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18:0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

第一篇: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

职业新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公开的社会活动,应尽可能尽少用非公开的方式、手段。即使是为了实现新闻监督,为了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作为隐性的信息获取手段——偷拍、偷录,也只能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且对此也须进行必要的道德预估和道德思考。

新闻采访中关涉的道德问题,突出表现在隐性采访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隐性采访整体上作为一种采访方式的道德问题;二是公开采访或隐性采访中一些具体隐性采访手段运用中的道德问题。这两方面关涉的道德问题有一定的重合性,但我们在具体分析讨论中将加以分离。采访方式的道德性

隐性采访是相对显性采访而言的。显性采访是指“以记者身份进行的公开采访”;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①隐性采访又被称为“暗访”或“秘密采访”。这就是说,在显性采访中,记者的身份对于社会是公开的,被采访对象能够明确知道记者的行为性质;但在隐性采访中,记者身份对于社会是隐蔽的,实质上的被采访对象无法知道记者行为的真实性质和目的。隐性采访方式本身有多种类型,诸如侦察型、体验型、验证型等。

隐性采访作为记者获取新闻的一种方式,本身就是特殊的、非常态的方式,因而很难在整体上进行道德评价。这就意味着,关于隐性采访方式的道德分析,必须动用道德评价的例外原则,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上必须采用隐性采访方式的必要性,主要源于这样的理由:通过公开采访方式不可能对一些特殊的事实进行采访,无法获取一些特殊对象的真实信息;如果不运用一些特殊的隐性手段,如偷拍、偷录,就不可能记录或留存一些重要的事实信息;进一步说,如果不采用隐性采访方式,不仅形不成新闻报道,也无法通过新闻手段维护社会正义、维护公共利益。

隐性采访方式之所以必要的上述理由,说明隐性采访要想获得道德上的肯定评价,必须满足这样的基本条件:其一,采访动机应该是善意的,这是前提。这个善意在一般意义上说,就是为了维护社会正义,为了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其二,在具体手段上,应该是合法的,不能违背法律规范,因为法律规范其实就是底线性的道德规范。其三,在结果上确实实现了公共利益的维护,至少没有损害公共利益。因此,任何媒体或个体记者,在决定是否运用隐性采访方式之前,都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出发,进行必要的道德预估,使隐性采访方式的运用成为道德上的自觉选择,而不是道德上的盲目选择。

隐性采访方式通常运用在对一些特殊情境、特殊事实(比如可能的违法犯罪事实)的采访中,记者身份的隐瞒、采访手段的隐蔽、采访目的的遮掩,既使采访变得隐秘,同时也使采访蕴藏着诸多的、不可预测的危险,包括记者自己的人身安全。由“隐性”造成的特殊性,使隐性采访包含着更多的道德风险,因此,对于记者来说,在选用隐性采访方式时,除了上面所说的一般道德自觉外,还应特别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的道德考虑:

无论记者的采访动机如何,真实目的如何,可能实现的报道效果如何,隐瞒职业身份本身在客观上是一种“欺骗”行为。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必然会对采访对象一次又一次地“撒谎”,这就容易给采访对象造成伤害,记者没有道德上伤害他人的绝对权利。何况,通过“欺骗”方式得到的信息其可信性在逻辑上有着天然的缺陷。英国新闻道德研究者卡瑞·桑德斯就说,“不是所有的谎言都要加以谴责,但是我们必须对其负面性有所估量。说谎者必须承担举证责任,说明这一谎言是最后不得已的手段,而其他替代的方法都已探求过。”②我国新闻法研究专家魏永征则指出:“如果经常这样做,会引起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媒体的力量就在于真实、客观、公正,而现在它却经常以欺骗手段获取新闻,这就无异釜底抽薪。”因此,记者在选用隐性采访方式时,要特别慎重,“只有当欺骗比起对方的卑劣来是微不足道的时候,当揭露这类卑劣行为对于公众极为重要,而通过普通途径又无法获得有关材料的时候……这种欺骗才可以认为是正义的。”③这说明隐性方式是以“恶”对“恶”的方式,是以“小恶”对“大恶”的方式。

作为职业记者,要有一种道德自觉。人在隐蔽身份的情形下,在别人无法知道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容易失去严格的道德自律(由网络隐匿性形成的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就是一种明证),容易违背道德规范。不可在道德上陷入动机主义和结果主义的片面性。记者在采用隐性采访方式时,最容易用维护公共利益这一条来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采用的具体采访手段进行道德辩护,然而,隐性采访维护的到底是不是社会正义、是不是公共利益,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有时更多的可能是记者的利益或记者所属媒体的利益。一般说来,如果难以判断一些行为是否直接关涉公共利益,这时,记者应该采取保守的方法,即不采取冒隐匿身份和撒谎的道德风险,那就是说,在“公共利益还没有处于明显危机时刻”,隐性手段的使用要特别谨慎。有学者甚至指出,“什么时候公共利益清楚明了,从而可以以此来证明谎言的合理性?我认为没有,我们至多只能说在那种情况下说谎是最少恶性的行为。”④ 采访手段的道德性

关于隐性采访手段,就当下的新闻实践来看,被记者使用的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隐瞒真实身份,并以隐瞒后的身份(比如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完成记者的实质性采访工作;二是信息获取手段的隐蔽,最为常见的就是偷拍、偷录。还有一种比较少用的特殊手段,就是以盗窃行为获取一些信息。这几种具体手段,特别是前两种手段经常是一起使用的。但在一些公开的采访中,记者也会同时使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这里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作为获取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有些身份是记者绝对不能使用的。比如,在我国,在任何新闻采访情境中,“新闻记者都不允许伪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公务员、军人、警察、法官、检察官等进行采访活动,这类职务是依照法律的规定专门授予的,任何人假冒都要承担法律责任。至于记者伪装成违法犯罪者,例如吸毒者、嫖客之类以摄录所需要的材料,也是不能允许的,这种伪装不仅有损人民记者的尊严,而且会引发意外的事端,甚至助长或促成犯罪活动。”⑤特殊身份意味着某种特殊权利,特殊权利有着特殊的道德根据。记者以隐瞒、欺骗方式获取特殊身份和特殊权利,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违法犯罪的身份,在客观上已经损害了新闻职业品格,还有可能助长或促成犯罪活动,就更是失去了道德辩护的根据和理由。因此,隐性采访中隐瞒身份是有界限的,并不是什么身份都可以伪装。以偷盗行为获取相关信息,比如,记者潜入一些可疑官员(可能是腐败分子)的办公室或私人住宅去获得一些文件信息,不管动机如何,目的如何,从手段和结果上看,其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犯罪行为,运用这种行为获取信息破坏了正常的社会法律秩序、道德秩序,冲破了职业权利范围的法律限制,与社会道德规范是公然背离的,会给社会公众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威胁,担心和害怕与记者接触,这必然不利于新闻职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实现,因此,人们很难在道德上找到为这种“盗窃”行为进行辩护的一般性理由。即使最后获取的信息确实有利于公共利益的保护,但仍然不能证明手段本身的正当性或道德性,如果一个社会允许用恶的手段追求善的结果,那就必然会生出诸多恐怖的景象。

一种行为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行为结果中,还体现在行为过程、行为手段本身。行为手段的价值与行为结果的价值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很难用结果的善或好证明行为手段的正当性。行为手段自身造成的道德影响往往不是单一的、纯粹的,手段造成的有些结果是当下可见的(比如获得了信息)、善的或好的,但手段造成的另一些结果则可能不是当下可见的(比如盗窃手段对人们思想意识和一些观念的负面影响)。恐怕正是因为一种行为方式、行为过程、行为手段,会造成多种实际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影响,人们才会对行为手段本身异常谨慎。对于那些明显违背普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手段,不管其能够获得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人们都难以给予道德上的认可。何况,不管是法律还是社会习惯,并没有赋予记者这样特殊的行为权利。

在新闻实践中,关于隐性采访手段中的道德问题,集中在“偷拍、偷录”手段的运用界限上。“所谓偷拍偷录,就是不征得当事人的许可而自由地拍摄录音,在估计当事人不会许可的情况下则采取秘密方式自行摄录。”⑥在这两种情形中,偷拍、偷录中的道德问题又主要发生在“采取秘密方式自行摄录”的情况中。对于职业新闻采访中的偷拍、偷录,各国法律并没有一概限制,但不是没有限制,而总是有所限制。如今,新闻的生产与传播,越来越受到技术的影响,越来越成为技术建构的产物。因此,如何使用新闻生产传播技术,即如何在新闻的采、摄、写、编、制、播等活动中恰当合理地、道德地使用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新闻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今后新闻伦理道德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我们这里讨论的“偷拍偷录”问题,不过是长期存在的、争论越来越多的一个问题而已。根据已经形成的道德认识,记者在实际运用“偷拍偷录”手段时,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所有的记者都应该知道,技术使用是有法律边界的。法律边界实际上划出道德的最大边界。职业权利范围中的使用是合法的,职业权利范围之外的使用既是违法的,也是不道德的。法律限制是从整个社会利益出发的,代表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反映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意志,包括人们普遍的道德意志。因此,任何记者如果不顾法律限制“偷偷摸摸”使用一些禁止使用的设备器材实现采访中“偷拍、偷录”的目的,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背离了人民的普遍道德意志。如果人们通过新闻报道或其他途径获知新闻记者使用了法律禁止使用的拍录设备,就会觉得这是对法律的蔑视,也是对他们道德意志的违背,因此,记者的“偷拍、偷录”行为很可能受到道德质疑甚至道德谴责。

不能滥用或者说要合理运用“偷拍、偷录”手段。“偷拍、偷录”手段在道德上的可辩护性是:手段运用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良好动机。“人们公认对于正在进行的严重违反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违法犯罪行为,可以不经行为人许可进行拍摄录音,包括偷拍偷录……这类行为人由于实施了损害社会公益的非道德的和非法行为,他的一部分人身自主权相应退缩,也就丧失了对他人未经许可摄录自己不良行为并且加以传播提出异议的权利,无可阻拦大众传播媒介的正当披露。”⑦“利用偷拍暗访的方式揭露不法之徒的„隐私‟,公布其劣迹之行为并不是伤害,而恰恰是行使媒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⑧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记者可能没有足够的根据判断采访对象的行为性质,只是在怀疑其行为可能是违法的、犯罪的或者不道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偷拍、偷录手段的使用实际上就是对报道对象主体的不尊重,实际上就是没有把采访对象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主体看待,而是把对象仅仅看成了记者自己完成职业行为的手段。

那种以猎奇为目的、以公众共同兴趣为借口,直接侵犯他人隐私空间、场所、场合等的偷拍、偷录,乃是病态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应当说,公众兴趣并不都是健康的,并不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公开本应隐秘的东西可能是一个错误,通过非法的方法获得隐私又是一种错误。”⑨任何人都不拥有随意侵犯他人隐私的道德权利。“当媒体„冷酷无情‟地追逐人们的私人事件,尤其是通过图片的手段时,它们获得了最坏的恶名。”⑩如果记者的偷拍、偷录行为事实上给当事人造成了伤害,那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不仅仅是受到道德谴责。

第二篇:隐性采访(写写帮推荐)

隐性采访的定义:记者隐去了记者身份而出现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采访是在被采访者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未事先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隐性采访的特征:新闻事实周详、社会参与程度较高、隐瞒身份、隐藏目的、隐蔽手段

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比较,有自己较为显著的特征:记者主动出击。隐性采访是记者主动出击进行采访的行为,记者采访时一定始终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否则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整地进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记者也有可能出现在突发新闻的现场进行采访。有的时候,记者还有可能直接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例如记者乘坐的汽车发生车祸等,但这种不期而遇的目击新闻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隐性采访,因为记者是被动地介入了新闻事件。隐性采访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从采访计划的设定,到采访设备安排,都应精心计划,可谓有备而来,不容有所闪失。--(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好处: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得到的往往是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舆论监督作用大,深受群众欢迎。用得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舆论监督作用

作为新闻采访的重要手段之一,隐性采访的作用还是十分巨大的。新闻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追求社会公正,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和丑恶现象,批评性报道具有强有力的抨击作用。在进行批评报道时,如果记者采取显性采访,亮明自己的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是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的。因此,把隐性采访用得恰到好处,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隐性采访应遵守的原则:

1、正确导向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闻媒体不能单纯追求卖点和轰动效应,否则,就会走偏方向。在重视政治性导向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想导向、价值导向、消费导向、生活导向、行为导向、服务导向、审美导向等等,要让人通过新闻报道迅速领会媒体在宣传什么,反对什么。

2、遵纪守法原则。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的规章制度,社会的道德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新闻记者更应做出表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誉和正当要求”。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不大力提倡隐性采访,因为在隐性采访的条件下,谈不上尊重被采访者的声誉和正当要求的问题。而我国的法律条文对新闻媒体报道是设立有禁区的,包括国家机密、未成年人犯罪、个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等。这对于各种报道方式(包括隐性采访)都适用。因此,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必须遵守这些规定。

3、满足大众需求原则。作为大众传媒,我们的新闻报道是满足大众需求,还是满足少数人的口味?是为了记者个人的一夜成名或报纸的一炮而红,还是要真正为群众解决问题?答案显而易见。美国有关专家认为,记者在暗访中存在以下原因是“不能容忍”的:为了赢得奖项;可以借此打击竞争对手;以更少的时间和资料获得新闻故事情节;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别人已经这样做了;采访者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可见,只有真正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大众需求,才是记者采访报道的根本。

4、适度介入原则。目前,记者隐性采访的操作方式根据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式和介入式。观察式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不动声色地拍摄采制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

坏处:

1、泄露隐私。由于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隐瞒了自己真实身份,因此被采访对象对记者很少戒备,甚至毫无防范。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比较方便地获知事件真相和当事人的隐秘情况。将受访者的家庭状况、年龄、职业、收入以及未成年人的详细资料在大众传媒上公布,是绝大多数当事人不能容忍的。最近一二年,关于记者隐性采访泄露被采访者隐私的法律纠纷越来越多,媒体败诉的情况不在少数。虽然2002年4月1日起我国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认了“偷拍偷录”行为的“证明力”,弥补了隐性采访完全缺乏法律依据的缺憾,但是我国法律对公民隐私一直是大力保护的,隐性采访一旦涉及到泄露公民隐私,新闻报道就会处于尴尬境地。

2、引诱犯罪。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由“暗访”过渡到“卧底”,这是近年来新闻记者隐性采访的一个显著特点。记者卧底的主要目的是想让违法乱纪行为现出原形,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引蛇出洞”,就是由记者装扮成诸如求购假文凭、假药的人,引诱制假者上钩,在犯罪嫌疑人来交易时,警察当场将其擒获。现在,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这样的采访方法有引诱犯罪之嫌。

3、满足少数人的低级趣味。近年来,新闻界有一个奇怪现象,记者热衷于暗访“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象这样满足少数读者低级趣味的暗访是否应该在大众传媒上频频现身,值得我们思考。

4、片面追求轰动,舆论导向模糊。能否抓到具有轰动性的热点新闻和独家新闻,是检验媒体及记者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片面追求新闻的轰动性,容易导致宣传导向不明,采写角度偏颇。

合法性:从我国目前的法律来看,并无明文禁止隐性采访。而隐性采访作为新闻从业人员的一项积极的活动,既然法无明文禁止,其存在便应当视为允许。无论隐性采访是通过偷拍、偷录方式进行,还是记者隐瞒身份进行体验式采访,只要这种采访方式不侵害法律特别保护的利益,便不存在问题。

在我国,对新闻工作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要求”。记者进行隐性采访,“公共场合”、“社会事务”、“公众利益”等概念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目前对隐性采访的行为方式及性质并无明确的法律界定,但并非完全没有合法性依据——宪法赋予人民的参与社会管理、监督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均可解释某些隐性采访行为的“合法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强调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排斥“公众人物无隐私”的,我国法律虽不禁止隐性采访,但新闻记者应注重公共事务和公众利益,避免追逐影视、体坛明星等公众人物个人私隐的不良倾向。隐性采访可能侵害的利益

有利益便会有利益冲突,隐性采访作为以实现一定利益为目的的活动,同样可能与其他法律保护的利益发生冲突。隐性采访对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和某个社会群体或者个体利益均有可能构成损害。对前者,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损害国家保密法规及刑事法律保护的某些特殊利益,严重的甚至可能构成犯罪,如非法持有国家机密、非法获取国家秘密,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而对后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则是损害民事法律保护的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我国法律未将

隐私权作为一项单独的民事权利予以规定)以及法人的名誉权及商业秘密等民事权利。因进行隐性采访而构成非法持有国家机密,非法获取国家秘密,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等侵害国家保密法规和刑事法规保护的利益的案例以及侵害商业秘密的案例,目前国内较为少见,但必须引起新闻从业人员的注意。而因新闻报道导致名誉侵权的案例则不胜枚举。

隐性采访涉诉之抗辩

新闻报道涉诉,通常是被诉名誉(含隐私)侵权。对公民及法人的名誉权(我国法律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项单独的民事权利予以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将宣扬他人隐私的行为作为侵犯名誉权的一种形式),我国民法通则是这样规定的:“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这样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损害他人名誉权处理”;“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本身并不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只有将采集到的素材形成新闻,并通过媒体报道,予以传播,才可能侵害名誉权。当然,记者采访的目的是为了传播,隐性采访亦然。

事例:在我国,隐性采访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新闻实践中,尤其是涉及舆论监督以及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电视新闻报道。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法治在线》等栏目,就经常使用这种报道方式。各省级电视台近年来也开始配备隐形摄像机,用于隐性拍摄。

《南方周末》对安徽等地的劣质医疗器械地下销售窝点进行暗访,记者以购买者的身份与犯罪嫌疑人“洽谈生意”。如果不是这样,记者就无法拿到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中央电视台关于湖北省公安县自来水公司弄虚作假多收水费的揭露性报道,记者巧施计谋,偷拍到了自来水公司到宾馆向记者行贿的全过程,成为经典之笔。

观点: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适当搞一些隐性采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隐性采访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就有可能危及公众利益,甚至侵犯公民合法权益。

隐性采访把握不当,有可能违反职业道德。《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联合国制定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都有明确规定,虽没明确说不能搞隐性采访,但至少可以将那些条文看作是对隐性采访的某种限制。在我国的电视新闻隐性采访中,记者有意设置陷阱进行诱拍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还有一些隐性采访因为违反了人类基本道德和良知而引起争议。例如有一幅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照片展示出这样一幅情景:在非洲干旱的大地上,一只穷凶极恶的秃鹰凶狠地盯着一个快要饿死的孩子,等待着吞食这孩子的尸体。这一新闻图片显然是偷拍的,尽管它具有震撼力,但多少显得不太人道。

隐性采访极易侵犯个人隐私及其他权利。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他人侵害。在新闻实践中,公开场合下的隐性采访更多的是侵犯他人的肖像权。这点尤其需要注意。公开场合下的隐性采访有时也会侵犯公民隐私权,如交通事故中亲人过于悲痛时的失态表情,公开场合下恋人过于亲密的肌肤之亲,在报道时都要慎重考虑。

当隐性采访这种特殊的采访方式被恰当地采用的时候,对一些“不良公民”造成的心理威慑无疑是十分巨大的,同时公众的正当利益也就因此而得到多一份保护;但是,如果隐性采访被滥用,也将会危及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任何一个社会都不会容忍存在一个特权阶层对其公民的生活进行不受任何限制的监视。

有些隐性采访是针对违法犯罪事实的,对这类隐性采访记者也要慎重行事。如果这种犯罪足以使大多数人的利益受到伤害,如果对这些犯罪行为的曝光足以使公众免受类似的伤害,那么进行隐性采访、予以曝光是必要的,否则就没有必要。

我觉得隐性采访有其弊端,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有着它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存的土壤。我们能做的唯有在不得不采取隐性采访的情况下,将它的不足降到最低。

第三篇:建设项目中的隐性问题及审计对策

建设项目中的隐性问题及审计对策

随着建设项目审计的不断深入,一些工程建设领域的显性问题得到了较为有效遏制,诸如虚增工作量、高套定额标准、提高计费单价等,这些高估冒算的手段和行为已难逃竣工决算审计的法眼。但是,一些工程建设领域的隐性问题由于其具有隐蔽性,却不易被发现,有的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类问题给国家建设资金所造成的损失浪费是巨大的,给腐败的滋生提供的土壤是肥沃的,如不加以及时、有效制止,必将滋生漫延。

本文拟就目前工程建设领域中几个主要的隐性问题进行探讨,并从审计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项目设计“注水”“灌水”现象严重,设计与施工脱节常有

工程设计是建设项目的重要环节,除了确保技术适用性和建设项目安全性外,建设项目的经济性也是应当重视的重要方面。列宁说过,计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同理,设计浪费也是最大的浪费。而这些浪费是无形的。

(一)设计趋于保守,增加无效投资的现象越来越多

目前一些设计单位或设计人员不经科学论证和技术分析,过度强调建设项目的安全性,采取加大保险系数的方法,进行设计“注水”,从而增加投资。例如,某工程,原设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尚未出来)钻岩工程量约占总方量的7.8%左右。而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出来后,设计单位没有及时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调整设计,减少桩的长度,使得钻岩孔工程量达总方量的70%左右,增加了大量的工程投资。

(二)设计缺乏系统性,导致大量设计变更

与上述问题不同,某些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或因工期、或因规避招投标等,设计之初设计方案就不具有系统性,造成项目设计不完整或存在设计缺陷,在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不断的进行设计变更,甚至增加项目,进行设计“灌水”,由此导致应急工程不断,进而使得项目投资量大价高且难以控制,有的工程,变更造价甚至达到合同价的 30%以上。

(三)设计与施工脱节,导致工程返工

现在一些设计单位,设计深度不够,设计人员不足,不做现场交底,又没有常驻现场指导,导致现场施工完成后设计人员又要求返工,造成投资浪费。如某项目主厂房地面钢筋,施工单位的理解跟设计意图有偏差,现场施工完成后又重新返工,不仅影响工期,而且给建设单位带来损失。

二、工程招投标“知难而绕”,应急项目“急中生乱”

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公开招投标主要目的在于比质比价,从源头上减少和遏制这一领域腐败现象的发生,相关的法规制度日臻完善,为了越过这一红线,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各种手段“知难而绕”,有些应急项目存在“急中生乱”现象。

(一)规避招标的现象有所抬头

有些项目建设单位以工期紧、招标时间过长等为借口,竭力规避招标,有的则采取“以小带大”等手段玩招标游戏,回避实质性招标。如:有的建设单位在招标时对于设计方案不明确的材料、构件等用暂定价,施工单位进场后再邀请几家搞竞争性谈判,或者直接委托分包单位和供货商。

(二)方案招标不够规范

为抢工期,现大多重点建设项目都采用方案招标,与现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不能完全匹配,给投资控制带来诸多困难。如某工程系采用方案招标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方案变更,工程量出现重大偏差,施工单位要求索赔,而依据合同和招投标文件的精神不应赔偿。但如果现在否定,则会影响现场的工期和进度。

(三)应急项目管理存在问题

笔者认为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项目机制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如何确定“应急项目”及如何实施大有讲究。且应急项目的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如施工单位在“应急库” 抽取,而监理单位库还未建立,无法确定应急的监理单位;在实施的清单计价规范模式下,无法确定合同价格等。如某工程由于设计缺陷的问题,后经专家研究,重新完善使用功能,新增投资约4000多万元。就这么一个工程,有关部门启用了应急项目管理程序,设计施工都免于招标。但是施工单位并非原项目建设的施工单位,而是选用了一家“应急项目承包商名录库”以外的施工单位。

三、征地拆迁问题

(一)拆迁补偿标准五花八门

建设项目拆迁补偿标准政出多门,同一个市的各区政策不一致,甚至存在一个区内的不同街道、乡镇执行标准也不一样,并且有混淆国有土地房屋和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概念。如某项目的集体土地拆迁补偿,依据了国有土地房屋拆迁补偿的政策,从而造成补偿政策依据不正确。不仅如此,该项目拆迁实施单位还和建设单位自行制定拆迁补偿“土政策”,超越自身职能范围,自行制定了多处与现行房屋拆迁补偿政策不符的规定。如:“土政策”中将房屋有效证件(权证)的认定交由街道(社区)负责,弱化了房屋权证的重要性,使违章建筑变成合法的有证房屋成为可能。“土政策”中还自定分户原则、过渡费最低保障标准、拆迁和提前搬家奖励标准等,均缺乏依据支撑。

(二)拆迁装修补偿办法尚不完善

由于现行办法对房屋装修进行补偿时,对突击装修的房屋和超正常使用明显不合理的装修都按全新的装修标准进行补偿,商品房装修补偿价格甚至高达1000元/平方米,明显超出正常的装修标准,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增加了拆迁成本。例如,某项目所在地区突击装修现象普遍蔓延,导致已测量(过)的拆迁户纷纷要求重新测量,正在突击装修的拆迁户要求待其完成突击装修后再进行测量。

四、工程施工问题

(一)工程合同管理时有弹性

施工单位中标后,往往要求修改投标时的承诺,导致合同签订不及时;合同条款与投标承诺不同,有的项目施工单位进场后以亏本为借口要挟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往往迫于工期压力作出让步。如:某项目的室外管廊作为附属工程直接委托现有单位承建。施工单位提出:原投标单价是针对厂房大构件(当时是套用土建定额),现在是室外架空管廊,构件小,不同意套用土建定额,而按照文件规定应执行已有的投标价格。但是建设单位迫于工期压力,最终同意施工单位重新组价。

(二)监理不到位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监理的缺位现象比较严重,有的监理公司过度承揽业务,导致人员不足,监理不能按照投标时的承诺到位,造成现场监理只抓质量,无法顾及投资控制。甚至存在监理人员补签现场隐蔽验收单问题,其工作质量令人担忧,可信度不高。

五、工程资金管理问题

(一)资金支付控制不严,给后期决算审计带来隐患

如某项目工程进度款支付是按照每月已完工程量的85%支付,目前为推动工程进展做出的很多签证,缺乏结算调整依据,有待决算时验证。但现在签证价款都是按照85%支付了,如此很有可能出现超付的情况,给决算审计增加难度。

(二)应急项目资金支付缺乏依据

一些政府应急项目由于时间紧、任务急,签订合同不及时,给后续付款带来了障碍,使得付款缺乏依据,有的采取预估的方式,建设单位承担很大的责任,也对施工单位积极性带来一些影响。

面对上述隐性问题,如何加强审计监督,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已是当务之急,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加强跟踪审计,深入建设项目的全过程。

审计部门要以投资控制为主线,以过程控制为抓手,对建设项目的主要招标文件进行评审;对经济合同的主要条款尤其是涉及造价的条款进行把关;对变更签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监督;对月度计量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动态审核;同时审计也关注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及时有效地纠正和遏制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促进建设单位规范管理,节约建设资金,提高政府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拉长审计链。

加强前期费用监督。随着环境的变化,项目建设中的前期费用占整个工程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大,加之新的工程技术的广泛使用,对我们跟踪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拉长审计链,开展了对前期费用的审计。不仅如此,还关注项目的工程质量,正确处理工期、质量和造价的辩证关系。

第三、积极转变观念,前移审计关口,重视事前审计。

通过以往的跟踪审计实践,笔者认为有许多损失浪费可以控制在事发之前,其中有些是因为工程设计的原因,有些是施工技术方案不当所造成。要减少这些无效投资,就必须增加审计投入,加强事前审计。

第四、坚持工程、资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跟踪审计项目都具有工程量大,工期紧、投资多等特点,除了工程造价需要控制外,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也需要加强控制和管理。为此我们跟踪审计工作中要坚持对工程造价和资金审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审计方针,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以工程造价审计为基础,以资金审计为抓手,努力做到审计成果实实在在。

第四篇:采访问题

携手同行,期末助力 ————学导访谈

寒冷的冬日,他们为我们送来贴心的关怀与嘱托;

期末考临近,他们贴心送上珍藏学霸秘笈,为我们指点迷津;

他们也是学生,但他们将爱与关怀无私地给了我们,让我们从懵懂的大一新人,走到现在对习惯一切。

他们是学生导师,我们前行之途的摆渡人

Part 1 学生导师的心路历程

Q1:学长您好!首先非常荣幸本次能请到您接受我们的学导访谈。首先我想代表大家问的是,是什么原因促使学长成为一名学导的呢,在这半年的学导工作里,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收获呢?

A:我在自己学导的影响下,也很想成为一名学导。并且在对life for life,生命影响生命的理解下,想通过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影响自己的小朋友们。最难忘的事情是有一次开学第一天的时候,小朋友来的时间很分散,我一天内在空间和宿舍楼之间往返了好几趟,虽然很累,但是觉得很开心。说到收获吧,就是自己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自己的小朋友,觉得很开心满足,乐在其中。Q2:相信明年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同学想要成为学导,那么学长,在您看来,作为一名学导,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

A:首先是耐心,开学第一天和平时的时候小朋友们会有很多问题,诸如选课啊,学习,生活等。二是保持激情,选学导和开学第一天的时候很有激情,之后就渐渐淡了,这样子挺可惜的。我觉得要保持着自己的热情,不忘初心,保持责任心。最后当然要友善,融入小朋友的圈子里,才能和小朋友们好好相处。Part 2 学霸养成秘笈

Q3:不少新生进入大学之后英语学习十分吃力,您作为一名英语高班的学生,在上一次的学习互助小组中给新生们分享了自己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经验,那么,您能否再次将英语学习经验作以总结呢?

A:英语的话,其实就是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听的话,建议多听些TED的演讲录音,听得多了,说这方面也会有提高,而你会说了,听自然也会听得懂了。读呢,就是需要有大的词汇量了,而背单词也是件开心的事,我曾经使用过两款背单词的软件,百词斩和扇贝英语,百词斩通过图像辅助记忆,对背单词挺有帮助的。而写的话,在大一下有写作课,上课时老师会进行系统的教学。而我有段时间会写点随笔,用英语流露心境。还是挺有趣的。

Q4:学长,您曾获一等奖学金,那有没有什么建议给接下来的奖学金申请者,需要他们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A:我们奖学金分学年奖学金和明德奖学金嘛。学年奖学金重在平均绩点,在大二开学的时候评选;明德奖学金对个人品质的考察就多一点。评选奖学金的时候,书院会通过辅导员向大家公布评选奖学金的事项,届时也会有没有姓名的绩点排名出来。到时候大家可以根据排名进行申请。

Part 3 风生水起的学生工作

Q5:说了这么多学习方面的事情,那接下来我们特别想了解一下学长的学生工作这块。因为您是教师技能中心的主管助理,作为主管助理,您平时的主要工作是什么?您又是如何协调处理好自己学习和中心工作的时间呢?

A:我平时的工作主要是文件的整理和征集,以及内部培训等。但中心和工作很忙碌的时候,我每天早上都会在手机便签本上罗列出今天要做的事情,做完打个勾这样,睡前看看自己还有什么事情还没有做完,这样会让自己过得更有条理。

Q6:教师技能中心开学以来成功举办了不少活动,如教师暴走,教技大赛等。那么,在您看来,筹备一场活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A:我觉得主要就是前期的一些筹备工作的分工,比如做海报啊和宣传这些方面,当然还要学会应对突发情况,比如上次的教师暴走,由于暴走的地点在苏州,而活动那天因为下雨的原因被推迟,我们必须要把买好的火车票一张一张退掉,这就很考验我们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Part 4 男神的生涯规划

Q7:学长,您有做科创项目吗?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的项目?

A:有,有两个。第一个是我在大一下学期和政治学系的同学一起参加的科创,是有关城市公共自行车管理的。第二个是我现在在做的,研究数学史与小学教育。原本打算做有关于中学教育的,因为我们比较了解,但这学期我们跟随指导老师一起去了上海的某所小学考察,孩子的表现令我很惊讶,课堂上,他们的思维真的很具有创造性。Q8:作为师范生,您对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活有什么规划?

A:我的大学规划是这样的:大一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大二多参加一些活动,丰富阅历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别的中心是如何办活动的:大三主要是培养自己教师技能这一块:大四主要是实习。在很多人看来,师范生的工作都是分配的,但其实并不是,比如像我,在上海这个并不缺老师的城市,想要找一个好学校,也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

Q9:快要期末考试了,您能不能给正在复习备考的新生们一些考前冲刺复习的建议呢? A:我认为大学的学习都是靠自觉性的,而且大学学习的特点是知识量大,练习却很少。在考前,不管你学得怎么样,都是需要认真复习的,把遗忘的知识再看一看。首先要在公共数据库里看好自己的每一门考试时间,来安排自己复习科目的顺序。其次,像专业课,尤其是理科,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理科的专业课每一章之间都是有一些联系的,要把他们串在一起复习。像思修这一类课程,可以在考前一两天看一看,不必复习太早,防止知识点遗忘。

采访的最后,学长告诉我们他最喜欢的一句话,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也祝愿所有同学们能在期末考试中发挥这种精神,低调备考,高调作答。

第五篇:采访问题

采访问题

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要让我们采访成功人士,如果这个人是从外国创业回来,那么我该问他什么问题呢?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1 创业的灵感2 创业中的艰辛(尤其是中外文化的冲突)2 得到的经验教训4 对有创业梦醒的人的建议5 如何自我评价注意多提问他感兴趣的话题 不要随意插话赞同

1你是如何白手起家的?这是最长见的问题。

2提他不成功时的奋斗历程及现在的辉煌和未来的远大理想。

昨天,今天,明天

3动机,它是解开许多问题的钥匙。

如何接近这个题目,则是一个采访水平的问题。4是什么机会,什么人帮他走到成功的今天.5您能否指导指导我

一、创业的灵感是什么?

二、动力源泉于什么?

三、哪方面对他的创业帮助最大

1、是什么样的信念让您走向成功之路?

2、这途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难,后来又是怎样克服的?

3、能告诉我们你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吗

请问你的成功,也经历了不少,可以和我们谈一下吗? 2 请问在你没有成功之前,你是怎样的? 3成功后,你第一个想起的是谁? 3成功的感受是怎样的

4成功,这个词在你的脑海是什么意思 5你的成功的来源于哪里

6当你没有成功之前,你有没有失败过 7你的成功,是不是有很多朋友的帮助 8你对你的未来是否充满喜欢 9你会继续创造,成功的喜悦吗

10你的成功是我们学习的帮样,我要向你学习好吗 呵呵,这些是我写的,希望你可以采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005年3月14日 【问1】

中捷企业的价值观?以及蔡董您个人的价值观? 【答1】

中捷企业的价值观是:共同的中捷,共同的事业。

我个人的价值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最大限度地回报社会。【问2】

中捷是出于何种原动力而独家赞助“中国服装品牌大奖”? 【答2】

中国服装协会与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携手不是偶然的。经过十年的成长,中捷已经发展成为“引导中国缝纫机潮流的现代企业”。中国名牌产品、全国100强成长企业、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0强、中德合资企业成功运作、中捷股份成功上市等一系列荣誉和重大事件,赋予了中捷捷足先登的实力。而服装设备运营商与服装行业一衣带水的天然亲密性,以及中捷稳健、诚信的经营风范又赋予了中捷作为独家赞助商的公信力。因此,中捷成为了本次“中国服装品牌大奖”的独家赞助商,与中国服装行业共同展现民族品牌的魅力。

【问3】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您觉得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回报社会? 【答3】

应该说回报社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人生在世,只要他的奉献大于索取,就是一种回报。作为民营

企业家,应该站在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来回报社会,不断为社会创造财富,解决社会就业,造福一方百姓。

【问4】

作为中国缝纫机行业的领先者,您对缝纫机行业和中捷企业的未来的展望? 【答4】

衣食住行,衣第一。既然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服装,那么,与服装有着密切关系的缝制机械产业的未来无疑是充满希望的。

世界缝纫机从诞生至今历经变迁,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缝纫机制造与消费的中心,“没有谁能否认中国缝纫机行业的巨大优势及其巨大的销售市场。”

展望中捷的未来,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捷将牢牢抓住世界缝纫机产业大转移的契机,苦练内功,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有效促进缝纫机制造向规模化、技术化和国际化的目标快速发展。

为此,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中捷人的共同努力下,中捷必将以“引导中国缝纫机潮流的现代企业”的姿态,为中国乃至世界服装工业的发展承担更大的义务和责任。(一)(问):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中捷怎样处理好品质、品牌、服务这三个问题,以求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答):良好的品质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我们立足于抓好品质的同时,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并以优质的服务确保品质与品牌同步发展,中捷公司在产品品质上不断追求卓越,在服务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变革,实现客户对中捷品质、品牌、服务的认可。真正做到从客户的需求、消费能力及满意度出发,从而提升了中捷公司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此次由“中捷”独家赞助的首届“中国服装品牌大奖”并与中国服装协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为两个行业的携手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共同演绎精彩的平台。以高品质的传播平台宣传“中捷”优良的品质和服务,以求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二)(问):中捷怎样处理供应商、生产商和经销商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共同的中捷、共同的事业”,中捷与供应商、经销商本着“和谐、发展、共进”的理念,共同成长,荣辱与共,同为中国缝制机械工业的繁荣与发展而努力。2004年末,多家著名缝纫机制造企业先后召开经销商、供应商年会,在会议上,制造商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各自在2005年的全新营销战略,这些都预示着中国缝纫机产业的销售模式在发生着变革。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缝制设备制造商的主导企业,营销也一直走在国内同行业的前列。这次独家赞助首届“中国服装品牌大奖”,也正是企业品牌、实力和企业营销力的一次集中

展现。

中捷是行业内第一家规范区域代理制的企业;中捷是第一家将销售奖励与服务及宣传相结合的企业;也是第一家连续性用促销方式将经销商带往世界各地开阔眼界、领略全球风采的企业,还是第一家将行业基础教育与推广连贯在一起的企业„„(三)(问):不可否认,缝制设备行业还存在着价格和争抢订单的现象,对此您是怎样看待的?

(答):中捷一贯认为,利润决定企业生存方式,而不是市场份额决定企业生存方式。低价位扩张是不少企业采取的主要营销策略,而价格战这把双刃剑没有刺伤“敌人”,却刺伤了国内自家兄弟和自己。行业内靠“机海战术”打天下的格局,产品“同构化、结构低度化”还依然存在,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科研力量薄弱,盲目将资源投入到低附加值产品中,周而复始地恶性竞争,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缝制设备进一步发展。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从市场份额的迷信中挣脱出来,开始以一种更加理性、客观的方式看待市场份额的价值,在重视市场份额的同时,也非常强调“利润”的重要性。

(四)(问):此次中捷独家赞助品牌大奖,必然会引起服装行业的关注。这对中捷今后的品牌营销战略的开展有什么帮助?对下游终端客户的开拓上将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答):中捷独家赞助品牌大奖,必然会引起服装行业的关注,对于缝制设备行业的影响也是积极深远的,这是两个行业强强联手并首次高端对话,共同推进民族品牌的发展。通过这次活动,可以提高中捷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中捷的社会效应提高到更高一个层次。这也将为中捷实施品牌战略跨出成功的步伐,实现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战略转移。使中捷品牌从行业知名品牌向社会知名品牌发展。为更多的人了解中捷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将为中捷向更多的人展示中捷提供舞台。

(五)(问):中捷品牌自诞生以来,一直在追求树立“中国制造”的尊严,您认为作为“中国制造”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振兴中华民族品牌,中捷责无旁贷。以极强的民族企业责任感,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客户有责任感,对员工有责任感,一直在追求“中国制造的”的尊严,我们要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展现国人的面前,走向世界的舞台。因为中捷有实力,所以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六)(问):通过十年的努力,中捷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中捷是如何做到这点的?中捷未来三年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答):中捷经过十年,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地步,靠的是中捷人对中捷事业的执着

追求的精神,正是中捷人用其辛勤的汗水和特有的智慧,才有今天共同的中捷。2004年,中捷公司上市、是其向资本经营的标志阶段,公司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中捷将继续带着中捷人的使命,穷追不舍,努力向缝制设备强者无敌去奋斗!中捷规划五年内把公司建成服饰行业机电一体化设备运营商。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中捷人”将以“穿梭中国、装点世界”的激情,始终遵循“努力改善人类服饰文化”,围绕建国际知名企业,创国际知名品牌的宏伟目标,博百家所长,发挥自身优势,缔造中捷事业更辉煌的明天。

(七)(问):如何理解中捷人做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而是一项事业?

(答):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是想做好一企业,当具一定规模后,就要转变观念,要考虑如何把它做大做强。公司以人为本,强化管理,中捷人就是以主人翁的精神为公司添砖加瓦的,中捷人把企业当做一项事业是一种思想觉悟,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忠诚敬业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准备机会。为了企业这个“事业”,每个人都需要为此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同时也在前进发展,中捷人就是这样做的。

采访的要求及采访稿的格式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格式是记者问:“......”被采访者答:“......”

下载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采访问题

    采访问题: (1) 您当初入党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能给我们说说您入党的过程吗? 入党动机: 入党动机和目的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动机是追求进步,入党既是我追求进步的一个表现,也是我追求......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QQ,微信,微博,等 聊天交流工具的广泛使用,互联网已然成了人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在给人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伴随......

    道德模范采访稿5篇

    “吉林省道德模范”之修保采访稿 10月31日上午,由中共吉林省宣传部、吉林省文明办、吉林省教育厅、共青团吉林省委举办的“道德模范高校巡回演讲活动”在我校报告厅隆重举......

    道德模范典礼采访

    1男:王大哥您好!欢迎您,向您致敬! 女:看到您选择做一名医生的初衷。我们都非常感动。37年过去了,这中间经历了很多事情,包括您的身体。此刻现场所有的朋友们最关心的是您的身体,现在......

    勤俭节约 采访问题。

    采访问题(主题:勤俭节约) (对学生) 1.你知道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做的“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演讲吗? 2.是否知道近期学校内开展的“光盘行动”? 3.是否曾经有意识的做到勤俭节......

    校友采访问题

    1、确定采访目的在采访之前,首先要确定你本次采访的目的。你想让别人知道些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采访?你的采访能给大家带来些什么启示?…… 2、确定采访人选在确定好采访目......

    校友采访问题

    1.学习工作背景~~侧面反映 正是学校建校80年之际,我有机会结识这样一位北国药苑的学长校友,想借这一机会,寻觅北药莘莘学子的毕业踪迹,想寻着母校优良传统的延续着的血脉,见证我......

    校友采访问题

    1.能否请您对大学生活作一个大致的介绍呢?具体可以谈一下您当时的学习情况、社会工作、社团参加情况、参与的各类竞赛和获得的奖项,如:参与的科研立项、发表的论文等等,谢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