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时间:2019-05-13 20:0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第一篇: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广东省汕头市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是全国著名侨乡和经济特区。全市土地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总人口539万人,农业人口376万人,占69.8%,常用耕地面积57.02万亩,山地100万亩,海岸线长289.1公里。北回归线横贯市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日照2000-2500小时,平均气温21-22度,常年雨量1300-18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一、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汕头的耕地资源不多,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民聪明勤劳,传统农业十分发达,有“种田如绣花”的美称,“潮汕老农”闻名海内外,粮食至200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吨谷市”十连冠。进入新时期,汕头市委、市政府从特区发展、人多地少的实际出发,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作出建设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决策部署,全市大力推进粮菜轮作农业区、“菜篮子”农业区、果林生态农业区、立体养殖农业区和南澳生态旅游农业渔业区等五大农业优势区域的规划建设,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93元。主要体现在: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汕头农业坚持在特色中寻找优势,我市的反季节设施蔬菜,三棱橄榄、玻璃油甘、胪岗蕉柑、乌酥杨梅、林檎、台湾水果、南澳桔红、宋茶等特色水果,狮头鹅、台湾白鸭等特色水禽,牛田洋青蟹、海门鲍鱼、莱芜紫菜、南澳的太平洋牡蛎、龙须菜等水产养殖,以及澄海远东国兰、市农科所蝴蝶兰等一大批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成为现代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增长点。蔬菜年播种面积67万亩、复种指数高,总产量150.33万吨,并进一步向设施化、无公害、反季节生产方向发展,经济效益凸显,部分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年亩产值超过3万元、纯收入约2万元。水果种植面积19.4万亩,其中台湾优良水果种植面积4.6万亩、年产值超3亿元。禽畜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发展迅速,全市生猪、家禽规模化场分别达到199家和437家,年生猪出栏142.8万头、家禽出栏2928万只。热带兰、名贵国兰为主的园艺花卉产业初现规模,年销售额1.3亿元。濠江、南澳、澄海莲华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成为现代效益农业新的增长点。耕地产出水平日益提高,每亩耕地年种植业产值达到5800元。

(二)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以农科所的蝴蝶兰、水稻、花生,白沙蔬菜研究所的蔬菜和白沙禽畜研究所的狮头鹅为龙头的新品种选育、研发取得新进展,市农科所新育成9个蝴蝶兰优稀品种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成为我国大陆地区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蝴蝶兰品种,有11个品种获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国际兰花新品种登录;“汕恢316”和“博优691”杂交稻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天丰优316”杂交稻和“汕油851”花生获国家新品种鉴定。白沙蔬菜和狮头鹅加快科技创新和开发,其种业在国内外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生猪良种率95%,鸡良种率90%,农业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制(修)订地方农业标准218项,建设标准化示范区58个,面积8.25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近6亿元。获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38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4个,种植面积5.5万亩,年饲养生猪4.7万头、肉鸡40万只,农产品产量8.6万吨;“粮丰”牌大米等21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有效期内)认证,南澳“宋茶”、“佳盛”紫菜获“有机食品”认证,“蓬盛”等6个农产品(不含渔业)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联结基地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种养、加工和销售,有效地带动了传统特色农业形成产业并走向市场。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51个,联结带动农户28.26万户,农户每年从中增加收入4亿元。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累计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76家(包含市级43家、省级13家、国家级4家),年产值37亿元、市场交易额48.18亿元,联结农户24.6万户,带动户均增收1986元。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96个,包括18家省级和40家市级示范社,成员1万多人,带动3万多户农户,户均增收1200元。

(四)现代农业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全市已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44个、面积8万多亩,其中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6个,面积近6万亩,辐射带动20万户农民发展高效、高值种养业,园区内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汕头农业科学园集科技研发、科普教育、园区观光于一体,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潮南台湾农民创业园(我省第二个)获农业部、国台办批准并启动建设。牛田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二、下一步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和措施

近年来,汕头市农业农村经济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受耕地资源、市场空间等因素的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还不大,农业素质效益有待提高。下来,我们将抓住汕头经济特区扩大范围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为特征,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技术支撑,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加快建设具有特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汕头农业跨越式发展。主要是:

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亮点。

一是加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扶持澄海莲上、莲下、溪南、上华,龙湖外砂、新溪,潮南井都、陇田,潮阳海门、金浦、棉北等蔬菜基地的防灾和反季节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快深汕高速公路两侧濠江、潮阳、潮南1.5万亩节水设施蔬菜基地的开发和建设,挖掘耕地潜力大力发展冬季农业,引导支持禽畜养殖场扩大生猪、家禽规模生产和生态健康养殖,努力提高重要农产品自给能力。

二是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突出高效、高值、安全的目标,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台湾水果生产,引导发展生态健康生猪产业,稳定和巩固肉鸡、肉鸭生产,发展壮大狮头鹅等特色产业,适当引导扩大蛋禽生产,鼓励扶持潮南枫桦、永吉肉牛产业加快发展。

三是加快培育特区精品农业。

加快推进莲华国兰、农科所蝴蝶兰研发生产为主体的花卉园艺产业成规模出效益,培育发展南澳海岛“农家乐”、濠江“丹樱园”、澄海莲华自然观光等为主体的观光农业产业,鼓励引进生物肥料、农业种业、航天科技育种、农产品加工物流、饲料加工、生态健康养殖等新品种、新技术,引导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优质资源在新兴精品农业产业上集聚,逐步培育成为特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建设“三个工程”,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一是建设“标准农田”工程。

实施《汕头市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规划》,全面开展对围内农田基础设施的整治,逐步把全市的基本农田建成“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田成方、涝能排、旱能灌、地力高”的现代标准农田,力争至2015年整治农田受益面积达到30万亩,建成现代标准农田16万亩。

二是建设“园区示范”工程。

加快16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国家、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投资经营,提高农业集群化经营水平。

三是建设“科技兴农”工程。

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业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打造白沙蔬菜、水禽和远东国兰、农科所花卉品牌,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第二篇:银川: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银川: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辖三区两县一市,有乡镇27个,村272个,农业总人口约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左右,耕地约190万亩。近年来,银川市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做强设施园艺产业和奶产业,做大露地瓜菜产业、清真牛羊肉产业、适水产业、长红枣产业,培育有机大米产业、玉米及瓜菜制种产业、酿酒葡萄产业、花卉产业‛的‚两强四优四新‛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以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

一、银川市都市现代发展的现状

1、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构建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两强四优四新‛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设施园艺总面积达到31万亩;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61.5万亩,总产量超过70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50公斤,奶牛存栏14万头,总产超过40万吨,人均鲜奶占有量为200公斤,人均牛奶占有量位居全国之首。牛羊养殖规模继续扩大,肉牛和肉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25万头和30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0.6万亩,水产品产量6万吨。长枣种植总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达500万公斤,产业效益逐步提升。全市优势特色产业产值经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89%。

2、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对农业企业技改、扩建、品牌注册和技术引进进行政策扶持,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引进国内农业企业在银川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扩流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和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市乡镇企业3587个,从业人员8.3万人,涵盖了粮油加工、瓜果蔬菜销售、畜禽渔业养殖加工、种子苗木繁育销售、乳品加工、冷冻储运等各个方面,有力地拉动了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扩张,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金河、北方、明旺等乳品加工,伊品、泰瑞等玉米加工利用,正大、大北农等饲料加工,塞北雪、兴唐、昊王等粮食加工,西夏王、广夏、贺玉等葡萄加工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涉农企业规模提升、品牌培育、质量体系认证等有效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405个,由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总量达21.1万吨,销售产值7.8亿元以上。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形成,进一步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整体效益提升。

3、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都市农业多元化功能

为了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我依托丰富的现代农业资源和独有的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回乡文化、田园风光、塞上民俗、西北风情资源,着力开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初步构建起沿山生态林、葡萄庄园、农家乐;中部农业观光园、休闲垂钓中心;沿河休闲风情园、大漠植物园的休闲观光农业框架。发展建设了一批集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市已开发建设各类休闲观光‚农家乐‛场点180多家,‚农家乐‛年经营总收入在5000万元。贺兰县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同时,银川市还成功举办了多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钓鱼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都市农业装备条件

以实现现代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为目标,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农村沟、渠、路配套建设,近年巩固建设高标准农田100多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0多万亩;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实用技术,建设了20多个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77万千瓦,我市大力培育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发展从整地、播种、管理到收获、收购的全程机械化服务组织,机械化平均作业率达到了70%以上。大力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园,已建成和在建的农村信息点300多个,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市农村的农业信息网络。

5、科技创新推广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从2006年起,我市以强化公益性职能、激活经营性服务为目标,全面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加强公益性机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充分调动了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有3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生产基地开展科技承包和科技服务,带动农民科技兴农。100余名农技人员通过直接投资、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形式引领创办项目,带领农民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技术团队‛的要求,组建了‚两强四优四新‛10个产业11个专家技术服务团队,每个团队重点对2-3个农业示范基地、园区进行科技试验示范、技术咨询和服务指导,推广应用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核心技术,示范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不断探索努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产业特色还不够鲜明。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布局还不够鲜明,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够,区域产品得不到深度开发,市场竞争相对优势不强,不能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内在需求。

二是多种功能开发利用水平较低。都市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功能多样性,目前我市农业总体还是以生产功能和就业增收功能为主,对农业的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示范功能、文化功能、观赏功能等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开发的自觉性、目的性不够,配套机制尚未建立。

三是都市农业发展层次比较低。都市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较高层次,在对农业功能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城市的长远发展协调一致。而我市对都市农业科学的统一规划还不够,休闲观光农业普遍发展层次较低,布局不合理、特色不明显。

三、进一步促进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

按照‚两强四优四新‛产业发展方向,我市将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突出抓好奶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建成全国优质奶源核心区;提升设施园艺发展规模和档次,大幅提高经济效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建有机水稻、葡萄酒庄等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水产、制种、花卉、长红枣等特色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蔬菜瓜果生产基地、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和西部适水产业基地,建立‘全国农产品安全区’。深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和经营水平,引进和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融合发展。

1、加快制定完善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

都市现代农业涉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为提高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水平政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今年我们将研究制定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建设政策,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制定具有银川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唯一性产品和品牌发展政策,扩大银川农业影响。

2、突出产业布局优化,着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在贺兰、永宁成功迈进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力度,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努力建设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发挥好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今年我市将按照区域布局重点培育新建7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同时在全市原有农业园区的基础上,改造提升14个现代农业园区,实施我市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力争建成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现代农业样板,打造一批具有全市标杆和引领作用的综合性特色现代农业园区。

3、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都市农业发展创造有利平台

都市农业是高度外向型农业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产物。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科学规划布局,制定有力措施,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使农业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全面可持续推进都市农业纵深发展。

4、加强农业多种功能公开,发挥农业最大效益

充分利用银川农业优势资源,进一步增强农业开发主动性、科学性、系统性。着力开发农业生产功能,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开发农业生态功能,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着力开发生活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开发示范功能,积极发展科技农业;着力开发文化功能,积极发展创意农业;着力开发观赏功能,积极发展景观农业;着力开发地域特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第三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共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员会

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政府

(2012年2月日)

呼兰既是传统农业区,又是都市新城区。近年来,在改造农业、建设都市的过程中,我们以都市农业为联接,探索实践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强区与富民良性互动、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使农业农村在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提升促进作用更加突出。2011年,全区都市农业实现产值6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9%,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1.5万元,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4.5%。

一、坚持一体规划,统筹布局都市农业

呼兰的发展,城市化是历史重任,农业农村是发展难点,而两者之间,都市农业是完美的结合点。基于这一科学判断,新一届区委、区政府作出了新的现实选择,围绕全面城市化目标,确定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主攻方向,并拿出100万元,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对全区都市农业进行系统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结合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

沿松花江旅游产业带、哈肇路都市农业产业带和呼白路现代农业示范带三条产业带,沿江沿河沿产业带又设计了生态田园新城、团山风景区、蒲井有机菜基地、黄土山森林公园等都市农业节点工程27个。这些节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引领“三带”迅速上规模、出形象,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扩大了群众就业。全区各类都市农业,吸纳就业2.3万人。大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投入9000万元,建设900栋棚室,承包给农民种植果蔬、花卉,亩效益接近传统种植的100倍,有效解决了沈八新村建设中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二是改善了城市面貌。致力于建设生态田园新城,新城区已经全面退出粮食生产和养殖业,依托园艺产业,发展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插花式”、“镶嵌式”城市景观农业,在实现生产创收的同时,美化了城市,促进了新城建设。三是加快了小城镇建设。都市农业节点工程的建设,吸引着人流和物流的集聚。腰堡街道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沿江聚集商户95户,吸纳就业850多人,一个新型城镇正在加速形成。此外,围绕呼兰河口湿地公园建设,我们在老城区东部,重新规划了一个新商圈,使老城框架拉大了近一倍。

二、坚持城乡融合,全力开发新型产业

深刻理解都市农业内涵,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人文三个优势,着力发展三个都市农业体系。一是融合供给和需求,发展特色种养体系。利民苗木花卉基地、哈肇路蔬菜基地、沿江沿河水产养殖基地进一步壮大。2011年,全区落实苗木、花卉、蔬菜、蘑菇、小杂粮等特色种植40万亩,“粮改菜”

4.5万亩,蔬菜面积一年增长28%。投产各类养殖水面3.5万亩,其中特种养殖5500亩,试验网箱养鱼20箱,水产养殖占据八区半壁江山。全区“菜篮子”充盈,及时满足了快速城市化对农业的新要求。二是融合生产和加工,发展绿色食品体系。持续加大生态投入,全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整体通过了无公害产品产地一体认定,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92个。依托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利民开发区辟建有2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产业园,生产6个系列45个品种的绿色食品。今后5年,我们还计划把产业园做大到10平方公里,打造一个销售收入500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出口基地。三是融合农业和旅游,发展休闲农业体系。沿文化呼兰河、生态松花江旅游线路,全区发展农家乐项目110多个。腰堡街道坚持农家采摘、渔家餐饮配套发展,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线路已经形成;呼兰河口湿地、黄土山森林公园初步具备接待能力;正在建设的新凯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典型的集生产、示范、观光、体验、休闲一体的多功能都市农业项目。我区的休闲农业,内涵日益拓展,模式不断丰富,正在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转变,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三、坚持多元并举,加速都市农业开发

对都市农业的发展,区财政建立了持续增长机制,在吃饭财政的压力下,2011年安排各类农业补贴、补助2亿多元,极大地调动了各类都市农业主体的积极性。以政策扶持为导

向,全区“三型”都市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是政府主导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腰堡渔村、黄土山森林公园等都市农业节点工程率先推进。投入1600万元,完成黄土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开门招商的硬件基础。投入1700万元,在腰堡街道沿松花江集中建设渔村15个,再通过租赁的形式吸引社会组织经营,迅速打开了沿松花江旅游农业开发的突破口。二是城市资本型。在政策的引导下,城市资本和工商资本竞相涌入我区的都市农业开发,主打千亩荷花池的石人镇朗轩园度假村、主营体验采摘的护路度假村,都是城市资金建立的。面对下滑的房地产业,我们积极动员宝宇集团、明达集团、滨兰公司、大江公司等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呼兰的都市农业。双井街道护路村通过建设新农村,引来宝宇集团两次追加投资,投入近1000万元建设护路度假村。今年1月份,在得知哈尔滨滨兰公司准备退出房地产经营后,我们力邀滨兰公司老总到呼兰考察,促成了大房旅游度假村项目,计划投资达2亿元,目前占地已投入300多万元。三是合作经营型。2011年,全区培训合作社带动人120人,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75个,其中多数合作社主业是都市农业。原在北京从事矿业设备贸易的农民董红涛,在双井街道办事处的动员下,返乡牵头创办了绿康蔬菜合作社,建设蔬菜基地3000亩。区农业局又扶持他承包经营双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家餐饮和体验采摘项目,预计今年5月开门迎客。

第四篇:唐山: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唐山: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唐山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现辖两市、六县、六区、六个开发区(园区、工业区、管理区),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是全国较大城市和省域中心城市。全市现有187个乡镇(含唐海县10个农场)、5121个村、队(含唐海168个队),总人口737.1万,其中农业人口488.6万人。实有耕地面积844.4万亩,全市人均耕地1.2亩。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69.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86亿元。全年全部财政收入555.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5.6亿元。2011年,唐山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57.5亿元,其中,种植业430.8亿元,畜牧业235.3亿元,渔业70.2亿元。农业、畜牧、水产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97.2%;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460元。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原则,多措并举,积极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和农产品品质提升,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加快推进绿色有机、生态循环、立体节约型农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牧渔业生态健康养殖。紧密结合曹妃甸建设总体规划,围绕现代渔业建设,对全市渔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推广虾蜇混养、虾鲀混养、南美白对虾与白鲳套养和稻田虾蟹立体生态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继续发展浅海滩涂立体养殖、海水生态健康养殖、淡水标准化健康养殖、集约化设施渔业、海洋牧场、临港库区休闲渔业,推动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海水池塘生态健康养殖面积16.8万多亩,占海水养殖池塘总面积的93%。继续开展增殖放流工作,探索和制定渔业资源补偿办法,保护渔业生态安全。积极推广迁西龙顺柴鸡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二是以发展农村沼气为重点,加快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开展技术创新,积极引进沼渣、沼液生产颗粒、液体有机肥料新技术,推广秸秆压块技术。全市户用沼气累计达到48.9万户,实现适宜建池户普及率60.5%;100-300立方米沼气累计达到1035处;500立方米以上大型沼气工程累计达到25处。全市年产沼气12.7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为13.15万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6.5万吨,在新民居建设、生态循环农业、低碳减排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积极发展节水高效农业。重点加强设施蔬菜 2 节水灌溉和土肥水一体化技术推广工作,增强节水、省肥效果,实现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着力推进设施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把高效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积极推进设施建设改造升级,创新发展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拉动、统筹规划、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打造棚室生产“唐山时代”为目标,坚持“可控、生态、高效、规模、循环”的发展思路,推进棚室生产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2011年,全市新建设施农业面积10.6万亩,播种面积达到达到130.6万亩,其中新建日光温室面积7.1万亩,日光温室播种面积50.1万亩。

(三)逐步探索休闲观光农业,不断开发农业多样化功能。充分发挥唐山地处环渤海、京津冀都市圈的独特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特色突出、品位高雅的旅游资源,将唐山旅游资源与农业活动相结合,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创建旅游精品。南部沿海地区以乐亭县为主,在京唐港开发了浅水湾、翔云湾海滨旅游区,在大清河开发了“三岛”旅游区,各具特色,集海上观光、垂钓娱乐、消夏避暑、品尝海鲜于一体,年营业收入达1000多万元。北部山区迁西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潘、大”水库的渔业资源,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以游览、垂钓、餐饮为主,发展各种游艇、快艇、休闲渔船150多艘,每年接纳游客 10多万人,收入2000多万元。全市已发展休旅农业企业558家,其中规模农庄27家,仅2011年共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产业收入达到2.8亿元,实现利税近亿元,为农民增收1.3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积极打造农业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围绕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推进标准化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积极打造农业品牌。先后制修订地方标准98项,全市已建成种植业标准示范区11个,按标准化种植管理的农作物面积达到450万亩;建成畜牧水产养殖标准示范区13个。全市认证无公害种植基地18个,面积33.45万亩,无公害基地累计认证面积达到156.45万亩。目前,全市品牌农产品数量达到151个,其中45%的品牌产品通过无公害基地产品认证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3个农业类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京东板栗和玉田包尖白菜获得地理原产地保护标志认证,品牌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38亿元,其中超亿元的10个。

(五)全力完善市场建设,不断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流通。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53个,冀东果菜批发市场、荷花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西郊农产品批发市场、南新道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功能日臻完善,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在我市农产品产销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2011年,全市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超过 150亿元,其中交易额亿元以上的有20多个。冀东果菜批发市场跻身全国百强,现已形成具有果菜集散、品质检测、仓储保鲜、信息服务、加工运输、农资服务等多功能的大型产地果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20亿元以上,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果菜集散地。荷花坑批发市场完成扩建改造后,市场辐射功能、信息功能、交易功能、管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农副产品年交易额达到40多亿元。新建的玉田县晶玉果菜综合批发市场,集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功能完善,辐射东北、京津、内蒙等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六)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不断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体系初步建立。按照中央、省、市的整体部署,加快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2008年,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中心。2009年,涉及土地流转的17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县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中心,成立了193个乡(镇)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机构,村级相应设立了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信息员,率先在全省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体系,在全国名列前茅。2011年,全市共流转土地109.17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14.5%,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面积70.99万亩,土地规模流转率达到65%。

二、主要特点

(一)突出都市现代农业地位。将其作为我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尤其是曹妃甸开发建设开始后,随着捕捞面积的减少,更是把休闲观光渔业作为渔民转产转业,增加渔民收入的一项主要措施。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力争在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面积50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实现新的突破。

(二)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唐山是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一环,地处交通要塞,是华北通往东北的咽喉地带,京沈、京秦、大秦三大铁路横贯全境,津山、京沈干线公路横跨东西,东有秦皇岛港,西邻天津港,新建的唐山港位于津秦两港之间。境内铁路公路交织成网,交通发达。我市周边的京津承秦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游客数量巨大,为我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市充分发挥这一区位优势,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市在全省和全国的知名度,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唐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随着我市农、林、畜、渔产业的发展,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在北部山区,大力发展以林果采摘为主的休闲农业;在中部平原地区,发展以蔬菜采摘、植物花卉欣赏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在 内陆水域,发展以垂钓为主的休闲农业;在滨海地区,发展以海水养殖、海鲜饮食、避暑消夏为主的休闲农业;同时,依托重点景区,发展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农家乐”、“农家院”都市农业。

(四)走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以废弃地治理、复垦和再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遵化尚禾源公司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何家峪村500亩尾矿库进行治理、平整,用于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已初具规模。在园区发展上,选种、育苗、管理每一道环节严格执行绿色、有机标准,运用膜下滴灌,节能减排,把废弃的菌棒作为上好的有机肥料,用于蔬菜、果品的种植,使其变废为宝,从而建立农业企业的“循环经济”。迁安市五重安乡苏家沟村在烂尾矿山地建设了瑞阳生态农业大观园,照明用电采用太阳能,温室果菜全部采用有机无土栽培和物理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现了休闲农业发展的特色。乐亭的赵蔡庄村生态旅游家园露地和温室灌溉采用滴灌,生产使用沼渣沼液,照明使用太阳能,体现了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

二、存在问题

我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发展形势虽然喜人,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发展布局还不尽合理,一些地方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分布零 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建设档次较低。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大部分设施简陋、服务水平较低,缺乏更有观赏性、体验性、舒适性的亮点。三是管理经营素质偏低。由于都市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致使从业人员整体接待素质、服务水平偏低,经营效益还不够好,制约了我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下步工作安排

今年是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实施“一产抓特色”战略的重要一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关于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安排部署,结合现代农业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营造都市时尚氛围。继续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围绕农业功能拓展,在全市形成“一心、两带、多基地”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促进农村资源资本化。“一心”,即以路南、路北、古冶、开平、丰润、丰南等六区为核心,突出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城市生态园林和田园农业采摘,建设都市观光农业核心圈。“两带”,即以遵化、迁西、迁安为核心,突出山区生态特色和自然历史资源,建设综合性北部山区及长城沿线综合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以唐海、乐亭、滦南为核心,突出滨海特色养殖、精品果菜、海岛、湿地等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建设滨海特色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带。“多基地”,即在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建设 农业生态园、农业观光采摘园和渔业休闲垂钓园、农事活动体验园、民俗旅游村,形成星罗棋布的休闲农业基地。坚持因地制宜,选准旅游开发切入点,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2年,每个县(市)区分别建成8-10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形成功能健全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网络化格局。

二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蔬菜,以示范县建设和标准园创建为抓手,推动生产布局向“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数乡一品”转变,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商品性强的蔬菜产业种植产区,提升蔬菜品质、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推进环京津菜篮子基地建设,加强与超市、企业、院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对口蔬菜供应生产基地。畜牧,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方向,制定全市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以奶业升级工程、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测、饲料兽药保障建设为着力点,按照“一种五化”的要求,巩固提高奶牛、生猪、家禽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及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以部、省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和落实国家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项目为契机,重点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进一步深化以市、县动植物防疫机构为核心,乡镇动植物防疫站为主体,村级动植物防疫员为基础的市、县、乡、村四级动植物疫病防控网络。不断壮大畜牧业发展配套产业,积极发展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大力推进全株玉米青贮。9 渔业,以改造和提升传统养殖生产为突破口,以新品种和新模式养殖为主线,重点在养殖新品种开发和引进上下工夫,积极开发和引进适宜我市养殖的新品种和新模式,大力推广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和海淡水特色养殖,以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和品牌创建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全市健康养殖水平,提高养殖生产效益。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我市地缘优势,在省内和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明显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产品,推动全市农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提高我市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完善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执法监督和检验监测三个体系,健全完善监管长效机制。深入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县、乡两级和企业自律性监测机构建设,确保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并开展检测工作。

四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制定全市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点搞好区域综合站、乡镇动物防疫站搞好运行机制创新,在增强基层技术推广机构活力和最大限度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积极性上下功夫。积极寻求建立稳固的科技支撑,推进“良种工程”和良繁体系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种养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活动,通过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阳光工程、百万农民大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科技进村服务站、送科技下乡、组织科普宣传活动等多种渠道,全市完成各类农民培训150万人次,其中完成阳光工程培训9.8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

五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坚持规范运作、阳光操作,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并认真组织实施。积极推广农机化新技术,重点抓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玉米机收、花生机收、农机深松等工作,组织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等多种作业形式,更好地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及畜牧水产养殖业生产机械化,进一步加大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力度。

六是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经管理机制创新。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强化土地流转监督管理,提升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制订土地流转奖补政策,开展土地流转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培育土地规模流转示范点,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 的积极性。强化农村“三资”管理,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农村财务公开和审计力度。健全土地承包仲裁体系健全完善调解仲裁制度,扎实开展调解仲裁工作。加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监管,积极履行监管职责,保障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七是创新农业服务机制,切实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在为农服务工作中,切实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政策和法律法规服务、销售服务。加快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涉及面广、造成重大农业生产事故、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售假劣农资案件,实行挂牌督办,一查到底,决不姑息,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第五篇:合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情况

合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情况

近年来,合肥市大力实施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战略,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出台了《合肥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加快了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建立了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成为了全国最大大棚草莓生产基地、中部最大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全国唯一“淡水龙虾”之都、“坚果炒货”之都和全国重要的种业研发基地,探索出一条具有合肥特点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发展理念,构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优化生态、拓展功能”为目标,依托城市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突出优良生态、优势产业、优质产业“三优”标志和“特色、规模、品牌、生态”四个环节,秉持“产业经济、生态平衡、观光休闲、文化科普、辐射示范”五大功能并重,着力创新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加速城乡资源、产业一体化的利用、保护与开发,建立了“三圈二区一带”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即,中心城区、近郊城区、远郊地区三个发展圈层;山区和江淮分水岭农业发展区、董铺水库等水库库区水源涵养地区两大生态保护区;环巢湖生态农业带),初步把合肥建设成了产业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与现代化滨湖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

(二)注重区域联动,优化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原则,围绕全市都市现代农业总体布局,加快城区、湖区、岭区、山区“四大区域”特色产业板块经济联动发展,积极探索特色鲜明和“集中、集聚、集约”的两环三沿”合肥都市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模式。一是大力推进“环城”农业融城发展。以承接城市生活生态需求为基础,加快环城区域都市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节庆会展创意等产业集聚提升,形成城乡资源要素互补、城市田园生态融合、三产交融的都市农业发展新气象。二是大力推进“环湖”农业生态发展。市政府出台了《环巢湖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大力实施调结构、整资源、控污染、拓功能、提品质等综合措施,推进巢湖北岸生态景观型、南岸特色精品型、东岸生态修复型、西岸滨湖都市型、沿河圩区生态型五大特色版块建设,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农业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以“优质低碳、绿色生态、生物科技、文化休闲”为主要标志的环湖现代生态农业新体系。三是大力推进“沿岭”旱作农业避灾发展。加大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和开发力度,大力推进南冬瓜、马铃薯、苗木花卉和生态林业等旱作产业发展,提高节约型、循环型旱作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岭区”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稳定增收。四是大力推进“沿山”特色农业多元发展。坚持生态修复和资源利用相结合,加快巢湖、庐江两地银屏山等山区油茶、名优茶、竹、生态涵养林等特色经果林产业发展,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的山区特色生态产业新体系。五是大力推进“沿路”设施农业集群发展。围绕沿国道、省道和县乡道两侧,以专业镇村为节点,以各类农业园区和规模化、标准化设施生产基地为载体,重点推进设施农业连片建设,着力打造设施农业集群发展和示范引领的新亮点。

(三)突出发展重点,建设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优化资金、土地、科技、技术、政策等资源配置为重点,依托土地流转、项目投资、新农村建设等综合载体,大力实施“龙头集聚、产业集群、开放驱动、项目拉动、创新推动、合作联动”六大战略,建园区、培龙头、促联结、创品牌、大招商、抓投入,努力建设城乡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合肥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一是做强畜牧业。重点加大乳业、生猪、家禽、龙虾、饲料、良种六大产业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双百亿”工程,全市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到1.1万多个,规模养殖比重达78%,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省首位。二是做大蔬菜园艺业。坚持水生和旱生并进、设施和露地并举,深入实施科技兴菜战略,大力推进近城区设施基地提质提档、郊县特色种植规模扩张、合肥经济圈周边市县合作共建,联动加快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全市特色高效农业面积占全市播种面积的50%以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24个,农业庄园和家庭农场突破300家。三是做优粮油业。深入开展“四大高产创建”活动,稳定面积、规模生产、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建立国家和省级万亩粮油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132个,加快良种、良法、良田、良制的配套应用,促进粮食大面积平衡增产。四是着力推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交融互动”,综合利用城、湖、山、水、泉、林等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农业资源,重点推进环城都市休闲、环湖观光休闲、丘陵生态休闲等三大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着力提升龙虾节、巢湖渔湖风情、山泉怡情等农业系列节庆活动水平,2011年各类农家乐发展到2000多家,乡村游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0亿元。五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全市六大千亿元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坚果、粮油、蔬果、饲料、畜禽、乳品等精深加工,建成肥东县、长丰县、经开区和高新区等年产值超百亿元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巢湖市成为全国最大渔网生产基地。肥东县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样板。2011年全市农业企业突破千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破1865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34亿元,带动市内外农户200多万户,户均增收2000元,就业人数达31万,实现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六是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围绕建设“绿色山区、五彩岭区、碧波湖区”的三区生态循环农业,加大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加快发展畜沼果、畜沼菜、畜沼鱼等主体循环农业。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为抓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秸秆禁烧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促进城乡环保建设一体化。七是着力做大新兴战略产业。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加快育种成果向企业转移,培育了丰乐、荃银等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较强影响力的种业企业集群,全面推进种业产业化步伐。同步推进生物育种、生物质产品、生物饲料、农业物联网等高端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合肥朗坤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合肥正在成为全省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的先导区。

二、下一步发展重点

一是完善发展思路,坚持“三化同步”。坚持在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略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三大突破”和“三个转变”,突破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就业体系和城乡社保体系的分割,实现生产方式由农民分散种养的家庭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集群生产转变,投入由农民投入为主向大户和企业投入为主转变,销售经营由农民自产自销为主向合同种养转变,加速特色主导产业体系的建立和集群发展。

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服务体制建设,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技服务体系、农机化服务体系、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农村能源服务体系等六大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资金互助合作,推进农民信用合作。

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发展水平。加强与省会经济圈城市的农业合作,积极开展农业专题招商活动,规划建设以合肥和长三角市场为主的外销农产品基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争取在我市设立各种类型的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科研攻关和科研引进,共建农作物良种研发、展示中心、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加工项目开发中心。

四是突出发展重点,做好“五篇文章”。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集中力量,聚力高效农业、旅游农业、设施农业、精深农业、品牌农业“五大农业”提升发展,把合肥打造成为特色精品农业强市、生态高效农业大市,为合肥实现“新跨越、进十强”做出新贡献。

下载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乌鲁木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乌鲁木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乌鲁木齐农业基本情况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之研讨

    文章标题: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之研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

    深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深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决策。深圳是全国较早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地区,仅有耕地面积4.6万亩......

    发展都市近郊现代农业的思考

    发展都市近郊现代农业发展思考都市近郊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依托都市在资金、市场、信息、人才、技术等集聚优势,服务于都市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具有生产、生活......

    新津县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5篇)

    新津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 新津县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是指在都市郊区发展起来的,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质农副产品、优美生态景观、特色......

    南宁:抓好四个突破口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南宁:抓好四个突破口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座落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近年来,南宁市依托中......

    泉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精选多篇)

    泉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昌市始终把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摆在“三化同步”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产业化、标准化”的都市现代农业......

    讲稿。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趋向

    关于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一、 农业发展历史 1、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是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使用石器工具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