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三晋康家情况汇报
“三晋康家” 工程开展情况汇报
“三晋康家”工程是我省致力于建设健康山西、和谐山西的有效载体,是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为有效推进“三晋康家”工程,我市根据国家、省、市精神要求,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紧紧抓住人与家庭、健康与小康、和谐与幸福的关键点,提出开展“文明和谐,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打造本市特色品牌,倡导文明健康生育方式,促进家庭和谐发展,使“三晋康家”工程真正成为服务发展,惠及民生,促进和谐,造福于民的幸福工程。
一、制定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部门配合,密切协作; 根据省、市会议精神,我们高度认识“三晋康家”工程的重要意义,把“三晋康家”工程创建活动列入本市重要工作日程,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根据我市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三晋康家”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组,计划生育领导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三晋康家”工程顺利开展。确定以开展 “文明和谐,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为特色品牌,制定了创建标准,确定了创建试点,按照现行现试、总结经验、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选择了辛置镇、大张镇做为示范乡镇。开展“文明之家”“健康之家”“美满之家”“小康之家”“奉献之家”创建活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目前全市已有60户被领导组确定为“三晋康家”示范户。
(二)贴近家庭,开展活动,突出家庭,关注基层; 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筑牢人口素质的第一道防线,是促进家庭健康和谐的有效措施。“第二春”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服务是国家对独生子女母亲,双女母亲的回馈,感谢她们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出的贡献,这两项生殖健康服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育龄妇女的关心,关怀。母亲是家庭的细带,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我们充分认识做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第二春生殖健康服务的重要性,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到市服务中心接受优质的免费服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更是冒着酷暑,加班加点为育龄群众提供了周到,细致,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切实把好事办好、办实,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形像取信于民,到目前为止:共做免费孕前优生健康筛查1000例,第二春免费生殖健康检查360例,促进了家庭的健康和谐。
(三)人文关怀,分类服务,满足需求,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市人口计生局与各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认真落实农村计生家庭“4+2”奖励扶助政策,让农民尤其是让计生户,首先享受来自人口计生部门和相关部门给予的实惠,增强计生利益导向性。计生局与市教育局联合落实关于对农村独生子女中考加分的待遇,使全市80名农村独生子女享受到了升高中加10分的待遇。与民政部门协调为350户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落实了低保待遇。在林权改革中与市林业局联合为全市2千多户计划生育家庭落实了优待,增加了林地面积,多方筹措资金为全市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送去慰问金2.2万元。与市妇联、卫生、妇幼等部门配合为农村妇女开展了“两癌普查”活动。通过生产帮扶,生活帮助,医疗救助,权益维护等形式,使计划生育家庭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有保障,扩大了“三晋康家”活动的影响。
二、开展的宣传活动:
(一)开展家庭人口文化宣传活动;
在高速引道,北环路建设人口文化集中宣传点,在北大街、开元街建设灯箱公告一条街。结合城乡环境载体规划,通过设立人口文化宣传标语,打造集宣传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人口文化,深入阐释“谁不说咱霍州好”的主题,既美化了环境又营造了浓厚的人口文化宣传教育氛围。
(二)开展“5〃29”计生协会成立日纪念活动; “三晋康家”工程是计划生育“五到家”活动的引深和发展,为将这一新型工作宣传到位,我们在霍州电台开办了计生之声栏目,在霍州报开办了计生之窗专栏,宣传“三晋康家”活动内容和进展情况;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演出;制作了“三晋康家”宣传资料、宣传品,发放给广大育龄群众,使建设“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家庭为主要内容的“三晋康家”工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围绕7〃11“世界人口日” 主题开展宣传活动; 市人口计生局、计生协于七月十一日在霍州署广场举办“婚育新风,幸福家庭”系列宣传活动,活动包括政策法规咨询,药具免费发放,生殖保健服务,有奖知识竞猜,生育关怀捐款。以此为契机宣传本届“世界人口日”的主题,呼吁全社会关注提高家庭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幸福和谐,提升家庭健康、教育、文明各项素质。
(四)开展9〃25“公开信”纪念日活动。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组从收到的各部门申报的30份“三晋康家”示范户材料中,按标准对首批达标的示范户进行挂牌表彰,通过典型示范在全社会弘扬和谐、文明、健康、富裕的新家庭观念,促进家庭和谐幸福。此外,市计生局领导还对全市计划生育家庭中的空巢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慰问,使他们生活上得到照顾,情感上得到慰藉,经济上得到实惠,从而激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三、取得的工作成效:
“三晋康家”工程创建以来,市人口计生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多次深入基层,在广泛的求意见的基础上,从弘扬社会正气,引领家庭幸福和谐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入手,创造性地开展五好家庭评选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育龄群众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新家庭理念,使“三晋康家”活动取得多方面成效:
1是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了“三晋康家”的内容是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
2是为广大群众提供的优质技术服务,促进了家庭健康和谐;
3是开展奖励扶持,人文关怀活动促进了家庭发展能力; 4是开展争先创优争做示范户活动,弘扬了社会正气,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晋康家”工程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探索,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继续进步和提升的空间,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文明、优生、健康、致富发展、奉献等五方面内容开展工作,不断提升创建三晋康家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以提高家庭人口素质为重点,大力搞好三晋康家的健康促进活动;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全面提高三晋康家的发展致富能力,为全市转型跨越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零一二年十月三十日
第二篇:三晋康家实施方案
义办发[2012]17号
义井办事处关于全面推进“三晋康家”,建设“幸福·人·家”工程的实施方案
各社区: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阳泉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全面开展“三晋康家”工程的实施方案》和《城区关于全面推进“三晋康家”,建设“幸福〃人〃家”工程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继续巩固“八进家”活动,引深我街道“幸福〃人〃家”工程,全面实施以建设“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家庭为主要内容的“三晋康家”工程。为确保此项工程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构建和谐为
主线,面向社会,立足家庭,服务全人口和生命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为广大群众提供依法行政、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需求,提高家庭的幸福指数。发挥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健全的优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相关部门、群众团体和社会力量,解决人民群众在生育、生活等方面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为推动新一轮“三城十区”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内容
实施“三晋康家”,建设“幸福〃人〃家”,重点围绕建设“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家庭的五个方面展开。
(一)总目标:
1、探索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方式,有效稳定辖区低生育水平;
2、探索建立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新机制,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3、全面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让家庭成为重心所在,让服务成为最强音符,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个家庭。
(二)主要内容:
1、宣传倡导,形成文明生育新风尚。文明是“三晋康家”、“幸福〃人〃家”的道德追求。要引导家庭成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红色爱国、开放包容、创新奉献”的城区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男女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优教等文明科学理念。要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人口计生工作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创建活动普遍开展,街道实现诚信计生。
2、家庭保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健康是“三晋康家”、“幸福〃人〃家”的基础条件。要培养家庭成员科学文明、低碳环保、健康绿色的工作方式与生活习惯,提高生活保健和生殖健康的意识、能力、水平。到“十二五”期末,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生殖健康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建立计生家庭养老保障服务体系。
3、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生优育是“三晋康家”、“幸福〃人〃家”的希望所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全面推进优生促进工程;育龄群众优生优育科学知识得到普及,计划怀孕夫妇优生科学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下降;计生服务中心实现数字化建设,并实现与省服务中心的互联互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覆盖率逐步达到80%以上,免费孕前优生咨询指导率达到90%以上。建立0—3岁儿童早期发展体制机制,全区普遍开展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
4、致富发展,提升家庭幸福指数。致富发展是“三晋康家”、“幸福〃人〃家”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各项
惠民利民的社会经济政策,通过多种帮扶救助方式,促进家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落实率达到100%。通过“生育关怀”等帮扶慰问行动,通过协调部门开展再就业培训、技能培训、计生家庭再就业安臵等,帮助计生困难家庭得到有效救助,家庭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5、奉献社会,形成关爱奉献道德风尚。奉献社会是“三晋康家”、“幸福〃人〃家”的价值体现。要强化家庭成员的公民意识和感恩情怀,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重视家庭、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深入人心,全区形成人人乐于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养老助残、邻里互助、回报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广大计生家庭在享受优先优惠的同时,增强感恩情怀,积极回报社会。
三、具体任务
(一)推进家庭人口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人口文化对人们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引领作用,通过优化舆论环境、建设人口文化阵地、创新人口文化载体、建设示范人口文化园等有效措施,推动人口文化建设不断走向深入。要利用各种载体,开展婚育新风光荣户、文明和睦家庭评比表彰活动。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家庭,倡导“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人口文化。要充分发挥基层宣传服务阵地功能,建设高标准人口文化园、人口文化宣传栏等常年性、标志性宣传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人口文化活动,在全街道营造健康、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积极创建街道、社区人口文化示范基地,我街道将小北沟、南边堰、义东沟三个社区定为示范基地。通过人性化、特色化的示范基地建设,带动新型人口文化形成。
(二)继续推进优生促进工程。通过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提高全社会公众的优生科学知识水平和优生意识;通过优生咨询和高危人群指导,提高对个体夫妇的具体指导帮助;通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努力提高检查覆盖率,使每对计划怀孕夫妇都能得到科学的优生检查指导,引导计划怀孕夫妇增强孕前优生健康意识和能力;采取综合手段实施孕前预防,实现出生缺陷预防关口前移,努力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避免不良妊娠结局,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到“十二五”期末,一级干预措施服务的人群覆盖率达到90%;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覆盖率达到80%。联合卫生、民政、残联等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建立定期联系沟通机制和信息交流平台,齐抓共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扎实推进出生缺陷预防工作。
(三)帮助家庭成员健康成长。创建婴幼儿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推动婴幼儿早期发展机构的建立和规范,普及婴幼儿早期发展知识。培养建设一支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师和志
愿者队伍,开展对0—3岁婴幼儿潜能开发,个性化发展的培养与指导、生长发育的检测和测评,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均衡发展。
围绕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加大“青春健康”教育推进力度,培养师资队伍,加快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建设,以参与式生活技能培训为主要形式,继续开展“国情国策”“青春健康”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市场活动,实现青春健康教育常态化。
(四)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面向家庭,面向社区,面向群众,以育龄群众为重点,辐射青少年、老年人,集避孕节育、随访服务、生殖健康筛查、性病艾滋病预防、不孕不育防治、男性诊疗等服务于一体,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与我同行”主题活动。按照标准建立免费避孕药具发放点,为各类人群开展生殖健康检查,积极开展保健、告知、预约、筛查、诊疗、随访、转诊及网上咨询在线服务,确保生殖健康服务全覆盖。
(五)强化计划生育家庭利益导向。落实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确保每个应奖的计生家庭得到应有的奖励。完善现有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协调相关部门在制定生活保障、技能培训、就业等方面政策时,优先优惠计划生育家庭,做好公共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兼容和衔接,建立“奖励、优先、扶持、保障”四位一体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六)提高计划生育家庭致富能力。制定促进计生家庭致富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计生家庭致富发展能力。从生活保障、技能培训、就业等方面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利用好市贴息贷款,帮助计生家庭发展,提高计生家庭致富发展能力。
(七)持续开展生育关怀活动。多方协调、整合资源,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开展以紧急救助、保险保障、爱心资助、走访慰问、亲情牵手、精神慰籍、项目帮扶、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关怀服务活动,并探索建立长效关怀工作机制。联合相关部门继续深入做好“紧急救助”、“温暖行动”、“贫困助学”、“扶助春蕾”等系列生育关怀服务活动;继续推动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工作,扩大投保家庭覆盖面。重点帮助独生子女空巢家庭、独生子女及其父母伤残死亡家庭、独生子女贫困家庭、以及困难计生工作者,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更多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八)实现流动人口基本服务均等化。按照《条例》规定,为流动人口提供同社区居民相同的免费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等服务;积极协调各部门出台有利于流动人口实现市民化服务的政策规定,逐步使他们真正享受到与社区居民一样的待遇和服务;发挥群众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做好流动人口留守家庭和儿童帮扶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
(九)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推进计生家庭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条件的社区,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机构,构建符合计生家庭特色的养老服务场所。充分发挥全员人口信息系统优势,为计生家庭建立养老档案,依托人口计生服务机构和基层服务队伍,根据计生家庭结构特点和年龄层次,有针对性地为计生家庭提供健康咨询、预防保健、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等社区和家庭养老服务。
四、时间安排
“十二五”期间,工程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主要工作:部署任务,街道办事处制定方案,宣传发动,开展活动。
(二)推进阶段(2012年4月至2015年7月)。主要工作:分类指导,抓好落实。完善政策措施,开拓创新,把工程不断引向深入。
(三)评估阶段(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主要工作:对工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研究安排下一阶段任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此项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务实举措。为了加强对此项活动的领导,办事处决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李丽萍 副组长:赵文燕
成 员:赵智红
安海龙 王玉莲
贺红莲 赵翠琴 祁晓凤 董慧琴 韩蕊英 杜丽娟 孙旭艳 李瑞芳
街道计生要作者要充分认识实施“三晋康家”,建设“幸福〃人〃家”工程的重要意义,各社区要成立相关的领导机构,把实施该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研究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科学规划,采取抓点带面、典型示范的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实施工作落到实处,每个社区都要有品牌,有特色。
各社区要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孕前优生、生殖健康、青春健康咨询师队伍,发挥其增进健康、维护团结、传播文明、促进发展的作用,不断提高家庭服务能力。
(二)发挥优势,服务家庭。实施“三晋康家”,建设“幸福〃人〃家”工程工程要与人口计生公共管理服务网络建设相结合,依托行政管理、宣传倡导、科技服务、信息综合、群众工作“五位一体”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打造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创建新型家庭救济和发展服务机构,推广建设“爱心超市”、“爱心帮扶”等可以为家庭教育、家庭健康、家庭养老、家庭致富提供服务的机构,探索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
(三)创新管理,提升水平。发挥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优势,搭建家庭服务信息支撑平台。以家庭成员需求信息为核心,以为家庭提供多样化、针对性的社会公共服务为目标,整合城镇各项便民服务机构的服务资源信息,为每个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及时、便捷有针对性地满足家庭成员的实际需求,优质高效的提供各项便民利民服务,促进家庭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义井街道办事处 二○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第三篇:康家滩小学国学教育汇报材料
新兴镇康家滩小学
国学教育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根据教育局和新兴学区的有关开展国学教育精神,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将国学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4年开学初,我校开展了国学教育,现将我校国学教育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知行统一,稳步推进国学教育
为使国学教育扎实而有效地开展,我们将国学教育纳入课程管理,开设国学课程,营造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一是深化实施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不仅不会妨碍中国现代化建设,而且还会为之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成为现代化赖以生长的土壤。具体讲,国学对于我们今天现代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学有助于恢复文化自信,唤起文化自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国学能够推进我国文化的竞争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三)国学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二是确定学习目标:
(一):通过全面开展国学教育,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学生的人格修养,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传统美德代代传承。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充满自信、充满朝气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形成人人爱国学,人人学国学的良好氛围,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敦厚善良的心性。
(三):通过全面开展国学教育,普及国学知识,建立教育模式,探索育人新径,三是将国学教育常规化:
确保诵读时间。每天早晨20分钟经典诵读;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讲读课;每学期开展两次国学诵读研讨课;每学期末进行国学教师考评和国学特色班级评比,逐步形成日常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
四是打造国学文化特色:
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设置国学经典内容。在教室内外墙、校园围墙上,或诗或画;利用学校文化园地、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定期开办古诗文专栏,为学生随时随地欣赏诗词文赋营造良好的环境。
五是在活动中践行:
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在传承国学经典中,优秀的篇目能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一)、开展多种践行活动,塑造完美人格。
为促进师生美好人格的形成,我们先后在学生中开展了评选“孝顺的好孩子”、“文明学生”、“践行《弟子规》标兵”“文明礼仪示范班”等活动;在教师中开展评选“文明教职工”、“文明办公室”等活动。从活动的策划、评选、表彰到总结,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宣传栏等途径进行大力宣传。为陶冶学生情操,我们组建了民乐、书法、武术、等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和指导教师,让每个学生都能修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制定班级践行点,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我校把优秀的国学教材作为德育课本。师生们经常把《弟子规》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对照,学生在熟背经典的基础上,每个班形成自己的践行特色。老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确立班级国学践行点,并写在黑板的右上方,由教师指导学生把每天的践行点当成一项作业来完成,帮助学生改变不良习惯。
(三)、实施“读经典——促内化——重践行”的有效活动策略。明确目的,有序开展:
(1)写一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每周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办手抄报,学校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读书成果展。
(2)说一说: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演讲比赛,班级定期召开国学主题班队会。
(3)比一比:每学期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
(4)演一演:举办读书汇报演出。各班收集本班学生学习国学的典型趣事写成总结,编成各种文艺小节目,汇报演出。
(5)听一听:每天课间活动时间播放国学经典朗读或者是经典音乐。
二、再接再厉,国学教育成果颇丰
通过这段时间的教育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国学经典教育力量的巨大和儿童潜能的无穷!也让我们看到了开展国学教育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一)、文化的积淀
我校一二年级学生正在学习《弟子规》、《三字经》;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正在学习《大学》、《论语》的部分篇章;通过学习,学生的识字量大增,且表达能力增强,孩子阅读经典,不知不觉中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增长了历史知识、科学知识,接触到了丰富的名人励志故事,文学素养得以很大程度提升,诵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丰富,成语典故随口即出。
(二)、人格的健全
学校自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以来,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校园里没有了打架、争斗的粗鲁行为,有的只是和谐、合作与默契。校园内干净如新的墙壁,干净透亮地面,找不到一处脏物。操场内生龙活虎,教学楼内文明温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少年,他们在校爱学习,乐奉献,在社会举止文明,孝敬长辈,学生家长也欣喜地告诉我们“自从校园里开展了国学经典教育,发现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回家主动写作业、做家务,开口总是圣人告诉我们怎样做。”国学教育也让我们的教师受益匪浅,在享受着读经典的快乐的同时,提升了个人情操,浮燥之气少了许多,团结务实愈发彰显,教师家庭更和睦,工作更踏实,涌现出了一大批师德标兵、师德楷模。全体教师整体师德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全校各项工作的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顺利通过了首轮市标准化小学验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让我们最为欣慰的是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率和社会对我们的认可度更高了。
三、不断反思,力求完美
在国学教育这个大课题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我们也始终在不断反思,第一:教材自由度过大,不好把握;学生缺少人手一册的国学教育读本,我们正在搜寻更多国学教育读本,比如《中庸》《老子》《庄子》《史记》《吕氏春秋》《墨子》《孟子》《诗经》《礼记》等历史著作。
第二: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国学经典与其它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等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之,我们有信心,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定会将国学教育已融入学校的肌体,充分发挥 “国学教育”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美德,师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逐步达到 “教育无痕”的理想境界。
第四篇:康家小学防溺水工作落实汇报
邵庄镇康家小学 防溺水安全工作落实汇报
我校根据上级关于近期溺水情况的通报及邵庄教管办安全科的要求,我校召开了安全工作小组会议,并对我校防溺水工作进行了具体落实,具体情况如下:
1、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防溺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2、制定了切合学校实际,可操作性强的防溺水安全应急预案。
3、在宣传栏加入防溺水的宣传教育内容,各班级教室张贴防溺水挂图。
4、各班级召开了防溺水教育专题班会,安全教育课中都有防溺水的内容。
5、把教育部防溺水致家长的一封信发到每一位学生家长,并与家长签订了防溺水安全责任书,通过家长飞信群提醒对学生的安全监管。(一封信存根、安全责任书、飞信都已存留)
6、进行安全防汛大排查,建立了防汛周检查制度,定期进行检查。
7、建立了危险水域巡查和责任人包靠制度,加强学生上学前、放学后等重点时段管控。
8、建立健全了防汛防溺水安全档案,并随时收集、整理。
青州市卲庄镇康家小学 2018.6
第五篇:三晋思想
三晋法家思想的华与实 一 法家与三晋法家
对“法家”下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困难的。《孟子·告子下》云:“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朱熹注:“法家,法度之世臣也。”[1](第184页)在这里,“法家”应指守法之世臣,与“诸子百家”中之“法家”不同。从学术派别的 角度,最早对“法家”一词进行解释的思想家,是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注:详见武树 臣,李力.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本文《人物志· 流业篇》中的引文转引自该书的第5页。)他在《论六家之要旨》中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第3289页)又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2](第3291页)从法律的实践和目的来看,曹魏的 刘劭在其《人物志·流业篇》中指出:“建法立制,强国富人(兵),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就著书和制定法典而言,章太炎在《检论·原法》中主张:“著书定律为 法家”。以此为据,李悝实为法家的始祖。在当代法史学界,比较权威的观点是,将法 家看做一个“学术派别”。[3](第418页)上述见仁见智的解释,虽各有侧重,但对准确 地把握法家的内涵,却大有裨益。我们认为,对“法家”一词的理解应有狭义和广义之 分。狭义的“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或学术派别。正如有学者 认为的那样:“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代表新兴 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治性、实践性极强的学术派别。”(注:详见李光灿,张国华.中国 法律思想通史(一)[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类似的观点还有:认为法家是“ 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97.又“法家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详见张国华,饶鑫贤.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154.)(第418页)但如将法家仅仅理解为一个学术派别,势必将那些真正贯彻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如一些政治家、军事家等)排除在法家之外。有 学者指出:“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4](第80页)基于此,对“法家”还应作广义的理解。广义的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 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关于“以法治国”、严刑峻罚、君主专制、富国强兵的思想,或以“以法治国”为指导,进行富国强兵实践的总称。本文称谓的“法家”即是指广 义上的法家,其中,法家思想是其主体和核心。
法家,若按地域划分,学术界常常将其分为齐法家与晋法家。(注:冯友兰先生在《中 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中专列“晋法家思想的发展”一章,将法家分为“晋法家和齐 法家”,并把李悝、申不害、商鞅和赵武灵王等都纳入“晋法家”的范围。详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26-238.武树臣、李力先生也 指出:“以地域来划分,法家有晋法家与齐法家之别。”参见武树臣,李力.法家思想 与法家精神[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24.)其中,“晋法家是法家的主体,其思想是战国法家思想的主流和代表。”[5](第26页)“晋法家”(注:本文使用“三 晋法家”的名称,而不用“晋法家”的名称,其理由见下文。在这里暂用“晋法家”这 一学界常用的名称。)思想,是“战国法家思想的主流和代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 学术界使用的“晋法家”这一名称,似不如使用“三晋法家”更符合史实。因为,在先 秦历史上,“晋”有其特定的含义,是指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周分封的 诸侯国。公元前453年,晋被韩、赵、魏三家所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 三家为诸侯。韩、赵、魏三国统称为“三晋”。虽然晋与三晋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但三 晋毕竟不同于晋,两者无论是存在的时间,还是所领地域的范围,甚至在某种性质上都 有所不同。(注: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即上起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 三家为诸侯时。范文澜先生认为,“东周兼并战争继续发展,以三家分晋为标志,进入 战争剧烈的战国时期。”“前四○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国韩赵魏三家世卿立为 诸侯,战国时期开始了。”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8 8.李元庆先生指出:“到春秋末年发生了‘三家分晋’事件,姬姓贵族统治的晋国从此 灭亡,由魏、韩、赵三个独立的异姓诸侯国取而代之。这在列国中是绝无仅有的。”李 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1.)至于法家,虽然春秋时晋 国的赵鞅、荀寅等都可归入法家,但法家主要人物的思想是形成于三晋而不是晋;法家 一些主要人物的法制实践是在三晋而不是在晋。因此,用“三晋法家”这一名称,比用 “晋法家”的名称更准确。三晋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三晋,一些政治家、思想 家和军事家关于“以法治国”、严刑峻罚、君主专制、富国强兵的思想或以“以法治国 ”为指导,进行富国强兵实践的总称。其主要代表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 和韩非等。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以三晋法家思想作为讨论的对象
二 三晋法家思想花开三晋的原因分析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战争频繁,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富国强兵成为时代的 主题。三晋法家思想不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指导,而且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 家秦的建立及其之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探析三晋法家思想产生 的原因,不能不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三晋法家思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 几点确是至关重要的。1.深厚的文化底蕴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周初,周成王攻灭商朝的方国——唐,并封其 弟叔虞于此,建立诸侯国。由于唐地“封在夏墟”[2](第1635页“索引”)又“戎狄之 与邻”[6](第1371页),因此,周公因地制宜,在《唐诰》中,要叔虞“启以夏政,疆 以戎索”[6](第1539页)即沿用有夏的政策,并结合戎狄的法度来治国理民。这是叔虞 治国的大政方针。叔虞子燮父即位后改唐为晋。晋从立国到三家分晋,存续约六个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晋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晋文化。而这一文化的 基石则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这一因时因地制宜的基本国策的确立,从根本上规定了晋文化的发展走向,使得“晋国没有形成宗法‘礼制’的浓重传统,相 反却养成‘尚武’、‘重法’、‘尚农’的风尚。”[3](第427页)“导致了晋国历史上 强烈的反宗法制传统,由此掀起蓬蓬勃勃的变法思潮”。[7](第172页)重法度、尚变法。重法度、尚变法是晋国的传统。这一传统可上溯到唐国的开国之时。周公对叔虞的诰词——《唐诰》,就是孔子所说的“唐叔之所受法度”。(注:参见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Z].北京:中华书局,1981.1504.李元庆先生认为“唐叔之所受法 度”“就是叔虞封唐时的《唐诰》”。详见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M].太原:山西古 籍出版社,1997.191.)它是“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的法度。从变法的角度来看,唐初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就是对周初礼法的变革。唐之后,晋国 的重法、变法传统不绝。晋献公时,晋臣士制定“士之法”。[6](第909页)晋文 公在位期间,大臣郭偃(即高偃、卜偃)制定“郭偃之法”,帮助文公变法。冯友兰先生 认为“齐桓之霸靠管仲,晋文之霸靠郭偃。”(注:详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 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17.有关郭偃之法的记载见于《商君书·更法》、《 战国策·赵策四·客见赵王》和《韩非子·南面》等。)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被庐 之法”,按杜预的观点是“修唐叔之法”。[6](第1504)《左传》文公六年(前621年)记 载,晋国执政赵盾(即赵宣子)制“夷搜之法”(也称“赵宣子之法”),“行诸晋国,以 为常法。”这部法律是对“被庐之法”的彻底修正,被孔子称之为“夷之搜也,晋国之 乱制也。”[6](第1504页)《左传》宣公十六年(前593年)记载,士会(范武子)“讲求典 礼,以修晋国之法”,即“范武子之法”。公元前573年,士渥浊(士贞伯)任太傅,“ 修范武子之法”;司空右行辛“修士之法”。[6](第909页)晋平公四年(前554年),范宣子(士匄、范匄)任中军将,执晋国政。八年(前550年),制刑书一部,即“范宣 子刑书”。前513年,晋臣赵鞅、荀寅“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6](第1504 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这种重法度、尚变法的传统,无疑深刻 地影响了三晋法家。可以说,因时因地制宜、重法度、尚变法的晋文化传统,是孕育三 晋法家思想和法制实践的沃土。2.大变革的时代
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历史开始。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战乱不息的大 变革时期。前后约550年。与西周社会相比,春秋时期最大的特点是“礼崩乐坏。”周 天子名义上仍是天下的共主,但已失去了往日的尊严和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变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以宗法制为核心的西周 礼制全面崩溃。臣弑君、子杀父、下犯上、废嫡立庶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司马迁说,春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2](第 3297页)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按军功授爵取代世卿世禄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由于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不断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许多诸侯国,为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颁布法令,承认私田的合法性。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 爰田”,鲁国颁布“初税亩”令等等。春秋时“礼崩乐坏”的另一个表现是出现了诸侯 争霸的局面。周王朝政治上的软弱和经济上的衰退,已无力阻止诸侯间的战争。鲁齐的 长勺之战(前684年)、楚宋的泓水之战(前638年)、晋楚的城濮之战(前632年)、晋秦的 淆之战(前627年)、楚晋的邲之战(前597年)、晋齐的鞍之战(前589年)、晋楚的鄢 陵之战(前575年)等战争的硝烟笼罩着这个时代。
春秋之后,社会的变革逐渐深入,而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也在不断升级。正是因为诸 侯间的连年战争成为社会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人们将春秋之后到秦始皇统一六国 之前的这一时代,称为“战国”。战国七雄分裂对峙,相互攻伐,战事不绝。就兵力而 言,楚兵一百万,魏兵七十万,秦兵六十万,赵兵四五十万,齐兵七十万,韩、燕兵卒 各三十万。[8](第199页)与春秋相比,战国时的战争,不仅次数多、规模大,而且旷日 持久、伤亡惨重。正如孟子所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1 ](第102页)公元前262年,秦赵爆发长平之战,赵将廉颇坚守长平达三年之久。公元前2 60年,赵军降秦,秦将白起将四十余万降卒坑杀。实际上,战争的残酷性早已告诉人们,只有国富兵强,才能国安家宁。可以说,社会的变革,富国强兵的要求,是诱发三晋 法家思想产生实践的又一重要原因。3.特殊的地理位置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全部历史都必须用地理观点来研究,地理提供了历 史和文化的自然背景和舞台场景,历史事实与它联系在一起才具有意义。”[9](第21页)我国有学者指出,战国时“各个学派的流传分布,往往也有其地域的特点,大略的形 势可以描绘如下”:儒、墨以鲁国为中心;道家起源于南方的楚、陈、宋;在燕国和附近的齐国,方士也很盛行,后来阴阳家就在齐国发展起来;法家主要源于三晋。[10](第57页)虽然我们不同意“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但不可否认,思想的产生和实践 的进行与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晋之所以成为法家产生的渊薮,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地理位置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在战国七雄中,韩 赵魏三国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西有强秦,东接田齐,北面燕国,南临荆楚。再加三家 分晋后,三国的政治、军事等中心的转移,使三国少有天然屏障。赵国都原在晋阳(今 山西太原西南),后由中牟迁都邯郸。魏初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于公元前361年 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韩原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后由宜阳、阳翟迁都郑(今河 南新郑)。在地形方面,魏国“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 „魏之地势,故战场也。”[11](第658页)韩国与魏相类。地势“平夷洞达”,“八面 受敌之场”,“其势可谓危矣”。[7](第284页)赵国“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 „彼固亡国之形也”。[11](第74页)这与“地形利害,天下莫若”的秦国和“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12]的齐国地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上可知,韩赵魏三国不仅介于大国之间,而且地形大致平坦通达,少有山川之险,是战争的多发地带。在兼并战争中,要想获胜,最需要的是国富兵强。而要使国富兵强,必须要调动广大下层民众的积极性,使农民积极生产,使士兵奋勇杀敌。因此,鼓励 “农战”,是实现富国强兵的有效途径。显然,原来重在维持政治等级秩序、社会稳定 以及维护贵族利益的宗法礼制,难以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严酷的 战争和富国强兵的需要,迫使一些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立足于现实,回答并试图解 决这一社会问题,三晋法家由此而产生。他们认为必须变革旧有的礼制,制定明确、具 体、公开的成文法,打破“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刑传统;主张君主专制、“以 法为本”、“以法治国”、“以刑去刑”、“一断于法”;依靠赏罚、术势保证法的实 施。其出发点是鼓励“农战”,其目标是富国强兵和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国家 的存在。商鞅变法时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 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2](第2230页)即凡努力从事农 业生产,多缴纳租税者,可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弃本逐末或怠惰而致贫交不起租税者,全家被罚为官奴婢。宗室贵族,若无军功,就要被取消其爵禄和贵族身分。韩非子说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12](第919页)但需要明确的 是,法家的“以法为本”实际上是以刑为本;法家的赏罚是“刑九而赏一”,而刑是严 刑峻罚;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君主专制下的用刑治国。4.多元思想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大变革,一些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为安邦强国,纷纷 提出主张,各派之间激烈争论、互相驳难,自由争鸣。三晋地处中原,既是战争之所,也是思想文化的交汇之地。三晋法家正是在学习诸家、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立足现实,进行创造性思考而形成的派别。李悝(即李克)曾以孔子弟子子夏为师,但却成为法家的 主要代表,学界一般认为他是法家的始祖。吴起也曾拜儒家学者为师,“学于曾子”,师事子夏。商鞅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李悝、吴起在魏国变法的思想与实践深刻地影响 了商鞅,使他形成了重“法”的思想。他在秦国的变法主张与实践,实际上是早期三晋 法家思想和实践的进一步的发展。慎到的思想源于道家,曾“学黄老道德之术”。他的 “君道无为”论、重“势”说,与道家的“无为而治”、“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 可以示人”有着明显的承袭关系。申不害的思想,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是“ 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即是从道家演化而来的法家。申不害重“术”的思想,显然来源 于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三晋法家的突出代表。其思想“归本于黄老”,又对儒、墨、法(前期法家)等派别的观点加以批判地吸收,形 成了独具特色的“以法为本”,法、势、术相结合的法思想。有学者指出:“他的思想 渊源是相当复杂的,即他源于前期法家如申不害、商鞅、慎到者有之,源于墨家、老、庄者有之,源于其师荀子者又有之。”[13](第610页)虽然他的思想源于诸家,但又区 别于诸家。可以说,在“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多元思想的盛行与影响,是三晋法家 形成的又一要素。
总之,深厚的文化根基、大变革的时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思想的影响等因素的 交互作用,形成强大的合力,促使三晋法家产生。
三 三晋法家思想果结秦国的原因分析
三晋法家思想,花开三晋,却果结秦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那么,是什么原 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相近的文化传统与长期的交流沟通
晋秦国土相连,又与戎狄为邻,宗法礼治思想相对淡薄。尤其秦国,更是“慢于礼义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秦君大多数以非嫡长而继王位,嫡长子继 位只是例外。”直到战国,“国君继承仍无定制,庄襄王(始皇父)即以庶子而继王位者。”[3](第433页)相近的文化传统,为晋秦间的长期交往奠定了基础。秦“妻子圉以宗 女”怀嬴(辰嬴)。(注: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89.再参杨伯峻.春秋 左传注[Z].北京:中华书局,1981.410.)晋文公以秦穆公之女文嬴为妻。[6](第415页)因此,世人有“秦晋之好”之称。战国时,秦庄襄王后、嬴政母为“赵豪家女也”。[2 ](第2509页)由于秦与晋、三晋的关系密切,国与国之间常相互以人为质。有学者统计,春秋战国时,人质于秦国的质子共9人,晋与三晋就有5人。战国时,秦出质于他国的 质子共7人,其中质于三晋者5人。[14](935~940页)这种长期的交往又使得两国文化有 较多的相近之处。相近的文化传统与长期的交流沟通,为三晋法家思想在秦国较为顺利 地实施创设了条件。2.贤能的统治君主与重才的用人政策
历史在不断地前进,这是必然的规律。而在这必然中,偶然的因素有时起着不可小视 的作用。尤其在大变革的时代、在战争的年代、在人治的社会里,君主的贤能与否在国 家事务中不可轻视。贤能的君主能顺应历史的潮流、把准时代的脉搏、选贤任能,推动 社会进步。春秋时,秦穆公“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2 ](第194页)穆公去世后,秦国势衰败,“于是在对晋国的战争中,失败的次数就愈来愈 多了。”[15](第129页)至孝公,秦国仍属弱国,在诸侯中没有地位。《史记·秦本纪 》载:“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诸侯卑秦”。但雄心勃勃 的秦孝公,在孝公元年(前361年)即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 官,与之分土。”一场大规模的、彻底的变法改革就要开始了,而这场变法改革的制度 设计者和具体实践者,却是由魏入秦的商鞅。商鞅本卫人,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深受 前期法家思想与实践的影响,郭沫若认为“商鞅是李悝的学生”。因其贤能,公叔痤曾 举荐商鞅为魏相。然而,魏惠王不但不采纳,反而嘲笑公叔痤,说:“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2](第2227页)与魏惠王相反,秦孝公认为只 有法家的“强国之术”能改变秦国。于是,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 庶长,开始第一次变法。(注:有关商鞅变法年代的具体考证,可参见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85.)经过两次,历时18年的变法,秦“主以尊安,国以 富强”[12](第187页),而且,如王充在《论衡·书解》中所说:“商鞅相孝公,为秦 开帝业”。当“秦人富强”之时,魏却“国内空,日以削,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 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魏惠王叹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2](第 2233页)秦国由“诸侯卑秦”到“诸侯毕贺”[2](第2232页),商鞅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在考察商鞅变法以及秦国由弱变强时,由于过多地关注商鞅而常常忽略了一个 至关重要的人物——秦孝公。实际上,正是秦孝公认准了三晋法家思想,确立了重用贤 能的用人政策,才有商鞅变法的可能;正是靠秦孝公有力的支持,才有商鞅变法的顺利 进行;正是由于秦孝公长期掌握国家的权力,才使变法能够彻底实行。郭沫若在比较商 鞅与吴起变法的结果时说:商鞅“确实比吴起更要幸运得多。这儿有偶然的因素存在,便是偶然碰着秦孝公命长,而楚悼王命短。不过中国的必变却是必然的,假使掉过来,楚悼王命长,秦孝公命短,则吴起必能成功于楚而收到变革中国的全功。或者两个王者 都短命,则秦、楚之外的国家必会有完成这项使命的。”[16](第330页)即商鞅变法的 成功,有赖于秦孝公的支持,没有秦孝公就没有商鞅变法。秦孝公卒,太子即位,是为秦惠文王。虽然商鞅死于非命,但“秦法未败也”。[12](第914页)孝公之后,秦王大多为贤能之君,仍以法家的“富国强兵”为目标,尚法制、任贤能。范雎,魏国法家人物。曾受辱于魏,而秦昭王(一作昭襄王)以为相。范雎提出 “远交近攻”的策略,又用反间计使赵国以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名将廉颇,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韩公子韩非,在韩不被重用,而秦王政,则爱其才,慕其说。韩非的思想 为秦国的统一和秦朝的统治起过重要的作用。
反观三晋,许多君主缺乏对现实的真切把握,未能从根本上体认到三晋法家思想的实 际价值;没有将变法进行到底;没有很好广招贤能。在魏国,魏惠王不用商鞅。至魏昭 王(前270年)时,范雎为魏中大夫须贾家臣,从须贾使齐。齐王闻其贤,私赐雎金及牛 酒。须贾疑其“持魏国阴事告齐”,归国后告魏相魏齐。魏齐怒,使人笞击雎,折胁落 齿,卷以箦,置厕中,使客醉者溺之。[2](第2401页)后得脱,任秦相。在赵国,宗室 贵族势力强大,任人唯亲者多。而异姓贤臣常被猜忌甚至杀戮。廉颇见疑而为赵括所代,才有长平的累累白骨;公元前229年,秦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诬陷赵将李牧、司马尚 欲反。李牧乃赵之名将,长期镇守赵之北疆,在长平之战后,曾两次大破秦军。秦又攻 井陉、邯郸,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军畏惧,遂用反间计,李牧被杀,司马尚被废。第二年,邯郸破,赵王迁被俘。在韩国,韩非认为,韩国之所以削弱,是因为“治国 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 实之上。”而且,“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2](第2147页)与此相反,秦王嬴 政见韩非《孤愤》、《五蠹》之书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2 ](第2155页)于是,秦不惜调动军队,急攻韩,迫使韩非使秦。秦虽害死韩非,但却采 用其思想。由上可知,在君主专制的社会里,在权力高于一切的体制下,三晋那些昏庸 的君主,不识时世,不以富国强兵为己任,反而暴戾瓷睢,刚愎自用,以一己之好恶,为一人之私利,专权跋扈,任用亲信,其后果只能是“晋材秦用”,最终必然是国家的 灭亡。韩非分析说:“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 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人道也。”[12](第252页)宋人洪迈总结说:“七国互争 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图 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按:魏冉 为楚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 天下者,诸人之力也。”[7](第413页)灭三晋者,三晋也,非秦也。
三晋法家人物,在大变革的时代,面对残酷的现实,建立起完整的法律思想体系,进 行了轰轰烈烈的法制实践。而三晋法家的思想和实践,已随着历史的延伸和展开,汇入 了中华法制文明的滚滚长河中。但三晋法家思想花开三晋,却果结秦国的历史现象,到 今天仍然给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历史考察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察历史本身,更在于发 现历史中那些恒定但却历久常新的理念,为当代的思考与实践提供历史的参照,在继往 开来的今天,在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三晋大地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浪潮中,我们需要真 切思考和务必实现的,不是“晋材秦用”,而是“秦材晋用”;不是人治,而是法治。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3]李光灿,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通史(一)[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4]俞荣根.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武树臣,李力.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Z].北京:中华书局,1981.[7]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8]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9]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0]侯外庐.中国哲学简史(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11]王锡荣等.战国策译注·魏一[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12]张觉.韩非子全译[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4.7.[13]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4]马非百.秦史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2.[15]林剑鸣.秦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6]郭沫若全集(历史编)(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7]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