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打造都市滨海现代农业新格局

时间:2019-05-13 14:3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奉贤区打造都市滨海现代农业新格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奉贤区打造都市滨海现代农业新格局》。

第一篇:奉贤区打造都市滨海现代农业新格局

奉贤区打造都市滨海现代农业新格局

(2006年12月4日)

近年来,奉贤区在上海市乃至全国农业经济的大平台上,致力于高水准、高层次、国际化、现代化滨海都市农业的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稳步发展。都市农业是奉贤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奉贤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满足由此而带来的有效需求,奉贤农业立足实际,积极寻求城市资源的强大支撑,围绕“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四化”发展目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两个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积极推进都市农业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亮点。大力发展现代化的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同时延伸产业链,寻求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商业化的融合,引导和满足多元化、多层次都市消费,达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狠抓产业集聚,推进都市农业发展

把握关键,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奉贤区认真分解落实下达的各项粮食生产任务,在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全区粮食生产能力。今年,全区共落实水稻种植面积16.3万亩,新建粮田基础设施4.4万亩,推广商品有机肥9500吨,水稻、经济作物专用BB肥3000吨。虽然今年又一次遭遇稻飞虱虫害侵袭,但由于上下配合,措施得当,水稻生产仍获得全面丰收,粮食单产达578公斤,创历史新高。

提升内涵,食用菌、蔬菜生产能力得到同步提高。今年,全区高标准设施菜田建设2600亩,第一批1500亩建设任务已顺利完成,第二批1100亩建设任务将于年底完成。随着区、镇、村三级蔬菜安全监管网络体系的建立及物理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引用,全区蔬菜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新的提高。预计,今年全区蔬菜总产量可达48万吨,同比增长

3.8%;总产值5.4亿元,同比增长4.6%。食用菌生产方面,始终把“安全、优质、高效”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目前,已培育一定规模的生产示范户15个,累计发展工厂化企业6家。前三季度,全区食用菌栽培量达1581.3万袋,同比增长40%;总产量998.6万公斤同比增长30%;总产值6960.75万元,同比增长25%。

奉贤区养虾面积有8万多亩,占全市虾类养殖面积一半以上,虾类总产量达2万余吨,占全市虾类产量的55%以上,形成了沿杭州湾海水虾类产业带,成为上海郊区水产养殖强势产业。抗非典时期,全区6.8万亩虾塘所需虾苗都要从海南调运,如错过时节,将造成重大损失。奉贤区急虾农所急,果断提供托盘资金安排区水产协会出面,在20余天,包租南方航空公司飞机16架次,抢运虾苗12.7亿余尾,确保全区虾农养殖户按时按量放养苗种,当年广大虾农净收入2亿元,比上年净增1亿元。

做强做大,水产养殖健康稳步发展。奉贤区按照“控制规模扩张、调整挖掘内涵”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渔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今年,奉贤区首次推出政策性水产养殖

保险,此项保险涉及渔民59户,养殖面积2260.6亩。同时,水产外延得到稳步发展。注重实效,林业生态格局逐步形成。近3年来,奉贤区新增林地2.37万亩,完成黄浦江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等项目造林2179亩。完成经济林、苗圃等非项目造林1944亩,并逐步形成万亩蜜梨、万亩黄桃、万亩蜜露桃、万亩葡萄、千亩枣子、千亩方柿以及申隆生态园、世外桃源、申亚花卉园等林业产业带。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发展要求,开始重点实施现代都市农业先行区林业景观带工程建设。目前,“一核三园”先行区内主干道路沿线33.3公里、纵深20米的绿化景观带已全面建成。

奉贤区还继续抓好10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其中20个基地给颁发了“区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铜牌,3个基地分别申报国家、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30.53亿元,比2002年的27.88亿元增长9.5%,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以特种水产、食用菌、特色瓜果花卉及珍禽为主的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其中食用菌、虾类、珍禽生产规模及产量位居上海市榜首。

据对奉贤区100户农户抽样调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农民纯收入592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

奉贤区结合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建“心系农民”演讲团,在全区各镇开展巡回演讲。演讲历时两个月,共14场次,听讲农民万余人次。通过宣传和典型引导,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户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创新生产关系,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为促进市场化土地流转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着力培育千百户农业专业大户等现代化农业生产主体,为现代生产要素流入农业提供了有效载体。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奉贤区农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全区先后成立了虾业、黄桃、西甜瓜、蔬菜、珍禽孵化、种子、流通与加工、农业旅游共八大协会组织,带动农户5000户,年销售各类农副产品3.6亿元。

为将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适度转移到规模经营中来,奉贤区创新改变全区农业生产关系。近年来,共组建10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4.2万户,以全区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为基础,通过以工哺农,采用“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农业的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技术服务、产后销售服务等环节联成一体,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了广大农民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共实现销售额11亿元,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

今年5月,对现有七大旅游景点进行有效整合,启动“一票通”,并开通“奉贤农业旅游在线”网,开办农业旅游导游培训班,使全区农业旅游日趋规范、有序。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区农业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110万元。奉贤区在全市第一家实行农产品经纪人持证上岗的新模式。近年来,通过培训,全区已有247名农产品经纪人活跃在城乡的农产品流通领域。经纪人到处牵线搭桥,每年帮助销售全区各类农副产品达10亿元以上,为3万多农民增加了收入。在区农委支持

帮助下,经纪人还先后引进农业企业近100家,引进资金20亿元,带动全区4万亩养殖面积和1万多农户在开展多种经营和农产品的产业链中实现增产增收。

奉贤区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目前已有10个农产品获得“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标志的使用权,如上海丰禾农业有限公司的“丰禾”牌西瓜、上海青长蔬菜有限公司的“水培”牌生菜、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丰科”牌蟹味菇、上海高榕食品有限公司奉贤加工中心的“高榕”牌西兰花、白葱,上海海光冷冻厂的“海光”牌冻虾仁等。这些产品,标志着奉贤区食用农产品市场地位和品牌档次有很大提高,有的已跨出国门,出口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

为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着力提高农业技术培训水平,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专业户和创业农民。近年来,奉贤区共开设农业实用技术《水产养殖》、《粮、经作物栽培》、《林果、花卉栽培》等多个实用技术专题培训班,共培训2.85万人次,其中2384人次获得由农业部颁发的绿色证书。根据全区产业化发展要求,实施农业部和上海市农委的“新型农民(专业)培训”试点区实事工程,自2004年以来,将用3年时间,达到培训2000户辐射2万户的目标,从而使农民增收30%。

奉贤区还发动机关干部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与纯农户结成对子,通过“一帮一、一带一”结对模式,让农民尽快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自2003年以来,通过“科技结对”帮扶活动,使结对户平均年纯收入达1.5万元,共为结对农户增加收益2.5亿元以上。奉贤区农委的农业产业化工作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产业化先进单位。区水产技术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分别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区农委曾获全国“四五普法先进集体”、上海市绿化先进集体。

优化土地资源,推进异地农业大合作

针对全区农业产业技术进步,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层次提升加快的好时机,奉贤区以大视野、大发展的目光和全局意识,用“走出去”的思路,充分利用外省农业资源,在更广领域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延伸奉贤农业的发展空间,在开展区域合作中,特别对我国西部、北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实现产销对接,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近两年来,奉贤区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社会支撑”的办法,摸索出四种异地合作形式。

组织南北合作社,有效衔接产销两头。去年初,奉贤区陈顺粮食种植合作社,在区农委的大力支持下,与黑龙江木兰县三胜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姻”成立“沪哈南北水稻合作联社”,木兰基地负责生产,奉贤基地负责加工和销售,资金和技术共同承担,并申请注册“哈哈木兰”优质水稻商标,现种植水稻面积1万多亩。1年多来,已为上海提供3万多吨优质稻米,木兰600多户农民增收每亩达200多元,同时也推动了奉贤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沪黑创办的全国首家农业合作社取得较好成效,被农业部称为“解决产销利益分配机制的有效合作模式”。

奉贤区以虾业优势产业,和海南文昌市联合建立“南北种源渔业合作社”,由海南渔业资源为奉贤培育优质健康虾苗,使奉贤区的养虾户增产三成以上。

订单农业,产销对接,解决农产品的市场出路,奉贤区农业龙头企业——上海汉德食品公司在吉林榆树市建立了汉德牛业公司,帮助当地养牛场和专业养牛户引进优良品种,并带动周边地区肉牛养殖业迅速回升。该公司去年已加工牛10万头,牛肉产品出口33个国家和地区。

技术输出,实现产业转移,填补当地产业空白。奉贤区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养殖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实力的水产养殖能手。近年来,他们“走南闯北”有300家养虾专业户,在全国15个省市养虾3.5万亩,如在新疆吐鲁番、黑龙江木兰县发展养虾业,他们攻克了当地气温、水质等多方面的技术难题,取得成功,填补了当地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空白。今年,新疆地区养虾面积已扩大到550亩。

实施综合执法,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为加大对全区农资市场的执法力度,尤其强化对农药、兽药、生猪“瘦肉精”等监管工作,从源头提高全区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去年8月12日,奉贤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正式成立,这是上海郊区县最早成立的农业综合执法单位。在奉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确定了农业综合执法人员的编制,并从区农委下属事业单位执法工作人员中,严格挑选,要求年龄在40岁以下,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并有相关执法证件,现已有50余人入编上岗。执法大队设有渔政、动检、植检、农机、林政共5个中队。他们通过严格培训,遵照《农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区近300家农药、种子、肥料经营店进行检查整治。机构成立以来,共出动检查16923人次,查处涉农案件2011宗,罚没款64万余元,没收非法财产近3万元,协调农业生产纠纷77起,挽回经济损失105万余元,有效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农业部曾授予奉贤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全国农业综合执法先进单位”光荣称号。构筑坚固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目前,全区基本形成区、镇、村三级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以及各镇农产品信息员和外来人员联户组忠于职守,为维护农业生产秩序、确保农产品安全卫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年,进一步加大防疫队伍建设,相继建立畜牧兽医办、动物疫控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从而为推进全区的畜牧兽医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积极发挥便民服务作用。农业行政“一门式”受理中心和农用土地管理中心的建立,为便民、利民开辟了绿色通道。前三季度,共受理10起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纠纷案件,涉及人数80多人,其中8起已完成调查答复,没有出现信访复议案件;共接待办理行政许可农民近7200人次,办理受理农业行政业务5300余份。

奉贤区还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并在全区38个农贸市场建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建立了农产品信息员队伍287人,外来人口联户组153个。去年初,经政府编委批准,挂牌成立了“区食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拥有进口检测仪器30多台,有效地实现了强化检测、监管的目的。

第二篇:柳州:大力实施十大农业工程打造柳州都市现代农业

柳州:大力实施十大农业工程

打造柳州都市现代农业

柳州市是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山水景观独特,有“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的美誉。全市辖六县四城区,共有86个乡镇,935个行政村。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5.4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8.33万人。居住着汉、壮、侗、苗、瑶、仫佬等48个民族。两千年历史文化沉淀,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柳州已经成为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

近年来,柳州市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实施“十大农业工程”(即良种扩繁工程、产业基地工程、龙头企业提升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新农村试点建设“三项会战”工程、农田水利化工程、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工程、现代生态农业旅游工程、农村劳动力万人培训工程、农村扶贫攻坚工程),坚持“城郊农业园艺化、县域农业基地化”,发展特色农产品的近距离消费圈,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及旅游一体化之路,在市区以及柳江、鹿寨、柳城三个县这个“一小时经济圈”区域,大力发展具有柳州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

强化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建设千亩糖蔗、千亩油茶、万头生猪、百亩柑橘、千头奶水牛等良种扩繁基地,加强优良品种的研发、引进、试验、示范。建设沙塘片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太阳村镇现代养殖科技示范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农业、畜牧、林业、水利、农机等五个领域100个乡镇站的科技服务体系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并在柳江县率先完成了乡镇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

夯实现代物质条件基础。建设50万亩优质油茶、20万亩毛竹、50万亩超级稻、十万亩双季葡萄、万亩花卉、150万头生猪、千亩特色养殖、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千头梅花鹿、15万亩茶叶标准化生产、百万亩平方米食用菌生产等11大产业基地,使之成为新品种引进试验、标准化生产推广、综合技术集成和培训的核心基地。开展10万亩小型灌区改造,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提高到0.55。建设农机大市场,打造面向西南、东盟的集农机产品集散、展示、贸易和技术交流为一体的平台。升级改造30家乡镇农产品集贸市场,改善农产品市场交易环境。

坚持现代经营形式促进。重点扶持20家有基础、有潜力、势头好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7家,市级64家。扶持200家“一品一社”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777家,在组织生产、土地流转以及特色农产品配送经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重点建设柳南区“金太阳”项目和一批县域生态农业旅游点,促进了现代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助推。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在250个示范村对1万名专业农民实施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每一名专业农民带动10户农户,使10万农户受益。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定向、定点开展万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在“十大农业工程”的有力推动下,柳州市“一小时经济圈”区域内农业的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加快融合,向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十一五”期,区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45%,2011年达到162.28亿元,增长23.71%。“十一五”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实现番翻,2011年达到6802元,增长15.97%。

主要农产品供应有力保障。城市近郊保障性蔬菜基地达到了5.5万亩,人均每日可消费蔬菜1.52公斤,大于正常消费水平3倍。全市肉类年总产量保持20万吨水平,水产品为5.5万吨,可完全保障市民消费需求。

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4.7万亩,农业标准化推广应用面积达300万亩。建成自治区级以上的畜禽标准化示范场7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蔬菜农残快速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水产畜牧养殖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97.5%以上。共有无公害农产品123个,绿色食品43个,有机食品4个。其中双季莲藕获认证为国家级绿色A+级食品,柳州冬季葡萄被评为“中华名果”,“柳韵春晓”茶叶获指定为2011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接待用茶。

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圈一带六区” 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即“环都市乡村旅游圈”、“百里柳江”乡村旅游带,金太阳生态农业示范区、209国道乡村旅游长廊、中渡古镇文化体验区、融江亲水休闲区、融水元宝山苗族风情区和三江侗族文化体验区),共有休闲农业点226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6亿多元。

城市生态环境优美。柳江河水质评价位居广西第一。柳州市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一级水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10.1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63.2%,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温家宝总理用“山清水秀地干净”对柳州作出了高度评价。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兄弟城市相比,我们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新技术研发应用、都市农业经营理念和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我们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题,以建设城市蔬菜副食品一线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观光休闲农业为目标,以农田水利化、科技现代化和经营组织化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先进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集约经营为支撑,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升级,为建设“五美五好”柳州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以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和“示范农户”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户增收“十大行动计划”,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达到15%,实现五年增长一倍目标。

提升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突出抓好菜篮子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双季葡萄、食用菌、蔬菜、花卉、淡水养殖、家禽、奶水牛等。大力推行“三品一标”,建立应急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产品质量可追溯试点,提高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柳州工业优势,鼓励城市资本、技术向农村转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广“会员制”等市场营销模式,大力培育特色产品高端市场。

发挥科技园区作用。依托中国农都沙塘农事博览园暨柳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太阳村镇现代养殖业科技示范园、金太阳生态农业示范区、柳州市现代养殖业产业园、农机大市场等,以科技开发、应用、示范、培训、展示为重点,结合产业开发、农业观光,加快科技产业化发展。

发展绿色观光休闲农业。

保护和合理开发农业自然资源,以特色林果、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为重点,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投入,挖掘现有景点综合潜能,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和休闲农庄。依托现代农业投资公司,整合全市休闲农业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打造,联合投资,联合经营,把柳州休闲农业融入柳州乃至广西大旅游圈,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第三篇:柳州:大力实施十大农业工程打造柳州都市现代农业

柳州:大力实施十大农业工程

打造柳州都市现代农业柳州市是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山水景观独特,有“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的美誉。全市辖六县四城区,共有86个乡镇,935个行政村。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5.4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8.33万人。居住着汉、壮、侗、苗、瑶、仫佬等48个民族。两千年历史文化沉淀,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柳州已经成为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

近年来,柳州市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实施“十大农业工程”(即良种扩繁工程、产业基地工程、龙头企业提升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新农村试点建设“三项会战”工程、农田水利化工程、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工程、现代生态农业旅游工程、农村劳动力万人培训工程、农村扶贫攻坚工程),坚持“城郊农业园艺化、县域农业基地化”,发展特色农产品的近距离消费圈,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及旅游一体化之路,在市区以及柳江、鹿寨、柳城三个县这个“一小时经济圈”区域,大力发展具有柳州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

强化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建设千亩糖蔗、千亩油茶、万头生猪、百亩柑橘、千头奶水牛等良种扩繁基地,加强优良品种的研发、引进、试验、示范。建设沙塘片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太

阳村镇现代养殖科技示范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农业、畜牧、林业、水利、农机等五个领域100个乡镇站的科技服务体系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并在柳江县率先完成了乡镇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

夯实现代物质条件基础。建设50万亩优质油茶、20万亩毛竹、50万亩超级稻、十万亩双季葡萄、万亩花卉、150万头生猪、千亩特色养殖、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千头梅花鹿、15万亩茶叶标准化生产、百万亩平方米食用菌生产等11大产业基地,使之成为新品种引进试验、标准化生产推广、综合技术集成和培训的核心基地。开展10万亩小型灌区改造,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提高到0.55。建设农机大市场,打造面向西南、东盟的集农机产品集散、展示、贸易和技术交流为一体的平台。升级改造30家乡镇农产品集贸市场,改善农产品市场交易环境。

坚持现代经营形式促进。重点扶持20家有基础、有潜力、势头好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7家,市级64家。扶持200家“一品一社”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777家,在组织生产、土地流转以及特色农产品配送经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重点建设柳南区“金太阳”项目和一批县域生态农业旅游点,促进了现代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助推。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在250个示范村对1万名专业农民实施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每一名专业农民带动10户农户,使10万农户受益。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定向、定点开展万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在“十大农业工程”的有力推动下,柳州市“一小时经济圈”区域内农业的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加快融合,向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十一五”期,区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45%,2011年达到162.28亿元,增长23.71%。“十一五”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实现番翻,2011年达到6802元,增长15.97%。

主要农产品供应有力保障。城市近郊保障性蔬菜基地达到了

5.5万亩,人均每日可消费蔬菜1.52公斤,大于正常消费水平3倍。全市肉类年总产量保持20万吨水平,水产品为5.5万吨,可完全保障市民消费需求。

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4.7万亩,农业标准化推广应用面积达300万亩。建成自治区级以上的畜禽标准化示范场7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蔬菜农残快速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水产畜牧养殖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97.5%以上。共有无公害农产品123个,绿色食品43个,有机食品4个。其中双季莲藕获认证为国家级绿色A+级食品,柳州冬季

葡萄被评为“中华名果”,“柳韵春晓”茶叶获指定为2011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接待用茶。

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圈一带六区” 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即“环都市乡村旅游圈”、“百里柳江”乡村旅游带,金太阳生态农业示范区、209国道乡村旅游长廊、中渡古镇文化体验区、融江亲水休闲区、融水元宝山苗族风情区和三江侗族文化体验区),共有休闲农业点226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6亿多元。

城市生态环境优美。柳江河水质评价位居广西第一。柳州市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一级水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10.1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63.2%,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温家宝总理用“山清水秀地干净”对柳州作出了高度评价。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兄弟城市相比,我们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新技术研发应用、都市农业经营理念和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我们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题,以建设城市蔬菜副食品一线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观光休闲农业为目标,以农田水利化、科技现代化和经营组织化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先进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集约经营为支撑,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升级,为建设“五美五好”柳州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以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和“示范农户”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户增收“十大行动计划”,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达到15%,实现五年增长一倍目标。

提升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突出抓好菜篮子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双季葡萄、食用菌、蔬菜、花卉、淡水养殖、家禽、奶水牛等。大力推行“三品一标”,建立应急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产品质量可追溯试点,提高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柳州工业优势,鼓励城市资本、技术向农村转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广“会员制”等市场营销模式,大力培育特色产品高端市场。

发挥科技园区作用。依托中国农都沙塘农事博览园暨柳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太阳村镇现代养殖业科技示范园、金太阳生态农业示范区、柳州市现代养殖业产业园、农机大市场等,以科技开发、应用、示范、培训、展示为重点,结合产业开发、农业观光,加快科技产业化发展。

发展绿色观光休闲农业。

保护和合理开发农业自然资源,以特色林果、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为重点,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投入,挖掘现有景点综合潜能,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和休闲农庄。依托现代农

业投资公司,整合全市休闲农业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打造,联合投资,联合经营,把柳州休闲农业融入柳州乃至广西大旅游圈,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第四篇:讲稿。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趋向

关于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一、农业发展历史

1、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是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大体上始于新石器时代,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原始农业之前,采集和狩猎是人类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了解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并采取措施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开始了靠人类的劳动来增加天然生产物的时期,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这是人类经济史上第一次重大革命。

其基本特征是: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经济也可称为原始农业。现非洲的撒哈拉地区和中国西南地区的部分地方仍保留着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其生产发展均甚缓慢,生产力水平极低。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它的技术成就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多元交汇,精耕细作。它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而中国古代农业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正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

2、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基本特征是: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5世纪-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初叶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为止。

传统农业是由粗放经营逐步转向精耕细作,由完全放牧转向舍饲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等均较原始农业大有提高。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起,经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甚至现在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历来注重精耕细作,大量施用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实行轮作、复种,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以及农牧结合等。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仍需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特点,逐步走“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道路,建设优质、高产、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中国传统农业延续的时间十分长久,大约在战国、秦汉之际已逐渐形成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尽管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就其主要特征而言,没有根本性质的变化。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使之与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地结合,对加速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业现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原始农业,即用火烧方法清理土地,然后种植作物的方式,也称刀耕火种农业。

传统农业也叫固定农业,其农民有固定的居住地和固定的农耕范围,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以有机肥为主要肥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其核心是自给自足;以自然经济为主,以实现“丰衣足食”为目标,形成了相对稳定而又低效的农业生产体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顺应自然。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运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将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农业的发展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具备当代世界先进生产力水平的生态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二、农业的特点

1、自然再生产(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过程。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生产对象是动植物,农业生产必须依靠土地来进行。

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与周期性。地域性是指农业生产地域空间上的差异,是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具体来说,是由内外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内部因素主要指动植物本身有自己的生长发育规律;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为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不同的外部环境;内外因素共同形成了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所具有的明显的地域性。针对这个特点,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世界上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就是地域性特征的具体体现。季节性和周期性是指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由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这些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从播种到收割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同样,捕鱼、造林、畜牧等也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忙与农闲之分。针对这个特点,发展农业生产时应不违农时,合理安排生产,使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而高效。

2、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

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特点就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农业的生产活动与自然息息相关,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农业的生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逆反,要提高农业经济的增长,只有通过农业再生产这唯一的过程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要加强事业单位对实现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创新管理,事业单位首先要搞清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尊重可贵规律,科学的进行农业生产的指导,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经济,构建健全的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合理完善的经济政策和发展计划,发展可持续性的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表现在它 A.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B.为轻工业提供重要原料 C.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D.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

4、未来的农业

一是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即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二是从“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一些农业专家精心设计,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三是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发展

农业机械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活力。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块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阶。

四是从“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

现代农业已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植物激素,这虽然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公害。未来农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生物化的绿色、洁净的农业时代。

五是从“地面”向“太空”扩展

未来农业将向宇宙拓展,如利用太空培育新品种,发展太空农业等。

六是农业成为第六产业

三、都市农业的形成与特征

(一)、都市农业的产生

都市一般是指较大城市,都市农业与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有关,城市化是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当今世界人口已经有一半左右居住城市,这为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都市农业的发展状况无疑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有关,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市现代农业是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

根据有关资料,早在上世纪20年代,欧、美、日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的大城市周围就相继形成了都市农业雏形。1919年德国开创了“市民农园”的休闲农业模式,并且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已经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1950年,美国农业经济与城市环境学者提出了“都市农业区域”的概念,主张在都市周边地区和都市嵌入农业区域,必须发展园林、绿地、果树业,并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域”的概念。70年代以后,日本就以“都市农业”替代曾经长期使用的“城市近郊农业”的概念。80年代以来,随着大城市的进一步扩展,许多国家开始重视都市农业的发展研究,1992年联合国开发署成立了都市现代农业扶持小组,1996年又成立了全球都市型现代农业部,广泛开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二)、都市现代农业兴起的主要原因

都市现代农业在不同的国家,其形成的历史有差异。但是从其产生的背景分析,都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后,对于正在消失的农耕文化、自然生态的重新认识和天然的渴望,所以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必然取向。

1、城市化进程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经济体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同时,为适应城市产业的发展,许多规模大、原材料消耗多、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纷纷转移到城郊结合地区,由此出现城市与农村区域犬牙交错的形态,形成城市加速向郊区农村地区扩张与渗透的现象。大城市的急剧膨胀,导致居住人口的大幅增加,从而引发生活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于是20世纪70以后,西方国家出现了反城市潮流,城市居民纷纷迁移到靠近城区的农村居住。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空前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及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农村与城市在生态、经济、社区等方面产生融合现象,城市生活质量与农村生活质量产生同质化倾向。这种“郊区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双向驱动,导致都市的城乡界线逐渐消失。所以,都市现代农业的产生是现代化大都市形成与发展、农村与城市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也是前提条件。

2、大都市的地理优势为都市现代农业提供发展基础

大都市拥有资金、科技、人才优势,都市农业毗邻大都市,比较容易吸收城市的各类资源,开发都市现代农业的新领域,推动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都市人群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具有多样性的消费需求,这为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再次,都市农业的生态效应,有利于美化城市的生活环境,降低由于城市建筑密度过高,交通拥挤所引发的城市生活的压抑。

3、都市现代农业是人类社会提升生活品质的自然追求 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都市农业是第一产业衔接二产、三产的所产生的特种农业,它的发展完全与大都市的形成有关,现代都市农业既是现代化农业一部分,又是大都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有机融合,降低城乡之间的距离感,减少了城市发展与大自然的对立与冲突,在满足了城市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让农村的居民同样享受城市的文明生活。

总而言之,都市现代农业的兴起与大都市的形成有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是以大城市资源优势为基础,都市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三)、都市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虽然都市农业与一般的农业在劳动的对象方面具有同质性,但是由于都市农业兴起的背景不一样、经营的方式不一样、盈利的模式不一样,所以都市现代农业在发展形态、功能定位、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

1、都市现代农业具有城乡结合、产业融合的特征

传统上,由于城市具有交通、信息、能源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所以工商企业一般都集聚在大中城市,而农业则分布在广袤的农村,城市与农村具有明显的分界。然而,随着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张,大都市的形成,这种传统的产业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局部区域仍有部分农田得以保留,或者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夹杂小块农村地带,由此形成城市与农村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群,渴望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于是都市现代农业,由原来单纯提供农产品的功能,逐步演化出生态保护、农耕体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并且朝着一产、二产、三产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所以都市农业具有城乡结合、多种产业融合的特征。

2、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综合性贡献的特征

尽管现代科技高度发达,但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食物,还是有赖于农业生产。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部分,除了具有普通农产品生产功能外,对于现代大都市的健康发展具有综合性的贡献。一是对于优化城市环境的贡献,都市农业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增强了城市空气的净化能力,绿化美化市容市貌;二是具有为城市居民就近提供新鲜名特优农产品的功能,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三是都市农业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观光的空间场所,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四是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农耕文化体验,为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平台。

3、都市农业的集约化特征

一方面,都市农业由于紧靠大城市,可以更好地利用大城市的科技优势、资本优势,发展高投入、高收益的集约化农业。另一方面,由于都市农业地处经济发达地区,享有物流、信息等方面的便捷,所以,一般而言,都市农业使用土地的经济地租远高于纯农业地区。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影响,都市现代农业的经营呈现出资本、科技集约化的特征。

4、都市现代农业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

都市现代农业具有混合型的产业特点,其提供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物质商品,也可以是无形的非物质的精神文化财富,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更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都市现代农业不仅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还在生态环境保护、美化城市生活、陶冶精神情操、继承农耕文明等多方面发挥独特的功效。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现代农业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都市现代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城市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的经营者。从这个角度分析,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农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城市人群共同利益的社会问题。因此,都市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理应得到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呵护。

(四)都市现代农业的类型

1、生态农业

都市现代农业首先必须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品质作出贡献。生态农业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符合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基本理念。生态农业简称ECO,有狭义的生态农业,也有广义的生态农业。

狭义的生态农业,是指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物质、能量的自然转换功能,以食物链形式构建农业的生态循环系统,通过生态系统,提高作物的太阳能吸收率、固化率;提高动物对于生物能的转化率;微生物对于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或者实现重复利用,以达到取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实现农业的低碳、高效、能源再利用、生态保护等综合性效果,使农业再生产保持良性循环。

广义的生态农业泛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能够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指通过人工建造的设施,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影响植物、动物、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使农业生产能够减少或者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实现全天候生长的现代化“工厂化”科技农业。设施农业打破了气候地理条件的制约,改变传统农业的季节性,使得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实现全年连续生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田园景观、自然生态资源,结合农业生产设施和经营活动,发展农村观光、休闲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是深度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可以让城市居民享受回归自然、体验乡土情趣的乐趣,促进城乡交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大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当时欧洲一些国家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人们希望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于是生态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

我国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起步较晚,但是最近十几年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十二五期间全国农家乐已超过150多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多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多人次。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许多地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4、创意农业的概念

创意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在经济活动方面,创意是指人们通过创新思维,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功能组合等实现新奇的再造,从而增加或者提升产品与资源的使用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创意是许多创造发明的前奏,是打破常规的思路创新,是超越自我的智慧火花,是人类潜在智能的天然涌泉,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最近几十年,世界创意产业呈现勃勃生机,创造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跨越以生产要素与投资为动力的发展阶段,走向以创意为动力、创新驱动的新阶段。我国创意产业正处于蓬勃起步阶段,面临无数的契机,具有广阔的前景。

创意农业属于创意产业的一部分,伴随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产生。一般认为,创意农业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科技装备、经营理念的不断创新,农业的功能突破原来仅仅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基本特征,出现了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娱乐农业、生活体验农业等等新的产业形态。与此同时,创意产业的理念也在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并且迅速在世界各国传播。受到创意产业发展思维和理念的影响,人们开始将许多新的科技成果和人文元素融入农业产业,使得农业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展与延伸,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兼有生产功能、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的新型农业形态,即创意农业。

5、“互联网+农业”的概念

“互联网+农业”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产业各环节的跨界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平台形成的现代农业的新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所形成的农业新的业态,正在打造一个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有效的现代都市农业。

四、浦东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统一思想,加强对发展都市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2、合理规划,促进都市农业有序健康发展

(1)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建设一个环境优美、活动丰富、绿色环保,集种植、品尝、游玩、销售于一体的超大农业广场。

(2)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结合本地人文旅游资源和引进社会资金为前提,结合各村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农家乐项目,促进城乡互动。

(3)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土地规范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搞好基地建设。

(4)培育一批农业龙头经营主体

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一产向二、三产业的拓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的升级调整,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都市农业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生态功能,生态环境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案例分析

1、日本的都市现代农业 小而美的日本都市型现代农业

景观式农园,指在政府主导下的集中型农园,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日本。政府为保护耕地,在城市中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土地制度,在市区保留了一些点状或片状分布的耕地,形成了大量规模不等的各色农园。一般有市民农园和专人管理的农业公园2种,前一种是分小片出租给市民业余耕种,形成一些特色的主题,后一种则像一般的城市公园,有专人统一管理,供市民参观。这些农园除生产功能外,还承担了生态和休闲体验、参观学习等功能。日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其特点:

一是呈点状和片状分布。由于日本人多地少,日本政府为保护耕地采取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土地税制制度,所以在市区还保留了不少面积不大(5公顷以下)的点状分布和面积较大(5公顷以上)的片状分布的耕地;

二是蔬果生产占主导地位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结构。这是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绿化环境的需要;

三是园艺生产设施先进。在财政重点扶持下,市园艺设施基本上实现了小型化、集约化弄口现代化,蔬菜从播种到成品包装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其蔬菜与花卉生产的80%实现了现代化园艺栽培,商品率在90%以上;四是都市观光、体闲、体验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休闲需要,如日本大阪府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有70多个观光农园,其中柑橘类10个、葡萄类17个、垂钓类17个和草莓类6个。另外,还有市民农园、科学教育园地、文化资源利用型的文化馆、文化传习所、民间艺术展览厅,供游客住宿、体闲体验的农业资源利用型的“故乡之家”、“农家别墅”等。

日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是生产逐渐规模化。1995年日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成本比美国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成本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日本政府采取相应激励措施(给予贷款及贴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二是农业结构逐步调整。逐渐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农产品,绿色、保健食品大量生产;

三是生产手段向全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尤其是蔬菜、水果特别明显,因此一年四季都可生产各种洁净、时令鲜果菜;

四是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渐完善;

五是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发展。如用电脑开展全国范围内时鲜蔬菜配送,建立农产品价格、品种、经营计划等的网站与数据库等。

日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

一是各级政府给予保护政策。据1996年日本全国农业委员会都市型现代农业对策协议会的统计,日本全国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各地帝3订的振兴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举措(如低息融资、资助等)不少于250项。

二是模式多样化。有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

三是政府关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政府除加强正规学校培养农业劳动者外,对初次从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人们提供无息贷款、资助学习相关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

2、美国的都市现代农业

美国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采取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在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种形式的市民农园加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关系,增加了区域食品供给,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在荷兰、新加坡等国家,也有类似的农园。

创意农业

(1)“气栽法”的主要原理,是在一个种植盆里铺上一块能渗水的细绒布作为植物生长层,在上面撒上种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液,通过电脑控制的、位于种植盆底部的喷雾系统,定时定量喷洒到生长层上,形成一层可供种子发芽的薄膜。种子长出丝状的根后,根须穿过细绒,吸收更多的雾状营养液。随着作物的生长,有些喷嘴开始提供二氧化碳,同时用感测器监控湿度和室温。

对于蔬菜生长来说,太阳光谱里只有有蓝光和红光即可。种植盆上方可以调节光谱的LED灯取代了太阳光的作用。这里没有任何害虫,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无须喷洒农药,所有蔬菜都可以做到即采即食。虽然这些蔬菜不能被称为是有机食品,但是公司采用的种子是非转基因,因为可以打上非转基因的标志。

(2)畜牧不再靠农场

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将3D打印技术和生物组织工程结合在一起,来“打印”畜产品,并处理这个星球上最大的问题。毕竟,畜牧业释放的温室气体占所有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的一半,且畜牧业还占据了地球上可用的非冰冻土地的三分之一,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每年消耗3亿吨肉制品的需求。

第五篇:银川: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银川: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辖三区两县一市,有乡镇27个,村272个,农业总人口约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左右,耕地约190万亩。近年来,银川市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做强设施园艺产业和奶产业,做大露地瓜菜产业、清真牛羊肉产业、适水产业、长红枣产业,培育有机大米产业、玉米及瓜菜制种产业、酿酒葡萄产业、花卉产业‛的‚两强四优四新‛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以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

一、银川市都市现代发展的现状

1、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构建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两强四优四新‛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设施园艺总面积达到31万亩;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61.5万亩,总产量超过70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50公斤,奶牛存栏14万头,总产超过40万吨,人均鲜奶占有量为200公斤,人均牛奶占有量位居全国之首。牛羊养殖规模继续扩大,肉牛和肉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25万头和30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0.6万亩,水产品产量6万吨。长枣种植总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达500万公斤,产业效益逐步提升。全市优势特色产业产值经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89%。

2、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对农业企业技改、扩建、品牌注册和技术引进进行政策扶持,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引进国内农业企业在银川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扩流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和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市乡镇企业3587个,从业人员8.3万人,涵盖了粮油加工、瓜果蔬菜销售、畜禽渔业养殖加工、种子苗木繁育销售、乳品加工、冷冻储运等各个方面,有力地拉动了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扩张,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金河、北方、明旺等乳品加工,伊品、泰瑞等玉米加工利用,正大、大北农等饲料加工,塞北雪、兴唐、昊王等粮食加工,西夏王、广夏、贺玉等葡萄加工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涉农企业规模提升、品牌培育、质量体系认证等有效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405个,由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总量达21.1万吨,销售产值7.8亿元以上。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形成,进一步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整体效益提升。

3、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都市农业多元化功能

为了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我依托丰富的现代农业资源和独有的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回乡文化、田园风光、塞上民俗、西北风情资源,着力开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初步构建起沿山生态林、葡萄庄园、农家乐;中部农业观光园、休闲垂钓中心;沿河休闲风情园、大漠植物园的休闲观光农业框架。发展建设了一批集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市已开发建设各类休闲观光‚农家乐‛场点180多家,‚农家乐‛年经营总收入在5000万元。贺兰县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同时,银川市还成功举办了多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钓鱼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都市农业装备条件

以实现现代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为目标,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农村沟、渠、路配套建设,近年巩固建设高标准农田100多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0多万亩;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实用技术,建设了20多个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77万千瓦,我市大力培育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发展从整地、播种、管理到收获、收购的全程机械化服务组织,机械化平均作业率达到了70%以上。大力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园,已建成和在建的农村信息点300多个,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市农村的农业信息网络。

5、科技创新推广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从2006年起,我市以强化公益性职能、激活经营性服务为目标,全面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加强公益性机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充分调动了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有3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生产基地开展科技承包和科技服务,带动农民科技兴农。100余名农技人员通过直接投资、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形式引领创办项目,带领农民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技术团队‛的要求,组建了‚两强四优四新‛10个产业11个专家技术服务团队,每个团队重点对2-3个农业示范基地、园区进行科技试验示范、技术咨询和服务指导,推广应用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核心技术,示范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不断探索努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产业特色还不够鲜明。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布局还不够鲜明,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够,区域产品得不到深度开发,市场竞争相对优势不强,不能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内在需求。

二是多种功能开发利用水平较低。都市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功能多样性,目前我市农业总体还是以生产功能和就业增收功能为主,对农业的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示范功能、文化功能、观赏功能等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开发的自觉性、目的性不够,配套机制尚未建立。

三是都市农业发展层次比较低。都市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较高层次,在对农业功能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城市的长远发展协调一致。而我市对都市农业科学的统一规划还不够,休闲观光农业普遍发展层次较低,布局不合理、特色不明显。

三、进一步促进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

按照‚两强四优四新‛产业发展方向,我市将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突出抓好奶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建成全国优质奶源核心区;提升设施园艺发展规模和档次,大幅提高经济效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建有机水稻、葡萄酒庄等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水产、制种、花卉、长红枣等特色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蔬菜瓜果生产基地、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和西部适水产业基地,建立‘全国农产品安全区’。深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和经营水平,引进和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融合发展。

1、加快制定完善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

都市现代农业涉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为提高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水平政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今年我们将研究制定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建设政策,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制定具有银川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唯一性产品和品牌发展政策,扩大银川农业影响。

2、突出产业布局优化,着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在贺兰、永宁成功迈进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力度,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努力建设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发挥好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今年我市将按照区域布局重点培育新建7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同时在全市原有农业园区的基础上,改造提升14个现代农业园区,实施我市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力争建成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现代农业样板,打造一批具有全市标杆和引领作用的综合性特色现代农业园区。

3、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都市农业发展创造有利平台

都市农业是高度外向型农业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产物。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科学规划布局,制定有力措施,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使农业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全面可持续推进都市农业纵深发展。

4、加强农业多种功能公开,发挥农业最大效益

充分利用银川农业优势资源,进一步增强农业开发主动性、科学性、系统性。着力开发农业生产功能,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开发农业生态功能,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着力开发生活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开发示范功能,积极发展科技农业;着力开发文化功能,积极发展创意农业;着力开发观赏功能,积极发展景观农业;着力开发地域特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下载奉贤区打造都市滨海现代农业新格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奉贤区打造都市滨海现代农业新格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五篇]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共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员会 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政府 (2012年2月日)呼兰既是传统农业区,又是都市新城区。近年来,在改造农业、建设都市的过程......

    唐山: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唐山: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唐山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现辖两市、六县、六区、六个开发区(园区、工业区、管理区),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是全国较大城市和省域中心城市。全......

    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广东省汕头市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是全国著名侨乡和经济特区。全市土地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总人口539万人,农业人口376万人,占69.8%,常用耕地面积57.02万......

    上海市奉贤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上海市奉贤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为了学习先进经验、借鉴成功做法,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水平,5月11日至13日,由市政协副主席、市财政局副局长吴延利带队,市农......

    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

    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思想纵横) 吴撼地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23日 07 版) “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开放之路如何走?国人关注,世界瞩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打造陆海内外......

    合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情况

    合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情况 近年来,合肥市大力实施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战略,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出台了《合肥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

    乌鲁木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乌鲁木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乌鲁木齐农业基本情况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之研讨

    文章标题: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之研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