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保障
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保障
日期:2011-08-31 02:56:46.0
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基于对本国国情的把握,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际情况的认识,中国政府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扶贫开发政策,把扶贫开发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任务放在主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上,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量力而行,确保重点,分阶段推进。
制定符合国情的贫困标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经济不发达,农村尤其不发达。就中国的贫困地区而言,这种不发达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地区较为集中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但铁路、公路和民航设施所占比重却相对偏低。二是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低。与经济落后成为对比的是,贫困地区往往又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适龄儿童失学和辍学率较高,青壮年文盲比例较大。卫生保健水平也很低。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差,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86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1993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仅为60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左右。上述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中国扶贫工作要有一个比较现实的贫困标准。中国贫困人口的标准最初是1986年由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即198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06元的标准。到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2000年为625元。中国的贫困标准是一个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可以确保农村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因而是客观的,也是符合中国实际的。
确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为了集中使用扶贫资金,有效地扶持贫困人口,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标准,确定了一批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国政府于1986年第一次确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标准:以县为单位,198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对贫困县的标准也及时作出调整。1994年,中国政府重新调整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标准。具体标准是:以县为单位,凡是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家重点贫困县扶持范围;凡是1992年人均纯收入高于700元的原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一律退出国家扶持范围(根据当时的典型测算,凡是超过700元的县,90%以上的贫困人口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依据这个标准,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共有592个,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全国72%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此后,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措施,主要是围绕解决国家重点扶持县贫困群众温饱而制定的。通过对贫困县的集中有效扶持,带动了全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在扶贫资金方面,国家明确要求,中央的各项扶贫资金都用于这些贫困县。1996年中央政府又进一步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了最低配套资金比例(30%至50%),以保证地方配套的扶贫资金用在国家重点贫困县。扶贫重点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 向中西部地区重点倾斜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率先发展,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落后。与此相关,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并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等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结构最复杂的地区。在1994年中国政府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中西部地区占82%。从1994年起,中国政府开始调整国家扶贫资金投放的地区结构:把用于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省的中央扶贫信贷资金调整出来,集中用于中西部贫困状况严重的省、自治区;中央新增的财政扶贫资金只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同时,国家从全局着眼,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推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横向联合和对口扶贫协作。为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近年来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西部地区优先安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推动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近20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中国政府安排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2000年中央各项扶贫专项资金达到了248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30倍。中国政府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累计达到了1680多亿元,其中财政资金800多亿元(含以工代赈资金390多亿元),信贷扶贫资金880亿元。按照中央要求的配套比例(1996年以后为30%至50%),地方政府扶贫投入的力度也相应加大。中国政府专项扶贫资金主要包括两大类:财政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又包括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1997年,国务院为了加强对各类扶贫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制定了统一的《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各类扶贫资金的扶持对象、条件等作了明确规定,强调各类扶贫资金要根据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配套使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不同渠道的扶贫资金的投入重点是: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基本农田、兴修小型水利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修建乡村道路、科技培训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等;扶贫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增加贫困户当年收入的种养业项目。同时,各级扶贫工作专门机构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检查、监督。审计部门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严格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查处。这些措施,对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如期实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发挥了关键作用。
制定支持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 中国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包括帮助贫困户解决温饱和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两个方面。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对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免除粮食定购任务;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扶贫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按照农业税条例的有关规定,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优惠政策有:中央政府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二级转移支付制度,为贫困地区提供财力支持。对贫困县新办企业和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兴办的企业,在三年内免征所得税;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适当提高库区建设基金和库区维护基金标准,专项用于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
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 为使扶贫开发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中国政府于1986年6月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组织、领导、协调、监督、检查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县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地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国的扶贫开发实行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行政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是贫困面积较大的省、自治区,都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议程,根据国家扶贫开发计划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扶贫工作,并负总责。中央的各项扶贫资金在每年年初一次下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扶贫资金、权力、任务、责任“四个到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有到省的扶贫资金一律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安排使用,并由各有关部门规划和实施项目。
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在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在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改变自身命运的扶贫开发中作用重大。中国政府在扶贫开发中强调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以此提高农户的自我组织程度,引导农户积极参与扶贫开发。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大力推行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正将群众拥护、有能力带领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人选举为村干部。同时,严格实行村务公开,村级财务的各项收支、扶贫资金的发放使用、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变更等各项事务,都要向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的检查和监督。
中国扶贫开发政策
(一)开发式扶贫
开发工式扶贫是对传统的分散救济式扶贫改革与调整,是中国政府扶贫政策的核心和基础。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鼓励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倡导和鼓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贫困农户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先后在贫困地区涌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林州精神和不等不靠,“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
2、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国家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鼓励、支持贫困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公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
3、国家安排优惠的扶贫专款贴息贷款和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农户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相应的加工业项目,促进增产增收。
4、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加自我发展能力。
5、扶贫开发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加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发展后劲。
(二)重点向西部倾斜,集中扶持国定贫困县
1、重点向西部倾斜。改革开入以来,东部沿海省市充分利用国家的鼓励政策和自身优势,率先发展。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与此相关,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大数集中在中西部省区市,尤其是西部省份。因此,向西部地区重点倾斜是中国扶贫开发的基本政策。1994年国家“八七计划”明确指出:调整国家扶贫资金投放的地区结构,要求从1994年起,用一至两年把中央用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6个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省的扶贫信贷资金调整出来,集中用于中西部贫困状况严重的省区;中央新增的财政扶贫资金只在中西部省区分配。同时,中国政府始终从全局着眼,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推动东部省市与西部省份在政府、民间、企业等层次上的大跨度横向联合和扶贫协作,以便通过东部地区较发达的经济优势带动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
2、集中力量扶持国家贫困县。中国政府1986年和1994年先后两次确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这些贫困县都覆盖了当时全国贫困人口的70%以上。中国政府力图通过对这些贫困县的集中扶持,带动全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为此,中国的扶贫开发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这些贫困县而制定的。特别是在扶贫资金方面,明确规定:中央的各项扶贫资金全部用于这些贫困县。1996年中央政府又进一步对各省区市提出了配套资金比例最低要求(30-50%),为了保证重点地方配套的扶贫资金也要求用在国家重点贫困县。
这项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国定贫困县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进程相对快于其他贫困地区。据统计,经过这些年的重点扶持,592年国定贫困县的贫困人口,已经由1992年的5858万减少到1999年底的1800万,成立这一时期中国贫困人口减少幅度最大的区域,为实现“八七计划”确立的奋斗目标创造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扶贫投入不足,非国家重点扶持县解决温饱问题进展缓慢,也出现了全国扶贫开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强化扶贫资金管理
中国政府专项的扶贫资金分为三类: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1997年,国务院为了加强对各类不同性质扶贫资金的扶持对象、条件、标准以及使用程序、权力和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特别强调各项扶贫资金要根据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配套使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各项扶贫资金的投入重点是: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修田造地、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科技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基本农田、兴修小型水利和修建乡村道路。扶贫贷款主要用于有助于增加贫困户当年收入的种养业项目。同时,要求各级扶贫工作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检查、监督。审计部门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如期实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发挥了关键作用。
——以工代赈计划
以工代赈计划是一项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扶贫计划。该计划于1984年开始实施
1995年以前,以工代赈计划的执行方式是,贫困地区的群众利用农闲季节投入劳动修建道路和水利工程,中央政府以库存积压较多的粮食、棉花、布匹、日用工业品等实物对劳动者进行补贴。从1996年开始,以工代赈列入中央财政预算,直接向劳动者支付货币,不再投入实物。
以工代赈计划将修建公路、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和基本农田建设作为重点,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为农闲季节的农提供了短期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截止1999年底,中央政府以工代赈计划累计投入349亿元(1995年前的实物折合资金169亿元)。1984年至1997年14年间,共修建县乡村道路20.72万公里,解决贫困人口饮水4330万人,解决牲畜饮水2310万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6031万亩,实施坡改梯833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46万亩,建设小水电27.49万千瓦,开发经济林果1580万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四)以省为主的扶贫工作负责制
中国扶贫开发实行分级负责的扶贫工作体制。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定,扶贫开发实行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首长扶贫工作责任制。要求:各省区市特别是贫困面较大的省、区,要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日程,根据“八七”计划制定本省区市的具体实施计划。省区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及时协调解决重要问题。为进一步强化这一制度,1996年中国政府出台的《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要求,中央的各项扶贫资金要在年初一次下达到各省区市,实行扶贫资金、权力、任务、责任“四个到省(区、市)”。所有到省的扶贫资金一律由省政府统一安排使用,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规划和实施项目。在此基础上强调,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是贫困地区一切工作的中心。贫困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贫困县的政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亲自抓扶贫开发,抓解决温饱问题,并要求各地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限期完成任务。
(五)发挥部门优势,共同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
在这些年的扶贫开发中,中央国家机关根据中央政府的统一要求,有关部门从尽快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大局和贫困地区的实行情况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支援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具体政策。1987年,为依靠科教进步振奋兴大别山经济,国家科委(后更名国家科技部)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大别山重点贫困县经济开发的试行办法》,制定了包括技术职称评定、工资福利、子女就业在内的优惠政策,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到大别山区开展科技服务。1994年“八七计划”要求,计划、贸易、农林水、科教、工交、劳动、民政、民委、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政府部门要分别制定本部门、本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资金、物资、技术上向贫困地区倾斜,积极为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作出贡献。此后,中国农业银行明确规定,对贫困农户的小额贷款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实行信用放贷。铁道部提出:对贫困地区的煤炭、粮食、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的运输实行倾斜政策,对捐赠给灾区和贫困地区的救灾物资,积极搞好运输工作。其他部门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解决温饱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即是中国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扶贫开发的重要特点。
(六)鼓励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
中国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包括帮助贫困户解决温饱和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两个层次:
——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对所有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免除粮食定购任务;根据扶贫开发的特点和需要,适当延长扶贫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对所有的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户,按照农业税条例有的关规定,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支持贫困地区开发的优惠政策有: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的力度,各有关省、自治区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二级转移支付制度,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大的财务和支持。对贫困县新办企业和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兴办的企业,在三年内免征所得税;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适当提高库区建设基金和库区维护基金标准,专项用于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
国家发改委安排部署2012年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扶贫开发工作
2012-01-06 12:32
近日,2012年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范恒山司长、王新怀巡视员等司领导及扶贫处有关负责同志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一年来的发展改革系统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形势,研究部署了2012年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工作任务。
会上,王新怀巡视员做了工作报告,回顾了2011年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2012年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
范恒山司长做了总结讲话,分析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基本形势,提出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任务:科学编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不断完善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体系;持续加大扶贫开发资金投入力度;全力做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切实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同时要求,各级发展改革系统要认真履行工作使命,准确把握工作方向,不断完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加强协作加强联动,努力推动发展改革系统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2年扶贫办工作计划
2012年我办的工作思路我们必将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以整体推进为载体,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力求实现三个突破,即促进农产品专业化发展,在改变贫困村基础条件上实现新的突破;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实现产业化转移;进一步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在培养创业型农民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2012年工作安排明确扶贫目标,着力抓好8个重点村的整体推进工作。坚持“一个中心&2012年扶贫办工作计划
2012年我办的工作思路我们必将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以整体推进为载体,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力求实现三个突破,即促进农产品专业化发展,在改变贫困村基础条件上实现新的突破;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实现产业化转移;进一步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在培养创业型农民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2012年工作安排
明确扶贫目标,着力抓好8个重点村的整体推进工作。坚持“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中心,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创新,把握“一个重点”即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重点,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整体推进实现实施“一大战略”,就是着眼新的形式和贫困村的实际,大力实施贫困户增收战略。做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扶助一批龙头企业,培训一批创业型农民。
(一)进一步加强重点村的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着力推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建设、改变村容村貌的文明建设、规范有序的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以班子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等六大建设,重点抓好重点村项目实施,确保通过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
(二)抓好扶贫项目的实施工作
加强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同时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专户运行。年底前全面完成项目,确保8个重点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农民收入有所提高。
(三)认真做好扶贫贴息贷款工作
充分发挥扶贫职能作用,为崇仁经济发展服务,为符合扶贫贴息贷款的企业争取扶贫贷款。
(四)创新方式,“雨露计划”走近乡村,走进农民。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创新方式,实施好“雨露计划”。会同就业局举办了“雨露计划”,走近乡村,走进农民。贫困群众劳动力转移培训班在**、**两个贫困乡(镇)利用寒、暑假中学闲置教室,聘请专业老师和技师授课,动员村民及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培训。把培训班办到群众家门口,实行“免费培训,确保就业”。积极拓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渠道,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并稳定转移就业。
(五)扎实做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注意发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将再举办一期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促进增收。
(六)切实抓好产业化扶贫
继续在8个重点村搞好产业化扶贫,因地制宜实施好“一村一品”。在**镇推广树莓栽培;在**乡两个重点村培育更多麻鸡散养大户;在相山镇陈坊村搞好木竹加工产业。充分发挥优势农业产业,使其真正成为重点村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
(七)抓好扶贫办自身建设
认真组织扶贫办干部进一步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为贫困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清正廉明、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办事效率。在工作中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以自身的实际工作,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二、具体措施
(一)、瞄准目标,搞好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
认真做好了8个重点村2012年扶贫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从切实改善重点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角度,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确定了实施兴建学校、修水泥路、卫生设施建设、种植业11个扶贫开发项目。
(二)、创新方式,实施好“雨露计划”
“雨露计划”,走近乡村,走进农民。贫困群众劳动力转移培训班在**、**两个贫困乡(镇)利用寒、暑假中学闲置教室,聘请专业老师和技师授课,把培训班办到群众家门口,实行“免费培训,确保就业”。积极拓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渠道,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并稳定转移就业。
(三)、做好直属机关定点扶贫工作
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工作中深具潜力的重要方面。一是争取扶贫类组织,使其在充分了解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发挥其大的扶贫平台,解决部分重点贫困村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问题。二是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定点扶贫的文件精神,大力开展扶贫结对力度,为需帮助的贫困农民牵线搭桥。三是落实党政部门和企业定点包扶重点村工作。在县直单位机关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确保全县“十一五”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每个村都有一个县直机关单位或企业定点帮扶,挂点单位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为重点村建设献计献策,把定点帮扶重点村工作落到实处。四是继续开展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和县委组织部联合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1+1”结对帮扶贫困户的活动。动员广大村民自觉参与扶贫开发,8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建设。
(四)、做好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的工作
扶贫需要企业的参与,我们对扶贫企业进行贴息扶持,企业尽最大努力安排贫困村劳力就业,企业也严格兑现扶贫承诺。扶贫承诺实行公开、公示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2012年获扶贫贷款贴息的企业有三家,贴息额度11万元,其中的30%将分别用于孙坊月塘村,航埠镇航埠村的扶贫事业。
(五)、积极引导扶持村民发展生产,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我县八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开发村,他们各具特色,我们也在实践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如**村引进上海客商投资种植树莓、引导村民种植黄杞子;**村支部书记合股兴办粮食加工厂、机制砖厂,解决贫困劳力100人就业;**、**两村还发展板栗、茶树等种植业。此外,我们将大力扶持村民养殖麻鸡,运用各种条件和技术,使村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取得的新成效
2012年我办被市扶贫办评为全市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一)、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效果明显。兴建教学大楼一栋,修水泥路9.5公里。
(二)、通过扶贫贷款,繁荣了**经济,增加了**税收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使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发挥企业扶贫带动作用,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三)、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了贫困户的自身素质,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就业,增加了收入。
(四)、通过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从资金、信息、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面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等问题。
四、存在问题
(一)、扶贫攻坚难度大
目前,贫困农户增收渠道狭窄。由于自然条件差,很难形成主导产业,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在当前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大多重点乡村自然条件恶劣,信息闭塞,群众观念落后,科技素质低等综合贫困因素交错制约,又因今年情况特殊灾返贫现象严重,农村低保体系不健全,覆盖面小,部分特殊困难群体缺乏必要的救济保障,解决温饱问题和巩固扶贫成果难度大。
(二)、基础条件差
虽然今年做了很多农村基础设施的工作,但是大部分贫困乡村灌溉设施遭自然破坏严重,配套服务跟不上,有效灌溉面积少;乡村道路差,附属设施不到位,晴通雨阻现象比较严重;贫困乡村饮水难、上学难、耕作难、就医难和居住条件差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部分农村人口因灾返贫
贫困乡村自然条件差,易涝易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每年都存在因灾、因病返贫致贫现象。
(四)、龙头企业弱小
全县产业化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对优势产业和产品开发不足,加工转化率低,“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还不健全,辐射和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能力不强。
(五)、资金投入少
按照“十一五”五年规划,我县8个重点村年均扶贫资金仅10万元,要实现贫困村脱贫目标,靠现在投入的扶贫资金是远远不够。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影响了扶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加之县财政困难,配套资金不足,全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进程缓慢。
(六)、各村项目实施不平衡
有的村项目完成得好,面貌变化大,有的村项目实施得较不理想,效益不是很好,有的项目进度快,有的项目现在还在进行当中。
第二篇: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
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
来源:张家界党政门户网站 日期:2010-09-15 阅读:
14264 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7〕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20多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市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也要看到,城市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不够完善,政策措施还不配套,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还比较困难。为切实加大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力度,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把解决城市(包括县城,下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
(二)总体要求。以城市低收入家庭为对象,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大棚户区、旧住宅区改造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工等其他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三)基本原则。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要坚持立足国情,满足基本住房需要;统筹规划,分步解决;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政策,因地制宜;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
(四)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范围。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途径。2007年底前,所有设区的城市要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底前,所有县城要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十一五”期末,全国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要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2008年底前,东部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要将保障范围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五)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按照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水平的一定比例,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住房价格水平确定。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家庭平均住房水平及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统筹研究确定。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住房困难标准和保障面积标准实行动态管理,由城市人民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六)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相结合,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低收入家庭在市场上承租住房的能力。每平方米租赁补贴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平均租金、保障对象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其中,对符合条件的城市低保家庭,可按当地的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和市场平均租金给予补贴。
(七)多渠道增加廉租住房房源。要采取政府新建、收购、改建以及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供应。小户型租赁住房短缺和住房租金较高的地方,城市人民政府要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新建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主要在经济适用住房以及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并在用地规划和土地出让条件中明确规定建成后由政府收回或回购;也可以考虑相对集中建设。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中小户型住房面向社会出租。
(八)确保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廉租住房工作的计划,切实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一是地方财政要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纳入预算安排。二是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之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三是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各地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适当提高比例。四是廉租住房租金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廉租住房的维护和管理。对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中央财政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等方式给予支持。
三、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九)规范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衔接。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确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求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由该家庭提出申请,有关单位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对符合标准的,纳入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范围。过去享受过福利分房或购买过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不得再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已经购买了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又购买其他住房的,原经济适用住房由政府按规定回购。
(十)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标准。经济适用住房套型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安排建设一定规模的经济适用住房。房价较高、住房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城市,要增加经济适用住房供应。
(十一)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经济适用住房属于政策性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不得直接上市交易,购房人因各种原因确需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由政府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购房人可转让经济适用住房,但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具体交纳比例由城市人民政府确定,政府可优先回购;购房人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后,也可以取得完全产权。上述规定应在经济适用住房购房合同中予以明确。政府回购的经济适用住房,继续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
(十二)加强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管理。单位集资合作建房只能由距离城区较远的独立工矿企业和住房困难户较多的企业,在符合城市规划前提下,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利用自用土地组织实施。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纳入当地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计划,其建设标准、供应对象、产权关系等均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执行。在优先满足本单位住房困难职工购买基础上房源仍有多余的,由城市人民政府统一向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条件的家庭出售,或以成本价收购后用作廉租住房。各级国家机关一律不得搞单位集资合作建房;任何单位不得新征用或新购买土地搞集资合作建房;单位集资合作建房不得向非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出售。
四、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十三)加快集中成片棚户区的改造。对集中成片的棚户区,城市人民政府要制定改造计划,因地制宜进行改造。棚户区改造要符合以下要求:困难住户的住房得到妥善解决;住房质量、小区环境、配套设施明显改善;困难家庭的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
(十四)积极推进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对可整治的旧住宅区要力戒大拆大建。要以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环境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为宗旨,遵循政府组织、居民参与的原则,积极进行房屋维修养护、配套设施完善、环境整治和建筑节能改造。
(十五)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用工单位要向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应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集中建设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但不得按商品住房出售。城中村改造时,要考虑农民工的居住需要,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集中建设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有条件的地方,可比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设符合农民工特点的住房,以农民工可承受的合理租金向农民工出租。
五、完善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
(十六)落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经济政策和建房用地。一是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旧住宅区整治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二是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三是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各地要切实保证供应。要根据住房建设规划,在土地供应计划中予以优先安排,并在申报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四是社会各界向政府捐赠廉租住房房源的,执行公益性捐赠税收扣除的有关政策。五是社会机构投资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旧住宅区整治的,可同时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
(十七)确保住房质量和使用功能。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旧住宅区整治,要坚持经济、适用的原则。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在较小的户型内实现基本的使用功能。要按照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要切实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质量。有关住房质量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要求,应在建设合同中予以明确。
(十八)健全工作机制。城市人民政府要抓紧开展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于2007年底之前建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档案,制订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工作目标、发展规划和计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并向社会公布。要按照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计划,确保廉租住房保障的各项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落实到位,并合理确定区位布局。要规范廉租住房保障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的管理,建立健全申请、审核和公示办法,并于2007年9月底之前向社会公布;要严格做好申请人家庭收入、住房状况的调查审核,完善轮候制度,特别是强化廉租住房的复核工作,健全退出机制。要严肃纪律,坚决查处弄虚作假等违纪违规行为和有关责任人员,确保各项政策得以公开、公平、公正实施。
(十九)落实工作责任。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负总责,要对所属城市人民政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监督指导。有关工作情况,纳入对城市人民政府的政绩考核之中。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城市人民政府的重要责任。城市人民政府要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相应的管理工作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每年在向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计划的完成情况。
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研究提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关政策,协调解决工作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抓好督促落实。建设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抓紧完善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办法。财政部会同建设部、民政部等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的实施办法。发展改革委会同建设部抓紧制定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新建廉租住房项目的支持办法。财政部、税务总局抓紧研究制定廉租住房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住房租赁的税收支持政策。人民银行会同建设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出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金融支持意见。
(二十)加强监督检查。2007年底前,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首府)城市要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报建设部备案,其他城市报省(区、市)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建设部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负责本意见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地区,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对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中以权谋私、玩忽职守的,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二十一)继续抓好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市场各项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在认真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同时,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市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要加大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力度,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7号),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城市新审批、新开工的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要加大住房需求调节力度,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要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整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服务、物业管理及房屋拆迁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加强房地产价格的监管,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二十二)凡过去文件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中国住房保障制度发展及存在问题
作者:姚玲珍 韩国栋 陈宝萍 来源:2011年3期 时间:2011.04.01
住房问题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地政府积极探索新型住房保障模式,公共租赁住房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完善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一种创新实践。目前理论界对于公共租赁住房还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宏观层面分析。本文从微观层面系统思考如何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定位于以社会救助为主,面向全社会,向符合一定条件的、存在阶段性住房困难的、有稳定职业的城市常住人员提供,将成为中国新型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住房保障模式的演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住房制度经历了由政府直接调控下的福利住房模式向政府间接调控下的市场化供给模式、再到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场并重供应模式的转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住房实物分配的福利制度、住房制度改革推进和住房制度改革深化等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30年期间(1949-1978年):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住房制度也仿照苏联模式,在城镇实行完全福利化的实物分配政策。这个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以低工资制为基础,由国家(含各级政府和单位)建设公有住房,通过行政方法按职级和家庭人口统一分配给职工居住,收取低廉的租金。
第二个30年(1978-2007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同步开始住房制度改革的艰难探索与实践。总体而言,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住房福利分配制度为起点,历经出售公有住房和提租补贴试点,到市场供应和政府保障双重体系政策的提出,再到实物福利分房的终结、住房产业化下住房保障被异化,最后到提出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探寻住房保障制度新模式。在这一阶段的前20年,住房供应仍然过于追求住房分配的绝对公平、忽视市场效率,导致住房供应不足。而在后10年,基本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新格局,促使住宅市场快速发展,商品住房市场成为城镇居民解决住房的主要渠道,突出市场机制的运作效率。但是,在这10年中由于过于强调住房的商品化,使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群体难以依靠完全的市场机制来解决住房问题,并且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这一现象有逐步扩大和向其他收入人群蔓延的趋势。住房问题因此成为社会和民众广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和利益诉求。
第三个30年(2007-2036年):2007年“24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从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房改阶段,进入到住房政府保障和市场并重的住房供应体制建设新阶段,从此,中国进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新型住房保障体系的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将会重新调整各自对住房供应的定位和作用。这是第三个30年期间中国住房供应制度和住房保障模式所要探索的内容,其重点在于回归住房的社会属性,将住房的经济性和社会性有机结合起来,在继续发挥住房作为消费热点、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制度和政策设计降低住房作为投资品特别是投机品的“热度”;另一方面通过公共租赁住房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住房保障体系,使居者“有房住”。
二、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已建立起以经济适用房制度和廉租房制度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相应的住房供应政策。仅2009年,中央财政就安排了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551亿元,新建、改扩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00万套,棚户区改造解决住房130万套。
廉租房制度是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住宅消费保障政策,具体包括住房租金补贴、实物配租、租金核减等实施方式。廉租房具有准公共物品、社会保障性、政府主导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等特征。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通过新建、购置廉租住房以及棚户区改造等多种方式,解决了259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累计发放租赁补贴229万户,基本实现了国务院关于到2008年底对申请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做到“应保尽保”的目标。
经济适用房制度是当前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重点,通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的住房保障制度。主要政策优惠体现在通过土地划拨、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控制开发利润等措施降低建设成本。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经有1800多万户家庭通过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改善了住房条件,其中有500多万户是属于低收入家庭。
三、存在问题
一是住房保障体系的总体定位问题。是要解决“家家有住房”,还是“户户有房住”?经济适用房以售为主,更多的是引导居民购买房屋,虽然是有限产权,但是住户住满5年之后,可以上市交易,这样容易形成住房保障黑洞,使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没有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无法及时保障最需要帮助的低收入或住房困难的群体。
二是住房保障体系的运作模式问题。单纯依靠政府力量无力满足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需求。廉租房的供给并不是根据低收入人群的规模加以调整,而是根据能够提供的廉租房数量来界定廉租房的需要对象,这必然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城市低收入人群被排除在廉租房制度的保障范围之外,而且这些家庭也没有能力购买经济适用房。因此,需要探索在住房保障体系设计中如何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三是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的对象选择问题。是“户籍人口”还是“常住人口”?现行住房保障体系只关注城市户籍居民的住房问题,而忽视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居住问题,包括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断涌入城市的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各类流动性人才的住房问题。
(作者简介:姚玲珍,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韩国栋,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陈宝萍,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
第三篇:新时期扶贫开发政策解读
新时期扶贫开发政策解读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根据县委安排我就扶贫有关政策问题向大家作个汇报。感到十分荣幸。这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扶贫开发事业和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11年12月29日-30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县被正式列为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持县,这是全县63万人民的大事、好事、喜事,连片特困地区的确定对我县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在茶陵的历史上留下深刻的痕迹。为了使大家对扶贫开发有个初步了解,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大家作汇报。
一、扶贫历史演变过程
要准确理解当前扶贫政策,有必要先了解我国扶贫历史演变过程。我个人认为扶贫历史历经三个过程。
(一)从民间到政府。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任何一个政府应尽的职责,然而由于政府的认识水平、人力资源、财力情况等多方因素的限制。)我国的扶贫济困工作最初是由民间发起的。
1、北宋时期的“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扶贫组织。“乡约”包含四个内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德业相劝:是倡导人们在道德和事业上相互劝勉和鼓励。
都清楚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十分恶劣,叙利亚问题、钓鱼岛及中日关系、朝鲜半岛问题、西藏、新疆问题等接踵而至,应接不暇,险象环生。而国内正处于加速发展,矛盾显现的时期。攘外必先安内。中央将贫困标准上调到农民人均纯收2300元,并将国扶县规模扩大到680个县,实际上是安抚了全国近1/3的县,13.4%的在籍农业人口。这就充分说明扶贫是最大的政治问题。
(三)从省扶到国扶。总揽茶陵的扶贫工作,扶贫开发的历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八七”扶贫攻坚阶段,时间从1994年—2000年,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确定开发式扶贫方针。
第二阶段:2001—2010年,是我国第一个十年扶贫规划纲要实施阶段。茶陵被列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规划把整村推进,技能培训、产业扶贫、基础设施等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通过十年来的努力改变了贫困村的村容村貌,改善了贫困群众生活环境,把扶贫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第三阶段:2011—2020年,是国家第二个十年扶贫规划纲要实施阶段,2011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六盘山区、罗霄山区、武陵山区等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经过一年时间的不懈努力,我县成功列为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这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创新,必将有力推动我县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口的深切关怀,表明了中央领导集体把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政治意愿。
(二)锁定一群人。这一群人就是收入低于国家贫困标准、有劳动能力的农业人口,最终形成“生存靠低保,发展靠扶贫”的工作机制。(“低保一家一卡、扶贫一人一策”的工作格局)
(三)圈定一批主战场。这一批主战场就是14个连片特困地区,这14个连片特困地区就是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和已经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这个主战场中央要求按“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参与扶贫开发事业。逐步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四)确定一种衔接关系。这种衔接关系就是实行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确立“扶贫促进发展,低保维持生存”的工作定位。(农村低保和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属于扶贫对象的由扶贫部门审批,属低保对象的由民政部门审批。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和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全覆盖,保证低保对象能够及时领取最低生活
——对片区县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按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
三是金融服务政策。
——支持有条件的县设立地方性银行。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培养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加大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投入。
——鼓励和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鼓励保险机构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
四是投资倾斜政策。
——中央投资向农业产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
——国家有关部门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向片区倾斜,提高对公路、铁路、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
——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
五是产业扶贫政策。
——省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片区的定点扶贫要帮扶到乡,工作到村。
——建立人才交流机制,中央和省级定点扶贫有关单位与片区进行双向人才交流,定期选派干部挂职锻炼。
三、中办发[2013]25号文件主要精神
(一)25号文件的出台背景
中办发25号文件《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了精准扶贫的新阶段。要认真把它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首先应对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行必要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真正弄清中央为什么要出台25号文件。通过学习与思考,我认为这个文件出台的背景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形势所迫,第二句话是问题倒逼,第三句话是领导催生。
(1)形势所迫。从1949年到2010年,我国扶贫开发虽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相关任务。但这个时期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主要精力是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与过去相比,目前我国扶贫开发的形势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扶贫工作已经从解决温饱为
(2)问题倒逼。我国扶贫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在片区扶贫攻坚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责不够明确的问题,片区管理容易出现空档;工作重心难下沉,有的地方偏重于区域发展,热衷于大型项目和城镇建设,忽视了对贫困户的直接帮扶;行业扶贫难落实,虽然明确了行业部门牵头联系片区工作,但限于部门职责,推动其它部门落实扶贫规划任务难度比较大。在资金使用管理上:有的地方扶贫资金使用针对性不强,存在“撒胡椒面”的情况;金融服务不完善,贫困群众贷款难;民间资金难进入;资金监管不到位。在实施扶贫开发中存在:扶贫对象识别不准、底子不清、情况不明,有的地方甚至连谁是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怎样才算脱贫都不清楚,结果该扶贫的没扶、不该扶的扶了,该脱贫的没脱、还没脱贫的却“被脱”了;扶贫责任不明确、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机制难执行,结果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年年扶贫,年年扶现贫”;产业开发中存在“扶富”不“扶贫”的现象。这些矛盾和问题,倒逼着我们必须改进方法、创新机制,出台新的文件制度加以解决。
三是领导催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注扶贫、指导扶贫、推进扶贫的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
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整个文件以改革创新为主题,以推进扶贫工作为主线,以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突出问题为目的,通篇贯穿了我们党民生为本、天下为公的执政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展现了锐意创新、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情怀。结合25号文件内容,我着重谈谈“六大机制”和“十项重点工作”。
(1)关于“六大机制”创新
一是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的着眼点,就是解决县级层面扶贫工作责任落实的问题。其核心要求:①由主要考核国内生产总值转向主要考核扶贫工作成效,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②研究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建立扶贫开发效果评估体系。
二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主要是解决“扶谁”的问题,落实扶真贫。核心要求是:①依据国家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扶贫信息管理系统。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脱贫目标,并实现动态调整。
善农村支付环境。⑥加快信用户、信用社、信用乡(镇)建设,发展农业担保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六是创新社会参与机制。主要是解决社会扶贫机制不健全、社会扶贫效果体现不充分的问题。其核心要求:①充分发挥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在社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②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③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形成有效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④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⑤支持军队和武警部队积极参与地方扶贫开发,实现军地优势互补。
(2)关于“十项重点工作”
一是村级道路畅通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和中小危桥改造。
二是饮水安全工作。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三是农村电力保障工作。与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相衔接,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作力度。到2015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四是危房改造工作。到2020年,完成贫困地区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
2014年5月5日
第四篇:扶贫开发政策工作会议讲话
扶贫开发政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主任就我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关键是落实。下面,我就此项工作强调三点意见。概括地讲,就是“三个明确、三个落实”。
一、明确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抓落实
同志们,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是当前解决
农村贫困问题的两项重要制度,实施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党的*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新时期深化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的一项重要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落实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的基础工作。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全县实现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的重点和难点。从目前来看,我县农村贫困人口有三种情况,一是丧失劳动能力的纯低保对象,二是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三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对上述三种贫困人口的规模、特点、分布、需求等进行调查摸底,对他们进行科学认定、建档立卡,形成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数据库,有利于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动态管理。特别是在国家普惠政策力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农村扶贫工作的着眼点转向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贫困识别问题就更加突出,只有全面、客观、真实地掌握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提高扶贫工作成效。
(二)实现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18元,增长23.2%。
但和我县“十二五”翻番目标来比,任务十分艰巨。所以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核心。随着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我国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助工作进入了开发扶贫和生活保障“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对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对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开发式扶持促进其脱贫致富,形成了低保保生存、扶贫促发展的新格局。这两项制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才能全面覆盖农村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消除绝对贫困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
(三)实现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是搭建“大扶贫”工作平台的现实选择。近年来,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扶贫开发形成了专项计划扶贫、惠农政策扶持、社会各界扶助等多措并举、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通过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贫困户信息系统,不仅为扶贫和民政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也为计划、教育、卫生、农业、水利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提供了一个通用工作平台,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这个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地找到扶贫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能。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对全县农村贫困状况进行科学评判,更好地谋划“十二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可以说,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国家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政治性、群众性、基础性和制度性都很强的工作。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和财政穷县来讲,人口基数大,地类地貌全,生产条件滞后,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任务艰巨,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非同寻常。大家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高度重视,带着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带着维护全县稳定大局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按照今天的安排部署,切实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二、明确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具体程序和工作方法,把握关键抓落实
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必须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统筹规划,周密安排,有序推进。
一要明确目标任务。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总体目标是:对农村低保对象,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对扶贫对象,通过实施扶贫政策提高其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并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部署,我县今年要全面启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以涉及全县7个乡镇的35666名农村低收入人口为对象,通过调查识别和建档立卡,探索建立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对象的动态识别机制、监测管理机制和针对贫困户和农村低保户的分类帮扶机制,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
二要抓好关键环节。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量大面广,程序繁琐,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贫困识别要科学合理。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稳妥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
第五篇: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
【法规名称】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扶贫办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颁布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颁布文号】冀政办〔2010〕22号
【颁布日期】二○一○年七月十一日
【实施日期】二○一○年七月十一日
【正文】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扶贫办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扶贫办、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省残联《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一0年七月十一日
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省扶贫办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省残联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扶贫办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31号)要求,为实现我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以下简称两项制度)尽快衔接,决定在全省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县(区)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作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提高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实现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积极稳妥,试点先行。安排扩大试点工作要积极稳妥,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干部培训、发动群众和政策整合作为重要条件,防止盲目走过场而挫伤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方的贫困状况和成因,以及当地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差别,实行分类指导。
3公开公正,瞄准贫困。做到民主评议与集中决策相结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确保真正的贫困人口进入扶持范围。
4符合条件,群众自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确定为扶持对象,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5全面帮扶,自立更生。坚持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帮扶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实现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扶持。
二、工作内容
(一)明确扶持对象。农村低保对象,是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扶贫对象,是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农村居民,包括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农村低保对象。
(二)科学设置标准。农村低保标准,由县级以上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扶贫标准,按照国家和我省确定的扶贫标准测算并下达各县(区)识别规模,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做到科学简便、容易操作。
(三)规范识别程序。要统一组织,使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在时间和程序上同步进行。严格按照申请、收入核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等程序和民主公示要求,认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对两项制度涉及对象的申请,村民委员会要按照各自的识别指标分别进行调查核实,集中进行民主评议,经乡(镇)政府审核后,属于扶贫对象的,报县扶贫部门审批,属于农村低保对象的,报县民政部
门审批。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以及县扶贫和民政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民主评议意见、审核意见和审批结果。对已经核实的农村低保对象,县民政部门在复核时,要积极配合扶贫部门将其中有劳动能力和申请意愿的确定为扶贫对象。县、乡残联组织要主动参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扶持对象中涉及残疾人内容的识别和审核,协助扶贫和民政部门落实残疾人的普惠、特惠政策。
(四)落实扶持政策。对农村低保对象,要力争做到应保尽保,按照政策规定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扶贫对象,要根据不同情况,享受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采取产业开发、扶贫异地搬迁、雨露计划培训、危房改造、扶贫经济实体股份分红、小额信贷、互助资金、教育免费及补助、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帮扶等形式,确保项目直接到户、实体带动到户、资金落实到户、帮扶措施到户,真正使扶贫对象受益。对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中的残疾人要提供重点帮扶。
(五)加强动态管理。县级扶贫和民政部门,以及乡(镇)政府要分别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档案,并会同统计、调查、残联等部门,加强对农村低保对象、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两项制度涉及的对象同步进行调整。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的生活情况,对于收入达到或超过农村低保标准的,要按照规定办理退保手续;对已实现脱贫致富的,经过民主评议和公示无意见后,要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对收入下降到农村低保标准以下的,要适时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对返贫的,要适时将其纳为扶贫对象。要在现有贫困户建档立卡和农村低保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数据库,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将试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要成立由扶贫、民政、财政、统计、调查、残联等部门参加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扶贫部门负责,其他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两项制度衔接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二)认真制定方案。各县(区)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各设区市要制定工作计划,并负责指导、督查所属县(区)的工作。各县(区)的实施方案由所在设区市统一审查报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批准后实施。
(三)深入宣传教育。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各项政策的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使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四)积极协调配合。扶贫部门要做好两项制度衔接中交叉对象、扶贫对象的识别工作,研究提高农村扶贫对象识别的准确率,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民政部门要积极提供交叉对象资料并配合扶贫部门落实交叉对象的扶持政策;财政部门要提供资金支持,负责资金管理和监督,省财政将根据各县(区)试点工作
情况,对工作经费给予支持;统计和调查部门要及时提供贫困监测数据,参与制定两项制度扶持对象识别的相关指标;残联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核对残疾人的有关情况,对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中的残疾人提供重点帮扶。
(五)加强队伍建设。要根据工作需要,抽调一批专业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人员从事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要发挥乡(镇)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和扶贫志愿者的作用,充实乡、村力量,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六)加大督查力度。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对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考核。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考核扶贫对象的收入增加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程度;对农村低保工作,重点考核低保对象的应保尽保和规范管理程度。各级扶贫部门要建立科学的工作考核体系,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