿元,其中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加工产值达到305亿元。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增至201家。4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其中3家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粮油、果蔬、蜂产业、屠宰及肉类、乳制品等10余个产业后续加工产业集群。以优质稻米加工为主导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市100多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安徽同福食品公司,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着力推广农业产业化“六位一体”同福模式,力争打造“中国碗粥行业最具影响力第一品牌”;以20家果蔬种植加工企业为主导,推进了全市果蔬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优质化,蔬菜速冻加工出口销售收入占全省60%份额;6家蜂产品加工企业,加工量占全省80%份额。安徽蜜之源集团年原蜜收购量占全国的30%以上,2011年出口额达到5260万美元,并在马来西亚、越南建立境外公司,开展蜂产品加工和贸易;苗木花卉产业集群拥有二级以上园林绿化资质30家,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元级、千万元级林业规模经营业主。三是在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上做文章。全市“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已经发展到143个,其中种植业73个,畜禽类17个,水产类35个,乡村旅游类5个,其它类13个。21个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专业示范村。全市拥有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家、国家级休闲农业四星级示范企业1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5家、省级休闲农业精品点4家、五星级休闲旅游农庄(农家乐)4家。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年接待城乡游客220万人次,休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四是突出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市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1个、绿色食品认证148个、有机食品认证59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23个。“同福”碗粥被国家商标总局批准为“中国驰名商标”。
3、园区建设,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亮点。继南陵县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后,南陵县、芜湖县又跻身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南陵县以大浦试验区建设为核心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完成总体规划和部分重点项目专项规划评审工作,目前已完成总投资10亿元。大浦试验区重点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这一主题,把握农业关联度、农民参与度、文化渗透度和艺术感染度,造就了大浦乡村世界。一是在示范区内建设了高标准的设施果蔬生产基地2100亩,有哈密瓜、西瓜、圣女果、水果黄瓜、蔬菜等,建有8万平方米周年化高档食用菌基地、800亩名优特苗圃。二是建设了中国农业自然灾害教育体验中心。自然灾害教育馆,主要是用4D电影的方式,让观众从视觉感觉上体验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危害,如蝗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体验馆,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让体验者在真的海与假的海变幻交错中,体验海啸,达到体验教育的目的,寓教于乐。三是建有2万平方米高科技的组培及驯化中心,年生产各类组培苗、容器苗800万株,带动了周边特色产业发展。四是在示范区内建设了5000平方米太阳能智能温室的热带雨林馆,其内布满了100余种热带珍稀植物,让人们在温室中饱尝了珍奇热带植物的文化。五是建设绿洲生态餐厅,使人们在绿树、鲜花掩映中的现代和徽派结构餐厅中,享受诗酒文化和自然生态的洗礼。六是投资9200万元,新建了龟鳖休闲产业园、大米加工区、特色蔬菜深加工区和现代仓储物流区。七是投资5100万元,建设了3000亩集种苗孵化、养殖、休闲观光及长廊于一体的健康渔业休闲观光园。
各县区瞄准农业价值链的高端,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品,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加快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无为县通过实施“大蟹”、龟鳖水产养殖等示范工程,打造水产养殖大县;芜湖县通过设施农业、科技应用和品牌创建,打造绿色农产品强县;繁昌县通过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打造休闲食品生产大县;南陵县通过现代农业项目实施,打造成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强县。
4、科技创新,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活力。各县区积极推广超级稻丰产工程、单季水稻栽培集成、油菜“五化”生产、棉花轻简化栽培、发酵床养猪、水产微孔底部增氧、重大动植物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仅去年,芜湖市共争取国家、省农业科技项目11项,有7个项目列入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实施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项目4项。重点抓了种子工程项目,引进了袁粮公司总部和袁粮水稻科学技术研究院落户芜湖,注册成立了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公司是全国多家杂交水稻生产企业的技术源头企业,拥有最新的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Y58s,是全国30多家种子公司制种所用母本,拥有被袁隆平院士确定为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苗头组合的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Y两优2号”,是目前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代表。大浦农业科技园区先后聘请18位国内知名专家为园区技术顾问,对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和配套技术进行指导,自主引进和培养了一支100余人的研发队伍,示范区农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由芜湖市星火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的化感型种质资源5173与wh946不育系杂交,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填补了芜湖市杂交水稻育种上种质资源空白。芜湖市通过加大实施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Y58s新品种研究开发、化感型杂交稻新品种选育与精准化栽培研究等2个重大种业科技研发项目和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推广应用等12个科技应用推广项目,突出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
5、政策保障,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政府加大了财政资金对都市现代农业的投入,研究制定了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鼓励特色唯一性农产品培育、农业小巨人培育、农产品品牌培育、土地流转、农业科技开发利用等系列政策,通过重点项目来整合各部门的力量,集成资金,形成合力。探索并建立了由政府、企业及农户三方共同构成的风险互助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如: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市政府实施了农业小巨人培育计划,经考核对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年给予100万元扶持资金;通过示范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表彰奖励,全市已培育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734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涌现400个“执照农民”,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为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出台了土地流转给予承包业主每亩80元补贴政策,促进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98万亩(耕地流转面积81万亩),其中承包100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25户;为推进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法人承建;两把尺子,必备条件;多元投入,载体为主;项目管理、合同约束;先建后补,改土为先;基地直销,让利于民;按期验收,奖罚兑现”的新路子。6家蔬菜基地承担了5000亩建设任务,市政府安排750万元补助,市农发行给予每家350万元信贷支持,农业保险公司承保。6家蔬菜基地在市区建立了两家万亩蔬菜基地直销店,通过检测上架销售,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调节了市场余缺和蔬菜价格,深受市民的欢迎。每年市政府拿出100万元品牌奖励资金,对“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进行以奖代补。等等。各项政策措施,确保都市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
芜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现代农业多功能拓展点多面小,有待进一步以点带面拓展和延伸;二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精深加工型、高附加值型、高科技含量型龙头企业偏少;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依然比较低;四是农产品知名品牌偏少,名牌效应不够强;五是农业的投入不够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核心、最关键、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省里也明确要求芜湖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工作措施:
1、突出“一个布局”。围绕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7大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区位优势,推进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2、加强“两大支撑”。一是投入支撑。进一步加大财政、社会多元化投入力度;二是科技支撑。以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3、强化“三化提升”。一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知名及外省龙头企业落户芜湖。继续实施农业“小巨人”计划,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二是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市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能够获得无公害以上农产品基地认证;三是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4、实现“四个突破”。一是在都市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上求突破;二是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上求突破;三是在农业基础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四是在实施好生态农业工程上求突破。
5、创优“五项服务”。一是创优科技推广创新服务;二是创优农业市场流通信息服务;三是创优管理体制服务;四是创优农业综合执法服务;五是创优农民权益保障服务。
第二篇:资源型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wna
资源型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wna.txt13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by 小熊
长期以来,资源型产业对我国特别是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然而,传统的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要最终产品,以耗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附加值低、利润流失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发展模式,不仅使资源型产业自身发展缺少可持续性,而且造成资源富集地区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等比较严重的发展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自主创新为支撑,以资本市场为平台,突破传统线性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生态化、低碳化发展模式是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当前,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凸显,低碳、减排、绿色、环保正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国家乃至地区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只有构建生态化、低碳化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推进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资源型产业应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优化原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综合运用生态工程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改进生产方式,消除造成高能耗、高污染的根源,协调好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实现集约、高效的无废、无害、无污染生产。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资源型产业要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关键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遵循生态发展规律,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自主创新为手段,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创新生产工艺,构建起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资源型产业高技术发展模式,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开采率、利用率、回采率,实现剩余物与排放物的再利用与再循环。
发展产业集群是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形式。产业集群具有空间集聚、灵活专业化生产、合作网络、自我增强、内外整合等特征。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能够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大大加快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步伐。这是因为,集群优势提高了资源型产业自主创新水平;资源型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形成企业自主创新所需的支持网络;资源型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阶段提供支持,并使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更加迅速。因此,应积极发展资源型产业集群,并将其作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形式。
完善体制机制是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实保障。一方面,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通过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一是推进电力、天然气、成品油等能源价格改革,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继续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二是稳步推进水价改革。三是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垃圾及医疗废弃物等处理收费制度,研究建立危险废弃物处理保证金制度,继续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完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抓紧研究环境税、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有效引导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方向,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by 小熊
第三篇: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持续跨越
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增量型、吸纳式开放拉动,沿江开发强“极”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和城乡一体化、统筹推动之路,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攀升。2009年全市GDP达到356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25.11%;实现财政总收入5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53.19%。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0.3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一体进程加快。“十一五”以来城市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城乡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各类保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四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递增16.58%和14.9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长期以来“苏中的苏北”迅速跻身苏中第一方阵。
一、坚持科学发展,在更高定位上坚定产业转型升级自觉性。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上海“两大中心”建设等多重叠加机遇,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软件开发等产业,加快建设熔盛、神马等目标千百亿能级企业,不断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在快转型、快见效上狠下功夫,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
二、凸显产业特色,在更高平台上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积极打造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九鼎风电、赛福特物联网等百亿级企业。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如皋港船货港一体化;打造集科研、培训、信息服务、餐饮物流的全国最大花木城;依托五大旅游开发公司,提升发展长江生态、长寿文化、古城人文等特色旅游业;依托演艺传媒、教育培训两大集团,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打造高效农业的规模优势,以“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为抓手,打造花卉盆景、外向果蔬等六大十亿元高效农业板块。改造提升液压机械、长寿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打造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三、注重集聚集约,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再加快。始终把招商选资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引擎,放大一类口岸优势富集效应,大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始终把“三化”互动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万顷良田”工程、农保区拆迁整理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三化”互动并进之路;加快中心城区和如港新城CBD、RBD建设,强势推进小城镇能级提升。始终把特色园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打造以熔盛千亿级企业为龙头的高端船舶及海工专业配套园,加快建设石油、日用、医用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园和新型电力装备材料产业园等2个千亿级特色园区、8个100-500亿级特色园区,不断提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始终把创新型经济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动力,推动销售亿元以上企业和3000万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立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须警惕五大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靠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工业经济起步阶段,这种承接无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业,除了利润率不高外(更多的是以量取胜),还对各种实体资源存在较大的依赖,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为此,在10年前的“十五”计划中,已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法。2003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但10年过去了,转型升级未有实质性突破。因此,10年之后,“十二五”仍要补“十五”落下的课。但在补课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厘清一些认识和行动误区。
一窝蜂的跟风唱高调
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地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但基于保增长的压力,我们要防止个别地方口号上的转型升级调门较高,实际行动却比较迟缓或找不着北。
一厢情愿的靠外资促转型
一说到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引进外资,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行业。实际情况是,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业似乎更“科技”了,但我们自己还是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跨国公司出于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也会在华布局一些研发机构,进行一些产品升级,但产品的升级换代不能全部替代产业升级,无论生产服装玩具还是笔记本电脑,如果只停留在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掀起高科技的“盖头”,其效益增长方式都是用人口红利换取低廉的加工费。外商看中的就是我们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和简单加工装配能力,我们不能将宏观的区域整体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寄希望于跨国公司微观的企业升级。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和稀土行业“以资源换技术”的前车之鉴都表明——技术是换不来的。
一哄而上的追逐新兴产业
有些人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产业等夕阳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从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初稿看,作为调结构的抓手,发展新兴产业中的动漫产业园、风能发电、物联网等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产业布局重复现象严重,内向性竞争态势明显。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盈利能力甚至强于火爆的“苹果”。相反,风光一时的光伏产业已经给现实敲了一记警钟,产业技术看似升级了,但日益膨胀的产能转瞬间就成为不良资产。所以说传统产业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可以变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新兴产业拿到的可能还是利润的“边角料”。
一刀切的三产超二产
三产超二产不是转型升级的唯一标准。在以第三产业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时候,在最传统的工业和农业领域,美国也都是世界第一。这也是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不至于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的原因。美国制造业在最疲软的时候也贡献了13%的GDP,超过零售业、金融业等,而中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也为13%。国家如此,城市同样如此。比如在长三角,第三产业的中心,从战略安排和选择上,就是上海。上海第三产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担了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功能。如果认为长三角的每个城市第三产业没有超过第二产业就不合理,那反而不合理了。长三角城市如果一味地只考虑以服务业占比衡量自己的转型升级程度,就是对上海的漠视。
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占了发展期间的60%以上。美国自1814-1980年约为17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110年,占64.7%;日本1868-1986年约为12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80年,占75%;台湾1950-1990年为4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5年,占62.5%;韩国1960-1990年为3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0年,占66.7%。如果说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行工业化进程,从现在开始转型升级,那么我们完成结构调整的时间大约需要10年,虽然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转型升级的过程将有所缩短,但绝不会是一年半载之功,那种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
面对上述误区,到底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呢?
笔者认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只有效益类型改变的转行才是转型。产业升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二是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产业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是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
第四篇: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1、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方式粗放、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节约劳动力、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迅速兴起。它以农业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为根本,由一元或多元投资主体兴建,以企业为主要运作主体,融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生态化于一体,集高效种养、加工配销、示范推广、研发孵化、科普培训、信息交流、休闲观光功能于一身。现代农业园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高端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依托,突出发展绿色、保健食品,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特色高端农产品生产加工聚集区。二是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园区。重点发展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绿色有机种植业和养殖业,满足城市高端消费群体的需求。三是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区。依托区位优势,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等优势,建设工厂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它是农业技术集成、转化的载体,是连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商务休闲园区。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禀赋特点,建设集地热温室、农事体验、温泉养生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村,满足人们休闲旅游需求。五是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区。利用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良好的物流基础,形成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构建由交通运输、包装加工、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环节组成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方面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一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通过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消化、集成和应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的技术传播和扩散,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的重要窗口。二是引领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和特色,通过引入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依托区域优势与特色,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集聚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引进、孵化和培育现代农业加工企业,推动农业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
第五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陈 秀 花
就如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三大载体。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国家、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创建标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集中打造,重点完善提升现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扩展规模、联农带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上下功夫。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抓好入园企业的建设进程,使其尽快投产达效;主动做好即将入园企业的相关服务工作,推促其尽快入园兴建;加快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加工区规模,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快加工区提档升级步伐。三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以特色专业市场为支撑,全面提升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水平。
二、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经营方式。一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当今,土地规模小而分散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市应该结合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注重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机构的作用,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品,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对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凡是农业发达、农村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比较发达。可见,只有大力促进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使我市农业真正走上产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之路;三是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就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经营农业、发展农业,优化整合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层次,增加农业效益。
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推广农业科技。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大力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每年引进推广农业“三新”技术。使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农业,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率。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育,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双百双十”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继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科技挂钩、技术承包等活动,拓展“送科技下乡,促强农富民”活动内涵。加大对农民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尽快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四、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提升质量创建品牌。品质是一个产品内在质量的表现,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产品的影响力、信誉度、市场占有率和生命力,尤其是农产品,它更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尤其是绿色、有机农产品,注重农产品质量,确保其品质,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应该确立的基本理念和意识。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要确立品牌理念和意识,使自己的产品更富有个性、特点、影响力、信誉度、文化力、人格魅力和含金量,经久不衰。
五、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构建新型服务体系。一是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一个融信息采集发布,农产品营销,工作联络,预警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科学引领生产发展;二是构建营销服务平台。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业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搞好产销对接,加大促销力度,扩大农产品销售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构建专业服务平台。引导农民组建植保、农机等专业服务队,发展农业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队伍;四是构建金融服务平台。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农业激励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