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公企业劳动保护调研报告
非公企业劳动保护调研报告
非公企业劳动保护调研报告2007-02-06 12:26:56
xxx非公企业劳动保护状况调查
省总工会劳动保障部:
近年来,xxx非公经济以新经济组织的形式迅速发展,已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随之而来的非公企业职工劳动保护问题也日益凸现。为更好地保障我市非公企业职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同时也为进一步调动非公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xxx文件通知精神,我们采取调查问卷、听等方式,对我市非公企业的职工劳动保护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了解和掌握非公企业职工劳动保护现状。
一、基本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我市非公企业职工
生存和发展环境趋于好转,劳动权利和经济权利基本得到保障,职工劳动环境、劳动条件不断得到完善。
(一)法律法规日益健全完善。近年,全国人大、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和修订了一系列与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为非公企业职工劳动权益的保护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律保障,使各类侵犯非公企业女职工合法劳动权益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和贯彻宣传,也增强了非公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广大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政府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由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逐步加强和企业转型规范化运作的需要,当前,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对非公企业职工劳动保护问题的管理及监督力度逐年加强。
1、劳动保护网络日益健全。形成了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专门机关,人大、政协、工会、妇联为监督机关,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及人民法院为争议解决机构等一整套的职工劳动保护网络。
2、检查活动日益正常化。每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人大、政协、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非公使用童工、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现象进行执法检查,并进行集中整治。对一些突出问题及时通过新闻媒体讨个说法,促进非公企业的规范化经营。
3、劳资关系日益合法有序。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通过宣传法律法规政策、开展检查活动、进行处罚整治等行政管理手段,不断引导和规范非公企业建立合法有序的劳资关系,使非公企业职工劳动保护逐步得到贯彻落实。
(三)劳动权益基本得到保障。
1、基本实现男女同工同酬。一方面由于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另一方面由于客观上化工建材、餐饮饭店、服务行业等占很大比例的产业特色,据调查
问卷和走访情况显示,我市非公企业职工基本实现男女同工同酬,在有些企业甚至存在女性优于男性的情况。
2、用工制度进一步规范。非公企业职工基本上都签订了劳动合同,有些还签订了集体合同,合同内容也日益规范。
3、社会保障日益健全。出台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四大保险和社会公积金,据调查了解到,部分非公企业为职工缴纳了养老保险或含在工资内发给职工,职工劳动权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二、存在主要问题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努力工作下,我市的非公企业职工劳动保护状况已有了明显的进展,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非公企业职工劳动保护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的身心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女职工“四期”保护仍有死角。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此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有些企业却没有认真全面地贯彻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即使执行,执法情况也是五花八门,甚至少数企业摆不上位置。调查问卷显示,享受90天产假待遇的只占88%,单位组织一年一次妇科检查的仅仅占27%,生育医疗费用报销根本成为一句空话。同时,据走访了解,在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通常的是女职工自动离职
(二)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低。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经经营者对参加社会保险很消极,加上职要对参加社会保险不甚,故意实行养老保险的企业不按规定缴纳养老、失业、医保金,女职工生育保险更无从谈起,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用人单位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不易管理,职工又缺乏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观念,故给职工社会保险的落实增加了难度。
(三)自我维权能力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职工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有的职工为保住饭碗,不敢主动提出与企业主签订劳动合同,即便是签订了劳动合同,明知企业有违反合同法规做法也不敢站出来维护自身权益,有的女职工则因不了解国家对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的政策,怀孕后便主动辞职等。职工的这种退避和妥协助长了企业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同时加大了工会组织维权的难度。
(四)对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宣传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出现一头热,即:职工的热情高,而用人单位特别是私营企业基本没有热情甚至比较反感,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法规存在盲点。现行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由于缺乏硬性保障
性规定,操作性不强,与实际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尤其是非公企业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存在脱节现象。所以在实际贯彻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漏洞,如女职工四期保护问题,虽然法律有明确规定,但却没有硬性保障措施,导致实施过程中要么招用青春期女工,要私让这一阶段的女职工自动离岗,总之该规定如同虚设;又如“度用期”的现象,“一年期用工制度”,企业完全没有违反法律法规,但对职工来说却是权益受损颇大;再加男女用工平等的规定,同实际生活中的“基本不考虑女工”问题形成鲜明对比。
3、社会保障日益健全。出台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四大保险和社会公积金金,据调查了解到,部分非公企业都为女职工缴纳了养老保险或含在工资内发给职工,女职工劳动权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二、存在主要问题
在各组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和有关部门的努力工作下,我县的非公企
业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已有了明显的进展,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高速的进一步深化,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在一定程序是影响了女职工及其下一代的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期保护仍有死角。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此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有些企业却没有认真全面地贯彻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即使执行,执法情况也是五花八门,甚至少数企业摆不上位。调查问卷显示,享受90天产假待遇的只占少数,单位组织一年一期妇科检查的占经期待遇落实根本成为一句空话。同时,据走访了解,在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通常的做法就是女职工自动离职处理。
(二)用工制度不规范,《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签订作了明确规定,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非公企业使用女职工最佳年龄段的问题。在被调查的企
业中,女职工年龄在职6岁以下的1人,16—18岁的确良7人,19—25岁32人,26—30岁的确良3人,30岁以上的人,未婚48人,占女职工总数的60%,已婚23人,占女职工总数的29%,其中在企业生育过的只有4人,占已婚女性的17%。普遍存在用小(年龄)不用大,招工时用青春期,而签订劳动合同时却避开孕期、产期、哺乳期等,有的女职工虽然也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害,但近于生活和就业的压力,只能忍气吞声。
(三)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低。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经经营者对参加社会保险很消极,加上职要对参加社会保险不甚,故意实行养老保险的企业不按规定缴纳养老、失业、医保金,生育保险更无从变起,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用人单位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不易管理,女职工又缺乏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观念,故意给女职工社会保险的落实增加了难度。
(四)自我维权能力偏低,法律知识淡薄。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女职工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有的女职工为保住饭碗,不敢主动提出与企业主签订劳动合同,即便是签订了劳动合同,明知企业有违反合同法规做法也不敢站出来维护自身权益,有的女职工则因不了解国家对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的政策,怀孕后便主动辞职,女职工的这种退避和妥协助长了企业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同时加大了女职工组织维权的难度。
(五)对女职工特殊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宣传女职工特殊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出现一头热,即:女职工的热情高,而用人单位特别是私营企业基本没有热情甚至比较反感,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法规存在盲点。现行女职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由于缺乏硬性保
障性规定,操作性不强,与实际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尤其是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存在脱节现象。所以在实际贯彻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漏洞,如女职工四期保护问题,虽然法律有明确规定,但却没有硬性保障措施,导致实施过程中要么招用青春期女工,要么让这一阶段的女职工自动离岗,总之该规定如同虚设;又如“度用期”的现象,“一年期用工制度”,企业完全没有违反法律法规,但对职工来说却是权益受损颇大;再加男女用工平等的规定,同实际生活中的“基本不考虑女工”问题形成鲜明对比。
(二)管理和监督体系不够完善。一方面,随着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化,非公企业大量涌现,企业自觉或不自觉地逐步削弱对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的管理力度。另一方面,社会及政府有关部门尚未健全规范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对非公企业出现的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现象,一般仅限于投诉处理和集中检查整
治,而且对于有些违规操作也举证困难,因此存在着即使投诉也无法处理或处理不力的情况,对违规非公企业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三)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相当一部分非分企业主法律意识淡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企业管理、劳动保护缺乏知识,对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甚至将女职工的特殊权益视为企业包袱,因此,有的不依法制定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规章制度,有的即便制定了,也不依章办事。同时,少数地方领导对非公企业职工劳动保护工作认识存在偏差,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考核标准,对非公企业存在“重经济、重服务、轻管理”的现象,对非公企业职工劳动保护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存在着法律法规贯彻不执行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特别在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认为已缴养老保险已经够不错了,处处维护企业利益。
(四)自我保护能力不强。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在被调查的单位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女职工55人,占女职工总数的%,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16人,占女职工总数的20%。由于这些女职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存在雇佣观念和短期行为,重在挣钱,对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更不懂得依法维权,缺乏自我劳动保护意识。调查问卷显示,只有%的女职工对《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了解,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的仅占少数。另一种就是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在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女性是就业队伍中的弱势群体,她们为了获得一个就业机会,往往被迫同意放弃在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保障等方面应享有的合法权益,如“自愿”不参加社会保险、“自愿”不享受产假待遇等,劳工关系极度扭曲,也严重地损害了女职工的合法劳动权益。
(五)落实保护规定客观上加重了非公企业经济负担。我市非公企业以化工建材、饮店餐饮、零售服务等企业为主,女职工比例大,且女青工多,进入婚育年龄的也多,而且非公企业一般规模不大,抗市场风险能力有强。如果完全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实施四期保护,则不仅在财力上还是在人力上都将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在实际中,一些非公企业往往采取短期行为,只招收未育女职工,在合同期限上每年一订,避免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而增加企来的各种负担。
四、建议
非公企业职工在企业生产中已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价值,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如何使他们的合法劳动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从而更好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目前我市非公企业职工劳动保护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增加针对性和操作性。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非公企业大量涌现,企业有了更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这就使得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在规定内容和适用范围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且越来越明显。比如如何规范职工下岗和转岗培训及重新再就业;如何制约男女用工不平等现象;如何加大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约束力;如何真正落实女职工“四期”保护,尤其是生育期休假待遇和生育期后重新上岗的权利,杜绝规避行为等。尤其要明确切实有效的责罚规定,使非公企业职工劳动保护有法可依,法律保障更加坚实有力。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共识。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不仅是一个群体保护工作,更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要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女职工生育社会价值、职工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职工劳动保护必要性及相
关法律法规,对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加以宣传,培养典型,推广经验,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发现有侵犯职工权益的行为要及时大胆曝光。在宣传手段上,要结合实际,立足需求,创新形式,扩大范围,通过播放公益广告、张巾宣传画、安排宣传车、举办广场活动、发入宣传资料、开通咨询热线及个案解答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通过多层面、多方位的宣传活动,培进劳动执法及相关部门对侵害非公企业职工问题的重视度和主动性,提高广大职工群众对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了解、理解及运用水平,增加非公企业主执法守法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健全维权机制,有效保护合法权益。由于大多非公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人员少、机制不健全等特征,客观上使单建工会组织成为不可能,一般都是以联合工会或行业工会形式存在。工会组织的局限性,使非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本上不能发挥很很好的
作用,也使职工劳动保护工作遭遇断层。虽然当自己合法劳动权益受到损害时,还可以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进行劳动仲裁和诉讼,但出于精力、经费和举证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非公企业职工往往不会也不愿向仲裁委员会或法院寻求帮助,长此以往,非公企业职工合法劳动权益日益受到损害,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少数非公企业主知法违法或公然无视法律的行为。而且即使是网络健全的非公企业,由于一部分工会组织仅仅是搭起了架子,且工会主席由非公企业主兼任,工会组织很少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探讨如何发挥好非企业内部协调机制的作用,推进政府、工会和企业三方协商会议制度,健全调解、仲裁、诉讼等整套维权机制,快速合理有效地解决劳动纠纷,从而使非公企业职工合法劳动权益得到真正的保护。
(四)大力拓展就业渠道,从根源上解决保护难题。一方面要积极促进我
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增加劳动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拓展就业渠道,改变就业观念,实现劳动力资源和合理转移,如创业等,这不仅是摆在广大职工,也是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同时,劳动就业中介部门要实行劳动就业中介力量向就业弱势群体的适当倾斜。
五、积极探索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群团组织的有效形式,随着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扩大,就业方式的分化,需求的多元化,他们迫切需要能及时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工会组织,以便于有效地团结、组织职工为非公企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推进非公企业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各界力量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关心、支持和帮助,以更好、更快地实现社会主义的三个文明建设。
第二篇:市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女职工的劳动权益保护是《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女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也关系到优秀中华子孙后代的繁衍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如何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女职工的良好氛围,有效地保障女职工合法劳动权益,是各级妇女组织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我市非公经济以新经济组织的形式迅速发
展,已成为女性就业的重要渠道,随之而来的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也日益凸现。为更好地保障我市非公企业女职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同时也为进一步调动非公企业女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我们采取调查问卷、听、看、座谈等多种方式,对我市非公企业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了解和掌握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现状。从调研情况看,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整体趋好,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须进一步解决。
一、基本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新经济组织结构的非公企业大批涌现,并日益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女性就业的重要渠道。女职工作为非公企业的一部分和就业队伍中的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的维护也面临着严竣的挑战。但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和关注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通过制订法律法规和政策、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及宣传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等措施来重视和加强对非公企业女职工特殊权益的保护。从调研情况看,我市非公企业女职工生存和发展环境趋于好转,劳动权利和经济权利基本得到保障,女职工劳动环境、劳动条件不断完善。
(一)法律法规日益健全完善。法律是最有力有效的保护屏障,近年,全国人大、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和修订了一系列与女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母婴保健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我市也结合实际制定了《___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等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政策。自上而下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为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的保护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律保障,使各类侵犯非公企业女职工合法劳动权益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和贯彻宣传,也增强了非公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广大女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政府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由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逐步加强和企业转型规范化运作的需要,当前,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对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的管理及监督力度逐年加强。
1、劳动保护网络日益健全。形成了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专门机关,人大、政协、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妇联为监督机关,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及人民法院为争议解决机构等一整套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网络。
2、检查活动日益正常化。每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人大、政协、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非法使用童工、侵犯女职工劳动权益等现象进行执法检查,并进行集中整治,对一些突出问题及时信息上报上级机关和市委市政府,促进非公企业的规范化经营。
3、劳资关系日益合法有序。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通过宣传法律法规政策、开展检查活动、进行处罚整治等行政管理手段,不断引导和规范非公企业建立合法有序的劳资关系,使非公企业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逐步得到贯彻落实。
(三)劳动权益基本得到保障。
1、基本实现男女同工同酬。一方面由于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一方面由于客观上纺织类等轻工企业占很大比例的产业特色,据调查问卷和座谈、走访情况显示,我市非公企业女职工基本实现男女同工同酬,在有些企业甚至存在女性优于男性的情况。
2、用工制度进一步规范。非公企业女职工基本上都签订了劳动合同,有些还签订了集体合同,合同内容也日益规范。
3、社会保障机制日益健全。出台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五大保险和社会公积金一金,据调查了解到,除自己不愿或不能参加保险的人员外,大多非公企业都为女职工缴纳了养老保险,女职工劳动权益得到一定的保障。
二、存在主要问题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和有关部门的努力工作下,我市的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已有了明显的进展。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职工及其下一代的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期保护仍有死角。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此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有些企业却没有认真全面地贯彻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即使执行,执行情况也是五花八门,甚至少数企业摆不上位。调查问卷显示,享受90天产假待遇的只占21,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占72.8,产假期间不发放工资的占23.8,怀孕7个月以上仍要做夜班或加班加点的占6.2,单位组织一年一期妇科检查的占51,享受1小时加路上来回时间哺
乳期待遇的只占17.6,经期待遇落实根本成为一句空话。同时,据走访了解,在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通常的做法就是女职工自动离职处理。
(二)加班加点现象严重。由于我市非公企业中外贸出口加工企业占有很大部分,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无视8小时工作制的法律规定,虽然其中有些企业已到劳动部门申请加班许可证,但大多数非公
企业还是存在未经许可而随意要求职工加班加点、延长劳动时间的现象。调查问卷显示,实现8小时日工作制的仅占32.4,44小时周工作制的仅占20.2。而且,在加班工资的给付上,只有29.4的少数企业是完全按照劳动法规定发放,大多数企业都是按照劳动定额或工作时间象征性给付,根本就没有公休日或法定节假日的概念。
(三)劳动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有的企业劳动条件偏差,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规模较小的企业,劳动场所拥挤,通风、防尘、防毒、消防与安全防护设备很差。高温闷热、空气污染、噪音大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特别在有毒有害行业中,一些小型非公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女职工的劳动保护,甚至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有特殊岗位营养补贴的也很少,严重损害了女职工及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女职工职业病投投诉也大量上升。在劳动保护设施上,在走访调查的10多家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未按规定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浴室等设施,即使设立,条件也是相当简陋。
(四)用工制度仍不规范。《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签订作了明确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签劳动合同或删减劳动合同内容的现象,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尚未形成。据调查问卷显示,24.2未签订劳动合同,48.4未将女职工劳动权利、劳动保护内容写入劳动合同,19.6合同期限为1年以下。有些企业还存在着“试用期”现象,即过了试用期就无理由不录用。同时在招工中存在年龄歧视和地区歧视,倾向于青春期女性和外地女性,调查问卷显示,25周岁以下女性占48。劳动合同的签订还存在回避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现象,女职工三期保护得不到落实。
(五)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虽然政策法规规定需办理“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但非公企业为女职工实际交纳的一般只有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其中生育保险还带有强制扣缴的色彩,而且生育保险在县(市)推行不是特别有力,有些甚至连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也不交纳,交纳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为数很少,交纳住房公积金的更是少之又少。保险机制的不贯彻落实,一方面使非公企业女职工合法劳动权益受到损害,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的整体稳定带来了隐患。
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法规存在盲点。现行女职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由于缺乏硬性保障性规定,操作性不强,与实际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尤其是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存在脱节现象。虽然国务院最近新修改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正紧锣密鼓地修改中,我市也刚于去年新颁布了《城镇女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但在实际贯彻执行中还是存在不少漏洞。如女职工四期保护问题,虽然法律有明确规定,但却没有硬性保障措施,导致实施过程中要么招用青春期女工,要么让这一阶段的女职工自动离职,总之该规定如同虚设;又如“试用期”现象、“一年期用工制度”,企业完全没有违反法律法规,但对女职工来说却是权益受损颇大;再如男女用工平等的规定,同实际生活中的“基本不考虑女工”、“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形成鲜明对比。
(二)管理和监督体系不够完善。一方面,随着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化,非公企业大量涌现,企业自觉或不自觉地逐步削弱对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的管理力度。另一方面,社会及政府有关部门尚未健全规范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对非公企业出现的侵犯女职工劳动权益现象,一般仅限于投诉处理和集中检查整治,而且对于有些违规操作也举证困难,因此存在着即使投诉也无法处理或处理不力的情况,对违规非公企业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同时,政府机构的改革,把劳动安全生产管理监督职能分解到几个部门,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挥。
(三)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相当一部分非公企业主法律意识淡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企业管理、劳动保护缺乏知识,对女职工承担着人类社会再生产的社会责任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甚至将女职工的这些问题视为企业包袱,因此有的不依法制定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规章制度,有的即使制定了,也不依章办事。同时,少数地方领导对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认识存在偏差,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考核标准,对非公企业存在“重经济、重服务、轻管理”的现象,对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存在着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观象。特别在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认为已缴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已经够不错了,处处维护企业利益。
(四)自我保护能力不强。这里有两重情况,一种是没有自我保护意识。由于这些人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存在雇佣观念和短期行为,重在挣钱,对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更不懂得依法维权,缺乏自我劳动保护意识。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8.2对《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了解,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的仅占63.8。另一种就是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在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女性是就业队伍中的弱势群体,她们为了获得一个就业机会,往往被迫同意放弃在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保障等方面应享有的合法权益,如“自愿”加班加点、“自愿”不按规定领取加班费、“自愿”不参加社会保险、“自愿”不享受产假待遇等,劳工关系极度扭曲,也严重地损害了女职工的合法劳动权益。
(五)落实保护规定客观上加重了非公企业经济负担。我市非公企业以纺织类轻工企业为主,女职工比例大,且女青工多,进入婚育年龄的也多。而且非公企业一般规模不大,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如果完全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实施四期保护,则不仅在财力上还是在人力上都将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在实际中,一些非公企业往往采取短期行为,只招收未婚未育外地女职工,在合同期限上基本上一年一订,避免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而增加企业的各种负担。
四、希望和建议
非公企业女职工在企业生产中已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价值,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如何使她们的合法劳动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从而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目前我市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发展现状,我们建议:
(一)加速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非公企业大量涌现,企业拥有更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这就使得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在规定内容和适用范围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且越来越明显。如:如何规范女职工下岗和转岗培训及重新再就业;如何制约男女用工不平等现象;如何加大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约束力;如何真正落实女职工“四期”保护,尤其是生育期休假待遇和生育期后重新上岗的权利,杜绝规避行为等。因此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尤其要明确切实有效的责罚规定,使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有法可依,法律保障更加坚实有力。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共识。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不仅是一个群体保护工作,更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要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女职工生育社会价值、女职工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女职工劳动保护必要性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加以宣传,培养典型,推广经验,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发现有侵犯女职工权益的行为要及时大胆曝光。在宣传手段上,要结合实际,立足需求,创新形式,扩大范围,通过播放公益广告、张贴宣传画、组织宣传队、举办广场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开通咨询热线及个案解答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通过多层面、多方位的宣传活动,增进劳动执法及相关部门对侵害非公企业女职工问题的重视度和主动性,提高广大妇女群众对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了解、理解及运用水平,增强非公企业主执法守法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营造尊重女性、关怀女性、保护母亲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健全维权机制,有效保护合法权益。由于大多非公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人员少、机制不健全等特征,客观上使单建工会组织成为不可能,一般都是以联合工会或行业工会形式存在。工会组织的局限性,使非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本上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也使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遭遇断层。虽然当自己合法劳动权益受到损害时,还可以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进行劳动仲裁和诉讼,但出于精力、经费和举证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非公企业女职工往往不会也不愿向仲裁委员会或法院寻求帮助,长此以往,非公企业女职工合法劳动权益日益受到损害,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少数非公企业主知法违法或公然无视法律的气焰。而且即使是网络健全的非公企业,由于很多工会组织为组建而组建,由非公企业主兼任,工会组织很少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积极探讨如何发挥好非公企业内部协调机制的作用,推进政府、企业和企业代表组织三方协商会议制度,健全调解、仲裁、诉讼整套维权机制,快速合理有效地解决劳动纠纷,从而使非公企业女职工合法劳动权益得到真正的保护。
(四)大力拓展就业渠道,从根源上解决保护难问题。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要完全落实非公企业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是一件可欲而不可求的难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根本原因上主要是由于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和就业岗位相对缺少的矛盾问题,使非公企业女职工实际实现的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为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问题,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昌盛,增加劳动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拓展就业渠道,改变就业观念,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转移,如创业等,这不仅是摆在北京市广大妇女,也是劳动保障部门和妇女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同时,劳动就业中介部门要实行劳动就业推介力量向就业弱势群体—女职工的适当倾斜。
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进展得好坏,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它的实现道路是艰难而又漫长的,特别在现今机制还不健全、法制还不完善、经济还不繁荣、物质还不充足的社会条件下。为此,需要全社会各界力量和有关部门共同关心、支持和帮助非公企业女职工,推进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事业的发展,以更好、更快地实现社会主义的三个文明建设。
第三篇:市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女职工的劳动权益保护是《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女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也关系到优秀中华子孙后代的繁衍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如何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女职工的良好氛围,有效地保障女职工合法劳动权益,是各级妇女组织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我市非公经济以新经济组织的形式迅速发展,已成为女性就业的重要渠道,随之而来的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也日益凸现。为更好地保障我市非公企业女职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同时也为进一步调动非公企业女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我们采取调查问卷、听、看、座谈等多种方式,对我市非公企业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了解和掌握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现状。从调研情况看,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整体趋好,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须进一步解决。
一、基本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新经济组织结构的非公企业大批涌现,并日益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女性就业的重要渠道。女职工作为非公企业的一部分和就业队伍中的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的维护也面临着严竣的挑战。但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和关注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通过制订法律法规和政策、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及宣传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等措施来重视和加强对非公企业女职工特殊权益的保护。从调研情况看,我市非公企业女职工生存和发展环境趋于好转,劳动权利和经济权利基本得到保障,女职工劳动环境、劳动条件不断完善。
(一)法律法规日益健全完善。法律是最有力有效的保护屏障,近年,全国人大、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和修订了一系列与女职工劳动权益。
不上位。调查问卷显示,享受90天产假待遇的只占21%,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占72.8%,产假期间不发放工资的占23.8%,怀孕7个月以上仍要做夜班或加班加点的占6.2%,单位组织一年一期妇科检查的占51%,享受1小时加路上来回时间哺乳期待遇的只占17.6%,经期待遇落实根本成为一句空话。同时,据走访了解,在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通常的做法就是女职工自动离职处理。
(二)加班加点现象严重。由于我市非公企业中外贸出口加工企业占有很大部分,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无视8小时工作制的法律规定,虽然其中有些企业已到劳动部门申请加班许可证,但大多数非公企业还是存在未经许可而随意要求职工加班加点、延长劳动时间的现象。调查问卷显示,实现8小时日工作制的仅占32.4%,44小时周工作制的仅占20.2%。而且,在加班工资的给付上,只有29.4%的少数企业是完全按照劳动法规定发放,大多数企业都是按照劳动定额或工作时间象征性给付,根本就没有公休日或法定节假日的概念。
(三)劳动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有的企业劳动条件偏差,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规模较小的企业,劳动场所拥挤,通风、防尘、防毒、消防与安全防护设备很差。高温闷热、空气污染、噪音大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特别在有毒有害行业中,一些小型非公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女职工的劳动保护,甚至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有特殊岗位营养补贴的也很少,严重损害了女职工及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女职工职业病投投诉也大量上升。在劳动保护设施上,在走访调查的10多家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未按规定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浴室等设施,即使设立,条件也是相当简陋。
(四)用工制度仍不规范。《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签订作了明确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签劳动合同或删减劳动合同内容的现象,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尚未形成。据调查问卷显示,24.2%未签订劳动合同,48.4%未将女职工劳动权利、劳动保护内容写入劳动合同,19.6%合同期限为1年以下。有些企业还存在着“试用期”现象,即过了试用期就无理由不录用。同时在招工中存在年龄歧视和地区歧视,倾向于青春期女性和外地女性,调查问卷显示,25周岁以下女性占48%。劳动合同的签订还存在回避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现象,女职工三期保护得不到落实。
(五)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虽然政策法规规定需办理“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但非公企业为女职工实际交纳的一般只有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其中生育保险还带有强制扣缴的色彩,而且生育保险在县(市)推行不是特别有力,有些甚至连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也不交纳,交纳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为数很少,交纳住房公积金的更是少之又少。保险机制的不贯彻落实,一方面使非公企业女职工合法劳动权益受到损害,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的整体稳定带来了隐患。
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法规存在盲点。现行女职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由于缺乏硬性保障性规定,操作性不强,与实际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尤其是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存在脱节现象。虽然国务院最近新修改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正紧锣密鼓地修改中,我市也刚于去年新颁布了《城镇女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但在实际贯彻执行中还是存在不少漏洞。如女职工四期保护问题,虽然法律有明确规定,但却没有硬性保障措施,导致实施过程中要么招用青春期女工,要么让这一阶段的女职工自动离职,总之该规定如同虚设;又如“试用期”现象、“一年期用工制度”,企业完全没有违反法律法规,但对女职工来说却是权益受损颇大;再如男女用工平等的规定,同实际生活中的“基本不考虑女工”、“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形成鲜明对比。
(二)管理和监督体系不够完善。一方面,随着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化,非公企业大量涌现,企业自觉或不自觉地逐步削弱对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的管理力度。另一方面,社会及政府有关部门尚未健全规范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对非公企业出现的侵犯女职工劳动权益现象,一般仅限于投诉处理和集中检查整治,而且对于有些违规操作也举证困难,因此存在着即使投诉也无法处理或处理不力的情况,对违规非公企业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同时,政府机构的改革,把劳动安全生产管理监督职能分解到几个部门,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挥。
(三)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相当一部分非公企业主法律意识淡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企业管理、劳动保护缺乏知识,对女职工承担着人类社会再生产的社会责任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甚至将女职工的这些问题视为企业包袱,因此有的不依法制定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规章制度,有的即使制定了,也不依章办事。同时,少数地方领导对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认识存在偏差,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考核标准,对非公企业存在“重经济、重服务、轻管理”的现象,对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存在着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观象。特别在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认为已缴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已经够不错了,处处维护企业利益。
(四)自我保护能力不强。这里有两重情况,一种是没有自我保护意识。由于这些人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存在雇佣观念和短期行为,重在挣钱,对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更不懂得依法维权,缺乏自我劳动保护意识。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8.2%对《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了解,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的仅占63.8%。另一种就是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第四篇:非公企业党建调研报告
(篇一)
****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进驻非公企业4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员工近万人。园区党工委于2009年12月成立,下设机关党支部1个,企业非公党支部16个,党员108名。多年来,园区党工委紧扣“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狠抓园区非公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党在园区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9亿元,形成党建提升和经济发展双促进的良好局面。现将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现状
截止**年9月,园区共有非公有制企业40家,吸纳约8000人就业,其中党员108人;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16家,已建党组织16个,占应建数的100%。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领导。
明确班子分工,实行党工委书记负总责、纪工委书记分管、党工委办具体抓、每周一例会工作汇报制度,并将党建工作纳入绩效考评。通过抓制度抓考评,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12月止,园区内非公企业40家,已建有党组织16家。
(二)抓住企业主“关键少数”,增强业主对党建工作的认同感。针对企业主怕抓党建挤占生产时间、怕建立党组织弱化企业的权力等心态,我们采取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与企业主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帮助企业负责人找准党建工作与促进企业发展结合点。围绕企业发展所需,积极开展“调研月”、“红卡惠企”等活动,组织机关干部深入企业,摸清企业党员底数,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土地、资金、招工等难题,及时协调解决,提升企业对党组织的信任指数。**市恒业茧丝集团是**茧丝绸最大的公司董事长陆正耀、分公司总经理陆志江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感到企业凝聚力和企业文化的不足,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升级受到制胁。经过沟通交流,公司成立了党支部,陆志江总经理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三)坚持“三同步”,推进应建尽建。对凡是有党员的企业采取独立建、联合建的方式,推动应建尽建,能建快建。为掌握主动权,采取“三同步”的方法,实现“两个创建”。即在招商洽谈项目过程中同步宣传党建工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步派人指导筹备党组织,在项目投资时同步成立党组织,实现创建新的项目、创建新的党支部。**年至今,新单独成立7个非公党支部。
(四)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根据园区的实际和特点,以组建“工业园区先锋队”为载体,每个企业选拔10-20名优秀员工加入先锋队,围绕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参与精准扶贫、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和回馈社会活动,经过活动、锻炼、培养和全面考察,先锋队员对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年以来,在300多名先锋队员中确定60多名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发展18名党员。
(五)以“党旗领航”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开展“一融入三培养四贡献”活动,推动企业创新。党工委统一策划,开展“一融入三培养四贡献”活动,引导企业党组织把党建活动融入企业生产经营,把业务能手和管理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能手和管理骨干、把党员业务能手和管理骨干培养成中层管理者,激励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有措施、培养组织人才有招数、促进和谐发展有办法、回报社会有责任”等四个方面作出贡献。****茧丝绸孵化器公司组织党员和业务骨干组成产品研发小组,**年,入孵企业17家,入孵项目30项,申请专利20件,10项成果完成转化,8项成果落地园区建厂创业。总投资5300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1664个,达产后产值达到82380万元。****茧丝绸孵化器公司成为自治区级唯一的茧丝绸专业孵化器。二是设立项目帮建,打造“党建+精准扶贫”品牌。把园区茧丝绸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战略紧密结合,发挥园区企业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用,让产业项目走进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全面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园区内嘉联、恒业、宏基等公司党支部与贫困村党组织结对帮扶,实现党课同上,项目同抓,带动300多名贫困户就业,共同助力脱贫攻坚。三是强化自身建设,开展企业诚信经营,推动企业发展。结合“两学一做”教育,推动开展“政银企”互信活动,推动企业牢固树立“以诚为本、遵纪守法”的理念,以质量和服务赢得信誉,有效解决“贷款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嘉联、恒业、宏基等6家公司被授以“重信誉守合同”单位。**年10月恒业集团公司被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门授予“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嘉联、常乐等3家企业被授予“**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也感到工作难以开展,党组织的覆盖面还不广,非公企业中党的力量还很薄弱。主要表现为:
(一)认识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从客观上看,虽然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的业主承认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愿意接受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管理,但有不少业主对在本企业建立党组织采取不允许、不支持、不够配合的态度,因而增加了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难度。从主观上看,我们党内的一些同志,对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那些企业属于私人所有,它们只要好好生产经营、照章纳税,就可以了,开展党的工作,大可不必。还有的同志,把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的工作,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对立起来,一味强调非公有制企业的特殊性,担心在那里开展党建工作会得罪企业主,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有一些同志,由于对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究竟发挥什么作用认识不清,导致了行动上的停滞不前。
(二)党组织覆盖面不广。这几年,在园区党工委的努力下,园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覆盖面得到了拓宽,但园区40家非公有制企业中,只有16个基层党组织,组建率仅为40%;用工超过100人的非公企业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党员或只有个别党员;年轻员工、优秀员工入党积极性不高,党员结构老化,党的新鲜血液难以补充。这一切都说明非公企业党建现状与非公企业的蓬勃发展不相适应,明显滞后于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
(三)党员管理难度大。园区非公企业中员工流动性强,党员绝大多数是流动党员,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使党员管理难度增大。如荣发茧丝公司、兆业公司和大西洋公司10名党员,因公司经营管理等问题,目前公司已停产,但组织关系却迟迟没有转出,党支部难以掌握其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形成了管理的空白地带。
4、组织生活难正常。非公企业党组织日常事务一般由中层管理人员兼任,而党员大都是工薪阶层,“雇佣”色彩很浓,加上业务工作繁忙,平时很难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特别是联合支部,组织一次活动难度很大,开个会两三个小时都召集不全。有的党员半年交一次党费,基本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党组织讨论重大事务往往因为到会率不够而无法正常进行。同时,党组织开展活动还必须取得业主的支持,难以协调,办法不多,活动效果不够理想。
三、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学习,明确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和定位。一是引导监督作用。向非公企业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引导投资者依法经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二是团结凝聚作用。发挥沟通桥梁作用,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三是依法维权作用。企业党组织可以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真正成为职工的“贴心人”、“主心骨”。四是促进发展作用。通过思想沟通和教育引导团结人、凝聚人,引导党员职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完善政策规定,健全党组织功能发挥保障机制。一是在活动资金上倾斜,落实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支持其更好地开展活动和发挥作用。虽然现行政策通过所得税方式留给企业党组织作为党组织活动经费,但因园区大多数企业为涉农企业,此项经费对园区企业无意义。二是在党员发展上倾斜。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将发展指标向非公企业党组织予以倾斜,重点把生产一线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企业管理层。三是在非公企业一线农民工党员中,认为按目前的党费概算,收取的党费高。
(三)创新党建活动,推动非公企业党建与发展互促双赢。一是创新活动形式。根据非公企业生产实际,采取少集中,多分散,少支部、多小组,少开会、多交流的办法,变“集中组织”为“随机渗透”,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创新活动空间。根据非公企业党员特点,改变在会议室活动的习惯做法,尽可能把会议室与生产经营现场、企业内部与外部、阵地与网络相结合,引导党员多方位地参加党的活动。三是创新活动载体。以与时俱进的思路策划、设计党建活动载体,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和党员的职业发展、个体诉求,开展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党建活动,鼓励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带头奉献社会,争做群众表率,使党建工作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催化剂。
(四)进一步明确非公企业中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任务。新党章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新党章第一次给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定位,指明了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方向。但是,并没有任何法律规定企业党组织如何开展活动、如何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法制环境下,法律规定的缺失给党组织的正常活动带来困难。目前,在企业主不配合的情况下,党组织只有依靠工会的法律地位,开展活动,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五)不断改进活动方式,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完全不同于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党员的标准,也不同于机关党员。一个企业党组织是否发挥了作用,要看党组织在企业经济发展中贡献了多少份额;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要看他在日常生产工作中的现实表现。各级党组织要根据企业党员数量少、分布散、参差不齐的特点,宜提倡分散自学,分层次交流讨论,减少集中学习次数;提倡自警自律,减少组织控制;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灵活开展党内活动,一企一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改进活动方式。
(篇二)
新时代,我国非公企业对全社会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90%,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抓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强化政治引领,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政治任务。
近期,《党建》杂志社调研组先后深入北京、**、东莞、杭州、宁波等地的部分非公企业,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调研党建工作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成效显著,喜中有忧
近年来,各地切实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内生动力有待激发。调研中发现,大部分非公企业重视党建工作,建班子、组队伍、搞活动,很多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党建品牌,如腾讯的“互联网党建+”、奥克斯的“人本党建”、富士康的“党说我信,我说党好”活动、围海集团的“围聚人心围绕先进围守规范”特色党建、博威集团的“红色讲师”教育品牌、三生公司的“幸福党建”理念等,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自身发展。三生公司和得力集团等还办有党建专刊。但不同的企业出资人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认识差距较大,有的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也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加强党建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党建工作被当做“标签”“摆设”甚至是“装饰”,抱有无用论思想,存在应付型与形式化问题
2.组织覆盖成绩突出,全面推进有待加强。调研中发现,在非公企业党的几大建设中,组织建设成绩突出。截至**年底,我国187.7万个非公企业已建立党组织,占非公企业总数的73.1%,其中不少企业在创办之初就成立了党小组。如传化集团将党组织覆盖到所有经营组织的最末端;
得力集团深入推行党委班子与集团决策层、党支部与分公司、党小组与车间班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
京基100创新和探索增强楼宇党建的实效性;
宝能科技园探索并输出“两新”党组织园区党建“宝能经验”。调研中,企业反映最喜的事是员工要求入党的多,最愁的事是受名额限制员工入党难。总体上说,非公企业在组织覆盖上工作力度大,但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相对较弱。有些企业甚至认为,政治建设、反腐倡廉等只是国家和党政部门的事。
3.活动开展日趋丰富,融入中心有待做实。调研中发现很多非公企业设有专门的党员活动平台和阵地,常态化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并将党建工作与企业责任工程、群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要求融入员工工作生活中。如方太集团把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中国平安、58同城等企业探索党建+扶贫模式,面向全国贫困地区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
全民通、光世界等企业开展军民融合活动;
一些企业还积极实践互联网智能化党建。但很多企业党建活动呈现公式化、观光化、娱乐化,有的仅仅把党建理解成开几次会、搞几次活动等,没有做到把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把党员作用落实到各节点,使党的建设与企业中心工作呈现“两张皮”现象。
4.工作队伍逐步扩大,专业素质亟需提升。调研中发现,一些非公企业由企业出资人担任党委书记或设置专职党委书记,一些非公企业的高管担任党委班子成员,设置了党委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党务工作者。如万科由董事会主席担任党委书记,党委其他同志和企业管理层成员交叉任职;
珍爱网党总支、党支部的主要领导90%为部门或门店负责人。一些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进入非公企业,带入丰富的党建工作经验。如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秘书长的陈建国和曾任安徽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安徽交通集团党委副书记的刘友才,分别到富通集团和云集共享公司担任党委书记后,结合实际探索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模式。但是大部分非公企业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兼职,一些专职党务工作者在企业较为边缘化,报酬待遇相对不高,稳定性和归属感不强;
部分党务工作者开展党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工作能力、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5.硬件保障逐步改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非公企业设置了党委办公室,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党务工作者,在企业预算中按照比例列支党建活动经费,建立党员活动室等场所,解决了机构、人员、资金、阵地等保障问题。如唯美公司设立党委党建专项经费账户,配备20余名专职党务工作者;
博威集团投入200万元,建成500多平方米的党群文化中心,成为党组织联系服务党员职工的精神家园;
迅雷利用技术优势正在组织开发一款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党建平台。但不少企业党建工作能否得到保障取决于企业出资人的重视程度。党委书记在企业的地位高低不一,有的只是企业中层干部,亟待在制度上明确党组织在企业治理中的地位作用、权力职责和相关保障。
二、制约当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主要因素
当前一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点是一些非公企业对党建工作的思想认识、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和相关的制度保障等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相适应。
1.企业高层思想认识不到位掣肘党建。加强党对非公企业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从调研中发现,自**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以来,各级党组织和非公企业普遍认识到抓好非公党建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落实上,还存在很多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一是对中央精神领会不深。一些非公企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不够,特别是对党的地位、性质,对党中央大力支持非公企业发展的政策、精神,对党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意义、目的等认识不清,导致对党建工作支持不力。二是对党建工作存有疑虑。有的认为在非公企业抓党建,占用时间多会影响生产;
有的认为非公企业属“私”,而党的建设属“公”,担心会“公”吃“私”;
有的害怕党员会利用党组织维护个人权益,从而影响正常的企业管理。三是对抓党建还存在一些形式的、功利的想法,想利用党建充门面,捞点政治分以获得有关部门支持等。这些想法与心中有党的要求极不适应。
2.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影响党建。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引领作用,是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基本职能,也是引领非公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治保障。非公企业不同于国有企业,这决定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能照抄照搬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模式,而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但从调研中发现,非公企业因为片面强调自身的非公特性,致使企业内部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一是一些非公企业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失之于宽、松、软。有的对党的制度规矩了解不多、执行不力;
有的只提一般性要求而缺乏针对性措施;
有的只管八小时以内,不管八小时以外,认为那属于个人隐私和自由空间。二是一些党员放松自我管理,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党员认为自己身处非公企业,离组织远了,就有意淡化自己的党员身份和党员意识;
有的党员认为自己拿的是非公企业的工资,就得为非公企业服务,从而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有的党员因为身处非公企业,流动性大了,管理不是那么严格了,学习就自我放松了,理想信念不知不觉地动摇了,对党的忠诚不是那么坚定了。三是非公企业党组织不能很好地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融入员工的工作生活,融入企业的社会活动,使党建工作因无为而无位。
3.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制约党建。当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制度、机制还不健全,一些方面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与新时代党建创新需求不相适应。一是问题应对机制不全。近年来,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呈现许多新面貌新气象新特点的同时,也出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困惑,但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的新办法新制度不多,很多制度制约瓶颈亟待突破。二是部门协调配合不力。有些地方在成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委时,确定组织部、统战部、工商联等10多个单位为委员单位,而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配合不够,各方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三是工作机制不完善。有些非公企业开展党组织工作的随意性突出,“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制度坚持得不好,质量不够高;
有的党组织美其名曰到革命圣地、红色纪念地搞主题党日活动,实际上是借机旅游;
有些党组织发展新党员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等等。这些都是因为一些非公企业组织工作制度没有得到细化和具体化,执行不够规范化
三、新时代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对策
新时代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要再上新台阶,必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更加突出重点,综合施策。
1.强化思想建党,夯实非公企业“心中有党”的认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企业搞党建不是一种形式的、功利的想法,要真正拥护党的理念,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一是使非公企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深刻认识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地位,从而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加强党的建设。二是要引导非公企业充分认识党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使之与党同心同向同行。三是引导企业出资人富而思源,念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非公企业的成长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壮大的。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要结合庆祝活动引导出资人充分认识到,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公企业只有真心拥护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2.突出围绕中心,激活非公企业“我要党建”的内生动能。必须找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融合点,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一是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相结合。要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党的发展理念助推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价值观,将党组织活动与群团活动相融合。三是将党建工作与员工发展相结合,积极将业务骨干发展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将党建工作与政商关系建设相结合。要以党建工作为抓手,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让非公企业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得益。
3.注重问题引领,完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保障机制。进入新时代,亟需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制度上的新安排。一是摸清问题,心中有数。强化问题意识,建立倒逼机制。有关部门要深入企业,认真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大走访、大调研,切实听真话、摸实情、求善策,认真研究、梳理制约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困难与问题,寻求解决之策。二是细化办法,措施精准。针对不同企业特点和优势,针对普遍性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做什么、怎么做的具体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三是扎实考核,正向激励。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成效进行系统考评,给予党建工作做得好的企业以支持,对工作不足的企业给以精准指导。
4.坚持全面推进,凝聚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共建合力。全面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就要凝聚社会合力,共促共建。一是强化协调机制。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域宽、内容广,关联的部门多,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探索建立沟通联系、协调协作的有效机制。二是部门各负其责。如纪检部门要指导非公企业抓好反腐倡廉建设,组织部门要抓好组织覆盖,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讲好非公企业党建故事,营造非公企业抓强党建的舆论氛围。**成立互联网行业联合会党委,成为统筹协调加强互联网企业和网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示范标杆。三是企业积极作为。非公企业要把抓党建作为分内工作,发挥党建工作的主体作用。不同企业、行业之间要加大交流与合作。全社会共同努力,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整体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真正使非公企业心中有党、心中爱党、坚决跟党。
(篇三)
按照市委组织部通知要求,我局党委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非公有制企业现状
我市共有非公有制建筑企业18家,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建筑企业6家,共设非公企业党组织9个,其中:单独建6个,联合建3个。共有党员33名。从业人员1388人,资产总额40亿元,年营业收入39.62亿元,年纳税额2.16亿元。
二、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成效
近年来,我局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找准企业党组织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点,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打造成经济发展的“推进器”,达到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共促双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创新领导结构。做到“三个到位”,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随着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增多,但企业党员数量偏少,党组织覆盖面小,党的力量薄弱。如不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势必影响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此,我局坚持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二是组织领导到位。建立党建指导员制度,经常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行督查指导,确保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三是责任落实到位。把非公党建工作列入党委党建工作责任状,与其它党建工作同布置、同实施、同考核,形成了非公企业一落户,党建工作就立即跟进对接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领导方式。指导、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每位班子成员选定了1-3家党支部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帮助党支部党建工作开展。
(三)坚持实施“三培养”活动。即把年轻、有发展潜力的党员培养为优秀人才,把政治觉悟高、群众基础好的优秀人才培养为党员,把年纪轻、思想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党员培养为业务骨干。
(四)强化阵地建设。一方面,把建立必要的活动场所,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学习资料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从党建工作需要和企业实际出发,整合资源,将党员活动室、电教中心、职工之家等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党费收缴、学习培训等制度,使各项党建工作有章可循。
三、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坚持“四为”原则。即,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所需要、为业主所信赖、为党员所欢迎、为员工所拥护;
二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原则。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其目的是要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这个中心,致力于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三是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保证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法定范围内开展活动,支持业主依法行使职权,把加强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与坚持依法办事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是坚持深入开展各种活动的原则。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和党组织组建面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开展争创“五星”党支部,评选“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发挥典型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企业党建工作上新水平。
五是坚持实效原则。结合非公有制企业的行业性质和中心工作,搭建活动载体,使党的活动与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共促双赢。
(篇四)
**开发区既是全市非公企业的集中区,也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点区。如何加强和开展好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助推开发区转型发展,是目前开发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基本现状
截止**年7月,全区共有注册企业3410家,其中四上企业221家,规模以上生产型企业107家,从业人员72938名。全区共建立各级企业党组织116家,其中党委14家,总支7家,支部95家;
党员2228人。
二、主要特点
1、基层组织覆盖面拓宽。近年来,企工委认真落实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要求,联合经发、招商、项目推进办等部门常规开展排查工作,动态掌握未建党组织企业和在建项目进展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单独建、联合建、孵化建、跟踪建等形式设置企业党组织。目前,开发区拥有企业党组织116家,占全区生产型企业的80%。
2、组织活动逐步规范。结合近年来的党建专项工作,企工委建立了定期走访制度,经常深入企业检查指导党建工作,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党员职工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目前,大部分企业党建工作做到了四有:有活动阵地、有电教设备、有学习计划、有组织发展,企业党建工作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
3、党组织作用得到发挥。大部分企业党组织能充分发挥自身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与企业的工会、团组织及妇女组织共同做好企业中各个阶层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引导和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反映企业的要求和呼声,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建议,尽力为职工排忧解难,维护了企业和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4、党员队伍管理逐步加强。企业党组织基本上能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实际安排党员职工的学习教育,并通过订阅报刊、杂志等党建读物,观看电教片等形式在企业和职工中传达党的声音。同时,按照“业余、小型、灵活、多样”的原则,开展了一些团结凝聚职工、激励工作积极性的活动,活跃职工文化生活,体现组织的吸引力。
三、主要做法
1、建设“1+6”党群工作站,夯实企业党建的基础。为切实做好企业党建工作,我区采用“1+6”模式,建立了区党群工作总站以及现代服务业、东部商业圈、工业邻里中心和街道等6个分站,构建了集组织孵化、工作指导、党员教育、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覆盖全区企业的党建工作网络。
2、打造“服务型党建”品牌,引领企业党建的方向。以“三送三帮”活动为载体,搭建机关—企业党建互动平台,通过“两个一”帮送,把党建工作有机融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环境建设中,服务企业发展。
3、推行“党群一体化”模式,激发企业党建的活力。为切实加强我区企业党群工作,在非公企业中推行“党群一体化”,将党、工、青、妇等组织进行统筹管理,着力构建以党组织为轴,工、青、妇为翼的“党群共建”新格局。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建工作支持度不高。一是党群统筹度不高。该区在企业推行“党群一体化”工作,但仍有部分企业的党群组织互不统属,尤其工会组织,大多数工会负责人的行政职务高于党组织负责人,造成党组织负责人开展统筹工作较难。二是员工存在趋利性。党建学习、党建活动带有一定的严肃性,加之党纪规定和经费缺乏,党建活动一般不发放奖金奖品,普通员工对党建工作和党建活动的关注度、响应度不高,有个别企业党组织甚至没有入党积极分子。三是部分业主有误解。有部分业主认为开展党建工作会占用企业人员精力、占用生产经营时间,搞活动会额外增加企业开支,还有部分外资业主对党建工作存在畏惧、防备心理,但又碍于国内形势,对党建工作采取既不反对,又不支持的漠然态度,使党组织开展工作举步维艰。
2、党建工作力量不强。一是党务干部的能力精力不够。企业的党务干部一般为兼职,在党建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同时,受企业生产的影响,长时间集中培训较为困难,能力素质和工作规范化程度很难快速提高。二是党员占比相对较小。全区企业党员有2228名,占全区职工的3%,且大多数集中在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中,党员占比不到的1%,造成企业党组织话语权不大。三是人员存在不稳定性。从每年统计数据来看,党务干部、党员的流动比例分别为20%、15%,部分党务干部刚培养成熟就会被提拔,部分积极分子培养一半就离职转岗,不稳定性造成党员员工归属感不强。
3、党建奖惩制度不完善。一是奖励的偏向性。在向上推荐表彰时,一般选取的均为大型企业党组织,中小型企业党组织即便工作开展较好,也基本得不到推荐,影响了中小型企业党组织的积极性。二是缺乏惩治手段。开展企业党建工作,主要靠沟通协调,即便部分企业党组织工作开展不好,也无法惩戒;
部分基层党员,参加党建活动不积极、不主动,但因企业认为只要完成好工作,就是合格员工,党组织不好处理。三是缺少工作激励措施。企业党务干部均为兼职,开展党建工作需要额外投入时间和精力,且没有任何资金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务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党员获得“优秀党员”只有荣誉奖励,但获得“优秀员工”却可上调工资、给予奖金。
4、党建工作经费不充足。一是上级拨付经费偏少。虽然开发区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但相对于数量众多的非公企业,党建经费仍然较少。二是党费返还数量有限。由于企业上缴党费数量有限,即使全额返还也不能满足部分企业正常党建工作的开展,部分党员人员较少、达不到标准的均不返还。三是党费列支制度执行不彻底。按照中组部《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作经费问题的通知》(组通字〔**〕42号)文件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企业管理费列支,不超过职工工资薪金总额1%的部分,可以据实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但该文件在企业中执行的不彻底,一些新上任的书记甚至不知道有该文件。
五、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建议
一是抓组织建设,不断扩大企业党建工作基础。实施“党群一体化”建设,实现党群组织交叉融合,不断扩大群众基础、增强党建力量。统筹开展党群活动,充分发挥党管群团的职能,由党组织牵头,统筹使用党群资金、开展党群活动,不断强化党群活动的吸引力,扩大群众参与度。加强宣传引导工作,深挖党建促发展典型,开展“集中宣传月”活动,在各企业进行宣传,让业主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主动支持党组织开展活动。
二是抓队伍建设,不断壮大企业党建工作力量。强化党务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开展非公企业“党务干部培训季”活动,通过“短平快”的方式,开展业务培训、研讨交流,不断增强企业党务干部的能力素质。建立党务干部后备库,尤其是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并登记造册,确保企业党建工作的延续性。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做好党员组织关系排查,要求在企工作的党员全部将组织关系转入企业党组织。强化党群指导员队伍建设,从机关部门、退休干部中聘任一批有热情、有能力的人员担任专兼职党群工作指导员,并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者积极性,帮助企业党组织做好组织生活、活动开展、党员发展、阵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三是抓机制建设,不断激发企业党建工作能量。完善评选表彰机制,可开展星级评定工作,每年年底召开晋级表彰会,统一授牌。在向上推荐时,拿出一定比例分配给中小型企业党组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严格组织生活机制,严格规范党员管理,对不遵守党章党纪,不按时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按照党纪党规给予相应处理。同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创新“工间党小组会”、党建学习e模式等,强化党员教育学习,过好组织生活。探索实行党务干部津贴机制,对表现优秀且考核达标的企业党务工作者,给予党务工作补贴,调动党务干部主动开展党建工作积极性。
四是抓经费统筹,不断强化企业党建工作保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规范党群工作站建设,打造示范党群工作站,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做好内部统筹,从全单位党建工作经费、党费中划拨企业党建工作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投入。做好外部统筹,通过“党群一体化”建设统筹党群工作经费,共同承担党群活动开支。认真执行上级政策。督促企业严格执行中组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作经费问题的通知》(组通字〔**〕42号),将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企业管理费,并协调税务局做好税前列支工作。
(篇五)
新时代,我国非公企业对全社会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90%,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抓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强化政治引领,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政治任务。
近期,《党建》杂志社调研组先后深入北京、**、东莞、杭州、宁波等地的部分非公企业,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调研党建工作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成效显著,喜中有忧
近年来,各地切实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内生动力有待激发。调研中发现,大部分非公企业重视党建工作,建班子、组队伍、搞活动,很多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党建品牌,如腾讯的“互联网党建+”、奥克斯的“人本党建”、富士康的“党说我信,我说党好”活动、围海集团的“围聚人心围绕先进围守规范”特色党建、博威集团的“红色讲师”教育品牌、三生公司的“幸福党建”理念等,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自身发展。三生公司和得力集团等还办有党建专刊。但不同的企业出资人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认识差距较大,有的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也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加强党建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党建工作被当做“标签”“摆设”甚至是“装饰”,抱有无用论思想,存在应付型与形式化问题。
2.组织覆盖成绩突出,全面推进有待加强。调研中发现,在非公企业党的几大建设中,组织建设成绩突出。截至**年底,我国187.7万个非公企业已建立党组织,占非公企业总数的73.1%,其中不少企业在创办之初就成立了党小组。如传化集团将党组织覆盖到所有经营组织的最末端;
得力集团深入推行党委班子与集团决策层、党支部与分公司、党小组与车间班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
京基100创新和探索增强楼宇党建的实效性;
宝能科技园探索并输出“两新”党组织园区党建“宝能经验”。调研中,企业反映最喜的事是员工要求入党的多,最愁的事是受名额限制员工入党难。总体上说,非公企业在组织覆盖上工作力度大,但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相对较弱。有些企业甚至认为,政治建设、反腐倡廉等只是国家和党政部门的事。3.活动开展日趋丰富,融入中心有待做实。调研中发现很多非公企业设有专门的党员活动平台和阵地,常态化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并将党建工作与企业责任工程、群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要求融入员工工作生活中。如方太集团把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中国平安、58同城等企业探索党建+扶贫模式,面向全国贫困地区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
全民通、光世界等企业开展军民融合活动;
一些企业还积极实践互联网智能化党建。但很多企业党建活动呈现公式化、观光化、娱乐化,有的仅仅把党建理解成开几次会、搞几次活动等,没有做到把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把党员作用落实到各节点,使党的建设与企业中心工作呈现“两张皮”现象。
**市互联网行业联合会党委、联合会、联合会纪委、联合会党校揭牌
4.工作队伍逐步扩大,专业素质亟需提升。调研中发现,一些非公企业由企业出资人担任党委书记或设置专职党委书记,一些非公企业的高管担任党委班子成员,设置了党委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党务工作者。如万科由董事会主席担任党委书记,党委其他同志和企业管理层成员交叉任职;
珍爱网党总支、党支部的主要领导90%为部门或门店负责人。一些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进入非公企业,带入丰富的党建工作经验。如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秘书长的陈建国和曾任安徽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安徽交通集团党委副书记的刘友才,分别到富通集团和云集共享公司担任党委书记后,结合实际探索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模式。但是大部分非公企业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兼职,一些专职党务工作者在企业较为边缘化,报酬待遇相对不高,稳定性和归属感不强;
部分党务工作者开展党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工作能力、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5.硬件保障逐步改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非公企业设置了党委办公室,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党务工作者,在企业预算中按照比例列支党建活动经费,建立党员活动室等场所,解决了机构、人员、资金、阵地等保障问题。如唯美公司设立党委党建专项经费账户,配备20余名专职党务工作者;
博威集团投入200万元,建成500多平方米的党群文化中心,成为党组织联系服务党员职工的精神家园;
迅雷利用技术优势正在组织开发一款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党建平台。但不少企业党建工作能否得到保障取决于企业出资人的重视程度。党委书记在企业的地位高低不一,有的只是企业中层干部,亟待在制度上明确党组织在企业治理中的地位作用、权力职责和相关保障。
唯美集团“党员示范岗”
二、制约当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主要因素
当前一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点是一些非公企业对党建工作的思想认识、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和相关的制度保障等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相适应。
1.企业高层思想认识不到位掣肘党建。加强党对非公企业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从调研中发现,自**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以来,各级党组织和非公企业普遍认识到抓好非公党建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落实上,还存在很多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一是对中央精神领会不深。一些非公企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不够,特别是对党的地位、性质,对党中央大力支持非公企业发展的政策、精神,对党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意义、目的等认识不清,导致对党建工作支持不力。二是对党建工作存有疑虑。有的认为在非公企业抓党建,占用时间多会影响生产;
有的认为非公企业属“私”,而党的建设属“公”,担心会“公”吃“私”;
有的害怕党员会利用党组织维护个人权益,从而影响正常的企业管理。三是对抓党建还存在一些形式的、功利的想法,想利用党建充门面,捞点政治分以获得有关部门支持等。这些想法与心中有党的要求极不适应。2.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影响党建。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引领作用,是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基本职能,也是引领非公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治保障。非公企业不同于国有企业,这决定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能照抄照搬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模式,而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但从调研中发现,非公企业因为片面强调自身的非公特性,致使企业内部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一是一些非公企业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失之于宽、松、软。有的对党的制度规矩了解不多、执行不力;
有的只提一般性要求而缺乏针对性措施;
有的只管八小时以内,不管八小时以外,认为那属于个人隐私和自由空间。二是一些党员放松自我管理,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党员认为自己身处非公企业,离组织远了,就有意淡化自己的党员身份和党员意识;
有的党员认为自己拿的是非公企业的工资,就得为非公企业服务,从而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有的党员因为身处非公企业,流动性大了,管理不是那么严格了,学习就自我放松了,理想信念不知不觉地动摇了,对党的忠诚不是那么坚定了。三是非公企业党组织不能很好地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融入员工的工作生活,融入企业的社会活动,使党建工作因无为而无位。
3.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制约党建。当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制度、机制还不健全,一些方面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与新时代党建创新需求不相适应。一是问题应对机制不全。近年来,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呈现许多新面貌新气象新特点的同时,也出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困惑,但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的新办法新制度不多,很多制度制约瓶颈亟待突破。二是部门协调配合不力。有些地方在成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委时,确定组织部、统战部、工商联等10多个单位为委员单位,而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配合不够,各方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三是工作机制不完善。有些非公企业开展党组织工作的随意性突出,“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制度坚持得不好,质量不够高;
有的党组织美其名曰到革命圣地、红色纪念地搞主题党日活动,实际上是借机旅游;
有些党组织发展新党员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等等。这些都是因为一些非公企业组织工作制度没有得到细化和具体化,执行不够规范化。三、新时代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对策
新时代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要再上新台阶,必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更加突出重点,综合施策。
1.强化思想建党,夯实非公企业“心中有党”的认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企业搞党建不是一种形式的、功利的想法,要真正拥护党的理念,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一是使非公企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深刻认识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地位,从而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加强党的建设。二是要引导非公企业充分认识党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使之与党同心同向同行。三是引导企业出资人富而思源,念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非公企业的成长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壮大的。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要结合庆祝活动引导出资人充分认识到,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公企业只有真心拥护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2.突出围绕中心,激活非公企业“我要党建”的内生动能。必须找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融合点,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一是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相结合。要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党的发展理念助推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价值观,将党组织活动与群团活动相融合。三是将党建工作与员工发展相结合,积极将业务骨干发展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将党建工作与政商关系建设相结合。要以党建工作为抓手,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让非公企业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得益。3.注重问题引领,完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保障机制。进入新时代,亟需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制度上的新安排。一是摸清问题,心中有数。强化问题意识,建立倒逼机制。有关部门要深入企业,认真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大走访、大调研,切实听真话、摸实情、求善策,认真研究、梳理制约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困难与问题,寻求解决之策。二是细化办法,措施精准。针对不同企业特点和优势,针对普遍性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做什么、怎么做的具体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三是扎实考核,正向激励。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成效进行系统考评,给予党建工作做得好的企业以支持,对工作不足的企业给以精准指导。
4.坚持全面推进,凝聚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共建合力。全面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就要凝聚社会合力,共促共建。一是强化协调机制。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域宽、内容广,关联的部门多,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探索建立沟通联系、协调协作的有效机制。二是部门各负其责。如纪检部门要指导非公企业抓好反腐倡廉建设,组织部门要抓好组织覆盖,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讲好非公企业党建故事,营造非公企业抓强党建的舆论氛围。**成立互联网行业联合会党委,成为统筹协调加强互联网企业和网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示范标杆。三是企业积极作为。非公企业要把抓党建作为分内工作,发挥党建工作的主体作用。不同企业、行业之间要加大交流与合作。全社会共同努力,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整体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真正使非公企业心中有党、心中爱党、坚决跟党。
第五篇:非公企业技术人才调研报告
(2011年8月31日上报安庆市工商联材料)着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推进非公经济发展
——望江县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调查
望江县工商联
2010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见,人才是现代经济发展极具竞争力的优势资源,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要素,是确保企业发展壮大、创造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它不但能转移价值,而且能创造价值。可以说,在市场经济今天,随着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作为第一资源载体人才的差距将直接导致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差距。从这种意义上说,一个地方经济竞争优势,最终也就体现在人才竞争的优势上。
近几年来,随着我县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开放层面的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不断扩大,我县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不断提高,非公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也日益突显,逐渐成为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推动行业技术革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全面推进我县非公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加速发展桥港经济,奋力推进望江崛起”的部署,客观反映我县非公经济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状况,加速促进我县非公有制企业技术进步,县工商联联合县政协港澳侨台联专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采取问卷调查、填写表格、走访、组织座谈等方式,于7月中下旬对全县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流动、人才薪酬、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调研。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一行走访了望宇纺织、申洲针织、精英制造、索维机电、联河米业和皖江职业技术学校、县宏艺职教中心等企业和学校,邀请了由县经济开发区企业发展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科技局、县科协及舒美特纱业、越宜酒业、润华纺织等相关部门、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共发放《望江县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情况调查表》近百份。调查显示:随着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就业门路扩大,推动了人们择业观念的更新,我县劳动就业领域非公经济从业人员队伍开始扩大,非公经济人才已成为全县人才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全县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概况 从分布行业看,我县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大多积聚在纺织业、制造业、加工业和建筑建材等行业,人员结构主要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回乡青年、城镇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其他阶层等人员组成;从非公经济组织经营领域看,正由过去商贸零售、运输、餐饮、个私摊贩等逐步向纺织、制造、化工、食品加工、建材、新能源、环保、市场中介等领域拓展:在组织形式和管理上,不少仍以“家族式”管理为主,但也有少量的非公企业开始打破这种模式,逐步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发展。全县已初步形成特色较为明显、产业逐步优化、结构渐趋合理的非公经济发展格局。
望江非公经济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尽管偏少,但纵向看,近几年相对还是有较快的发展。分析其逐步壮大的原因,主要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力度加大,下岗分流导致城镇失业人员增多。二是通过近几年强有力的招商引资,一大批优质企业且快速扩张,由此吸引了大量的从业人员。三是国家和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使得非公经济从业人员队伍迅速壮大。目前,可以说,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已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非公经济也已开始成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新亮点,尤其是新引进落户的一批非公工业企业,已经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和财政增收的重要增长极。
二、我县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原因
据走访和调查结果显示,望江县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素质不高。由于非公企从业人员主要是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从事的也大多是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低水平生产的传统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涉及的不多。因而,具有研究生、大学本科以上高层次文化水平较少,而高中及以下普通劳力偏多。安徽联河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启斌介绍,该公司现有职工4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占15%左右。2009年招工200多人,报名应聘尽管有1000多人,但熟练技术人员应聘不足50人。二是总量偏少。调查了解到,我县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从业人员的10%不到,其中还包括一些在管理岗位上的管理人员,尤其是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具有职业等级资格人才更为缺乏,即使有少量的职业等级资格人才,大多也是非公有制单位自行认定的。而发达地区非公经济企业技术人才比例已高达40—60%。三是结构失衡。在调查中,不少企业感到,技能人才匮乏,特别是具有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稀缺,而具有高中级职业资格的更是寥寥无几,造成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比例严重失衡。四是流失严重。在调查中,大多数非公经济组织普遍存在招工 不足现象,甚至出现招工难的困惑,尤其是有一定实践经验、能独当一面有一技之长、专业熟练的技能人才更难招。一方面是专业熟练技能人才难招,而另一方面却又存在着人才严重外流现象,尤其是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外流较多,不少企业招来了一些人,但不少做了几个月、一年,就溜了,因而不少非公经济组织整体叫喊着人才难求,人才难留。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春节后老员工返工率仅为三分之二,新招员工平均比例尚不足20%,且大部分员工年龄偏大,技术掌握程度低,年轻有技术的熟练工人大多外流到江、浙、闽、粤等发达地区。宏艺公司董事长鲁世林在座谈会上说,现望江仅在浙江湖州织里一带从事纺织的熟练员工就有3至4万人在那里打工。调查显示,民营企业近几年的人才流失率达30%以上,少数生产企业人才流失率竟高达70%。可见,人才短缺和流失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县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
分析其原因,一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少非公经济组织缺乏规范的制度和相互制约的措施,完全凭借创办者的好恶为标准,企业管理许多事主要还是人治,缺少成文的制度规范,或者即使有了部分制度,但实际上大家都不重视,认为老板具有绝对的权威,顺眼的人就留,顺心的事就做,加上管理、奖惩手段简单,缺乏人才成长和拴心留人的氛围。二是任人唯亲现象严重。不少非公有制企业仍以家族式管理为主,一些重要岗位被自己亲戚朋友占据,他们明知家庭式管理存在好多弊端,但对外人管理不放心。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家族成员总比外人要高,尽管这些人的管理、生产、销售等业绩不如外人,但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却难以发挥作用。俗话说,不患苦而患不均,久而久之束缚了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企业关键人才由于得不到重用而跳槽。三是环境条件低差,引发技能人才难招、难留。一些非公经济组织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主要从事传统行业生产,劳动强度大,加上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企业文化氛围不浓,文化娱乐设施滞后,员工业余生活单调乏味,这也是民营企业难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难以留住年轻有活力的人才。四是人才信息传输渠道不畅。一方面是非公经济领域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有能力技术的人才找不到发挥作用的地方,人才供求信息渠道畅通不够,阻碍了人才资源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此外,求职人员挑剔,也是影响非公经济组织招工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五是政府服务滞后。主要表现为:政府人才建设方面政策法规宣传引导不够,尤其是对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方面的支持鼓励不够;政策措施不配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择业者大量出现,非公企业经济已成为市场的主体,但政府与之相适应变化的政策措施 3 却未能跟上,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在政策上还存在着“缺位”现象;职能部门机制不活,服务不到位。调研时很多人反映,非公经济人才职称评定、人才各种资质的认定工作等由于牵涉多个部门,且职能交叉含糊、层次不清、权责不明,加上宣传不够,致使不少非公经济组织“走投无门”,此外,一些部门还是抱着老的条条框框,墨守成规,如人才观念、人事制度、人才职称评定等方面,还是针对机关单位、国有集体企业职工,还是惟文凭、学历为上,“有用即人才”观念不够深入,致使一些非公经济组织抱怨不停;人才培训开发不足,人才建设欠账过多,由于受县域经济条件限制,投入有限,因而在人才资源开发、人才培训、人才市场建设、人才服务平台等方面建设不足,以致人才交流信息不畅,合理流动不够、培训开发滞后、服务通道不广,也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县非公经济人才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加快我县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我县非公有制经济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快速发展上升期,成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但我县非公经济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比较大,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状况与其发展形势还有较大反差,这无疑将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激发我县非公经济的活力与生机,加强我县非公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
第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非公经济人才工作的领导。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人才也将源源不断地涌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面对经济建设和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作为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引导者,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非公经济人才意识。要站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高度,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充分认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推进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要摈弃传统人才观念,将各类非公经济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纳入工作视野,将传统的人才工作重点从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拓展到各类非公经济组织;要树立科学的人才标准,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当前尤其要着力克服“中梗阻”现象,克服仍有少数单位和部分人对非公经济人才的歧视。二要加强宣传,注重引导,树立正确的人才就业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宣传,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引导各类人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摒弃旧的就业观,在全社会营造以到非公经济就业为荣的环境氛围,尤其是使大中专毕业生自觉投身到非公企业就业、创业,从而使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尽快成为推动我县非公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三要强化领导,形成合力,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才队伍结构的变化,原有计划经济模式人才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格局已难以适应人才工作发展的需要。因此,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构建适合市场经济人才发展的工作格局势在必行。要建立健全完善由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要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谋划制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要加大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帮助建立健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治引导作用;统战、人事劳动、工商联、个私协会等要充分利用与非公经济组织联系紧密的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好各种学习培训等服务活动,激发他们为我县的改革、发展、稳定贡献更大的力量;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损害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合法权益的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等。总之,要通过我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到用机制激励人才,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法制保护人才,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二完善政策,进一步营造非公经济良好的人才环境。
一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非公人才社会政治地位。要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选和劳动模范、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的评选方面,逐步增加给予非公人才的名额,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要对望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非公经济人才给予充分表彰或授予荣誉市民称号等,以激发他们的光荣感、责任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各类非公经济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营造鼓励人才干事创业的全新环境,形成在全社会尊敬、甚至崇拜非公经济人才良好舆论氛围。二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增强非公经济人才创业保障。要勇于清除一切束缚非公经济人才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建立、完善适合非公有制人才特点的吸引、使用、管理、流动、激励等非公经济人才创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和配套措施,整合非公经济组织人才职称评定体系,落实非公有制经济人才的职称评聘、人事代理、资金资助、人才培训、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优惠待遇,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人才 5 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三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非公经济人才福利待遇。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人才也在流动中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哪里提供的条件好就流向那里。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留住人才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学习一些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和做法,设立政府专项基金或补贴,专门用于非公经济人才培训开发或居住条件、生活设施的改善等,对那些愿意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适当补贴等;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人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的工资待遇,使人才有归属感。同时,企业自身要努力改善生产、生活等硬件设施,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把人才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做到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文化留人、待遇留人”,增加企业凝聚力、感染力和持久发展的动力。
(三)创新机制,进一步健全非公经济人才“造血”功能。
一是构建人才培养机制。非公经济人才工作是整个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完善非公经济人才培养机制和制度。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特点及知识需求,举办各种培训班、研讨班,加强对各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要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县皖江职校、宏艺职校等资源,建立一批专业技术培训机构,企业根据生产需要拟定培养方案,学校实施订单教育,既为企业培养了人才,又满足了职校招生需要,达到校企双赢;要拓宽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培训渠道,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创办人才培训民间机构,开展人才培训业务;要逐步建立多元化的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培养投入体系,采取非公经济组织自主出资、政府资助、社会捐助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培养提供经费保障。此外,非公企业自身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投入一定经费,加强自培自训工作,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网上教育等,不断提高非公企业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敢于打破政策界限,坚持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非公经济人才队伍中来;要制订吸引非公经济引才引智的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急需人才和适当储备高层次人才;要拓宽引进渠道,组织、协助非公经济组织通过参加各种人才交流及招聘活动,物色、引进所需人才;要运用灵活多样的引进方法,采取既可以调入、聘任、兼任,也可让其以技术合作或技术入股等方式,实现企业与人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引进人才是基础,用好人才是关键。要通过建立人才发展使用创业基金等激励政策,对急需高级人才舍得花重金聘用,对作 6 出重大贡献人才可高酬重奖;要做到广纳群贤、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知人善任,给人才施展才华和广阔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性和后发优势;要在盘活现有人才上下功夫,把人才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有机融合一起,充分挖掘人才的潜能,酌情制定各类激励措施,不断激发企业人才尤其是业务技术骨干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要在建立健全能上能下、充满生机的用人机制上下功夫,增强人才公平竞争活力优势。四是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要 制定人才合理流动的有关政策法规,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让人才流动做到有章可循;要进一步建立更加灵活、有序、开放的人才资源调配机制,大力破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部门、行业、身份等限制,甚至可以探索“关系不转,工资照发,身份保留,工龄连续”做法,积极选调优秀人才到非公企业工作,加速人才向非公经济组织合理流动。
(四)创新思路,进一步拓宽为非公经济服务渠道
一是着力完善人才市场服务载体建设。要把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党和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政府与企业定期沟通制度,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加快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基础性人才市场的建设,同时充分发挥专业性人才市场作用,积极鼓励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人才中介机构有序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择才选能搭建各种平台;要加大投入,搞好人才市场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打造设备完善、功能齐全,服务周到、运行规范,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平台载体。二是充分发挥人才信息服务功能。要建立统一的人才信息的发布平台,定期为非公经济企业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不断扩大信息量、增强辐射力;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电子商务等平台优势,做好信息甄别、筛选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才供求信息的针对性与准确性,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有价值人才信息。同时,要加快非公企业人才信息库建设,为非公经济组织做好人才信息搜集、发布和建档工作,真正架起人才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三是不断丰富人才服务内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为非公经济组织做好人才派遣、人才培训、人事代理、职称评定,档案保管,身份保留、户口和流动党员管理等各项服务,尤其是要为非公经济企业技术人才申报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一路绿灯;要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充分发挥好人事政策咨询功能,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制定人才规划、人才决策、人才激励机制等,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和业内认可、社会承认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为非公经济组织择才以及人才择业提供服务参考,以满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人才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举措,加强与非公经济人才 7 的沟通与联系,虚心听取他们的呼声,对他们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要一条条抓整改,一条条抓落实;要把对非公经济组织及非公经济人才服务的优劣作为考核各相关部门及领导政绩之一,为全面推进我县非公经济人才队伍壮大和全县非公经济大发展、快发展进一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望江县工商联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